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哲学史上,从古希腊到20世纪的哲学都随其时代的精神境况而产生某种新的哲学主题,西方哲学主题的每一次转变都彰显了当时时代的精神状况。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西方哲学智慧论文,供大家参考。
西方哲学智慧论文 范文 一:西方哲学给我的启示
摘要:理想代表针对未来,哲学的思考就是要让人能够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向度中连贯起来,让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当下那片片断断,刹那生灭的过程中而已。
关键词:西方哲学 科学 生活
这个学期,也就是大三第一学期,我们学习了“西方哲学智慧”这门课程,感觉这门网上授课教学的课程学起来有点麻烦,不过我们还是顺利的完成了课程的学习。本来,我对于学习一门关于西方哲学的课程——“西方哲学智慧”,确实是对此不太敢冒。不过,上了大半学期的课程,感觉这门课程的学习也没想象中那么恐怖。而且视频内容适中,通俗易懂,加上我课下查看书籍,上网搜索资料来辅助学习,使自己更清楚学习内容,渐渐对这门课程产生了兴趣。
在学习“西方哲学智慧”期间,我从对哲学的模糊认识到系统的去了解西方哲学的一个发展历程。关于“西方哲学智慧”的授课视频,带领我在哲学的浩瀚宇宙中畅游了一回。
西方哲学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已经发生过三次重大的转折:从古希腊哲学转向中世纪哲学;从中世纪哲学转向近代西方哲学;从近代西方哲学转向现代西方哲学。
西方哲学来源于古希腊,从泰勒斯到普罗提诺,中间十几个世纪,通过历史的变迁,古希腊文明一去不返,然而其精神永存。尽管原始哲学不太严肃,空洞的想象多而实证的 经验 少,但古代的哲学家们,几乎对凡人所能触觉到的东西,都提出了大胆的质疑与合理性设想,形成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唯心主义两大流派。后来的继承者们,或者在此基础上继承和发扬光大,或者提出与两大流派相反的观点,或者喋喋不休地考证与唠唠叨叨地解释,终究跳不出古代哲人们所设计的圆圈,只不过比原始哲学更加完善清晰而已。
____最初是从犹太教发展而来的,由于早期__们坚定的信仰和纯洁的道德以及宽容和忍耐精神,赢得了越来越多的罗马人皈依,最终成为了罗马国教。与希腊哲学不同,中世纪哲学——无论是早期的教父哲学还是后来的经院哲学,从来就没有获得过独立的地位,它所讨论的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关系到基督____本信仰和教义。基督____想是惟有灵魂才能到达伊甸园,基督____质精神是灵肉对立和唯灵主义,因此它在哲学上必然会对应于一种唯心主义观点,即把精神看得比物质更加具有根本性,把作为思维对象的概念世界看得比作为感觉对象的现象世界更加本质和真实。
在这个阶段,中世纪____哲学不再像古希腊哲学那样把眼光头像自然世界和客观存在,而是把灵魂和上帝作为研究的对象。它所追问的核心问题也不再是世界的本源,而是精神的本质——通过对上帝这个绝对精神的追问而深入到具有人—神结构的个体意识的灵魂,深入到一般精神的能动本质,尽管这种意识和一般精神的能动本质是通过唯心主义或唯灵主义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由于主观精神世界是一个比客观自然世界更加深邃的世界,所以中世纪基督____尽管具有种种扭曲和偏颇的形式,但是他对西方哲学精神向自身内部的神话仍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构成了西方哲学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现代西方哲学一般指黑格尔之后至今的西方哲学,自黑格尔之后,出现了唯意志主义、实证主义、新康德主义、直觉主义、分析哲学、现象学、存在主义、解释学等新流派,它的特点是新流派众多、思想方式变化深刻、与现代科技与人文众学科的关系密切,与未来哲学的发展息息相关。它们带来了西方哲学两千年来最为深刻的思想方式的变革:反形而上学、反主体主义、向语言的转向等等,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哲学思维。
以史为鉴,才能获得自己真正的成长。在学习“西方哲学智慧”的过程中,虽然我没有弄懂每一个知识点,有时候甚至不知道那些哲学家到底要研究什么,思想里头到底有着怎样的内涵,但是我从中学会了很多东西,懂得了很多道理。当真正用理性思考经验之后,就能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知道哪一种人生更为理想,也更适合自己。理想代表针对未来,哲学的思考就是要让人能够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向度中连贯起来,让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当下那片片断断,刹那生灭的过程中而已。许多人因生活环境从小就在责骂声中长大,形成了气质自卑,甚至认为自己的人生都是黑暗的。然而难道人生就真的只有这短短20、30年就可以决定了吗?人只要还没有进棺材,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要把生命视为一个整体,对任何事情成败得失的判断,都不能只看某一点,而要考量整体生命。只有完整的看待,才能够在面临挫折的时候,很快地重新振作,重新出发,以及在得意的时候知所收敛。人活在世界上,有些问题只是表面的小问题,而有些问题则是属于根本的大问题。生死就是最根本的大问题。除了生死的问题以外,还有一些其他的问题也属于根本的问题。譬如:人为什么有不一样的命运及不一样的遭遇?为什么有些人做坏事却没有遭受报应?为什么有些人生下来就必须受苦受难?
生活是应该被赋予意义的,而不是物无所值的。一个人既然来到世上,必要创造价值,方能显出它的独特性。没有谁见过一个堕落的,怀着消极的心态的人能活出真正的自我,即使对世界有所贡献,那于自己来说,也是无法救赎自己的。就如叔本华说的:人生就是痛苦和无聊之间的钟摆。我就不喜欢他这种消极的人生态度,照他这样子说,那人生不是一点意义都没有了吗?那活着又是为了什么?如果不能洒脱的活着,不如不要存在着,既然选择了存在,就该好好的生存着。哲学里的思想是千奇百怪的,也许我不该排斥别人的观点,但是我始终认为人生是需要积极的态度的,没有人可以永远快乐,但是也不必永远悲哀,我们要用现象学的态度来对待事情,不要老是固定在同一个思维里,没有流动就不会有发展,思想也是如此,随着现象而发展,思想也会变得更加精辟,使人不断得到进步。
学习 “西方哲学智慧”后,真的感受很深,我确实从里面学到了很多知识,特别是一种心灵的感悟。我喜欢哲学,喜欢它带给我全新的感受,喜欢它的深度,喜欢它的不可捉摸,喜欢它字里行间透着的奥妙的气息,我也许读不懂一本哲学书,但是我从中学到的知识,将会使我受用一生。因此,我将会努力把我对哲学研究学习的兴趣延续下去,努力学好哲学这门“各类学科的科学”,为踏入社会增长跟多的知识,准备更多的筹码。
参考文献:罗素《西方哲学史》
西方哲学智慧论文范文二:《 形而上学的逻辑基础》 读后感
经过一个学期的西方哲学智慧的学习,在老师的教导和自己的认识下认识了西方哲学智慧,最近借了几本关于哲学的书籍开始观摩, 通过对书本知识的浅层了解,写下这篇关于形而上学的读后感。 首先,对本书做一个简要的介绍吧:本书是达米特的代表性著作,它 最为系统地反映了作者哲学思想的全貌。全面阐述了意义,真与反实的论 等问题。从弗雷格的意义理论出发,作者阐发了弗雷格的涵义和指称的概 念,对弗雷格关于涵义与指称区别的论证做了进一步的辩护,批判了真值 条件意义理论,提出了辩护主义的意义理论以及意义理论的显示原则、交 流原则,试图把应用于数学领域的直觉主义逻辑 方法 推广到日常语言领域, 解决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争论问题,以奠定其哲学理论的逻辑基础。本书 涉及的哲学理论博大精深,其主要观点大胆而深刻,颇有争议而极具原创 性,是学界公认的一部相当重要的著作,是 20 世纪哲学的真正高水准的成 果之一迈克尔·达米特的《形而上学的逻辑基础》很值和一读:该书是重要的、 大胆的、论战性的,并且非常深入。它的总主题:语言哲学是解决形而上学问题 的途径。
该书取得的形而上学大“收获”不仅仅是对经典逻辑的修正„„它是 20 世纪哲学的真正高水准的标准性著作之一 且不说读了这本书会有什么样的感觉,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何谓:形而上学 吧,形而上学在古典哲学里面是至高无上的,是第一哲学。是研究宇宙自然 的基础。当然一些概念被后来人推翻并完善了,但是它的核心思想却是不 可动摇的,至今起着重要作用。正因为这些观念,许多哲学家把哲学的核 心放在了研究宇宙万物统一的,最普遍最一般的本质或者共相上,认为它 是万物存在的根本根据。所以,这门科学是研究所有科学的基础所在。这 就是形而上学。几千年以来,形而上学的演变史几乎等同与哲学的发展史。 在哲学家看来,如果哲学是人类科学中最美丽的王冠,那形而上学就是王 冠上最美丽的那颗宝石。然而在以黑格尔作为起点的现代哲学开始之后, 西方开始普遍质疑形而上学,开始重新开辟道路,开展对传统的革命,这 是因为对形而上学的错误解读。但是它在哲学史上占据的位置是至高无上 的。
或者科学发展到了另一个地步,它又会重新回到人们研究的中心而得 到进一步的肯定和发展 其实, 虽说略读过本书, 但是对其内容可谓知之甚少, 关于什么语义值、 推理与真的概念及其各种各种关于真的理论,真的太过于抽象化了,在这 片哲学的海洋里,自己甚至连冰山一角都还没有厘清,更不要说会有懵懵 懂懂的感觉了,能够开始有这种懵懵懂懂就表示自己离哲学的脚步不远了, 这里也会为自己提出一个书本上的理论:这样的基本假定似乎合理吗?我 们在这个析取、条件句及全称量词等条件中有诸多的不符之处吧。
虽说没 有打算以后的人生为哲学而活,但是哲学是每时每刻存在着,其实,看完这本书过后,我更想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哲学,学习哲学的意义在哪里?大家都知道,从初中开始,老师就给我们讲了很多关于中国的老子、 孔子、孟子、韩非子等等诸子百家的才能智慧,这些人,可以说都是中国乃至世界哲学史上的先驱。因为古人便知道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等等哲学思想, 这是何等的智慧啊?更有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如: 苏格拉底、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普罗泰格拉等等在哲学史上的皇冠级人物,这些人都 可以说是智慧的结晶,尤其是柏拉图针对苏格拉底而说的: “我爱我师,我 尤爱真理” ,这是多么崇高的战斗主义精神,为了真理,且不论正误,至少 是自己在追逐着心中的理念,这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啊。
当代的马克 思、恩格斯、列宁等等,都在哲学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创造性伟绩。再看看 我们熟悉的当代中国伟人---毛泽东,将更多的哲学思想用在了为中国的解 放事业上,熟悉地结合了中国的具体国情,中华民族在他的领导下取得了胜 利;邓小平更是将哲学的思想用在了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上。
说了这么多关于哲学的杂事,那什么是哲学呢?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如 果你问一百位哲学家,那恐怕至少会得到一百种以上的回答,因为至今关于什么 是哲学这个问题,不同的哲学家都会有各自的答案。据官方资料得到:哲学是 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发展的根本规律、人的思维与存在 的根本关系的理论体系。 长期以来,人们把哲学等同于形而上学,又把 形而上学等同于玄学。就哲学研究外部世界的本原和一般本质来讲,把哲 学说成形而上学没错,但把哲学说成玄学,就把哲学和科学对立起来。任 何一门学科,只要有明确的可具体界定的可实证的研究对象,能够建立起 完整严密的逻辑体系,都可以成为科学;而有明确的可具体界定的可实证 的研究对象是能够建立完整严密的逻辑体系的前提。科学与玄学相对而言, 哲学的科学化与哲学的玄学化相对而言,哲学的科学化与哲学的形而上学 性质、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定位是对称的——哲学的科学化程度同哲 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地位成正比。“世界观和方法论”本身具备指导性、 实证性与可操作性;当我们说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时,实际上就已经承 认哲学是一门科学。
哲学科学化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哲学发展观;哲 学发展史,本质上就是在天与人、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对称关系中, 使哲学逐步科学化的历史。哲学科学化的进程,是天与人、思维与存在、 主体与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过程;哲学科学化的逻辑,是天与人、 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历史关系的浓缩。哲学史 上的各种唯物论、唯心论、二元论、不可知论、证伪主义等流派只不过是 这种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历史过程中的不同环节;而对称哲学,作为对 它们的扬弃、综合、升华,本身就既是哲学科学化的结果,也是哲学科学 化的 总结 看完这些,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太深奥了,太空虚了,我只想说, 哲学就是对生活中过去的总结和未来的展望,同时对当前的生活有一个更 加合理的指导吧,这就是我对于哲学的看法。应该多半的人会认为我的观 点是一个谬论吧,其实我个人觉得是很有道理的,让我来做一个简要的解 释吧:过去的总结和未来的展望就相对于上文所说的世界观,对当前的生 活有一个更加合理的指导就相对于上文所说的方法论,虽然言语间没有什么典雅的词汇,但是这样对于我一个还未入门的伪哲学学者来说,是再容易理解不过了。 说了这么多,其实多半是从网上找来的资料罢了,但是通过浏览这本 书过后,我更想 说说 作为年轻的一代,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哲学,哲学的意 义何在呢?我想,要是学习一个东西没有任何意义的话,不学也罢,自然,哲学的意义是非同一般的。
那么学习哲学有什么意义呢?或者更直白的说学习哲学有什么用呢?其实 这个问题真的让人很难回。在我认为,哲学是一个非常高深的一门学问,因为哲 学是智慧之学。凭借哲学智慧,我们不仅可以在日常事务中深谋远虑,而且能获 得一切事物的知识。一个民族想要更文明,更有教养,非有哲学基础不可。拥有 哲学,好比一个人行路时用自己明亮的眼睛探路,没有哲学相当于在黑暗中摸索 或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黑格尔说:“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哲学,就像一座庙, 其他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那样”。哲学在一个民族中的地位 就像是庙里的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所以,有这样一句话:一个有哲学思 想的人,是会创造幸福的人;一个热爱哲学的民族,是世界上最有希望的民族! 看完这本书,其实,并不在于这本书讲了什么,因为对于整个哲学史来说, 这本书不过是九牛一毛、 冰山一角罢了 (虽然这本书有着极其丰厚的学术代表性) 更在于,我们怎么去看待这个世界,怎样去理解哲学,感悟哲学,从而应用到实 际问题中来。 最后,我以一则哲学笑话来结束这篇小论文吧。 古希腊七贤之一的泰勒斯,有一天晚上走在旷野之间,抬头看着满天灿烂 的星斗,却预言第二天下雨。正在这时,他掉进脚下的坑里,差点摔个半死。别 人把他救起来,他说谢谢你救我,你知道吗,明天会下雨啊!于是又有了一个关 于哲学家的笑话——哲学家是只知道天上的事情不知道脚下发生什么事情的人。
一、哲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程序大体分为六个阶段1、确定导师;2、与导师讨论并选题;3、阅读文献、收集资料;4、拟定写作提纲;5、撰写和提交初稿,与导师讨论和修改;6、定稿和导师审阅。文科各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要求论题明确、资料翔实、论证严谨、语言文字流畅简练、结构合理、理论联系实际、观点正确或有一定的独到见解;一律采用文内图表,引文出处和注释一律采用文尾注。二、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格式采用规定的统一格式1、封面;2、工作任务书; 3、原创性声明;4、中、英文摘要及关键词;5、目录;6、引言;7、正文;8、结论;9、致谢语;11、参考文献;12、开题报告书;13、答辩评审表。三、毕业论文(设计)的内容要求1、题目:应简洁、明确、有概括性,字数不宜超过20个汉字。2、摘要:要有高度的概括,语言精炼、明确。同时有中、英文对照,字数在200-400个汉字。3、关键词:从本文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5个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或术语作为关键词,同时有中、英文对照,每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后不用标点符号。4、目录:目录作为论文(设计)提纲,是各组成部分的小标题,文字应简明扼要。目录按论文(设计)顺序分章、节二级编写,要标明页数,以便阅读。目录中的标题应与正文中的标题一致。5、引言:是论文(设计)的开头部分,主要说明写作目的、现实意义、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并提出中心论点等。引言要简明扼要,篇幅不要太长。6、正文:是论文(设计)的主体,是对研究工作的详细表述,一般由标题、文字、图、表格和公式等部分组成。该部分要运用各方面实验结果、研究方法,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7、结论:结论是全文的思想精髓和文章价值的体现。应概括说明所进行工作的情况和价值,分析其优点和特色,指出创新所在,并应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改进方向,特别是对工作中遇到的重要问题要着重指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它集中反映作者的研究成果,表达作者对所研究的课题的见解和主张,结论要简单、明确,篇幅不宜过长。8、致谢语:在文章结尾处,通常以简短的文字,对工作过程中曾给自己以直接帮助的人员,表示自己的谢意。9、注释:一般以圆圈加数字右上标的形式,在文中按各注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列注号,与注文对应。注释可用脚注(将注文放在加注页稿纸的下端)或尾注(将全部注文集中在文章末尾),具体要求参照相关学科规范格式。10、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指作者在论文(设计)工作中所参考的文献,包括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的比较等,是论文(设计)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作者对他人知识成果的承认和尊重。论文(设计)的引用文献必须在文中引用处体现出来,并按顺序编号。引用文献应按文中引用出现的顺序列全,附于文末。11、附录:附录是不宜放在正文中的资料,如调查阅卷、公式推演、编写程序、原始数据附表等等。放入论文(设计)资料袋。四、论文撰写格式和字体大小要求学生的论文(设计)及其外文译文统一用A4纸打印,上边距为,下边距为,左边距为,右边距为。每页须加“页眉”和“页码”,“页眉”居中填写论文(设计)题目。各系根据专业特点不同,可酌情予以调整。1、封面及原创性声明采用规定的统一格式。2、题目、摘要和关键词论文(设计)题目为三号黑体字,可以分为1或2行居中打印。题目下空一行打印摘要,[摘要]二字(四号黑体),[摘要]二字后空一格打印内容(小四号宋体)。摘要内容下空一行打印[关键词]三字(四号黑体),其后为关键词(小四号宋体)每两个关键词之间空两格。英文摘要题目全部采用以“Tims New Roman”小四号字体打印,摘要内容和关键词均用五号Arial字体。题目、中文摘要、关键词合打一页。英文摘要和关键词另打一页。论文3、“目录”二字(四号黑体),下空二行为章、节、小节及其开始页码,采用小四号宋体。页码放在行末,目录内容和页码之间用虚线连接。4、引言用小四号宋体字打印(若有标题用四号黑体字)。5、标题:每章标题以小三号黑体字居中打印;“章”下空二行为“节”,以四号黑体字左起打印;“节”下空一行为“小节”,以四号宋体字左起打印。换行打印论文(设计)正文。6、正文:采用小四号宋体字打印。7、文中图、表应与文字紧密结合,文图相符内容正确,图、表名应附相应的英文和必要的中文图注。制图要求:半栏图宽≤7cm,通栏图宽≤16cm;图中曲线粗细应相当于5号宋体字的竖画,坐标线的粗细相当于5号宋体字的横画;图中文字、符号、纵横坐标标目用小五号字;标目采用国家标准的物理量(英文斜体)和单位符号(英文正体)的比表示,如c/molL-1。表格采用“三横线表”,表的内容切忌与图和文字的内容重复。8、公式:公式书写应在文中另起一行,居中书写。公式的编号加圆括号,放在公式右边行末,公式和编号之间不加虚线。公式后应注明编号,该编号按章顺序编排。9、结论二字用四号宋体字,结论内容为小四号宋体字。10、致谢语三字用四号黑体字,内容为小四号宋体字。11、参考文献的著录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及相关学科格式规范。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并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如[1],[2],[3],…,应与正文中的指示序号格式一致。每一参考文献条目的最后均以“ . ”结束。各类参考文献条目的编排格式及参考示例如下:(1)连续出版物(期刊)[J][序号]作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例如:[1] 金显贺,王昌长,王忠东等.一种用于在线检测局部放电的数字滤波技术[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33(4):62-67.(2)专著[M][序号]作者.书名[M].版本(第1版不标注).出版地:出版年,起止页码.例如:[2] 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M](1982年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79~81.(3)论文集[C][序号]作者.题名.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年,起止页码.例:[3] 辛希孟.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C].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223~245.(4)学位论文[D] 毕业论文[序号]作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例如:[4] 李必成.论我党在抗战时期的民主党派政策[D].北京:北京国家图书馆,2001.(5)报纸文章[N][序号]作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例如:[5]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6)报告[R][序号]作者.题名[R].出版地:出版年.例:[6]冯西桥.和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1997.(7)英文文献英文文献格式基本与中文文献格式相对应。外国作者的姓名书写格式遵从国际惯例。例如A. Ashkin或Ashkin A.例:[7]Ashkin A. Forces of a single-beam gradient laser trap on a dielectric sphere in the ray regime[J].Biophysical Journal,1992,61:569-582.(8)电子文献[序号]作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例:[8]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1998-08-16/1998-10-04五、其它要求1、全文内的各章、各节内的标题及段落格式(含顶格或缩进)要一致;2、全文内各章的体例要一致,例如,各章(节、目)是否有“导语”;3、时间表示:使用“2006年6月”,不能使用“06年6月”或“”;4、标题编号:要符合一般的学术规范,一般不能使用“半括号”,“(一)、”或“(一、)”等不规范用法,标题结束处不能有标点符号;5、全文错别字或不规范之处不能超过万分之二。
在西方哲学史上,从古希腊到20世纪的哲学都随其时代的精神境况而产生某种新的哲学主题,西方哲学主题的每一次转变都彰显了当时时代的精神状况。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西方哲学智慧论文,供大家参考。
西方哲学智慧论文 范文 一:西方哲学给我的启示
摘要:理想代表针对未来,哲学的思考就是要让人能够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向度中连贯起来,让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当下那片片断断,刹那生灭的过程中而已。
关键词:西方哲学 科学 生活
这个学期,也就是大三第一学期,我们学习了“西方哲学智慧”这门课程,感觉这门网上授课教学的课程学起来有点麻烦,不过我们还是顺利的完成了课程的学习。本来,我对于学习一门关于西方哲学的课程——“西方哲学智慧”,确实是对此不太敢冒。不过,上了大半学期的课程,感觉这门课程的学习也没想象中那么恐怖。而且视频内容适中,通俗易懂,加上我课下查看书籍,上网搜索资料来辅助学习,使自己更清楚学习内容,渐渐对这门课程产生了兴趣。
在学习“西方哲学智慧”期间,我从对哲学的模糊认识到系统的去了解西方哲学的一个发展历程。关于“西方哲学智慧”的授课视频,带领我在哲学的浩瀚宇宙中畅游了一回。
西方哲学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已经发生过三次重大的转折:从古希腊哲学转向中世纪哲学;从中世纪哲学转向近代西方哲学;从近代西方哲学转向现代西方哲学。
西方哲学来源于古希腊,从泰勒斯到普罗提诺,中间十几个世纪,通过历史的变迁,古希腊文明一去不返,然而其精神永存。尽管原始哲学不太严肃,空洞的想象多而实证的 经验 少,但古代的哲学家们,几乎对凡人所能触觉到的东西,都提出了大胆的质疑与合理性设想,形成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唯心主义两大流派。后来的继承者们,或者在此基础上继承和发扬光大,或者提出与两大流派相反的观点,或者喋喋不休地考证与唠唠叨叨地解释,终究跳不出古代哲人们所设计的圆圈,只不过比原始哲学更加完善清晰而已。
____最初是从犹太教发展而来的,由于早期__们坚定的信仰和纯洁的道德以及宽容和忍耐精神,赢得了越来越多的罗马人皈依,最终成为了罗马国教。与希腊哲学不同,中世纪哲学——无论是早期的教父哲学还是后来的经院哲学,从来就没有获得过独立的地位,它所讨论的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关系到基督____本信仰和教义。基督____想是惟有灵魂才能到达伊甸园,基督____质精神是灵肉对立和唯灵主义,因此它在哲学上必然会对应于一种唯心主义观点,即把精神看得比物质更加具有根本性,把作为思维对象的概念世界看得比作为感觉对象的现象世界更加本质和真实。
在这个阶段,中世纪____哲学不再像古希腊哲学那样把眼光头像自然世界和客观存在,而是把灵魂和上帝作为研究的对象。它所追问的核心问题也不再是世界的本源,而是精神的本质——通过对上帝这个绝对精神的追问而深入到具有人—神结构的个体意识的灵魂,深入到一般精神的能动本质,尽管这种意识和一般精神的能动本质是通过唯心主义或唯灵主义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由于主观精神世界是一个比客观自然世界更加深邃的世界,所以中世纪基督____尽管具有种种扭曲和偏颇的形式,但是他对西方哲学精神向自身内部的神话仍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构成了西方哲学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现代西方哲学一般指黑格尔之后至今的西方哲学,自黑格尔之后,出现了唯意志主义、实证主义、新康德主义、直觉主义、分析哲学、现象学、存在主义、解释学等新流派,它的特点是新流派众多、思想方式变化深刻、与现代科技与人文众学科的关系密切,与未来哲学的发展息息相关。它们带来了西方哲学两千年来最为深刻的思想方式的变革:反形而上学、反主体主义、向语言的转向等等,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哲学思维。
以史为鉴,才能获得自己真正的成长。在学习“西方哲学智慧”的过程中,虽然我没有弄懂每一个知识点,有时候甚至不知道那些哲学家到底要研究什么,思想里头到底有着怎样的内涵,但是我从中学会了很多东西,懂得了很多道理。当真正用理性思考经验之后,就能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知道哪一种人生更为理想,也更适合自己。理想代表针对未来,哲学的思考就是要让人能够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向度中连贯起来,让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当下那片片断断,刹那生灭的过程中而已。许多人因生活环境从小就在责骂声中长大,形成了气质自卑,甚至认为自己的人生都是黑暗的。然而难道人生就真的只有这短短20、30年就可以决定了吗?人只要还没有进棺材,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要把生命视为一个整体,对任何事情成败得失的判断,都不能只看某一点,而要考量整体生命。只有完整的看待,才能够在面临挫折的时候,很快地重新振作,重新出发,以及在得意的时候知所收敛。人活在世界上,有些问题只是表面的小问题,而有些问题则是属于根本的大问题。生死就是最根本的大问题。除了生死的问题以外,还有一些其他的问题也属于根本的问题。譬如:人为什么有不一样的命运及不一样的遭遇?为什么有些人做坏事却没有遭受报应?为什么有些人生下来就必须受苦受难?
生活是应该被赋予意义的,而不是物无所值的。一个人既然来到世上,必要创造价值,方能显出它的独特性。没有谁见过一个堕落的,怀着消极的心态的人能活出真正的自我,即使对世界有所贡献,那于自己来说,也是无法救赎自己的。就如叔本华说的:人生就是痛苦和无聊之间的钟摆。我就不喜欢他这种消极的人生态度,照他这样子说,那人生不是一点意义都没有了吗?那活着又是为了什么?如果不能洒脱的活着,不如不要存在着,既然选择了存在,就该好好的生存着。哲学里的思想是千奇百怪的,也许我不该排斥别人的观点,但是我始终认为人生是需要积极的态度的,没有人可以永远快乐,但是也不必永远悲哀,我们要用现象学的态度来对待事情,不要老是固定在同一个思维里,没有流动就不会有发展,思想也是如此,随着现象而发展,思想也会变得更加精辟,使人不断得到进步。
学习 “西方哲学智慧”后,真的感受很深,我确实从里面学到了很多知识,特别是一种心灵的感悟。我喜欢哲学,喜欢它带给我全新的感受,喜欢它的深度,喜欢它的不可捉摸,喜欢它字里行间透着的奥妙的气息,我也许读不懂一本哲学书,但是我从中学到的知识,将会使我受用一生。因此,我将会努力把我对哲学研究学习的兴趣延续下去,努力学好哲学这门“各类学科的科学”,为踏入社会增长跟多的知识,准备更多的筹码。
参考文献:罗素《西方哲学史》
西方哲学智慧论文范文二:《 形而上学的逻辑基础》 读后感
经过一个学期的西方哲学智慧的学习,在老师的教导和自己的认识下认识了西方哲学智慧,最近借了几本关于哲学的书籍开始观摩, 通过对书本知识的浅层了解,写下这篇关于形而上学的读后感。 首先,对本书做一个简要的介绍吧:本书是达米特的代表性著作,它 最为系统地反映了作者哲学思想的全貌。全面阐述了意义,真与反实的论 等问题。从弗雷格的意义理论出发,作者阐发了弗雷格的涵义和指称的概 念,对弗雷格关于涵义与指称区别的论证做了进一步的辩护,批判了真值 条件意义理论,提出了辩护主义的意义理论以及意义理论的显示原则、交 流原则,试图把应用于数学领域的直觉主义逻辑 方法 推广到日常语言领域, 解决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争论问题,以奠定其哲学理论的逻辑基础。本书 涉及的哲学理论博大精深,其主要观点大胆而深刻,颇有争议而极具原创 性,是学界公认的一部相当重要的著作,是 20 世纪哲学的真正高水准的成 果之一迈克尔·达米特的《形而上学的逻辑基础》很值和一读:该书是重要的、 大胆的、论战性的,并且非常深入。它的总主题:语言哲学是解决形而上学问题 的途径。
该书取得的形而上学大“收获”不仅仅是对经典逻辑的修正„„它是 20 世纪哲学的真正高水准的标准性著作之一 且不说读了这本书会有什么样的感觉,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何谓:形而上学 吧,形而上学在古典哲学里面是至高无上的,是第一哲学。是研究宇宙自然 的基础。当然一些概念被后来人推翻并完善了,但是它的核心思想却是不 可动摇的,至今起着重要作用。正因为这些观念,许多哲学家把哲学的核 心放在了研究宇宙万物统一的,最普遍最一般的本质或者共相上,认为它 是万物存在的根本根据。所以,这门科学是研究所有科学的基础所在。这 就是形而上学。几千年以来,形而上学的演变史几乎等同与哲学的发展史。 在哲学家看来,如果哲学是人类科学中最美丽的王冠,那形而上学就是王 冠上最美丽的那颗宝石。然而在以黑格尔作为起点的现代哲学开始之后, 西方开始普遍质疑形而上学,开始重新开辟道路,开展对传统的革命,这 是因为对形而上学的错误解读。但是它在哲学史上占据的位置是至高无上 的。
或者科学发展到了另一个地步,它又会重新回到人们研究的中心而得 到进一步的肯定和发展 其实, 虽说略读过本书, 但是对其内容可谓知之甚少, 关于什么语义值、 推理与真的概念及其各种各种关于真的理论,真的太过于抽象化了,在这 片哲学的海洋里,自己甚至连冰山一角都还没有厘清,更不要说会有懵懵 懂懂的感觉了,能够开始有这种懵懵懂懂就表示自己离哲学的脚步不远了, 这里也会为自己提出一个书本上的理论:这样的基本假定似乎合理吗?我 们在这个析取、条件句及全称量词等条件中有诸多的不符之处吧。
虽说没 有打算以后的人生为哲学而活,但是哲学是每时每刻存在着,其实,看完这本书过后,我更想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哲学,学习哲学的意义在哪里?大家都知道,从初中开始,老师就给我们讲了很多关于中国的老子、 孔子、孟子、韩非子等等诸子百家的才能智慧,这些人,可以说都是中国乃至世界哲学史上的先驱。因为古人便知道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等等哲学思想, 这是何等的智慧啊?更有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如: 苏格拉底、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普罗泰格拉等等在哲学史上的皇冠级人物,这些人都 可以说是智慧的结晶,尤其是柏拉图针对苏格拉底而说的: “我爱我师,我 尤爱真理” ,这是多么崇高的战斗主义精神,为了真理,且不论正误,至少 是自己在追逐着心中的理念,这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啊。
当代的马克 思、恩格斯、列宁等等,都在哲学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创造性伟绩。再看看 我们熟悉的当代中国伟人---毛泽东,将更多的哲学思想用在了为中国的解 放事业上,熟悉地结合了中国的具体国情,中华民族在他的领导下取得了胜 利;邓小平更是将哲学的思想用在了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上。
说了这么多关于哲学的杂事,那什么是哲学呢?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如 果你问一百位哲学家,那恐怕至少会得到一百种以上的回答,因为至今关于什么 是哲学这个问题,不同的哲学家都会有各自的答案。据官方资料得到:哲学是 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发展的根本规律、人的思维与存在 的根本关系的理论体系。 长期以来,人们把哲学等同于形而上学,又把 形而上学等同于玄学。就哲学研究外部世界的本原和一般本质来讲,把哲 学说成形而上学没错,但把哲学说成玄学,就把哲学和科学对立起来。任 何一门学科,只要有明确的可具体界定的可实证的研究对象,能够建立起 完整严密的逻辑体系,都可以成为科学;而有明确的可具体界定的可实证 的研究对象是能够建立完整严密的逻辑体系的前提。科学与玄学相对而言, 哲学的科学化与哲学的玄学化相对而言,哲学的科学化与哲学的形而上学 性质、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定位是对称的——哲学的科学化程度同哲 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地位成正比。“世界观和方法论”本身具备指导性、 实证性与可操作性;当我们说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时,实际上就已经承 认哲学是一门科学。
哲学科学化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哲学发展观;哲 学发展史,本质上就是在天与人、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对称关系中, 使哲学逐步科学化的历史。哲学科学化的进程,是天与人、思维与存在、 主体与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过程;哲学科学化的逻辑,是天与人、 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历史关系的浓缩。哲学史 上的各种唯物论、唯心论、二元论、不可知论、证伪主义等流派只不过是 这种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历史过程中的不同环节;而对称哲学,作为对 它们的扬弃、综合、升华,本身就既是哲学科学化的结果,也是哲学科学 化的 总结 看完这些,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太深奥了,太空虚了,我只想说, 哲学就是对生活中过去的总结和未来的展望,同时对当前的生活有一个更 加合理的指导吧,这就是我对于哲学的看法。应该多半的人会认为我的观 点是一个谬论吧,其实我个人觉得是很有道理的,让我来做一个简要的解 释吧:过去的总结和未来的展望就相对于上文所说的世界观,对当前的生 活有一个更加合理的指导就相对于上文所说的方法论,虽然言语间没有什么典雅的词汇,但是这样对于我一个还未入门的伪哲学学者来说,是再容易理解不过了。 说了这么多,其实多半是从网上找来的资料罢了,但是通过浏览这本 书过后,我更想 说说 作为年轻的一代,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哲学,哲学的意 义何在呢?我想,要是学习一个东西没有任何意义的话,不学也罢,自然,哲学的意义是非同一般的。
那么学习哲学有什么意义呢?或者更直白的说学习哲学有什么用呢?其实 这个问题真的让人很难回。在我认为,哲学是一个非常高深的一门学问,因为哲 学是智慧之学。凭借哲学智慧,我们不仅可以在日常事务中深谋远虑,而且能获 得一切事物的知识。一个民族想要更文明,更有教养,非有哲学基础不可。拥有 哲学,好比一个人行路时用自己明亮的眼睛探路,没有哲学相当于在黑暗中摸索 或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黑格尔说:“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哲学,就像一座庙, 其他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那样”。哲学在一个民族中的地位 就像是庙里的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所以,有这样一句话:一个有哲学思 想的人,是会创造幸福的人;一个热爱哲学的民族,是世界上最有希望的民族! 看完这本书,其实,并不在于这本书讲了什么,因为对于整个哲学史来说, 这本书不过是九牛一毛、 冰山一角罢了 (虽然这本书有着极其丰厚的学术代表性) 更在于,我们怎么去看待这个世界,怎样去理解哲学,感悟哲学,从而应用到实 际问题中来。 最后,我以一则哲学笑话来结束这篇小论文吧。 古希腊七贤之一的泰勒斯,有一天晚上走在旷野之间,抬头看着满天灿烂 的星斗,却预言第二天下雨。正在这时,他掉进脚下的坑里,差点摔个半死。别 人把他救起来,他说谢谢你救我,你知道吗,明天会下雨啊!于是又有了一个关 于哲学家的笑话——哲学家是只知道天上的事情不知道脚下发生什么事情的人。
人是哲学的一个永恒主题,而 教育 的本质则是精神成人,由此,人成为了哲学与教育的契合点,是联系哲学和教育的重要媒介。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教育哲学30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教育哲学方面的论文3000字篇一 《浅析教育哲学视角下的生命教育》 摘 要:生命教育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不只是生理与心理教育,还是对意义与价值探究的教育,现今社会对生命教育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本文从教育哲学的视角浅析生命教育,关注生命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探寻生命教育的哲学思考,寻求生命教育的实施策略,力求对我国当前生命教育的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教育哲学; 生命教育;生命 生命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 生命教育思想首先是由美国学者杰•唐纳•怀特在1968年首次提出的,杰•唐纳•华特士指出,生命教育是一套系统,它和生命本身有相同的目标:在心灵与心智、身体与精神的各个层面上逐渐进步,变成比较平衡、成熟、有效率、快乐、和谐的人。唐纳•华特士所指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对个体生命状态进行的教育,强调的是最终使个体能够追寻到终极信仰的愉悦和幸福。 生命教育不应该只是生理与心理教育,还是对意义与价值探究的教育,以引导学生去思考生命,追求有意义、有价值的生命。 一、生命教育的哲学思考 (一) 爱好 智慧与追求真理 智慧是思考的结晶,是哲学家对人、对生命、对世界、对所有问题思考的结晶。有了智慧,人的生命才有深度。学习哲学是一个获得智慧的有效途径,而真正的智慧,还是要透过生命的体验,更重要的是要把生命投入人生的价值体系中去实践,藉以安身立命。对生命与世界的好奇,探究与追求真实与真理是哲学最内在的动力。哲学追求真实的道理,追求人类共同的道路与理念,透过 理性思维 的分析,掌握事物的本性。哲学对人与世界作根源性、全盘性与深入性的反省与探究,进而寻求人类更真实的存在。 (二)重视生命教育的伦理价值 生命教育是与伦理与道德联系在一起的。古希腊的哲学家无不重视伦理道德的重要性,从他们的伦理道德思想中我们得以追寻生命教育的踪迹。伦理具有普遍性,中国哲学家常将良心视为伦理价值的标准。因此, 良心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求我们要按真理的本质去生活。在实际的生命教育过程中,不以伦理道德为基础和核心的生命教育是无法正常和有效开展的。 (三)关注现实的思考与反省 当今的社会,科技与物质文明中强势的工具理性与科技理性的冲击,带给生命与生活前所未有的困惑。面对困惑和迷茫,作为现代人不该是自怨自艾,在迷茫中度过余生,而应不断对现实加以思考和反省,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式 方法 ,以积极的姿态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 二、生命教育的实施策略 生命教育在我国历来已久,也日益受到全社会各个方面的重视,但总体而言,教育系统中对生命教育的重视还很不够,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实施: (一)重视生命教育应当成为教育部门新的教育使命 作为教育行政当局,要成为生命教育的发动者和引领者,要转变教育观念,与时俱进,从思想深处认识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将之纳入学校教育目标中,并制订相应的教育政策加以推动。作为学校和各科教师,要成为生命教育的响应者,要把生命教育和自己所从事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去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二)拓宽 渠道 ,生动活泼地开展生命教育 现阶段,中国内地开展生命教育并非一定要另起炉灶,而是要从学校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进行。生命教育可以和学科教学、专题教育、课外活动、校园 文化 建设、德育、心理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整合和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生命教育的积极性,增强生命教育的效果。 (三)重视生命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建设一支有力的师资队伍,是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保证。台湾教育当局在开展生命教育的初期就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因而也相当重视对师资的培育。他们的具体做法是:采取指派教师和自愿报名相结合的办法,通过集中教育培训、加强生命教育观念的宣导、举办读书会、现场观摩教学、观看视听教学资料、制定教师手册等方式组织教师进行培训。 (四)重视家庭、社会力量,形成生命教育合力 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密切的配合,共同参与。我国的生命教育尚处于萌芽阶段,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社会、家庭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推动生命教育的发展。 人生命的全过程就是由一次次的生命活动所组成。教育就是对学生的每一次生命活动进行关怀,学习过程就是一种享受生命的过程,这种关怀是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和教育自身发展价值在“生命活动”实践中的统一,在此教育实践中教师的价值得到实现,生命质量得以提升。从教育哲学的视角关注生命教育,使我们得以开拓视野,从新的角度解释看待生命教育的贯彻和实施,更好的推动生命教育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吴亮奎.先秦道家生命教育哲学的特征及其当代意义[J].现代教育论坛,2008(10). [2]王明洲.新生命教育的哲学思考[D].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3]南志涛.生命教育的哲学基础[J].当代教育论坛,2007(04). 教育哲学方面的论文3000字篇二 《教育哲学的必要性与价值》 摘要:石中英教授在《教育哲学》一书中为教育哲学存在之必要性做了辩护,并针对教育哲学的价值危机重估了教育哲学的价值。笔者受其启发,从人作为哲学和教育的契合点出发,认为教育哲学的独立开设极其必要,其价值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引领生命的境界提升,帮助人们澄清教育价值,促进对教育实践的 反思 。 关键词:教育哲学;必要性;价值性 石中英教授的《教育哲学》一书从发展史的角度探讨了教育在人的生存、发展中的意义,着重关注了人的自由、理智、权利的发展和教育的职能与价值,体现了教育的人文主义关怀。面对来自学术界和实际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哲学价值性的不断质疑,石教授为教育哲学存在之必要性做了辩护,重估了教育哲学的价值,并针对教育领域中的几个基本议题――知识、教学、民主、公正等,从哲学的高度给以清晰、具体、理性地阐释和论述。这本书让笔者收获的绝不仅仅是一个个概念,它使笔者在全新的视域里窥得了教育的全貌,加深了对教育的理解和信念,更引发了笔者对教育哲学存在之必要性和价值性的深思。 一、哲学和教育的契合点 哲学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态度,它是人文精神和理性精神的结合,探索现实世界变得更好的可能性。哲学自产生之初,就以人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人们源于生存困境而提出哲学问题、进行哲学思考,不断对人类自身进行探究、追问、考察、批判和反省,以不断追求民主与自由、超越与解放、人生价值与意义。与此同时,教育就是力图使人向最真最善的方向发展的活动,人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最终追求应是“使人成为人”。无论教育者持有何种人性论,认为人性善也好人性恶也罢,或者认为人生而是块白板,其目的都是试图采用较好的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来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提升人的思想和素养,完善人的性格,促使人全面和谐地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讲,教育的根本精神和哲学是相通的,都关注人的发展,并体现出理性的精神。哲学和教育都以人、世界以及两者的关系为根本问题。 人是哲学的一个永恒主题,而教育的本质则是精神成人,由此,人成为了哲学与教育的契合点,是联系哲学和教育的重要媒介。在此意义上,教育哲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使人活得更美好,它的本真追求应该是不断地回到教育的基本问题,回到教育初始的问题,其真义就是为了探询何谓教育,什么是好的教育。正如刘铁芳教授所言,“教育哲学就是这样一种给教育行动赋形的活动,即赋予纷繁的教育行动以和谐而优美的形式,使散乱的教育行动朝向对善好人性的促进”[1]。 二、教育哲学存在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受苏联的影响,教育哲学课程一度取消。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百废待兴,各行各业拨乱反正,教育哲学才迎来了复苏的机遇,并由此得以蓬勃发展。到21世纪初,我国的教育哲学已经重构了相对完整的学科体系,但是教育哲学研究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其中,教育哲学的价值不断地遭受来自学术界和实践教育工作者的质疑,人们为教育哲学与教育学如何区分、教育哲学是否有必要独立开设等问题困惑和争论不休。 对于这些困惑和问题,石教授给予的回应是清晰而明确的:教育活动需要哲学,教育哲学的独立开设极其必要。正如黄济先生所谈到的,重新开设教育哲学,首先是学科设置的需要,是培养视野开阔、理论思维水平高的师资的需要;其次是拨乱反正、有效审视教育基本理论问题并得出合乎规律的结论的迫切需要;另外还是有效应对教育所不断面临的新挑战并完成未来赋予教育新使命的需要。总之,教育哲学的重新开设,是教育实际提出的客观要求,是教育科学深入发展的必然趋势[2]。 我们知道,教育目的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教育目的具体要回答的是理想的人的素质结构与规格。在这方面,虽然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心理学等都可以提供知识基础,却仍然不能满足界定和明晰教育目的的要求。只有当教师及教育研究者追溯各种教育问题的哲学根源,才能以比较广阔的眼界来看待这些问题,才能真正寻觅到教育的意义。此外,哲学对于教育活动之必要性还通过对教育理论的影响而间接地表现出来。众所周知,教育活动是蕴含着理论的,即使这些理论可能只是一些缄默的理论。教育理论的产生和辩护必然受制于一般的哲学,不同的教育思想流派往往有着不同的哲学基础,“一个时代哲学基础或立场的变化也必然会带来教育理论的革新,从而间接然而却是非常有力地影响到教育实践”[3]。 三、教育哲学存在的价值 高伟教授认为,“为教育哲学存在的价值进行辩护是一种不具有思想性的学术行为。作为学科的教育哲学不需要辩护,教育思想才需要辩护。教育哲学的意义就在于为时代所需要的教育思想给出理由”[4]。石教授对教育哲学的价值进行了新的认识和评价,并重估了教育哲学的价值。教育哲学可以帮助教育者思想的成熟,增进其理性并引导其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因为教育哲学就是对教育实践寻根究底的反思,教育者唯有在其帮助下才能在学习许多教育知识的同时获得教育的“真知灼见”。这一点正如奈勒所指出的:“无论你干哪一行业,个人的哲学信念是认清自己生活方向的唯一有效的手段。如果我们是一个教师或者教育领导人,而没有系统的教育哲学,并且没有理智之信念的话,那么我们就会茫茫然无所适从”[5]。除此以外,教育哲学还可以检验和引导公众的教育观念,对教育政策进行理性的分析,促使教育学者对教育知识进行批判与反思,为多学科知识的交流和对话提供思想平台。在这里,石教授特别指出,重估教育哲学的价值不是一个无立场的思考,而是从著作者自身的文化背景和学术信念出发,对教育哲学价值的主观阐释。 受到石教授思想的启发,笔者认为,教育哲学的价值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命价值:引领生命的境界提升 时下最时髦的一句教育 口号 是“教育‘以人为本’”,而人是双重生命的存在,既具有和动物共有的种生命,又具有自己独特的类生命――超自然生命的生命[6]。超越性――人的生命本质――对人来说,追求的是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然而,当今的教育只教人掌握“何以为生”的本领,放弃了引导受教育者对“为何而生”的思考。其结果是,在教育的作用下,现代人拥有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大的生存能力,但是却越来越对存在的必要性发生怀疑,这种怀疑使得现代人的生活充满了无聊、空虚、寂寞和无意义感,从根本上威胁到人生的幸福与人类文明的进步[7]。更让人触目惊心的是自杀问题的日益严重。自杀源于人生意义的匮乏,源于作为日常生活准则的价值合理性的丧失[8]。因此,我们的教育最基本的作用就应该帮助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不断获得或重建价值的合理性,获得或重新体验生命的意义。 教育哲学的意义就在于揭开生命的困惑,引领生命的境界提升,把个体的自然生命引向超越性的类生命,使人的生命达到真善美、理性与非理性、认知与情感的统一。教育哲学意味着不断把个体成长引导到最初的起点,以向自然的不断回归来甄定自我发展的方向,以热情与理智的培养来提升人性的境界。对教育哲学的理解,可以使得我们对教育、对人自身以及二者的关系获得更准确地把握,在研究教育问题时也有了一个根本的立足点。 (二)文化价值:帮助人们澄清教育价值 众所周知,教育的内容是文化,文化的传递又必然基于人生的理想和价值追求,价值追求直指个体的精神世界。精神的侏儒化正成为时代的精神状况,当前的教育已经越来越多地湮没在现实的功利主义欲求之中,成为了个人搏击世俗生活利益的工具。宗教关乎信仰,哲学追问本源和价值。教育学是带有人文性质的社会学科,它所要研究的教育现象或者教育问题,表面看起来是一个个属于教育事实的问题,当研究者将其作为研究对象时已内在地包含着自身价值的前提,体现着价值的追求。对于教师来说,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都渗透着价值、体现着价值、追求着价值,从而与更为宽广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相联系。因此,我们有必要借助于哲学思维来审视教育活动,以更高更广的视角来明晰各种教育价值、教育观念。从这个角度讲,教育哲学便优于教育原理,前者探求的是教育背后的深层东西,比如以什么方式、据什么观念来认识教育、教学等,已经不拘泥于就教育而论教育。所以,教育哲学能够帮助分析和辨明教育中隐含的价值观点的合理性,能帮助教育工作者发现那些未经反思而认同的价值观点,使他们通过不断地价值完善及反思以达到最终传播和传承价值的目的。 教育哲学的意义正在于帮助教育工作者澄清教育价值,激励教育实践者对教育价值的合理认同,唤起教师作为完整的教育人进入教育实践,促使教师的教育实践成为完整的实践,而非工具性的、技术性的教书匠的行动。这样的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有更宽广的思维、独立思考的习惯和不平庸的追求。 (三)实践价值:促进对教育实践的反思 在这个急剧变革的时代,人类极易不计后果地拥抱一波接一波的变革,也极易盲目地抵制变革,保守传统的价值观念。首先,我们应该明白,一直以来,哲学的功能之一是对当时一些争论进行批判性检验,并提供新的思考方向;哲学的另一功能是帮助人们在寻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自己所使用的语言和逻辑问题保持一种高度的敏感性。那么,教育哲学的学习就有助于批判思维的养成和正确教育观念的形成,它能够使人们用更宽阔的视野来看待教育和新时代的变革,对教育实践中的问题给以深入、理性地反思。 石教授提到,“教育哲学的研究从根本上说是为教育实践服务的,是为那些在教育实践第一线的教师、校长、教育行政人员等服务的。”[3]35在教育实践工作者看来,教育哲学总是高高在上的形而上的知识,与教育实践相分离,因而造成了教育实践工作者对之不理不睬,也使得与之相关的著作被束之高阁。关于教育哲学的学科性质问题也一度引发了教育者的热议,它到底是该哲学化还是实践化,似乎构成了教育哲学的两难处境。其实不然,哲学化取向或是实践化取向本身都无可厚非,都是教育哲学的发展路径之一。研究者由于学术背景不同必然有自己的偏好,只是最终都需在偏向的“度”和“量”上把握好,给实践以指导。此指导并非要告诉教育实践工作者什么是无可辩驳的教育真理,而是帮助他们思想上的成熟,增进他们教育思考和教育实践的理性水平。美国当代哲学家理查德・罗蒂在评价杜威时说,杜威的最大贡献就是告诫我们不要希望从哲学中得到任何普遍有效性或真理这样的东西。那么此刻,我们也不能希冀从教育哲学中寻求到一套完整的解决教育问题的方案,我们所能得到的是理性的提升和反思品质的形成。正如高伟教授所言:“一种可能的好的教育哲学仅仅探索一种可能性,其意不在于取代,而在于希望通过它来发现我们思想当中的困难。事实上,无论是哲学还是教育,当然也包括教育哲学,都不会也不能拒绝那些关于人类幸福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价值。而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在教育中安置这些价值”[4]。 总而言之,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教育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哲学问题,教育与哲学的结合点是人。教育走向哲学是把人引向对人生最重要事情上的思考,引向对日常生活的超越。教育哲学使教育工作者以哲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解决教育中的基本问题,其存在必要而且极具意义。 参考文献: [1]刘铁芳.为什么需要教育哲学――试论教育哲学的三重指向[J].教育研究,2010,(6):15-22. [2]黄济.教育哲学初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13. [3]石中英.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高伟.论一种可能的好的教育哲学[J].复旦教育论坛,2011,(2):5-9. [5]陈友松.当代西方教育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135. [6]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1. [7]石中英.人作为人的存在及其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2):19-23. [8]石中英.自杀问题的教育哲学省思[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6-23. 教育哲学方面的论文3000字篇三 《试谈高等教育哲学对现代大学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大学使命的哲学观 所谓大学使命,描述了大学存在的意义和发展前景,是人们对大学应有价值的判断和要求,是人们对大学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的一种认定。《大学》中讲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事实上,这句话非常清晰地表述了“大学”的三重使命。大学的使命为大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不但能够让大学内部组成人员对大学实施的各种活动有了更好的理解,也确保了大学内部的组成人员对大学的发展目标达成共识,树立良好的大学形象,为大学的发展赢得很高的社会信誉和社会支持。因此,大学使命对于大学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著名哲学家布鲁贝克认为:在20世纪,高等教育哲学存在两种途径来确立它的地位,一种哲学主要是以认识论为基础,另一种哲学则以政治论为基础。[1]坚持认识论观点的人,他们更趋向于把以“闲逸的好奇”精神作为追求知识的最终目的。西方的中世纪大学以追求知识与传播知识为目的,调要与社会保持一定距离,以进行真理的探究和人格心灵的陶冶。而坚持政治论观点的人认为,人们对深奥知识的探讨不仅是对闲逸的好奇,而且还因为它对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如果没有大学,那么,复杂的社会问题我们也就无法容易理解,当然也就更不用说解决问题。“大学不是独立于社会的空中楼阁”,伴随着大学逐渐成为社会的轴心机构,大学走出了“象牙塔”,它成为关系到个人生存和国家生存的“工具性”活动,高等教育价值观由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由重认识论转向了中政治论;大学的最终目的由追求和传播知识转为紧密联系社会、为社会服务。 二、大学使命的定位 在社会的现代化的进程中,大学与社会的关系也显得越来越密切。一方面,大学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对社会的依赖也越来越多,不可避免的融入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另一方面,大学作为现代社会系统结构中的一种实体机构,承担着自己的那份责任和使命:将对真理的追求、文化的传播为己任,引导社会行为方式和道德舆论,研究和传授科学,教育新人全面发展。[4]现代的大学,除了承担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责任,还要引领文化传承,承担起塑造大学生心灵的使命。 (一)大学固有的职能培养人才 潘懋元在对高等教育三大职能的论述中指出高等教育三大职能的产生,首先要发展的是培养人才的职能,高等教育最为基础的价值就是促进人的发展的价值。高等教育作为教育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其主要任务救市是通过传递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来教育人、培养人。“就本源而言,人希望成为真正的人,而非异化的人。”除了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学习文化知识外,还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变化的能力和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来完成它指引科学和社会发展的使命。当今的大学不是太功利化就是太理想化,教育的改革也只有使教育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科技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和就业的要求,来缓解学生就业、创业的心理压力和思想困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正确的面对现实、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大学教育的目的要服务社会 随着科技的发展,学校由社会的边缘走向了社会轴心的位置,作用和目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把发展学术作为第一要务,而是着重培养实用人才,发展实用知识。“21世纪初是学术界发生重要转型的一个时期。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是全球高等教育管理、方向和财政的变化。”高等教育的发展紧密联系社会发展需要,直接和广泛的服务于社会。不然,学生学的和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不相适应,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将会从根本上破坏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学生学习和劳动的积极性也受到打击,因此新的历史时期向教育工作提出的巨大要求也就无法得到满足。 (三)大学教育要承担起塑造大学生心灵的使命 大学生并不愿意思想受到禁锢、自己的心灵受到侵犯,所渴望的而是教育者关注他们思想和心灵。如果教育者对学生只是一味的指责,并不帮助学生建立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只会让学生的思想和心灵感到迷茫和彷徨;如果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受到陈旧的思想观念禁锢,也只会让他们产生抵触的情绪。因此,要满足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能够适合社会的迅速发展的需要,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教育者对他们的关注,成功塑造大学生健康积极的心灵。 高等教育哲学的认识论和政治论要么重视教育知识,要么重视社会价值,使得人的主体性被忽略。教育作为人的活动,既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属。希腊人生哲学的精髓是“一己之修明”;我国儒家思想则在强调“学者为己”,主张通过教育达到“为众人与社会之福利”的目的。这就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辩证统一起来,阐释了人与社会的关系,揭示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个体与社会“安所遂生”。 所以,高等教育所追寻的最终目的不能局限于知识的传播和为社会服务,应该达到个人和社会的协调统一;促进社会的发展同时更好的提高自身的修养,而不是单独的注重某一方面。因此,大学教育不能只停留在个人的修养上,它是培养人的社会组织,必须通过为人类发展服务来达到最终为社会服务的目的。 猜你喜欢: 1. 有关教育哲学的论文 2. 关于教育哲学的论文 3. 思考教育哲学的相关论文 4. 教育哲学的相关论文 5. 谈教育哲学的相关论文
[1]高新民、刘占锋,心灵的解构——心灵哲学本体论变革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3]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第二卷[4]笛卡尔,论灵魂的激情,第一部[5]高新民、殷筱,心灵的解构:当代西方心灵哲学的“本体论变革”[6]周晓亮,自我意识、心身关系、人与机器——试论笛卡尔的心理哲学思想
John Robbins. The Food Revolution[M] Conari Press,2001Edward T. Hall. Beyond Culture [M] Shanghai Cultural Press,1990 Davis, Doing Cultur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Action.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 Reaching Press, 2001多晓萍. 从饮食角度浅析中西文化[J] 兰州: 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胡文仲. 中英文华习俗比较[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1999李明英. 社会习俗与饮食文化[M] 锦州: 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李晓红. 浅谈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M] 河北: 时代文学,2010林丽瑞. 中西方饮食文化之比较[J] 上海: 消费导刊,2009Lai Anfang. An outline introduction to Britain and America [M] Henan Education Press, 2004Bian Haoyu, Gao Yongche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Food Cultures[J] Journal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1999Du Fuxiang and Li Xiaoqing. Chinese culinary culture [M] China Travel and Tourism Press, 2010孙伟学, 2004, <<美国文化>>。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杨乃济, 1993, <<民以食为天—中西饮食文化漫谈>>。北京: 中国国情国力期刊。邹广文,1998, <<人类文化的流变与整合>>。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林丽瑞, 2009, <<中西方饮食文化之比较>>。上海: 消费导刊。来安方, 2004, <<英美概况>>。河南: 河南人民出版社。
[1]高新民、刘占锋,心灵的解构——心灵哲学本体论变革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3]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第二卷[4]笛卡尔,论灵魂的激情,第一部[5]高新民、殷筱,心灵的解构:当代西方心灵哲学的“本体论变革”[6]周晓亮,自我意识、心身关系、人与机器——试论笛卡尔的心理哲学思想
这老师也太差了,连找参考文献都要学生弄,不知吃饭也叫学生代吃?
在西方哲学史上,从古希腊到20世纪的哲学都随其时代的精神境况而产生某种新的哲学主题,西方哲学主题的每一次转变都彰显了当时时代的精神状况。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西方哲学智慧论文,供大家参考。
西方哲学智慧论文 范文 一:西方哲学给我的启示
摘要:理想代表针对未来,哲学的思考就是要让人能够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向度中连贯起来,让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当下那片片断断,刹那生灭的过程中而已。
关键词:西方哲学 科学 生活
这个学期,也就是大三第一学期,我们学习了“西方哲学智慧”这门课程,感觉这门网上授课教学的课程学起来有点麻烦,不过我们还是顺利的完成了课程的学习。本来,我对于学习一门关于西方哲学的课程——“西方哲学智慧”,确实是对此不太敢冒。不过,上了大半学期的课程,感觉这门课程的学习也没想象中那么恐怖。而且视频内容适中,通俗易懂,加上我课下查看书籍,上网搜索资料来辅助学习,使自己更清楚学习内容,渐渐对这门课程产生了兴趣。
在学习“西方哲学智慧”期间,我从对哲学的模糊认识到系统的去了解西方哲学的一个发展历程。关于“西方哲学智慧”的授课视频,带领我在哲学的浩瀚宇宙中畅游了一回。
西方哲学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已经发生过三次重大的转折:从古希腊哲学转向中世纪哲学;从中世纪哲学转向近代西方哲学;从近代西方哲学转向现代西方哲学。
西方哲学来源于古希腊,从泰勒斯到普罗提诺,中间十几个世纪,通过历史的变迁,古希腊文明一去不返,然而其精神永存。尽管原始哲学不太严肃,空洞的想象多而实证的 经验 少,但古代的哲学家们,几乎对凡人所能触觉到的东西,都提出了大胆的质疑与合理性设想,形成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唯心主义两大流派。后来的继承者们,或者在此基础上继承和发扬光大,或者提出与两大流派相反的观点,或者喋喋不休地考证与唠唠叨叨地解释,终究跳不出古代哲人们所设计的圆圈,只不过比原始哲学更加完善清晰而已。
____最初是从犹太教发展而来的,由于早期__们坚定的信仰和纯洁的道德以及宽容和忍耐精神,赢得了越来越多的罗马人皈依,最终成为了罗马国教。与希腊哲学不同,中世纪哲学——无论是早期的教父哲学还是后来的经院哲学,从来就没有获得过独立的地位,它所讨论的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关系到基督____本信仰和教义。基督____想是惟有灵魂才能到达伊甸园,基督____质精神是灵肉对立和唯灵主义,因此它在哲学上必然会对应于一种唯心主义观点,即把精神看得比物质更加具有根本性,把作为思维对象的概念世界看得比作为感觉对象的现象世界更加本质和真实。
在这个阶段,中世纪____哲学不再像古希腊哲学那样把眼光头像自然世界和客观存在,而是把灵魂和上帝作为研究的对象。它所追问的核心问题也不再是世界的本源,而是精神的本质——通过对上帝这个绝对精神的追问而深入到具有人—神结构的个体意识的灵魂,深入到一般精神的能动本质,尽管这种意识和一般精神的能动本质是通过唯心主义或唯灵主义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由于主观精神世界是一个比客观自然世界更加深邃的世界,所以中世纪基督____尽管具有种种扭曲和偏颇的形式,但是他对西方哲学精神向自身内部的神话仍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构成了西方哲学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现代西方哲学一般指黑格尔之后至今的西方哲学,自黑格尔之后,出现了唯意志主义、实证主义、新康德主义、直觉主义、分析哲学、现象学、存在主义、解释学等新流派,它的特点是新流派众多、思想方式变化深刻、与现代科技与人文众学科的关系密切,与未来哲学的发展息息相关。它们带来了西方哲学两千年来最为深刻的思想方式的变革:反形而上学、反主体主义、向语言的转向等等,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哲学思维。
以史为鉴,才能获得自己真正的成长。在学习“西方哲学智慧”的过程中,虽然我没有弄懂每一个知识点,有时候甚至不知道那些哲学家到底要研究什么,思想里头到底有着怎样的内涵,但是我从中学会了很多东西,懂得了很多道理。当真正用理性思考经验之后,就能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知道哪一种人生更为理想,也更适合自己。理想代表针对未来,哲学的思考就是要让人能够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向度中连贯起来,让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当下那片片断断,刹那生灭的过程中而已。许多人因生活环境从小就在责骂声中长大,形成了气质自卑,甚至认为自己的人生都是黑暗的。然而难道人生就真的只有这短短20、30年就可以决定了吗?人只要还没有进棺材,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要把生命视为一个整体,对任何事情成败得失的判断,都不能只看某一点,而要考量整体生命。只有完整的看待,才能够在面临挫折的时候,很快地重新振作,重新出发,以及在得意的时候知所收敛。人活在世界上,有些问题只是表面的小问题,而有些问题则是属于根本的大问题。生死就是最根本的大问题。除了生死的问题以外,还有一些其他的问题也属于根本的问题。譬如:人为什么有不一样的命运及不一样的遭遇?为什么有些人做坏事却没有遭受报应?为什么有些人生下来就必须受苦受难?
生活是应该被赋予意义的,而不是物无所值的。一个人既然来到世上,必要创造价值,方能显出它的独特性。没有谁见过一个堕落的,怀着消极的心态的人能活出真正的自我,即使对世界有所贡献,那于自己来说,也是无法救赎自己的。就如叔本华说的:人生就是痛苦和无聊之间的钟摆。我就不喜欢他这种消极的人生态度,照他这样子说,那人生不是一点意义都没有了吗?那活着又是为了什么?如果不能洒脱的活着,不如不要存在着,既然选择了存在,就该好好的生存着。哲学里的思想是千奇百怪的,也许我不该排斥别人的观点,但是我始终认为人生是需要积极的态度的,没有人可以永远快乐,但是也不必永远悲哀,我们要用现象学的态度来对待事情,不要老是固定在同一个思维里,没有流动就不会有发展,思想也是如此,随着现象而发展,思想也会变得更加精辟,使人不断得到进步。
学习 “西方哲学智慧”后,真的感受很深,我确实从里面学到了很多知识,特别是一种心灵的感悟。我喜欢哲学,喜欢它带给我全新的感受,喜欢它的深度,喜欢它的不可捉摸,喜欢它字里行间透着的奥妙的气息,我也许读不懂一本哲学书,但是我从中学到的知识,将会使我受用一生。因此,我将会努力把我对哲学研究学习的兴趣延续下去,努力学好哲学这门“各类学科的科学”,为踏入社会增长跟多的知识,准备更多的筹码。
参考文献:罗素《西方哲学史》
西方哲学智慧论文范文二:《 形而上学的逻辑基础》 读后感
经过一个学期的西方哲学智慧的学习,在老师的教导和自己的认识下认识了西方哲学智慧,最近借了几本关于哲学的书籍开始观摩, 通过对书本知识的浅层了解,写下这篇关于形而上学的读后感。 首先,对本书做一个简要的介绍吧:本书是达米特的代表性著作,它 最为系统地反映了作者哲学思想的全貌。全面阐述了意义,真与反实的论 等问题。从弗雷格的意义理论出发,作者阐发了弗雷格的涵义和指称的概 念,对弗雷格关于涵义与指称区别的论证做了进一步的辩护,批判了真值 条件意义理论,提出了辩护主义的意义理论以及意义理论的显示原则、交 流原则,试图把应用于数学领域的直觉主义逻辑 方法 推广到日常语言领域, 解决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争论问题,以奠定其哲学理论的逻辑基础。本书 涉及的哲学理论博大精深,其主要观点大胆而深刻,颇有争议而极具原创 性,是学界公认的一部相当重要的著作,是 20 世纪哲学的真正高水准的成 果之一迈克尔·达米特的《形而上学的逻辑基础》很值和一读:该书是重要的、 大胆的、论战性的,并且非常深入。它的总主题:语言哲学是解决形而上学问题 的途径。
该书取得的形而上学大“收获”不仅仅是对经典逻辑的修正„„它是 20 世纪哲学的真正高水准的标准性著作之一 且不说读了这本书会有什么样的感觉,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何谓:形而上学 吧,形而上学在古典哲学里面是至高无上的,是第一哲学。是研究宇宙自然 的基础。当然一些概念被后来人推翻并完善了,但是它的核心思想却是不 可动摇的,至今起着重要作用。正因为这些观念,许多哲学家把哲学的核 心放在了研究宇宙万物统一的,最普遍最一般的本质或者共相上,认为它 是万物存在的根本根据。所以,这门科学是研究所有科学的基础所在。这 就是形而上学。几千年以来,形而上学的演变史几乎等同与哲学的发展史。 在哲学家看来,如果哲学是人类科学中最美丽的王冠,那形而上学就是王 冠上最美丽的那颗宝石。然而在以黑格尔作为起点的现代哲学开始之后, 西方开始普遍质疑形而上学,开始重新开辟道路,开展对传统的革命,这 是因为对形而上学的错误解读。但是它在哲学史上占据的位置是至高无上 的。
或者科学发展到了另一个地步,它又会重新回到人们研究的中心而得 到进一步的肯定和发展 其实, 虽说略读过本书, 但是对其内容可谓知之甚少, 关于什么语义值、 推理与真的概念及其各种各种关于真的理论,真的太过于抽象化了,在这 片哲学的海洋里,自己甚至连冰山一角都还没有厘清,更不要说会有懵懵 懂懂的感觉了,能够开始有这种懵懵懂懂就表示自己离哲学的脚步不远了, 这里也会为自己提出一个书本上的理论:这样的基本假定似乎合理吗?我 们在这个析取、条件句及全称量词等条件中有诸多的不符之处吧。
虽说没 有打算以后的人生为哲学而活,但是哲学是每时每刻存在着,其实,看完这本书过后,我更想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哲学,学习哲学的意义在哪里?大家都知道,从初中开始,老师就给我们讲了很多关于中国的老子、 孔子、孟子、韩非子等等诸子百家的才能智慧,这些人,可以说都是中国乃至世界哲学史上的先驱。因为古人便知道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等等哲学思想, 这是何等的智慧啊?更有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如: 苏格拉底、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普罗泰格拉等等在哲学史上的皇冠级人物,这些人都 可以说是智慧的结晶,尤其是柏拉图针对苏格拉底而说的: “我爱我师,我 尤爱真理” ,这是多么崇高的战斗主义精神,为了真理,且不论正误,至少 是自己在追逐着心中的理念,这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啊。
当代的马克 思、恩格斯、列宁等等,都在哲学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创造性伟绩。再看看 我们熟悉的当代中国伟人---毛泽东,将更多的哲学思想用在了为中国的解 放事业上,熟悉地结合了中国的具体国情,中华民族在他的领导下取得了胜 利;邓小平更是将哲学的思想用在了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上。
说了这么多关于哲学的杂事,那什么是哲学呢?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如 果你问一百位哲学家,那恐怕至少会得到一百种以上的回答,因为至今关于什么 是哲学这个问题,不同的哲学家都会有各自的答案。据官方资料得到:哲学是 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发展的根本规律、人的思维与存在 的根本关系的理论体系。 长期以来,人们把哲学等同于形而上学,又把 形而上学等同于玄学。就哲学研究外部世界的本原和一般本质来讲,把哲 学说成形而上学没错,但把哲学说成玄学,就把哲学和科学对立起来。任 何一门学科,只要有明确的可具体界定的可实证的研究对象,能够建立起 完整严密的逻辑体系,都可以成为科学;而有明确的可具体界定的可实证 的研究对象是能够建立完整严密的逻辑体系的前提。科学与玄学相对而言, 哲学的科学化与哲学的玄学化相对而言,哲学的科学化与哲学的形而上学 性质、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定位是对称的——哲学的科学化程度同哲 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地位成正比。“世界观和方法论”本身具备指导性、 实证性与可操作性;当我们说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时,实际上就已经承 认哲学是一门科学。
哲学科学化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哲学发展观;哲 学发展史,本质上就是在天与人、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对称关系中, 使哲学逐步科学化的历史。哲学科学化的进程,是天与人、思维与存在、 主体与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过程;哲学科学化的逻辑,是天与人、 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历史关系的浓缩。哲学史 上的各种唯物论、唯心论、二元论、不可知论、证伪主义等流派只不过是 这种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历史过程中的不同环节;而对称哲学,作为对 它们的扬弃、综合、升华,本身就既是哲学科学化的结果,也是哲学科学 化的 总结 看完这些,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太深奥了,太空虚了,我只想说, 哲学就是对生活中过去的总结和未来的展望,同时对当前的生活有一个更 加合理的指导吧,这就是我对于哲学的看法。应该多半的人会认为我的观 点是一个谬论吧,其实我个人觉得是很有道理的,让我来做一个简要的解 释吧:过去的总结和未来的展望就相对于上文所说的世界观,对当前的生 活有一个更加合理的指导就相对于上文所说的方法论,虽然言语间没有什么典雅的词汇,但是这样对于我一个还未入门的伪哲学学者来说,是再容易理解不过了。 说了这么多,其实多半是从网上找来的资料罢了,但是通过浏览这本 书过后,我更想 说说 作为年轻的一代,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哲学,哲学的意 义何在呢?我想,要是学习一个东西没有任何意义的话,不学也罢,自然,哲学的意义是非同一般的。
那么学习哲学有什么意义呢?或者更直白的说学习哲学有什么用呢?其实 这个问题真的让人很难回。在我认为,哲学是一个非常高深的一门学问,因为哲 学是智慧之学。凭借哲学智慧,我们不仅可以在日常事务中深谋远虑,而且能获 得一切事物的知识。一个民族想要更文明,更有教养,非有哲学基础不可。拥有 哲学,好比一个人行路时用自己明亮的眼睛探路,没有哲学相当于在黑暗中摸索 或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黑格尔说:“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哲学,就像一座庙, 其他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那样”。哲学在一个民族中的地位 就像是庙里的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所以,有这样一句话:一个有哲学思 想的人,是会创造幸福的人;一个热爱哲学的民族,是世界上最有希望的民族! 看完这本书,其实,并不在于这本书讲了什么,因为对于整个哲学史来说, 这本书不过是九牛一毛、 冰山一角罢了 (虽然这本书有着极其丰厚的学术代表性) 更在于,我们怎么去看待这个世界,怎样去理解哲学,感悟哲学,从而应用到实 际问题中来。 最后,我以一则哲学笑话来结束这篇小论文吧。 古希腊七贤之一的泰勒斯,有一天晚上走在旷野之间,抬头看着满天灿烂 的星斗,却预言第二天下雨。正在这时,他掉进脚下的坑里,差点摔个半死。别 人把他救起来,他说谢谢你救我,你知道吗,明天会下雨啊!于是又有了一个关 于哲学家的笑话——哲学家是只知道天上的事情不知道脚下发生什么事情的人。
相比马克思的哲学理论,中国的先秦哲学早已失去了推动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用落后的文化来驱动国家的发展,不过是一些学者的意淫罢了~~
完全同意。上述工作非常重要,这须要许多人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将先秦古代中国哲学介绍给中国的人民和世界人民。
《墨子教育思想浅析》
摘要:墨子是我国先秦时期重要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的核心思想是"兼爱",要求人们做到"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同时极为重视科技技术教育,强调其在生产生活领域的巨大作用。墨子希望通过教育来实现政治社会目的,构建一个无等差的和谐社会。
关键字:墨子;兼爱;科技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92
墨子生活在春秋末、战国初期,这一时期社会面临巨大变革。特殊的时代背景为墨子思想的产生提供了肥沃的社会土壤。经济、手工业的发展为墨子思想的产生奠定了经济基础;社会动荡,墨子"暖衣饱食,便宁无忧"[1]①的思想成为劳动人民阶层的共同呼声;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于墨子教育思想产生重要影响。
一、墨子的人性论和"兼士"的教育目标。
墨子的人性观,最为深入人心的观点就是"人性素丝说"。《所染》中写道:"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人性就像是未经浸染的素丝,强调环境和教育对人性发展的重要作用。
墨子以"人性论"思想为基础,提出了以"贤士"、"兼士"为理想的人才培养模型。"兼士"的标准相当严格,要求"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2]②。"厚乎德行":首先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要做到"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3]③同时,要具有为万民献身的自我牺牲精神,强调"杀己以存天下,是杀己以利天下"。"辩乎言谈":要求在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具有极高的造诣,能够积极地"上说下教",传播其思想主张,实现其政治抱负。"博乎道术":是在知识技能上的要求,文史知识、科学技术、军事谋略等等都是"兼人"所必须精通的。
二、墨子重"义"贵"利"价值取向和道德教育思想。
墨子思想体系中,"义"、"利"是两个至关重要的内容。墨子重"利",一方面所言之"利",内涵十分丰富,大到国家社会公利、小到个人私利;另一方面强调把"利"作为评价善恶的标准(使民得利为善,使民损利为恶)。允许人民合理追求个人的正当利益,鼓励在利己的基础之上"利人"、"利天下",进而使得整个社会最后能过"交相利"。墨子贵"义",对于"义"的要求基本包括以下几个层次:最基本要做到"不亏人以自利";之后由己推人,爱己爱人,实现"兼相爱";必要时,勇于为天下公利而牺牲的奉献精神。
墨子贵"义"重"利"的价值取向,对于其道德教育内容有很深的影响。墨子的道德内容主要包括:
"兼爱"。墨子认为社会的最大弊端在于君臣、父子、兄弟之间不相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4]④"。"兼爱"必须有"利"作为动力才能得以实现。只有"兼爱交利",才能化解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才能使社会秩序得以维护,才能实现国家的整体利益。
"非攻"。墨子认为侵略战争是一种极度劳民伤财的行为,为此提出了"非攻"这个理想的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准则。将"非攻"列入道德教育内容,要求百姓能够认识到道德的罪恶本质,倡导一种爱好和平的社会风尚;希望"贤士"抱定信仰,将"非攻"主张运用到政治生活中,上合圣王之道、下顺百姓之利,不要发动对别国的侵略战争。
"节用"、"节葬"、"非乐"。"节用"就是强调勤俭节约的态度,物尽其能就好,不必苛求奢华。这一观点基本上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统治者应该做到"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5]⑤"节葬"就是反对儒家的"隆礼厚葬",要求简化丧葬形式。在《节葬》中就列举了厚葬的弊端:隆重的丧葬仪式耗费大量财力;长时间的居丧守孝不利于人口繁衍、经济发展;统治者坚持厚葬久丧,必然造成政治秩序混乱、社会动荡。"非乐"就是反对声乐娱乐活动,这种活动不仅浪费财力、物力;而且会扰乱正常的生活工作秩序。
四、墨子的阶级关怀与科学教育思想。
墨子自称是"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其主张基本上都表现出对这一阶层的关怀。一方面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政治主张;另一方面,就是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劳动者自力更生,改善自己的生活现状。重视科学技术的思想体现在其教育上就是: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播、强调实际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形成。
墨子对科学技术的重视,在《墨子》一书中得到了全面的展示。《经上、说经上》、《经下、说经下》中就用极为精炼的语言阐述了大量科学知识。例如:关于数学的相关概念----点、线、圆、直、方、柱,距离和相交、十进制等等进行论述;关于力学的相关知识----杠杆、滑轮等等进行分析;关于物理学的相关现象---时间和空间、质和量、运动和静止、光影、反射等等进行阐述。从中得出法则、规律,希望人们能遵循规律办事,期望为现实生活、劳作服务。《备城门》、《备高临》、《备梯》、《备水》等篇中记载的关于军事科技的内容极为完备。如:"转射机"、"掷车"、"连弩车"等防御器械的制造;"城墙"、"壕沟"、"�望台"等城防建筑的修建。墨子巧妙地将手工技艺于军事防御结合起来,使国家的防御能力达到了极致。
墨子还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一种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验论证的学习方法。关于对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墨子》中就专门对认识论进行基本论述,提出人具有认识能力,通过接触外界事物产生的获得初步知识、通过思虑活动使认识升华,通过言辞语句将其表述出来。此外,还对推理、辩论等逻辑思维方式进行阐述等等。墨子重视科学的教学方法,提出实验论证方法,在先秦诸子中可谓独树一帜。鼓励学生亲自参加社会观察和实验研究,在实践中获得技能和知识。提出"三表法"作为评判是非、取舍的标准,以先圣之事为本、以百姓见闻为原、以符合民利为用。
总之,墨子的教育哲学思想和其他先秦诸子思想相比,有很多原创性内容。其中包括: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性"素丝说";主张构建"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理想;重视科学教育的思想。虽然墨子所创立的学说体系,在很多方面并不够完善,但是其在先秦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墨子思想的许多内容被后世儒学、法家等吸收和改造,对我国教育史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谭家健、孙中原:《墨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152页
[2]谭家健、孙中原:《墨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36页
[3]谭家健、孙中原:《墨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7页
[4]谭家健、孙中原:《墨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82页
[5]谭家健、孙中原:《墨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127页
①谭家健、孙中原:《墨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152页。
②谭家健、孙中原:《墨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36页。
③谭家健、孙中原:《墨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7页。
④谭家健、孙中原:《墨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82页。
在数学的哲学中,直觉主义可谓引起引起了现代学术思想的一次革命。数学与哲学的关系一是人们谈论的问题。以下是我整理的数学与哲学的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摘要:在数学哲学中,直觉主义可谓引起引起了现代学术思想的一次革命。虽然直觉主义可以追溯到康德,甚至柏拉图。然而,它是近现代的,20世纪前20年,它作为一个独立的数学哲学思潮而闻名。它是逻辑学哲学中的一次风暴逆袭,是经典数学的有力挑战者。直觉主义强调“构造”,出发于“心智”。直觉主义把整个自然数论视为整个数学的基础,直觉主义拒绝排中律和反证律,抵制实无穷而推崇潜无穷。随着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直觉主义在数字构造中起到了积极的应用。同时,直觉主义对数学哲学的创新 教育 等方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关键词:数学哲学 直觉主义 传统逻辑 布劳威尔
一、 “存在必须是被构造”——直觉主义的产生
直觉(intuition)一词意为未经充分逻辑推理的,直观的,直接领捂事物本质的思考。与H.柏格森、B.克罗齐、E.胡塞尔等人的直觉主义不同,我们这里所研究的“直觉”并不是指主体对于客观事物的一种直接把握能力,而是指思维的本能上的一种心智活动。在这里,直觉主义提倡的直觉,并非辩证唯物主义的“直观的感觉”,其本意是“先验的心智构造”,以此为出发点,形成了对数学对象“存在性”与“可构造性”等同的要求。[1]直觉主义哲学是一种反理性主义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潮。数学研究中的构造主义是一种有关数学基础的观点,它主张自然数及其某些规律和 方法 ,特别是数学归纳法,是可靠的出发点, 其它 一切数学对象和理论都应该从自然数构造出来。[2]“存在必须是被构造”,这是直觉主义派最著名的 口号 。也因此,直觉主义是一种构造逻辑。直觉派认为,数学中的概念和方法都是必须可以被构造的,非构造性的证明不是直觉主义者能接受的。在数学领域中,集合论悖论的问题不可能通过对已有的数学作某种局部的修改和限制加以解决,而必须依靠一些可信的标准对已有的数学进行全面的审视和改造。直觉主义认为逻辑依赖于数学,而非数学依赖逻辑。数学建立在直觉的基础上。同时,直觉主义认为哲学、逻辑甚至计数等概念都比数学复杂得多,不能作为数学的基础,数学的基础需要更简单、更直接的概念,它就是直觉,直觉是心智的一项基本功能。[3]一位直觉主义数学家阿伦特·海廷(Arend Heyting)在他的论文《数学的直觉主义基础》中指出:“立即处理数学的构造也许是符合直觉主义者的积极态度了。这个构造的最重要基石是一(unity)的概念,它是整数序列所依赖的构造原则。整数必须作为单位(units)来看待,这些单位仅仅由于在这个序列中的位置而相互区别。”[4]61
直觉主义者认为,数学的基础在于数学直觉,在他们看来,建立在数学直觉之上的理论能使“概念和推理十分清楚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即“对于思想来说是如此的直接,而其结果又是如此的清楚,以致不再需要任何铸的什么基础了”(A·黑丁:《直觉主义导论》)。任何数学对象被视为思维构造的产物,所以一个对象的存在性等价于它的构造的可能性。这和经典的方法不同,因为经典方法说一个实体的存在性可以通过否定它的不存在性来证明。对于直觉主义者,这是不正确的;不存在性的否定不表示可能找到存在性的构造证明。正因为如此,直觉主义是数学结构主义的一种;但它不是唯一的一类。直觉主义的基本哲学立场是,数学是人类心智“固有”的一种创造活动,是主体的自身的活动,而不是对外在的描述.数学概念是一种自主的智力活动的结果,智力活动则是研究自明定律所支配的思想构造。[5]
二、颠覆传统逻辑,形式主义的逆袭——直觉主义的特点
直觉主义不承认实无穷,拒绝实际无穷的抽象。也就是说,它不考虑像所有自然数的集合或任意有理数的序列无穷这样的无穷实体作为给定对象。数学上的实无穷思想是指:把无限的整体本身作为一个现成的单位,是已经构造完成了的东西,换言之,即是把无限对象看成为可以自我完成的过程或无穷整体。数学上存在着潜无穷与实无穷之争,就如同哲学上存在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争。而且必将长时间的持续的争论不休。数学上的潜无穷思想是指:把无限看作永远在延伸着的,一种变化着成长着被不断产生出来的东西来解释。举个形象点的例子就是,构成一条直线的点有无穷个,并且这条直线永远延伸着,不会有终结的一天。它永远处在构造中,永远完成不了,是潜在的,而不是实在。按照全称和条件量词的标准直觉主义,一个证明就是这样的潜无穷结构,这可能是合理的。(达米特《直觉主义逻辑的哲学基础》)[4]142按照此观点,所有的自然数可以构成一个集合,因为可以将所有的自然数看做是一个完成了的无穷整体。很显然,直觉主义支持潜无穷的观点,即把无穷集合看成无限延伸着的序列。
直觉主义反对排中律,这意味着直觉主义者可能和经典的数学家对一个数学命题的含义有不同理解。排中律和同一律、矛盾律并称为形式逻辑的三大基本规律。传统逻辑首先把排中律当作事物的规律,意为任一事物在同一时间里具有某属性或不具有某属性,而没有其他可能。排中律同时也是思维的规律,即一个命题是真的或不是真的,此外没有其他可能。例如,说A 或 B, 对于一个直觉主义者,是宣称A或B可以证明。但是,对于排中律, A 或 非 A, 是不被允许的,因为不能假设人们总是能够证明命题A或它的否命题。
直觉主义主要对抗的是形式主义。多个世纪以来,对数学规律的无懈可击的精确性的信念的依据是数学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直觉主义表示,精确性存在于人类心智之中,形式主义者认为,存在于纸面上。[4]90
直觉主义具有非逻辑性和整体性。数学直觉是作为逻辑的对立面而介定的一种认识方法,因此非逻辑性是数学直觉的最主要特性。可以说数学直觉的其他特性都是由它的非逻辑性所决定的,这是许多哲学家、科学家的共同见解。[6]直觉主义认为,数学是心灵的创造活动,心灵是丰富的,逻辑则是贫乏的。因此,坚决不能用贫乏的逻辑规则来全面准确地规划丰富的心灵活动。直觉主义的另一位代表人物阿伦特?海廷(Arend Heyting)说:“逻辑属于应用数学”。在对于直觉主义整体性上,一个日本数学家有如下精辟的解释:当一个人已经长期而持续地从事了研究并已成为一个完全成熟的研究人员时,他就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知识体系。经过他自己的努力,这种知识体系已被综合成为一种特殊的,确定的形式。而且自己综合的工作当然本身就是一种极有价值的 经验 。[7]
彭加勒在《数学中的直觉和逻辑》一文中写道:
哲学家告诉我们,纯逻辑永远也不能使我们得到任何东西;它不能创造任何新东西,任何科学也不能仅仅从它产生出来。在某种惫义上,这些哲学家是对的;要构成算术,像要构成几何学或构成任何科学一样,除了纯逻辑之外,还需要其他东西。为了称呼这种东西,我们只好使用直觉这个词。可是,在这同一谕后,潜藏着多少不同的意思呢?比较一下这四个公理:(1)等于第三个最的两个量相等;(2)若一定理对数1为真,假定它对N为真,如果我们证明它对N+1为真,则它对所有整数均为真;(3)设在一直线上,C点在A与B之间,D点在A与C之间,则D点将在A与B之间;(4)通过一个定点仅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所有这四个公理都归之于直觉,不过第一个阐明了形式逻辑诸法则中的一个法则;第二个是真实的先验综合判断,它是严格的数学归纳法的基础;第三个求助于想象:第四个是伪定义。直觉不必建立在感觉明白之上;感觉不久便会变得无能为力。[8]
值得注意的是,直觉主义不是神秘主义。直觉的“不可解释性”并不等于直觉的“神秘性”,尽管直觉是“不可解释”的,但它却有着确定的本质。我们认为,直觉是认识过程中的一种飞跃,因此它就不是一种经验的认识,而是原来的思想路线的中断,不可能按照通常的 思维方式 ,用结论和推理的环节把它连接起来,所以直觉是“不可解释的”。[9]
三、从Kant到Dummett,直觉主义派的主要人物及其思想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直觉主义是由哲学家康德开始的。1755到1770年,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教物理和数学,他认为我们所有的感觉都来自于一个预先假定的外部世界。虽然这些感觉不能提供任何知识,但是被感知到的物体间相互作用就产生了知识。心智将这些感觉梳理清楚,得到对空间和时间的直觉。康德说,感性直觉有两个纯形式,它们是先天知识的原则,这两个纯形式就是空间和时间。空间是外直觉的纯形式,而时间是内直觉的纯形式,它们都不是从外邻经验得来的,而是必然的、先天的观念。空间和时间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心智的创作。心智理解经验,经验唤醒心智。虽然康德的思想有着直觉主义的影子,但是依旧没有直观地提出直觉主义,就数学基础的方法而言,直觉主义是现代的。[10]
亨利·彭加勒(常译作庞加莱,Henry Poincare,1854-1912),当代语境中的数学直觉主义的先驱。后人评价为数学哲学与当代数学直觉主义之间的一座桥梁。逻辑主义对于数学基础的理解是虚幻的。它使数学失去基础。然而数学的基础是存在的,它就是我们的直觉。它赋予数学以意义,从而给数学以对象。彭加勒指明了一座(本来就)架在人类精神和数学存在之间的桥梁,那便是我们的数学直觉。[11]彭加勒主张自然数是最基本的直觉,认为数学归纳法是一种包含直观的思维方法,是不能简单地归结为逻辑的。他主张使用有限个词能定义的概念,主张数学对象的可构造性。他还在另一种意义上理解和强调数学直觉,将其看做选择和发明的工具。彭加勒认为,我们有多种直觉。然而,最重要的可以归结为两类:一是“纯粹直觉”,即他通常所说的“纯粹数的直觉”、“纯粹逻辑形式的直觉”、“数学次序的直觉”等,这主要是解析家的直觉;二是“可觉察的直觉”,即想象,这主要是几何学家“形”的直觉。对于这两类直觉,他认为都是必要的,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他认为,这两类直觉“似乎发挥出我们心灵的两种不同的本能”,它们像“两盏探照灯,引导陌生人相互来往于两个世界”。[12]
布劳威尔(,1881-1966),直觉主义真正的创始人和奠基人是布劳威尔。布劳威尔在数学上的直觉主义立场来源于他的哲学。1907年他在博士论文《数学基础》中提出直觉主义观点,认为数学的基础是先验的初始直觉。数学是起源于和产生于头脑的人类活动,不存在于头脑之外,因此,是独立于真实世界的。布劳威尔认为数学思维是智力构造的一个过程,它建造自己的天地,独立于经验,并且只受到必须建立于基本的数学直觉之上的限制。[10]布劳维尔发表的《数学基础》表明直觉主义的立场是强调“直觉”,这并不是说否认数学的逻辑性和严谨性,而只是突出直觉、灵感和创造力在数学中的地位。直觉主义者认为数学不仅是最讲究严格性的科学,也是最富有创造性的科学。布劳维尔认为数学的基础是先验的初始直觉,他和他的学生说他们所说的直觉正是人心对于它本身所构造的东西的清晰理解。[13]布劳维尔修改了康德的先验时空学说,放弃了“外直觉的纯形式”的先验时空概念,以适应非欧几何的发展;池把数学的基本直觉建立在“内直觉的纯形式”的先验时间概念的基础之上。[14]布劳威尔还提出了“二·一原则”(tow-oneness)。他认为这是数学的基本直觉。即假设N成立,则N+1成立。这个过程可以无限重复,创造了一切有限序数,因为“二·一原则”的元素之一可以被认为是一个新的“二·一原则”。布劳威尔认为,在这个数学的基本直觉中,联通和分离、连续和离散得到统一,并直接引出了线性连续统的直觉,即“介于”(between)的直觉。(布劳威尔《直觉主义和形式主义》)[4]93
阿伦特·海廷(Arend Heyting,1898-1980),他是布劳威尔的学生。继承了布劳威尔有关数学直觉主义的思想。他认为,直觉主义是从一定的、多少有点任意的假设出发的。它的主题是构造性的数学思想。这使得它处于经典数学之外。形式主义和直觉主义的差别在于,直觉主义的进行独立于形式化,形式化只能追随在数学构造的后面。逻辑不是直觉主义的立足点,数学构造在头脑中是很直接的,结论也应该是很清楚的,所以不需要任何基础。海廷主张,在描述直觉主义数学时,应当在日常生活中去理解。比如,在注视那边树木时,我确信我看到树木,而实际上光波达到我眼中,使我构造出树木这一信念需要相当的训练。这种观点是自然的。两个人说话,我向你灌输意见,实际制造了空气的震动。这是理论的构造。(阿伦特·海廷《论辩》)[4]77-88
迈克尔·达米特(又译米歇尔·杜麦特Michael Dummett,1925-2011),当代数学直觉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达米特认为,数学首先是先验的,然后是分析的。达米特曾经从语言学角度和意义理论角度为直觉主义辩护。直觉主义关于数学陈述意义的解释避免了以真概念为核心概念的意义理论的不足,它把说话者关于数学陈述的理解与说话者使用这个陈述的实际能力结合在一起,因此具有很大的优点。从直觉主义关于数学陈述的意义说明出发,达米特提出了以证实为核心概念的新的意义理论的构想。[15]202达米特指出:“对于直觉主义逻辑来说,排中律的双重否定是有效的语义原则,就像二值逻辑认为排中律本身是有效的一样:断言任何陈述既不真也不假是不一致的。”[4]132
四、直觉主义的意义以及合理性
直觉主义对古典逻辑中的排中律和双重否定律等原理中的部分原则以及非构造性的结论持否定态度,也不承认数学中的实无限的对象和方法。数学的历史也表明,数学知识与理论不仅无法脱离对外部世界的永恒的依存关系,而且数学的错误不是通过限制数学,如排斥非构造数学和传统逻辑而得到克服的。数学真理的积累以及对谬误的抛弃是通过数学知识的不断增长和理论的不断完善获得的。一句话、数学的生命在于生生不息的创造过程中。庆幸的是,直觉主义由十其思想体系中某种先天的弱点而末成为数学的统治思想。但也应看到其构造思想的重要价值。[16]123-124可以说,直觉主义学派在本质上是主观和荒谬的,以直觉上的可构造性为由来绝对的肯定直觉派数学是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的。但是,直觉主义揭示了经典逻辑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在具体的数学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数学哲学中的直觉主义学派高度认可直觉和个人的创造性思维在科学实践中的作用,推动了现代递归函数论的建立和发展,这无疑对数学的进步起到了很积极的作用。其次,直觉主义者倡导的构造性的能行性的研究方法,促进了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这种积极探讨可行性方法在计算机数学以及计算机科学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第三,直觉主义数学哲学的思想方法在素质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上,具有宝贵的参考价值。在数学教育中,逻辑的作用很明显,其特征为,从已知知识出发,依据逻辑规则进行推导和演算,一步一步地达到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而直觉主义可以跳跃式地认知,虽然能一步得到正确答案,却无法说清楚其中的步骤。直觉主义虽排斥传统逻辑,但与逻辑关系十分密切,对培养良好的数学逻辑观念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另外,直觉主义有助于培养数学教育中大胆猜测的思维习惯。这种创新和探索精神有利于数学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傅敏.直觉主义数学哲学研究及其对数学素质教育的启示[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1).
[2] 诸葛殷同.对传统逻辑的有力挑战——评《经典逻辑与直觉主义逻辑》[J].哲学动态,1990(4).
[3] 柯华庆.直觉主义数学哲学的两个阶段[J].学术研究,2005(2).
[4] 保罗·贝纳塞拉夫(美),希拉里?普特南(美).数学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5] 黄秦安.数学哲学与数学 文化 [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数学和哲学之间的关系,一直受到人们的探讨,有很多的论文都对数学和哲学作出了深刻的描写。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数学和哲学的关系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柏拉图的数学哲学思想,接着讲述一下数学哲学,再介绍必然性和先天性知识,接着介绍三大主义,以及数学哲学的现代发展,最后简单 总结 数学哲学。 关键词: 柏拉图 数学哲学 先天性 必然性知识 三大主义
正文:
一:柏拉图的数学哲学思想
柏拉图的数学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数学本体论的问题上,而在数学的本体论问题上他采取了实在论的立场,即认为数学的对象是他所说的“理念世界”中的真实存在。柏拉图的这一认识是建立在对数学绝对真理性的信念之上的。他认为数学对象就是一种独立的、不依赖于人类思维的客观存在。
除去实在论的观点外,柏拉图还强调了数学认识活动的先天性。按柏拉图的观点,理念世界是理性认识的对象,而且,这种认识只能通过“对先天的回忆”得到实现;由于对象也是理念世界中的存在,因此,在柏拉图看来,数学就从属于研究理念的科学——“辨证法”,即是一种先天的认识。
另外,除去数学的先天性以外,柏拉图还强调数学认识在一般的理性认识中的作用:由于数学对象被说成是感性事物与理念之间的“中介对象”,因此,数学的认识也就具有一种“桥梁”作用,它能刺激人们,从而引起灵魂对“先天知识”的回忆。柏拉图说:“几何会把灵魂引向真理,产生哲学精神„„。”
二:数学哲学
数学在形式化和抽象化方向上的发展,数理逻辑和数学基础研究的进展,以及悖论的发现,开创了数学哲学的研究的新时期。
数学家们认为,数学是建立在一系列自明原则基础上的。一个数学家的责任是尽可能完全地发现由这些原则所得出的结论。他应该坦率地承认这些原则本身是一些明显的洞察,因而它们形成一个无可懈击的、永恒的基础。与此相反,哲学家会听任数学家去探索由这些原则得出结论;他对这些结论并不感兴趣。然而他必须对下述事实作出解释,即我们具有供我们使用的、此类自明性所适用的一些洞察力,他还需要说明与这些洞察有关的对象。他们同意数学的对象不属于物质世界,数学洞察不可能以 经验 作为依据,因为适合于数学原则的这类自明性决不属于我们的经验知识而是数学原则所特有的。
三:必然性和先天性知识
数学哲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认识论——在哲学中处理认知和知识的部分——的一个分支。但是,数学至少表面上与其他求知的努力不同。特别是与科学追求的其他方面不同。数学命题,像7+5=12有时被当做必然真理的范例,简直不可能有其他情况。
科学家会乐意承认她的较为基本的论题可能是假的。这种谦恭被科学革命的历史所印证,在革命中,长期存在且深信不疑的信念被推翻了。数学也能严肃地支持这种谦恭吗?能怀疑数学归纳法对自然数成立吗?能怀疑5+7=12吗?有没有数学革命,其结果是推翻长期存在的核心的数学概念?恰恰相反,数学 方法 论似乎并不像科学那样是或必然性的。与科学不同,数学通过证明展开,一个成功的、正确的证明扫除了所有基于理性的怀疑,不仅仅
是所有有理由的怀疑。一个数学证明要表明它的前提逻辑地蕴涵它的结论。前提为真而结论为假是不可能的。
“先天”这个词的意思差不多是“先于经验”或“独立于经验”。它是一个认识论的概念,如果知识不是基于任何“关于现实世界中事件的特殊过程的经验”,那一个命题就定义为先天获知的。
有些哲学家认为不存在先天知识,而对其余的哲学家来说典型的先天知识包括“所有红色物体是有颜色的”和“没有什么东西能在同一时刻既是完全红的又是完全绿的”。数学似乎不像科学一样基于观察之上,而基于证明之上。
因此任何完整的数学哲学有义务说明数学的至少表面看起来的必然性和先天性。 四:三大主义
关于数学的逻辑及认识论的基础问题至今尚未完全解决。这问题无论对数学家或者哲学家都是至关紧要的,因为在“一切科学中最可靠的科学”的基础中,任何一点不确凿都将是令人极度不安的。迄今为解决这个问题而做出的各种努力中。还没有一种能称得上已经解决了所有困难。这些努力主要是沿着三个方向:以罗素为主要倡议者的逻辑主义,布劳威尔所提倡的直觉主义,和希尔伯特的形式主义。
数学基础的最重要问题之一是数学与逻辑的关系。逻辑主义的理论是数学能归约为逻辑,据此,数学无非是逻辑的一部分。逻辑主义的论点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数学概念能通过明确的定义从逻辑概念中导出。另一部分是数学定理能通过纯粹的逻辑演绎从逻辑公理中推导出来。
直觉主义数学家建议把数学工作作为他的智力的一种自然功能,作为思想的一种自由的有生气的活动。在他看来,数学是人类精神的产物。他运用语言,不论是自然的或形式化的,只是为了交流思想,也就是使别人或自己能懂得他自己的数学想法。这个语言伴随物不是数学的代表,更不是数学本身。
立即处理数学的构造也许是最符合直觉主义者的积极态度了。这个构造的最重要基石是一的概念,它是整数序列所依赖的构造原则。整数必须作为单位来看待,这些单位仅仅由于在这个序列中的位置而相互区别。
希尔伯特证明论的主导思想是,即使经典数学的陈述从内容上说竟然是错误的,然而经典数学含有一个内在封闭的程序,这程序是按所有数学家都知道的固定规则操作的,它基本上在于相继地构造原始符号的一些组合,而这些组合被认为是“正确性”或“已被证明的”。而且这个构造程序是“有限性的”和直接构造性的。
五:数学哲学的现代发展
自20世纪50年代起数学哲学便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与数学基础研究相比,这一新的发展表现出了一些显著的不同特点。
(1)研究立场的转移,即由严重脱离实际数学活动转移到了与其密切结合。具体地说,在数学基础研究中,尽管逻辑主义等学派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但他们所实际从事的都是一种趋于规范性的工作。现代数学哲学认为,数学哲学应当是数学家们工作中的“活的哲学”,即研究人员、教师和使用数学者对他们所从事的工作的哲学见解。
研究立场的转移直接导致了新的数学观念。例如,正是基于对数学家实际言行及数学史上实例的考察,经验主义才得以在现代数学哲学中“复兴”。
(2)研究的内容和方法表现出了明显的开放性,特别是由一般科学哲学中吸取了不少重要的研究问题和有益的思想,这就和以往的封闭式的数学基础研究大相径庭。
例如,I. Lakatos 所倡导的拟经验的数学观事实上就是将K. Popper 的证伪主义科学哲学理论推广应用到了数学的领域。又如,在T. Kuhn 的科学哲学研究的影响下,出现了关于数学的社会—— 文化 研究。显然,这关于数学的动态研究是与先前的研究传统,亦即单纯着
眼于数学知识的逻辑结构的静态分析大相径庭的。
另外,新的研究的又一重要特点则是突出强调了数学研究的社会性。最后,与实际的数学活动的密切联系也可看成为现代数学哲学研究开放性的一个重要表现。特别是,作为对于思想方法的研究,数学方法论的研究在现代得到了新的发展。
六:总结
数学和哲学是同门异户,声息相通的,你敲开一家门,另一家就会立刻向你敞开窗户。 数学哲学是在不断变化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会有不同的表现,人们研究也会跟以前不一样。
参考文献
(1)《西方数学哲学》 夏基松 郑毓信 著
人民出版社 1986年1月出版 p10--p13
(2)《数学哲学译文集》自然科学哲学问题译丛 林夏水 主编
知识出版社 1986年7月出版 p24--p25
(3)《数学哲学--对数学的思考》西方数学文化理念传播译丛 丛书主编 汪宁
【美】斯图尔特·夏皮罗 著 郝兆宽 杨督之 译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年2月出版 p20--p23
(4)《数学哲学》 【美】保罗·贝纳塞拉夫 希拉里·普特南 编
商务印书馆 2003年2月出版 p47--p76
(5)《徐利治读数学哲学》 徐利治 著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年1月出版 p73--p82
2012年4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