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论文百科> 正文

小学信息技术论文

发布时间:2023-12-09 12:49:29

小学信息技术论文

如何上好一节信息技术课,是每位信息技术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下面就几方面作如下探讨:一、教学模式的设计我们都知道建构主义提倡学生自己主动来建构或者是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而作为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目前上课存在一种相似性:(老师导入新课—布置任务—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加以指点)—点评作品(将学生较好的作品提出广播,同学们谁还有更好的作品呢?)……这是不是信息技术课的唯一教学模式呢?(一)有的专家把这种自学辅导的方法看作是一种发现式的教学方法。一般来说,我们课堂除了发现式的教学法之外,一般就是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近来我们提倡课改,新课标,有的老师就努力去把自己的课堂设计得非常有新意,把以往那些旧的东西删掉,只谈新的,事实上不是这样的。因为无论是发现式的教法,还是讲授式的教法,个个都有他的优缺点。比如说:自学辅导法他能够发挥学生主动的学习创造的主体意识,但是他也有缺点:1、不是每个学生都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如上网络课时,学生容易过于迷恋网络游戏而偏离课堂)2、学生通过发现式的教学法学来的东西,往往不是系统的,是零散的,不全面的。因此发现式的教学方法,有他的优缺点。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就必须注意到什么样的内容适合于用发现式的教学方法,什么样的内容不适合用发现式的教学方法。发现式的教学方法他根本的目的是要学生去发现什么?发现式的教学是小学目前信息技术课教学倡导的一种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教学方法,这是大家一个共性的问题。(二)关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已被广大的教师所认同,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它确实让不少教师,学生受益。在新课程的理念下,他也存在着弊端。众所周知,每一次提出任务的人是谁?都是我们的教师,学生的主体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根本就没有发挥出来。所以我想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对任务驱动的一些看法:1、让学生做“目标驱动”的主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和创造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尝试:“教师定范围,学生自主选择”的方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给自己定目标。如:我在教学小学三年级“指法练习”这部分,充分考虑得由于学生身边环境的影响而造成学生在计算机操作上的差异,我便给孩子们例出了50-200之间的字母录入目标,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现有的水平,自己选择,自己考评。这样面对那些学有余力的孩子,教师只需稍做指点,而能抽出更多的时间去辅导那些平常很少有机会接触到电脑的孩子。2、让学生做“内容驱动”的主人一个班级的学生水平不一,特别是在城内小学尤为突出,教师虽然有的时候能提出不同层次的一个,二个问题,但仍然还会出现“优生不满足,差生装不下”的情况。这个时候我们似乎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这样更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3、让学生做“方法驱动”的主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发展他们认识自已和选择方法的能力。方法是灵活的,信息技术课尤其如此,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自己的方法,成为“方法驱动的”主人,教学效果会更好。4、学生做“伙伴驱动”的主人每个人都有一种心理倾向,愿意和他自己喜欢的人进行合作,这种倾向在孩子们身上尤为体现。所谓的“道不同,不相为谋吗?”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分组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满意的学习伙伴:如“我们利用,Pfrontpage,Flash等进行贺卡制作时,由于学生有不层的想像,通过合作可以弥补他们思维的差异,做出的贺卡,作品也非常有创意。”通过这样的任务驱动,我们能让不同程度,不同水平的学生才能体验到成功学习的乐趣,也才能让学生真正做自己的学习主人。二、短时记忆容量有限的问题 信息技术作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可能什么都由学生去发现,去尝试,有的关键性的步骤还得教师去演示,在这就涉及到“短时记忆容量有限的问题”。 通过心理学研究证明显示,人的短时记忆容量是5+-2的组块,而这个数字对于还没到青春发育期的小学生就更小了,打个比方我们老师一次能记下多少个字母(陌生的)。作为信息技术教育在教学时让学生阅读,自学,或是教师演示教师内容七、八步,或者是FLASH等部分十几步就来操作,学生是不是真正的记住了呢?由于短时记忆容量有限的问题,在信息技术课上存在几个阶段性的过程:1、学生读了书,看了演示,并不一定他就懂了。2、学生懂了,并不一定就记住了。3、学生记住了,并不一定就会用了。4、学生会用了但不一定就熟练。有的时候,我们老师在完成演示后就让学生开始练习,开始创作创品。如:“海底世界”学生展开想象,是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将他们想象的东西表达出来呢?不,他必须在前面基础性技能掌握牢固的情况下,才能去进行技能的训练,有的老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往往急于求成,想多给学生留一点时间进行创作,而忽视了学生基本技能的掌握。三、分级的阶段性小目标 由于人的短时记忆存储容量有限,为我们在使用自学辅导,应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时,当教师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时,我们不得不考虑如何提醒学生怎么样去阅读,去自学,比如在PHOTOSHOP,FLASH,等部分,一个动画的制作往往是几步,十几步,学生在自学时通常包括两种情况:一是看一步,做一步,二是看完了再做,到底那种更好,或者是看几步再做,然后再看再做,这就要求我们教学设计教学时进行分阶段的教学小目标:否则,学生就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没有一个阶段性的小目标,他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不是说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就是让学生自己去看,信息技术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学生完全有可能看不懂,看不明白”四、概念化的问题教材的主编者西师大徐展博士在一篇论文中提出这个问题:概念化就是使学生形成某一个概念的这种认知结构。概念的分类:日常的概念和科学的概念,还可以分为内隐的概念和外显的概念。内隐就是头脑里有某种概念的实例,但是我们说不出来表达不出来。而外显就是希望学习能够将内隐的东西表达出来。五、评价 评价是我们信息技术课的一个特色环节,我个人认为:“基于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和特点,信息技术教育评价应更着重于完成的过程”研究表明,信息技术教育的评价,应推行一种“文件夹”的评价(我们也称为电子学档)。这是一种基于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以学习者的学习行为为基础,将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与评价活动统一起来的评价方法。“文件夹”是一种以表示学生努力成长达到某种程序的文件的集合,具体存放学生的作品,学生的思考和自我反省。如:“我在教学PHOTOSHOP,FLASH这块时,我就专门制作了一个网站(当然这个网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将其置放于INTERNET上,没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构建自己的内部虚拟网,然后我将学生每一次完成的作品上传到网站中并写上说明及自我评价,同时也请同学们进行相互的评价,课后学生如对自己的作品不满意还可以修改再上传。这样无论是在评价还是在拓展方面都能将信息技术课去短短的40分钟拓展到孩子的生活中去)”而目前我们的教师一般采取的确就是学生练习,创作然后我们将好的作品提出进行评价,然后大家看看这个作品还有那些地方可以修改一下就更好了,而事实上,由于学生的认知程度和本身的技能有限,所谓的落后生,在技能上落后的学生他往往创作出来的作品得不到肯定。还有的就是学生对这个作品提出更好的意见,那么这里又提到一个概念化的问题,内隐的东西他能完成外显吗?作为日常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我个人认为“文件夹”式的评价应是一个发展的趋向。他才真正的面向了我们的全体学生。六、拓展拓展在教学中是一种对知识的延伸,作为信息技术课我认为拓展主要分为:“思想的拓展和技能的拓展”思想的拓展,大家知道,除了认知目标,技能目标还有情感目标,比如学生自评,互评,师评之后老师就问同学们这作品好不好,好在那里,当然如果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自然而然的就说的非常好,而我们信息技术要上出自己的特色,技能的拓展也同样重要,但现在目前教师往往倾向于对孩子进行思想上的拓展。这似乎又谈到刚才所说的概念化问题,如果没有技能拓展作为基础,在信息技术上思想上的拓展得不到根本的实现。如果只一味的重视思想上的拓展,那么这堂信息技术课本身的特色又在什么地方呢?七、网络及网络化的课堂设计1、1995到我国开始开放互联网,有这么一组数据:至30日上网的计算机从95年400台到3630万台,上网的人数则从7000变成了8700万人,作为重庆一个新的直辖市,网络建设在中国是发展的比较好,比较快的,已经超过和赶上部分沿海城市,但是我们的网络文化建设还远远落后。在这里有一组对首都中小学上网的调查数据:3%的中小学生上过网,且年级越高越多,上网的地点:自己家(5%),朋友家(25%),网吧(26%),学校(4%),上网的目的:聊天(2%),玩游戏(2%),收以邮件下载软件(40%),查找信息(8%),看了这几组数据后我们不得不想到网络他将给我们的中小学带来的影响将是怎么样的?在这个问题上我比较暂同“宜疏忌堵”的方式。而搞好我们的校园网网站的建设,我认为是一条捷劲和较好的方法:A、我们无法也不能阻止学生上网,这时我们就应主动创设一个吸引学生的空间。作为引导学生正确应用网络和形成正确网络道德意识的平台。B、以宽松的环境吸引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润物无声,拓展信息时代的德育新领域。C、利用我们的留言板,聊天室等去暂代学生使用QQ,游戏等(这里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取代这也是不可能的事,而是让学生在我们的校园网里形成一种正确的网络文化意识,正确的对待网络)如我在学校校园网上设置了许多儿童喜欢的栏目:留言板,聊天室,许愿板,VOD,逗逗乐等版块,2、网络化的课堂设计:A、网络化的课堂设计是我们信息技术课发展的必要方向,虽然就离我们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还有一段距离,但我们应该去了解。B、参加各类赛课:如(我们上次参加重庆市小学信息技术课赛课中,共12堂中有8堂是网络型的课,)C、网络文化建设。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论是老人,大人还是我们的小学生,网络对他们都充满着太多的神奇与渴望,这是网络文化道德建设中的德育工作更多的是不是我们信息技术工作者应该承担起来。

本文结合自身参与教材编写的实践,通过对部分现行教材与课程标准的设计理念进行对比,介绍改编后教材的特点,阐述小学 二、注重分层教学,体现不同层次目标、难易度和个性化 教材的设计从难易程度不同、地区信息技术不均衡和学生个性 /html/jichu

如何进行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之我见  摘要: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它是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学习工具来学习的,它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培养信息素养,使学生能够有效的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来改善自己的学习方式,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怎样才能上好一节信息技术课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一、激情创境,调动主动学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信息技术课中,我们只有使学生们成为“乐之者”,才能进入最佳学习的境界,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二、任务驱动,促进协作学习。进入新知学习后,教师不能一味讲述或演示,而应向学生展示操作任务,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操作,遇到问题与困难时,要多问,多讨论,发扬团队协作精神。三、激励学生,构造活动舞台。在教学中,教师要精讲多练,给学生独立表演的机会。在学生操作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操作。四、及时评价,适时相机调控。为促使学生按时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要及时发现教学活动过程中的问题,要注重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式。五、总结归纳,系统知识结构完成教学任务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头脑中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完成知识建构。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素养兴趣任务驱动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不同于原来的计算机课。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机课程的根本区别在于如何看待计算机。计算机课程是把计算机作为课程学习的对象来学习,主要目标是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而信息技术课程则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学习工具来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培养信息素养,使学生能够有效的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来改善自己的学习方式,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相当大的部分内容应当是在其他学科知识的背景下完成的。用信息技术解决其它学科的问题,将其它学科的思想方法渗透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如互联网的教学不仅仅是对浏览器窗口、界面、操作的教学,还是使用工具获取信息的教学,更是过滤、处理、分析信息的方法与手段的教学。首先完成对本学科知识的探究,即尝试使用互联网,然后应用互联网知识解决问题,尤其是解决相关学科知识的共同问题。教学内容除信息技术成分外,还要有血有肉,使学生从中体验到人与自然、人与技术、人与人的和谐关系,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科技的先进和伙伴的友谊,使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了人文价值和科学精神,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许多教育工作者也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尝试,而且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在2003年湖北省信息技术优质课竞赛中就有很多这样的课:比如《武汉一日游》一课,利用制定旅游方案的过程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感情。《送去最美好的祝福》一课,教师不仅指导学生用PowerPoint制作贺卡,同时培养学生主动关心他人,热爱他人的美好品质……真正做到了在进行知识教学的同时,完成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情感教育,可谓“一石三鸟”。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信息技术课呢?下面就信息课程各教学环节的处理,谈一下我个人的拙见。  一、激情创境,调动主动学习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信息技术课中,我们只有使学生们成为“乐之者”,才能进入最佳学习的境界,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如何使学生成为“乐知者”?我认为可以通过三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乐学、爱学。  第一、感官刺激。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精心设计的课件,演示各种与教学有关的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等,并且内容尽量与学生的生活相贴近,让学生感兴趣。如在《送去最美好的祝福》一课,教师就是先让学生欣赏了许多用PowerPoint制作的精美贺卡,然后教师启发学生:"你们想不想亲手制作这样精美的作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第二、游戏激趣。教师可以通过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主要是针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小学生的天性是活泼好动,勇于探索,对新鲜的事物特别敏感。经常让他们学习一些枯燥的信息技术知识和重复地操作一些计算机技能会减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扼杀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何让他们提高对电脑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一小部分时间介绍些益智游戏,如:"推箱子"、扫雷等既要动脑筋,又要灵活运用鼠标的游戏,让小学生在游戏中学到很多知识,掌握很多电脑操作技能,而且还能让学生在课外念念不忘对电脑的学习,一有机会就会自己主动地操作电脑,又达到课堂教学延伸的目的!  第三、语言激励。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富有哲理和情趣的教学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从而使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例如:在键盘上有一块"橡皮",你知道在哪儿吗?你能把你的姓名"写入"计算机里吗?你会像魔术师一样变出几个一模一样的图形吗?现在我们小朋友都已经坐在教室上课了,可是电脑这个大懒虫,现在还没起床,

小学信息技术课论文

本文结合自身参与教材编写的实践,通过对部分现行教材与课程标准的设计理念进行对比,介绍改编后教材的特点,阐述小学 二、注重分层教学,体现不同层次目标、难易度和个性化 教材的设计从难易程度不同、地区信息技术不均衡和学生个性/html/jichu

什么教学的讠仑文?你先写出来看看效果嘛 ,只要写有关这类课程的讠仑文就可以啦期刊这类的知识还有很多的,你要是不了解的可以在品优刊咨询;了解的

浅议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能力要求○郑 珠1,侯 友2(内蒙古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内容摘要: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给信息技术教师带来了角色变化,使其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和评价者,成为课程的开发者、设计者。这种角色的变化向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挑战,我们应认真分析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对教师的能力要求,以不断的创新精神推动素质教育,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关键词: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角色;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成为世纪之交的全球性浪潮,我国新课程改革在这次浪潮中异常活跃,新的课程标准已相继出台。新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教师素养的进一步提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以其独特的身份让人耳目一新,对信息技术教师来说,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新的教育理念、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等,与教师长久形成的、原有思想观念和思维行为习惯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提升信息技术教师的素养也就显得日益紧迫,培养一批具有优秀教学艺术风格的信息技术教师也是当务之急[1]。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教师的角色发生很大的变化,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和评价者,成为课程的开发者、设计者。这种角色的变化向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挑战。因此,当前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具有以下几方面的能力,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要具有开发、整合、设计课程的能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为其他学科打下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基础,学校教育中学生的大部分学习时间是在各门学科教学中度过的,而信息技术课程在学校课程计划中不可能占据主要地位,只可能是一小部分,但信息素养对于现代社会的人来说,又十分必要,因此只能通过其他课程的教学活动作为培养信息素养的主要渠道。因此,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是在各个学科教育中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有效整合,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课程整合能力和课程设计能力。为此,信息技术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信息技术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的观念和被动执行的做法。提高信息技术能力的途径主要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和在课程中使用信息技术,这就需要信息技术教师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使学习良性互动起来,使学生学到的各学科知识有机的整合起来,并且借助研究性学习、主题学习等模式在实践中综合应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终内化,使知识结构更加有序,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信息技术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敏锐的观察能力是指于细微枝节中看出事物的本质的一般特性和规律的感知能力。赞可夫说:“对一个有观察力的教师来说,学生的欢乐、惊奇、疑惑、恐惧、受窘和内心活动最细致的表现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一个教师如果对这些现象熟视无睹,也很难成为良师益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实践中更需要教师具有这种能力。这是因为,在利用媒体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会话、交流和有意义建构时,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观察学生的细微变化,揣摩学生的心理感受,捕捉每一点教学信息,从而帮助学科教师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和调整教学活动。信息技术教师要有创意思考能力。台湾辅仁大学的赖丽珍教授认为:教师创意思考能力是指教师将创造力运用于教学专业的过程,改变过去关于教学的想法、方法及策略,进而发展出新的想法、方法及策略,使得教学的构思和行动更富创意,教学成效亦有增进的能力。教学创意思考能力是教师创造能力的一种具体表现。教师的创造力运用是教学创新的关键因素,也是激活学生创造能力的关键因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无论是从内容的选择、过程的设计,还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都非常强调教师的创新教学设计能力。信息技术教师要具有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特点决定着教师应该是综合型教师,具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但是,目前中小学教师的现状并不能完全适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需要。究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我国师范教育体制还不够完善。我国的师范教育长期以来偏重培养学科专家型教师,课程体系呈现单一学科纵深发展的特点,专业课、学科课占的比例大,公共课、文化课比例小,使得师范学校毕业生的综合素养相对较弱。二是学校分科教学的结果。教师的学科角色一旦确定,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之中,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于是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教数学的不研究数学在物理、化学、生物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教语文的也不光顾历史、地理、政治书籍。要改变这种现状,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向博学或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这才可能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运用到各学科教学的实践中,真正做到学习的良性互动。

中小学信息技术论文

如何进行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之我见  摘要: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它是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学习工具来学习的,它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培养信息素养,使学生能够有效的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来改善自己的学习方式,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怎样才能上好一节信息技术课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一、激情创境,调动主动学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信息技术课中,我们只有使学生们成为“乐之者”,才能进入最佳学习的境界,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二、任务驱动,促进协作学习。进入新知学习后,教师不能一味讲述或演示,而应向学生展示操作任务,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操作,遇到问题与困难时,要多问,多讨论,发扬团队协作精神。三、激励学生,构造活动舞台。在教学中,教师要精讲多练,给学生独立表演的机会。在学生操作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操作。四、及时评价,适时相机调控。为促使学生按时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要及时发现教学活动过程中的问题,要注重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式。五、总结归纳,系统知识结构完成教学任务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头脑中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完成知识建构。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素养兴趣任务驱动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不同于原来的计算机课。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机课程的根本区别在于如何看待计算机。计算机课程是把计算机作为课程学习的对象来学习,主要目标是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而信息技术课程则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学习工具来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培养信息素养,使学生能够有效的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来改善自己的学习方式,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相当大的部分内容应当是在其他学科知识的背景下完成的。用信息技术解决其它学科的问题,将其它学科的思想方法渗透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如互联网的教学不仅仅是对浏览器窗口、界面、操作的教学,还是使用工具获取信息的教学,更是过滤、处理、分析信息的方法与手段的教学。首先完成对本学科知识的探究,即尝试使用互联网,然后应用互联网知识解决问题,尤其是解决相关学科知识的共同问题。教学内容除信息技术成分外,还要有血有肉,使学生从中体验到人与自然、人与技术、人与人的和谐关系,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科技的先进和伙伴的友谊,使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了人文价值和科学精神,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许多教育工作者也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尝试,而且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在2003年湖北省信息技术优质课竞赛中就有很多这样的课:比如《武汉一日游》一课,利用制定旅游方案的过程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感情。《送去最美好的祝福》一课,教师不仅指导学生用PowerPoint制作贺卡,同时培养学生主动关心他人,热爱他人的美好品质……真正做到了在进行知识教学的同时,完成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情感教育,可谓“一石三鸟”。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信息技术课呢?下面就信息课程各教学环节的处理,谈一下我个人的拙见。  一、激情创境,调动主动学习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信息技术课中,我们只有使学生们成为“乐之者”,才能进入最佳学习的境界,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如何使学生成为“乐知者”?我认为可以通过三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乐学、爱学。  第一、感官刺激。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精心设计的课件,演示各种与教学有关的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等,并且内容尽量与学生的生活相贴近,让学生感兴趣。如在《送去最美好的祝福》一课,教师就是先让学生欣赏了许多用PowerPoint制作的精美贺卡,然后教师启发学生:"你们想不想亲手制作这样精美的作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第二、游戏激趣。教师可以通过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主要是针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小学生的天性是活泼好动,勇于探索,对新鲜的事物特别敏感。经常让他们学习一些枯燥的信息技术知识和重复地操作一些计算机技能会减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扼杀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何让他们提高对电脑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一小部分时间介绍些益智游戏,如:"推箱子"、扫雷等既要动脑筋,又要灵活运用鼠标的游戏,让小学生在游戏中学到很多知识,掌握很多电脑操作技能,而且还能让学生在课外念念不忘对电脑的学习,一有机会就会自己主动地操作电脑,又达到课堂教学延伸的目的!  第三、语言激励。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富有哲理和情趣的教学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从而使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例如:在键盘上有一块"橡皮",你知道在哪儿吗?你能把你的姓名"写入"计算机里吗?你会像魔术师一样变出几个一模一样的图形吗?现在我们小朋友都已经坐在教室上课了,可是电脑这个大懒虫,现在还没起床,

ating and app

论文可以去辑文期刊网

如何上好一节信息技术课,是每位信息技术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下面就几方面作如下探讨:一、教学模式的设计我们都知道建构主义提倡学生自己主动来建构或者是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而作为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目前上课存在一种相似性:(老师导入新课—布置任务—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加以指点)—点评作品(将学生较好的作品提出广播,同学们谁还有更好的作品呢?)……这是不是信息技术课的唯一教学模式呢?(一)有的专家把这种自学辅导的方法看作是一种发现式的教学方法。一般来说,我们课堂除了发现式的教学法之外,一般就是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近来我们提倡课改,新课标,有的老师就努力去把自己的课堂设计得非常有新意,把以往那些旧的东西删掉,只谈新的,事实上不是这样的。因为无论是发现式的教法,还是讲授式的教法,个个都有他的优缺点。比如说:自学辅导法他能够发挥学生主动的学习创造的主体意识,但是他也有缺点:1、不是每个学生都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如上网络课时,学生容易过于迷恋网络游戏而偏离课堂)2、学生通过发现式的教学法学来的东西,往往不是系统的,是零散的,不全面的。因此发现式的教学方法,有他的优缺点。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就必须注意到什么样的内容适合于用发现式的教学方法,什么样的内容不适合用发现式的教学方法。发现式的教学方法他根本的目的是要学生去发现什么?发现式的教学是小学目前信息技术课教学倡导的一种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教学方法,这是大家一个共性的问题。(二)关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已被广大的教师所认同,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它确实让不少教师,学生受益。在新课程的理念下,他也存在着弊端。众所周知,每一次提出任务的人是谁?都是我们的教师,学生的主体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根本就没有发挥出来。所以我想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对任务驱动的一些看法:1、让学生做“目标驱动”的主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和创造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尝试:“教师定范围,学生自主选择”的方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给自己定目标。如:我在教学小学三年级“指法练习”这部分,充分考虑得由于学生身边环境的影响而造成学生在计算机操作上的差异,我便给孩子们例出了50-200之间的字母录入目标,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现有的水平,自己选择,自己考评。这样面对那些学有余力的孩子,教师只需稍做指点,而能抽出更多的时间去辅导那些平常很少有机会接触到电脑的孩子。2、让学生做“内容驱动”的主人一个班级的学生水平不一,特别是在城内小学尤为突出,教师虽然有的时候能提出不同层次的一个,二个问题,但仍然还会出现“优生不满足,差生装不下”的情况。这个时候我们似乎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这样更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3、让学生做“方法驱动”的主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发展他们认识自已和选择方法的能力。方法是灵活的,信息技术课尤其如此,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自己的方法,成为“方法驱动的”主人,教学效果会更好。4、学生做“伙伴驱动”的主人每个人都有一种心理倾向,愿意和他自己喜欢的人进行合作,这种倾向在孩子们身上尤为体现。所谓的“道不同,不相为谋吗?”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分组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满意的学习伙伴:如“我们利用,Pfrontpage,Flash等进行贺卡制作时,由于学生有不层的想像,通过合作可以弥补他们思维的差异,做出的贺卡,作品也非常有创意。”通过这样的任务驱动,我们能让不同程度,不同水平的学生才能体验到成功学习的乐趣,也才能让学生真正做自己的学习主人。二、短时记忆容量有限的问题 信息技术作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可能什么都由学生去发现,去尝试,有的关键性的步骤还得教师去演示,在这就涉及到“短时记忆容量有限的问题”。 通过心理学研究证明显示,人的短时记忆容量是5+-2的组块,而这个数字对于还没到青春发育期的小学生就更小了,打个比方我们老师一次能记下多少个字母(陌生的)。作为信息技术教育在教学时让学生阅读,自学,或是教师演示教师内容七、八步,或者是FLASH等部分十几步就来操作,学生是不是真正的记住了呢?由于短时记忆容量有限的问题,在信息技术课上存在几个阶段性的过程:1、学生读了书,看了演示,并不一定他就懂了。2、学生懂了,并不一定就记住了。3、学生记住了,并不一定就会用了。4、学生会用了但不一定就熟练。有的时候,我们老师在完成演示后就让学生开始练习,开始创作创品。如:“海底世界”学生展开想象,是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将他们想象的东西表达出来呢?不,他必须在前面基础性技能掌握牢固的情况下,才能去进行技能的训练,有的老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往往急于求成,想多给学生留一点时间进行创作,而忽视了学生基本技能的掌握。三、分级的阶段性小目标 由于人的短时记忆存储容量有限,为我们在使用自学辅导,应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时,当教师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时,我们不得不考虑如何提醒学生怎么样去阅读,去自学,比如在PHOTOSHOP,FLASH,等部分,一个动画的制作往往是几步,十几步,学生在自学时通常包括两种情况:一是看一步,做一步,二是看完了再做,到底那种更好,或者是看几步再做,然后再看再做,这就要求我们教学设计教学时进行分阶段的教学小目标:否则,学生就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没有一个阶段性的小目标,他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不是说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就是让学生自己去看,信息技术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学生完全有可能看不懂,看不明白”四、概念化的问题教材的主编者西师大徐展博士在一篇论文中提出这个问题:概念化就是使学生形成某一个概念的这种认知结构。概念的分类:日常的概念和科学的概念,还可以分为内隐的概念和外显的概念。内隐就是头脑里有某种概念的实例,但是我们说不出来表达不出来。而外显就是希望学习能够将内隐的东西表达出来。五、评价 评价是我们信息技术课的一个特色环节,我个人认为:“基于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和特点,信息技术教育评价应更着重于完成的过程”研究表明,信息技术教育的评价,应推行一种“文件夹”的评价(我们也称为电子学档)。这是一种基于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以学习者的学习行为为基础,将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与评价活动统一起来的评价方法。“文件夹”是一种以表示学生努力成长达到某种程序的文件的集合,具体存放学生的作品,学生的思考和自我反省。如:“我在教学PHOTOSHOP,FLASH这块时,我就专门制作了一个网站(当然这个网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将其置放于INTERNET上,没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构建自己的内部虚拟网,然后我将学生每一次完成的作品上传到网站中并写上说明及自我评价,同时也请同学们进行相互的评价,课后学生如对自己的作品不满意还可以修改再上传。这样无论是在评价还是在拓展方面都能将信息技术课去短短的40分钟拓展到孩子的生活中去)”而目前我们的教师一般采取的确就是学生练习,创作然后我们将好的作品提出进行评价,然后大家看看这个作品还有那些地方可以修改一下就更好了,而事实上,由于学生的认知程度和本身的技能有限,所谓的落后生,在技能上落后的学生他往往创作出来的作品得不到肯定。还有的就是学生对这个作品提出更好的意见,那么这里又提到一个概念化的问题,内隐的东西他能完成外显吗?作为日常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我个人认为“文件夹”式的评价应是一个发展的趋向。他才真正的面向了我们的全体学生。六、拓展拓展在教学中是一种对知识的延伸,作为信息技术课我认为拓展主要分为:“思想的拓展和技能的拓展”思想的拓展,大家知道,除了认知目标,技能目标还有情感目标,比如学生自评,互评,师评之后老师就问同学们这作品好不好,好在那里,当然如果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自然而然的就说的非常好,而我们信息技术要上出自己的特色,技能的拓展也同样重要,但现在目前教师往往倾向于对孩子进行思想上的拓展。这似乎又谈到刚才所说的概念化问题,如果没有技能拓展作为基础,在信息技术上思想上的拓展得不到根本的实现。如果只一味的重视思想上的拓展,那么这堂信息技术课本身的特色又在什么地方呢?七、网络及网络化的课堂设计1、1995到我国开始开放互联网,有这么一组数据:至30日上网的计算机从95年400台到3630万台,上网的人数则从7000变成了8700万人,作为重庆一个新的直辖市,网络建设在中国是发展的比较好,比较快的,已经超过和赶上部分沿海城市,但是我们的网络文化建设还远远落后。在这里有一组对首都中小学上网的调查数据:3%的中小学生上过网,且年级越高越多,上网的地点:自己家(5%),朋友家(25%),网吧(26%),学校(4%),上网的目的:聊天(2%),玩游戏(2%),收以邮件下载软件(40%),查找信息(8%),看了这几组数据后我们不得不想到网络他将给我们的中小学带来的影响将是怎么样的?在这个问题上我比较暂同“宜疏忌堵”的方式。而搞好我们的校园网网站的建设,我认为是一条捷劲和较好的方法:A、我们无法也不能阻止学生上网,这时我们就应主动创设一个吸引学生的空间。作为引导学生正确应用网络和形成正确网络道德意识的平台。B、以宽松的环境吸引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润物无声,拓展信息时代的德育新领域。C、利用我们的留言板,聊天室等去暂代学生使用QQ,游戏等(这里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取代这也是不可能的事,而是让学生在我们的校园网里形成一种正确的网络文化意识,正确的对待网络)如我在学校校园网上设置了许多儿童喜欢的栏目:留言板,聊天室,许愿板,VOD,逗逗乐等版块,2、网络化的课堂设计:A、网络化的课堂设计是我们信息技术课发展的必要方向,虽然就离我们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还有一段距离,但我们应该去了解。B、参加各类赛课:如(我们上次参加重庆市小学信息技术课赛课中,共12堂中有8堂是网络型的课,)C、网络文化建设。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论是老人,大人还是我们的小学生,网络对他们都充满着太多的神奇与渴望,这是网络文化道德建设中的德育工作更多的是不是我们信息技术工作者应该承担起来。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本文结合自身参与教材编写的实践,通过对部分现行教材与课程标准的设计理念进行对比,介绍改编后教材的特点,阐述小学 二、注重分层教学,体现不同层次目标、难易度和个性化 教材的设计从难易程度不同、地区信息技术不均衡和学生个性 /html/jichu

小学信息技术应该教什么?这是一个大家很关注的问题,信息技术教育已经实施好十几年了,但是到头来连这个问题还是没有真正得到彻底的解决,至于说怎么教这也是一个逐步完善和总结反思的过程。当然这个问题如果真的还没有得到解决的话,那我们需要正确科学乐观之路来正视它,来讨论和解决他。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嘛。从我从事计算机教育经历的观点角度来看,我们应该从应用着手来选择和组织教育内容,而不是从技术的角度上来组织和选择。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很简单,如果计算机得到普及的话,那现在我们在说的技术到后来将成为一种常识,不用我们教就会了。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小时候村里买了一个电视机,为了保护好他,有专人拿钥匙,而且要专人放,不然怕电视放坏了,而现在我们的二、三岁的小孩子都会放电视了,摇控拿在手上能很方便来播放。再如:在80年代初,自行车作为一种先进的交通工具在我国开始进入家庭,当时车坏了,一定要到车行去修;但是现在没有哪个孩子不会解决一二种的自行车的毛病。我这么说当然也并不意味着不要进行技术教育,只是技术教育不能成为重头,他只是一种为信息处理而存在的,只是一种手段。因为我们的孩子并不是全都要去当技术人员去研究电子技术,更多的只是去应用它。因此我们应教孩子怎样正确的来处理信息、怎样辩证的来吸收它和创造性的使用它。教的时候我们以此为基点结合孩子的生活需要进行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打个比方说,孩子想制作《电子贺卡》,我们不要选择课本里的内容,而是以怎样制作贺卡为目的来组织教学,孩子所学的内容马上可以得到生活应用,马上就可以把自己作的贺卡以电子邮件形式发送他的亲人朋友。要抓住孩子的心理需要,如果孩子没有心里需要,那就是被动的学习,他人内容就是没有选区好。成功的的信息技术教育也是要结合孩子的心理需求,又是生活应用的很好的例子。所以说我觉得我们信息技术教学“死抱技术”、“大大宣扬”是不必要的。应该以生活为起点,以解决生活,和解决孩子心理需求为目的,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从实际出发我觉得我们教学时不应只教某一种软件,至少要为孩子提供几种解决此类问题的软件,例如:我们要学windows自带的画图软件,也要学习金山画王。我们学习金山打字不能不学五笔打字员,我们学习word不能不学wps,我们学习PowerPoint不能不学习金山演示或是其它的文字处理软件或演示软件。这里有一个矛盾,就是我们上课的时间有限怎么有可能学这么多呢?重点要讲的是:我们要提供给孩子,要孩子接触,至于他们更喜欢哪一种软件去解决他们的题,这是他们的选择,当然上课的时候我们只能以一种为例子,但我们不提供那是不对的,在一棵树上吊死会给孩子今后的生活应用带来麻烦。至于说怎么教,这是我们作为信息技术老师的一个弱点。我认为关键是我们有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在些基础上把握好一个度。相信每一个信息技术老师都能教好。至于说怎么来把握这个度,我是这样想的,技术是我们信息处理能力的一个支撑点,而另一个支撑点是孩子本身对待信息的态度、信息的应用处理的能力、信息的观念等等。第三个是其它的因素。第二个是我们教学的非常重要部分,至少是和技术是平起平坐的。这是我们找到孩子学习信息技术的心理需求的要点,也是激发孩子学习的兴奋点。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心理需求。找到孩子学习的兴奋点,等大家找到这个点,那么信息技术教学就能轻轻松松,孩子也会快快乐乐,水到渠成。如:我在上面提到的例子《贺卡制作》,这个例子中制作贺卡就是孩子的兴奋点。综合上述,第一我们不能光从技术上来选择和编制教材,组织教学;第二要树立正确的信息观念和态度,从孩子心里需求上来选择教学内容,第三应在保证一种信息处理和应用解决之道上尽可能多的为孩子提供处理信息的方法。第四在解决怎么教的问题上的时候我们要从孩子的实际需要着手以解决问题和信息应用为目的组织教学。

浅谈计算机教学在小学教育中的作用对于现代的小学教育,学生已开始不满足于“知识=书本+粉笔+嘴巴” 的教学模式,随着小学生心理发展、生理发展期的提前,现代科学环境的影响,活动范围和方式的不断拓广,他们对知识、对信息有了更高、更多的要求,而计算机教学的引入正好顺应了这种时代发展的趋势,它将外界与学校、活动与课堂、书本与信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将“知识=书本+粉笔+嘴巴”更新成为“知识=书本+电教+嘴巴”,满足了小学教育乃至于现代教育的要求。一、计算机教学可以弥补教学器材的不足。增强小学教学中形象化成分。顺应小学生心理思维的发展规律。伴随着教育的发展,学生知识面的不断扩大,教材的不断更新,许多新事物、新知识的不断涌现,作为面对着心灵幼稚、思维能力低下、抽象认识发展缓慢这一特殊群体的小学教师来说,已很难通过简单的介绍、片面的几句话来让学生在内心世界形成完整的认识,即使是教师自己,也很难仅仅凭借自己的所知来弄清楚问题的关键,很难在很短的时间、较小的校园范围内找到合适的答案。而能让学生比较形象了解的实物模型、鲜明的彩图,完整的文字介绍,即使在城市学校也很难比较完整、全面的找到,因此,在传达知识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因教学资料、知识资料不能满足需要所造成知识盲点,造成教师与学生在知识传递上的阻塞。而计算机能够全面满足教学需要,解决这一问题,它通过网上传输获取教学中的所需资料,有力的弥补了教学器材数量与质量的不足,提供了丰富的教辅工具,并且运用各种动画、图解、音乐等先进的教学手段,系统全面的传输知识信息。更重要的是,小学生这一不成熟的群体,获取知识的绝对途径则完全依赖于教师课堂的传播,他们心理和思维的发展所要求的形象性资料,是任何教师都无法估计和全部满足的,而计算机教学则具有很强的形象性、灵活性、多样性,它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层次有针对性的选择,能把书本上简单或是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深刻、形象,很好的针对小学生形象思维发展快而抽象思维发展缓慢的心理特点进行信息的多元化处理,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二、计算机教学可以加大课堂教学容量。克服传统教育教学过程的弊端。创造最佳知识传输效果。计算机教学引入课堂,其高效、快速的信息传递功效,与传统教学相比大大节约了教学时间,在相同的课堂45分钟,采用计算机教学能够加大课堂教学容量、扩大学生的知识广度和深度。这在小学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小学生幼稚的思维对事物的认识需要寻求丰富的感官刺激,计算机教学可传递他们对知识需求,满足其求知欲。另外,计算机教学还能够简化教学步骤,克服传统教育教学过程的弊端:①可以简化教师繁琐的书写过程,以演示稿、幻灯片代替黑板板书内容,大大节约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②克服了教学空间的限制,完成了以前在教室不能完成的教学内容,使教学从教室走向了校外,从有限空间走向无限空间,拓展了教学范围。③克服了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计算机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始终围绕学生这一活动主体,采用师生交互式的对话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值得我们认识的是,计算机教学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动画式的三维效果,能够完成教师光靠双手所不能完成的动作演示效果,特别在小学社会课的教学中,其优势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学生心理对动的事物的认识远远比对静的事物的认识深刻,对多颜色事物的认识比单一颜色的事物认识深刻,对图像事物的认识比文字知识的认识深刻,对具体事物的认识比抽象事物的认识深刻。而计算机教学的三维效果正是起到了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静态的事物动态化,文字性的知识图像化,单一的事物多彩化的作用,适合小学生心理的发展,增强了小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深刻性和长久性,因此,计算机教学在小学教学中的作用与中学或其它阶段的教学表现得更明显、更直接。三、计算机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培养小学生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计算机教学是学习革命的产物,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作为小学生,对于新事物的渴望和思考是非常强烈的,对于计算机教学所带来的丰富信息,是他们从未接触过的。第一,计算机本身就是一种现代科学产物,小学生对其中奥妙在教师的引导下必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计算机所提供的对话式功能,能满足于小学生爱动的心理,对计算机本身的操作就是一个自觉学习的过程,对计算机信息的寻找过程本身也就是一种满足求知欲的过程;第二,计算机所提供的虚拟式的演示功能,是在现实生活和实践过程中所无法实现和观察到的,它通过对小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模拟的动画演示,如火山喷发的过程,化石形成的过程,江河形成的原因等等,能通过具体的视觉观察,使小学生产生外在教学认识与内在心理认识的差异,从而就培养小学生思考问题能力,产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对于学生的学习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第三,随着计算机教学的引入,使小学生接触面的快速扩大,知识掌握程度的不断加深,思维能力的不断加强,其所遇到的疑难也就越来越多,其心理内在对知识的需求也就日益强烈,问题是促进学习最有利的动力。因而,他们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必然会更加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对疑难问题答案寻求,同时也解决了以布置作业被动促学的教育弊端,从根本上符合了素质教育的号召,让学习的过程成为了“快乐学习、自主学习”。随着计算机教学深入课堂,它已开始逐步取代传统教育方式的地位,其先进性和可操作性被广大教师所认同,它所带来的教学效果的飞跃,是任何时期都不能相比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计算机教学必将成为课堂教育的主宰,成为推动现代教育巨大的动力和武器。

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论文

ating and app

小学信息技术应该教什么?这是一个大家很关注的问题,信息技术教育已经实施好十几年了,但是到头来连这个问题还是没有真正得到彻底的解决,至于说怎么教这也是一个逐步完善和总结反思的过程。当然这个问题如果真的还没有得到解决的话,那我们需要正确科学乐观之路来正视它,来讨论和解决他。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嘛。从我从事计算机教育经历的观点角度来看,我们应该从应用着手来选择和组织教育内容,而不是从技术的角度上来组织和选择。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很简单,如果计算机得到普及的话,那现在我们在说的技术到后来将成为一种常识,不用我们教就会了。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小时候村里买了一个电视机,为了保护好他,有专人拿钥匙,而且要专人放,不然怕电视放坏了,而现在我们的二、三岁的小孩子都会放电视了,摇控拿在手上能很方便来播放。再如:在80年代初,自行车作为一种先进的交通工具在我国开始进入家庭,当时车坏了,一定要到车行去修;但是现在没有哪个孩子不会解决一二种的自行车的毛病。我这么说当然也并不意味着不要进行技术教育,只是技术教育不能成为重头,他只是一种为信息处理而存在的,只是一种手段。因为我们的孩子并不是全都要去当技术人员去研究电子技术,更多的只是去应用它。因此我们应教孩子怎样正确的来处理信息、怎样辩证的来吸收它和创造性的使用它。教的时候我们以此为基点结合孩子的生活需要进行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打个比方说,孩子想制作《电子贺卡》,我们不要选择课本里的内容,而是以怎样制作贺卡为目的来组织教学,孩子所学的内容马上可以得到生活应用,马上就可以把自己作的贺卡以电子邮件形式发送他的亲人朋友。要抓住孩子的心理需要,如果孩子没有心里需要,那就是被动的学习,他人内容就是没有选区好。成功的的信息技术教育也是要结合孩子的心理需求,又是生活应用的很好的例子。所以说我觉得我们信息技术教学“死抱技术”、“大大宣扬”是不必要的。应该以生活为起点,以解决生活,和解决孩子心理需求为目的,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从实际出发我觉得我们教学时不应只教某一种软件,至少要为孩子提供几种解决此类问题的软件,例如:我们要学windows自带的画图软件,也要学习金山画王。我们学习金山打字不能不学五笔打字员,我们学习word不能不学wps,我们学习PowerPoint不能不学习金山演示或是其它的文字处理软件或演示软件。这里有一个矛盾,就是我们上课的时间有限怎么有可能学这么多呢?重点要讲的是:我们要提供给孩子,要孩子接触,至于他们更喜欢哪一种软件去解决他们的题,这是他们的选择,当然上课的时候我们只能以一种为例子,但我们不提供那是不对的,在一棵树上吊死会给孩子今后的生活应用带来麻烦。至于说怎么教,这是我们作为信息技术老师的一个弱点。我认为关键是我们有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在些基础上把握好一个度。相信每一个信息技术老师都能教好。至于说怎么来把握这个度,我是这样想的,技术是我们信息处理能力的一个支撑点,而另一个支撑点是孩子本身对待信息的态度、信息的应用处理的能力、信息的观念等等。第三个是其它的因素。第二个是我们教学的非常重要部分,至少是和技术是平起平坐的。这是我们找到孩子学习信息技术的心理需求的要点,也是激发孩子学习的兴奋点。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心理需求。找到孩子学习的兴奋点,等大家找到这个点,那么信息技术教学就能轻轻松松,孩子也会快快乐乐,水到渠成。如:我在上面提到的例子《贺卡制作》,这个例子中制作贺卡就是孩子的兴奋点。综合上述,第一我们不能光从技术上来选择和编制教材,组织教学;第二要树立正确的信息观念和态度,从孩子心里需求上来选择教学内容,第三应在保证一种信息处理和应用解决之道上尽可能多的为孩子提供处理信息的方法。第四在解决怎么教的问题上的时候我们要从孩子的实际需要着手以解决问题和信息应用为目的组织教学。

如何上好一节信息技术课,是每位信息技术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下面就几方面作如下探讨:一、教学模式的设计我们都知道建构主义提倡学生自己主动来建构或者是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而作为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目前上课存在一种相似性:(老师导入新课—布置任务—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加以指点)—点评作品(将学生较好的作品提出广播,同学们谁还有更好的作品呢?)……这是不是信息技术课的唯一教学模式呢?(一)有的专家把这种自学辅导的方法看作是一种发现式的教学方法。一般来说,我们课堂除了发现式的教学法之外,一般就是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近来我们提倡课改,新课标,有的老师就努力去把自己的课堂设计得非常有新意,把以往那些旧的东西删掉,只谈新的,事实上不是这样的。因为无论是发现式的教法,还是讲授式的教法,个个都有他的优缺点。比如说:自学辅导法他能够发挥学生主动的学习创造的主体意识,但是他也有缺点:1、不是每个学生都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如上网络课时,学生容易过于迷恋网络游戏而偏离课堂)2、学生通过发现式的教学法学来的东西,往往不是系统的,是零散的,不全面的。因此发现式的教学方法,有他的优缺点。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就必须注意到什么样的内容适合于用发现式的教学方法,什么样的内容不适合用发现式的教学方法。发现式的教学方法他根本的目的是要学生去发现什么?发现式的教学是小学目前信息技术课教学倡导的一种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教学方法,这是大家一个共性的问题。(二)关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已被广大的教师所认同,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它确实让不少教师,学生受益。在新课程的理念下,他也存在着弊端。众所周知,每一次提出任务的人是谁?都是我们的教师,学生的主体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根本就没有发挥出来。所以我想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对任务驱动的一些看法:1、让学生做“目标驱动”的主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和创造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尝试:“教师定范围,学生自主选择”的方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给自己定目标。如:我在教学小学三年级“指法练习”这部分,充分考虑得由于学生身边环境的影响而造成学生在计算机操作上的差异,我便给孩子们例出了50-200之间的字母录入目标,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现有的水平,自己选择,自己考评。这样面对那些学有余力的孩子,教师只需稍做指点,而能抽出更多的时间去辅导那些平常很少有机会接触到电脑的孩子。2、让学生做“内容驱动”的主人一个班级的学生水平不一,特别是在城内小学尤为突出,教师虽然有的时候能提出不同层次的一个,二个问题,但仍然还会出现“优生不满足,差生装不下”的情况。这个时候我们似乎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这样更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3、让学生做“方法驱动”的主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发展他们认识自已和选择方法的能力。方法是灵活的,信息技术课尤其如此,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自己的方法,成为“方法驱动的”主人,教学效果会更好。4、学生做“伙伴驱动”的主人每个人都有一种心理倾向,愿意和他自己喜欢的人进行合作,这种倾向在孩子们身上尤为体现。所谓的“道不同,不相为谋吗?”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分组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满意的学习伙伴:如“我们利用,Pfrontpage,Flash等进行贺卡制作时,由于学生有不层的想像,通过合作可以弥补他们思维的差异,做出的贺卡,作品也非常有创意。”通过这样的任务驱动,我们能让不同程度,不同水平的学生才能体验到成功学习的乐趣,也才能让学生真正做自己的学习主人。二、短时记忆容量有限的问题 信息技术作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可能什么都由学生去发现,去尝试,有的关键性的步骤还得教师去演示,在这就涉及到“短时记忆容量有限的问题”。 通过心理学研究证明显示,人的短时记忆容量是5+-2的组块,而这个数字对于还没到青春发育期的小学生就更小了,打个比方我们老师一次能记下多少个字母(陌生的)。作为信息技术教育在教学时让学生阅读,自学,或是教师演示教师内容七、八步,或者是FLASH等部分十几步就来操作,学生是不是真正的记住了呢?由于短时记忆容量有限的问题,在信息技术课上存在几个阶段性的过程:1、学生读了书,看了演示,并不一定他就懂了。2、学生懂了,并不一定就记住了。3、学生记住了,并不一定就会用了。4、学生会用了但不一定就熟练。有的时候,我们老师在完成演示后就让学生开始练习,开始创作创品。如:“海底世界”学生展开想象,是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将他们想象的东西表达出来呢?不,他必须在前面基础性技能掌握牢固的情况下,才能去进行技能的训练,有的老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往往急于求成,想多给学生留一点时间进行创作,而忽视了学生基本技能的掌握。三、分级的阶段性小目标 由于人的短时记忆存储容量有限,为我们在使用自学辅导,应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时,当教师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时,我们不得不考虑如何提醒学生怎么样去阅读,去自学,比如在PHOTOSHOP,FLASH,等部分,一个动画的制作往往是几步,十几步,学生在自学时通常包括两种情况:一是看一步,做一步,二是看完了再做,到底那种更好,或者是看几步再做,然后再看再做,这就要求我们教学设计教学时进行分阶段的教学小目标:否则,学生就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没有一个阶段性的小目标,他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不是说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就是让学生自己去看,信息技术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学生完全有可能看不懂,看不明白”四、概念化的问题教材的主编者西师大徐展博士在一篇论文中提出这个问题:概念化就是使学生形成某一个概念的这种认知结构。概念的分类:日常的概念和科学的概念,还可以分为内隐的概念和外显的概念。内隐就是头脑里有某种概念的实例,但是我们说不出来表达不出来。而外显就是希望学习能够将内隐的东西表达出来。五、评价 评价是我们信息技术课的一个特色环节,我个人认为:“基于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和特点,信息技术教育评价应更着重于完成的过程”研究表明,信息技术教育的评价,应推行一种“文件夹”的评价(我们也称为电子学档)。这是一种基于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以学习者的学习行为为基础,将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与评价活动统一起来的评价方法。“文件夹”是一种以表示学生努力成长达到某种程序的文件的集合,具体存放学生的作品,学生的思考和自我反省。如:“我在教学PHOTOSHOP,FLASH这块时,我就专门制作了一个网站(当然这个网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将其置放于INTERNET上,没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构建自己的内部虚拟网,然后我将学生每一次完成的作品上传到网站中并写上说明及自我评价,同时也请同学们进行相互的评价,课后学生如对自己的作品不满意还可以修改再上传。这样无论是在评价还是在拓展方面都能将信息技术课去短短的40分钟拓展到孩子的生活中去)”而目前我们的教师一般采取的确就是学生练习,创作然后我们将好的作品提出进行评价,然后大家看看这个作品还有那些地方可以修改一下就更好了,而事实上,由于学生的认知程度和本身的技能有限,所谓的落后生,在技能上落后的学生他往往创作出来的作品得不到肯定。还有的就是学生对这个作品提出更好的意见,那么这里又提到一个概念化的问题,内隐的东西他能完成外显吗?作为日常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我个人认为“文件夹”式的评价应是一个发展的趋向。他才真正的面向了我们的全体学生。六、拓展拓展在教学中是一种对知识的延伸,作为信息技术课我认为拓展主要分为:“思想的拓展和技能的拓展”思想的拓展,大家知道,除了认知目标,技能目标还有情感目标,比如学生自评,互评,师评之后老师就问同学们这作品好不好,好在那里,当然如果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自然而然的就说的非常好,而我们信息技术要上出自己的特色,技能的拓展也同样重要,但现在目前教师往往倾向于对孩子进行思想上的拓展。这似乎又谈到刚才所说的概念化问题,如果没有技能拓展作为基础,在信息技术上思想上的拓展得不到根本的实现。如果只一味的重视思想上的拓展,那么这堂信息技术课本身的特色又在什么地方呢?七、网络及网络化的课堂设计1、1995到我国开始开放互联网,有这么一组数据:至30日上网的计算机从95年400台到3630万台,上网的人数则从7000变成了8700万人,作为重庆一个新的直辖市,网络建设在中国是发展的比较好,比较快的,已经超过和赶上部分沿海城市,但是我们的网络文化建设还远远落后。在这里有一组对首都中小学上网的调查数据:3%的中小学生上过网,且年级越高越多,上网的地点:自己家(5%),朋友家(25%),网吧(26%),学校(4%),上网的目的:聊天(2%),玩游戏(2%),收以邮件下载软件(40%),查找信息(8%),看了这几组数据后我们不得不想到网络他将给我们的中小学带来的影响将是怎么样的?在这个问题上我比较暂同“宜疏忌堵”的方式。而搞好我们的校园网网站的建设,我认为是一条捷劲和较好的方法:A、我们无法也不能阻止学生上网,这时我们就应主动创设一个吸引学生的空间。作为引导学生正确应用网络和形成正确网络道德意识的平台。B、以宽松的环境吸引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润物无声,拓展信息时代的德育新领域。C、利用我们的留言板,聊天室等去暂代学生使用QQ,游戏等(这里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取代这也是不可能的事,而是让学生在我们的校园网里形成一种正确的网络文化意识,正确的对待网络)如我在学校校园网上设置了许多儿童喜欢的栏目:留言板,聊天室,许愿板,VOD,逗逗乐等版块,2、网络化的课堂设计:A、网络化的课堂设计是我们信息技术课发展的必要方向,虽然就离我们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还有一段距离,但我们应该去了解。B、参加各类赛课:如(我们上次参加重庆市小学信息技术课赛课中,共12堂中有8堂是网络型的课,)C、网络文化建设。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论是老人,大人还是我们的小学生,网络对他们都充满着太多的神奇与渴望,这是网络文化道德建设中的德育工作更多的是不是我们信息技术工作者应该承担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