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研究善谏进谏的论文

研究善谏进谏的论文

发布时间:

研究善谏进谏的论文

相信自己是一种信念,它不是繁花如梦似锦,却如青松雪压不倒。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信念,我们才会坚持到底,自信永远。听取意见是一种气度,它不是高天辽阔无际,却如大海容纳百川。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气度,我们才会集思广益,从善如流。不是吗?相信自己不意味固执己见;听取意见也不代表亦步亦趋。唐太宗自由治理国家的雄才大略,他不怀疑自己的才能,但同时也接纳了魏征的“十思”,而不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齐王也有管四方,理朝政的能耐,他也不会怀疑自己的才能,但他同时也接受了邹忌的“纳谏”,而使“燕、赵、韩、魏皆朝于齐”。谁都不会轻易怀疑自己,可谁又能像前人那样善于纳谏,听取别人的意见呢?总以为“相信自己”和“听取别人的意见”势不两立,总以为自己无所不能,或总以为别人无往而不胜,何必呢?我们为什么不能在相信自己,满怀自信的同时打开那一个个布满友爱之心的劝烟箱呢?相信自己,相信未来,相信明天大地飞歌,相信未来有我们开拓。相信别人,尊重别人,相信别人为你着想,尊重别人理想的选择。

万事万物的产生和发展自有其道理.探寻这些道理,既是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为了满足其与生俱来的理智好奇心的需要.所以,学问就具有了这样两层价值:功利的价值和智慧的价值.关于这一点,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早就注意到了,他指出:“获得任何一种东西有两项价值,作为知识的价值和作为训练的价值.获得每一种事实的知识,除了用以指导行动外,也可以用来练习心智;应该从这两方面来考虑它在为完满生活作准备时的效果.”今天人类衣食住行的文明和便捷,均得益于学问的进步.人类掌握了动物皮毛的加工制作,使自己能享有华美的服饰;人类摸索出植物的生长规律,成倍地提高了其产量,使得自己的膳食品种丰富多样;人类发明并制作了新的建筑材料,从而建造出高档舒适的居所;人类探索发现机械运动的原理,发明出汽车、飞机和轮船,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出行,使人们的生活舞台变得十分宽广.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更健康和长寿.这当然只是一种概率统计优势.我想,可能的解释有如下几点:首先,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可能其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比较高,个人成就感和幸福感比较强,生活条件,包括衣食住行的条件会比较优裕,特别是医疗卫生、保健条件会比较好,因而会健康和长寿.其次,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智力活动会更多,所进行的智力体操就多,而智力活动有利于健康和长寿.第三,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有更强的获取资讯的能力,有比较合理的生活方式,有丰富、科学、合理的养生保健知识和措施,从而更加健康和长寿.第四,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有对自我更负责任的态度,会更加珍爱自我、善待自我,会更少地放纵自我、透支生命,因而会健康长寿.当然,受教育程度高的人从事高危职业的可能性比较小,受到意外伤亡的可能性就比较小.通过上述分析,学问也是具有社会功利价值的.“学问”二字,须作两个层次的理“学”,即获取更多的资讯.你需要懂得更多,需要去了解事情的缘由,去分享和掌握人类世世代代所积累的经验和知识.“问”,就是不要轻信,不要把一切视为理所当然,凡事需要去问“为什么”.为什么我们可以通过电话能听到遥远的另一个人的声音?为什么飞机如此庞然大物能够承载着几百人升上天空并准确着陆?电视上清晰的图像是如何生成的?我们为什么需要政府?怎样的政府是一个合法的、好的政府?社会生活方方面面,需要我们去思考、探索的问题更是无穷无尽.尽管我们不可能什么问题都去关注,或者有兴趣去关注,但探索的兴趣和思考的习

刘邦任泗水亭长时,曾押送服劳役的犯人到骊山去,一路上开小差的人不少。于是刘邦干脆把犯人的绳子统统解开,《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可见刘邦并没把什么职衔放在眼里,也没把什么王法放在眼里,更不会因为要保住亭长的差使就什么出格的事都不敢干。只要他认为该干的事,就会去干,没那么多小心眼,也没那么多小算盘。这说明刘邦的豁然大度与性格的豪爽。纵观刘邦手下,真是什么人都有:张良是贵族,陈平是游士,萧何是县吏,韩信是平民,樊哙是狗屠,灌婴是布贩,娄敬是车夫,彭越是强盗,周勃是吹鼓手,刘邦都能一视同仁,各尽所长,毫不在乎别人说他是杂牌军、草头王。任贤为能的统治才华;悟性极高,善于纳谏的明君刘邦具有高超的领导艺术,能够把大批杰出的人才团结在自己的周围,比如会带兵的韩信,善谋略的张良,会管账的萧何等等。《品三国前传—之汉代风云人物》的作者易中天概括刘邦的用人之道有八大特点:知人善任,不拘一格,招降纳叛,不计前嫌,坦诚相待,用人不疑,论功行赏,暗中控制。刘邦正是运用了这些管理人才的手腕,成就了自己的帝王大业。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刘邦是懂得领导艺术的,具备当领导的素质的。不错,与贵族世家出身的项羽比,刘邦出身贫寒,但要论资质,刘邦确实无愧于领袖的称号,一个领袖人物必须具备的素质他都有,而张良、萧何等人给他出的主意大都是针对现实问题和具体操作性的,谋略和战略性建议都有,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沛公已定关中,项王随后入关,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对沛公先入关心有不悦,便使人去讨好项王,欲以求封。项王大怒,欲攻沛公,项王叔父左尹项伯与留侯张良素善,夜驰沛公军中私见张良,具以实情相告,欲使张良活命。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遂又以实相告知于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这一点就连其后世子孙刘备也与之有非常惊人的相似之处:何其相似乃尔)经张良私下稍一点拨刘邦灵机开窍与项伯结为儿女亲家,因项伯文谕项羽,项羽乃止。一场鸿门兵险就此化解。故刘邦往往是一点就通。这种洞察力、判断力和悟性,简直就是与生俱来的。韩信说他“将将”的才能“此乃天授,非人力也”,这并非完全是在恭维,更不是讽刺。作为一个领袖人物,刘邦最大的优点是“知人”。这里所说的知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尊重人才和善用人才,而是懂得人情人性,既了解人性中的优点,也了解人性中的弱点,这才能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又能孤立敌人各个击破,终于运天下于股掌之中。得天下,也就是得人,得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刘邦很懂这个道理。他似乎天生就会和人打交道。《史记》说他厌恶读书,却天性聪明,胸襟开阔,能采纳最好的谋略,连看门人和最底层的小兵,一见面都能成为老朋友。除因他性格豪爽大度,不拘小节,易与相处外,还因为他懂得一个道理:“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因此他把所有的人都看作宝贵的财富和资源,惟恐其少,不厌其多。刘邦在进入秦都咸阳之后,他做了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是不杀子婴,优待俘虏。《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详。”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第二件事是约法三章,废除苛法。 “吾与诸侯约,先入关中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史记.高祖本纪》)第三件事是刘邦自己不受犒赏。《史记.高祖本纪》记载,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从刘邦所做的这三件事,可以看出刘邦之所以能够一步一步走向胜利,并最终夺取全国政权的大一统,正因为他头脑清醒,肯虚心纳谏。具有卓越的领导才华。建国之后,摆在刘邦面前的现实问题是困难重重,形势复杂多变。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如何安定社会和恢复生产;如何消除来自北方匈奴的侵犯;如何保证刘姓江山能够万世永固。这一系列的现实问题是每一个开国皇帝所必须面对的当务之急,尤其是对于一个出身平民的皇帝来说,问题似乎显得更为复杂。刘邦建国后,总结秦亡的教训,而据《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记载,楚人辩才陆贾是最早向他提出这个建议的。以“无为” 、“宽舒”、“中和”为理论根据,既否定秦朝“用刑太极”的政策,又要求汉初统治者顺其自然,对人民采取少加干扰以及轻徭、薄赋、节俭、缓刑等政策。刘邦以“无为”和“顺守”为宗旨,继承了秦朝的各项基本制度,又进行了某些变革,这就是所谓的“汉承秦制”。刘邦对社会生产经济的恢复发展,归纳起来有八项措施:劳力归农(增加农业劳动人口)、鼓励生育、减轻徭役、薄敛赋税、节约财用、抑制商人、迁徙大姓豪强和安定环境(移民边境)。另外,他和战匈奴,制订和亲政策。刘邦这些措施,对汉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些休养生息的政策意义深远,开了“文景之治”的先河,从而使汉帝国走向了繁荣昌盛。在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战争结束后,刘邦建立了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继秦之后的大一统王朝。然而,摆在刘邦面前的现实问题却是困难重重,首先是如何从争霸者转化为统治者;其次是如何处理与那些诸侯、功臣的关系等诸多复杂而又矛盾的问题。显然后者是刘邦最为头痛棘手的事情。和许多历朝历代的开国君主一样。刘邦为巩固刘氏政权,对开国功臣大肆屠杀。刘邦在剪除异姓诸侯王时,首当其冲的就是大功臣韩信。本文仅以韩信被杀事例为证,作以说明。韩信虽无匹夫之勇,却有妇人之仁。在楚汉战争的最后紧要关头,韩信的地位十分的特殊。用项羽的说客武涉话说,是“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史记.淮阴侯列传》)用齐国辩士蒯通的话说,是“当今两主之命悬于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为楚则楚胜”。(《史记.淮阴侯列传》)总之,韩信已成为刘、项之外的第三种力量,完全可以独立称霸于一方,与刘、项二王三分天下。而韩信没有听进这些话,原因是他根本就不懂得“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功高震主”的道理。如果说,妇人之仁使韩信坐失良机,那么,小人之心则使他铸成大错。韩信杀钟离昧以讨好刘邦,至少犯了三个错误。第一,他卖友求荣,在道德上输了一着。第二,他讨好献媚,说明心中有愧,在心理上也输了一着。第三,主动屈膝,说明自己心虚,在战术上又输了一着。其实现在看来,刘邦收拾韩信等异姓诸侯王功臣,那都是迟早的事情,因为刘邦要建立一个大一统的刘姓汉家王朝。可以说,刘邦收拾韩信等人,都是一步一步有预谋有计划性的。政治斗争讲究的是“有理、有利、有节”。刘邦深知此理。韩信虽是死于吕后之手,但也是刘邦忍耐已久,暗中允诺的。故当刘邦从平定陈豨叛乱的战场归来,听到韩信被处死的消息后,《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其反应是“且喜且怜之”。好一个“且喜且怜”,实在是刘邦真情的写照,也是他对韩信的欣赏与厌恶、怜爱的复杂感情写照。专制政治的特点,就是不允许任何人有独立人格。也不允许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不允许有自己的看法思想,倘有,便是“不臣”,就要剪除。刘邦并非杀人狂,他的诛杀功臣,完全是政治需要,或者说是专制政治的需要。因此,刘邦的一连串屠戮,应该说是专制主义杀了韩信、彭越、臧荼、陈豨、卢绾等人,还差点杀了樊哙。不过是“专制政治必不可免的一项作业”。后人批评刘邦斩杀功臣和异姓王,并非过错。但是忽视了刘邦必须在政治制度的设计上作出很多妥协:郡县制虽然是秦帝国灭亡的原因之一,但是如果完全废除郡县制,那么只能是回到春秋战国时代,那么汉代的统一就会变得没有意义,国家和社会只会重走老路,汉代将不会是一个统一和稳定的政权,如果施行如同周代的分封制,无论同姓异姓皆封王,虽然可以起到暂时安抚各种政治集团利益的目的,但是无疑埋下一大堆的定时炸弹,内战只是迟早的问题。刘邦的选择其实比较精明,他保留了郡县制,因为他需要郡县制保持全国的统一和中央的权威,同时他也列土封王,但那都是封给自己人,也就是同姓王。刘邦实际上在做着和秦始皇同样的事情,就是一统天下,但是刘邦的手段就要高明的多,他既要考虑到未来政治的走向,又要兼顾时下的政治格局。不能不说刘邦的政治哲学其实已经达到了炉火纯清的境界,这种郡国并行的国家政体,看似非常别扭,实则是中国政治的一大创新,而且一直延续到清末,历时两千多年。当然其中的演化不是本文讨论的范围了。

关于善于纳谏的小议论文素材

进谏,是臣子的本分,纳谏,是君王的风度。------题记 在本册语文课本中有一篇经典的课文,那就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学过已经很久了,但是今天想起来,仍旧感慨颇深。 一天,邹忌在穿朝服时随口问自己的夫人:“我和城北的徐公那个漂亮呢?”夫人毫不犹豫地回答道:“当然是你漂亮了。”然后邹忌又问了自己的妾和客人,都得到了相同的答案。但是当邹忌真正看到徐公的时候,他发现自己远不如徐公漂亮。由此他得到了一些启示并且以自己的这件生活小事为例说理,经过一系列论证,最终得出了“王之蔽甚矣”的结论,告诉齐王要善纳忠言。齐王马上采纳了邹忌的建议,广开言路,最终使得齐国“战胜于朝廷”。 从这件事情之中,我得到了一些启示。进谏,固然是臣子的事情,但是纳谏与否,则在于君王的决断。能否纳谏,是考验一个君王风度和智慧的重要途径,另外,善于纳谏也会使国家变得兴盛,而刚愎自用的君主往往会使国力大受损失,甚至亡国。历史上的许多事例也正说明了这一点。 战国末年,秦王准备兼并六国。韩国倍感恐慌,于是派遣“间谍”深入秦国内部取得秦王的信任并为秦国主持修建水渠,旨在浪费秦国的人力和物力。秦王了解到事实真相后大为恼怒,决定驱逐在秦国的所有六国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李斯得知自己被驱逐之后直言进谏,上了流传百世的《谏逐客书》,秦王览表,采纳,李斯重被重用,后来为秦王兼并六国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另外,许多六国的人才得以留在秦国施展自己的才能,也为秦王扫六合提供了条件。 但是同一个人的身上却发生了不同的事情。秦始皇去世后二世即位,二世即位后大兴土木,疯狂地搜刮民脂民膏,李斯实在看不下去,于是上书劝谏,二世大怒,在赵高的谗言下,李斯成为了历史上死的最惨的丞相,死无全尸,一代名臣死于自己所忠诚的国王之手,实在令人叹息。但是这也正是说明了二世不能纳谏,李斯死后不久,秦国就夭折在二世的手中。 唐朝时,唐太宗李世民和名臣魏征之间演绎了一段进谏与纳谏的佳话。每当唐太宗犯错误之时,总有一个人挺身而出,直言劝谏,甚至犯颜而谏,这个人就是魏征。唐太宗也以魏征为自己的镜子,为自己纠正过错,使自己少犯错误,终于造就了“贞观之治”。魏征死后,唐太宗大哭:“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死,朕亡一镜矣。” 从上面的事例不难看出,君主和贤臣配合得当,贤臣进谏,明君纳谏,才能使政通人和,国家安定。对于一个君主来说,面子往往是很重要的。但是作为一个君主,能够容忍自己的臣子犯颜直谏,从而纠正自己的过错,这就很难得了,但是这也可以反映出一个君主的风度。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我们应该像古代明君学习,做一个善于采纳别人正确意见的人,这样也可以使我们少犯错误,做一个更完美的人。

1.李斯纳谏秦王成功战国末期,秦王政发现韩国间谍利用为秦开掘水渠企图耗费秦的国力,遂下逐客之令,驱逐在秦任官的外国人。当时任秦客卿的楚人李斯上书秦王,列举秦国历代任用外国人所取得的业绩,并陈说“逐客”的害处,篇中大量运用铺陈排比手法,辞采华丽,富有说服力。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谏逐客书》。秦王阅罢,幡然醒悟,于是取消逐客令,复李斯官2.邹忌纳谏齐威王成功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3.晏子谏齐景公成功齐景公特别喜欢鸟。有一次他得到了一只漂亮的鸟,就派一个叫烛邹(zhúzōu)的人专门负责养这只鸟。可是几天后,那只鸟飞跑了。齐景公气坏了,要亲手杀死烛邹。晏子站在一旁请求说:“是不是先让我宣布烛邹的罪状,然后您再杀了他,让他死得明白。”齐景公答应了。 晏子板着脸,严厉地对被捆绑起来的烛邹说:“你犯了死罪,罪状有三条:大王叫你养鸟,你不留心让鸟飞了,这是第一条。使国君为一只鸟就要杀人,这是第二条。这件事如果让其他诸侯知道了,都会认为我们的国君只看重鸟而轻视老百姓的性命,从而看不起我们,这是第三条。所以现在要杀死你。”说完,晏子回身对齐景公说:“请您动手吧。” 听了晏子的一番话,齐景公明白了晏子的意思。他干咳了一声,说:“算了,把他放了吧。”接着,走到晏子面前,拱手说:“若不是您的开导,我险些犯了大错误呀!” 这就是晏子用自己的智慧规劝国君的一个故事。4.伍参谏楚王成功即位近三年以来,他整天打猎、喝酒,不理政事,还在宫门口挂起块大牌子,上边写着:“进谏者,杀毋赦!”这一天,大夫伍参(一说申无畏)进见楚王。楚庄王手中端着酒杯,口中嚼着鹿肉,醉醺醺地在观赏歌舞。他眯着眼睛问道:“大夫来此,是想喝酒呢,还是要看歌舞?”伍参话中有话地说:“有人让我猜一个谜语,我怎么也猜不出,特此来向您请教。”楚庄王一面喝酒,一边问:“什么谜语,这么难猜?你说说。”伍参说:“谜语是‘楚京有大鸟,栖上在朝堂,历时三年整,不鸣亦不翔。令人好难解,到底为哪桩?’您请猜猜,不鸣也不翔。这究竟是只什么鸟?”楚庄王听了,心中明白伍参的意思,笑着说:“我猜着了。它可不是只普通的乌。这只鸟啊,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你等着瞧吧。”伍参明白了楚庄王的意思,便高兴地退了出来。5.、范雎纳谏秦昭王成功秦昭王听取了范雎“远交近攻”的战略,把进攻的矛头先对准了邻国韩国和魏国,而和较远的赵国联合。

论点谦虚是高尚的品德。居功自傲最终会导致失败。知识越多的人往往越谦虚。成功的第一个条件便是谦虚。谦虚使人得到尊重。谦虚并不是毫无原则地贬低自己。真正谦虚的人是勇往直前的。正确认识自己是谦虚的前提。谦虚有时能给人带来机遇。 名言 谦受益,满遭损。 ——谚语一知半解的人,多不谦虚;见多识广有本领的人,一定谦虚。 ——谢觉哉虚伪的谦虚,仅能博得庸俗的掌声,而不能求得真正的进步。 ——华罗庚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毛泽东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虚败由奢。——陈毅骄傲自满是我们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掘的。 ——老舍过分的严肃就是最大的滑稽,过分的谦逊就是最辛辣的讽刺。 ——马克思伟大不过是谦虚的别名。——洪堡德谦虚是不可缺少的品德。 ——孟德斯鸠谦虚不仅是一种装饰品,也是美德的护卫。 ——爱迪生只有坚强的人才谦虚。 ——赫尔岑美丽只有同谦虚结合在一起,才配称为美丽。没有谦虚的美丽,不是美丽,顶多只能是好看。 ——塞万提斯对骄傲的人不要谦虚,对谦虚的人不要骄傲。——杰弗逊真正的科学家不可能不是谦虚的,因为他做出的事情越多,他就看得越清楚:还有更多的事情没有做。——法朗士人应该谦虚,不要让自己的名字像水塘上的气泡那样一闪就过去了。——契诃夫谦虚可以使一个战士更美丽。——奥斯特洛夫斯基智慧是宝石,如果用谦虚镶边,就会更加灿烂夺目。 ——高尔基缺少谦虚,就是缺少见识。——富兰克林骄傲是无知的产物。——苏格拉底最大的骄傲和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 ——斯宾诺莎 典型论据寄给爱因斯坦的信——淡然面对显赫声名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后,他的名声震惊了世界。有两个美国大学生拿他的名声打了一个赌:他们写了一封信,信封上只写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收”,看他是否能收到,信果然被送到了爱因斯坦手中。他的朋友为此而赞扬他,说他的名声大到了难以令人相信的程度,爱因斯坦只是笑了一下,说:“这只能说明邮局工作做得好。”世界上很多著名的人物,他们都能像爱因斯坦那样,对自己的显赫声名保持一种淡然的心境。 笛卡尔的圆圈比喻——知识越多的人越谦虚笛卡尔是 17 世纪法国的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生理学家,也是解析几何的创始人,其博学是举世闻名的。但他越学越觉得自己无知,有人不解,问他原因,他说:“先哲芝诺不是解释过吗 ? 他曾画了一个圆圈,圆内是已知的知识,圆外是未知的世界。知识越多圆圈越大,圆周也越长,其边缘与未知世界的接触面越大,这样,未知的部分就越多。”笛卡尔的话令人折服,也解释了为什么知识越多的人越谦虚。 诺贝尔的自传——怀谦虚之心乃成大业诺贝尔是 19 世纪末的瑞典杰出化学家,一生贡献极大,但十分谦虚。一位瑞典出版商要出一部瑞典名人集,来找诺贝尔。诺贝尔有礼貌地回绝了。他说:“我喜欢订阅这本有价值、有趣味的书,但请您不要将我收入。我不知道我是否应当得到这种名望,不过我厌恶过分的辞藻。”诺贝尔的哥哥想编一部家族史,请他寄一份自传。诺贝尔写道:“阿道尔弗雷德·诺贝尔——他那可怜的生命,在呱呱坠地时,差点断送在一位仁慈的医生手里。主要的美德:保持指甲的干净,从不累及别人;主要的过错:终身不娶,脾气不佳,消化力差;仅有的一个希望:不要被人活埋;最大的罪恶:不敬神灵;生平重要事:无。”哥哥反复劝说,并提出代为整理。诺贝尔执意不从。他说:“我不只是没有时间,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不能写什么自传。在宇宙旋涡中,有恒河沙粒那么多的星球,而无足轻重的我们,有什么值得去写 ? ”诺贝尔一生不愿意宣扬自己。他惊人的业绩与他的谦虚分不开。 彭德怀改歌词——功高而不自恃在朝鲜战争中,彭德怀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英勇抗击美帝侵略军,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一天,一位文艺工作者在构思一首歌词:《彭德怀将军之歌》,被彭德怀看见,他要过笔来,在歌词上改动了一下,变成《战士之歌》。他告诉小战士:“真正功勋大的是那些战士们,是他们用枪炮消灭了敌人。当然,我为战斗的胜利也做出了贡献。相比之下,还是战士们的功勋大啊 ! 你去写他们吧 ! 写一首优秀的《战士之歌》 ! ” 李相拜“一字师”——不耻下问是谦虚的表现唐代的李相有一次读《春秋》,中间念错了一个字,站在旁边的小吏皱了一下眉头,李相看到了就问他,小吏委婉地回答:“我的老师教我读这本书时,我读错了一个字,今天听您一念我就明白怎么读了。”李相听出了话外音,就说:“不对。我没有受到老师的指点,如果错了,一定是我不是你。”说完,他就向小吏虚心请教,那个小吏就被李相称为“一字师”。 李自成功业付流水——骄傲使人功亏一篑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在起义前期能和官兵同甘共苦,身先士卒,礼贤下士,因而屡战屡胜。但随着起义队伍的壮大,功绩的显赫,他的骄傲情绪日益滋长,贪图享受不听忠言,居然杀害了向他进谏的忠臣李岩,以致军心涣散,最终被清军打败,辉煌功业付诸流水。 我是人民的勤务员——集体荣誉是个人荣誉的基础1946 年 6 月 8 日,我军在安阳召开了功臣大会,人们把绣有“常胜将军”的横匾送给刘伯承司令员。刘伯承同志说:“常胜将军我不敢当,不会是常胜,多数胜就不错了。是党的功、人民的功,我不贪天之功归己有。我只是人民的勤务员,没有人民给吃、给穿,军队就不能打仗。”把集体荣誉看成是个人荣誉的基础和归宿,这是老一辈革命家的无产阶级荣誉观。 影响好莱坞影帝的一句话——忘掉赞美比忘掉批评更重要一次,查尔顿的剧团在百老汇上演话剧,他与劳伦斯同台演出,第一天就受到了很多批评。当时查尔顿还很年轻,涉世未深,却故意装出超脱的样子,对劳伦斯说:“我想你早已学会了忘掉这些拙劣的批评。”劳伦斯摇了摇头,说:“不,孩子,你要学会的是忘掉那些赞美,这困难得多,也重要得多。”后来,成为好莱坞影帝的查尔顿·赫顿谈起这件事时,说他从劳伦斯那里学到了一句话,这句话成为自己成功的秘诀。 记得时时低头——谦虚是做人的重要美德富兰克林是美国的政治家、科学家、《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之一。他在合众国创建时,曾留下许多功绩,故有“美国人之父”之称。有一次,富兰克林到一位前辈家拜访,当他准备从小门进入时,因为小门低了些,他的头被狠狠地撞了一下。出来迎接的前辈告诉富兰克林:“很痛吧 ! 可是,这将是你今天拜访我的最大收获。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世上,就必须时时记得低头。这也是我要教你的事情,不要忘了 ! ”从此,富兰克林牢牢记着这句话,并把“谦虚”列入一生的生活方针之中。 把自己的杯子放低些——谦虚才能进步一个满怀失望的年轻人千里迢迢来到法门寺,对住持释圆说:“我一心一意要学丹青,但至今没有找到一个能令我心满意足的老师。”释圆笑笑问:“你走南闯北十几年,真没能找到一个自己的老师吗 ? ”年轻人深深叹了口气说:“许多人都是徒有虚名啊,我见过他们的画,有的画技甚至不如我呢 ! ”释圆听了,淡淡一笑说:“老僧虽然不懂丹青,但也颇爱收集一些名家精品。既然施主的画技不比那些名家逊色,就烦请施主为老僧留下一幅墨宝吧。”说着,便吩咐一个小和尚拿了笔墨砚和一沓宣纸。释圆说:“老僧的最大嗜好,就是爱品茗饮茶,尤其喜爱那些造型流畅的古朴茶具。施主可否为我画一个茶杯和一个茶壶 ? ”年轻人听了,说:“这还不容易 ? ”于是调了一砚浓墨,铺开宣纸,寥寥数笔,就画出一个倾斜的水壶和一个造型典雅的茶杯。那水壶的壶嘴正徐徐吐出一脉茶水来,注入到了那茶杯中去。年轻人问释圆:“这幅画您满意吗 ? ”释圆微微一笑,摇了摇头。释圆说:“你画得确实不错,只是把茶壶和茶杯放错位置了。应该是茶杯在上,茶壶在下呀。”年轻人听了,笑道:“大师为何如此糊涂,哪有茶壶往茶杯里注水,而茶杯在上茶壶在下的 ? ”释圆听了,又微微一笑说:“原来你懂得这个道理啊 ! 你渴望自己的杯子里能注入那些丹青高手的香茗,但你总把自己的杯子放得比那些茶壶还要高,香茗怎么能注入你的杯子里呢 ? 涧谷把自己放低,才能吸纳别人的智慧和经验。” 我不能“起死回生”——身怀绝技,言行谦虚有一次,扁鹊路过虢国(今河南省陕县),听说虢国正为太子办丧事。扁鹊详细地询问太子的侍从人员,得知太子发病的经过,“巫”的误医,昏死的情况,死后的尸体征状等。然后,扁鹊对侍从们说:“太子没有真死,也许还能救活。”侍从把扁鹊的话告诉了国君。国君在半惊半喜之中将扁鹊请入宫中,经过扁鹊仔细地把脉诊断,证明太子没有死,发现太子还有微弱的呼吸,两腿还没有全冷,断定不是真死,而是得了“尸厥病”(也就是休克),还有治好的希望。扁鹊用针灸的方法进行急救,使太子苏醒过来,又经过二十多天的汤药治疗,虢国太子就完全恢复了健康。从此以后,后世人们传颂着扁鹊能“起死回生”的故事。扁鹊对于人们的赞扬却很谦虚地说:“不是我有什么本领能够把死人救活,而是病人本来就没有死。”扁鹊这种谦虚的态度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 将军书法家李春廷——谦虚好学使人进步李春廷将军在同人们谈起书法艺术时,总是谦虚地说:“在书坛我是一个新兵。”他虚心好学,不耻下问,每天书耕不辍,对书法家他总是称为自己的老师,他在实践着一代伟人毛泽东“虚心使人进步”的教诲。老将军专事书法研究,虽然因工作繁忙晚了点,但由于他几十年坚持毛笔书写办公,加上他忙里偷闲广临名贴,为他取得今天这样骄人的成绩打下了坚实基础。离休后,他钻研书法有了时间保证。从此,书坛耕耘如鱼得水,加上他在基本功扎实的基础上敢于大胆探索,大胆创新“不为书奴”,使他的书艺攀上了新的高度,得到了像北京荣宝斋书画艺术馆这样的权威部门的颁奖收藏,这是相当不容易的。 生木造屋——骄傲最终会导致失败宋国大夫高阳应为了兴建一幢房屋,派人在自己的封邑内砍伐了一批木材。这批木材刚一运到宅基地,他就找来工匠,催促其即日动工建房。工匠一看,地上横七竖八堆放的木料还是些连枝杈也没有收拾干净的、带皮的树干。树皮脱落的地方,露出光泽、湿润的白皙木芯;树干的断口处,还散发着一阵阵树脂的清香。用这种木料怎么能马上盖房呢?所以工匠对高阳应说:“我们目前还不能开工。这些刚砍下来的木料含水太多、质地柔韧、抹泥承重以后容易变弯。初看起来,用这种木料盖的房子与用干木料盖的房子相比,差别不大,但是时间一长,还是用湿木料盖的房子容易倒塌。”高阳应听了工匠说的话以后,冷冷一笑。他自作聪明地说:“依你所见,不就是存在一个湿木料承重以后容易弯曲的问题吗?然而你并没有想到湿木料干了会变硬,稀泥巴干了会变轻的道理。等房屋盖好以后,过不了多久,木料和泥土都会变干。那时的房屋是用变硬的木料支撑着变轻的泥土,怎么会倒塌呢?”工匠们只是在实践中懂得用湿木料盖的房屋寿命不长,可是真要说出个详细的道理,他们也感到为难。因此,工匠只好遵照高阳应的吩咐去办。虽然在湿木料上拉锯用斧、下凿推刨很不方便,工匠还是克服种种困难,按尺寸、规格搭好了房屋的骨架。抹上泥以后,一幢新房就落成了。开始那段日子,高阳应对于很快就住上了新房颇感骄傲。他认为这是自己用心智折服工匠的结果。可是时间一长,高阳应的这幢新房越来越往一边倾斜。他的乐观情绪也随之被忧心忡忡取而代之。高阳应一家怕出事故,从这幢房屋搬了出去。没过多久,这幢房子终于倒塌了。 孔子向孩子学习——勇于向地位不如自己的人学习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石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的车!” 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 孩子又说:“您说,应该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 孔子觉得这孩子很懂得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几岁啦?”孩子说:“我叫项橐, 7 岁!” 孔子对学生们说:“项橐 7 岁懂礼,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不耻下问的孔文子——谦虚的人得到人们的尊重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孔圉﹐十分谦虚好学。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人学习和发扬他的这种好学精神﹐特地赐给他一个“文”字的谥号﹐人们便尊称他为“孔文子”。孔子有个学生名叫子贡﹐也是卫国人。子贡认为孔圉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好﹐不应该得到那样高的评价。有一次﹐他问孔子﹐卫君为什么要赐给孔圉“文”的谥号呢?孔子回答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子又聪明灵活﹐而且经常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请教﹐一点儿也不觉得不好意思﹐所以才赐给他一个‘文'字的谥号。” 经孔子这么一解释﹐子贡方才服气。“不耻下问”这个成语就是这么来的。哲理材料谦虚的无花果无花果树的结果方式很奇特,没有一点征兆,仿佛突然间就长满了,而且每个枝丫里都有果实,没有虚空的。果实个个都能成熟,从不脱落。更加奇特的是,它的果实从来不会遭虫蛀,没有一颗果子是坏的。无花果树是最踏实的。不仅如此,它的果实还有一种奇特的药效,用它们熬汤饮用,能医治痢疾,迅速而又经济。但是它又是最谦虚的,不像桃李那样,将艳丽的花朵高高开在枝头向人炫耀,只是默默无闻地奉献。 下士与上将乔治·华盛顿任大陆军总司令的时候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他身穿没膝的大衣,独自一人走出营地。他所遇到的士兵没有一个认出他。在一处,他看到一个下士领手下的士兵筑堡垒。“加把劲 ! ”那个下士对抬着巨大石块的士兵们喊着,但是那下士自己的双手连石块都没碰一下,因为石块很重,士兵们一直没有把它放到位置上。他们的力气几乎用尽,石块就要滚落下来。这时,华盛顿已疾步跑到跟前,用他强劲的臂膀顶住石块。这一援助很及时,石块终于放到位置。“你为什么光喊‘加把劲'却把自己的手放到衣袋里呢 ? ”华盛顿问那下士。“你问我 ? 难道你看不出我是这里的下士吗 ? ”“哦,这倒是真的 ! ”华盛顿说着,解开大衣纽扣,向这位下士露出他的军服,“按衣服看,我就是上将。不过下次再抬重东西时,你就叫上我!”记住,自以为了不起的人往往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小人物总是自视甚高,大人物总是平易近人。 骄傲的猴子吴王乘船顺着长江游览,兴之所至,停船上岸,登上一座猴山。众多猴子见了吴王一行,都十分害怕地逃避,跑到荆棘丛中去了。惟有一只猴子,从容地在树上跳来跳去,在吴王一干人面前显示它的灵巧。吴王操起弓箭来射它,它能敏捷地接住飞来的箭矢。吴王大怒,命令随从们一齐射,那只猴子被射了下来死了。吴王回过头来,对他的友人颜不疑说:“这只猴子呀,自恃它的身手灵巧,行动敏捷,来对我表示藐视,是自己找的,走上死路。你不要对人表现出骄傲的神色来啊。”颜不疑陪吴王旅行归来之后,立即去请教贤人董梧,来改变他的神情气质,远离声色,拒绝荣显,三年之后,得到了京城中人们的普遍赞誉。 一点小小见解在一个教育问题讨论会上,专家们就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争论不休,这时列席的一位家长站起来说:“虽然我不是教育专家,不过想提一点小小的见解。”接着就争论的问题发表了许多见解,结果引起一场心平气和的热烈讨论。其实,她谈的东西并无新意,却不可思议地让教育学者们重视起来,原因主要是那句开场白满足了与会者的“专家”心理。这位家长利用谦逊的心理战术,使自己的发言在专家们心里占有重要位置。 骄傲的下场桌上有一只存钱罐和一张白纸。一天,存钱罐挺了挺装满硬币的肚子,装出一副大款的腔调说:“哎呀,白纸先生,你一无所有,难道不感到空虚吗 ? 瞧我,肚子里有了钱可实在多了。”白纸说:“我并不感到空虚,因为我的未来是会很充实的。”存钱罐听了,露出一丝不屑的笑。一会儿,主人回来了,他很高兴,提起笔在白纸上写下了两行精美的字,然后裱成条幅挂在书房里。来往的客人见了这幅书法作品,无不啧啧称赞。后来这幅书法作品成了传世珍品,成了国家博物馆的永久收藏品。而那只存钱罐却早就被书法家的孙子为了取硬币而给砸碎了。创新论证谈谈“我不行”在赞誉之词面前,你连连说“我不行”,大家会投以敬慕的眼光,因为你谦虚,不居功。当你完全胜任某事,而又需要你承担时,你说“我不行”,大家会认为你缺乏魄力与勇气。我主张在生活中必须有胆量说“我行”!“我不行”作为一种不表现自己的谦虚美德,被世人加以肯定。而这种“不表现”,却恰恰是鲜明的“表现”:表现了自己的品质,表现了自己的美德,表现了绝不止步不前的决心,表现了与他人相处的谦和。而另一种“我不行”是否就欠妥当了?他们有的得过且过,不拉重套;有的远避重任,明哲保身;有的不求有功,只求轻松……这种“我不行”,于国于民于己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改革的今天,社会尤其需要敢想、敢说、敢做的有魄力的人才,而有胆、有识、有实力之人才适应当今改革大潮的需要,那种躲躲闪闪的“我不行”者恐怕难免被淘汰吧。生活需要强者。“我不行”的谦虚美德自然要发扬,“我行”的魄力也要不断发展。多希望我们每个人在千斤重担面前都能踏实、坦然地大呼一声:“我行!”论据有好多的...你任选几个就行

纳谏的议论文题目

刘邦任泗水亭长时,曾押送服劳役的犯人到骊山去,一路上开小差的人不少。于是刘邦干脆把犯人的绳子统统解开,《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可见刘邦并没把什么职衔放在眼里,也没把什么王法放在眼里,更不会因为要保住亭长的差使就什么出格的事都不敢干。只要他认为该干的事,就会去干,没那么多小心眼,也没那么多小算盘。这说明刘邦的豁然大度与性格的豪爽。纵观刘邦手下,真是什么人都有:张良是贵族,陈平是游士,萧何是县吏,韩信是平民,樊哙是狗屠,灌婴是布贩,娄敬是车夫,彭越是强盗,周勃是吹鼓手,刘邦都能一视同仁,各尽所长,毫不在乎别人说他是杂牌军、草头王。任贤为能的统治才华;悟性极高,善于纳谏的明君刘邦具有高超的领导艺术,能够把大批杰出的人才团结在自己的周围,比如会带兵的韩信,善谋略的张良,会管账的萧何等等。《品三国前传—之汉代风云人物》的作者易中天概括刘邦的用人之道有八大特点:知人善任,不拘一格,招降纳叛,不计前嫌,坦诚相待,用人不疑,论功行赏,暗中控制。刘邦正是运用了这些管理人才的手腕,成就了自己的帝王大业。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刘邦是懂得领导艺术的,具备当领导的素质的。不错,与贵族世家出身的项羽比,刘邦出身贫寒,但要论资质,刘邦确实无愧于领袖的称号,一个领袖人物必须具备的素质他都有,而张良、萧何等人给他出的主意大都是针对现实问题和具体操作性的,谋略和战略性建议都有,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沛公已定关中,项王随后入关,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对沛公先入关心有不悦,便使人去讨好项王,欲以求封。项王大怒,欲攻沛公,项王叔父左尹项伯与留侯张良素善,夜驰沛公军中私见张良,具以实情相告,欲使张良活命。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遂又以实相告知于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这一点就连其后世子孙刘备也与之有非常惊人的相似之处:何其相似乃尔)经张良私下稍一点拨刘邦灵机开窍与项伯结为儿女亲家,因项伯文谕项羽,项羽乃止。一场鸿门兵险就此化解。故刘邦往往是一点就通。这种洞察力、判断力和悟性,简直就是与生俱来的。韩信说他“将将”的才能“此乃天授,非人力也”,这并非完全是在恭维,更不是讽刺。作为一个领袖人物,刘邦最大的优点是“知人”。这里所说的知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尊重人才和善用人才,而是懂得人情人性,既了解人性中的优点,也了解人性中的弱点,这才能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又能孤立敌人各个击破,终于运天下于股掌之中。得天下,也就是得人,得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刘邦很懂这个道理。他似乎天生就会和人打交道。《史记》说他厌恶读书,却天性聪明,胸襟开阔,能采纳最好的谋略,连看门人和最底层的小兵,一见面都能成为老朋友。除因他性格豪爽大度,不拘小节,易与相处外,还因为他懂得一个道理:“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因此他把所有的人都看作宝贵的财富和资源,惟恐其少,不厌其多。刘邦在进入秦都咸阳之后,他做了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是不杀子婴,优待俘虏。《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详。”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第二件事是约法三章,废除苛法。 “吾与诸侯约,先入关中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史记.高祖本纪》)第三件事是刘邦自己不受犒赏。《史记.高祖本纪》记载,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从刘邦所做的这三件事,可以看出刘邦之所以能够一步一步走向胜利,并最终夺取全国政权的大一统,正因为他头脑清醒,肯虚心纳谏。具有卓越的领导才华。建国之后,摆在刘邦面前的现实问题是困难重重,形势复杂多变。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如何安定社会和恢复生产;如何消除来自北方匈奴的侵犯;如何保证刘姓江山能够万世永固。这一系列的现实问题是每一个开国皇帝所必须面对的当务之急,尤其是对于一个出身平民的皇帝来说,问题似乎显得更为复杂。刘邦建国后,总结秦亡的教训,而据《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记载,楚人辩才陆贾是最早向他提出这个建议的。以“无为” 、“宽舒”、“中和”为理论根据,既否定秦朝“用刑太极”的政策,又要求汉初统治者顺其自然,对人民采取少加干扰以及轻徭、薄赋、节俭、缓刑等政策。刘邦以“无为”和“顺守”为宗旨,继承了秦朝的各项基本制度,又进行了某些变革,这就是所谓的“汉承秦制”。刘邦对社会生产经济的恢复发展,归纳起来有八项措施:劳力归农(增加农业劳动人口)、鼓励生育、减轻徭役、薄敛赋税、节约财用、抑制商人、迁徙大姓豪强和安定环境(移民边境)。另外,他和战匈奴,制订和亲政策。刘邦这些措施,对汉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些休养生息的政策意义深远,开了“文景之治”的先河,从而使汉帝国走向了繁荣昌盛。在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战争结束后,刘邦建立了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继秦之后的大一统王朝。然而,摆在刘邦面前的现实问题却是困难重重,首先是如何从争霸者转化为统治者;其次是如何处理与那些诸侯、功臣的关系等诸多复杂而又矛盾的问题。显然后者是刘邦最为头痛棘手的事情。和许多历朝历代的开国君主一样。刘邦为巩固刘氏政权,对开国功臣大肆屠杀。刘邦在剪除异姓诸侯王时,首当其冲的就是大功臣韩信。本文仅以韩信被杀事例为证,作以说明。韩信虽无匹夫之勇,却有妇人之仁。在楚汉战争的最后紧要关头,韩信的地位十分的特殊。用项羽的说客武涉话说,是“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史记.淮阴侯列传》)用齐国辩士蒯通的话说,是“当今两主之命悬于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为楚则楚胜”。(《史记.淮阴侯列传》)总之,韩信已成为刘、项之外的第三种力量,完全可以独立称霸于一方,与刘、项二王三分天下。而韩信没有听进这些话,原因是他根本就不懂得“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功高震主”的道理。如果说,妇人之仁使韩信坐失良机,那么,小人之心则使他铸成大错。韩信杀钟离昧以讨好刘邦,至少犯了三个错误。第一,他卖友求荣,在道德上输了一着。第二,他讨好献媚,说明心中有愧,在心理上也输了一着。第三,主动屈膝,说明自己心虚,在战术上又输了一着。其实现在看来,刘邦收拾韩信等异姓诸侯王功臣,那都是迟早的事情,因为刘邦要建立一个大一统的刘姓汉家王朝。可以说,刘邦收拾韩信等人,都是一步一步有预谋有计划性的。政治斗争讲究的是“有理、有利、有节”。刘邦深知此理。韩信虽是死于吕后之手,但也是刘邦忍耐已久,暗中允诺的。故当刘邦从平定陈豨叛乱的战场归来,听到韩信被处死的消息后,《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其反应是“且喜且怜之”。好一个“且喜且怜”,实在是刘邦真情的写照,也是他对韩信的欣赏与厌恶、怜爱的复杂感情写照。专制政治的特点,就是不允许任何人有独立人格。也不允许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不允许有自己的看法思想,倘有,便是“不臣”,就要剪除。刘邦并非杀人狂,他的诛杀功臣,完全是政治需要,或者说是专制政治的需要。因此,刘邦的一连串屠戮,应该说是专制主义杀了韩信、彭越、臧荼、陈豨、卢绾等人,还差点杀了樊哙。不过是“专制政治必不可免的一项作业”。后人批评刘邦斩杀功臣和异姓王,并非过错。但是忽视了刘邦必须在政治制度的设计上作出很多妥协:郡县制虽然是秦帝国灭亡的原因之一,但是如果完全废除郡县制,那么只能是回到春秋战国时代,那么汉代的统一就会变得没有意义,国家和社会只会重走老路,汉代将不会是一个统一和稳定的政权,如果施行如同周代的分封制,无论同姓异姓皆封王,虽然可以起到暂时安抚各种政治集团利益的目的,但是无疑埋下一大堆的定时炸弹,内战只是迟早的问题。刘邦的选择其实比较精明,他保留了郡县制,因为他需要郡县制保持全国的统一和中央的权威,同时他也列土封王,但那都是封给自己人,也就是同姓王。刘邦实际上在做着和秦始皇同样的事情,就是一统天下,但是刘邦的手段就要高明的多,他既要考虑到未来政治的走向,又要兼顾时下的政治格局。不能不说刘邦的政治哲学其实已经达到了炉火纯清的境界,这种郡国并行的国家政体,看似非常别扭,实则是中国政治的一大创新,而且一直延续到清末,历时两千多年。当然其中的演化不是本文讨论的范围了。

我试着说说吧,邹忌讽齐王纳谏,那总离不开“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一句俗语,最佳的中心论点有很多,十个人写议论文会有十种写法,如果让我拟题,我会写“成功的关键——吸取前车之鉴”或“最佳的‘激历’”——讽刺,冽如“生于。。。死于。。。”同理可证讽刺可以激历一个人,而包容可以。。。(找能写的例子)/其实你可以找老师讨论一下,开拓下思路,拟一个好题就能成功一半,起马很顺手,哦,我也是学生,本着讨论的心情写的,不好还请海涵啊!哦,忘了,材料可以写“鸿门宴”啊,项羽就是反面例子,刘邦是正面的,而最后也的确是刘邦胜利了啊。其他的你自几也出出力吧。

虚心纳谏纵观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真正成功的帝王也不过就那几个,多半是碌碌无为者和暴君。有些不过是酒囊饭袋的庸俗者,凭着出身座上了表示最高权利的宝座。这一点要怪就怪大禹吧,是他改公天下为家天下。虚心纳谏是古代帝王成败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唐太宗身边有魏征,他得以一展宏图大志,创造了贞观之治;汗朝的汲黯也是个在真理面前用不低头的谏人吧,他多次向汉武帝提出了与从臣不同的建议和做法,曾几何时,他惹得龙颜大怒,被送进天牢,只是因为很多时候他没有很好的给汉武帝一架很好的台阶,搞的汉武帝不好意思吧,最终他还不是汉武帝的得力助手了吗?战国时期的邹忌大家应该不陌生吧,拿篇《邹忌讽齐王纳谏》早已妇孺皆知吧。他很巧妙地让齐国国君采纳了“广开言路”的建议,从政治上打了个胜仗。对齐国的发展功不可没啊。本文写齐王纳谏,表现了齐王宽厚的胸怀。反过来,也说明了邹忌的讽谏很得当。别国也有许多能人义士,例如韩国任用申不害,秦国任用卫鞅都实行变法,春秋战国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文人墨客最得意的时候了。不虚心纳谏的帝王多没有什么亮点,那样只会小人当道,谗言满耳,于国家于人民,甚至于自己的皇位都是不利的,到头来只落得个臭名远扬,被说成为无能,看秦朝和隋朝那铁桶江山为什么只传一世就被灭了,就因为秦二世和杨广身边缺少了能直言不讳的人,让小人得逞罢了。由此可见纳谏真是成事的关键,我们也要多听别人的建议选出最好的作为自己的行为指南,多交诤友。 对待别人的有意吹捧,一要冷静,二要谦虚,三要求实;要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这样才有力量,才能进步。这样你离成功就近了一步。

论点是邹忌的心理变化素材的话很多 比如管仲临死对齐桓公的劝告 等等

关于谏言论文范文资料

坚强,是我们必有的意念。是坚强,给予了我信心;是坚强,给予了我温暖;是坚强,给予了我关爱。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2020有关坚强的 议论文 范文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0有关坚强的议论文范文1

世界上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失去双臂的志华为我们完美的诠释了这句话的内涵。

风华正茂的志华在一次意外中,因触高压电而失去了宝贵的双臂。这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志华无疑是晴天霹雳。她彷徨过,迷茫过,自杀过,但在父母的鼓励下重新振作了起来。志华不服:凭什么别人用双手做得到的事,而我用双脚却不能完成。于是,她开始向命运挑战。她每天都练习压褪,她忍痛把韧带练的非常柔软。她学着用脚写字,一次写不好再写,不知她写了多少万次。她每一次的练习都是痛苦的折磨,但是就算再累她也没有放弃。她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她坚信自己一定能用双脚开拓出自己的一片天。终于上帝在关上一扇门后,又为志华开了一扇窗。只是这扇窗要用顽强的毅力,超人的付出,无尽的汗泪才推的开。

漫长的人生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越是布满荆棘的地方,越是残犹珍贵的宝藏!生活中,像志华般坚强的人有很多很多。在盲人学校、聋哑人学校里,他们在认真地上课。他们的 学习 方法 和我们不同,他们比我们更加勤奋地学习知识。残疾人也会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里干一些工作,自食其力。他们虽然身体上有残疾,但只要志气没有残,他们也可以活得有滋有味,非常精彩。比如说,残疾人有专门的“残疾人奥运会”。他们用他们独特的方式进行各项体育比赛。这些比赛成绩背后包含了他们付出的超出常人想象的努力。

而我,作为一个健全的人,有如此好的条件却不知珍惜。考试考砸了,便自暴自弃。体育挂黄牌,则怨天尤人。学习乐器,半途而废。遇到一点挫折便打退堂鼓。却不知我比其他同龄人已拥有着很多。无论生活或是学习都是如此,与志华相比我深感惭愧。

或许是我缺少了像志华般的毅力吧。又或许是我的人生太平顺了,从而经不起一点风浪。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会努力在逆境中锻炼自己,使自己经得起大风大浪的考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会变得坚强而坚毅。

2020有关坚强的议论文范文2

在半夜中醒来,周围漆黑的怕人,一种恐惧弥漫在心头,我尽力让自己微笑着,可是我发现自己却如何也笑不出来。空白的试卷,占据着我的心灵,我的心总是沉重,很想,很想对着天空大海,喊出自己的心声,可是不能。又一次,痛苦,迷茫,彷徨,恐惧······我总是缺乏力量,在复习时双手在抖,在考试时大脑一片空白,在挨骂时沉默,在痛苦是躲在角落里流泪。我又何曾没有努力,可是成绩总是让我绝望。我就像一片干枯了的落叶,在秋风中飘荡,找不到一个支点,只要一根手指,也会让我心碎,痛苦······

辰说过,若果能考好,我愿意失去一切。我说,若果可以,我也会付出生命。哪怕在考试之后死亡,我也会同意。死亡,没什么可怕。可怕的是考试后同学的讽刺。老师不满的眼神,妈妈的打骂。直到现在身上被皮带抽的伤痕还未消褪,每天看着掉眼泪。

有时候觉得自己太傻,为了成绩可以不要命,黑黑的眼圈总离不开眼眶,痴痴的,傻傻的,魂儿似乎也丢了。想念曾经的我,那时的我,那时我说,我要,我便得到,我说努力,我便得到,我说我能,便不再怀疑。

于是我在天下间,傲然微笑。讨厌现在的我,这是的我,这时我说,我要,我只能挣扎,我说努力,却疲惫不堪,我说我能,却像是在撒谎。

于是我在人群间,黯然转身。一切看起来是如此的讽刺。

我找不到可以让我坚强的东西,找不到支撑我的力量,心灵,早已心灰意灭。尝试着曾经的豪言壮语,练习者当年的英雄样子,可是最后却依旧惨淡。

我恨自己,恨自己为什么这么无能,为什么会这样。学会坚强,我对自己说着,可是,我依旧失败。

我挑灯苦读,也只不过是分数上的抢夺,排名上的疲倦,他虽不是肉体的酷刑,却是精神的打击。于是浅浅的学会坚强,在苦苦中磨练自己。

坚强,坚强,哪怕机会小的只有蚂蚁大,只要坚强,最终战胜。坚强,哪怕站在低谷,都不要流泪,哪怕四周仅是邪恶。

坚强,只要一点就够。一切如同一场梦,只要坚强,梦就不会破。

2020有关坚强的议论文范文3

是李白“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后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岳飞的驰骋疆场,金戈铁马和那“踏破贺兰山缺”的壮志豪情;坚强是战火横飞的乱世中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坚强当然也是朱自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铮铮铁骨……狂风袭来,山摇地动,鬼哭狼嚎,却面不改色,如履平地,这就是坚强。一个民族不屈的灵魂,一位侠客的精神内涵,世间万物的寒而弥坚,这些种.种都是坚强。它是有志之士的一股傲气,它是忠良的一句谏言。就像是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侠骨柔肠。

坚强并非是唾手可得的。人涉足红尘,难免受七情六欲和繁文缛节的束缚,而要坚强,就必须学会不理蜚语流言而挣脱俗事的桎梏。由此看来,陶渊明“少无适俗韵”的这般超凡脱俗真是可见一斑的了!如此说来,要做到坚强是难于上青天啰?何不放弃得了?人当然得坚强,其实坚强也并非是什么难事。只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哪怕是华山一条路,亦毫不犹豫,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人。岳武穆当年,朝廷黑暗,却力主抗金,即便是风波亭旁“莫须有的诬蔑”也在所不惜,这才是一位铁骨丹心的好男儿,这才是一个大写的人。

5月12日,汶川县及其周边地区发生里氏级的特大地震,如果没有坚强,不可能有劫后余生;没有坚强,不会有偌大一个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如果没有坚强,哪还会有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明?

但是,朋友!坚强绝不是固执己见。为了自己的信念,你可以坚持自己的原则,可这必须是在认真分析 总结 他人见解之后,而非盲目执拗。

坚强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一把,坚强是迈向成功的天梯一架。学会坚强!更强!

2020有关坚强的议论文范文4

我学会了坚强,我原本是一个软弱的小女孩,已经成为如今坚强勇敢的大姑娘了。时间真的会让人改变。我在成长中,终于学会了坚强。在我刚刚踏入中学大门的时候,面对这个一无所知的世界。一时,真的适应不过来。中学的学习生活真的很紧张。我跟不上老师和同学们学习的节奏。我不断地告诉自己这是正常的。刚刚进入中学或许就是这样。

可是,我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一次又一次地倒下使我失去了信心。我如同一个小乌龟开始缩进了自己的背壳。甚至有的时候,自己一个人躲在墙角偷偷的哭泣。看着同学们的学习生活是那么的轻松而又自在,再瞧瞧自己一副垂头丧气的脸色。我好像站在黑暗而他们却站在光明。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在光明中,太阳照射下来,充满了生机勃勃。而在黑暗中,只能与微弱的月光与星光相伴。

回到家里,面对饭桌上热气腾腾的饭菜。我依旧没有食欲。晚上睡觉也常常做一些噩梦。我终于,我终于再也受不了这如此万痛般,没有快乐的生活了。我决定我一定要走出阴影,面对那明日高高升起的太阳。我开始鼓起了勇气地向爸爸倾诉自己的苦难。倾诉中,我哭得是那么般痛苦。我觉得自己的困难是那么的大。爸爸后来亲切地告诉我,人活着,一定会遇到许多的困难,不能因为克服不了而失去了自己,失去了自己的快乐。你应该试图去解决,要坚强。

也是在那一次的倾诉中,我又重新穿过了黑暗,看到了黎明的太阳。我兴奋极了。接下来的生活将是那么的快乐、轻松、自在。我喜欢这种感觉,喜欢这种无忧无虑、充满阳光的感觉。也许这就是我所希望的。翌日清晨,我成为了一个坚强的大姑娘了。我为此感到高兴。

回想起到吃我频频诉苦、那种痛彻肺腑的感觉。我觉得坚强其实没有那么的困难。成长中,我学会了坚强。现在,这个全新的我面对中学的学习生活觉得那么的精彩、丰富多彩。成长让我坚强,让我重新见到了那七彩的光明。

2020有关坚强的议论文范文5

“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有坚强的意志;”“坚强者能在命运之风暴中奋斗;”“自信与自靠是坚强的柱石。”与坚强同行,就能取得辉煌。

雄鹰明白自己是蓝天的征服者,所以,它坚强地选择深渊,用纵身一跃实现展翅的梦想。小溪明白自己大海的波浪,所以,它坚强地选择坎坷的道路,克服一切困难,流向大海。蝴蝶明白自己是大地的色彩,所以,它坚强地破茧而出,成为了大地的一员。

坚强是古人成功的阶梯。古人身处逆境却成就一番事业,原因就在于他们身上有坚强的光芒。仲尼“韦编三绝”的 故事 家喻户晓;匡衡“凿壁借光”的 事迹

妇孺皆知;“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雪”的美谈大家也耳熟能详,这些坚强的伟人用坚强的力量克服物质生活的贫乏,终于成就一番事业。

坚强是中国人身处逆境时的心灵灯塔。造物主给了他们极大的不公,他们是被上帝狠狠咬过一口的苹果,是坚强重塑了他们健全的品格,点燃了他们心灵的希望之火。“千手观音”不知震撼了多少人的心,邰丽华的坚强身影在我们心中挥之不去,被我们深深铭记。还有张海迪、李丽、这些坚强的心灵,用轮椅向世人证明,如何让自己“站”起来,站在知识的殿堂、理论的高空,向人们展示强者的风采。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不幸遭遇并没有打垮海伦凯勒,是坚强,照亮了她的心灵,指明了她前进的方向。还有霍金、居里夫人,他们与坚强同行,同样也取得了辉煌。

坚强,是人与自然抗争的力量,汶川,坚强!四川,坚强!中国,坚强!一浪高过一浪的呐喊,吹响了鼓舞人心的号角。汶川大地震摧毁了我们的家园,但没有打垮我们坚强的意志,废墟中的人们凭借着坚强的力量,顽强地活了下来,重建家园的路更加漫长,但只要有坚强的力量,依靠坚强的双手,定会重建更加美好的家园。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些人生的格言并不是古人的专利,我们要懂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所蕴含的真谛。要知道,只有舞动坚强之笔,才能书写大写的人生;只有扬起坚强的风帆,才能开动人生的航船;只有借助坚强的阶梯,才能登上未来的峰巅!

让我们与坚强同行,挥鞭上路,创造明天的辉煌!

2020有关坚强的议论文范文相关 文章 :

★ 关于坚强的议论文的作文5篇

★ 2020致敬最美的逆行议论文作文5篇

★ 有关坚强的议论文精选

★ 坚强的议论文800字作文

★ 2020关于疫情高中议论文最新大全5篇

★ 2020满分作文高考议论文5篇

★ 2020年小学作文关于《选择坚强》的作文

★ 2020抗击疫情的作文范文精选5篇

★ 2020坚持住就挺过来了满分作文精选最新5篇

★ 2020抗击疫情作文范文800字5篇精选

【原文】

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已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译文】

贞观五年,太宗对房玄龄等说:"自古以来有很多帝王放任自己的喜怒,高兴就胡乱升赏无功的人,不高兴就乱杀无罪的人.所以社稷沦丧,天下混乱,没有不是因此而造成的.我现在每晚没有不把他当成心事,一直想让你们尽力进谏,而你们也要接受别人的谏言,怎么可以因为别人的话与自己的不同,就护短不接纳?如果不能接受别人的谏言,又怎么能去劝谏别人呢?

谏太宗十思疏 〔唐〕魏征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1〕;欲流之远者〔2〕,必浚其泉源〔3〕;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4〕,居域中之大〔5〕,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6〕,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7〕,承天景命〔8〕,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9〕.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10〕,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11〕.竭诚,则吴越〔12〕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3〕.虽董之以严刑〔14〕,振之以威怒〔15〕,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复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呼?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16〕,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17〕;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18〕;乐盘游〔19〕,则思三驱以为度〔20〕;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21〕;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2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此九德〔23〕.简能而任之〔24〕,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25〕.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26〕 ——选自中华书局标点本《旧唐书·魏征传》 【注释】 〔1〕固:使……稳固. 〔2〕远:使……流得远. 〔3〕浚:疏通,深挖. 〔4〕当:主持,掌握. 〔5〕居域中之大:占据天地间的一大.《老子》上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域中,天地间. 〔6〕以:用,行. 〔7〕凡百:所有的. 〔8〕景:大. 〔9〕克:能够.盖: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 〔10〕盖: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殷:深. 〔11〕傲物:看不起别人.物:这里指自己以外的人. 〔12〕吴越:吴国和越国. 〔13〕行路:路人. 〔14〕董:督责,监督. 〔15〕振:同“震”,威吓. 〔16〕作:兴作,建筑.指兴建宫室之类. 〔17〕谦冲:谦虚.自牧:自我修养. 〔18〕下:居于……之下. 〔19〕盘游:打猎游乐. 〔20〕三驱:一年打猎三次.《礼·王制》:“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猎).” 〔21〕敬:慎. 〔22〕黜:排斥. 〔23〕宏:使……光大.兹:此.九德:指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 〔21〕简:选拔. 〔25〕信者:诚信的人. 〔26〕百司:百官. 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渐加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译文: 我听说过,要求树木生长,就一定要加固它的根本;想要河水流得长远,就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使国家安定,就一定要积聚自己的道德仁义.水源不深却希望水流得长远,根不牢固却要求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使国家安定,我虽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帝王的大权重任,处于天地间至尊的地位,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到危难,戒除奢侈而厉行节俭,这也就象砍断树根却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泉源却希望流水长远一样啊! 凡是古代的君主,承受上天的大命,开始做得好的确实很多,但是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困难吗?大概是他们在忧患深重的时候,必然竭尽诚意对待下属,一旦得志,便放纵情欲,傲视他人.竭尽诚意,那么即使象吴、越那样敌对的国家也能结为一个整体;傲视他人,那么骨肉至亲也会疏远得象过路人一样.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恫吓人们,结果只能使人们图求苟且以免于刑罚,却不会怀念国君的恩德,表面上态度恭敬,可是心里并不服气.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百姓象水一样,可以载船,也可以翻船,这是应该特别谨慎的. 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这能轻视吗?身为君臣,果真能够做到:见了想要得到的东西,就想到知足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就想到要适可而止以使百姓安宁;考虑到帝位高随时会有危险,就想到要谦虚,并且加强自我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江海是居于百川的下游;喜欢打猎游乐,就想到每年三次的限度;担心意志懈怠,就想到做事要始终谨慎;忧虑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接纳下属的意见;害怕谗佞奸邪,就想到端正自身以斥退邪恶小人;加恩于人时,就想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赏赐不当;施行刑罚时,就想到不要因为正在发怒而滥施刑罚.完全做到上述十个方面,扩大九德的修养,一定会得到很多补益.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选择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聪明的人就会竭。

推荐你看一下网上比较火的一篇文章《谏宋公疏》。

“古有魏征上书唐太宗《谏太宗十思疏》,今有绿城离职员工上书老总宋卫平《谏宋公疏》。”近日,知名房地产公司绿城集团一离职员工用万言古文写了一篇《谏宋公疏》,上书绿城集团董事长宋卫平,对绿城之困做出详细的剖析;坦言绿城有三忧三患二虑,从企业管理角度在“人忧、治患、略虑”三个方面,对绿城的发展危机建言献策。直言绿城之困非缘于外,而实则起于内。

查看原文

原文:

樊姬者,楚庄王之夫人也。庄王即位,好狩猎,樊姬谏不止,乃不食禽兽之肉。王改过,勤于政事。王尝听朝罢晏,姬下殿迎之,曰:“何罢晏也?得无饥倦乎?””王曰:“与贤者俱,不知饥倦也。”姬曰:“王之所谓贤者何也?”曰:“虞丘子也。”姬掩口而笑。王曰:“姬之所荚何也?”曰:“虞丘子贤则贤矣,未忠也。':王曰:“何谓也?”对曰:“妾执巾栉十一年,遣人之郑、卫求贤女进于王,今贤于妾者二人,同列者七人,妾岂不欲擅王之爱宠乎?妾闻堂上兼女,所以观人能也,妾不能以私蔽公,欲王多见,知人能也。妾闻虞丘子相楚十余年,所荐非子弟则族昆弟,未闻进贤退不肖,是蔽君而塞贤路。知贤不进,是不忠;不知其贤,是不智也。妾之所笑,不亦可乎?”王悦。明日,王以姬言告虞丘子,丘子避席,不知所对。于是避舍使人迎刊、叔敖而进之,王以为令尹,治楚三季而庄王以霸。楚史书曰:“庄王之霸,樊姬之力也。”此之谓也。

颂曰:樊姬谦让,靡有嫉妒。荐进美人,与己同处。非刺虞丘,蔽贤之路。楚庄用焉,功业遂伯。

译文:

樊姬,是楚庄王的夫人。楚庄王登上王位之后,喜欢打猎,樊姬不断规劝楚庄王,可是楚庄王依然喜欢打猎,于是樊姬就不吃禽兽肉。楚庄王改正了过错,处理政事很勤敏。楚庄王曾经上朝,散朝很晚。樊姬下殿来迎接他,问:“为什么散朝这么晚?也许饥饿疲倦了吧?”楚庄王说:“跟贤人在一起,就不知道饥饿疲倦了。”樊姬问:“大王所说的贤人是谁啊?”楚庄王说:“是虞丘子。”樊姬听了,掩着嘴荚起来。楚庄王问:“你笑什么呢?”樊姬说:“虞丘子算是贤臣了,但不能说是忠臣。”楚庄王问:“为什么这样说呢?”樊姬说:“我伺候大王十一年了,派人到郑国、卫囚寻求贤女献给大王,现在比我贤良的有两人,跟我并列的有七人,我难道不想独占大王的爱宠吗?我听说堂上女子多,就可以用来观察她们的才能,我不能固守私情蒙蔽国事,想让大王多见到一些人,了解别人的才能。我听说虞丘子担任楚国丞相十余年,推荐的不是自己的子弟就是同族的兄弟,没有听说他推荐贤人斥退不贤的人,这样做是蒙蔽国君而堵塞贤人进身的路。知道贤人不推荐,这是不忠;不知道那些人是贤人,这是不智。我笑这些,不也是适宜的吗!”楚庄王听后很高兴。第二天,楚庄王把樊姬的话告诉丁虞丘子,虞丘子离开座位,不知道怎么回答。于是让出自己的房子,派人去迎接孙叔敖,把他推荐蛤庄王,楚庄王让孙叔敖担任令尹,治理楚国三年,楚庄王得以成为霸主。楚国史书这样记载:“庄王成为霸主,是樊姬的功劳。”说的就是这些情况。

颂:樊姬谦让,没有嫉妒。推荐美人,跟自己在一起。非议讽刺虞丘于挡住了贤人进身的路。楚庄王听从她,成就了楚国的霸业。

【参考译文】

能进谏的大臣,却不能使国君接受自己的谏言,算不上真正能进谏的大臣。能纳谏的国君,却不能使大臣劝谏自己的过失,就不是真正能纳谏的国君。大臣想让国君接受谏言(该怎么做),我先前已经阐述得很详细了。国君想让大臣力谏(该怎么做),我现在来谈一谈。国君地位高如天,尊贵如神,威势如雷霆。人不能抵抗上天、触怒神灵、忤逆雷霆,也是非常清楚的。如果没有设立奖赏与刑罚,按人之常情,又何苦抵抗上天、触怒神灵、忤逆雷霆呢。如果不是本性忠诚有节义、不追求奖赏、不畏惧刑罚的人,谁希望为了进谏而冒死亡的危险呢。可国君又怎么可能全得到本性忠诚有节义的人来委任他们呢。这里有三个人,一个人勇敢,一个人勇敢、怯懦各半,一个人怯懦。有个人把他们带到深渊前,告诉他们说:“能跃过深渊的人,才算勇敢,不然就是怯懦。”那个勇敢的人以怯懦为耻,一定会跃过深渊,那勇敢、怯懦各半的人和怯懦的人就做不到。这个人又说:“跃过深渊的人奖励千两黄金,不然就没有。”那个勇敢、怯懦各半的人追逐利益,一定会跃过深渊,那个怯懦的人还是做不到。不久,那个怯懦的人回头看到一头猛虎凶狠地逼近,那么那个怯懦的人不等别人跟他说什么,就赶紧跃过深渊,如同走过平坦的大路一样。既然这样,那么人难道有勇敢、怯懦的区别吗,关键在于如何利用形势驱赶他们。国君威严难以冒犯,如同深渊难以跳跃。本性忠诚有节义、不追求奖赏、不畏惧刑罚的人就如同那个勇敢的人,所以没有什么不进谏。追求奖赏的人,如同那个勇敢、怯懦各半的人,所以听到有奖赏就会进谏。畏惧刑罚的人,如同那个怯懦的人,所以看到有刑罚就会进谏。先王知道勇敢的人不可能经常获得,所以把奖赏用作(鼓励勇敢、怯懦各半者的)千金,把刑罚用作(激励怯懦者的)猛虎,让大臣前进时有追求的方向,后退时有躲避的目标,大臣们在这种形势下不能不尽力谏言规劝国君的过失,这是三代兴盛的原因。末世就不是这样,对不进谏者给予奖赏,却对进谏者施加刑罚,大臣们闭口不言就理所当然了,国政混乱、国家衰亡也就接踵而至了。偶尔有贤明的国君想听听自己的过失,也不过是奖赏进谏者罢了。唉!如果没有猛虎,那怯懦的人肯跃过深渊吗?三代之后,像霍光杀昌邑王那些没有进谏(规劝昌邑王过失)的大臣的情况,不也太少了吧!现在奖赏进谏者的情况,偶尔还有,可是惩罚不进谏者的刑罚,已经完全废止了。如果增加对进谏者的奖赏,重新启用对不进谏者的惩罚,那么阿谀奉承的人就会变得正直,奸佞的人会变得忠诚,更何况本来就忠诚正直的人呢!如果真能这样,我不相信国君想听到正直的谏言还会听不到。

译文:现在有三个人:一个勇敢,一个一半勇敢一半怯懦。

有人同他们一道走到深谷边,并且告诉他们说:“能够跳起跨越这深谷的,就是勇者;不能跨越的就是怯懦。”那个勇敢的人以怯懦为耻,一定会跨过深谷;那一半勇敢一半怯懦的人就不能。

又告诉他们说:“能够跳过去的,给他千两银子;不能跳过去就不给。”那个一半勇敢一半怯懦的人追逐金钱利益,也一定能跳过去;那个怯懦的人还是不能过去。

一会儿,回头看见一只凶猛的老虎向他逼来,这个怯懦的人还不等别人告诉他就立即跳起,像走宽阔平坦大道一样跨过了深谷。那么,人难道有勇敢、怯懦的区分么?关键是因形势驱使他们罢了。

《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一》,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

文章塑造了邹忌这样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形象。又表现了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明君形象,和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决心。告诉读者居上者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

原文如下: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希望我能帮助你解疑释惑。

宫之奇谏的谏的意思是:旧时指对君主、尊长的言行提出批评或劝告、规谏、进谏。

原文: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

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翫。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 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 。

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

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 弗听,许晋使。

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八月甲午,晋侯围上阳,问于卜偃曰:“吾其济乎?”对曰:“克之。”公曰:“何时?” 对曰:“童谣曰:‘丙之晨,龙尾伏辰,均服振振,取虢之旗。

鹑之贲贲,天策炖炖,火中成军,虢公其奔。’其九月、十月之交乎!丙子旦,日在尾,月在策,鹑火中,必是时也。”

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从媵秦穆姬。

而修虞祀,且归其职贡于王,故书曰:“晋人执虞公。”罪虞公,言易也。

白话译文:晋侯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外围,虢国灭亡了,虞国也一定跟着灭亡。

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

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俗话说‘面颊和牙床骨互相依着,嘴唇没了,牙齿就会寒冷’,就如同虞、虢两国互相依存的关系啊。” 虞公说:“晋国,与我国同宗,难道会加害我们吗?”宫之奇回答说:“泰伯、虞仲是大王的长子和次子,泰伯不听从父命,因此不让他继承王位。

桓、庄这两个家族有什么罪过?可晋献公把他们杀害了,还不是因为近亲对自己有威胁,才这样做的吗?近亲的势力威胁到自己,还要加害于他们,更何况对一个国家呢?” 虞公说:“我的祭品丰盛清洁,神必然保佑我。”宫之奇回答说:“我听说,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

所以《周书》里说:‘上天对于人没有亲疏不同,只是有德的人上天才保佑他。’又说:‘黍稷不算芳香,只有美德才芳香。

’ 又说:‘人们拿来祭祀的东西都是相同的,但是只有有德行的人的祭品,才是真正的祭品。’如此看来,没有德行,百姓就不和,神灵也就不享用了。

神灵所凭依的,就在于德行了。如果晋国消灭虞国,崇尚德行,以芳香的祭品奉献给神灵,神灵难道会吐出来吗?” 然而仍继续祭祀虞国的祖先,并且把虞国的贡物仍归于周天子。

所以《春秋》中记载说“晋国人捉住了虞公。”这是归罪于虞公,并且说事情进行得很容易。

此文出自先秦·左丘明《左传·僖公五年》《宫之奇谏假道》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公元前655晋国向虞国借道攻打虢国,是要趁虞国的不备而一举两得,即先吃掉虢国,再消灭虞国。具有远见卓识的虞国大夫宫之奇,早就看清了晋国的野心。

他力谏虞公,有力地驳斥了虞公对宗族关系和神权的迷信,指出存亡在人不在神,应该实行德政,民不和则神不享。可是虞公不听,最终落得了被活捉的可悲下场。

研究者认为古代天文科学、历法的贡献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改进了一批天文仪器。如浑仪,沈括大胆改进了其结构,取消了浑仪上不能正确显示月球公转轨迹的月道环,放大了窥管口径,使其更便于观测极星,既方便了使用,又提高了观测精度。

还改进过壶漏、圭表等。二是对天象进行细致的观测,取得了一些新的发现与观测结果。

例如,沈括用晷、漏观测发现了真太阳日有长有短。经现代科学测算,一年中真太阳日的极大值与极小值之差仅为51秒。

三是提出了“十二气历”说,较好地解决了古代历法中一直存在着的阴阳历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对于重视民心和道义的人来说,这样做是得不偿失;对于寡廉鲜耻的人来说,失去的无所谓,得到的才是实在的。

人们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决定取舍的。作者简介:左丘明,生卒年不详,都君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关于左丘明的姓名,长期以来由于先秦及汉代文献对左传作者左丘明的记载非常有限,历代学者就左丘明氏字名情况问题争论不休、众说纷纭。

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但史载,左丘明乃姜子牙后裔,嫡系裔孙丘(邱)氏较为可靠,旁系左氏有待商酌。后人研究认为,左丘明是齐开国之君姜太公二十一世裔孙,楚左史倚相之孙,鲁太史成之子。

西周建立后,周公分封诸侯,姜太公因灭商有功被封于齐,都于营丘(始封昌乐,再徙博兴,又迁临淄)。姜太公死后,嫡长子丁公继位,小儿子印依营丘居住,改姓为丘。

以谏逐客书为主题的小论文

有一次韩信奉刘邦之命伐齐。齐求救于楚。楚派龙且率兵救齐。有人劝谏龙且,因汉军接连破魏、胜齐士气高昂,不可硬拼,不如凭借深沟高垒,坚固防守。因汉军远道而来,补给比较困难,只要坚守,它久攻不下,等待他们粮尽,必然军心涣散,不战自溃。龙且不听,自恃勇力过人,不把韩信放在眼里,因此就在潍水摆开阵势,准备与韩信一决雌雄。

韩信闻讯大喜。命令士兵准备一万个沙袋,在夜里装满沙子,铺在潍水上游,阻塞上游水流。

一切部署停当,韩信就率兵渡河击楚,佯装打败,滤河而走。龙且不知是计,于是率兵涉水渡河追击。韩信令拆掉拦水沙袋,汹涌的河水顷刻间淹死了不计其数的楚军。

还有周忌讽齐王纳谏等

从这件事情之中,我得到了一些启示。进谏,固然是臣子的事情,但是纳谏与否,则在于君王的决断。能否纳谏,是考验一个君王风度和智慧的重要途径,另外,善于纳谏也会使国家变得兴盛,而刚愎自用的君主往往会使国力大受损失,甚至亡国。历史上的许多事例也正说明了这一点。

战国末年,秦王准备兼并六国。韩国倍感恐慌,于是派遣“间谍”深入秦国内部取得秦王的信任并为秦国主持修建水渠,旨在浪费秦国的人力和物力。秦王了解到事实真相后大为恼怒,决定驱逐在秦国的所有六国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李斯得知自己被驱逐之后直言进谏,上了流传百世的《谏逐客书》,秦王览表,采纳,李斯重被重用,后来为秦王兼并六国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另外,许多六国的人才得以留在秦国施展自己的才能,也为秦王扫六合提供了条件。

但是同一个人的身上却发生了不同的事情。秦始皇去世后二世即位,二世即位后大兴土木,疯狂地搜刮民脂民膏,李斯实在看不下去,于是上书劝谏,二世大怒,在赵高的谗言下,李斯成为了历史上死的最惨的丞相,死无全尸,一代名臣死于自己所忠诚的国王之手,实在令人叹息。但是这也正是说明了二世不能纳谏,李斯死后不久,秦国就夭折在二世的手中。

唐朝时,唐太宗李世民和名臣魏征之间演绎了一段进谏与纳谏的佳话。每当唐太宗犯错误之时,总有一个人挺身而出,直言劝谏,甚至犯颜而谏,这个人就是魏征。唐太宗也以魏征为自己的镜子,为自己纠正过错,使自己少犯错误,终于造就了“贞观之治”。魏征死后,唐太宗大哭:“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死,朕亡一镜矣。”

从上面的事例不难看出,君主和贤臣配合得当,贤臣进谏,明君纳谏,才能使政通人和,国家安定。对于一个君主来说,面子往往是很重要的。但是作为一个君主,能够容忍自己的臣子犯颜直谏,从而纠正自己的过错,这就很难得了,但是这也可以反映出一个君主的风度。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我们应该像古代明君学习,做一个善于采纳别人正确意见的人,这样也可以使我们少犯错误,做一个更完美的人。

从这件事情之中,我得到了一些启示。进谏,固然是臣子的事情,但是纳谏与否,则在于君王的决断。能否纳谏,是考验一个君王风度和智慧的重要途径,另外,善于纳谏也会使国家变得兴盛,而刚愎自用的君主往往会使国力大受损失,甚至亡国。历史上的许多事例也正说明了这一点。

战国末年,秦王准备兼并六国。韩国倍感恐慌,于是派遣“间谍”深入秦国内部取得秦王的信任并为秦国主持修建水渠,旨在浪费秦国的人力和物力。秦王了解到事实真相后大为恼怒,决定驱逐在秦国的所有六国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李斯得知自己被驱逐之后直言进谏,上了流传百世的《谏逐客书》,秦王览表,采纳,李斯重被重用,后来为秦王兼并六国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另外,许多六国的人才得以留在秦国施展自己的才能,也为秦王扫六合提供了条件。

但是同一个人的身上却发生了不同的事情。秦始皇去世后二世即位,二世即位后大兴土木,疯狂地搜刮民脂民膏,李斯实在看不下去,于是上书劝谏,二世大怒,在赵高的谗言下,李斯成为了历史上死的最惨的丞相,死无全尸,一代名臣死于自己所忠诚的国王之手,实在令人叹息。但是这也正是说明了二世不能纳谏,李斯死后不久,秦国就夭折在二世的手中。

唐朝时,唐太宗李世民和名臣魏征之间演绎了一段进谏与纳谏的佳话。每当唐太宗犯错误之时,总有一个人挺身而出,直言劝谏,甚至犯颜而谏,这个人就是魏征。唐太宗也以魏征为自己的镜子,为自己纠正过错,使自己少犯错误,终于造就了“贞观之治”。魏征死后,唐太宗大哭:“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死,朕亡一镜矣。”

从上面的事例不难看出,君主和贤臣配合得当,贤臣进谏,明君纳谏,才能使政通人和,国家安定。对于一个君主来说,面子往往是很重要的。但是作为一个君主,能够容忍自己的臣子犯颜直谏,从而纠正自己的过错,这就很难得了,但是这也可以反映出一个君主的风度。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我们应该像古代明君学习,做一个善于采纳别人正确意见的人,这样也可以使我们少犯错误,做一个更完美的人。

劝谏故事:抛砖引玉谏宣王 齐宣王下令修建一座占地超过一百亩,大堂上要设置三百座门的宫殿,一连修建了三年都没有能够成功。

绝大多数的大臣都不敢劝阻,只有春居对此忧心忡忡,总想找个合适的机会劝谏齐宣王。 有一天,齐宣王和大臣们谈论君主的贤明问题。

春居趁机问他:"楚王抛弃了先王的礼乐,音乐也因此而变得轻浮了,您说楚王能算贤明的君主吗?" "当然不能算!"齐宣王不假思索地就作出了回答。 春居又问:"楚国所谓的贤臣数以百计,却没有为此而劝谏楚王。

您说,楚国有算得上贤臣的人吗?" "当然没有!"齐宣王又肯定地回答道。 春居顺水推舟又接着问:"现在大王您要修建的大宫室,占地超过了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38百亩,堂上还要设置三百座门,这样豪华的大宫室一连修了三年都没完工。

大臣中没有人敢劝阻。请问,大王您手下算得上拥有贤臣吗?" 齐宣王面带羞愧之色,迟疑了一下,说:"当然也没有!" 春居拱手说:"那好!请允许我离开吧!"说完就头也不回地快步走了出去。

齐宣王愣了一下,马上追上去说:"春子!春子!请您回来!为什么这么晚才劝阻我呢?" 齐宣王把春居召回来后,又赶紧召来记事的史官,对他说:"马上记载下来!我不贤德,喜欢建大宫室。春子劝谏了我。

" 最后齐宣王下令停止了这项劳民伤财的浩大工程。

一、古人成功的劝谏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第四单元选了四篇古文,分别出自《左传》、《国语》和《战国策》,它们都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名篇。

其精美的语言,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无不向我们展示了先秦历史散文卓越的艺术成就。其中,《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这三篇文章中所展示的古人那高超的劝谏艺术尤其令人拍案叫绝。

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口若悬河的邹忌,胸有成竹的触龙,都以其杰出的辩才,说服了高高在上的国君,从而改写了本国的历史:烛之武退秦师挽救了赵国,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国“战胜于朝廷”,触龙说赵太后使赵国在危难之时得到了齐国的援助,从而转危为安。为此,他们都成了历史的功臣,也成为文学史上不朽的艺术形象, 他们的成功与他们杰出的说辩才能是分不开的。

其才能何在?其说辩技巧何在?其成功的奥妙何在?这个问题的答案对于处在现代社会中的现代人,对于面临现代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的现代人,也许有着更为直接的意义。 要尊重他人。

只有尊重他人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烛之武对于秦伯,邹忌对于齐威王,触龙对于赵太后,都是必恭必敬的。烛之武一口一个“君”,邹忌一口一个“臣”(自称),触龙“病足,曾不能疾走”,却也要“徐趋”而“至而自谢”,每一言每一行无不表现了对对方的尊敬。

这种尊敬赢得了对方的好感,从而也为自己的说服工作打好了感情基础。 要努力制造一种和谐的谈话气氛。

这一点在《触龙说赵太后》中表现的尤为突出。触龙刚见太后时,“太后盛气而揖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触龙开口便谈让长安君为人质的事,很可能落入太后唾其面的尴尬境地,因为,人在生气的时候,是最不理智的,不但难于听取他人的意见,而且很可能把对方当作发泄的对象。

老到、精明的触龙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见到太后后,他避而不谈长安君之事,而是询问太后的饮食起居,唠起了家常,从而使太后由“太后盛气而揖之”到”色稍解”,既而“笑曰”,和谐的谈话氛围形成了,自己陈述意见条件的也就成熟了。 迂回战术,“比兴”手法,欲成甲事,先谈乙事,以乙事促成甲事,请君入瓮。

烛之武的目的是让千里行军至此的秦伯退兵,邹忌意在让“弊甚”的威王接受国人的指责,而触龙则完全是为了让赵太后的爱子到齐国作人质。这些事,即使是一般老百姓,也是很难接受的,更不用说是万人之上的一国之君。

所以,如果他们在一开始就切入正题,很可能一下子就陷入骑虎难下的僵局,闹不好还会受辱甚至招致杀身之祸。因此,在谈话的开始,他们对自己此行的目的避而不谈,而是谈一些表面上看来与之不相干的事情:烛之武不谈让秦退兵的事,却大谈秦国的利害得失;邹忌开口谈的是一些闺房私语,触龙则纯粹是拉家常。

但在事实上,他们在选择话题时,是煞费苦心的,谈论这些话题,其目的都是为了引出自己要真正要谈论的内容,都是为后面的话题服务的。这些话题和后面的话题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可用下面的逻辑推理来概括: 如果A,那么B。 AB之间的关系和甲乙之间的关系一样。

所以,如果甲,那么乙。 试邹忌的言辞为例 我是朝庭重臣,地位高,权利大,因此,在家受妻、妾、客蒙蔽很厉害。

我与妻、妾、客的关系同国君与各国诸侯、大臣、宫女的关系一样。 所以,作为拥有至高无上权利的一国之君受诸侯、大臣和宫女的蒙蔽更深。

采用迂回战术,从日常生活小事谈起,由日常生活小事中的小道理,引出治国安邦的大道理,这种劝谏艺术,以小见大。深入浅出,容易让人接受,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对方的利害得失。人都是有私心的,人首先要为自己、为自己的家庭、为自己的小集团考虑。

任凭你讲的道理再对,如果对对方没有什么好处,对方是懒得理你的。邹忌与齐威王,触龙与赵太后,大的立场是基本相同的,都是为同一的国家着想,这里不必赘述。

烛之武与秦伯应当说是一种彻头彻尾的敌对关系(秦伐郑),利益上是根本冲突的,郑国的利益秦国是不会考虑的。烛之武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他在说服秦伯的时候,避而不谈郑国的利益,而是从秦国的利益出发,站在秦国的立场上来分析郑亡对于秦国的利害,使秦伯认识到郑亡确实对秦有百害而无一利,最终实现了让秦退兵的目的。

二、历史上劝谏失败的事例 1、夏朝桀杀关龙逢(略) 2、比干之死 成汤末年,朝歌城内。纣王梦的箴言曰:“修中庸而行圣贤。”

遂问及亚相比干:“卿可知何为中庸之道?”比干略加思索道:“中庸,既不偏不倚,中直秉正。肌骨,体肤,才学,贤德诸项并驾齐驱,平衡一体。

无突出之强亦无显著之弱,是为中庸。”纣王得其意,欲施行均衡文武百官诸项才能之举以进中庸。

然妲己上而阻曰:“大王此举差矣!如此中庸,实为谬解。人之生而迥异,或重于体力,或重于文才,抑或重于贤德,乃上天之造作。

重体力者常弱于文才,重文才者常弱于贤德,而重贤德者常弱于体力。专长与弱项相互弥补,以趋平衡,是为中庸。

大王应广纳各路贤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勇者见勇。以弥补各自不足,则中庸可修而圣。

她耐心地等着药剂师过来招呼,可是那时他太忙了。苔丝扭动双脚在地面上摩擦着,弄出很大的声响来,没人理她。她使劲用最招人厌烦的声音清了清嗓子,还是没用。

最后她从罐子里取出一枚25美分的硬币,猛地往玻璃柜台上一拍。这次奏效了。“噢,你想要什么?”药剂师问道,“我正跟我从芝加哥来的弟弟说话呢,我们已经有好几年没见了。”他只是随口一问,并没有等苔丝回答他。

“嗯,我想跟你讲讲我弟弟的事,”苔丝也用同样生气的语调回敬他,“他病得非常、非常重……所以我想买一个奇迹。”

五一放假期间,我因为在家里闲不住,就到外婆家玩。外婆家四面环山,依山傍水,最适合放松心情了。

为了行走方便,我翻出了外婆家里一辆老式自行车。临行前,外婆特意叮嘱我路上千万要小心,不要骑快车。我“嗯”了一声就匆匆出发了。

到了山间,我四处逛了一会,忽然在拐弯时,一位老婆婆出现在我眼前。当时情况危急,加上下坡速度快,我无法控制住自行车,只好从老人身边冲过去,一直冲出了十几米,自行车终于被我停住了。当我回头再看时,哪儿还有什么老婆婆,索性我也就不管她。

到了山腰,忽然下起了小雨。于是,我原路返回。不过,我发现我迷路了。每个地方都差不多,房子都像一个模子刻的一样。更倒霉的是,自行车胎不知何时被扎破了。“人倒霉的时候,喝口水都会塞牙。”我自言自语地说道。

“进来坐会吧!”我身后忽然传来了一声沙哑的声音。转身一看,原来是一位老婆婆,而且我越看越眼熟。“是早上的老婆婆。”我突然想了起来。她把我带进了她的房子,房子不太大,但很干净很整洁。

老婆婆倒了一杯茶给我,然后说:“小朋友,下雨还登山呀?”“不,我是迷路了,你知道去山脚的路吗?”我问道。“你先在这儿歇歇,等雨停了我给你指路。”老婆婆和蔼地说。“老婆婆,你这伤是……”我指着老人胳膊上的绷带说,“这是怎么形成的?”“就是早上的一个小孩骑自行车不小心撞的,不过不碍事。对了,你的自行车轮胎破了吧?我帮你补一补。”说完,老人就朝我的自行车走去。等她修好后,雨已经停了。她指了一条路,让我直走。我骑上自行车,匆匆的走了,连句感谢的话都没说,生怕她认出了我。

回到外婆家已经是黄昏了。外婆见我衣服都湿了,就让我去洗澡、换衣服。吃晚饭时,外婆忽然问了一句:“你的自行车轮胎是不是被谁补了?”我想也没想就点点头。“给你补胎的人真是好人,还把你的刹车也换了。”我忽然呆住了……老婆婆发现我的刹车坏了就代表她已经知道是我撞了她。我心里愧疚极了。她明知道却没有揭发我,而我也没有向她承认错误。

因为他自己 也是外国人。。。。。。。主要是威胁到他自身的利益!这样的议论文,主要是借鉴正反对比的方式。

《谏逐客书》以郑国来秦修渠的阴谋被发现,秦王听取秦宗室的话,采取逐客的建议为大背景,以李斯作为被“逐”之客时所采取的行动,即“游说”为主要行为线索,以最终成功化解“逐客”危机为结局。首先,“书”这样的一个文体就决定了《谏逐客书》是写给一个特殊的读者——秦王看的,其旨意又是希望这个操生杀大权者收回逐客成命。因此,这个奏疏的成败得失,不仅关系到秦国的命运,而且关系到李斯本人的利害得失,这就要求奏疏特别注意策略和分寸。最后,秦王收回了“逐客”的命令——“除逐客令,复李斯官”。一纸奏章改变了李斯的命运、秦王的命运,甚至改变了秦国的命运,起到如此重大的作用,不能不说《谏逐客书》是一篇精彩绝伦的优秀文章。对此,鲁迅先生给予了高度评价“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同时《谏逐客书》给后人展示了一个有别于政治官场上的李斯: 行文敏捷,逻辑严谨,论述有据,文采斐然。首先,李斯在开篇即点明个人观点: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文章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同时,又把“逐客”决策的责任,推给了“吏”。人人都知道决定“逐客”的在“王”而不在“吏”,把“逐客”之事说成是“吏”之所为,且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就给秦王收回成命留下很大的弹性空间,给自己和秦王都留下了进退自如的充分余地。为了论述这一中心论点,作者首先例举秦国历史上秦缪公、秦孝公、秦惠王、秦昭王四位有建树的君王“ 皆以客之功”,使秦国兴旺发达,兵强国富的史事,接着理直气壮地反诘:“客何负于秦哉?”四君王的往事,具有极强的典型性和说服力,使秦王意识到“客未负于秦,而有功于秦”,对逐客之令心生动摇。接着又采用反面论证的议论手法,阐述了逐客的危害。继而论今,李斯立足现实,剖析事理,抓住秦王想要“跨海内,制诸侯”的目的,指出秦王“重物轻人”的做法之错。这里也体现了李斯高超的铺陈之术:李斯将秦王偏爱的珠、宝、色、乐等外物与秦王不用外人之策对比,揭示了“用外物”与“逐客卿”间反差极大的矛盾,尖锐地批评了秦王的逐客之过。而后再一次回扣要害,指出这决不是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办法。恰似一声惊雷,唤起了秦王以统一大业为重的觉醒。最后,他采用比喻论证,以泰山、河海作比, 说明要成就帝业,必须广揽人才,接纳客卿才有利于统一大业的观点。“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候,……此所谓藉寇兵而资盗粮者也。”再一次说明了逐客是削弱自己,资助敌人的道理。就像把武器借给敌人,把粮食送给盗贼一样,是与统一大业背道而驰的。文章之未,李斯高屋建领地指出逐客的严重后果。“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逐客不仅谈不上统一天下,而且有亡国的危险李斯高瞻远瞩,斩钉截铁,把逐客的危险合乎情理地推测到了最严重的地步,使秦王大吃一惊, 一向刚慢自用的秦王,终于翻然悔悟。  纵观全文,李斯没有被逐的幽怨与仕途被斩断的义愤,只有理性客观的分析。因为在此之前,李斯已深受秦王信任,秦王对其言听计从。在这一背景下,李斯所考虑的就不仅仅是个人得失,更多的是秦国的利害。在明知自己亦是“被逐”之人时依然能够做到心里全是家国天下,从秦国发展出发来规劝秦王,全然不为自己申求一二,属实令人敬佩。同时李斯借《谏逐客书》向秦王表明:我虽是客卿,但是是一个一心为秦、忠于秦王、满腹才华的客卿,从而釜底抽薪,消解了秦王心中对客卿,准确说是对李斯的不信任。此举,展示了李斯博大的胸怀,更将自己摆放在正确的位置上,从而与郑国之流划清了界限。  巴尔扎克说:“困境,是天才的进阶之身,能人的无价之宝。”李斯未被困境包裹而止步不前,反而借《谏逐客书》涅槃重生,展现了他对时与势的科学把握,对事物“道”和“度”的精准拿捏,对人与己的正确定位。时至今日,仍有许多闪光之处值得我们深入学习。

  • 索引序列
  • 研究善谏进谏的论文
  • 关于善于纳谏的小议论文素材
  • 纳谏的议论文题目
  • 关于谏言论文范文资料
  • 以谏逐客书为主题的小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