《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这本书是我在刚才加工作那年(07年)暑假买的。草草看完一遍,便将之放归书架。这么些年下来,忙于日常琐事,少有时间静下心来认真研读此类教育教学专著。恰逢工作室寒假研修作业的要求,便翻找出来仔细研读了一番,颇有一些新的收获和体会,明白好的思想和方法是经得住时间的沉淀和检验的。该书分为《教书篇》、《育人篇》、《修身篇》、《管理篇》四部分,我这次主要读了《教书篇》这一部分。现将一些书中的精彩论述和个人体会联想写下,是为读书笔记,并与大家分享。
一:课堂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方法很多……作为第一线教师,要紧的不是忙着用这种教学方法区否定那种教学方法,也不是去证明许多种教法的没道理,更不是糊里糊涂地照搬一种教法到自己的课堂上,不加任何改变就用。而应当像蜜蜂一样,在教学的百花园中,到处采集于自己有用的花粉,回来以后,酿造自己课堂教学的密。集各家教法所长,结合自己的素质、性格特点以及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探索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方法”。
——P2《课堂教学的六个步骤》
正所谓教无定法,学情不同、知识内容不同、教师不同,所采取的的教学方法也就不同,没有一种一劳永逸、一方万能的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吸收好的方法。这需要我们有开阔的视野和心胸,不能固步自封。但同时我们又必须保持着谨慎和清醒,不能生搬硬套,邯郸学步。就像蜜蜂,采集百花,而最终酿成自己独特的密。
二:老师课堂上不要讲得太多
“讲得少,教师才能更珍惜讲课的时间,仔细考虑哪些是必讲的内容,哪些是讲了以后学生能记住,能理解的内容。讲得少,学生才能有可能记得住。”
“人们正常的讲话速度是每分钟200字,讲10分钟就是两千字,一节课如果有一半的时间讲,那就有4500字。即使其中有1/4的是必要的信息量,学生接手之后储存的可能性也不大。即使当堂接收存储了1100多字的信息量,但其在大脑中全部长期保持的可能性也不会太大。即使大部分长期保持了,又有多少有再现的价值和可能呢?”
——P6《讲读课要少讲多读》
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来说,经常头疼的一大问题就是,怎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把众多的知识点、习题讲完,怎么兼顾到学生的提问、讨论、思考、答题,怎么让课堂有效、高效。魏书生老师从一名语文老师的角度做出了回答,那就是老师不要讲得太多,能放给学生自己去读的就让学生自己去读。因为只有老师讲得少了,老师讲的内容才更精当,学生才更能理解、能吸收。讲得太多,学生不能吸收,是徒劳的。
虽然学科不同,但道理是相通的。在物理学科的教学上,我们也可以注意要“少讲”和“不讲”,做好了这一点,我们就有足都的时间和精力来“精讲”。
拿新课教学来说,老师不能把整堂课都包办了,要更多的让学生来参与,让他们主动的自学、思考、归纳、练习。当然,这还得视不同的教学内容加以调整。我以前的教学中,自己讲得就很多,尽管随着教学经验的日益丰富,自以为讲得还有些精彩,但想要有更大的突破,以后还得在关注学生上下功夫。
对于习题课来说,就是要选择性的评讲。不是所有习题都讲,这样才能让讲的题讲精、讲透。巴蜀中学秦德胜老师主持的课题《物理“333”体验式教学模式》就是关于这一方面的很好的经验和模式。
“三讲:基础核心必讲、思路方法必讲、问题疑难必讲。三不讲:学生懂的不讲、讲不懂的不讲、讲懂了很少用的不讲。三自主:自主学习、自主归纳、自主命题考试与评价”
“不看不讲、不练不讲、不议不讲、“不讲”则矣,“讲”则“九动”眼动、耳动、口动、心动、脑动、手动、情动、神动、行动”。
——秦德胜《物理“333”体验式教学模式实施策略》
这些都是很精彩的论述,我们若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将其用好,必然对我们的'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三:引导学生归纳知识树
“我们去一个遥远而又陌生的地方时,通常都要带上一张地图,一路看地图,明方向,定目标,选择最佳路线,才能少走冤枉路,节省时间,顺利到达。”
——P19《引导学生画语文知识树》
每个学科都能够归纳出一棵“知识树”,这棵“树”有主干、有枝丫、有树叶,有系统的逻辑结构。魏老师根据语文的学科特点,提出在学习之初就开始归纳知识树,后面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这棵树。在物理学科中,由于物理知识更是具有严谨的逻辑结构,大到整个高中物理,小到一册书、一章乃至一节,都能归纳出知识树来。做好这个工作,有助于学生梳理知识,巩固记忆,并在相关知识点间建立联系形成知识体系,有利于对知识的运用。
四:引导学生自学
“学习兴趣与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紧密联系,互为条件,互为因果。学生会自学一册书的方法,兴趣就高;学习兴趣高,效果就好;效果好了,兴趣能更高。良性循环链就这样形成了。”
——P23《引导学生自学整册教材》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学生学得好,才能算是老师教得好。学生如果具有很好的自学能力和自学实践,必然会使增强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同时增强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能力,这比老师灌输,学生被动接收要好得多。所以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不妨引导学生自学、给他们机会自学,这样老师会更轻松,学生会学得更好。
五:学生的能力要靠实践来提高
“一位家长以为孩子要学会骑自行车,这是一件大事,必须认真对待,必须反复地讲骑车的知识:骑车要领20条,骑车须知50条,骑车注意事项30点。这些都循循善诱地、认真仔细地、苦口婆心地给孩子讲了,讲清楚了,孩子也听了,也懂了,并且达到了倒背如流的熟练程度。尽管他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孩子背也用去了几个月的时间,但给孩子一辆自行车,照旧还不会骑。并且有些过细的条条框框,不该在骑车之前讲的条条框框,反倒起到了束缚孩子手脚的作业,使孩子对实践产生了畏惧心理。”
“另一位家长则认为骑车是一种能力,能力要靠孩子自己去实践才能形成,家长根本不可能代替。于是,他给孩子一辆自行车,又找到了一个大操场,让孩子自己在那练,练了不到三天,孩子便会骑车了。”
——P54《培养学生的能力要靠实践》
有时候学生会有这样的困惑:“我把公式概念都搞懂记住了呀,怎么还是不会做题呢?”这就在于知识和能力的差别。知识可以通过看书学习来获得,能力却要在实践中提高。拿解决一道物理计算题来说,需要阅读理解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记忆力、数学运算能力。怎样才能提高这些能力呢?还得是通过练习、通过实践。这里说的练习,不是指题海战术,而是有目的、有计划、适当的练习。
六:如何留作业
“十年以前有一天,一位学生问我:‘我不写您留的作业行吗?’‘为什么?’‘您留的这些题我都会了,再写不就是体力劳动了吗?而我感觉不会的题却没时间写。’……所谓定量作业就是字数确定,内容不限。每天每人必须写够500字。这500字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选择合适的内容。”
——P76《作业——学生自己留》
魏老师的这一段论述,说到底还是“以生为本”的思想。关注学生的需要,注重效果和效率,平稳的、不负担过重但是要长期坚持的学习。作为物理学科,其实也有相似的境遇。比如在练习题的选择上,有的题对学生来说太简单,已经掌握了,是重复劳动,而有的题对学生来说又太难,就是绞尽脑汁也无法解决,效率低下。老师在布置作业是就要对自己的学生有一个很好的把握,知道什么样的题他们做了对他们来说最有效,而不一定是将一本固定的教学辅导资料中的题一一完成。所以留作业这一块,也是教师大有可为的地方。当然,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特点,甚至同一学科不同章节也有不同的特点,我们当然不能照搬魏老师的做法,完全让学生来留作业。因为有时候学生没去做题之前,他也不是在某道题他适不适合。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法,以老师的筛选为主,时而留出点学生自主的机会,这样可能让我们的习题练习更有效、更高效。
总结:
看了魏书生老师关于教学经验的论述,我有几点感想。
1、要成为一名好的教师,不能端着架子,以自我为中心,而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他们的需要,寻求更好的教学方法,追求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讲得好不是真的好,学生学得好才是真的好。(讲的非常好!王安民)
2、教师要有开放、创新、学习、向上的心态,不断追求更好的教学、更好的自我。
3、像魏书生这样具有传奇色彩的卓越的老师,其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也并未有什么不可思议之处,把正确的方法用好,坚持下去,就能成为一名好的老师。
4、就像物理学家对物理公式的追求:“简洁、对称、美感”,教学方法也是如此,我相信好的教学方法一定是“简单、正确、有效”的(王安民加黑这6个字)。因为繁琐的教法只会让教师困扰,难以长期在教学中实践,简单有效的教法才容易坚持下去,也更便于教师掌握。
暂时就写这些吧,随着不断的阅读和思考,肯定还会有更多的体会,更多的收获。
阅读让我们借用别人的眼睛看世界,看的更远、更广,也让我们的头脑更灵活、内心更丰富。
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意义和方法论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意义和方法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文摘要】
民族振兴依靠教育,教育振兴依靠教师,教师技能提高依靠教学实践和研究,而教师的教学实践和研究都离不开教育科研方法的指导和引导。本文试就中小及教师的教育科研的意义和方法进行探讨,以便同仁借鉴。
【论文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
什么是教育科研?
教育科研是以教育理论为武器,以教育领域中发生的现象为对象,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简单地说,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只要能够在工作中发现教育上的问题,并能运用正确的,系统的方法,去求得科学的结论,去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这种活动就称之为教育科研。
人们做任何事情,都有个目的。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目的,就是通过教育科学理论为武器,以中小学教育领域中发生的现象为对象,探索新形势下新的、未知的教育规律,以便发现中小学教育过程中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而正确地指导今后中小学教育的工作,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事物总是前进的、发展的。我们的教育工作,它必将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指导教育运行的规律也必然在丰富、在完善、在发展。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只有联系本职工作认真地、不断地探索,才能培养和造就更多更好的社会劳动者。因此,开展和加强中小学教育科研,对于深化教改,切实搞好九年义务教育工作,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开展和加强教育科研,是深化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为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必须改革现行教育中的思想、体制、结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中的已经过时或落后了的东西。而这些方面的改革都亟需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给予正确的回答,提出有效的措施,广泛地动员和组织开展中小学教育科研活动,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聪明才智,集思广益,这是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提供科学理念依据的源泉,是推动教育改革与实践发展的动力。进行教育科研,每一位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因此要积极行动起来,发挥主人翁作用,为推进素质教育,做出各自应有的贡献。
2、开展和加强教育科研,是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
我们知道,学校的每一门学科,都涉及到教育科学的理论;每一门学科的教学,都需要教育科学理论去指导。教育是一门艺术,广大中小学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应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地进行教 改实验,勇于创新,用取得的成果解决教学中的新问题;对学期或学年度所实验的课题或项目应进行书面总结,找出差距,继续研究。这样边研究,边实践,自编自导自演,既可以优化“教”,也可以优化“学”,既经济快捷,又方便实惠。所以说,教育科研的成果,一旦被广大教师所掌握,就可以变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现实力量。目前许多学校都总结提出了“抓科普、促科研,以科研带教研”等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如,辽宁盘锦市实验中学,非常重视学校科研组织和科研活动的建设。他们不仅把科研成果通过报刊杂志进行宣传报道,而且还积极主动地把经验丰富的教师派出去巡回讲学、作报告。这样做正是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便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科研理论,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数十年长期坚持,因而成为全国一流中学。该校的科研带头人魏书生,也逐步锻炼成为教育实验改革的专家,全国知名。
3、开展和加强教育科研,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素质的需要
国家和社会的进步依靠科技。科技的发展要靠教育。而教育发展的关键在教师。也就是说,教师的素质决定着教育发展的水平。从古今中外教育史的发展看,那些著名的教育家无不是经过教育科研——长期不断的教育实践发展而来的。我国古代的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等教育教学的理论,并终身为之实践,因而成为历代尊崇的教育思想家。我国现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之先生,他的”生活教育”的理论,就是他在数十年教书育人的不断实践中总结创立的。我国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也是在他十多年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边实验、边总结、边研究,才不断取得优秀成果的。……概言之,这些例子都充分说明,广大中小学教师,开展与教育教学工作实际紧密联系的教育科研活动,经过选择课题,定向研究,不断总结积累,不仅可使“教”有特色,逐步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提高教师自身的科研素质和实践能力。可以说,教育科研活动正是造就教育家,造就一大批卓有成效的教育工作者的根本途经;也是提高广大中小教师素质的有效手段。
4、开展和加强教育科研,是发展和完善教育科学理论的需要
科学的教育理论,来源于教育实践。而教育科研,正是使大量丰富的教育实践(包括教育教学的经验总结和教育科学实验)上升为教育科学理论的必由之路。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教育科学研究,就没有教育科学理论的发展。教育科学理论得不到发展、完善和提高,怎么谈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呢!只有广泛开展和加强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才能有效地指导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顺利实施,确保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目标的实现。
那么,怎样开展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呢?主要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一方面,努力转变观念,树立参与意识,扩大科研组织,充分调动广大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积极性。通过加强中小学教育科研专门机构的建设和管理,集中人力物力,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开展科学研究,以推动教改的深化和素质教育的落实。各学校也可借此开展结合本校实际的科学研究,以促进本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完善和提高。具体方法可采用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总结法等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另一方面,作为教师,直接面对学生,活动于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之中,具有进行教育科研最有利的条件。广大中小学教师,应立足本职,立足自身实际,努力学习,勤奋钻研,注意挖掘和发现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联系有关科学理论,开展力所能及的科研活动,积极撰写科研论文,逐步提高科研能力,努力使自己退出“教书匠”行列,逐步锻炼跨入到“科研型”甚至“学者型”教师的行列。因为,教师在科研道路上的钻研精神和所取得的科研成果,正是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一个有力因素;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建立在他较高的自身素质和科研水平上的。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树立起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危机感,勇于创新,大胆实践,争创佳绩。切勿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俗话说得好:“万事开头难”,“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万木苦争春,何患未成林”。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实践出真知,为教育科研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做出应有的贡献。
电化教育在今天迎来了高速的发展,通过电化教育的手段在中小学教育中的运用,为中小学教育的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因此在以后的教学发展中电化教育也将成为教育发展的趋势。
电化教育是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因此它的目的仍是要实施教育,电教部门和学校电教工作者要为普及电教而提供电教资料,编写电教教材,他们的工作仍然是教学,只有懂得教学具备教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学工作者才能真正做好电化教育。实践证明,好的电化教育,能够对中小学的教学成绩有显著的帮助。
一、电化教育改变了传统教学环境,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的形式就是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为了使学生更加有兴趣,更能够投入,教师必须使自己的语言更具有鼓动性、幽默性或者加入一定的肢体动作。但是这种外部的刺激具有瞬时性,只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效果,同时还存在审美疲劳的弊端。加之,这与教师的性格、环境、语言表达具有较大的关联性,遇到表情严肃、性格内向的教师就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单一的表情、较少的肢体语言、单调的语调就很难能够形成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长此以往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抵触情绪,从而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布鲁纳是美国的一位教育学家,他曾表示: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的材料的兴趣。"由此可以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化电化教育就是应用计算机的多媒体,借由它的生动、形象、直观,集中了视觉听觉,通过灵活多变的视听效果来改善教学的新型教学方式。借助计算机多媒体的效果可以很好地表达出平时语言难以表达的思维,从而达到比传统教学更方便高效的效果。
二、电化教学发掘学生的思维
创造思维是相对传统的思维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就像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创造思维具有传统思维却又高于一般思维。创造思维也来源于生活,了解的越多思维越发散,越能够产生创造思维,但中小学的学生大都仅限于学校的生活,因此思维局限性大。对于中小学学生来说课堂就是激发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唯一场所,教师想要学生具有极佳的创造性思维就需要丰富的课堂教学素材。那么教师的教学就不能仅仅局限于一本教材,因此电化教育就是最有效的教学手段。通过教材和多媒体电化教学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诱发他们产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发散思维产生创造思维,最终提高教学质量、学生综合素质,开拓视野。
三、提高了教师的信息素质和教育的实时性
信息素质代表了两个方面即计算机素质和网络素质,计算机素质主要表现为熟练地操作电脑,熟悉电脑系统解决常见问题、应用文字编辑软件、灵活运用各种软件解决教学问题、能够制作和编辑处理需要使用的图片、演示文稿制作使用等各项在教学中需要使用的各项关于电脑的基本能力;网络素质则包含收发电子信息、网页浏览查询、信息查询收集、软件下载等基本互联网素质。上海师范大学黎教授在出版的《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信息教育》一书中,通过下面的语言来定义什么是信息素质,黎教授的表述如下: 信息获取、加工等能力可以简称为"信息能力",通过信息教育使学生将这些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形成影响人一生的品质。通过这段表述,我们能够对信息素质有所了解,也能够判定什么才是所谓的信息素质。
电化教育就是通过连接的互联网来形成一个三维的、空间的教育体系,借助互联网强大的信息化来达到充实课堂使得课堂能够与时俱进,时刻获得最新资讯、最新动向,从而远离"闭关修炼"的教育困境。这样既可以增强了教师自身的信息素质培养,也能够树立学生对信息化的观念,增强学科教育的实时性,避免教育与社会的脱节。
四、提高了学生主体作用,有助于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传统教学中是以教师为教学中心,教师发挥主体作用而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电教化则相对平衡了二者在教与学的作用,将讲述和吸收转换为交互式的课堂。将计算机的图、文、动画结合,形成屏幕内、屏幕外教师、学生多方面的互动,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一起观看,一起分析比较,一起提出问题,一起解答问题,从而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此过程中教师就是引导的作用,转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式课堂,形成了以课堂为中心学生为主体的创新课堂。
同时信息化的今天,合理、正确、高效地使用现代化电化教学,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法和方式、不同的教学模块和形式,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而设计的个性化教学,突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作用。学生除了能够在老师固定的模式下学习,还能够利用互联网的丰富资源自行学习,从而形成师生之间双向的信息传输,加强信息的沟通,形成知识的多向网络,形成教师与学生的学习共同体。
五、结论
运用现代信息和计算机技术和创新的课堂形式,结合传统教育和电化教育,优势互补,形成全新的课堂文化。在现代化的整合型的教学模式体现了传统教学与现代技术、创新思维与能力培养完美融合的新课堂。新的课堂具有更多的创新意识和民主意识,传统的师生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变成了组织者和引导者; 传统的课堂中心发生了转换,教师为中心变成了课程内容为中心; 传统师生关系发生变化,师授生学的关系变为了教师与学生的学习共同体。同时教材也不再是不变式的标准教材而是求知型的探索式的新教材。这样形成了新的和谐的教学氛围,同时为教学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和学习积极性。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为目的的教育,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能够很好地达成以上要求为学生提供创新空间和条件,电化教育是构建创新学习环境的技术支持,因此需要体会它与传统教育各自的优缺点,将两者有机的相结合从而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振红. 中小学电教.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顾明远. 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南国农,李运林,祝智庭. 信息化教育概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摘要:
在中小学教育中,美术教学由一开始的不受重视逐渐地进入到人们的视线中,在美术教育地位逐渐提高,教学工作开展的越来越好的情况下,美术教育对中小学创新思维培养所具有的作用也慢慢地突显出来。因此,本文以美术教育对中小学创新思维培养意义为题,对美术教育对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原则以及意义等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并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希望可以为教师更好地开展美术教育,充分发挥其作用,促进中小学创新思维培养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一点帮助。
关键词:
美术教育;中小学创新思维培养;意义
在中小学教育中,美术教学已经成为了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在有效开展美术教育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美术知识,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还可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所以说,美术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一举多得的作用。因此,在合理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美术教学,充分发挥美术教育的作用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美术教育对培养中小学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以及原则。
(一)对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中小学生的思维还不是十分成熟,正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在这一阶段,若是不能有效的开展创新思维培养工作,那么当学生思维已经成熟之后在开展就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中小学阶段是最好的培养时期。在此时期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从美术教学入手。
要知道,美术这一学科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而且对于教学方式也没有固定的要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对教学方式进行调整,这样就使得教学的灵活性比较强,而教学方式的灵活多变,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有着积极的作用[1]。多样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可以促进学生想象力以及直觉思维的发展,而此两者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形成创意想象,进而促进其创新思维的形成。
(二)美术教育培养创新思维的原则。
教师在开展美术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不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且还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按照自由、平等等原则来开展教学,只有这样进行的美术教学才能够推动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发展。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的时候,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发挥美术教学具有的创造性,在教学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思维发散环境,学生在此环境中学习美术知识,可以自由创造,这样其思维就可以得到创新的发展。
二、美术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教师想要通过美术教学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培养,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只有当学生具备了此种精神,才能在学习中自主开拓,久而久之,其创新意识以及能力都会得到培养。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精神引导,对于提出的问题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多启发学生动脑。与此同时,因为美术知识是比较灵活的,所以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思维想法融入到知识学习中,这样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可以得到培养。
(二)注重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思维创新的一种引导方式,所以教师在教学可以根据美术这一科学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同时,教师还可以将发散思维训练融入到教学中,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比如说,当教师想要让学生自己创作一幅作品的时候,可以先给一个命题,就以《夏》为命题,对于夏天每个学生都不陌生,而且此命题和生活实际也可以结合在一起,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将自己认为的最具代表性的内容画出来。很多学生可能会画花朵,会画蓝天白云,这样的想法是较为固定,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启发,教师可以说:“同学们,夏天天气热,怎么可以降暑呢?”这一问题提出之后,学生就会想到,夏天还可以游泳,还可以在树荫在乘凉等,当这些想法从脑海中浮现之后,学生进行夏的创作就会多样化,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得到了发散。
(三)构建创新思维教学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通过构建创新思维教学情境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应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并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够得到放松,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教学内容为学生营造创新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在此情境中思维得到碰撞,进而产生新的火花。综上所述,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要知道,创新思维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应该在美术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思维,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以此来促使学生形成创新思维,并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进而为其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金迎弟.浅谈小学美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23):274-275.
看魏书生的书,让我也好想成为他的学生,虽然我自己也是一名教师。《教学工作漫谈》是魏书生系列第二本,之前的《好学生好学法》是从学生角度来讲,这本指导老师。看目录内容两书似有很多重复,认真读还是有诸多启发。国外的教育方式兴许看的时候觉得很好,但稍有点远。国内的教育书更贴合我们的教学实践,有更多借鉴之处。魏书生是我理想中的中国新型教师形象(虽然他用这些方法是几十年了),推广自学、注重课外知识的普及、注重学习方法等等都是比较开放的教育姿态,值得后辈学以致用。对教学的执着热爱,对自我价值——真诚、善良、美好的追求,让魏书生生生不息。上课堵住学生嘴、捆住他们的手,教师唱独角戏,是费力不讨好。 尽可能多的让学生说、读、做。 1.课堂六步教学法 ①定向(可由老师或 学生 定) ②自学 ③讨论 ④答疑 ⑤自测(自己出题、同学出题、老师出题,三四分钟答完,立马批改,立马再做) ⑥自结(学生坐座位上,七嘴八舌大声说) 可根据不同的时间点和目标,六步骤做不同程度的增减,可以有专门的一节定向课、自学课、讨论课、答疑课、自测课、自结课。2.少讲多读 教师少讲:教师才会更珍惜讲课时间,过滤知识。学生才会记住少而精的内容。 学生多读:才能提高阅读能力。3.怎样教词语 1.集中学习 假期或者开学初,集中学字词。 2.反复练习与运用 每天定量练习,尽可能用学过的词语造句,运用到所写文章中去。 3.定期考试 4.教会解词方法 ①分析语素 ②同义词 ③反义词 ④描述说明 ⑤比喻举例 ⑥下定义4.推广发音 课前朗读——课上正音——课后考查——课外活动(培养骨干榜样、开欣赏课、朗诵会)5.除了教材还讲什么 ①名篇时文(人物传记、报告文学等) ②教育、心理学 《加拿大教育一瞥》《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日本三口县的中小学教育》《哥伦比亚少年教改营》(苏联教育介绍得最多) ③学习方法 先进学生的方法、《中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学法课。 建议:订阅教育报刊给老师阅读 ④介绍国内外科技动态 ⑤适当指导学生写一点相关学科的文章 《谈十字相乘法》《谈英语语法和汉语语法的异同》 对以上内容的讲法,多采用教师朗读、学生复述、写结构提纲、讨论主要观点、课后整理成文的方式。 多普及课外内容,不抓练习册,甚至不许看练习册。 6.课堂激发学生兴趣十法 ①组织教学。采用唱歌、朗诵、口头作文等。 ②设计导语。优秀动人的导语能吸引学生。 ③设计板书。 使用不同字体、故意写错字、变化表述方式(表格、网络、金字塔、树式)、请学生板书。 ④注意教态。 tips: 教师用手势写笔顺,学生猜。 手势开大音量一出,学生则大音量。 课堂应该是乐园,教者应该愉快乐观、满怀信心、热情真挚。 今天要比昨天教得更好。 ⑤说话声音变化 音量:较小的声音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音调:高低搭配。 音速:快慢结合。 情感:动人投入。 ⑥引导想象 勾勒形态、染上色彩、画面生动、细致逼真。 ⑦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情景教学 ⑧请学生猜测老师 ⑨适当班级用语 一百年、三闲、后三节等。 ⑩请学生说、读、写 教师不替学生说、做、讲学生能自己完成的任务。 做一个懒老师。 听说读写四部分齐头并进,不单单只有老师说。 7.研究学生心理,提高学习效率 注意力:让学生写心理学短文《浅谈学习注意力》《再谈记忆力》《观察的方法》《大脑的最佳状态》《谈想象思维》等。 即使最淘气的孩子,成绩不好在他们心灵上刻下的痛苦痕迹也是很深的,他们有摆脱这种痛苦的愿望。 教师只有帮助他们解除痛苦的责任,而没有发牢骚的理由。 知识病例:病名、病史、自感病因、确诊病因、治疗方法、疗程。“如果上帝一手拿着真理,一手拿着寻找真理的能力,任凭选择一个的话,我宁要寻找真理的能力。” 1.自学整册教材 2.自学一类文章 3.自学一篇文章(跳读、速读、细读、精读) 4.自学基础知识 以语文为例:列生字表、新词表、单元分析、习题归类、短文归类、书后附录、文学常识简表。 探索英语: ①单词表、短语表、句子表(或三类一并归到句子表)。 ②语法要点及习题。 ③听、说、读、写练习。 5.后进生的出路 ①降低知识阶梯 ②帮助他们认识大脑(讲心理学知识、用进废退规律、大脑工作原理、记忆窍门、观察方法、思维规律等。) ③让他们每节课有所得。聚焦学习内容。 ④规定明确的学习序列及内容。心中有数,循序渐进。 ⑤帮助制定学习计划。介绍优秀计划或一起讨论计划。(以前偏向于自己给学生定计划)。 ⑥帮助养成好习惯。自检、互检、抽检。pk赛。积累作业、练习和试卷。每天练习清单。 6.初谈培养自学能力 如何自学 ①知:提高认知,做好动力建设。介绍自学成才之人。 ②情:体验自学成就感。 ③行:定向(学什么)+规则(如何学)。 ④恒:持之以恒,跟进计划表。 7.再谈培养自学能力 提高认识 ①讨论讲授法利弊。 ②纵向看自学:教育史 ③横向看自学:其他国家教育现状 ④介绍当今社会特点:知识总量七年增加一倍。 ⑤分析学生处境:培养适合祖国需要的人才。 ⑥自学成才可能性:历史名人(鲁迅、华罗庚、高尔基、海伦、爱迪生)。 1.培养效率感 减少犹豫,明确目的;持之以恒,形成习惯;利用生物钟;定计划,做总结。 兴趣+注意力+竞赛氛围。 开展什么是无效劳动主题班会。 2.高效学习日 3.一分钟竞赛 背诵、抄写、默写、朗读、速读(复述课文)、跳读、听力等比赛。 4.创造吉尼斯记录 老师也可以尝试。 5.利用零碎时间 目标单一、任务量少。 6.推开犹豫,雷厉风行。 挑自己喜欢的先做。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7.劳动不吃大锅饭。 由学生规划分工。 8.大扫除15分钟结束、一分钟调好座位、两分半收好书。 9.生物钟 每月:23天体力节律,28天情绪节律,33天智力周期。 每天: ①高潮:6/10/17/21点 ②低潮:4/14/19/24点 0807 能力的训练 听:培养学生听老师读文章,将语言转化为图像的功能。(这也是我最近最深的感想,下期实践。) 说:请学生多说,精简教师语言,要么不说,要么说关键。让学生说的时候进入角色,注意表情、姿势、语气。说是一种更省时的写。 读:如果一个知识老师自己都要看很多遍才记住,不要期望学生可以做到听老师讲一次就吸收。站在学生角度,哪些可以接受,哪些有用,哪些可以长期储存。用通俗易懂的方法去教。多教读书方法,多让学生去实践中运用。 写:少教写法技巧,重视写作实践。在实践中,穿插基本写作知识。 非常喜欢魏书生的教学观念,真实、实用、实践。 0810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带学生亲自去做一件事,去观察实物,先看再写,调动感官。 观察物,观察人,观察人的内心,观察人的变化,观察对集体、对社会的观察。 观察实践机会的增多与观察习惯的培养,提高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提炼写作素材的能力。 0811 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举行小型记忆力比赛: ①定时不定量:一分钟记忆赛。 ②定量不定时。 ③记忆力体操:用一定时间记住一定量新知识。 0830 无规则数字版——提高注意力 训练无规则字母 培养想象力 ①课本——想象真实场景,用不同身份来感知。 ②学写童话 ③写科学幻想文(古代、将来、月球) 培养写作能力 ①欲擒故纵 格式正确,随意发挥,由着性子写,写出真实感受,少一点套路。 ②改写仿写 ③激发兴趣 选题切合实际、细心观察、将写作为学生需要(清醒头脑、分析改造自我和世界) ④写作形式多样 新闻、评论、建议、说明书、口头作文等。 ⑤专项突破 每次突破一个要点 ⑥学会批改 互相批改 ⑦注重底蕴 形:写法、要求、规则 神:思想、观点、感情 做语文学习的主人 一篇课文怎么教,仁者见仁。认真研究学生心理,设计主体框架,再借助参考书。 给学生当助手,而不是强制逼迫他们。帮助学生寻找好学上进的脑细胞,使之兴奋。 学生不仅帮老师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帮老师提高教学水平。 把每位学生都当成助手。 多和学生商量,教什么,怎样教。因为学生都有维护自己选定的方案的心理。学生慢慢会养成发表自己意见,积极参与教学的习惯。老师也养成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的习惯。 1.调查研究 开调查会、征求学生对自己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事前征求+事后征求)、书面调查。 2.作业要求 定向、定量、定时 3.培养自我完善的习惯 自己检查、保护人检查、班干部检查、集体检查、教师抽查+反馈系统。 4.受委屈能力 ①被他同化,互相生气。 ②置之不理,照常做事。 ③包容,感化。 5.新我旧我之争 6.控制三闲:闲话、闲事、闲思。 7.每个人有汽车是一回事,能不能会不会开汽车是另一回事。 1.写说明书。使用心理描写的表达方式:第一张照片,犯错前,两种思想怎么争论;第二张,边犯错误,两种思想怎样交战;第三张照片,犯错后,两种思想作何感想。 2.写心理病例 3.做好事弥补 4.教师是亲子关系的粘合剂。 从来不越过学生向家长告状。 劝说两次,再不改,由其本人告诉家长,再由家长写知道此事的条子,由本人带给老师。 家长偶有过失,也决不当着学生的面说家长的不是。
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任何一种习惯的养成,都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培训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识规律,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巧设悬念,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在教《绪言》一节时可向学生展示体育科学的发展历史和21世纪化学发展的宏伟蓝图,介绍体育与人类生存和社会礼貌的重大关系,使学生体验“处处有体育”的真情实感,与此同时巧妙地配合体育训练设置问题,使学生在“观察-----惊叹------疑问”中感受体育世界的神秘和新奇,使他们从一开始就向往学习体育,增强对体育学科的兴趣。另外,在每节课的导入时,也能够联系实际设计一些与知识有关,并且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验现象的问题或者实验,作为悬念,让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去找“为什么”,使学生一上课就兴趣盎然,沉浸在乐学的气氛中。
[培养学生批改作文的习惯(魏书生)]培养学生批改作文的习惯(魏书生) 2011-10-15 17:20:04| 分类: 宝典| 标签:|字号大中小 订阅 培养学生批改作文的习惯(魏书生) 语文资源 2010-06-11 07:57:33 阅读8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毫无疑问的,培养学生批改作文的习惯(魏书生). 学生能学会批改吗?回答是肯定的.后进学生也能学会吗?也能. 怎样批改作文?我从易到难,列出十条要求,第一次批改只提一条要求,大家觉得很简单,会做了,第二次,再提第二条要求.这样10几篇文章批下来,每位学生就都能围绕一篇作文,从10个方面写出批语了. 以下10个方面,每个方面给5分,一篇作文满分为50分. 1.格式是否正确 刚入学,我喜欢使学生感到写作文,批作文都不难.随随便便地写,老师只要求同学们作文的格式正确,批改作文时只写一条关于格式的批语.批作文的时候要抽签,谁都有可能抽到全班任何一个人的.抽到人家的作文本,打开作文一看,格式没错,便拿出红笔,写上批语:1.格式正确.批文用减分法,此项倘不减分,此文则为满分,然后签上批改人的尊姓大名. 2.卷面是否整洁 显然这一条又是大家都能看得出来的.后进学生批改别人作文,指出卷面不整洁时,下次自己写作文也注意卷面了. 3.错别字几个 发现错字,要将错字在原文处打上标记,并且写到批语处,再在后面写上正字.有的粗心的同学错字挑不出来,怎么办?我们就搞流水作业:每人要批四篇文,每篇文要经过甲、乙、丙、丁4个人之手.甲批错别字六个,乙发现本文错别字不是6个,而是7个,那么甲就要对为什么漏掉这个错别字写出一百字的说明书.丙发现本文错字是八个,那么甲、乙同学都要被追究责任,各追加一百字的说明书.学生批改之后,我还要抽查,重点抽查那些粗心的同学.这样使粗心的同学也认真起来,批改的时候,手里抱着大字典,唯恐漏掉了错别字.发现错别字,每两个扣1分,最多扣5分.10个以上也不再多扣,但要一一给予指正. 4.有几处病句 挑出一篇作文中的句,凡病句,都要在下面划上横线,写出病在何处,再在文后批语中,写清病句几处,作文指导《培养学生批改作文的习惯(魏书生)》.每处病句减1分,减至5分,不再多减. 5.标点符号有几处明显错误 强调句号、引号、叹号、问号的使用.发现明显错误的地方,有一处扣一分,有五处扣五分,超过五处,不再多扣. 以上五条,都是写文章最低的要求,学生经过三、四篇文章的批改实践,就能够掌握.再批改两三篇,掌握得比较熟练了,再一条一条地增加新的要求. 6.看文章的中心是否鲜明、集中 这两点在作文指导时,就具体举例,告诉学生什么叫鲜明、集中.学生批改之前,我先大致看几篇文章,在进行批改指导时,又简介两篇好的文章,再举两篇中心不突出,不集中的例文,学生从老师举的正反两方面的例文,举一反三,就能批得符合实际. 7.看文章的选材 这条批语提三点要求:①是否围绕中心.②是否符合生活实际.③是否具有典型性.这三点中最要紧的是第一点,随着作文水平的提高,才提出选材具有典型性的要求. 就结构而言,也要写清三点批语:①层次段落是否清晰.②过渡是否自然.③开头和结尾是否照应. 9.看表达方式 主要看其是否符合文章体裁的要求,记叙文以记叙为主,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议论文当然以议论为主.除此之外,还要看其是否符合作文指导的要求.如写记叙文《他进步了》,要求夹叙夹议,本文是不是做到了.写说明文《芦苇》,要求说明中有描写的成份,文中有没有适量的描写.写散文《家乡赞》,要求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文中结合得怎么样. 10.看语言是否简练、通顺、准确 语言不简练,重复、罗嗦者酌情扣分,此项不超过二分.语言不通顺,不是指有病句,而是指句与句之间衔接不连贯者,扣分也不超过二分. 后五条要求,每条5分,不做太具体的减分规定,由批改人酌情处理.由于我讲课用的时间极少,批改作文的任务多数都在语文课堂上进行,老师指导,学生抽签互批,每个人都要在作文本上写出十个方面的批语,一般情况一篇作文的批语都在200字以上.有一次我们班学生写作文《仙人掌》,这篇文章的平均字数才600,可全班同学批语的平均字数却有260字.有一位同学用红笔写满了两页作文纸,仍意犹未尽,在第三页又写了几行,批语竟达560字之多. 学生批改作文,关键在于同学生商量,研究学生的写作兴趣、阅读兴趣、批改兴趣.适应学生心理,组织得好了,才有实效,学生的批改能力才会提高. 〔培养学生批改作文的习惯(魏书生)〕【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
需要不需要培养学生批改作文的能力,看法就不一致了。
有的领导,有的学生家长,也有的老师认为:学生作文,教师批改;天经地义,不容代替。在一些地区,这种观念,年深日久,根深蒂固,个别教师刚刚引导学生自批或互批几篇作文,立即受到指责批评,全盘否定。
应该承认,学生作文,教师批改,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千百年来,许许多多高水平的老师,认真负责,不辞辛劳,斟酌权衡,仔细批改,引导许许多多优秀的学生写出了上亿篇好文章,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问题的另一方面是,也有许许多多的人无缘得遇良师,无钱能进学校,他们便刻苦自学、多读勤写,自思自悟、自批自改,却也能够无师自通,写出大量的好文章,好作品,有许多甚至是世界名著。 我觉得两者都不应以自己的成功为论据,来否定对方存在的价值,那势必使自己的思维进入狭隘的片面的误区,互相指责,一团混战,共同堕入偏见的狭谷而离真理的高峰越来越远。
双方都应在自己的成功与对方的成功中得出这样的共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方法可以各异,殊途能够同归。
通俗一点儿说,就是一件事儿有一百种不同的做法。 这些年来,我用的便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方法,边指引学生写作文,边培养学生批改作文的能力。
教两班语文课,每班作文都收上来,往前面一摆,我常觉得,它们像两座大山,于是我们便每天挖山不止。愚公移山,尚且感动了上帝,派了两个神仙把两座山搬走了。
可我们面前这两座山搬去又搬回,非到退休那一天方能有尽头。最遗憾的是,越是中下等学生越是对老师不辞辛劳的移山行为无动于衷。
我辛辛苦苦写出来的批语,他们常常连看都不看,接到刚发下来的作文本,往书包里随便一塞了事,这次作文批语上,明明写着过渡不自然,他下篇作文照旧过渡不自然。
写好作文第一步:审题,把题目考察方向把握好了,作文题目和中心内容才不会脱离要求。
写好作文第二步:选材,写什么事件,写什么事物,写什么人,什么人的什么特点,一个好的选材才会使作文内容不空洞,情感充实。
写好作文第三步:构思,要有一个良好的构思,这即要求作文立意要远,对文章结构要想好,选好的材料要合理组织起来。
写好作文第四步:开头,怎么开头呢?一点参考:一是直奔主题,直奔主题就是你要写啥,在一开始就去描写它,或者直接说出你的观点;二是开篇引题,从相反或者相关的事物事件写起,引出你想说的话。
写好作文第五步:结尾,由于结构都是想好的,中间的话就顺理成章了,结尾要写的好会起到不一般的效果,结尾要表现出积极乐观向上的思想情操,要给人读了有希望有阳光的味道,但是不能大话空话,要结合作文内容本身,不可以揠苗助长似的拔高立意,或者留下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就是会让人产生联想的,退一步说就是一个半模糊的结尾。
以上是构思一篇作文,但是这些都是平时有所积累才能做到的,那么我们该从哪些方面做积累呢?
第一:作文最重要的是语言,如何组织语言,让你的语言能读得通,让人读来感觉舒服很重要,这是第一印象的(写字好看与否先不论),这就要求平时多读美文,记录你觉得经典的或者很美的或者很有气势的语言,写作时你可以模仿甚至直接拿出来使用。
第二:作文的结构很重要,你的素材也许不是很好,但是经过你精采的语言和文章结构安排,死素材也会变成活蝴蝶。结构安排。要求你平时要多读,学习别人的结构模式,多做总结,写作时随便挑选一个,或者自己能够创新。
第三:素材积累,好的素材会给你更好的发挥空间,你才不会觉得无话可说。素材要求你要学会观察生活,对生活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然后才会发现生活中美好之处,你才会有一双慧眼去截取你的最好的画面,也就是素材,供你作文时使用。
第四:书写,也许你作文什么都不好,但是你的字迹工整漂亮,卷面整洁,看了让人舒心,也许考官发现你前面做的并不是很好,他也许都不再看你的文章了,直接就会有一个比较高的打分,至少不会让你的认真变成白纸,你要知道改试卷时会有多少试卷,他们改一天两天,坐在那里有多累,不会每一篇都看的,看你的字迹给分也是正常的。
希望能帮到你,祝你成功!
韦立谦 听说读写是小学语文教学很重要的内容,尤其是写作是反映学生总体语文素养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之一。
其中坚持写日记,就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最有效途径之一——魏书生等专家是这样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十几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告诉我,培养学生良好的写日记的习惯,的确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捷径之一。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写日记是小学生有效的练笔方式,通过写日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有这几方面的优势:(1)日记形式短小,符合学生的能力实际;(2)有利于习作能力的长期培养;(3)日记内容丰富,学生有话可说。(4)日记更多是学生自己生活与思想感情的记录,是“自己说给自己的话”,学生在写作中较为自由,兴趣较大。
虽然“多练笔”(坚持写日记)也是新课标对习作的要求,但要让学生从开始就喜欢写再到会写、爱写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老师悉心指导,让学生感受写日记的快乐,不把它当成一项任务,反而作为自己的一种需要,把写日记当成一种享受,有话就说、有话想说,这样日记的作用才能得以真正的发挥。
在自己的实践中,我常常通过以下途径来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 一、上好第一课,积极引导。 每当我接手一个新班,我都特意准备这节指导课。
用形象的比喻告诉学生写日记的必要。既告诉学生有的人用摄像机拍摄下自己或他人的生活中有特殊意义的场面,有的人用照相机拍摄下生活中的精彩片段或难忘的瞬间,这是人们在用摄像机、照相机记录人生美好的时刻。
当然,记录人生美好的时刻的方法有很多。大家想象小学生可以怎样记录我们的生活呢?学生们自然想到画画这种形式。
于是我告诉学生还有一种更好的形式那就是写日记。写日记就是我们小学生把自己的笔当作摄相机和照相机,用自己的笔记录自己童年成长的乐趣。
我还拿出我自己孩子的像册,一一指给我的学生看,并给学生读在我的孩子的每年生日时照的照片下我给他写的成长记录。学生们听后充满好奇,感受到这些照片背后的故事,感受到我的孩子婴幼儿时期的可爱。
但是由于我的大意,在孩子两周岁时我忘记做记录,所以像册上孩子两周岁时的照片下面是一篇空白。我告诉学生,直到现在甚至将来我也将永远无法弥补这部分记录了,因为现在我的孩子已经长大了,再也无法回到他两岁时的样子了,虽然有他两岁时的照片,但是照片背后的故事我却怎么也记不起来了。
这将是我终生的遗憾!我还告诉学生,他们也会渐渐长大,童年会一去不复返,他们如果能及时记录下自己成长的足迹,记下自己童年的天真可爱,长大后这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然后在这节课上,我再给同学们讲一些名人写日记的心得、交流写日记的好处、揭示写日记的秘诀、拓宽写日记的内容、等环节,努力来达到让学生不怕写的目的,努力消除学生对日记的不正确的理解。
二、做一个好榜样,轻松尝试。 我告诉学生,写日记就是写自己亲眼看到的、亲耳听到的、亲自做过的事情。
写日记就是写自己想说的话。这些事情可能发生在教室,可能发生在校园里,可能发生在上学、放学的路上,可能发生在家里。
只要把看到的、听到的、做过的事情想一想,说一说,再有条理的写下来,这就是日记(或周记)。如果不用笔记录我们多彩多姿的童年生活。
错过了,有时会后悔一辈子的,就会对童年留下遗憾的。我拿出自己写的几篇简短的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日记读给学生听,让他们感受什么是日记,怎样写日记。
然后让学生试着也写写。当然教师要呵护学生的“处女作”,要积极的肯定,表扬,对表现出色的学生更是鼓励有加。
对学生的日记要求不要过高,鼓励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只要是他们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思想就行;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只要能连贯地把听到的、见到的、感受到的写出来就行,不要求谴词造句、布局谋篇、不强求写题目、不强求突出重点,只要富有童趣就行。让学生觉得日记好写,写日记是件快乐的事情,从而培养学生写日记的兴趣和习惯。
同时在学生们中间树立榜样,通过在全班交流、展览等形式引导学生们互相学习,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感受写日记的快乐。引导学生们把写日记当作生活中一部分,让他们轻轻松松去写日记,记录他们的生活,了解写日记的浅层面上的意义。
要求学生养成的习惯,作为老师必须首先养成,写日记也不例外,也即“下水作文”。因为教师的下水文,是学生作文的引子、参照物。
如果学生没有什么比照,作文也就成胡乱地放飞。小学生作文不像成人那样有自己的主见,他们是处于模仿时期,没有模仿就没有创新。
语文书上的许多插图也是写话的一个好帮手。比如我们讲看图学画这样的文章时,师就可以很好的利用起来。
上课的时候,通过一幅幅插图的指导,不仅很好的巩固了课文的重点内容,也很好地教会了学生怎样有序观察及表达。这样孩子对写话的兴趣也就浓厚了。
不用给他们讲太多的有关写作的技巧,他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明白了写话要有一定的顺序,人物要有表情、语言、动作的描写,这样才会生动、丰满。如果不加指导,只是让孩子想怎么。
韦立谦 听说读写是小学语文教学很重要的内容,尤其是写作是反映学生总体语文素养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之一。
其中坚持写日记,就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最有效途径之一——魏书生等专家是这样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十几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告诉我,培养学生良好的写日记的习惯,的确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捷径之一。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写日记是小学生有效的练笔方式,通过写日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有这几方面的优势:(1)日记形式短小,符合学生的能力实际;(2)有利于习作能力的长期培养;(3)日记内容丰富,学生有话可说。(4)日记更多是学生自己生活与思想感情的记录,是“自己说给自己的话”,学生在写作中较为自由,兴趣较大。
虽然“多练笔”(坚持写日记)也是新课标对习作的要求,但要让学生从开始就喜欢写再到会写、爱写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老师悉心指导,让学生感受写日记的快乐,不把它当成一项任务,反而作为自己的一种需要,把写日记当成一种享受,有话就说、有话想说,这样日记的作用才能得以真正的发挥。
在自己的实践中,我常常通过以下途径来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 一、上好第一课,积极引导。 每当我接手一个新班,我都特意准备这节指导课。
用形象的比喻告诉学生写日记的必要。既告诉学生有的人用摄像机拍摄下自己或他人的生活中有特殊意义的场面,有的人用照相机拍摄下生活中的精彩片段或难忘的瞬间,这是人们在用摄像机、照相机记录人生美好的时刻。
当然,记录人生美好的时刻的方法有很多。大家想象小学生可以怎样记录我们的生活呢?学生们自然想到画画这种形式。
于是我告诉学生还有一种更好的形式那就是写日记。写日记就是我们小学生把自己的笔当作摄相机和照相机,用自己的笔记录自己童年成长的乐趣。
我还拿出我自己孩子的像册,一一指给我的学生看,并给学生读在我的孩子的每年生日时照的照片下我给他写的成长记录。学生们听后充满好奇,感受到这些照片背后的故事,感受到我的孩子婴幼儿时期的可爱。
但是由于我的大意,在孩子两周岁时我忘记做记录,所以像册上孩子两周岁时的照片下面是一篇空白。我告诉学生,直到现在甚至将来我也将永远无法弥补这部分记录了,因为现在我的孩子已经长大了,再也无法回到他两岁时的样子了,虽然有他两岁时的照片,但是照片背后的故事我却怎么也记不起来了。
这将是我终生的遗憾!我还告诉学生,他们也会渐渐长大,童年会一去不复返,他们如果能及时记录下自己成长的足迹,记下自己童年的天真可爱,长大后这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然后在这节课上,我再给同学们讲一些名人写日记的心得、交流写日记的好处、揭示写日记的秘诀、拓宽写日记的内容、等环节,努力来达到让学生不怕写的目的,努力消除学生对日记的不正确的理解。
二、做一个好榜样,轻松尝试。 我告诉学生,写日记就是写自己亲眼看到的、亲耳听到的、亲自做过的事情。
写日记就是写自己想说的话。这些事情可能发生在教室,可能发生在校园里,可能发生在上学、放学的路上,可能发生在家里。
只要把看到的、听到的、做过的事情想一想,说一说,再有条理的写下来,这就是日记(或周记)。如果不用笔记录我们多彩多姿的童年生活。
错过了,有时会后悔一辈子的,就会对童年留下遗憾的。我拿出自己写的几篇简短的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日记读给学生听,让他们感受什么是日记,怎样写日记。
然后让学生试着也写写。当然教师要呵护学生的“处女作”,要积极的肯定,表扬,对表现出色的学生更是鼓励有加。
对学生的日记要求不要过高,鼓励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只要是他们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思想就行;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只要能连贯地把听到的、见到的、感受到的写出来就行,不要求谴词造句、布局谋篇、不强求写题目、不强求突出重点,只要富有童趣就行。让学生觉得日记好写,写日记是件快乐的事情,从而培养学生写日记的兴趣和习惯。
同时在学生们中间树立榜样,通过在全班交流、展览等形式引导学生们互相学习,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感受写日记的快乐。引导学生们把写日记当作生活中一部分,让他们轻轻松松去写日记,记录他们的生活,了解写日记的浅层面上的意义。
要求学生养成的习惯,作为老师必须首先养成,写日记也不例外,也即“下水作文”。因为教师的下水文,是学生作文的引子、参照物。
如果学生没有什么比照,作文也就成胡乱地放飞。小学生作文不像成人那样有自己的主见,他们是处于模仿时期,没有模仿就没有创新。
语文书上的许多插图也是写话的一个好帮手。比如我们讲看图学画这样的文章时,师就可以很好的利用起来。
上课的时候,通过一幅幅插图的指导,不仅很好的巩固了课文的重点内容,也很好地教会了学生怎样有序观察及表达。这样孩子对写话的兴趣也就浓厚了。
不用给他们讲太多的有关写作的技巧,他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明白了写话要有一定的顺序,人物要有表情、语言、动作的描写,这样才会生动、丰满。如果不加指导,只是让孩子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怎样指导初中生批改作文 在作文教学中,作文批改往往是语文老师最头痛的事,付出许多精力,花费许多时间,却是“背着儿媳妇朝华山——出力不讨好。”
加之教学任务繁重(两个班的学生150多人)每次作文都收上来,象俩座大山压的老师们喘不过气来,于是批改作文就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沉重负担。最遗憾的是,大多数同学对老师辛辛苦苦写出来的评语,连看都不看一眼,接着刚发下来的作文本,往桌兜里一塞了事,前一次作文批语上明明写着“书写潦草、语句不通顺”,这次作文依然“书写潦草、语句不通顺”。
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就在“指导学生自改作文”方面作了大胆研究和试验,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为此,我校语文组全体成员进行了近十多年的作文教改实验,摸索出一套较行之有效的批改方法,现简述如下: 怎样批改作文?我们按从易到难的方法,列出十条要求,前三次批改只提1一5条要求,大家觉得较简单,会做了,有了兴趣;第四次,再提第六条要求,以后逐条增加。
这样初一年级十几篇文章批改下来,每位学生就都能围绕一篇作文,从10个方面算出文章的成绩(写在作文的左上角),写出批语。 以下10个方面,每个方面给10分,一篇作文满分为100分。
1.格式是否正确(题目、提行、落款、自我评价) 2.卷面是否整洁。 3.错别字几个(找出来,在旁边修改,每个扣1分,直到扣完为止)。
有的粗心的同学错字挑不出来,怎么办?我们就搞流水作业:每人要批四篇文,每篇作文要经过甲、乙、丙、丁4个人之手。甲批错别字六个,乙发现本文错别字是7个,那么甲就要对为什么漏掉这个错别字写出一百字的说明书。
丙发现本文错字是8个,那么甲、乙同学都要被追究责任,各追加一百字的说明书。学生批改之后,我还要抽查,重点抽查那些粗心的同学。
这样使粗心的同学也认真起来,批改的时候,手里抱着大字典,唯恐漏掉了错别字。发现错别字,每个扣1分,直到扣完为止,还要一一改错。
4.找病句,分析病因,旁修改(每个病句扣2分)。挑出一篇作文中的病句,凡病句,都要在下面划上横线,写出病在何处,再在文后批语中,写清病句几处。
每处病句减2分,减完为止。 5.标点符号有几处明显错误。
强调句号、引号、叹号、问号的使用。发现明显错误的地方,一处扣一分,有几处扣几分。
以上五条,都是写文章最低的要求,学生经过三、四篇文章的批改实践,就能够掌握。在学生掌握得比较熟练的情况下,再一条一条地增加新的要求。
6.看文章的中心是否鲜明、集中。 这一点在作文指导时,就具体举例,告诉学生什么叫鲜明、集中。
学生批改之前,我先大致看几篇文章,在进行批改指导时,先简介两篇好的文章,再举两篇中心不突出,不集中的例文,学生根据老师举的正反两方面的例文,举一反三,就能批得符合实际。 7.看文章的选材 这条批语提三点要求:①是否围绕中心。
②是否符合生活实际。③是否具有典型性和新颖性。
这三点中最要紧的是第一点,随着作文水平的提高,在提出选材具有典型性的要求。 8.就结构而言,也要写清三点批语:①层次段落是否清晰。
②过渡是否自然。③开头和结尾是否照应。
9.看表达方式是否恰当,情感是否真挚。 主要看其是否符合文章体裁的要求,记叙文以记叙为主,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议论文当然以议论为主。
除此之外,还要看其是否符合作文指导的要求。如写记叙文《他进步了》,要求夹叙夹议,本文是不是做到了。
写说明文《我学会了做家务》,要求说明中有描写的成份,文中有没有适量的描写。写散文《抗震救灾演讲稿》,要求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文中结合得怎么样。
另外,文章一定要有真情实感,切忌生编硬套。 10.看语言是否简练、通顺、准确. 语言不简练,重复、罗嗦者酌情扣分,此项不超过五分。
语言不通顺,不是指有病句,而是指句与句之间衔接不连贯者,扣分也不超过五分。 后五条要求,每条10分,不做太具体的减分规定,由批改人酌情处理。
二、作文评改课的具体步骤: 1、每接一个新班,在开学初,就给学生印发《作文评改内容及得分标准》的资料。 2.分组,指定小组长,我们一般采取四人一小组的方法,每组好、中、差搭配组合,用抽签的办法发给每组四本作文,根据修改要求对每篇作文拿出修改意见,大家讨论,意见综合后,再由小组长执笔,给每篇作文写评语,署上小组成员的姓名,以备老师复查。
3、写作文后记。本人看小组评语,再读自己的作品,写出感悟、收获(话语不宜太多,以百字为宜。
4、整理出错别字、病句、用错的标点。 5、摘录优美语句。
6、推荐佳作并展览。 7、让小组长评讲作文。
8、可制定激励措施。 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学生批改作文,关键在于同学生商量,研究学生的写作兴趣、阅读兴趣、批改兴趣。
适应学生心理,组织得好了,才有实效,学生的批改能力才会提高。”上述的作文评改的方法和步骤只是一个框架,每次评改时,可根据实际需要有选择的使用。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上述批改作文的方法是切实可行的,效果较显著。学生参与修改作文,不仅挖掘了学习的潜力,提高了写作能力。
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意义和方法论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意义和方法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文摘要】
民族振兴依靠教育,教育振兴依靠教师,教师技能提高依靠教学实践和研究,而教师的教学实践和研究都离不开教育科研方法的指导和引导。本文试就中小及教师的教育科研的意义和方法进行探讨,以便同仁借鉴。
【论文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
什么是教育科研?
教育科研是以教育理论为武器,以教育领域中发生的现象为对象,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简单地说,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只要能够在工作中发现教育上的问题,并能运用正确的,系统的方法,去求得科学的结论,去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这种活动就称之为教育科研。
人们做任何事情,都有个目的。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目的,就是通过教育科学理论为武器,以中小学教育领域中发生的现象为对象,探索新形势下新的、未知的教育规律,以便发现中小学教育过程中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而正确地指导今后中小学教育的工作,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事物总是前进的、发展的。我们的教育工作,它必将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指导教育运行的规律也必然在丰富、在完善、在发展。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只有联系本职工作认真地、不断地探索,才能培养和造就更多更好的社会劳动者。因此,开展和加强中小学教育科研,对于深化教改,切实搞好九年义务教育工作,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开展和加强教育科研,是深化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为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必须改革现行教育中的思想、体制、结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中的已经过时或落后了的东西。而这些方面的改革都亟需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给予正确的回答,提出有效的措施,广泛地动员和组织开展中小学教育科研活动,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聪明才智,集思广益,这是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提供科学理念依据的源泉,是推动教育改革与实践发展的动力。进行教育科研,每一位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因此要积极行动起来,发挥主人翁作用,为推进素质教育,做出各自应有的贡献。
2、开展和加强教育科研,是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
我们知道,学校的每一门学科,都涉及到教育科学的理论;每一门学科的教学,都需要教育科学理论去指导。教育是一门艺术,广大中小学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应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地进行教 改实验,勇于创新,用取得的成果解决教学中的新问题;对学期或学年度所实验的课题或项目应进行书面总结,找出差距,继续研究。这样边研究,边实践,自编自导自演,既可以优化“教”,也可以优化“学”,既经济快捷,又方便实惠。所以说,教育科研的成果,一旦被广大教师所掌握,就可以变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现实力量。目前许多学校都总结提出了“抓科普、促科研,以科研带教研”等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如,辽宁盘锦市实验中学,非常重视学校科研组织和科研活动的建设。他们不仅把科研成果通过报刊杂志进行宣传报道,而且还积极主动地把经验丰富的教师派出去巡回讲学、作报告。这样做正是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便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科研理论,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数十年长期坚持,因而成为全国一流中学。该校的科研带头人魏书生,也逐步锻炼成为教育实验改革的专家,全国知名。
3、开展和加强教育科研,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素质的需要
国家和社会的进步依靠科技。科技的发展要靠教育。而教育发展的关键在教师。也就是说,教师的素质决定着教育发展的水平。从古今中外教育史的发展看,那些著名的教育家无不是经过教育科研——长期不断的教育实践发展而来的。我国古代的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等教育教学的理论,并终身为之实践,因而成为历代尊崇的教育思想家。我国现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之先生,他的”生活教育”的理论,就是他在数十年教书育人的不断实践中总结创立的。我国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也是在他十多年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边实验、边总结、边研究,才不断取得优秀成果的。……概言之,这些例子都充分说明,广大中小学教师,开展与教育教学工作实际紧密联系的教育科研活动,经过选择课题,定向研究,不断总结积累,不仅可使“教”有特色,逐步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提高教师自身的科研素质和实践能力。可以说,教育科研活动正是造就教育家,造就一大批卓有成效的教育工作者的根本途经;也是提高广大中小教师素质的有效手段。
4、开展和加强教育科研,是发展和完善教育科学理论的需要
科学的教育理论,来源于教育实践。而教育科研,正是使大量丰富的教育实践(包括教育教学的经验总结和教育科学实验)上升为教育科学理论的必由之路。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教育科学研究,就没有教育科学理论的发展。教育科学理论得不到发展、完善和提高,怎么谈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呢!只有广泛开展和加强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才能有效地指导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顺利实施,确保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目标的实现。
那么,怎样开展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呢?主要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一方面,努力转变观念,树立参与意识,扩大科研组织,充分调动广大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积极性。通过加强中小学教育科研专门机构的建设和管理,集中人力物力,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开展科学研究,以推动教改的深化和素质教育的落实。各学校也可借此开展结合本校实际的科学研究,以促进本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完善和提高。具体方法可采用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总结法等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另一方面,作为教师,直接面对学生,活动于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之中,具有进行教育科研最有利的条件。广大中小学教师,应立足本职,立足自身实际,努力学习,勤奋钻研,注意挖掘和发现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联系有关科学理论,开展力所能及的科研活动,积极撰写科研论文,逐步提高科研能力,努力使自己退出“教书匠”行列,逐步锻炼跨入到“科研型”甚至“学者型”教师的行列。因为,教师在科研道路上的钻研精神和所取得的科研成果,正是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一个有力因素;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建立在他较高的自身素质和科研水平上的。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树立起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危机感,勇于创新,大胆实践,争创佳绩。切勿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俗话说得好:“万事开头难”,“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万木苦争春,何患未成林”。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实践出真知,为教育科研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做出应有的贡献。
电化教育在今天迎来了高速的发展,通过电化教育的手段在中小学教育中的运用,为中小学教育的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因此在以后的教学发展中电化教育也将成为教育发展的趋势。
电化教育是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因此它的目的仍是要实施教育,电教部门和学校电教工作者要为普及电教而提供电教资料,编写电教教材,他们的工作仍然是教学,只有懂得教学具备教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学工作者才能真正做好电化教育。实践证明,好的电化教育,能够对中小学的教学成绩有显著的帮助。
一、电化教育改变了传统教学环境,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的形式就是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为了使学生更加有兴趣,更能够投入,教师必须使自己的语言更具有鼓动性、幽默性或者加入一定的肢体动作。但是这种外部的刺激具有瞬时性,只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效果,同时还存在审美疲劳的弊端。加之,这与教师的性格、环境、语言表达具有较大的关联性,遇到表情严肃、性格内向的教师就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单一的表情、较少的肢体语言、单调的语调就很难能够形成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长此以往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抵触情绪,从而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布鲁纳是美国的一位教育学家,他曾表示: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的材料的兴趣。"由此可以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化电化教育就是应用计算机的多媒体,借由它的生动、形象、直观,集中了视觉听觉,通过灵活多变的视听效果来改善教学的新型教学方式。借助计算机多媒体的效果可以很好地表达出平时语言难以表达的思维,从而达到比传统教学更方便高效的效果。
二、电化教学发掘学生的思维
创造思维是相对传统的思维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就像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创造思维具有传统思维却又高于一般思维。创造思维也来源于生活,了解的越多思维越发散,越能够产生创造思维,但中小学的学生大都仅限于学校的生活,因此思维局限性大。对于中小学学生来说课堂就是激发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唯一场所,教师想要学生具有极佳的创造性思维就需要丰富的课堂教学素材。那么教师的教学就不能仅仅局限于一本教材,因此电化教育就是最有效的教学手段。通过教材和多媒体电化教学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诱发他们产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发散思维产生创造思维,最终提高教学质量、学生综合素质,开拓视野。
三、提高了教师的信息素质和教育的实时性
信息素质代表了两个方面即计算机素质和网络素质,计算机素质主要表现为熟练地操作电脑,熟悉电脑系统解决常见问题、应用文字编辑软件、灵活运用各种软件解决教学问题、能够制作和编辑处理需要使用的图片、演示文稿制作使用等各项在教学中需要使用的各项关于电脑的基本能力;网络素质则包含收发电子信息、网页浏览查询、信息查询收集、软件下载等基本互联网素质。上海师范大学黎教授在出版的《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信息教育》一书中,通过下面的语言来定义什么是信息素质,黎教授的表述如下: 信息获取、加工等能力可以简称为"信息能力",通过信息教育使学生将这些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形成影响人一生的品质。通过这段表述,我们能够对信息素质有所了解,也能够判定什么才是所谓的信息素质。
电化教育就是通过连接的互联网来形成一个三维的、空间的教育体系,借助互联网强大的信息化来达到充实课堂使得课堂能够与时俱进,时刻获得最新资讯、最新动向,从而远离"闭关修炼"的教育困境。这样既可以增强了教师自身的信息素质培养,也能够树立学生对信息化的观念,增强学科教育的实时性,避免教育与社会的脱节。
四、提高了学生主体作用,有助于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传统教学中是以教师为教学中心,教师发挥主体作用而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电教化则相对平衡了二者在教与学的作用,将讲述和吸收转换为交互式的课堂。将计算机的图、文、动画结合,形成屏幕内、屏幕外教师、学生多方面的互动,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一起观看,一起分析比较,一起提出问题,一起解答问题,从而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此过程中教师就是引导的作用,转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式课堂,形成了以课堂为中心学生为主体的创新课堂。
同时信息化的今天,合理、正确、高效地使用现代化电化教学,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法和方式、不同的教学模块和形式,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而设计的个性化教学,突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作用。学生除了能够在老师固定的模式下学习,还能够利用互联网的丰富资源自行学习,从而形成师生之间双向的信息传输,加强信息的沟通,形成知识的多向网络,形成教师与学生的学习共同体。
五、结论
运用现代信息和计算机技术和创新的课堂形式,结合传统教育和电化教育,优势互补,形成全新的课堂文化。在现代化的整合型的教学模式体现了传统教学与现代技术、创新思维与能力培养完美融合的新课堂。新的课堂具有更多的创新意识和民主意识,传统的师生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变成了组织者和引导者; 传统的课堂中心发生了转换,教师为中心变成了课程内容为中心; 传统师生关系发生变化,师授生学的关系变为了教师与学生的学习共同体。同时教材也不再是不变式的标准教材而是求知型的探索式的新教材。这样形成了新的和谐的教学氛围,同时为教学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和学习积极性。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为目的的教育,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能够很好地达成以上要求为学生提供创新空间和条件,电化教育是构建创新学习环境的技术支持,因此需要体会它与传统教育各自的优缺点,将两者有机的相结合从而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振红. 中小学电教.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顾明远. 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南国农,李运林,祝智庭. 信息化教育概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摘要:
在中小学教育中,美术教学由一开始的不受重视逐渐地进入到人们的视线中,在美术教育地位逐渐提高,教学工作开展的越来越好的情况下,美术教育对中小学创新思维培养所具有的作用也慢慢地突显出来。因此,本文以美术教育对中小学创新思维培养意义为题,对美术教育对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原则以及意义等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并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希望可以为教师更好地开展美术教育,充分发挥其作用,促进中小学创新思维培养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一点帮助。
关键词:
美术教育;中小学创新思维培养;意义
在中小学教育中,美术教学已经成为了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在有效开展美术教育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美术知识,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还可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所以说,美术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一举多得的作用。因此,在合理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美术教学,充分发挥美术教育的作用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美术教育对培养中小学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以及原则。
(一)对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中小学生的思维还不是十分成熟,正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在这一阶段,若是不能有效的开展创新思维培养工作,那么当学生思维已经成熟之后在开展就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中小学阶段是最好的培养时期。在此时期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从美术教学入手。
要知道,美术这一学科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而且对于教学方式也没有固定的要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对教学方式进行调整,这样就使得教学的灵活性比较强,而教学方式的灵活多变,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有着积极的作用[1]。多样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可以促进学生想象力以及直觉思维的发展,而此两者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形成创意想象,进而促进其创新思维的形成。
(二)美术教育培养创新思维的原则。
教师在开展美术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不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且还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按照自由、平等等原则来开展教学,只有这样进行的美术教学才能够推动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发展。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的时候,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发挥美术教学具有的创造性,在教学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思维发散环境,学生在此环境中学习美术知识,可以自由创造,这样其思维就可以得到创新的发展。
二、美术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教师想要通过美术教学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培养,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只有当学生具备了此种精神,才能在学习中自主开拓,久而久之,其创新意识以及能力都会得到培养。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精神引导,对于提出的问题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多启发学生动脑。与此同时,因为美术知识是比较灵活的,所以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思维想法融入到知识学习中,这样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可以得到培养。
(二)注重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思维创新的一种引导方式,所以教师在教学可以根据美术这一科学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同时,教师还可以将发散思维训练融入到教学中,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比如说,当教师想要让学生自己创作一幅作品的时候,可以先给一个命题,就以《夏》为命题,对于夏天每个学生都不陌生,而且此命题和生活实际也可以结合在一起,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将自己认为的最具代表性的内容画出来。很多学生可能会画花朵,会画蓝天白云,这样的想法是较为固定,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启发,教师可以说:“同学们,夏天天气热,怎么可以降暑呢?”这一问题提出之后,学生就会想到,夏天还可以游泳,还可以在树荫在乘凉等,当这些想法从脑海中浮现之后,学生进行夏的创作就会多样化,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得到了发散。
(三)构建创新思维教学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通过构建创新思维教学情境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应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并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够得到放松,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教学内容为学生营造创新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在此情境中思维得到碰撞,进而产生新的火花。综上所述,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要知道,创新思维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应该在美术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思维,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以此来促使学生形成创新思维,并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进而为其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金迎弟.浅谈小学美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23):274-275.
班主任工作漫谈 第一章 我认为一个人首先要适应环境,享受美好人生。生活不能没有理想,但人类不能以理想主义的目光苛求生活。当代人应该为生活在这千载难逢的太平盛世而满足。少埋怨环境,多改变自我。人应学会自我更新,今天的我应该比昨天的我有新的认识、新的发现、新的能力。只有自己不断更新了,世界在我眼里就总是新的。 一 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 1978年2月20日,我经过6年的努力,终于实现了自己教书的夙愿。 面对的环境并不尽如人意。两栋平房之间一个低洼的大操场,四周连围墙都没有,这便算是盘山县第三中学。 平房内部还没有顶棚。这样,一位教师讲课的声音便穿过了顶部的人字架,到达第二、第三,乃至第四个教室,大家就这样互相干扰着上课。那时房顶还没有扣瓦,上课时抬头,透过木板缝可以看到白云蓝天。冬天下雪,有的雪花碰巧可以直接飘到室内来。除了教室,没有一个实验室。 刚到校,领导便分配我做班主任并教两个班的语文课。学生呢?也不尽如人意,初二·六班还不错,初二·八班可就难了。56位同学全是男生,是从各个班淘汰出来的学习后进生。他们爱玩,怕上课,有几位同学填学生登记表,连父母的名字都写不对。问他,他却埋怨:“都怪我爸的名字太难写!” 面对这样的环境,我埋怨过,灰心过,也等待过,想等待环境好了,自己再好好教,自己再搞改革。 埋怨、灰心、等待的结果,是学生越来越难教,自己的脾气也变得更糟糕,一事当前,不是千方百计想办法战胜困难,而是先指责埋怨一番。用黄金般宝贵的光阴,换来一大堆无用的指责埋怨,这真是人生最悲哀的事情。 想等办学条件标准化了再改革;想等教师地位提高了,自己再安心教学;想等社会上厌学之风改变了之后,自己再认真教书;想等所有的人都努力工作之后,自己再努力。这样坐等空想的结果,不仅自己没有改变的希望,还可能因为自身的弱点使外界更不如意。 我体会到,比较有效、比较实际的做法,还是先从改变自己做起。用七分力量去埋怨、指责环境,可能一丝一毫也不见效果,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助长别人的愚昧和自己的野蛮。但只要省下七分力气中的一分,用来改变自己,就能使自己发生变化。 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天气太恶劣,常常是我们抵抗力太弱;埋怨学生难教育,常常是我们自己方法少。 人不能要求环境适应自己,只能让自己适应环境。只有先适应环境,才能改变环境。 从这样的认识出发,我面对现实,千方百计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不长时间,我任班主任的班级,班风有了明显的变化,那个全是男同学组成的班级的学生们也和我成了朋友,他们也帮着我搞教学改革,帮我设计公开课,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出人意料地高。 教书不到半年,组织上便要我做教导处副主任,推辞不掉,我只好改变自己教书当班主任的方法,研究边负责1500多名学生的思想教育,边兼班主任教语文课的方法。1986年3月14日,市委组织部任命我做学校的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学校被特殊批准为辽宁省重点中学,并更名为盘锦市实验中学。这几年,在国家教委及省市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学校办学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变:新建了教学楼、实验楼和办公美育楼等三座楼房;不仅有了标准的理、化、生实验室,还有了体、音、美专用教室,设备先进的电子计算机操作室,语音实验室;有了四通打字机、摄像机、复印机等设备。校园内还建了假山、喷泉、植物园……昔日简陋的办学条件已成为历史的回忆。昔日不尽如人意的条件没有了,新的不尽如人意的事情又出现了:新上了许多设备,这些设备的保管、维修不精心;一些专用教室使用率不高;房子多,设备多,于是水费、电费、维修费也跟着成倍增长…… 可见,人总要面对一个不尽如人意的环境,总要从改变自己做起,才能适应环境,进而使环境朝着如人意的方向改变一丝,改变一毫。(直接到他博客上去找)
随着少儿书法教育活动的广泛开展,我们可喜地看到少年儿童的写字水平有了普遍明显的改善,并有一大批少儿书法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为书法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是和我们从事书法教育工作的教师们的辛勤劳动分不开的。但我们也还应该在这种欣欣向荣的乐观局面下,清醒地意识到目前少儿书法教育现状其实并不令人满意,与其它艺术,体育等各科相比,还存在相当大差距。 首先是教材问题,在常规开设的科目中,没有哪一个科目象书法这样没有完整,系统的统编教材。虽然没有一个科目的自学入门书比得上书法教材“丰富多样”,但却没有一个科目的教材象书法那样叫人无法选择要么是重复,要么是脱节。国家教委加强宏观统和安排。 剖析这种现象,无非是和书法教学缺乏衔接性紧密相关的,从小学到初中,高中(中师、中专),甚至大学非书法专业的书法教育目标几乎都一律是实用,与其相统一书法教学内容,也无非都是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如何执笔运笔,如何写点画。如何处理结构和章法,如何选帖临帖等,正因为书法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阶段性与连续性,所以造成了书法教材杂乱、无序可循、无限重复,这一切充分说明了当今少儿书法教育的薄弱。为什么国家教委不加强宏观统筹安排,组织编写一套从小学到大学甚至研究生的全国通用教材? 其次是教育系统内部的各级领导对书法教育重视不够。首先许多学校书法课开课不正常,有的虽在课程表上列有这门课,但实际却常常改上其他课程;有的干脆未开设此门课,反正升学考试与此没有任何牵涉。正因为各级升学考试均未将书法摆在一定的位置,上级招生部门也未把书法列为升学的参考条件,而学校由于对升学率的重视再则各种升学试的压力,故而使书法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举步艰难。中小学书法教育虽不可强行列为升学之必然条件,但能不能作为参考条件呢?如能辅之以必要的监督和考查措施,譬如,我们将中小学书法要求列为几级,学生应达到几级为合格。合格为升学之参考条件。不合格,就考虑不予升学。这样一来,各级领导还会对书法课采取这样的态度和立场吗?还有,对开设这门课的一些必要经费也没有保障,如教师示范用品、学生展览、参赛和奖励物资等,学校不出钱,许多活动无法开展。也有些学校开设书法课并愿意出一点点,也只不过是为了妆点门面,上级领导来视察了,有几幅字挂出去,既能显示校园文化高雅、健康,又能显示教学的成果。而实质上并不认为开设书法课对提高学生素质有何作用。 第三是书法教师的素质普遍太差。许许多多的书法教师对书法停留在写字的认识上,笔下功夫充其量只能做个写字匠而已,有的甚至达不到这个水平,哪里谈得上什么什么?科班出身的教师在少儿书法教育中几乎没有,师范院校能不能普遍开设专业或书法班,以应急需?还有一些自已手头功夫挺不错的书法教师,在教学中也往往只是引导学生形的把握、点线色墨的技巧和谋篇布局的能力,而对学生学习书法的智力周素。(观察和思维等)、非智力因素(兴趣、心态、情绪、毅力、信心等)却重视不够,教学中往往只强调了毅力、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内容,而观察、分析、综合等智力因素的培养根本无法落到实处。书法教育的本质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才使美育内容始终在初级阶段徘徊,使大多数接受一些书法训练的人只能欣赏匀衡,对称的美,而对同是楷书的“二 、“石门铭”、“龙门二十品。”等碑体不能接受、无法欣赏。这些教师的教学,充其量只能算是写字教学,培养“写字匠”而已,所以往往出现一些少儿能把某一种书体或某一家字体写得笔力老到,入规蹈矩,时可乱真,但当问及他们这种字体有何特点,为什么好,好在哪里诸如此类的问题,却是几乎不能回答的怪现象。所以书法教师的素质,他们的教学方法、教学水平的高低,无不与书法教育的现状息息相关。这样,在职的书法教师,如何培训?又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目前,书法教师培训不是没有,而是培训教师的师资也有问题,培训部门请的往往是一些书法家,而他们对少儿书法教学中的原则,方法等几乎很少了解,讲的无非大都是些提高书法教师自身笔下功夫的个人经验而已,对书法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几乎很少有帮助。为什么不打破“门第”观点,大胆地请那些在少儿书法教育上勤勤恳恳耕耘了几十年,甚至二三十年的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来上上课呢,尽管可能他们的手上功夫不如书法家,但是书法教师所需要的是到底如何教的问题?看似一个极简单的话题,但又有几人真正理解、真正教好? 总之,诸如此类种种问题,构成了当前少儿书法教育的危机,它甚至关系着中国书法艺术的兴衰与何去何从。这里,先撇开其外因,单就内因来重点谈谈书法教育如何发展?即如何从研究本质出发,纳入正常的艺术教育轨道,培养学生对书法的关心、了解、热爱和创造能力;如何按照艺术规得律教学规律完成对学生知识、技巧、能力的教育,比而达到培养书法爱好者与未来艺术家的最终目的? 一、书法教育应以素质培养为主,技能训练为辅。 这是一个书法教育的性质问题。少儿书法教育到底该立足于什么?如果立足于实用,教少儿把字写得完美一点,那么,不如进行硬笔字教学更来得有实效,因为今天毛笔字的实用范围实在是太有限了。如果立足于培养书法家,那么,少儿书法教育的面将会更窄,因为不可能很多人都成为书法家,社会也不需要培养太多的书法家。那为何还要大力发展少儿书法教育呢?我认为,最充分的理由就是书法教育是适合我国少儿的美育方式之一。因为我国的书法艺术无论是从历看,还是从美学上讲,或是从诸如其它技法,利用时间、教学形式等因素上来考虑,少儿书法教育立足于美育,不仅必要,而且可行。既然我们是立足于美育来进行少儿书法教育的,那么,教育内容的重点就应当是素质培养而不是技能训练,这里所谓的素质培养,主要是指对书法艺术之美的敏感和对书法艺术之美的创造热情。书法教育应该是从大局出发,培养学生对书法艺术的认识,参与最后才是表现,而并非只注意拘泥一点一划的精确周到,反而忽视对学生进行艺术审美的认识。虽然我们知道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书法家,但最起码我们要使学生在我们的书法艺术教学中得到美的陶冶,学会认识书法美,知道书法艺术与单纯的写字是不能等同的,书法教学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比写字更多的手段,而不应该仅仅是单一的写那样简单。 由此延伸出来的少儿书法教育中教学原则然就应当是:以游戏为主,教学为辅,让少儿感觉到书法学习乐在其中;以欣赏为主,操作为辅;让少儿学会领略书法艺术之美,而不急于写出一手好字;以自由发挥为主,技法传授为辅;让少儿充满自信,不生硬扼杀,束其手脚。
一、让学生喜欢迷恋书法艺术。要引导学生了解“写字”和“书法”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它们既有内在的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可以说,汉字人人都会写,只要掌握每个字的形、音、义,不少撇少捺,不缺边旁部首,字的结构正确就算过关;而书法则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是大学问、高修养、纯技术、真性情的综合素养积淀,讲究用笔用墨的多彩变化,追求情感个性的表达。大文豪鲁迅先生就非常喜欢书法,他说过:“书法是东方瑰宝,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只有中国的方块文字,才能创造出如此美妙的艺术。作为老师就要引导学生喜欢、珍爱这门书法艺术,立志学好书法,每天定时定量,坚持不懈,磨炼意志,修炼品格。俄国文学泰斗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毫无疑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的兴趣引导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求,就会产生巨大的能量。二、营造幽雅的书法学习氛围。书法学习要求学书者要心静,教师可在课前播放舒缓的古筝曲、钢琴曲,以优美的乐曲陶冶学生的写字情趣;也可在学生练习疲惫时播放一段轻音乐,从而使学生浮躁的心宁静下来,倾情投入到书法的练习中,心无旁骛,潜心练字。班级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和书法艺术融为一体,营造幽雅的学习书法的外部环境,也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可开辟书画苑,围廊挂名人字画、师生优秀书画作品及书法发展史,校园花坛的花岗岩、风景石上刻上各种书体书写的名言警句。此外,办公室、教室、楼道等都悬挂有各种形式的书法作品,使学生沉浸在学习书法的艺术氛围中,耳濡目染,提高了学生浓厚的学书意识,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收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三、探究汉字结构、演变史。首先,了解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这六种造字方法都有独特的意念。以象形字为例,它属于独体造字法,如“月”字像一轮明月的形状,“鱼”字就是一条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门”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这些象形字依靠线条或笔画具体地勾画出所要表述的物体的外部特征。其次,要了解汉字演变史。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从古至今,书体形式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阶段的演变。让学生了解汉字书体演变发展的历史,了解同一汉字不同的书体形式,不仅可以了解到汉字的造字原理,还能体验不同书体的书写技巧和方法。掌握了汉字形体特征,提高了学习书法的兴趣,也就避免了书写一种字体的枯燥感。四、掌握汉字书写的多变形式。中国的书法充满了哲学色彩,一个汉字,读音和意义也许是唯一的,写法却可以丰富多彩。如“寿”字的篆体,多达百种,民间称百寿图。这样的作品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交际性,不仅可作为工艺品进行装饰,还可作为礼物送给朋友。多变的汉字,可帮助学生在不同的文字上进行书写训练,在反复的提按和行笔过程中体会书体特点、提高书写兴趣。五、借助彩色变化,增强视觉效果。为了增强书法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力,老师可对传统的书法学习方法进行创新。传统的书法主要是指用墨汁在白色宣纸上书写,也可考虑使用多种颜色进行书法学习和练习。如练习“花”的写法,我们就可以用各种颜色写出五彩缤纷的“花”字,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彩色颜料,根据自己对汉字形、音、义的理解进行书写和创作,以增强惊艳的视觉感受力,提高多元审美情趣。六、艺术融合法。书法本身有很大的包容性,一个书法家就是一个综合素养极高的文化人,他们可填词,可赋诗,可绘画,可写联,可舞剑,可打拳,是生活的多面手。因此,可以将书法艺术跟音乐、剪纸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七、名作欣赏。在中国书法的海洋中涌现出众多书法家作品,老师带领学生欣赏、品味名家名作,可以使学生从中发现书法的整体韵味,体会其中的笔墨情趣及篇章结构。在感受、欣赏名家名作的同时,老师还可以讲述书法家的奇闻趣事。名作的欣赏不仅可以在课内进行,同时可在课外进行,如参观博物馆、参观书法展览,在活动中体验中华文化,体验书法魅力,增强学习者对书法作品的鉴别能力。八、因地制宜法。书法作品不仅是笔和纸的艺术,学生们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自然环境学习书法。如:用水在黑板上、地面上或在纸上书写,甚至利用工具在沙滩上、雪地里书写。这样的书法学习不但重复性强、成本低,而且贴近生活、亲近自然,对学生们来说更容易参与其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总之,历史悠久的书法文化,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三者进行有效的结合,可培养学生们对书法的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们学习书法的积极性。
幼儿园德育论文题目参考版
要学德育论文了,那么幼儿园德育论文题目有哪些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幼儿园德育论文题目参考版,欢迎大家阅读!
1.幼儿园书法教学浅议
2.幼儿园语言教学高效课堂的建构思路分析与实现
3.构建以微信为载体的网络文化德育平台的若干思考--以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4.试论鉴赏与表现相结合的幼儿美术教育研究
5.在一日活动中加强幼儿品德教育
6.幼儿教育之我见
7.浅谈如何开展以正确价值观为导向的幼儿教学
8.幼儿品德教育初探
9.关于幼儿德育的若干教学思考
10.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
11.幼儿园音乐教育的新模式
12.在美术区域游戏中渗透德育
13.家、园、社区三位一体提高幼儿品德教育的有效性
14.摭谈幼儿园开展传统节日教育活动的意义
15.让“德育之花”在幼儿园完美绽放
16.培养幼儿的爱心是品德教育的坚实奠基
17.幼儿园德育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探究
18.浅谈幼儿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19.以身立教--浅谈对小班幼儿的德育
20.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优化策略探索研究
21.幼儿德育教育及实施方法
22.浅议幼儿园小班文明礼仪行为的养成
23.我对幼儿德育特征的浅显认识
24.融德育于幼儿美术活动中
25.注重幼儿道德教育的时代意义及措施
26.传统国学教育对幼儿德育教育的作用探析
27.幼儿礼仪教育的培养
28.浅谈幼儿德育的有效途径
29.浅析幼儿园实施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30.品德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渗透研究
31.现代教育技术开启幼儿礼貌教育新模式
32.基于陶行知德育思想的幼儿人格教育实践探究
33.中职德育工作模式初探
34.让幼儿在行动中养成良好品质
35.对幼儿园德育工作的有效探究
36.初探幼儿“关爱教育”与德育实施研究
37.浅谈幼儿音乐启蒙教育的重要性
38.美术活动与幼儿社会性的培养
39.幼儿品格教育的实践探索研究
40.农村幼儿家长育儿观念的质性研究
41.幼小衔接视角下幼儿合作能力培养现状的研究
42.浅谈幼儿园教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重要性
43.在美术教学中开启幼儿美的心灵
44.浅析“新八德”与幼儿德育教育
45.谈德育在现代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
46.简论日本学前的家庭教育给中国的启示
47.内隐学习理论下幼儿德育应用研究
48.对幼儿主体间性德育的思考
49.简析红色教育对幼儿成长的重要作用
50.浅析幼儿教育中德育教育渗透的有效方法
51.幼儿园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52.谈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与作用
53.论幼儿师范学生学习物理学之目的
54.刍议幼儿德育生活化的策略探讨
55.幼儿园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
56.探索幼儿德育教育的有效措施
57.幼儿德育情境模拟训练的合理性根据
58.浅谈素质教育下的幼儿园德育
59.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德育教育浅识
60.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职幼师德育课程的内在联系
61.幼儿园隐性德育与显性德育相结合研究
62.谈谈开展幼儿园传统节日教育的价值
63.新视角下幼儿师范生德育价值取向探析
64.幼儿德育教育意义及策略
65.在幼儿教育中契机与情境结合效果分析
66.试论幼儿的道德情感教育
67.浅析中国传统节日教育对幼儿道德教育的影响
68.构建合作型德育模式,促进幼儿德育可持续发展
69.浅议幼儿美育中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
70.幼儿园德育过程中实践活动案例研究
71.德育应从娃娃抓起
72.让德育之花在幼儿教育中常开
73.我园加强幼儿德育工作的实践研究
74.关于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现状及对策
75.农村幼儿教育中德育教学的渗透路径
76.浅谈幼儿园开展德育活动的有效途径
77.如何在幼儿的点滴生活中渗透德育内容
78.关于新视角下幼儿师范生德育价值取向探析
79.浅谈幼儿教师素养对幼儿德育的潜移默化
80.刍议把握幼儿园德育的契机
81.初探我园德育教育的创新途径
82.情感教育在幼儿德育教育中的实施
83.试论幼儿德育教育的有效措施
84.基于教师角度下开展农村幼儿德育工作初探
85.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方法
86.试析幼儿园晨练活动的意义及组织策略
87.浅谈民族传统体育游戏在幼儿园的挖掘与利用
88.如何对小班幼儿进行常规教育
89.让幼儿具备竞争意识
90.浅析幼儿园分享教育的有效策略
91.以主题性游戏促进幼儿德育教育的'发展
92.情感教育在幼儿德育教育中的作用浅析
93.开展幼儿品德养成教育的途径
94.浅谈德育课程师生角色互换教学的“多赢”效果
95.让音乐艺术渗透幼儿园常规教育
96.浅谈幼儿的德育教育
97.在幼儿心中播下“德育”种子
98.幼儿德育宜化虚为实
99.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学中听说能力的培养策略
100.幼儿舞蹈对幼儿启蒙发展的重要性
101.幼儿园德育教育工作的心得
102.推动学前德育教育新发展
103.幼儿的音乐教育的误区与对策
104.浅谈幼儿园交互式主题墙饰的创设
105.浅析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思路
106.试论幼儿分享教育
107.幼儿教育如何融德育于幼儿生活
108.如何对幼儿开展德育教育
109.浅析德育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及实施方法
110.有效推进幼儿品德教育工作的探索
111.幼儿师范学校德育课困境与对策探究
112.学前教育师范生师德培养的途径和措施--以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113.幼师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
114.基于洛克幼儿教育思想谈我国幼儿园教学理念--以《教育漫话》为例
115.信息技术环境下幼儿园德育教育的新视角
116.浅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117.神话传说对幼儿德育的培养
118.培育核心价值观从幼儿德育入手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1、研究什么?——怎样确定研究课题一切科学研究始于问题——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掌握方法很重要,否则就不是研究);进步与成果即成长。教育科研课题主要来源于两大方面:A.实践来源——客观存在的或潜在的教育实际问题,教育教学实践本身存在的问题。教育教学与其外部的矛盾(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校、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社会发展)。B.理论来源——现有教育理论所揭示的问题以及理论体系中的空白和矛盾点(例如《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冷思考》一文产生的过程)2、怎样进行研究课题的论证?我们既然已选定了一个课题,我们就必须对这个课题的所有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了解这个课题目前在国外、国内的研究情况,包括研究已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了解这一课题所属的理论体系等等。对课题的全面了解,可以使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少走弯路,确立研究的主攻方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怎样对一个课题进行论证呢?论证一个课题主要是弄清如下几个问题:A.所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性质和类型的问题?B.要研究的问题具有什么现实意义?它的理论价值(即在理论上预计有哪些突破?)C.要研究的问题目前已有哪些研究成果?研究的方向是什么?D.要研究的问题所应具备的条件分析。E.课题研究的策略和步骤如何?F.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其表现形式有哪些?3、教育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有:⑴ 观察法 ⑵ 调查法 ⑶ 测验法 ⑷ 行动研究法 ⑸ 文献法 ⑹ 经验总结法 ⑺ 个案研究法 ⑻ 案例研究法⑼ 实验法(在一个课题研究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要求,往往会用到两种以上方法) 观察法:为了了解事实真相,从而发现某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观察法的步骤:观察法的实施分为以下三个步骤,步骤之一就是进行观察研究的设计,此步骤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作大略调查和试探性观察。这一步工作的目的不在于搜集材料,而在于掌握基本情况,以便能正确地计划整个观察过程。例如:要观察某一教师的教学工作,便应当预先到学校大致了解这位教师的工作情况,学生的情况,有关的环境和条件等等。这可以通过跟教师和学校领导人谈话,查阅一些有关的材料,如教案、教学日记、学生作业等,以及听课等方式进行。 确定观察的目的和中心。根据研究任务和研究对象的特点,考虑弄清楚什么问题,需要什么材料和条件,然后作明确的规定。如果这规定不明确,观察便不能集中,结果就不能深入。观察不能有几个中心,范围不能太广,全部观察要围绕一个中心进行。如果必须要观察几个中心,那就采取小组观察,分工合作。 确定观察对象一是确定拟观察的的总体范围;二是确定拟观察的个案对象;三是确定拟观察的具体项目。比如,要研究新分配到小学任教的中师或大专毕业生在课余时间进行业务、文化进修的情况,那么,拟观察总体就是教师工作年限达一年或两年的新教师。在这一总体范围内,再定下具体观察哪几所小学,哪几个教研组中的哪些教师。具体观察名单确定以后,再把拟观察的时间、场合、具体观察项目确定下来。 制定观察计划观察计划除了明确规定观察的目的、中心、范围,以及要了解什么问题、搜集什么材料之外,还应当安排观察过程:观察次数、密度、每次观察持续的时间,如何保证观察现象的常态等。 策划和准备观察手段观察手段一般包括两种:一种是获得观察资料的手段;一种是保存观察资料的手段。获得观察资料的手段主要是人的感觉器官,但有时需要一些专门设置的仪器来帮助观察,如观察屏、计算机终端装置、更高级的如动作反应器等。这些仪器主要起两方面作用:保证观察的客观性与提高观察的精确性。在保存资料的手段中,人脑是天然器官。但这种与观察主体连在一起的保存手段缺乏精确性和持久性,也不能实现资料的客体化。因此,人们先利用文字、图形等符号手段,进而又利用摄影、录音、录像等技术手段,把观察时瞬间发生的事、物、状况以永久的方式,准确地、全面地记录下来,供研究地反复观察资料和分析资料所用。无论哪一类手段,都应在观察开始前就准备好,对观察中使用的种仪器也须事先作好功能检查,以保证在使用过程中不出现障碍。对于观察人员来说,必须掌握使用仪器的基本方法,并知道在观察中应做些什么。如要详细、全面拍摄一堂课,一部摄像机是不够的。观察者应准备几部摄像机,并事先作好分工。即使是作观察记录,也需要事先作好设计。在记录纸上印好以一定的格式排列的必须记录的项目,还可以约定一些记录符号,以尽量减少现场记录时书写文字的时间.我们以中学生课堂行为记录为例,见表5-1。在下面表格中,研究人员根据研究需要,列出他认为在课堂上学生可能发生的行为。但估计所列不会完全,所以留出一些空格,让观察员在需要时使用。研究者如果要请别人帮助观察,必须事先和观察人员讲清楚每一个项目的具体所指,遇到意外情况的处理方法,要求他们熟悉每一个项目的所在位置。为了稳妥起见,还可以在正式观察前先作几次观察练习,帮助观察人员熟悉表格的内容;如发现表格的缺陷,可在正式观察前作出调整。 规定统一性标准为了增加观察的客观性,为了便于衡量和评价各种现象,为了易于用数量来表达观察的现象,为了使观察结果可以核对、比较、统计和综合,必须事先考虑自己的观察可能涉及到的各种因素,并对每一因素规定出统一的标准。每次观察或观察同一现象的不同观察者,要坚持采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这主要在于,不同的研究项目常会涉及到不同性质的标准。如:有的涉及到单位问题,如怎样衡量学生表现的知识质量;有的涉及到定义问题,如怎样才算违反纪律;有的涉及计算方式问题,如怎样登记和表达学生之间产生的矛盾的频率,等等。对类似问题,都应事先做好统一规定。 逐段提出观察提纲在观察计划的基础上,应对每次或每段(几次同一性质上一内容的观察组成一段)观察提出具体提纲,以便使观察者对每一次观察的目的、任务和要获得什么材料非常明确。观察提纲可以包括本次观察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并且应当在前一次观察的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提出来。亦可采用表格的方式,以便于分类统计。观察实际过程,加以分析研究,得出某种结论。也许可以形成某个研究课题。 调查法 :同样是为了了解事实情况,分析事实情况,得出结论,证实某种问题,以便改进工作(包括改进研究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课题。包括问卷调查、访问调查等.。了解事实情况、分析情况、认真研究,得出结论,寻找解决办法或进一步研究的方案。举例说明调查法的操作过程:抽样调查的主要步骤在实际的抽样操作中,整个过程可大致分为如下步骤:1.确定调查的目的(确定问题,形成假说;通过调查验证假说,使问题明确化,得出结论)。2.确定抽样总体。要从中进行抽样的总体应与要得到信息的总体(目标总体)一致。从样本得出的结论适用于被抽样总体,超出这个范围结论的适用程度取决于被抽样总体与目标总体的差异程度。3.确定待收集的数据。一般只收集与调查目的有关的数据,过长的调查表会降低回答的质量。4.选择抽样方法。这时总体中的哪种单位作为个体基本上可定下来。5.编制抽样框。如学校名录、学生花名册等。6.确定需要的精确度。因抽样调查是要由样本推断总体,会带有某些不确定性。一般是对相对误差或绝对误差作出概率水平上的要求。7.估计样本容量,估计费用。8.抽样试验,在小范围内试填一下调查表,做些必要的改进。9.实地调查工作的组织。按抽样方案进行调查。对收回的调查表的质量及时进行检查。对不回答的表要有处理方案。10.根据所用的抽样方法进行数据分析。11.可对同样的数据采用其它的分析方法,以作比较。12.写出调查报告。留存有关总体的信息,它们可能对将来的抽样起指导作用。对于教育现象,有时难于进行严格意义上的概率抽样,可以考虑采用下列方法抽样:从总体中选出若干有代表性的大单位(群),在群内进行概率抽样;从一个小总体中选出接近于研究者对总体平均数的印象的那些个体;样本限于总体中易于取到的部分;样本是随便选取的;样本由自愿被调查的人员组成;等等。但对这样得到的样本要选择适当的数据分析方法,对结论也要慎重,应充分利用其它信息进行核查、确认。在教育现象的研究中,研究者的智恝、经验和抽样技术的有机结合,是获取好样本的关键。 测验法:是想描述某些行为的状况,或推论某些行为的状况(包括:能力与成就,个性、兴趣、动机、态度、观念及心理需要等);从而考虑改建的策略或方案,或进一步形成新的研究课题。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中,测量被用作定量研究的重要方法。主要功能是评估、诊断和预测。(举例,如XXX老师所做的“学生自学能力测验(试验)”,就是为了了解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究竟能达到何种程度)。所谓测量就是根据一定的法则,将某种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用数字或符号表示出来的过程。测验法是教育和心理学测量的一项主要内容和形式。测验的客观性是关于测验系统化过程好坏程度的指标。测验的控制,在不同时间对于同一个被试,或同一时间对于不同的被试,其意义都应该是相同的。保持刺激的客观性则要遵照一定的程序予以控制。(如周文琴老师在做这一测试前邀请我去在他们的家长会上的讲话,目的就在于排除和避免人为因素影响,排除测验的随意性和不真实性,实现评测标准的同一性)。推论的客观性指对同一结果不同的人所做的推论应该一致,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对同一结果的所做解释应该相同。 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改进工作,解决教育实际问题。行动研究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特点是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模式基本是:计划——行动——考察——反思(即总结评价)。教师个体比较适用。另一种模式:预诊——搜集资料初步研究——拟订总体计划——制订具体计划——行动——总结评价从上述行动研究法的几个步骤中可以发现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具有动态性,所有的设想、计划、,都处于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中,都是可修改的;二是较强的联合性与参与性,研究者、教师、行政人员的全体小组成员参与行动研究法实施的全过程。三是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贯穿于行动研究法工作流程的始终。具体说说操作方法:(一)预诊: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发现问题。对教学或学校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诊断,得出行动改变的最初设想。在各步骤中,预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二)收集资料初步研究:这一阶段成立由教研人员、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对问题进行初步讨论和研究,查找解决问题的有关理论、文献,充分占有资料,参与研究的人员共同讨论,听取各方意见,以便为总体计划的拟定做好诊断性评价。(三)拟定总体计划:这是最初设想的一个系统化计划。行动研究法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所以总体计划是可以修订更改的。(四)制定具体计划:这是实现总体计划的具体措施,它以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为前提,有了它,才会导致旨在改变现状的干预行动的出现。(五)行动:是整个研究工作成败的关键。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在实施计划的行动中,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动的反馈信息,可行的,则可以进入下一步计划和行动。反之,则总体计划甚至基本设想都可能需要作出调整或修改。这里行动的目的,不是为了检验某一设想或计划,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在行动研究中,过程性资料的搜集、整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六)总结评价:首先要对研究过程进行考察。考察内容有:一是行动背景因素以及影响行动的因素。二是行动过程,包括什么人以什么方式参与了计划实施,使用了什么材料,安排了什么活动,有无意外的变化、如何排除干扰。三是行动的结果,包括预期的与非预期的,积极和消极的。要注意搜集三方面的资料,背景资料是分析计划设想有效性的基础材料,过程资料是判断行动效果是不是、由方案带来和怎样带来的考察依据;结果资料是分析方案带来的什么样的效果的直接依据。考察要灵活运用各种观察技术以及数据、资料的采集和分析技术,充 分利用录象、录音等现代化手段。总结评价实际上是对行动研究过程及其结果的“反思”。反思是行动研究第一个循环周期的结束,又是过渡到另一个循环周期的中介。这一环节包括:整理描述,评价解释,写出研究报告。这是对整个研究工作的总结和评价。这一阶段除了要对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处理,得到研究所需要的结论外,还应对产生这一课题的实际问题作出解释和评价。 经验总结法:这是教师可以常用的方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是根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挖掘现有的经验材料,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导新的教育实践活动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关键是要能够从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实际经验中的规律;从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改进自己的教学。进行教育经验总结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一、要注意经验的 先 进 性(观念必须更新)二、要全面考察总结的对象,充分占有原始的事实材料;且做到有“点”有“面”,“点”、“面”结合,防止以偏概全的片面性。三、要以教育实践活动为依据,不能凭空想当然,那是毫无价值。四、要善于进行理论分析 文献法:分类阅读有关文献(包括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理论价值和资料价值的材料),得出一般性结论或者发现问题,寻找新的思路。文献按内容性质分,有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零次文献是未经发表和有意识处理的最原始的资料。一次文献指直接记录事件经过、研究成果、新知识、新技术的专著、论文、调查报告等文献。二次文献是指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包括著录其文献特征、摘录其内容要点,并按照一定方法编排成系统的便于查找的文献。三次文献是指工具书和在二次文献的基础上,又对众多一次文献的综合研究结果。 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就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人而具体研究的方法。个案研究的对象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个别团体或机构。前者如对一个或少数几个优生或差生进行个案分析,后者如对某先进班级或学校进行个案研究。个案研究一般对研究对象的一些典型特征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也就是所谓“解剖麻雀”的方法。个案研究中,原始的资料积累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个案研究不仅停留在对个案的研究和认识的水平上,而且需要认识教育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提出一些积极的教育对策,以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也可能通过对某个案的研究而形成假说,进而产生新的研究课题或教改实验。观察或追踪一个人、几个人、一个团体、一节课……的过程,时间可长可短,依需要而定,进行分析概括,透过现象看本质,得出规律性的结论,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个案研究的对象少,研究规模也较小;同时个案研究一般都是在没有控制的自然状态中进行的,也不要在一段时间内突击完成。所以,个案研究就特别适合教师的研究。教师可以抓住一两个典型的学生或一类学生,结合教学、教育工作实践进行研究。对于每一个教育实践工作者来说,总可以在班上找到研究对象,而且也不需要什么特殊的处理,不影响正常的教育活动)。 案例研究法:什么是“案例”?中外学者尚无普遍公认的、权威的定义,一般认为,案例是对现实生活中某一具体现象的客观描述。教育案例是对教育活动中具有典型意义的,能够反映教育某些内在规律或某些教学思想、原理的具体教学事件的描述、总结分析,它通常是课堂内真实的故事,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的真实记录。对这些“真实记录”进行分析研究,寻找规律或产生问题的根源,进而寻求解决问题或改进工作的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课题。在案例法的研究中,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关键。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1、研究什么?——怎样确定研究课题 一切科学研究始于问题——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掌握方法很重要,否则就不是研究);进步与成果即成长。 教育科研课题主要来源于两大方面: A.实践来源——客观存在的或潜在的教育实际问题,教育教学实践本身存在的问题。 教育教学与其外部的矛盾(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校、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社会发展)。 B.理论来源——现有教育理论所揭示的问题以及理论体系中的空白和矛盾点(例如《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冷思考》一文产生的过程) 2、怎样进行研究课题的论证? 我们既然已选定了一个课题,我们就必须对这个课题的所有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了解这个课题目前在国外、国内的研究情况,包括研究已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了解这一课题所属的理论体系等等。对课题的全面了解,可以使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少走弯路,确立研究的主攻方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怎样对一个课题进行论证呢?论证一个课题主要是弄清如下几个问题: A.所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性质和类型的问题? B.要研究的问题具有什么现实意义?它的理论价值(即在理论上预计有哪些突破?) C.要研究的问题目前已有哪些研究成果?研究的方向是什么? D.要研究的问题所应具备的条件分析。 E.课题研究的策略和步骤如何? F.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其表现形式有哪些? 3、教育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有: ⑴ 观察法 ⑵ 调查法 ⑶ 测验法 ⑷ 行动研究法 ⑸ 文献法 ⑹ 经验总结法 ⑺ 个案研究法 ⑻ 案例研究法 ⑼ 实验法(在一个课题研究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要求,往往会用到两种以上方法) 观察法:为了了解事实真相,从而发现某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观察法的步骤:观察法的实施分为以下三个步骤,步骤之一就是进行观察研究的设计,此步骤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作大略调查和试探性观察。 这一步工作的目的不在于搜集材料,而在于掌握基本情况,以便能正确地计划整个观察过程。例如:要观察某一教师的教学工作,便应当预先到学校大致了解这位教师的工作情况,学生的情况,有关的环境和条件等等。这可以通过跟教师和学校领导人谈话,查阅一些有关的材料,如教案、教学日记、学生作业等,以及听课等方式进行。 确定观察的目的和中心。 根据研究任务和研究对象的特点,考虑弄清楚什么问题,需要什么材料和条件,然后作明确的规定。如果这规定不明确,观察便不能集中,结果就不能深入。观察不能有几个中心,范围不能太广,全部观察要围绕一个中心进行。如果必须要观察几个中心,那就采取小组观察,分工合作。 确定观察对象 一是确定拟观察的的总体范围; 二是确定拟观察的个案对象; 三是确定拟观察的具体项目。比如,要研究新分配到小学任教的中师或大专毕业生在课余时间进行业务、文化进修的情况,那么,拟观察总体就是教师工作年限达一年或两年的新教师。在这一总体范围内,再定下具体观察哪几所小学,哪几个教研组中的哪些教师。具体观察名单确定以后,再把拟观察的时间、场合、具体观察项目确定下来。 制定观察计划 观察计划除了明确规定观察的目的、中心、范围,以及要了解什么问题、搜集什么材料之外,还应当安排观察过程:观察次数、密度、每次观察持续的时间,如何保证观察现象的常态等。 策划和准备观察手段 观察手段一般包括两种: 一种是获得观察资料的手段;一种是保存观察资料的手段。 获得观察资料的手段主要是人的感觉器官,但有时需要一些专门设置的仪器来帮助观察,如观察屏、计算机终端装置、更高级的如动作反应器等。这些仪器主要起两方面作用:保证观察的客观性与提高观察的精确性。 在保存资料的手段中,人脑是天然器官。但这种与观察主体连在一起的保存手段缺乏精确性和持久性,也不能实现资料的客体化。因此,人们先利用文字、图形等符号手段,进而又利用摄影、录音、录像等技术手段,把观察时瞬间发生的事、物、状况以永久的方式,准确地、全面地记录下来,供研究地反复观察资料和分析资料所用。 无论哪一类手段,都应在观察开始前就准备好,对观察中使用的种仪器也须事先作好功能检查,以保证在使用过程中不出现障碍。对于观察人员来说,必须掌握使用仪器的基本方法,并知道在观察中应做些什么。如要详细、全面拍摄一堂课,一部摄像机是不够的。观察者应准备几部摄像机,并事先作好分工。即使是作观察记录,也需要事先作好设计。在记录纸上印好以一定的格式排列的必须记录的项目,还可以约定一些记录符号,以尽量减少现场记录时书写文字的时间. 我们以中学生课堂行为记录为例,见表5-1。在下面表格中,研究人员根据研究需要,列出他认为在课堂上学生可能发生的行为。但估计所列不会完全,所以留出一些空格,让观察员在需要时使用。研究者如果要请别人帮助观察,必须事先和观察人员讲清楚每一个项目的具体所指,遇到意外情况的处理方法,要求他们熟悉每一个项目的所在位置。为了稳妥起见,还可以在正式观察前先作几次观察练习,帮助观察人员熟悉表格的内容;如发现表格的缺陷,可在正式观察前作出调整。 规定统一性标准 为了增加观察的客观性,为了便于衡量和评价各种现象,为了易于用数量来表达观察的现象,为了使观察结果可以核对、比较、统计和综合,必须事先考虑自己的观察可能涉及到的各种因素,并对每一因素规定出统一的标准。每次观察或观察同一现象的不同观察者,要坚持采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这主要在于,不同的研究项目常会涉及到不同性质的标准。如:有的涉及到单位问题,如怎样衡量学生表现的知识质量;有的涉及到定义问题,如怎样才算违反纪律;有的涉及计算方式问题,如怎样登记和表达学生之间产生的矛盾的频率,等等。对类似问题,都应事先做好统一规定。 逐段提出观察提纲 在观察计划的基础上,应对每次或每段(几次同一性质上一内容的观察组成一段)观察提出具体提纲,以便使观察者对每一次观察的目的、任务和要获得什么材料非常明确。观察提纲可以包括本次观察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并且应当在前一次观察的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提出来。亦可采用表格的方式,以便于分类统计。 观察实际过程,加以分析研究,得出某种结论。也许可以形成某个研究课题。 调查法 : 同样是为了了解事实情况,分析事实情况,得出结论,证实某种问题,以便改进工作(包括改进研究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课题。 包括问卷调查、访问调查等.。了解事实情况、分析情况、认真研究,得出结论,寻找解决办法或进一步研究的方案。 举例说明调查法的操作过程: 抽样调查的主要步骤 在实际的抽样操作中,整个过程可大致分为如下步骤: 1.确定调查的目的(确定问题,形成假说;通过调查验证假说,使问题明确化,得出结论)。 2.确定抽样总体。要从中进行抽样的总体应与要得到信息的总体(目标总体)一致。从样本得出的结论适用于被抽样总体,超出这个范围结论的适用程度取决于被抽样总体与目标总体的差异程度。 3.确定待收集的数据。一般只收集与调查目的有关的数据,过长的调查表会降低回答的质量。 4.选择抽样方法。这时总体中的哪种单位作为个体基本上可定下来。 5.编制抽样框。如学校名录、学生花名册等。 6.确定需要的精确度。因抽样调查是要由样本推断总体,会带有某些不确定性。一般是对相对误差或绝对误差作出概率水平上的要求。7.估计样本容量,估计费用。 8.抽样试验,在小范围内试填一下调查表,做些必要的改进。 9.实地调查工作的组织。按抽样方案进行调查。对收回的调查表的质量及时进行检查。对不回答的表要有处理方案。 10.根据所用的抽样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11.可对同样的数据采用其它的分析方法,以作比较。 12.写出调查报告。留存有关总体的信息,它们可能对将来的抽样起指导作用。 对于教育现象,有时难于进行严格意义上的概率抽样,可以考虑采用下列方法抽样:从总体中选出若干有代表性的大单位(群),在群内进行概率抽样;从一个小总体中选出接近于研究者对总体平均数的印象的那些个体;样本限于总体中易于取到的部分;样本是随便选取的;样本由自愿被调查的人员组成;等等。但对这样得到的样本要选择适当的数据分析方法,对结论也要慎重,应充分利用其它信息进行核查、确认。在教育现象的研究中,研究者的智恝、经验和抽样技术的有机结合,是获取好样本的关键。 测验法: 是想描述某些行为的状况,或推论某些行为的状况(包括:能力与成就,个性、兴趣、动机、态度、观念及心理需要等);从而考虑改建的策略或方案,或进一步形成新的研究课题。 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中,测量被用作定量研究的重要方法。主要功能是评估、诊断和预测。(举例,如XXX老师所做的“学生自学能力测验(试验)”,就是为了了解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究竟能达到何种程度)。 所谓测量就是根据一定的法则,将某种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用数字或符号表示出来的过程。测验法是教育和心理学测量的一项主要内容和形式。 测验的客观性是关于测验系统化过程好坏程度的指标。测验的控制,在不同时间对于同一个被试,或同一时间对于不同的被试,其意义都应该是相同的。保持刺激的客观性则要遵照一定的程序予以控制。(如周文琴老师在做这一测试前邀请我去在他们的家长会上的讲话,目的就在于排除和避免人为因素影响,排除测验的随意性和不真实性,实现评测标准的同一性)。 推论的客观性指对同一结果不同的人所做的推论应该一致,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对同一结果的所做解释应该相同。 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改进工作,解决教育实际问题。行动研究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特点是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 模式基本是:计划——行动——考察——反思(即总结评价)。教师个体比较适用。 另一种模式:预诊——搜集资料初步研究——拟订总体计划——制订具体计划——行动——总结评价 从上述行动研究法的几个步骤中可以发现三个明显的特征: 一是具有动态性,所有的设想、计划、,都处于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中,都是可修改的; 二是较强的联合性与参与性,研究者、教师、行政人员的全体小组成员参与行动研究法实施的全过程。 三是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贯穿于行动研究法工作流程的始终。 具体说说操作方法: (一)预诊: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发现问题。对教学或学校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诊断,得出行动改变的最初设想。在各步骤中,预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收集资料初步研究:这一阶段成立由教研人员、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对问题进行初步讨论和研究,查找解决问题的有关理论、文献,充分占有资料,参与研究的人员共同讨论,听取各方意见,以便为总体计划的拟定做好诊断性评价。 (三)拟定总体计划:这是最初设想的一个系统化计划。行动研究法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所以总体计划是可以修订更改的。 (四)制定具体计划:这是实现总体计划的具体措施,它以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为前提,有了它,才会导致旨在改变现状的干预行动的出现。 (五)行动:是整个研究工作成败的关键。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在实施计划的行动中,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动的反馈信息,可行的,则可以进入下一步计划和行动。反之,则总体计划甚至基本设想都可能需要作出调整或修改。这里行动的目的,不是为了检验某一设想或计划,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在行动研究中,过程性资料的搜集、整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六)总结评价:首先要对研究过程进行考察。考察内容有:一是行动背景因素以及影响行动的因素。二是行动过程,包括什么人以什么方式参与了计划实施,使用了什么材料,安排了什么活动,有无意外的变化、如何排除干扰。三是行动的结果,包括预期的与非预期的,积极和消极的。要注意搜集三方面的资料,背景资料是分析计划设想有效性的基础材料,过程资料是判断行动效果是不是、由方案带来和怎样带来的考察依据;结果资料是分析方案带来的什么样的效果的直接依据。考察要灵活运用各种观察技术以及数据、资料的采集和分析技术,充 分利用录象、录音等现代化手段。 总结评价实际上是对行动研究过程及其结果的“反思”。反思是行动研究第一个循环周期的结束,又是过渡到另一个循环周期的中介。这一环节包括:整理描述,评价解释,写出研究报告。这是对整个研究工作的总结和评价。这一阶段除了要对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处理,得到研究所需要的结论外,还应对产生这一课题的实际问题作出解释和评价。 经验总结法: 这是教师可以常用的方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是根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挖掘现有的经验材料,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导新的教育实践活动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关键是要能够从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实际经验中的规律;从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改进自己的教学。进行教育经验总结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一、要注意经验的 先 进 性(观念必须更新) 二、要全面考察总结的对象,充分占有原始的事实材料;且做到有“点”有“面”,“点”、“面”结合,防止以偏概全的片面性。 三、要以教育实践活动为依据,不能凭空想当然,那是毫无价值。 四、要善于进行理论分析 文献法: 分类阅读有关文献(包括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理论价值和资料价值的材料),得出一般性结论或者发现问题,寻找新的思路。 文献按内容性质分,有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零次文献是未经发表和有意识处理的最原始的资料。一次文献指直接记录事件经过、研究成果、新知识、新技术的专著、论文、调查报告等文献。二次文献是指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包括著录其文献特征、摘录其内容要点,并按照一定方法编排成系统的便于查找的文献。三次文献是指工具书和在二次文献的基础上,又对众多一次文献的综合研究结果。 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就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人而具体研究的方法。 个案研究的对象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个别团体或机构。前者如对一个或少数几个优生或差生进行个案分析,后者如对某先进班级或学校进行个案研究。个案研究一般对研究对象的一些典型特征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也就是所谓“解剖麻雀”的方法。 个案研究中,原始的资料积累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个案研究不仅停留在对个案的研究和认识的水平上,而且需要认识教育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提出一些积极的教育对策,以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也可能通过对某个案的研究而形成假说,进而产生新的研究课题或教改实验。 观察或追踪一个人、几个人、一个团体、一节课……的过程,时间可长可短,依需要而定,进行分析概括,透过现象看本质,得出规律性的结论,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个案研究的对象少,研究规模也较小;同时个案研究一般都是在没有控制的自然状态中进行的,也不要在一段时间内突击完成。所以,个案研究就特别适合教师的研究。教师可以抓住一两个典型的学生或一类学生,结合教学、教育工作实践进行研究。对于每一个教育实践工作者来说,总可以在班上找到研究对象,而且也不需要什么特殊的处理,不影响正常的教育活动)。 案例研究法: 什么是“案例”?中外学者尚无普遍公认的、权威的定义,一般认为,案例是对现实生活中某一具体现象的客观描述。教育案例是对教育活动中具有典型意义的,能够反映教育某些内在规律或某些教学思想、原理的具体教学事件的描述、总结分析,它通常是课堂内真实的故事,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的真实记录。对这些“真实记录”进行分析研究,寻找规律或产生问题的根源,进而寻求解决问题或改进工作的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课题。在案例法的研究中,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关键。
论文研究方法怎么写模板
论文研究方法怎么写模板,很多同学在写论文的时候都是一头雾水,有可能是因为第一次接触根本不知道该怎样写,那么下面大家就跟随我一起来看看论文研究方法怎么写模板的相关知识吧,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论文(1)
研究方法:
通过普遍联系法、案例分析法和文献结合的写作方法。较全面地分析不同情况下视听资实的效力认定问题。普遍联系是要将我国视听资料效力认定的各个法律与外国相关的法律法条,以及我国法律所不祥尽的具体情况和外国相关规定统一结俣起来,对视听资烊的效力进行一个具体全面的剖析,以对比、引用等方式对本文进行论述。案例分析法是在论证问时注重从实际出发,在事实基础上讲道理、摆证据,运用法律知识和条文进行证明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文献法是对目前学术界研究的理论成果进行分析。用这三种方把整篇文章紧密联系起来,使整篇论文富有逻辑和深刻度。从而得出在不同情况下如何认定视听资料问题。
研究条件:
1、电子科技迅猛发展,视听资实的效力认定越来越受到关注。因此,可通过书店、互联网、图书馆等多种渠道收集资料。2、有论文老师的细心指导。3、大学三年的学习,法学知识有了一定积累,具备研究的能力。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通过视听资料效力认定问题,解决司法实践中视听资料认定难等问题,找出立法上不足,从而切实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司法公正,促进社会各谐发展。
论文(2)
研究方法:
由于犯罪的复杂性,承继共犯的成立存在不同情况。通过对不同成立条件的对分析,找出承继共犯成立的不同情况。案例分析法则是通过具体案例进行具体分析,以阐释承继共犯承担刑事责任的不同情况。
研究条件:
1、学校图书馆和资料室 具备论文研究所需要的较丰富的书籍,期刊等参考文献
2、已收集了较丰富和全面的文献资料。
3、具有上网条件和丰富的网络资源。
拟解决主要问题:
本课题旨在研究承继共季的刑事责任问题,从理论上着手探讨承继共犯的特征及成立条件,再结合实际情况分析承继共犯的刑事责任问题。对国内相关不同学说研究研进行对比分析。同时针对新出现的理论争议和实践难题也进行一定的关注。
陈:论文(3)
研究方法:
1、比较研究法。比较国外立与中国立法,找出双方的优劣,并此提出自己的完善建议。
2、描述法。用描述的方法描术欠薪行为。以例子及材料将现象和事件描棕和识别,将欠薪的各个方面展现出业。
3、实证分析法。以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分析,就案件进行论证。
研究条件:
目前已有很多现成文献 和资料。各国、各地的理论研究成果、网络上丰富的资源。
拟解决问题:
对恶意欠薪罪做一个深入剖析和理解,提出自己的完善建议。
论文(4):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概念的研究和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具体表现在:一是对不纯正身份犯共同犯罪的概念进行祥细论述。剖析其包含的身份仅影响刑罚轻重和身份即影响犯罪性质,同时影响刑罚轻重两个方面的内容。二是将国内外学者对不纯正身份犯的共同犯罪问题的各种观点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得出本文的结论。
研究条件:
1、时间充裕。从论文选题到定稿要6个月时间。
2、参考资实齐全,利用网络、图书馆查找相关文献 期刊。
3、论文指导师的指导和帮助。
4、大学四年的法学积累,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
拟解决主要问题:
如何对不纯正身份犯共犯问题进行完善,进而有利于刑法理论的发展。
论文(5):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众多的研究方法。其中主要有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 获取相应资料,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全面、准确的了解与掌握;历史研究法,对研究问题的一些历史因素、形成背景调查得出原因;实证研究法,即将所研究的问题,通过相应资料佐证,得出一些结论。
研究条件:
图书馆、网络、已有知识积累,老师的指导。
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中国刑有关结果加重犯的定,找出中国对结果加重犯规定的不足,完善我国刑法对该问题的研究。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研究什么?——怎样确定研究课题
一切科学研究始于问题——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掌握方法很重要,否则就不是研究);进步与成果即成长。
教育科研课题主要来源于两大方面:
A、实践来源——客观存在的或潜在的教育实际问题,教育教学实践本身存在的问题。
教育教学与其外部的矛盾(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校、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社会发展)。
B、理论来源——现有教育理论所揭示的问题以及理论体系中的空白和矛盾点(例如《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冷思考》一文产生的过程)
2、怎样进行研究课题的论证?
我们既然已选定了一个课题,我们就必须对这个课题的所有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了解这个课题目前在国外、国内的研究情况,包括研究已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了解这一课题所属的理论体系等等。对课题的全面了解,可以使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少走弯路,确立研究的主攻方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怎样对一个课题进行论证呢?论证一个课题主要是弄清如下几个问题:
A、所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性质和类型的问题?
B、要研究的问题具有什么现实意义?它的理论价值(即在理论上预计有哪些突破?)
C、要研究的问题目前已有哪些研究成果?研究的方向是什么?
D、要研究的问题所应具备的条件分析。
E、课题研究的策略和步骤如何?
F、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其表现形式有哪些?
3、教育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有:
⑴ 观察法 ⑵ 调查法 ⑶ 测验法 ⑷ 行动研究法 ⑸ 文献法 ⑹ 经验总结法 ⑺ 个案研究法 ⑻ 案例研究法
⑼ 实验法(在一个课题研究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要求,往往会用到两种以上方法)
(1)观察法:为了了解事实真相,从而发现某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观察法的步骤:观察法的实施分为以下三个步骤,步骤之一就是进行观察研究的设计,此步骤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2)作大略调查和试探性观察。
这一步工作的目的不在于搜集材料,而在于掌握基本情况,以便能正确地计划整个观察过程。例如:要观察某一教师的教学工作,便应当预先到学校大致了解这位教师的工作情况,学生的情况,有关的环境和条件等等。这可以通过跟教师和学校领导人谈话,查阅一些有关的材料,如教案、教学日记、学生作业等,以及听课等方式进行。
(3) 确定观察的目的和中心。
根据研究任务和研究对象的特点,考虑弄清楚什么问题,需要什么材料和条件,然后作明确的规定。如果这规定不明确,观察便不能集中,结果就不能深入。观察不能有几个中心,范围不能太广,全部观察要围绕一个中心进行。如果必须要观察几个中心,那就采取小组观察,分工合作。
(4) 确定观察对象
一是确定拟观察的的总体范围;
二是确定拟观察的个案对象;
三是确定拟观察的具体项目。
比如,要研究新分配到小学任教的中师或大专毕业生在课余时间进行业务、文化进修的情况,那么,拟观察总体就是教师工作年限达一年或两年的新教师。在这一总体范围内,再定下具体观察哪几所小学,哪几个教研组中的哪些教师。具体观察名单确定以后,再把拟观察的时间、场合、具体观察项目确定下来。
(5)制定观察计划
观察计划除了明确规定观察的目的、中心、范围,以及要了解什么问题、搜集什么材料之外,还应当安排观察过程:观察次数、密度、每次观察持续的时间,如何保证观察现象的常态等。
(6) 策划和准备观察手段
观察手段一般包括两种:
一种是获得观察资料的手段;一种是保存观察资料的手段。
获得观察资料的手段主要是人的感觉器官,但有时需要一些专门设置的仪器来帮助观察,如观察屏、计算机终端装置、更高级的`如动作反应器等。这些仪器主要起两方面作用:保证观察的客观性与提高观察的精确性。
在保存资料的手段中,人脑是天然器官。但这种与观察主体连在一起的保存手段缺乏精确性和持久性,也不能实现资料的客体化。因此,人们先利用文字、图形等符号手段,进而又利用摄影、录音、录像等技术手段,把观察时瞬间发生的事、物、状况以永久的方式,准确地、全面地记录下来,供研究地反复观察资料和分析资料所用。
无论哪一类手段,都应在观察开始前就准备好,对观察中使用的种仪器也须事先作好功能检查,以保证在使用过程中不出现障碍。对于观察人员来说,必须掌握使用仪器的基本方法,并知道在观察中应做些什么。如要详细、全面拍摄一堂课,一部摄像机是不够的。观察者应准备几部摄像机,并事先作好分工。即使是作观察记录,也需要事先作好设计。在记录纸上印好以一定的格式排列的必须记录的项目,还可以约定一些记录符号,以尽量减少现场记录时书写文字的时间、
我们以中学生课堂行为记录为例,见表5-1。在下面表格中,研究人员根据研究需要,列出他认为在课堂上学生可能发生的行为。但估计所列不会完全,所以留出一些空格,让观察员在需要时使用。研究者如果要请别人帮助观察,必须事先和观察人员讲清楚每一个项目的具体所指,遇到意外情况的处理方法,要求他们熟悉每一个项目的所在位置。为了稳妥起见,还可以在正式观察前先作几次观察练习,帮助观察人员熟悉表格的内容;如发现表格的缺陷,可在正式观察前作出调整。
(7)规定统一性标准
为了增加观察的客观性,为了便于衡量和评价各种现象,为了易于用数量来表达观察的现象,为了使观察结果可以核对、比较、统计和综合,必须事先考虑自己的观察可能涉及到的各种因素,并对每一因素规定出统一的标准。每次观察或观察同一现象的不同观察者,要坚持采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这主要在于,不同的研究项目常会涉及到不同性质的标准。如:有的涉及到单位问题,如怎样衡量学生表现的知识质量;有的涉及到定义问题,如怎样才算违反纪律;有的涉及计算方式问题,如怎样登记和表达学生之间产生的矛盾的频率,等等。对类似问题,都应事先做好统一规定。
逐段提出观察提纲
在观察计划的基础上,应对每次或每段(几次同一性质上一内容的观察组成一段)观察提出具体提纲,以便使观察者对每一次观察的目的、任务和要获得什么材料非常明确。观察提纲可以包括本次观察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并且应当在前一次观察的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提出来。亦可采用表格的方式,以便于分类统计。
观察实际过程,加以分析研究,得出某种结论。也许可以形成某个研究课题。
调查法 :
同样是为了了解事实情况,分析事实情况,得出结论,证实某种问题,以便改进工作(包括改进研究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课题。
包括问卷调查、访问调查等.。了解事实情况、分析情况、认真研究,得出结论,寻找解决办法或进一步研究的方案。
举例说明调查法的操作过程:
抽样调查的主要步骤
在实际的抽样操作中,整个过程可大致分为如下步骤:
1.确定调查的目的(确定问题,形成假说;通过调查验证假说,使问题明确化,得出结论)。
2.确定抽样总体。要从中进行抽样的总体应与要得到信息的总体(目标总体)一致。从样本得出的结论适用于被抽样总体,超出这个范围结论的适用程度取决于被抽样总体与目标总体的差异程度。
3.确定待收集的数据。一般只收集与调查目的有关的数据,过长的调查表会降低回答的质量。
4.选择抽样方法。这时总体中的哪种单位作为个体基本上可定下来。
5.编制抽样框。如学校名录、学生花名册等。
6.确定需要的精确度。因抽样调查是要由样本推断总体,会带有某些不确定性。一般是对相对误差或绝对误差作出概率水平上的要求。
7.估计样本容量,估计费用。
8.抽样试验,在小范围内试填一下调查表,做些必要的改进。
9.实地调查工作的组织。按抽样方案进行调查。对收回的调查表的质量及时进行检查。对不回答的表要有处理方案。
10.根据所用的抽样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11.可对同样的数据采用其它的分析方法,以作比较。
12.写出调查报告。留存有关总体的信息,它们可能对将来的抽样起指导作用。
对于教育现象,有时难于进行严格意义上的概率抽样,可以考虑采用下列方法抽样:从总体中选出若干有代表性的大单位(群),在群内进行概率抽样;从一个小总体中选出接近于研究者对总体平均数的印象的那些个体;样本限于总体中易于取到的部分;样本是随便选取的;样本由自愿被调查的人员组成;等等。但对这样得到的样本要选择适当的数据分析方法,对结论也要慎重,应充分利用其它信息进行核查、确认。在教育现象的研究中,研究者的智恝、经验和抽样技术的有机结合,是获取好样本的关键。
测验法:
是想描述某些行为的状况,或推论某些行为的状况(包括:能力与成就,个性、兴趣、动机、态度、观念及心理需要等);从而考虑改建的策略或方案,或进一步形成新的研究课题。
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中,测量被用作定量研究的重要方法。主要功能是评估、诊断和预测。(举例,如XXX老师所做的“学生自学能力测验(试验)”,就是为了了解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究竟能达到何种程度)。
所谓测量就是根据一定的法则,将某种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用数字或符号表示出来的过程。测验法是教育和心理学测量的一项主要内容和形式。
测验的客观性是关于测验系统化过程好坏程度的指标。测验的控制,在不同时间对于同一个被试,或同一时间对于不同的被试,其意义都应该是相同的。保持刺激的客观性则要遵照一定的程序予以控制。(如周文琴老师在做这一测试前邀请我去在他们的家长会上的讲话,目的就在于排除和避免人为因素影响,排除测验的随意性和不真实性,实现评测标准的同一性)。
推论的客观性指对同一结果不同的人所做的推论应该一致,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对同一结果的所做解释应该相同。
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改进工作,解决教育实际问题。行动研究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特点是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
模式基本是:计划——行动——考察——反思(即总结评价)。教师个体比较适用。
另一种模式:预诊——搜集资料初步研究——拟订总体计划——制订具体计划——行动——总结评价
从上述行动研究法的几个步骤中可以发现三个明显的特征:
一是具有动态性,所有的设想、计划、,都处于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中,都是可修改的;
二是较强的联合性与参与性,研究者、教师、行政人员的全体小组成员参与行动研究法实施的全过程。
三是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贯穿于行动研究法工作流程的始终。
具体说说操作方法:
(一)预诊: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发现问题。对教学或学校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诊断,得出行动改变的最初设想。在各步骤中,预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收集资料初步研究:这一阶段成立由教研人员、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对问题进行初步讨论和研究,查找解决问题的有关理论、文献,充分占有资料,参与研究的人员共同讨论,听取各方意见,以便为总体计划的拟定做好诊断性评价。
(三)拟定总体计划:这是最初设想的一个系统化计划。行动研究法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所以总体计划是可以修订更改的。
(四)制定具体计划:这是实现总体计划的具体措施,它以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为前提,有了它,才会导致旨在改变现状的干预行动的出现。
(五)行动:是整个研究工作成败的关键。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在实施计划的行动中,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动的反馈信息,可行的,则可以进入下一步计划和行动。反之,则总体计划甚至基本设想都可能需要作出调整或修改。这里行动的目的,不是为了检验某一设想或计划,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在行动研究中,过程性资料的搜集、整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六)总结评价:首先要对研究过程进行考察。考察内容有:一是行动背景因素以及影响行动的因素。二是行动过程,包括什么人以什么方式参与了计划实施,使用了什么材料,安排了什么活动,有无意外的变化、如何排除干扰。三是行动的结果,包括预期的与非预期的,积极和消极的。要注意搜集三方面的资料,背景资料是分析计划设想有效性的基础材料,过程资料是判断行动效果是不是、由方案带来和怎样带来的考察依据;结果资料是分析方案带来的什么样的效果的直接依据。考察要灵活运用各种观察技术以及数据、资料的采集和分析技术,充 分利用录象、录音等现代化手段。
总结评价实际上是对行动研究过程及其结果的“反思”。反思是行动研究第一个循环周期的结束,又是过渡到另一个循环周期的中介。这一环节包括:整理描述,评价解释,写出研究报告。这是对整个研究工作的总结和评价。这一阶段除了要对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处理,得到研究所需要的结论外,还应对产生这一课题的实际问题作出解释和评价。
经验总结法:
这是教师可以常用的方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是根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挖掘现有的经验材料,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导新的教育实践活动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关键是要能够从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实际经验中的规律;从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改进自己的教学。进行教育经验总结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一、要注意经验的 先 进 性(观念必须更新)
二、要全面考察总结的对象,充分占有原始的事实材料;且做到有“点”有“面”,“点”、“面”结合,防止以偏概全的片面性。
三、要以教育实践活动为依据,不能凭空想当然,那是毫无价值。
四、要善于进行理论分析
文献法:
分类阅读有关文献(包括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理论价值和资料价值的材料),得出一般性结论或者发现问题,寻找新的思路。
文献按内容性质分,有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零次文献是未经发表和有意识处理的最原始的资料。一次文献指直接记录事件经过、研究成果、新知识、新技术的专著、论文、调查报告等文献。二次文献是指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包括著录其文献特征、摘录其内容要点,并按照一定方法编排成系统的便于查找的文献。三次文献是指工具书和在二次文献的基础上,又对众多一次文献的综合研究结果。
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就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人而具体研究的方法。
个案研究的对象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个别团体或机构。前者如对一个或少数几个优生或差生进行个案分析,后者如对某先进班级或学校进行个案研究。个案研究一般对研究对象的一些典型特征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也就是所谓“解剖麻雀”的方法。
个案研究中,原始的资料积累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个案研究不仅停留在对个案的研究和认识的水平上,而且需要认识教育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提出一些积极的教育对策,以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也可能通过对某个案的研究而形成假说,进而产生新的研究课题或教改实验。
观察或追踪一个人、几个人、一个团体、一节课……的过程,时间可长可短,依需要而定,进行分析概括,透过现象看本质,得出规律性的结论,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个案研究的对象少,研究规模也较小;同时个案研究一般都是在没有控制的自然状态中进行的,也不要在一段时间内突击完成。所以,个案研究就特别适合教师的研究。教师可以抓住一两个典型的学生或一类学生,结合教学、教育工作实践进行研究。对于每一个教育实践工作者来说,总可以在班上找到研究对象,而且也不需要什么特殊的处理,不影响正常的教育活动)。
案例研究法:
什么是“案例”?中外学者尚无普遍公认的、权威的定义,一般认为,案例是对现实生活中某一具体现象的客观描述。教育案例是对教育活动中具有典型意义的,能够反映教育某些内在规律或某些教学思想、原理的具体教学事件的描述、总结分析,它通常是课堂内真实的故事,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的真实记录。对这些“真实记录”进行分析研究,寻找规律或产生问题的根源,进而寻求解决问题或改进工作的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课题。在案例法的研究中,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关键。
1、调查法:将自己所选择的课题进行全面和周密的调查搜集之后形成的具体材料,然后用肉眼或者雷达等其他辅助手段去获取;
2、观察法:通过观察被研究对象的行为来判断这个问题的原因以及主要的参考资料,最终制定出研究计划书,也可以使用专门的观察车来检验情况并得到结果;
3、实证分析法:将研究中确认的问题通过几步的深入研究逐渐积累起来,最终完善为科学的分析或者预测方法。
4、文献研究法:将自己所收集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然后进行比较加工处理,通常这样操作也是比较保险的,只不过这个方法要求比较严格而已。
5、案例分析法:根据所设置的研究课题进行适当的案例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整个研究,从而提高研究效率。
6、实验法:利用人们初次尝试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改变现有的某种研究方法,从而得到新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成果,也可以称之为案例分析法。
7、比较分析法:顾名思义,就是把客观事物与各式各样的研究对象进行对应性研究,从而得出一系列相似的概念以便于推广,同时也鼓励大家进行归纳总结,从而丰富每篇文章。
浅谈小学语文中的素质教育的论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浅谈小学语文中的素质教育的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要: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改革,不单单满足于教材本身的改革,更要立足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活动的改革,才能形成课内与课外,主体与主导,学生与教师的综合素质教育,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 素质教育 语文教学
一、人的素质与语文素质的关系
语文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是最基本的要素。从基础教育角度看,语文素质决定人才素质品格。因为语文学科既是基础工具学科,又是陶冶思想感情的学科,同时又具有丰富的知识性。语文素质是人的文化素养的主要标志,在人才成长过程中,是最先形成素质核心的部分。语文素质往往是一个人成才的主要制约因素。人才素质和语文素质是两个密切联系的概念,只是内涵和外延稍有不同。两者的基本点是一致的,基本点是人的素质。两者大部分是呈重合状态的,且两者的.目标、任务相呼应。人才素质目标照耀着语文素质目标,规定着语文素质教育的方向。一个人的语文素质和一个人的整体素质,几乎相等的两个概念。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对人的教育塑造,坚持语文素质的教育目标和人才素质目标。人的素质结构是多方面的,包括身体素质、智力素质、审美素质、心理素质、劳动技术素质等。素质教育的中心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而语文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是最基本的要素,从基础教育角度看,语文素质决定人才素质品格。因为语文学科既是基础工具学科,又是陶冶思想感情的学科,同时又有丰富的知识性。语文素质是人的文化素养的主要标志,在人才成长过程中,是最先形成素质核心的部分。人才素质目标烛照着语文素质目标,规定着语文素质教育的方向。一个人的语文素质和一个人的整体素质,是圆点接近、半径几乎相等的两个圆。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对人的教育塑造,坚持语文素质教育目标和人才素质目标相统一,把教学生学语文和指导学生做人结合起来。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创设情境,陶冶人文情操
在语文课本上,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个人感受的自然流露,展现了作者的个人见解和智慧,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这些作品增强了学生的热爱祖国情怀,也让学生树立了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如描绘祖国壮丽山河的《长江之歌》;或是对伟人英雄人物的热爱、敬佩之情,如《小英雄雨来》;或是歌颂伟大的父母之爱,如《母亲的纯净水》,或是反映歌颂友谊的,如《去年的树》等作品,无不闪烁着人文之光。面对这些蕴涵着丰富情感的语言文字,教师要善于引导,善于“披文入情”,通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于课文的言境,让学生对语言文字加以理解感悟,陶冶他们的情操,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如教学表现母爱的文章时,就要以表现母爱的歌曲创设情境,在学生的心中激起情感的涟漪,接着用亲切感人的语言引出话题,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到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伟大的,更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感情!
(二)加强朗读训练,培养语感,加深理解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加深。”小学语文教材的绝大部分课文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有着重大的作用。教师要让学生真正掌握语文知识,具有听、说、读、写的能力,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让他们会读书,从而把书读懂。模仿是少年儿童的天性。因此,指导学生掌握朗读课文的最有效方法就是范读。我们在语文教学时,可以通过范读,教给学生正确的语音、语气和朗读速度,使学生对课文形成初步的认识。尤其是新课教学时,教师在范读之前应提出帮助理解课文的大意。教师在范读时的语音、语调和富有表情的神态都会深深引着学生,使学生在听时产生共鸣,受到感染,加深印象,从而体会文章的含义。教师要根据课文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朗读方法,学生掌握了朗读基本功,口头表达能力自然而然也得了提高,日常的语言交流或参加演讲的表达能力都会得到很大提高,自然理解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三)尊重学生,凸显人文关怀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最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处处从学生的角度着想,尊重其人格和发展的权利,并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千万不能简单化、规范化。语文教学要体现人文性,就是要让学生充分“活动”。要以学生的感悟代替教师的分析,变读书、答问的单调形式为课堂上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活动 : 讨论、表演、展示、欣赏、评价等。拿到一篇作品,要让学生在读中悟,在议中悟,在研中悟,在动中悟。要让学生在自主、开放、合作的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语文学习如一个内心旅途,是生命的体验,感悟的历程。在课堂上,老师要学会用幽默的语言,风趣的教学艺术来活化课文语言的功能,缩短师生间的距离,沟通学生与老师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创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 其次,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发展智能
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另一个措施,就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千方百计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素质教育研究的是每个学生的身心特点,用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的办法对他们进行教育引导。因材施教,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但要研究孩子们的共性,还要研究孩子们的个性,使他们各展所长。课文课程是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根据认识事物的规律编排的,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培养学生能力,开发智力的,教师应参照这些教材对学生进行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训练,并根据学生个性差异,有的放矢输导,使之各有所进。
三、结束语
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教育工作者神圣的使命,是党和国家对站在时代前列的广大教师殷切的希望。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要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让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同时,时刻有紧迫感和责任感,做好为实施素质教育贡献出自己全部力量的准备。
参考文献:
[1]李翔. 语文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J]. 成功(下), 2007,(04)
[2]张勇. 浅谈语文课堂如何实施素质教育[J].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8,(S1)
[3]杨耕妹. 浅谈语文课堂的教学方法[J]. 中学教学参考, 2009,(07)
[4]王秀丽. 语文教育过程中对小学生的能力培养研究[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 2011, (03)
素质教育提供维护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下面是我精心推荐的素质教育议论文范文,希望你能有所感触!
关于素质教育中创新教育的思考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成为社会日益关注的问题,作为高等院校,如何结合素质教育,开展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大学生 素质教育 创新教育
一、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知识的传播和更新异常迅速,这就迫使所有国家必须加快知识更新速度,不断推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科技成果。创新教育一直以来就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高校创新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发展性、创造性、开拓性的能力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而创新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各种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尤其是科技创新人才。新时期的国家战略的实施对高校新时期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赋予了新使命,在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更加强调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创新人才特别是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必然和根本的要求。
二、当前高校创新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传统教育思想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国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突出特点是以教师为课堂主体,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这样的教育思想和模式,使教学成为被动的、机械的活动,严重抑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思维是个体行为的心理动机,没有创新思维的人不可能进行创造发明,只有具备创新的心理品质,才能发现新奥秘,探索新方法,只有拥有刻苦钻研的精神,持之以恒的决心,才可能不断涌现灵感和新思想。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都是以学科专业教学为中心,对于学生意识思维的培养缺乏重视,忽视了创新意识对于人才创新能力的影响。因此,院校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求新求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多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学科体系不完善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仍采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的教育模式单一,课程设置陈旧,忽略了学生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如采用一致的评价标准,偏重学生共性的教育,忽视个性化的培养。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自主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创新性更是无从谈起。此外,我国原有的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体系,学校专业单一,学科间互不相融,再加上在大学课程中,传统内容较多,前沿内容、交叉内容等新课程太少,讲授性课程较多、讨论研究性课程较少,这样的课程设置,很难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反而会限制他们的思维,缩小了创新的空间。这在知识日益交叉、渗透的今天,这种知识和能力结构显然不尽合理,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
三、实施创新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对于创新型学生的培养,首要是加强师资建设。有一支适应创新教育的教师队伍,有一个提倡创新的教育环境,才可能培养出创新性人才。作为教师,应当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同时,教师当根据科学知识的进展,及时的把前沿知识讲授给学生,做好知识更新,开拓学生的视野。对于理科的学生,在科研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让学生通过科研过程,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掌握科学的思维过程,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此外,创新能力的培养,更需要良好的学术环境。高校要重视创新教育的投入,改善科研的软硬件设备,营造良好的学术科研环境。创新的思想需要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去激发、去孕育,它是产生兴趣、激发灵感行之有效的措施。可以
定期 组织一些知名专家学者作学术 报告,组织学生与老师间的学术探讨等,这种自由、民主的氛围可以较好的孕育创新意识和创新品质。
2.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通过参与各种课外 实践和科技创新活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尤其是创新能力的提升。通过参加科技活动,能够促进和提高大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的过程中,能够训练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锻炼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此外,通过参加科技活动,学生能够通过竞赛、学术论坛和讲座发现科技领域有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吸引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促使大学生去思考,去解决,触发大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和创新的欲望,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再次,通过参加科技活动,能够提高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活动能力等,既提高人文素养、知识涵养,又健全性格和人格。大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的过程,就是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是大学生克服挫折,调整心态,不断进取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求实作风、科学的协作精神、坚韧不拨的意志。可以说,院校积极开展各种科技实践活动是符合素质 教育本质要求的。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素质教育议论文范文
加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学校的发展要始终以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为首要目标。新的时代条件下,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综合素质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论文关键词:高职学生 综合素质 教育现状 有效途径
论文摘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是新时代的必然选择,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培养应用技能型高素质高职人才的必然要求。现从分析研究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现状入手,谈到了目前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加强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现状分析
1.高职学生的思想行为——价值观念偏向自我,缺乏社会责任感
高职学生和本科学生相比,由于培养的目标不同,其表现出来的思想行为具有鲜明的特点。高职学生的思想活跃,求知欲强但生活没有明确的目标,做事情缺乏一种韧性和毅力。从我校高职学生来看,他们有相当一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生在改革时代,甚至有一部分是90后,从小到大没受过苦、没经历过挫折,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所以不少人娇气十足。归结起来讲,从其整体的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存在较大的偏颇、缺陷,需要我们加以正确的培养和引导。
2.高职学生的文化素质——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学习目的不明确
文化基础薄弱,缺乏刻苦精神可以说是现今高职学生的共性。从我校录取的高职学生的成绩看,有的学生高考总分360~370分,而英语成绩100多分,或者语文100多分,其余科目的成绩只有40~50分。进入高职院校后,面对新的学习课程,尤其是《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与中学基础密切相关的公共课程,由于其基础本身就较差,因此很难掌握和理解所学的知识,又跟不上老师的上课进度,可以说高职学生在新的学习过程中所碰到的困难比中学时的学习困难更大,而学生对此又往往缺乏艰苦学习、奋力拼搏的进取精神,上课不听讲,课堂上讲话、看小说、听MP3等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时有发生。“得过且过,顺其自然”往往也成了绝大部分高职学生共同选择逃避的方法和被动应对的方法。
3.高职学生的专业素质——缺乏理论学习基础,缺乏持之以恒的决心
进入高职学习的绝大部分学生,都渴望通过大学三年的学习能够拥有一技之长,但是他们的学习毅力较为薄弱又往往成为阻碍他们前进的动力。
4.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缺乏心理承受力,挫折教育还不够
从高职学生日常心理表现症状看,他们存在许多负面心理,一些学生的自我定位出现偏差,导致对任何事情都是心灰意冷。许多高职学生刚进校时往往跳不出原来所在中学同学的圈子,觉得自己只考了专科院校,而同学都考入本科院校,嫌自己所在学校的档次低,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有一种自卑的心理而不敢与老同学进行交往,长此以往,就容易导致性格孤僻,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带着这种心态去想自己的未来,往往又表现出焦虑、急躁的情绪,遇到任何事情都容易莫名其妙地发火。
5.高职学生自身的特殊性——依赖性强,自制力差,情绪波动大,信心不足
1文化基础薄弱,自我学习能力不强。薄弱的文化基础给他们大学的学习带来一定的难度,使他们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厌恶学习;2自我管理能力弱。高职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长期以来,习惯于在家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父母的操心,在学校听从老师,形成了一种较强的依赖性。他们一旦离开亲人进入大学,往往会感到茫然,无所适从;3情绪情感调节能力欠佳,自卑、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较浓;4缺乏自信,对于任何事情都感觉自己不如别人,总感觉别人做的永远都比自己好,即使自己再努力、再用功也是没有用的。
二、加强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加强素质教育的课程化建设
根据学院的办学特色,依据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适当调整学院现有的教学计划,加大素质教育的教学力度,使之真正成为教学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可开设《演讲与口才》《礼仪》《书法》《摄影》等选修课程,并要求学生必须修满几个学分以上才能取得毕业资格。这一举措旨在进一步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2.实行学分制的管理,增加选修课的分量
学分制是高等学校特有的一种以学分计算学生学习分量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淡化专业,强调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这一点恰好和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而学分制、选课制、导师制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就是构成学分制教学管理的一种基本框架,其中选课制是学分制的核心。
3.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于高职的学生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他们素质教育中的重中之重,也是素质教育的难中之难。针对高职学生的政治理论修养和政治素质较差的现状,要充分利用“两课”和其他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平台,提高高职学生的政治鉴别能力,树立坚定的政治方向、培养高职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树立他们兢兢业业的献身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具体来说,应加强对高职学生的“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三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三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入学教育和毕业教育。
4.成立各种学生社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就是加强学校的社团建设。学生社团是培养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不容忽视。1正确引导学生自发成立各种有益于提高他们自身素质的学生社团,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比如,可建立乒乓球协会、书画协会、演讲与口才协会、摄影协会、街舞协会、动漫协会、K歌协会等等。通过学生社团这一平台,开展内容健康、形式新颖、格调高雅、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书画比赛、演讲比赛、辩论会、一二·九诗歌朗诵赛、讲课大赛、乒乓球赛、羽毛球赛、形象设计大赛、校园十佳歌手大赛等等,为学生提供参与、创造的广阔天地,使学生在美的创造与欣赏中陶冶情操,丰富和发展个性。2加强校园科技文化建设,依托专业为背景,在各学部成立以专业为特色的学生社团。
比如:英语剧团、营销协会、会计协会、健康协会、营销协会、电子商务协会等等。通过这些协会,可以广泛地组织科技竞赛、科研知识报告会、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业大赛、挑战杯、数学建模大赛等形式的科技活动,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科学发明与科学实践,使他们的聪明才智能得到充分发挥。这些一般学生社团和以专业知识为背景的学生社团,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对学院的精神文明建设和良好有序的校风、学风和考风的形成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5.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们高职教育的主旋律。然而,从目前的教学情况看,一些教师一般都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照本宣科,忽略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要强化专科学生的动手和实践等教学环节,注重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的相结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年轻人独特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去思考问题,从而加强自己思维的变通性、流通性和独特性;在加强对高职学生在校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多组织开展社会调查、社群服务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注重学校书本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相结合。
6.以专业知识为依托,大力开展专业素质拓展活动
为进一步让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在平时的教育中,我们更应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通过课堂教学、实际操作和各类的学科竞赛,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为他们能更好地适应以后的工作需要奠定扎实的基础。比如:会计专业的学生,可开展珠算和点钞大赛,也可参与全国会计技能大赛;外语类专业的学生,可举行翻译大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举行软体设计大赛;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学生,可举行制图大赛等等。这些专业素质拓展活动的开展,都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延伸和实践起到了极大的积极作用。
7.大力挖掘先进典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对于在各方面涌出的先进典型,要进行系列报道、重点报道、深入报道和连续报道,比如充分利用学校表彰的“综合素质标兵”“优秀学习标兵”“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优秀团员”以及各学部自行挖掘的在文体、学习、社会活动等方面涌现出的典型代表等,充分利用各种表彰的机会,充分挖掘这些先进典型事迹的内涵,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让这些感人的、典型的先进事迹能深入同学,以激发更多的同学勤奋学习,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报效社会、报效国家,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8.加强对高职学生自身观念转变的教育
针对目前高职学生定位不准这一普遍现象,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尽快走出“读高职无前途”的这种传统观念的误区。让高职学生能重新认识眼前,能重新树立起远大的理想,让学生能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观念,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提高自身的社会竞争力,摒弃那种消极的行为和思想状态。树立一种自信、积极进取的思想状况,尽自己所能,各尽其才,让每一位高职学生能有用武之地。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的核心表现在两个方面:育人和育德。育人和育德在一定程度上是统一的,即育德强调道德素质的养成,是育人的一个重要方面。素质教育体现在对学生完善人格的塑造,属“成人”式教育,即属于一种培养健全人格的教育模式。从目前来看,基础教育中德育的时效性还比较低。因此,我们应该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合理调整工作中的重点,大力发挥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同学们的创新能力,依托学校、学部、任课教师、班级导师等有效管理部门和管理工作者,利用好学生社团这一载体,让同学们的素质教育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峰,边久民.论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教育研究,20063.
[2]徐磊,钱伟.高校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现状及对策.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3]魏亚昉.浅议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现状及教育对策.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4]陈慧.高职学生素质教育实施途径探析.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8.
摘要:加强实验工作推进素质教育,。
关键词:加强实验工作推进素质教育
当前,由于应试教育依然存在,中学实验室工作还存在两种现象:一是有不少领导仍然没有长远的观点,只有短期行为,他们舍不得在实验室建设投资,有些学校虽然实验室楼房建起来,但建得不符国家规范,且里面设施配备不足,实验材料长期短缺,实验教学工作开展照样困难。领导层忽视实验室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存在“实验可有可无,可做可不做”的思想;二是平时老师的教学出现一些误区,例如:重理论,轻实验;重结论,轻过程等现象。其实,实验室是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是学生科学实验的启蒙园地。本文拟围绕中学实验室工作这个话题,谈谈如何加强实验工作,推进素质教育。
一、提高认识,明确作用
有一些领导同志对实验室建设说起来重要,但实际做起来并不真正重视,在实验室建设上总强调资金紧张,而不舍投资,忽视内部建设与管理。一件事做得好,群众有句话“关键在领导,领导在认识”。因此,解决实验室建设问题,关键是领导认识问题,而提高认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
1.加强实验室建设是学校内部建设的重要内容。它直接关系到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问题,因此对实验室的投资是深层次的投入,是战略性的投入。
2.加强实验室建设是直接关系到能否培养创新精神和科学实验能力的人才,推进素质教育的问题。它可大大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
3.明确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高低,除看师资水平、管理水平外,其实实验室建设和教学装备如何也是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反映校长素质高低的镜子。
4.教育主管部门要组织各校领导外出参观学习,请先进单位的同志作报告,使参观者开阔眼界,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二、纳入计划,保证经费
认识提高了,要抓落实,把实验室建设摆上议事日程。①学校要把实验室工作纳入校学年工作计划,且必须有一位校长主管实验室工作。要把实验室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有意识有重点地搞好实验室建设和装置工作。②在经费使用上,保证实验室重点使用。经费,一方面要在依靠 *** 的基础上,发动社会力量,多渠道筹集资金,另一方面要依靠自力更生,勤俭节约,创造条件,用于改造或新建实验楼,添置教学装置,建立标准的实验室。
三、做好规划,坚持标准
首先,做好规划。实验室建设要纳入学校建设的规划中,要在规范化、标准化的规划中发展。要按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有关实验室建设的档案要求,使实验室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上新台阶,无论改建或新建都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向高标准迈进,加速现代化实验手段的建设。
其次,学习国家标准,明确要求。①明确初中、高中和完中实验室的仪器室、准备室、办公室和实验教室间数的设定、面积的规定,水电安装的要求,排气扇的功率等实验室设施的详细说明。在实施过程中,坚持改造一个合格一个,新建一个达标一个。坚持标准,反对只图省钱,而不讲标准。②明确国家规定的中学各类学校的仪器装置配备标准,从而配足仪器装置。
第三,抓典型,促建设。作为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在推动基层学校实验室建设过程中,要注意抓典型,以典型引路,促进其它学校实验室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程序。
四、加强实验管理,推进素质教育
硬体装置上去了,管理和使用是关键,只有管理跟上,使用才能出效益,才能推进素质教育。作为领导,要切实加强实验管理工作,推进素质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狠抓各种规章制度的建立与执行。健全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是加强实验室建设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制度对装置的使用、管理及实验员的职责都要有明确的要求。因此,制度要装框上墙。作为学校领导,要定期检查制度的执行情况,并把执行情况列为对实验人员的评估、考核的重要内容。
2.抓实验开出率。实验不能仅限于满足教材规定的专案,否则就不能充分发挥实验室的投资效益,就不能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精神,不能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要鼓励教师多做实验,增加学生动手机会,让学生自选实验课题进行实验。具体要求与做法有:①把部分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②把部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③开放实验室;④开展课外科技活动;⑤加强实验会考等。此外,要求实验人员在学期末,要根据实验教学记录单,对照本学科教材要求的实验,统计各年级各位老师实验完成数量。统计表要能反映各位老师是否100%完成教材要求的实验,以及超额完成教材规定的实验数量。实验统计表要送交学校教务处存档,以备查阅。
3.加强实验队伍的建设。这是加强实验教学,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而队伍建设重点是稳定、提高素质和调动其积极性这几方面工作。具体方法:①稳定实验教师队伍 ,严把人员进入关。怎样管好、用好仪器,使仪器在实验教学中发挥的效益,实验教师的素质起一定作用。因此,作为领导要有长远眼光,严把人员进出关,不要让老弱病残的人充数,更不要让没有责任心的人充当。要注意培养新生力量,充实实验队伍。②解决实验教师业务进修问题,例如:组织参加省、市专业培训,鼓励进修等。③切实加强实验队伍的思想工作,严格管理,从政治上、工作上和生活上关心和帮助他们,调动其积极性。例如:解决评职称、工资福利和劳保待遇等方面问题,以稳定队伍,鼓励进取,调动积极性。④明确实验教师业务工作的标准要求:a.懂得实验室财产帐的做法;b.掌握仪器、药品效能特点,以及保管储存和维修保养;c.熟悉教材与课程标准,明确实验的教学目的和要求;d.明确各年级的实验教学进度;e.熟悉实验步骤、过程和结果等。
4.检查评估,总结交流。作为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要抓好各校实验室的检查评估。这是触动各校校长加强实验室管理工作的重要方法。通过检查评估,表扬先进,批评落后,总结交流,促进进步,以提高仪器装置的完好率和使用率。检查评估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为了推进素质教育。检查评估的内容:①学校领导是否重视。通过听汇报,和检查学校学年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是否有实验室工作内容,检查召开实验工作会议记录和领导听实验课记录。②实验设施是否配备齐全。③规章制度是否落实。④帐务是否健全,帐物是否相符,存放是否科学、美观。⑤实验通知及实验教学记录单的记录情况。⑥抽查学生做实验等。总之,教育主管部门要通过检查评估,触动各校校长,从而引起其重视并付出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