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逻辑学相关论文
关于法律逻辑的论文
选题确定题目收集资料开题报告论文目录论文内容文献汇总致谢
析许霆案重审判决之两大错误李飞【摘要】2008年3月31日,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许霆案公开宣判,认定被告人许霆犯盗窃罪。笔者认为重审判决存在两个错误:一是定性错误:误认秘密窃取的相对性是重审判决的根本性错误;二是认定事实自相矛盾,将许霆的同一行为认定为既是合法的民事行为,又是严重违法的犯罪行为。另外,笔者还论证本案应定性为侵占罪。【关键词】许霆案 重审判决 盗窃罪 侵占罪 【说明】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许霆案作出的(2008)穗中法刑二重字第2号《刑事判决书》基本上是个“不讲理”的判决,该判决书中对认定盗窃罪的理由,写得非常笼统,一笔带过:“本院认为,被告人许霆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秘密手段窃取银行经营资金的行为,已构成盗窃罪。”因此,我们只能靠该院刑二庭庭长、法学博士甘正培向社会公开作的释法答疑来了解法院对本案的判决理由。【作者声明】一般案件判决出现错误无非是个别不公正,判错了也就过去了,谁也不会拿来说事。然而本案既有其特殊性,又具有普遍性,现代社会智能工具的广泛使用,比如用卡的电表、水表、燃气表等,一旦出现故障不告知而继续用,是不是也是盗窃?再者本案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虽然我国不是案例法国家,但本案判决结果会不亚于法律条文,因为一旦错判,将骑虎难下,结果就会是将错就错,一错到底,以后类似本案行为的案件都将照此判决,那么就不再是个案的不公正,而是社会的不公正,故当慎之又慎。笔者的目的也就在于希望裁判者,而对时代和科技发展带来的新的法律问题,法官应善于运用裁判解释权,在不违反现行法律的前提下,要敢于理论创新,法院判决的权威,绝不会因理性的评论而受损。笔者对该案的讨论有三篇,无非是想为裁判者、关注者解决本案所涉及的一些理论上的争议提供一些思路,舍此再无他意。【正文】2008年3月31日,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许霆案公开宣判,认定被告人许霆犯盗窃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并处罚金二万元;追缴被告人许霆未退还的犯罪所得173826元。许霆当庭表示不上诉。宣判后,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二庭庭长、法学博士甘正培公开向社会作了释法答疑 。对于广州市中院的重审判决,笔者认为存在两大主要错误。一、定性错误:误认秘密窃取的相对性是重审判决的根本性错误对于“盗窃”行为的定义没有明文的法定解释,在刑法学理论上一般认为“秘密窃取”是盗窃罪的客观方面要件。通常认为秘密窃取具有主观性、相对性和一贯性的特点。其中“主观性”是指行为人主观上自认为是在秘密窃取,即使客观上已被他人发觉或注视,不影响盗窃性质的认定。“相对性”是指秘密窃取是相对于财物人(包括财物的所有人、保管人、经手人等)而言的,即使被其他人发觉或暗中注视,不影响盗窃罪的成立。许霆案在重审改判时,法院认定许霆的行为是盗窃行为,其理由是“许霆利用银行自动柜员机程序升级出错之机,多次恶意取款,自认为银行工作人员不会当场发觉。”“并供述‘银行应该不知道’、‘机器知道,人不知道’,这均证实了许霆实施取款行为时主观上自认为银行人员不能及时发现,故许霆的行为符合‘秘密窃取’的客观特征。” 可见,法院强调的是秘密窃取的主观性,而忽略了秘密窃取具有相对性。“相对性”表现为在盗窃行为发生时,财物人无意志或违反财物人意志。财物人无意志,是指财物人未发觉盗窃行为;违反财物人意志,是指财物人发觉了盗窃行为,但行为人拿走财物的当时与财物人的意志相违背。因此,在盗窃罪中,财物人在主观上不会对盗窃行为的性质产生错误认识而将财物主动自愿地交付给行为人。这是盗窃罪区别于罪的一个主要特征,罪是财物人基于行为人的行为而陷于认识错误,并基于这种错误认识将财产主动处分给他人,行为人拿走财物的当时是与财物人的意志不相违背。本案中,许霆的行为是否符合秘密窃取的相对性特征,关键是还要看银行是否无意志或许霆的行为是否违反银行的意志。我想这才是本案认定许霆的行为是否是盗窃行为的症结所在。1、ATM机出现故障时,能不能代表银行的意志? 在许霆案中,银行的意志是如何体现的呢?一般情况下,银行意志是通过银行工作人员来体现,然而本案的特殊之处在于:许霆在行为时,对的不是银行工作人员而是银行的一台机器。这就引出了本案争议的一个逻辑起点问题,那就是:ATM机出现故障时,能不能代表银行的意志?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将导致不同的结果: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么就意味着,在取款当时,ATM机体现的不是银行的意志,本案就不是民事交易行为,利用故障恶意取得款项是在银行不知觉的情况下侵犯其所有权,就符合盗窃罪的要件。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就意味着,在取款当时,ATM机能代表银行意志,即使是错误的那也是银行表达出的意思,那么在民事上属于不当得利,许霆由此在法律上的负有保管义务,拒不退还,则符合侵占罪的要件。由此可以看出,本案的争议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深层次的法哲学问题,那就是:在法律上,如何看待人们利用智能机器作出意思表示的效力和后果?在现今高科技时代,越来越多的商家在交易中采用各种形式的智能化、自动化的、无人值守的智能机器,例如:自动提款机、自动售货机、自动售票机等,已越来越深入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智能机器在几乎完全不需要人工介入的情况下与客户发生交易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工作人员的地位。按传统理论,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是一种代理行为。那么机器的智能行为到底在法律上该如何认定,是视为本人行为,还是视为代理行为,还是别的什么?一般人很容易判断:ATM机虽然具有智能,但它终究不是人,没有独立的意思表达能力,不能独立地承担民事责任。的确,无论是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律,还是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律,均不承认智能机器是民法上的代理人。但人们也考虑到电脑技术与其他工具不一样,其他工具是人的肢体或感官功能的延伸,如起重机和望远镜等,而电脑是人的大脑功能的延伸,人们能够通过电脑记载、传达信息、表示意思。因此,不能简单以传统民法理论来评判智能机器的自动回应功能,一般认为,可将智能机器的自动回应功能视为其所有者的意思表示以程序、指令的方式预先设置。在自动售货交易中,当顾客投入货币或插入磁卡时,自动售货机做出回应所产生的法律关系,国外一些案例均认为自动售货机的售卖行为产生法律效力。因为,智能机器实际上都是遵从用户预先设定好的程序、指令所作出的反应,体现了当事人的意思表示,所以“应承认计算机具有代理缔约的主体资格。” 对此的另一个很好的例证是,目前,在电子商务的法律实践中,“电子代理人”已成为一个国际上普遍接受的术语 。可见,智能机器能体现和代表所有者的意思表示。如果所有者预先设定的程序、指令存在错误,那么智能机器就代表所有者作出的错误意思表示,错误的意思表示也是所有者意志的体现。所以,ATM机出现故障时,同样代表了银行的意志。2、许霆接受银行“错给”,不违背银行通过ATM机表现出来的意志就本案而言,银行是通过装有交易指令及交互程序的ATM机来表达其意思表示。即使ATM机出现技术故障,但ATM机仍是按银行预先设定程序指令行事,虽然是错误的,但属于银行的意思表示。并且本案的技术故障,并不是许霆通过破坏设备和篡改程序等非手段造成的。可见,在本案中,出现故障的ATM机代表了银行错误的向许霆支付款项,由于ATM机是无人值守的智能机器,在运行时,无须其他辅助它能独立表达银行意志。ATM机的动作就如同柜台营业员一样代表着银行在超出存在余额而错误地“主动”多给许霆钱,而不是许霆在偷盗银行的钱,因此,许霆接受银行“错给”,不违背银行的错误意思表示,即是说许霆在行为当时不违背银行通过ATM机表现出来的意志,许霆的行为不具备秘密窃取的相对性。另,有人认为许霆是为了非法占有而主动制造“错给”,故而认为是盗窃。我认为这不能成立,因为,银行方面的失误是本案发生的必要前提,没有银行的失误,许霆的行为不可能取得非法所得,本案也不可能发生,“错给”不是许霆制造的,超出存款余额“错给”是这一ATM机故障本身就具有的性质,许霆只是利用了。比如:你明知店员算术不好,经常算错账,找错钱,而你利用了,最多是不当得利,而不是盗窃。拒不退还不当得利,则符合侵占罪的构成要件。由上可见,虽然许霆在实施取款时主观上自认为银行人员不能及时发现,但这只表明符合了秘密窃取的主观性特征,不能就此认定“许霆的行为符合‘秘密窃取’的客观特征” 。法院是基于ATM机出现故障时不能代表银行意志,认为许霆多取款的行为违背了银行的意志。如前所述,笔者认为:许霆多取款的行为不违背银行通过ATM机表现出来的意志,许霆的行为不具备秘密窃取的相对性特征。原因在于法院是按传统民法理论或习惯思维,认为ATM机等智能机器与其他非智能机器、工具一样在法律上没有任何区别,表现出本案审判人员在面对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引发的新的法律问题,目光只局限于刑法领域,而忽视了其他法律学科对此取得的新成果。
培养法治思维能力需要懂法律,把法律运用到实际现实生活中以法为本,灵活运用,
法律的我能写。材料和方法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实验结果(五)论文——实验结果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
逻辑学相关论文
逻辑与生活 你自己去论文网站搜索下 这里都是复制的 没意义
二难推理是假言选言推理的一种特殊形式。如果能在日常思维中熟练而灵活的加以运用,就会感受到逻辑智慧带给我们的极大便利,化解各种为难,在生命本能的基础上增添许多人生智慧,营造自己更高的人生境界;如在辩论中运用自如,可以使对方陷入左右为难,进退两难的境地,树立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理论,如期实现自己所图,在这里二难推理展示出了它不可抗拒的逻辑力量。 一 二难推理的形式及其特点 二难推理的的定义 有两个假言判断(包括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和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和一个二支选言判断做前提构成的假言选言推理,由于这种推理的结论总是令人难以接受,或“左右为难”、或“进退两难”,因此也叫二难推理。 二难推理的形式:简单构成式,简单破坏式,复杂构成式,复杂破坏式。 简单构成式:如果P,则R;如果Q,则R;或P或Q;总之R。 符号化是:((P→R)∧(Q→R))∧(P∨Q)→R 特点: ⑴所取的两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具有不同的前件(相互矛盾),却有相同的后件; ⑵小前提是二支选言判断,有选择的肯定有矛盾关系的前件; ⑶结论是相同的后件。因此,不论肯定那个前提条件,都得到相同的后件,而这个结论是不愿接受的。 简单破坏式:如果P,则Q,如果P,则R;或非P,或非R;所以,总之非P 符号化是:((P→Q)∧(P→R))∧(>P∨>R)→>P 特点: ⑴假言前提有相同的前件和不同的后件; ⑵小前提是二支选言判断,有选择地否定具有反对关系的后件 ⑶结论否定相同的前件 复杂构成式:如果P,则R,如果Q,则S;或P,或Q,所以,或R或S。 符号化是:((P→R)∧(Q→S))∧(P∨Q)→(R∨S) 特点: ⑴二假言前提的前件不同,后件也不同; ⑵选言前提有选择地肯定假言前提的前件; ⑶结论必然有选择地肯定相应的后件。 复杂破坏式:如果P,那么R,如果Q,那么S;非R,或非S;所以非P或非Q。 符号化是:((P→R)∧(Q→S))∧(>R∨>S)→(>P∨>Q) 特点: ⑴假言前件后件都不同; ⑵选言前提有选择地否定假言前提的后件; ⑶结论必然有选择地否定相应的前件。 二 祥林嫂面临的“二难选择” 祥林嫂死了丈夫,按照婆家的境况和农村的惯例,她势必要被卖掉,换来一笔钱来给小叔子做聘礼。但“贞女不嫁二夫”,“一马不配二鞍”,否则就是“败坏风俗”,就是“谬种”。前者是封建宗法制度的族权在作祟,后者是封建宗法制度的夫权在作祟。 祥林嫂嫁与不嫁都“有罪”,她疑惑了,摆在他面前的是一个“二难选择”。 这个“二难选择”,作为前提的两个假言判断,其前件一是肯定性的,前件二是否定性的,他们之间是矛盾关系,其后件均为否定性的,他们之间可以视为并列关系,结论是个不相容选言判断。符合简单构成式,即为: 如果P,则R; 如果Q,则R; 或P或Q; 总之R。 按照这个模式稍加整理,可以吧以上有关内容写成下列形式: 如果同意再嫁(P),则违背了夫权(有罪R); 如果拒绝再嫁(Q),则违背了族权(有罪R); 祥林嫂或同意再嫁(或P),或不同意再嫁(或Q); 总之祥林嫂是有罪的(R)。 祥林嫂面临的这个“二难选择”,深刻的暴露了封建宗法制度本身的矛盾和荒谬。 或许,对封建社会的女子来说,夫权比族权更令人畏惧,因此,面对这个“二难选择”祥林嫂选择了拒绝再嫁(Q),所以她就“撞香案”了。但是她后来还是“服从”了。虽然这是族权的逼迫,虽然祥林嫂做过殊死的抵抗,虽然她很无可奈何,但是夫权仍然没有原谅她的“节失”,他后来的命运就是证明。祥林嫂的“节失”完全是族权造成的,而“节失”得后果却要祥林嫂来承担。这就又暴露出了封建宗法制度的不合理。
库恩努力告诉我们的是,科学家共同体所拥有的范式本身是一套“群体的推理规则”,信仰同一个范式的科学家群体用这样的推理规则进行群体推理;而不同的科学家共同体因推理规则不同(范式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结论。 因此,科学哲学家所力图揭示的是科学家进行群体推理的规则,不同的是,“逻辑主义者”哲学家认为,存在不变的规则;而“历史主义者”则认为这样的标准随群体的不同、历史的发展而变化。四、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群体选择的逻辑 我们每个人在行动选择时;根据自己的偏好在多个行动中选择有利的行动。这是一个推理过程。然而,一个包含两个或以上的行动者的群体或社会是如何做出共同行动或集体行动决策呢?即:群体是如何进行行动选择的推理的呢? 每个人有自己的偏好,群体行动的选择依赖于群体个人的偏好进行“加总”(collect),以形成群体的偏好。对群体中各个人的偏好进行加总是通过投票来完成的。对群体如何加总个人的偏好的研究是公共选择理论的重要研究内容。 群体的投票规则即是群体的偏好形成的推理规则。如,一个群体对某个提案进行表决时,大多数规则——这是一个简单的易于理解的规则——说的是,一个“议案”若获得投票总人数中的一半以上则获得通过,即在此情况下,“该群体”“认为”该议案获得了通过;或者说该群体“认为”该议案通过比不通过要好。若一个“议案”没有获得投票总人数中的一半,在此情况下,“该群体”“认为”该议案不通过比通过要好。 一个议案或者通过或者不通过,此时,投票群体进行投票便是在二中择一。当一个群体面临的候选对象超过两个(即三个或三个以上)时,情况便复杂起来。人们发明了许多加总投票人偏好的方法。如孔多塞的两两相决的规则,逐步淘汰的黑尔体系(Hare system)和库姆斯体系(Combs system),一次性决策的赞成性多数(approval voting)和博达记分法(Boda count)。 逻辑主要是研究推理和论证的。若研究的是推理,在推理中存在前提和结论:前提是已知的,而结论要根据有效推理得出的。在群体投票中,我们根据投票者对某个议案的偏好——这构成推理前提,和投票规则——这构成推理规则,而得出投票结果——它便是结论。这样看来,群体加总群体中个人偏好的特定投票规则便是逻辑学中所说的系统,我们称这种系统为群体偏好推理系统。 在实际中存在不同的投票规则,因而存在不同的群体偏好系统。我们考察逻辑系统时,往往考察系统的完全性和可靠性。群体偏好推理系统的完全性和可靠性如何呢? 对于个体,他所用的偏好关系的推理系统满足完全性和可靠性,或者我们假定它满足完全性和可靠性。 研究社会选择的经济学家首先研究理性的偏好关系。偏好关系以“≥(弱优于)”表示。某个理性人认为“a≥b”,表示的是,对于该理性人而言,备选对象a与b相比,a至少与b一样好。经济学家认为“理性的”的偏好关系应当满足完备性和传递性条件:(1)完备性:任何两个备选对象a,b,它们的关系是或者a≥b,或者b≥a,二者必居其一;(2)传递性:对于任意的三个备选对象,如果a≥b,b≥c,那么a≥c。 满足这两个假定的偏好关系的推理系统,如果用逻辑学的术语来说,该推理系统具有完全性——任何两个备选对象都具有一个偏好关系;上面的完备性正是说明了这点;该系统同时具有可靠性——不会产生矛盾的偏好关系;由传递性作保证。一个群体进行推理时,该群体能够做到完全性和可靠性吗?这是下一部分要回答的。 五、群体理性如何得到保证? 群体推理的理性如何保证? 科学哲学家库恩认为,同一个范式下的活动是理性的,因为存在一套为科学共同体中所有人都接受的不相互矛盾的规则体系。此时,科学共同体的理性是能够得到保证的。但在科学革命时期,由于不存在共同接受可以对不同的范式下的规则进行评价的元规则,科学理论之间的竞争是非理性的。这样,不同的科学家群体组成的更大群体的理性得不到保证。 在群体选择中理性是不是也得不到保证呢? 群体的偏好关系推理系统具有完全性和可靠性吗?这个问题涉及到两个方面:第一,群体用于偏好推理的系统能否适合一切可能的偏好组合,这是可靠性问题;第二,该系统进行推理时能否保证不出现矛盾,这是完全性问题。偏好关系推理系统的特性是许多学者所关心的重大问题。 一个极端情况是,加总的规则为独裁规则,即某个人的偏好即群体的偏好,那么将不出现所谓矛盾性的结论。 阿罗证明了,一个群体中的每个人给定偏好顺序的情况下,不可能存在满足下列4个条件并具有传递关系的社会福利函数:第一,定义域不受限制——社会福利函数适合所有可能的个人偏好类型;第二,非独裁——社会偏好不以一个人或少数人的偏好来决定;第三,帕累托原则——如果所有个人都偏好a甚于b,则社会偏好a甚于b;第四,无关备选对象的独立性——如果社会偏好a甚于b,无论个人对其他的偏好发生怎样的变化,只要a与b的偏好关系不变,社会偏好a甚于b不变。 这被称为阿罗不可能性定理。这个定理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了,群体作为总体不可能像个人那样,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作出“理性的”排序。孔多塞投票悖论反映的正是这个情况:群体得出了矛盾的结果。 群体投票是群体推理过程,投票规则是群体推理系统。以这样的视角看,阿罗不可能性定理告诉我们,对于有三个以上的备选方案的情况下,群体推理系统不可能既是完备的——适合所有的人的偏好类型,又是可靠的——不出现矛盾性的结论。 六、结语 综上所述,群体推理是发生于实际社会中的现象,不同领域里的学者在自己的学术领域里研究了不同的群体推理的逻辑,并取得了丰富成果。然而,这方面的研究可以说刚刚起步,有许多工作等待我们去做。
逻辑学相关论文范文
逻辑与生活 你自己去论文网站搜索下 这里都是复制的 没意义
分能当饭吃么?自己写吧。别指望谁无偿帮你。
库恩努力告诉我们的是,科学家共同体所拥有的范式本身是一套“群体的推理规则”,信仰同一个范式的科学家群体用这样的推理规则进行群体推理;而不同的科学家共同体因推理规则不同(范式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结论。 因此,科学哲学家所力图揭示的是科学家进行群体推理的规则,不同的是,“逻辑主义者”哲学家认为,存在不变的规则;而“历史主义者”则认为这样的标准随群体的不同、历史的发展而变化。四、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群体选择的逻辑 我们每个人在行动选择时;根据自己的偏好在多个行动中选择有利的行动。这是一个推理过程。然而,一个包含两个或以上的行动者的群体或社会是如何做出共同行动或集体行动决策呢?即:群体是如何进行行动选择的推理的呢? 每个人有自己的偏好,群体行动的选择依赖于群体个人的偏好进行“加总”(collect),以形成群体的偏好。对群体中各个人的偏好进行加总是通过投票来完成的。对群体如何加总个人的偏好的研究是公共选择理论的重要研究内容。 群体的投票规则即是群体的偏好形成的推理规则。如,一个群体对某个提案进行表决时,大多数规则——这是一个简单的易于理解的规则——说的是,一个“议案”若获得投票总人数中的一半以上则获得通过,即在此情况下,“该群体”“认为”该议案获得了通过;或者说该群体“认为”该议案通过比不通过要好。若一个“议案”没有获得投票总人数中的一半,在此情况下,“该群体”“认为”该议案不通过比通过要好。 一个议案或者通过或者不通过,此时,投票群体进行投票便是在二中择一。当一个群体面临的候选对象超过两个(即三个或三个以上)时,情况便复杂起来。人们发明了许多加总投票人偏好的方法。如孔多塞的两两相决的规则,逐步淘汰的黑尔体系(Hare system)和库姆斯体系(Combs system),一次性决策的赞成性多数(approval voting)和博达记分法(Boda count)。 逻辑主要是研究推理和论证的。若研究的是推理,在推理中存在前提和结论:前提是已知的,而结论要根据有效推理得出的。在群体投票中,我们根据投票者对某个议案的偏好——这构成推理前提,和投票规则——这构成推理规则,而得出投票结果——它便是结论。这样看来,群体加总群体中个人偏好的特定投票规则便是逻辑学中所说的系统,我们称这种系统为群体偏好推理系统。 在实际中存在不同的投票规则,因而存在不同的群体偏好系统。我们考察逻辑系统时,往往考察系统的完全性和可靠性。群体偏好推理系统的完全性和可靠性如何呢? 对于个体,他所用的偏好关系的推理系统满足完全性和可靠性,或者我们假定它满足完全性和可靠性。 研究社会选择的经济学家首先研究理性的偏好关系。偏好关系以“≥(弱优于)”表示。某个理性人认为“a≥b”,表示的是,对于该理性人而言,备选对象a与b相比,a至少与b一样好。经济学家认为“理性的”的偏好关系应当满足完备性和传递性条件:(1)完备性:任何两个备选对象a,b,它们的关系是或者a≥b,或者b≥a,二者必居其一;(2)传递性:对于任意的三个备选对象,如果a≥b,b≥c,那么a≥c。 满足这两个假定的偏好关系的推理系统,如果用逻辑学的术语来说,该推理系统具有完全性——任何两个备选对象都具有一个偏好关系;上面的完备性正是说明了这点;该系统同时具有可靠性——不会产生矛盾的偏好关系;由传递性作保证。一个群体进行推理时,该群体能够做到完全性和可靠性吗?这是下一部分要回答的。 五、群体理性如何得到保证? 群体推理的理性如何保证? 科学哲学家库恩认为,同一个范式下的活动是理性的,因为存在一套为科学共同体中所有人都接受的不相互矛盾的规则体系。此时,科学共同体的理性是能够得到保证的。但在科学革命时期,由于不存在共同接受可以对不同的范式下的规则进行评价的元规则,科学理论之间的竞争是非理性的。这样,不同的科学家群体组成的更大群体的理性得不到保证。 在群体选择中理性是不是也得不到保证呢? 群体的偏好关系推理系统具有完全性和可靠性吗?这个问题涉及到两个方面:第一,群体用于偏好推理的系统能否适合一切可能的偏好组合,这是可靠性问题;第二,该系统进行推理时能否保证不出现矛盾,这是完全性问题。偏好关系推理系统的特性是许多学者所关心的重大问题。 一个极端情况是,加总的规则为独裁规则,即某个人的偏好即群体的偏好,那么将不出现所谓矛盾性的结论。 阿罗证明了,一个群体中的每个人给定偏好顺序的情况下,不可能存在满足下列4个条件并具有传递关系的社会福利函数:第一,定义域不受限制——社会福利函数适合所有可能的个人偏好类型;第二,非独裁——社会偏好不以一个人或少数人的偏好来决定;第三,帕累托原则——如果所有个人都偏好a甚于b,则社会偏好a甚于b;第四,无关备选对象的独立性——如果社会偏好a甚于b,无论个人对其他的偏好发生怎样的变化,只要a与b的偏好关系不变,社会偏好a甚于b不变。 这被称为阿罗不可能性定理。这个定理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了,群体作为总体不可能像个人那样,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作出“理性的”排序。孔多塞投票悖论反映的正是这个情况:群体得出了矛盾的结果。 群体投票是群体推理过程,投票规则是群体推理系统。以这样的视角看,阿罗不可能性定理告诉我们,对于有三个以上的备选方案的情况下,群体推理系统不可能既是完备的——适合所有的人的偏好类型,又是可靠的——不出现矛盾性的结论。 六、结语 综上所述,群体推理是发生于实际社会中的现象,不同领域里的学者在自己的学术领域里研究了不同的群体推理的逻辑,并取得了丰富成果。然而,这方面的研究可以说刚刚起步,有许多工作等待我们去做。
逻辑学相关论文题目
【定义】:所谓的逻辑,用数学语言来说,就是“关系 relation”,按自身循环分类的“一分为二”方法就是 R(·,·)="∈"∪"∉"∪"∅"有一个世界级的难题。康托尔连续统假设请证实:康托尔连续统假设是 R(·,·)="∉" 类型内的一条定型。【问】:逻辑学毕业论文?哪里有新的选题??【答】:上面的例题是世界级。你(呜呜来了里)和你老师感兴趣吗?
逻辑学论文列表 [逻辑学]推理俱乐部 03-21 [逻辑学]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做法 03-21 [逻辑学]孩子逻辑思维能力差怎么办? 03-21 [逻辑学]再谈普通逻辑学的学习与应试 03-21 [逻辑学]“凡不可说的,应当沉默”——关于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札 02-13 [逻辑学]莱布尼茨的“可能世界”留下的历史困惑 01-09 [逻辑学]文学场的逻辑:布迪厄的文学观 01-09 [逻辑学]五蕴与十二因缘之关系及其哲学意义 01-09 [逻辑学]《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绪论 01-09 [逻辑学]戴震研究专题(一)元气实体:戴震义理之学的逻辑起点 01-09 [逻辑学]戴震研究专题(二)血气心知:戴震义理之学的逻辑展开 01-09 [逻辑学]从人工智能看当代逻辑学的发展 12-20 [逻辑学]计算机不能思维的初步逻辑证明 12-20 [逻辑学]批判思维 12-20 [逻辑学]思维与理论 12-20 [逻辑学]Peirce:科学家与逻辑学家 12-20 [逻辑学]Peirce*逻辑代数中的几个符号及其它 12-20 [逻辑学]论德里达与胡塞尔的符号学之争 12-20 [逻辑学]拒斥形而上学——论分析哲学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及其局限 12-20 [逻辑学]亚里士多德与黑格尔关于对立统一学说的比较研究 12-20 [逻辑学]“凡不可说的,应当沉默”——关于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札记 12-20 [逻辑学]戴震研究专题(一)元气实体:戴震义理之学的逻辑起点 12-20 [逻辑学]戴震研究专题(二)血气心知:戴震义理之学的逻辑展开 12-20 [逻辑学]《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绪论 12-20 [逻辑学]五蕴与十二因缘之关系及其哲学意义 12-20 [逻辑学]文学场的逻辑:布迪厄的文学观 12-20 [逻辑学]莱布尼茨的“可能世界”留下的历史困惑 例文: 推理俱乐部 请你接触一个逻辑推理问题—— 逻辑推理俱乐部大厅门口贴着一张布告:"欢迎你参加推理俱乐部!只要你愿意,并且通过推理取得一张申请表,就可以获得会员资格了!" 走进大厅,看见桌子上摆着两个匣子:一个圆匣子,一个方匣子。圆匣子上写着一句话:"申请表不在此匣中",方匣子上写着一句话:"这两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话"。 如果你想获得会员的资格,那么你是从圆匣子中,还是从方匣子中去取申请表呢? 答案是从圆匣子中取申请表。这道题似乎简单,其实推理过程却要经历下列五个步骤: 第一步:设方匣子上写的话 ("这两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话")是真的,推出圆匣子上的话 ("申请表不在此匣中")是假的。 第二步:从"申请表不在此匣中"是假的,推出申请表就在圆匣子中。 第三步:设方匣子上的话 ("这两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话")是假的,推出圆匣子上的话也是假的。 第四步:同第二步。 第五步:如果方匣子上的话是真的,那么申请表在圆匣子中;如果方匣子上的话是假的,那么申请表也在圆匣子中。或者方匣子上的话是真的,或者方匣子上的话是假的。总之,申请表在圆匣子中。 或许有些读者略一思考就能得出正确答案,然而,上述的五个步骤是缺一不可的。这五个步骤涉及到逻辑科学中的假言推理、选言推理、二难推理等诸多推理形式。而这些推理都具有各自的特殊的推理规则。 举这个例子主要是为了说明逻辑推理具有程序性与严密性。它通常是一步一步往下推的,少了一步,思维的链条就衔接不起来;它所走的每一步都必须符合逻辑的规律与规则。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逻辑推理能力是自发产生的。随着年岁的增长,知识面的拓宽,逻辑推理能力也得到同步的发展。心理学家的意思是:即使你没有学过专门的逻辑科学,你照样能推理,照样可以从给定的前提出发得到正确的结论。这就如同你没有学过生理学,你吃 鱼吃肉也可以消化一样。 然而,要使自己具备高水平的推理能力,就要不懈的努力,通过严格的推理训练了。 这一部份搜集的九种类型的62道推理题,应该说都是世世代代流传的逻辑经典命题。这些题目取材生动,条件隐蔽,设计精巧,程序严密,极富启迪性。 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思维分为聚敛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推理属于聚敛性思维。开发智力最好是以聚敛性思维作为立足点和出发点。 祝贺你加入推理俱乐部,并希望你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会员!
人工智能与现今逻辑学的发展-〔摘要〕 本文认为,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将是21世纪逻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21世纪逻辑学的面貌。至少在21世纪早期,逻辑学将重点关注下列论题:(1)如何在逻辑中处理常识推理的弗协调、非单调和容错性因素?(2)如何使机器人具有人的创造性智能,如从经验证据中建立用于指导以后行动的可错的归纳判断?(3)如何进行知识表示和知识推理,特别是基于已有的知识库以及各认知主体相互之间的知识而进行的推理?(4)如何结合各种语境因素进行自然语言理解和推理,使智能机器人能够用人的自然语言与人进行成功的交际?等等。 〔关键词〕 人工智能,常识推理,归纳逻辑,广义内涵逻辑,认知逻辑,自然语言逻辑 现代逻辑创始于19世纪末叶和20世纪早期,其发展动力主要来自于数学中的公理化运动。当时的数学家们试图即从少数公理根据明确给出的演绎规则推导出其他的数学定理,从而把整个数学构造成为一个严格的演绎大厦,然后用某种程序和方法一劳永逸地证明数学体系的可靠性。为此需要发明和锻造严格、精确、适用的逻辑工具。这是现代逻辑诞生的主要动力。由此造成的后果就是20世纪逻辑研究的严重数学化,其表现在于:一是逻辑专注于在数学的形式化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二是逻辑采纳了数学的方法论,从事逻辑研究就意味着象数学那样用严格的形式证明去解决问题。由此发展出来的逻辑被恰当地称为“数理逻辑”,它增强了逻辑研究的深度,使逻辑学的发展继古希腊逻辑、欧洲中世纪逻辑之后进入第三个高峰期,并且对整个现代科学特别是数学、哲学、语言学和计算机科学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是:21世纪逻辑发展的主要动力将来自何处?大致说来将如何发展?我个人的看法是: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将至少是21世纪早期逻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并将由此决定21世纪逻辑学的另一幅面貌。由于人工智能要模拟人的智能,它的难点不在于人脑所进行的各种必然性推理(这一点在20世纪基本上已经做到了,如用计算机去进行高难度和高强度的数学证明,“深蓝”通过高速、大量的计算去与世界冠军下棋),而是最能体现人的智能特征的能动性、创造性思维,这种思维活动中包括学习、抉择、尝试、修正、推理诸因素,例如选择性地搜集相关的经验证据,在不充分信息的基础上作出尝试性的判断或抉择,不断根据环境反馈调整、修正自己的行为,……由此达到实践的成
逻辑学相关论文主题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提出-论点;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结论。 论文提纲也可以用最简单的格式和分类,简单明了地说明论文的目的、依据和意义,甚至是两句话。这种提纲往往是用于科学论文,而且在对于各种概念有相互联系而不是孤立的出来讨论的情况下。如果总要分出1、2、点来写的话,往往会变成“八股文”的模式,这样的论文往往是应付式的论文,其真正的科学价值会大打折扣。
逻辑学论文列表 [逻辑学]推理俱乐部 03-21 [逻辑学]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做法 03-21 [逻辑学]孩子逻辑思维能力差怎么办? 03-21 [逻辑学]再谈普通逻辑学的学习与应试 03-21 [逻辑学]“凡不可说的,应当沉默”——关于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札 02-13 [逻辑学]莱布尼茨的“可能世界”留下的历史困惑 01-09 [逻辑学]文学场的逻辑:布迪厄的文学观 01-09 [逻辑学]五蕴与十二因缘之关系及其哲学意义 01-09 [逻辑学]《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绪论 01-09 [逻辑学]戴震研究专题(一)元气实体:戴震义理之学的逻辑起点 01-09 [逻辑学]戴震研究专题(二)血气心知:戴震义理之学的逻辑展开 01-09 [逻辑学]从人工智能看当代逻辑学的发展 12-20 [逻辑学]计算机不能思维的初步逻辑证明 12-20 [逻辑学]批判思维 12-20 [逻辑学]思维与理论 12-20 [逻辑学]Peirce:科学家与逻辑学家 12-20 [逻辑学]Peirce*逻辑代数中的几个符号及其它 12-20 [逻辑学]论德里达与胡塞尔的符号学之争 12-20 [逻辑学]拒斥形而上学——论分析哲学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及其局限 12-20 [逻辑学]亚里士多德与黑格尔关于对立统一学说的比较研究 12-20 [逻辑学]“凡不可说的,应当沉默”——关于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札记 12-20 [逻辑学]戴震研究专题(一)元气实体:戴震义理之学的逻辑起点 12-20 [逻辑学]戴震研究专题(二)血气心知:戴震义理之学的逻辑展开 12-20 [逻辑学]《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绪论 12-20 [逻辑学]五蕴与十二因缘之关系及其哲学意义 12-20 [逻辑学]文学场的逻辑:布迪厄的文学观 12-20 [逻辑学]莱布尼茨的“可能世界”留下的历史困惑 例文: 推理俱乐部 请你接触一个逻辑推理问题—— 逻辑推理俱乐部大厅门口贴着一张布告:"欢迎你参加推理俱乐部!只要你愿意,并且通过推理取得一张申请表,就可以获得会员资格了!" 走进大厅,看见桌子上摆着两个匣子:一个圆匣子,一个方匣子。圆匣子上写着一句话:"申请表不在此匣中",方匣子上写着一句话:"这两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话"。 如果你想获得会员的资格,那么你是从圆匣子中,还是从方匣子中去取申请表呢? 答案是从圆匣子中取申请表。这道题似乎简单,其实推理过程却要经历下列五个步骤: 第一步:设方匣子上写的话 ("这两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话")是真的,推出圆匣子上的话 ("申请表不在此匣中")是假的。 第二步:从"申请表不在此匣中"是假的,推出申请表就在圆匣子中。 第三步:设方匣子上的话 ("这两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话")是假的,推出圆匣子上的话也是假的。 第四步:同第二步。 第五步:如果方匣子上的话是真的,那么申请表在圆匣子中;如果方匣子上的话是假的,那么申请表也在圆匣子中。或者方匣子上的话是真的,或者方匣子上的话是假的。总之,申请表在圆匣子中。 或许有些读者略一思考就能得出正确答案,然而,上述的五个步骤是缺一不可的。这五个步骤涉及到逻辑科学中的假言推理、选言推理、二难推理等诸多推理形式。而这些推理都具有各自的特殊的推理规则。 举这个例子主要是为了说明逻辑推理具有程序性与严密性。它通常是一步一步往下推的,少了一步,思维的链条就衔接不起来;它所走的每一步都必须符合逻辑的规律与规则。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逻辑推理能力是自发产生的。随着年岁的增长,知识面的拓宽,逻辑推理能力也得到同步的发展。心理学家的意思是:即使你没有学过专门的逻辑科学,你照样能推理,照样可以从给定的前提出发得到正确的结论。这就如同你没有学过生理学,你吃 鱼吃肉也可以消化一样。 然而,要使自己具备高水平的推理能力,就要不懈的努力,通过严格的推理训练了。 这一部份搜集的九种类型的62道推理题,应该说都是世世代代流传的逻辑经典命题。这些题目取材生动,条件隐蔽,设计精巧,程序严密,极富启迪性。 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思维分为聚敛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推理属于聚敛性思维。开发智力最好是以聚敛性思维作为立足点和出发点。 祝贺你加入推理俱乐部,并希望你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