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问题论文
中东问题论文
一、选题选题是论文写作关键的第一步,直接关系论文的质量。常言说:“题好文一半”。对于临床护理人员来说,选择论文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结合学习与工作实际,根据自己所熟悉的专业和研究兴趣,适当选择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2)论文写作选题宜小不宜大,只要在学术的某一领域或某一点上,有自己的一得之见,或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或新的观点和认识,言之有物,读之有益,就可以作为选题;(3)论文写作选题时要查看文献资料,既可了解别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达到什么程度,也可以借鉴人家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成果。需要指出,论文写作选题与论文的标题既有关系又不是一回事。标题是在选题基础上拟定的,是选题的高度概括,但选题及写作不应受标题的限制,有时在写作过程中,选题未变,标题却几经修改变动。二、设计设计是在论文写作选题确定之后,进一步提出问题并计划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以便使科研和写作顺利进行。护理论文设计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专业设计:是根据选题的需要及现有的技术条件所提出的研究方案;(2)统计学设计:是运用卫生统计学的方法所提出的统计学处理方案,这种设计对含有实验对比样本的护理论文的写作尤为重要;(3)写作设计:是为拟定提纲与执笔写作所考虑的初步方案。总之,设计是护理科研和论文写作的蓝图,没有“蓝图”就无法工作。三、实验与观察从事基础或临床护理科学研究与撰写论文,进行必要的动物实验或临床观察是极重要的一步,既是获得客观结果以引出正确结论的基本过程,也是积累论文资料准备写作的重要途径。实验是根据研究目的,利用各种物质手段(实验仪器、动物等),探索客观规律的方法;观察则是为了揭示现象背后的原因及其规律而有意识地对自然现象加以考察。二者的主要作用都在于搜集科学事实,获得科研的感性材料,发展和检验科学理论。二者的区别在于“观察是搜集自然现象所提供的东酉,而实验则是从自然现象中提取它所愿望的东西。”因此,不管进行动物实验还是临床观察,都要详细认真.以各种事实为依据,并在工作中做好各种记录。有些护理论文写作并不一定要进行动物实验或临床观察,如护理管理论文或护理综述等,但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仍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将实践中得来的素材上升到理论,才有可能获得有价值的成果。四、资料搜集与处理资料是构成论文写作的基础。在确定选题、进行设计以及必要的观察与实验之后,做好资料的搜集与处理工作,是为论文写作所做的进一步准备。论文写作资料可分为第一手资料与第二手资料两类。前者也称为第一性资料或直接资料,是指作者亲自参与调查、研究或体察到的东西,如在实验或观察中所做的记录等,都属于这类资料;后者也称为第二性资料或间接资料,是指有关专业或专题文献资料,主要靠平时的学习积累。在获得足够资料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加工处理,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便于应用。对于论文写作来说,这两类资料都是必不可少的,要恰当地将它们运用到论文写作中去,注意区别主次,特别对于文献资料要在充分消化吸收的基础上适当引用,不要喧宾夺主。对于第一手资料的运用也要做到真实、准确、无误。五、论文写作提纲拟写论文提纲也是论文写作过程中的重要一步,可以说从此进入正式的写作阶段。首先,要对学术论文的基本型(常用格式)有一概括了解,并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考虑论文的构成形式。对于初学论文写作者可以参考杂志上发表的论文类型,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对掌握的资料做进一步的研究,通盘考虑众多材料的取舍和运用,做到论点突出,论据可靠,论证有力,各部分内容衔接得体。第三,要考虑论文提纲的详略程度。论文提纲可分为粗纲和细纲两种,前者只是提示各部分要点,不涉及材料和论文的展开。对于有经验的论文作者可以采用。但对初学论文写作者来说,最好拟一个比较详细的写作提纲,不但提出论文各部分要点、而且对其中所涉及的材料和材料的详略安排以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等都有所反映,写作时即可得心应手。六、执笔写作执笔写作标志着科研工作已进入表达成果的阶段。在有了好的选题、丰富的材料和详细的提纲基础上,执笔写作应该是顺利的,但也不可掉以轻心。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内容当然要充实,但形式也不可不讲究,文字表达要精炼、确切,语法修辞要合乎规范,句子长短要适度。特别应注意的是,一定要采用医学科技语体,用陈述句表达,减少或避免感叹、抒情等语句以及俗言俚语,也不要在论文的开头或结尾无关联系党政领导及其言论或政治形势。论文写作也和其他文体写作一样,存在着思维的连续性。因此,在写作时要尽量排除各种干扰,使思维活动连续下去,集中精力,力求一气呵成。对于篇幅较长的论文,也要部分一气呵成,中途不要停顿,这样写作效果较好。
伊斯兰因素。伊斯兰教至少以两种方式影响着国际关系的演变。一方面,穆斯林在全世界的总人口约有10亿,主要生活在北非、西亚、中亚、南亚和东南亚这一长长的孤形地带,它覆盖着重要的交通枢纽、战略要地、石油的主要生产国和输出国以及当今世界经济最有活力的地区,这样,穆斯林国家就构成了能够影响国际局势中力量配置的重要势力。另一方面,穆斯林世界充满贫穷、落后、战争和政治腐败,未来的发展极不确定,尤其是所谓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泛滥与流行,更对地区的稳定形成巨大冲击。因此,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国必须冷静地思考和制定与伊斯兰的核心地带——中东——打交道的策略和方针。石油因素。中国是一个新兴的石油生产大国,但更是一个石油消费大国,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对石油的需求将会大幅度提高。而中东的石油是满足中国需求的唯一来源。同时,作为一个有12亿人口的大国,还必须考虑到国家与民族的长远利益,在可替代能源大量使用之前,如何最大限度利用国际市场上廉价能源,保护国内资源,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经济与政治安全因素。中国要扩大对外开放,来自西方国家的资金、技术、市场和管理经验对中国的现代化的成败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一些西方国家在与中国的经济交往中一方面指望中国发生自然而然的政治变化,另一方面又经常使用经济和非经济手段直接干预中国的发展进程。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成长,一种“中国威胁论”流行起来。种种迹象表明,美国等西方国家似乎有意鼓动对中国的敌视,遏制中国的发展。面对这种局势,中国需要重新评估她所生存的国际环境,重新思考她的外交战略,这当然包括中东外交战略。经济合作因素。阿以和平进程不断取得进展给中东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合作带来希望,地区内的经济合作已经提上议事日程。在当今的国际事务中,中东天生就是容易引起争议的地区,当中东的经济合作还只是一种可能的时候,国际社会的分歧即已显现。美国主导了中东和平,美国当然要主导中东的经济合作,而欧洲则认为,它不能只投资无收益,它必须在中东的经济合作中得到应有的机会,它必须在中东和平红利的分割中获得应有的份额。因此,当毫无结果的中东与北非经济首脑会议在卡萨布兰卡散伙之后不久,欧洲就提出了环地中海区域经济合作的设想。欧、美在中东经济合作问题上的分歧表明,中东的重要战略地位并未因冷战的结束而降低,相反,由于政治力量的改组和变迁以及潜在经济机会的显现,中东似乎比原来有了更加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经济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向前发展,中国与中东在能源开发、沙漠农业、石油化工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前景,因此,中国须制定战略,对中东地区的经济合作作出积极的、具有前瞻性的反应。 (二)确定中国中东外交战略的目标在世纪之交,中国的中东外交战略至少要实现如下目标:预防和消除伊斯兰激进主义以及极端民族主义的影响,为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创造良好的环境。支持和促进中东和海湾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使中国能够在海湾获得稳定的原油供应,满足中国在世纪之交日趋增加的能源需求。增加和中东国家的经贸往来,努力在地区的经济活动中扩大中国的参与,逐步实现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多元化。全面发展与中东国家的关系,确保中东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对中国的同情与支持。 四、结束语冷战的结束以及海湾战争极大地改变了中东的政治地图,也改变了中东国家的议事日程,尤其是阿以之间从对抗走向和谈使得地区间的经济合作第一次成为一种现实的可能。然而,中东地区仍存在许多难以消除的矛盾与冲突,诸如伊斯兰激进主义的威胁、普遍流行的政治腐败和专制、各国对资源(尤其是水资源)的争夺等等,所有这些因素都威胁着中东的稳定与安全,使中东未来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中东是对中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地区,它的发展前景关系到中国的安全与稳定,关系到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尤其是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成长,中东在能源、市场以及其它经济领域对中国将变得更加重要。因此,中国积极参与中东事务,努力促进中东的稳定应该构成中国中东外交的基本态度。从现在开始,中国必须面向21世纪,制定一项长远的中东外交战略。
考试之后就有答案了啊。。。。
中东问题完全是历史的偶然性。我是在读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时,发现他们在书中多处使用“交往”一词,其中有一段是这样讲的: “某一地方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只有交往具有世界性质,并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的时候,保存住自己创造出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把生产力、交往、世界性联系在一起,而“交往”成为核心纽带。可见, “交往”在他们心目中的重要性。由此,我开始关注“交往”问题。我从历史哲学意义上思考的结果是,人类的交往与人类的历史同步发展,这是人的社会属性所决定的。人类在第一个历史活动----生产劳动中,就表现了交往的双重关系:自然和社会关系。在此种关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是人同自然界所完成的本质的统一,是人们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依托,是文明交往的开始。但是,当我把交往问题从哲学思考转入历史学领域时,首先碰到了战争问题,即怎样用“交往”解释战争。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战争本身还是一种经常的交往形式”的提法,促使我考虑“战争”与“交往”的关系,于是再一次系统研读了*****《战争论》这部经典名著。克氏关于战争是“政治交往”的论述,佐证了马、恩的观点,也进一步廓清了我对交往问题的思路。这样,我从哲学和历史学两个层面上,对交往问题有了初步宏观的认识:交往是人类的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决不能离开交往去考察人类文明的演进,人类的文明交往是社会前进的动力。
关于中东问题的论文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已被卷入全球化大潮中的中东地区经济现代化,其注重经济合作和经济一体化的特征日益明显。同时,复杂的世界经济形势带给中东的不仅仅是机遇,更多的是风险,中东地区经济发展的前景也会因此而显得更加复杂和难以预测。这就要求对中东经济现代化问题的研究绝不能仅仅着眼于本地区,而是应把它放在国际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去思考。 经济全球化和经济现代化辨析 在此,我们首先要搞清楚经济全球化和经济现代化各自的内涵及特征,以便更深刻地认识中东现代化进程。当前人们对经济全球化下的定义难以达成共识,但通俗地讲,它是指经济活动逐渐步入国际化,生产逐渐开始跨越国界,是指资本、商品、服务、劳动、技术以及信息等生产要素超越市场和国界进行扩散的现象,或者说它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而且,它是以通讯技术革命和科技革命为原动力的。在产品和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变革极大地推动了过去近20年经济活动的全球化,这些变革由于其较强的扩散性,与新的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从而推动了“新的技术经济范式”的发展,该范式是以知识密集型的产品、新的公司组织和系统结构的深刻变化为主要特征的。 经济现代化是从工业化和技术化中演绎出来的一个新概念,它是人类摆脱旧的经济观念束缚、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兼收并蓄、在矛盾和斗争中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曲折发展过程,是人或者人类社会对经济发展及其运行机制作出理性反应的过程。经济现代化是目前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包括中东地区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地区实现经济现代化的任务尤为艰巨。就全球范围来看,各国经济现代化呈现一些共同的特征,即其核心都是工业化,并贯通于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电讯业,以及其他服务行业等各个经济部门,其过程具有很大的冒险性和曲折性。另外,经济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这一大系统中的子系统,而社会现代化是个综合平衡的发展过程,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层面上的现代化彼此牵制、彼此促进,任何一个方面的现代化都不可能独立完成,因此经济现代化必须与政治、文化的现代化同行。 与经济全球化一样,经济现代化的原动力也是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变革。事实证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以及其他西欧发达国家每经历一次工业革命和技术革命,总会获得飞跃式发展,世界现代化总是在工业革命和技术进步的过程中不断向前推进。现代化与全球化都是源生于西方发达国家,而后由中心向全球扩展,这就决定了各国在走现代化道路或应对全球化时或多或少会借鉴甚至模仿西方的发展模式,其传统文化、生活方式、经营模式、发展理念等会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化或世俗化的冲击。另外,经济现代化和全球化一样都具有开放性和全球意义。 虽然经济全球化和经济现代化之间存在着共性,但二者并非完全等同。首先,经济全球化是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中心、在强权国家利益主导下以势不可挡的趋势向边缘扩散,处于边缘的中东地区发展中国家或其他地区会身不由己地被卷入其中应战,但实现现代化却是每个民族国家出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愿望而作出的自然抉择,往往以十分积极的姿态应对。其次,经济全球化是个别民族国家的利益扩充到全球范围的横向拓展的进程,而经济现代化则是民族国家经济进步的一种历史纵向的发展过程。再次,经济全球化是跨越国界、跨越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现象,无明显的文化、价值观念、伦理等个性特征,而每个主权国家却可以根据自身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来选择适于自身特点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经济现代化更多体现的是纯经济上的意义,它虽然和政治有关联,但对国际政治体系影响相对微弱,而经济全球化却有着强烈的政治特性。苏联解体后,世界逐渐向一极发展,美国在争得霸主地位后调整了其经济政策,摒弃原有的“经济国家主义”,转而推行“经济国际主义”,这个背景决定了全球化和政治难以分割。按照法国学者雅克·阿达的理解,经济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对世界的支配和控制,全球化进程就是资本主义横行世界和肆虐全球的进程。因此,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已远远超出纯经济的意义,截至目前,经济全球化还是中心强权国家利益主导的全球化,这把“双刃剑”对于中东等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可能是“陷阱”,而不是机遇,甚至可能会付出牺牲主权的惨重代价。 全球化背景下中东地区的经济合作 中东经济的现代化既是地区性问题,也是全球性问题。中东各国由于自然资源、人口状况、生产力状况、技术力量等因素的差异,它们各自选择适合于自己的现代化模式,但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中东各国纷纷走上经济合作之路,将经济现代化和全球化融为一体,并着重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一)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 1973年中东战争之后石油价格大幅度上涨,中东地区出现了发展经济的有利时机。西亚各国因人口基数小、避低就高的就业观念、伊斯兰教对妇女参与社会活动的限制,以及有限的技术等因素所致,劳动力很少,不得不大量依靠外来劳工。南亚和东南亚的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向西亚输入。印度和巴基斯坦是最先向西亚输送劳工的非阿拉伯国家,孟加拉国、菲律宾、泰国和东亚的韩国紧随其后。据统计,1975年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韩国和泰国输向西亚的劳工占整个南亚、东亚和东南亚的2%,到1980年此项比例升至54%,到1989年有所降低,为50%左右。而印度和巴基斯坦相反,1975年占97%,到1989降到不足30%。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所占比例由1975年的1%升到1989年的22%。从20世纪 70-80年代早期,韩国一直是西亚劳动力的重要来源地,尤其是肋年代达到高峰,人数超过 15万,90年代以后这种地位显著下降,跌至不足1000人。这种趋势反映了南亚和东南亚廉价劳动力输出国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强,同时也是韩国经济状况不断得到改善的结果。 阿拉伯国家内部的劳务流动主要表现为非产油国的劳动力大量向产油国流动,他们一方面可以赚取大量外汇,另一方面也缓解了本国的就业压力。中东地区一些经济严重依赖侨汇收入的劳务输出国在敦促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劳动力互动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并促成1976年阿拉伯国家间相关协议的签定。 据对劳务输出国的调查表明,中东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劳务流动的特点是批量大、期限短,一般是2至5年,另外,流动的一般是非技术的或者半技术的人员。而从发达国家进人的多是长期的技术劳务,被称之为“脑力输出”。中东地区劳务流动的另一特点是受石油价格影响较大,在20世纪80年代初时对外籍劳工的需求量最大,1983年以后油价下跌,中东国家相应也减缓了劳务合作的进程。 (二)金融和资金的一体化 为了应对汹涌而来的金融全球化浪潮,中东各国纷纷进行金融体制改革,加强地区金融业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由传统的金融体制向全球一体化转型,成为中东经济合作中最有成效的领域。当前,根据国内一些学者的总结,中东国家金融一体化主要显现出下列特征:由国有化转向私有化、由小型化转向规模化、由单一化转向全能化、服务由柜台转向网络化、由国别化转向区域化、逐渐进入世界一体化进程中,主要体现为中东国家的银行纷纷在海外开设分支机构,并向国际资本市场发行股票和金融债券,逐步引进新的国际金融管理模式,加快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并迅速加入金融兼并的浪潮之中。此外,中东伊斯兰银行也开始显现全球化发展的趋势,扩展到亚、欧、美等地区,并在英国、瑞士、美国、印度、巴拿马和中国等非伊斯兰国家设立分支机构,开展跨国金融业务和投资开发。 (三)生产和贸易的合作 日本是中东石油生产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它在这些国家的进出口总额中约占1/4,欧洲位居日本之后。而非产油国的贸易伙伴主要是欧洲国家,如法国占摩洛哥进口额和出口额各为35%左右。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油价的回升,阿拉伯国家间的贸易额迅速增长(其中 70%为石油、石油产品和农产品),80年代后随着油价的跌落开始下降。海湾战争后,为了促进阿拉伯国家间的经贸合作,阿拉伯货币基金组织曾设立专项基金,阿拉伯国家还合作建立一个贸易信息网络,进一步加强了它们之间的市场联系。2001年油价再次下降,致使贸易出口大幅度回落,在进口方面有所增长。从总体上看,本世纪中东国家的贸易基本保持顺差,改变了上世纪90年代的贸易逆差状况。 中东地区生产领域的合作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有所发展。阿盟为促进阿拉伯国家间的地区贸易合作,早在1964年就成立了阿拉伯经济统一理事会。此后还成立了阿拉伯联合公司、阿拉伯工业投资公司、阿拉伯矿业公司、阿拉伯药品工业和医疗器械公司,以及阿拉伯牲畜发展公司等经济协调机构,它们极大地推动了该地区生产领域的合作。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在中东地区生产领域的合作中起到了积极作用,由它组建的一系列组织为促进石油工业、完善石油生产下游服务、协调各成员国政治、经济、军事和安全关系等方面发挥了有效作用。70年代中东地区的农业合作也有所发展。1976年阿盟13个成员国签订了建立农业发展基金的协议,帮助阿拉伯国家发展农业,以解决中东粮食短缺的难题。 中东经济现代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可以看出,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中东地区经济合作和现代化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存在的问题也十分突出。中东经济现代化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1)对外依赖性较强,主要表现为:资源较单一,除了石油较充足外,其他资源相对匮乏,需要从国外调入;工业化投资主要靠吸引外资,其经济某种程度上受到大国的操控;科技和设备严重依赖于国外;缺少足够的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健全,在国际市场上还不能运作自如,尚有许多空档。(2)经济出现双重结构,即经济思想和经济结构的二元性特征。从思想上体现为传统文化与西方科学技术的并存,一方面将科技作为经济现代化的第一生产力要素,另一方面又将传统作为经济增长的精神文化力量。在经济结构上,中东经济显现出大工业与小农经济、游牧经济和小型企业的并存。面对汹涌而来的世界经济发展浪潮,中东地区的经济现代化之路将更加艰辛和富于挑战性。目前,世界经济正逐渐向全球化和地区化两种趋势发展。对于全球化和地区化的关系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地区化会不可避免地加大地区间的冲突,其结果是最终会导致国际体系的破裂和地区保护主义的加强。另一种观点认为,区域一体化会加强全球化的发展。因为从当前国际贸易和资金流动迹象来看并未形成排外的地区集团,且经济全球化已由公司和市场的技术重组大大向前推进了。地区化的发展不可能对全球化构成威胁,地区主义和全球主义之间产生积极的作用需要一定的条件,最重要的是在维持自身发展模式的同时在多大程度上对外开放,即所谓的“开放的地区主义”。 近20年来,中东一些国家虽然以贸易自由化、金融自由化、私有化为主要目标制定了若干调整计划,并逐步取消政府干预,开放国内市场。但这些改革并没有实现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现代化目标,传统农业社会的基本特征仍然十分明显,新的投资和发展机遇还很少。全球竞争的构成元素和关键作用已由新技术来承担,即必须要有充足的具备专业技能的劳动力、可以刺激技术发展的竞争环境和合理的动力机制,如果单单利用传统的方法和经济策略来推行改革计划与提高其竞争力是不现实的。因此,目前中东国家首先要培植合理的工业生产能力,进行经济结构改革,并制定灵活有效的政策,以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以便获得长期能够自给的能源和自我发展。其次,由于中东大多数国家的贸易模式主要建立在资源密集型和农产品、原材料的基础上,还处于原始的阶段,最终导致资金大量外流。中东是世界上资金外流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最高的地区。中东地区必须进一步加强同发达地区或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并应制定相配套的长期发展战略和以出口为导向的策略,充分利用世界市场,促使生产和出口模式升级,最终扼制资金外流。再次,中东应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充分发挥互补优势。当前在经济区域一体化的利弊上还有争议,但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地区合作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因为当前全球化和地区化趋势已经显露,地区合作有利于商品和服务的互动与基础设施的建设,最终可形成规模经济。最后,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发达国家的外援仍然会源源不断地输入中东,中东地区应根据具体的经济状况来进行资金和能源的分配,尤其要考虑到市场和政策等因素。 当然实现上述目标的前提,就是如何形成地区间的协商以推进中东和平进程,创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的周边环境。地区冲突对中东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由于地区冲突难以平息,中东许多国家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都用于扩军备战,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的力度。据统计,中东18个国家中有11国的国防开支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5%,沙特的国防开支则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以色列、叙利亚和约旦等国该值均超过8%。阿以冲突给这一地区的合作带来极大的阻力,双方优势不能得到互补,致使许多中东国家蒙受经济损失。据估计,仅在1996年,以色列因阿拉伯国家的联合抵制损失就达400亿美元,而阿拉伯国家因以色列的封锁和控制同样遭受数以百亿美元的损失。巴以冲突使巴勒斯坦的经济更是屡屡受挫,2000年9月以来,巴勒斯坦因赴以色列劳工减少导致收入下降、贸易锐减、失业增加、税收减少,以及旅游收入下滑等所遭受的直接损失有45亿美元。自2002年4月以色列加强对巴勒斯坦城镇的封锁和宵禁以来,巴勒斯坦每天损失就达600万美元,其经济几近于崩溃。而以色列在2000年以后的近两年中也损失达50亿美元。 总之,近些年来,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两种基本趋势不断上升。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它们将相互交织作用,会对中东地区的经济现代化形成极大的冲击,强大的地缘经济发展势头会使地区之间的经济关系越来越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可能会导致分歧、相互指责和地区保护主义的不断强化。中东惟有在加强地区经济合作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开放的、面向全球的国际经济体系,才可能在强力竞争中找到生存的空间,避免被国际经济规则边缘化、甚或被淘汰出局。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中东,一般指西亚沿地中海的一些国家和非洲的埃及等地。历史上长期以来的中东问题的核心就是巴勒斯坦问题。 公元前11世纪,犹太人的远祖希伯来人来到巴勒斯坦地区,后因罗马帝国入侵,犹太人被驱逐出该地区,在此后的1000多年间,该地区成为阿拉伯人的长期居住地。逃往西欧的犹太人饱受压迫,19世纪末兴起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想在这里建国。1947年11月,美国控制下的联合国通过了巴勒斯坦地区“分治”,建立一个犹太国家和一个阿拉伯国家的决议。以色列建国后,先后通过四次中东战争,占领了巴勒斯坦大片领土。此后双方冲突不断,多年的战争给巴以双方造成了惨重损失。进入90年代,在各方努力下,巴尔干和平进程加快。但由于积怨太深,民族矛盾、领土争端和宗教纷争及超级大国插手干预,使问题迟迟不能解决。沙龙执政之后,巴尔干冲突明显升级,中东和平问题再次陷入僵局。 学科分析 从地理学科分析: 1.该地处于“五海三洲”之地,地理位置重要。 2.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储油区,石油的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一半以上,具有储量大、埋藏浅、出油多、油质好的特点。 3.重要的位置,丰富的石油,巨大的经济利益,成为世界列强争夺的焦点。 4.该地受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降水少,水资源极端缺乏。约旦河西岸目前80%的淡水资源被以色列人控制和消费,导致巴勒斯坦人生活和生产用水十分紧张。水资源争夺成为巴以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历史学科分析: 1.中东问题是长期以来资本主义国家殖民统治的恶果。在一战前的一千多年,巴勒斯坦地区一直是阿拉伯人的长期居住地。一战后,英国取得了在这一地区的“委任统治权”,英国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陆续迁往巴勒斯坦。 2.中东问题又是大国强权政治的产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控制的联合国通过了巴勒斯坦地区“分治”、建立一个犹太国家和一个阿拉伯国家的决议。1948年,犹太人国家以色列建立,但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国家长期没有建立起来。在西方大国英、法、美霸权主义支持甚至直接参与下,以色列先后四次进行中东战争,侵占巴勒斯坦、约旦、埃及、叙利亚大片领土,更加剧了宗教、民族矛盾,使中东地区长期处于动荡之中,不但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极大损失,同时也不利于世界和平,不符合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从政治学科分析: 1.和平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但世界并不太平,民族矛盾、领土争端和宗教纷争使一些地区冲突不断,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与安全。 2.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障碍。中东问题的产生及迟迟不能解决,主要是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为了争夺该地区的控制权而插手干预的结果。由于美国长期以来偏袒以色列,助长了以色列的侵略扩张气焰,加深了以色列同阿拉伯国家的矛盾,近年来虽然出现了缓和的迹象,但要真正实现和平则十分困难。 3.民族和宗教问题处理的好坏对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统一具有重要影响。中东地区动荡不安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宗教纷争和民族矛盾的激化。 例题剖析 例题:石油被称为“工业血液”,每一次石油危机都使西方的工业国通货膨胀、经济衰退,导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2000年国际油价的攀升,导致欧美通货膨胀加剧,并给正在迅速发展的世界经济蒙上了一层阴影。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石油是地质时期 大量沉积在湖泊和海洋中变成 ,经过复杂的地质作用富集起来,它多半形成在 代及 代的湖盆和大陆架上。西亚最主要的产油国是伊朗、 、 和沙特阿拉伯。 (2)历史上由于该地区主要产油国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和伊斯兰革命,政局动荡,两次引发“石油危机”。简述两次石油危机的影响。 (3)2000年以来,世界油价一路攀升,由每桶不到10美元提高到40多美元。国际能源署一份报告认为,全球油价仍将维持高位。过高的油价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请说明油价过高将给世界经济造成哪些影响。 剖析:此题以石油这一最重要的常规能源为切入点,综合考查石油的成因、分布及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考查考生对地理知识的识记能力和对历史、政治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回答第(2)问,学生往往抛开两次中东石油提价所导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泛泛而论,不结合课本具体知识。回答第(3)问,学生往往只考虑对石油进口国的影响,而不考虑对石油输出国的影响,且容易停留在经济知识上,而不注意上升到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高度来认识问题。 (1)低等生物 有机质 中生 新生 伊拉克 科威特 (2)两次石油危机分别引发了20世纪70年代初和70年代末的经济危机;结束了资本主义世界长达20多年的“黄金时代”,出现了经济发展缓慢、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局面。 (3)石油作为一种关联性很强的产品,价格过高,会导致相关产品生产成本的增加,物价上涨。特别是依赖进口的石油消费国将会出现通货膨胀,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将下降。对石油输出国而言,可以提高经济效益,保护不可再生资源,有利于长远发展,有利于争取有利的国际贸易地位,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中东地理位置重要,素有“五海三洲之地”之称。中东地区是亚欧非三洲的接合部,且正好位于东半球大陆的中心。中东周围环绕着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里海和波斯湾等国际海域,这些海域大大便利了中东与世界各地的联系。沟通上述海域的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苏伊士运河、曼德海峡和霍尔木兹海峡等,是重要的国际航道,也是扼守这些航道的重要门户。中东地区这种适中、临海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东方和西方、欧洲经西亚到北非的联系纽带和十字路口,从而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我是机制七班韩旭 就个名可能会火
中东问题完全是历史的偶然性。我是在读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时,发现他们在书中多处使用“交往”一词,其中有一段是这样讲的: “某一地方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只有交往具有世界性质,并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的时候,保存住自己创造出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把生产力、交往、世界性联系在一起,而“交往”成为核心纽带。可见, “交往”在他们心目中的重要性。由此,我开始关注“交往”问题。我从历史哲学意义上思考的结果是,人类的交往与人类的历史同步发展,这是人的社会属性所决定的。人类在第一个历史活动----生产劳动中,就表现了交往的双重关系:自然和社会关系。在此种关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是人同自然界所完成的本质的统一,是人们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依托,是文明交往的开始。但是,当我把交往问题从哲学思考转入历史学领域时,首先碰到了战争问题,即怎样用“交往”解释战争。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战争本身还是一种经常的交往形式”的提法,促使我考虑“战争”与“交往”的关系,于是再一次系统研读了*****《战争论》这部经典名著。克氏关于战争是“政治交往”的论述,佐证了马、恩的观点,也进一步廓清了我对交往问题的思路。这样,我从哲学和历史学两个层面上,对交往问题有了初步宏观的认识:交往是人类的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决不能离开交往去考察人类文明的演进,人类的文明交往是社会前进的动力。
中东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中东问题完全是历史的偶然性。我是在读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时,发现他们在书中多处使用“交往”一词,其中有一段是这样讲的: “某一地方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只有交往具有世界性质,并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的时候,保存住自己创造出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把生产力、交往、世界性联系在一起,而“交往”成为核心纽带。可见, “交往”在他们心目中的重要性。由此,我开始关注“交往”问题。我从历史哲学意义上思考的结果是,人类的交往与人类的历史同步发展,这是人的社会属性所决定的。人类在第一个历史活动----生产劳动中,就表现了交往的双重关系:自然和社会关系。在此种关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是人同自然界所完成的本质的统一,是人们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依托,是文明交往的开始。但是,当我把交往问题从哲学思考转入历史学领域时,首先碰到了战争问题,即怎样用“交往”解释战争。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战争本身还是一种经常的交往形式”的提法,促使我考虑“战争”与“交往”的关系,于是再一次系统研读了*****《战争论》这部经典名著。克氏关于战争是“政治交往”的论述,佐证了马、恩的观点,也进一步廓清了我对交往问题的思路。这样,我从哲学和历史学两个层面上,对交往问题有了初步宏观的认识:交往是人类的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决不能离开交往去考察人类文明的演进,人类的文明交往是社会前进的动力。
埃及迈出了历史性一步,世界也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民主、民众、民生”,终将成为这个世界上的最强音 数以百万计的民众聚到解放广场,行驶自己应有的权利,坚持,坚持,一直到取得胜利!埃及这个古老的国家,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埃及人民的力量和作用,埃及迈出了历史性一步,世界也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埃及永远不可能再回到原状! 也许,我们也应该同样赞赏一下穆巴拉克总统——作为执政了30年的、曾经为埃及做过贡献的老总统,毕竟以大局为重,主动提出了辞职——以这样“和平”的方式,对“埃及人民渴求变革的愿望”作出了积极地回应。然而,对于有些网友为埃及总统辞职行为的“感动”,我也不得不说,穆巴拉克作为一个老牌政治家、领袖,他也实属“无可奈何花落去”;非到迫不得已、完全没有退路的情况下,我相信他是绝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的话,他充其量算是还算明智和理性的人物。如果像某些一贯头脑发热的政治家那样,总是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则将面临怎样不利的下场,后果也不好预料了。 埃及人民为所取得的成果而欢呼,而振奋。虽然埃及今后的路程还很长,这一切都只不过是个开端,但从历史进程看,谁也否定不了,埃及人民已经取得了这个世界上最空前的胜利!全世界民众都在关注和期待埃及人民会有一个更好的结果。 民众觉醒,是世界希望所在。埃及军方的表现,足以载入人类最光辉的历史,同时,也给那些所谓“政治家”们一记响亮的耳光……埃及军方面临“国家动乱”,以人为本,大义凛然地发表声明——“致伟大的埃及人民:你们的武装力量了解人民的合法权利,现在不会,将来也不会对埃及人民动用武力。”这个“不对抗议民众动武”的庄严承诺,看到了人类人性的一次大放异彩!这是埃及民众的幸事与自豪;同时,也深感中国同胞内心深处的哀痛。 从突尼斯到埃及,从西到东,从南到北,全球民众的觉醒,势不可挡,标志着这个世界已经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人类社会,最终要以民众的觉醒为标志,整个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向埃及的民众表达最崇高的敬礼!他们的觉悟、胆识和勇敢精神,将永载人类的光辉史册!“埃及在6千多年的人类历史上发挥了关键作用。随着埃及人民要求行使他们的普世权利,历史的车轮以令人眩晕的速度飞转。谁走到时代的前列,谁就有资格代表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谁就有资格成为民众追逐、拥护、向往的榜样;而那些妄图阻止民众为自己的尊严、自由、民主和所有的权益而斗争的所谓政党、集团、组织,终将受到历史的唾弃。 民众的觉醒,历史的进步,是任何一时显赫的人物、任何一时强大的力量也阻挡不了的时代潮流。因为那是“人类尊严的力量,而人类的尊严不可剥夺。”埃及人民给我们的启迪和激励,他们的行动表明,追求社会正义无须通过暴力手段;在埃及,是非暴力的道德力量——不是极端主义,不是滥杀无辜,而是非暴力和道德力量——再一次使历史的轨迹转向正义。尽管我们看到的是埃及人,听到的是他们的声音,但我们的耳边却响起历史的回声:这是德国人推倒柏林墙、印度尼西亚学生走上街头、甘地领导人民走上通往正义之路的回声。 从解放广场,传来的呐喊,它响彻全球! 坚信,“民主、民众、民生”,终将成为这个世界上的最强音!!!
考试之后就有答案了啊。。。。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已被卷入全球化大潮中的中东地区经济现代化,其注重经济合作和经济一体化的特征日益明显。同时,复杂的世界经济形势带给中东的不仅仅是机遇,更多的是风险,中东地区经济发展的前景也会因此而显得更加复杂和难以预测。这就要求对中东经济现代化问题的研究绝不能仅仅着眼于本地区,而是应把它放在国际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去思考。 经济全球化和经济现代化辨析 在此,我们首先要搞清楚经济全球化和经济现代化各自的内涵及特征,以便更深刻地认识中东现代化进程。当前人们对经济全球化下的定义难以达成共识,但通俗地讲,它是指经济活动逐渐步入国际化,生产逐渐开始跨越国界,是指资本、商品、服务、劳动、技术以及信息等生产要素超越市场和国界进行扩散的现象,或者说它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而且,它是以通讯技术革命和科技革命为原动力的。在产品和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变革极大地推动了过去近20年经济活动的全球化,这些变革由于其较强的扩散性,与新的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从而推动了“新的技术经济范式”的发展,该范式是以知识密集型的产品、新的公司组织和系统结构的深刻变化为主要特征的。 经济现代化是从工业化和技术化中演绎出来的一个新概念,它是人类摆脱旧的经济观念束缚、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兼收并蓄、在矛盾和斗争中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曲折发展过程,是人或者人类社会对经济发展及其运行机制作出理性反应的过程。经济现代化是目前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包括中东地区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地区实现经济现代化的任务尤为艰巨。就全球范围来看,各国经济现代化呈现一些共同的特征,即其核心都是工业化,并贯通于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电讯业,以及其他服务行业等各个经济部门,其过程具有很大的冒险性和曲折性。另外,经济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这一大系统中的子系统,而社会现代化是个综合平衡的发展过程,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层面上的现代化彼此牵制、彼此促进,任何一个方面的现代化都不可能独立完成,因此经济现代化必须与政治、文化的现代化同行。 与经济全球化一样,经济现代化的原动力也是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变革。事实证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以及其他西欧发达国家每经历一次工业革命和技术革命,总会获得飞跃式发展,世界现代化总是在工业革命和技术进步的过程中不断向前推进。现代化与全球化都是源生于西方发达国家,而后由中心向全球扩展,这就决定了各国在走现代化道路或应对全球化时或多或少会借鉴甚至模仿西方的发展模式,其传统文化、生活方式、经营模式、发展理念等会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化或世俗化的冲击。另外,经济现代化和全球化一样都具有开放性和全球意义。 虽然经济全球化和经济现代化之间存在着共性,但二者并非完全等同。首先,经济全球化是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中心、在强权国家利益主导下以势不可挡的趋势向边缘扩散,处于边缘的中东地区发展中国家或其他地区会身不由己地被卷入其中应战,但实现现代化却是每个民族国家出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愿望而作出的自然抉择,往往以十分积极的姿态应对。其次,经济全球化是个别民族国家的利益扩充到全球范围的横向拓展的进程,而经济现代化则是民族国家经济进步的一种历史纵向的发展过程。再次,经济全球化是跨越国界、跨越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现象,无明显的文化、价值观念、伦理等个性特征,而每个主权国家却可以根据自身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来选择适于自身特点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经济现代化更多体现的是纯经济上的意义,它虽然和政治有关联,但对国际政治体系影响相对微弱,而经济全球化却有着强烈的政治特性。苏联解体后,世界逐渐向一极发展,美国在争得霸主地位后调整了其经济政策,摒弃原有的“经济国家主义”,转而推行“经济国际主义”,这个背景决定了全球化和政治难以分割。按照法国学者雅克·阿达的理解,经济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对世界的支配和控制,全球化进程就是资本主义横行世界和肆虐全球的进程。因此,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已远远超出纯经济的意义,截至目前,经济全球化还是中心强权国家利益主导的全球化,这把“双刃剑”对于中东等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可能是“陷阱”,而不是机遇,甚至可能会付出牺牲主权的惨重代价。 全球化背景下中东地区的经济合作 中东经济的现代化既是地区性问题,也是全球性问题。中东各国由于自然资源、人口状况、生产力状况、技术力量等因素的差异,它们各自选择适合于自己的现代化模式,但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中东各国纷纷走上经济合作之路,将经济现代化和全球化融为一体,并着重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一)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 1973年中东战争之后石油价格大幅度上涨,中东地区出现了发展经济的有利时机。西亚各国因人口基数小、避低就高的就业观念、伊斯兰教对妇女参与社会活动的限制,以及有限的技术等因素所致,劳动力很少,不得不大量依靠外来劳工。南亚和东南亚的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向西亚输入。印度和巴基斯坦是最先向西亚输送劳工的非阿拉伯国家,孟加拉国、菲律宾、泰国和东亚的韩国紧随其后。据统计,1975年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韩国和泰国输向西亚的劳工占整个南亚、东亚和东南亚的2%,到1980年此项比例升至54%,到1989年有所降低,为50%左右。而印度和巴基斯坦相反,1975年占97%,到1989降到不足30%。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所占比例由1975年的1%升到1989年的22%。从20世纪 70-80年代早期,韩国一直是西亚劳动力的重要来源地,尤其是肋年代达到高峰,人数超过 15万,90年代以后这种地位显著下降,跌至不足1000人。这种趋势反映了南亚和东南亚廉价劳动力输出国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强,同时也是韩国经济状况不断得到改善的结果。 阿拉伯国家内部的劳务流动主要表现为非产油国的劳动力大量向产油国流动,他们一方面可以赚取大量外汇,另一方面也缓解了本国的就业压力。中东地区一些经济严重依赖侨汇收入的劳务输出国在敦促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劳动力互动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并促成1976年阿拉伯国家间相关协议的签定。 据对劳务输出国的调查表明,中东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劳务流动的特点是批量大、期限短,一般是2至5年,另外,流动的一般是非技术的或者半技术的人员。而从发达国家进人的多是长期的技术劳务,被称之为“脑力输出”。中东地区劳务流动的另一特点是受石油价格影响较大,在20世纪80年代初时对外籍劳工的需求量最大,1983年以后油价下跌,中东国家相应也减缓了劳务合作的进程。 (二)金融和资金的一体化 为了应对汹涌而来的金融全球化浪潮,中东各国纷纷进行金融体制改革,加强地区金融业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由传统的金融体制向全球一体化转型,成为中东经济合作中最有成效的领域。当前,根据国内一些学者的总结,中东国家金融一体化主要显现出下列特征:由国有化转向私有化、由小型化转向规模化、由单一化转向全能化、服务由柜台转向网络化、由国别化转向区域化、逐渐进入世界一体化进程中,主要体现为中东国家的银行纷纷在海外开设分支机构,并向国际资本市场发行股票和金融债券,逐步引进新的国际金融管理模式,加快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并迅速加入金融兼并的浪潮之中。此外,中东伊斯兰银行也开始显现全球化发展的趋势,扩展到亚、欧、美等地区,并在英国、瑞士、美国、印度、巴拿马和中国等非伊斯兰国家设立分支机构,开展跨国金融业务和投资开发。 (三)生产和贸易的合作 日本是中东石油生产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它在这些国家的进出口总额中约占1/4,欧洲位居日本之后。而非产油国的贸易伙伴主要是欧洲国家,如法国占摩洛哥进口额和出口额各为35%左右。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油价的回升,阿拉伯国家间的贸易额迅速增长(其中 70%为石油、石油产品和农产品),80年代后随着油价的跌落开始下降。海湾战争后,为了促进阿拉伯国家间的经贸合作,阿拉伯货币基金组织曾设立专项基金,阿拉伯国家还合作建立一个贸易信息网络,进一步加强了它们之间的市场联系。2001年油价再次下降,致使贸易出口大幅度回落,在进口方面有所增长。从总体上看,本世纪中东国家的贸易基本保持顺差,改变了上世纪90年代的贸易逆差状况。 中东地区生产领域的合作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有所发展。阿盟为促进阿拉伯国家间的地区贸易合作,早在1964年就成立了阿拉伯经济统一理事会。此后还成立了阿拉伯联合公司、阿拉伯工业投资公司、阿拉伯矿业公司、阿拉伯药品工业和医疗器械公司,以及阿拉伯牲畜发展公司等经济协调机构,它们极大地推动了该地区生产领域的合作。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在中东地区生产领域的合作中起到了积极作用,由它组建的一系列组织为促进石油工业、完善石油生产下游服务、协调各成员国政治、经济、军事和安全关系等方面发挥了有效作用。70年代中东地区的农业合作也有所发展。1976年阿盟13个成员国签订了建立农业发展基金的协议,帮助阿拉伯国家发展农业,以解决中东粮食短缺的难题。 中东经济现代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可以看出,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中东地区经济合作和现代化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存在的问题也十分突出。中东经济现代化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1)对外依赖性较强,主要表现为:资源较单一,除了石油较充足外,其他资源相对匮乏,需要从国外调入;工业化投资主要靠吸引外资,其经济某种程度上受到大国的操控;科技和设备严重依赖于国外;缺少足够的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健全,在国际市场上还不能运作自如,尚有许多空档。(2)经济出现双重结构,即经济思想和经济结构的二元性特征。从思想上体现为传统文化与西方科学技术的并存,一方面将科技作为经济现代化的第一生产力要素,另一方面又将传统作为经济增长的精神文化力量。在经济结构上,中东经济显现出大工业与小农经济、游牧经济和小型企业的并存。面对汹涌而来的世界经济发展浪潮,中东地区的经济现代化之路将更加艰辛和富于挑战性。目前,世界经济正逐渐向全球化和地区化两种趋势发展。对于全球化和地区化的关系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地区化会不可避免地加大地区间的冲突,其结果是最终会导致国际体系的破裂和地区保护主义的加强。另一种观点认为,区域一体化会加强全球化的发展。因为从当前国际贸易和资金流动迹象来看并未形成排外的地区集团,且经济全球化已由公司和市场的技术重组大大向前推进了。地区化的发展不可能对全球化构成威胁,地区主义和全球主义之间产生积极的作用需要一定的条件,最重要的是在维持自身发展模式的同时在多大程度上对外开放,即所谓的“开放的地区主义”。 近20年来,中东一些国家虽然以贸易自由化、金融自由化、私有化为主要目标制定了若干调整计划,并逐步取消政府干预,开放国内市场。但这些改革并没有实现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现代化目标,传统农业社会的基本特征仍然十分明显,新的投资和发展机遇还很少。全球竞争的构成元素和关键作用已由新技术来承担,即必须要有充足的具备专业技能的劳动力、可以刺激技术发展的竞争环境和合理的动力机制,如果单单利用传统的方法和经济策略来推行改革计划与提高其竞争力是不现实的。因此,目前中东国家首先要培植合理的工业生产能力,进行经济结构改革,并制定灵活有效的政策,以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以便获得长期能够自给的能源和自我发展。其次,由于中东大多数国家的贸易模式主要建立在资源密集型和农产品、原材料的基础上,还处于原始的阶段,最终导致资金大量外流。中东是世界上资金外流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最高的地区。中东地区必须进一步加强同发达地区或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并应制定相配套的长期发展战略和以出口为导向的策略,充分利用世界市场,促使生产和出口模式升级,最终扼制资金外流。再次,中东应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充分发挥互补优势。当前在经济区域一体化的利弊上还有争议,但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地区合作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因为当前全球化和地区化趋势已经显露,地区合作有利于商品和服务的互动与基础设施的建设,最终可形成规模经济。最后,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发达国家的外援仍然会源源不断地输入中东,中东地区应根据具体的经济状况来进行资金和能源的分配,尤其要考虑到市场和政策等因素。 当然实现上述目标的前提,就是如何形成地区间的协商以推进中东和平进程,创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的周边环境。地区冲突对中东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由于地区冲突难以平息,中东许多国家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都用于扩军备战,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的力度。据统计,中东18个国家中有11国的国防开支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5%,沙特的国防开支则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以色列、叙利亚和约旦等国该值均超过8%。阿以冲突给这一地区的合作带来极大的阻力,双方优势不能得到互补,致使许多中东国家蒙受经济损失。据估计,仅在1996年,以色列因阿拉伯国家的联合抵制损失就达400亿美元,而阿拉伯国家因以色列的封锁和控制同样遭受数以百亿美元的损失。巴以冲突使巴勒斯坦的经济更是屡屡受挫,2000年9月以来,巴勒斯坦因赴以色列劳工减少导致收入下降、贸易锐减、失业增加、税收减少,以及旅游收入下滑等所遭受的直接损失有45亿美元。自2002年4月以色列加强对巴勒斯坦城镇的封锁和宵禁以来,巴勒斯坦每天损失就达600万美元,其经济几近于崩溃。而以色列在2000年以后的近两年中也损失达50亿美元。 总之,近些年来,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两种基本趋势不断上升。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它们将相互交织作用,会对中东地区的经济现代化形成极大的冲击,强大的地缘经济发展势头会使地区之间的经济关系越来越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可能会导致分歧、相互指责和地区保护主义的不断强化。中东惟有在加强地区经济合作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开放的、面向全球的国际经济体系,才可能在强力竞争中找到生存的空间,避免被国际经济规则边缘化、甚或被淘汰出局。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核心是东西问题
A 和平问题讲的就是政治问题,经济问题讲的就是发展问题,所以和平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现为: 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世界各国才能保持正常的经济交往和顺利实现本国的发展计划。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就是得益于世界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战乱和冲突则是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战乱不仅使参战国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务、财力,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导致交通运输瘫痪,国际贸易中断,给世界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有力保障。和平事业是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而经济贸易往来则能增进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具体地说世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国际分工,增进了各国间的交流和联合,有可能抑制世界战争的爆发;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消除世界不稳定的因素,减少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性;世界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力量的壮大。 可见,和平与发展是互为条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维护和平是发展经济的基本前提,发展经济是维护和平的坚实基础。
就是地理位置啊 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主要是指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初的国际关系中以美国、西欧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代表的东方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峙成为国际政治的主要内容,因为从地理位置来看,一西一东,所以就简单概括是东西问题 发展问题也因为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大多在北半球,尤其是北纬三十度更是一条工业带 而南半球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 所以简单说就是南北问题
我觉得每个人国家和每个国家的政治体制都不一样的,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的道路,而并不是一味着要一样要相同。要在国内进行试验,把每个成果都进行试验一下,到时候要是成功的话就普及,要是失败的,就要重新思考,重新改正。
东西问题是世界的和平和战争问题,世界分成两大集团对立,第三世界兴起时,世界上主要问题是东、西问题与南、北问题。东、西是指两大集团,主要是指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初的国际关系中以美国、西欧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代表的东方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峙成为国际政治的主要内容。“南北问题”这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从经济概念上说,是指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关系不平等问题。“南北”主要是指位于南面的亚、非、拉的发展中国家与位于北面的发达国家,问题是其间的经济差距与发展问题,也有称其为贫富问题的。简单的说,就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问题。 南北问题:从地区概念上讲,是指位于南半球的发展中国家和北半球的发达国家或地区之间的问题。扩展资料:南北问题又叫发展问题。随着战后殖民体系的崩溃,许多过后殖民地、半殖民地今天已成为主权独立国家,而且都是发展中国家。但是它们大都依然是发达国家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成为剥削的对象。不少发达国家依然坚持殖民时代形成的国际经济秩序,对发展中国家推行损人利己的经济政策,致使占世界人口3/4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恶化。有的负债累累,有的难以发展。许多国家沦于饥饿和贫困,南北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因此,发展中国家要求改变现存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不合理状况,改变它们在生产领域、贸易领域和货币金融领域中受到的不公正和不平等待遇,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在国际经济事务中取得应有的发言权和决策权。为解决这两者间的经济关系问题,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间就经济合作和发展问题举行国际性经济会议进行谈判,故尔也称“南北对话”或“南北会谈”。参考资料:东西问题-百度百科 南北问题-百度百科
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什么是核心问题
就是地理位置啊 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主要是指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初的国际关系中以美国、西欧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代表的东方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峙成为国际政治的主要内容,因为从地理位置来看,一西一东,所以就简单概括是东西问题 发展问题也因为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大多在北半球,尤其是北纬三十度更是一条工业带 而南半球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 所以简单说就是南北问题
就是地理位置啊 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主要是指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初的国际关系中以美国、西欧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代表的东方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峙成为国际政治的主要内容,因为从地理位置来看,一西一东,所以就简单概括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也因为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大多在北半球,尤其是北纬三十度更是一条工业带而南半球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所以简单说就是南北问题
邓小平会见日本商工会议所访华团。会见中,邓小平从政治角度和经济角度对国际形势 做了分析。他说: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
我觉得每个人国家和每个国家的政治体制都不一样的,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的道路,而并不是一味着要一样要相同。要在国内进行试验,把每个成果都进行试验一下,到时候要是成功的话就普及,要是失败的,就要重新思考,重新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