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研究韩信生平的论文

研究韩信生平的论文

发布时间:

研究韩信生平的论文

1、论文题目:(下附署名)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内容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问题-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d.结论。6、参考文献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英文: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获取最佳论文选题的途径:1、选择你有浓厚兴趣,而且在某方面较有专长的课题。2、在不了解和了解不详的领域中寻找课题。3、要善于独辟蹊径,选择富有新意的课题。4、选择能够找得到足够参考资料的课题。5、征询导师和专家的意见。6、善于利用图书馆;图书馆的自动化、网络化为读者选题提供了便利条件。

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遥想当年韩信,拜将台封帅,是何等的意气风发,金戈铁马,横扫千军,与当年受胯下之辱的街头少年简直不可同日而语,他能够得到这一切正是因为在众人盲目相信项羽的时候他看清了局势,灵活变通,终于成就了刘汉的八百年天下!如果韩信是一个愚昧固守,一味“执着”的人,致死他也只能做一个项营里的小军官,我们又怎能惊叹于背水一战的奇迹,我们又怎能领略到十面埋伏的神话呢?而范增“亚父”,他就是执着有余,变通不足,他的智慧为他赢得了“智囊”的美称,却不能使他适时变通,后人尊重他的忠诚,但仍不免感到惋惜,凭他的聪明才智,范增完全可以在战争时代翻手成云,覆手化雨,然而他执着于项氏对他的情谊,明知道项羽不具备称王的才干,可范增依然为项氏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可他的结局呢?鸿门外,空叹:“竖子不足与谋”,彭城路,一付忠心化为冤魂!同样的时代,同样身为才干。韩信是开国功臣,位尊齐王;范增却落得个被主猜疑,病死归路的下场。一成一败,都是与变通有着莫大的关系。无论什么时候,只有善于变通的人才能的到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司马迁拄着手杖,站在韩信母亲墓前,感慨万千,久久不愿离去……

“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 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 (对汉朝的功劳堪比周公、召公、姜太公之于周朝),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这是司马迁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对韩信(约前231-前196)的评价,评价之高、遗憾之深,让我可以想象他久久伫立于韩信母亲坟墓前都想了些什么……。

01

迷一:何以知晓自己会发达

司马迁说韩信在穷困潦倒时便“志与众异”。按照笔者通过正史资料对韩信的研究,我认为韩信在自己连饭都吃不上时便确信自己将来会发达,这一点及其间原因实在是两千多年来一直为史家所忽略的。

我们举三个例子:

其一,韩信葬母

韩信年少时(至少二十岁以前),母亲逝世,因为太穷,没有办法“买棺木、搞仪式”,但是他也没有随便找个地方将母亲埋了,而是背负母亲尸体行走了很远的路程,将其 葬于“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

按照中国的传统人文文化,如果某一个家族出现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人们会认为与其父辈、祖辈坟地风水有很大关系,因此人们不论埋葬死人或者建房安家都喜欢往那里靠近,因而出现一种“群集效应”。

韩信这“令其旁可置万家”之举就很难让人理解——除非他自己知道将来会极其发达并闻名遐迩。

至于什么韩信“九里山活埋母亲”之类的民间传言完全是近代“别有用心”者之杜撰,切不可信以为真。

其二,与漂母“狂言”

韩信少时既当不了官、又不会做生意、连种庄稼都不会,到处混吃混喝,连刘邦年轻时的混混状态都不如,人们都不待见他。

韩信在当地亭长家里混吃数月,后被嫌弃,到河边钓鱼充饥,无奈鱼也钓不上来。不过,他运气还不错,几个漂母在那里洗衣服,其中一位就把自己带的食物分一些给他,并且连续数十日,日日如此。

这实在也是韩信“与众不同”之处,换做我们任何男人,脸皮再厚可能都“坚持”不了数十日。

哦~豁~!一天漂母对韩信说:

“我们的漂洗工程完工了,明天开始个人想办法填肚皮吧,我管不了你了!”

“吾 必 有以 重 报母!”韩信回答。

大家注意这个“必”字和“重”字。不仅知道必定能报答,而且是重重的报答。

“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我只是看你可怜,谁会想到你的报答!”漂母生气回答。

其三,忍受胯下之辱

这个故事大家就太熟悉不过了。

杀猪匠对韩信说:

“整天拿把剑,四处闲逛,既不敢抢人又不敢放火,饭还要靠别人施舍。我拿把菜刀天天杀猪都可以求生存。你今天要么用你的剑把我杀了,要么就从我胯下钻过去。”

人越聚越多……

韩信 “孰视之” (孰通假熟)。

韩信看了他很久,然后从他裤裆下面钻了过去……。

这里确实又是韩信与众不同的地方,不想杀人的话可以抱着剑转身就走嘛,何必又非要钻呢?(后世小说《水浒传》中“杨志卖刀”多半套用了这个故事。)

很多人读到这里就完了,认为韩信能忍。其实重要的精彩还在后面、多年后……

汉五年正月,韩信被罢免齐王,改封楚王,回到家乡。一天,他叫人把漂母、亭长和杀猪匠都请到王府,给了漂母千金(兑现诺言)、羞辱性的给了亭长百钱、封杀猪匠为楚国中尉(相当于公安部部长)。

以上足见韩信心胸之广阔,确实让人自叹弗如、刮目相看。

重点在于他当着众人的面说了这么一句话:

“此(杀猪匠)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 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

我不是不能杀他,但是缺乏杀他的理由,我只能忍,所以才有了今天的成就。也就是说韩信确信自己将来能大有作为!

这里插叙一句。韩信最看不起项羽之处有三点:妇人之仁、匹夫之勇、小气吝啬——这也是韩信对项羽的精辟评价。从以上事件看来,韩信确实完全有那个资格批评项羽,如果换做项羽,处理的方式完全会不一样,也不会有如此完满的结果出现。

02

迷二:齐国投降后何以还要攻打

韩信是一位杰出的军事战略家,刘邦对他的评价是“战必胜,攻必取”,对此,此文不做笔墨纠缠。

韩信在以区区万余人大败赵国二十万军队后(这是韩信的成名战,成语“背水一战”便来源于此),挥师东进,准备灭了齐国。

刘邦确实是一位杰出的战略家,为了耗费最小的资源消灭齐国,在韩信攻打赵国时他已经安排谋士郦食其去齐国当说客,劝齐王投降。

这位郦食其我们在第7集当中专门讲过他,就是当面骂了刘邦、贬损了刘邦,刘邦反而喝退正在给自己洗脚的两个小妹后待为上宾的那位,在刘邦创业初期起了很大作用——仅次于萧何。

郦食其确实有才、嘴巴也会说,硬是将兵多将广尚有七十二座城池的齐王田广说服了,齐王已经宣布投降。

韩信的军队在进军齐国中途得到了这一消息,韩信决定停下来休整一下部队。重要谋士蒯通(音同块)却为他出了一个馊主意:

“将军你是受了汉王的命令攻齐,可汉王又派说客说齐,并且没有告诉你这个事情,汉王也没有命令叫你停止攻击。

最关键是将军率数万之众,用了一年多时间才拿到赵国的五十几座城池,而郦先生凭三寸舌头几天时间就拿到齐国七十几座城池,这个功劳该如何来评判?”

韩信一听,对呀!那就打过去!

如果说刘邦后来在心理上对韩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这算是第一个。

其一, 彼时,刘邦正在河南与项羽苦战。他是多么渴望身在河北消灭赵国后的韩信能够挥师转身加入战局。这也是他派郦食其劝降齐王的战略安排。

其二, 郦食其对刘邦有过很大帮助,也是功臣、忠臣,你韩信就这样连招呼都不向郦食其打一个就攻打齐国,不是间接的要杀死他吗?

果然,正在同郦食其把酒欢宴、畅谈成为“一家人”快乐的齐王田广听说韩信大军将至,立时说了四个字:

“耍我!亨之!”(亨通假烹)

将郦食其扔进了油锅。

齐王于是重新整军而战,项羽也派出楚国名将龙且率20万大军驰援齐国……。

韩信是能干,还是攻下了齐国七十二座城池,但是害死了郦食其、打乱了刘邦的战略部署、无端的消耗了太多战场资源。

这些都是让刘邦大为不爽的。

笔者非常迷惑,凭韩信的智商和以往行事风格,怎么就听从了这么一个馊主意、怎么就会贪图这么个所谓的“功劳”——在刘邦眼里这肯定不是功劳而是罪过。

03

迷三:何以可以造反时不造反,不能造反时却为之

这是韩信一生当中最大的败笔,也是最大的谜团和遗憾。

韩信如果有更高的理想,他如果要实现它,确实有一次难得的机会。

韩信攻下齐国,并且胁迫刘邦封他为齐王—— 这是刘邦心理上对韩信迈不过去的“第二道坎”。

齐国是怎么样的一个国家呢?因为海边盛产盐,所以自古富庶。周武王平定天下分封诸侯时,将齐国分封给了大功臣姜子牙,在他的治理下齐国更加富强,因此在整个周朝,齐国都是当时的“超级大国”。

因此,韩信做齐王时,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他的底子是很厚的、基础是很好的。因此,他要想有更大野心是有地利基础的。 恰恰又出现了天时。

刘邦和项羽鏖战、对峙期间,双方消耗都很大,谁也吃不了谁。此时,韩信是最大的中间力量,天下人谁都知道这一点。

因此项羽曾经派谋士武涉游说韩信。

韩信不为所动,明确告诉武涉:

“当初项王是怎么待我的?而人家汉王又是怎么待我的?”

加上他从内心深处一直鄙视项羽,自然不会帮助项羽。

此时,他手下的重要谋士、上文讲到过的蒯通也出来劝他。与武涉略有不同,蒯通劝他哪个都不帮,“三足鼎立”对韩信来讲才是最安全的。

但是韩信想到他的一切都是刘邦成全的,更何况艰难时刘邦还将自己的衣服与他同穿、自己的食物与他同食。韩信感恩呀!加之个人判断自己功劳甚大,刘邦不会将他怎么样。也没有采取行动。

最终他加入战局,与张良完美配合,上演了 历史 上精彩的“四面楚歌”和“十面埋伏”,逼迫项羽自尽于乌江之畔。

我们回头想想,如果当初韩信听从了武涉和蒯通任何一位的建议,中国 历史 就将改写!

对于韩信“可以造反而没有造反”我们可以理解:第一,他本身没有更大的政治野心和政治抱负;第二,感恩于刘邦待他的情谊;第三,判断刘邦“不会将自己怎么样”。

但是对他后来的造反确实就难以理解了!

客观而言,刘邦对韩信还是很不错的,从他内心深处虽然防范着韩信,但是还是希望韩信能够善终,从以下几点我们可以看出:

第一、 为了报复韩信在齐国投降后还攻打齐国(且造成郦食其被杀)及胁迫自己封他为齐王一事,刘邦仅仅是剥夺了韩信军权、改封齐王为楚王。

并且明确告诉韩信:楚国是你的家乡,家乡当王是最好的结局,好好过日子享受你的荣华富贵吧。

按照司马迁的想法,聪明如韩信,自己交出军权才是最明智的。因为他的功劳太大了,又太会打仗了,换做谁当帝王对他都不会放心。

第二、 韩信在家乡做楚王一年后,有人告发他密谋造反。

这究竟是诬告还是确有其事是一个 历史 迷案。同情韩信、认为韩信被杀是冤案的人都认为这是诬告,是最终逼迫韩信真正反叛的导火索。

我看 历史 上但凡想害一位重要人物,最好的办法就是告他“谋反”——这个罪名主政者是必须处理的,并且宁错杀一千也不愿放走一个。就似女人要挑拨兄弟间的关系时随便说一句“你的兄弟意图对我非礼”一样。

刘邦采纳了陈平的计策,将韩信诱捕 (这是韩信第一次被诱捕)。

韩信于是重复了范蠡那句名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天下已定,我固当亨(通假烹)”。

刘邦听到了韩信的言语,给了他明确的回复:

“不是这样的,是确实有人告你谋反!”

但是,刘邦还是没有杀他。到洛阳就把他放了,虽免去楚王爵位,但还是封为淮阴侯。按照当时的制度,也就是降了两级。不过,这次刘邦不再让韩信回到封国,而是待在首都。

笔者认为刘邦这个安排是非常恰当的:首先,天天见面大家都放心;其次,断绝“造反”之类的谣言再起——因为韩信已经失去了可以造反的条件。

并且,虽然韩信不爽,长期“称病”不上朝,刘邦不仅没有为难他,还偶尔约他喝喝酒、听听曲、逛逛夜总会之类的。因此才有了君臣之间的一次有名对话:

“如果我来带兵,最多可带多少部队?”刘邦问。

“十万。”韩信答。

“那你呢?”刘邦再问。

“多多益善!”韩信答。

刘邦笑道:“哈哈哈,多多益善,那你不是也投降到我这里来了吗?”

“陛下不善将兵,而善将将……”

可是,在这种情况下韩信却想造反了——并且造反方式实在不靠谱。

韩信的一个铁杆粉丝名叫陈豨(音同稀),被刘邦封为巨鹿郡守(军事首长),就任前向韩信辞行。我们来看看韩信对他说了一些什么混账话:

“你是陛下的亲信,所以派你去这个军事要地负责。你就任后面临的结果只有一种:有人告你谋反,陛下不信;再次告你谋反,陛下将信将疑;三次告你谋反,陛下就信了!你现在得天时地利,可以趁早造反,我为内应,释放囚徒攻打皇宫,擒吕后和太子。”

陈豨实在是韩信的铁粉,也认为韩信无所不能,就回答了一句话:

“你说咋干就咋干!”

汉十年,陈豨果然叛乱。刘邦亲自率兵亲自平叛。

(马上皇帝就是马上皇帝,重要的平叛刘邦都是亲力亲为,因此他对陆贾所言“老子天下马上得之”确实发自肺腑。)

韩信在首都准备举事时消息败露,吕后采用萧何计谋 再次将韩信诱捕 ,并且立即正法于宫廷钟室。

韩信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年仅35岁,诛灭三族。

刘邦剿灭陈豨回到京城后,吕后告诉他她把韩信杀了,刘邦的表情是“ 且喜且怜 ”。司马迁用这四个字确实太传神了,充分体现了刘邦觉得心腹大患终于除去的喜悦和对韩信的同情和不舍。

最后不忘问一句:

“韩信死时有没有什么遗言?”(心底对韩信确实还是好的。)

“恨不用蒯通计。”吕后回答。

韩信(?-前196) 汉初军事家。淮阴(今属江苏)人。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始投项梁,继随项羽,后从刘邦。汉高祖元年(前206),经丞相萧何力荐,始为大将,协助刘邦制定了还定三秦以夺天下的方略。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兵数万,开辟北方战场。破魏之战,针对魏军部署,佯作正面渡河之势,暗从侧后偷渡,攻其不备,俘获魏王豹。井陉之战,背水为阵,使将士死地求生,人自为战,大破赵军。淮水之战,借助河水,分割楚军,将齐、楚联军各个击灭。四年二月,被封为齐王。参与指挥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决战,击灭楚军。韩信熟谙兵法,战功卓著,为汉王朝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其用兵之道,为后世兵家所推崇。刘邦虽用韩信而心存疑忌,故在项羽败亡后,即夺其兵权,徙为楚王,继又黜为淮阴侯。吕后知刘邦疑忌韩信,乃与萧何定计,于汉高祖十一年正月诱韩信至未央宫,以谋反罪名杀之。韩信著有兵书3篇,已失传。

研究韩愈的论文

读韩愈读后感“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原本我还喜欢这句话,喜欢这句话随心所欲、放荡自由的方式,可是,在读过韩愈之后,他那种泰然处之、尽力有为却印在我心中。 现在的社会,越来越多的虚假和奉承,人们每天都活在一个不真实的世界中。我们是否应当反思,是不是该有人站出来说一句真话!在人们都错了的时候,是不是该有人站出来职责一下!哪怕是失败了,但是否心中有这一种勇气?可惜现在的人们什么都丢了,留下的只有一个傀儡和一副面具,因为人们知道,说真话的下场是不好的······这是一种恶性循环,社会的黑暗就是因此而生,然而韩愈能够摘下面具,将心底的话讲述给世人······再有就是能在任何逆境中葆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能够在人生的低谷中不失信念,用一颗积极的心面对世界!“一个衰朽的书生,他长须弓背双手托着一封奏折,一步一颤地走上大殿,然后又单人瘦马,形影相吊地走向海角天涯。”这是一位伟人,在我心中,他是魁梧的,一步步迈得那么坚定。为了人民的光明,他总是面对黑暗,而心中却始终明朗,留给人们的是一个伟岸的背影。

师说      唐·韩愈《昌黎先生集》【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今译】 古时候求学问的人一定有老师。所谓老师,就是依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讲解专业知识)、和解答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有知识,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不解的问题呢?有了疑惑不解的问题,却不从师学习,向老师请教,那疑惑不解的问题就始终不会明白,永远不能得到解决的。生在我前头,比我大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应该跟他学习;生在我后面,比我小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应该跟他学习。我学习的是道理(是向他学习道理),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不要去计较地位的高低贵贱,年纪的大小长幼,谁有“道”(谁懂得道理),谁就是我的老师。唉,古代从师求学的风尚很久以来就不流传了(师道失传已久了),要人们认清这个问题可真难啦!古时候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拜师求教,要向老师请教;而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资质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耻于向老师学习。正因为如此,圣人就更加圣明,而愚人就更加愚昧了。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终于成为愚人,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吧!人们爱自己的孩子,就挑选聘请好的老师来教他,可对于自己呢?自己却不好意思向老师学习,则以向老师学习为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启蒙老师,是教孩子们书中内容,讲授书本,使孩子们能学会断句诵读的,并不是我所说的那种能传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圣贤之道,并能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理解书上的文句,倒要向老师学习,不能解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圣贤之道的却不从师,反而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反而放弃不学:我真看不出这种人是明白事理的。巫医、乐师和各种手工业者(工匠),他们不以相互学习、向老师学习技术为耻。而士大夫这一类人,一听到有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的,就凑在一块儿加以讥笑。问他们为什么讥笑,他们就说:“某人与某人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嘛,那就可羞,实在是丢人;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嘛,那就又近似谄媚,真是拍马屁啊!”唉!古代那种从老师学习的好风尚(师道)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古代巫医不分。巫的职业为祝祷、占卜等迷信活动,也用药物为人治病)、乐师和各种工匠,君子看不起他们,有地位的人是不屑与他们为伍的;现在君子反而不及他们明智,这真是奇怪呀!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春秋时郯国的国君,孔子曾经向他请教官职的名称)、苌弘(周敬王时的大夫,孔子向他请教过关于音乐的事)、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孔子向他学过弹琴)、老聃(就是老子,孔子曾向老子问过礼)等人为师。郯子等这些人,他们的贤德却不及孔子。孔子说:“三个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所以,学生不一定都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都比学生高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能也各有专长和擅长,各有各的专门研究(术业有专攻),如此罢了。李蟠,李氏有个孩子名叫蟠,今年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及其传文(解释经书的著作)都学习过,他不受时俗的限制、社会风气的影响,来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实践古人求师之道(能行古道),就作了这篇《师说》赠给他。【赏析】 《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论述教师的重要作用以及从师学习的必要性,阐明以有道者(能者)为师的道理,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针砭了当时竞以门弟相尚,不重视真才实学的弊俗。韩愈认为“人非生而知之者”,所以人人都要从师学习,提出了新的“师道”观念(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因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作者虽然说本文是为青年学生李蟠而作,其实借此抨击当时的世禄之家(士大夫之族),这些人自恃门第高,可以靠世禄为官,既不从师学习,又反对韩愈公然为师,本文是对他们的公开答复和严正驳斥。然而作者极力赞扬“古之圣人”,而把“今之众人”一概说成“其下圣人也远矣”,这是封建时代“厚古薄今”的传统观念。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事迹的经历,对事迹都不陌生吧,根据事迹的性质,可分为正面典型材料和反面典型材料。一般事迹是怎么起草的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韩愈事迹的作文素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韩愈:文起八代之衰 道济天下之溺

一、作家简介

◆ 人物导语

他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不费时,不浪费生命。他既立业又立言,大力倡导古文运动,领导了一场文章革命,他要求“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开一代文章先河,功绩光耀千古。这个人就是韩愈。

● 作家档案

韩愈:768年—824年

字号:字退之;因郡望昌黎,故他又自称昌黎人,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籍贯: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时代:唐代

仕途: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

作品:《韩昌黎文集》。其中有议论文,如《原道》、《论佛骨表》、《师说》、《进学解》等;传记文学,如《柳子厚墓志铭》等;赠序,如《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序》等;诗歌,如《山石》、《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左迁蓝关示侄孙湘》、《早春》等。

名望: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其诗对宋诗影响极大,与孟郊等人被称为“韩孟诗派”。

二、成名缘由

▲ 贡献概述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在思想上崇奉儒学,力排佛老,同时宣扬天命论,认为“天”能赏善罚恶,人只能顺应和服从天命。他的这种有神论思想,适应了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在文学上,韩愈反对骈体文,提倡散体文,主张文以载道,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人。古文家李翱、皇甫湜及著名诗人张籍、王建、贾岛、李贺均出其门下或受其提掖。

其作品雄奇奔放,风格鲜明,语言上亦独具特色,除贯彻其务去陈言和文从字顺的主张外,尤善于锤炼词句,推陈出新。

▲ 突出成就儒学

韩愈不仅是唐宋古文运动中的一员健将,也是由汉唐注疏之学向宋明新转变过程中的一位关键人物。

他和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他在文学主张与创作理论上提出:

1、他认为道(即仁义)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强调文以载道,

道合一,以道为主。

2、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并博取庄周、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等诸家作品。

3、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

4、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提出养气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

5、提出“不平则鸣”的论点。认为作者对现实的不平情绪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

三、趣闻轶事

(一)韩愈走马牵山

韩愈原在朝廷做大官,因写了一篇奏章劝皇帝不要迎佛骨,以免劳民伤财,荒废朝政,皇帝看后很生气,就把他从京城贬到潮州来做刺史。

韩愈上任时,正逢潮州大雨成灾,洪水泛滥,田园一片白茫茫。他到城外巡视,只见北面山洪汹涌而来,心想这山洪如果不堵住,百姓难免受害惨重。于是他骑着马,走到城北,先看了水势,又看了地形,便吩咐随从张千和李万紧随他的马后,凡马走过的地方都插上竹竿,作为堤线的标志。

韩愈插好了堤线,就通知百姓,按着竿标筑堤。百姓听了十分高兴,纷纷赶来,岂料一到城北,就见那些插下竹竿的地方已拱出了一条山脉,堵住了北来的洪水。

从此,这里不再患水灾了。百姓纷纷传说:“韩文公过马牵山。”这座山,后来就叫做“竹竿山”。

(二)韩文公祭鳄鱼

潮州的韩江,从前有很多鳄鱼,会吃过江的人,害得百姓好苦,人们叫它做“恶溪”。

一天,又有一个百姓被鳄鱼吃掉了。韩愈知道后很着急,心想鳄害不除后患无穷,便命令宰猪杀羊,决定到城北江边设坛祭鳄。

韩愈在渡口旁边的一个土墩上,摆了祭品,点上香烛,对着大江严厉地宣布道:“鳄鱼!鳄鱼!韩某到这里来做刺史,为的是保土庇民。你们却在此祸害百姓。如今姑念你们无知,不加惩处,只限你们在三天之内,带同族类出海,三天不走就五天走,五天不走就七天走。七天不走,便要严处!”

七天之后,江里果真再也没有看见鳄鱼,所有的鳄鱼都出海到南洋去了。现在,人们把韩愈祭鳄鱼的地方叫做“韩埔”,渡口叫“韩渡”,又叫“鳄渡”,还把大江叫做“韩江”,江对面的山叫做“韩山”。

(三)韩愈勇于改错

韩愈是唐代著名诗人,才华横溢,才名四播,但有一个明显的毛病,就是不能耐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而且生活不检点,喜欢赌博。张籍结识韩愈后,发现了他的这一毛病,就一再写信给他,直言不讳地提出忠告和批评,最终促使韩愈认识并改正了自己的毛病。

韩愈在给张籍的回信中表示:“当更思而悔之耳”,“敢不承教?”他们的友谊并没有因为开展批评而断送,反而在这种批评中得以不断地加深。

四、精彩语录

1、“唯陈言之务去。”

2、“不务修其诚于内,而务其盛饰于外,匹夫之不可。”

3、“夫所谓文者,必有诸其中,故君子慎其实。”

4、“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与言犹是也。”

5、“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6、“师古圣贤人,师其意不师其辞。”

7、“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8、“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

9、“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10、“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五.佳作欣赏

平常的心也需要心灵的颤动

当我们的心灵在经历了一次次的感动、震撼、冲击后,当我们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悲欢离合之后,我们觉得一切都变得平常,似乎没有什么可以引起我们心灵的震撼了。可是朋友,对于生命来说,这不是太乏味了吗?不要让自己的心在“无动于衷”中变得粗重,还要保持一颗敏感的人,感触生命中丝丝感动与爱。

有时,我们需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当困难挫折来临时,用平常心去对待它,不放弃,不气馁;当荣誉、光环来临时,不骄傲,不沾沾自喜,用平常心去对待它,毕竟荣誉只属于过去。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确实不易。但真正做到了,生命也会因此而绚烂。居里夫人面对挫折不放弃,面对荣誉而能保持冷静的头脑,用平常心对待,才创造了历史上首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的奇迹。

在生活中不过度敏感,保持平常心,才能握住幸福的生活。当你羡慕别人有房有车,生活舒适时,当你嫉妒别人天使的面容,魔鬼的身材时,朋友,我要告诉你,不要太敏感,保持平常心,要知道你的生活也许也是别人羡慕的对象,调整好心里的天平,幸福才会光顾你。

难道我们就这样一直保持一颗平常、毫无波澜的心境吗?当然不是。其实在平常之中保持敏感,在平常之中感受人性的美好,生命的多彩,生命才不会乏味。韩愈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如果没有对大自然的敏感,何能感受这轻盈的美丽;孟郊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如果没有对母爱敏感的感受,没有心灵的触动,何以写出如此让人读之泪下的文章?同样,在我们周围的生活中,当我们听到田世国捐肾救母,魏青刚三次下水救人,黄志全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使乘客安全下车时,当我们受到父母的关爱,朋友的帮助时,当我们春天赏雨,夏天赏花,秋天赏果,冬天赏雪之时,如果我们保持一颗敏感的心,那么这一切不都会引起我们心灵的触动吗?我们的情感因此而变得丰富,我们的生活因此而变得充实,我们的心灵深处因此而变得温暖……

在平常之中感受不平常,在平淡的生活中感受精彩,平常与敏感齐飞,平淡与精彩一色。聪明的你,用柔软的心绘出一片人生的真色彩!

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写得好是真的。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就连他写的奏折,也比一般为官者讲究些。于理、于情都特别动人,文字铿锵有力。他的那篇《谏迎佛骨表》,有一股不怕鬼、不信邪的凛然大气和献身精神。但是,韩愈越是肝脑涂地陈利害表忠心,宪宗就越觉得他是在抗龙颜,揭龙鳞,大逆不道。于是,大喝一声把他赶出京城,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

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因为这不同于一般的逆境,一般的不顺,比之李白的怀才不遇,柳永的屡试不第要严重得多。他们不过是登山无路,韩愈是已登山顶,又一下子被推到无底深渊,其心情之坏可想而知。他在过蓝关时写了那首著名的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这是给前来看他的侄孙写的,其心境之冷可见一斑。但是,当他到了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就气候水土而言这里还算富庶,但由于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农耕方式原始,乡村学校不兴。有钱人养奴成风。见此情景韩愈大吃一惊,同为大唐圣土,同为大唐子民,何忍遗此一隅,视而不救呢?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为地方百姓做点事,觉得比之百姓之苦,自己的这点冤、这点苦反倒算不了什么。于是他到任之后,就如新官上任一般,连续干了四件事。一是驱除鳄鱼,大除其害。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他下令奴婢可以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不抵者可用钱赎,以后不得蓄奴。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甚至还“以正音为潮人诲”。当其获罪海隅,尚能心系百姓,真是难能可贵了

一个人为文不说空话,为官不说假话,为政务求实绩,这在封建时代难能可贵。应该说韩愈是言行一致的。他在政治上高举儒家旗帜,是个封建传统思想道德的维护者。传统这个东西有两面性,当它面对革命新潮时,表现出一副可憎的顽固面孔。而当它面对逆流邪说时,又表现出撼山易撼传统难的威严。韩愈也是这样,他一方面反对王叔文的改革,一方面又对当时最尖锐的两个社会问题,即藩镇割据和佛道泛滥,深恶痛绝,坚决抨击。他亲自参加平定叛乱。到晚年时还以衰朽之身一人一马到叛军营中去劝敌投诚,其英雄气概不亚于关云长单刀赴会。他出身小户,考进士三次落第,第四次才中进士,在考官时又三次碰壁,乌纱帽得来不易,按说他该惜官如命,但是他犯上直言,被贬又继续尽其所能为民办事。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不费时,不浪费生命。他又倡导古文运动,领导了一场革命,他要求“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开一代先河,砍掉了骈文这个重形式求华丽的`节外之枝,而直承秦汉。他既立业又立言,全面实践了儒家道德。

人生的逆境大约可分四种:一曰生活之苦,饥寒交迫;二曰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三曰事业受阻,功败垂成;四曰存亡之危,身处绝境。处逆境之心也分四种:一是心灰意冷,逆来顺受;二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三是见心明志,直言疾呼;四是泰然处之,尽力有为。韩愈是处在第二、第三种逆境,而选择了后两种心态,既见心明志,著文倡道,又脚踏实地,尽力去为。只这一点他比屈原、李白就要多一层高明,没有只停留在蜀道叹难、江畔沉吟上。他不辞海隅之小,不求其功之显,只是奉献于民,求成于心。

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于是,我心中也渐渐泛起这样的四句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

《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据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考证,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高,但是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他是这个运动公认的领袖。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的子弟,凭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废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反对这种错误的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这是有进步意义的。与韩愈同时代的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以看出《师说》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斗争精神。

对耻学于师,文章连续用了三个对比。第一,古今对比,阐明耻学于师违背圣人之道,其后果只能是更加愚昧。第二,将同一个人既明于择师教子的必要,却又不明于自己从师的必要,把这两种完全矛盾的做法加以对比,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揭示那些人确实糊涂不通道理。第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的对比,进一步道出士大夫的错误心理,发人深省地指出两种人的地位与智能的反差,更令人幡然醒晤。

全文分4段。

第1段

提出中心论题,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非今。“必有”二字,语气极为肯定。然后指出师的职能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从正面申述中心论点。接着紧扣“解惑”二字,从不从师的危害说明从师的重要,从反面申述中心论点。最后紧扣“传道”二字,阐明道之有无是择师的唯一标准,一反时俗,将贵贱长少排出标准之外,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

第2段

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这一段用对比的方法分三层论述。第一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第二层,以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第3段

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这一段开头先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论断,与第1段“古之学者必有师”呼应,并且往前推进一步,由“学者”推进到“圣人”,由“必有师”推进到“无常师”。举孔子为例加以论述,因为孔子在人们心目中是至圣先师,举孔子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强说服力。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结论,这个结论显然是正确的。这种以能者为师的观点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

第4段

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不拘于时”的“时”指“耻学于师”“惑而不从师”的社会风气。“古道”指“从师而问”,以“闻道”在先者为师的优良学风。从而总结全文主旨,点明主题。

韩愈是一个气场和存在感均极强的人物。作为文坛领袖,他“手持文柄,高视寰海”“三十余年,声名塞天”(刘禹锡《祭韩吏部文》);作为作家,他敢为风气之先,为文为诗气势磅礴;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人”,他刚直敢任,人格伟岸,诚为伟丈夫。如此人中鸾凤,却也是性情中人,不但极重感情,而且敏感于生活中的许多细微乐趣或烦恼,而且有幽默的一面。——潘向黎

韩愈确实是不可多得的历史人才,他的影响使无数帝王将相相形见绌。在中唐的政治舞台上,他扮演过监察御史、考功郎中知制诰、刑部侍郎、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角色,所至皆有政绩。但他的主要贡献是在文学上。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反对专讲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为文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强,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在封建思想道德方面,他也有独到的建树,坚决反佛排道,大力提倡儒学,以继承儒学道统自居,开宋明理学家之先声。故宋人苏轼对他推崇备至,称他立下“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弱”的丰功伟绩。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历程

朱啸宇称韩昌黎,谥号文公,故世称韩文公,是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苏辙,苏洵,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之一。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国范围内的名门大族。而韩愈世居昌黎,故又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故与其并称为“韩柳”,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提出了“文以载道”和“文道结合”的主张,反对六朝以来骈偶之风。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称。与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合称为三苏)合称为“唐宋八大家”。现在已经得到考证,韩愈祖籍河北昌黎县。

生平

韩愈一生经历大致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4岁以前。3岁丧父。受兄韩会抚育。后随韩会贬官到广东。兄死后,随嫂郑氏北归河阳。后迁居宣城。7岁读书,13岁能文,从独孤及、梁肃之徒学习,究心古训,并关心政治,自称"前古之兴亡,未尝不经于心也,当世之得失,未尝不留于意也"(《与凤翔邢尚书书》),确定了一生努力的方向。20岁赴长安应进士试,三试不第。

第二阶段,25至35岁。先登进士第。然后三试博学鸿词不入选,便先后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至京师,官四门博士。这一阶段重要诗文,有《原道》、《原性》、《答李翊书》、《师说》、《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序》、《此日足可惜赠张籍》、《山石》等。

第三阶段,36至49岁。先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徭役赋税,指斥朝政,被贬为山阳令。顺宗即位,用王叔文集团进行政治改革,他持反对立场。宪宗即位,获赦北还,为国子博士。改河南令,迁职方员外郎,历官至太子右庶子。因先后与宦官、权要相对抗,仕宦一直不得志。这一阶段重要诗文,有《张中丞传后叙》、《毛颖传》、《送穷文》、《进学解》、《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赴江陵途中寄赠王二十补阙李十一拾遗李二十六员外翰林三学士》、《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南山诗》、《秋怀诗》11首、《陆浑山火和皇甫□用其韵》、《石鼓歌》等。

第四阶段,50至57岁病故。先从裴度征讨淮西吴元济叛乱,任行军司马,贯彻了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的主张。淮西平定后,升任刑部侍郎。他一生排斥佛教。元和十四年(819年)宪宗迎佛骨入大内,他奋不顾身,上表力谏,为此被贬为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官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显职。为兵部侍郎时,镇州王庭凑叛乱,他前往宣抚,成功而还。最后这一阶段,政治上较有作为。重要诗文有《平淮西碑》、《论佛骨表》、《柳子厚墓志铭》、《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泷吏》等。

评价

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指韩愈的古文提振八代的萎靡文风。),明人推崇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诗力求新奇,重气势,有独创之功。韩愈以文为诗,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扩大了诗的领域,纠正了大历(766年~780年)以来的平庸诗风。

韩国研究生不写论文

条件如下:1.学分要求大学院这里就要注意,跨专业申请和没有跨专业申请的同学,需要修的学分总数不一样。跨专业的同学除了必修课之外还得去选一些学部或是学院的选修课。但是大学院不会像本科一样有选不到课的情况,因为相对来说人数较少。而且要修的学分也不多,主要还是发表或是研究型的课题比较多一点。2.语言要求韩国大学院毕业大部分学校都有语言要求,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有效的topik成绩,一种是参加校内自行组织的韩语考试并通过。作为参考东国大学、西江大学都是要求提交topik5级或以上的成绩。除此之外,比如成均馆大学、梨花女子大学毕业还需要英语成绩。但是要求比较低,梨花女子大学雅思提交5分或以上的成绩即可。或是在学校的英语语学院中修满同等学分的课程不需要提交成绩也可以满足毕业条件。首先达到韩语毕业要求的应该很简单,因为基本上被录取的同学都是topik高级,所以就算是成绩过期了需要重新考试的情况下,也比较容易考出高级。而要求提交英语成绩才能毕业的学校还是占少数。3.综合考试韩国学校的大学院到最后毕业之前会有一个综合考试,类似于毕业考试。考察内容或是科目就是你之前学过的课程,因为大学院不像是本科,并不是每门课程期末都有考试,更多的可能是提交一份期末作业就可以(例如:期末发表或是课题研究报告书)。所以到毕业之前学校会有一个大的考试,考试的数目基本都是2门或3门。一门是学院的公修课考试,剩下的1-2门是自己的专业课考试。内容绝对都是之前学习过的,在复习一遍就可以,而且出题的教授也都是自己专业的,所以可以尝试问一下教授考试范围,基本都能要到的,好好复习的情况下,也是很容易过的。4.论文答辩论文答辩主要是针对一般大学院的同学,特殊大学院或是专门大学院主要看专业,大部分特殊/专门大学院不需要写论文。一般大学院中,如果有听说一些同学有延迟毕业的情况,那么绝大部分可能都是因为毕业论文。毕竟用另一门语言去完成一篇硕士/博士的学术论文,并没有那么快就能写出来,而且如果你上的学校又排名在前十,那么教授对于论文的质量还是有一定要求的。但也并不是没有可以按时毕业的同学。因为大学院硕士的话一般是4个学期,第2个学期开始就可以选指导教授了,所以后面其实是有3个学期可以准备,如果想早点毕业的同学,只要勤找教授,提早定好主题,4学期可以顺利毕业的同学也有很多。

可以。专门大学院和特殊大学院可以不写论文,只通过考试毕业。

本科的话大多数的学校是要求完成毕业论文的,也有些学校会有毕业考试,还有一些学校的一些系只要能修满足够的学分就可以了。研究生基本都是需要完成论文才可以毕业的。如果有去韩国留学的意向可以上蔚蓝留学官网看一下。

近年来,韩国留学在留学生圈里一直以“宽进严出”广为人知,也不少同学来找小编了解去韩国读研的毕业难度。先不论韩国留学究竟是不是“宽进”,本期大萱老师先来给各位简要分析一下影响毕业难度的几个关键因素,想去韩国读研的同学们可以参考一下。

1. 院校排名

韩国头部院校的offer向来是众多留学生梦寐以求的。与较高的申请难度相对应,排名越好的院校对学生毕业的基本要求也会更高,这就导致了很多在名校就读的同学经常面临延毕的情况。

2. 专业分类

不同的专业分类,毕业难度也是有一定区别的。一般情况下,人文社会类、艺术类专业的毕业难度会相对较小,理工类、医学类等对研究成果及专业技能有较高要求的专业毕业难度会比较大。

3. 人际关系

身处异国他乡,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申请初期,我们无法了解到将来的指导教授性格如何,有些教授性格和善,而有些教授较为严厉,会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这就意味着我们除了在选择指导教授之前对教授做初步了解以外,在日常交往中也要尽可能与教授们打好关系,毕竟对于韩国读研的同学们来说,最后的多位教授进行的毕业论文(设计)审查环节是至关重要的。

另外,能与同研究室里的前辈和睦相处有时也会对顺利毕业起到一定的帮助。

4. 专业人数

近年来韩国留学的热度越来越高,有些学校凭借着各自的优势专业吸引了众多留学生申请,这可能导致了同专业的同期学生较多,这一项也会让毕业难度有所增加。课堂上,你很有可能会见到本应毕业了的前辈们。

在韩国读研,毕业主要需要考察以下几点:

语言成绩:一般情况下学校会要求外国留学生在毕业前提交TOPIK4级以上的韩语成绩,部分学校和专业的要求会更高,需要参考具体学科的官方网站进行确认。有些学校为了提高毕业率,也会为没能取得规定语言成绩的学生开设专门的外语毕业考试,难度大大降低。

毕业学分:各学科的官方网站一般会对各专业要求的毕业学分进行明确的规定,专业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一般选择课程、教养课程等不同课程类型需要选修的学分比例也都会进行告知。这意味着我们在选课时需要对学分进行合理规划,不论是课堂表现、课题研究、报告发表还是各种大小测验都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毕业考试:各学科会组织一次专业课的毕业考试,在所学专业课中选择几个科目进行考察,通过后方可进入论文审查阶段。

毕业论文(设计):韩国研究生的硕士课程一般是两年制的,绝大部分同学会在前三个学期修够毕业所需学分,在最后一个学期进行论文的研究和写作。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初稿、修改稿和最终稿,期间需要与指导教授密切联系并修改自己的论文(作品),达到标准后进行最终论文答辩。

综合来看,去韩国读研的各位,只要在读期间认真对待每一节课、每一次发表、每一场考试,再积极地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是可以顺利毕业的。

通过介绍,各位同学对韩国读研的毕业难度是否有了一个大致的把握了呢?如果还想了解更多韩国留学条件,获取韩国留学攻略的话,欢迎私信大萱老师~

韩国医学研究生论文

海内外学术期刊。RISS隶属于韩国教育部,由韩国教育学术信息院提供,是目前为止韩国最大的文献信息数据库。里面收录的范围非常广泛,像硕博学位论文、海内外学术期刊、研究报告、公开讲义等,只要是公开发表过的学术论文上面几乎都可以查询得到。

不多。根据韩国研究生官方网站上面显示,韩国研究生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通常需要答辩一次。研究生毕业论文在写完之后,以及修改完之后,需要提交给学院。并且进行论文答辩。韩国研究生分为全英文授课研究生和全韩文授课研究生。即使是全韩文授课的研究生。

韩语研究生论文题目

1、韩语汉字音和汉语的语音比较2、韩语派生词汉字词根和现代汉语的对比研究3、类型学视野下的汉韩语指示词比较研究4、基于双语平行语料库的“V+到+NP”汉韩翻译对比研究5、韩语副词状语在汉语中的对应形式6、现代汉、韩程度副词的比较7、韩语成语俗语汉译方法研究8、汉语和韩语中数词的非数量用法比较9、中韩量词对比研究10、汉、韩指示代词对比研究11、韩语成语谚语汉译方法研究12、汉韩语话题对比研究13、鲁迅《阿Q正传》的朝(韩)语译介研究14、汉韩形容词重叠对比研究15、现代汉韩语社交称谓对比(学术堂提供更多论文知识)

如 优化经贸韩语课程配置,培养应用型交流人才或 论新时期韩语未来发展趋势及课程设置改良和教学方法改进。

我看中韩饮食文化比较好做吧。楼上仁兄真认真呀,哈哈哈

韩语专业的,那你与我 具体的说

  • 索引序列
  • 研究韩信生平的论文
  • 研究韩愈的论文
  • 韩国研究生不写论文
  • 韩国医学研究生论文
  • 韩语研究生论文题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