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数学情境教学论文答辩

数学情境教学论文答辩

发布时间:

数学情境教学论文答辩

数学建模论文答辩指导

四、建模答辩要尽量体现建模思想、逻辑和价值性

数学建模一般没有标准答案,竞赛的目的也是在挖掘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建模可发挥的空间比较大,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同一个问题,但答辩的宗旨是一致的,即答辩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建模的思想、逻辑性及应用的价值性上。也就是说怎样证明你建的数学模型是最优的。建模的答辩时间一般只有15分钟,学生最多有1分钟的时间简述自己的论文观点,剩下的时间由评委提问。评委有可能问一些建模里没有考虑清楚或说明清楚的问题,指出漏洞,甚至“刁难”,不过这个主要是考察建模论文是不是学生自己做的。所以答辩的学生只要不慌,充满信心,回答评委问题时,口齿清晰,逻辑推理性强,就一定会成功。

五、建模答辩幻灯片

(PPT)的制作

PPT就是幻灯片。可以理解把一张一张“图片”放给别人看。也就是把你想告诉别人的东西,排版起来,介绍给别人,PPT重要的还是内容,格式只是表现形式。

在答辩过程中,精彩的PPT幻灯片会抓住评委的注意力,令评委们耳目一新。由于答辩时间总共不超过15分钟,学生简述时间约1分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把你三天的建模工作简述出来,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挑战。所以制作好PPT幻灯片是答辩成功的重要环节。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1)15分钟的答辩准备大约2-3页幻灯片即可。每页只用8-1行字,或一幅图。只列出要点及关键技术。

(2)幻灯片中不要出现参赛学校名称等信息。

(3)幻灯片的背景不要追求花哨,尽量用浅色调

(米黄、象牙百、灰色等),不要弄些与答辩无关的动画。

(4)幻灯片一般从建模的提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入手制作。

(5)幻灯片内容要突出自己的建模特点。主要体现建模的思想、算法、特殊技术及创新点。

(6)答辩者大约一分钟讲2页,听众一分钟大约看完4-5页。不能完全照着幻灯片念,要用口语化、演讲式的语言讲。

(7)充分利用图形,在较短时间内传递较多信息。

(8)给幻灯片加上页码,再打开母版,把“#”改成“#/X”,X是幻灯片的总页数,这样答辩时就能知道已讲了多少,便于调整速度。

(9)如果能用动画把论文中的图形动态变化部分动态演示出来,会使答辩更精彩,更能形象说明论文的论点。

总之,答辩的同学一定要准备充分,阐述所建模型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而且要不乏趣味性。在答辩过程中评委可能从模型的抽象到模型的构建向答辩的同学提出很多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大家深入思考如何构建一个合理标准的数学模型。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养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是新课程提出的一项重要目标。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其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并非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学习生活中逐步培养起来的。教材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手材料。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一、创设导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以纯真的情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使整个课堂成为一个多方向的感染场所,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带着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情感去观察、去想象、去理解、去掌握,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如在教学“周长的认识”一课时,我先给学生们介绍了一个老朋友———叮当猫,并向大家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叮当猫和它的主人去郊游,可是它的主人突然病了,叮当猫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它的主人送到医院,但是有两条路可走,叮当猫却不知道该选择哪一条路。叮当猫非常着急,你能帮帮它吗?”我追问“:走哪条路呢?跟什么有关呀?”学生想到了周长。“那么,什么是周长呢?”学生立刻进入了思考状态。创设这样的情境,激起了学生对叮当猫的同情,大家都想帮一帮叮当猫,这就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二、鼓励大胆质疑,促进学习兴趣“学起于思,思缘于疑。”有疑点,才有思考创新。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设疑、释疑,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索状态。如教学“可能性”时,我先让学生做一个“摸球”的游戏,分别出示三个纸盒,A纸盒内装的全是红球;B纸盒内装着红球和黄球;C纸盒内装着黄球和蓝球,并让学生猜一猜从每个纸盒内摸球的情况。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提出质疑“为什么从三个纸盒内摸球的情况都不一样呢”“为什么从A纸盒内摸出的球都是红球,而从C纸盒内却摸不出红球呢”等等。这样教师就很自然地引入新课,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之产生好奇,由好奇引发需要,由需要而积极思考,进而不断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三、注重动手操作,唤起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动手操作最能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激发学习新知的欲望,促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人人动手做长方体和正方体各一个。课间,教师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给准备好的苹果切出一个平面,再用小手摸一摸切的面,使学生真正认识了物体的面。然后,教师又让学生在第一个面的旁边再切一个面,这样两个面之间就有一条相交的线,这条线就叫做棱。而后,教师又让学生在两个面的另一端再切一个面,形成三个面相交。这样就得到三条棱并相交于一个点,这个点叫做顶点。通过这样的操作,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了面、棱、顶点。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具、学具,接着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并动手摸一摸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各有多少,各自之间有什么特点和关系。最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口头归纳叙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仔细观察,积极思考讨论,从而得出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真正清楚地认识、理解所学知识,促进了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主动发展。四、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习兴趣从学生的认知经验和生活背景出发,积极探索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有机联系的切入点,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根据各自的生活经验,亲自体验、解决数学问题,这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有效方法。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教师出示一个储蓄罐,让学生看实物猜价格。教师调动学生的学习趣,说:“小朋友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好东西!”(出示储蓄罐)学生非常兴奋地说:“储蓄罐。”教师做出非常神秘的样子,说:“想知道买这个漂亮的储蓄罐要用多少钱吗?”学生急切地回答:“想!”教师非常俏皮地说:“猜猜看。”学生情绪高涨地猜起来“:2元。”“太便宜了,买不来的。”教师摇摇头说。“30元。”一个学生迫不及待地嚷出。教师非常惊讶地说:“太贵了!如果以这个价卖给你,那我可赚多了。”……就这样,师生一起在猜价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学到了数学知识。五、巧设课堂练习,增强学习兴趣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形成技能的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课堂练习设计得好,不仅能巩固新知识,发展学生思维,促进知能转化,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练习形式的多样化,要面向全体,做到人人都能得到巩固新知识的机会。六、亮出精彩结尾,保持学习兴趣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形式多样、新颖活泼、精彩有趣的课堂结尾,让数学课堂结尾如美妙的音乐般耐人寻味,达到“课虽终,趣犹存”的良好效果。总之,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营养剂和催化剂,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愉悦学生的身心,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的学习信心得到了培养和提高,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数学答辩题及参考答案 01 A、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什么? 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B、数和数字有什么不同? 用来记数的符号叫做数字。常用的数字有四种:阿拉伯数字、中国小写数字、中国大写数字、罗马数字。现在国际通用的数字是阿拉伯数字,他共有以下十个:1、2、3、4、5、6、7、8、9、0。数是由数字组成的。在用位置原则计数时数是有十个数字中的一个或几个根据位置原则排列起来,表示事物的个数或次序。数字是构成数的基础,配上其他一些数字符号,可以表示各种各样的数。 02 A、《标准》明确指出:学习数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什么? 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的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B、分析并解答下面的文字题 105减去78的差乘15,积是多少? 可以从问题入手分析,要求“积是多少”就要知道两个因数,一个因数15,另一个因数是105减去78的差,所以现求差后求积,即:(105-78)×15 03 A、 请你谈谈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什么?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的体现基础性、普及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活的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B、下面各题的商是几位数,确定上的位数有什么规律?(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2016÷4 7035÷5 4543÷8 90180÷9 上面各题的商依次是三位数、四位数、三位数、五位数。根据除法法则可找出如下规律:一位数除多位数,如果被除数的前一位小于除数,那么商的位数就比被除数少一。如果被除数的前一位大于或等于除数,那么商的位数就和被除数同样多。 04 A、《数学课程标准》在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上有何要求?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方式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要求。 B、根据下面的文字题,从下面各式中选出正确算式,并将其余的算式正确的叙述出来。 252与173的和乘以8,再除以2,商是多少? (1)(252+173)×(8÷2) (2)(2)(252+173×8)÷2 (3)(3)(252+173)×8÷2 (4)(4)252+173×8÷2(5)(3)式正确 (1) 式:252与173的和乘以8除以2的商,积是多少? (2) 式:252加上173乘以8的积,再除以2,商是多少? (3)式:252加上173乘以8除以2,和是多少? 05 A、《数学课程标准》在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上有何?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B、举例说明整除和除尽有什么关系? 整除一定是除尽,而除尽不一定是整除。 如:8÷4=2 说8能被4整除 2÷ 因为是小数,不是自然数,只能说2能被除尽,或能除尽2,不能说整除。 07 A、《标准》要求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些什么? 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B、“整数改写成小数,只要在小数后面添写0就行了。”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不对。整数改写成小数,必须先在小数后面点上小数点,然后再添写0,如果不点小数点,只在整数后面添写0,就把原来的数扩大了10倍、百倍??数值就改变了。所以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08 A、请谈谈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B、在研究近似数时,为什么2和不一样?在研究近似数时,一定要注意精确到那一位。2是精确到个位,是精确到十分位;比2精确。从四舍五入法得到的近似数来考虑,2和不一样。近似数2是由不小于,小于之间的数精确到个位得到的;而近似数是由不小于,小于之间的数精确到十分位得到的;近似数的取值范围比近似数2的取值范围小,所以近似数比2更精确。 09 A、《数学课程标准》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那几个学段? 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学段(1—3年级) 第二学段(4—6)年级 第三学段(7—9年级) B、写出关于小数的两种分类方法。 (1)按整数部分来分类:小数分为纯小数和带小数。 (2)按小数部分的位数来分类: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纯循环小数 混循环小数 不循环小数 10 A、《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并从四个方面作了进一步阐述,请说出这四个方面。 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B、教学“分数意义”时为什么要强调“平均”二字? 分数是从测量和等分中得到的,而且只有把物体分成相等的份数,才能得到确定的数。所以在教学“分数意义”时,要强调“平均” 分。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学生在叙述时,如果忽落了“平均”二字,也就是说学生只看到了“分”的一面,而忽落了怎样分的一面,这样表示的数可能就不是分数了。而强调“平均分”是把分数限定在“等分”这一范围中进行的,这样表示的分数才叫做分数。所以教学时,要强调“平均”二字。 11 A、请说出《标准》中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标准》中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 B、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分数与除法有以下关系:m÷n=m/n(m、n都是整数且 n≠0)分数与除法比较,分数中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等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线相等于除号,分数值相等于除得的商。分数与除法的区别是分数是一个数,而除法是一种运算。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12 A、请说出《标准》中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 《标准》中使用了“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 B、质数、质因数和互质数三个概念有什么区别?(1)质数是一个数,如2是质数,7是质数。 (2)质因数虽然也指一个数,但它针对一个合数而言的。例如:7是28的质因数。 (3)互质数不是指一个数,而是指公约数只有一的两数,例如:5和7是互质数,8和9是互质数。 13 A、《标准》将学习内容分为那四个学习领域? 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B、举例说明为什么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或9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或9整除? 下面以8235为例来说明。 8235=8000+200+30+5 =8×1000+2×100+3×10+5 =8×(999+1)+2×(99+1)+3×(9+1)+5 =8×999+8+2×99+2+3×9+3+5 =8×999+2×99+3×9+(8+2+3+5) 因为最后一步的前一部分(8×999+2×99+3×9)一定能被3(或9)整除;且与8235无关。所以说,一个数8235各位上数的和8+2+3+5,如果能被3或9整除那么这个数8235就能被3或9整除;如果不能被3或9整除,那么这个数就不能被3(或9)整除。 14 A、《标准》提出: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你人为数感在教材中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B、在分数和比的性质中强调0除外,为什么没有在除法商不变的性质中提出0除外? 因为在分数和比的性质中提到的是分子与分母和前项与后项都乘以或都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特别强调0除外,就是因为0也是数;而除法商不变的性质中提到的是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倍数不能是0,因此不必提出0除外。 15 A、《标准》提出: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符号感。你认为符号感在教材中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主要表现在: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B、同分母分数相加为什么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分数的计数单位,是把单位“1”平均分后得到的新单位;它随着分母的变化而变化。分母不同的分数,分数单位也不同;同分母分数,分数单位是相同的。分数的分子时表示分数的个数,而不表示每一分的大小,同分母分数相加,即要把几个分数单位与另几个分数单位和并在一起就是分子相加;显然分数单位没有变,即分母不变。例如:2/7+3/7=(2+3)/7 即2个1/7加上3个1/7,等于5个1/7。16 A、《标准》提出: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你认为应用意识在教材中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的寻找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B、体积、容积、容量有什么异同? (1)定义不同。体积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容积、容量是器皿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 (2) 测量方法不同。计算物体的体积要从物体外面来量,计算容器的容积,容量要从容器的里面来量。如果计算容器构成物体得体积,里外两面都要量。 17 A、《标准》提出: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你认为推理能力在课程内容中主要应表现在那些地方? 主要表现在: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能清晰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的进行讨论与质疑。 B、侧面积与表面积有什么区别? 侧面积 表面积表面积就是指物体表面面积的大小,实际上是指物体与空气接触面的大小,侧面积是指物体侧面面积的大小。 18 A、谈谈你对《标准》知识技能目标中“灵活运用”一词的理解?能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的选择与运用有关的方法完成特定的数学任务。B、比值与化简比有什么区别? 求比值是求出前项是后项的几倍(或几分之几),方法是前项除以后项,结果是一个数值;化简比是指化成最简整数比,方法是用比的性质,结果得到一个比。 19 A、谈谈你对《标准》过程性目标中“体验”一词的理解? 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B、下面这样求最小公倍数是否正确?为什么?2 60 18 24 3 30 9 1210 3 4 ∴60、18和24的最小公倍数是:2×3×3×10×4=720 不正确。因为用短除法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必须除到三个数两两互质为止;而题中仅除到三个得数互质就停止了,这时其中的10和4两个得数还有公约数2,所以题中求的不是最小公倍数。 20 A、请简单谈谈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达到的总 目标。1、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2、初步学会用数学思维的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4、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与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B、学生作业中出现“1/3+3/4=4/7”教师应如何处理? 学生出现这个错误的原因是对异分母加减法没有真正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分析1/3和3/4的分数单位不同,教学时,可以画图使学生直观地看到1/3分数单位和3/4的分数单位是不同的。因而不能直接相加减,首先要统一分数单位,统一分数单位的方法是通分;通分之后也只是把分子进行相应的加、减运算,而分母不变(即按分母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21 A、请简单说说你对“数学思考”这一课程目标的理解。 答:1、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2、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3、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4、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的、清晰的阐述自己的观点。 B、 刚入学的小学生在写10以内的数时易犯什么样的错误?常会出现如下错误:①把上、下、左、右的位置搞错; ;②写数字的笔画不到位,拐弯处不圆滑;③笔画错误,如把8写成;④笔顺错误,如写8时,笔顺写成 ;⑤数字各部分的比例掌握的不好。 为了使学生正确的书写数字,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字形:①使学生认识到:0、1、2、3、6、7、8、9这些数字都是一笔写成的,4、5两个数字有两笔写成。②1、4、7是由直线条组成,3、0、6、8由直线条和曲线条组成。其次,科学的教授写数字的一般步骤:看示范书写讲笔顺,描虚线,独立书写。还可以利用口诀说明数字的形状,5像小称勾,8像麻花,6像小口哨,9像气球带飘绳?? 22 A、请简单说说你对“情感与态度”这一课程目标的理解。1、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又好奇心和求知欲。 2、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 自信心。 3、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4、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B、在一年级讲数的组成时,为什么不能说0和几组成几?在一年级讲数的组成时,是指一个数里含有多少个自然 单位。因为0不是自然数的计数单位,且不含有计数单位,所以讲数的组成时都不包括0。 23 A、统计与概率研究的内容有哪些? “统计与概率”主要是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它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们做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B、比和比分有什么区别? 比是两个数相除,当然是除数不能为0的。因此,比的后项也是不能为0的。比是指两个数的比(倍比)。 比分是指一场比赛的结果,反映胜负的得分情况。得分的后项可以是0,也可以不是0。 24 A、你如何认识《标准》中的四个学习领域之间的关系?“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部分,是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基础。“实践与综合应用”将帮助学生综合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B、怎样教学“小数的意义”? 答:教学“小数的意义”时,大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① 通过讲解小数的产生是学生了解小数的意义。② 从小数与分数的关系来讲解。 ③从对整数和小数的数位顺序表的掌握中进一步理解小数 的意义。这里要向学生讲清: ①整数和小数的基本单位都是“1”。不论表示整数还是表示 小数个位必须表示出来。 ②各个数位的位置及小数点的作用。③各个数位的计数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关系。 25 A、新课程对教师的角色要求是多方面的。请简单谈谈教师角色的转变主要有哪些? 1、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新课程条件下的知识传授者的变化。 2、教师成为学生的促进者。 3、教师成为研究者。 B、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学生常把12误写成21,为了防止学生出现这种情况,你怎样处理? 在教学时,要着中强调数位的意义。可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把书上的方格图做成教具,通过左右两边放的方格数量来说明。另外,还要通过学生操作学具来进一步巩固数位的初步认识。 26 A、 教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请谈谈“促进者” 这种角色的特点。(1)积极的旁观。(2)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3)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B、怎样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的关键是熟记数位,所以教学中一定要牢牢地把握这一关键。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必须让学生理解数位的概念,熟记各数位的计数单位及其位置。在组织学生进行读数和写数练习时,要特别注意学生对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和写法的掌握情况,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 27 A、《标准》在内容标准中仅规定了学生在相应的学段应该达到的( )水平,同时,并不规定内容的呈现( )和( ),教材可以有多种编排方式。 基本水平;顺序;形式。B、怎样教学简单的“有余数的除法”? 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试商的方法,并能迅速的进行计算。以43÷5为例,学生在试商时容易出现的错误有:商7余8,也有的商9。造成这种错误的根本原因使学生对“余数一定比除数小”没有引起足够注意,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反复强调并讲清“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另外,要设计针对性强的练习题,培养学生试商的能力。 28 A、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1、讲授法 2、谈话法 3、讨论法 4、观察演示法 5、实验法 6、参观法 7、练习法 8、复习法 9、指导小学生自学法B、0表示没有吗?到了小学高年级关于0的教学,可以讲到什么程度? 0除了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之外,还有许多重要作用: ①表示数位。写数时如果空位,必须用0占位; ②表示起点。如直尺的刻度是从0开始的; ③表示界限。如数轴上0表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④表示精确度。如3和,这两个数大小相等,精确度却不同。 ⑤用于编号。如车牌号00487,这个车牌号为487,并表明最大号为五位数。 29 A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是什么? 选择教学方法应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1、从教学内容出发。2、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出发。3、从教室的教学特点和经验出发。B、教学时怎样帮助学生建立和理解好单位“1”?教学时要抓住以下四个环节: ① 通过实例说明单位“1”是可分的任何事物,它不仅可以表 示一个东西,一个计量单位,也可以表示一个物体。 ②单位“1”中的数量可以使任意的。 ③结合教材中的集合图,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用分数表示的部分与单位“1”的关系,说明单位“1”和部分是可以转化的,关键是看把谁看作单位“1”。 ④让学生进行找单位“1”的练习。 30 A、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包括那几个环节: 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包括五个环节:即:一、备课;二、 上课;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评改;四、课外辅导;五、成绩的考核与评定。B、红星村修一条公路,原计划每天修20米,30天修完,结果提前6天完成,实际平均每天修多少米? 一名学生是这样例方程解答的: 解:设实际平均每天修X米,根据题意得: X=20×30÷(30-6) X=600÷24 X=25 你如何评价? 用方程解题。从思维角度说,能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 但是,如果仅将“X=”放在一个算术式子的一边,使其成为形式上的方程,实质上还是用算术解法,这样不但没有发挥方程解题的优势,而且还会使本来较繁的算术解法,再添一些麻烦。教学时必须引导学生寻找其它解法,不能简单的一说了事。

数学教学情境论文答辩

教学论文答辩

最重要的技巧就是一定要牢牢的掌握自己论文的整个框架以及牵扯到的相关的知识,在整个答辩的过程中,对于框架的掌握是第一位的,因为只有掌握了整体的框架,你才能够知道这个论文到底是从哪里入手进行分析,动用了哪几个方面的知识,最终又是从哪个方面来进行总结的,也就是说只有这样才能够最终的把握好整篇论文的写法。

一、切忌敷衍塞责,应该认真准备

【案例一】一些教师对撰写论文比较重视,但对论文答辩不够重视,马虎从事。不同的论文答辩,会有不同的要求,有的要求脱稿,有的要求制作课件进行介绍,有的可以边看论文边讲。有一次,我在当评委时,一位教师不知怎的,把论文题目《情境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的运用》说成了《高中思想政治课情境教学法的运用》。有的要求制成课件,个别教师连课件都没做,拿着纸在讲。

凡事预则立,不立则废。参加论文答辩的教师不能掉以轻心,必须认真对待,做好准备,对论文内容要深刻理解和全面熟悉。论文答辩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审查作者是否自己独立完成论文,有无抄袭;进一步考查和验证作者对所写论文论题的认识程度和当场论证的能力;进一步考察作者对所涉及的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等情况;针对论文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评委给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进而可以提升教师科研的水平和论文的质量。教师要准备摘要、讲稿、答题及技术等。对于字数较长的论文,要准备写一个较详细的摘要和提纲,把字数浓缩到3000字以内,写出论文的写作动机、主要观点、材料、方法、结论等。考虑一些可能被问到的问题:如,你为什么要选择这个题目,该选题有哪些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论文的基本思想和重要观点是什么,你是从哪些方面进行论证的?在写作中你参考了哪些文献?你的论文有什么创新和特色,存在哪些问题等等。

二、切忌照本宣读,应该有的放矢

【案例二】有一次,在某市教学大比武论文答辩会上,一位教师在介绍《论高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时,从头到尾读了一遍。由于这位教师读得比较流利,语速较快,能在10分钟内把这篇论文读完。接着,评委问了两个问题:“文章中涉及的高中爱国主义教育现状和对策有没有必然的联系?高中生和初中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有什么不同?”

论文答辩的第一部分是介绍自己的论文,而不是读论文。这位参赛选手就犯了照本宣读的大忌。介绍的内容包括写作背景和意义、文章的观点、结构、论证过程、论据材料、结论,要做到概括简要,言简意赅。

三、切忌平平淡淡,应该重点突出

【案例三】在一次论文答辩会上,一位教师在介绍《浅析如何提高理科班思想政治教学的有效性》时,分三个方面进行介绍:1. 论文写作的原因。2. 论文的结构有五点:教师自身要重视教学,提升综合素质;引导理科生树立正确的学科观;尊重理科生的个性,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创新教学方法,激发理科生学习兴趣;减轻理科生作业负担。3. 取得的成效。然后,评委问了两个问题: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你是如何处理的?文章中提到的五个方面做法是否适合文科思想班政治教学?

另一位教师在介绍论文《施“寓盐于汤”之策,达高效课堂之果》时,不仅介绍了这篇论文写作的背景,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了对预设的“角度”与生成的“程度”、思维的“深度”与提问的“热度”的看法,而且还介绍了自己写这篇论文的心得体会。然后回答评委的提问:课堂预设要达到哪些目标?

在这两位教师的论文介绍中,第一位教师的介绍显得平淡,第二位教师的介绍有特色。俗话说:“削繁去冗留清被,画到无时是熟时”,要尽量做到词约旨丰,一语中的。要突出重点,把自己在论文中的新观点或新的突破、最具特色和有亮点的部分,写作时最大收获、最深体会表述出来。

四、切忌答非所问,应该切中要害

【案例四】一位教师在介绍论文《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生动”和“主动”》时阐明了自己的观点:“生动”使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越来越吸引人,一扫原先给人一种“枯燥乏味”的印象;但似乎又陷入另一种“枯燥乏味”,给人一种毫无生命力的形式主义之嫌。无视“主动”的“生动”是无效的。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他努力尝试着实现“生动”和“主动”的统一。在10分钟内的介绍中,他能够脱稿讲清文章的结构、思路及主要观点,应该是不错的。接着,评委问道:“生动”和“主动”如何界定?教师答道:“主动”是突出学生情况。后面答不下去了。评委追问:“生动”难道不突出学生情况吗?参辩老师哑然无语。

在这个案例中,由于参辩教师事先在写作时没有真正搞清“生动”和“主动”的区别,或者没有听清楚,在回答评委的问题时,有点离题。主动是相对于被动而言,是指不待外力推动而行动。生动是指具有活力而且感动人的。

在评委提问时,参辩教师要认真聆听,并做好记录,仔细推敲评委所提问题的实质和要害。如果对所提问题没有搞清楚,可以请提问老师再重复一遍。如果对所提问题的有些概念不清,可以请教提问老师,或者把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说出来,征求提问老师的意见,弄清问题的意思后,再作回答。只有这样,才能答到要害上,避免答非所问。

五、切忌强词夺理,应该实事求是

【案例五】一位教师在介绍论文《反思性学习在高考思想政治复习中的运用策略》后,评委针对参考文献提出如下的问题:文章中四方面的参考文献(1.《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2. 罗洪儿,《对教学反思问题的探讨》2006;3. 熊川武,《反思性教学》2004.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4.网络资源《如何上好复习课》、《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摘记》)对写作有何作用?这位老师答道:“扩大知识面,提供一个理论的支撑。”评委又问道:“你能否结合《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这本书,谈谈如何提供理论的支撑?”“在新课程下,三大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发生了变化。”“该书的作者是谁?写于何时?”“作者是一位专家,大概写于2003年吧!”“你认为你文章中的这些参考文献的写法规范吗?”“当然规范,网上也是这样写的,我看人家论文的参考文献也是这样写的。”

论文答辩有“问”有“答”,还可以有“辩”。提问老师所提的问题中,有的是基础知识性的问题,有的是学术探讨性问题。对于后一类问题,是非正误尚未定论,与所提问老师的观点相左时,可以据理力争。但对于前一类问题,是要参辩者作出正确全面的回答,不具有商榷性。这位参辩老师对参考文献格式的写法这一基础性问题的回答有点强词夺理。因为提问老师前面所提到的“《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这本书的作者是谁?写于何时?”参辩老师答不出来,至少说明参考文献格式写法有问题。所以,对于自己没有搞清楚的问题,应该实事求是的回答,表示今后好好去研究,切不可狡辩。

六、切忌自卑傲慢,应该文明礼貌

【案例六】在当评委的这几年里,我感觉大部分教师在参加论文答辩时,均注重自己的仪态与风度。但有的教师从未经历过这种场面,感到胆怯,缺乏自信心。有的老师认为自己的论文曾在省级获奖或在刊物上发表,当自己的观点与提问老师观点相左时,态度有点傲慢自负,有理不饶人。这两种情况都会影响答辩的成绩。

论文答辩的过程是学术交流和探讨的过程。参辩人应把它看成是向专家学习和接受指导的好机会。孙中山先生曾说过:“其所具风度姿态,既使全场有肃然起敬之心,举动格式又须使听者有安静详和之气”。参辩人应尊重评委老师,言行举止要文明礼貌,谦逊大方。特别在自己难以回答评委所提出的问题,或和提问老师的观点相左时,更应如此。

教育学毕业论文答辩自述范文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我是20XX学前的李燕,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浅谈幼儿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我的指导老师是曾老师,在我论文写作期间,曾老师给予了悉心的指导,这才使得我的论文能够如期的顺利完成。在此,我向曾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将这次论文的任务,目的,意义,所选用的资料文献,写作基本思路,以及文章中我个人的一些新的观点与理解向各位老师作汇报:

这次论文的主要任务是仔细搜集有关当前幼儿数学教育和幼儿数学学习兴趣培养方面的资料,运用所学的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幼儿数学教育等理论,结合自身幼儿教育实践对当前幼儿数学学习兴趣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幼儿数学学习兴趣培养的策略方面的资料,写出一篇合乎学士学位论文质量的文章。我选择《浅谈幼儿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原因在于,我所去过的几所幼儿园中,幼儿数学学习现状并不尽人如意。集中教学中,幼儿的数学学习兴致并不高,情绪不愉悦。皮亚杰曾经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种。”试想,幼儿早期的数学学习兴趣开发慢了一步,学习兴趣都没有了,又怎能做到让幼儿现在或者是将来的全面发展呢?因此,我选择《浅谈幼儿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的意义在于:有助于幼儿更好地适应下一阶段的学习。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探究欲。激发幼儿思维的主动性,最终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而我选用的资料主要有黄谨编写的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张俊编写的幼儿园数学教育等文献,还在网上也收集了一些资料。

具体来说,我的论文是由幼儿数学学习兴趣培养的意义,幼儿数学学习兴趣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幼儿数学学习兴趣培养的策略这三部分构成的。第一部分由学习兴趣的含义,幼儿学习兴趣的特点,幼儿数学学习兴趣培养的意义构成。第二部分主要写了四个方面的问题,家长方面,幼儿园方面,幼儿园教师方面,幼儿自身发展所带来的问题。第三部分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1是让幼儿在游戏操作中培养起对数学的学习兴趣。2是让幼儿在自我发现中培养起对数学的学习兴趣。3是幼儿教师通过讲解演示来提高幼儿数学的学习兴趣。4是融入美术元素来提高幼儿数学的学习兴趣。

通过本次的论文写作,一方面使我掌握了论文写作方面相关的技巧,另一方面也使我在培养育儿数学学习兴趣这一课题上有了新的认识与理解。但是由于我自身存在的知识储备方面的缺陷,使得文章中的相关论点还不够成熟,甚至存在错误观点的情形。对此,我热切希望能够得到各位老师的指导。

谢谢!

数学专业毕业论文答辩问题范文

大学生活在不经意间即将结束,毕业生都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快来参考毕业论文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数学专业毕业论文答辩问题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答辩自述

数学解题是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数学解题

可以深化对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认识

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精髓--数学思想方法

培养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提高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中学数学解题的教与学

使学生认识中学数学解题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认识数学解题在培养思维与能力方面的意义

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充分发挥数学解题在数学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二、毕业论文答辩的一些问题

1、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

由于自己对数学解题思想方面比较感兴趣也因为将来最有可能的工作是教师。所以希望在毕业论文的研究中能对今后有所帮助

加之数学解题技巧是初等数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选择了这个论问题

2、研究这个课题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

答:数学解题是数学教学与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数学解题,可以深化对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认识,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精髓--数学思想方法。培养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不出现瘸腿现象。加强数学教育中的文化素质显得比较重要和具有现实意义。

3、全文的基本框架、基本结构是如何安排的?

答:第一部分:几种常见的数学解题思想;

第二部分:数学解题技巧的培养;

第三部分:如何将数学解题思想贯穿于解题技巧中;第四部分:解题技巧的误区;

第五部分:解题思想与解题技巧的体会;

第六部分:结束语

4、你这篇论文的侧重点在哪方面?为什么?

答:我这篇论文的侧重点在如何将数学解题思想融入到数学解题技巧当中。因为我觉得在所有掌握了各种解题思想后最重要的是懂得何用将这些思想运用到实际问题当中。只有这些才算真正理解了解题思想它的应用。

5、你觉得数学解题技巧在解决数学问题有什么优势?

答: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有很多种。但是万变不离其中,这就要求我们掌握一些常用的数学解题技巧,在解题中不用为了用哪种方式合适而浪费时间,在解数学题时可以做到条件反身,从而为你整个解题过程节省很多时间。

6、论文虽未论及

但与其较密切相关的问题还有哪些?

答:本文在撰写有关解题技巧的误区这一方面只是列举了两个技巧的误区,但我觉得这方面很重要。这一点与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密切相关,应该罗列出哪些问题最容易产生惯性思维。避免走入技巧的误区。

7、哪些问题自己还没搞清楚

在论文中论述得不够透彻?

答:有些数学题看起来哪种方法都可以用,但是实际上我们并不能直接反应出哪种方法最合适。这篇论文在有关哪些题型用哪些方法方面没有去罗列出来。

8、写作论文时立论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答:主要依据是数学解题思想的技巧

根据你所掌握的各种数学解题思想 然后将这些思想融入到实际问题当中 也即将这些思想融入到解题技巧当中。

拓展:

毕业论文答辩问题归纳

1、你的毕业论文采用了哪些与本专业相关的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学术论文的方式进行,主要是通过对书籍、报刊的阅览与浏览网站寻找大量相关材料及信息,综合整理,系统分析,并运用所学经济学原理以及分析手段,对如何结合自身优势,借鉴国内外先进模式以及经验,对平度市旅游产业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分析,对其成功经验进行提炼,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和提升方法。

2、论文中的核心概念是什么?用你自己的话高度概括。

旅游产业已成为平度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其发展速度惊人,收益率高。但是在平度市旅游产业飞速发展的背后,我们需要看到在发展过程中的种种不足和限制因素。研究平度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能帮助我们认清平度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未来发展方向与发展对策,有利于我们充分发挥平度市的综合优势,更好的发展旅游产业。

3、你选题的缘由是什么?研究具有何种现实指导意义?

近年来,旅游产业成为平度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其发展速度惊人,收益率高。但是在平度市旅游产业飞速发展的背后,我们需要看到在发展过程中的种种不足和限制因素。研究平度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能帮助我们认清平度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未来发展方向与发展对策,有利于我们充分发挥平度市的综合优势,更好的发展旅游产业。

4、论文中的'核心概念怎样在你的文中体现?

现状分析、提出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解决。

5、从反面的角度去思考:如果不按照你说的那样去做,结果又会怎样?

阻碍旅游产业的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进而放缓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

6、论文的理论基础与主体框架存在何种关联?最主要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为论文的主体框架提供理论依据。框架直接反应理论的理论概念。

主要理论基础:现代旅游产业发展规律、区域旅游规划原理、第三产业经济学。

7、质性研究与访谈法、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调查研究、实证研究的区别?

质性研究方法的基本问题,包括什么是质性数据,质性方法与量化方法的联系与区别,质性方法对研究现实问题和理论建构的作用与意义。

8、经过你的研究,你认为结果会是怎样?有何正面或负面效果?

首先我必须正面诠释我的论文性质,作为一篇本科学士毕业论文,我确实用心完成了我的学习任务,但如果一旦将论文的框架与概论进行实际运用,它还是浅显、不成熟的。其结果也就有可能成为理论性上的成功或实际运用上的短板,但也为相关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份微薄的补充。

正面:通过社会调查和资料查阅,分析现状,针对性的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负面:理论性过强,实际运用性有待于商榷,实际操作需根据不同地点不同旅游产业点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

9、你的论文基础何种研究视角?是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还是社会学视角?

社会角度。社会素材与产业数据的收集来源社会。

10、论文研究的对象是个体还是群体?是点的研究还是面的研究?

在社会大产业面前属于旅游产业的个体研究,但在这个点的集合上又是面的研究,涉及旅游产业的各个方面,综合因素及利弊端。

11、论文中的结论、建议或策略是否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

具有。虽然相对于专家性的研究、指导具有一定的不足,但根据资料查阅和社会调研,所得结论和提出的建议及策略在配合当地实际情况及各界力量努力的基础上还有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操作性。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养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是新课程提出的一项重要目标。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其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并非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学习生活中逐步培养起来的。教材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手材料。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一、创设导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以纯真的情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使整个课堂成为一个多方向的感染场所,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带着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情感去观察、去想象、去理解、去掌握,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如在教学“周长的认识”一课时,我先给学生们介绍了一个老朋友———叮当猫,并向大家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叮当猫和它的主人去郊游,可是它的主人突然病了,叮当猫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它的主人送到医院,但是有两条路可走,叮当猫却不知道该选择哪一条路。叮当猫非常着急,你能帮帮它吗?”我追问“:走哪条路呢?跟什么有关呀?”学生想到了周长。“那么,什么是周长呢?”学生立刻进入了思考状态。创设这样的情境,激起了学生对叮当猫的同情,大家都想帮一帮叮当猫,这就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二、鼓励大胆质疑,促进学习兴趣“学起于思,思缘于疑。”有疑点,才有思考创新。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设疑、释疑,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索状态。如教学“可能性”时,我先让学生做一个“摸球”的游戏,分别出示三个纸盒,A纸盒内装的全是红球;B纸盒内装着红球和黄球;C纸盒内装着黄球和蓝球,并让学生猜一猜从每个纸盒内摸球的情况。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提出质疑“为什么从三个纸盒内摸球的情况都不一样呢”“为什么从A纸盒内摸出的球都是红球,而从C纸盒内却摸不出红球呢”等等。这样教师就很自然地引入新课,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之产生好奇,由好奇引发需要,由需要而积极思考,进而不断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三、注重动手操作,唤起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动手操作最能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激发学习新知的欲望,促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人人动手做长方体和正方体各一个。课间,教师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给准备好的苹果切出一个平面,再用小手摸一摸切的面,使学生真正认识了物体的面。然后,教师又让学生在第一个面的旁边再切一个面,这样两个面之间就有一条相交的线,这条线就叫做棱。而后,教师又让学生在两个面的另一端再切一个面,形成三个面相交。这样就得到三条棱并相交于一个点,这个点叫做顶点。通过这样的操作,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了面、棱、顶点。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具、学具,接着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并动手摸一摸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各有多少,各自之间有什么特点和关系。最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口头归纳叙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仔细观察,积极思考讨论,从而得出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真正清楚地认识、理解所学知识,促进了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主动发展。四、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习兴趣从学生的认知经验和生活背景出发,积极探索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有机联系的切入点,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根据各自的生活经验,亲自体验、解决数学问题,这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有效方法。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教师出示一个储蓄罐,让学生看实物猜价格。教师调动学生的学习趣,说:“小朋友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好东西!”(出示储蓄罐)学生非常兴奋地说:“储蓄罐。”教师做出非常神秘的样子,说:“想知道买这个漂亮的储蓄罐要用多少钱吗?”学生急切地回答:“想!”教师非常俏皮地说:“猜猜看。”学生情绪高涨地猜起来“:2元。”“太便宜了,买不来的。”教师摇摇头说。“30元。”一个学生迫不及待地嚷出。教师非常惊讶地说:“太贵了!如果以这个价卖给你,那我可赚多了。”……就这样,师生一起在猜价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学到了数学知识。五、巧设课堂练习,增强学习兴趣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形成技能的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课堂练习设计得好,不仅能巩固新知识,发展学生思维,促进知能转化,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练习形式的多样化,要面向全体,做到人人都能得到巩固新知识的机会。六、亮出精彩结尾,保持学习兴趣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形式多样、新颖活泼、精彩有趣的课堂结尾,让数学课堂结尾如美妙的音乐般耐人寻味,达到“课虽终,趣犹存”的良好效果。总之,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营养剂和催化剂,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愉悦学生的身心,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的学习信心得到了培养和提高,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论文答辩

ir parents-in-law, a

一、 引新中渗透例如:老师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有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学习迁移到比的基本性质的学习。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结点,创设情境,让学生初步感悟数学的思想方法,为学生搭建有意建构的桥梁,让学生运用转化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合理的正迁移。如教学京版数学教材第十二册圆柱的认识一课时,我是这样进行导入环节的: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教师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孙悟空之所以神通广大不仅仅是他有七十二般变化,更是因为他有一件降妖除魔的法宝,同学们知道它是什么吗?”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如意金箍棒。”“同学们知道它是什么形状的吗?”“是圆柱形的”“同学们你们知道它和我们平常见到的如粉笔、电线杆等柱体有什么不同吗?”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浓了,踊跃发言。老师这时可以趁势打铁:“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圆柱和粉笔、电线杆不一样。哪我们所学习的圆柱又是什么形状的呢?圆柱圆柱,两头是圆,中间是柱。两头是什么样的两个圆?中间是柱,中间又是什么样的柱子?”这时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了。有同学们熟悉而又感兴趣的话题迁移到教学中来,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二、过程中渗透1、渗透对应的思想方法。对应是人的思维对两个集合间问题联系的把握,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利用虚线、实线、箭头、计数器等图形将元素与元素、实物与实物、数与算式、量与量联系起来,渗透对应思想。在小学数学中,有很多方面运用了对应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教材六年级教材中的数对,和根据方向和距离来确定物体的位置,无不融进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2、渗透分类的思想方法。“分类”就是把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归纳在一起,它的本质是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较为简单的问题。如老师在教学统计与初步这一小节内容时,要学生统计出一小时内经过该路口的各种车辆各有多少时,通过学生们的分类整理,能有效纠正学生的无序性甚至盲目拼凑的毛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渗透集合的思想方法。集合的数学思想方法是从某一角度看所研究的对象,使之成为合乎一定抽象要求的元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常采用直观手段,利用画集合图的办法来渗透集合思想。例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之后,使学生明确正方体是长、宽、高分别相等的长方体,即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用圆圈图表示更形象。让他们感知大圈内的物体具有某种共同的属性,可以看作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是一个集合——长方体集合,小圈内的物体也具有某种共同的属性,可以看作一个小整体,这个小整体就是一个小集合——正方体集合,如长方体集合包含正方体集合。集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各年级段都有所渗透,如数的整除中就渗透了子集和交集等数学思想。4、渗透符号化思想。渗透符号化思想主要是指人们有意识地、普遍地运用符号去表达研究的对象,恰当的符号可以清晰、准确、简洁地数学思想、概念、方法和逻辑关系。符号化思想在小学数学内容中随处可见,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渗透。例如: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我首先让学生通过试题计算明确: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面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结果不变。把它变成符号化的语言就是:a+b+c=a+(b+c)在这里,一定要让学生明确每个符号的意义,知道这样表示更一般化、抽象化,也更简洁,更能表示一般规律,进而再引导学生用符号化语言表达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的规律,加深理解符号的含义,建立符号化思想。当然像我们所学过的一些计算公式等,无不渗透了数学思想在里面。5、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方法是指将数与式的代数信息和点与形的几何信息互相转换,把数量关系的精确深刻与几何图形的形象直观有机地结合起来,用代数方法去解决几何问题或用几何方法去解决代数问题,从而易于将已知条件和解题目标联系起来,使问题得到解决。例如:老师在教学应用题时,常常要借助于线段图来帮助学生理解,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修路队前三天修了全长的30%,照这样计算,修完全程一共需要多少天?”通过画图来进行教学,学生易于理解,老师讲课也轻松。这样做,帮助学生借助数形结合理解了退位减法笔算算理,利于学生掌握笔算方法。三、练习中渗透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习题的设计和选择不仅要体现基础性、层次性和可选择性,而且要具有实践性、应用性、探索性和开放性,做到基础性练习与发展性练习协调互补,使数学练习适应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师应精心设计练习,在巩固练习中运用数学思想方法。例如:在学习了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之后,我为学生出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一条路全长1200米,修路队前三天就修了它的30%,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路一共需要多少天?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可以借助于单位“1”来进行计算。老师可以把“12——00米”这一条件盖起来,让同学们自由解答。师:这样做,简化了解题思路,同学们想不想找规律?(想)刚才这道题我们运用了“转化”的思想方法:“把已知数量看作单位“1”,有“前三天就完成它的30%,不难算出这个修路队每天修全长的10%,那么修完这条路需要多少天就简单了。再者有”前三天修了它的30%,不难看出没有修的占70%,则还需要7天。师边说边显示这一简化思路的基本方法,并让学生再议一议上述运用“转化”思想方法的解题关键。上述练习环节中,我在新旧方法的联结点上巧妙设问,激发了学生探索新方法的兴趣和情感,在探索新方法的过程中渗透了转化的思想方法,并在教师小结和学生议一议的过程中巩固了这种思想方法,与此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四、复习中渗透复习课应遵循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紧扣教材的知识结构,及时渗透相关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例如:渗透函数思想。函数概念以变化为前提,利用变化的过程,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函数思想。于“变”中把握“不变”,是函数思想的集中体现。例如:由商不变性质的复习,联系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比的基本性质,一方面强化了他们三者之间联系,另一方面让同学们不难看出这三个性质是相通的。在梳理、沟通商不变的性质与其它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之形成知识网络的同时,既加深对商不变性质的理解,又感受到了“变”与“不变”的函数思想。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深入钻研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可以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各种因素,把握好课堂教学中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契机,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接受能力,采用相应的教学手段,使学生逐步掌握现代数学思想方法,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与提出问题教学分析论文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我国现在的教育情况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各中小学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的重点,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越来越重视,将学生视为教学的主体,尊重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期阶段,所以小学阶段的教育异常重要,会帮助学生为之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如何更好的对学生实施培养,是小学教师一直深入探究的问题,更是当前教育教学研究的重点问题。

1、小学数学提出问题情境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

情境问题创设的不恰当

在小学数学的日常授课中,需要教师应用合适的例子来进行授课活动。如果在授课中,教师应用的例子比较不合理,学生便不能对知识点有良好的判断,非常不益于学生发散思维,开发智力[1]。不恰当的例子不仅降低了课堂的质量,学生也会由于对例子没有兴趣而对数学失去学习的兴趣,导致注意力不集中,以至于数学基础知识掌握的不牢固。例如,在学习表内乘法的过程中,教师举出一个例子引出该堂课的教学内容,小兔子的家里有兔子爸爸和兔子妈妈,它们爱它们的小兔子宝宝,因此便有a(b+c)=ab+ac的等式。这样的例子,对于小学生而言可能会有些不理解,反倒不会对这节课产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应用情境教学本意是为了提升课堂质量,但如果没有选择好例子,便会产生较差的教学效果。

情境问题创设无效化

在小学数学的日常授课中,如果教师对没有充足的课前准备,在授课时对情境问题随意创设,提出的问题甚至有些不符合该堂课的授课内容,会对小学生的学习造成阻碍作用。由于小学生的年纪,思维是非常活跃的,很容易因为教师的问题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这是该年龄阶段非常明显的特征,是学生在进行学习时的优点也是缺点[2]。所以,教师要对提出的问题有良好的把控,避免学生展开无限的联想,没有将注意力放在数学的学习上。

2、如何创设小学数学提出问题的教学情境

创设情境应紧扣主题

在日常授课中,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感染力,可以很好的诱发小学生的情感,将学生的各项思维能力调动起来,以便学生对问题积极思考。但是如果只是为了创设情境而进行问题的设置,有时会将教学主题掩盖掉,使教学秩序混乱。在课堂上对提出问题情境进行创设,其最终目标并不是为了引出主题,吸引学习的兴趣,而是要应用知识本身自己的魅力对学生产生吸引力,使学生对教学的重点内容有良好的掌握,才是提出问题情境教学的目的,这样才能使提出问题情境教学发挥出应有的价值作用[3]。因此,教师在情境的创设上要紧扣教学的主题,应用数学知识自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创设情境应充满乐趣

小学生的年纪还比较小,年龄特征非常突出,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不集中的特点。因此,在日常授课中,为了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提升对问题的分析能力,数学教师要将生活中一些趣味性强的数学问题带到课堂中,为学生打造出活泼生动的情境。作为数学教师,不但要对例题进行充分的挖掘,更要将习题中的趣味性进行应用,创建生动有趣的故事,提出有针对性的情境问题,使学生对数学课堂充满期待,唤起探知数学知识的欲望。

创设情境要简明

小学数学的课堂时间并不是很长,每一分钟都很重要,对于提出问题的情境创设不易过长,只要将其价值作用发挥出来,哪怕只有三言两语,将最终授课的目的达到,便是一堂非常成功的情境教学课程,不但节约课堂时间,又将其作用体现了出来。

3、小学数学提出问题情境教学策略

创设具有趣味性的问题

在日常授课的过程中,学生对教师提出问题的反映能够真实的体现出学生对问题的感兴趣程度。所以,应用提出问题创设情境时,要将知识本身的趣味性体现出来。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并不需要很强的逻辑思维,但是要对学生的各项思维能力进行良好的培养。针对当前小学数学的教材来说,大部分知识点都有配图来对其进行说明,所以数学教师在提出问题进行情境创设时,可结合数学教材设计一些趣味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思考。例如: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学习中,教学的重点内容是使学生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4]。在情境的创设上,首先教师可以出示一张图片,上边有老师从学校走回家的几条路线,可以对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请同学们观察图片,想一想从学校走到老师的家一共有几条路线?哪条路线是最近的呢?之后让学生们对问题展开一系列的探究,引出该堂课的`教学内容,从数学的角度来探究哪条路线是最近的。其次,请同学们指出图片上有几个三角形,在每个三角形里,老师从家直走到学校的路程是三角形的一条边,走旁边的路走过的路程又是这个三角形的什么呢?由此请同学们猜想一下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联系。这样的授课模式,会将数学知识合理的贯穿到提出问题的情境中,用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吸引学生,使学生对三角形有更加充分的认识。

创设具有可操作性的问题

无论多么简单的数学问题,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说数学本身就是一种数字语言。对于小学的学习阶段,小学生的学习能力非常有限,因此,教师不但要设计合理的数学问题进行教学,更要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指导学生将实物与具体的问题进行联系,创建可操作性强的问题。例如:还是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的学习中,可应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形式指导学生学习[5]。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让每组都准备一些长度不同的纸条,请同学们随意用小纸条来摆三角形,看看会有什么发现。学生会随意的选择3张纸条进行摆设,在实践的过程中会发现,如果用长度为4cm,6cm和10cm的三张纸条,不会摆成三角形;用长度为3cm、3cm和6cm的三张纸条,也没有摆成三角形;用长4cm、5cm和6cm的三张纸条便可以摆成三角形。教师可以多让学生进行实践,发现随意拿三张纸条,也不一定都摆成三角形。通过这样的情境实践活动,学生便会提出为什么用三张纸条中有两条长的和大于第三条长却没有摆成三角形呢?这样在进行之后的授课活动时,学生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会更加明确。

4、结语

总之,情境教学与提出问题教学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也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将课堂质量进行了有效的提升。应用该种授课手段,推进了小学生各项思维能力的发展,并且充分的结合了小学生的学习认识规律,有效帮助学生提升数学成绩,打下良好的数学学习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磊。小学数学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求知导刊,2016(2):23。

[2]张晓云。关于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初探[J]。学周刊,2016(30):149—150。

[3]张云。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探究[J]。学周刊,2014(4):79。

[4]江凤艳。小学数学教学情境问题创设[J]。求知导刊,2014(10):16。

[5]李建。运用问题情境教学,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5(7):128。

小学数学情境论文答辩问题

据学术堂了解,尽管对于论文答辩来说,主问委员会提什么问题是很难猜到的。但这并不等于说答辩委员出题是任意的、毫无规律可循的。事实上,答辩委员拟题提问是有一定的范围并遵循一定的原则的。不管什么专业的文章,在论文答辩的时候一般都会问到这三类问题。一、老师一般会问的第一个问题:一般在答辩前老师会首先检验一下论文是不是学生自身的研究成果,是不是有抄袭和剽窃的现象。因此他们通常会提出这些问题,比如“你是怎么想到要选择这个题目的?”、“你在写这篇论文时是怎样搜集有关资料的?”、“你写这篇论文时参考了哪些书籍和有关资料?”、“论文中提到的数据的出处何在?”等等。二、老师一般会问的第二个问题:在答辩开始前,答辩老师一般都会让学生介绍一下论文的大概内容,也就是你这篇论文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这个问题很简单,你只要叙述一下文章的整体框架就可以了,即这篇文章主要包括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各自写的是什么。一般学生根据文章的大标题来说就可以了。三、老师一般会提问的第三个问题针对论文中某些论点模糊不清或者不够准确和确切的地方,对论据不够充分的地方,对论证层次比较混乱、条理难辩的地方提出问题。论文中没有说周全、没有论述清楚或者限于篇幅结构没有详细展开细说的问题,答辩委员也可能提问。

小学数学答辩题及参考答案 01 A、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什么? 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B、数和数字有什么不同? 用来记数的符号叫做数字。常用的数字有四种:阿拉伯数字、中国小写数字、中国大写数字、罗马数字。现在国际通用的数字是阿拉伯数字,他共有以下十个:1、2、3、4、5、6、7、8、9、0。数是由数字组成的。在用位置原则计数时数是有十个数字中的一个或几个根据位置原则排列起来,表示事物的个数或次序。数字是构成数的基础,配上其他一些数字符号,可以表示各种各样的数。 02 A、《标准》明确指出:学习数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什么? 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的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B、分析并解答下面的文字题 105减去78的差乘15,积是多少? 可以从问题入手分析,要求“积是多少”就要知道两个因数,一个因数15,另一个因数是105减去78的差,所以现求差后求积,即:(105-78)×15 03 A、 请你谈谈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什么?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的体现基础性、普及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活的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B、下面各题的商是几位数,确定上的位数有什么规律?(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2016÷4 7035÷5 4543÷8 90180÷9 上面各题的商依次是三位数、四位数、三位数、五位数。根据除法法则可找出如下规律:一位数除多位数,如果被除数的前一位小于除数,那么商的位数就比被除数少一。如果被除数的前一位大于或等于除数,那么商的位数就和被除数同样多。 04 A、《数学课程标准》在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上有何要求?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方式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要求。 B、根据下面的文字题,从下面各式中选出正确算式,并将其余的算式正确的叙述出来。 252与173的和乘以8,再除以2,商是多少? (1)(252+173)×(8÷2) (2)(2)(252+173×8)÷2 (3)(3)(252+173)×8÷2 (4)(4)252+173×8÷2(5)(3)式正确 (1) 式:252与173的和乘以8除以2的商,积是多少? (2) 式:252加上173乘以8的积,再除以2,商是多少? (3)式:252加上173乘以8除以2,和是多少? 05 A、《数学课程标准》在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上有何?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B、举例说明整除和除尽有什么关系? 整除一定是除尽,而除尽不一定是整除。 如:8÷4=2 说8能被4整除 2÷ 因为是小数,不是自然数,只能说2能被除尽,或能除尽2,不能说整除。 07 A、《标准》要求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些什么? 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B、“整数改写成小数,只要在小数后面添写0就行了。”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不对。整数改写成小数,必须先在小数后面点上小数点,然后再添写0,如果不点小数点,只在整数后面添写0,就把原来的数扩大了10倍、百倍??数值就改变了。所以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08 A、请谈谈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B、在研究近似数时,为什么2和不一样?在研究近似数时,一定要注意精确到那一位。2是精确到个位,是精确到十分位;比2精确。从四舍五入法得到的近似数来考虑,2和不一样。近似数2是由不小于,小于之间的数精确到个位得到的;而近似数是由不小于,小于之间的数精确到十分位得到的;近似数的取值范围比近似数2的取值范围小,所以近似数比2更精确。 09 A、《数学课程标准》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那几个学段? 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学段(1—3年级) 第二学段(4—6)年级 第三学段(7—9年级) B、写出关于小数的两种分类方法。 (1)按整数部分来分类:小数分为纯小数和带小数。 (2)按小数部分的位数来分类: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纯循环小数 混循环小数 不循环小数 10 A、《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并从四个方面作了进一步阐述,请说出这四个方面。 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B、教学“分数意义”时为什么要强调“平均”二字? 分数是从测量和等分中得到的,而且只有把物体分成相等的份数,才能得到确定的数。所以在教学“分数意义”时,要强调“平均” 分。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学生在叙述时,如果忽落了“平均”二字,也就是说学生只看到了“分”的一面,而忽落了怎样分的一面,这样表示的数可能就不是分数了。而强调“平均分”是把分数限定在“等分”这一范围中进行的,这样表示的分数才叫做分数。所以教学时,要强调“平均”二字。 11 A、请说出《标准》中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标准》中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 B、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分数与除法有以下关系:m÷n=m/n(m、n都是整数且 n≠0)分数与除法比较,分数中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等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线相等于除号,分数值相等于除得的商。分数与除法的区别是分数是一个数,而除法是一种运算。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12 A、请说出《标准》中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 《标准》中使用了“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 B、质数、质因数和互质数三个概念有什么区别?(1)质数是一个数,如2是质数,7是质数。 (2)质因数虽然也指一个数,但它针对一个合数而言的。例如:7是28的质因数。 (3)互质数不是指一个数,而是指公约数只有一的两数,例如:5和7是互质数,8和9是互质数。 13 A、《标准》将学习内容分为那四个学习领域? 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B、举例说明为什么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或9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或9整除? 下面以8235为例来说明。 8235=8000+200+30+5 =8×1000+2×100+3×10+5 =8×(999+1)+2×(99+1)+3×(9+1)+5 =8×999+8+2×99+2+3×9+3+5 =8×999+2×99+3×9+(8+2+3+5) 因为最后一步的前一部分(8×999+2×99+3×9)一定能被3(或9)整除;且与8235无关。所以说,一个数8235各位上数的和8+2+3+5,如果能被3或9整除那么这个数8235就能被3或9整除;如果不能被3或9整除,那么这个数就不能被3(或9)整除。 14 A、《标准》提出: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你人为数感在教材中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B、在分数和比的性质中强调0除外,为什么没有在除法商不变的性质中提出0除外? 因为在分数和比的性质中提到的是分子与分母和前项与后项都乘以或都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特别强调0除外,就是因为0也是数;而除法商不变的性质中提到的是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倍数不能是0,因此不必提出0除外。 15 A、《标准》提出: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符号感。你认为符号感在教材中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主要表现在: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B、同分母分数相加为什么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分数的计数单位,是把单位“1”平均分后得到的新单位;它随着分母的变化而变化。分母不同的分数,分数单位也不同;同分母分数,分数单位是相同的。分数的分子时表示分数的个数,而不表示每一分的大小,同分母分数相加,即要把几个分数单位与另几个分数单位和并在一起就是分子相加;显然分数单位没有变,即分母不变。例如:2/7+3/7=(2+3)/7 即2个1/7加上3个1/7,等于5个1/7。16 A、《标准》提出: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你认为应用意识在教材中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的寻找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B、体积、容积、容量有什么异同? (1)定义不同。体积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容积、容量是器皿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 (2) 测量方法不同。计算物体的体积要从物体外面来量,计算容器的容积,容量要从容器的里面来量。如果计算容器构成物体得体积,里外两面都要量。 17 A、《标准》提出: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你认为推理能力在课程内容中主要应表现在那些地方? 主要表现在: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能清晰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的进行讨论与质疑。 B、侧面积与表面积有什么区别? 侧面积 表面积表面积就是指物体表面面积的大小,实际上是指物体与空气接触面的大小,侧面积是指物体侧面面积的大小。 18 A、谈谈你对《标准》知识技能目标中“灵活运用”一词的理解?能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的选择与运用有关的方法完成特定的数学任务。B、比值与化简比有什么区别? 求比值是求出前项是后项的几倍(或几分之几),方法是前项除以后项,结果是一个数值;化简比是指化成最简整数比,方法是用比的性质,结果得到一个比。 19 A、谈谈你对《标准》过程性目标中“体验”一词的理解? 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B、下面这样求最小公倍数是否正确?为什么?2 60 18 24 3 30 9 1210 3 4 ∴60、18和24的最小公倍数是:2×3×3×10×4=720 不正确。因为用短除法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必须除到三个数两两互质为止;而题中仅除到三个得数互质就停止了,这时其中的10和4两个得数还有公约数2,所以题中求的不是最小公倍数。 20 A、请简单谈谈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达到的总 目标。1、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2、初步学会用数学思维的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4、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与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B、学生作业中出现“1/3+3/4=4/7”教师应如何处理? 学生出现这个错误的原因是对异分母加减法没有真正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分析1/3和3/4的分数单位不同,教学时,可以画图使学生直观地看到1/3分数单位和3/4的分数单位是不同的。因而不能直接相加减,首先要统一分数单位,统一分数单位的方法是通分;通分之后也只是把分子进行相应的加、减运算,而分母不变(即按分母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21 A、请简单说说你对“数学思考”这一课程目标的理解。 答:1、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2、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3、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4、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的、清晰的阐述自己的观点。 B、 刚入学的小学生在写10以内的数时易犯什么样的错误?常会出现如下错误:①把上、下、左、右的位置搞错; ;②写数字的笔画不到位,拐弯处不圆滑;③笔画错误,如把8写成;④笔顺错误,如写8时,笔顺写成 ;⑤数字各部分的比例掌握的不好。 为了使学生正确的书写数字,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字形:①使学生认识到:0、1、2、3、6、7、8、9这些数字都是一笔写成的,4、5两个数字有两笔写成。②1、4、7是由直线条组成,3、0、6、8由直线条和曲线条组成。其次,科学的教授写数字的一般步骤:看示范书写讲笔顺,描虚线,独立书写。还可以利用口诀说明数字的形状,5像小称勾,8像麻花,6像小口哨,9像气球带飘绳?? 22 A、请简单说说你对“情感与态度”这一课程目标的理解。1、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又好奇心和求知欲。 2、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 自信心。 3、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4、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B、在一年级讲数的组成时,为什么不能说0和几组成几?在一年级讲数的组成时,是指一个数里含有多少个自然 单位。因为0不是自然数的计数单位,且不含有计数单位,所以讲数的组成时都不包括0。 23 A、统计与概率研究的内容有哪些? “统计与概率”主要是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它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们做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B、比和比分有什么区别? 比是两个数相除,当然是除数不能为0的。因此,比的后项也是不能为0的。比是指两个数的比(倍比)。 比分是指一场比赛的结果,反映胜负的得分情况。得分的后项可以是0,也可以不是0。 24 A、你如何认识《标准》中的四个学习领域之间的关系?“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部分,是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基础。“实践与综合应用”将帮助学生综合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B、怎样教学“小数的意义”? 答:教学“小数的意义”时,大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① 通过讲解小数的产生是学生了解小数的意义。② 从小数与分数的关系来讲解。 ③从对整数和小数的数位顺序表的掌握中进一步理解小数 的意义。这里要向学生讲清: ①整数和小数的基本单位都是“1”。不论表示整数还是表示 小数个位必须表示出来。 ②各个数位的位置及小数点的作用。③各个数位的计数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关系。 25 A、新课程对教师的角色要求是多方面的。请简单谈谈教师角色的转变主要有哪些? 1、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新课程条件下的知识传授者的变化。 2、教师成为学生的促进者。 3、教师成为研究者。 B、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学生常把12误写成21,为了防止学生出现这种情况,你怎样处理? 在教学时,要着中强调数位的意义。可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把书上的方格图做成教具,通过左右两边放的方格数量来说明。另外,还要通过学生操作学具来进一步巩固数位的初步认识。 26 A、 教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请谈谈“促进者” 这种角色的特点。(1)积极的旁观。(2)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3)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B、怎样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的关键是熟记数位,所以教学中一定要牢牢地把握这一关键。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必须让学生理解数位的概念,熟记各数位的计数单位及其位置。在组织学生进行读数和写数练习时,要特别注意学生对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和写法的掌握情况,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 27 A、《标准》在内容标准中仅规定了学生在相应的学段应该达到的( )水平,同时,并不规定内容的呈现( )和( ),教材可以有多种编排方式。 基本水平;顺序;形式。B、怎样教学简单的“有余数的除法”? 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试商的方法,并能迅速的进行计算。以43÷5为例,学生在试商时容易出现的错误有:商7余8,也有的商9。造成这种错误的根本原因使学生对“余数一定比除数小”没有引起足够注意,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反复强调并讲清“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另外,要设计针对性强的练习题,培养学生试商的能力。 28 A、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1、讲授法 2、谈话法 3、讨论法 4、观察演示法 5、实验法 6、参观法 7、练习法 8、复习法 9、指导小学生自学法B、0表示没有吗?到了小学高年级关于0的教学,可以讲到什么程度? 0除了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之外,还有许多重要作用: ①表示数位。写数时如果空位,必须用0占位; ②表示起点。如直尺的刻度是从0开始的; ③表示界限。如数轴上0表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④表示精确度。如3和,这两个数大小相等,精确度却不同。 ⑤用于编号。如车牌号00487,这个车牌号为487,并表明最大号为五位数。 29 A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是什么? 选择教学方法应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1、从教学内容出发。2、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出发。3、从教室的教学特点和经验出发。B、教学时怎样帮助学生建立和理解好单位“1”?教学时要抓住以下四个环节: ① 通过实例说明单位“1”是可分的任何事物,它不仅可以表 示一个东西,一个计量单位,也可以表示一个物体。 ②单位“1”中的数量可以使任意的。 ③结合教材中的集合图,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用分数表示的部分与单位“1”的关系,说明单位“1”和部分是可以转化的,关键是看把谁看作单位“1”。 ④让学生进行找单位“1”的练习。 30 A、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包括那几个环节: 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包括五个环节:即:一、备课;二、 上课;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评改;四、课外辅导;五、成绩的考核与评定。B、红星村修一条公路,原计划每天修20米,30天修完,结果提前6天完成,实际平均每天修多少米? 一名学生是这样例方程解答的: 解:设实际平均每天修X米,根据题意得: X=20×30÷(30-6) X=600÷24 X=25 你如何评价? 用方程解题。从思维角度说,能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 但是,如果仅将“X=”放在一个算术式子的一边,使其成为形式上的方程,实质上还是用算术解法,这样不但没有发挥方程解题的优势,而且还会使本来较繁的算术解法,再添一些麻烦。教学时必须引导学生寻找其它解法,不能简单的一说了事。

ir parents-in-law, a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养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是新课程提出的一项重要目标。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其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并非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学习生活中逐步培养起来的。教材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手材料。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一、创设导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以纯真的情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使整个课堂成为一个多方向的感染场所,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带着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情感去观察、去想象、去理解、去掌握,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如在教学“周长的认识”一课时,我先给学生们介绍了一个老朋友———叮当猫,并向大家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叮当猫和它的主人去郊游,可是它的主人突然病了,叮当猫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它的主人送到医院,但是有两条路可走,叮当猫却不知道该选择哪一条路。叮当猫非常着急,你能帮帮它吗?”我追问“:走哪条路呢?跟什么有关呀?”学生想到了周长。“那么,什么是周长呢?”学生立刻进入了思考状态。创设这样的情境,激起了学生对叮当猫的同情,大家都想帮一帮叮当猫,这就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二、鼓励大胆质疑,促进学习兴趣“学起于思,思缘于疑。”有疑点,才有思考创新。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设疑、释疑,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索状态。如教学“可能性”时,我先让学生做一个“摸球”的游戏,分别出示三个纸盒,A纸盒内装的全是红球;B纸盒内装着红球和黄球;C纸盒内装着黄球和蓝球,并让学生猜一猜从每个纸盒内摸球的情况。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提出质疑“为什么从三个纸盒内摸球的情况都不一样呢”“为什么从A纸盒内摸出的球都是红球,而从C纸盒内却摸不出红球呢”等等。这样教师就很自然地引入新课,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之产生好奇,由好奇引发需要,由需要而积极思考,进而不断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三、注重动手操作,唤起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动手操作最能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激发学习新知的欲望,促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人人动手做长方体和正方体各一个。课间,教师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给准备好的苹果切出一个平面,再用小手摸一摸切的面,使学生真正认识了物体的面。然后,教师又让学生在第一个面的旁边再切一个面,这样两个面之间就有一条相交的线,这条线就叫做棱。而后,教师又让学生在两个面的另一端再切一个面,形成三个面相交。这样就得到三条棱并相交于一个点,这个点叫做顶点。通过这样的操作,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了面、棱、顶点。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具、学具,接着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并动手摸一摸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各有多少,各自之间有什么特点和关系。最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口头归纳叙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仔细观察,积极思考讨论,从而得出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真正清楚地认识、理解所学知识,促进了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主动发展。四、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习兴趣从学生的认知经验和生活背景出发,积极探索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有机联系的切入点,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根据各自的生活经验,亲自体验、解决数学问题,这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有效方法。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教师出示一个储蓄罐,让学生看实物猜价格。教师调动学生的学习趣,说:“小朋友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好东西!”(出示储蓄罐)学生非常兴奋地说:“储蓄罐。”教师做出非常神秘的样子,说:“想知道买这个漂亮的储蓄罐要用多少钱吗?”学生急切地回答:“想!”教师非常俏皮地说:“猜猜看。”学生情绪高涨地猜起来“:2元。”“太便宜了,买不来的。”教师摇摇头说。“30元。”一个学生迫不及待地嚷出。教师非常惊讶地说:“太贵了!如果以这个价卖给你,那我可赚多了。”……就这样,师生一起在猜价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学到了数学知识。五、巧设课堂练习,增强学习兴趣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形成技能的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课堂练习设计得好,不仅能巩固新知识,发展学生思维,促进知能转化,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练习形式的多样化,要面向全体,做到人人都能得到巩固新知识的机会。六、亮出精彩结尾,保持学习兴趣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形式多样、新颖活泼、精彩有趣的课堂结尾,让数学课堂结尾如美妙的音乐般耐人寻味,达到“课虽终,趣犹存”的良好效果。总之,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营养剂和催化剂,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愉悦学生的身心,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的学习信心得到了培养和提高,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数学情境教学论文文献

一、课堂情境定义及创设有效情境的必要性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余文森在《有效教学十讲》中提到“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我们可以看出课堂情景的创设在小学课堂中特别是数学课堂中教学中是十分有必要的。教师通过创设有效的情境可以将学生更好地带入到学习中去。

以学习长方形周长为例,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长方形学具、让学生自由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自行选择材料等,通过实际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式,这种有效的情境创设能够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二、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现在的小学教育已经得到重视,但是师资力量分配不均导致部分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参差不齐。

首先,教材内容本身抽象难懂,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并且有的老教师一味照本宣科,使课堂十分沉闷,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并没有一种活跃、迸发数学思维的课堂情境和氛围,学生更是死气沉沉,不想参与其中。

其次,有些数学教材的内容、情境与农村小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去甚远,学生难以理解。本来小学生的自控能力就较差,如果没有吸引人的教学情境、教学方法,那么学生能做的也就只是表面的听课,而并没有真正用心。长此以往,小学的基础打不好,又何谈以后?

再次,一部分农村小学没有普及多媒体教室,教师对新技术、新媒体的应用不到位,更谈不上利用多媒体进行情境的创设利用。往往出现的是教师在讲台上漫漫而谈,学生在下面随耳一听,没有兴趣支撑的学习是难以实现高效的,甚至是没有效果的。

三、创设有效课堂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结合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尽可能贴近生活,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点,也能更好地参与进来。如教“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先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地提出生活中有关圆的应用,也就是让学生观察生活、体会生活,明白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力求让学生从教师的情境设置中学习知识,并能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其中。找到学习的乐趣。

(二)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创设情境除了要贴近生活之外也要结合学生的特征,当然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而不是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如在学习“按比例分配”相关应用题的时候,教师可以以故事为切入点创设这样的情境:“有一天小山羊和小绵羊给羊妈妈收萝卜,羊妈妈把10筐萝卜按照1:1分给它们,那么每只小羊各分得几筐萝卜?它们分得的萝卜一样多吗?是平均分的吗?第二天,小山羊发现了一个收萝卜的小窍门,当他们再次帮羊妈妈收萝卜,羊妈妈特别高兴,就把10筐萝卜按照7:3分给了小山羊和小绵羊,那么今天小山羊和小绵羊各分得几筐萝卜?是平均分的吗?”教师在学生听故事的'过程中将问题问出来,既能够让学生学会按比例分配是什么,也能够让学生明白平均分配只是按比例分配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情况。在大家掌握了按比例分配之后,教师可以适时给大家提出更多类似的问题帮助他们巩固知识。这种有价值的问题情境的设置能够更好地将学生带入到环境中,使学生从创设的情境中学习知识,学会思考。

(三)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

现如今市面上各种的模型有很多,教师可以将同学分为五组,分别下发一个模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的情境来学习知识。如在“圆的面积”一课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拿到的一片圆形草原的模型来达到教学目的。

1.演示实验

同学们会观察到,大家手里的草原模型上有一头小羊,被一条绳子拴住,以低头吃草的造型出现,这时候教师可以适时提问:这头羊能够吃多大范围的草呢?

2.动手操作

这时候,通常学生是不会说出教师心中的既定答案的,他们的说法往往各种各样,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大家动手操作,以中心点中心,拉直绳子围绕中心转一圈,这个范围就是小牛可以吃到草的范围,这就是圆的面积,从而知道什么是圆形。什么是圆的面积。

3.游戏

当然,在同学们进行课外活动的时候也可以接入情境,如丢手绢游戏,大家从某一同学开始绕圈跑回这一同学这里,所跑动的路程就是圆的周长。这些游戏更贴近他们生活的情境,往往能够帮助学生们学习知识。

(四)创设室外活动情境

除了室内活动,我们还可以创设室外活动情境,如估计学校围墙面积、计算粉刷材料、测量篮球场面积、在操场上画一个半径3米的大圆等都可以作为我们的创设目标。下面以某小学测量篮球场为例。课外活动时,教师将学生带到篮球场,在中间休息时,向大家提出问题:这个篮球场的面积有多大呢?教师问同学们,同学们可定答不出来,这时候,教师可以让大家去量一量、算一算。同学们提出 “我没带尺子,怎么量啊?”突然,教师让同学们自己想办法,这时一位同学用手量课桌的情景浮现在的脑海里。同学对教师说:“我有办法了!我用手量,我的一拃是10厘米。”于是,同学们张开手掌,弯着腰就量起来。1拃、2拃、3拃……量得手都酸了,抬头一看,一条短边还没有量完。

学生觉得用这种方法不够科学,就站在原地思考起来。对了,学生的身高是80厘米,也可以借用啊!学生找来一根绳子,在和他身高一样长的地方做个记号,又用绳子量起来。最后,学生量出篮球场的长是它身高的30倍,也就是80×30=2400(厘米)=24(米),宽是学生身高的20倍,也就是80×20=1600(厘米)=16(米)。这个篮球场的面积是24×16=384(平方米)。教师听完了学生的汇报,对学生竖起了大拇指。

综上所述,情境的创设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应用的例子有很多,教师只要善于发现这些方法并加以利用,就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也能更好地将知识传授给同学们。

数学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教学论文就是“讨论”和“研究”有关教学问题的文章,属于议论文,具有议论文的一般特点。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数学教学论文参考文献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一

[1]杜威着,许崇清译:《哲学的改造》[M],商务印书馆.1958 年,P46

[2]阮忠英.初中几何教学策略浅谈[J].理科爱好者,2009(2)

[3]胡蓉.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几何教学[J].信息技术与应用,2008(4).

[4]吕月霞.杜威的“从做中学”之我见[J] .教育新论,

[5]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P185

[6]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P184

[7]尚晓青.DGS 技术与初中几何教学整合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8]周军.教学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P11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0]左晓明等.基于 GeoGebra 的数学教学全过程优化研究[J],2010,P101

[1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P102

[12]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二

[1]王汉澜.教育评价学 [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2]吴钢.现代教育评价基础[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3] 黎世法.异步教育学[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

[4]虞应连.采用复合评分法 注重个体内差异评价[J].中小学管理,2001(1).

[5](美) Carol Ann Tomlinson,刘颂译.多元能力课堂中的差异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

[6]茹建文.关于构建小学数学发展性评价体系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5(2).

[7]曾继耘.差异发展教学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8]顾泠沅等.寻找中间地带--国际数学教育改革的大趋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9]马艳云.评价应注意学生的心理需求[J].人民教育,2005(17).

[10]陈小菊.给自己一个支点超越自己-“个体内差异评价策略”探微[J].福建教育,2005(7).

[11](美)Diane Heacox ,杨希洁译.差异教学-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12]陈泳超.差异评价“ 实施因材施教”[J].福建教育,2001(7、8).

[13]安艳.差异性学生评价研究--以济南市三所初中为例[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14]王俭.教育评价发展历史的哲学考察[J].教师教育研究,2008(3).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积极的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从而有效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范文 ,欢迎阅读!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范文篇一:高中数学教学 反思 一、与时俱进的更新教学理念 教师要积极的与时俱进,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以往的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大多侧重于对各种数学知识的讲授。在新课程大背景下,教师要积极的更新教学理念,将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上。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大胆的抛弃以往的“注入式”教学模式,积极开展“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分析各种数学问题,并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并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思考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等,然后予以合理的 总结 和引导。 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良好的教学气氛十分重要。因此,教师要注意积极的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从而有效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高中阶段,学生需要学习的科目较多难度较大,整体学习压力较大。而且,很多学生都认为高中数学十分枯噪乏味,甚至晦涩难懂,学习积极性不高。加上数学本身具有较强的严谨性院,因此实际课堂气氛往往会流于便沉闷,无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院。所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便要注意准确的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并结合教材内容,联系学生日常生活中较为熟悉的各种数学问题展开教学。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三、充分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所有教学活动的开展都要紧密围绕学生这个中心。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很多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仍然占据着主体地位,主宰着整个课堂。处于这样的模式之下,学生只能十分被动的、机械的跟随教师的脚步,接受教师对各种数学知识的讲授。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显然无法很好的开展学习活动。所以,教师要注意积极的转变自身的角色,充分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时刻将自己放在服务者和引导者的位置上,并始终围绕学生为主体这个中心来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并积极的通过各种方式,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发挥自身主体性院的空间。例如,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和学生进行互动,并鼓励学生随时举手发表自己的意见。 四、积极完善 教学 方法 俗话说,“教无定法”。对高中数学来讲,涉及到大量的数学知识,每节课的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以及教学目标等都各不相同。因此,教师要注意积极的完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等,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展开针对性较强的教学。例如,在讲解立体几何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便可以应用演示法,向学生展示各种几何模型。并借助教学模型,更好的引导学生理解各种几何结论。而且,在一节课中,按照实际教学需要,教师还可以积极的将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在一起使用。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全面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尽可能的提高教学方法的针对性。总之,只要能够为教学活动服务,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五、将现代化技术引课堂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技术开始被大量的应用到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因此,教师要注意熟练掌握一定的现代化教学技术,并将其合理的应用于教学活动中。高中数学涉及到大量的概念和公式等,单纯由教师进行口头讲授,学生大多会感到十分枯噪乏味。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知识点,还会出现难于理解的现象,影响教学效果。此时,教师便可以积极的将各种现代化技术利用引入课堂。课前,教师可以先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然后将教学内容制作成PPT,并从网络上收集一些有趣的教学素材和案例等,制作出内容丰富,趣味十足的课件。然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适时的将PPT展示给学生们观看。并带领学生一起观察课件内容,分析各种数学问题。这样一来,不但有效的增加了课堂容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有效提高教学的效率。例如,在讲解立体几何中一些问题的时候,教师便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题目和相关图形直观的展示在学生们的面前。在讲解棱锥体积公式推导过程的时候,也可以利用电脑进行演示。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范文篇二:高中数学信息技术的运用 一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能够形成动态的数学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关知识,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观察、分析和解决能力。高中数学的内容与图形有关的较多,高中生的各方面能力发展还不完善,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引导,帮助其理解难度较大的图形问题,运用信息技术,能够使这些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使原本静态的图形“动起来”,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如在教学立体图形三视图时,以长方体为例,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长方体,让学生对长方体的直观图有所了解,然后从这些生活物品中分离出的长方体直观图,让学生对长方体的高、长、宽有初步的认识,同时让学生找出屏幕上长方体的高、长、宽,并进行三视图的绘画。此外,还可以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的长方体,培养学生的空间 想象力 。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有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对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策略分析 1.对软件进行模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 高中数学的教学,其实质是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进行创新的过程。信息技术的应用,给高中数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如在教学空间四边形时,假如教师单纯地在黑板上为学生展示空间四边形的平面图,学生很容易形成空间四边形的对角线是相交的这一错误观念。教学时借助几何画板可为学生画出立体的空间四边形,并向学生展示旋转的空间四边形。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对空间四边形有了形象具体的认识,使学生的空间感得到增强,提高了其想象力和观察力,对异面直线的知识有了更好的理解。 2.利用信息技术设置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通常是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引入本节知识的内容,有时直接提出本节课程要学习的知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较强,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种方式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只有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学习才会有动力,才能主动学习,教学中忽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将会降低教学的最终效果。利用信息技术,将声音、动画和视频进行有效的结合,为学生设置生动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吸引到课堂中,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等比数列求和”的教学过程中,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讲述象棋发明的小 故事 。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中,从而引出本节要学习的等比数列求和知识,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要学习知识的兴趣,让学生进行思考,国王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满足发明者提出的要求,让学生自主研究等比数列的求和方法。 三总结 本文首先阐述了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再结合笔者的实际教学情况,说明了应用信息技术的具体策略,希望能够帮助广大的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好信息技术,提高数学课的教学效果。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范文篇三:高中数学新课程实践 一、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的转变 现在新课程高中数学教材分为选修和必修,有不同的版本,其中又分为不同的模块,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和需要选学不同的模块和内容,满足个性化的发展,摒弃了以前的高中数学教材以往所有高中生一种教材的教学诟病。其特点突出学生是主体,教师为主导;突出双基,删除了过时的内容并且补充了适合学生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内容,注重对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强调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现数学的 文化 价值;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较好的把握了新的课程标准对高中数学内容的要求。例如,必修3中新增了算法的内容。“算法”在当今数学和科学技术中的作用已经凸现出来,他是数学及其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基础。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已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此外,学习和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对于理解算理、提高 逻辑思维 能力、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也是十分重要和有效的。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结合具体实例,感受、学习和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学习和体验算法的程序框图、基本算法语言;并将算法的思想方法渗透到高中数学的有关内容中,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二、高中数学教学方式的转变 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把教科书当成学生学习的惟一对象,照本宣科,不加分析的满堂灌,学生则听得很乏味,感觉有点看电影。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是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处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不能大包大揽,把结论或推理直接展现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在此基础上,让师生、生生进行充分的合作与交流,努力实现多边互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同时,由于学生认知方式、水平、思维策略和学习能力的不同,一定会有个体差异,所以教师要实施“差异教学”使人人参与,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这样也体现了教学中的民主、平等关系。 三、高中数学教学结构的转变 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所有问题皆在课堂内解决(尤其高中数学课),学生时时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在新的课程理念要求下,高中数学课由封闭式转变为开放式,给学生广阔的学习时空。教师开放组织形式,如教学统计知识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调查单位、厂矿里各种生产情况、入口年龄分布情况等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开放教学内容,新课程教材在一定程度上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如个人所得税的计算等。为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走向家庭、社会寻找鲜活的数学内容,开放教学形式,允许学生根据学习需要,课前自学、尝试练习、提出疑问、小组合作等不受限制。开放教学过程。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机会,时刻关注并捕捉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进程。 四、高中数学教学手段的转变 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入,它呼唤课堂教学要走向现代化,取而代之的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平台的使用、 网络技术 的应用等,一改以往只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例如,教学必修3中“统计”中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习题时,教师利用电脑设计教学情境,把课本上的插图变成实景,屏幕上有声有色地出现一辆辆摩托车、小汽车、大客车、载重车通过一路口,学生在实景中搜集数据,解决了课本难以解决的问题,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高涨,充分体会到实地收集数据的快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有如教学必修4中探究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利用多媒体展现图象的平移、变换实况,学生能直观的看到变化的过程情景,自然容易接受。教学实践证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课堂高中数学教学效率将产生重大的影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探索数学结论,还应鼓励学生使用现代技术手段处理繁杂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以取得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和发现数学的规律,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高中数学教学评价的转变 如今新的课程标准下,充分发挥了评价的整体性、激励性、发展性功能,注重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方法多元、评价标准多元。一改以往以分数论英雄的学生学习成果评价体系和教师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作为高中数学教学的评价,要求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既关注数学学习结果,也关注数学学习过程,既关注数学学习的水平,也关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情感态度变化,再者,客观上,由于所选模块的不同,班与班,学生与学生失去可比性,在新的评价体系中,还引入了模糊的等级评价以及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如选课时数、平时成绩、模块成绩等占不同比例,对评价发生了巨大变化。新课程下的高中数学教学评价更趋科学合理,对转变应试 教育 为素质教育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当然对未来高考的改革、人才的选拔方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之,高中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重道远。就高中数学课程改革而言,目前遇到的困难只是暂时的,我们不能怨天尤人。高中数学课程必须改,但怎么改,不仅是专家的事,每一个高中数学教师都要自觉学习、贯彻课改新理念,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客观冷静地分析和对待高中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争取尽快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改革之路。

  • 索引序列
  • 数学情境教学论文答辩
  • 数学教学情境论文答辩
  •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论文答辩
  • 小学数学情境论文答辩问题
  • 数学情境教学论文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