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德语翻译说明书论文参考文献

德语翻译说明书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德语翻译说明书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直接写在论文末尾就是,罗列出来。文中提及的地方你用数字标上号。我有一篇上外德语系主任卫茂平的学生的关于一部德语小说的博士论文,你可以参照,你留邮箱的话,采纳,可以发给你

说明:由作者、出版年份、书名、出版城市、出版社名五部分依次构成。作者:姓在前,名在后,姓后加逗号,名用全名,只有中间名须用首字母缩 写加句号(如示例中的 Konrad, Elmar D.)。多个作者时,各个作者间用 斜线“/”间隔,间隔号前后不空格。出版年份:在作者后加括号标出,如同一作者在同一年出版或发表过多个文 献,则须以书名首字母为序,分别在年份后不空格加小写字母 a、b、 c……加以区分,即(2006a)、(2006b)、(2006c)……。书名:在出版年份后由冒号“:”引出书名,用句号“.”结束书名。书名有副标题的则在主标题和副标题之间用逗号“,”隔开。书名首字母大写, 其它大小写规则与常规正文书写规则无异。出版城市:出版城市后须加冒号“:”引出出版社。多个出版地之间用逗号“,” 隔开。出版社:直接书写出版社名称,名称后不需加 Verlag 一词。

开题报告:研究课题:20年代的德语文学汉译活动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兼及研究现状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卫茂平先生曾作过一本《德国文学汉译史考辨——晚清与民国时期》,2004年由上海外教社出版,笔者偶然在图书馆读到,这是课题的缘起。导言中提及:学界近20年来对于中国翻译文学史的讨论及成果虽蔚为可观,然关于单个语种史料详尽的却鲜有所见(英语日语方面兴许乐观些,其余小语种的状况则堪忧)。这也成了卫先生作此书的因由。但同时卫先生亦在后记中表示了遗憾:其书的资料来源基本局限于上海的主要图书馆,且受制于我国目前图书馆体制和书目编制水平的局限,所以不免有些遗漏,有时或也难免有失准确,尤其是散布在各地报纸上的译文和评论,查询起来颇有难度。同年四川外语学院的莫光华教授在《外国文学研究》第一期刊文《中德比较文学研究二十年》指出 “在比较文学的视野里,就整体水平而言,特别是与当前国内其它外语语种文学翻译研究的火热场面相比,德语文学翻译的理论研究简直可以说是一片空白”。德汉译介学研究的缺位,与中德翻译文学史的梳理不足,恐怕也是忧戚相关的。另社科院外文所的叶隽先生又为卫先生的书在《中华读书报》上专做过《德语文学汉译史的意义》一文:“正如有论者指出的,晚清以来两大背景,必须关注,纵向是“传统赓续”,横向是“西学东渐”,而西学东渐一个重要的过滤器与输入口,是“翻译”,不将这一因素高度重视,是很难深入理解“现代中国”形成与建构的历程的。所以,就这个意义来说,清理近代以来的汉译史,极为必要。”叶隽先生作此评论文章的初衷显然是为了借此书的出版引起学界对于德语文学汉译史的关注和深入研究,可惜这一努力似乎响应者寥寥。卫先生的书出版之后,关于德语文学汉译史就鲜有见到什么专著出现,只偶有一些熟悉的名字一两篇短小的文章零星见诸报端。于是2006年在《早期中国德语文学学科史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叶隽先生又旧事重提:“中国德语文学学科史的研究,到现在还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大量的史实湮没,需要有人仔细搜集、精心考辨、拂去尘埃,还原历史的面目。”而这一块缺失目前不知是尚在研究中还是再度被搁置起来了。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基本思路在这种情境下我们就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是不是可以尝试将卫先生的研究细化并且竭尽所能地深入一些下去?全面的细化与深入或许就笔者现在的学术水平以及曦源项目的时间节点出发是不现实的,但做一个时段限于十年间的德语文学汉译情况研究也许还是具备一定程度上的可行性的。并且作为德语语言文学系的学生,我们也很期待能通过在这项项目中的实践,为中国德语文学学科史的研究尽一份绵薄之力。而我们在此基础上选择了20年代这个被卫先生称为德语文学汉译“高潮的到来”的十年,亦不是未经慎重考虑的。据卫茂平先生在书中的统计,20年代全国共出版德语文学汉译作品58部,其中53部出版地为上海。如果光从出版数量上而言,无论是接下来战争文学勃兴的30年代,甚而是出版事业因时局的缘故遭受重创的40年代,都比20年代要更庞大些。但20年代这个十年间的翻译活动别与后来译介的重要性,在于许多在德语本土语境意义非凡的作者,或是被引介到现代汉语语境后在中国产生过或者仍然在产生着巨大影响的作者,在这个时期首次被译成汉语或作品最初被大量翻译。这种特殊性为许多我们所提出的问题的价值加了筹码。这些作者中仅我们耳熟能详的就包括歌德,格林兄弟(当时也有译作格列姆或格尔木等),海涅,尼采,施笃姆(时有译为斯托尔姆,施托谟等),莱辛(时译莱森),茨威格等。还有一些初次汉译昙花一现后就在民国译坛甚而当今中国就再也杳无声迹了的名字。当时的翻译者是怎样的身份?出于何种心态引介特定的某位作家?选择作品又是以怎样的标准?引介后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种影响的程度和该作者在当时的德语语境或世界范围的影响是否相称,与其对当下中国影响力相比如何?悄无声息的冷遇或者极力的推崇,种种的遭际中又隐含着怎样的意味?报刊的德语汉译书评对这些作者在汉语语境的接受史产生了何种作用?德语语言文学作为一个学科当时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工具书的出现,德语教科书,学科术语形成的情况,或者这个学科究竟是形成了没有?)对德语文学汉译影响如何?与此同时,20年代在中国近代史上亦是风声鹤唳的十年。国人的团结救亡在这个十年走向高潮:中共成立、国共第一次合作、黄埔军校建立、五卅运动爆发、国民革命的开始与失败。而在此之前,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在学者们多年的努力之后也已卓有成效。那么德中关系在这十年翻译史上是否起到某种导向性作用?哪些作品是由德语直接翻译过来的?哪些是经由日语或英语转译之作?对德语古典文学和当代文学的译介的情况分别如何?这种种的问题都是我们在着手研究时所需要反复斟酌考虑的。三.课题创新点及难点就创新点而言,在上面论述本课题的意义和研究现状时其实已经涉及,此处不再赘述,聊以一句话简要概括之:德语文学的汉译史这一领域目前为止学界涉足者寥寥,应该说是一块很有开垦价值的沃土。但这样一个选题对我们而言不得不说是颇费力气的一个任务。首先,要把这个课题做得有价值做得符合学术规范将涉及到许多历史专业的基础知识,比如史料的鉴别,史学研究方法,基本的史学理论。这对就读于复旦德语系的学生是有些不利的。虽然二人高考时选的都是历史一科,但对于严格意义上的历史研究毕竟还是几乎全然陌生的。所幸的是出于个人兴趣的缘故,我们在大学两年里修读过许多历史系的专业课程,比如吴晓群老师的“十五世纪以前的世界”,金寿福老师的“史学原典导读”(旧约),邹振环老师的“史学原典导读”(中国历史文选),韩升老师“东亚文明的历史进程”,许多历史系老师共同开课的“中国古典文化”,同时也听了不少史学相关讲座,专业素养的不足通过这些课程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弥补。而章清老师的“中国现代学科的形成”可以说是直接启发我们定下这个课题方向的诱因。其实定下这个课题时便是抱着做一个跨学科研究的想法的。这个研究关系到的学科素养可能的确偏重了历史学甚而偏离了本身的专业,就研究方法而言与自己两年来的德国语言学习基础不太相关,本专业带来的语言能力起着几乎纯粹工具性的作用。但是这个研究的结果不出意外的话应当说无论是从中国的德语文学学科史或者中德文学关系角度来看都是颇有些意义的。而在研究这样一个课题时语言也成为我们二人相较与以历史为本科的同学的一大优势。另外原始文献的查找也是一大问题。卫茂平先生在《德语文学汉译史考辨(晚清和民国时期)》中亦头疼于资料查找的困难性,并且很率直地说“因为害怕旅途的困顿和查阅的繁难,一开始就未抱遍访全国主要图书馆的奢望”。不过我们相信这一点总还是人力可以克服的,毕竟是精力旺盛的年轻人,我们会利用假期的时间尽量多跑跑课题相关的全国主要大学的图书馆资料室和相关城市的图书馆。而且我们有足够的耐心,总还是可以挖掘出一点点新的文献史料的。并且卫先生在《考辨》附录里列出了“德语文学汉译及评论书目”、“汉译德语文学作品合集书目”、“德语文学史论、评论书目”;出版时间,出版社,译者历历在目,为我们史料的查找和考证已经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所以尽管困难,我们还是相信在卫先生研究的基础上搜集原始文献是具备可行性的。叶隽先生的《中国文化里所具有的“世界精神”——德国文学里的中国图景及其思想史意义》谈到:从求真角度而言,历史学之强调“史实考辨”,其意义在重视一种知识学意义上的渐进积累,因为徒称义理,是站不住脚的。但真正的史家往往不以此为贵,反而说:“学问文章,聪明才辨,不足以持世;所以持世者,存乎识也。”其实任何的学术研究应当都是如此,在翻阅过大量的前人研究和原始材料后,如果能从新颖的角度入手,整合梳理并且提出自己独到的观点,才是整个研究的最大的价值所在,却也是最大的难点所在,但有没有这个悟性,却不是我们敢于妄言的了。四.课题预期成果:发现一些新史料,较为详细完备地梳理这10年间的德汉翻译史料文献,尽量解决以上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完成结题论文。五.参考文献:现代学术视野中的留德学人 同济大学出版社 叶隽同济•德意志文化丛书 另一种西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叶隽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丛书中国对德国文学影响史述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卫茂平德语文学汉译史考辨(晚清和民国时期)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卫茂平异域的召唤——德国作家与中国文化 宁夏人民出版社 卫茂平,马佳欣,郑霞 中德文学关系研究文集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卫茂平,(德)屈尔曼主编施笃姆诗意小说选 江苏人民出版社 杨武能译歌德与中国 三联书店 杨武能中德文学研究 辽宁教育出版社 陈铨 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3卷6册)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图书馆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史料索引集(1840——1919) 上海书店出版社 魏绍昌中国近代文学大系•翻译文学集 上海书店 施蛰存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目录汇编(上,下) 天津人民出版社 唐沅等中国翻译词典 湖北教育出版社 林煌天等民国时期总书目•外国文学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北京图书馆

产品说明书翻译论文参考文献

在论文里说清楚就可以了,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参考文献。你可以去网上找这个说明书的电子版,然后依照电子文献的著录规则著录。

参考文献的类型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具体如下:M--专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报告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对于英文参考文献,还应注意以下两点:①作者姓名采用“姓在前名在后”原则,具体格式是: 姓,名字的首字母. 如: Malcolm Richard Cowley 应为:Cowley, .,如果有两位作者,第一位作者方式不变,&之后第二位作者名字的首字母放在前面,姓放在后面,如:Frank Norris 与Irving Gordon应为:Norris, F. & .;②书名、报刊名使用斜体字,如: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English Weekly。二、参考文献的格式及举例1.期刊类【格式】[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举例】[1] 王海粟.浅议会计信息披露模式[J].财政研究,2004,21(1):56-58.[2] 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1):46-52.[3] Heider, . The structure of color space in naming and memory of two languages [J].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1999, (3): 62 – .专著类【格式】[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举例】[4] 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42.[5] Gill, R. 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 [M]. London: Macmillan, 1985: .报纸类【格式】[序号]作者.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举例】[6] 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 光明日报,1998-12-27(3).[7] French, W. Between Silences: A Voice from China[N]. Atlantic Weekly, 1987-8-15(33).4.论文集【格式】[序号]作者.篇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举例】[8]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2-17.[9] Spivak,G. “Can the Subaltern Speak?”[A]. In & L. Grossberg(eds.). Victory in Limbo: Imigism [C].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8, .[10] Almarza, . Student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knowledge growth [A]. In and (eds.). Teacher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 [C].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学位论文【格式】[序号]作者.篇名[D].出版地:保存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举例】[11] 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 1983:.研究报告【格式】[序号]作者.篇名[R].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举例】[12] 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 1997:.条例【格式】[序号]颁布单位.条例名称.发布日期【举例】[15]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Z].1991-06-058.译著【格式】[序号]原著作者. 书名[M].译者,译.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三、注释注释是对论文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注释前面用圈码①、②、③等标识。四、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与文中注(王小龙,2005)对应。标号在标点符号内。多个都需要标注出来,而不是1-6等等 ,并列写出来。

去中国知网看看人家的硕士论文怎么写的 你就有方向了

参考文献如果是某产品的说明书,可以找到说明书的电子版,以电子文档的格式写。

[序号]作者。题名[文献类型/OL]。(更新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用投稿日期代替即可)]。获取和访问途径。

例:箫珏。出版业信息化迈入快车道[EB/OL]。(2001-04-15)[2002-07-26].网址。

扩展资料:

参考文献的格式:

1、专著

[序号]作者。书名[M]。 版本(第1版不注)。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

[1] MandelBrot B. The fractal geometry of nature[M]. New York: Freeman, 1982

[2] Qi Dongxu. Fractal and its computing generation [M].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94:20-40 (in Chinese)

(齐东旭。分形及其计算机生成[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20-40)

2、专著析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作者。析出文献名[M]//编者。专著名,卷。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

[1] 薛社普。C-醋酸棉酚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M]//薛社普,梁德才,刘 裕。男用节育药棉酚的实验研究。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67-73

[2] Tagg R C,Push M。Enzyme catalyzed cellular transaminations[M]//Round A F 。Advances in Enzymology,vol 1。3rd ed。New York:Academic Press,1954:125-147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文格式

德语翻译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语言学德语简史

德语毕业论文不难的,主要是题目要定好,不要千篇一律。之前也是弄了好久没过,还是上届学长给的莫文网,相当靠谱的说中国德语学习者篇章写作中的词汇错误分析中国德语专业大学生作文中的篇章衔接与连贯中德外语学习文化的跨文化协同研究中国现代女作家与德语文学来自圣经的常用德语熟语与中文对应语词对比分析对外德语教材《当代大学德语》与《Themen aktuell》第一册内容比较分析高职德语教学中翻译法和交际法的应用"Moodle"在中国大学生德语学习中运用的可行性研究第三语言习得的中介语发展规律——对兰州大学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德语中介语的调查研究德语区学生汉语状语语序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研究德语中的外来词研究汉语本族语者和德语本族语者加工汉语被字句的认知神经模式对比—一项ERP研究汉德语常用动词配价的应用对比研究德语母语者汉语词汇习得偏误研究——基于HSK语料库语料国别教材语音教学针对性评估——以《新实用汉语课本(德语版)》为例理工科院校二外德语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交际因素在大学德语教材中的导入研究——以《新编大学德语》和《大学德语》(修订版)为例庄子在德国——德语文学中的庄子元素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视角下的《当代大学德语》教材分析非目的语环境下第二语言课堂教学策略的对比分析——一项基于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汉语、法语、德语教学的实证研究德语艺术歌曲语音及演唱分析——以《冬之旅》部分作品为例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各类德语讲话稿的翻译及研究《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动词配价研究——对德语配价理论的借鉴身份与写作——德语国家年轻一代犹太裔作家叙事作品研究德语法律文体及合同文本中的名词化现象研究论德语新正字法对中国德语教学的启示从认知角度看英语、汉语、德语中爱的隐喻汉德语音对比及德国学生汉语发音偏误研究论藏族民间故事的德语翻译——以《藏族故事集》为例互文性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庄子》德语译本的翻译批评研究英语正迁移作用在德语习得中的对比研究德语童话的中国漫游——以格林童话为代表谈其在中国的译介、传播、接受和影响

参考文献直接写在论文末尾就是,罗列出来。文中提及的地方你用数字标上号。我有一篇上外德语系主任卫茂平的学生的关于一部德语小说的博士论文,你可以参照,你留邮箱的话,采纳,可以发给你

开题报告:研究课题:20年代的德语文学汉译活动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兼及研究现状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卫茂平先生曾作过一本《德国文学汉译史考辨——晚清与民国时期》,2004年由上海外教社出版,笔者偶然在图书馆读到,这是课题的缘起。导言中提及:学界近20年来对于中国翻译文学史的讨论及成果虽蔚为可观,然关于单个语种史料详尽的却鲜有所见(英语日语方面兴许乐观些,其余小语种的状况则堪忧)。这也成了卫先生作此书的因由。但同时卫先生亦在后记中表示了遗憾:其书的资料来源基本局限于上海的主要图书馆,且受制于我国目前图书馆体制和书目编制水平的局限,所以不免有些遗漏,有时或也难免有失准确,尤其是散布在各地报纸上的译文和评论,查询起来颇有难度。同年四川外语学院的莫光华教授在《外国文学研究》第一期刊文《中德比较文学研究二十年》指出 “在比较文学的视野里,就整体水平而言,特别是与当前国内其它外语语种文学翻译研究的火热场面相比,德语文学翻译的理论研究简直可以说是一片空白”。德汉译介学研究的缺位,与中德翻译文学史的梳理不足,恐怕也是忧戚相关的。另社科院外文所的叶隽先生又为卫先生的书在《中华读书报》上专做过《德语文学汉译史的意义》一文:“正如有论者指出的,晚清以来两大背景,必须关注,纵向是“传统赓续”,横向是“西学东渐”,而西学东渐一个重要的过滤器与输入口,是“翻译”,不将这一因素高度重视,是很难深入理解“现代中国”形成与建构的历程的。所以,就这个意义来说,清理近代以来的汉译史,极为必要。”叶隽先生作此评论文章的初衷显然是为了借此书的出版引起学界对于德语文学汉译史的关注和深入研究,可惜这一努力似乎响应者寥寥。卫先生的书出版之后,关于德语文学汉译史就鲜有见到什么专著出现,只偶有一些熟悉的名字一两篇短小的文章零星见诸报端。于是2006年在《早期中国德语文学学科史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叶隽先生又旧事重提:“中国德语文学学科史的研究,到现在还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大量的史实湮没,需要有人仔细搜集、精心考辨、拂去尘埃,还原历史的面目。”而这一块缺失目前不知是尚在研究中还是再度被搁置起来了。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基本思路在这种情境下我们就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是不是可以尝试将卫先生的研究细化并且竭尽所能地深入一些下去?全面的细化与深入或许就笔者现在的学术水平以及曦源项目的时间节点出发是不现实的,但做一个时段限于十年间的德语文学汉译情况研究也许还是具备一定程度上的可行性的。并且作为德语语言文学系的学生,我们也很期待能通过在这项项目中的实践,为中国德语文学学科史的研究尽一份绵薄之力。而我们在此基础上选择了20年代这个被卫先生称为德语文学汉译“高潮的到来”的十年,亦不是未经慎重考虑的。据卫茂平先生在书中的统计,20年代全国共出版德语文学汉译作品58部,其中53部出版地为上海。如果光从出版数量上而言,无论是接下来战争文学勃兴的30年代,甚而是出版事业因时局的缘故遭受重创的40年代,都比20年代要更庞大些。但20年代这个十年间的翻译活动别与后来译介的重要性,在于许多在德语本土语境意义非凡的作者,或是被引介到现代汉语语境后在中国产生过或者仍然在产生着巨大影响的作者,在这个时期首次被译成汉语或作品最初被大量翻译。这种特殊性为许多我们所提出的问题的价值加了筹码。这些作者中仅我们耳熟能详的就包括歌德,格林兄弟(当时也有译作格列姆或格尔木等),海涅,尼采,施笃姆(时有译为斯托尔姆,施托谟等),莱辛(时译莱森),茨威格等。还有一些初次汉译昙花一现后就在民国译坛甚而当今中国就再也杳无声迹了的名字。当时的翻译者是怎样的身份?出于何种心态引介特定的某位作家?选择作品又是以怎样的标准?引介后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种影响的程度和该作者在当时的德语语境或世界范围的影响是否相称,与其对当下中国影响力相比如何?悄无声息的冷遇或者极力的推崇,种种的遭际中又隐含着怎样的意味?报刊的德语汉译书评对这些作者在汉语语境的接受史产生了何种作用?德语语言文学作为一个学科当时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工具书的出现,德语教科书,学科术语形成的情况,或者这个学科究竟是形成了没有?)对德语文学汉译影响如何?与此同时,20年代在中国近代史上亦是风声鹤唳的十年。国人的团结救亡在这个十年走向高潮:中共成立、国共第一次合作、黄埔军校建立、五卅运动爆发、国民革命的开始与失败。而在此之前,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在学者们多年的努力之后也已卓有成效。那么德中关系在这十年翻译史上是否起到某种导向性作用?哪些作品是由德语直接翻译过来的?哪些是经由日语或英语转译之作?对德语古典文学和当代文学的译介的情况分别如何?这种种的问题都是我们在着手研究时所需要反复斟酌考虑的。三.课题创新点及难点就创新点而言,在上面论述本课题的意义和研究现状时其实已经涉及,此处不再赘述,聊以一句话简要概括之:德语文学的汉译史这一领域目前为止学界涉足者寥寥,应该说是一块很有开垦价值的沃土。但这样一个选题对我们而言不得不说是颇费力气的一个任务。首先,要把这个课题做得有价值做得符合学术规范将涉及到许多历史专业的基础知识,比如史料的鉴别,史学研究方法,基本的史学理论。这对就读于复旦德语系的学生是有些不利的。虽然二人高考时选的都是历史一科,但对于严格意义上的历史研究毕竟还是几乎全然陌生的。所幸的是出于个人兴趣的缘故,我们在大学两年里修读过许多历史系的专业课程,比如吴晓群老师的“十五世纪以前的世界”,金寿福老师的“史学原典导读”(旧约),邹振环老师的“史学原典导读”(中国历史文选),韩升老师“东亚文明的历史进程”,许多历史系老师共同开课的“中国古典文化”,同时也听了不少史学相关讲座,专业素养的不足通过这些课程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弥补。而章清老师的“中国现代学科的形成”可以说是直接启发我们定下这个课题方向的诱因。其实定下这个课题时便是抱着做一个跨学科研究的想法的。这个研究关系到的学科素养可能的确偏重了历史学甚而偏离了本身的专业,就研究方法而言与自己两年来的德国语言学习基础不太相关,本专业带来的语言能力起着几乎纯粹工具性的作用。但是这个研究的结果不出意外的话应当说无论是从中国的德语文学学科史或者中德文学关系角度来看都是颇有些意义的。而在研究这样一个课题时语言也成为我们二人相较与以历史为本科的同学的一大优势。另外原始文献的查找也是一大问题。卫茂平先生在《德语文学汉译史考辨(晚清和民国时期)》中亦头疼于资料查找的困难性,并且很率直地说“因为害怕旅途的困顿和查阅的繁难,一开始就未抱遍访全国主要图书馆的奢望”。不过我们相信这一点总还是人力可以克服的,毕竟是精力旺盛的年轻人,我们会利用假期的时间尽量多跑跑课题相关的全国主要大学的图书馆资料室和相关城市的图书馆。而且我们有足够的耐心,总还是可以挖掘出一点点新的文献史料的。并且卫先生在《考辨》附录里列出了“德语文学汉译及评论书目”、“汉译德语文学作品合集书目”、“德语文学史论、评论书目”;出版时间,出版社,译者历历在目,为我们史料的查找和考证已经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所以尽管困难,我们还是相信在卫先生研究的基础上搜集原始文献是具备可行性的。叶隽先生的《中国文化里所具有的“世界精神”——德国文学里的中国图景及其思想史意义》谈到:从求真角度而言,历史学之强调“史实考辨”,其意义在重视一种知识学意义上的渐进积累,因为徒称义理,是站不住脚的。但真正的史家往往不以此为贵,反而说:“学问文章,聪明才辨,不足以持世;所以持世者,存乎识也。”其实任何的学术研究应当都是如此,在翻阅过大量的前人研究和原始材料后,如果能从新颖的角度入手,整合梳理并且提出自己独到的观点,才是整个研究的最大的价值所在,却也是最大的难点所在,但有没有这个悟性,却不是我们敢于妄言的了。四.课题预期成果:发现一些新史料,较为详细完备地梳理这10年间的德汉翻译史料文献,尽量解决以上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完成结题论文。五.参考文献:现代学术视野中的留德学人 同济大学出版社 叶隽同济•德意志文化丛书 另一种西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叶隽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丛书中国对德国文学影响史述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卫茂平德语文学汉译史考辨(晚清和民国时期)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卫茂平异域的召唤——德国作家与中国文化 宁夏人民出版社 卫茂平,马佳欣,郑霞 中德文学关系研究文集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卫茂平,(德)屈尔曼主编施笃姆诗意小说选 江苏人民出版社 杨武能译歌德与中国 三联书店 杨武能中德文学研究 辽宁教育出版社 陈铨 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3卷6册)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图书馆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史料索引集(1840——1919) 上海书店出版社 魏绍昌中国近代文学大系•翻译文学集 上海书店 施蛰存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目录汇编(上,下) 天津人民出版社 唐沅等中国翻译词典 湖北教育出版社 林煌天等民国时期总书目•外国文学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北京图书馆

文章参考文献说明书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规范格式一、参考文献的类型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具体如下:M——专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报告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对于英文参考文献,还应注意以下两点:①作者姓名采用“姓在前名在后”原则,具体格式是: 姓,名字的首字母. 如: Malcolm Richard Cowley 应为:Cowley, .,如果有两位作者,第一位作者方式不变,&之后第二位作者名字的首字母放在前面,姓放在后面,如:Frank Norris 与Irving Gordon应为:Norris, F. & .;②书名、报刊名使用斜体字,如: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English Weekly。二、参考文献的格式及举例1.期刊类【格式】[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举例】[1] 王海粟.浅议会计信息披露模式[J].财政研究,2004,21(1):56-58.[2] 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1):46-52.[3] Heider, . The structure of color space in naming and memory of two languages [J].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1999, (3): 62 – .专著类【格式】[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举例】[4] 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42.[5] Gill, R. 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 [M]. London: Macmillan, 1985: .报纸类【格式】[序号]作者.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举例】[6] 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 光明日报,1998-12-27(3).[7] French, W. Between Silences: A Voice from China[N]. Atlantic Weekly, 1987-8-15(33).4.论文集【格式】[序号]作者.篇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举例】[8]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2-17.[9] Spivak,G. “Can the Subaltern Speak?”[A]. In & L. Grossberg(eds.). Victory in Limbo: Imigism [C].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8, .[10] Almarza, . Student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knowledge growth [A]. In and (eds.). Teacher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 [C].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学位论文【格式】[序号]作者.篇名[D].出版地:保存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举例】[11] 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 1983:.研究报告【格式】[序号]作者.篇名[R].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举例】[12] 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 1997:.条例【格式】[序号]颁布单位.条例名称.发布日期【举例】[15]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Z].1991—06—058.译著【格式】[序号]原著作者. 书名[M].译者,译.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三、注释注释是对论文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注释前面用圈码①、②、③等标识。四、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与文中注(王小龙,2005)对应。标号在标点符号内。多个都需要标注出来,而不是1-6等等 ,并列写出来。

参考文献:《……》《……》。这里要说明的时参考文献这几个字要按论文中要求的字体大小写,这个写到论文的最后。以上就是格式,希望能帮到你!

参考文献如果是某产品的说明书,可以找到说明书的电子版,以电子文档的格式写。

[序号]作者。题名[文献类型/OL]。(更新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用投稿日期代替即可)]。获取和访问途径。

例:箫珏。出版业信息化迈入快车道[EB/OL]。(2001-04-15)[2002-07-26].网址。

扩展资料:

参考文献的格式:

1、专著

[序号]作者。书名[M]。 版本(第1版不注)。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

[1] MandelBrot B. The fractal geometry of nature[M]. New York: Freeman, 1982

[2] Qi Dongxu. Fractal and its computing generation [M].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94:20-40 (in Chinese)

(齐东旭。分形及其计算机生成[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20-40)

2、专著析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作者。析出文献名[M]//编者。专著名,卷。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

[1] 薛社普。C-醋酸棉酚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M]//薛社普,梁德才,刘 裕。男用节育药棉酚的实验研究。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67-73

[2] Tagg R C,Push M。Enzyme catalyzed cellular transaminations[M]//Round A F 。Advances in Enzymology,vol 1。3rd ed。New York:Academic Press,1954:125-147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文格式

论文翻译成英语参考文献翻译不

需要的。经验之谈

中文参考文献要翻译成英文吗:是在甚么场合使用?如果是发表在中文刊物,无需翻译参考文献,翻译篇名、摘要和关键词就能够了。如果是对外学术交换,应当把论文全篇包括参考文献都翻译为英语。

1,不论是文末的参考文献还是行文中引文的外文文献,一般均用原始文献的名称、作者及出处.亦可视情在括号中译出中文文献名. 2,如果是纸质文献,还需注明期刊期号(某年某期)或书籍原出版社及出版时间.如果是来自网络,当注明网址. 3,如果采用的是中译本的外文文献,则直接用中译本作为参考文献. 4,行文中引用外文文章,有两种办法,一是直接引用外文,(此办法多半用于比较专业的学术论文,读者均具有理解能力)或者在外文后用括号译成中文.另一种是直接译成中文,然后在译文后用括号给出原文,或者在注释中给出原文.视情而定. 5,如果是给专业刊物投稿,最好了解一下该刊物对于参考文献列表以及注释的有关规定,按要求做.

这个一般不用。如果要是发文章的话,有的编辑部要求文献中英两种都有。

  • 索引序列
  • 德语翻译说明书论文参考文献
  • 产品说明书翻译论文参考文献
  • 德语翻译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 文章参考文献说明书
  • 论文翻译成英语参考文献翻译不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