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医学相关论文
法医学相关知识的论文
法医学是应用医学、生物学、物理、化学以及其它自然科学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并解决法律实践中有关医学问题的一门科学。是法庭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法医学在发展中逐渐形成多个分支学科主要包括法医病理学,法医物证学,法医临床学,法医毒理学,法医毒物分析,法医精神病学,以及法医人类学,法医昆虫学等学科。法医病理学(Forensic pathology):法医病理学是研究与法律有关的人身伤亡的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主要包括确定各种暴力性人身伤亡,自然死亡中的猝死,涉及医疗诉讼的死亡,工、农业事故造成的中毒、伤亡或危害公众的烈性传染病死亡和其它可能涉及法律问题的伤亡等内容。还需参与与法医病理学有关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实施、修改等法制建设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法医病理学主要研究是与法律有关的伤亡的专门性问题进行检验、分析并作出科学结论,为公、检、法、司等部门提供案件所需要的医学证据以及侦查线索。法医物证学:(forensic )法医物证学是用血清学、免疫学以及生物化学的方法检验血液(痕)、体液(斑)与脏器组织,以解决法律问题的一门医学科学。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人体的组织器官或分泌物,排泄物,其次是精液(斑),阴道液(斑),唾液(斑),毛发等及致伤物,为法医学个人识别及亲子鉴定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法医临床学:(Clinical Legal Medicine)法医毒理学:(forensic toxicology)法医毒理学是一门为法律服务的法医分支学科。它是应用毒理学及有关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研究与法律有关的自杀、他杀和意外或灾害事故引起中毒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和检测的对象主要为人体,除着重揭露以毒物作为暴力手段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为侦破和审理中毒案件提供线索和证据,同时,也给临床医学实践提供诊断和治疗的依据,对有关职能部门的毒物管理和中毒防治问题提出建议和咨询,并有助于有关毒物管理和中毒防范的立法。法医毒物分析:(Forensic toxicological analysis)法医毒物分析是应用分析化学、医学、物理学等学科的现代科学理论、技术和实验方法对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的化学物质进行分析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主要研究 法医精神病学:(Forensic Psychiatry)法医精神病学是研究与法律相关的精神障碍和精神卫生问题的一门医学科学。它研究的是精神障碍与违法行为的关系以及与精神状态有关的各种法定能力,劳动能力,伤害性质和程度,医疗事故的法医学评定标准和方法。对精神障碍者权益的法律保障;违法行为精神障碍者的治疗,监护;各种罪犯的行为矫正和监狱心理卫生问题;对精神障碍者危险行为预测和预防酗酒,吸毒,自杀等引起的法律问题和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精神卫生问题起重要作用。法医人类学()Forensic anthropology与法医昆虫学(Forensic entomology)法医人类学是运用体质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解决法律中涉及人的种族、性别、年龄、身高以及面貌特征的一门新兴的应用科学。它是现代法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法律制定、侦查、审判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法医昆虫学是应用昆虫及其他自然科学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并解决司法实践中有关昆虫问题的一门科学,它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将昆虫学证据应用于司法实践中,在刑事案件侦破和法庭审判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你的法医学论文准备往什么方向写,选题老师审核通过了没,有没有列个大纲让老师看一下写作方向? 老师有没有和你说论文往哪个方向写比较好?写论文之前,一定要写个大纲,这样老师,好确定了框架,避免以后论文修改过程中出现大改的情况!! 学校的格式要求、写作规范要注意,否则很可能发回来重新改,你要还有什么不明白或不懂可以问我,希望你能够顺利毕业,迈向新的人生。 (一)选题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应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具有综合性和创新性。本科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长,选择适当的论文题目,但所写论文要与本专业所学课程有关。(二)查阅资料、列出论文提纲题目选定后,要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开展调研和进行实验,搜集、查阅有关资料,进行加工、提炼,然后列出详细的写作提纲。(三)完成初稿根据所列提纲,按指导教师的意见认真完成初稿。(四)定稿初稿须经指导教师审阅,并按其意见和要求进行修改,然后定稿。一般毕业论文题目的选择最好不要太泛,越具体越好,而且老师希望学生能结合自己学过的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不知道你是否确定了选题,确定选题了接下来你需要根据选题去查阅前辈们的相关论文,看看人家是怎么规划论文整体框架的;其次就是需要自己动手收集资料了,进而整理和分析资料得出自己的论文框架;最后就是按照框架去组织论文了。你如果需要什么参考资料和范文我可以提供给你。还有什么不了解的可以直接问我,希望可以帮到你,祝写作过程顺利毕业论文选题的方法: 一、尽快确定毕业论文的选题方向 在毕业论文工作布置后,每个人都应遵循选题的基本原则,在 较短的时间内把选题的方向确定下来。从毕业论文题目的性质来看,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提出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另一类是专业学科本身发展中存在的基本范 畴和基本理论问题。大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志趣和爱好,尽快从上述两大类中确定一个方向。二、在初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定毕业论文的具体题目在选题的方向确定以后,还要经过一定的 调查和研究,来进一步确定选题的范围,以至最后选定具体题目。下面介绍两种常见的选题方法。 浏览捕捉法 :这种方法就是通过对占有的文献资料快速地、大量地阅读,在比较中来确定 论文题目地方法。浏览,一般是在资料占有达到一定数量时集中一段时间进行,这样便于对资料作 集中的比较和鉴别。浏览的目的是在咀嚼消化已有资料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寻找自己的研究课 题。这就需要对收集到的材料作一全面的阅读研究,主要的、次要的、不同角度的、不同观点的都 应了解,不能看了一些资料,有了一点看法,就到此为止,急于动笔。也不能“先入为主”,以自己头 脑中原有的观点或看了第一篇资料后得到的看法去决定取舍。而应冷静地、客观地对所有资料作 认真的分析思考。在浩如烟海,内容丰富的资料中吸取营养,反复思考琢磨许多时候之后,必然会有 所发现,这是搞科学研究的人时常会碰到的情形。 浏览捕捉法一般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步,广 泛地浏览资料。在浏览中要注意勤作笔录,随时记下资料的纲目,记下资料中对自己影响最深刻的 观点、论据、论证方法等,记下脑海中涌现的点滴体会。当然,手抄笔录并不等于有言必录,有文必 录,而是要做细心的选择,有目的、有重点地摘录,当详则详,当略则略,一些相同的或类似的观点和 材料则不必重复摘录,只需记下资料来源及页码就行,以避免浪费时间和精力。 第二步,是将阅读 所得到的方方面面的内容,进行分类、排列、组合,从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材料可按纲目分类,如 分成: 系统介绍有关问题研究发展概况的资料; 对某一个问题研究情况的资料; 对同一问题几种 不同观点的资料; 对某一问题研究最新的资料和成果等等。 第三步,将自己在研究中的体会与资料分别加以比较,找出哪些体会在资料中没有或部分没有;哪些体会虽然资料已有,但自己对此有不 同看法;哪些体会和资料是基本一致的;哪些体会是在资料基础上的深化和发挥等等。经过几番深 思熟虑的思考过程,就容易萌生自己的想法。把这种想法及时捕捉住,再作进一步的思考,选题的目 标也就会渐渐明确起来。
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国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出您的文章。其次,再去以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专业期刊编辑部信息,找到投稿联系方式,这样的方法避免网上很多钓鱼网站,确保您投稿的期刊是合法的。最后,祝好运。欢迎交流。静石医疗,竭诚为您服务
法学方法论相关论文
1、迈向法理学的中国经济法学 2、中国军事法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3、论一国两制法学及其形成和发展 4、法学思潮与行政行为 5、国际经济法理论的多元视角 6、法律信仰概念及其意义探析 7、对体育法律关系分类的研究 8、“中国法哲学”及其法治思维的形成 9、法律解释的效力:一个难题的追问 10、《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法理分析 11、宏观调控权法律控制必要性之法理探析 12、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的理论探析 13、 一人公司刑法地位探悉 14、美国女性主义法学的法律观及其局限性 15、法律概念的主权之维:奥斯丁与法律实证主义 (以上论文题目由学术堂整理提供)
这个是看你写讠仑文的写材是怎样的,主要看的是文章在什么刊物上发表的。
法学体系为逻辑缜密的层叠结构,体现了法学研究范围的明晰化和专深化。因此,关于法学专业论文的写作要求有着法律制度和学科范畴的理论建构。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体现出较大的差别。一、目的与要求认真撰写法学毕业论文并顺利通过论文答辩,是取得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的必要条件。法学毕业论文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受到科学研究工作各环节的初步、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对教学质量的全面检验。详言之,在教师指导下,使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对法学中的理论问题和司法实践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独立的分析研究,并能明确、恰当、充分地表述研究的成果,开始学习、初步掌握分析和解决某一专门学术问题的方法,锻炼撰写论文以解决某一学术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写法学毕业论文,就是要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掌握了方法,将来写什么都可以。法学论文的写作要求:(1)从理论探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确定法学毕业论文题目,论文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层次清楚,理论联系实际,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2)法学毕业论文要能反映出学生的理论水平与业务水平和独立进行科研的能力,力求有自己的新见解,材料要充实,坚决反对大段摘抄、整篇抄袭、请人代写等不良现象(3)论文要能系统地阐明法学毕业论文题目所包括的主要问题,并力求做到概念明确、文理通顺、逻辑严谨、结论合理,符合学术规范,体现学术思想。二、题目和论证角度首先,确定自己的法学毕业论文选题方向。如法律专业有合同法、公司法、劳动法、婚姻家庭法、国际私法等多门课程。这就要求法学专业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体会和知识背景确定了大的方向后,还要确定具体的方向。虽然法学毕业论文论述的只是某一基本问题的一点,却可以反映出作者的学术水平,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其次,选择具体的法学毕业论文题目。应该是本学科中带有基本性质的某个重要问题的某一重要侧面或某一当前疑难的焦点,解决了这一点,有推动全局的重要意义。大题目容易写得很肤浅,没有价值,小题目能做出大文章,容易从各个方面把它说深说透,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三、准备工作(一)搜集材料所谓准备,主要就是充分占有资料,研究、参考他人的看法。材料越多越好,材料不够就写不出好文章。读的书看的论文很少,知识贫乏,是没法写论文和提出新的见解来的。如何搜集资料?可以围绕法学毕业论文的选题方向和具体题目,去图书馆、书店,查找有关的专着、论文集、主要法学期刊以及最近几年的统编教材,也可以在网上搜索、查找法学论文。搜集材料的过程,就是调查研究、思考钻研、形成论点的过程。(二)确定论证的主题和方法在提炼材料的过程中,通常有三种情况:一是同意别人的论点,但自已有独特的感受,可从新的角度补充新的理由,丰富别人的论点。二是不同意别人的见解,可以展开争论,但必须注意忠实地引用原文,说明自己的理由。三是受了别人的启发,在别人见解的基础上产生新见解,或者别人没有讲到,自已有见解,只要言之有理,也是创见。论文的主题,是一篇文章的核心和灵魂。法学毕业论文的主题,就是作者对这个法律问题研究成果的基本观点。主题应力求做到以下五点:(1)要正确,符合法理和客观规律(2)要新颖,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不人云亦云。(3)要直白,不要隐讳。法学毕业论文的主题越直白明确越好,要让读者一看就知道,一看就懂,不能让读者云山雾罩,看后不知道说的是什么。(4)主题要贯彻始终,在文章中不能改变,应围绕中心和基本观点去写。(5)主题要简明,理论要深厚。论证方法是说明主题的基本方法。一般来说,法学毕业论文的基本论证方法是立论,即确立文章的基本论点,围绕这个主题,全面阐述它的正确性、必要性和适用性。有时,也适当运用驳论的方法,如针对某个问题学术界有几种不同的观点,对它们进行评析,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从具体的论述方法来看,一般使用归纳法和演绎法。(三)论文提纲拟写法学毕业论文提纲的主要好处是帮助自己从全局着眼,构建论文的基本骨架,明确层次和重点,简明具体,一目了然。论文定稿后,修正或保留的提纲就变成了目录。提纲可以帮助我们把材料组织成一个理论系统,而不是毫无层次、毫无逻辑联系地罗列和堆砌在一起。
一、经济法基本原则提出的理论依据和背 景 在我国,经济法学界已经一致承认经济法 是一个独立的法的部门,整个法学界绝大 多数人也承认经济法在法的体系中的地位 是确立的。 法律部门是“按照法律规范自身的不同性 质,调整社会关系的不同领域和不同方 法等所划分的不同法律规范的总和”。① 法律所调整的对象无非是以各种形态为表 现形式的社会关系,包括政治关系、经济 关系、文化关系、宗教关系等等。法律部 门就是以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内容作 为依据来划分一部法律属于哪个部门的。 那么,一个法律部门地位的确立,必须有 其特有的调整对象。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在国家调节社会经 济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简称国家 经济调节关系,或国家经济调节管理关系 ”。②具体分为:宏观调控关系,微观规 制关系,国有参与关系,对外管制关系, 市场监督关系五个方面。③而且,经济法 的调整对象同其他法的部门的调整对象是 可以分开的。 与此同时,我国经济法的立法工作紧密结 合国民经济的调整改革,对一些重要的经 济关系和经济活动准则制定了一大批经济 法律和法规。调整经济关系的规范性文件 体系已初具规模,为经济法学体系的建立 和完善奠定基础。 法的分类(divisions of the law)是指“ 在任何一个已有合理的,成熟的理论和已 形成内容丰富的原则和规则的法律体系中 ,法学家为了评注和研究的方便,总是把 所有规则分成一定数量的部门和次部门, 并不断寻求合适的方法对它们进行归类和 分组”。④由此可见,法的部门的确立和 法的分类必须具备另一个条件——“形成 内容丰富的原则”。民法作为一个完善和 重要的法的部门,有以《民法通则》为核 心的规范性文件体系,有平等、自愿、公 平、诚实信用、公序良俗、禁止权利滥用 等基本原则。相对应的,经济法作为一个 新兴的法的部门,也应该有其基本原则和 核心基本法。二、关于经济法基本原则的学说 明确经济法原则的含义是评判学说的前提 和基础。法律原则是“法律的基础性真理 、原理,或是为其他法律要素提供基础或 本源的综合性的原理或出发点”。⑤基于 这个论述,笔者认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应 当是能够全面反映它所调整的社会经济关 系的本质和内在规律,寓存于整个经济法 体系中的指导思想。首先,经济法的基本 原则不是一成不变的。法律作为其工具性 的一面,是为统治阶级的需要而服务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家主权者有不同的 利益追求,那么经济法所调整的国家经济 调节关系也会有不同的变化,其指导性原 则也就随之变动;第二,经济法的基本原 则是带有国别色彩的,英美为主的西方国 家的经济法往往着重于国家干预,而我国 需要的是开放自由的市场,防止行政垄断 的干预;第三,原则必须是高度概括性的 ,若确立得过于具体化,就是属于法律规 则的范畴了。 当前学术界提出的一些基本原则主要有⑥ :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的原则;坚持发展 社会主义公有制,保护非公有制经济共同 发展的原则;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 结合的原则;实行责、权、利相结合和国 家、集体、个人利益相统一的原则;兼顾 公平和效率的原则;经济民主和经济法制 相结合的原则;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健康发展的原则;经济效益和社会效 益相结合的原则等等。三、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确立 上述学者提出的观点,有其可取的部分, 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我 国经济法学界一般认为,传统民法强调“ 私法优先”,传统行政法强调“公法优先” ,而经济法则是将私法和公法放在“互为 优先”的地位。这个“互为优先”反映的即 是一种社会本位思想,即个人利益和国家 利益的兼顾;然而像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公 有制,保护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原则 就不应该作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因为这 个思想不仅仅是经济法要贯彻的,同时 也是商法、行政法等部门法都应坚持的, 故应该将其视为宪法原则。笔者认为,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确立,主要 是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第一、协调经济原则。市场管理法,如反 垄断法律制度、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 票据法律制度、证券法律制度等等都是国 家对经济的调整管理,“国家之手”在经济 关系中的作用是协调本国经济,完善产业 结构。在调整过程中应该遵循客观的经济 规律,注意客观经济条件和国际经济形势 的变化,主动灵活地发挥经济法的调节作 用。 第二、效率公平原则。“效率是社会能从 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东西的特性;公平 是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公平分配的特性 。”⑦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效率和公平往 往是不能兼顾的,一项政策的出台和实施 要么重效率轻公平,要么重公平轻效率。 经济法的作用就在于用法律的形式保护整 个国民经济的效率和公平。在某一个阶段 可以促进其中的一面,但就整体而言必须 兼顾二者。 第三、利益兼顾原则。要贯彻利益兼顾原 则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四个关系:正确处理 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国 家与劳动者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正确处 理企业与劳动者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正 确处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利益关系。⑧经 济法的任务就在于坚持国家整体经济利益 ,兼顾地方、企业、个人等各种利益,实 现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 第四、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 战略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考虑的重大课 题。经济的发展涉及到资源的开发利用, 废弃物的排放,环境保护和治理等一系列 社会性问题。因此,经济法必须强调坚持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不能为眼前的利益而 牺牲长远利益。四、经济法基本原则确立的意义 上述四个原则是相辅相成的统一整体,联 系着各个经济主体的利益分配,贯穿了国 家调控经济的全部过程,使当前利益与长 远利益得到结合,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基本原则的确立,巩固了经济法作 为一个独立法的部门的地位,完善了经济 法学理论体系,有利于抵制“大民法观念” 和“经济法学说”,有力驳斥“经济法没有 理论”的观点。 其次,在实务上,原则的确立为经济法规 则提供了基础和出发点,对新法律法规的 制定具有指导意义,对理解经济法律具体 条文亦有
法理学相关论文
《论我国税收立法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法理学,具体的与我说
法律的局限性是指法律在其创制和实施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弊端和不足,它是法理学中经常被人关注的一个问题。许多法学专家从法律自身属性来分析法的局限性以及其在发展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历程,认为法律并非十 全十美,而是有缺陷的,这个事实是法律本身不可避免的。本文拟在法律自身及法律的运行等角度对法律的局限性进行探讨,以资实践。 一、法律创制过程中表现出的局限性 法律的创制是立法者为分配和协调社会中的各种利益而对人们权利义务进行设定的一种活动。法律的创制以立法者认识社会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为前提,在认识世界是可知的同时也并不否认世界上存在未知之物,因而,人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只是局限性的正确把握。人对特定的具体事物也只是对其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徐国栋教授曾提到法律不周延性。所谓法律的不周延性是指应受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没有能够完全被法律所调整。不周延性是法律在认识表现出的量的局限。法律不周延性使得人们只能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完善的、良好的法律体系。法律不周延性的存在让人们清晰地认识到法律无所不包的观点都是虚幻的,不切实际的。他们指出,立法者认识能力有限,不可能预见将来的所有事情,即使预见到将来的一些事情,立法者也可能由于表现手段有限而不能把它们完全纳入法律规范,因而法律必然是不周延的。正是因为存在法律的不周延性,更进一步说明,法律无法穷尽一切可能发生或存在的社会现象,因为会存在遗漏。从另一方面讲,立法当时不可能完全预料社会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事物,法律毕竟是通过简明扼要的言辞来表述社会现象的,任何语言都不可能是万能的,它不能包罗万象去穷尽所有的行为与事件。这就是法律的不周延性,它使得应该受到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得不到法律的调整。 二、法律自身属性上的局限性 (一)滞后性。法律是对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秩序的肯定。法律作为肯定现存利益关系的工具,当变更某些利益关系时,往往遭到现有利益者的反对,这些都构成了法律发展的阻力。同时,作为一种设定人们权利义务的制度,法律也必须具有稳定性,这是树立法律权威的必然要求。如果法律朝令夕改,极度缺乏稳定性,人们将无所适从,也就无法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后果,法律就会失去其权威性和确定性。法律必须具有稳定性,它意味着法律是一种不可以朝令夕改的规则体系。然而,法律所调整的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却是不断发展的,而且社会关系的发展往往比法律的变化快,这样便产生了法律的稳定性和社会发展的矛盾,法律的这种滞后性总体上是不利社会发展的。如果立法者总是只把成熟的东西才制定为法律,那么法律将只能在经验上被动地爬行,这是不利社会发展的。 (二)僵化性。法律的僵化性是就法律的形式结构而言的,它由法律的普遍性引起。法律的普遍性是指法律作为抽象性规范对在其效力范围内的主体都具有约束力。它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指法律规范的抽象性,即法律只注意对典型的、重要的社会关系作类的调整,而舍弃个别社会关系的特殊性和次要性。二是指法律规范的一般性,即法律对象的普遍性,法律对其调整范围内的所有人或事具有同等效力。法律的普遍性是法治的要求,它使每一社会成员都能享受到最低限度的自由和权利,它也防止法律变为具体命令而为某些人开专断之门。但法律的普遍性也带来了其不利的一面。“法律始终是一种一般的陈述”,它只是由一些抽象、概括的术语所表达的行为规则,这就使得法律在形式结构上表现出僵化性:它只能规定一般的适用条件,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法律是普遍的,然而法律所解决的却是特殊的、具体的案件,用概括的法律规范去处理解决各种具体的,千差万别的行为、事件、关系,这是不可能的。法律所要解决的却是各富个性的单一问题,正是存在法律形式结构的僵化性。共性与个性,变化多端的事实关系与法律关系是司法操作中一个大难题。 三、法律运行过程中表现出的局限性 法律的运行过程就是法律功能的发挥过程。法律功能的发挥也旨在实现法律自身的价值。如果法律达不到既定的价值目标,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那么我们说法律在功能上是有局限的。法律的功能像其它事物的功能一样,受到其自身要素的性质、数量及其结构体系的决定,从而也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这也就是法律运行过程中表现出的局限性。 1、法律的行为规范功能上的局限性。法律的行为规范功能是指法律对社会关系中的个人行为的作用和影响。它通过评价、指引、预测、保护、强制、思想教育等方法和途径来完成。由于法律自身属性上的局限以及社会系统结构对法律功能的决定,法律的行为规范功能往往受到限制。具体表现在:其一,法律的不周延性、不确定性使得法律评价、指引、预测人们行为及其后果的作用难以实现。法律的滞后性、僵化性也使其难以全面保护人们的权利和自由。这里着重谈一下法律形式结构的僵化性对法律功能正确发挥的影响。如前所述,法律是普遍的,法律为所有人都设定一个硬性标准,对所有人一视同仁,在这一点上,法律形式上是正义的。但是,社会生活千差万别,把普遍的硬性标准一律加于不同情况,又难免会丧失法律的正义价值。比如:违反某规定将受到罚款1000元的处罚,这对某些贫穷的农民来说,无疑过于苛刻,而对某些富裕者而言,1000元的罚款不过是九牛之一毛,这无异于赋予了那些富裕阶层某些特权。公平、正义要求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不同情况不同处理,然而“任何权利都是把同一标准运用在不同的人上、运用在事实上各不相同、各不等同的人身上,因而“平等权利就是不平等、就是不公平”〔8〕。其二,法律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调整方式, 它是社会调整系统中的一个构成要素,其功能又受到其它社会调整方式和整个社会调整系统的制约和影响。法律规范必须与其它社会规范(如道德规范、社团规范、习惯等)相配合、相协调,其功能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比如:法律是训诫,不是劝说,它通过强制性的外在法律形式规范人们的外在行为,因而,法律只能对人们的外在行为产生作用和影响,它不能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这就需要道德的辅助与补充。 2、法律的社会组织功能上的局限性 法律是由各种性质、对象、效力不同的规范建构起来的有机结构体系,它除了具有规范人们的一般行为功能外,还担负着巨大的社会组织功能。法律的社会组织功能就是通过法律有计划的社会中各种不同的要素或部分组合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社会关系客观上需要法律对之施以一定的调整,以摆脱单纯的偶然性和任意性,在秩序中求进步。但社会关系对法律调整的需要又有质和量上有限度,如果法律对社会关系给予过多或过大的干预,就会把管理变为限控,束缚社会关系的发展,导致社会系统的超组织性;如果法律对社会关系的干预过少或不力,又会使法律秩序达不到社会的要求,使社会生活缺乏组织性。无论是超组织性还是缺乏组织性,都不利于社会发展。现代社会由于社会事务纷繁复杂,法律的社会组织功能大多体现在行政机关的执法活动中,因而社会关系对法律调整质和量上的需求限度常集中表现为国家赋予行政机关权力的质和量的限度。行政机关权力过小,社会秩序将得不到有效维护,人民权利也得不到保障;行政机关权力过大,往往又会侵害公民的正当权利,影响社会关系的有效发展。这一点在政府对市场的宏观调控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在我国以前的单一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经济控制得过多、过死,故在一定程度上损伤了市场主体的积极性,限制了市场的正常运行,社会经济发展也受到一定限制。当前,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运用法律手段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同样要适度。法律作为上层建筑,始终应为其经济基础服务,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发挥其组织功能,然而,人们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客观需要往往是难以恰当把握的,因而,法律在社会组织功能上也就常表现出在某些领域的超组织性和缺乏组织性。 3、法律的语言及成文规则的局限性 法律语言有其不足之处,它有留有许多自由裁量的余地,给适用带来标准难以统一的问题。尽管法律是统一的行为尺度,但它存在许多不能作具体、确定规定的地方,这主要有:一是需要作价值判断的规定,如涉及:适当必要正当合理等词汇之外;二是后果归结中关于罚则幅度的规定,如有期徒刑3年至7年这样的规定,就需要进行自由裁量。法法律推理过程中往往会离不开适用者主观意志。因而也就渗透了适用者个人非理性因素。
法理学的研究对象反思与发展 【内容摘要】从当前的理论和实践发展来看,法理学的研究对象应包括两类关系,一类是法律和法律制度内部的关系,另一类是 法律和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随着知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法理学受到相邻学科的冲击,因此法理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是 重新认识法理学研究对象的全新视点。 【关键词】法理学 研究对象 中图分类号:D 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 9106(2004) 03 - 0073 - 02 一、我国学者对于法理学研究对象的研究 我国法理学近20 年的研究在许多问题上都取得较大 进展,但在法理学的研究对象上却基本上没有变化。从能 反映这一问题的教材中可以看到关于法理学研究对象的说 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即认为法理学是研究法律现象的共性 问题和最一般规律的法学学科。例如: (l) 法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法和法学的一般原理(哲 理) 、基本的法律原则、基本概念和制度以及这些法律制度 运行的机制。 ———刘金国、舒国滢主编:《法理学教科书》,中国政法 大学出版社,1999 年4 月第1 版,第3 页。 (2) 法理学所研究的对象是“一般的法律”和“一般的法 律现象”问题,包括法律的产生、本质、特征、作用、发展、形 式、法律运用、权利与义务等法律和法律现象的基本规律和 基本原理。 ———孙笑侠主编:《法理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6 年6 月第1 版,第14 页。 (3) 中国的法理学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研究一般的 法,特别是有关中国社会主义法的产生、本质、特征、作用、 民主与法制、法的制定、实施、实现、法律监督的基本原理和 规律。 ———张贵成、刘金国主编:《法理学》,中国政法大学出 版社, 1992 年8 月第1 版,第11 页。 (4) 法理学当以法为研究对象,其主要内容是研究法的 一般概念、范畴与原则,包括法的本质、法的价值、法的功 能、法的类型、法的形式、法律体系、法律关系、权利义务、法 的效力、法律责任、法律制裁、法律意识、法治思想等,还包 括法的创制、法的实现等等的一般原理。 ———王果纯著《: 现代法理学———历史与理论》,湖南出 版社,1995 年9 月第1 版,第3 页。 (5) 法理学以整个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法理学 以整个法律现象的共同规律和共同性问题作为研究对象。 ———卓泽渊主编《: 法理学》,法律出版社,1998 年11 月 第1 版,第3 - 6 页。 (6) 法理学是以整个法律现象的共同发展规律和共同 性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卢云主编:《法学基础理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 社,1994 年6 月第1 版,第5 页。 (7) 法理学是以法的普遍适用的原理、范畴、原则、规 律、价值等为研究对象的法学分支学科。 ———徐显明主编:《法理学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 社,1994 年8 月第1 版,第4 页。 (8) 法理学的研究对象:具体来说,是法律起源、本质、 历史类型、法律与经济基础和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法 律的制定、形式、规范、作用、法律意识、法律关系、法律体 系、法律实施保证、法律的发展规律等。 ———刘瀚、刘兆兴、刘翠霄编著《: 法学基础理论研究指 南》,天津教育出版社,1988 年1 月第1 版,第5 页。 (9) 法理学所研究的是法的一般理论,特别是我国社会 主义法的基本理论。具体地说,它要研究有关一般的法,特 别是有关我国社会主义法的产生、本质、特征、作用、形式、 发展以及法的制定和实施等基本概念、原理与知识。 ———沈宗灵主编《: 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年 1 月第1 版,第28 —29 页。 (10) 法理学的研究对象即法哲学方向,法社会学方向 和法的理论方向。 ———葛洪义主编:《法理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年1 月第1 版,第10 页。 (11) 法理学以“一般法”即整体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 ———张文显主编《: 法理学》,法律出版社,1997 年10 月 第1 版,第12 页。 归结这些观点,对法理学研究对象的表述实际有如下 几种: (一) 以“一般法”即整体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 (二) 以 整个法律现象的共同发展规律和共同性问题为研究对象; (三) 以法和法学的一般原理(哲理) 、基本的法律原则、基本 概念和制度以及这些法律制度运行的机制为研究对象; (四) 以法哲学为研究对象; (五) 以法为研究对象,其具体内 容包括法律起源、本质、历史类型、法律与经济基础和其他 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等。 从上述罗列的几种略有不同的观点看,我国学者关于 法理学的研究对象有如下五种: (一) 一般法; (二) 法律现象的共同性问题; (三) 法的一 般理论; (四) 法律的本质和一般规律; (五) 法律的最一般规 律。在这五种观点中,有三种表述谈到了法理学研究对象 是法律的规律,有两种表述没有谈到规律问题,这一点可能 是我国法理学者对法理学的研究对象的认识有其不同之 处。当然,这几种关于法理学研究对象的认识与西方法理 学流派相比较,有其突出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第一,关于法 理学研究对象有较为一致的认识,这就是法的共性问题和 规律性问题;第二,这种定位目标高远。 二、法理学的研究对象 那么,究竟法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呢? 从宏观来看, 法理学一词有着多种含义。一般来说,作为一个概念,我们 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它进行界定:第一,它作为“法律知 73 识”或“法律科学”的同义语,是在最广泛的程度上使用的, 它包括法律的研究和知识;第二,它是最一般地研究法律的 一门学问,即法律科学的一个分支,有别于某一法律制度的 制定、阐述、解释评价和应用,是对法律的一般性研究,着重 于考察法律中最普遍、最抽象、最基本的理论问题。 由于法律这一特定社会现象的纷繁复杂性,使得法理 学的内容变得极为庞杂。正如英国法理学家哈里斯(J ·W· Harris) 风趣地指出:“法理学是一袋杂七杂八的东西。关于 法律的各种各样的一般思辨都可以投入这个袋中。法律是 干什么的? 法律要实现什么? 我们应重视法律吗? 对法律 如何加以改进? 可以不要法律吗? 谁创制法律? 我们从哪 里去找法律? 法律与道德、正义、政治、社会实践或赤裸裸 的武力,有什么关系? 我们应遵守法律吗? 法律到底为谁 服务? 等等。这些就是一般法理学所包括的问题,人们可 以不管这些问题,但这些问题却并不消失。”①当代美国著 名的法理学家波斯纳(Richard·A·Posner) 则认为法理学是 关于法律这种社会现象最基本的、最一般的和最理论化的 分析。他认为法理学的问题通常包括法律是否以及在什么 意义上是客观的(确定的、非个人的) 和自主的,而不是政治 性的和个人的( Personal) ,法律正义的含义是什么? 法官的 恰当的和实际的角色是什么,司法中裁量的作用;法律的来 源是什么;法律中社会科学和道德哲学的作用,传统在法律 中的作用;法律能否成为一种科学;法律是否进步;以及法 律文本解释的麻烦②。 从以上引文,我们可以看出,法学家关于法理学的研究 对象实际上为两类关系,一类是法律和法律制度内部的关 系,另一类是法律和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正如美国 已故法学家帕特森( E·Patterson) 所说:法理学是由法律的 (of law) 一般理论和关于法律的(about law) 一般理论构成 的。用这样两个命题,人们可以表明有两类法律理论和分 析。一类关于法律的内在方面(internal) ,一类关于法律的 外在方面(external) ③。当然,这种概括是就整个西方法理 学而言的,并不是指个别法理学家体系。可以这样说,在西 方国家,有多少法理学家就有多少法理学体系。 因此,从当前的理论和实践发展水平来看,法理学的研 究对象应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一般法”,这是法理学研究 对象的第一层次。所谓“一般法”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古 今中外的一切法,即法理学应是对古今中外一切类型的法 及其各个发展阶段的情况的综合研究,它的结论应能解释 法的一切现象。其二是指法的整个领域或整个法律现实, 即包括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经济法、诉讼法等在内的 整个法律领域,以及从制定到实施的全过程。法理学应当 以各个部门法和部门法学为基础,应是对各个部门法的总 体研究,是对整个部门法学研究成果的高度概括。 法理学研究对象的第二层次是(法定) 权利。如前所 述,法学的基本问题是权利和义务的关系问题,现代法学则 以权利为本位。作为法学体系最高层次的法理学应以(法 定) 权利为其研究对象。 法理学研究对象的层次中,第一层次是基础,第二层次 是核心。确定第一层次可以使法理学的研究在面上有个范 围,以使它与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如伦理学、政治学等) 及 法学其他学科(如宪法学、行政法学等) 相区别,确定法理学 研究对象的第二层次,可以在点上有个中枢,使在面上所研 究的对象具有一个中心。这两个层次的结合构成了完整的 法理学的研究对象。 三、法理学的研究对象的发展 法理学在历经上世纪的百年的演进之后,已经走向新 的发展之路。从时代的世界背景看,法理学的研究兑现也 要有所发展: 我们当下所处的是一个整合时代,学科之间的渗透与 合作成为科学发展的一个总趋势。因此,法理学在与其他 人文社会科学相互合作的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地遭受到相邻 学科的入侵,学科之间的边际界限变得有些模糊,这就给法 理学造成困境———难以确定纯粹属于本学科研究对象和范 围的界限④。或者说,传统上专属法理学研究的问题(如 “法律是什么?”) ,可能会成为一个哲学、社会学或人类学探 讨的问题;而一个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问题(如“进步与代 价”) 或部门法学的问题(如“犯罪与刑罚”) 也可能会纳入法 理学研究的视野。以问题为中心来选择研究的方法和理论 的姿态已是学科发展的一个方向,加强学科与学科之间和 本学科内部的交流显得愈加重要,不同法理学流派和学说 之间的渗透、吸收成为必然。法理学家们也已感受到:单靠 某一学派的方法和观点,不可能完成法理学所应完成的任 务。当今的法理学所需要的就是把分析法学(关于法律的 概念、渊源、形式、效力的解释) 、社会学法学(关于社会和文 化事实的社会学解释) 以及自然法理论中的价值(如自由、 平等、安全、人类幸福等) 分析统一起来,建立一门联合诸法 学流派的“综合法理学”。 而从整个法学体系来看,法理学又居于一种非常独特 的地位:一方面,法理学所研究的是法的一般原理、原则、概 念、制度,这种研究对象与人类的生活式样、理念、价值和人 文的总体精神息息相关。因此,法理学总是要站在法学学 科发展的最前沿来追踪、吸纳入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 学的成就,反思法的基本问题,同时也从法学的角度对各种 人文思潮做出回应。在一定意义上,法理学(尤其是法哲 学) 也属于研究人类精神的学问(人文科学) 之一种,与那些 专注于法律的应用与操作的学科(应用法学) 是存在较大区 别的。另一方面,从法学体系的内部关系看,法理学在整个 法学体系中具有“基础理论”的地位。它是建立在诸应用法 学(部门法学及其应用学科) 之上的具有普遍意义、属性和 职能的法学学科,其内容具有基础性、根本性、一般性、普遍 性和抽象性,从而对各种应用法学给予理论上的指导,法理 学是沟通法学诸学科的桥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法学 发展的水平。法理学研究的不发达,必然会对法学其他学 科的研究产生不良的后果。因此,强化法理学的基础地位, 深化法理学的研究,对于建立一国法学体系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法理学与法学其他学科的结合,是法理学的研究 对象的发展必然所在。法理学是一门开放性的学问,这不 仅是指它的对外的开放(即法理学与整个人文科学、社会科 学和自然科学的结合) ,而且也指它对内的开放,即在法学 体系之内与其他法学学科的结合,不断从其他学科中获取 理论和方法上的资源,以丰富和完善法理学自身的理论。 例如,法律制度史的研究,国内部门法学(民法学、刑法学、 宪法学等) 的研究,在某些方面有各自学科的优势和特点, 它们对历史上的法和现实的法所进行的实证考察,是法理 学所不可替代的。而且它们从各自学科出发对法的本质和 现实问题所作的结论,对于法理学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因此,法理学若不与法律史、国内部门法学结合,很可能会 陷入空泛和游移无根的窘境,也不能起到前导学科的作用, 不能对法学其他学科予以理论上的指导。然而,法理学与 法学其他学科的结合,决不意味着法理学可以完全照抄、照 搬法律史学、国内部门法学的理论,将别的学科的东西据为 己有。否则,也就失去了法理学自身的特色。 注释: ①[英]J·哈里斯著:《法律哲学》,伦敦Butterworth 公司1980 年版,第1 页。转引自沈宗灵著:《现代西方法理学》,北京 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第2 —3 页。 ②[美]A·波斯纳著,苏力译:《法理学问题》中国政法大学 出版社1994 年版,序言第1 —2 页。 ③[美] E·帕特森著:《法理学》美国Foundation press 公司 1953 年版,第2 页。转引自张文显著:《当代西方法哲学》, 吉林大学出版社1987 年版,第2 页。 ④舒国滢《: 战后德国法哲学的发展路向》《, 比较法研究》 1995 年第4 期。 不知道符不符合你的要求,希望有所帮助吧
教学法相关论文
姐姐支个招儿呗。。。
这个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来看了 论题没大小之分的 有宏观和微观的区别 所以 别担心 有问题可以加Q问我
中国英语基础教育不断发展,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故事英语教学法便是一种新创英语教学法。经证实,故事英语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英语教学方法。但是由于我国故事英语教学理论不完善,小学英语教育普及时间不长,因此,故事英语教学理论表现出凌乱,琐碎,不系统等特点。此外,传统的故事英语教学法自身存在弊端,如注重的语言知识的传授、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过程机械化等。在传统故事英语教学中,教师先教授故事中的句子和单词,然后再通过听故事,读故事,演故事等教学步骤进行英语教学,人为地将故事分为几个独立的片段进行教学,模式刻板,老套,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心理与情感体验,导致学生只是机械地学习故事中的句子,当情境稍有变化,或者变换另一种故事呈现方式,学生便不会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流。笔者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国内外有关故事英语教学的期刊,论文,报告等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归纳总结,理清了故事英语教学法发展的脉络,针对传统故事英语教学法的弊病,笔者提出了故事主题英语教学法,探索故事英语教学法的新模式。故事主题英语教学法是故事英语教学法的发展与补充,它是通过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自由发展故事情节,并在不断重复故事情节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的一种教学法。故事主题英语教学法受到情境教学法的启发,从任务型教学法的基本思路出发,通过学生对故事的理解,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文中笔者将故事主题英语教学法与传统故事英语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及语言情境教学法进行区分,指出故事主题英语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优越性。在分析了国内外相关故事英语教学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探讨故事主题英语教学法的教学原则及实施的步骤与操作方法,并通过对重庆市江北区X小学六年级两个班的课堂故事主题小学英语教学实验及对教师的访谈,验证了笔者关于故事主题英语教学法教学高效性的假设。经研究,笔者发现故事主题英语教学法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与效率。文章最后,笔者对故事主题英语教学法提出了建议并肯定了该教学法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1] 郑丽萍 英语故事教学互动式课堂活动设计[J] 吉林教育 2009(29) [2] 贾秋林 北师大版《小学英语》低中年级故事教学模式探索[J] 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 2009(05) [3] 林雅 让学生快乐学习——关于在英语教学中采用故事教学的研究[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9(02) [4] 阎晓洁 “引导——创新”故事教学模式探索[J] 教育科研论坛 2009(02) [5] 钱峰 小学英语故事教学的价值与选用[J] 江苏教育 2008(22) [6] 张洁 “情景教学法”是小学英语教学的最有效方法[J]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8(S1) [7] 陈洪亮 浅谈小学英语课堂中的情景教学[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08(03) [8] 周梦瑜 小学英语“故事教学”的意义和运用[J] 教育导刊 2008(03) [9] 纪玉华,许其潮 跨文化交际学研究中的批评转向[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6) [10] 唐德海,周西安,韦莉娜 论教育目的的预设与生成[J] 高等教育研究 2007(08)
商法相关论文
浅谈国际商法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2. 经济法与社会法关系辨正3. 经济法与弱势群体的保护4. 市场经济与反垄断的立法建设5. 论规模经济与反垄断法的关系6. 我国反垄断法的价值取向7. 反垄断法若干问题的比较研究8. 加入WTO与加强消费者权益法律保护的研究9. 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基本精神10. 新型消费领域消费者权利保护研究11. 税负公平原则和农村税费改革12. 税收司法保障研究13. 税法公平价值论14. 政策性银行运行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15. 加入WTO后我国对外资银行的监管策略研究16. 银行业与证券业混业经营的若干法律问题17. 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在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18. 论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基础19.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及其完善20. 新形势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与法律制度的建构21. 国外社会保障税对我国社会保障税法的借鉴
国际商法的这些题目要求的, 吧
论商法的原则和精神从商事法律关系的基本特征谈起摘要:中国商事通则的制定对于我国商事法律制度建设的现代化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商法基本原则的厘定和商法精神的弘扬与普及则是顺利制定商事通则的关键,二者的成功实现取决于对商事法律关系基本特征的准确把握。商事法律关系的基本特征曾经是学界热议的话题,其中的主流观点却值得反思。商事法律关系的特征是“聚合性”而非“营利性”,商事法律关系与民事法律关系的根本区别在于“量变导致了质变”。这直接决定了商法与民法有着大相径庭的原则和精神。关键词:商法;商事通则;商法基本原则商法的产生与发展源于实践。从需求的角度说,商法的产生是为了适应中世纪城市的兴起、商业的复兴所带来的商事交往的需要,而商人阶层的产生与其力量的不断壮大也是商法产生所必须的社会因素。独立的商法产生之后,欧洲各国“政府给予商人特殊的保护,加上后来的地理大发现,为谋求国家的富强,并加强政府本身的统治,各国政府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因而商人的利益更得到尊重,于是重商主义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前奏,促成了资本主义的工业起飞”。随后,西方快速发展起来,并远远超过了同时期的其他古代文明国家。中世纪独立商法的出现开创了欧洲的新纪元。我国古代社会的特殊历史条件决定了自然经济在社会经济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封建专制制度的基石。商业对封建制度是有消解作用的,而商法则是私法中最具有变革性的力量,故无论是基于模糊的认识还是借助历史的惯性,中国古代的统治者总是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打击商人,贬抑商人,使他们得不到一个自由发展的机会。所以,主要调整商人之间横向联系的商法根本无法出现,相反,反映统治者对商业活动纵向控制的商业法规在中国却很发达。而真正意义上的商法,在清末才在我国出现。在随后的近百年里,中国的商法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样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甚至从法律部门的序列中消失。我国的这一传统,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国际贸易一体化是有负面影响的。加入WTO为中国彻底打破旧有的轻商、抑商传统,振兴商法带来了新的契机。国际贸易日益一体化的商品经济潮流要求必须振兴我国的商法。我国的商事立法既没有商法典编纂也没有商法总则的统领,尽管有的学者主张我国商法应采用民商合一模式,但在现行的民法框架中还没有反映对商法整体原则的抽象与归纳,正在进行的《民法典》起草工作似乎也未对商法的未来发展予以切实的考虑与设计。更何况,商事法律关系和民事法律关系的重大区别本身就决定了商法和民法有着不同的原则、方法和精神,应该是有区别的法律部门。①因此,及时制定中国商事通则既可以尽快发挥统领单行商事法规的作用,避免出现立法的重叠、交叉和法律之间的冲突或不协调以及法律缺位等现象,又可以为编纂商法典奠定基础。然而,在对中国商事通则制定相当关键的商事法基本原则的确定上目前学界众说纷纭。本文拟对其中一些主流观点进行反思,并对商事法的基本原则和商法的精神作一次尝试性探析。一、商事诘律关系的根本特征‘聚合"而非“营利"人永远是趋利避害的。同许多伟大的思想家一样,马克思认为:“所有的社会关系都首先是作为利益关系表现出来的。…‘人们所奋斗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利益本质上是人们企求满足的要求、愿望或期待,它包括具体的物质财富获取和无形的精神财富获取。从历史唯物论和社会心理学的观点看,营利被看做人们追求的实现,这种实现又是新追求的起点和契机,因此,追求利益即营利是人类最一般、最基础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规律,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源泉和动力”。商事法律关系当然具有营利性,但将营利性拿来作为商事法律关系的根本或首要特征以区别于其他的法律关系并否认其他法律关系具有营利性,显得过于牵强。例如,简单的民事交易虽然规模小,法律关系主体简单并且不具有反复和连续性,但在任何一次正常的民事交易中,交易各方绝不会因为从事的不是商事交易而放弃各自在民事交易中的营利目的,相反嘈杂的菜市场上讨价还价之声总是不绝于耳。应该说商事法律关系区别于民事法律关系及其他法律关系的根本特征应该是“聚合性”,这种“聚合”是指商事法律关系的产生实际上是源于对简单民事法律关系及其他法律关系的聚合,单一的以物易物和钱货交换都不能被排除具有营利性,但他们属于民事法律关系的范畴,如果更多以至成千
1、以问题为中心,探索法学课程教学改革——以国际商 法教学改革调查分析为例 2、《国际商法》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措施浅谈 3、浅议双语教学的目标、模式及资源开发——以《国际商法》教学为例 4、谈高职院校非法律专业的国际商法教学 5、国际商法课程双语教学研究初探 6、非法学专业法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以《国际商法》课程为例 7、国际商法专论 8、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国际商法实务教材开发 9、《国际商法》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10、高职类国际贸易专业法律教学改革之探讨——兼论经济法和国际商法课程的整合 11、对国际商法与国际经济法关系的深层思考 12、国际商法双语教学若干问题研究 13、略论国际商法中的“标准格式之战” 14、对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商法》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 15、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商法双语教学的思考来源 (以上内容由学术堂整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