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杨紫陌
1、论文题目:(下附署名)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内容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问题-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d.结论。6、参考文献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英文: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获取最佳论文选题的途径:1、选择你有浓厚兴趣,而且在某方面较有专长的课题。2、在不了解和了解不详的领域中寻找课题。3、要善于独辟蹊径,选择富有新意的课题。4、选择能够找得到足够参考资料的课题。5、征询导师和专家的意见。6、善于利用图书馆;图书馆的自动化、网络化为读者选题提供了便利条件。
桑塔卢西亚
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遥想当年韩信,拜将台封帅,是何等的意气风发,金戈铁马,横扫千军,与当年受胯下之辱的街头少年简直不可同日而语,他能够得到这一切正是因为在众人盲目相信项羽的时候他看清了局势,灵活变通,终于成就了刘汉的八百年天下!如果韩信是一个愚昧固守,一味“执着”的人,致死他也只能做一个项营里的小军官,我们又怎能惊叹于背水一战的奇迹,我们又怎能领略到十面埋伏的神话呢?而范增“亚父”,他就是执着有余,变通不足,他的智慧为他赢得了“智囊”的美称,却不能使他适时变通,后人尊重他的忠诚,但仍不免感到惋惜,凭他的聪明才智,范增完全可以在战争时代翻手成云,覆手化雨,然而他执着于项氏对他的情谊,明知道项羽不具备称王的才干,可范增依然为项氏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可他的结局呢?鸿门外,空叹:“竖子不足与谋”,彭城路,一付忠心化为冤魂!同样的时代,同样身为才干。韩信是开国功臣,位尊齐王;范增却落得个被主猜疑,病死归路的下场。一成一败,都是与变通有着莫大的关系。无论什么时候,只有善于变通的人才能的到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s泡沫之殇y
司马迁拄着手杖,站在韩信母亲墓前,感慨万千,久久不愿离去……
“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 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 (对汉朝的功劳堪比周公、召公、姜太公之于周朝),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这是司马迁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对韩信(约前231-前196)的评价,评价之高、遗憾之深,让我可以想象他久久伫立于韩信母亲坟墓前都想了些什么……。
01
迷一:何以知晓自己会发达
司马迁说韩信在穷困潦倒时便“志与众异”。按照笔者通过正史资料对韩信的研究,我认为韩信在自己连饭都吃不上时便确信自己将来会发达,这一点及其间原因实在是两千多年来一直为史家所忽略的。
我们举三个例子:
其一,韩信葬母
韩信年少时(至少二十岁以前),母亲逝世,因为太穷,没有办法“买棺木、搞仪式”,但是他也没有随便找个地方将母亲埋了,而是背负母亲尸体行走了很远的路程,将其 葬于“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
按照中国的传统人文文化,如果某一个家族出现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人们会认为与其父辈、祖辈坟地风水有很大关系,因此人们不论埋葬死人或者建房安家都喜欢往那里靠近,因而出现一种“群集效应”。
韩信这“令其旁可置万家”之举就很难让人理解——除非他自己知道将来会极其发达并闻名遐迩。
至于什么韩信“九里山活埋母亲”之类的民间传言完全是近代“别有用心”者之杜撰,切不可信以为真。
其二,与漂母“狂言”
韩信少时既当不了官、又不会做生意、连种庄稼都不会,到处混吃混喝,连刘邦年轻时的混混状态都不如,人们都不待见他。
韩信在当地亭长家里混吃数月,后被嫌弃,到河边钓鱼充饥,无奈鱼也钓不上来。不过,他运气还不错,几个漂母在那里洗衣服,其中一位就把自己带的食物分一些给他,并且连续数十日,日日如此。
这实在也是韩信“与众不同”之处,换做我们任何男人,脸皮再厚可能都“坚持”不了数十日。
哦~豁~!一天漂母对韩信说:
“我们的漂洗工程完工了,明天开始个人想办法填肚皮吧,我管不了你了!”
“吾 必 有以 重 报母!”韩信回答。
大家注意这个“必”字和“重”字。不仅知道必定能报答,而且是重重的报答。
“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我只是看你可怜,谁会想到你的报答!”漂母生气回答。
其三,忍受胯下之辱
这个故事大家就太熟悉不过了。
杀猪匠对韩信说:
“整天拿把剑,四处闲逛,既不敢抢人又不敢放火,饭还要靠别人施舍。我拿把菜刀天天杀猪都可以求生存。你今天要么用你的剑把我杀了,要么就从我胯下钻过去。”
人越聚越多……
韩信 “孰视之” (孰通假熟)。
韩信看了他很久,然后从他裤裆下面钻了过去……。
这里确实又是韩信与众不同的地方,不想杀人的话可以抱着剑转身就走嘛,何必又非要钻呢?(后世小说《水浒传》中“杨志卖刀”多半套用了这个故事。)
很多人读到这里就完了,认为韩信能忍。其实重要的精彩还在后面、多年后……
汉五年正月,韩信被罢免齐王,改封楚王,回到家乡。一天,他叫人把漂母、亭长和杀猪匠都请到王府,给了漂母千金(兑现诺言)、羞辱性的给了亭长百钱、封杀猪匠为楚国中尉(相当于公安部部长)。
以上足见韩信心胸之广阔,确实让人自叹弗如、刮目相看。
重点在于他当着众人的面说了这么一句话:
“此(杀猪匠)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 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
我不是不能杀他,但是缺乏杀他的理由,我只能忍,所以才有了今天的成就。也就是说韩信确信自己将来能大有作为!
这里插叙一句。韩信最看不起项羽之处有三点:妇人之仁、匹夫之勇、小气吝啬——这也是韩信对项羽的精辟评价。从以上事件看来,韩信确实完全有那个资格批评项羽,如果换做项羽,处理的方式完全会不一样,也不会有如此完满的结果出现。
02
迷二:齐国投降后何以还要攻打
韩信是一位杰出的军事战略家,刘邦对他的评价是“战必胜,攻必取”,对此,此文不做笔墨纠缠。
韩信在以区区万余人大败赵国二十万军队后(这是韩信的成名战,成语“背水一战”便来源于此),挥师东进,准备灭了齐国。
刘邦确实是一位杰出的战略家,为了耗费最小的资源消灭齐国,在韩信攻打赵国时他已经安排谋士郦食其去齐国当说客,劝齐王投降。
这位郦食其我们在第7集当中专门讲过他,就是当面骂了刘邦、贬损了刘邦,刘邦反而喝退正在给自己洗脚的两个小妹后待为上宾的那位,在刘邦创业初期起了很大作用——仅次于萧何。
郦食其确实有才、嘴巴也会说,硬是将兵多将广尚有七十二座城池的齐王田广说服了,齐王已经宣布投降。
韩信的军队在进军齐国中途得到了这一消息,韩信决定停下来休整一下部队。重要谋士蒯通(音同块)却为他出了一个馊主意:
“将军你是受了汉王的命令攻齐,可汉王又派说客说齐,并且没有告诉你这个事情,汉王也没有命令叫你停止攻击。
最关键是将军率数万之众,用了一年多时间才拿到赵国的五十几座城池,而郦先生凭三寸舌头几天时间就拿到齐国七十几座城池,这个功劳该如何来评判?”
韩信一听,对呀!那就打过去!
如果说刘邦后来在心理上对韩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这算是第一个。
其一, 彼时,刘邦正在河南与项羽苦战。他是多么渴望身在河北消灭赵国后的韩信能够挥师转身加入战局。这也是他派郦食其劝降齐王的战略安排。
其二, 郦食其对刘邦有过很大帮助,也是功臣、忠臣,你韩信就这样连招呼都不向郦食其打一个就攻打齐国,不是间接的要杀死他吗?
果然,正在同郦食其把酒欢宴、畅谈成为“一家人”快乐的齐王田广听说韩信大军将至,立时说了四个字:
“耍我!亨之!”(亨通假烹)
将郦食其扔进了油锅。
齐王于是重新整军而战,项羽也派出楚国名将龙且率20万大军驰援齐国……。
韩信是能干,还是攻下了齐国七十二座城池,但是害死了郦食其、打乱了刘邦的战略部署、无端的消耗了太多战场资源。
这些都是让刘邦大为不爽的。
笔者非常迷惑,凭韩信的智商和以往行事风格,怎么就听从了这么一个馊主意、怎么就会贪图这么个所谓的“功劳”——在刘邦眼里这肯定不是功劳而是罪过。
03
迷三:何以可以造反时不造反,不能造反时却为之
这是韩信一生当中最大的败笔,也是最大的谜团和遗憾。
韩信如果有更高的理想,他如果要实现它,确实有一次难得的机会。
韩信攻下齐国,并且胁迫刘邦封他为齐王—— 这是刘邦心理上对韩信迈不过去的“第二道坎”。
齐国是怎么样的一个国家呢?因为海边盛产盐,所以自古富庶。周武王平定天下分封诸侯时,将齐国分封给了大功臣姜子牙,在他的治理下齐国更加富强,因此在整个周朝,齐国都是当时的“超级大国”。
因此,韩信做齐王时,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他的底子是很厚的、基础是很好的。因此,他要想有更大野心是有地利基础的。 恰恰又出现了天时。
刘邦和项羽鏖战、对峙期间,双方消耗都很大,谁也吃不了谁。此时,韩信是最大的中间力量,天下人谁都知道这一点。
因此项羽曾经派谋士武涉游说韩信。
韩信不为所动,明确告诉武涉:
“当初项王是怎么待我的?而人家汉王又是怎么待我的?”
加上他从内心深处一直鄙视项羽,自然不会帮助项羽。
此时,他手下的重要谋士、上文讲到过的蒯通也出来劝他。与武涉略有不同,蒯通劝他哪个都不帮,“三足鼎立”对韩信来讲才是最安全的。
但是韩信想到他的一切都是刘邦成全的,更何况艰难时刘邦还将自己的衣服与他同穿、自己的食物与他同食。韩信感恩呀!加之个人判断自己功劳甚大,刘邦不会将他怎么样。也没有采取行动。
最终他加入战局,与张良完美配合,上演了 历史 上精彩的“四面楚歌”和“十面埋伏”,逼迫项羽自尽于乌江之畔。
我们回头想想,如果当初韩信听从了武涉和蒯通任何一位的建议,中国 历史 就将改写!
对于韩信“可以造反而没有造反”我们可以理解:第一,他本身没有更大的政治野心和政治抱负;第二,感恩于刘邦待他的情谊;第三,判断刘邦“不会将自己怎么样”。
但是对他后来的造反确实就难以理解了!
客观而言,刘邦对韩信还是很不错的,从他内心深处虽然防范着韩信,但是还是希望韩信能够善终,从以下几点我们可以看出:
第一、 为了报复韩信在齐国投降后还攻打齐国(且造成郦食其被杀)及胁迫自己封他为齐王一事,刘邦仅仅是剥夺了韩信军权、改封齐王为楚王。
并且明确告诉韩信:楚国是你的家乡,家乡当王是最好的结局,好好过日子享受你的荣华富贵吧。
按照司马迁的想法,聪明如韩信,自己交出军权才是最明智的。因为他的功劳太大了,又太会打仗了,换做谁当帝王对他都不会放心。
第二、 韩信在家乡做楚王一年后,有人告发他密谋造反。
这究竟是诬告还是确有其事是一个 历史 迷案。同情韩信、认为韩信被杀是冤案的人都认为这是诬告,是最终逼迫韩信真正反叛的导火索。
我看 历史 上但凡想害一位重要人物,最好的办法就是告他“谋反”——这个罪名主政者是必须处理的,并且宁错杀一千也不愿放走一个。就似女人要挑拨兄弟间的关系时随便说一句“你的兄弟意图对我非礼”一样。
刘邦采纳了陈平的计策,将韩信诱捕 (这是韩信第一次被诱捕)。
韩信于是重复了范蠡那句名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天下已定,我固当亨(通假烹)”。
刘邦听到了韩信的言语,给了他明确的回复:
“不是这样的,是确实有人告你谋反!”
但是,刘邦还是没有杀他。到洛阳就把他放了,虽免去楚王爵位,但还是封为淮阴侯。按照当时的制度,也就是降了两级。不过,这次刘邦不再让韩信回到封国,而是待在首都。
笔者认为刘邦这个安排是非常恰当的:首先,天天见面大家都放心;其次,断绝“造反”之类的谣言再起——因为韩信已经失去了可以造反的条件。
并且,虽然韩信不爽,长期“称病”不上朝,刘邦不仅没有为难他,还偶尔约他喝喝酒、听听曲、逛逛夜总会之类的。因此才有了君臣之间的一次有名对话:
“如果我来带兵,最多可带多少部队?”刘邦问。
“十万。”韩信答。
“那你呢?”刘邦再问。
“多多益善!”韩信答。
刘邦笑道:“哈哈哈,多多益善,那你不是也投降到我这里来了吗?”
“陛下不善将兵,而善将将……”
可是,在这种情况下韩信却想造反了——并且造反方式实在不靠谱。
韩信的一个铁杆粉丝名叫陈豨(音同稀),被刘邦封为巨鹿郡守(军事首长),就任前向韩信辞行。我们来看看韩信对他说了一些什么混账话:
“你是陛下的亲信,所以派你去这个军事要地负责。你就任后面临的结果只有一种:有人告你谋反,陛下不信;再次告你谋反,陛下将信将疑;三次告你谋反,陛下就信了!你现在得天时地利,可以趁早造反,我为内应,释放囚徒攻打皇宫,擒吕后和太子。”
陈豨实在是韩信的铁粉,也认为韩信无所不能,就回答了一句话:
“你说咋干就咋干!”
汉十年,陈豨果然叛乱。刘邦亲自率兵亲自平叛。
(马上皇帝就是马上皇帝,重要的平叛刘邦都是亲力亲为,因此他对陆贾所言“老子天下马上得之”确实发自肺腑。)
韩信在首都准备举事时消息败露,吕后采用萧何计谋 再次将韩信诱捕 ,并且立即正法于宫廷钟室。
韩信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年仅35岁,诛灭三族。
刘邦剿灭陈豨回到京城后,吕后告诉他她把韩信杀了,刘邦的表情是“ 且喜且怜 ”。司马迁用这四个字确实太传神了,充分体现了刘邦觉得心腹大患终于除去的喜悦和对韩信的同情和不舍。
最后不忘问一句:
“韩信死时有没有什么遗言?”(心底对韩信确实还是好的。)
“恨不用蒯通计。”吕后回答。
大雪压青松丶
韩信(?-前196) 汉初军事家。淮阴(今属江苏)人。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始投项梁,继随项羽,后从刘邦。汉高祖元年(前206),经丞相萧何力荐,始为大将,协助刘邦制定了还定三秦以夺天下的方略。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兵数万,开辟北方战场。破魏之战,针对魏军部署,佯作正面渡河之势,暗从侧后偷渡,攻其不备,俘获魏王豹。井陉之战,背水为阵,使将士死地求生,人自为战,大破赵军。淮水之战,借助河水,分割楚军,将齐、楚联军各个击灭。四年二月,被封为齐王。参与指挥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决战,击灭楚军。韩信熟谙兵法,战功卓著,为汉王朝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其用兵之道,为后世兵家所推崇。刘邦虽用韩信而心存疑忌,故在项羽败亡后,即夺其兵权,徙为楚王,继又黜为淮阴侯。吕后知刘邦疑忌韩信,乃与萧何定计,于汉高祖十一年正月诱韩信至未央宫,以谋反罪名杀之。韩信著有兵书3篇,已失传。
万方/cnki数据库,英文的资料可以在pubmed上查
财阀,是一家族控制和多元化经营的企业集团或者跨国公司,本身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韩国财阀起源于朝鲜王朝末期,形成于韩国独立之后,其主要资本原始积累来源于两方面。一
尽管屡遭贬谪,苏轼始终是江山风月永恒的发现者和拥有者.比起李白、刘禹锡吞山吐岳式的豪迈,苏轼的达观是平实的.他脚下踏着的不是盛唐的土地,而是偏安一隅、国力积弱的
条件如下:1.学分要求大学院这里就要注意,跨专业申请和没有跨专业申请的同学,需要修的学分总数不一样。跨专业的同学除了必修课之外还得去选一些学部或是学院的选修课。
让一个倒霉蛋那颗倍受摧残的心灵能感到平衡的一个很有效的法子,就是让他看到一个比自己更倒霉的倒霉蛋。900多年前的那个名叫苏轼的倒霉蛋很是明白这种道理,不过好像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