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三国演义
明清小说论文2000字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国古代长篇历史章回小说。作者一般被认为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是四大名著中唯一一本根据历史事实改编之小说。演义以史为据,以儒家思想为本,强调“忠义”;着重描写战争,讲述汉末黄巾之乱至魏、蜀汉及吴三国鼎立,到西晋统一百余年间历史,刻画了众多英雄人物。自《三国演义》问世以来,各式各样的版样层出不穷,明代刻本有20多种,清代刻本也有70多种,在中国民间流传甚广。康熙二十八年,日僧湖南文山编译出版日文本《通俗三国志》之后,朝鲜、日本、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英国、法国、俄国等许多国家都对《三国演义》有本国文字的译本,并发表了不少研究论文和专著,对这部小说作出了极高的评价。
这个是专门收集读后感的网站,有很多名著读后感,名著读后感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参考资料: 《三国演义》读后感 2000字读后感 2008年11月12日 10:41 评论» 小提示:注册后即可发表读后感文章哦 :)「三国演义」是由明朝文学大家罗贯中根据当时所流行的话本收集而成的,主要是介绍东汉末年,群雄四起,争霸天下的野心为背景,故事是由魏、蜀、吴这三国交织而成,其中,以蜀汉为主体,所以,作者对蜀汉中的主角包括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则是赞赏有加,对魏中的主要角色,「曹操」,则是以贬居多。「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奇书之一(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亦是章回小说之一,所以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多的评价,其中,有许多故事都使很多人拍案叫好,包括:三顾茅庐、草船借箭、死孔明吓退活仲达等……,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有。一、「过五关斩六将」:当时关羽因为要保护二位嫂嫂及侄儿的情况下,不得已只好屈服于曹军之下,但关羽虽处在曹营下,却无时无刻地挂念的大哥,时时打听大哥的下落,直到有一天关羽终于知道大哥现处在河北袁绍那里,他赶快提刀跨马护送着两位嫂嫂及随行的女眷们乘车,到了东岭关口,因偏将孔秀执意要请示曹丞相之后,此时,关羽已怒火上升,就把孔秀劈成两半,消息传到洛阳 ,虽洛阳守将韩福和孟垣商量对策,但哪里是关羽的对手,两人都被关羽所劈死,像这样,关羽一连闯过五个关口,杀了六员守将, 才渡过黄河,他虽然感到有些愧对曹操,但此时的他只想赶快和大哥碰面,杀了这么多人,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二、「的芦救主」:此时,刘备虽然对刘表的召请,心里感到疑惧,但又不得不去,所以,刘备便带着赵云,跨着的卢,向襄阳出发,蔡瑁装得非常恭谨,到了第二天早上,荆襄九郡四十二州县的文武官吏,开始参加刘备代替刘表主持的「丰年大宴」,赵云非常小心的跟在刘备身旁,于是,蔡瑁又设下计策,把赵云支开,等到酒过三巡之后,伊藉执着酒杯,个人总结走近刘备席前,悄悄地向他说过:「蔡瑁想要杀你,你赶快从西门逃走吧!」于是,刘备立即跨上的卢向西门逃出去,但没想到走不到几里路,前面有一条又深又急的河,此时,刘备只好向急流中跨下去,这时,刘备嘴里喃喃地念道:“的卢,你要救我!”的卢好像是听懂他话似的,奋力窜起来,使刘备脱离了险境。这二则故事使我受到了启发,(一)是让我感受到关公的重义气,即使大哥在天涯海角,只要有消息,也要把两位嫂嫂平安的送到大哥手上,把自己的生死置之身外,一切以两位嫂嫂的安全为重;(二)是让我感受到人不可只注重外表,认为它是坏的而舍弃它,就像是的卢一样,纵使它是会克主的,但刘备却不在意它,可能是刘备的仁心感动了的卢马,所以,在主人最危急之时,它无克主反而是救了主人一命。看完三国演义,才感觉到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写作能力,罗贯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关羽的义、张飞的直、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让读者都与故事的剧情融合为一体,随着故事剧情的高潮而起伏,「三国演义」因为属于章回小说,故事具有连续性,让人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心理,而且不会觉得枯燥乏味,故事编排得宜,紧张刺激,使人有一种深陷其中,好像自己也处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乱世之中,「三国演义」不仅是在当时有一种象征的功用,也是令一种体制的创新,更是研究明清小说的典范之一,所以,「三国演义」真是一本值得在再看的好书,每阅读一次,就感觉多了一次不同的体验,文学素养也提升了许多。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比较法、个案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等研究方法,着力于追溯“真”之精神的哲学本源,通过对儒道释三家“真”概念嬗变的梳理,概括艺术论中相关范畴的论述,对中国古典绘画关于“真”的几个重要问题作以阐释,最终,提炼出中国画家思维中“真”之精神的发轫。目前关于“真”概念的研究多是哲学层面,系统梳理先秦哲学之“真”到中国古典绘画之“真”的过渡,成为迫切的、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这也正是此文的研究目的。对长久以来被忽略的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真”之精神嬗变过程的研究,可以清晰中国古典绘画的本质追求,使“真”理论得以延续传承,适用于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任一画种的理论和创作,具有指导当下绘画精神的现实意义。“真”之精神存在于中国古典绘画中与哲学概念之“真”有何特异处是本文重点研究的方向,目前绝少有论文和专著立足于此。本文首先从庄子之“真”、儒家与“真”相关的概念、佛家之“真”给予探讨哲学“真”,接着从连接哲学“真”与绘画“真”的中国古代艺术论中找到理论根据,继而着手分析几个与中国古典绘画“真”之精神相关的重要问题:如荆浩“图真”论中“真”的具体论述对中国古典绘画产生了何种影响。再如“形神”论的演变过程怎样使中国古典绘画“真”之精神从“形”、“神”两方面在各个时期侧重发生转变。接着在“道寓于器,技进乎道”这一传统思想的统照下,笔者对“真”与“技”、“真”与“心”的关系分析说明,从具体技法提升到主观精神来探讨“真”之精神存在于中国古典绘画的形而下及形而上两个层面。最后,宋代理学与明代心学的嬗变正与中国古典绘画从宋代绘画注重物象客观规律到元代文人画兴起之后,尤其明清两代,以主观情思作为主要表现对象,外在的画面事物成为了人之情感的载体这一转变过程相吻合。至此,中国古典绘画对“真”之精神的偏向发生了扭转,并且延续到近代。中国古_asp?pageid=8609典绘画“真”之精神作为中国文化传统思维的精髓,是可以指导任一门类的绘画理论及实践的,只是在不同时期因为历史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的变化发生着侧重的不同。我们寻出中国古典绘画史进程中的精神与力量,也就寻出它内在的向往和需求,从而指导中国绘画史朝着符合理想的方向发展,这是此文希望达到的大意义所在。
隋唐演义论文
《隋唐演义》和《说唐》,一个是讲史小说,一个是英雄传奇小说。相比较而言,《隋唐演义》虽说结构较为松散,但论文学艺术水平及影响力,还是要比《说唐》略胜一筹。
隋唐演义
我觉得 隋唐演义 前半段 更好看些。
《说唐全传》
戏曲表演毕业论文
华美人文学会与海外昆曲社和美华艺术协会25日联合举办戏曲讲座,邀请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戏曲教育家及理论家胡芝风女士主讲“中国戏曲之美”,吸引众多戏曲爱好者到场聆听。胡芝风教授在演讲中谈到了中国戏曲的概念、种类、历史,以及与西方音乐剧的区别,强调中国戏曲的独特美学精神--即它包括“观物取象”的审美观、“摹情、写意”的艺术观、“意象”的形象思维、“诗化”的审美核心以及“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和“传神”的审美追求等七个方面。胡芝风1956年毕业于上海南洋模范中学,同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自幼学习钢琴及芭蕾。10岁开始学习京剧和昆剧。曾得到京剧大师周信芳、魏莲芳、杨畹农、包幼蝶及昆曲传字辈大师方传芸、朱传茗等前辈艺术家的教导。1959年拜梅兰芳先生为师,离开清华大学,走上京剧舞台。1960年到苏州市京剧团任主演,1980年兼任团长。主持改编、导演并主演的京剧有《李慧娘》、《百花公主》、《白蛇传》、《灰阑记》等。(图与文:侨报记者管黎明)
论表演技巧(技术类)论剧本(文学类)论继承与发展论舞台美术论戏曲的性质(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论戏曲与宗教之间的关系(这个是我的毕业论文题目)等等等等
效果好大号
中戏表演系毕业论文
艺人学术研究之途能够多轻轻松松?陈好从未发表过毕业论文却轻轻松松出任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前有翟天临,论文大规模剽窃被曝,后有陈妍希普通高中生到硕士引异议!演艺圈这种大牌明星的学习生涯,好像都有一些过度顺利。艺人陈好也由于未发表过一篇毕业论文,就当上中央戏剧学院教授一事,遭受了网友们的提出质疑。一直以来,陈好的表演全是深受认同的。可是陈好任中央戏剧学院教授一事,造成了许多网友的关心。开启百度,检索“陈好”,能够发觉,上边的介绍表明的是“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教授”。因此就会有网友登陆中央戏剧学院官方网站,发觉陈好的个人介绍中,全是她的拍戏历经。一些代表作及其艺人阶段的一些殊荣,并没有提及她发布过的毕业论文这类的话。因而,许多人对她的教授真实身份提出异议。一样,拥有这类状况的也有蒋雯丽。她在中央戏剧学院出任副教授。由于陈好事情被曝出以后,蒋雯丽也被移到国家二级演员的归类里。继翟天临事情后,就会有新闻媒体对大牌明星们的研究生论文干了调研。那时候,新闻媒体们也对陈好的文章内容开展了论文查重,论文查重数据显示,陈好的毕业论文也在不过关整队当中。有些人发觉,陈好作为中央戏剧学院的教授,却未发表过一切毕业论文,乃至连一篇文章也没有发布过。没有发布过一切文章内容的她,却在2014年取得成功新员工入职中央戏剧学院,并出任教授一职。作为艺人,陈好的业务水平是大伙儿众所周知的。但作为教授,未发表过一切一篇期刊论文的她,却在意味着中国演出类高等院校最大水准之一的中央戏剧学院出任教授,难免有点儿不科学了。对于此事,中央戏剧学院也对陈好的岗位开展了调节,将她调为国家一级演员的整队当中。有网友评价:“网友提出质疑是对的。没有提出质疑,哪儿发觉得了那么多学术造假。一级、二级演员和教授、副教授,彻底是2个行业的不一样定义。中央戏剧学院这一改,倒是也蛮怪异的。此外,知名度再大,当初再如何光辉拿各种各样荣誉奖,但这和技术职称彻底是两码事。”这名网友的见解讲出了绝大部分网友的心里话。许多网友都表明适用中央戏剧学院的作法。由于学术研究原本便是一件很认真细致的事儿。没有发布过一切文章内容的陈好,却出任教授,会让许多勤勤恳恳搞科学研究的教授,心理状态不平衡。除此之外,中央戏剧学院的官方网页深受调侃,没有发布过一切一篇SCI的陈好,莫名其妙评为到了教授。在网友的提出质疑下,又立刻将她改成国家一级演员的归类。网友们感觉中央戏剧学院说改就改,难免有点儿太随便。在大伙儿的印象中,陈好一直全是个温柔漂亮的实力派演员女艺人。很多人熟识她是由于年代剧《纸醉金迷》。陈好在里面饰演了田佩芝。从一个青春年少的美女大学生,被外部浮华背后的自然环境引诱,变为社交名媛的小故事。不论是甜美的在校大学生,或是妖媚的社交名媛,陈好都能将她的人物角色诠释得十分及时。曾有新闻媒体点评过她在剧里的旗袍裙品牌形象:她(陈好)称第二,就没有人敢称第一。高超的表演再加上漂亮的表面,陈好演的电视连续剧用户评价、得分都很非常好。作为深受认同的艺人,陈好、蒋雯丽那样的出色艺人,一切正常的演员片酬都比成老师的工资高。因而,他们并不一定技术职称来提升自己的收益。艺人们假如想要技术职称来突显自身的专业技能,儋州市能够根据自身的整体实力,多发布几篇学术研究行业的技术专业科学研究论文,让网友们赞不绝口,做上真真正正的教授。大家怎么看呢?欢迎留言点评,说说您独到的见解。
你这个题目《小人物的重要性》我要写的话首先会从整个剧本的角度进行考虑,然后再说道小人物如何在场上组织行动。这篇论文归根结底还是一篇关于舞台行动的论文。小人物在舞台上的形象塑造比主要角色要困难很多,主要角色为创作者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而小人物的上场下场可能总共不会超过二十分钟最短的可能就只有三分钟左右,但是在这三分钟里面演员必须创造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令观众能够过目不忘。在创作过程中必须对小人物在场上所发生的事件构筑大量的事实。在场上完成舞台中心任务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化的处理,要做到“少一事,不如多一事。”你可以查阅一下北京人艺老演员黄宗洛的资料,人家是出了名的龙套天王,擅长塑造舞台上的小人物,这些可以运用在你的论文里面作为例子。有什么问题可以加QQ12054731咱们慢慢讨论。
四、 必要的修养 通过上面的讲解,相信大家会有这样一个认识:对一部影片的剧作分析必须建立在一定的修养之上。 首先,你必须有相当的看片量。一个人如果加起来总共没看过几部影片,就无法展开一部影片与其它影片的比较并对这部影片做出正确的分析了。保证一定的看片量才能了解最新的和全面的电影创作动态和现象,也才能将一部影片放置在大的创作背景和环境下来考察。例如一篇分析《沙鸥》的文章这样说: “尽管《沙鸥》这部影片在今天的观众眼中看来各个方面都显得幼稚了,但它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特殊位置是必须肯定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中国第四代电影导演的发端之作,是书写在银幕上的宣言。因此,当我们立足于今天对这部影片进行评论的时候,考证它对中国电影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就比单纯分析它的创作技巧重要得多了。 “‘四人帮’粉碎以后的1979年到1980年,中国电影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创作春潮。其中,《小花》、《小街》、《苦恼人的笑》、《生活的颤音》等等一批中年导演的作品尤为引人注目。然而在热热闹闹的创作中,中国的电影人却惊讶地发现,正是‘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由于十年动乱的耽误,中国电影已经与世界电影拉开了距离。尽管这些中年导演从外国优秀影片中学习借鉴了很多对于当时的中国电影说来还很新鲜的表现手法,例如变焦镜头的运用、时空交错式的结构、画外音、高速镜头、通俗唱法的主题歌、旋转镜头、女跑男追……等等,但是渐渐地他们就感觉到盲目地从外国电影中拿来一些皮毛无法解决中国电影亟待解决的两大问题:一个是被观众普遍指责的‘不真实’,一个便是电影语言的落后。就在这个时候,中国影坛的两个年纪已不太年轻的新人——张暖忻、李陀夫妇在《电影艺术》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一文。作者以慷慨激昂的语调呼吁国内同行向外国电影学习,加快中国的电影语言现代化的步伐。尽管今天看来,这篇文章对外国电影具体手法的罗列过于琐碎和表面化,缺少系统扎实的理论体系作为基础,但作者的热情和直率还是在那个特定的背景下激起了中国影坛的轩然大波。这篇文章被后来的人们看作是第四代中国电影导演的宣言,而文章的作者就是《沙鸥》这部影片的编导者。”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把握《沙鸥》剧作特点的时候并没有就《沙鸥》论《沙鸥》,而是把这部影片放在了一个大的创作背景中考察,这就使文章作者得以沉浸在剧作手法的具体细节里反而“不识庐山真面目”。由此可见一个全面客观的剧作分析应该建立在对电影创作发展和现状的全面了解和全盘把握上,这就要求作者随时关注电影创作的现实和动向。 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作好一部影片的剧作分析没有相应的剧作理论准备也是不行的。我们来看看上面引述过的分析《沙鸥》的文章中的一个段落: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曾经制定过戏剧必须恪守的规律,他说:‘有人认为,情节之统一,出于只写一个人物,其实不然。因为一人的遭遇可能很多,甚或无数可计,其中有些无法统一;同样,一人的行为可能甚多,其中有些不能构成一件行为。’据此,他认定,只提写‘一个人’是不能保证情节完整性的,必须提‘一件事’。中国清代戏剧家李渔持有同样的观点:‘后人作传奇,但知为一人而作,不知为一事而作。尽此一人所行之事,逐节铺陈,又如散金碎玉,以作零出则可,谓之全本,则为断线之珠,无梁之屋。’可是《沙鸥》要打破的偏偏就是这条戒律。在影片中,沙鸥的行为虽然依旧是统一的——努力奋斗,夺取金牌,但是影片却没有拘囿于一个单一事件。也许,作者可以把时空和情节框定在最后一次出国比赛上,然后再依据亚里士多德的法则有层次地展开这个事件。但是这似乎不合《沙鸥》作
汉语词义的演变论文
汉语词义发展演变研究 魏慧萍 自传统训诂之学直至当今词汇研究,关于汉语词义的探讨薪火相传、代有新作。本文在继承前辈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汉语词义放置在与认知、思维、社会历史发展以及语言系统本体诸多因素相关联的背景之下,运用历时与共时、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旨在开拓词义研究的思路,加强对汉语词义特性的考察,进而梳理汉语词义发展演变的脉络和规律,为传统训诂学与现代词汇学的接轨作出努力。 论文内容分为六个部分:引言;第一章:汉语词义研究现状述评;第二章:词义的共性;第三章:对汉语词义特点的思考;第四章:汉语词义发展演变规律新探;余论。 引言交代论文选题的缘起和写作主旨。 第一章是对汉语词义研究历史及现状的述评,着眼于对传统训诂学与词汇学的接轨,分为古代汉语词义研究和现代汉语词义研究两个方面。对各个历史时期词义研究的主要特点、代表人物及观点等进行了比较细致的阐述。并提出古今贯通的"汉语词义研究整体观"。 第二章是从共性的角度对词义与社会历史发展、词义与思维、词义与语境、词义集合元素及其运动方式等论题进行探讨。提出了词的诞生源于抽象;词义来源于人们对真实世界的认知;词义的趋同性和差异性文化内涵;词义与形象、顿悟、逻辑、情感等各种思维方式及心理活动的关系;意象是词义在思维中的映现形式;语境是一种综合现实;词义集合论等主要观点。 在第二章第一节"词义与社会历史发展"中,从共性、人文区域、民族特性、地域、社会群体及个体等角度对词义的文化内涵进行阐述。第二章第二节"词义与思维"中,把思维分为语音序列思维和非语音序列思维,分析词义与各种形式的思维活动及心理因素的密切关系,将哲学中的"意象"引入汉语词义研究范畴。从语言学角度把"意象"界定为:意象是非语音序列与语音序列思维的综合认知成果,是词义所对应的思维映现形式。并进而分析了具体意象类型、静态词义和动态词义与意象的关联、词义与意象群等问题。在第二章第四节中,把词义集合的元素分为形象义素、情感义素、理性义素、直觉义素、心理义素;主题义素、功能义素、背景义素、风格义素、外来义素等类型进行阐述。 词义来源于人们对真实世界的认知成果,是对逻辑思维中概念的综合反映,并在人的思维活动中映现为各种意象,意象通过思维的语言生成机制外化为语言形式的意义内容。词义集合中的各类义素正是意象在语义中的落点。 基于以上对词义共性的认识,第三章从考察汉语词义特性的角度对汉语词义的几个显著特点进行了思考。所论及的与词义发展演变有关的因素主要有:充满辨证、和谐观念,形象思维发达,长于联想、比附,注重整体,重视直觉、感悟和意会的汉民族心理特质及其对词义发展的影响;词汇的孳乳、更新、造词构词等与词义发展的关系;表意体系的汉字的创制方法及发展与意象、词义的关系;修辞作为突破现有规约词义"围城"的策略式词义发展形式,与词义发展演变的同构与互动;汉语主导文体由文言文向白话文的嬗变对词义发展的影响等。 这些都是从汉语实际出发对词义进行的考察和探讨。体现出共性与汉语特性结合、训诂与词义研究结合的整体思路。 在第三章第三节中,针对汉字的表意性与词义的关系,探讨了早期汉字的"象"与"形"、汉字字形承载的"象"与词义在思维中所映现的意象、汉字的表音兼表意成分与词义的关系等。把汉字的"形"、"象"、词义三者的关系阐述为:"形"承载"象","象"蕴涵造字时代的词义和日后意义孳乳的丰富的可能性。汉字形体的表意功能是对思维中意象的形象化、图解式的呈现,表意成分在书面上形成的构字部件是意象在语言的书面形式中留下的"暗示",可以称之为"意象的表征",同时也是义素在词的书面形式中的显性标记。 在对汉语词义的特点作了如上思考之后,论文第四章旨在梳理汉语词义发展演变的脉络和规律。其中详细论及静态词义与动态词义的关系、在动态发展中互相转化的种种情形;阐发汉语词义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主要原则和基本途径;从个体词义的发展演变和词汇系统中词义发展演变两种角度,阐述汉语词义发展的主要形式及规律。 个体词义的发展演变分为完成于词的一个义项范畴内的发展演变和完成于一个词的范畴内的发展演变两种情况。前者包括:词义深化;意义范围扩大、缩小、转移等变化:扩大又分为主体扩大化、动作方式扩大化、目的扩大化等各种形式的使用性扩大以及不受辨证逻辑制约的发展式扩大,缩小又分为总名变专名、泛指变特指、双向变单向、感情色彩类型化缩小等形式,转移又分为词汇意义的转移、色彩意义的转移和语法意义的转移等具体情形。后者包括义项增加和义项减少的发展变化。其中义项增加是通过相似引申、相关引申、特质引申、逻辑引申、修辞引申、移情引申、特指引申、反向式引申、时空引申、宗教引申、虚化引申等引申方式来实现的;义项减少则主要通过旧义项被新义项取代以及词义的自我淘汰来完成。词汇系统中的词义发展演变主要包括:灌注式引申、裂变式引申产生新词;单音词素、双音合成词素重组新词;词义转嫁;词义类聚的发展演变情况:等义词、近义词的分化和发展,对称式引申、"词义渗透"、类属词的丰富发展、亲属词的社会化、象征化发展倾向等;词汇成员的词义发展与身份的转化。 以上对于汉语词义发展演变主要形式和规律的探讨始终遵循着静态与动态结合、历时与共时相参照的研究思路。 文末对当前汉语词义发展的新趋向作了简要的阐述。并在余论中提出建构汉语词义共时平面的设想。
⑴词义的扩大,即演变后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大如汉语的“江”“河”原来只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河流⑵词义的缩小,即演变后所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小如“臭”原指一切气味,包括香味和臭味,现在只指臭味⑶词义的转移,即原来的词义表示某类现象,后来改变为表示另一类现象如“步”原来指“行走”,现在指“跨出一脚的距离”一、社会原因 1、社会发展与词义变化 2、社会环境与词义变化 3、社会阶级与词义变化 4、民族情绪与词义变化 5、种族情绪与词义变化 6、性别差异与词义变化 7、社会价值观与词义变化 8、管养文章与词义变化二、语言原因词义三者的关系阐述为:"形"承载"象","象"蕴涵造字时代的词义和日后意义孳乳的丰富的可能性汉字形体的表意功能是对思维中意象的形象化、图解式的呈现,表意成分在书面上形成的构字部件是意象在语言的书面形式中留下的"暗示",可以称之为"意象的表征",同时也是义素在词的书面形式中的显性标记 在对汉语词义的特点作了如上思考之后,论文第四章旨在梳理汉语词义发展演变的脉络和规律其中详细论及静态词义与动态词义的关系、在动态发展中互相转化的种种情形;阐发汉语词义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主要原则和基本途径;从个体词义的发展演变和词汇系统中词义发展演变两种角度,阐述汉语词义发展的主要形式及规律 个体词义的发展演变分为完成于词的一个义项范畴内的发展演变和完成于一个词的范畴内的发展演变两种情况前者包括:词义深化;意义范围扩大、缩小、转移等变化:扩大又分为主体扩大化、动作方式扩大化、目的扩大化等各种形式的使用性扩大以及不受辨证逻辑制约的发展式扩大,缩小又分为总名变专名、泛指变特指、双向变单向、感情色彩类型化缩小等形式,转移又分为词汇意义的转移、色彩意义的转移和语法意义的转移等具体情形后者包括义项增加和义项减少的发展变化其中义项增加是通过相似引申、相关引申、特质引申、逻辑引申、修辞引申、移情引申、特指引申、反向式引申、时空引申、宗教引申、虚化引申等引申方式来实现的;义项减少则主要通过旧义项被新义项取代以及词义的自我淘汰来完成词汇系统中的词义发展演变主要包括:灌注式引申、裂变式引申产生新词;单音词素、双音合成词素重组新词;词义转嫁;词义类聚的发展演变情况:等义词、近义词的分化和发展,对称式引申、"词义渗透"、类属词的丰富发展、亲属词的社会化、象征化发展倾向等;词汇成员的词义发展与身份的转化 以上对于汉语词义发展演变主要形式和规律的探讨始终遵循着静态与动态结合、历时与共时相参照的研究思路 文末对当前汉语词义发展的新趋向作了简要的阐述并在余论中提出建构汉语词义共时平面的设想词义发生演变是时代不同的结果语音是人们认知交流的媒介,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认知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的丰富,词义就逐渐的发生演变以实现人们交流和认知的目的
语言作为人类表达思想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语言诸要素中词汇的变化最快、最显著。 主要表现: 新词的产生 旧词的消亡 借用外来词 旧词添新义(nice, coffin) 一、社会原因 1、社会发展与词义变化 2、社会环境与词义变化 3、社会阶级与词义变化 4、民族情绪与词义变化 5、种族情绪与词义变化 6、性别差异与词义变化 7、社会价值观与词义变化 8、管养文章与词义变化 二、语言原因 ( ) 1) 词义不仅在形成过程中与客观世界、社 会实践有密切联系,而且随着社会以及人 们认识的发展而发展。 Pen在古英语中写作penn,来源于拉丁语 的penna,意思是“羽毛、翎管”,即羽 毛制成的笔。至今仍有“翎管笔”,名字 却叫quill pen。而pen现在却随着科学的发 展演变为今天的金笔、铱金笔、钢笔等, 完全脱去了“羽毛”的含义。 ( ) 2) 专门术语和普通词汇之间经常交叉使用, 也使词义发生了演变 Salt:食盐;(化)盐,盐类 Appendix:附录;(生理)阑尾 ( ) 社会上发生的事件往往会使词的意义发生 变化: Abdication:退位 可以特指英王爱 德华八世1936年为能与沃利斯·辛普森夫人 结婚而正式放弃王位 Accession Day:登基日 现在英国特指 6伊丽莎白二世登基之日 ( ) 英国议会(parliament) Upper House / House of Lords 上院,上院议长 High Lord Chancerllor Lower House / House of Commons下院, 下院 议长Speaker ( ) 美国国会(congress) The Senate 参议 院,上议院。参 议员senator 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the Chamber of Deputies/the Lower House众议院,下议院。 众议员congressman ( ) 社会中的心理因素也造成了词义褒贬的演 变。如: 社会地位低下的人,villain(坏人),knave (不诚实的人),churl (下贱的人)之类的词都 带上了贬义。凡是涉及社会地位高的人, 哪怕跟自由人、绅士、贵族有关的词(如 free, gentle, noble)都带上了褒义。 ( ) 词义朝贬义方向演变的过程叫做词义的降 格(degradation, degeneration, deterioration, catachresis或pejoration of meaning)。 词义朝褒义方向发展的过程叫做词义的升 格(the elevation, ascent或amelioration of meaning)。
词义的演变情况,可从弄清词义演变的几个因素入手。 引起词义变化的因素很复杂,难以一一列举,不过总的来说,现实现象的变化、人们对现实现象认识的发展、词义之间的相互影响都可以引起词义的发展。 一、词义是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现实现象的变化自然会引起词义的变化。我国古代人〃坐〃的姿态和现在不同,是〃席地而坐〃,两膝着席,跟跪着差不多。后来出现了椅子、凳子之类的坐具,坐的姿态发生了变化,是臀部着地或接触坐具,因而〃坐〃这个词的意义也就随之改变。学生了解了这点,就不会错误理解伍子胥〃坐行蒲服,乞食于吴市〃(《战国策》)的意思了。 二、人们主观认识的发展引起词义变化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例如,古人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心之官则思〃,这从汉字的造字中也可以看出:以〃心〃为意符的〃想、思、念、忆、愁、虑……〃好多是与思维活动有关的。现在虽然认识到思维的器官是大脑,还是保存着〃我心里想〃这样的说法。词的意义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三、一个词的意义的变化也可以引起和它有联系的词的意义的变化。〃快〃本来指迅速,后来产生出〃(刀、斧、剪等)锋利〃的意思,于是和〃快〃处于反义关系中的〃慢〃在北方话的一些地区中也逐步产生出和〃锋利〃对立的〃钝〃的意思,出现了〃刀慢〃之类的说法。再如下面的一些相互对称的意义都是由这种词义之间的相互影响引起的:熟?穴食物?雪熟→植物成熟→熟习→熟悉,生(食物)生→植物不成熟→不熟习→陌生;清(水清)→(声音)清脆→清高→语言学术语〃清〃,浊(水浑浊)→(声音)重浊→恶浊→语言学术语〃浊〃;冷?穴温度?雪→冷静(较早就有此义),热(温度)→头脑发热(出现较晚)。 四、在某一个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引申的途径产生新的意义?穴引申义?雪,这是词义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词义的引申,使词义得以增加或分化,从而产生多义词。如〃月〃字象月缺的样子,本义是〃月亮〃。人们根据月亮运行的明晦圆缺这种周期现象,把从朔至晦称为一月,因此,〃月〃字产生了表时间的意义。所谓引申义,就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本义是指词的有历史可查的最初的意义。 引申的途径大体可以分成隐喻和换喻两种方式。隐喻建立在两个意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的某种相似的基础上。例如,〃习〃的本义是〃数飞〃(《说文》),也就是鸟反复地飞的意思:〃鹰乃学习〃?穴《礼记·月令》?雪,意思就是小鹰学习反复地飞。从这个意义派生出〃反复练习、复习、温习〃的意义:〃学而时习之〃(《论语·学而》),意思就是〃学了要按时反复温习〃。这是因为〃复习〃〃温习〃是反复多次的行为,和反复地飞有相似的地方。隐喻是词义引申的一种重要方式。换喻的基础不是现实现象的相似,而是两类现实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这种联系在人们的心目中经常出现而固定化,因而可以用指甲类现象的词去指称乙类现象。例如我国旧时称主持寺院的和尚为〃方丈〃,这是由于他住在一丈见方的屋子中的缘故。一个词的意义通过隐喻和换喻这些引申的途径可以增加很多新的意义,使语言能够用较少的词的形式表达较多的意义。 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把握词义演变后的三种情况,即旧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 1、一个词的意义,如果演变后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大,这是词义的扩大。汉语的〃江〃、〃河〃,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如《尚书o禹贡》:〃江汉朝宗于海。〃《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史记·项羽本纪》:〃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后来〃江〃、〃河〃才作为河流的通称,以上文句,切忌用今义去解释。 2、古义所表示的范围大于今义,是词义的缩小。例如《诗经·陈风·东门之池》:〃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孟子·公孙丑下》:〃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是地利不如人和也。〃中〃池〃都指护城河。〃池〃因有水,古时也用来指〃池塘〃,如《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池塘〃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已成为常用意义,〃护城河〃的意义则已经不用,只保存在成语〃金城汤池〃中。 3、如果原来的词义表示某类现实现象,后来改变为表示另一类现实现象,这种演变就是词义的转移。例如〃步〃原来指〃行走〃,干宝《搜神记》:〃寄入视穴,……于是寄乃缓步而归。〃今天的〃徒步〃〃安步当车〃中还保留着这个意义,后来指〃脚步〃〃步伐〃(原来是跨出一脚再跨出一脚的距离叫〃步〃,《荀子·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现在指只跨出一脚的距离)。今有双音词〃步伐〃。 五、有些词,古今意义的不同,不仅仅表现为范围的变化,而且在感情色彩上也有显著的差别。学生须分清词义褒贬意义的不同,或者是词义轻重的不同。 1、从意义褒贬不同的情况看,有古代是褒义、现在是贬义的。如〃复辟〃、〃爪牙〃。《明史·王骥传》:〃石亭、徐有贞等奉英宗复辟〃。这里〃复辟〃是指恢复君位,与今义指〃被打垮的统治者恢复原有的统治地位或被推翻的制度复活〃很不一样。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这里的〃爪牙〃是得力帮手的意思,属于褒义。今义的〃爪牙〃为〃党羽〃〃走狗〃,完全是贬义。也有古代是贬义,现在为褒义的。如〃锻炼〃,在古代除了冶炼的意义外,还有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的意思。《汉书·路温舒传》:〃则锻炼而周纳之〃。《后汉书·韦彪传》:〃锻炼之吏,持心近薄〃。注:〃锻炼,犹言成熟也。言深文之吏,入人之罪,犹工冶与铸陶,锻炼使之成熟也〃。在现代汉语中,〃锻炼〃完全是褒义,如〃劳动锻炼〃、〃思想锻炼〃、〃锻炼身体〃等。 2、从词义轻重的情况看,有些词,古义轻,今义重。如〃诛〃最初只有责备的意思。《论语·公冶长》:〃于予与何诛〃。今成语有〃口诛笔伐〃。后来发展为〃杀戮〃的意思,意义加重了。与此相反的情况是古义重,今义轻。〃感激〃,古义是愤怒的意思。《异苑》卷五:〃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韩愈《张中丞传后叙》:〃皆感激为云泣下〃。〃感激〃而至于死,而至于〃泣下〃,这个词的意义是很重的,而今义只是〃感谢〃的意思,意义要轻多了。 语言是发展的,尤其是词汇,它的发展演变更为突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发展,绝大多数词的意义都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变化。在平时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导学生积累第一手材料,掌握大量语言事实,这是辨析词义古今异同的最有效、最可靠的办法。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正确理解古义,读通、读懂古文,步入我国古文明的殿堂,领略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