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甲列车是一种在铁路沿线对部队进行火力支援和独立作战的装甲铁路车辆,由战斗列车和基地列车组成,一般由一台装甲蒸汽机车,两节以上的装甲车厢或二至四节作掩护用的铁路平板车构成。装甲蒸汽机车位于装甲车厢之间,煤水车朝向敌方,机车上备有通信设备和射击指挥器材.装甲列车的历史 最早的装甲列车于1861~1865年美国国内战争期间用来对骑兵作战。1870~1871年普法战争和1899~1902年英国—布尔战争中,大量出现了装甲列车.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航空兵和装甲坦克兵的发展,降低了装甲列车的作用。装甲列车多用于对后方铁路交通线的警戒,普遍装备有高射炮和高射机生气勃勃,对掩护大型铁路枢纽和铁路车免遭敌航空兵的袭击,起过一定的作用。战后,各国不再发展这种完全依赖铁路机动作战的装甲车辆1,简易武装运输列车,有两种编成方式,其一是在牵引车的前面和尾车加挂一节有沙包和装家板的炮车,炮和牵引车没有装甲保护。其二是在最前面加一节无人货车,可防地雷爆破,牵引车位于中部。 2,运输警戒两用车,有些装甲列车上甚至装载上坦克装甲车辆,已便自卫。更有甚者用特殊设备使履带式坦克在不经大改的前提下,在铁轨上来去自如或用机车头带动前进。 3,军装甲列车的编成 警戒列车,一般为自带动力的装甲机车编成,可以单独使用,同时还牵引炮车作火力支援。 轻装甲列车,为加装装甲的货车车厢,用于兵员收容运输
因为华电的专业少。各种排名都是看专业的数量的。比方说,专业多,科研成果就多,发表的论文就多,院士,学者等各种多。这些加起来,就显得一个学校很强大。对比北邮,你可以看到排名也不高。简单的说,一个学校有100个专业,每个专业平均65分,总分有6500分。另一个学校有50个专业,每个专业平均90分,总分有4500分。前者远高于后者,排名因此靠前,而实际水平呢?就像印度和瑞士,瑞典比,排名肯定靠前。而且,对社会发展而言,专业是不等价的。打个比方,陆军中的大专业就重要性而言,依次是坦克兵,炮兵,步兵。而各种排名也不管这些差异,按同样的分值计算。而实际上,一个坦克团怎么可能和一个步兵团等价。华电的各专业,主要针对电力行业。而电力行业,是国民经济非常重要的行业,远超诸如服装,纺织,轻工,铁路,农林,治金,钢铁,交通,等行业。技术含量也很高。请看世界500强里有多少电力/电气公司,有多少这些行业的公司。ABB,GE,Siemens,Alstom,GEC,安莎尔多,法国电力,东京电力,日立,东芝,三菱电机,三菱重工,施耐德。不要以为日立,东芝只能造家用电器,它们是造发电机,汽轮机,电动机等电气设备起家的。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五大发电集团,三大动力。等等。而且很多其它公司也生产电力设备。美国等主要强国,都把电力行业明确作为国家的战略性行业。被选定作为战略行业的没有几个,还包括国防工业,飞机制造,宇航,等。记不清是否有IT,和通讯。但是就算这两个行业是,它们水分太大,保鲜期太短。我们看到,美国的工业已经很残缺不全了。实际是放弃了很多工业。就连汽车工业,德日的汽车在美国本土也把美国汽车工业打得满地找牙。当然,这个政策也是有问题的。对比德国,制造业很强大,IT很弱。但是德国无论国家,企业和人民都从制造业获益非浅。所以,美国要所谓“再工业化”,迄今为止,没什么效果。但即使这样,美国也不会把低端工业引回美国,如建材(美国本土现在没有一个水泥厂),冶金,钢铁等。所以我们可以看出电力/电气工业的重要性。电力/电气工业是长青树。GE雄踞世界第一大公司几十年。而且GE是纽约交易所第一批上市的公司。一百多年过去了,其它上市公司都已经走进历史,只有GE一家不仅活到现在,而且依然兵锋犀利。50年后微软,Facebook,苹果还会在吗?不好说。但是GE会在的。德,日等国,电力/电气都是第一大产业。实际上,最近几年,GE大规模抛弃非核心业务,如金融,包括把其上百年的家用电器作价50亿美元,甩给了海尔。集中力量于核心业务--电力。其力度之大,GE历史上从未有过。这包括挺进物连网。因为GE有先天优势,GE生产的设备(主要是电气设备),世界第一多。无独有偶,GE的老基友西门子也含泪卖掉了一直以来的家用电器业务,集中于电力,也包括物联网。其实GE,和西门子的家用电器业务并没有亏损。排名都是有倾向性的。五鼠连,是某大的,所以他的排名方法,就可以把某大排的很靠前。还有更误导的。中国校友会,把华电排到116,而把南中大学排到20名,还被标成“名校”了。扒一扒这个排名的关键人物,就是这个学校的一个“教授”。这个由南中矿冶学院,南中铁道学院合并起家的学校,靠着专业多,还进了985,让中国矿大,北交,这两所对应行业的最好学校,才是211,情何以堪。南中大学,专业差,其专业,在所在行业里地位差,地方差。还合并了一个雅湘医学院,专业真是多。这个医学院曾经可能不错。但是现在和一,二线城市的医学院怎么比。还有西北农林大学,是985。倒是北林是211。所以连教育部,也胡闹,更别说这些排名了。有人按照这些排名机构的方法,给加州理工排名,结果是500十。因为加州理工专业少,学生和教师也少。大家可以网上搜搜这个所谓的"中国校友会"及其网站,看看这些都是什么货色。天涯已经揭露了。“中国校友会”根本没有经过民政部注册,完全是个非法组织。几个烂校的所谓“教授”在这里把自己的烂校靠着烂专业多,排名靠前。华北电力大学校友会可是民政部注册的,是合法组织:国外排名呢?也不靠谱。最新2017年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把华清大学列为理工科第一。麻省理工(79个诺贝尔奖得主),加州理工,斯坦福,加州大学伯克利,洛山鸡分校,东京大学等等等都在哪呢?这个排名把华电排在全球工科114,中国20。大家看看就得了,别当真。但是华电专业这么少,也还可以了。国外媒体曝光了美国东北大学的排名十几年来窜升了一百多位。其校长“治校有方”,收入也大幅窜升,最后“光荣退休”。其实,这位校长请人详细研究了排名规则,发现了”诀窍“。针对排名给分高的项大力使劲,对排名不涉及的地方,大刀阔斧砍去。这样,科研水平,学术,和教学水平并没有真正提高,可是排名确大幅窜升。结果被排名忽悠的雇主招了这所学校的学生大呼上当。我们可以注意到,国际上的这些比国内排名还算客观和公正的排名都是英美推出的。在前100,200名里有很多澳大利亚,加拿大大学。而法,德,俄等国的大学相对并不多。考虑到这三国的人口是澳,加的好几倍。因为这些排名也是把大学的成果,如论文等进行累加的。这种方法无疑对英美系的大学(特点是综合性大学,专业众多)极为有利。英美系的大学还包括日本,印度,新加坡,香港和台湾地区等。大家不觉对奇怪吗?法,德,俄等国的工业和科技远超澳,加,印度,香港和台湾地区。怎么排名靠前的大学这么少?其实,法,德,俄等国的人早看出来了。这三国的大学一般规模不大,所以这种排名方法就吃亏。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北京的所有大学合并成一个大学,上海的所有大学也合并成一个,。。。这些超级大学是不是就可以一夜之间成为世界第一,第二。我们的科技水平和工业能力就可以一夜之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多省事啊!扯淡。所以大家可以看到,专业多,排名靠前并不代表水平高。也可以看出这种按专业数量多寡累加成果进行排名的荒谬。辣么,为何英美人要干这事呢?吃饱了撑得,闲得蛋疼?当然不是。我们知道,央格鲁--萨克逊人是商业民族,商业意识极强。大学排名不过是给自己的大学做广告,忽悠大家去他们那上学,好挣学费。尤其是英国,工业快没了。又没有IT可以挣钱,教育就成了一大产业。尤其是这个硕士,一年制。挣钱的意思太明显了。央格鲁--萨克逊人的一大本事,就是忽悠。不费一枪一弹,把苏联忽悠没了,还有休克疗法,一夜让苏联回到解放前。把华约忽悠没了,说好了也要解散北约。结果不仅没有解散,还一直添丁加口,不停东扩。让xtl在阴间看了,狠抽自己大嘴把子:我TM的怎么不会这一手呢。还有把IT层层拔高,从刚开始叫信息技术,到高科技,到现在就叫“技术”。辣么,法拉利,保时捷,奔驰,宝马等等还能叫什么?不是技术?那你美国人造的出来吗?美国人不需要吗?这些东东在美国卖的好着呢。美国人的意思是我的IT才是技术,所以应该卖高价,你们的这些垃圾就应该贱卖。我一个二手肾6就应该换你一个最新款的保时捷,外加一个最新款的大奔。你还得包邮。所以英美推出的大学排名,也是一大忽悠。抬高自己(体系)的大学,贬低其它体系的大学。华电的成立在211,985里是相当晚的,1958年。不要说老牌学校了,就是其它主要的行业学校也是52年成立的。50年代是中国高等教育的第一个黄金年代。而且,刚开始只有3个专业,也远少于其它行业院校。又经历搬迁等。华电在开始的几十年里也非常保守,招生人数和专业都很少。这导致评审211,985时吃亏极大。错过了中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第二个时期,九十年代。也就是2000年后,华电才意识到这个问题。才逐渐扩大专业和招生人数。比方说电气,华电以前只有一个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因为电力系统里的二个半主专业是电力,热能动力,和热自。也就是2000年以后才有高电压,电力电子,电机和电器等电气学科的其它专业。所以,根据教育部的学科评估,华电的电气学科才排名第6。但是,正如我前面提到的,电气学科中各专业的重要性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是不等价的,权重是不一样的。教育部的学科评估,并没有考虑这个问题。电力系统中,最重要的和最大的专业就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电气的其它专业在电力系统中也就是打酱油的地位。这也是华电几十年来只有电力系,没有电气系的原因。以前电力系貌似有两个专业,这是学校自己分的,在教育部眼里,就是一个专业。一个系就一个专业,确实很奇葩。早在上世纪80年代,教育部第一次统计各大学,各专业的花费时,华电的电力专业(当时称作“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就以每个学生每年4千人民币的花费高居(如果没有记错的话)第一。那可是80年代中期,4千人民币是什么概念。那时一个大学毕业生的工资才多少钱。华电的教师工资一个月才几十块钱。北航的学子骄傲于航空发动机专业,宣称航空发动机是工业制造的皇冠。我70%相信。在飞机制造的三大专业:航空发动机,空气动力学,飞行器设计中,航空发动机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所以,我国无论军机,民机;大小飞机,还是直升机,发动机都是疼点。但是即便如此,华电的电力专业也比北航的航空发动机专业值钱。教育部和各种排名把这么高价值的专业,和低档,廉价的专业按一样的分值计算,一是无知,二是别有用心。华电的电力创造了很多中国第一,最重要的,就是继电保护,这在华电是一个专业。还有微机保护。还有中国第一个动模实验室(交直流动态联合模拟实验室),这是很昂贵的。80年仅仅建设实验大厅就花了1千万人民币。就学术来讲,以美国的理工科综合性大学为例,工科第一大系就是电气和电子工程系,强电和弱电。机械系是第二大系。电气和电子工程系(有的翻译成电机系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简称EE,包括或者有可能不包括电子),不仅大,而且高上。因为前面说了第一条,重要。第二条,难学。国内以前被其它专业的学生调侃为“老头系”。强电又比弱电难学,因为强电的课程包括了弱电的课程,还有强电的课程。在强电(电气)里,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这个专业在电气学科各专业中也是最难学的,也是最高大上的。华电的电力专业最难的两门课是电力系统暂态和稳态。至少从77/78年恢复高考开始,几十年来及格率都是50%左右。想学这个专业的要考虑好了。所以叫电力大学,而不是电气大学。但是这样做是有弊端的。一支陆军只有坦克,没有炮兵,和步兵。这支步兵的战力会大打折扣。不仅如此,还要陆航,防空部队,防化兵,特种兵,工兵,等等。还需要空军,海军,火箭军,网络部队,等等。认为靠着几辆坦克就能包打一方的思维确实是狭窄。不过,华电的电力专业是属一属二的,有两个院士,还有杨以涵教授,在中国首创该专业。所以华电在电力行业还是很强大的。坦克足够多,足够强,虽然战力打折扣,也还是很腻害的。短板正在补齐。华电的电气学科其它专业需要时间发展,成长。以华电的资源在10年内成为前2,3名是可以预期的。另外,华电近年来还发展了新能源专业,核电,风电,太阳能,水电,生物发电等,也需要时间。华电的很多专业是有电力特色的,虽然专业名字可能和其它学校一样,但实际上是有差异的。比方说通讯,华电的通讯是电力通讯,是载波通讯,和北邮,两电的通讯是不一样的。目前只有硕士点,但电力通讯这个专业是华电在中国首创的,也是第一的。邮电网是第一大通讯网,电力通讯网是第二大。当然这个第二和第一的规模差距很大。你也可以说电力通讯是小众,北邮的才是大众。以通讯作为学科整体排名,华电肯定是不行的。以后会有博士点,会成为重点学科,但是也是小众。电力通讯这个专业出现比主流通讯的出现晚了好几十年,所以成长也晚。再举一个栗子,华电的自动化是热工自动化。主要是锅炉,汽轮机的控制,这个很复杂。自动化属于弱电,有很多种。如北理工的导弹控制(陀螺,惯性导航),坦克,装甲车辆的火炮控制(火控);北航的飞行器控制(液压控制);哈工大的火箭控制(陀螺),等等。还有就是工业控制,最重要的就是过程控制,依难度和重要性为:电厂控制,炼油厂控制(石油大学),化工厂控制,等。难点就在于这些生产过程不能随便停(不像汽车生产线),而且一旦控制不好,有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电厂有几千个监测量,几百个控制量,是最多的。 如果控制量是以等差级数上升,控制难度就会以等比级数上升。热工自动化(电厂控制)的出现在自动控制领域里非常晚,成长也晚。这个专业也是华电在国内首创的,也是第一。但是,几十年来华电在自动控制学科里也就是这一个专业。大约近十几年来才有了仪器仪表专业。所以不论是按专业,还是按学科排名,和电力通讯类似,都靠后。东北大学和天大自动化排名非常靠前,但是它们的钢铁厂的自动化,主要是轧机。比热工自动化容易多了。但是要是去电厂工作,那就不一样了。和电力通讯不一样的是,热工自动化是主流的。因为,第一,从应用来说,电厂多,而且控制复杂,所以控制设备就多且昂贵。第二,从设备制造来说,曾经的第一大独立的控制设备公司--Bailey 贝利控制设备集团,就是专门搞电厂控制的,后来被ABB兼并。第二大控制设备公司是Siemens的下属公司,也是专门搞电厂控制的。第三大就是Heneywell 霍尼韦尔公司,主要是电厂和炼油厂控制,还有飞行器控制,火控等。以前好像看过一份统计,世界上25个最大的工业控制装置里,24个是电厂,一个是炼油厂。核电站的控制也很复杂,而且更不能出事。国内,电力系统也在做电厂控制,而且还颇有进步。所以,华电的自动控制还是很有前途的,无论从就业,科研和学术。不要被排名误导了,电力系统不会看得上冶金自动化,就算专业和学科排名第一。通用自动化也不行。电厂是仪器仪表的第一大用户,而且使用环境恶劣,所以华电的仪器仪表还是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就行业性大学来说,华电还是有很大的成长空间。第一,很惭愧地说,以前专业太少。第二,电力/电气行业的专业还是不少的,而且很多专业是主流的。而铁道学院,钢铁学院等的专业,以理工类综合性大学的专业为标准,没有一个是主流专业。不能简单地看专业的名字,其实内容是不一样的。就像上面我谈到的通讯和自动控制。其实至少在2000年前铁道学院,钢铁学院,还有很多其它学校都比华电有进取精神,在他们行业里,已经伸展得非常充分了。华电不过是补以前欠的功课。综合性大学也向高大上的行业和专业扩展,比方说电力,通讯。但是它们不会进入矿山,公路,等不够高大上的行业和专业。但是,所有行业性学校都有着致命的缺陷:无法发展成综和性大学。因为教育部不给钱。这非常不公平:综合性大学可以向高大上的行业和专业扩展,行业性学校为什么不能发展成综和性大学。不仅这样,而且教育部还不让这些行业性学校所在的行业给钱。美国最好的大学基本上都是私立的。我们的行业比美国的私人资本家有钱多了,为何不让我们的行业投资高等教育?至少我们的每个主要行业都可以投资一,两所大学。完全可以办好。教育部水平很差,经常干烂事,如扩招;大中专随意升级;乱改学校名,误导考生。等等。一大堆烂专业拼凑起来的大学封为985,行业精尖学校到是211。以华电的资源,不太可能成为综合性大学,因为被教育部限制。也就是靠拚专业多的各种排名,不会靠前。当然,也有靠着合并的学校专业也很多。但是以专业多而不是精论英雄的211和 985也有很多敝端,教育部也认识到这个问题。所以现在要出台双一流。不过,双一流看起来并不像教育部宣称的那样。而是取消了211;取消了部分985,加强了某些985。更加倾向于综合性大学,更加压制了专业少的专业学校(侧重学科而非专业)。请务必注意华电是一所特色的行业性大学,在华电的主战场电力系统,华电--电力系统的黄埔军校,远超所谓的985综合性大学,更不用说靠着合并成为985的学校,和档次比较低的行业的行业211,985学校。
小道消息,华电是强电也就是火电,就是用煤发电………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发动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号称世界”第-坦克大国”和”第一装甲列车大国”的苏联没有挡住敌人的进攻,大批军用装备被德军缴获。德军非常欣赏苏联人的装甲列车设计,他们发现,红军的标准装甲列车包括4节运兵车厢、4节有旋转炮塔的火力支援车厢、2节高射炮车厢和1个装甲机车头;各车厢均可通过装甲舱口进入,而这些舱口盖都是密封的,观察哨和所有窗口均有装甲板保护。机车头有1根传声管用来通话,传声管由橡皮管和金属管组成,装甲列车的指挥官、机械师、各独立车厢的指挥官和射手间通过它进行内部联系,列车与外界的联系则依靠指挥塔中的无线电台。苏军装甲列车上普遍安装的是ZIS-2/3型野战炮、M1938型122毫米榴弹炮和7.62毫米捷格加廖夫机枪等。德军后来在克里米亚半岛作战时,缴获的苏军新式装甲列车上安装了T-34/76坦克的炮塔。值得一提的是,苏军装甲列车每个车厢内都有机车蒸汽供暖系统,增强了土兵冬季作战的舒适性。苏联军事专家是这样评价装甲列车的:”装甲列车的最大优点是行驶速度快,即便是面临敌人地面和空中打击,装甲列车在1天内也能行驶约500千米,而且-般轻兵器和炮弹破片无法穿透其装甲,因此,这种列车能够与敌人近距离交战,车载的至少4门火炮和8-12挺机枪可以形成强大的火力,而且还有防空能力和运载步兵的能力。”装甲列车的缺点是,无法离开铁轨作战,只要铁轨有一点小的损坏就能使列车失去机动能力。与其他武器相比,装甲列车对后勤支援的依赖性要大得多。列车要不断加水,每天都要补充煤,而且还必须要清理锅炉。不过,苏联还是认为,他们的装甲列车在二战中十分圆满地完成了历史使命,在战争第一阶段保卫铁路枢纽的战斗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第56号列车曾将来势汹汹的德军坦克和摩托化步兵阻挡于基辅城外,第72号列车曾辗转于明斯克、布里扬斯克、莫斯科、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等多处作战;”伊利亚.穆罗梅茨”号列车战斗行程达2500千米,一直打到法兰克福,曾击落敌机7架,击毁敌装甲列车1列和7门火炮;”乌兹别克斯坦”号列车一直打到勃兰登堡。1945年,苏联国防委员会主席约瑟夫.斯大林前往波茨坦参加三巨头会议时,他赴会的”座驾”既非战舰又非飞机,而是由8列装甲列车车厢组成的豪华武装列车。◆特种防空装甲列车[ 转自铁血社区 ]虽然苏军在二战初期十分强调装甲列车的作用,但在战场上德军坦克部队已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德军坦克在装甲防护和火炮威力上大大超过了装甲列车的水平。尽管装甲列车的劣势已暴露出来,但战争初期苏军处境困难,不得不在一些战斗中仍使用装甲列车,并在一些装甲列车上加装四联装”马克沁”机枪或一些特殊的组合防空武器,包括T-34坦克炮塔、高射炮和火箭炮(即苏联人所称的”喀秋莎”)等,这使它具备了相对强大的火力。这种装甲列车被称作特种防空列车。苏联陆军《红星报》曾报道,”布尔什维克”号防空装甲列车,从1942年1月到战争结束共行驶了1.3万千米,击落德机30架,这辆装甲列车既装有轻型和中型加农炮,还装有用于防空的超重型高射炮。◆铁道炮1917年后服役的俄国装甲列车归类为铁道炮,其中的1辆是1920年服役的”阿塔曼.楚尔金”号,它除了列车本身外,车上还装有1辆4轮驱动的装甲车辆。装甲车辆上装有1门大口径、长身管加农炮。这种装甲车辆是否属于列车的一部分从照片上无法判知,但有一项创新,那就是列车上装备有系留气球,乘坐在气球上的观察员能侦察方圆20千米内的地形,向地面部队提供矫正弹道和指示地面目标的信息。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起,苏联设计师开始致力于开发新的铁道炮。1927年,工程师杜捷尔斯基开始着手将巡洋舰”伊兹梅尔”号上著名的356毫米加农炮移植到装甲列车上。根据杜捷尔斯基的建议,一个专门负责铁道炮研制的设计局于1930年成立。苏联当时建造的铁道炮均采用现成的舰用火炮,口径有130毫米(最大射程23.5千米)、152毫米(最大射程30.8千米)、180毫米(最大射程37.8千米)和356毫米(最大射程31.2千米)。建造铁道炮计划的目的是与现有的或将要建造的碉堡和海岸火炮配合,守卫苏联漫长的国境线。由于铁道炮必须与海军舰艇协同作战,因此,波罗的海舰队首先装备了铁道炮,然后是远东舰队。不过,到二战爆发前,苏联的这些铁道炮在数量上远未达到预期目标。苏联第一列新型铁道炮安装1门356毫米加农炮,其车体重达340吨。1932年首批2个铁道炮兵连(各装备3列铁道炮)开始在太平洋沿岸驻守。不久以后,苏联又开始设计出能够在远距离击沉敌舰的180毫米铁道炮和305毫米口径的铁道炮。到二战开战前夕,苏联拥有11个铁道炮兵连,共37列铁道炮。与此同时,苏联的设计师们还研制出了一种203.2毫米榴弹炮,这种炮装在轨道车辆上,并由火车头拖曳,其他国家从未见到过有此类武备。[ 转自铁血社区 ]根据计划,在德军入侵时,岸炮、铁道炮和海军舰炮在反击纳粹德军的入侵中相互配合为地面作战提供火力支援。为此,苏军开始大量部署舰炮、岸炮和铁道炮。驻守在列宁格勒的波罗的海舰队最早有4个重型铁道炮兵连,1941年8月后又紧急生产了70门铁道炮,组建成29个炮兵连。同时,波罗的海舰队武库中的100毫米、130毫米和152毫米炮以及原准备装在新造舰艇上的火炮都被安装在列车上与其他火炮一起参加战斗。实战证明,铁道炮在炮弹威力和射程上均大大超过了野战火炮。虽然铁路系统经常被炸毁而且还要花很多时间来伪装车体,但在列宁格勒保卫战中,铁道炮仍为地面部队提供了强大的火力支援。苏军利用列宁格勒市内和市郊密集的铁路网以及新建造的炮兵火力点,使铁道炮能出其不意地移动到敌人后方或其指挥部、预备队、火力据点等目标发动攻击或为己方部队提供火力支援。据苏联方面统计,在1942-1943年这段时间内,在列宁格勒作战的铁道炮共发射了14.4万发炮弹。为这些铁道炮提供弹道校正的是空军的一个特殊的中队以及第3飞艇营,他们装备了一些系留气球,观察兵在气球上可对战线后方的敌军重要目标进行定位。在战争后期,曾参加列宁格勒保卫战的铁道炮加入到反攻德军的行列中,它们的任务是摧毁特定的目标。1944年,苏军在铁道炮的协助下摧毁了位于维堡的德军工事,并在立陶宛梅尔附近压制住了德军火力阵地。有2个铁道炮兵团(其中1个团装备10门180毫米、9门130毫米和12门152毫米铁道炮,另1个团装备17门130毫米铁道炮)后来一直在苏联沿海地区服役。1945年4月有数个炮兵连参加了攻占柯尼斯堡和皮劳的战役,它们在野战炮无法达到的射程上,对德军工事进行了猛烈炮击。从1943年12月到1945年5月共有6个营的62门口径从130毫米至180毫米的铁道炮与陆军部队一同参加了战斗。在837次作战中,这些铁道炮共发射了15028发炮弹,击沉船只8艘,击毁运输火车7列,击伤5列,并摧毁了21座敌军要塞的防御工事。战后,苏联铁道炮便销声匿迹了,只有在苏联海军博物馆中才能找到一些有关铁道炮的图片和模型。但至少有1辆铁道炮完好无损地保留下来了并公开展出,这辆停在塞瓦斯托波尔火车站的铁道炮装1门152毫米加农炮,有可旋转的炮架和炮塔。◆铁道装甲汽车[ 转自铁血社区 ]1917年后,苏军在对装甲列车大规模使用过程中发现,他们急需一种机动性好的小型装甲铁道车辆,用来执行各种通信、支援和侦察任务。于是,苏军进行了大量试验,让汽车用轮辋在铁道上行驶。在苏联内战中就使用了1辆装1门加农炮和3挺机枪的加福特-普季洛夫铁道装甲汽车。在苏联红军铁道炮部队重组过程中,计划为每支铁道炮部队都配备侦察和通信用的铁道装甲汽车。苏军采用的BA-20轻型装甲汽车和BA-6及BA-10重型装甲汽车,车轮可随时更换成铁道用或公路用的车轮。德军在1941年缴获了大量这种型号的装甲汽车。BA-20Shd(Shd是俄文铁道的缩写)、BA-20ShdPU(装有外部电台天线)和BA-6/10装甲汽车外部携带的备用车轮更换起来十分繁琐,于是,苏军开始试验在车辆的前、后装上专门用于铁道行驶的折叠式轮轴,原来的车轮不动,汽车靠前后车轮在铁道上行驶。这种利用倾斜车轴上的小型导向轮使常规汽车在铁轨上行驶的技术,到二战后仍为苏联大量使用。经过实战,苏军期望能拥有一种既具有装甲列车优点又具有装甲汽车优点的新型车辆。一方面,车体要与铁道装甲汽车尺寸相同,另一方面,火力和作战效能又要和装甲列车相同,但不一定需要那么大的车体。20世纪30年代末,列宁格勒基洛夫工厂开发了一种”摩托装甲汽车”(简称MBW)。这种车辆采用了不少T-28中型坦克的部件,尤其是武器和驱动系统。MBW的外观特征是车辆前端有3对车轮,支撑着车辆上部的T-28坦克炮塔。该车除了有5挺并列机枪外,两侧还有2座活动式”马克沁”机枪塔。76.2毫米主炮弹药基数365发,并列机枪弹夹145个(子弹10962发),”马克沁”机枪弹夹48个(子弹共22000发)。该车还装有简易火控系统,即在炮塔上安装了PT-1型坦克潜望镜和TOD型远距观测仪。后者既可电动操作亦可手动。全车有装甲覆盖,两侧的装甲厚16-20毫米,有10度倾角;车顶装甲厚20毫米,舱门厚10毫米:炮塔装甲厚20毫米。MBW指挥官位于中间的炮塔内。后部2个炮塔也可分别安装1挺并列机枪用于防空。该车的动力装置为功率294千瓦的M17-T汽油机,可使重约80吨的MBW最大速度达120千米/小时。该车可载重120吨。外部通信则由71-TK-1电台提供,而内部的联络则依靠6台电话。除此以外,该车还装备一套强大的信号灯系统。战争初期,MBW只装备坦克和机械化部队司令部直属的装甲列车营。据苏联的一些资料透露,有一些MBW装上了T-34坦克的炮塔和V-2柴油机。有1辆MBW被作为技术样车保留了下来,这辆车装有T-28的炮塔和T-34的76.2毫米主炮,现在无法判断这种混合式的武器配置是设计时的初衷还是后来改装的结果。[ 转自铁血社区 ]值得注意的是,在战争中铁道装甲车辆也曾装备过其他各型坦克的炮塔。有一张照片就显示一辆装甲列车装备有T-26坦克的炮塔和主炮(口径45毫米)。目前现存的铁道装甲车辆除模型和那辆停在塞瓦斯托波尔的铁道炮外,还有1辆保存在莫斯科陆军博物馆的装甲列车,虽然这辆列车是用许多辆残破的装甲列车的部件拼成,但它却逼真地再现了昔日”铁道战神”的风采。装T-34/76炮塔的苏联装甲列车装T-26炮塔的苏联装甲列车[ 转自铁血社区 ]装14.5毫米高射机枪的装甲防空列车装L-11型76.2毫米坦克炮的装甲列车装F-34型76.2毫米坦克炮的装甲列车[ 转自铁血社区 ]苏联装甲列车侧视图德军缴获的装4联马克沁防空机枪的苏联装甲列车装180毫米火炮的TM-1-180铁道炮[ 转自铁血社区 ]TM-1-180铁道炮侧面特写装高平两用舰炮的苏联装甲列车
一、科技论文的内容 中学时就学过,文章的体裁最主要的有记叙文和议论文两种。记叙文说的是某一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及影响,也可以加点作者的感想。议论文要说的是对某些问题的论点和为证明论点的正确性而做的求证工作,即提供论据,进行推理,最后得出结论。因此,这两种体裁是很不相同的。还有一种接近议论文但严格说来不算议论文的体裁是只对某些问题或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观感,虽有观点但并不刻意去证明观点的正确性,这种文章属于散文中的随笔,本文即属于这种文章。 科技论文应该是议论文,至少应该有观点。通俗地说,科技论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不是“是什么”,而是“怎样做” 和“为什么”,对于“怎样做”的文章,最好要有“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内容。 有的作者很容易把议论文写成记叙文,特别是在做了某个项目的研究后的总结性文章,只说自己是怎样做的,很少去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原因可能是这样写很顺,因为工作是他(们)做的,过程很清楚,用不着费劲就可以说明白。这样的文章深度不够。近年来软件受到大家重视,但软件类的文章大多属于这种情况。加之软件的头绪一般很多,要说明白了,不分粗细,面面俱到,篇幅不短,很有点雾里看花的味道。 科技论文不是工作总结,也不是说明书。 论文内容的正确性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不过,不同领域的出错情况很不相同,很难概括。然而,有五点是应该注意的: ⑴ 要有创新,至少要有新意。是否有创新,是很多刊物考虑录用的最主要出发点,特别像《中国科学》这样的权威性刊物,没有创新就不可能录用。可以说,创新有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两种。工学类论文中,原始创新比较少,大多是提出一些新方法、新算法,或是以别人没有用过的方法对一个问题进行分析,属于集成创新。虽然这也是可取的,但论文必须雄辩地说明采用采用新方法所取得的结果。有一篇论文写基于hermit样条的彩色图象道路提取方法,方法本身并没有错,但有两个结论有问题。一是说用hermit样条对提取的间断的道路标志线拟合后可以得到连续的标志线,实际上,一般的三次样条或多项式拟合也能解决这个问题;二是说hermit样条更适于表达图象上的弯曲的道路标志线,但是没有数据表明为什么其它的拟合曲线就不适合。这样一来,虽然别人在道路提取中没有用过 hermit样条,这篇论文的新意也就荡然无存了。 ⑵ 论文的写法一定要突出重点。有篇文章谈及机器人的灵巧手,这个项目本身做得不错,但这篇文章把灵巧手的结构、手指驱动、抓握控制面面俱到地说了一遍,每一部分都说得不透彻,没有深度。如果这篇文章能集中论述尺寸受限制的灵巧手的驱动,就要好得多。还有一篇谈遥在技术的文章,先泛泛地讲了微型摄像头的结构,再从一些书上摘录了人所共知的模糊控制的基本概念,二者之间又没有有机联系,这样的文章根本没有内容。如果集中论述在视觉系统微小型化中所解决的问题,恐怕还能写出点东西。 ⑶ 论文的内容要真实、正确。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不弄虚作假是良好的科学道德。如果让人看出虚假的东西,这篇文章就肯定不能用。有一篇写控制算法的文章,对算法做了仿真。仿真时用的关节角函数是q=(3πt),周期显然是(2/3)s,而做出的仿真曲线的周期却是,角速度的最大值也小得多,这样的结果至少使人怀疑作者并没有真正做了仿真。 ⑷ 关于综述性文章。综述性文章的内容主要是前人对某一专题做过哪些研究、哪些问题已经解决、哪些问题还需要继续研究,最重要的是要指出对这一专题继续研究的方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写综述性文章实际上是比较难的,需要占有大量资料,而且,对资料要分析,去粗存精,去伪存真,高屋建瓴。千万不要看了几篇发表过的论文就写综述。 ⑸ 关于论文中的公式。科技论文一般少不了公式。公式推导的正确固然很重要,但也并非一定要把一步一步的推导过程写清楚。有的文章虽然写出了公式,但是,不注意对公式中所用符号的说明,不注意说明公式的适用条件,这样的公式是没什么用的。有一篇文章论述以三条人工肌肉作为作动器的并联机构,作者试图建立它的数学模型,前面写出了人工肌肉输入气压与肌肉长度的关系式,又列出力平衡方程,然后就说把前一式与后一式相结合,得到一个非线性的状态方程,把它作为数学模型。方程中有很多系数,显然是与机构及肌肉参数有关的,作者恰恰没有写出系数与参数的关系,这就使人怀疑这个模型是不是推导出来的。即使是,这样的模型只是通式,没有用处。 二、论文的标题 论文的标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标题应该与文章的内容非常贴切。这一点往往不被注意。有的标题过大;有的又过于局限。有一篇文章的标题是“服务机器人仿人手臂运动学研究”,内容是作者在研制一种服务机器人时对一种七自由度手臂运动学所做的分析。“仿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提出了这种冗余自由度手臂逆运动学的一种解法,这样的解法并不只能用于服务机器人。如果把标题改为“七自由度仿人手臂逆运动学的一种解法”,则既有学术意义,又兼顾了作者的研究项目。还有一篇论文的题目是“登月机器人关节润滑技术的研究”,内容是一种固体润滑膜的制备和特性。论文的题目太大,而且,如果题目中就明确提出登月机器人,就需要有在模拟月球超低真空、超低温、强粉尘环境中的实验,目前尚无条件。如果将题目改为 “mos2基固体润滑膜制备方法及特性的研究”,既缩小了范围,又避开了尚不能进行的实验。还有些论文题目本身就有问题,例如,有一篇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是 “仿人机器人的动态行走控制”,行走有静态的吗?肯定没有,连原地踏步都是动态的。这样的标题岂不让人笑话? 三、摘要 摘要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摘要应写得简练,只需说明写论文的目的、所用的方法及取得的结果即可。写得不好的摘要中常常有一些没用的话。例如,“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应用领域更加广阔,某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之类的话就没有用。 四、引言 论文引言的作用是开宗明义提出本文要解决的问题。引言应开门见山、简明扼要。有的写机器人的文章,一开始写捷克一作家写的戏剧中一个机器奴隶叫robota,美国1950年制造了第一台工业机器人,这就绕了太大的圈子,有点“言必称希腊”。 很多论文在引言中简要叙述前人在这方面所做过的工作,这是必要的。特别是那些对前人的方法提出改进的文章更有必要。应该注意的是,对前人工作的概括不要断章取义,如果有意歪曲别人的意思而突出自己方法的优点就更不可取了。在一篇论文中,对前人工作的概括应尽可能放在引言中。在正文中,如非很必要,就不要再有这类段落了。 文献的引述要正确。你的文章里引用了某些文献,别人的文章也可能引用你的文章。如果引用时不注意正确性,就可能以讹传讹。有一篇谈遥操作的文章引用了美国《自然》杂志的文章,提到在相距7000km的两地进行遥操作,从操作端发出操作命令到执行端反馈回信息只用了150μs。这是完全不可能的。即使电波直线传播,至少也需要。后来查明是作者引用时单位写错了。如果文章发表了,以《自然》杂志的权威性及这篇文章作者的影响力,这个错误的数据肯定还会接着被引用。 一些论文也开始引用互联网上的文献和消息。网上文献的可信度要好一些;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消息的可*性不高。我们曾用装甲车为某试验基地研制了一台遥控靶车,在《兵器知识》上曾有过报道。由于某些内容不便公开,对文章做了一些技术处理。这个消息到了网上却变成了“我国研制成功遥控装甲车”,“蚂蚁”成了“大象”。所以,如果要引用网上的消息,一定要通过其它渠道对消息进行核实。 不少论文在引言中还说明了文章的结构,虽然话不多,但并非很必要。对于学位论文,因篇幅大,在绪论中交代一下整个论文的结构是应该的。在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就没有这个必要。 五、实验验证 论文中的实验的目的是验证论文提出的理论或方法的正确性、可行性和有效性。有一个阶段我不太同意把仿真叫做实验,但随着仿真技术的进步,至少它可以成为一种验证的手段。 理论的正确性并非总是要用实验来验证的。那些用公认的定理证明的新定理就不需要验证。 方法可行性的验证相对简单一些,实验只要说明所用的方法解决了问题即可。 方法(特别是算法)有效性的验证在很多论文里做得不好。所谓有效性,应该是比别的方法更快或更简单地解决了问题,或是计算复杂性低,或是计算速度更高,或是占用的内存小。要说明有效性,一是要有比较,不能“老王卖瓜”;二是要有相应的数据。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论文中的实验往往是一种为说明问题而专门设计的实验。实验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要说明某一因素的作用,就要设法将它孤立起来。 我曾连续审了四篇关于构建机器人仿真球队的论文。这四篇论文除了叙述性的内容偏多以外,写得还是不错的。文章的内容涉及个人技巧、决策机制及整体协调,并不重复。而且,球队两次参加了机器人足球世界杯仿真组的比赛,都取得亚军的好成绩。这就是说,在构建球队时代所采取的技术措施还是有成效的。但是,这四篇文章都用参赛对阵的得分来说明技术措施的有效性,这是不合适的。因为,足球赛的成绩只是一种排名,只说明参赛队实力的相对强弱。如果对手的实力太低,即使己方取得冠军,也不能有效地说明自己所采取的措施是正确的。而且,如前所述,一个队能否取得胜利与个人技巧、决策能力、整体协调等多种因素有关,取得较好成绩倒底是哪个因素起了作用往往是说不清楚的。作者在最近的两篇文章中用了相同的比赛结果来说明不相同的技术措施的作用,显然也是没有说服力的。如果对同一对手以采取论文中的措施和不采用这种措施进行两次比赛,则比赛的结果就能较好地说明这种措施的作用。 有不少论文由于各种原因不能用严格的理论证明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也暂时做不了实验,于是就用仿真的方法来说明。这时应注意的是,尽管文章中只能给出个别的仿真实例,但做仿真时应该尽可能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多做一些实例,因为,用一、两个实例的仿真结果说明的结论很可能被另一个实例推翻。有一篇论文要在相互距离已知的几个点中寻找一条最短的遍历路径,论文的篇幅很长,所用的方法兜了不少圈子,方法倒也对,但没有证明。最后用了一个实例做仿真。我在审稿时写了一个更简单的方法,与论文方法所得的结果一致。这样一来,这篇文章所提出的方法虽然不错,但一点意义也没有了。 六、结论 结论中出现的问题不太多,不过精彩的结论也不多。由于word等文字处理软件提供的“复制”、“粘贴”的方便,论文正文、引言、摘要中的一些话也就被拷贝到结论中,还没看到结论就知道结论说什么,这样的结论已经没味了。不过偶尔也碰到“过火”的,正文中根本未涉及的问题在结论中突然冒了出来。比较罕见的情况是,有的论文的结论把文章中的论述部分或全部推翻了。 七、文字 以前用笔写字的时候,常听人说“字是人的脸面”,意思是说,一手好字会为你增添光彩,看着也舒服。现在,论文上的字都是打印机打出的印刷体,文章是不是通顺就很突出了,也就成为“人的脸面”了。俗话说“文如其人”,如果一篇文章的文字方面的问题太多,念不顺口,作者给人的印象也不会好。 送审稿中,比较突出的文字、标点方面的问题有; ⑴ 天一句,地一句,想到哪里,说到哪里,语气、语意不连贯。 ⑵ 语意重复,用词罗嗦,不善运用代词。 ⑶ “而”、“故”、“然”、“其”之类的虚构词用得别扭。 ⑷ 技术术语使用不当或生造术语,这是在论文中最不应出现的文字问题。如果某一领域的名词术语已经有了国家标准,虽然这类标准一般是推荐性标准,但也应首先使用标准核定的术语,为的是与别人有“共同语言”。在论文中不应使用俗名,即使这样的名词已被较多的人使用。术语是有内涵的,在制定术语标准时,对收纳的每条术语都有严格的定义。如果在论文中不得不创造一条新的术语,对它的内涵一定要说清楚,要有严格的定义。我对一篇论文中的“轨迹跟踪控制”提出过质疑。表面看来“跟踪控制”还说得过去,细想想,能与“控制” 相连的无非是两类词,一是对象,如“温度控制”、“压力控制、“位置控制”、“力控制”等等;另一是方法,如“pid控制”、“自适应控制”、“模糊控制”等等。“轨迹跟踪控制”是什么?“轨迹跟踪”既不是控制对象,也不是控制方法。实际轨迹对期望轨迹的跟踪正是对运动轨迹进行控制的效果。所以,“轨迹跟踪”和“轨迹控制”都是可用的术语,而“轨迹跟踪控制”则站不住脚。还有,在学术性文章中不应使用“电脑”、“光碟”这类商业化和港台化的名词。 ⑸ 乱用标点符号。错得最多的是句号,或是长句不断,或是断句不当。最不容易用错的只有问号和感叹号。 ⑹ 近年来有个很时髦也用得很滥的词“基于”。有时侯翻开一本杂志十有二、三的文章标题有“基于”二字。“基于x”的英文是“x-based”或“based on x”。应该说“基于”一词翻译得还是不错的。“基于规则的系统”比早年译的“规则基系统”、“以规则为基础的系统” 听起来要顺耳一些。问题是要把“基于”用得必要、得当。不是非用不可的地方,大可不必用它来追求文皱皱的味道。而且,既然是“在x的基础上”,x就应该是个可以被当做基础的实实在在的东西。一篇文章用了“基于任务级……”,这个“任务级”就不是实在的东西。还有一个用得不当的词就是“智能”,有些根本没有智能的东西也被带上了这个帽子。 其实,解决文字方面的问题并不难。作者在写完文章后只要念一、两遍,大部分文字问题都可以发现。不过,如果作者在口语表达上就有不规范的地方和固癖,这样做的收效不大。 八、英文稿的特殊问题 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用英语写作论文当然就会出现一些问题。大多数人还不具有用英语思考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比较好的做法是先写中文稿再译成英语,这样至少能避免直接写英文稿时容易出现的语意不连贯的问题。 英文稿中最容易出现的用词问题是: ⑴ 按汉语硬译,形成所谓的“中式英语”。虽然不大会看到“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这类“洋泾浜”,硬译的情况还是常见的。有一篇论文把“车载的”译为“tank-load”,其实,单词“vehicular”的意思就是车载。 ⑵ 介词的使用不当,用“of”、“to”较多,其它介词用得少。 ⑶ 代词“this”、“that”用得多,“it”用得少,而后者恰恰在科技文章中用得多。 ⑷ 句型单调,喜欢(或不得不)用“to be”构成句子。 ⑸ 不注意动词的词性。有些动词既可是及物动词也可是不及物动词,应该优先用不及物动词成句,而不要用及物动词的被动语态成句。 ⑹ 冠词“a”、“the”的使用不当,尤其容易忘记使用定冠词“the”。 ⑺ 不注意名词的单、复数,不注意主、谓语的人称配合。 ⑻ 论文中的用词应该比较正式,尽量少用一词多意的词,例如,口语中“get”有“获得”的意思,但论文中最好用“obtain”。 ⑼ 中西文化的差异常常使英文稿带有“中国特色”。有一篇稿件的作者很谦虚,在文章的结尾分析了所提出的方法的缺点,说在今后的研究中会逐步克服这些缺点。外国人就不会这么说,他们总是向前看,即使看到了缺点,也会说随着研究的深入,这种方法将会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有些文章的作者介绍中非要在“教授”后面加个“博士导师”,外国人就相象不出不是博士导师的教授是什么样子。 九、论文的署名 毫无疑问,论文的第一作者应该是执笔者。这不仅体现了对他劳动的尊重,而且有对文章的责任。 不少文章是在读的研究生写的,导师的名字署在后面,这无可非议。但是,从有些文章可以明显看出,在投稿前导师并没有看过。甚至有的文章已经发表,导师还不知道。这种情况不好。导师即使在成文前参加过意见但成文后不看,这是导师没有负起责任;如果学生在导师不知情的情况下就署上导师的名字投稿,从好的方面理解是对导师的尊重,从不好的方面理解则有“拉大旗作虎皮”之嫌。 近来论文署名还有人数增多的趋势,甚至一篇不长的文章署了五、六个人的名字。这种情况在某个项目的总结性文章中比较多见。诚然,项目参与者在研究过程中的主意是很难分清楚的,但是,论文不是工作总结,在写论文时不太可能集中很多人的想法。至于在署名时多写几个人送人情或者写上根本没有参加工作的领导的名字的做法,更是不应提倡的风气。 十、如何面对审稿意见 一般来说,投送的稿件至少要经过一次技术性审查,英文稿还有一次文字性审查。这种审查通常是学报或杂志的编辑部聘请同领域的专家进行的。编辑部的责任是统一论文的格式、审查文字、处理审稿意见。审稿人的责任是对论文的创新性和正确性进行审查,审稿意见一般应包括为提高稿件质量而应做的修改的建议。 作者对审稿人提出的审查意见首先应很重视,考虑他为什么要提出这些建议。审稿人的意见毕竟是来自一个旁观者的意见,俗话说“旁观者清”,他的意见总有一定道理。有的作者觉得审稿人没有读懂自己的文章(我并不排除有这种可能性),对他的意见也就不认真考虑,这是不对的。审稿人是论文的第一读者,如果他都没有读懂,作者也得考虑自己的文章有什么问题让人家不懂,否则发表后如何面对更多的读者? 当然,对审稿意见也要分析。虽然编辑部聘请的审稿人是同领域的专家,但是,隔行如隔山,领域很宽,审稿人可能并不熟悉文章作者所研究的某个具体专题,提出一些并不十分中肯的意见也不奇怪。所以,不一定要完全按照审稿人的意见去做。 审稿后,如果要对稿件做修改,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应付审稿人。我给某学报审过一篇关于类刚毛表面减阻效应的论文,一审时我提出了一些问题要求改后再审,作者的态度倒也是谦虚的,承认所提出的问题都有道理,作了一些修改。但是我提出的最关键的问题是对实验的疑问,作者就有点敷衍,将实验结果用与第一稿不同的另一种曲线形式表现出来,而这种曲线明显地是不能由以前的实验结果得出的。我就有了更大的疑问,提出修改后再审。第三稿中,作者又换了一种方式,有了更多的漏洞,后来,这篇稿件再也没有出现过。 不少编辑部对审稿采取了双盲制,即审稿人不知道论文的作者是谁;作者也不知道审稿人是谁。不管这种制度的出发点是什么,我认为它把作者和审稿人的交流限制在文字上,有的编辑部甚至只将审稿人的部分意见转述给作者,这样的交流往往是不充分的,很可能成为提高稿件质量的障碍。既然是做学问,就不应该有所顾忌。 有的杂志的编辑部似乎不审稿。你刚把稿件发过去,它就来函说拟在某期发表,要寄版面费。这是不负责任的编辑部,应该离远点。 说到标题,本文的标题也太大了,不过,本文只是随笔,用这样题目是追求一种引人注意的效果,并不是说,注意了本文所提到的这些事就能写出好论文。打个不十分准确的比方,论文好比一棵树,内容是它的主杆和分支,本文所述的标题、引言、实验、文字等等,或许可以算是一部分叶片,这棵树植根于真才实学的沃土上。要想写好论文,刻苦钻研,增长学识才是关键,论文是用心血浇灌出来的。
全国十五,六种学报,杂志审稿占用了我业余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每年的审稿量少说有100篇.近年来,觉得稿件质量大不如前.在我前几年开始审稿时,一审的通过率在90%以上;这一年来大概只有20%,有各种问题需要改后再审的约占60%,不能录用的约占20%.我常常想,是不是稿子看多了,眼睛看刁了,什么都看不惯;仔细想想,确实不是,实在是近来稿件质量滑坡太明显. 有一次,在某学报编辑部开座谈会,主题是如何提高学报的水平.提高水平的前提是稿件的质量要高,这是大家公认的.大家对近年来稿件质量的下降也是有同感的.至于原因,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同志认为是作者队伍的年轻化;有的同志认定为是论文数作为指标被定在某些对个人或单位的评价体系中,造成单纯追求数量而粗制滥造.应该承认,这些都可以是原因,但其中有些问题并不以我们自己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应该看到,作者队伍的年轻化是必然趋势也是好事,尤其是年轻作者正处在创造力旺盛时期,是出好文章的重要保证.我认为,论文质量下降从面上看严重了一些,但究其原因,主要是论文写作的基础训练不够.这种情况是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的.因此,我把在审稿中碰到的问题总结了一下,希望对一些作者写作有所帮助. 一,科技论文的内容 中学时就学过,文章的体裁最主要的有记叙文和议论文两种.记叙文说的是某一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及影响,也可以加点作者的感想.议论文要说的是对某些问题的论点和为证明论点的正确性而做的求证工作,即提供论据,进行推理,最后得出结论.因此,这两种体裁是很不相同的.还有一种接近议论文但严格说来不算议论文的体裁是只对某些问题或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观感,虽有观点但并不刻意去证明观点的正确性,这种文章属于散文中的随笔,本文即属于这种文章. 科技论文应该是议论文,至少应该有观点.通俗地说,科技论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不是"是什么",而是"怎样做" 和"为什么",对于"怎样做"的文章,最好要有"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内容. 有的作者很容易把议论文写成记叙文,特别是在做了某个项目的研究后的总结性文章,只说自己是怎样做的,很少去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原因可能是这样写很顺,因为工作是他(们)做的,过程很清楚,用不着费劲就可以说明白.这样的文章深度不够.近年来软件受到大家重视,但软件类的文章大多属于这种情况.加之软件的头绪一般很多,要说明白了,不分粗细,面面俱到,篇幅不短,很有点雾里看花的味道. 科技论文不是工作总结,也不是说明书. 论文内容的正确性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不过,不同领域的出错情况很不相同,很难概括.然而,有五点是应该注意的: ⑴ 要有创新,至少要有新意.是否有创新,是很多刊物考虑录用的最主要出发点,特别像《中国科学》这样的权威性刊物,没有创新就不可能录用.可以说,创新有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两种.工学类论文中,原始创新比较少,大多是提出一些新方法,新算法,或是以别人没有用过的方法对一个问题进行分析,属于集成创新.虽然这也是可取的,但论文必须雄辩地说明采用采用新方法所取得的结果.有一篇论文写基于Hermit样条的彩色图象道路提取方法,方法本身并没有错,但有两个结论有问题.一是说用Hermit样条对提取的间断的道路标志线拟合后可以得到连续的标志线,实际上,一般的三次样条或多项式拟合也能解决这个问题;二是说Hermit样条更适于表达图象上的弯曲的道路标志线,但是没有数据表明为什么其它的拟合曲线就不适合.这样一来,虽然别人在道路提取中没有用过Hermit样条,这篇论文的新意也就荡然无存了. ⑵ 论文的写法一定要突出重点.有篇文章谈及机器人的灵巧手,这个项目本身做得不错,但这篇文章把灵巧手的结构,手指驱动,抓握控制面面俱到地说了一遍,每一部分都说得不透彻,没有深度.如果这篇文章能集中论述尺寸受限制的灵巧手的驱动,就要好得多.还有一篇谈遥在技术的文章,先泛泛地讲了微型摄像头的结构,再从一些书上摘录了人所共知的模糊控制的基本概念,二者之间又没有有机联系,这样的文章根本没有内容.如果集中论述在视觉系统微小型化中所解决的问题,恐怕还能写出点东西. ⑶ 论文的内容要真实,正确.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不弄虚作假是良好的科学道德.如果让人看出虚假的东西,这篇文章就肯定不能用.有一篇写控制算法的文章,对算法做了仿真.仿真时用的关节角函数是q=(3πt),周期显然是(2/3)s,而做出的仿真曲线的周期却是,角速度的最大值也小得多,这样的结果至少使人怀疑作者并没有真正做了仿真. ⑷ 关于综述性文章.综述性文章的内容主要是前人对某一专题做过哪些研究,哪些问题已经解决,哪些问题还需要继续研究,最重要的是要指出对这一专题继续研究的方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写综述性文章实际上是比较难的,需要占有大量资料,而且,对资料要分析,去粗存精,去伪存真,高屋建瓴.千万不要看了几篇发表过的论文就写综述. ⑸ 关于论文中的公式.科技论文一般少不了公式.公式推导的正确固然很重要,但也并非一定要把一步一步的推导过程写清楚.有的文章虽然写出了公式,但是,不注意对公式中所用符号的说明,不注意说明公式的适用条件,这样的公式是没什么用的.有一篇文章论述以三条人工肌肉作为作动器的并联机构,作者试图建立它的数学模型,前面写出了人工肌肉输入气压与肌肉长度的关系式,又列出力平衡方程,然后就说把前一式与后一式相结合,得到一个非线性的状态方程,把它作为数学模型.方程中有很多系数,显然是与机构及肌肉参数有关的,作者恰恰没有写出系数与参数的关系,这就使人怀疑这个模型是不是推导出来的.即使是,这样的模型只是通式,没有用处. 二,论文的标题 论文的标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标题应该与文章的内容非常贴切.这一点往往不被注意.有的标题过大;有的又过于局限.有一篇文章的标题是"服务机器人仿人手臂运动学研究",内容是作者在研制一种服务机器人时对一种七自由度手臂运动学所做的分析."仿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提出了这种冗余自由度手臂逆运动学的一种解法,这样的解法并不只能用于服务机器人.如果把标题改为"七自由度仿人手臂逆运动学的一种解法",则既有学术意义,又兼顾了作者的研究项目.还有一篇论文的题目是"登月机器人关节润滑技术的研究",内容是一种固体润滑膜的制备和特性.论文的题目太大,而且,如果题目中就明确提出登月机器人,就需要有在模拟月球超低真空,超低温,强粉尘环境中的实验,目前尚无条件.如果将题目改为"MoS2基固体润滑膜制备方法及特性的研究",既缩小了范围,又避开了尚不能进行的实验.还有些论文题目本身就有问题,例如,有一篇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是"仿人机器人的动态行走控制",行走有静态的吗 肯定没有,连原地踏步都是动态的.这样的标题岂不让人笑话 三,摘要 摘要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摘要应写得简练,只需说明写论文的目的,所用的方法及取得的结果即可.写得不好的摘要中常常有一些没用的话.例如,"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应用领域更加广阔,某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之类的话就没有用. 四,引言 论文引言的作用是开宗明义提出本文要解决的问题.引言应开门见山,简明扼要.有的写机器人的文章,一开始写捷克一作家写的戏剧中一个机器奴隶叫Robota,美国1950年制造了第一台工业机器人,这就绕了太大的圈子,有点"言必称希腊". 很多论文在引言中简要叙述前人在这方面所做过的工作,这是必要的.特别是那些对前人的方法提出改进的文章更有必要.应该注意的是,对前人工作的概括不要断章取义,如果有意歪曲别人的意思而突出自己方法的优点就更不可取了.在一篇论文中,对前人工作的概括应尽可能放在引言中.在正文中,如非很必要,就不要再有这类段落了. 文献的引述要正确.你的文章里引用了某些文献,别人的文章也可能引用你的文章.如果引用时不注意正确性,就可能以讹传讹.有一篇谈遥操作的文章引用了美国《自然》杂志的文章,提到在相距7000km的两地进行遥操作,从操作端发出操作命令到执行端反馈回信息只用了150μs.这是完全不可能的.即使电波直线传播,至少也需要.后来查明是作者引用时单位写错了.如果文章发表了,以《自然》杂志的权威性及这篇文章作者的影响力,这个错误的数据肯定还会接着被引用. 一些论文也开始引用互联网上的文献和消息.网上文献的可信度要好一些;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消息的可靠性不高.我们曾用装甲车为某试验基地研制了一台遥控靶车,在《兵器知识》上曾有过报道.由于某些内容不便公开,对文章做了一些技术处理.这个消息到了网上却变成了"我国研制成功遥控装甲车","蚂蚁"成了"大象".所以,如果要引用网上的消息,一定要通过其它渠道对消息进行核实. 不少论文在引言中还说明了文章的结构,虽然话不多,但并非很必要.对于学位论文,因篇幅大,在绪论中交代一下整个论文的结构是应该的.在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就没有这个必要. 五,实验验证 论文中的实验的目的是验证论文提出的理论或方法的正确性,可行性和有效性.有一个阶段我不太同意把仿真叫做实验,但随着仿真技术的进步,至少它可以成为一种验证的手段. 理论的正确性并非总是要用实验来验证的.那些用公认的定理证明的新定理就不需要验证. 方法可行性的验证相对简单一些,实验只要说明所用的方法解决了问题即可. 方法(特别是算法)有效性的验证在很多论文里做得不好.所谓有效性,应该是比别的方法更快或更简单地解决了问题,或是计算复杂性低,或是计算速度更高,或是占用的内存小.要说明有效性,一是要有比较,不能"老王卖瓜";二是要有相应的数据.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论文中的实验往往是一种为说明问题而专门设计的实验.实验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要说明某一因素的作用,就要设法将它孤立起来. 我曾连续审了四篇关于构建机器人仿真球队的论文.这四篇论文除了叙述性的内容偏多以外,写得还是不错的.文章的内容涉及个人技巧,决策机制及整体协调,并不重复.而且,球队两次参加了机器人足球世界杯仿真组的比赛,都取得亚军的好成绩.这就是说,在构建球队时代所采取的技术措施还是有成效的.但是,这四篇文章都用参赛对阵的得分来说明技术措施的有效性,这是不合适的.因为,足球赛的成绩只是一种排名,只说明参赛队实力的相对强弱.如果对手的实力太低,即使己方取得冠军,也不能有效地说明自己所采取的措施是正确的.而且,如前所述,一个队能否取得胜利与个人技巧,决策能力,整体协调等多种因素有关,取得较好成绩倒底是哪个因素起了作用往往是说不清楚的.作者在最近的两篇文章中用了相同的比赛结果来说明不相同的技术措施的作用,显然也是没有说服力的.如果对同一对手以采取论文中的措施和不采用这种措施进行两次比赛,则比赛的结果就能较好地说明这种措施的作用. 有不少论文由于各种原因不能用严格的理论证明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也暂时做不了实验,于是就用仿真的方法来说明.这时应注意的是,尽管文章中只能给出个别的仿真实例,但做仿真时应该尽可能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多做一些实例,因为,用一,两个实例的仿真结果说明的结论很可能被另一个实例推翻.有一篇论文要在相互距离已知的几个点中寻找一条最短的遍历路径,论文的篇幅很长,所用的方法兜了不少圈子,方法倒也对,但没有证明.最后用了一个实例做仿真.我在审稿时写了一个更简单的方法,与论文方法所得的结果一致.这样一来,这篇文章所提出的方法虽然不错,但一点意义也没有了. 六,结论 结论中出现的问题不太多,不过精彩的结论也不多.由于Word等文字处理软件提供的"复制","粘贴"的方便,论文正文,引言,摘要中的一些话也就被拷贝到结论中,还没看到结论就知道结论说什么,这样的结论已经没味了.不过偶尔也碰到"过火"的,正文中根本未涉及的问题在结论中突然冒了出来.比较罕见的情况是,有的论文的结论把文章中的论述部分或全部推翻了. 七,文字 以前用笔写字的时候,常听人说"字是人的脸面",意思是说,一手好字会为你增添光彩,看着也舒服.现在,论文上的字都是打印机打出的印刷体,文章是不是通顺就很突出了,也就成为"人的脸面"了.俗话说"文如其人",如果一篇文章的文字方面的问题太多,念不顺口,作者给人的印象也不会好. 送审稿中,比较突出的文字,标点方面的问题有; ⑴ 天一句,地一句,想到哪里,说到哪里,语气,语意不连贯. ⑵ 语意重复,用词罗嗦,不善运用代词. ⑶ "而","故","然","其"之类的虚构词用得别扭. ⑷ 技术术语使用不当或生造术语,这是在论文中最不应出现的文字问题.如果某一领域的名词术语已经有了国家标准,虽然这类标准一般是推荐性标准,但也应首先使用标准核定的术语,为的是与别人有"共同语言".在论文中不应使用俗名,即使这样的名词已被较多的人使用.术语是有内涵的,在制定术语标准时,对收纳的每条术语都有严格的定义.如果在论文中不得不创造一条新的术语,对它的内涵一定要说清楚,要有严格的定义.我对一篇论文中的"轨迹跟踪控制"提出过质疑.表面看来"跟踪控制"还说得过去,细想想,能与"控制" 相连的无非是两类词,一是对象,如"温度控制","压力控制,"位置控制","力控制"等等;另一是方法,如"PID控制","自适应控制","模糊控制"等等."轨迹跟踪控制"是什么 "轨迹跟踪"既不是控制对象,也不是控制方法.实际轨迹对期望轨迹的跟踪正是对运动轨迹进行控制的效果.所以,"轨迹跟踪"和"轨迹控制"都是可用的术语,而"轨迹跟踪控制"则站不住脚.还有,在学术性文章中不应使用"电脑","光碟"这类商业化和港台化的名词. ⑸ 乱用标点符号.错得最多的是句号,或是长句不断,或是断句不当.最不容易用错的只有问号和感叹号. ⑹ 近年来有个很时髦也用得很滥的词"基于".有时侯翻开一本杂志十有二,三的文章标题有"基于"二字."基于X"的英文是"X-based"或"based on X".应该说"基于"一词翻译得还是不错的."基于规则的系统"比早年译的"规则基系统","以规则为基础的系统" 听起来要顺耳一些.问题是要把"基于"用得必要,得当.不是非用不可的地方,大可不必用它来追求文皱皱的味道.而且,既然是"在X的基础上",X就应该是个可以被当做基础的实实在在的东西.一篇文章用了"基于任务级……",这个"任务级"就不是实在的东西.还有一个用得不当的词就是"智能",有些根本没有智能的东西也被带上了这个帽子. 其实,解决文字方面的问题并不难.作者在写完文章后只要念一,两遍,大部分文字问题都可以发现.不过,如果作者在口语表达上就有不规范的地方和固癖,这样做的收效不大. 八,英文稿的特殊问题 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用英语写作论文当然就会出现一些问题.大多数人还不具有用英语思考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比较好的做法是先写中文稿再译成英语,这样至少能避免直接写英文稿时容易出现的语意不连贯的问题. 英文稿中最容易出现的用词问题是: ⑴ 按汉语硬译,形成所谓的"中式英语".虽然不大会看到"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这类"洋泾浜",硬译的情况还是常见的.有一篇论文把"车载的"译为"tank-load",其实,单词"vehicular"的意思就是车载. ⑵ 介词的使用不当,用"of","to"较多,其它介词用得少. ⑶ 代词"this","that"用得多,"it"用得少,而后者恰恰在科技文章中用得多. ⑷ 句型单调,喜欢(或不得不)用"to be"构成句子. ⑸ 不注意动词的词性.有些动词既可是及物动词也可是不及物动词,应该优先用不及物动词成句,而不要用及物动词的被动语态成句. ⑹ 冠词"a","the"的使用不当,尤其容易忘记使用定冠词"the". ⑺ 不注意名词的单,复数,不注意主,谓语的人称配合. ⑻ 论文中的用词应该比较正式,尽量少用一词多意的词,例如,口语中"get"有"获得"的意思,但论文中最好用"obtain". ⑼ 中西文化的差异常常使英文稿带有"中国特色".有一篇稿件的作者很谦虚,在文章的结尾分析了所提出的方法的缺点,说在今后的研究中会逐步克服这些缺点.外国人就不会这么说,他们总是向前看,即使看到了缺点,也会说随着研究的深入,这种方法将会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有些文章的作者介绍中非要在"教授"后面加个"博士导师",外国人就相象不出不是博士导师的教授是什么样子. 九,论文的署名 毫无疑问,论文的第一作者应该是执笔者.这不仅体现了对他劳动的尊重,而且有对文章的责任. 不少文章是在读的研究生写的,导师的名字署在后面,这无可非议.但是,从有些文章可以明显看出,在投稿前导师并没有看过.甚至有的文章已经发表,导师还不知道.这种情况不好.导师即使在成文前参加过意见但成文后不看,这是导师没有负起责任;如果学生在导师不知情的情况下就署上导师的名字投稿,从好的方面理解是对导师的尊重,从不好的方面理解则有"拉大旗作虎皮"之嫌. 近来论文署名还有人数增多的趋势,甚至一篇不长的文章署了五,六个人的名字.这种情况在某个项目的总结性文章中比较多见.诚然,项目参与者在研究过程中的主意是很难分清楚的,但是,论文不是工作总结,在写论文时不太可能集中很多人的想法.至于在署名时多写几个人送人情或者写上根本没有参加工作的领导的名字的做法,更是不应提倡的风气. 十,如何面对审稿意见 一般来说,投送的稿件至少要经过一次技术性审查,英文稿还有一次文字性审查.这种审查通常是学报或杂志的编辑部聘请同领域的专家进行的.编辑部的责任是统一论文的格式,审查文字,处理审稿意见.审稿人的责任是对论文的创新性和正确性进行审查,审稿意见一般应包括为提高稿件质量而应做的修改的建议. 作者对审稿人提出的审查意见首先应很重视,考虑他为什么要提出这些建议.审稿人的意见毕竟是来自一个旁观者的意见,俗话说"旁观者清",他的意见总有一定道理.有的作者觉得审稿人没有读懂自己的文章(我并不排除有这种可能性),对他的意见也就不认真考虑,这是不对的.审稿人是论文的第一读者,如果他都没有读懂,作者也得考虑自己的文章有什么问题让人家不懂,否则发表后如何面对更多的读者 当然,对审稿意见也要分析.虽然编辑部聘请的审稿人是同领域的专家,但是,隔行如隔山,领域很宽,审稿人可能并不熟悉文章作者所研究的某个具体专题,提出一些并不十分中肯的意见也不奇怪.所以,不一定要完全按照审稿人的意见去做. 审稿后,如果要对稿件做修改,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应付审稿人.我给某学报审过一篇关于类刚毛表面减阻效应的论文,一审时我提出了一些问题要求改后再审,作者的态度倒也是谦虚的,承认所提出的问题都有道理,作了一些修改.但是我提出的最关键的问题是对实验的疑问,作者就有点敷衍,将实验结果用与第一稿不同的另一种曲线形式表现出来,而这种曲线明显地是不能由以前的实验结果得出的.我就有了更大的疑问,提出修改后再审.第三稿中,作者又换了一种方式,有了更多的漏洞,后来,这篇稿件再也没有出现过. 不少编辑部对审稿采取了双盲制,即审稿人不知道论文的作者是谁;作者也不知道审稿人是谁.不管这种制度的出发点是什么,我认为它把作者和审稿人的交流限制在文字上,有的编辑部甚至只将审稿人的部分意见转述给作者,这样的交流往往是不充分的,很可能成为提高稿件质量的障碍.既然是做学问,就不应该有所顾忌. 有的杂志的编辑部似乎不审稿.你刚把稿件发过去,它就来函说拟在某期发表,要寄版面费.这是不负责任的编辑部,应该离远点. 说到标题,本文的标题也太大了,不过,本文只是随笔,用这样题目是追求一种引人注意的效果,并不是说,注意了本文所提到的这些事就能写出好论文.打个不十分准确的比方,论文好比一棵树,内容是它的主杆和分支,本文所述的标题,引言,实验,文字等等,或许可以算是一部分叶片,这棵树植根于真才实学的沃土上.要想写好论文,刻苦钻研,增长学识才是关键,论文是用心血浇灌出来的.
在各领域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关于挫折的初一议论文【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挫折是一把双刃剑,它有利有弊。它有可能成为我们人生中的一大障碍,也有可能成为我们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关键是看你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挫折。
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挫折。有的人一遇到挫折就唉声叹气,退缩逃避;有的甚至失去了生的希望而轻生__。这种消极面对挫折的态度只能使人更加的颓废,甚至给亲人带来无限的伤害。我们学生也一样,在学习中也会遇到一些挫折。有的同学在碰到难题,遇到困难时,自己不去动脑筋想办法,而是一味的依靠别人;有的甚至干脆辍学去打工。可他们有没有想到自己连在学习上的这点挫折都经受不起,又怎能面对社会上的大风大浪。因为消极逃避,所以他们更加颓废,因而挫折也就成了他们的绊脚石。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挫折也可能成为我们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因为挫折,人才会更坚强;因为挫折,人才会更乐观,更自信。挫折,铸造了多少伟人。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挫折是锻炼人的熔炉。京剧表演家盖叫天,意志坚强,演艺精湛,一次在演《花蝴蝶》时折断了左臂,演《狮子楼》时又跌折了右腿,后来又接错了断骨,但他在一连串的挫折面前毫不气馁。为了艺术,他毅然把接错的腿骨打断,重新接合。就是这种不怕挫折,勇往直前的精神,终于创造了一个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派别。因为坚强,他具有铁一般的意志,因为坚强,所以他越过挫折,再创辉煌。
挫折,在人生的旅途中难以避免。面对挫折,有人失去了奋进的勇气,熄灭了探求的热情;而有人却确立了进取的志向,鼓起了前进的风帆,从而磨练出坚忍不拔的性格。因此,只要我们能够自信乐观地去面对挫折,我们会更坚强,这样,才能在挫折中奋起,获得加倍的报偿。
青春像是一条奔流而来的小溪,它带走了我儿时的稚气,却也带来了从为有过的叛逆与任性。与父母闹矛盾也不只是一两次了。不知是什么时候,我又和母亲闹起了别扭。年少气盛的我心里有万分的委屈与不甘,不愿意理踩母亲。我们之间就好像是隔了一座大山,抬头仰望,却是一眼望不到顶。那时,我以为这座山会一直扎根在我们之间,永远也不会消失了。
冷战持续了一个上午。在一顿静得让人恐慌的午饭过后,我要去上培训班了。因为去青少年宫的`路上有很多车辆来往,所以母亲就陪着我一起去。
外面下着雨,豆大的雨点落在我们仅带的一把雨伞上,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我和母亲蜷缩在这一把小小的雨伞下,姑且得到了暂时的安宁。母亲下意识地把我往雨伞中央拢了拢。这时的我还在和母亲赌着气,心里十分怨恨母亲,自然就不想和她靠得太近。眼前是瓢泼大雨,我却浑然不顾,一把推开母亲的手,冲进了雨里。
冰冷的雨水落在我的身上,使我清醒了许多。
“唉,快回来,别感冒了!”母亲焦急的声音出现在了我的身后。头上的雨水没有继续落在我的头上。我抬头,映入眼帘的是那把红色的、小小的雨伞。“别犯傻了,乖乖在这里待着,不要淋雨去。”不知道为什么,我竟没有力气去推开母亲再冲进雨里。或许不是没有力气,而是自己心里不想再这样做了。因为那时,我的心里的委屈与不甘已慢慢淡去,温暖渐渐充盈着我的心。终于到了,这条短短的路竟然这么漫长,走完它就好像已经走过了一个世纪。母亲轻轻地把伞收了起来。这时,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的记得,母亲身上离我远的那一边湿了一大片。干、湿两边的颜色形成了分明的对比,是那么明显,又那么刺眼。
心里狠狠地刺痛了一下,对母亲的不满早已烟消雨散。囊时间,我发现,我已经翻过了那座山。那座一眼望不到顶的大山,竟是如此的渺小,如此的脆弱,如此的……不堪一击。
翻过了那座山,我看清楚了母亲对我的真真切切的爱。我沐浴在这爱里,让自己蜕去了叛逆与任性……
人的一生中有许许多多的快乐,但也有许多的不如意,那些挫折令人头疼,但我们就生活在挫折之中。挫折陪伴我们成长,我们在挫折中长大。
在我刚刚步入初一这个新的年级时,国庆也即将来临,我与我的同学们被幸运的选为国庆阅兵式背景表演人员,我们将经历长时间的训练,当然,其中就包含着许许多多的挫折。
刚刚开始训练的时候还是炎热的夏天,我们顶着烈日站立在操场上,汗水在每一位同学的脸颊上密布着,大家的衣服都湿透了,有些人被晒得晕倒,但没有人退缩。我们一张张白嫩的脸都被晒黑了,头发被烤得烫手,但我们还是坚持了下来,因为这是祖国交给我们的任务。国庆训练中的挫折还不止这些。训练时间很短,所以我们必须加强训练的强度,这很累,但我们必须坚持。天气总与我们为敌。我们训练时总是有雨来相伴,最严重的就要数机场合练了。我们刚到机场时,雨已经在下了,当我们开始训练时,雨更加的大了,我们的雨衣都快扛不住那些多而密的雨点了,雨衣外,雨衣里都是水,我们的脸上也早已布满了那一个个冰冷的水珠,但我们要坚持,为了祖国,我们必须坚持,不怕挫折,努力坚持。我听到有人喊:兄弟们,挺住啊,胜利就在前方!许多听到这句话的人都笑了,我也笑了,不过,这句话也坚定了我战胜挫折的决心。
终于,我们迎来了国庆阅兵式,解放军战士托着国旗,拿着枪从我们身边经过,坦克和装甲车从我们眼前驶过,直升机和战斗机在我们头顶上呼啸而过,而我们依然认真地翻着手中的道具花。终于,最后一幅图翻完了,在大家齐声高喊:祖国万岁后,国庆阅兵式结束了。我们战胜了挫折,取得了胜利,我们在挫折中成长了。
记得以前练习骑自行车时,也经历了许多挫折,无数次的摔倒,我又无数次的爬起,我学会了骑车,只因为我有一颗敢于面对挫折,并努力战胜挫折的心。
挫折围绕在我们身边,我们在挫折中成长,只要你敢于面对挫折,有信心战胜挫折,你就将不会因挫折而烦恼,挫折会在你面前低下头。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我们要经历风霜,品尝酸甜苦辣,并且要遇到不少的挫折。在以前,不服输地我也曾向挫折低头过。
在一次语文考试后,当老师宣布第一名是谁时,我显得特别轻松自在:会不会第一名是我?可惜,老天爷偏偏和我开了个玩笑,第一名不是我。那第二名应该是我吧?我对这次考试充满信心,因为在考试之前,我早已做好了准备。不是,第二名也不是我。没事,可能我和第一名、第二名只差一点呢!我安慰自己。当老师将试卷发下来时,我不敢正眼看那鲜红而又可怕的94分,它如一把尖锐的刀子,刺痛了我的心。我的心怦怦地跳个不停,心里想:为什么我这么粗心、马虎呢?连拟人句都会写错,阅读题就扣了3分。这时,下课铃声打响了,我无精打采地离开教室,垂头丧气地站在栏杆边上,迎面的春风吹拂过我的脸颊,泪水在我的眼眶里打转,渐渐地,滚烫地泪珠从我的脸颊边滑落。我开始反醒:为什么他们可以考得那么好,而我却不行。是不是我本来就没有资格当一个好学生,不能起到一个带头的作用。我觉得自己好没用,辜负了老师对我的期望,同学对我的信任。那一刻,我向挫折退缩了,畏惧了,低头了,我想要放弃。
但是,我不甘心。我不甘心就这样认输,我不甘心就这样放弃。我要和上天赌一把,只要我经过努力,经过勤奋,就一定可以成为一名好学生,哪怕我是一只笨鸟,也一定要林别人更加地刻苦,追赶上别人的脚步。我开始坚持每天去用自己的双眼捕捉身边的事物,再用笔尖将它描绘出来。我开始坚持每天去阅读美文美段,并尽力将它存入我的大脑。我开始坚持每天去预习将要学习的课程,尽量在上课多争取机会发言。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时间的磨炼,我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学生。我相信,过不了多久,我一定可以追上那些好学生的步伐!
在我的字典里,没有向挫折低头这句话,只有战胜挫折。经过斗雪的腊梅,才会艳丽。经过霜打的果子,才会香甜可口。经过破茧的毛毛虫,才会变成美丽而又迷人的蝴蝶。经过挫折的我,才会明白成功意味着什么。
许多人总是抱怨生活里的种种不公,挫折总是降临在自己头上。而我想说,感恩挫折。是挫折给了我们启迪,是挫折给了我们教训。有一句话说得好:“吃一堑,长一智”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挫折,让我成长。
有一次,语文单元考,对我这语文能手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我一边轻松地做着试卷,一边洋洋得意地想:“这次考卷,我肯定又能拿高分。”可我哪知道,我的答案早已漏洞百出了。不费吹灰之力,我就做到了阅读题的最后一道题,可是因为分心,这道题竟成了“漏网之鱼”。
终于到作文了,我一看题目,哈!原来题目是我写过的,太简单了。我想都没想,就挥动起我的“神笔”信心满满的写着,很快就写完了。
过了几天,当我走进教室时,一下子就听见同学们欢天喜地呐喊着:“发考卷喽!发考卷喽!”一听到这个好消息,我的心里也乐开了花。心里兴奋地想:“这次又可以得到爸爸妈妈表扬了。”果真,语文老师捧着一大叠考卷走进了教室,她神情严肃,像是一座火山将要爆发了一样。她严肃地对同学们说“这次大家都考得很差,一些好的同学也没考好。”说完,她便叫同学把考卷发下去。当发到我的时候,我立刻傻眼了,考卷上赫然写着一个红色的数字82。5。平时我看到这红色的数字,那一定是充满了兴奋和喜悦,可这次,我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剩下的,也只有刺眼和忧伤了。
我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真想找一个地缝钻进去,或是在没人的地方大哭一场。这真是我最失败的一次考试了。
此后,我就不再那么粗心了。而且我上课也总是认真听讲,在家时,仔细完成作业。我的成绩也一下提高了许多。这时,我才知道,其实挫折就是引导成功的路标。感恩挫折,它使我明白了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
感恩挫折,它使我明白了失败和成功的一样有价值。感恩挫折,它使我明白了短时期的挫折比短时期的成功好。淡敏曾经说过:“失败的次数越多,成功的机会愈近。成功往往是最后一分钟来访的客人。”是啊!人生不能缺少挫折,要不然,这就是一个不完整的人生。所以,让我们一起感恩挫折吧!
“克隆”这个、词对大家来说想必已经耳熟能详了吧,克隆是英文Clone一词的单译,意为无性繁殖系,即通过无性繁殖(如细胞丝分裂)可连续传代并形成的群体,常用于细胞水平的描述。克隆技术(Cloning)则指由众多的基因或细胞群体中通过无性繁殖和选择获得目的基因或细胞的技术操作。如基因克隆是指某种目的基因的分离过程,通常是将生物材料的遗传物质如DNA以酶切成片断,插入到载体中,通过无性繁殖(细菌或细胞的倍增)使其扩增,然后再以某种探针选择、钓取目的基因。细胞克隆技术在制备单克隆抗体的B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中运用的最为充分,永生性骨髓瘤细胞与某种抗体生成细胞融合后,接种于多孔板或软琼脂上,生成的细胞集落性状各不相同,采用特定的标记抗原即可筛选到产生目的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系。可是我们对这个词并不抱乐观的态度。我觉得“克隆”技术对人权的侵犯是极重的(从客观的角度来看)世上谁希望多出一个跟自己长的一样的人呢?这是多么可爱的一只克隆羊啊,可是大家知道,用来克隆多利羊的母羊有6岁,那么多利羊的生理年龄是从6岁开始累计呢,还是像新生羊那样从零岁开始累计?1999年5月27日,培育多利羊的英国PPL医疗公司和罗斯林研究所科学家组成的一个研究小组宣布,多利的染色体端粒长度比同年龄普通绵羊要短。这意味着多利可能会比普通绵羊更快地走向衰老和死亡,表明了现有克隆技术的局限性。在看下一条消息: 4月6日,多国媒体纷纷报道了一个重大消息:曾引起广泛争议的意大利妇科医生塞韦里诺.安蒂诺里5日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布扎比参加一个有关克隆和基因工程的学术会议时宣布,他正在进行一项克隆人的计划,有5000对夫妇参加了该计划,而且目前有一名妇女已经怀有8周身孕。如果报道属实,这位妇女怀的将是得到确认的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成功植入人体的克隆人胚胎。如果她成功诞下腹中婴儿的话,该婴儿将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位克隆人。 早在2001年1月,安蒂诺里和扎沃斯在美国肯塔基州列克星敦举行的一次会议上宣布,他们将联手尝试克隆人,以帮助不育夫妇获得后代。安蒂诺里当时就表示,由于欧洲对克隆人“谈虎色变”,他不会在欧洲进行克隆人实验,其地点很可能会选择在海湾某个国家。安提诺里的计划宣布后曾引起世界范围内对克隆人问题的大辩论。由于克隆人会导致很多复杂的伦理道德以及技术问题,世界很多生物技术发达的国家都立法禁止克隆人。面对一心想当“克隆人之父”的安提诺里,各国媒体不由得纷纷惊呼:狼来了!意大利医生安蒂诺里继上周五(4月5日)宣布一名不育妇女,已透过复制胚胎技术怀孕八星期后,又表示全球首名复制婴儿将成为阿拉伯一名富商的儿子。非常严重先天不足的情况下,贸然踏上克隆人之路是非常不负责的。实际上,克隆婴儿能不能活下来就是个问题。我希望最好的结果就是胎儿夭折!”
具体题目包括:
1、汽车的总体设计(中等难度)。
2、高合器设计(简单)。
3、变速器设计(简单但计算复杂)。
4、液力机械变速器设计(较难度参考资料少)。
5、万向节与传动轴设计(中等难度)。
6、驱动桥设计(简单)。
7、以动桥设计(参考资料少)。
8、悬架设计(中下难度)。
9、转向系设计(简单不包括电动助力)。
10、车架与车身设计(中下难度)。
11、制动系设计(简单不包括电动助力)。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重本高校来说传统的汽油车类选题其实越来越少了,混动和新能源的课题越来越多,比如,基于比亚迪唐的能量回收系统、基于奇瑞新能源的电池结构设计、基于纯电动汽车的车架总体设计、基于凯美瑞混动的差速器设计等等。
还有一类是难度最高的 simulink matlab cruise ansys仿真,这类的题目也是属于车辆工程的,做的是偏车辆控制,一般研究生才会深入学习,但有些本科院校会要求,比如基于ansys的长安汽车驱动桥设计、基于simulink的四轮转向系统仿真分析、基于matlab的纯电动汽车起步控制策略等等。
网上自己找找吧。
如果是毕业论文,写起来比较难,但是把握的好的话,也不怎么难,不过,我还是建议你可以去找一个叫品学论文网的帮你,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之前我的论文也是想自己写,但是写到第三章写不下去了,我是采用建模的方法做的,连建模软件都不会,要重新学至少得一个多月啊,哪有时间,还好找品学论文网的老师帮了忙,特别省心,呵呵,如果没找他们,肯定又得拖一年了。建议自己不会的话,最好找品学论文的高手参谋下。
汽车专业运用与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一、概述 信息资源是指信息的生产、分配、交流(流通)、消费过程。它除信息内容本身外,还包括与其紧密相联的信息设备、信息人员、信息系统、信息网络等。以往我国只把物质、能源当作资源,把信息当作一般的“消息”,自邓小平同志“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题词公开发表后,人们对“信息”的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认识到信息也是一种宝贵的战略资源,它与物质、能源一起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三大战略资源。 1、信息对生产要素起优化作用。信息可通过优化生产素质,导向生产要素的合理有效配置,促进生产力系统运行的有序等方面发挥功能作用,这表现在: (1)信息通过与劳动力相互作用,增加其他生产要素的信息含量,从而提高生产力系统的素质水平和利用效率。增加了信息含量的生产要素一旦进入生产过程,一是可以缩短劳动者对客体的认识及熟练过程,使生产要素以较快较准的状态进入生产运行系统,从生产过程的时效上表现与发挥生产力的功能。二是可增强生产的有序性与安全系数,带来机会收益。三是可引发对生产过程、生产工具、操作方法和工艺技术的技术革新与发明创造。 (2)信息通过与领导层相互作用,导向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从而提高生产力。信息对领导者的导向功能主要有:一是引导领导者注意力的转移,把注意力放到新的工作上去。二是引导领导判断形势,从而作出正确的决策。三是引导领导决策的制定,决策方案形成过程,是领导对信息综和处理的过程。 (3)信息通过与生产管理者的的相互作用,增强管理者与管理对象的可知性和透明度,从而提高生产力系统运行的有序度。生产力系统是由多个生产要素构成的整体,而生产是通过一系列生产要素的信息来运行的,准确的信息有利于管理者把握生产运行的尺度,使生产正常、有序、高效地进行。 2、信息对资源起补充作用。物质、能源、人力和资金构成社会的基本资源,而信息的发展,对这些社会的基本资源起到补充作用,它的表现为: (1)信息可大大节约社会经济活动中各项资源的使用和消耗。 (2)智能机器人的使用,使人力资源得到补充和替代。以高度信息化、智能化的机器人装配线为龙头,汽车公司的无人车间源源不断地生产出大量的汽车,由于人力的节省还使汽车的成本大大降低;以高度信息化的数据库,人们一按电钮就可查到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有关资料,省去了在浩瀚文献中查找资料的时间,从而大大节约人力资源。 (3)信息还可以替代资本,从而使资金更方便、更快、更有效地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电子货币的出现,以信息卡为载体的信用信息使现代社会经济活动中由货物交换方式演变成信息交换方式;电子转帐出现,把货物流和票据流的资金运动变为信息流的运动,不但大大减少了在途运输资金的麻烦,而且加快资金周转速度,提高资金利用率,从而解决社会经济建设中资金不足的矛盾。 3、信息对财富起增值作用。信息不但对生产要素起优化作用和对社会资源起补充作用,而且可直接创造财富,对社会财富起增值作用。 (1)信息可使非资源转化为资源,投入相应的信息都会使其产生价值或价值增值。呆滞的资本得到资本需求的信息就会变为赢利的投资。 (2)直接出售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从而创造财富。在美国、日本等信息业发达的国家,信息服务业和信息产品制造业的直接收入惊人,据统计,美国信息业销售额1982年为2370亿美元,1985年为4000亿美元,1988年为4700亿美元,预计2000年将接近一万亿美元。 (3)信息可缩短流通时间,从而创造财富。电报和电话所起的作用就是加快信息传递速度,缩短信息流动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从而达到创造财富的目的。通过信息和信息技术缩短流通时间给我们带来的财富的例子很多,如通讯、电话、传真、电子邮件、联机检索、电视会议等一系列先进技术设备,使信息流动时间由过去以周、日计算缩短为现在以分、秒计算,从而大大加快了财富的增值过程。 (4)信息可扩大增值空间,从而创造财富。由于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辐射能力,使现代的信息活动在更广泛的空间进行,从而创造财富。因此,在信息化不断提高的今天,财富的增值空间不但在某一自然地域或某一国家和地区,而且扩大到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 总之,信息经济是“低耗能”的经济,在工业经济中,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与能源、原材料是同步增长,而在信息经济中,单位GDP所耗能源却下降,美国、日本等国近年来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在增长,而能源却减少了。我国是人均自然资源劣势的国家,特别是能源较缺,如要把经济建设搞好,就必加快发展信息产业。 二、人类社会对信息的需求 当今社会,人类对信息需求日益高涨,世界所有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中等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立足于新世纪的竞争。而要在竞争中取得胜利,就必须通过各种手段,捕捉有效的信息,从而掌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可以预料,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信息的需要将日益高涨,因为: (1)现代信息处于爆炸的时代,文献量在成指数的增长,社会的信息量在迅速的增加。据不完全统计,当今社会,全球每年大约产生100万份发明专利,450万篇科技文献,1亿2千万册各类出版物,以及数以亿计的各种机构文件和资料。其中每年我国发表的经济类学术论文和资料就有3万多篇,也就是说,每天平均有100多篇,它们分别发表在1000多种报刊上。这些文件和资料每十年大约要翻一番。此外各类信息系统内部以及地区之间、国际之间昼夜不停的信息传递也达到难以统计的程度。面对如此巨大且日益膨胀的信息量,没有足够的计算机系统和互联网络的支持和处理是不可思议的。 (2)社会逐渐信息化,信息逐渐社会化和产业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潮流与趋势,也是当今的社会特征之一。信息对社会各个领域的渗透日益明显,几乎到了处处存在信息、事事离不开信息的地步。 (3)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得不掌握与其命运攸关的有关信息。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更为重要,这是因为:一方面,各种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不断产生,同时这些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又被广泛的应用于新产品的开发和应用上,因此,不了解这些信息,企业就不能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最先进的设备生产出最新的产品,企业就不能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市场经济要求企业的生命越来越和市场连在一起,这就要求企业加强对市场的调查研究,随时了解市场行情,把握市场变化的信息,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只有这样,企业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企业才能生存,才能发展。 总之,信息产业和信息技术影响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次的技术革命,它不仅影响着物质产品的生产过程,而且影响了信息和知识型产品的生产过程,它不仅影响到各国经济的发展,而且对各国的政治、军事、社会发展等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三、我国汽车维修业对信息资源的需求及存在问题 传统意义上的我国汽车维修业,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原始、落后的现状,是公认的脏、苦、累、差行业,这种落后表现在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人员素质、设备装备等诸方面,而信息资源方面的落后表现得尤为突出。 一百多年前诞生的汽车,只不过是一个简单的四轮交通工具,是被一些人,包括马车夫所嘲笑的笨重怪物。谁也不曾想到,就是这样一个笨重怪物,历经100多年的发展,由原始汽车变化成为一个高科技的结晶体。特别是电子技术、电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汽车的高科技化程度不断得到提高。电子燃油喷射系统的应用,ABS 防抱死制动系统、SRS安全气囊系统、电子控制自动变速箱系统、空气悬挂系统、动力转向系统、自动巡航系统、中控门锁及防盗系统、动力牵引系统、自我诊断系统……,这一系列高新技术,不断完善着汽车的性能,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汽车再也不是比马车强不了多少的简单的交通工具,而是一个集现代文明和智慧的高科技产物,而这个高科技产物,还在不断地向高科技领域纵深发展。这种汽车自身的高科技特征,加上世界各个汽车制造厂商每年不断地推出新的车型车种,先进技术的不断采用,多种系统的不断发展,使得广大汽车维修技术人员对汽车维修信息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传统的汽车维修资料信息查询,主要借助于传统的媒体(如图书、杂志、报刊等),这种传统媒体,存在着信息量小、查询速度慢、资料更新迟缓,特别对于改革开放以后大量涌入国内的进口汽车,更因缺乏维修资料,给维修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就现在汽车维修技术人员而言,没有一个人能将数千种车型的维修资料、数据、程序等记忆在大脑中,汽车维修技术人员的知识技术、经验以及对信息的全面掌握,越来越显示出自身的局限性。 我国汽车维修业对维修资料信息的需求日益强烈。而解决这一不足的就是汽车维修专业互联网络,即INTERNET互联网。INTERNET互联网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资讯传递在空间、时间上的局限,能在第一时间最全面、最快速地将资讯迅速的传递到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而INTERNET互联网络中国现代汽车维修行业中已崭露头角,从国际汽车维修行业看,维修行业技术资料查询、故障检测诊断、技术培训网络化,已成为全面普及的局面。以美国汽车维修业为例,在维修信息综合管理、专家集体会诊、网上查询资料、网上解答疑难杂症、网上开展技术咨询、网上购买汽车维修资料,已经成为维修行业的基本特征。早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已经全面实行。 我国汽车维修专业互联网络,是从90年代中期开始起步,以欧亚・笛威汽车维修专业网站为例,从1995年起,即开始建立了在会员单位内部使用的远程通迅BBS。从96年起,开始投入巨资,大规模建立汽车维修INTERN ET互联网站。目前已发展成为专业性最强的汽车维修专业网站,涵盖欧美亚各车系的发动机、变速箱、空调、悬挂、转向、定速、安全气囊、防盗等各系统的基本保养、检修程序、各类数据、各类元件位置图、机械拆装图、电气线路图,并实现了在网上答疑、网上咨询、网上查询、网上培训等功能。这种以电脑信息处理技术为特点的互联网站,已构成现代汽车维修企业的一大高科技特征。 汽车维修专业互联网的另外一项重要功能是可以迅速、快捷地提供汽车配件、汽车维修检测设备、汽车维修资料、汽车维修技术与管理人才等方面的供需信息,使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能够及时获得信息,作出正确的选择和决策。而互联网上的技术讨论和技术交流,又加速了汽车维修技术人员的整体技术水准。网上的远程汽车维修技术培训,也给需要不断吸取新技术和新知识的汽车维修技术人员的再训练提供了又一条途径。 此外,电脑管理系统软件与技术在现代汽车维修企业中的应用,也是信息资源与信息技术在汽车维修业的应用实例。目前,汽车维修企业正面临一场革命。一大批新的汽车维修企业成立,相应的汽车维修服务行业急剧扩张,维修行业的规模也随之变得庞大。到目前为止,全国大大小小的维修企业已经发展到近30万家。如何面对接踵而来行业内的挑战,提高企业在维修界的竞争力,提高企业自己的生产利润,已成为现代汽车维修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于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而更重要的另一方面就是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完善的管理制度,现代化的管理方法,精确的管理数据分析以及电脑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对于一个现代化的汽车维修企业更为重要 现代汽车维修企业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先进的检测维修设备和维修资料的应用,二是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与电脑管理。是信息化和电脑技术把汽车维修企业引向现代管理模式和管理方式。企业发展的根本在于人,在于管理。“服务”将成为未来竞争最重要的手段。良好的服务包括维修服务、售前服务及售后服务。这种主动服务,就是建立稳定的客户关系,依赖于客户信息和维修档案的建立与管理。而大量的企业经营数据信息,仅凭人工来完成是难以想象的。利用电脑技术,建立企业网络数据库才是必由之路。 事实上,由于汽车维修行业业务过程复杂、数据信息量大,仅仅依靠人力往往难以对维修、配件、客户档案、车辆档案、员工及各部门工作进程的监督、企业经营数据进行准确的统计和分析。而运用电脑管理,速度快、时间短、资料全、效率高。一个30人的维修企业的月度工时统计,如采用人工计算,需要一个统计员1-2 天的时间,采用电脑进行统计仅仅需要几秒种,效率提高何止几千倍。 采用电脑进行维修企业管理的优点是: 1、上层管理者可以通过电脑管理网络系统及时了解全厂的运作情况,从而可以对全厂各部门的工作进行统筹安排。 2、准确及时的统计报表大大减少了管理者主观判断上可能造成的失误,这样就加强了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可以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加强企业的凝聚力。 3、可以使汽车维修企业彻底改变手工作坊式的工作模式,实现一个质的飞跃,以此来解决作为企业领导每天面对庞大的客户资料、维修记录、凌乱的库存管理以及因此而产生的诸多客户纠纷和纷杂事务。 4、厂长经理们可以从繁琐的统筹安排,生产调度,统计报表中解脱出来,去争取更多的客户,带来更多更好的效益。 5、标准规范的电脑化管理能够提高服务厂在顾客心目中的形象。电脑管理下的客户及车辆档案,为长期、灵活的客户服务奠定了基础。 6、车辆、客户的动态跟踪可以让业务部具体掌握所有车辆以及客户的每一个细节,随时提醒客户进行维修、保养和零件的更换,更体现了服务的完整性。 7、图表分析功能可以为工作繁忙的厂长经理们提供一个简单直观的查询功能。 8、可以消除在会计方面人为的失误。 9、对于顾客的提出的询问能作出迅速确实的反应,尽可能少占用顾客的宝贵时间。 10、提高工作效率,合理调配零件,节省人力物力等。 与发达国家相比,信息资源在我国汽车维修业的应用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政府扶持政策的力度还不强,资金投入更是不足,资金短缺,投资分散,正常融资环境不健全等,都在阻碍着信息资源和学习技术在我国汽车维修界的应用,从事汽车维修专业互联网站的公司大多于依靠自有资金、人才、技术进行发展,缺乏政府的政策扶持。 其次,电脑在众多汽车维修企业的应用不够,有很大一部分汽车维修企业装备的电脑 还只是花瓶式的摆设,并没有真正成为生产力。可以说,由于许多汽车维修企业厂长、经理的认识局限,许多汽车维修企业对电脑的兴趣,甚至还不如许多家庭高。电脑已经大规模的进入家庭,甚至许多小学生都能够熟练的操作电脑,而在很多汽车维修企业,电脑还是稀罕物,许多员工还是电脑盲,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汽车维修业的悲哀。 再次,由于我国汽车维修业长期处于原始落后的状态,人员素质普遍较低,对电脑、互联网及信息产业有一种本能的神秘和畏难情绪,存在着电脑难学,不会上网等困难,而企业领导者更愿意将资金投入到厂房、设备等硬件设施方面,对电脑、互联网方面的投入的力度及对员工在这方面的培训力度很小。 最后一点,由于我国电信部门长期处于垄断经营的地位,网络收费过多,服务不良等现象,也直接影响到我国汽车维修界的电脑应用和互联网络的应用。 四、我国信息资源在汽车维修界的应用前景 尽管由于多种条件的限制,信息资源在我国汽车维修业的应用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但是信息产业的浪潮正以汹涌澎湃之势,不可遏止地向全社会各领域冲击。也自然将给进入新世纪的我国汽车维修行业产生更大的推动作用。信息资源在汽车维修界的应用前景将是十分广阔的。 (一)汽车维修专业互联网在汽车维修企业的应用中,会因汽车维修技术人员方便、快捷地查询进口汽车维修资料,迅速排除故障,减少车辆维修时间而显著提高生产效率,仅此一项即可为企业节约可观的经济收入,以欧亚・笛威汽车维修互联网为例,该网站目前已有网员600余家,每家会员修理厂利用互联网方便、快捷查询资料,提高生产力,所产生至少5万元/年的经济效益,全年的总经济效益可达3000万元/年,由此产生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二)随着电脑的迅速普及,大批掌握使用电脑和互联网的人才将源源不断地进入汽车维修企业,为企业的职工队伍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由于他们的文化素质较高,求知欲强,对新生事物具有很强的敏感性,因此从企业内部产生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需求,这种需求将会更进一步推动信息资源在汽车维修业的应用。 (三)现代维修企业采用电脑的管理方式不仅势在必行,而且时机也已经成熟:其一,电脑硬件的价格已经降低到很低的水平。其二、软件的开发、设计方面也越来越成熟,功能方面也越来越适合维修企业的实际运作。其三、随着一些大中专汽车专业毕业生进入维修企业,为实行电脑管理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其四、远程通讯技术的诞生为软件的售后维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我国已将现代信息产业作为国家的支柱产业来发展,原邮电部改为为信息产业部就是一个极好的例证。 1、我国的信息化建设自改革开放以来已取得长足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八五”期间,我国共投入约290亿美元资金,基本建成以光缆为主、数字微波和卫星通信为辅的通信干线网络,技术上基本实现了数字化和程控化。 (1)信息产业有了较大发展。信息产业在我国仍是一个正在逐步形成的新兴产业,但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其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产业都取得了较大进展。1995年我国电子工业总产值达2457亿元,为1980年的24。5倍,已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大型电子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信息服务业发展迅速,其服务范围不断拓宽,服务水平逐步提高。据统计,我国信息服务业销售额由1990年的2亿元增长至 1995年的77亿元,全国从事信息服务业的企事业单位共2万多家,已建立各种数据库1000多个。我国信息服务业正朝着计算机化、数据化、网络化和有线咨询信息网等方向发展。 (2)信息技术开发与应用初见成效。我国“863”星火计划中包含有许多信息领域的高技术研究课题,如先进的感测系统、智能计算机、自动化技术、现代通迅技术等主题项目,这些课题目前大多已被攻克。“八五 ”期间,我国计算机装机量由1990年的50万台增长到1995年的330万。信息技术在工业控制、计算机辅助设计、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取得重大进展,应用程度已从单项应用向集成化、综合化方向发展。在信息资源开发方面,我国目前已建成了经济、科技、统计、银行、邮电、电力、铁路、民航、海关、气象、人口等12个国家信息系统,初步建成了国家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1993年后我国又开始实施以金桥、金关和金卡构成的“三金”工程为重点的国民经济信息化“金”字工程。这些大型应用系统在开发的同时建设了一批较大型数据库,从而大力促进了我国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综上所述,在迈入新世纪之后,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在我国汽车维修业的应用前景是十分广阔的。我们要把握好这个难得的机遇,推动整个汽车维修行业技术与管理的全面提升,为尽快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而不懈努力。
装甲工程车,又称战斗工程车,是伴随坦克和机械化部队作战并对其进行工兵保障的配套车辆,基本任务是清除和设置障碍、开辟通路、抢修军路、构筑掩体以及进行战场抢救;有的车还可用于为坦克装甲车辆涉渡江河构筑岸边进出通路和平整河底,保障战斗车辆渡河。在现代战色中,有装甲工程车的支援和保障,各种战斗武器就能发挥作用,部队作战效果就会大大提高,因此装甲工程车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支援车辆。
根据用途不同,在装甲工程车的车体或上部结构的上面安装各种不同的作业机构,如:挖斗或铲斗 这是主作业装置;推土铲 一般装在车前,也有的装在车前和车尾,以色列的装甲工程车就属此类;液压绞盘和吊臂 大多数车都配备,用于抢救或起吊重物;地锚 用火箭推进,起固定或支撑车辆的作用,如英国FV180装甲工程车的地锚,其最大发射距离达,地锚与绞盘的钢绳连接,当工程车驶离陡峭堤岸时,起支撑车辆的作用;地钻 用于挖掘垂直掩体,如M47E21和豹式装甲工程车的吊臂上就备有地钻;扫雷犁/推土铲联合作业装置 如美国COV车,其两把铲刀旋转成V形,起扫雷犁作用;转成直线形,起推土铲作用,可以清扫出一条5m宽的通路;破坏工事炮 用于破坏野外防御工事和路障,如美国的M728装甲工程车配备1门165mm的破坏工事炮;爆破装药发射管和地雷发射管 用于破坏野战工事和路障或布设地雷,如法国的AMX-30战斗工程车(EBG)的炮塔的下部有1门短身管炮,发射爆破装药,射程为30~300m,炮的两旁还有地雷发射管,可以在60~250m范围内布设地雷,用于炸毁坦克底装甲或炸断履带。
给全国十五、六种学报、杂志审稿占用了我业余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每年的审稿量少说有100篇。近年来,觉得稿件质量大不如前。在我前几年开始审稿时,一审的通过率在90%以上;这一年来大概只有20%,有各种问题需要改后再审的约占60%,不能录用的约占20%。我常常想,是不是稿子看多了,眼睛看刁了,什么都看不惯;仔细想想,确实不是,实在是近来稿件质量滑坡太明显。 有一次,在某学报编辑部开座谈会,主题是如何提高学报的水平。提高水平的前提是稿件的质量要高,这是大家公认的。大家对近年来稿件质量的下降也是有同感的。至于原因,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同志认为是作者队伍的年轻化;有的同志认定为是论文数作为指标被定在某些对个人或单位的评价体系中,造成单纯追求数量而粗制滥造。应该承认,这些都可以是原因,但其中有些问题并不以我们自己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应该看到,作者队伍的年轻化是必然趋势也是好事,尤其是年轻作者正处在创造力旺盛时期,是出好文章的重要保证。我认为,论文质量下降从面上看严重了一些,但究其原因,主要是论文写作的基础训练不够。这种情况是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的。因此,我把在审稿中碰到的问题总结了一下,希望对一些作者写作有所帮助。 一、科技论文的内容 中学时就学过,文章的体裁最主要的有记叙文和议论文两种。记叙文说的是某一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及影响,也可以加点作者的感想。议论文要说的是对某些问题的论点和为证明论点的正确性而做的求证工作,即提供论据,进行推理,最后得出结论。因此,这两种体裁是很不相同的。还有一种接近议论文但严格说来不算议论文的体裁是只对某些问题或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观感,虽有观点但并不刻意去证明观点的正确性,这种文章属于散文中的随笔,本文即属于这种文章。 科技论文应该是议论文,至少应该有观点。通俗地说,科技论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不是“是什么”,而是“怎样做” 和“为什么”,对于“怎样做”的文章,最好要有“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内容。 有的作者很容易把议论文写成记叙文,特别是在做了某个项目的研究后的总结性文章,只说自己是怎样做的,很少去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原因可能是这样写很顺,因为工作是他(们)做的,过程很清楚,用不着费劲就可以说明白。这样的文章深度不够。近年来软件受到大家重视,但软件类的文章大多属于这种情况。加之软件的头绪一般很多,要说明白了,不分粗细,面面俱到,篇幅不短,很有点雾里看花的味道。 科技论文不是工作总结,也不是说明书。 论文内容的正确性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不过,不同领域的出错情况很不相同,很难概括。然而,有五点是应该注意的: ⑴ 要有创新,至少要有新意。是否有创新,是很多刊物考虑录用的最主要出发点,特别像《中国科学》这样的权威性刊物,没有创新就不可能录用。可以说,创新有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两种。工学类论文中,原始创新比较少,大多是提出一些新方法、新算法,或是以别人没有用过的方法对一个问题进行分析,属于集成创新。虽然这也是可取的,但论文必须雄辩地说明采用采用新方法所取得的结果。有一篇论文写基于hermit样条的彩色图象道路提取方法,方法本身并没有错,但有两个结论有问题。一是说用hermit样条对提取的间断的道路标志线拟合后可以得到连续的标志线,实际上,一般的三次样条或多项式拟合也能解决这个问题;二是说hermit样条更适于表达图象上的弯曲的道路标志线,但是没有数据表明为什么其它的拟合曲线就不适合。这样一来,虽然别人在道路提取中没有用过 hermit样条,这篇论文的新意也就荡然无存了。 ⑵ 论文的写法一定要突出重点。有篇文章谈及机器人的灵巧手,这个项目本身做得不错,但这篇文章把灵巧手的结构、手指驱动、抓握控制面面俱到地说了一遍,每一部分都说得不透彻,没有深度。如果这篇文章能集中论述尺寸受限制的灵巧手的驱动,就要好得多。还有一篇谈遥在技术的文章,先泛泛地讲了微型摄像头的结构,再从一些书上摘录了人所共知的模糊控制的基本概念,二者之间又没有有机联系,这样的文章根本没有内容。如果集中论述在视觉系统微小型化中所解决的问题,恐怕还能写出点东西。 ⑶ 论文的内容要真实、正确。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不弄虚作假是良好的科学道德。如果让人看出虚假的东西,这篇文章就肯定不能用。有一篇写控制算法的文章,对算法做了仿真。仿真时用的关节角函数是q=(3πt),周期显然是(2/3)s,而做出的仿真曲线的周期却是,角速度的最大值也小得多,这样的结果至少使人怀疑作者并没有真正做了仿真。 ⑷ 关于综述性文章。综述性文章的内容主要是前人对某一专题做过哪些研究、哪些问题已经解决、哪些问题还需要继续研究,最重要的是要指出对这一专题继续研究的方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写综述性文章实际上是比较难的,需要占有大量资料,而且,对资料要分析,去粗存精,去伪存真,高屋建瓴。千万不要看了几篇发表过的论文就写综述。 ⑸ 关于论文中的公式。科技论文一般少不了公式。公式推导的正确固然很重要,但也并非一定要把一步一步的推导过程写清楚。有的文章虽然写出了公式,但是,不注意对公式中所用符号的说明,不注意说明公式的适用条件,这样的公式是没什么用的。有一篇文章论述以三条人工肌肉作为作动器的并联机构,作者试图建立它的数学模型,前面写出了人工肌肉输入气压与肌肉长度的关系式,又列出力平衡方程,然后就说把前一式与后一式相结合,得到一个非线性的状态方程,把它作为数学模型。方程中有很多系数,显然是与机构及肌肉参数有关的,作者恰恰没有写出系数与参数的关系,这就使人怀疑这个模型是不是推导出来的。即使是,这样的模型只是通式,没有用处。 二、论文的标题 论文的标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标题应该与文章的内容非常贴切。这一点往往不被注意。有的标题过大;有的又过于局限。有一篇文章的标题是“服务机器人仿人手臂运动学研究”,内容是作者在研制一种服务机器人时对一种七自由度手臂运动学所做的分析。“仿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提出了这种冗余自由度手臂逆运动学的一种解法,这样的解法并不只能用于服务机器人。如果把标题改为“七自由度仿人手臂逆运动学的一种解法”,则既有学术意义,又兼顾了作者的研究项目。还有一篇论文的题目是“登月机器人关节润滑技术的研究”,内容是一种固体润滑膜的制备和特性。论文的题目太大,而且,如果题目中就明确提出登月机器人,就需要有在模拟月球超低真空、超低温、强粉尘环境中的实验,目前尚无条件。如果将题目改为 “mos2基固体润滑膜制备方法及特性的研究”,既缩小了范围,又避开了尚不能进行的实验。还有些论文题目本身就有问题,例如,有一篇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是 “仿人机器人的动态行走控制”,行走有静态的吗?肯定没有,连原地踏步都是动态的。这样的标题岂不让人笑话? 三、摘要 摘要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摘要应写得简练,只需说明写论文的目的、所用的方法及取得的结果即可。写得不好的摘要中常常有一些没用的话。例如,“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应用领域更加广阔,某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之类的话就没有用。 四、引言 论文引言的作用是开宗明义提出本文要解决的问题。引言应开门见山、简明扼要。有的写机器人的文章,一开始写捷克一作家写的戏剧中一个机器奴隶叫robota,美国1950年制造了第一台工业机器人,这就绕了太大的圈子,有点“言必称希腊”。 很多论文在引言中简要叙述前人在这方面所做过的工作,这是必要的。特别是那些对前人的方法提出改进的文章更有必要。应该注意的是,对前人工作的概括不要断章取义,如果有意歪曲别人的意思而突出自己方法的优点就更不可取了。在一篇论文中,对前人工作的概括应尽可能放在引言中。在正文中,如非很必要,就不要再有这类段落了。 文献的引述要正确。你的文章里引用了某些文献,别人的文章也可能引用你的文章。如果引用时不注意正确性,就可能以讹传讹。有一篇谈遥操作的文章引用了美国《自然》杂志的文章,提到在相距7000km的两地进行遥操作,从操作端发出操作命令到执行端反馈回信息只用了150μs。这是完全不可能的。即使电波直线传播,至少也需要。后来查明是作者引用时单位写错了。如果文章发表了,以《自然》杂志的权威性及这篇文章作者的影响力,这个错误的数据肯定还会接着被引用。 一些论文也开始引用互联网上的文献和消息。网上文献的可信度要好一些;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消息的可*性不高。我们曾用装甲车为某试验基地研制了一台遥控靶车,在《兵器知识》上曾有过报道。由于某些内容不便公开,对文章做了一些技术处理。这个消息到了网上却变成了“我国研制成功遥控装甲车”,“蚂蚁”成了“大象”。所以,如果要引用网上的消息,一定要通过其它渠道对消息进行核实。 不少论文在引言中还说明了文章的结构,虽然话不多,但并非很必要。对于学位论文,因篇幅大,在绪论中交代一下整个论文的结构是应该的。在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就没有这个必要。五、实验验证 论文中的实验的目的是验证论文提出的理论或方法的正确性、可行性和有效性。有一个阶段我不太同意把仿真叫做实验,但随着仿真技术的进步,至少它可以成为一种验证的手段。 理论的正确性并非总是要用实验来验证的。那些用公认的定理证明的新定理就不需要验证。方法可行性的验证相对简单一些,实验只要说明所用的方法解决了问题即可。 方法(特别是算法)有效性的验证在很多论文里做得不好。所谓有效性,应该是比别的方法更快或更简单地解决了问题,或是计算复杂性低,或是计算速度更高,或是占用的内存小。要说明有效性,一是要有比较,不能“老王卖瓜”;二是要有相应的数据。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论文中的实验往往是一种为说明问题而专门设计的实验。实验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要说明某一因素的作用,就要设法将它孤立起来。 我曾连续审了四篇关于构建机器人仿真球队的论文。这四篇论文除了叙述性的内容偏多以外,写得还是不错的。文章的内容涉及个人技巧、决策机制及整体协调,并不重复。而且,球队两次参加了机器人足球世界杯仿真组的比赛,都取得亚军的好成绩。这就是说,在构建球队时代所采取的技术措施还是有成效的。但是,这四篇文章都用参赛对阵的得分来说明技术措施的有效性,这是不合适的。因为,足球赛的成绩只是一种排名,只说明参赛队实力的相对强弱。如果对手的实力太低,即使己方取得冠军,也不能有效地说明自己所采取的措施是正确的。而且,如前所述,一个队能否取得胜利与个人技巧、决策能力、整体协调等多种因素有关,取得较好成绩倒底是哪个因素起了作用往往是说不清楚的。作者在最近的两篇文章中用了相同的比赛结果来说明不相同的技术措施的作用,显然也是没有说服力的。如果对同一对手以采取论文中的措施和不采用这种措施进行两次比赛,则比赛的结果就能较好地说明这种措施的作用。 有不少论文由于各种原因不能用严格的理论证明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也暂时做不了实验,于是就用仿真的方法来说明。这时应注意的是,尽管文章中只能给出个别的仿真实例,但做仿真时应该尽可能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多做一些实例,因为,用一、两个实例的仿真结果说明的结论很可能被另一个实例推翻。有一篇论文要在相互距离已知的几个点中寻找一条最短的遍历路径,论文的篇幅很长,所用的方法兜了不少圈子,方法倒也对,但没有证明。最后用了一个实例做仿真。我在审稿时写了一个更简单的方法,与论文方法所得的结果一致。这样一来,这篇文章所提出的方法虽然不错,但一点意义也没有了。 六、结论 结论中出现的问题不太多,不过精彩的结论也不多。由于word等文字处理软件提供的“复制”、“粘贴”的方便,论文正文、引言、摘要中的一些话也就被拷贝到结论中,还没看到结论就知道结论说什么,这样的结论已经没味了。不过偶尔也碰到“过火”的,正文中根本未涉及的问题在结论中突然冒了出来。比较罕见的情况是,有的论文的结论把文章中的论述部分或全部推翻了。 七、文字 以前用笔写字的时候,常听人说“字是人的脸面”,意思是说,一手好字会为你增添光彩,看着也舒服。现在,论文上的字都是打印机打出的印刷体,文章是不是通顺就很突出了,也就成为“人的脸面”了。俗话说“文如其人”,如果一篇文章的文字方面的问题太多,念不顺口,作者给人的印象也不会好。 送审稿中,比较突出的文字、标点方面的问题有; ⑴ 天一句,地一句,想到哪里,说到哪里,语气、语意不连贯。 ⑵ 语意重复,用词罗嗦,不善运用代词。 ⑶ “而”、“故”、“然”、“其”之类的虚构词用得别扭。 ⑷ 技术术语使用不当或生造术语,这是在论文中最不应出现的文字问题。如果某一领域的名词术语已经有了国家标准,虽然这类标准一般是推荐性标准,但也应首先使用标准核定的术语,为的是与别人有“共同语言”。在论文中不应使用俗名,即使这样的名词已被较多的人使用。术语是有内涵的,在制定术语标准时,对收纳的每条术语都有严格的定义。如果在论文中不得不创造一条新的术语,对它的内涵一定要说清楚,要有严格的定义。我对一篇论文中的“轨迹跟踪控制”提出过质疑。表面看来“跟踪控制”还说得过去,细想想,能与“控制” 相连的无非是两类词,一是对象,如“温度控制”、“压力控制、“位置控制”、“力控制”等等;另一是方法,如“pid控制”、“自适应控制”、“模糊控制”等等。“轨迹跟踪控制”是什么?“轨迹跟踪”既不是控制对象,也不是控制方法。实际轨迹对期望轨迹的跟踪正是对运动轨迹进行控制的效果。所以,“轨迹跟踪”和“轨迹控制”都是可用的术语,而“轨迹跟踪控制”则站不住脚。还有,在学术性文章中不应使用“电脑”、“光碟”这类商业化和港台化的名词。 ⑸ 乱用标点符号。错得最多的是句号,或是长句不断,或是断句不当。最不容易用错的只有问号和感叹号。 ⑹ 近年来有个很时髦也用得很滥的词“基于”。有时侯翻开一本杂志十有二、三的文章标题有“基于”二字。“基于x”的英文是“x-based”或“based on x”。应该说“基于”一词翻译得还是不错的。“基于规则的系统”比早年译的“规则基系统”、“以规则为基础的系统” 听起来要顺耳一些。问题是要把“基于”用得必要、得当。不是非用不可的地方,大可不必用它来追求文皱皱的味道。而且,既然是“在x的基础上”,x就应该是个可以被当做基础的实实在在的东西。一篇文章用了“基于任务级……”,这个“任务级”就不是实在的东西。还有一个用得不当的词就是“智能”,有些根本没有智能的东西也被带上了这个帽子。 其实,解决文字方面的问题并不难。作者在写完文章后只要念一、两遍,大部分文字问题都可以发现。不过,如果作者在口语表达上就有不规范的地方和固癖,这样做的收效不大。 八、英文稿的特殊问题 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用英语写作论文当然就会出现一些问题。大多数人还不具有用英语思考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比较好的做法是先写中文稿再译成英语,这样至少能避免直接写英文稿时容易出现的语意不连贯的问题。 英文稿中最容易出现的用词问题是: ⑴ 按汉语硬译,形成所谓的“中式英语”。虽然不大会看到“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这类“洋泾浜”,硬译的情况还是常见的。有一篇论文把“车载的”译为“tank-load”,其实,单词“vehicular”的意思就是车载。 ⑵ 介词的使用不当,用“of”、“to”较多,其它介词用得少。 ⑶ 代词“this”、“that”用得多,“it”用得少,而后者恰恰在科技文章中用得多。 ⑷ 句型单调,喜欢(或不得不)用“to be”构成句子。 ⑸ 不注意动词的词性。有些动词既可是及物动词也可是不及物动词,应该优先用不及物动词成句,而不要用及物动词的被动语态成句。 ⑹ 冠词“a”、“the”的使用不当,尤其容易忘记使用定冠词“the”。 ⑺ 不注意名词的单、复数,不注意主、谓语的人称配合。 ⑻ 论文中的用词应该比较正式,尽量少用一词多意的词,例如,口语中“get”有“获得”的意思,但论文中最好用“obtain”。 ⑼ 中西文化的差异常常使英文稿带有“中国特色”。有一篇稿件的作者很谦虚,在文章的结尾分析了所提出的方法的缺点,说在今后的研究中会逐步克服这些缺点。外国人就不会这么说,他们总是向前看,即使看到了缺点,也会说随着研究的深入,这种方法将会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有些文章的作者介绍中非要在“教授”后面加个“博士导师”,外国人就相象不出不是博士导师的教授是什么样子。 九、论文的署名 毫无疑问,论文的第一作者应该是执笔者。这不仅体现了对他劳动的尊重,而且有对文章的责任。 不少文章是在读的研究生写的,导师的名字署在后面,这无可非议。但是,从有些文章可以明显看出,在投稿前导师并没有看过。甚至有的文章已经发表,导师还不知道。这种情况不好。导师即使在成文前参加过意见但成文后不看,这是导师没有负起责任;如果学生在导师不知情的情况下就署上导师的名字投稿,从好的方面理解是对导师的尊重,从不好的方面理解则有“拉大旗作虎皮”之嫌。 近来论文署名还有人数增多的趋势,甚至一篇不长的文章署了五、六个人的名字。这种情况在某个项目的总结性文章中比较多见。诚然,项目参与者在研究过程中的主意是很难分清楚的,但是,论文不是工作总结,在写论文时不太可能集中很多人的想法。至于在署名时多写几个人送人情或者写上根本没有参加工作的领导的名字的做法,更是不应提倡的风气。 十、如何面对审稿意见 一般来说,投送的稿件至少要经过一次技术性审查,英文稿还有一次文字性审查。这种审查通常是学报或杂志的编辑部聘请同领域的专家进行的。编辑部的责任是统一论文的格式、审查文字、处理审稿意见。审稿人的责任是对论文的创新性和正确性进行审查,审稿意见一般应包括为提高稿件质量而应做的修改的建议。 作者对审稿人提出的审查意见首先应很重视,考虑他为什么要提出这些建议。审稿人的意见毕竟是来自一个旁观者的意见,俗话说“旁观者清”,他的意见总有一定道理。有的作者觉得审稿人没有读懂自己的文章(我并不排除有这种可能性),对他的意见也就不认真考虑,这是不对的。审稿人是论文的第一读者,如果他都没有读懂,作者也得考虑自己的文章有什么问题让人家不懂,否则发表后如何面对更多的读者? 当然,对审稿意见也要分析。虽然编辑部聘请的审稿人是同领域的专家,但是,隔行如隔山,领域很宽,审稿人可能并不熟悉文章作者所研究的某个具体专题,提出一些并不十分中肯的意见也不奇怪。所以,不一定要完全按照审稿人的意见去做。 审稿后,如果要对稿件做修改,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应付审稿人。我给某学报审过一篇关于类刚毛表面减阻效应的论文,一审时我提出了一些问题要求改后再审,作者的态度倒也是谦虚的,承认所提出的问题都有道理,作了一些修改。但是我提出的最关键的问题是对实验的疑问,作者就有点敷衍,将实验结果用与第一稿不同的另一种曲线形式表现出来,而这种曲线明显地是不能由以前的实验结果得出的。我就有了更大的疑问,提出修改后再审。第三稿中,作者又换了一种方式,有了更多的漏洞,后来,这篇稿件再也没有出现过。 不少编辑部对审稿采取了双盲制,即审稿人不知道论文的作者是谁;作者也不知道审稿人是谁。不管这种制度的出发点是什么,我认为它把作者和审稿人的交流限制在文字上,有的编辑部甚至只将审稿人的部分意见转述给作者,这样的交流往往是不充分的,很可能成为提高稿件质量的障碍。既然是做学问,就不应该有所顾忌。 有的杂志的编辑部似乎不审稿。你刚把稿件发过去,它就来函说拟在某期发表,要寄版面费。这是不负责任的编辑部,应该离远点。 说到标题,本文的标题也太大了,不过,本文只是随笔,用这样题目是追求一种引人注意的效果,并不是说,注意了本文所提到的这些事就能写出好论文。打个不十分准确的比方,论文好比一棵树,内容是它的主杆和分支,本文所述的标题、引言、实验、文字等等,或许可以算是一部分叶片,这棵树植根于真才实学的沃土上。要想写好论文,刻苦钻研,增长学识才是关键,论文是用心血浇灌出来的。
装甲车是装甲汽车、装甲输送车,步兵战车等的统称,它是装有武器和拥有防护装甲的一种军用车辆,按行走机构可分为履带式装甲车和轮式装甲车。装甲车是坦克、步兵战车、装甲人员输送车、装甲侦察车、装甲工程保障车辆及各种带装甲的自行武器的统称。在装甲车辆中,除坦克、步兵战车和装甲人员运输车这三种主要车型外,还有装甲侦察车、反坦克导弹发射车、自行高炮、自行火炮和自行火箭炮,以及工程保障和后勤技术保障车辆等。 设有乘载室的一种轻型装甲车辆。主要用于输送兵员,也可用于战斗。有履带式和轮式两种,大多数为水陆两用。由装甲车体、武器、通信设备、观察瞄准装置和推进系统等组成。动力装置位于车的前部。车后部为乘载室,其两侧和后部均有射击孔。车上武器有机枪、小口径机关炮。主要用于战场上输送步兵,也可运输作战物资和器材.利用装甲输送车底盘可改装成装甲指挥车、装甲侦察车、装甲通信车、装甲抢救车、装甲救护车、装甲供弹车、和坦克架桥车、坦克保养工程车、坦克修理工程车、坦克运输车等多种变型装甲车。乘载室的轻型装甲车辆,主要用于战场上输送步兵,也可输送物资器材。装甲输送车一般只安装有机枪,火力较弱。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英国最先研制出了履带式和轮式装甲输送车。车上有轻型装甲和一挺机枪,可运载20名士兵。虽然车上的装甲可使车内士兵免受枪弹的伤害,但习惯于徙步作战的步兵仍把首批装甲输送车称为“沙丁鱼罐头”和“带轮的棺材”。1918年8月,英军第七集团军的一个战车营首次在华尔夫西使用装甲输送车,12辆装甲输送车吐着火舌向敌军冲击,德军官兵极为惊恐,仓惶溃逃。英军士兵随即跳下车,占领了德军阿地,其它国家军队也从引发现了装甲输送车的军事价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军最早大量装备使用装甲输送车,在战争中取得了一定效果,装甲输送车的使用,显著地提高了步兵的机动作战能力,并由于步兵可乘车伴随坦克进攻,也提高了坦克的攻击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装甲输送车得到迅猛发展,许多国家把装备装甲输送车的数量看作是衡量陆军机械化、装甲化的标志之一。 一种装有侦察设备的车辆,分履带式和轮式两种,战斗全重5~18吨,个别可达吨,乘员3~5人,车上配有20~30毫米机关炮和毫米机枪,个别装有76~105毫米火炮和毫米机枪。履带式装甲侦察车最大爬坡度可达70%,越壕宽达米,通过垂直墙高度为米。轮式装甲侦察车陆上最高时速105公里,最大行程800公里,最大爬坡度为51%。车上一般装有大倍率光学潜望镜、红外夜视观察镜、微光瞄准镜、微光夜视观察系统和热像仪等。昼间光学仪器对装甲车辆最大观察距离15公里,夜间一般为~3公里。如装有雷达和激光测距仪,可观察20公里左右。目前,主要的装甲侦察车有美国的M3步兵战车、前苏联BPTIM装甲侦察车、法国AMX-I0RC轮式侦察车和英国的“蝎”式侦察坦克等。1855年,英国J·科恩在蒸汽拖拉机的底盘上安装机枪和装甲,制成了一辆轮式装甲车,并获得专利权。但这种装甲车未能实际应用。1899年,英国人西姆斯在四轮汽车上安装了装甲和一挺机枪。1900年,英国把装甲汽车投入到了正在南非进行的英布战争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坦克的诞生,火力,防护性和越野性都比较弱的装甲车汽车失去了在战场上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的地位,于是它转向其它用途发展。一是发展为装甲输送车,为步兵和作战物资提供装甲保护;二是利用它轻便灵活的特点,发展为某些特殊用途的轻型装甲车辆,如装甲指挥车,装甲侦察车;三是用于镇压城市群众暴动和对付缺乏反装甲火器的游击队。 步兵战车(Infantry fighting vehicle-IFV)和装甲运兵车作用相近,都是运送步兵机动作战用的装甲车辆,两者不同的地方是步兵战车的防护力较好,火力较大,能够让步兵乘车作战,本身也能够伴随下车作战的步兵,提供火力支援,装甲运兵车则更接近于有装甲的运输车辆。兵激动作战用的装甲战斗车辆。它是由装甲输送车发展而来的。装甲输送车上通常没有供乘车步兵使用的射击孔,到达战场后步兵需下车徒步战斗,这就使步兵在某些战场条件下难以协同坦克前进,攻击,并容易受到敌方火力杀伤。而且装甲输送车通常只装有机枪,不具备反装甲能力。另外它的装甲较薄,仅能防枪弹。为使步兵能乘车协同坦克作战,增强对敌方装甲目标和反装甲武器的作战能力,提高作战部队进攻速度。自本世纪50年代起,一些国家开始研制步兵战车。1954年,法国利用AMX-13轻型坦克底盘改制了一种装甲车辆,该车载舱两侧及后门上开有射击孔,步兵可乘车射击。最初车上安装一挺7。62毫米机枪,所以仍称为装甲输送车。后改装了12。7毫米高射机枪或“陶”式反坦克导弹,改称为AMX-13型步兵战车。这是世界上第一种步兵战车。继法国之后,苏联60年代装备了BMII-1型步兵战车,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步兵战车之一。这种步兵战车反装甲目标能力较强,装有一门73毫米滑膛炮和一枚反坦克导弹。由于兵战车真正实现了步兵乘车作战,具有一定的反装甲目标能力。战车的装甲通常可防小口径炮弹和炮弹碎片,并能够与坦克更好地协同作战,性能比装甲输送车有明显提高,所以它有许多先进国家的军队中基本或部分取代了装甲输送车的地位。 装甲通信车是指装有通信设备的装甲车辆,常见的设计有两种型态,一种是将通信装备与装甲指挥车合并在一起,因此并非单纯的通信车辆。另外一种是做为地面通信的活动中转站,以延伸无线电通信的有效距离,或者是克服地形对通信的遮蔽效应,强化地面单位之间的联络与资讯交换。目前各国陆军很少装备单纯的装甲通信车,不过有不少国家配备由一般运输车辆改装的通信车辆来支援地面部队的通信需求。
给你推荐一个网站,那里有不少相关论文,都是公开发表的专业论文,你上去挑挑,参考一下吧 中国知网 你上去输入关键词“公路运输安全”,搜索一下就有了 1. 浅谈公路运输企业强化行车安全管理的措施 名廷信 文献来自: 山西交通科技 2000年 第06期 CAJ下载 PDF下载 浅谈公路运输企业强化行车安全管理的措施@名廷信$山西雁北运业有限责任公司!山西大同037005公路运输 ... 行车安全;;措施根据作者的工作实践和目前公路运输企业的现状 ,对如何强化行车安全管理的一些具体措施作了介绍 ... 被引用次数: 2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2. 国外公路交通安全 赵恩棠 文献来自: 公路交通科技 1999年 第S1期 CAJ下载 PDF下载 二是高速公路载重汽车远多于轿车;三是统计方式有的不同,因而表中未列我国有关数据国外公路交通安全@赵恩棠$西安公路交通大学 ... 被引用次数: 13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3. 公路交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探讨 刘士奇,王剑平,张毓贤 文献来自: 北方交通大学学报 1994年 第04期 CAJ下载 PDF下载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同铁路运输一样,目前,公路运输在我国也是主要的运输方式之一,就公路交通而言,建国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公路里程在不断增加,但机动车数量和客货流量增加得更快,交通安全问题已十分突出。 ... 汽车运输研究,1991,10(3):110~1168段里仁。试论道路交通安全。红绿灯下,1994,(l):10~15 ... 被引用次数: 15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4. 化学危险物品公路运输消防安全状况及对策 吴屹 文献来自: 上海消防 1997年 第11期 CAJ下载 PDF下载 才能确保化学危险物品公路运输的消防安全。化学危险物品公路运输消防安全状况及对策@吴屹 ... 被引用次数: 1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5. 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综合评价研究 巩航军 文献来自: 长安大学 2004年 硕士论文 CAJ下载 在线阅读 分章下载 分页下载 安全工作责任体系、安全工作例会制度、安全基础 管理规定、高速公路运输安全管理规定、危险品运输安全管理规定、严禁超载的 规定、安全监督保障体系、消防安全体系等等。 2 ... 被引用次数: 8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6. 公路客运安全分析 魏朗 文献来自: 客车技术与研究 2000年 第04期 CAJ下载 PDF下载 公路运输事业也稳步持续发展 ,公路运输在我国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作用不断提高。1 995年 ,公路客运完成旅客运输量 1 0 4 ... 公路客运的安全现状公路运输高速发展期间的一个主要负面影响是道路交通事故的居高不下 ... 被引用次数: 4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7. 美国公路交通安全的新趋势 邓泽英 文献来自: 国外公路 2000年 第01期 CAJ下载 PDF下载 它们每年要满足2350万中小学生的上下学接送及其相关活动的运输需要。同时,学生客车成为美国最安全的运输工具。与其他各类乘用车相比,学生客车的交通安全性最好:例如,1997年美国学生客车的致命性里程事故率分别只有轿车和轻型载货汽车的1/7和1/6。另外,重型载货汽车的交 ... 被引用次数: 9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8. 危险化学品公路运输事故原因分析与对策 孙猛,吴宗之,张宏元 文献来自: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3年 第08期 CAJ下载 PDF下载 对 117起典型危险化学品公路运输事故原因逐一进行剖析 ,根据汇总结果 ,提出危险化学品公路运输事故的预防措施。2 事故原因分析结果汇总对 117起典型危险化学品公路运输事故原因进行分析 ,共得出各种原因 2 6 3条 ,结果汇总如下表 ... 被引用次数: 8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9. 浅析超载运输对公路的破坏 王燕重 文献来自: 公路 2000年 第11期 CAJ下载 PDF下载 随着公路运输事业的不断发展 ,重型货运车辆在公路运输车辆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加 ,汽车超载运输和超重型车擅自在公路上行驶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直接影响了公路的使用寿命和安全。公路建设的标准和质量虽然不断提高 ,但是有的公 ... 被引用次数: 7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10. 区域性公路运输站场布局与选址方法研究 张三省,黄立生 文献来自: 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 1997年 第S1期 CAJ下载 PDF下载 初步确定公路运输站场总体布局方案。(8)进行实地调查与方案比选,确定公路运输站场总体布局方案,绘制公路运输站场网络布局图。3基本要求在进行区域性公路运输站场总体布局研究的过程中,一般会产生出若干个不同的布局方案。为了保 ... 被引用次数: 15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目 录 1数控加工程序编制的内容和方法………………………………………1 数控加工程序编制的内容及步骤………………………………2 数控加工程序编的方法…………………………………………3 2 零件的工艺性分析…………………………………………………4 工序的划分…………………………………………………………5 工步的划分…………………………………………………………6 3 轴类零件加工工艺……………………………………………………7 轴类零件的功用、结构特点及技术要求…………………………7 4 轴类零件的毛坯和材料………………………………………………8 轴类零件典型工艺路线……………………………………………8 细长轴加工工艺特点………………………………………………9 5 传动轴机械加工工艺实例…………………………………………10 零件图样分析………………………………………………………10 确定毛坯……………………………………………………………11 确定主要表面的加工方法…………………………………………11 确定定位基准………………………………………………………11 划分阶段………………………………………………………… 12 热处理工序安排……………………………………………………12 刀具选择……………………………………………………………12 加工尺寸和切削量…………………………………………………13 拟定工艺过程……………… ……………………………………13 6 零件粗精加工程序…………………………………………………14 7 结束语………………………………………………………………19 8 参考文献……………………………………………………………20 9 附录…………………………………………………………………21 看我名字联系 另外,站长团上有产品团购,便宜有保证
毕业 论文题目的选定不是一下子就能够确定的。若选择的毕业论文题目范围较大,则写出来的毕业论文内容比较空洞,后期也完成不了。那么交通运输类专业的毕业论文题目怎么选择呢?下面我给大家带来交通运输类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与选题2021,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铁路毕业论文题目
1、铁路客运高峰期常态化运输组织 方法 分析
2、铁路站场设计对运输影响的探讨
3、钢铁企业铁路运输效率的分析与对策
4、铁路运输安全管理探讨
5、针对铁路煤炭高效运输的策略探讨
6、铁路运输安全监管体制探究实践
7、论我国铁路运输成本优化的改革思路
8、铁路运输调度安全管理探讨
9、现代铁路货物运输在物流发展中的策略研究
10、铁路调度运输组织效率探讨及对策
11、铁路货物运输产品形式及其组织形态研究
12、关于市场导向型铁路运输组织方式的思考
13、城市轨道交通乘务派班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14、铁路物流运输组织管理创新的研究
15、铁路旅客运输需求分析与对策研究
16、企业铁路智能运输调度平台的关键流程
17、试论铁路运输调度系统升级改造
18、从95306网站看铁路运输向现代物流的转型
19、论我国铁路运输制度现象及改革
20、铁路列车乘务人员用餐及工作条件问题研究
21、关于铁路旅客运输晚点赔偿的问题研究
22、铁路运输领域内物联网的应用探析
23、铁路旅客安检系统现状及发展研究
24、基于铁路运输节能技术应用
25、铁路危险货物运输发展策略的思考
26、地铁列车运行自动控制系统设计
27、铁路煤炭运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28、铁路运输调度管理系统应用研究
29、铁路行包运输运能分配方案研究
30、铁路运输散堆装货物特性及分类
31、地铁列车追踪运行的节能控制与分析
32、城轨交通乘务任务 配对 的集合分割模型及算法
33、铁路运输效益管理现状研究
34、地铁运行过程中车门控制的安全性研究
35、地铁环境控制系统的运行管理
36、地铁供电系统日常运行要点
37、铁路客运乘务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38、地铁车辆正线运行客室噪声
39、关于对动车组乘务服务员收入分配规范化管理的思考
40、旅客列车乘务巡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1、扶梯的运行方式对地铁乘客疏散的影响
42、高铁动车组乘务人员素养提升的路径探析
43、地铁车辆运行工况对轴箱轴承寿命的影响
44、地铁列车安全运行的远程诊断技术
45、地铁运行下环境隔振 措施 研究
46、全自动运行系统地铁车辆技术
47、临时加开列车的乘务工作安全风险分析及对策
48、铁路客站安检高清智能监控系统的研制和应用
49、城市轨道交通乘务排班计划优化方法研究
50、基于WLAN的地铁运行控制系统的设计
轨道交通车辆专业论文题目
1、车辆-轨道-桥梁系统的空间耦合振动及其环境振动
2、跨座式单轨交通系统结构静动力行为研究
3、城市轨道交通引起的环境振动预测与评估
4、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型式选择研究
5、城市轨道交通再生制动能量利用技术研究
6、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走行部安全评估方法研究
7、城市轨道交通电气制动系统仿真程序设计
8、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行仿真研究
9、快速公交(BRT)在我国大城市的应用研究
10、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组织管理及相关问题的研究
11、采用独立车轮的直线电机轨道车辆动力学性能研究
12、悬挂式单轨交通系统车桥耦合振动仿真研究
13、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再生制动能量利用技术比较研究
14、悬挂式单轨车辆转向架结构设计及动力学性能分析
15、基于ADAMS的悬挂式单轨车辆悬挂参数优化和侧风影响研究
16、城市轨道列车电力牵引系统设计及仿真
17、成都轨道交通18号线车辆选型及动力学性能研究
18、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平轮监测系统设计与算法研究
19、上海地铁维保公司轨道交通车辆RAMS管理研究
20、面向轨道交通的灵活型接驳公交站点选址研究
21、路面单导向轨胶轮式车辆动力学研究
22、基于轻量化与模块化的铝合金车体结构设计
23、轨道交通车辆设计方案与过程管理优化
24、跨座式城市单轨车辆轮胎磨损特性研究
25、轨道交通车辆转向架零部件参数化设计研究
26、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基础制动关键部件热疲劳仿真研究
27、城市轨道车辆制动系统可靠性建模及仿真研究
28、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关键系统故障分类算法研究及诊断系统开发
29、基于图像处理的制动盘裂纹检测系统研究
30、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称重调载试验系统研究与设计
31、轨道交通车辆基地综合开发立体空间模式研究
32、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受电弓受流稳定性研究
33、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负载阻力模拟系统研究
34、城市轨道车辆运行节能方法优化研究
35、基于关键链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采购项目 时间管理 研究
36、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单部件维修策略及鲁棒优化研究
37、轨道交通车辆远程故障诊断系统的研究
38、基于遗传算法的城市轨道交通联络线设置方法研究
39、基于阻力加载系统的城市轨道车辆制动能量回收方法研究
40、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受电弓综合性能分析与研究
41、基于频率切片小波变换的轨道交通轮轨振动信号分析
42、轨道交通车辆制动装置产品检测技术研究及检测设备研制
43、基于可靠性分析的轨道交通车辆转向架维修周期研究
44、基于信息融合的列车悬挂系统故障分离研究与列车安全评价
45、城市轨道车辆电气制动能量建模及分析
46、铰接式城轨车辆动力学性能研究
47、中央导向胶轮路轨车辆动力学研究
48、基于CAN总线的城轨车辆牵引控制的应用研究
49、120km/h A型 地铁转向架低动力作用研究
50、城市轨道交通车辆选型评价体系研究
铁路运输管理论文题目整理
1、铁路保价运输营销及理赔管理分析体系研究
2、基于降低铁路运输成本的铁路物流优化管理问题研究
3、铁路运输企业成本预算管理模式变革探析
4、浅谈如何加强铁路运输企业资金管理
5、铁路运输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6、关于加强铁路运输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探讨
7、铁路运输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模式研究
8、加强客户关系管理,提升铁路货物运输效益
9、浅谈如何加强铁路运输收入管理基础规范化工作
10、浅谈营改增对铁路运输企业 财务管理 的影响
11、优化铁路非运输企业机构编制管理的思考
12、试析铁路运输企业财务管理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13、关于铁路物流运输组织管理创新的研究
14、铁路运输企业财务管理分析
15、铁路运输调度安全管理探讨
16、铁路运输企业改进成本管理的新理念
17、新形势下加强铁路运输企业运输收入预算管理的思考
18、从我国铁路运输产品的公共性谈及运输经济管理体制改革
19、铁路运输设备更新改造计划管理改革趋向
20、地方铁路运输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应用初探
21、解析应用管理会计在铁路运输企业中的意义
22、煤炭企业专用铁路运输管理的探索与创新
23、对铁路运输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24、加强铁路运输企业应收债权管理的路径思考
25、新时期铁路运输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的现状及改进策略分析
26、渝涪新建铁路二线工程线运输组织与既有线运输组织的协调管理分析
27、高速铁路运输收入管理的风险和对策研究
28、铁路运输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思考
29、浅议铁路交通运输组织管理策略
30、铁路运输收入的管理与铁路经济效益的关系
31、合资铁路委托运输管理安全监管问题研究与对策分析
32、铁路运输企业“营改增”及其税务优化管理--以H铁路局为例
33、关于铁路运输企业委托管理模式下固定资产管理的思考
34、铁路运输管理中如何提高职工业务素质和应急处置能力
35、我国铁路大宗货物运输定价方法与策略研究--基于收益管理理论分析
36、市场经济条件下铁路物流运输经济管理
37、关于铁路运输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38、当前铁路运输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39、关于铁路运输企业成本控制精细化管理的相关探索
40、铁路运输企业加强预算管理研究
41、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铁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
42、关于铁路运输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几点思考
43、浅论新时期铁路运输企业的成本控制管理
44、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以铁路运输行业为例
45、城际铁路公司委托运输管理模式下的固定资产管理
46、铁路企业运输收入管理内部控制探讨
47、铁路运输企业财务集约化管理模式研究
48、试论铁路运输企业的成本管理与控制
49、铁路运输效益管理现状研究
50、新形势下铁路运输企业成本管理分析
交通运输类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与选题相关 文章 :
★ 交通运输论文题目
★ 交通运输专业毕业论文(2)
★ 交通运输专业毕业论文
★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的毕业论文(2)
★ 交通运输本科毕业论文
★ 交通运输的毕业论文参考范文
★ 交通运输的毕业论文
★ 大学本科交通运输毕业论文
★ 铁路交通运输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 交通运输专科生的毕业论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