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东问题论文
关于中东问题的论文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已被卷入全球化大潮中的中东地区经济现代化,其注重经济合作和经济一体化的特征日益明显。同时,复杂的世界经济形势带给中东的不仅仅是机遇,更多的是风险,中东地区经济发展的前景也会因此而显得更加复杂和难以预测。这就要求对中东经济现代化问题的研究绝不能仅仅着眼于本地区,而是应把它放在国际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去思考。 经济全球化和经济现代化辨析 在此,我们首先要搞清楚经济全球化和经济现代化各自的内涵及特征,以便更深刻地认识中东现代化进程。当前人们对经济全球化下的定义难以达成共识,但通俗地讲,它是指经济活动逐渐步入国际化,生产逐渐开始跨越国界,是指资本、商品、服务、劳动、技术以及信息等生产要素超越市场和国界进行扩散的现象,或者说它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而且,它是以通讯技术革命和科技革命为原动力的。在产品和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变革极大地推动了过去近20年经济活动的全球化,这些变革由于其较强的扩散性,与新的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从而推动了“新的技术经济范式”的发展,该范式是以知识密集型的产品、新的公司组织和系统结构的深刻变化为主要特征的。 经济现代化是从工业化和技术化中演绎出来的一个新概念,它是人类摆脱旧的经济观念束缚、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兼收并蓄、在矛盾和斗争中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曲折发展过程,是人或者人类社会对经济发展及其运行机制作出理性反应的过程。经济现代化是目前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包括中东地区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地区实现经济现代化的任务尤为艰巨。就全球范围来看,各国经济现代化呈现一些共同的特征,即其核心都是工业化,并贯通于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电讯业,以及其他服务行业等各个经济部门,其过程具有很大的冒险性和曲折性。另外,经济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这一大系统中的子系统,而社会现代化是个综合平衡的发展过程,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层面上的现代化彼此牵制、彼此促进,任何一个方面的现代化都不可能独立完成,因此经济现代化必须与政治、文化的现代化同行。 与经济全球化一样,经济现代化的原动力也是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变革。事实证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以及其他西欧发达国家每经历一次工业革命和技术革命,总会获得飞跃式发展,世界现代化总是在工业革命和技术进步的过程中不断向前推进。现代化与全球化都是源生于西方发达国家,而后由中心向全球扩展,这就决定了各国在走现代化道路或应对全球化时或多或少会借鉴甚至模仿西方的发展模式,其传统文化、生活方式、经营模式、发展理念等会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化或世俗化的冲击。另外,经济现代化和全球化一样都具有开放性和全球意义。 虽然经济全球化和经济现代化之间存在着共性,但二者并非完全等同。首先,经济全球化是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中心、在强权国家利益主导下以势不可挡的趋势向边缘扩散,处于边缘的中东地区发展中国家或其他地区会身不由己地被卷入其中应战,但实现现代化却是每个民族国家出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愿望而作出的自然抉择,往往以十分积极的姿态应对。其次,经济全球化是个别民族国家的利益扩充到全球范围的横向拓展的进程,而经济现代化则是民族国家经济进步的一种历史纵向的发展过程。再次,经济全球化是跨越国界、跨越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现象,无明显的文化、价值观念、伦理等个性特征,而每个主权国家却可以根据自身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来选择适于自身特点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经济现代化更多体现的是纯经济上的意义,它虽然和政治有关联,但对国际政治体系影响相对微弱,而经济全球化却有着强烈的政治特性。苏联解体后,世界逐渐向一极发展,美国在争得霸主地位后调整了其经济政策,摒弃原有的“经济国家主义”,转而推行“经济国际主义”,这个背景决定了全球化和政治难以分割。按照法国学者雅克·阿达的理解,经济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对世界的支配和控制,全球化进程就是资本主义横行世界和肆虐全球的进程。因此,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已远远超出纯经济的意义,截至目前,经济全球化还是中心强权国家利益主导的全球化,这把“双刃剑”对于中东等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可能是“陷阱”,而不是机遇,甚至可能会付出牺牲主权的惨重代价。 全球化背景下中东地区的经济合作 中东经济的现代化既是地区性问题,也是全球性问题。中东各国由于自然资源、人口状况、生产力状况、技术力量等因素的差异,它们各自选择适合于自己的现代化模式,但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中东各国纷纷走上经济合作之路,将经济现代化和全球化融为一体,并着重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一)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 1973年中东战争之后石油价格大幅度上涨,中东地区出现了发展经济的有利时机。西亚各国因人口基数小、避低就高的就业观念、伊斯兰教对妇女参与社会活动的限制,以及有限的技术等因素所致,劳动力很少,不得不大量依靠外来劳工。南亚和东南亚的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向西亚输入。印度和巴基斯坦是最先向西亚输送劳工的非阿拉伯国家,孟加拉国、菲律宾、泰国和东亚的韩国紧随其后。据统计,1975年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韩国和泰国输向西亚的劳工占整个南亚、东亚和东南亚的2%,到1980年此项比例升至54%,到1989年有所降低,为50%左右。而印度和巴基斯坦相反,1975年占97%,到1989降到不足30%。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所占比例由1975年的1%升到1989年的22%。从20世纪 70-80年代早期,韩国一直是西亚劳动力的重要来源地,尤其是肋年代达到高峰,人数超过 15万,90年代以后这种地位显著下降,跌至不足1000人。这种趋势反映了南亚和东南亚廉价劳动力输出国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强,同时也是韩国经济状况不断得到改善的结果。 阿拉伯国家内部的劳务流动主要表现为非产油国的劳动力大量向产油国流动,他们一方面可以赚取大量外汇,另一方面也缓解了本国的就业压力。中东地区一些经济严重依赖侨汇收入的劳务输出国在敦促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劳动力互动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并促成1976年阿拉伯国家间相关协议的签定。 据对劳务输出国的调查表明,中东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劳务流动的特点是批量大、期限短,一般是2至5年,另外,流动的一般是非技术的或者半技术的人员。而从发达国家进人的多是长期的技术劳务,被称之为“脑力输出”。中东地区劳务流动的另一特点是受石油价格影响较大,在20世纪80年代初时对外籍劳工的需求量最大,1983年以后油价下跌,中东国家相应也减缓了劳务合作的进程。 (二)金融和资金的一体化 为了应对汹涌而来的金融全球化浪潮,中东各国纷纷进行金融体制改革,加强地区金融业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由传统的金融体制向全球一体化转型,成为中东经济合作中最有成效的领域。当前,根据国内一些学者的总结,中东国家金融一体化主要显现出下列特征:由国有化转向私有化、由小型化转向规模化、由单一化转向全能化、服务由柜台转向网络化、由国别化转向区域化、逐渐进入世界一体化进程中,主要体现为中东国家的银行纷纷在海外开设分支机构,并向国际资本市场发行股票和金融债券,逐步引进新的国际金融管理模式,加快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并迅速加入金融兼并的浪潮之中。此外,中东伊斯兰银行也开始显现全球化发展的趋势,扩展到亚、欧、美等地区,并在英国、瑞士、美国、印度、巴拿马和中国等非伊斯兰国家设立分支机构,开展跨国金融业务和投资开发。 (三)生产和贸易的合作 日本是中东石油生产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它在这些国家的进出口总额中约占1/4,欧洲位居日本之后。而非产油国的贸易伙伴主要是欧洲国家,如法国占摩洛哥进口额和出口额各为35%左右。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油价的回升,阿拉伯国家间的贸易额迅速增长(其中 70%为石油、石油产品和农产品),80年代后随着油价的跌落开始下降。海湾战争后,为了促进阿拉伯国家间的经贸合作,阿拉伯货币基金组织曾设立专项基金,阿拉伯国家还合作建立一个贸易信息网络,进一步加强了它们之间的市场联系。2001年油价再次下降,致使贸易出口大幅度回落,在进口方面有所增长。从总体上看,本世纪中东国家的贸易基本保持顺差,改变了上世纪90年代的贸易逆差状况。 中东地区生产领域的合作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有所发展。阿盟为促进阿拉伯国家间的地区贸易合作,早在1964年就成立了阿拉伯经济统一理事会。此后还成立了阿拉伯联合公司、阿拉伯工业投资公司、阿拉伯矿业公司、阿拉伯药品工业和医疗器械公司,以及阿拉伯牲畜发展公司等经济协调机构,它们极大地推动了该地区生产领域的合作。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在中东地区生产领域的合作中起到了积极作用,由它组建的一系列组织为促进石油工业、完善石油生产下游服务、协调各成员国政治、经济、军事和安全关系等方面发挥了有效作用。70年代中东地区的农业合作也有所发展。1976年阿盟13个成员国签订了建立农业发展基金的协议,帮助阿拉伯国家发展农业,以解决中东粮食短缺的难题。 中东经济现代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可以看出,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中东地区经济合作和现代化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存在的问题也十分突出。中东经济现代化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1)对外依赖性较强,主要表现为:资源较单一,除了石油较充足外,其他资源相对匮乏,需要从国外调入;工业化投资主要靠吸引外资,其经济某种程度上受到大国的操控;科技和设备严重依赖于国外;缺少足够的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健全,在国际市场上还不能运作自如,尚有许多空档。(2)经济出现双重结构,即经济思想和经济结构的二元性特征。从思想上体现为传统文化与西方科学技术的并存,一方面将科技作为经济现代化的第一生产力要素,另一方面又将传统作为经济增长的精神文化力量。在经济结构上,中东经济显现出大工业与小农经济、游牧经济和小型企业的并存。面对汹涌而来的世界经济发展浪潮,中东地区的经济现代化之路将更加艰辛和富于挑战性。目前,世界经济正逐渐向全球化和地区化两种趋势发展。对于全球化和地区化的关系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地区化会不可避免地加大地区间的冲突,其结果是最终会导致国际体系的破裂和地区保护主义的加强。另一种观点认为,区域一体化会加强全球化的发展。因为从当前国际贸易和资金流动迹象来看并未形成排外的地区集团,且经济全球化已由公司和市场的技术重组大大向前推进了。地区化的发展不可能对全球化构成威胁,地区主义和全球主义之间产生积极的作用需要一定的条件,最重要的是在维持自身发展模式的同时在多大程度上对外开放,即所谓的“开放的地区主义”。 近20年来,中东一些国家虽然以贸易自由化、金融自由化、私有化为主要目标制定了若干调整计划,并逐步取消政府干预,开放国内市场。但这些改革并没有实现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现代化目标,传统农业社会的基本特征仍然十分明显,新的投资和发展机遇还很少。全球竞争的构成元素和关键作用已由新技术来承担,即必须要有充足的具备专业技能的劳动力、可以刺激技术发展的竞争环境和合理的动力机制,如果单单利用传统的方法和经济策略来推行改革计划与提高其竞争力是不现实的。因此,目前中东国家首先要培植合理的工业生产能力,进行经济结构改革,并制定灵活有效的政策,以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以便获得长期能够自给的能源和自我发展。其次,由于中东大多数国家的贸易模式主要建立在资源密集型和农产品、原材料的基础上,还处于原始的阶段,最终导致资金大量外流。中东是世界上资金外流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最高的地区。中东地区必须进一步加强同发达地区或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并应制定相配套的长期发展战略和以出口为导向的策略,充分利用世界市场,促使生产和出口模式升级,最终扼制资金外流。再次,中东应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充分发挥互补优势。当前在经济区域一体化的利弊上还有争议,但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地区合作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因为当前全球化和地区化趋势已经显露,地区合作有利于商品和服务的互动与基础设施的建设,最终可形成规模经济。最后,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发达国家的外援仍然会源源不断地输入中东,中东地区应根据具体的经济状况来进行资金和能源的分配,尤其要考虑到市场和政策等因素。 当然实现上述目标的前提,就是如何形成地区间的协商以推进中东和平进程,创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的周边环境。地区冲突对中东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由于地区冲突难以平息,中东许多国家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都用于扩军备战,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的力度。据统计,中东18个国家中有11国的国防开支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5%,沙特的国防开支则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以色列、叙利亚和约旦等国该值均超过8%。阿以冲突给这一地区的合作带来极大的阻力,双方优势不能得到互补,致使许多中东国家蒙受经济损失。据估计,仅在1996年,以色列因阿拉伯国家的联合抵制损失就达400亿美元,而阿拉伯国家因以色列的封锁和控制同样遭受数以百亿美元的损失。巴以冲突使巴勒斯坦的经济更是屡屡受挫,2000年9月以来,巴勒斯坦因赴以色列劳工减少导致收入下降、贸易锐减、失业增加、税收减少,以及旅游收入下滑等所遭受的直接损失有45亿美元。自2002年4月以色列加强对巴勒斯坦城镇的封锁和宵禁以来,巴勒斯坦每天损失就达600万美元,其经济几近于崩溃。而以色列在2000年以后的近两年中也损失达50亿美元。 总之,近些年来,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两种基本趋势不断上升。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它们将相互交织作用,会对中东地区的经济现代化形成极大的冲击,强大的地缘经济发展势头会使地区之间的经济关系越来越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可能会导致分歧、相互指责和地区保护主义的不断强化。中东惟有在加强地区经济合作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开放的、面向全球的国际经济体系,才可能在强力竞争中找到生存的空间,避免被国际经济规则边缘化、甚或被淘汰出局。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中东,一般指西亚沿地中海的一些国家和非洲的埃及等地。历史上长期以来的中东问题的核心就是巴勒斯坦问题。 公元前11世纪,犹太人的远祖希伯来人来到巴勒斯坦地区,后因罗马帝国入侵,犹太人被驱逐出该地区,在此后的1000多年间,该地区成为阿拉伯人的长期居住地。逃往西欧的犹太人饱受压迫,19世纪末兴起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想在这里建国。1947年11月,美国控制下的联合国通过了巴勒斯坦地区“分治”,建立一个犹太国家和一个阿拉伯国家的决议。以色列建国后,先后通过四次中东战争,占领了巴勒斯坦大片领土。此后双方冲突不断,多年的战争给巴以双方造成了惨重损失。进入90年代,在各方努力下,巴尔干和平进程加快。但由于积怨太深,民族矛盾、领土争端和宗教纷争及超级大国插手干预,使问题迟迟不能解决。沙龙执政之后,巴尔干冲突明显升级,中东和平问题再次陷入僵局。 学科分析 从地理学科分析: 1.该地处于“五海三洲”之地,地理位置重要。 2.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储油区,石油的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一半以上,具有储量大、埋藏浅、出油多、油质好的特点。 3.重要的位置,丰富的石油,巨大的经济利益,成为世界列强争夺的焦点。 4.该地受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降水少,水资源极端缺乏。约旦河西岸目前80%的淡水资源被以色列人控制和消费,导致巴勒斯坦人生活和生产用水十分紧张。水资源争夺成为巴以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历史学科分析: 1.中东问题是长期以来资本主义国家殖民统治的恶果。在一战前的一千多年,巴勒斯坦地区一直是阿拉伯人的长期居住地。一战后,英国取得了在这一地区的“委任统治权”,英国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陆续迁往巴勒斯坦。 2.中东问题又是大国强权政治的产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控制的联合国通过了巴勒斯坦地区“分治”、建立一个犹太国家和一个阿拉伯国家的决议。1948年,犹太人国家以色列建立,但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国家长期没有建立起来。在西方大国英、法、美霸权主义支持甚至直接参与下,以色列先后四次进行中东战争,侵占巴勒斯坦、约旦、埃及、叙利亚大片领土,更加剧了宗教、民族矛盾,使中东地区长期处于动荡之中,不但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极大损失,同时也不利于世界和平,不符合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从政治学科分析: 1.和平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但世界并不太平,民族矛盾、领土争端和宗教纷争使一些地区冲突不断,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与安全。 2.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障碍。中东问题的产生及迟迟不能解决,主要是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为了争夺该地区的控制权而插手干预的结果。由于美国长期以来偏袒以色列,助长了以色列的侵略扩张气焰,加深了以色列同阿拉伯国家的矛盾,近年来虽然出现了缓和的迹象,但要真正实现和平则十分困难。 3.民族和宗教问题处理的好坏对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统一具有重要影响。中东地区动荡不安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宗教纷争和民族矛盾的激化。 例题剖析 例题:石油被称为“工业血液”,每一次石油危机都使西方的工业国通货膨胀、经济衰退,导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2000年国际油价的攀升,导致欧美通货膨胀加剧,并给正在迅速发展的世界经济蒙上了一层阴影。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石油是地质时期 大量沉积在湖泊和海洋中变成 ,经过复杂的地质作用富集起来,它多半形成在 代及 代的湖盆和大陆架上。西亚最主要的产油国是伊朗、 、 和沙特阿拉伯。 (2)历史上由于该地区主要产油国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和伊斯兰革命,政局动荡,两次引发“石油危机”。简述两次石油危机的影响。 (3)2000年以来,世界油价一路攀升,由每桶不到10美元提高到40多美元。国际能源署一份报告认为,全球油价仍将维持高位。过高的油价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请说明油价过高将给世界经济造成哪些影响。 剖析:此题以石油这一最重要的常规能源为切入点,综合考查石油的成因、分布及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考查考生对地理知识的识记能力和对历史、政治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回答第(2)问,学生往往抛开两次中东石油提价所导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泛泛而论,不结合课本具体知识。回答第(3)问,学生往往只考虑对石油进口国的影响,而不考虑对石油输出国的影响,且容易停留在经济知识上,而不注意上升到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高度来认识问题。 (1)低等生物 有机质 中生 新生 伊拉克 科威特 (2)两次石油危机分别引发了20世纪70年代初和70年代末的经济危机;结束了资本主义世界长达20多年的“黄金时代”,出现了经济发展缓慢、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局面。 (3)石油作为一种关联性很强的产品,价格过高,会导致相关产品生产成本的增加,物价上涨。特别是依赖进口的石油消费国将会出现通货膨胀,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将下降。对石油输出国而言,可以提高经济效益,保护不可再生资源,有利于长远发展,有利于争取有利的国际贸易地位,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中东地理位置重要,素有“五海三洲之地”之称。中东地区是亚欧非三洲的接合部,且正好位于东半球大陆的中心。中东周围环绕着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里海和波斯湾等国际海域,这些海域大大便利了中东与世界各地的联系。沟通上述海域的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苏伊士运河、曼德海峡和霍尔木兹海峡等,是重要的国际航道,也是扼守这些航道的重要门户。中东地区这种适中、临海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东方和西方、欧洲经西亚到北非的联系纽带和十字路口,从而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我是机制七班韩旭 就个名可能会火
中东问题完全是历史的偶然性。我是在读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时,发现他们在书中多处使用“交往”一词,其中有一段是这样讲的: “某一地方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只有交往具有世界性质,并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的时候,保存住自己创造出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把生产力、交往、世界性联系在一起,而“交往”成为核心纽带。可见, “交往”在他们心目中的重要性。由此,我开始关注“交往”问题。我从历史哲学意义上思考的结果是,人类的交往与人类的历史同步发展,这是人的社会属性所决定的。人类在第一个历史活动----生产劳动中,就表现了交往的双重关系:自然和社会关系。在此种关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是人同自然界所完成的本质的统一,是人们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依托,是文明交往的开始。但是,当我把交往问题从哲学思考转入历史学领域时,首先碰到了战争问题,即怎样用“交往”解释战争。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战争本身还是一种经常的交往形式”的提法,促使我考虑“战争”与“交往”的关系,于是再一次系统研读了*****《战争论》这部经典名著。克氏关于战争是“政治交往”的论述,佐证了马、恩的观点,也进一步廓清了我对交往问题的思路。这样,我从哲学和历史学两个层面上,对交往问题有了初步宏观的认识:交往是人类的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决不能离开交往去考察人类文明的演进,人类的文明交往是社会前进的动力。
关于中美问题的论文
好高大上啊
从中美经济相互依赖看中美关系的发展 随着近年来中美经贸关系的迅猛发展,两国之间已经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经济互相依赖关系。对于此类关系的发展和其所产生的政治、经济、安全影响,国内大多学者的判断都是积极的。有学者认为:中美之间的经济互动已发展为一种共生关系。这种关系的形成为两国注入了战略的新内容,强化了彼此相互借重的迫切感。一方面美国对外战略设计开始以中国为核心考虑对象,其东亚安全战略的施展和经济发展环境的营造有赖于中国的合作;另一方面中国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和平发展战略也迫切需要美国的和平姿态。文章最后得出,世界无法承受中美两大国交恶,中美保持良好关系是世界和平的前提。无论美国所说“中国是具有共同战略利益的国家”,还是中国所称的“中美建设性伙伴关系”,都说明了两国已形成一种难以分割的互需关系,它无形地引导着中美两国走向“经济互相依赖和平”之路。 但是,这种经济上的相互依赖真的可以铸造和平吗?对于上述观点,笔者不敢完全同意。在笔者看来,上述论点对某些问题的看待略有偏差,同时对两国间的一些现实问题,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试分析如下: 首先,对于是什么导致了目前中美之间的经济相互依赖?文章中的回答偏重经济学视角,认为是中国在劳动力要素上的比较优势吸引了大量跨国公司对华投资,同时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不可否认,美国政府推动中美关系固然有经济利益的考虑,但最重要的,应该还是对华战略的需要。冷战结束后,美国国内对于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华战略存在较大分歧,但最终接触战略取代节制战略成为美国应对中国力量上升的最终选择。美国认为与节制相比,接触战略能更好的促进中国融入国际社会,从而在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中发挥建设性作用,相互尊重有利于促进战略共识和合作。基于对华接触战略,美国没有限制同中国的经济联系;为了更好地实现此战略,美国扩大了同中国的贸易往来。在这个意义上,中美经济相互依赖不仅是美国对华战略手段,同时也是其产物。可以想象,如果美国像冷战初期对待苏联那样对中国,中美之间目前的相互依赖是不可能产生的。如果意识到中美经济相互依赖的关键原因在于美对华战略,受到国家行为体的深刻塑造,那么对其分析就不可能简单地采用“经济相互依赖和平”路径,而应考虑更多因素。
百度搜
这个你可以去百度上搜索相关模板,百度上有很多这种模板的,你可以借鉴借鉴。
关于中国人口问题论文
回答 您好,请稍等,小度马上给你满意的答复,稍等几分钟,谢谢!(温馨提示,解答结束后,如果您还满意,可以给我赞哦) 您好,因为人口老龄化严重。 人口老龄化(又称人口老化或人口高龄化、老龄化社会)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的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现象。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世界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预期到2050年,老龄人口会达21亿。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1年9月,全国有149市已进入到深度老龄化,东北三省36地市全部进入深度老龄化。 目前,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我国一个极为严峻的社会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 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 社会负担加重,社会文化福利事业的发展与人口老龄化不适应;家庭养老功 能减弱;老年人对医疗保健、生活服务的需求突出。2030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比例将接近四分之一。 综上所述,因此说人口问题始终是一个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 小度很高兴为您服务!愿您万事如意,心想事成!假如您还有其他疑问,可以继续咨询!我会及时为您解答,别忘了赞哦,十分感谢您。 更多8条
人口问题,是由于人口在数量、结构、分布等方面快速变化,造成人口与经济、社会以及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人口数量问题,主要由非均衡生育(多子化和少子化)以及人口迁移造成,只有通过均衡生育(发达国家17胎,发展中国家3胎)和调控迁移来解决。人口结构问题,主要包括年龄、性别、收入、人种、民族、宗教、教育程度、职业、家庭人数等人口结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年龄(多子化、少子高龄化)、性别(男女比例失调)和收入(基尼系数高、中产塌陷)结构问题。人口年龄结构问题,只有通过均衡生育(发达国家17胎,发展中国家3胎)来解决。人口性别结构问题,只有通过限制堕胎来解决。人口收入结构问题,原因较复杂,但最终都只有通过壮大中产阶层,使中产阶层成为社会主体才能真正解决。人口分布问题,主要包括大城市病、高密度连绵城市群的环境污染问题、大片乡村缺少就近(200公里内)特大城市辐射带动的发展难题、生态气候等自然条件恶劣地区人口的生存困境、以及高密度大流量的人口迁移等问题。人口分布问题,主要是通过城镇化的合理布局,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来解决。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十一五"乃至更长的时期内,发展的这一地位依然不容怀疑和动摇"十一五"发展的目标,内容和手段过去不是,将来也不应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发展内外环境的变化发展的目标,内容和手段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一,"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根据初步判断,与"十五"时期相比,"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将会出现一些新的特点国家安全将面临更多挑战:"十一五"时期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不会改变,世界的基本格局和发展方向不会改变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局部动荡的基本态势不会改变因而,中国发展的国际政治环境也不会发生显著变化但是"十一五"时期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有可能增加,从而对中国国家安全提出更多的挑战一方面国际单边主义,强权政治和地区潜在冲突有可能增加传统领域的安全威胁另一方面,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有可能增加非传统领域的安全威胁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区域合作加强与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并存一方面,在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将继续发展,传统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将逐渐式微;另一方面,由于全球生产,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相对过剩贸易保护主义将以新的形式继续存在,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盛行"十一五"期间,中国将举办北京奥运会和上海市博会这除了会带来无限商机外还将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促进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更大程度的融合3, 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将对经济社会发展及政策的制定实施产生重要影响"十一五"期间,入世过渡期结束,中国的"入世"承诺基本兑现履行"入世"承诺,执行世贸组织规则,有利于规范对外经济活动,有利于在对外经济交往中维护自身权益,也有利于促进国内市场竞争,有利于为长期发展构造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扩大内需的宏观政策可能要进行调整以积极财政政策为主要内容的扩大内需的政策已经实施5年多,从2003年经济状况来看,"十一五"时期宏观经济政策对于经济运行的调控方向将发生变化,着眼点有可能不再是抑制通货紧缩而可能是实现经济既无通货膨胀又无紧缩的适度增长5, "三大差距"更受关注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乡,地区和阶层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虽然国家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采取或强化了一些措施抑制收入差距扩大但收入差距问题似乎日益严重,"十一五"期间,抑制"三大差距"扩大的趋势必将成为社会发展政策的重点之一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中国的人口结构以及变动趋势,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以及改革开放向纵深的扩展,决定了就业不足是现代化过程中一个长期性问题"十一五"期间,就业不足不仅表现在文化水平较低的劳动者的就业难上,更严峻的是,由于近年来大学扩招速度迅猛,各种民办和中外合资高等教育发展较快,就业的不足还将表现在文化水平较高的劳动者的就业难上,这将造成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战略性资源的约束日益强化"十一五"时期,人地矛盾将继续加剧,森林和草地资源将继续呈下降之势:土地沙化等问题将日益突出,北方水资源短缺形势更为严峻,合理配置全国水资源的要求将更为紧迫;全国水资源污染问题更加严重,治理水污染将需要更多投入公共安全将备受重视2003年初爆发的"非典"疫情,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严重损失,暴露了公共事业发展,公共管理,政府协调能力等方面的不足"非典"微机警示人们,在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人员往来日趋频繁的现代社会中,危机随处存在"十一五"期间,公众的危机意识将增强,从而将对公共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的协调能力改革完善公共管理制度,发展公共事业,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二,"十一五"乃至更长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发展的内外环境决定了"十一五"乃至更长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适当平衡各种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地创造就业机会,降低经济增长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完成上述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以协调与和谐为目标以协调与和谐为目标的发展有别于以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的发展,有别于以经济单项突进的发展,有别于忽视资源,环境和生态代价的发展它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是整个发展问题的核心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强调经济与社会的共同进步,经济增长量与质的统一,强调城市与乡村的共同繁荣,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共同发展,强调各阶层的共同受益,全社会的和谐共存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1),地区之间的协调(2),城乡之间的协调(3),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和谐(4),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5),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之间的和谐(6),纵向(中央和地方),横向(部门之间)关系的协调(7),开放和创新能力之间的协调(8),近期和长远之间的协调三,制定"十一五"计划需要研究解决的几个问题1, 确定全国建设小康社会总目标以及阶段性目标,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全国建设小康社会可分解为5个方面的目标,既保持经济增长的持续性,提高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降低经济发展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构建和谐社会关系体系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分成若干阶段,每一阶段都应有相应的阶段性目标"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制定科学可行的阶段性目标,无论是对于"十一五"计划的完成,还是对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保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年约5%的快速增长,但是,快速增长也使我国经济发展付出了沉重代价,包括资源的过快消耗,环境的巨大破坏和生态的显著变化,以及社会冲突的明显增多等,"十一五"时期维持经济增长的一些因素可能不复存在,如以低廉的价格获得建设用地,大规模国债投资等需要研究在降低资源和环境代价,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前提下,如何通过寻求技术创新等新的替代性增长因素,来维持经济快速增长建设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通过近年来的努力,我国的市场环境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市场分割,竞争不足等现象依然存在,影响了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和经济的长远发展,甚至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建设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需解决:如何打破地区封锁,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建设全国统一市场;如何打破某些行业的垄断,进一步促进市场竞争;如何建立诚信制度;如何将强执法力度,切实保护消费者利益,和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主要应做到这些方面:加快制定空间整体规划;保持西部大开发的可持续性;增强东部地区的国际竞争力;加快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与发展;加强中央政府权威,增强政府协调能力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发展差距巨大,只有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才能整合方方面面的利益,才能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提高,才能在非常时期保证经济社会的稳定运转6, 落实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目前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随城市化的推进,农村人口的相对规模可能会缩小但是农村人口的绝对规模仍然巨大,在202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60%左右时,农村仍有6亿左右的人口,农村的发展和繁荣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不可少的方面,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现阶段,严重的"二元结构"正制约着内需的进一步扩大和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无论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出发,还是从实施新型工业战略的需要出发,都需要认真研究如何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7, 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需要科学的发展观,这就是,一切发展都是为人类最终摆脱自然和非自然的"奴役",为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彻底解放创造条件;发展的直接目的在于为人们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使之享有富裕的物质生活和愉悦的精神生活;发展是量和质的统一,物质财富的增长只是其内容之一,为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十一五"时期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包括:如何通过增加教育投入,完善教育体制,显现义务教育的公平性,扩大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受益面;如何通过增加医疗卫生投入,完善医疗卫生制度 ,保证人人都享有最基本医疗服务的权利和能力;如何通过户籍制度,劳动制度的完善,保证城乡居民享有平等的劳动权;如何通过完善养老体系,应对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出现老龄化问题;如何通过完善人口政策,应对人口性比例严重失调带来的挑战保证改革的公正性,扩大改革的受益面由于所处的社会位置不同,人们在改革过程中获得的利益存在严重差别,这种并非源于个人能力的差别市民怨渐起的主要原因,如何保证改革过程的公平性将是"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另一个问题
中东问题论文
一、选题选题是论文写作关键的第一步,直接关系论文的质量。常言说:“题好文一半”。对于临床护理人员来说,选择论文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结合学习与工作实际,根据自己所熟悉的专业和研究兴趣,适当选择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2)论文写作选题宜小不宜大,只要在学术的某一领域或某一点上,有自己的一得之见,或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或新的观点和认识,言之有物,读之有益,就可以作为选题;(3)论文写作选题时要查看文献资料,既可了解别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达到什么程度,也可以借鉴人家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成果。需要指出,论文写作选题与论文的标题既有关系又不是一回事。标题是在选题基础上拟定的,是选题的高度概括,但选题及写作不应受标题的限制,有时在写作过程中,选题未变,标题却几经修改变动。二、设计设计是在论文写作选题确定之后,进一步提出问题并计划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以便使科研和写作顺利进行。护理论文设计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专业设计:是根据选题的需要及现有的技术条件所提出的研究方案;(2)统计学设计:是运用卫生统计学的方法所提出的统计学处理方案,这种设计对含有实验对比样本的护理论文的写作尤为重要;(3)写作设计:是为拟定提纲与执笔写作所考虑的初步方案。总之,设计是护理科研和论文写作的蓝图,没有“蓝图”就无法工作。三、实验与观察从事基础或临床护理科学研究与撰写论文,进行必要的动物实验或临床观察是极重要的一步,既是获得客观结果以引出正确结论的基本过程,也是积累论文资料准备写作的重要途径。实验是根据研究目的,利用各种物质手段(实验仪器、动物等),探索客观规律的方法;观察则是为了揭示现象背后的原因及其规律而有意识地对自然现象加以考察。二者的主要作用都在于搜集科学事实,获得科研的感性材料,发展和检验科学理论。二者的区别在于“观察是搜集自然现象所提供的东酉,而实验则是从自然现象中提取它所愿望的东西。”因此,不管进行动物实验还是临床观察,都要详细认真.以各种事实为依据,并在工作中做好各种记录。有些护理论文写作并不一定要进行动物实验或临床观察,如护理管理论文或护理综述等,但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仍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将实践中得来的素材上升到理论,才有可能获得有价值的成果。四、资料搜集与处理资料是构成论文写作的基础。在确定选题、进行设计以及必要的观察与实验之后,做好资料的搜集与处理工作,是为论文写作所做的进一步准备。论文写作资料可分为第一手资料与第二手资料两类。前者也称为第一性资料或直接资料,是指作者亲自参与调查、研究或体察到的东西,如在实验或观察中所做的记录等,都属于这类资料;后者也称为第二性资料或间接资料,是指有关专业或专题文献资料,主要靠平时的学习积累。在获得足够资料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加工处理,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便于应用。对于论文写作来说,这两类资料都是必不可少的,要恰当地将它们运用到论文写作中去,注意区别主次,特别对于文献资料要在充分消化吸收的基础上适当引用,不要喧宾夺主。对于第一手资料的运用也要做到真实、准确、无误。五、论文写作提纲拟写论文提纲也是论文写作过程中的重要一步,可以说从此进入正式的写作阶段。首先,要对学术论文的基本型(常用格式)有一概括了解,并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考虑论文的构成形式。对于初学论文写作者可以参考杂志上发表的论文类型,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对掌握的资料做进一步的研究,通盘考虑众多材料的取舍和运用,做到论点突出,论据可靠,论证有力,各部分内容衔接得体。第三,要考虑论文提纲的详略程度。论文提纲可分为粗纲和细纲两种,前者只是提示各部分要点,不涉及材料和论文的展开。对于有经验的论文作者可以采用。但对初学论文写作者来说,最好拟一个比较详细的写作提纲,不但提出论文各部分要点、而且对其中所涉及的材料和材料的详略安排以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等都有所反映,写作时即可得心应手。六、执笔写作执笔写作标志着科研工作已进入表达成果的阶段。在有了好的选题、丰富的材料和详细的提纲基础上,执笔写作应该是顺利的,但也不可掉以轻心。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内容当然要充实,但形式也不可不讲究,文字表达要精炼、确切,语法修辞要合乎规范,句子长短要适度。特别应注意的是,一定要采用医学科技语体,用陈述句表达,减少或避免感叹、抒情等语句以及俗言俚语,也不要在论文的开头或结尾无关联系党政领导及其言论或政治形势。论文写作也和其他文体写作一样,存在着思维的连续性。因此,在写作时要尽量排除各种干扰,使思维活动连续下去,集中精力,力求一气呵成。对于篇幅较长的论文,也要部分一气呵成,中途不要停顿,这样写作效果较好。
伊斯兰因素。伊斯兰教至少以两种方式影响着国际关系的演变。一方面,穆斯林在全世界的总人口约有10亿,主要生活在北非、西亚、中亚、南亚和东南亚这一长长的孤形地带,它覆盖着重要的交通枢纽、战略要地、石油的主要生产国和输出国以及当今世界经济最有活力的地区,这样,穆斯林国家就构成了能够影响国际局势中力量配置的重要势力。另一方面,穆斯林世界充满贫穷、落后、战争和政治腐败,未来的发展极不确定,尤其是所谓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泛滥与流行,更对地区的稳定形成巨大冲击。因此,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国必须冷静地思考和制定与伊斯兰的核心地带——中东——打交道的策略和方针。石油因素。中国是一个新兴的石油生产大国,但更是一个石油消费大国,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对石油的需求将会大幅度提高。而中东的石油是满足中国需求的唯一来源。同时,作为一个有12亿人口的大国,还必须考虑到国家与民族的长远利益,在可替代能源大量使用之前,如何最大限度利用国际市场上廉价能源,保护国内资源,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经济与政治安全因素。中国要扩大对外开放,来自西方国家的资金、技术、市场和管理经验对中国的现代化的成败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一些西方国家在与中国的经济交往中一方面指望中国发生自然而然的政治变化,另一方面又经常使用经济和非经济手段直接干预中国的发展进程。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成长,一种“中国威胁论”流行起来。种种迹象表明,美国等西方国家似乎有意鼓动对中国的敌视,遏制中国的发展。面对这种局势,中国需要重新评估她所生存的国际环境,重新思考她的外交战略,这当然包括中东外交战略。经济合作因素。阿以和平进程不断取得进展给中东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合作带来希望,地区内的经济合作已经提上议事日程。在当今的国际事务中,中东天生就是容易引起争议的地区,当中东的经济合作还只是一种可能的时候,国际社会的分歧即已显现。美国主导了中东和平,美国当然要主导中东的经济合作,而欧洲则认为,它不能只投资无收益,它必须在中东的经济合作中得到应有的机会,它必须在中东和平红利的分割中获得应有的份额。因此,当毫无结果的中东与北非经济首脑会议在卡萨布兰卡散伙之后不久,欧洲就提出了环地中海区域经济合作的设想。欧、美在中东经济合作问题上的分歧表明,中东的重要战略地位并未因冷战的结束而降低,相反,由于政治力量的改组和变迁以及潜在经济机会的显现,中东似乎比原来有了更加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经济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向前发展,中国与中东在能源开发、沙漠农业、石油化工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前景,因此,中国须制定战略,对中东地区的经济合作作出积极的、具有前瞻性的反应。 (二)确定中国中东外交战略的目标在世纪之交,中国的中东外交战略至少要实现如下目标:预防和消除伊斯兰激进主义以及极端民族主义的影响,为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创造良好的环境。支持和促进中东和海湾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使中国能够在海湾获得稳定的原油供应,满足中国在世纪之交日趋增加的能源需求。增加和中东国家的经贸往来,努力在地区的经济活动中扩大中国的参与,逐步实现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多元化。全面发展与中东国家的关系,确保中东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对中国的同情与支持。 四、结束语冷战的结束以及海湾战争极大地改变了中东的政治地图,也改变了中东国家的议事日程,尤其是阿以之间从对抗走向和谈使得地区间的经济合作第一次成为一种现实的可能。然而,中东地区仍存在许多难以消除的矛盾与冲突,诸如伊斯兰激进主义的威胁、普遍流行的政治腐败和专制、各国对资源(尤其是水资源)的争夺等等,所有这些因素都威胁着中东的稳定与安全,使中东未来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中东是对中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地区,它的发展前景关系到中国的安全与稳定,关系到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尤其是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成长,中东在能源、市场以及其它经济领域对中国将变得更加重要。因此,中国积极参与中东事务,努力促进中东的稳定应该构成中国中东外交的基本态度。从现在开始,中国必须面向21世纪,制定一项长远的中东外交战略。
考试之后就有答案了啊。。。。
中东问题完全是历史的偶然性。我是在读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时,发现他们在书中多处使用“交往”一词,其中有一段是这样讲的: “某一地方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只有交往具有世界性质,并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的时候,保存住自己创造出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把生产力、交往、世界性联系在一起,而“交往”成为核心纽带。可见, “交往”在他们心目中的重要性。由此,我开始关注“交往”问题。我从历史哲学意义上思考的结果是,人类的交往与人类的历史同步发展,这是人的社会属性所决定的。人类在第一个历史活动----生产劳动中,就表现了交往的双重关系:自然和社会关系。在此种关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是人同自然界所完成的本质的统一,是人们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依托,是文明交往的开始。但是,当我把交往问题从哲学思考转入历史学领域时,首先碰到了战争问题,即怎样用“交往”解释战争。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战争本身还是一种经常的交往形式”的提法,促使我考虑“战争”与“交往”的关系,于是再一次系统研读了*****《战争论》这部经典名著。克氏关于战争是“政治交往”的论述,佐证了马、恩的观点,也进一步廓清了我对交往问题的思路。这样,我从哲学和历史学两个层面上,对交往问题有了初步宏观的认识:交往是人类的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决不能离开交往去考察人类文明的演进,人类的文明交往是社会前进的动力。
关于论文选题的问题
选题过大。毕业论文的选题应选取有科学价值或实用价值有现实可能性、大小适中的题目。选题太大,难以把握问题的切人角度。此外,题目太大,难以深人细致地剖析问题,容易泛泛而论。选题过难。由于学生受时间、精力的限制,以及材料方面的局限,应注意选题的难度既不要过大,也不要超出自己所学的专业领域。虽然毕业论文的选题不能过大过难,但也不能太小、太简单,否则毕业论文的工作量不够,质量也不会很高。选题陈旧。选题不要太陈旧,如果查阅文献有太多类似的文章,缺乏新鲜感,最好换一个话题。切忌一切照搬别人的材料和结论,应该在前人的基础上,敢于提出前人没有提出或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最好多选一点与现实生活、当代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密切相关的课题,注重研究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以上就是关于毕业论文在选题时常见的问题的相关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要了解更多内容,欢迎及时关注本平台!
毕业论文该怎样选题及其技巧参考如下文 毕业论文写作,选题是关键,在学习撰写毕业论文时首先就应该学会如何选题。在进行毕业论文的选题时,应着重注意选题要恰当。 题目大小适中,对实际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应结合当前科技和经济发展,尽可能选择与社会发展及实际工作相结合的题目。一个题目太小了则不利于展开理论上的探讨。比如,"储蓄柜台客户填表制度的废除"就是一个十分具体的小题目。如果做一篇2-3千字的小型论文就可以将这种制度上的变革目的和效果阐释清楚,但是拿它来做一篇1万字左右的毕业论文就显得小题大做了。这种具体业务做法上的些许改变其意义一般也不是太大的。 反过来,一个题目太大则不利于抓住重点展开论述。比如,"入世后,中资银行如何迎接外资银行挑战",这个题目要做好大概可以写一本厚厚的专著。类似的题目诸如“中国保险业发展初探”、“国有商业银行如何发展中间业务”、“也论金融风险的产生与防范”等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可以在同一个题目下探讨多方面的问题。这样,撰写论文时就无法落笔,往往是什么都涉及到一点儿,但什么都不深入、谈不透。
一、 论文选题 确定选题前要先了解的几个问题大家在确定论文选题前,一定要了解清楚下面这几个问题:①这个选题自己是否能做得出来?②要先看材料再来确定选题还是先确定选题再来看材料?③选择范围比较大的题目好还是选择范围比较小的题目好?④选择理论题目比较好还是选择历史题目比较好?选题注意事项论文选题并不是随便选选就可以了,我们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所以在进行论文选题时,大家要注意什么这些事项 :①选题要考虑客观的需要。②选题要考虑自己的条件,不能盲目选择。③选题要遵循客观、科学、可行等原则。二、 论文选题方法选择不冷不热的题目一般来说,较为热门的选题,研究者较多,如果你无法突破和发展的话,则容易显得该篇论文没啥价值,没啥新意。另外冷门话题,一般其现实意义并不大,而且由于是冷门、偏僻类的话题,资料、素材等较为难找。所以建议选择不冷不热的题目,这类的题目更为合适。选择新颖的题目。此外,大家在选择题目的时候,要选择新颖的题目,因为新颖的一般有这样的特点,那就是新意,有新意的题目一般更受导师们的青睐。另外,大家千万不要新题老做,要新题新做以及老题新做。当然,新颖的题目一般能找到的材料比较有限,这个就需要大家花点时间去琢磨、去研究了。
论文选题要新,题目与内容相符,能够切实解决问题,能够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