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军事地质研究论文

军事地质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军事地质研究论文

你去名城镇江网站找啊

您好,军事地质研究生的就业前景非常乐观。近年来,军事地质的发展受到了国家的重视,国家对军事地质的研究和发展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军事地质研究生毕业后可以在军事地质研究院、军事地质研究所、军事地质规划设计院、军事地质勘察院、军事地质勘查院、军事地质勘探院等机构就业,也可以在军事地质研究院、军事地质研究所、军事地质规划设计院、军事地质勘察院、军事地质勘查院、军事地质勘探院等机构从事军事地质研究工作。此外,军事地质研究生还可以在地质矿产勘查局、地质矿产勘探局、地质矿产勘察局、地质矿产勘探局等机构从事地质矿产勘查、地质矿产勘探、地质矿产勘察等工作。另外,军事地质研究生还可以在地质灾害防治局、地质灾害防治院、地质灾害防治所等机构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之,军事地质研究生的就业前景非常乐观,有很多就业机会可以选择。

1、战争环境不确定性强:战争环境的复杂、各种地质条件交织的复杂性会导致军事地质工作的困难性。2、任务复杂性大:军事地质工作所面对的任务往往比民用地质工作更为复杂,因为军事地质往往需要快速反应、精确分析目标的地质状况,而民用地质工作中,往往存在大量的资料搜集、分析、实施等过程。3、数据难以得到:军事地质工作往往需要大量特定领域的数据,比如机密资料等,导致数据的收集相对困难。

变质岩对军事地质影响的研究论文

游振东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199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之际,笔者曾著文回顾50年来的中国变质岩石学的进展[1]。进入21世纪,传统的地质学正在转向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核心内容的现代地质学。在全球地质一体化的[2]形势下,中国地质调查局不仅在内地开展了新一轮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而且大力在西部地区青藏、新疆等地,开展 1:25万 区域地质调查,对西部一些重要的变质地区,如藏南、昆仑、天山等地区进行了详细的填图,获得了许多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为我国变质岩石学和变质地质学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本文拟从岩石学学科发展的角度来观察变质岩石学的成就和展望。

一、极端条件下的变质作用

如若从变质岩石学自身发展来看,近10年来极端条件下的变质作用(metamorphism under extreme conditions)研究逐渐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所谓“极端条件”是指变质温度、压力等外部因素有异于常规变质作用的范围(即t=250~800℃,p= 1~ GPa)。超高压变质作用、超高温变质作用甚低级变质作用以及冲击变质作用等极端条件下的变质作用,近年来在国内都得到长足的发展。

1.超高压变质作用

在变质地质学中,人们习惯用变质的地温梯度(geothermal gradient)来划分变质作用的类型,超高压变质作用是指地温梯度很低(小于10℃/km)、变质压力大于以上的变质作用,以致在石榴子石、锆石等矿物中能够出现柯石英、金刚石等通常变质岩石中不可能出现的高压矿物。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大别山—苏鲁一带发现的超高压变质作用,便是一种极端条件下的变质作用。它以榴辉岩及与之共生的片麻岩中普遍发现超高压标志性矿物——金刚石和柯石英的微细包裹体为特征,成为世界上出露条件最好、规模最大的超高压变质带,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注意。近10年来的研究证明,此类岩石具区域性分布,西起天山,东延至阿尔金—祁连、东秦岭—大别山—苏鲁,构成横跨中国的“中央构造带”。超高压变质岩石的存在,揭示了陆壳物质可以深俯冲于地幔的深度。为了探索此类不寻常的造山带的深部构造,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在国土资源部支持下,自2001年起,在江苏东海实施第一口中国大陆科学钻探(科钻一井),历时4年,终孔深度5000余米。全岩心钻进,加以地球物理等多学科交叉研究,获得了如下成果:大别-苏鲁汇聚板块边界的三维构造、组成及地球物理性质;探索超高压变质作用的性质与年代;探索超高压变质岩形成、折返过程中的地壳动力学与壳幔相互作用;研究地壳和地幔流体循环过程和矿化作用;建立研究地壳动力学和深部大陆地壳演化的长期观测实验室[4]。

超高压变质作用已经成为国际地质科学研究的热点,当前已发现的各个超高压变质地区研究日益深入,不断有新成果涌现;通过实验岩石学等手段探索岩石圈板块俯冲的深度;壳幔相互关系及流体循环等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都在深入开展。

2.超高温变质作用(ultrahigh temperature metamorphism)

属于麻粒岩相变质范畴,但不同于一般的麻粒岩的是变质温度大于800℃。以出现假蓝宝石(saphirine)、大隅石(osumilite)等高温矿物为特征。目前在南极、印度等地已有发现,国内仅黑龙江麻山群中有过假蓝宝石的报道。近年来,北京大学与日本Koshi大学 Santosh 合作,对内蒙古孔兹岩带重新进行研究,通过变质矿物组合、流体包裹体特征、独居石、锆石同位素年代学等方面,确定在原先认识的麻粒岩相岩石组合中,发现了如下超高温矿物组合:

假蓝宝石+石英;低Zn/Fe3+尖晶石+石英;高铝斜方辉石+矽线石+石英以及 高温中条纹长石。运用常规矿物温压计,据最新研究假剖面作相平衡模拟,查明该区变质作用的温度可达 1000℃,变质压力约 GPa。峰期变质之后继以近等压冷却过程 而后折返,形成近等温减压的途径。镜下显微构造、矿物反应和相平衡模拟说明岩石经历了逆时针的pT轨迹。

超高温变质矿物中保存有古流体,成分为 CO2,这与岩石中广泛出现无水矿物组合相一致。据独居石、锆石单矿物样品所作的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定年,超高温事件年龄为,属于古元古代的高温变质作用,并且发现从西部到东部,超高温变质事件年龄从 变到,显然有变新的趋势。据此,作者推测:内蒙古缝合带中的超高温变质事件,是古元古时期华北克拉通焊合进入哥伦比亚超大陆时,南面的鄂尔多斯陆块与北面的阴山陆块作斜向碰撞和剪刀式的闭合所引起的[5]。

内蒙古超高温变质带的确定,是我国变质地质学的一大进展。

3.甚低级变质作用(very low grade metamorphism)

甚低级变质作用,是指变质温度条件介于成岩作用与低级变质之间的变质作用。利用沸石、黏土矿物、绿泥石等低温变质矿物及其矿物组合,可以填绘出甚低级变质的等变线从而揭示其热构造,这对于碳氢资源远景预测可以起一定作用,因为一般认为:如果地温达到变质作用的范畴,碳氢资源的远景就要大大降低了。

在甚低级变质地区,因为变质温度低,矿物结晶粒度很细,一般岩石显微镜都很难辨识。伊利石结晶度是在甚低级变质地区定量划分岩石变质程度的重要方法,X射线衍射分析是测量伊利石结晶度最有效的方法。1962年以来,西方文献出现了不同的伊利石结晶度指数,如Weaver指数、Weber指数和Kubler指数等。北京大学王河锦,从X射线理论角度,确定出这些指数之间的关系式,改善了伊利石结晶度的测定方法和精度。

我国甚低级变质作用研究薄弱,20世纪90年代末索书田等曾运用甚低级变质的方法[6]研究广西右江的低温金矿床。进入21世纪,我国甚低级变质研究逐渐与油气地质研究相结合,有了显著进展。毕先梅等曾论述极低级变质作用与成矿作用的关系[7]。王河锦、朱明新以层状硅酸盐的结构变化与变质温压条件的关系,如伊利石、绿泥石结晶度,伊利石多型、结晶轴b0。值及应变特征等,分析研究了湖南广泛分布的板溪群及其上的下古生界页岩及川西北三叠系复理石的甚低级变质[8,9]。其中湖南湘东、湘西等地 4个剖面垂直面理应变沿剖面变化,同时用与国际可对比的伊利石结晶度等数据资料,确定中新元古界—下古生界的区域低温甚低级变质温度为250~400 ℃,但变质压力因时代不同而异,中元古界为中压型,新元古界—下古生界为中低压型。这些都加深了地质界对扬子地台这些古老岩石的认知水平。

4.冲击变质作用(impact metamorphism)

陨石撞击地球或其他天体,造成陨石坑,其周围岩石在极高的应变速率(106~109S-1)、瞬时高温(1000~10000℃)、动态高压(10~100 GPa)下产生的变质作用为冲击变质作用。从嫦娥1号等发回的数据解译出的照片可知,月球表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陨石坑,地球不同于月球和其他天体,在于其表面有厚约1000km的大气层,所以陨击地球的较小天体,进入大气层后因强烈摩擦而烧毁。所以地球上保留的陨石坑较少,据统计,全球已知的陨石坑有160多个。不少大型陨石坑是世界著名金属矿床的所在地,如加拿大的Sudbury,大多数小型陨石坑被开发成为旅游胜地,如德国南部的Ries、美国亚利桑那州的Meteor Crater[10]。

因为地表沉积物的覆盖,一个陨石坑的确定,需要做大量的研究工作。目前,我国已确定的陨石坑有海南的白沙,是1997年公开报道的[11];辽宁岫岩陨石坑,20世纪70年代就已发现,曾被认为是个旋转构造。经过40年反复研究,最近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与辽宁冶金地质公司合作,实施深达307m的科学钻探,在107~149m深度发现了一系列冲击波所产生的冲击效应:石英击变面状页理、含熔体玻璃的多相角砾岩和陨击玻璃等,陨击构造的性质得以确定。该成果 2009年公开发表[12],是我国在冲击变质方面的一大进展。

二、变质岩石学的教学

由于变质岩石学各个领域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我国变质岩石学教学也有很大的进展。表现在:①不少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已被国外领先的变质岩石学教科书所采用;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率先进行了《变质岩石学》英语教学试点,获得成功。

1.不少国内学者变质岩石学研究成果进入国外的教科书

长期以来国外学者对我国国内研究现状了解甚少,以致在国外出版的《变质岩石学》教科书中引用的普遍是国外学者的成果。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大,中西方学术交流频繁。现在我国学者的成果渐渐在国外出版的教科书中出现了。

以 2011年Springer-Verlag 出版的 Kurt Bucher 和Rodney Grapes 合作编写的“Petro-genesis of Metamorphic Rocks”(8thed.)为例,就引用了12篇国内学者的成果。

1)吴春明教授2004~2007关于高级变质岩中地质温压计方面的论文有4篇被该书第4章“Metamorphic Grade”所引用。

2)张立飞教授(2003)发表了关于西天山超高压变质岩系深俯冲达150km发生极低地温梯度的组合,白云石反应生成菱镁矿+文石,属于变质岩中的“禁区”。该文被多次引用,该书第3章“变质作用过程”将其作为指定参考文献供读者阅读,在第6章“白云岩和石灰岩的变质”则被列为“Cited Reference”。

3)在第9章“变质基性岩”中还引用了7篇中国学者关于超高压变质的论文。在此就不一一列举。

2.《变质岩石学》的英语教学

国内《变质岩岩石学》的教学一向是作为《岩石学》的一个部分进行的,讲课时数高时达40学时,2001年以后《岩石学》从220学时减至150学时,变质岩更要相应缩减。为了加快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加快专业人才国际化培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对理科基地班的《变质岩岩石学》课程进行了双语教学的改革,10年来,在桑隆康教授等的努力下,很好地发挥了英国岩石学家Roger Mason的作用,进行英语《变质岩岩石学》教学,克服重重困难,取得良好的成绩,在教育部理科教学评估中得到充分肯定[13]。

Roger Mason教授在教学中除了介绍我国国内典型变质岩产地之外,还详细介绍英国苏格兰的巴罗带、挪威sulitjelma 变质带、英国skidaw花岗岩接触带的接触变质等,极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深入了解掌握了变质地质学的工作方法。桑隆康与 Roger Mason 合作编著的《变质地质学》也于2007年作为中国地质大学“十一五”规划教材出版,并获得2009年度湖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4]。

《变质地质学》的问世,《变质岩石学》双语教学的成果,为今后《变质岩岩石学》的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回顾近10年来变质岩石学研究的进展,可以发现:①与解决社会经济发展重大问题相结合,在生产实际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变质岩石学进一步发展的原动力;②密切注意学科发展前沿,抓住热点问题,投入研究力量,是提高学科理论水平的必由之路;③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开阔研究视野,是保证学科水平、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手段。

当前我国地质研究正从地质大国向地质强国迈进,加强变质岩石学、结晶岩岩石学、变质地质学的研究,是我国地质科学发展的关键之一。

参考文献

[1]游振东.五十年来中国的变质岩石学.见:王鸿祯主编.中国地质科学五十年.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144~152

[2]游振东.地质一体化——区域地质研究的新纪元.见: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第20 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08,70~72

[3]孟宪来.在青藏高原空白区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报告会暨“十一五”工作重点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地质通报,2006,(2)

[4]Zhiqin Xu,Jingsui drilling in the Dabie-Sulu Ultrhigh pressure metamorphic belt,China EOS,Transactions,AGU 22th ,86(8):77~78

[5]Santosh S Tet ultrahigh-temperaturemetamorphism granulites in North China craton:implications for tectonic models on extreme crustal Research,2011

[6]索书田,毕先梅,周汉文.极低级变质作用:以右江中生代构造带为例.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

[7]毕先梅,莫宣学.成岩-极低级变质-低级变质作用及有关矿产.地学前缘,2004,11(4)

[8]Wang H,Rahn M,Tao X F et and metamorphism of Triassic flysch along Northwest Sichuan, Geologica Sinica 2008,82:17~926

[9]朱明新,王和锦.长沙-醴陵-浏阳一带冷家溪群及板溪群的甚低级变质作用.岩石学报,2001,17(2)

[10]游振东,刘嵘.陨石撞击构造作用的研究现状与前景.地质力学学报,2008,14(1):22~36

[11]王道经.海南白沙陨石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12]陈鸣,肖万生,谢先德.岫岩陨石坑的证实.科学通报,2009,54:2777~2780

[13]杨坤光,龚一鸣,桑隆康,等.中国地质大学地质学专业主干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2

[14]Roger Mason,Sang Longkang.变质地质学(英文版).Wuhan: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Press,2007

影响岩石工程性质的因素,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内因,即岩石自身的内在条件,如组成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等;二是外因,即来自岩石外部的客观因素,如气候环境、风化作用、水文特性等。因此,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以及岩石遭受的风化作用、水的作用等,都直接影响岩石的工程性质。

1.矿物成分

组成岩石的矿物成分对岩石的工程性质具有直接影响。单矿岩与复矿岩比较,前者较后者耐风化。例如石英岩(单矿岩)主要矿物为石英,其平均抗压强度可达250MPa,而花岗岩(复矿岩)除含有石英外,还含有片状云母和中等解理的长石,其平均抗压强度为200MPa,可见花岗岩的强度较石英岩低。

矿物的硬度对岩石抗压强度有密切关系。如石英岩和大理岩,由于石英岩中的石英要比大理岩中方解石的硬度高得多,故石英岩的抗压强度为150~300MPa,而大理岩的抗压强度为100~250MPa。

矿物的相对密度决定着岩石的相对密度,含铁镁质矿物多的岩石的相对密度要比含硅铝质矿物多的岩石相对密度大。例如辉长岩的主要矿物成分是辉石和基性斜长石,而花岗岩的主要矿物成分是长石和石英,故辉长岩的平均相对密度()要比花岗岩的平均相对密度()大得多。

再从组成岩石的矿物颜色而论,深色矿物的(橄榄石、辉石、角闪石和黑云母)抗风化能力要比浅色矿物的(石英、长石、白云母)抗风化能力差。其中按照原生矿物对化学风化的反应来看,石英、白云母、石榴子石等为稳定的矿物;角闪石、辉石、正长石、酸性斜长石等为稍稳定的矿物;基性斜长石、黑云母、黄铁矿等为不稳定的矿物。因此,一般而言,在岩浆岩中酸性岩比基性岩的抗化学风化能力高;沉积岩抗风化能力要比岩浆岩和变质岩高。

2.结构

岩石的内部结构对岩石的力学强度有极大的影响。按岩石的结构特征,可将岩石分为结晶联结的岩石和胶结联结的岩石两大类。

(1)结晶联结

结晶结构的岩石,如大部分的岩浆岩、变质岩和一部分沉积岩等,其晶粒直接接触,结合力强,孔隙度小,吸水率低。在荷载作用下变形小,弹性模量大,抗压强度高,如闪长岩、辉长岩、玄武岩、石英砂岩等的抗压强度均在150~300MPa之间。

结晶结构的晶粒大小对强度有明显的影响。通常是细晶岩石的强度要高于同成分的粗晶岩石的强度,因细晶具有较高的结合力,故强度高。例如细晶花岗岩的强度可达180~200MPa,而粗晶花岗岩的强度只有120~140MPa;具有微晶至隐晶质的玄武岩,比中粗晶粒的基性岩强度更高;致密的结晶灰岩要比粗晶大理岩的强度高2~3倍。

(2)胶结联结

主要是指以沉积岩的碎屑结构为胶结物充填胶结而成的联结形式。胶结联结的岩石,其强度和稳定性取决于胶结物的成分和胶结的形式以及碎屑成分。

硅质胶结的岩石的强度和稳定性,远远要高于泥质胶结的岩石。

胶结联结的形式,是指胶结物与碎屑物之间的组合关系。一般可分为基底胶结、孔隙胶结和接触胶结三种形式。

基底式胶结是一种碎屑物散布于胶结物中,彼此不接触的结构。这种结构孔隙度小,其物理力学性质完全取决于胶结物的性质。如果胶结物与碎屑物同为硅质或钙质,就有可能经重结晶作用转化为结晶联结,其强度和稳定性也随之增高。

孔隙式胶结是指碎屑颗粒互相直接接触,胶结物充填于碎屑之间的孔隙中的一种结构。其强度和稳定性取决于碎屑物和胶结物的成分。一般而言,孔隙式胶结是强度和稳定性较好的结构。

接触式胶结是指在碎屑颗粒的接触处,由少量的胶结物将其彼此联结起来的一种结构。这种结构的孔隙度大、容重小、吸水率高,其强度和稳定性很差。

3.构造

构造对岩石工程性质的影响,可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方面,某些构造体现了矿物成分在岩石中分布的极不均匀性,如片理构造、流纹构造等。这些构造常能使一些强度低、易风化的矿物呈定向富集,或呈条带状分布,或者呈局部聚集体。当岩石受荷载作用时,首先从这些软弱的部位发生变化,而影响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

另一方面,在矿物成分均匀的情况下,由于某些构造,如层理、节理、裂隙和各种成因的孔隙,使岩石结构的连续性与整体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或破坏,从而使岩石的强度和透水性在不同方向上发生明显的差异。一般情况下,垂直层面的抗压强度大于平行层面的抗压强度;平行层面的透水性大于垂直层面的透水性;垂直层理的变形模量小于平行层理的变形模量。

如果上述两个方面的情况同时存在,则岩石的强度和稳定性就会明显降低。

4.风化作用

岩石在自然力的作用下发生物理化学变化的过程,称为岩石风化。岩石风化使岩体的工程地质特征也发生改变,其表现如下:

岩体的完整性受到破坏风化作用使岩体原生裂隙扩大,并增加新的风化裂隙,导致岩体破碎为碎块、碎屑、进而分解为岩粒,从根本上改变了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

岩石的矿物成分发生变化岩石在化学风化过程中,使原生矿物经化学反应,逐渐转化为次生矿物。随着化学风化的发展,层状矿物(如高岭石、蒙脱石之类的粘土矿物等)和鳞片状矿物(如绿泥石、绢云母之类的)不断增多,导致岩体的强度和稳定性大为降低。

风化作用改变了岩石的水理力学性质由于风化使岩石具有一些粘性土的特性,诸如亲水性、孔隙性、透水性和压缩性都极为明显地增大,从而大大降低了岩石的力学强度,抗压强度可由原来的几十至几百兆帕,降低到几兆帕。但当风化剧烈、粘土矿物增多时,渗透性又趋于降低。

5.水化作用

任何岩石被水饱和后的强度都会降低。这是因为水能沿着岩石极细微的孔隙、裂隙浸入,在其矿物颗粒间向深部运移,从而削弱矿物颗粒彼此之间的联结力,降低岩石的内聚力和内摩擦力,使岩石的抗压、抗剪强度受到影响。如石灰岩和砂岩被水饱和后的极限抗压强度会降低25%~45%;又如花岗岩、闪长岩和石英岩等一类抗压强度很高的岩石,经水饱和后的极限抗压强度也会降低10%左右。这实质上是岩石软化性的表现。

水对岩石强度的影响,在一定限度内是可逆的,也就是说,被水饱和的岩石,再经干燥后其强度仍可恢复。但是,如果发生干湿循环,岩石成分和结构发生改变后,则使强度降低,就转化为不可逆的过程了。

尤其是前寒武纪变质地质学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突出表现在:由偏重于岩石学研究的岩性描述、同位素测年、按地层层序对比研究阶段,进入到对前寒武纪地质构造及其演化、变形变质与地质时间相关的整体研究阶段;由单一学科研究到多学科联合攻关。这些新进展、新成果中与地质填图密切相关的主要方面有:①同变质构造研究,主要表现在对多期透入性构造置换面理、塑性环境下的褶皱构造、韧性剪切构造及同变质构造岩的研究,以及对构造变形调查研究的深度,并根据不同的构造机制划分出具有区域意义或全球意义的不同构造类型。②变质作用过程研究,一个与构造作用极为密切相关的动态演变过程。控制变质作用的主要因素为构造变形机制和样式、构造变动速度、热传导速度及热恢复状况。不同的大地构造环境控制着不同的变质作用。③改造作用研究,即对原岩建造或变质体所施加的包括“位态”、“形态”和“物态”的后期改造,是一种在塑性环境下的特殊改造形式,形成“同岩异化”和“异岩趋同”现象,从改造作用总的趋势看,前者是改造作用演化过程中的中间阶段或由于改造作用发展不均衡的结果,而后者是改造作用发展的最终成果。④混合岩化作用研究,程裕淇先生将其合理地限定为就地部分熔融作用、边缘混合作用和构造混合作用三种情况。⑤地质事件(建造和改造)研究,分析各种地质事件的相互关系,建立区域地质事件的演化序列。⑥变质岩系填图单元划分,按照岩石地层单位(广义的)划分,这既是填图工作的需要,也是研究变质地质学的基础。

上述新理论、新方法在国外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并取得了显著成就。为了与国际区调方法接轨,满足我国基础地质填图、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原地矿部于1986年设立了“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5万区调地质填图方法研究”,1991年编著出版了《沉积岩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花岗岩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和《变质岩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1993年,周维屏等在上述成果的基础上高度综合概括,编著出版了《1:5万区调地质填图新方法》,总结和提出了一套适合我国地质特色的1:5万地质填图的新方法体系,这是我国1:5万地质填图方法的一次重大改革,具有里程碑意义。

军事研究学杂志

《名枪》、《轻兵器》、《特种兵》、《世界军事》、《兵器》、《兵器知识》、《坦克》、《军事科技》、《舰载武器》、《枪手》、《军事特刊》、《世界名枪》这是我每月都买的,不知楼主能不能买得起

到车站买啊!那些偏激的,秘密的很多的,都是盗版的,看着很长志气…

国际展望 兵器(我的最爱) 兵器知识 航空知识 轻兵器 国防知识 简氏防务

台湾一家出版社的两本杂志还不错:《知兵堂战场月刊》和《知兵堂突袭杂志》。这两本杂志都是写实类杂志,内容非常深入,专业。不过大陆,好像只有电子版杂志,可以在iphone和ipad上看,效果不错!

自然地理对军事的影响研究论文

摘录了白话《孙子兵法--九地篇》内容不错,供楼主参考。此篇文章加头加尾即成一文。 孙子说:按照一般战争的法则,由于战场的地形,位置和条件的不同,对战争的结果将发生不同的影响。地形地理位置可分为散地,轻地、争地、交地、通地,重地,场地,围地,死地,战争发生在诸侯国自己国境内的地区为散地,进入别国境内不深的地区为轻地,我军得到有利,敌军得也有利地区,为争地,我军可以去敌军可以来的地区为交地,处在几国交界,先到达可以结交周围诸侯能取得多方援助地区为通地,深入敌境,背后有很多敌人城市的地区为重地,山岭森林险要,阻塞水泽湖沼等难于行走,地区的为场地,进入地方,道路狭窄撤退回归的地方道路绕远迂回,敌军用少数兵力,就可以攻击我军多数兵力的地区,为围地。奋勇作战就能生存,不迅速奋勇作战就只有死亡的地区为死地,因此,在散地上,不宜作战,在轻地上不宜停留,遇到争地应抢先争取到,不要等敌人占领后再进攻,来到交地应使队伍相连,不要失去联络,到了通地就要加强外交活动,结交周围的诸侯,取得他们的支持,深入重地要掠取粮食,取得军需物品,遇到场地就要迅速地通过,陷入围地,就要运用计谋,千方百计突围,到了死地,就要奋勇作战,死里求生。 古代善于作战指挥的人,能使敌人的前后部队失去联系,从而不能相互呼应,主力大部队和小股部队不能相互依靠,官兵不能够相救应,上下不能相收容,兵卒散乱集合不起事,虽然队伍集合起来却不整齐,能造成有利于我的局面就打,不能造成有利于我的局面,就停止行动,如果问,敌军众多而且严整地向我来进攻,那样该如何对付它?孙子认为,先夺取敌人所偏爱的东西,就能使它陷入被动局面,从后调动敌人听从我军,用兵的要求迅速,乘敌人措手不及的时机,行军走敌人意料不到的道路,攻击敌人没有防备的地方。 凡是进入敌国作战的。这种战争规律是,我军深入敌军国境,就会军心一致,精诚团结这样就增强战斗力,使敌军不能抵抗,我军在富绕的田野上时,要掠夺粮草,使全军得到足够的给养,同时我军要注意保养士兵的体力,不使自己的士兵过干疲劳,要提高他们的土气,集中力量。部署兵力,巧设计谋,使敌人不能猜测到自己的情况,感到莫测高深,把自己的部队放置在无路可走的地步,就只能拼死命往前冲锋而不能败退,即然士兵,只能拼死才能生存,又哪有不打胜仗的道理,官兵上下就只好尽力作战了,要了解兵卒深陷危险的境地,反而不会恐惧,无路可走,军心就会巩固,深入敌国,我军士兵行动就轻易不敢慢,迫不得已出手无奈,也只好坚持战斗了,因此,处在这种情况下的军队不用等待 修整却懂得加强接戒备,不用提出要求,都愿意出力,不用约束,都能团结一致,新密协作,不用三令五申,也都会遵守纪律,在军队中禁示搞迷信活动,以免引起不祥的情绪,出现不吉的预兆,消除部下士兵的疑惑,让他们直到战死也没有什么可怨的,我军士兵没有多余的钱财,不是士兵都不爱财物,我军没有贪生怕死的人,不是士兵都不想长寿,当发布命令时,坐着的士兵泪湿衣襟,躺着的泪流满面,把他们推向了除了向前拼命 再也无路可走的地步,就会有像专诸和曹刿一样的勇士了。 因此,善于用兵依战指挥的将帅,能使部队像蛇那样,当你打蛇头,蛇尾来救应,打蛇尾蛇头就来救应,打蛇腰蛇头蛇尾都 来救应,请问可以使军队像蛇那样吗?回答说,可以,当时吴越两国相互仇恨的,可是当他们同舟共济过河遇到大风时,他们互相救援就像一个人的左右手那样,因此要用缚捆马匹深埋车轮的方法,企图防止兵卒逃亡,这种方法是靠不住的,要使部队全体士兵同心协力一齐奋勇作战,在于将帅领导得要得法,要使强弱都能发挥作用,就要依靠有利的地形发挥地形的有利用用,因此善于用兵的将帅能使全军携起手来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这是因为战争使他不得不这样啊! 将军带领军队行军作战,处理事情,要镇静地来仔细考虑,要严密而有条有理,对于军事秘密,要能够蒙士兵的耳目,使他们对于军事行动毫无所知,经常变化军队的行动,变革自己的战略战术,使敌人无法识破机关,改变军队的驻地。进军时多走弯路,使敌人推测不出我军的意图,主帅授给军队任务,要像登高后抽去梯子一样使他们只能前进而不能后退,率领军队深入诸侯国境,要像拉开箭弩射出箭一样,使他们要一往直前,不可返回,烧掉渡船,打破饭锅,像赶羊群那样赶来赶去,让兵卒只知道跟着走不知道要到什么地方去干什么。集合全军的兵卒,把他们带领到危险的境地去,使他们不能不拼命作战。这就是将军的取责,掌握各种不同地形地理的战术变化,能屈能伸地利用各种有利地形,掌握各种情况下各种人员的心理,这些都是将帅不能不研究不得不观察的。 一般进入敌国作战的规律是,深入敌境,部队的军心就专一,进入敌境浅,兵卒就容易逃散,离开本国跨越国境出兵的,就是进入了绝地,到了四通八达的地方,进入深的地方为重地,进入浅的为轻地,背后有坚固的城池而前面的进路隘叫做围地、无处可走的叫做死地,因此,军队处在散地上时,我们要使军队的兵卒专心一致,军队在轻地上,我们就要部署严谨,紧密相连,没有漏洞使士兵逃散,遇到争地时,我们要急行军去抢占,使敌人落在后面,到了交地,我们就要谨慎防守,到了通地就要巩固和邻国的外交关系,进入了重地就要补充军粮,经过场地时,我们要加速行军,迅速通过,进入围地时,就要派兵把守堵塞缺口,到了死地时,就要向士兵表示拼死战斗的决心,故此,兵卒的心理是被包围后就会抵抗,迫不得已就会拼命冲杀战斗,陷入十分危险的境地时,就会听从指挥。 因此,不知道各诸侯国外交谋略的,就不能预定自己的外交方针,不熟悉山岭、森林、险要阻塞,水网湖沼等地理地形地势的,就不能行军,不重用向导的,就不能占地利的便宜,这几方面,有一方面不了解,都不能成为称霸称王的军队,凡是能称霸称王的军队,进攻讨伐大国就能使敌方的百姓和军队来不及动员集中,进行防御抵抗,威力加在敌人头上,就能使它外交孤立,所以不必争着同哪一诸侯国结交,也没有必要随便培养哪一国的势力,只要伸展扩充自己的实力,把这偷偷发展壮大的军事实力施加在敌人头上,就可以拔取敌人的城池,毁灭敌人的国都,在指挥调动军队时,施行破格奖赏,颁布打破常规的号令指挥全军兵卒就像指挥一个人一样,叫他们去执行任务,不必向他们说明什么意图,叫他们去拼命夺取有利的地形,不要告诉他们可能存在的危险。 把军队放置亡地上,最后的结果反而保存了下来,把军队陷入死地,最后的结果反而能够生存下来,广大的士兵陷入危险的境地,然后才能分出胜败,因此,指挥作战的事情,主要在于假装顺以敌人的意图,而实际上却集中兵力,朝一个目标前进,长驱千里,杀掉敌人的将领。这就是所说的以巧取胜,所以当决定发动战争开始征伐敌国时,首先要封锁关口,销毁通行证,不许敌国使者往来,在宗庙里要秘密地商讨谋划征伐举兵的军事方案,作战计划,敌人一有空隙,就要迅速乘机而入,先要夺取敌人的军事要地,不要同敌人约定时间在会战,实施作战计划时,要灵活地随着敌情的变化而变化,采取相应的军事行动,因此,开始行动时要像处女一样沉稳冷静,使敌人不注意防备,放开门户后,像脱免一样,突然行动,使敌人来不及抗拒。

地理环境是人类活动的舞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按照科学的定义讲,地理环境就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在地球表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它可以为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又称自然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界,由地质、地貌、土壤、生物、气候、水文等自然要素组成;人文地理环境又称人文环境,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社会活动形成的一种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现象,它由社会化了的人口、民族、宗教、聚落、风俗、文化及政治、经济、国家、政党和社会团体等人文要素组成。 军事活动是人类诸多活动中的一种,必然离不开地理环境这个舞台。它一方面改造着地理环境,另一方面又受地理环境及其诸多要素的制约和影响。所以,地理环境历来就受到中外军事家的重视。例如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末期,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孙武就认为指挥官在分析战场形势、预测战争的胜负以及进行战略决策时,一定要从五个方面着手,即:“道、天、地、将、法”。其中“天”、“地”指的是地理条件。“天”就是天候,通俗地讲就是天文和气候;“地”是地理,指各种地理条件,尤其是地形。并强调指出“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他把地理条件作为战略决策的重要依据和取胜的重要保障。 同时他还认为“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把地形作为指挥作战的辅助条件;“知天知地,胜乃无穷”,认为通晓天文地理,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战争论》一书的作者,世界著名的普鲁士战略学家克劳塞维茨曾经说过:“地理环境同军事行动本身有着十分密切而永远存在的关系,它不论对战争过程本身,还是对战斗的准备和运用,都有决定性的影响。”就是现代战争,地理环境同样是战争决策者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人类自有战争以来,就在地理环境这个舞台上,导演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战争故事。纵观战争历史,我们就会发现,地理环境作为战争的客观基础,它既可以让你一夜之间成为英雄,也会使你瞬间一败涂地。例如拿破仑在土伦之战中,由于善于利用地形,为法军收复土伦立了大功,正是这次战役,使拿破仑由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军官一跃成为众人瞩目的英雄,并被破格提升为炮兵准将。当时,他才仅仅24岁。 所以,在他以后的战争生涯中,地理环境一直受到他的高度重视。可是也正是他,由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在进攻到莫斯科城下时,却忽视了当地的地理条件,被莫斯科的严寒“逼迫”得一蹶不振,从此就败落了下去。

1、1588年,英格兰海军消灭西班牙海军无敌舰队的海战中,凭借风向的变化,英国海军一举击溃无敌舰队,奠定了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 2、208年,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受益于风向的变化,火烧曹操战船,大获全胜; 3、1944年诺曼底战役中,凭借恶劣的天气,盟军登陆部队躲过纳粹的侦察,成功登陆; 4、元朝征日战争中,日本凭借台风,两次击败元军舰队; 5、1279年,崖山海战,元军凭借季风,击溃宋军,宋朝最终灭亡。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 《孙子.地形篇 第十》战术手册和军事历史在描述计划进行一场战斗或打过一仗的地形时,常常临时使用各种术语。在这些很少加以解释的术语中,突出的是“纵向狭隘地带”、“横向狭隘地带”、“遮蔽地”、“开阔地”以及“正常的”与“激烈的”战斗环境。另一个经常使用的术语(尽管对其解释常常比较谨慎)是“重要地形”。本章中,我们将根据历史实例来审查这些概念。我们将指明作战规模和战斗者使用这些概念的性质的重要性。最后,我们将仔细研究一个地区的军事战术地理学的性质何以能随着战争性质的变化而急剧变化。纵向狭隘地带和横向狭隘地带纵向狭隘地带这个术语,系指两边与不利地形连接,当中有利于军队运动的地形。横向狭隘地带这个术语系指与预想运动方向垂直的、不利于军队运动的长条形地貌。根据预期作战的方向,同一地貌可以是横向狭隘地带,也可以是纵向狭隘地带。在美国国内战争中,连绵起伏的阿帕拉契亚山脉的南北走向的条状山脊和山谷,在弗吉尼亚西部的谷地战役期间形成了纵向狭隘地带,而在田纳西和佐治亚的战役中却成了横向狭隘地带。战争初期“石壁”杰克逊指挥的和战争后期菲利普.谢里登指挥的进攻军队,都发现宽阔的石灰石山谷足以部署规模与性质和已投入战斗的部队相同的军队。这些山谷的南北走向,既便于杰克逊的军队向北进攻,也便于谢里登的军队向南进攻。防御军队发现没有横贯山谷的坚固防御屏障,而且可能轻而易举地被迫在宽阔的谷地实施机动战斗。再者,进攻者可以避让一步,越过某一山脊,进到邻近防御较弱的山谷,从翼侧包抄某一山谷的强大防御部队,这往往使得防御军队分散兵力,试图去封锁一系列平行的山谷或纵向狭隘地带。然而,阿帕拉契亚山脉南部非常类似的地形却形成了横向狭隘地带。在这里,罗西克兰斯和谢尔曼指挥的联邦军队进击分别由布策格和J.E.约翰逊率领的南部邦联军队。联邦的军队由西向东推进,与南北走向的山脉和山谷成一直角。南军就占领了穿过一座山脊的铁路隘口,迫使北军或是对南部邦联军队设在山脊顶部的坚固防御发起正面突击,或是放弃其铁路的后勤命脉,向北或向南实施长途迂回运动,以穿过未设防的关隘。假如南部邦联军队及时发觉了北部联邦同盟军队的动向,他们就会转而去防守北军前往的关隘。如果他们没有及时察觉北部联邦同盟军队的行动,叛军则会穿过山谷撤退到下一个穿越山脊的铁路隘口或隧道。联邦军队不愿意远离其铁路的后勤命脉长期作战,因而再次面临或强攻南军阵地,或长途跋涉,绕道而行的选择。与谷地战役中的快速机动战斗相比,阿帕拉契亚山脉南部的战争则是一系列对坚固阵地的流血的、毫无结果的正面突击,或漫长的和同样毫无结果的迂回运动。军队和地形都相似,但在弗吉尼亚西部,军队是顺着宽阔山谷的纵向狭隘地带向北和向南行进,而在田纳西和佐治亚,他们却是穿过平行的山脊和山谷的构成的横向狭隘地带,由西向东行进。弗吉尼亚北部向东流的各条河流和小溪是另一系列的地貌,它形成了穿过国内战争中激烈争夺之草地的纵向和横向狭隘地带。从华盛顿到里奇曼沿线,弗吉尼亚北部的军队与波托马克的军队争相南下,在联邦军队企图渡过河川或溪流的地方经常打仗。南部邦联军队拦阻联邦军队横渡布尔隆河的布尔隆之战和李将军坚守拉帕哈迪克悬崖阻止本西德所部渡河的腓德烈斯伯格血战,都是著名的战例。然而,当麦克莱兰将波托马克的军队在约克敦登陆,并在拉帕哈讷克河和詹姆士河之间西进,企图到达里奇曼时,这些水系的地貌则成了一个纵向狭隘地带。拉帕哈迪克河和詹姆士河在麦克莱兰的军队挺进里奇曼时保护了其翼侧。1862年的这次联邦战役,在费尔.奥克斯和麦查尼克斯维尔的殊死战斗中,于里奇曼不到10英里之处停止。虽然纵向和横向狭隘地带通常是根据地貌和水系来考虑的,但植物带也可产生同样的现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人在实施巴巴罗萨计划的作战中,穿过北欧平原向莫斯科的大规模进攻,遇到了森林造成的横向狭隘地带。在苏联这一部分,森林区大多沿着河流和排水很差的地区成南北走向的带形分布,位于这些森林地带之间的,地势较高、排水较好的起伏的平原,通常是开阔的农田,德军东进时常常采取快速突进的样式。以机械化和摩托化部队冲过开阔地带,随后沿着森林地带中狭窄的林间道路激烈战斗、较慢地推进。在纳粹军队推进的北翼和南翼之间的普里佩特沼泽,为苏联骑兵部队形成了一个纵向的森林地带。在开阔的平原,被德国机械化部队扫荡后,骑兵这一草原上的古老武器,扮演了新角色,成了无路森林中的一支机动打击力量。苏联骑兵师能够从东到西穿过普里佩特森林,打击德军的翼侧和后方。遮蔽地和开阔地遮蔽地与开阔地相比较,通常是指将建筑群和森林(遮蔽地)与已开垦的或被草覆盖的平原(开阔地)上的战斗加以区别。现代化军队通常认为后一种情况是正常的,而城市战斗或森林战斗则是特殊情况。把地形划分为遮蔽地或开阔地似乎是根据敌对双方部队作战的可能距离而定的。战斗部队倾向于在遮蔽地而不是开阔地进行近距离战斗。与作战距离一样,地形的隐蔽性不同,伤亡率、推进速度和对所属部队的控制程度也会随之变化。现代直接瞄准射击兵器的有效射程往往远远超过城市和森林战斗的距离。近距离猛烈火力造成的伤亡率通常比类似的部队在开阔地进行远距离战斗的伤亡率更高。在城市和森林中的推进速度往往比在开阔的平原上慢得多。对现代机械化部队来说更是这样。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人迅猛冲过欧俄开阔地带,通过森林地带时行动就迟缓下来。在西线,诺曼底登陆作战后,巴顿在其第三集团军装甲师席卷法国北部时,随军游历了法国。虽然当时后勤保障允许他的部队继续推进,但部队通过起伏不平、满布森林的洛林地区时,行进却很慢。他的军长们要求派更多的步兵支援在森林中进行的近距离遭遇战。实施防御的德军将领们也要求得到更多的步兵支援洛林地区的丛林战。由于通过城市而行进的速度极为缓慢,所以机械化部队只要有可能就往往绕城而过。1942年,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席卷乌克兰草原,到了斯大林格勒却只能一个街区一个街区地缓慢前进。1945年1月之内,朱可夫的红军就从华沙开进到尼斯-奥德河一线打击溃散的德军,可是柏林战役本身却从4月16日持续到5月8日,并使苏联人伤亡了至少30万人。大多数军队都力图在开阔地进行决战,因为在这种地形上可以控制下属部队和实施机动战。在遮蔽地(例如森林)进行的战斗,由于上级司令部失去对战斗的控制,各分队在近距离中相互拼杀,因此往往会变成“肉搏战”。在美国国内战争中,由于再生林把部队分割开来,致使在许许多多战场上发生了近距离交战,许多战役结果变成了血腥的肉搏战。这种战斗最大的一次发生于1863年9月盎格鲁撒克逊人军队之间(参战人数达10万以上),当时罗泽克兰斯和布莱格各自指挥的联邦军队和叛军正沿着田纳西西部的西奇卡茅加河相互搜寻。在这次血流成河的混战中,双方损失了将近40%的步兵,联邦军队半数人被逐出战场。然而布莱格的胜利并不是决定性的,因为他未能完全控制其部队去追歼田纳西州的罗泽克兰斯溃军。在森林和市区,不仅目视和传令通信联络会中断,而且现代化军队的无线电通信也大大降低了效力。正是由于通信联络困难以及指挥员难以“看到”战场情况,才造成了在遮蔽地失去对部队得控制并因此发生肉搏战。特殊环境下的战斗欧洲和北美的军队通常认为正常的战斗环境是温和气候条件下的平原或丘陵。山地、沙漠及北极区通常被看作是特殊的战斗环境,需要专门的部队、训练和战术。虽然一些军队把丛林划为特殊环境,但丛林战的(与后勤相对的)战术方面实质上与森林战一样。在山地,陡峭的斜坡常常甚至将履带式车辆也限制在很少几条曲折崎岖的山路上运行,并使步兵离开道路行进困难且缓慢。山地中开进路线狭窄,部队展开困难,使小部队得以抵御或阻滞兵力大得多的部队。公元前480年,列昂尼达斯和斯巴达人在特莫鲁拉耶对赫海斯和波斯人的封锁,便是一个众人皆知的古代战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阶段,南斯拉夫的小股游击队迟滞了德国和意大利的军队通过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脉向后撤退。在狭隘山口的精心选择的阵地面前,大部队的优势兵力是不能发挥作用的。山地历来是轻装部队对付重装的敌军的安全之处。瑞士的无装甲步兵能够在其本国山地打败奥地利的重型装甲机械化部队(重装骑兵部队)。目前,阿富汗游击队正迫使完全机械化的苏军走出其装甲战斗车,并重新训练不乘车的步兵战术。兴都库什山不是坦克驰骋的地区。对瑞士的中世纪武士和阿富汗的苏军来说,过去和现在一样,问题都在于机动力。除了道路和较平坦的谷地外,山地只有轻步兵才能进入。直升机也许正在改变山地战的性质,但以往这方面的经验不多。1973年,叙利亚人曾使用直升机从以色列人手里夺取赫尔曼山;苏联人正在探索对付阿富汗游击队的直升机战术。过去,一支军队攻打坚守山口的敌人仅有两种选择方案:找到另一个山口或者发起正面突击。装备有直升机的现代化军队可以选择将部队空运越过对方的阻击阵地。美国海军陆战队所谓的垂直包围对山地战的影响如何,目前只是当作一个思考题目,尚缺乏历史的分析。在沙漠地上,据说机械化部队作战可以像船在海上航行一样,四面八方到处机动而不受限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北非战役的历史和以色列-阿拉伯国家在西奈和戈兰高地的战斗却展示了一幅迥然不同的情景。在沙漠地车辆离开道路自由运动非常罕见。松散的沙粒加上斜坡的急剧变化限制了通行能力。沙漠地的侵蚀比在温润地区的侵蚀往往产生更陡峭、棱角更多的山坡和河岸。这些陡坡和干涸河道的岸堤造成了越野运动的障碍并规定了运动道路的走向。在四十年代,英国军队也好,德、意军队也好,都能在北非找到有利的防御阵地。北非作战的高度流动性,与其说是由于那里运动异常方便造成的,不如说是因为小规模的军队争夺大片不动产的缘故。戈兰高地的尖角形玄武岩和西奈的山地地形,使大规模运动被限制在现有的道路上。尽管与交战部队的规模相比,西奈有广大的空间,但1956年、1967年和1973年战争中,战斗往往是为了争夺对道路枢纽或山口的控制权。除了因地表形状而限制运动外,草木贫乏也影响到观察和隐蔽。车辆运动扬起尘土,视界和射界不会被树木、灌丛或庄稼遮住。1973年的战争中,阿拉伯和以色列的坦克在2,500码以外的距离上交火,互相摧毁。坦克在这种距离上交战,在遍布林木的西欧“正常”地形上是难以想象的。北极地区作战通常是根据由寒冷气候引起的严重后勤问题来讨论的,但北极区也有其独特的战术方面。在短暂的夏季,永久冻土层上的地表融化泛出的泥浆,使车辆在许多地方都不可能离开道路运动。冬季,陆路和水路都冻得很结实,从而提高了其机动性。1939年12月,苏联入侵芬兰,发动了冬季战争。然而,在北极的冬季,深雪可以限制离开道路的运动,芬兰的积雪把摩托化的苏联入侵者困在道路上。在积雪的森林中,实施防御的芬兰轻步兵滑雪部队实际上较苏联摩托化部队机动性更强,他们能够把苏军分割开来,并各个消灭。在居民稀少的北极区,道路稀疏,如果泥浆或积雪将机械化部队困在道路上时,则会严重限制其行动。正如在山地一样,非常先进的军事技术也许能以仅属猜测的方式提高在北极的机动性。直升机和雪车可以证明其优越于滑雪的轻步兵,但它们不是注重坦克的北约和华约的军队正规学说的一部分。重要地形重要地形通常是指战场上的一种地貌,控制它可使某一军队较对方军队占有很大优势。重要地形随着战场的性质、交战部队的规模和性质以及所包括的指挥官的水平和任务而明显不同。对对立的部队的每一方来说,一个战场上的重要地形甚至不一定是同一块地方。在越南中部的丘陵高地,山顶通常长满了草丛而且地势开阔,陡峭的山坡被灌木丛覆盖。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由于美国握有制空权。越共避开开阔的山顶,在可躲避空中观察的长满灌木丛的山地扎营设防。美国空中机动部队和越南陆军部队需要开阔的山顶作直升机降落区。战斗通常是由直升机在山顶降落而打响,美军或越南陆军向下突击,攻占越共设在长满灌木丛的山坡上的营地,而不是用防御者在山顶防守、进攻者企图夺取之而从下往上攻击的传统方法。对于越共来说,便于隐蔽的长满灌木丛的山坡是重要地形,而对空中机动部队来说,开阔的山顶空降地区则是至关紧要的。对当代军队来说,师和师以下部队的重要地形通常是战斗地带内的高地。从制高点上观察和控制射界,常常使占领制高点的一方占有比敌方军队明显的战术优势。但是,什么才算高地,却随着所使用武器的射程而变化。汉尼拔在特拉西湖从比标枪能掷到和弓箭能准确射到的还要低的斜坡上伏击罗马人。在美国内战中,火炮和滑膛枪的最大有效射程均为400码(加农炮发射炮弹的距离远得多,但它只有在榴霰弹的有效距离即约400码之内,方能大量杀伤士兵)。葛底斯堡墓地的隆起部在现代士兵看来实际上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高地,但在1863年,它却是一个略微高出于阿帕拉契亚大山谷的理想的火炮和步枪射击台。争夺奇卡马瓜重要地形的战斗是在斯诺德格拉斯山(一座大得多的山岭的小山脊)上进行的。在现代的1:62,500地图上,斯诺德格拉斯山在阿帕拉契亚山脉那部分区域几乎不为人所注意(连名字都没有),但在1863年,它稍高于东面的山谷,也是一个非常理想的炮台。这个较高的狭长隆起部高得简直无法用19世纪的兵器对它进行有效地射击。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炮兵的射程大大增加,山顶上的观测员能够召唤间瞄火力,射击他可观察到的大部分目标。有了远程炮兵后,高地的价值不是作为武器的发射台,而是作为观察台。今天,随着能击中并摧毁一英里以外目标的坦克炮和反坦克导弹的出现,制高点再次成了既是观察台又是直射台而具有重要价值。按照美国陆军作战纲要,即FM100-5野战条令的说法,现代武器的精确性高,射程远,破坏力大,凡战场上可以看见的它都能打击,凡能打击的均可摧毁。对师以上指挥机构来说,重要地形通常是交通线,而不是高地。军和军以上指挥员在战术上首先关心的是大部队在其作战地区实施广泛的机动。道路和铁路网对这一活动至关重要,而重要地形通常是重要路线的交叉点。这些交通枢纽常常是城市。在恶劣的环境中,重要地形可能是“避难”场所。沙漠中的绿洲对于古代军队和现代军队都是重要地形。在1941年-1942年严冬,苏联和德国的小部队为控制村庄而殊死战斗。在冬季暴风雪里,在开阔的平原上过夜,可能意味着整个部队都会冻死,因此,为争夺一片棚屋的战斗打得很艰苦。今后的战场上,将配置密集的射程远、精度高、杀伤力大的武器,这可能会迫使指挥员把有掩蔽和隐蔽的地区看作是重要地形。美国陆军的军事原则主张,对机械化部队进行防御时,轻步兵应占领“防坦克”地形,如村庄、密林、断绝地,即严重限制装甲战斗车辆的视线、射击距离和机动性的任何地貌。北约的直升机作战理论要求战时直升机作超低空飞行。直升机飞行应紧贴地面、并低于山脊线、大桥、和邻近森林的树冠。这些措施对于直升机在有现代化雷达、高射炮和导弹的战场上的生存,是非常必要的。机械化部队可能也已经感到,要在今后的战场上求得生存,就必须优先考虑掩蔽和隐蔽问题。洛林地区军事地理的变化法国东北部的洛林盆地,在巴黎盆地和莱茵河流域之间形成了一个纵向狭隘地带。它南连孚日山脉,北靠岩石嶙峋的洪斯吕克高地,是一条位于法国北部和德国中部之间的很好的行军路线。凯撒的军团挥师东进去征服莱茵河流域的日耳曼人的部落时,发现了古代凯尔特族人修筑的城堡。自那以后,许多军队为争夺洛林打过仗。从本章的目的考虑,我们将着重研究其中最后三次主要战役(1870年普法战争的最初阶段、1914年的边境战役和1944年的巴顿的洛林战役)期间这一地区的战术军事地理的变化。最后就这一地区八十年代的战争中战术问题提出一些设想。从1870年到1944年的四分之三的世纪中,洛林的地理状况及其山脉、气候、植被和村庄等,变化很小。然而,这期间却是军事技术飞速变化的时期。此外,洛林的战略价值在各次战争中是大不相同的。从1870年到1944年,由于敌对双方军队及其战略目标发生了显著变化,同样的乡村在军事地理上的意义却迥然不同。洛林的被谷地割裂的地形由起伏的平原和台地组成,台地种类颇多,从孤立的山岗到横跨入侵军队东西路线的广袤的南北山脉不等。当地高地和低地之间的地势起伏大约在300英尺到600英尺之间。台地的表面有的平坦,有的自下而上起伏,边缘常与相当陡峭的斜坡接连,特别是在其朝东的一侧。这些斜坡常被冲沟和沟壑割裂。该地区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地方长满了森林。林区几乎是一半分布在高地,一半分布在低地;往往出现大小不等的小林地,但通常形不成茂密而绵亘的林带。这里,林业已经营很久了,经过这段时期,小林地一般不再是下层林丛,它已明显地把田野和森林区分开来。所有三次战役都是直到八月或九月才开始,因为那时候谷物已收获,饲料作物也已收割。除了莱茵河和摩泽尔河流域附近的葡萄园有较小的障碍作用外,森林地和开阔地之间能与之相比的具有军事意义的地物只有植被了。洛林地区的村庄通常由石头建筑组成,在战役期间,村庄和森林成了备用的掩蔽和隐蔽场所。1870年普法战争的最初阶段在法国与普鲁士的战争中,洛林是决定性的战场。普鲁士人及其德意志盟军通过一系列的遭遇战,打乱了法军部署,他们包围了梅斯,在色当大败法军,把巴黎围困起来。战争爆发时,双方都将其军队集结在莱茵河和摩泽尔河之间,沿着法国东北部边境摆开。法军的步枪比普军的好,而普军的炮兵又胜过法军,但关键之差在于普军在编成上占优势。法军的编制为师和军,没有编集团军,并且没有多少大规模机动的实际经验。普鲁士及其盟军具有直至野战集团军规模的固定编制,并在平时就进行了大规模的实兵演习。在大多数交战中,普军的编制和指挥控制比较强,使其能集中优势兵力投入战斗。法国最初打算采取防御部署,将其大部分正规部队集结在梅斯和斯特拉斯堡,而在沙隆动员后备部队。拿破仑三世改变了法国的计划,决定一有可能就入侵德国南部,将其战败,并诱使奥地利与法国联合反对普鲁士。然而,最初的防御类型的动员计划在战争爆发时依然起作用。所以法军分别由巴赞元帅和麦克马洪元帅统辖,集中兵力于海斯和斯特拉斯堡。为了防止法国对德国南部发动计划中的入侵,德国不等法国完全动员起来就先发制人,抢先进犯了洛林地区。在法国东北边境沿线的特里尔和莱茵河之间,普鲁士及其盟军动员了三个野战集团军。普鲁士总参谋长冯.莫特克想在战争早期快速向南推进以粉碎法军。德国人首先完成了动员。到8月2日已开始向法国进军。兵力较小的第1集团军沿摩泽尔河开进,第3集团军向斯特拉斯堡前进,要求他们攻击法军翼侧。强大的德国第2集团军位于中央,负责牵制法军。8月4日,德国第3集团军将法国的一个师赶出了边境城镇维桑布尔,它先派遣一个军去警戒其南翼的海格诺森林,尔后沿着索尔贝克河向西推进。麦克马洪的部队被分散去搜寻粮秣(法军的供给系统处于瘫痪状态),他命令其分散的军在沃尔思城正西面的弗罗斯威勒高地集中,去封锁德国第3集团军的道路。8月6日,德军接近了沃尔思,虽然德军司令部不打算对坚固的法军阵地发起正面突击,但由于普鲁士和巴伐利亚的先头部队发起了攻击,于是第3集团军的其余部队也开上阵地,并投入战斗。在高出沃尔思城的开阔的陡坡上,法军的步枪火力给德军造成了严重伤亡,但是,普鲁士步兵却渗透到法军右翼(或者说南翼)的一个小森林,并威胁要包抄麦克马洪的阵地。法国骑兵对森林中的普军实施反击,但是,树木和断绝地阻碍了他们的攻击,普鲁士步枪火力将其割裂成许多块。傍晚,麦克马洪后撤了。同一天,第1和第2集团军沿陡坡同法军在弗巴斯附近的斯宾斯林高地上的一个军展开浴血奋战遭到失败。法军担心其翼侧被包抄,当晚即从弗巴斯后撤,向梅斯转移。麦克马洪的部队撤出沃尔思后,背向梅斯的巴赞所部穿过孚日山脉,向沙隆行进。尽管8月6日的战斗在战术上不是决定性的,但法军两支集中的部队却彼此朝着相反的方向后撤。冯.莫特克失去了在边境附近粉碎法军的机会,于是就抓住法军部署笨拙这一有利条件,挥戈西进。第3集团军追击麦克马洪,以一个师包围斯特拉斯堡。该集团军未遇任何抵抗即通过吕内维尔和南锡。第1和第2集团军向梅斯挺进。8月14日,第1集团军在梅斯东面进行了一次非决定性的战斗。15日,第2集团军在梅斯南面渡过了摩泽尔河。16日,法军企图从梅斯后撤时,才发现西行道路已被第2集团军的一个军封锁。在一座俯视起伏地的低矮山脊上,普军占领了许多互不连接的树林。经过激烈的拉锯战,普军拖住了巴赞,使其无法向凡尔登突围。在这场战斗中,德军和法军的步兵都从树林里发起冲击,而骑兵虽然集中在小林地,但却避免从树林里发起冲击。18日,德国第2集团军及第1集团军的一部分攻击梅斯西面巴赞部队的阵地。法军将其阵地构筑在南面的格拉维罗特村(普军要到这里必须穿越一个陡峭的、长满树木的深谷)和北翼的圣.波利奥特村。在南面,德军打通了一条穿过长满树木的深谷的道路,但当其走出树林向开阔的高地行进时,被法军猛烈的步枪火力击退。在北面,德军利用小再生林地掩护其行动,并将其步兵编成散兵队形通过树林。他们如果无法从法军手里夺到一块再生林地,便用炮火猛轰,迫使守军撤离。圣.波利奥周围的战斗不利于法军,于是他们占领了焦茅特林地,以掩护其撤退。19日,巴赞撤到了梅斯要塞里面。在战争的剩余时间里,他的部队都有效地隐藏在该要塞里。包围梅斯之后,第2集团军的一部分加入第3集团军行列,追击麦克马洪指挥的那一半法军,于是激烈的战役移向了洛林西部。普法战争主要是一场步兵战,炮兵还没有主宰战场,90%以上的伤亡是由步枪火力造成的。经改进的步兵火力使骑兵冲击毫无结果,而这一地区的断绝地及分散的树林使骑兵冲击更是行不通。双方在战术和编制上都采用了经过改良的拿破仑式的方法,而没有跟上步兵火力改进的步伐。所以,作为这些战斗的特征的密集步兵突击一般都是伤亡惨重而又没有结果。集团军的编制还很小并且相当紧凑,形不成绵亘的正面。翼侧可能被包抄,障碍物或坚固支撑点可以绕过。晋军获胜是靠了在法军能就地部署足够兵力之前即威胁其翼侧或夺取要地(如梅斯-凡尔登道路)。尽管双方都利用树林来掩蔽行动或隐蔽部队,但面对火力的改进,各方似乎都未充分认识到掩护和隐蔽的价值。

美国军事研究论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抵御外敌侵略,保卫国家独立和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始终奉行积极防御的战略。这就要求我国加强国防建设,要求军队在长期和平环境中始终保持良好的战备状态,遏制战争的爆发。在现今科技高速发展的新时期,根据未来战争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的特点,如何加强我国的国防建设? 美军成功降低高科技武器成本的方法是高科技军民通用,技术广泛和大量的运用使武器的单位成本大大降低。如果说以前美军在大量使用精密武器时心里还有所经济顾虑的话,现在的美军完全可以率性而为了。我军也应走同样的道路,让民用企业也参与技术研究,让军事技术民用化,提高技术的通用性和可应用性,降低使用成本。取消军工企业的生产垄断,让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参与研制和生产,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投资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为了保证我国能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中发展,最大程度地遏制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保卫国家独立和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

浅论国防产业1 国防产业的定义及其分类 定义国防产业是指相对民用产业而言,其产品主要用于满足国家安全和军事需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国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体系中公共产品的生产部门和国防建设中实现物和能的主要生产部门,是国防建设的基本组成部分和战争准备的直接响应部分,其功能和作用具体表现在为国防力量提供各类武器装备和军用物资上。国防产业作为军品生产能力属于国防资源范畴,作为武器装备、军用物资的产出机构又属于国防生产力范畴。国防产业履行着经济能向战争能的转换职能,是经济能向战争能转换过程中的主要工作机器。我国的国防产业体系涵盖国民经济体系的各部门,在军事工业领域主要由兵器、航空、航天、船舶、电子、通信、信息、核工业、军械、军需等部门所组成。这些部门既是国防产业的主体,又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具有国民经济和国防经济双重主体的特征,其产业结构代表了国防资源的结构和反映了国民经济中科技体系的结构走向。国防产业不同于一般的民用产业,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一,国防产业属于一种消耗性经济,其产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只能是作为国防的消费品,主要用于满足国家安全和军事需要。第二,国防产业,尤其是国防工业的经济活动一般严格按计划进行,买卖双方是固定的,不允许自由买卖。第三,国防产业的产品在质量和数量上的要求非常严格,因为它关系到战斗的胜利和生命的安危。第四,国防产业的结构和规模随军事需要的变化而变化。第五,国防产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预算。 分类国防产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1)广义的国防产业包括国防工业、国防农业、国防交通通讯业、国防建筑业。国防工业主要有兵器、航空、航天、电子、船舶、核及军需工业等部门,它直接为军队提供武器装备、被服、装具等,是国防生产的核心部门。国防农业是指为国防建设提供食物、衣着及其他生活用品的原料的农业生产,它是军队得以生存的重要基础。国防交通通讯业是指交通通讯业中用来保障军品生产和武装力量发挥作用的部分。国防交通通讯业具有同各方面联系的广泛性、产品的非实体性、军民通用性等特点。国防交通通讯业对战争的胜负起到重要作用,是军队作战的生命线。国防建筑业是指从事营房工程、筑城工程、海防工程、防空工程、二炮工程、通信工程、后方基地仓库工程、人防工程等施工任务的产业,它为保存军队有生力量和国家战争潜力提供重要条件,是国防产业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2)狭义的国防产业主要是指国防工业。国防工业是指其产品主要用于国防的工业部门,即国民经济的各个环节为军队或国家安全生产必需的武器装备和特殊用品而从事的经济生产活动。国防工业是寓于整个国民经济中为保障国防建设与战争需要的特殊组成部分,其存在与发展对任何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而言都是必不可少。2 国防产业的增长源泉 劳动力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劳动力是在生产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并起决定性作用的生产要素。劳动力在对物质资料进行再生产的同时,还不断地实现劳动力自身的再生产,不仅表现为劳动力数量的增加,还表现在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劳动力是生产诸要素中唯一具有能动性的一种生产要素,担任着生产要素组织者的责任,推动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不断地实现管理科学化和现代化。因此,劳动力是国防产业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生产要素,对国防产业的增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资金在现代生产中,复杂多样和大量分散在不同地域的各种生产要素之所以能有机地聚合在一个统一的系统中,资金的力量起了很大的作用。资金的规模决定着经济活动的规模,其自身的发展速度又决定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技术进步的速度。在我国的国防产业中,问题更为突出,我国发展国防产业的资金(国防费)几乎都是由国家支出的。由于“资源有限论”决定了在一定时期内,国家可投入国防产业的资金是有限的。我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国防资金投入不可能大幅度提高,国防现代化建设将长期面临资金短缺的局面。资金在国防产业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显得尤为重要了。 技术技术是人类为了同自然之间进行物质转换和能量传递,根据实践经验和科学原理而创造的各种手段、方法、技巧和配方。技术作为一种基本的生产要素,通过与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要素的紧密结合,深刻地改变着工业再生产的面貌,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技术革命和科技进步对产业结构、产业制度和产业格局的改造和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国防产业的发展过程看,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每一个国家不失时机地调整国防资源结构,加快国防军工产业、产品的升级换代,这对于武器装备的更新、提升国防产业效率和增强军事抗衡能力都是极为必要的。此外,现代战争已经进入了高技术战争的时代,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充分展示了高技术条件下现代战争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的大量运用,战争要素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交战双方军事力量和装备技术水平发展不平衡,战争的直接交战空间逐步缩小,战争的相关空间不断扩大。这也充分证明了高技术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 管理手段在社会高度文明的今天,管理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参与到生产过程中,并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十六大报告中也提到,管理要素要按贡献进行分配。可见,管理作为一种无形的生产要素已经慢慢被人们所重视。一项有效的管理方法,可以使一个企业在相同的资金、人员和技术设备的投入下,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这已经在很多活生生的案例中得到验证。但是,综观中国管理20多年的艰辛历程,原本我们可以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取得更大的成就,但却因为我们的管理跟不上,给我们留下了不少的遗憾,这一问题在国防产业的发展中尤为突出。因此,在将来国防产业的改革和发展中,我们一定要重视管理手段这种无形生产要素所起的作用,并力争使它的作用发挥到极点。 信息化改造信息化改造的主要作用来自网络经济和网络技术的三方面功能:①技术基础的优化功能。信息不仅具有极强的渗透能力,而且具有影响全局的特点,此外,网络技术还提供了新型的知识载体。一切其他方面的技术,都可以借助于网络技术,并通过这些技术能够使其作用发挥到极致。②知识存量的改造功能。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已进人大科学时代,各门学科相互融合、相互影响,新的发现、新的发明层出不穷,知识存量已经达到了相当大的地步,并且因人类独特的知识创新能力,知识还在不断地扩张。由此可见,由于知识存量之大,只有使人们借助网络技术,才能迅速且以极低的成本获得实现目标的信息,大大降低了国民经济产业结构改造成本和国防产业结构的改造难度。③创新能力的价值功能。网络经济实现了全球知识和信息的共享。然而网络经济并非就是技术改造、技术革新,它的核心是在开放的条件下,通过信息为创新提供路径,使创新思维在信息支持下迅速产生成果。网络时代的到来,要加快国防产业结构优化的步伐,就是要突出信息技术的核心作用,加大信息产业对国防产业结构的影响和作用,使国防产业的结构构成与网络时代的经济、技术要求相吻合,与高技术战争的有效供给目标相适应。3 优化国防产业增长结构的措施近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稳步提升,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国际安全环境变得对我们更加有利,围绕中国和平崛起的话题越来越被世人关注。但与此同时,在这一系列成绩与繁荣景象背后,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新世纪初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给我国的国家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优化国防产业增长结构、提升国防产业效率和增强军事抗衡能力,已成为我们国家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通过借鉴日本、德国、巴西等军事强国发展国防产业的经验,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优化我国国防产业增长结构。 增加高科技研究开发的投入,为国防产业提供高技术依托国防产业既是国防建设的主体,又是经济发展的主体,具有经济和国防双重主体的特征。因此,国防科技既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国家安全防卫的基石,可以说谁掌握了国防高科技,谁就掌握了未来世界。日本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一直坚持国防科技有步骤地发展。近年来,日本对军事科研的经费投入持续保持10%以上的增长,并在很多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据美国国防部发表的报告称,日本的国防科技发展势头强劲,在不少领域里已经与美国并驾齐驱,甚至超过了美国。而我国的军费投入相对落后,中国国防大学国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姜鲁鸣指出,1990年以来,中国国防经费总量虽然增加较快,到2003年底总额为1 853亿元,约合224亿美元,仅占GDP的,比世界国防费占全球GDP平均的比重低了。因此,我们应该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比如鼓励民间企业介入并开发同国防装备有关的高科技,把许多尖端的民用技术直接用于国防产业的生产,为国防产业提供强大的技术依托。 注重国防经济与民用经济的协调发展,采取寓军于民的政策国家经济建设与国防经济建设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优先发展国防经济可以刺激新的社会需求和经济活力,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同样,在大力发展国民经济的前提下,充分发展国防产业,把国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通过国防产业的发展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发挥国防产业的辐射作用和“联系效应”。通过加强国防产业与民用产业生产部门间的科技成果交流和相互补充,避免了重复研制,节约了国防开支,提高了军工企业的经济效益。 积极扩大军品出口,给国防产业注入强大动力军品出口作为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个国家的国防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来,在国际形势总体缓和的趋势下,国内军品订货减少,国防工业在一定程度上更加依赖于出口。在我国,国防经费不足一直是阻碍我国国防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军工部门在满足国内武器装备需求的前提下,应该积极扩大军品出口,把军品出口作为保持国防产业规模和能力,补偿国防科研经费不足,扩大国际影响力的战略措施。在军品出口的形式上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比如德国的军火出口形式就很多,可以直接出口武器装备,也可以出口军品生产技术,甚至出口生产武器装备的生产设备,当然这些都要根据每个国家的具体情况而定。总的来说,军品出口给一个国家带来的好处是比较多的,一方面,可以加快资金周转,赢得外汇和购买必要的军事战略物资,以便进一步研制新型的武器系统,满足军队的需要和再扩大军品贸易;另一方面,可以扩大军品生产、降低生产成本,促成足够的开工率,维持国防产业的发展。 加大信息产业对国防产业的渗透在我国,对于决定国防产业效益的经济结构,一直存在着比较突出的矛盾,经济增长呈现典型的高投资、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特征,导致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不高,效益低下,国防抗衡力不强。究其原因,信息技术落后和信息的非对称是其中重要缘由之一。因此,无论从经济发展还是从国防建设的需要出发,都必须加大信息产业对国防产业的渗透程度,以此加快对国防产业各部门的全面改造。信息产业对我国国防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发展,具有两个方面的重要作用。第一,信息产业是一个关联度、带动度很高的产业,它带动了一系列关联产业的产生与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可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是现代经济的增长源泉。因此,应将信息产业作为国防产业结构调整的带动产业,提升整个国防产业的经济效益。第二,信息技术是国防产业升级的重要推动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产业结构的变革,为经济增长创造良好条件,同时,还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改造,提高其劳动生产率,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增强产品的竞争能力,促进产业结构向知识密集型产业和高质量服务业转变。因而,信息技术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同时,可为国防建设和战争进行有效准备.考文献1 祝尔坚.信息化与国防产业跨越式发展[J].上海经济研究,2002(2)2 李悦.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 于连坤.国防经济学概论[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94 苗建军.知识产业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5 孔祥富.德国的国防产业[J].德国研究,2003(1)6 孔祥富.巴西的国防产业[J].拉丁美洲研究,2002(3)7 孔祥富.日本的国防产业[J].现代日本经济研究,2003(3)

国防科技与军事是密切相关的两个领域。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军事上的需要促成了国防科技领域的形成与发展;国防科技的发展为军事提供所需要的物质技术手段,在此同时还会促使军事领域不断发生变革,甚至导致出现军事革命;军事上的变革和战争提出了新的需要又会给国防科技发展以新的推动力。国防科技与军事之间相互关系的这种机制或逻辑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规律。近几年来,新军事革命问题成为人们关心的热门话题。实际上,新军事革命正是上述客观规律在军事高技术迅速发展这一特定条件下的反映。当然,国防科技与军事的关系还会受到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 一、军事上的需要是国防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 社会的需要是科技发展的动力。恩格斯曾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05页)。同样的,作为整个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国防科技,则是社会的特殊需要———军事需要的产物,而且这种需要比任何力量都更能把国防科技推向前进。 自从国家产生以后,为了维护国家的领土主权以及维护和获取国家的根本战略利益,便产生了国防和国家间的战争。为了巩固国防或为了夺取战争的胜利,各国都力图掌握更先进的军事技术手段,于是便组织专门力量研制武器装备,国防科技便由此产生。由于新的武器的发明和使用可以造成军事上的巨大优势,从而使得“最幼稚的公理论者”,也从“手枪战胜利剑”的铁的事实中,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国防科技对于军事及战争的重要影响,因此国防科技便愈来愈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正如科学学创始人丁·贝尔纳所认为的:“自古以来,改进战争技术,一直比改善和平生活更需要科学。这并不是由于科学家具有好战的特性,而是因为战争的需要比其他需要更加急迫。各国君主和政府不那么乐于向其他研究工作提供津贴,都乐于向军用研究工作提供经费,因为科学界能研制出新的装备,而这种装备由于十分新颖,在军事上极为重要”。这里如实地指出了为满足军事上的需要研制武器装备,是国防科技发展的动力和主要任务与目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从50年代至80年代末,在长达40余年的冷战岁月,美苏两国进行了激烈的军备竞争,两国都执行优先发展国防科技的战略,并要求国防科技部门为军队研制出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在战术技术性能上超过对方的先进武器装备。在军事需求的强烈刺激下,两国的国防科技发展获得了强大的推动力,达到了极度的繁荣。许多其他国家在这种临战状态下也被迫采取相应的对策加速国防科技的发展。据统计,到80年代中期,世界各国每年的国防科研经费累计高达800~1000亿美元。就这样,在冷战的军事需求的推动下,国防科技发展进入了军事高技术时代。 冷战结束以后,世界主要国家都调整了军事战略,压缩了军费开支,军事需求从原先既追求武器装备的数量又重视其质量转向主要追求其高质量,国防科技也因此而进入注重发展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的新时期,即进入了“打什么仗需要什么武器就能研制出什么武器”的新时期。 自90年代初开始,美国国防部、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及三军,每年都要研究并提出美军的军事需求,同时根据这种需求制定和调整其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计划。例如,1996年,美军又确定了新的未来11大军事需求,为满足这些军事需求还分别制定了国防科技“基础研究计划”、《国防技术领域计划》和《联合作战科学技术计划》,这些计划对所要研究发展的科学技术领域及武器装备所要达到的性能要求都有明确的规定。俄罗斯、日本及西欧国家也采取了类似的举措。由于未来的军事需求主要是关于信息战能力的需求,因此有关国家的国防科技发展正紧密围绕夺取信息优势的信息战技术、C3I系统和精确制导武器等军事高技术开展研究工作。 综上所述,国防科技完全是在军事或国防的需要的推动下不断获得发展的。国不可一日无防,国防不可一日无科学技术。展望未来,世界各国的国防科技都将在军事需求的不断推动下,继续不断地获得发展,并随着军事需求的高技术化而日益走向高技术化。 二、国防科技发展对武器装备的影响 军事上的需要导致国防科技的发展,而国防科技发展为了满足军事上的需要,必须不断研制出新型武器装备,因而必然对武器装备,即对军事技术手段产生重大影响。 总体上看,直接从事武器装备研制的国防科技对武器装备发展的影响是全面的、决定性的。这集中表现在:使武器装备的原理和种类不断多样化、结构逐渐复杂化、性能日益得到提高

你在这个网站上去找找吧下面有点内容,你洲际组织组织啦!!!!!!全球军事政治分析选自:中华儒家经济文化论坛 军事栏目 美国《埃克斯帝偌战略研究室》国际事务部研究主任亚伦斯博士在接受美国《世界军事防务》采访时,谈他当今局势的若干分析。博士先生,您认为白宫会在今年对伊朗采取武力行动吗?亚伦斯博士: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应该主要取决3个方面。一是俄国能否最终接受美国“内海战略”后期的缓和工作。因为,在此之前,布什政府展开针对俄国的“内海战略”在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原东欧国家,纷纷建立的军事前出基地。虽然,布什政府在上述地区驻扎军队十分有限,也多次对俄国表示了“别无企图”的良好姿态。但是,普京政府依旧感到很大压力。因为这个战略已经迫使原先俄国自称“内海”的里海等地区,成为了俄国一线。那么对于俄国来说,这会迫使普京政府进一步对美国的做法加以防备。那么,此次美国打击伊朗行动,本身就已经再一次威胁了俄国的战略纵深防御体系。因此普京采取一系列举动,来遏制美国的进逼。二是关键的国家,就是中国。其实,谈到伊朗问题,这里还有一个最关键的国家,是必须要提及的。那就是北京。北京目前在伊朗境内拥有3座大型油井。并且,架设了耗资庞大的伊-中线。这是一条半地下型石油管道。也是目前,可以很快缓和北京南方地区油料短缺的现实的最好办法。布什政府虽然多次宣称,打击伊朗不是为了石油,而是为了打击恐怖主义。但是,对于北京来说,他则不这么看待。很显然他会认为这是针对他来的。他自然不会没有反应。虽然到目前为止。北京依旧表面上很平和对待此事。实际上,北京却在低下做着很多动作。与北京打交道美国不是一次了,北京惯用的手法可以说是及其微妙的。伊朗自两伊战争期间同伊拉克一样都是北京实际的军事受援国。这里已经成为他的一个固有市场。再加之伊朗,庞大的石油储备。势必北京会更加难以割舍。再则,我们可以从地缘范围来看。伊拉克与北京至少相隔3个以上国家。而伊朗则不同。北京与巴基斯坦拥有固有的紧密关系。这个是无可非议的。因此,如果北京打算“借”巴进入伊朗,很难说不可能。一旦北京公开插手伊朗问题,普京马上会精神抖擞。大举破击美国侧翼。那么势必造成美国,在伊朗地区两面受敌的尴尬处境。换句话说,即便北京不真的派遣军队,采取以“援越”形式那样,源源不断,把大批军备输送到伊朗,那么,美国很可能会重蹈“越战”的悲剧。三就是伊拉克,阿富汗。这两个国家目前在美国帮助下,刚刚建立新的自由民主政府,但是,极端反对派依旧存在。那么,一旦美国离开伊拉克,他们会不会“天下大乱”?再有,基地组织目前很多主要分子依旧存在,会不会再一次对美国本土采取新的“911”那?很难说。布什目前民意支持指数,很难再经受一次911的恐怖事件了。博士先生,那么您判断美国需要多少时间可以打下伊朗?亚伦斯博士:对于这个问题,我个人并不是十分乐观看待。伊朗诸多方面与伊拉克不同。伊朗地质属于多高原山地。适合于小规模部队分散作战。也就是所谓“游击队”。美国在越战时期,虽然也是拥有绝对压倒性武力,但是,由于越南具有的独特热带雨林的地貌特征,使得越共可以极好的躲避美军大规模军事打击,而采取小规模的骚扰战术,迫使美国走向疲惫。在伊拉克,可以说非常适合美国的强大地面装甲集群的快速打击。但是,伊朗则不同。M1A2爬坡高度有限,一旦,被从城市里赶出去的伊朗现今政权的领导者,在山区建立多个抵抗营地的话“前苏联对阿战争”就会再一次重演。只要届时伊朗获得大批源源不断的武器等供给。那么我个人认为,他完全可以拖跨美国。至于很多人所谓“以伊对伊”策略,我个人还是认为不太可能。伊朗是一个封闭式伊斯兰国家,他的原教旨主义,极端教派主义十分严重。一旦遭受美国打击。很可能出现大片反美地区。这绝对不同于在伊拉克国民遭受萨达姆多少年独裁统治的情况。因此,美国还是应该认真考虑。博士先生,那么您认为北京会真的对抗布什政府吗?白宫和五角大楼会不会因此对华开战?亚伦斯博士:记者先生,我觉得你这个问题,有些可笑,并且十分荒诞吧。目前,从全球范围来看,能与白宫拼杀的对手早已不存在。但是,潜在具有这个实力的对手,就是俄国,中国。形象说美,中,俄三国那一个国家展开针对另一个国家的大规模战争,都是整个人类灭亡的开始。白宫不会不明白。打老鼠很容易。但是,对老虎,狮子这样的厉害角色,就得采取以策略,慢慢来收拾它。反过来说北京,莫斯科,也很清楚自己的能力。北京为了显示他在亚洲实际的霸主权威,敢用核子潜艇,威逼日本小泉政府。敢悍然合围台北。但是,她不会不知道对于美国来说威逼的后果!至于说俄国,很简单,他的经济迫使他不得不低头。因此,对于这3个“霸主”来说世界在他们看来都是羊群,只有他们是猛兽,猛兽对于同类通常采取协商的形式,来分取他们所获的猎物。这就是国际现实。所以,美国要想真的对华开战,那么,自那一天人类也就到了灭绝的一天了。博士先生那么您认为北约以及欧洲,会不会在此完全同美国合作?亚伦斯博士:从目前态势来看,欧洲再也不是美国的天堂了。我个人就是这样认为的。克林顿时期以来,欧洲人正在快速摆脱美国的束缚,但是,作为一个集约华联合体的联盟国家机构,欧盟就必须在国际社会,找到第二个支持他的,巨大势力。俄国?显然不是。那么只能是中国。中国也是极具战略思维的大国。自然也就十分清楚。中国表面在迎合美国时,其实,暗地却在紧紧拉拢欧洲:多达4次大规模欧洲采购计划。中国用1000亿美金就使得半个欧洲国家,永远放弃了他们那仅存的一点点自大。几乎完全的投到了中国的阵营。法国,德国是首当其冲。一个一直在梦想做“欧洲霸主”,一个固有对美国不信任。这两个国家可以影响半个欧洲。英国依旧还是站在美国的影子下面。布莱尔要抗击来自法国的挑战。就必须依靠美国。因为中国对英国有很长时期的被压迫和复仇心理,他对于中国来说,可以说仅次于日本的仇恨。但是,英国对抗时下的中国已经不值一提了。中国人简直聪明的无法想象。博士先生对日美中三国关系您如何看待?亚伦斯博士:对于中国的崛起,日本自然不能甘心。他势必会极力叫嚣,希望中国依然很重视他。东海问题、台北问题。几乎日本都要参与。但是,日本人只有一个心理就是迫使中国重新把他看成“重量级”。但是,这好比拳击比赛,你本身不是霍利费的对手,却要跟他拼死决斗。这样的表现不但不会被看作“英勇”反而会被当作笑料。日本由于自身拥有强大经济力量,而忘记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身份。对此,我感到不理解。坦率说,日本不管用什么手法来迎合几位巨头。都是美,中,俄手里的棋子。其实,日本如果要中国再次重视也的确很难。在欧洲日本绝对是被鄙视的国家。原因很多。在美国他也是一直被看作“小人”的角色的国家。因此,中国在拉紧欧洲,靠拢美国的政治战略上,日本能作的很可能就是:以自杀方式,来与北京决斗。

  • 索引序列
  • 军事地质研究论文
  • 变质岩对军事地质影响的研究论文
  • 军事研究学杂志
  • 自然地理对军事的影响研究论文
  • 美国军事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