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少年军事杂志

少年军事杂志

发布时间:

少年军事杂志

《轻兵器》《闪电战》《舰船知识》《天生射手》《特警迷》《名枪》

少年国防杂志很好。少年国防杂志的办刊方向是:为教师研究青少年学习、引导青少年成长服务,致力于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模式改进、课程教材优化。杂志关注教育细节,关注点滴智慧,传播教育新思想、新经验、新方法。栏目设置:管理智慧、德育研究、创造教育、教师发展、教育技巧、班务随笔、学术争鸣、教法交流、课堂实践、教学设计、教学创新、教学札记。

闪电战是介绍二战德国以及交战各国的战事,人物和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挺不错的.坦克装甲车辆也不错,我买了好几年了,一直都在看,里面不光是介绍坦克装甲方面的文章,其它方面的也很多.

《兵器》的装备专题很有水平,图画的也很好,印刷也好。《国际展望》的评论好,可惜停刊了。《世界军事》的文章好,也便宜,4块,分析性文章好。《兵工》一般

2000年军事杂志

众所周知,中国的第一辆国产坦克是于1959年装备部队的59式坦克。59式坦克仿自苏联的T-54A型坦克,而T-54A型坦克是著名的T-34A的发展。在50-60年代,59式坦克是一种性能较好的坦克,在中国的产量巨大,生产了近万辆,成为中国军队的主战坦克。时至今日,59式仍然是中国军队装备量最大的坦克。60-70年代初,苏联和西方国家都装备了战后二代坦克,苏联是T-62型,西方是M60、豹1和奇夫坦等,这些坦克广泛地应用了双向稳定的115毫米滑膛炮或105毫米线膛炮(奇夫坦甚至是120毫米线膛炮)、光点投射式火控系统、第一代微光夜视或主动红外夜视和间隙装甲等技术。但中国由于技术的落后和储备不足,只是利用59式的技术生产了适合于水网稻田地带作战的62式轻型坦克,并参考苏联PT-76的技术生产了63式水陆坦克。真正促进中国坦克发展的是1969年的珍宝岛之战。珍宝岛之战证明,当时中国军队的装备的主要反坦克武器,如85毫米加农炮和56式火箭筒都无法有效地击穿T-62的正面装甲,这促进了中国坦克和反坦克技术的大发展。国家组织了大规模的反坦克武器会战,这次会战产生了丰硕的成果,主要的研制成果是69式坦克、73式100毫米滑膛反坦克炮、69式火箭筒、红箭73式反坦克导弹等。[ 转自铁血社区 ]69式坦克是1969年开始研制,1974年研制成功并装备部队的。严格地说,69式是59式的一种改进型坦克,主要的改进是采用了100毫米滑膛炮、功率从520提高到580马力的强化发动机、主动红外夜视、双向稳定器和自动装表式火控系统,而总体结构没有变化。采用滑膛炮的目的是为了发射长杆式脱壳穿甲弹,因为中国的科研人员已正确认识到长杆式脱壳穿甲弹是今后穿甲的最有发展前途的武器,而在英国人发明滑动弹带以前,著名的L7滑膛炮不能发射长杆式脱壳穿甲弹,这是由于线膛炮赋予了炮弹太大的旋转速度而大大降低了长杆弹的穿甲能力。69式是中国研制的第一种坦克,装备了大约1000辆,被称为“一代坦克”。69式的研制提高了中国的坦克研制水平,培养了一批坦克研制人才,这对中国坦克的进一步发展是有着重要意义的。但69式的100毫米滑膛炮并不很成功,这是因为当时所使用的发射药的火药残渣的留膛使火炮经常需要擦拭,部队不欢迎。到80年代,由于线膛炮发射的脱壳穿甲弹研制成功,69式又改回100毫米线膛炮,并且改进了火控系统,称为69II式。采用英国式的105毫米线膛炮并使用引进英国马可尼公司火控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型被称作69III式或79式,参加了84年的天安门阅兵。69式还有一种竞争世界坦克改装市场装有稳像式火控系统的改型。顺便提一下,105毫米线膛炮是引进的奥地利技术,而不是传说中的以色列技术。同时引进的还有155毫米加榴炮。105毫米线膛炮的穿甲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国内的试验表明,它可以贯穿两辆并排摆放的59式坦克。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利用中国和西方建立的良好关系而可以引进技术和改革开放的时机,中国开始了“二代坦克”的研制,这就是广为人知的80系列坦克。80式坦克使用了6对小直径负重轮和改进的扭杆悬挂、105毫米线膛炮、光点投射式火控、在12150L柴油机基础上使用涡轮增压技术的730马力柴油机,使火力和机动性都有较大提高。80式有80I和80II两种型别,差异是80II使用了瞄准和激光测距合一的炮长瞄准镜并加装了炮塔围栏。80式于88年正式定型装备部队,部队称88式,装备部队的88式可在车体前部披挂复合装甲。80式研制的意义在于使中国第一次全面地研制一种新型坦克,它使中国获得了研制坦克宝贵的系统综合技术,因为一种坦克的研制决不是简单的技术堆砌,它是各种矛盾要求的折中,如何合理地选用各种新技术是非常重要的,而所有的新技术堆砌在一起并不能造出一辆性能良好的坦克,事实上这是很多坦克新研制国的技术瓶颈,这一点看看印度研制阿琼坦克的历程便知。但无论如何,80式坦克的研制年代使它刚研制成功便成了落后的产品。这时西方和苏联已广泛装备使用了120-125毫米滑膛炮、复合装甲、大马力柴油机或燃气轮机、稳像式火控系统的豹2、M1、T-64、T-72和T-80等坦克,它们使坦克的火力、机动和防护有了空前的提高,因而研制新一代坦克与其抗衡便成了中国坦克界的重要任务和迫切需要。正是在此背景下,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中国开展了所谓的“三代坦克”的研制。然而,此时在中国坦克界发生了一场关于技术路线的争论。一方面,由于多年的改革开放,许多中国的科技人员接触和了解到了西方先进的坦克技术,且在当时大的背景下向西方学习成为一种潮流,希望走西方的发展路线(其实,中国已在这条道路上迈出了相当的步伐,如引进105毫米线膛炮和155毫米榴弹炮,研制120毫米滑膛坦克炮,装备在向西方标准靠拢);另外一方面,当时也有一部分科技人员认为,苏式坦克在较落后的部件条件下,在火力和防护方面并不比西方坦克差(当时海湾战争还没有爆发,因而对苏式坦克的防护力评价较高),苏式坦克的体积小、重量轻,因而认为苏式坦克总体设计技术先进,适合中国国情,希望走苏式路线(此时中国已通过某些途径搞到了T-72坦克的样车,有一种观点认为可直接仿制)。下面来分析一下苏式坦克和西方坦克相比较的优劣,这样会对中国坦克技术路线的抉择加深理解。这种比较可以按传统的坦克三大性能进行,即火力、机动和防护。[ 转自铁血社区 ]首先比较苏式坦克和西方坦克的火力。我们知道,坦克火力可以包含主要两点,威力和精度。衡量坦克炮威力的最好指标是炮口动能(而不是很多刊物上经常比较的火炮初速),而衡量炮弹终点弹道威力的指标是能量密度,即单位弹芯截面积上的动能。在同样的膛压下,火炮口径的增大和炮管长度的增长都可以提高火炮的威力,但考虑到携弹量等问题,并不是越大越好,而是对现实威胁和预计威胁保持足够的威力即可。尤其是炮管长度如果过长,将使运动和射击时炮口章动过大,严重影响射击精度,因此应综合考虑内外弹道,总体优化。苏式125毫米坦克炮由于膛压较低,炮口动能只有接近8MJ,而德国120毫米坦克炮的炮口动能约10MJ,苏式坦克炮较高的初速是由于弹丸重量较低而致,由于弹丸重量较低,加之弹丸的长径比较小(分装式弹药和冶金技术的限制),空气阻力大,使苏式火炮的千米速度降较大,单位弹芯截面积上的动能低,因而威力小于德国120毫米坦克炮。而较长的炮管导致炮口章动较大,影响精度。可以说德国120毫米滑膛炮是现有技术条件下的登峰造极之作,以美国和日本技术之先进,工业之发达,尚需引进其技术。至于精度,受火控影响。坦克火控也可以分为两部分,即观瞄部分和炮控部分,由于苏式坦克的瞄准精度差,炮控速度慢(炮塔旋转速度低。我们知道,炮塔的旋转速度和控制精度是一对矛盾,旋转速度快,则精度控制难。火力反应速度快要求炮塔和火炮高低机的快速动作,而想做到又快又准那就要看水平了。我们说苏式坦克部件落后,此为一例)和精度低,加上前述的炮管较长,导致火炮的射击精度差(另外火力反应速度也较慢)。可以说苏式坦克的火力和西方坦克比存在着较大差距。再来比较机动能力。由于西方坦克的平均马力高(与T-72相比),所用的液力传动效率高,使西方坦克的战场机动能力高于苏式坦克。而苏式坦克由于重量较轻,战略机动能力高于西方坦克(较易运输,道路和桥梁通过能力好)。最后比较防护。在海湾战争之前,很多人认为苏式坦克的装甲防护与西方坦克是不相上下的,由于苏式坦克的正面投影面积小,中弹概率地,因而苏式坦克的总体防护水平高于西方坦克。但海湾战争改变了上述看法,海湾战争证明,由于现代火控系统的发展,正面投影面积小所减少的中弹概率是很少的(这是简单的统计学常识,例如精度是2米,那么50%的射弹会落在2米圆以外;但如果精度是1米,那么落在2米圆外的射弹不到10%),而苏式坦克的装甲已被证明抵挡不了西方120毫米火炮的射击(实际上1982年贝卡谷地的叙以战争已表明,装在梅卡瓦I型坦克上的105毫米线膛炮也能击穿T-72的正面装甲,但由于战争规模较小,没有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海湾战争更证明了苏式坦克的总体设计使其抗打击能力较低,弹药易循爆的弱点,当然这是后话了。实际上,当时中国的坦克设计人员对苏式坦克的火控系统差、战场机动能力差已有所认识,但对其总体设计持肯定态度,当然也有考虑到中国的工业水平、交通状况的原因,“三代坦克”的技术路线已经被确定,这就是参考T-72的总体布局,改装先进的火控系统(潜猎式稳像火控)和大马力柴油机(1200马力,似乎是德国民用WD396的改型),这样已研制成功的120毫米滑膛炮便不能被采用。公正地说,120毫米滑膛炮的研制是相当成功的,虽然膛压略低,但由于炮管较长,120毫米滑膛炮的炮口动能和德国120滑不相上下,由于有色冶金总院和钢铁研究总院都突破了脱壳穿甲弹的高性能钨合金技术,穿甲能力达到或接近德国120滑的水平。有趣的是,120滑的命运和红箭-8反坦克导弹的命运有些类似,都是由装甲兵首先提出,然后被炮兵接收过去。120滑的最后应用是利用83式自行榴弹炮的底盘发展了89式自行反坦克炮(至于在阿布扎比展览会上展出的MBT-2000是用了何种火炮尚需进一步的资料方能断定)。1992年,在德国的《军事技术》杂志上刊登了一副后来被广泛引用的照片、被称做90-II式的中国坦克。仔细分析这张照片,便会发现其在总体布局上与T-72的一致性,甚至负重轮的形状都是一样的。这张照片上所显示的其它一些特征可明显看出它是一辆技术验证车,如粗糙的工艺,甚至还有两个倒车镜。在97年前后,一些杂志上发表了更新的照片,显示90-II的研制已基本成功。和巴基斯坦合作研制的哈里德坦克可以认为也采用了90-II的技术。令人惊奇的是,在8月17日的国庆预演中所展示的新型坦克的外观又有所变化,很多观察者认为是T-72的底盘,根据是车体前部的V型挡浪板和下部的推土铲都及其相似。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它仍然是90-II的变形车,外观的变化就象92年的照片和97年的照片的变化一样,虽然局部特征有所改变,但总体布局没有变化,最典型的特征,负重轮形状和间距没有改变,其不等间距的负重轮布置可以容易地将其与T-72的等间距负重轮的布置区别开来。一个合理的推测是,92年照片显示的是一辆技术验证车,97年的照片显示的是一辆工程样车,而阅兵预演显示的则是最后的生产定型车。[ 转自铁血社区 ]我们现在可以依据所获得的有限资料对“三代坦克”的性能做一些推测,仍然按照火力、机动和防护三大性能进行。在火力方面,虽然中国在高性能钨合金和贫铀弹芯上都有技术突破,但由于苏式分装炮弹限制了弹芯的长径比,且苏式125滑的药腔容积较西方120滑要小(换句话说装药量较小),除非中国在火炮膛压和高能火药上有大的突破,否则火炮性能不可能超过西方120滑的水平。在火控方面,88年北京国际防务展览会上69式(装稳像式火控)的射击表演已证明中国的稳像式火控具有较高的射击精度,在“三代坦克”上所装的稳像式火控增加了车长独立稳像周视观察仪,形成了所谓的“潜猎”式火控,应该具有较高水平,但尚不能断定是否装有热像仪。在机动性方面,由于安装了1200马力的柴油机,且车重较轻,应该具有较好的战场和战略机动性。在防护方面,预演坦克显示其炮塔进一步增大,前上装甲也显示较T-72为厚,说明了对防护性的重视,但除非在装甲技术上有重大突破(如突破了M1A1的所谓贫铀式装甲),否则防护性能上不可能超过M1A1的水平。最令人奇怪的是预演坦克前上装甲的倾角,应该说97年照片显示的90-II前上装甲的倾角是比较合理的,因为国内的研究已证明,复合装甲的防护能力随倾角的增大略有增大,但达到一定的倾角后防护能力急剧下降(所谓的层间撕裂效应),然后达到跳弹角。从这个角度来说,T-72的前上装甲的倾角很不合理,但不知为什么新坦克选用了与T-72类似的倾角。无论如何,新坦克显示了中国坦克技术的重大突破。另外预演展示的一种坦克是85式(88C),85式是80式的改进,有85II、85IIA、85IIM、85IIP和85III等多种型号。其中的85II式是80式改为焊接炮塔,使用了复合装甲,火控系统也改为稳像式。85IIA式为了增强火力,将105毫米火炮的炮管加以延长。85IIM换装了125毫米滑膛炮和自动装弹机。85IIP是85IIM的出口巴基斯坦型。85III为了改进机动性而将原730马力发动机改为了1000马力发动机。至于预演坦克是85式的什么型号,现时尚难以确认。在西方国家同时装备两种以上的主战坦克是很难想象的,这从后勤和维修上是不可思议的。但在东方国家却是有先例的,如原苏联同时装备了T-64、T-72、T-80三种同代坦克,这可能是一种体制的原因造成的,现代俄罗斯也在向一种主战坦克的装备体制过渡。中国在装备“三代坦克”的同时装备了85式这样的“准三代”坦克,一个原因可能是从成本考虑,即用较便宜的坦克来弥补昂贵的“三代坦克”的数量不足,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让原来生产80式坦克的庞大的军工厂人员“有饭吃”。最后谈谈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最近某军事杂志发表了一篇对比法国勒克来儿和日本90式坦克的文章,笔者认为其中很多观点是可以商榷的。某些观点是技术水平的不足造成的,如对火控系统自动跟踪功能的看法。这里形象地(不严格,只为说明问题)介绍一点火控知识。我们知道,炮弹从出炮口到击中目标需要一定的时间,对坦克炮弹来说大概需要几秒钟,在这段时间里运动目标会离开原来的位置,火控系统的作用就是预计对方未来的位置,控制自己的火炮射向那里。为了预计对方未来的位置,需要知道对方现在的位置和运动状态,假如用极坐标,将自己视为极点,那么一方面需要知道半径(目标距离,靠测距仪得到),一方面需要知道起始的角度(确定起始点)和角速度(预计对方的未来点)。因而,在火炮射击前瞄准镜要一直保持跟踪状态,这种跟踪起到两个作用,一方面获得火炮发射时对方的起始点和相对角速度,一方面使火炮调整到合适的位置。这种跟踪在现有大部分火控系统中是靠炮长或车长完成的,我们知道人的动作有某种模糊性和随机性,因而这种跟踪可能是不太稳定和需要熟练性的。自动跟踪排除了人的模糊性和随机性,从而大大提高了跟踪和射击的精度,是火控系统的发展方向之一,决不是多余的。另外每年被很多杂志炒做的什么世界坦克排行榜,笔者也认为大可商榷。且不说坦克的设计要受到一个国家的科技能力、经济水平、战略战术和作战方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评价一件事情总要有一个标准,是性能,还是性能价格比或成本,或者可靠性?若论性能价格比,90式以800万美圆的高价肯定是较低的;若论可靠性,同样是没有经过战争和时间检验的坦克,90式和勒克来儿的排列让人不能理解;若论性能,说T-72排在K1A1和公羊式前面也不大可信;若论成本,苏式坦克的派名应大大提前。每个国家都会根据自己的国情和对坦克性能的理解,将坦克各方面的性能综合加权,对不同的性能给出不同的权重,使总和最高。法国人吹嘘的天响的勒克来儿,按瑞典人的测试比豹2A5和M1A2差了一大截。当然瑞典人的指标也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制定的。

评论一些时事,历史战役人物和一些国家未来可能的发展战略等,具体你自已去看

台湾空军装备的IDF经国号战斗机该机由台湾航空工业发展中心自行研制,1983开始设计,1986年第一架原型机首次试飞,1992年开始装备部队。动力设备:两台 Garrett TFE1042-70涡扇发动机,最大推力18,920 磅。该机最大马赫数约,升限16750米,爬升率250米/秒,实用升限 55,000 英尺,作战半径 550 英里。据信得到了美国的帮助。IDF的武器有内装的一门M61A“火神”20毫米六管炮。左右机翼两个挂架可挂空空导弹和反舰导弹。可挂载的其他武器有LAU-3A,70毫米*19火箭巢、CBU-20子母弹、激光制导炸弹、AGM-65空地导弹。 DF战斗机(常用名称IDF,是Indigenous Defence Fighter“自制防御战机”的缩写),原型机名为“经国号”,现名“翔升号”,是台湾中山科学院航空工业发展中心研制的两台发动机作动力的作战飞机。它是一种多用途轻型战翔升号斗机,主要用于空空作战、夺取制空权作战。也可以对地攻击、反舰作战。据报道,台湾“汉光18号”军事演习中,从4月22日开始,正在进行28天的第三个阶段——战力验证阶段。在这一阶段中,IDF究竟能够扮演什么角色?人们将冷静观察。 自 70 年代末期以来,台湾空军老旧战机的更新一直受到挫折,最初中意的F-16A/B美方拒绝出售,连专为出口发展的低档战机F-20虎鲨、F-16/79,也因为中共与美国于1982年8月17日签订的“八一七公报”而落空,台湾为取代F-104、F-5E不得不“自立”研发战机,新战机的研发在美方允诺技术支援下于1983年展开,并称该机为IDF(Indigenous Defence Fighter,自制防御战机 )。IDF 整个研发计划称之为“安翔计划”,细分为4个子计划,分别是机体气动力结构和机体设计的“鹰扬计划”,发动机研发的“云汉计划”,飞控和航电系统整合的“天雷计划”与机上空对空导弹发展的“天剑计划”。从1983年起,请美国通用动力公司专家做飞机设计的顾问。1988年研制出第一架原型机,1989年首次试飞,1992年初4架样机试飞700多架次。同年第一架成批生产的IDF战斗机交付军方。 台湾研制IDF战斗机耗资10亿美元。原计划用35亿美元采购200-250架(单价约1400万美元)。后来,1992年美国同意售台150架F-16战斗机。年底,台湾当局改变计划,只采购130架IDF战斗机(含28架双座机)。 IDF战斗机翼展米,机长米,机高米,展弦比(即翼展×翼展÷机翼面积,战斗机展弦比小,轰炸机展弦比大),机翼面积21平方米,后掠角30度,空机重量6486千克,正常起飞重量9525千克,最大起飞重量12247千克,最大外挂重量907千克。最大平飞速度1296公里/小时,最大限制速度倍音速,实用飞行高度限制16460米,爬长率254米/秒,最大过载限制(g为重力加速度)。作战半径600公里。 IDF战斗机的两台发动机是由台湾与美国加雷特公司合作研制的TFE-1042涡扇发动机。单发推力3790公斤,据报道,其加力推力5454公斤。机载雷达是经改进的适合台湾的美国APG-67,叫做“金龙”53(GD-53)。这种雷达是脉冲多普勒雷达,有对下探测、控制对下发射导弹的能力。空对空作战时,对5平方米的目标,向下探测作用距离57-54公里,向上探测作用距离46-74公里。空对地作战雷达作用距离148公里。 IDF战斗机装有一门6管转膛火炮,名叫“火神”(即M61A),在左侧机翼边条上方,口径20毫米,射速600发/分,射程3000米,备弹400发。有8个外挂点,可挂载“天剑”Ⅰ型、“天剑”Ⅱ型空对空导弹,也能挂载“雄风”Ⅱ型、“雄风”Ⅲ型反舰导弹。 尽管IDF战斗机具有一定的作战能力。台湾军方已经根据“精实案”把130架IDF战斗机编成两个联队(其中,驻清泉岗空军基地有一个联队70架)。但是,IDF战斗机在1991年试飞时就摔过一架。而且,飞机的实际重量已经超过了原设计指标。由于发动机推力不足,所以其速度与机动性都达不到原设计要求。加上其作战半径才600公里,限制过载才,最大外挂重量才907千克,大大限制了它的机动能力和攻击能力,其防空、夺取制空权、对地面攻击、反舰作战能力都有限,在“汉光18号”军事演习中扮演的角色,不会有很大作为。 生产之类型: 原型机/10001~10004,其中10004为双座机 先导型/A型1401~1406/B型1601~1604 生产型/A型94架1407~1503/B型26架1605~1630 “经国”号的研制是针对中国可能会购买的幻影2000C型战机,并非为中国人自摸的对抗歼8-2。 飞行操控特性 推力来源上,IDF采双发动机设计,拥有大于1.0的高推重比,加上机体又轻,加速、爬升快,转弯半径小,拥有.控性、运动性、安全性都高的特点,可轻易做出9G以上的动作。IDF拥有流线形且扁平的机身,飞行阻力小,雷达幕上截面积也小,只可惜IDF的大型垂直尾翼及翼前延伸板反而加大了雷达上的光点,但IDF的设计打从一开始就并非以匿踪为目的。 IDF于Mach 0.8~1.5的速度下具有最佳的.控性,而空战发生的情况也多在这个速度下,因此IDF在空中缠斗上具有相当优异的表现,占有很大的优势;在低速.控性上,IDF亦有杰出的表现。IDF属于中高空的防御型空优战机,具全天候作战能力,唯作战半径较小,以近程空防、中长程拦捷为主,对地攻击为其较次要任务,设计目标在于讲求快速反应防御、中程拦截和空战格斗能力。 机身设计 IDF在水平尾翼、垂直尾翼、襟翼及起落架舱门部份使用碳纤复合材料制造,用以减轻机体重量,对于匿踪也有一定帮助;而进气道置于翼前延伸板下方,采用重量轻、结构简单的皮式进气道设计,着重于.控性及灵活性的提升,对于高空及高速飞行能力并不讲求。另外,进气道向内弯曲再通至发动机的设计,使得涡轮叶片能避免被雷达波所侦测。 构型上IDF棌翼胴合一及蜂腰设计,能有效降低阻力面。翼胴合一设计的另一项好处在于减小IDF的雷达光点;翼胴合一设计能有效地将雷达波反射至敌方雷达不能接收处,对于匿踪上有一定帮助;而机翼前端座舱两侧的机翼延伸板则可增加升力及可.控性,可防止失速的发生。 驰解静稳定性 IDF拥有优异的飞行.控性能,原因就在于IDF的机身采用了「弛解静稳定性(Relaxed Static Stability)」设计并且巧妙结合了「线传飞控系统(Fly By Wire)」。利用速度的变化改变飞机的升力中心位置以求取最佳的.控性。这种设计的好处是使飞机的升力在飞行时获得最有效的利用,飞机拥有绝佳的灵活度。但是由于此一设计稳定性相形降低,使飞机难以由人力控制,而必须借助计算机对飞机的飞行路径在短时间内作快速而精密的调整。飞行员透过计算机.控飞机,计算机能参考大气数据及飞机状况使飞机得以最佳姿态飞行。 座舱设计 在座舱内的设备当中,中央是水平仪、油料、航速、高度等传统仪器,两侧是两具多功能终端显示器(MFD),仪表上方是模式选择键,再上方配置有抬头显示器(HUD,Head-Up Display),其中抬头显示器使飞行员不必低头就能获得大量作战信息,能使飞行员专注空战中。而控制杆也由中央移至右侧,并配有手置节流阀控制系统(HOTAS,Hands On Throttle and Stick),使飞行员在百忙之中手不必离开控制杆而能更容易的.控战机。后倾30°的座椅可使飞行员更加舒适,拥有较高、较久的G力承受能力,IDF并采用全罩式的泪滴式座舱,飞行员拥有良好的视线范围。 航电系统 IDF具有三套独立配置的数字式计算机及线传飞控系统(Fly By Wire),这是Lear-Astronic公司的产品,和瑞典的JAS-39所采用的是同一款,比传统式的模拟式计算机及缆控系统较为先进;并且配备UHF/VHF通讯系统及战术导航系统(TAICAN)。航法(飞行)计算机是美国Lear-Astronic公司的产品,对攻角、G力有自动限定的功能,以防止飞机失速。战术计算机则和雷达与终端显示器联机,能把热源扫描仪、雷达所搜索到的情况呈现在抬头显示器上。机内共有两具多功能显示器(MFD),1992年时空军曾要求提升抬头显示器的性能,可能会在未来换装最新的广角式。IDF配有仪降系统(ILS,Instrument Landing System)及Honeywell公司的H-423雷射惯性导航系统,其中H-423雷射惯性导航系统使IDF能够在短时间中作最快速起飞,达成紧急拦截任务。 电战系统 IDF上并采用美国利顿公司的最新产品ALR-85(V1)雷达威胁警示系统、崔可公司生产的ALE-47智能型雷达干扰丝,另外并配有热源诱导弹,而IDF也能挂载中科院生产的电子干扰荚舱、电子反反制荚舱,使得IDF的战场存活率大大的提高。IDF上亦配置了上亦配置了「敌我辨识系统(IFF)」,用以避免空战中误击己方飞机,而此套系统并在90年代末获得了性能提升为「先进敌我辨识系统(AIFF)」,型号为和F-16所使用的相同-APX-113(V)这一改变可从IDF座舱前的四副天线观察得知。 2000年12月26日,中科院第五所副所长罗汉华博士指出,IDF若能整合中科院所研发的头盔显示器、网膜显示器及瞳位追踪器等先进配备,将有助于IDF战机在近距离空战中与苏凯战机的有效对抗。目前世界上只有俄制的Su-30MK、美制的F-22及其它少数的战机拥有此套系统,这其中并不包括F-16与Mirage2000。.控系统 IDF是空军第一架使用线控飞行系统(FBW,Fly By Wire)及采用多重配置计算机系统的飞机,也是中科院继AT-3自强号及A-3雷鸣机之后第三架使用抬头显示器(Head-up Display)的战机,航空电子系统、射控系统上均达世界第一流水准,虽然赋予IDF相当复杂的空对空、空对地及飞航能力,但并不大幅加重.作负荷。而IDF采用的模块化设计让后勤维修更为简便。 雷达系统 IDF使用的雷达是由中科院研发、台湾神通计算机公司制造的金龙53型/GD-53多功能脉波都卜勒数组式雷达,是以F-20使用的AN/APG-67(V)为主体与F-16A使用的AN/APG-66(V2A)的部份组件相互搭配由国人自行研发而来。金龙53具有相当优异的对地搜索、俯视能力,甚至可以探测地面的目标物,有效侦测范围远达81里(150km),俯视范围为35km,并且具有仰视能力及对地面与海面的搜索能力,寿命235hr。搭配天剑二型飞弹后更能同时追踪、锁定10个目标,并攻击其中两个最具威胁的目标,金龙53/GD-53具有等同F-16A/B MLU Block20与Mirage2000-5的APG-66(V2A)及RDY雷达性能,甚至有部份的超越性能。 GD-53主要性能包括- 对地平线以上目标的搜索和追踪(俯视能力) 敌我自动辨视 对空中目标俯视、仰视的搜索和追踪 5、10、20、40和80里范围的搜索模式 性能诸元 机身规格 全长/14.48m 翼展/8.53m,9.46m(含翼端飞弹) 高度/4.70m 空重/6429kg 翼面积/24.26m? 水平安定翼翼展/5.98m 翼负荷力/350.37(战斗重量)~512.90(最大重量) 主翼高度/1.73m 主轮间距/2.04m 内载油量/2,111kg(单座)/1884kg(双座) 飞行寿命/20年/8000小时 进气口/皮式进气口 减速板位置/两侧尾衍 水平安定翼/全动式 造价/约US$26000000(1999-Jan) 续航能力 航程/2639km 作战半径/1100km(以经济油量飞行) 紧急拦截半径/130km 威力侦巡半径/1100km(3具1040L副油箱) 滞空时间/40min~2hr 战斗巡逻滞空时间/1.5hr 推进系统 发动机/2具AIDC/Garrett制TFE-1042-70 最大推力/4313kg×2=8626kg 标准推力/3051kg×2=6102kg 运动能力 回转半径/370m(1000公尺,0.6马赫) 滚转速率/270°/sec 最大速度/Mach 1.8 实用升限/16760m 推力比重/1.01 操作负荷/-3.0G/+6.5G(最大重量下)~+9.0G(空战重量以下) 海平面最大持续爬升率/15,240m/min 海平面最大速度/Mach 1.11=1,330km/hr 11000m最大速度/Mach 1.49 =1,792 km/hr 负载能力 起飞重量/9533kg 战斗重量/8500kg(半油量/1056kg、天剑一型/AIM-9飞弹四枚、天剑二型飞弹两枚、400发20mm炮弹) 最大重量/12540kg 外挂重量/4000kg

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积极仿制西方战船,还提出建设一支新式海军的主张,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创办了大量的军事工业,积极仿照西方发展近代军事,如1892年,江南制造总局仿制的毛瑟枪,赶上了德国新毛瑟枪的水平;1895年,它制造了无烟火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1869年,福州船政局制成第一艘轮船;1872年制成的长船“杨武”号,相当于外国二等巡洋舰;1888年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并完成军舰“龙威”号(后编入北洋舰队后改称“平远”号)性能不亚于北洋舰队从外国购买的“远”字号战舰,在甲午海战中,“平远”号一炮命中日本军旗舰“松岛”号,震惊日本军界。1874年,面对日军进攻台湾的两艘铁甲舰,引发清政府掀起一场办海防建海军的议论。随后,洋务派开始筹划海防,到80年代中期,洋务派初步建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其中以北洋海军最强,这些海军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防力量。清末“新政”,编练新军,最积极的是袁世凯,到1905年编成“北洋陆军”六镇(师),兵力约7万人,成为北洋军阀的基础。至1911年清朝灭亡时,全国共编练成军队16万人左右,这在客观上有利于中国军事近代化。

当年的军事杂志

《轻兵器》这个是第一首选吧,主要介绍比较好懂的兵器里的轻兵器的,枪支和道具等,好接受,而且杂志图片多。《世界军事画刊》这个也不错,图片很多,很漂亮《兵器知识》也是主要以兵器为主的杂志,图片占的比例没有前两个多《兵工科技》这个也主要是兵器的,是兵器知识的升级版,呵呵,内容深入办吧,小学生的话可以接触下,估计要读懂要初中了,可以考虑下,貌似不太好买到《兵器》这个杂志后出的,彩图相当吸引人的《环球军事》这个也是后出的,但是发展还可以,大开本,图片相当好,我现在还有这个杂志的创刊号和第一年的全套。剩下的适合大店的孩子,一般是初中以上吧,知识比较多,《航空知识》这个也不错,里面有一些航模之类的,航空知识目前比较流行的。他的兄弟杂志《舰船知识》以海军舰船为主,也有很多相关知识。相似的还有《舰载武器》,这个最近出来的感觉印刷质量很好。《坦克装甲车辆》这个事主要介绍装甲车的。当年以《世界军事》领头的,《兵器知识》《航空知识》《舰船知识》三大知识为辅,兼顾《兵器知识》《坦克装甲车辆》是80后军迷必备必修的。还有的就是建议初中开始读,高中以后比较适合的《世界军事》很经典,很古老,很出名的一本杂志,中国老一辈估计是我上一辈人了的军事迷的必修读本,主要是做的早,积累了很专业的读者和编辑。文章写的也很老道和透彻。当年本的插图都被旧书店单独高价出售。当然,图片少,开本小,战略和战术等谈得多一些。

根据LZ要求,那我建议您看一下《世界军事》和《环球军事》这两本杂志。因为它们一本是新华社解放军分社主办的一份综合性军事期刊、另一本是由解放军报社主办,所以这两本杂志没有什么胡言乱语,点评也不过激,并且有许多专业性的军事知识(今天我还在根据《世界军事》上建立的模型推断核潜艇在阵地伏击可控制多大海域)。不过像LZ这样可能是初步接触军事(说错请见谅),我建议最好先只看《世界军事》这一本,因为《环球军事》专业性很强,不适合初步的军事爱好者。 《世界军事》坚持权威性、真实性、时效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并重。近年来,《世界军事》曾有大量文章被海外诸多报刊转载,包括世界权威军事期刊《简氏防务周刊》等。他的总编辑可是一位大校军衔的解放军!

《轻兵器》,《兵器知识》,《舰船知识》,《兵器》,《军事世界》等等。还有很多针对一种武器的书例如《虎!TIGER》这类的一般书报亭都有售卖。

1坦克装甲车辆2舰船知识3世界军事4兵工科技5兵器知识6现代舰船7舰载武器8国际展望9战争史研究10航空史研究11兵器12轻兵器14军事史林 15军事历史航空知识中国空军 现代兵器 军事世界画刊 科技与国力

世界军事杂志2022年

军事史林杂志2022年没有停刊。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军事史林杂志订阅2022年《军事史林》正在售卖中。《军事史林》1985年创刊,由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主管,是宣传研究军事历史的国家级综合性期刊、社科双效期刊,被中国知网全文收录,立志做有趣的军史学术和知识读物,多年来已形成传承红色基因、讲述军史故事、学研军事史料的刊物品牌。

现在没有网站,但有一个博客,地址是这个:

《世界军事》杂志创刊于1989年,是由新华社解放军分社主办的一份综合性军事期刊。《世界军事》杂志以介绍国际军事风云为主,既有对世界军事革命前沿的追踪,又有对人类战争历史的回眸。追踪最新消息,提示深层背景,讲述历史故事,预测未来战争,是《世界军事》一贯的方针和宗旨。

从诞生的那一天开始,《世界军事》对战争与人文地理,军事独特的人文情怀的关注,就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与青睐。《世界军事》的魅力就源于它关注战争的独特视角和它表现军事世界的特殊风格之一。它是一扇门,通向战争与军事的坚硬内核,通向每一位渴望坚强、渴望长大、渴望痛苦磨砺的人们的心灵深处……

中文名:世界军事

主办单位:新华社解放军分社

创刊日期:1989年

出刊日期:每月1、15日

社    长:贾永

总编辑:陈虎

编    辑:《世界军事》编辑部

出    版:《世界军事》杂志社

现在没有网站,但有一个博客,里面会登出每期的目录、封面和精选的几篇文章。读者也可以通过那个博客与杂志社编辑交流,提意见和建议什么的。地址是这个:更多军事知识,见:

现在网上的世界军事内容更丰富老百姓都喜欢在网上和手机上观看世界军事内容,没有人会再去买世界军事杂志。世界军事杂志没有了读者不得不停刊了。

军事杂志2021

分类: 社会民生 >> 军事 问题描述: 我比较喜欢战斗机 全面的也可以 解析: 《兵器》近年来军事杂志的典范,平价军事杂志全彩铜版纸印刷的先驱 《兵器知识》老牌综合性军事杂志《舰船知识》老牌海军知识杂志 《坦克装甲车辆》老牌路军知识杂志 《航空知识》老牌空军和航空知识杂志 《轻兵器》单兵装备和冷兵器知识的杂志 《现代舰船》和《舰船知识》差不多,也是一本不错的杂志 《现代兵器》风格和《兵器知识》类似(好长时间不买杂志了,不知道还有没有) 《世界军事》以文字为主介绍各国军事相关内容的杂志 以上是我以前全部购买的军事杂志,各有千秋,不过上大学以后就没买了,上班以后知道钱不好挣,就更不买了,反正网络发达。基本上你想知道的知识,都能在网上得到。

到车站买啊!那些偏激的,秘密的很多的,都是盗版的,看着很长志气…

有以下几种:

舰船知识 航空知识 兵器知识 兵工科技 世界军事 军事历史 军事史林 航空史研究 战争史研究

武器装备可以看《兵器》,《兵器知识》,《轻兵器》,《现代兵器》,《舰船知识》,《现代舰船》,《航空知识》等。军事历史可以看《军事史林》,《突击》,《战争史研究》。

个人推荐一下《世界军事》,他的杂志坚持的特点是权威性、真实性、时效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并重。

近年来,《世界军事》曾有大量文章被海外诸多报刊转载,包括世界权威军事期刊《简氏防务周刊》等。

他的总编辑可是一位大校军衔的解放军人。

根据LZ要求,那我建议您看一下《世界军事》和《环球军事》这两本杂志。因为它们一本是新华社解放军分社主办的一份综合性军事期刊、另一本是由解放军报社主办,所以这两本杂志没有什么胡言乱语,点评也不过激,并且有许多专业性的军事知识(今天我还在根据《世界军事》上建立的模型推断核潜艇在阵地伏击可控制多大海域)。不过像LZ这样可能是初步接触军事(说错请见谅),我建议最好先只看《世界军事》这一本,因为《环球军事》专业性很强,不适合初步的军事爱好者。 《世界军事》坚持权威性、真实性、时效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并重。近年来,《世界军事》曾有大量文章被海外诸多报刊转载,包括世界权威军事期刊《简氏防务周刊》等。他的总编辑可是一位大校军衔的解放军!

  • 索引序列
  • 少年军事杂志
  • 2000年军事杂志
  • 当年的军事杂志
  • 世界军事杂志2022年
  • 军事杂志2021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