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毕业论文 > 藏族人毕业论文

藏族人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藏族人毕业论文

藏传佛教,又称为喇嘛教,是指传入西藏的佛教分支。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南传佛教并称佛教三大体系。藏传佛教是以大乘佛教为主,其下又可分成密教与显教传承。虽然藏传佛教中并没有小乘佛教传承,但是说一切有部及经量部对藏传佛教的形成,仍有很深远的影响。藏传佛教始于松赞干布时期,自寂护论师传入大乘佛教及随瑜伽行自续派,莲花生大师来到西藏,制服了外道(苯教),逐渐建立了密教的基础,此一时期称为前弘期。此后经过朗达玛灭佛的波折,佛教经过灭佛运动的破坏后重新振兴,并逐渐形成了宁玛、噶举、噶当、萨迦、格鲁、觉囊等各派的传承,此一时期称为后弘期。在宗喀巴大师创格鲁派,成为藏传佛教的主流後,在西藏出现了政教合一的特殊局面。近现代,藏传佛教逐渐流传到世界各地。中国藏传佛教开始於西元七世纪中叶。当时西藏的松赞干布藏王,在他的两个妻子,唐朝文成公主和尼泊尔毗俱底公主(藏名尺尊或赤尊公主)共同的影响下皈依了佛教。他派遣大臣端美三菩提等十六人到印度学习梵文和佛经,回来後创造了藏语文字并开始翻译了一些佛经,到了八世纪中叶藏王赤松德赞迎请寂护大师及弟子莲花戒入藏,逐渐奠定藏传佛教的基础,但此时仍有许多人反对。後寂护大师返印,敦请莲华生大士由印度入藏,传入密宗,折服了原来盛行的苯教,佛教於是得到了弘扬。寂护与莲华生大士入藏之後,首先建立了桑耶寺,度僧出家,成立僧伽,并请译师从梵文翻译大批佛典,同时也从汉文翻译一些佛经,据现存的登嘎尔目录(布敦认为是赤松德赞王府所编),当时译出的大小显密经律论有738种(内从汉文转译的32种),故当时佛教流传是很兴盛的。莲华生大师另一个重要的贡献,是他吸取了许多西藏传有的传统与信仰的元素,加入印度佛教之中,使得佛教信仰得与在西藏生根,建立了独特的藏传佛教风格。当时唐朝禅师摩诃衍(Mahayana),藏文称其为「和尚」(Hva-san)或「大乘和尚」(Mahāyāna Hva-san)入藏宏扬禅宗,後与莲花戒辩论失败,赤松德赞下令不得再修顿门法[1]。因为西藏王室刻意压抑汉传佛教的影响力,使得汉传佛教无法进入西藏。但是在西藏固有的大圆满、大手印传承中,仍然可以看出它受到汉传佛教影响的痕迹。在九世纪中叶,西藏佛教曾一度遭到破坏,即朗达玛灭佛,曾有一段时间(公元842-978年)佛教沉寂了。後来由西康地区再度传入,藏传佛教又得复甦。在朗达玛灭佛後,因经典散失,开始有人发掘编辑旧有保留的佛经,称为伏藏,根据前弘期旧译经典及伏藏所建立的教派称为宁玛派,又称旧派。而在朗达玛灭佛之後,重新由印度取回重译的经典,称新译。西藏史上称朗达玛灭法之前为前弘期,之後由大译师仁钦桑波重兴的佛教为後弘期。此後印度的佛教学者,特别是遭遇变乱时期的那烂陀寺、超岩寺等的学者,(印度比哈尔邦省的佛教各大寺庙在1203年被入侵军全部毁坏),很多人前往西藏取经,传译事业因而兴盛,著名的译师有马尔巴等人。十一世纪时有孟加拉佛教大师阿底峡尊者入藏(1042年),又大弘佛法,重建僧伽,传播中观应成派大义,同时藏族比丘仁钦桑波(宝贤)等翻译了很多的经论。印度传入西藏的佛学,主要的称五大部,就是『因明』,『戒律』,『俱舍』,『中观』,『现观庄严论』。藏文大藏经(包括《甘珠尔》和《丹珠尔》)近六千部中绝大多数是直接由梵文翻译的,少数是从汉文转译的,因此,印度後期佛教的论著丰富保存在藏文大藏经裏,尤其是因明、声明、医方明等论著数量庞大,这些译著都非常重要。喇嘛教传播的另一高潮是在明神宗时代,俺答汗与索南嘉措在青海仰华寺见面殿下在蒙古传播的种子,蒙古源流说,俺答汗的从孙切尽皇台吉是第一位信仰喇嘛教的皇族,到十七世纪中几乎所有蒙古人已信仰喇嘛教

我的毕业论文(论藏族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摘要;本文以藏族服饰元素的含义,渊源以及特点为切入,介绍藏族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 设计中的运用,进一步分析了藏族服装元素的优雅,纯朴。华丽和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气。同 时为现代服装设计与审美提供借鉴。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meaning of elements of Tibetan dress, cut into the origi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ntroduced elements of Tibetan dress in modern clothing design, the use of further analysis of elements of Tibetan clothing elegant, simple. Gorgeous and unique ethnic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for the modern fashion design and aesthetics to provide reference。 引言: 人们沐浴着现代文明的阳光,一种拥有独特风韵的情结正成为人们的着装需求,设计师们热 衷追民族情怀的人性空间。国际时装之都的时装秀及人们日常着装中,民族服装设计的作品 大行其道,藏族服装元素风格的现代服饰是亚洲的审美趋向对现代服装设计影响的结果 一:藏族服装的发展 藏族服装具有悠久的历史,对藏族服饰的研究必然促进、加深对藏族的形成及文化发展史的 研究 肥腰、长袖、大襟是藏装的典型结构。牧区的皮袍、夹袍,官吏、贵族的锦袍及僧侣在宗教 节日活动中的服装具有这种特点。 随着历史的演进,藏族服饰艺术也在不断拓展。今天我们从不同地区看到的那些美丽的服装 艺术样式,不仅保留了现代文明的气息,而且揉进了大量的民族风格。这样,使得它们独具 特色,然而,藏族服装的元素,在现代服装艺术中最具特点。不管是它古老的图腾,符号 以及吉祥图案,还是它的式样都被运用的伶俐尽自。来自印度、尼泊尔以及周边其他兄弟民 族的文化,也都能在藏族服装艺术中找到痕迹。今天的藏族服饰艺术,已发展成为一个具有 多文化层面,多要素的立体艺术结构图。藏族服装的元素对现代服装文化也有着至关重要的 作用。 然而藏族服饰艺术的发展 藏族传统服饰在一段时间内仍根基于稳固的民族传统文化之中 所以现代服装与藏族服饰在一定阶段内并存发展。 又由于文化的变迁,藏族所处的自然环 境、社会环境及心理素质的改变,藏族服饰在不断地承袭、传播、借取。 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 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 裙。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 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藏族广布西藏、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等地,服饰多姿多彩、男装雄健豪放:女装典雅潇 洒,尤以珠宝金玉做为佩饰,形成高原妇女特有的风格 藏袍是藏族的主要服装款式,种类很多,从衣服质地上可分锦缎、皮面、毽毡、素布等、藏 袍花纹装饰很讲究,过去僧官不同品级,严格区分纹饰。藏袍较长,一般都比身高还长,穿 时要把下部上提,下摆离脚面有三、四十公分高、扎上腰带。藏袍可分牧区皮袍、色袖袍 农区为稽鲁袍,式样可分长袖皮袍,工布宽肩无袖、无袖女长袍和加珞花领戳鲁袍,男女穿 的衬衫有大襟和对襟两种,男衬衫高领女式多翻领,女衫的袖子要比其他衣袖长40公分左 右。跳舞时放下袖子,袖子在空中翩翩起舞,非常优美。 帮典——即围裙,是藏族特有的装束,是已婚妇女必备的装饰品,帮典颜色,或艳丽强烈, 或素雅娴静。 doC 豆丁 藏帽式样繁多,质地不一。有金花帽、毽鲁帽等一二十种.藏靴是藏族服饰的重要特征之一, 常见的有“松巴拉术”花靴,靴底是棉线皮革做的。n。COm 头饰佩饰在藏装中占有重要位置,佩饰以腰部的佩褂最有特色,饰品多与古代生息生产有 关,讲究的还镶以金银珠宝、头饰的质地有铜、银、金质雕镂器物和玉、珊瑚、珍珠等珍宝, 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做是最珍贵的礼物。“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 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 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1、首先,写历史悠久的藏族民间舞蹈。2、其次,写宗教意识在藏族民间舞蹈中的体现。3、最后,写写生活习俗对藏族民间舞蹈的影响,藏族民间舞蹈的审美特征即可将目录写完。

没有语言和符号,就没有人类文化。人类社会中的许多重要的文化要素,主要是通过语言和各种符号系统来相互传递的。语言人类学所关注的恰恰是人类不同群体之间的沟通方式,不同群体之间的文化在沟通过程中的表现形式,以及沟通手段与适应策略的关系等问题。 人类社会性的生产和其他活动,是产生语言的先决条件。作为语言本身,与人类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文化能够影响语言的结构以及语言的内涵,而语言的差异也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由于文化而产生的。另一方面,语言也可以反过来影响文化的发展,很显然,文化与语言的关系,是一种相互关联、彼此制约的关系。 藏民族的语言文字作为一个系统,与创造和使用这种语言文字的民族所处的地域、经济和社会文化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藏族语言和文字符号的功能,以及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变化,都是由这个社会环境中的语言群体所制约的,是属于他们的社会行为。语言文字也会随着藏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修正、补充和完善,不断走向丰富。客观环境的变化必然会促使人们重新认识自己的语言,调整自已语言的表达方式,使之最大限度地与客观环境和需要相适应,这正是推动藏民族语言文字进步的动力。一、藏语的基本特征语言是原始人类在劳动和互相交际中产生出来的,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的产生表明,人的发音器官已逐渐形成,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即意识也在不断走向成熟。语言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成了人们不可须臾离开的、最为重要的沟通手段。语言一旦形成,就成为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也具有共享性。 当原始部落发展到民族的时候,便出现了民族语言。语言从一开始就打上了民族的烙印,并且随着民族的发展演变而不断发展变化。一个民族的社会状况和生活方式也要通过语言来表现。因此,民族语言不仅反映民族经济、历史和文化,就连共同的心理素质也通过语言来表达,而且依靠语言来维系民族内部的联系和情感。因此,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核心。 从民族学的角度看,民族语言既是构成民族的第一要素和重要特征,也是区别民族最显著的标志之一。 藏语是藏民族的主要语言。藏语的使用区域主要是在我国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和云南各省区的藏区。一些与我国接壤国家的部分地区也使用藏语。 按照语系分类,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根据1998年的统计,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汉藏语系人数占70%以上。汉藏语系中的语言,有着不同于其他语系语言的一些特征:如在语音上,大部分词以单音节词根为基础,每个音节都有声调区别意义,声调和声母有一种互相适应的关系,如清塞音声母只出现在单数调上,浊塞音声母只出现在双数调上;在语法上缺乏形态变化,主要以虚词和词的次序表示各种语法关系;另外,还有一类表示事物或动作天然单位的词又称量词,这是在其他一些语系的语言中所没有的,此外,汉藏语系中的各语言间都有一定数量的同源词。 藏语在汉藏语系各语族、语支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中,是价值极高的语言之一。藏语言的历史,实际上是藏民族社会发展史的一部分。藏语的形成与演变,伴随着藏族历史的发展和变化。这是因为语言自身蕴涵了反映社会变迁的机制,社会的变化会促使人们改进语言的表达方式。语言也总是在服务社会,总是在一个动态环境中逐渐走向成熟。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因素以及发展状况,对语言的要求有所不同,因此导致藏语在不同历史阶段上的差异。 国内外学者对藏语发展阶段的界定不尽一致。我国一些藏学者将之划分为五个时期:1.上古时期(公元6世纪以前),即远古部落时期的藏语口语。在吐蕃王朝之前,经历过漫长的原始部落和部落联盟时期,延续了长达31代吐蕃部落王统传承。当时,青藏高原上有着许多小邦国或部落,其分布范围很广,包括现今克什米尔的拉达克、巴尔提等地。这一时期,以古老的象雄文明为代表,产生了藏族原始宗教苯教,并产生了最古老的文字“象雄文”。苯教的传播和发展,构成了7世纪以前藏族文化的主要面貌,并对包括语言在内的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而又持久的影响。2.中占时期(公元7~9世纪),此时为吐蕃王朝时期的藏语口语。松赞于布征服苏毗王朝和象雄王朝,完成了西藏本土的统一大业。这一对期是青藏高原大开放、大发展的时代,是藏民族整体文化的孕育时期,也是藏族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根据研究,藏语声调也是在区一时期产生的。吐蕃时期对外部文化的学习和吸收,对吐蕃及以后藏族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极为重要的是,吐蕃时期创制的藏文字从那时起得到了大力推广和应用。从此,藏民族有了用目已的文字撰写的各类文献资料,包括传承至今的敦煌吐蕃藏文写卷,早期的佛经、译著等。文字的出现从根本上克服了语言交际在时空上的局限,不仅使语言得以记录和保存,也大大促进了语言的丰富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吐蕃周边国家的语言、佛教的传人对藏族语言文字的形成与演变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3.近古时期(公元9~13世纪)。从吐蕃王朝崩溃到元朝统一治理西藏之前的400年间,西藏大小部落各自为政,不相统属。然而,在古格王朝时期(公元1l世纪)仍然顺利完成了藏文字的第三次厘定,使藏族语言文字步入了规范化的轨道。4.近代(公元13~19世纪)。自西藏归属元中央政府,施行统一治理以来,藏区社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于藏族社会系统状态的变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大量高水平的藏文文献典籍的问世,不仅提升了藏族文化的整体水平,也极大地推进了藏族语言文字的改革与创新。5.现代时期(公元20世纪以来)。进入现代社会之后,藏语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变化,如借词和外来词汇愈来愈多等。由于更多新名词和科学术语的出现,不仅使词汇更加丰富,语言的表述也更加准确。 语言是没有国界的,是人类共同的财富。藏族语言的使用范围,不仅限于我国境内的三大藏区和其他地区。除我国之外,如不丹王国、锡金王国和尼泊尔王国等国家的一些地方也在使用藏语,只是他们所使用的藏语同国内藏族地区的语言有着较大的区别。藏民族的语言同世界其他一些民族的语言一样,在其发展与传播过程中,形成这个语言的中心地区往往会对周边地区产生影响,且具有辐射作用。同样,一种语言在某一地区被选择和使用也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和连续性。 藏语作为藏民族表达思维活动的口头形式,主要包括语音和词义两个部分。在藏语的语音结构中,声调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藏语的重要语音特征。在语音系统中,将声调识别为与辅音和元音同等重要的语言要素,并作为特定语音分析层次的一个功能单位来对待。实际上,藏语声调的变化较小,各地的调类和调值比较统一。藏语声调产生和分化的条件清楚,调值与声韵母还保持着比较自然的联系。与此同时,各地声调发展不平衡,现代藏语中几乎保留了声调发展各个阶段的不同形态。复辅音声母是藏语语音的一个重要特点。历史上,藏语有着丰富和复杂的复辅音声母。随着语音的发展和变化,复辅音声母已经逐渐简化和消失。现代藏语方言中所保留的复辅音声母同藏语书面语(藏文)中的复辅音声母比较起来,显然已经简单得多了。但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诸语言中,除嘉戎语外,现代藏语方言中的复辅音声母还是比较丰富的,它基本上反映了藏缅语族语言这一语音特征。现代藏语三个方言中,安多方言有比较多的复辅音声母,而卫藏方言除一部分地方有带前鼻音成分的复辅音声母外,多数地方复辅音声母已经消失。所以,复辅音声母也是划分方言在语音上的一个重要标志。藏语调类的分合、新音位的产生、浊音的清化、元音的复化等现象,都和复辅音声母及其发展变化有关。古藏语有30个单辅音声母,220余个复辅音声母。古藏语的复辅音系统极为繁杂,大致可以分为五种类型,第一类是带前置辅音的复辅音声母;第二类是带后置辅音的复辅音声母;第三类是带前置辅音和后置辅音的复辅音声母;第四类是带复合前置辅音的复辅音声母;第五类是带复合后置辅音的复辅音声母。其中,第一类和第二类极为普遍,第三类占有一定的比例,第四类则较少,第五类只有在个别情况下出现。到后来,藏语的单辅音声母一般为30个左右。复辅音声母主要有前置辅音加基本辅音,基本辅音加后置辅音两类。在能够反映古代语音的书面语中有180多个复辅音声母,而且还有三合、四合复辅音,但现代藏语中主要是二合复辅音。韵母分单元音韵母、复元音韵母和带辅音韵尾的韵母三类。 藏语像其他藏缅语言一样,是以动词为中心的语言。藏语中动词的属性常常能影响句中其他词语语法功能的变化。然而,藏语动词虽居句末,但在用格上常常支配前面的名词。换句话说,藏语动词的性质决定作为主语名词的标记。如A能否控制B,主要表现在动词语尾上,而A对B的控制程度的强弱则表现在主语名词的用不用施格上。就是说,动词上同样需要体现主语名词的一定语法功能,如人称、自主性等,而且用不用标记会改变主语名词与动词的语法关系。 现代藏语的主要特征表现为:1.复辅音趋于简化和消失,只在部分方言土语中保留着带前置辅音的二合辅音。2.浊辅音声母肝清化,现代藏语某些方言中所保留的浊声母均源于古代复辅音声母的浊基辅音。3.单元音或复合元音构成的韵母明显增多;元音有长短之别,且与声调形成了互补关系。4.辅音韵尾趋于简化,从而促使带辅音韵尾韵母的简化和元音的变化。5。除安多方言之外,具有完整的声调系统。6.谓语是后置表系统,属典型的“动居句尾”型语言,而且现代藏语多数方言其谓语的语法意义由谓语之后的语法成分来表示,因而形成了极为丰富的表达语法意义的助词,其作用也在不断增加。7.有丰富的体范畴,也有时式范畴。8.卫藏方言有着严格的敬语与非敬语的区别。9.主要以虚词和词序来表达句子的各种关系。句子语序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宾语在主语后,谓语前,若是双宾语,间接宾语在前,直接宾语在后;人称代词、名词作修饰语时,在中心语前,需加表领属的助词;形容词、数词、指示代词作修饰语时,在中心语之后;动词或形容词的修饰语在中心语前。构词以复合法为主,即通过修饰、联合、支配、表述方式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根语素来构成复合词。 假如我们对属汉藏语系的藏语和汉语进行一些比较,不难发现二者有着一些共同的特征。如藏汉语言都具有以虚词和词序作为表达语法意义的共同框架。藏语以虚词和语序作为主要语法表达手段,从动词虚化而来的辅助动词与虚词、助词有着同等重要的功能。另外,从语言发生学的分类上看,藏汉两种语言也有着亲缘关系。如在词汇的应用上,藏汉两种语言之间有着较多的同源词;在语音上,都有以声母、韵母为单位的独特的语音结构。所不同的是,汉语没有藏语那么多的复辅音声母。二、各具特色的方言民族语言分布的复杂性,以及语言与历史的关系问题,可以说是研究群体之间社会亲缘关系的基础。所以,这一研究领域也总是受到语言人类学家的重视。 人们生活的地域环境的差别、集居状况的不同,使操持同一种语言的民族出现了语言之间的差异,,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方言。一般认为,隔离是产生语言差异的重要条件。既是在同一区域内,地理距离越大,语言的差别也就会越大。 对藏语方言的划分,主要是以语音的差异以及历史渊源来确定的。研究表明,藏语方言语音的结构特点以及方言在语音上的实际差异,与藏民族的历史扩散及现代地理分布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一般以传统的国内地域概念——三大藏区(卫藏、康、安多)来进行方言分类的,即卫藏方言、康方言和安多方言。卫藏方言,指西藏自治区境内的前藏(拉萨等地)、后藏(日喀则等地)、山南地区和阿里地区的方言。康方言,是指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和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范围内的方言。安多方言,指青海省大部分藏区(除玉树藏族自治州之外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天祝藏族自治县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藏族的方言。 因为这里要介绍的藏族方言是一个语言范畴的概念,所以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某一块地域。否则,就很难较为全面地了解藏语方言。为使读者在更广泛的领域内了解藏语方言状况,这里参照江荻先生的论点,以我国藏区地理方位的卫藏为中心,分为中部、东部、西部、南部和北部五大区域,并将临近我国藏区并使用藏语的一些境外地方也囊括其中,采用传统的藏语方言分类和境内外地理名称并用的方式,对藏语方言的语音及其特点进行一些介绍。 总的看,在各地方言中,单元音韵母多少不一。如卫藏方言,在拉萨语中单元音达16至17个,有单辅音声母28个。卫藏方言中有鼻化元音。康方言中的德格语中,单辅音声母有42个。康方言中也有鼻化元音。现代藏语中卫藏、康方言元音分长短,配合声调,并与声调互补。在卫藏、康方言中,复元音韵母主要是二合的复元音韵母。按性质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真性复元音韵母,几个元音并立,不分主次。与此同时,紧张清晰的元音结构,呈现为藏语语音的一大特点。在有的地方话中,如普兰话不仅有非鼻化的真性复元音,还有鼻化的真性复元音。第二种是假性复元音韵母构成的元音。在安多方言中,元音不分长短,单元音的多少不一。如甘肃的夏河话中单元音只有6个。但总的看,藏语是一个单元音占优势的语言,复元音较少,并且多为后起现象。带辅音韵尾的韵母一般为30个左右,可以作尾的辅音有8个。保留韵尾较多的是安多方言,最少的是康方言,而卫藏方言介于二者之间。在不同的方言土语中,声调数量不等,一般是4个。如拉萨话有4个调,工布话有6个调,木雅话有两个调,安多方言无声调。声调有着区别词义和语法意义的功能。藏语还有一个轻声,主要是音节弱化的结果。藏语中相邻音节的连读,声调会发生相对固定的变化,而且不限于词的内部,词与词、词与语法成分之间也会发生变调。 三、藏文的形成及推广应用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民族的文字的创制和推广应用所带来的文明成果是多方面的,它所产生的影响也是难以估量的,甚至会改变一个民族的历史。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现象,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人类正是凭借文字的记录功能,不断积累知识,丰富实践经验,在继承前人劳动成果的基础上,创造出了更加灿烂的文明成果。 藏民族最早的文字是象雄文。象雄文出现在公元前l至2世纪的古象雄王国。象雄王国是曾经雄霸青藏高原的一个古老王国。其疆域最大时,西起今阿里地区的岗仁波齐,东至今昌都丁青。汉史中所谓“羊同部落”,就是指象雄王国。正如《册府元龟》所记:“大小羊同,东接吐蕃,北直于阗,东西千余里,精兵八九万……”象雄王国在公元7世纪被松赞干布吞灭之前,一直是一个独立王国。象雄文字也叫“玛尔文”,它类似汉族的甲骨文。在那时,“玛尔文”主要用于苯教的咒誓、祭祀、禳祓活动和记载他们的经文等。由于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这种文字没有能普及到大众社会。但在藏区一定范围内,这种文字的使用至少延续了千年以上。有资料显示,吐蕃最初也曾使用过“玛尔文”。公元7世纪初,苯教的巫师们仍用象雄文来缮写苯教的经文等。有学者认为,松赞干布最初遣使分别向尼泊尔和唐朝求婚时,书信很可能是用象雄文写成的。也有苯教徒称,早期的许多苯教文献是由象雄文翻译成藏文的,不知真假。还有一些藏学专家认为,藏文是在象雄文的基础上,学习克什米尔和印度的文字而创制成功的。我国藏学专家黎蔷则认为:“目前藏语中的借词,有些是从象雄文转借而来的。而玛尔文(通常称‘象雄文’)同古代的旁遮普文和克什米尔文有很相近之处”。在丹麦学者艾立克•哈尔所著的《来自西藏苯教的语言——象雄语词法词典》,德裔美籍学者劳弗尔所著的《藏语的借语》中也有类似观点。藏学家南喀诺布在《关于藏族古代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称:“在西藏的古老寺院里,有不少藏书是古象雄文的手抄本,是用称作‘玛尔体’的高体,短元音的草书写成的……就是今天我们使用的藏文草书字”。当然,这些看法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众所周知,因在较长的时间里佛教与苯教之间不断进行极为残酷、激烈的斗争,加之后来的统治者推行“崇佛灭苯”的政策,以及其他诸多的原因,导致苯教文献几乎全部被毁或失散在外。时至今日,象雄文在国内几乎很少有人知晓。近年来,国外编有象雄文词汇与藏文、英文对照词典。我们面对这个古老的文字,要做出符合历史的科学结论,还需要考证和深入研究。公元7世纪,在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执政时期,向民众推广新创的藏文字。自此,形成了藏民族记录藏语的统一的文字符号系统。藏文字的诞生和推广应用在藏民族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藏民族为自己的文明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自从有了藏文字,藏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所积累下来的珍贵史料、文献典籍难以计数,其种类之繁、数量之多是惊人的。在我国各民族中,藏民族的文化遗存仅次于汉族,位居第二。 藏语的助词基本上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位于词和短语后面表示句子成分之间各种关系的结构助词;第二类是加在动词后面表示时态意义的时态助词;第三类是加在句子末尾或句子中表示语气的助词。结构词在藏语语法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相当于藏文文法中所讲的格助词;结构助词分施动、领属、存在、趋向、缘由和比较6种。 藏语的数词为十进位,基数词都是单音节的单词。高位数词如“百”、“千”、“万”、“十万”、“亿”等,是用不同的词来表示的。十位数和个位数可以连用,只是个别的语音稍微有点变化。

油画藏族人物毕业论文

一.你可以找一个画家的某一个点来讨论的,题目讨论的范围越小越容易掌握,越大反而越空洞无物。二.或者你可以找现代油画的某一种具体的现象来进行探讨,这也是很有看头的。如果是第一条的话,那么建议你从最熟悉的画家入手,最好是有名气的。如以画家“莫奈”为例,莫奈是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但我们写莫奈,不一定要像写传记一样的写(何况一篇论文的篇幅根本是写不详细的),而是选择莫奈的一个点来写——你可以写莫奈在“用色”方面的创新,题目可以叫:“画家莫奈在用色上的创新和影响”,或“画家莫奈用色的特点及创新意味”等等。你在第一章简要讨论莫奈的“用色”、“用光”的特点,第二章就详细讨论为什么莫奈会有颜色光影的创新,第三章就谈论他这种创新对后世的影响。上面提及的这个第一章到第三章的套路,其实可以用在其他画家的身上(风格特点、风格出现的原因、风格所带来的影响)。又可以以安格尔、毕加索、塞尚,我国的徐悲鸿等等的为例如:1.论文中,可以讨论安格尔的油画的特有气氛——典雅气派;2.毕加索抽象画的思维元素;3.塞尚的散点透视的运用;4,我国徐悲鸿的,可以探讨一下徐悲鸿油画中有没有中国的元素在里面。如果是第二点的话,你可以讨论一下现当代的某些有趣的现象。以上是一个字一个字打出来的,有什么不懂的可以继续问。谢谢……呵呵

这种论文还是自己写比较好,请别人写体现不出自己的特色!

「 我与西藏的渊源 」

算起来,我画西藏的时间已经有37年了。在西藏的日子是我最难忘的人生经历, 西藏是我最重要的绘画题材 。

大学时代,充满对远方的幻想,喜欢看杰克伦敦、海明威的书,向往他们的传奇经历。1983年陈丹青的 《西藏组画》 的展览和发表对我触动很大,我被高原上的藏族人的形象、西藏文化、高原上的大自然所吸引,知道了还有那样一个神奇的地方和那样一个质朴的民族。

从《果洛的孩 》

到自己的一些代表作品

1984年我大学毕业,放弃了留在 鲁迅美术学院 任教的机会。不顾家人的反对和阻拦,加上朋友的蛊惑,自愿要求分配到西藏。那年夏天,只身上了西行的火车,自西安飞到了拉萨,到西藏大学报道,当了一名老师。

刚到拉萨还不到二十一岁,非常孩子气,我教的学生比我的年龄大。我在高原生活了十三年,在内调天津后每年都要重返高原,这些年的藏区写生和大型创作数以千计。我总觉得,自己是在西藏长大的,西藏的经历至今一直在滋养着我。西藏给我最重要的东西是: 西藏的高山大川和宗教文化,为我建立了宏大与深厚的审美参照。我选择画西藏的原因是,在西藏人身上还保持有未被现代文明异化的人类品质。善良、虔诚、简单、和谐于自然也和谐于心志是西藏对我的启示。

2009年于小冬创作的《果洛的孩 》

庆祝西藏美术馆建成开馆,我捐赠的作品是 《果洛的孩 》 。是我 年前的 型创作和代表作之 。 年当中,这幅画多次参加“向 汇报”“雪域藏歌”等 型展览,曾在中国美术馆和天津美术馆等场馆展出,著录于 《于 冬绘画作品集》《向 汇报》《雪域藏歌》 等 型画册和刊物。

我太喜欢这幅画了,因此多次拒绝了藏家执意要购藏结缘的意象。果洛的四个孩 也真的像是 的孩 , 直不忍割舍地伴着 。西藏美术馆向我征集作品。我第 时间想到的恰恰就是这幅舍不得的 画,唯有 这幅画回向给 魂牵梦绕的第 故乡,才是最合适的。这四个果洛的孩 是 年前我在拉萨 到的,从六岁到 三岁,来 两个结伴同 的朝圣家族。这次他们 可以在油画 带上我的 愿再 次回到西藏朝圣拉萨。

1996-1997创作《干杯西藏》

初到西藏的20世纪80年代,结交了 批活跃于80年代以进藏 学 为主体的拉萨 艺界 年精英。临近内调时完成的 《干杯西藏》 ,让牺牲的、出国的、内调的、留守的朋友们来到自己的画面中,完成一次虚拟的聚会。

1994创作的《维 尔构图》六次入选全国美展

这幅 《维米尔构图》 借用大师经典作品的基本框架,置换为现代拉萨我自己画室的一角,是一次向经典致敬的尝试,学习大师也成了我教授学生和指导自己的教学手段。从1994年第 次 选第 届全国美展算起,到2019年的第 三届, 25年间,从这幅画开始,连续六次 选全国美展 。

2004年《转经道之红》获 届全国美展铜奖天津 奖

刚刚内调到天津的几年里,总是怀着对拉萨深厚的复杂 情感 ,每到冬天就像是被召唤到 成熟长 的“故乡”,拉萨变化之快也经常让我这 藏难以接受。当年的学 现在都已在 藏的重要位置任职,当年的学 和靖、覃永才、巴欧、嘎德、阿扎成为 在 藏最亲密的朋友,多次来到 画中最常出现的那些 物的家乡住到藏族朋友的家 ,连续创作 《转经道》 系列和 《朝圣者》 系列的 作品。

2008年创作的《阿日扎的小学生》

这些年的工作方式,让我首先学会的是与藏族老百融洽地相处。画尊严,画阳光下的笑容,画他们认为漂亮的服装,画 健康 的情绪。不画悲苦伤感。这是另一种真实和深刻,其中含着不和谐的色彩关系,不和谐的装钸物,传统和现代混穿的服装, 《阿日扎的小学生》 是这样的作品。

2014年创作的《燃灯节》

燃灯节是圣城拉萨的特殊节日,应该有600年的 历史 了,是纪念宗喀巴大师圆寂的日子。近些年,拉萨的燃灯节为了防火不再有手持酥油灯的信众。只能移植佛殿里的持灯者,这幅画里的几个主要人物都出现在了 《燃灯节》 里。

2015年创作的《开耕节》

我专门为 藏的牦 博物馆画过 幅两 宽、 六 的 《开耕节》 ,那 幅已经 偿捐赠给牦 博物馆,实现了留 幅画给 藏的多年夙愿。

每到春耕浩荡的季节,都会 再想起这个 喜爱的题材,在拉萨近郊的堆龙德庆县,欢度开耕节的记忆深刻难忘。歌声伴着喊叫,烟尘滚滚,轰轰烈烈。我要画的酣畅淋漓澎湃震撼。如此,热情的 灵和朴厚的 地凝固在自己的画面里,通过捐赠又返回西藏的观众们面前。

《茶马古道》经两轮 逐签约

“中华 明 历史 题材美术创作 程”

大型 历史 画 《茶马古道》 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美术创作工程》当中的选题之一。从草图中标到创作完成,历时近三年时间。画面里的一切都是自己无比热爱和非常熟悉的。康巴汉子和骏马构成的画面,让我神往!

最终的素描稿是在一张正开的纸上演练出来的,像是眼前的一幕戏剧,人喊马叫,烟尘飞扬。这一队人马生动活泼起来了。色彩稿画得很小,我的经验是大画的整体关系只有在最小的画面里才会看得更明晰。一百多年以前的西藏高原上的顽强生命在浪漫主义和鲁本斯的启发下有了石雕铁铸般的质感。

2019《教室的阳光》获 三届全国美展进京作品

2001年,在当雄县念青唐古拉脉的大雪山下,我住到甲根四村索南扎西的家里,与牧羊少年格诺成了好朋友。那里的希望小学上课,成了我最想画的一幅大画。孩子们读书如歌如诵,目光清澈,神情专注,我被深深地感动了。20年前先有了 《当雄希望小学组画》 。

2020创作的《渡》

大画 《渡》 是我近年来比较重要的创作。这张画1997年已有较成熟的构思,是几次在桑耶寺渡口乘船过江的经历激起的创作冲动,一船人渡江是为了去对岸朝拜桑耶寺。桑耶寺是莲花生大师创建的,是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三宝”俱全的寺院,是极乐净土的最好象征。

2020创作的《西藏和平解放》

巨幅油画 《西藏和平解放》 是申报建党百年美术创作 程的国家订件,草图经过了近两年的多次审查与修改。正式的 画在今年四五 份疫情防控期间连续制作完成。从 年前我 就打算画这幅画, 献及 历史 照 的搜集和服装道具的准备 作 直在进 ,初期的草图绘制也早在 年前就开始了。

2021创作的《茫茫转经路》

《茫茫转经路》 最早构思于2001年,本来的计划就是要画一幅大长卷,借西藏转经道上的朝圣队伍,表现每个人都要经历的生老病死,用动物和不同年龄的人物,表达生命轮回的主题。

美术作为艺术的最直接表现形式,其不仅给人带来视觉上的享受,而且还是一门深刻的艺术课题。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美术生 毕业 论文的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美术作品中的地域 文化 特色

摘 要:不同地域文化特色在艺术领域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审美层次,本文从分析地域文化特色对美术创作的启发着手,重点以三峡民间美术图像、藏族主题美术和新疆主题美术为例,解析了美术作品中地域文化特色的体现。

关键词:美术创作;地域;文化;特色

我国疆域辽阔,多民族文化并存,长期以来,形成了不同地域文化下风格迥异的艺术流派,对于美术创作而言,不同地域文化所衍生的民风民俗、特色建筑以及自然风光,都给美术创作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创作素材。

一、三峡民间美术图像的文化特色

三峡民间图像是涵盖了以巴楚文化在内的长江流域一带的民间文化所形成的地域性民间美术,其总体内容大致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注重实用功能的民间艺术,包括了劳动者衣、食、住、行所需的实用性装饰艺术品,如民间扎缝编染、民间建筑等;第二部分为注重观赏功能的民间艺术品,有民间雕塑、民间绘画、民间书法、皮影、刻板印画、捏塑等;第三部分为注重祭祀礼仪的民间艺术品,包含节令用品、年寿用品、祭祖用品、祭神用品等。众多分们别类的三峡民间美术却有着共同之处,那就是诞生于勤劳勇敢的三峡人民之手,也造福了子孙后代,并通过美术作品记载了悠久的巴楚文化。

以三峡民间美术图像“梁平 年画 ”为例,梁平年画起源于十七世纪明末清初,有着三百多年的历史,它的艺术特点不同于绵竹年画的浓艳鲜亮,又异于杨柳青年画的细腻典雅,又别于山东潍坊年画的明快活拨,显得朴素凝重,浓艳深沉,表现出独特的古朴粗、浑厚野俗之美,独显巴渝山民特有的纯朴慈厚气质。梁平年画的内容常以传统题材为主,表现手法极浪漫,用色大胆,对比强烈,整个画面简洁明快,梁平年画的图像元素可为现代设计所用,例如在表现手法上,运用精炼的线条概括出生动的造型;运用鲜明的色彩,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运用夸张A对比,形成浓厚的装饰性和趣味性。在现代设计之中,巧妙地运用这些图像特征及元素以使现代设计更加具有艺术价值。

当然,梁平年画只是三峡民间美术长廊中的微微一角,除此之外,梁平门神、三峡民间竹帘、三峡民间皮影、 刺绣 、挑花、 雕刻 等等,都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三峡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宗教信仰和民风民俗,表达了巴楚人民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二、藏族主题美术作品中的乡土文化特征

藏族独特的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造就了其独特的乡土文化,相对于汉族而言,藏族的乡土文化更体现在农牧生活中,比如高原、草地、牛羊和青稞麦,而描述这一类乡土文化场景的美术作品有李焕民的《初踏黄金路》,表现了藏族农民喜获丰收的壮观场景,还有周春芽的《剪羊毛》,展现了藏族人民日常劳作的画面。

朴实和本真的藏族儿女也是藏族乡土文化的代表之一,著名画家陈丹青在在《进城》、《牧羊人》、《康巴汉子》等作品中,描绘了一个个藏族男女,但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画中的主人公并没有很具体的身份,不是英雄不是劳模,他们作为画面形象只在于一个简单的理由生命的存在,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他们站着,就是一幅画。

除此之外,藏族乡土文化还表现出对传统和原始生活的探究,美术作品《扎西德勒图》也充分展示了藏历新年的传统民俗风情,这幅壁画展现了人物71位、动物49个、吉祥图案和节日用品100余种,全图中心为吉祥双斗、白色羊头、青苗及各类吉祥物周围为跳锅庄舞的藏族男女。家家团圆,吉祥如意的新年主题在画面上铺开,充分反映了藏族 传统文化 的丰富魅力。

三、新疆美术作品中的民族风情

在新疆这片热土上,生活着质朴的各个民族,他们的衣食住行独具民族特色,比如绚丽多彩的各式地毯,精巧别致的手工艺品,飞奔的马群,四季飘香的瓜果等等。以这些为创作素材的有很多作品,其中不乏油画创作,如阿不都克里木?纳思尔丁的《摇篮曲》、柴新春的《天伦之乐》、白昆亭的《维吾尔妇女》、张怀的《伊犁姑娘》、卓然木?雅森的《赶集》、玉素甫江?拜尔地的《于田人》、毛玉龙的《伊犁人家》等等。其中阿不都克里木?纳思尔丁的油画创作《摇篮曲》,此幅油画创作体现出艺术家善于挖掘生活中非常入画的题材表现,能捕捉容易被人们所忽略的那种美好。作品描绘出了一种少数民族平凡的生活场景,一位柯尔克孜非常年轻的母亲正在摇篮旁边,为孩子吹着舒缓的摇篮曲。通过以美术创作的形式,艺术家让如此寻常的场景就能深深地打动观者的心弦,更从作品中流露出作者对于生活的挚爱。

另外,节日是新疆少数民族文化意味最为浓郁的一种精神状态,像维吾尔族的“肉孜节”,“古尔邦节”,哈萨克族的“诺吾鲁孜节”,回族的“圣纪节”,塔吉克族有“祈脱齐地尔节”,柯尔克孜族有 “诺鲁孜节”,“巴罗提节”,他们的活动丰富多彩,新疆美术艺术家在感受不同民族节日的同时,必然会时将这种节日的气氛融入自己创作中。诸如赵培智的油画创作《盛装》,刘建新的油画创作《欢乐的日子》,就是以此为内容的绘画作品。由此可见,尽管新疆自然环境相比内地艰苦一些,有着恶劣的气候,贫瘠的土地,但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更加激发了对生命、生活的渴望,并通过绘画这种方式,来表达对生命的崇敬、对生活的热情,在精神世界寻求另一种寄托。

四、结语

当然,巴楚地区、藏族地区和新疆地区只是我国特色地域的一部分,更是世界范围内地域文化的沧海一粟,每个地区都有气质独特的历史轨迹和挥之不去的文化记忆,而文化是艺术家创作的底蕴,是作品的精神和灵魂,是根脉。古往今来,深厚博大的地域文化生长出了无数鲜活、生动的文学艺术作品,宛若群星璀璨,闪烁在历史文化的天空。

参考文献:

[1]邹璐. 浅谈地域文化影响下的艺术创作研究――乌江流域 民俗文化 与美术创作随感[J]. 美术界,2011,11:81.

[2]王颖. 新疆美术创作中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4.

[3]王宏伟. 藏族主题美术创作与当代国家形象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

[4]刘利霞. 谈地域文化对高校美术创作的影响[J]. 艺术 教育 ,2009,06:124+113.

论文艺复兴时期美术的意义

摘 要:世界美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期即是文艺复兴时期,这个时期绘画的表现主题受到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虽然宗教题材所占的比例较大,但是这种思想推动和成就了一批美术大师,这一时期的美术作品影响了全世界美术的发展。

关键词: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美术

14世纪在意大利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推动着时代向前迈进,随之在15世纪影响了整个欧洲的思想,一场空前的思想复兴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起来。这场运动是欧洲文学和艺术发展的一次飞跃,也成就了欧洲科学技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并推动了欧洲历史文化的大繁荣时代的到来,历史学家把这个时期称之为为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在经历了近千年的黑暗与衰落之后的再生时代。

一、文艺复兴时期美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进步

中世纪时期欧洲人们思想愚昧,社会文化落后,社会等级非常森严,会就趁虚而入,基督盖地的深入到了人民中来,宗教开始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画家的表现题材。当然,这个时期的画家选择绘画自然题材作品不单是表达自己对自然的热爱,更多的是通过自然题材的形象来象征传达自己内心的宗教信仰。以形象的自然刻画来表达内心精神的真实,这种绘画特点在这个时期普遍存在。

“文艺复兴”运动出现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萌芽的出现,文艺复兴给人们一次思想大解放,推动了历史前进的步伐,同时,也促进了科学技术的飞跃和文化艺术的繁荣。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生产关系发生变化,资产阶级需要建立新型社会模式,宗教控制模式已经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需要崇尚自然和科学,更加注重体现人自身的价值。随之,美术也要冲破封建宗教意识,开始注重“人性”和对人自身的表达,开始真实地表达真实的自然世界。

终于冲破“神性”和宗教的束缚,表达“人性”的美好。达?芬奇的著名美术作品《蒙娜丽莎》就是那个时代典型女性的作品,画面是以风景为背景,女性形象蒙娜丽莎呈现出无尽的优雅气质,脸庞上稍有微笑,却又有着若有有无的悲伤。达?芬奇刻画了一个内心情绪复杂、面庞带有微笑却又夹杂忧伤的少妇形象。这已经不再是宗教题材的人物形象了,不再是神的传播者了,而是崇尚人自身美感和内心情感表达,所以,这段时期的美术作品都富有鲜活的生命力,饱含着艺术家的灵感,同时也是美术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为近代美术的产生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文艺复兴时期美术在思想和形式上的解放

在中世纪时期,人被压榨的无所作为、消极和自卑,人的价值根本就是微不足道。而文艺复兴时期提倡的人文主义思想, 大力提倡人性要得到解放,人需要自由,需要关注人自身的价值和创造力,打破“神性”的束缚,实现“人性”的解放和追求;关注人的现世生活,重视对人的个性的关怀,强调维护人性尊严,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反对中世纪的宗教神学主义和禁欲主义,强调追求物质幸福及肉欲上的满足。因此,这一时期的人们转而关注自身及个性,对生活的追求也变得世俗化。人文主义思想也给艺术家带来了重大的影响,指引他们在思想上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变革。

他们不再受到宗教的管制和束缚,不再有打压,变得大胆起来,敢于在绘画作品中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表达“人性”,表达自己对人的自由的追求,对人自身的关注。如威尼斯画派著名画家提香的名作《乌尔宾诺的维纳斯》,它是一幅女性的裸体画,其中的女性形象不再是像之前中世纪时期的作品一样,不再是神圣得高高在上的样子,而是像普通世俗生活中的少妇。提香不仅将画中人物表现成清醒的模样, 而且眼神中充满了企盼的神情。提香的这幅作品是对禁欲主义权威的挑战,体现了人类肉体的生命力,同时还表达了肉体的诱惑,而这些都体现出了作者受到人文主义思想的深刻影响。

三、文艺复兴时期美术在画材和技法上的突破

技术创新,是文艺复兴时期一个重要方面。其中,在美术上最为显著的技术创新之一就是15世纪尼德兰画家扬?凡?艾克对于油画技法的革新。中世纪时期的画家在绘制油画作品时,一般采用蛋彩颜料。由于这种颜料会在几分钟内干掉,画家在作画时就会受到很大的局限。他们必须在画板上一小块一小块地迅速作画,而这不利于画面长时间的精细刻画。直到15世纪初用油作为媒介剂调色的技术才引起艺术家们的普遍重视。当时的调色油多以蓖麻仁油做媒介, 但这种油干燥时间过长,延长了绘画的制作周期。

扬?凡?艾克首先在曝晒浓缩后的蓖麻仁油中掺入一定成份的具有挥发性的植物油,这样配置的调色油干燥时间大大缩短,这样画家在作画时限上不再受很大的局限,有利于长时间的精细作画。颜料的透明性赋予了他的绘画珠宝般的质地,它们似乎能从内部发出光亮。例如他的名作《根特祭坛画》,每一个细节都以自然写实的手法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这种表现手法是以油彩的发展为前提的。尼德兰的油画技术传入了意大利, 并在意大利发扬光大,意大利的威尼斯画派在油画的依托材料上又进行了革新。

综上所述,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在整个美术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它是美术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为近代美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朱龙华:《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起源与模式》人民出版社 2004年出版

[2]赵振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美术作品浅谈》 文教资料 2006年出版

[3]杨贤宗:《文艺复兴观念的起源与发展》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2007年出版

藏族饰品毕业论文

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等都不一样,很多就体现在服饰方面。藏族服饰与藏族文化同样源远流长,多姿多彩,独具魅力。我们经常在电视或者是网上看到,藏族的人穿藏袍的时候一般只穿一个胳膊,将右边的胳膊露出来,他们就不怕冷吗? 藏族服装以藏袍最为常见,藏族男性服饰分为勒规(劳动服饰)、赘规(礼服)、扎规(武士服)三种;妇女服饰在节庆、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仪礼时的服饰变化较大,节日服饰都较平时着装富丽、盛重。藏族是青藏高原的土著居民,他们都生活在地势高,气候寒冷,自然条件恶劣的世界屋脊上,以牧业、农业为主,这就决定了藏族先民们服装基本特征是厚重保温,宽大暖和的肥腰、长袖长裙。为了适应逐水草而居的牧业生产的流动性,逐渐形成了大襟、束腰,在胸前留一个突出的空隙(酷似袋子),这样外出时可存放酥油、糌粑、茶叶、饭碗,甚至可以放幼儿,天热或劳作时,根据需要可袒露右臂或双臂,将袖系于腰间,调节体温,需要时再穿上,不必全部脱穿,非常便当,夜晚睡觉,解开腰带,脱下双袖,铺一半盖一半,成了一个暖和的大睡袋,可谓一物多用,当然,这些穿着方式和使用功能不可能一日俱备,也不必详考。然而藏族的这种基调形成久远却是不难想像的。藏族男女特别讲究饰物,饰品的质地有银、金、珍珠、玛瑙、玉、翡翠、珊瑚、琥珀等等,广泛运用于头饰、发饰、耳环、项链、腰饰和戒指。藏族女子的首饰非常丰富,她们用珠宝、金银、象牙、玉器作首饰,比较有特色的是头顶上的“巴珠”,发辫上装饰的银币,胸前挂的护身佛盒“嘎乌”,以及腰上佩的长串金属币、腰刀、火镰盒子等。女子带一种华贵的头饰,藏族叫做“巴珠”。具有代表性的,那是一个形似“人”字的饰物,将分叉的一方朝前固定在头顶,当中是珠璎顶髻,披散在身后的一股股小辫,缀满金银、珠玉、珊瑚、宝石。专家考证说,藏族祖先一直以游牧为生,并常随季节变化而迁徙,携带行李不便,因而就把自己的财产换成值钱的饰品或贵重的礼服穿戴身上,这样既方便又能显示自己的财产和身份。还有一点值得说的是西藏僧人的服装主要有3件:上身穿坎肩,下身着红色僧裙,肩头斜缠一条比身体长约两倍的暗红色袈裟。祈祷诵经时,再披一袭羊毛织成的红色大披风,藏语称"达冈"。僧人成为"格西"(西藏佛教格鲁派的最高学位)后,坎肓上可用缎子镶边,腰挂缎制水袋,内装漱口小瓶。后来吹唢呐、法号的僧人也戴,成为一种装饰。藏族服饰是藏族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凝聚着藏族人民的智慧,具有独特的藏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少数民族服装史和历史文化研究价值,从这些服饰中所反映出来的藏民族的悠久的历史、休养生息的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审美意识、价值观念以及藏族同周围其他民族的关系等综合信息。

我的毕业论文(论藏族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摘要;本文以藏族服饰元素的含义,渊源以及特点为切入,介绍藏族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 设计中的运用,进一步分析了藏族服装元素的优雅,纯朴。华丽和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气。同 时为现代服装设计与审美提供借鉴。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meaning of elements of Tibetan dress, cut into the origi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ntroduced elements of Tibetan dress in modern clothing design, the use of further analysis of elements of Tibetan clothing elegant, simple. Gorgeous and unique ethnic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for the modern fashion design and aesthetics to provide reference。 引言: 人们沐浴着现代文明的阳光,一种拥有独特风韵的情结正成为人们的着装需求,设计师们热 衷追民族情怀的人性空间。国际时装之都的时装秀及人们日常着装中,民族服装设计的作品 大行其道,藏族服装元素风格的现代服饰是亚洲的审美趋向对现代服装设计影响的结果 一:藏族服装的发展 藏族服装具有悠久的历史,对藏族服饰的研究必然促进、加深对藏族的形成及文化发展史的 研究 肥腰、长袖、大襟是藏装的典型结构。牧区的皮袍、夹袍,官吏、贵族的锦袍及僧侣在宗教 节日活动中的服装具有这种特点。 随着历史的演进,藏族服饰艺术也在不断拓展。今天我们从不同地区看到的那些美丽的服装 艺术样式,不仅保留了现代文明的气息,而且揉进了大量的民族风格。这样,使得它们独具 特色,然而,藏族服装的元素,在现代服装艺术中最具特点。不管是它古老的图腾,符号 以及吉祥图案,还是它的式样都被运用的伶俐尽自。来自印度、尼泊尔以及周边其他兄弟民 族的文化,也都能在藏族服装艺术中找到痕迹。今天的藏族服饰艺术,已发展成为一个具有 多文化层面,多要素的立体艺术结构图。藏族服装的元素对现代服装文化也有着至关重要的 作用。 然而藏族服饰艺术的发展 藏族传统服饰在一段时间内仍根基于稳固的民族传统文化之中 所以现代服装与藏族服饰在一定阶段内并存发展。 又由于文化的变迁,藏族所处的自然环 境、社会环境及心理素质的改变,藏族服饰在不断地承袭、传播、借取。 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 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 裙。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 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藏族广布西藏、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等地,服饰多姿多彩、男装雄健豪放:女装典雅潇 洒,尤以珠宝金玉做为佩饰,形成高原妇女特有的风格 藏袍是藏族的主要服装款式,种类很多,从衣服质地上可分锦缎、皮面、毽毡、素布等、藏 袍花纹装饰很讲究,过去僧官不同品级,严格区分纹饰。藏袍较长,一般都比身高还长,穿 时要把下部上提,下摆离脚面有三、四十公分高、扎上腰带。藏袍可分牧区皮袍、色袖袍 农区为稽鲁袍,式样可分长袖皮袍,工布宽肩无袖、无袖女长袍和加珞花领戳鲁袍,男女穿 的衬衫有大襟和对襟两种,男衬衫高领女式多翻领,女衫的袖子要比其他衣袖长40公分左 右。跳舞时放下袖子,袖子在空中翩翩起舞,非常优美。 帮典——即围裙,是藏族特有的装束,是已婚妇女必备的装饰品,帮典颜色,或艳丽强烈, 或素雅娴静。 doC 豆丁 藏帽式样繁多,质地不一。有金花帽、毽鲁帽等一二十种.藏靴是藏族服饰的重要特征之一, 常见的有“松巴拉术”花靴,靴底是棉线皮革做的。n。COm 头饰佩饰在藏装中占有重要位置,佩饰以腰部的佩褂最有特色,饰品多与古代生息生产有 关,讲究的还镶以金银珠宝、头饰的质地有铜、银、金质雕镂器物和玉、珊瑚、珍珠等珍宝, 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做是最珍贵的礼物。“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 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 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藏族服饰毕业论文

藏袍是藏族人民的平常衣着,也是区别于其他民族最显著的特征。藏族服装的基本特点是肥大、长袖、宽腰、右襟,是一种无需量体裁衣的直线服装。袖长等身,袍长过体,无需钮扣。藏袍最讲究的是边饰、衣袖、衣襟,衣底往往镶上贵重的毛皮和丝绸滚边,内衣一般为白缎衬衫。

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等都不一样,很多就体现在服饰方面。藏族服饰与藏族文化同样源远流长,多姿多彩,独具魅力。我们经常在电视或者是网上看到,藏族的人穿藏袍的时候一般只穿一个胳膊,将右边的胳膊露出来,他们就不怕冷吗? 藏族服装以藏袍最为常见,藏族男性服饰分为勒规(劳动服饰)、赘规(礼服)、扎规(武士服)三种;妇女服饰在节庆、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仪礼时的服饰变化较大,节日服饰都较平时着装富丽、盛重。藏族是青藏高原的土著居民,他们都生活在地势高,气候寒冷,自然条件恶劣的世界屋脊上,以牧业、农业为主,这就决定了藏族先民们服装基本特征是厚重保温,宽大暖和的肥腰、长袖长裙。为了适应逐水草而居的牧业生产的流动性,逐渐形成了大襟、束腰,在胸前留一个突出的空隙(酷似袋子),这样外出时可存放酥油、糌粑、茶叶、饭碗,甚至可以放幼儿,天热或劳作时,根据需要可袒露右臂或双臂,将袖系于腰间,调节体温,需要时再穿上,不必全部脱穿,非常便当,夜晚睡觉,解开腰带,脱下双袖,铺一半盖一半,成了一个暖和的大睡袋,可谓一物多用,当然,这些穿着方式和使用功能不可能一日俱备,也不必详考。然而藏族的这种基调形成久远却是不难想像的。藏族男女特别讲究饰物,饰品的质地有银、金、珍珠、玛瑙、玉、翡翠、珊瑚、琥珀等等,广泛运用于头饰、发饰、耳环、项链、腰饰和戒指。藏族女子的首饰非常丰富,她们用珠宝、金银、象牙、玉器作首饰,比较有特色的是头顶上的“巴珠”,发辫上装饰的银币,胸前挂的护身佛盒“嘎乌”,以及腰上佩的长串金属币、腰刀、火镰盒子等。女子带一种华贵的头饰,藏族叫做“巴珠”。具有代表性的,那是一个形似“人”字的饰物,将分叉的一方朝前固定在头顶,当中是珠璎顶髻,披散在身后的一股股小辫,缀满金银、珠玉、珊瑚、宝石。专家考证说,藏族祖先一直以游牧为生,并常随季节变化而迁徙,携带行李不便,因而就把自己的财产换成值钱的饰品或贵重的礼服穿戴身上,这样既方便又能显示自己的财产和身份。还有一点值得说的是西藏僧人的服装主要有3件:上身穿坎肩,下身着红色僧裙,肩头斜缠一条比身体长约两倍的暗红色袈裟。祈祷诵经时,再披一袭羊毛织成的红色大披风,藏语称"达冈"。僧人成为"格西"(西藏佛教格鲁派的最高学位)后,坎肓上可用缎子镶边,腰挂缎制水袋,内装漱口小瓶。后来吹唢呐、法号的僧人也戴,成为一种装饰。藏族服饰是藏族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凝聚着藏族人民的智慧,具有独特的藏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少数民族服装史和历史文化研究价值,从这些服饰中所反映出来的藏民族的悠久的历史、休养生息的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审美意识、价值观念以及藏族同周围其他民族的关系等综合信息。

我的毕业论文(论藏族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摘要;本文以藏族服饰元素的含义,渊源以及特点为切入,介绍藏族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 设计中的运用,进一步分析了藏族服装元素的优雅,纯朴。华丽和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气。同 时为现代服装设计与审美提供借鉴。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meaning of elements of Tibetan dress, cut into the origi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ntroduced elements of Tibetan dress in modern clothing design, the use of further analysis of elements of Tibetan clothing elegant, simple. Gorgeous and unique ethnic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for the modern fashion design and aesthetics to provide reference。 引言: 人们沐浴着现代文明的阳光,一种拥有独特风韵的情结正成为人们的着装需求,设计师们热 衷追民族情怀的人性空间。国际时装之都的时装秀及人们日常着装中,民族服装设计的作品 大行其道,藏族服装元素风格的现代服饰是亚洲的审美趋向对现代服装设计影响的结果 一:藏族服装的发展 藏族服装具有悠久的历史,对藏族服饰的研究必然促进、加深对藏族的形成及文化发展史的 研究 肥腰、长袖、大襟是藏装的典型结构。牧区的皮袍、夹袍,官吏、贵族的锦袍及僧侣在宗教 节日活动中的服装具有这种特点。 随着历史的演进,藏族服饰艺术也在不断拓展。今天我们从不同地区看到的那些美丽的服装 艺术样式,不仅保留了现代文明的气息,而且揉进了大量的民族风格。这样,使得它们独具 特色,然而,藏族服装的元素,在现代服装艺术中最具特点。不管是它古老的图腾,符号 以及吉祥图案,还是它的式样都被运用的伶俐尽自。来自印度、尼泊尔以及周边其他兄弟民 族的文化,也都能在藏族服装艺术中找到痕迹。今天的藏族服饰艺术,已发展成为一个具有 多文化层面,多要素的立体艺术结构图。藏族服装的元素对现代服装文化也有着至关重要的 作用。 然而藏族服饰艺术的发展 藏族传统服饰在一段时间内仍根基于稳固的民族传统文化之中 所以现代服装与藏族服饰在一定阶段内并存发展。 又由于文化的变迁,藏族所处的自然环 境、社会环境及心理素质的改变,藏族服饰在不断地承袭、传播、借取。 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 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 裙。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 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藏族广布西藏、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等地,服饰多姿多彩、男装雄健豪放:女装典雅潇 洒,尤以珠宝金玉做为佩饰,形成高原妇女特有的风格 藏袍是藏族的主要服装款式,种类很多,从衣服质地上可分锦缎、皮面、毽毡、素布等、藏 袍花纹装饰很讲究,过去僧官不同品级,严格区分纹饰。藏袍较长,一般都比身高还长,穿 时要把下部上提,下摆离脚面有三、四十公分高、扎上腰带。藏袍可分牧区皮袍、色袖袍 农区为稽鲁袍,式样可分长袖皮袍,工布宽肩无袖、无袖女长袍和加珞花领戳鲁袍,男女穿 的衬衫有大襟和对襟两种,男衬衫高领女式多翻领,女衫的袖子要比其他衣袖长40公分左 右。跳舞时放下袖子,袖子在空中翩翩起舞,非常优美。 帮典——即围裙,是藏族特有的装束,是已婚妇女必备的装饰品,帮典颜色,或艳丽强烈, 或素雅娴静。 doC 豆丁 藏帽式样繁多,质地不一。有金花帽、毽鲁帽等一二十种.藏靴是藏族服饰的重要特征之一, 常见的有“松巴拉术”花靴,靴底是棉线皮革做的。n。COm 头饰佩饰在藏装中占有重要位置,佩饰以腰部的佩褂最有特色,饰品多与古代生息生产有 关,讲究的还镶以金银珠宝、头饰的质地有铜、银、金质雕镂器物和玉、珊瑚、珍珠等珍宝, 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做是最珍贵的礼物。“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 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 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说到服饰,我们都会想起那句话“人靠衣装,美靠靓装”。是的,服饰不仅是我们日常生活上的穿着习惯,更重要的是服饰可以为装扮我们。那么,接下来跟随我一起来藏族服饰看看吐蕃时代的藏族服饰文化介绍是怎样的吧! 藏族自古以来在雪山环绕、江河奔腾的“世界屋脊”上繁衍生息,他们创造了灿烂而独特的服饰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藏族服饰习俗的形成同藏民族居住的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及气候条件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体现着民族的集体智慧,蕴含着民族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藏族服装、眼饰在其款式、结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深受自然条件、劳动生产和文化交流的影响。从地域看,可区别为农区和牧区类型;按生活方式,可区别为农村与城镇类型;从身份讲,可分为平民、僧人、达官贵人等类型。 据学者研究,早在公元前1世纪前后,西藏高原土着部落的服饰就已具有今天藏族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束腰及以毛皮制衣的特征。随着与外界交流,藏族服饰曾经受到汉、蒙、满等族以及波斯等国服饰的影响,在眼饰的色泽和制作等方面取得了进步。 藏族帽子种类繁多,主要有毡帽、皮帽、金丝花帽等。藏族男女通行的长筒靴,藏靴可分为“松巴”和“嘎洛”两大类。 藏族发饰繁多,尤以妇女为最。中青年妇女喜用红绿丝线与头发混编。藏族佩饰主要有耳环、胸饰、腰饰和手饰。多以金、银、铜和珠宝、石器制成。耳饰,均为互环和耳坠。胸饰包括项链、护身盒“卡乌”。腰饰主件是一条丝绸或牛皮腰带,上面悬挂各种主人喜欢的饰品,男子有腰刀、打火镰、鼻烟壶等,妇女有银器、铜牌等。 2008年6月7日,藏族服饰经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藏族面具毕业论文

每个人都有一张面具,不管这个人是多么诚实和善良,他总有虚伪的一面,也有“不可告人”的一面。人生中藏匿着面具,面具里也折射着人生。我的面具是一张平和而不谙人世的脸,但谁都不知道我心深处不为人知的那一面。 一位哲人说过:当一个人为了某种欲望而不择手段时,便会撕下他的面具。 古往今来,多少金钱、权位之争使人抛弃了亲情、友情。《哈姆雷特》中王子的叔叔为了王位可以杀死自己的哥哥;李隆基为了女色,竟然连自己的儿媳妇都可以纳为贵妃;没有曹丕拟胸狭窄,便没有曹植“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的七步诗;没有刘备白帝托孤时的“取而代之”之言,便没有了“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壮志未酬的诸葛亮。试想,当李隆基、刘备撕下他们的假面具时的面目是何等的狰狞。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时,心中便产生了一种罪恶的力量。正如这首诗所言:在成人的世界里,有了这张面具,便多了无数个悲剧,世界因为它而变得不再完美。 但有时我们出于一种对亲情、爱情、友情的关爱与自私,必要时我们还必须戴上一副面具,这样才不会使亲人受伤、友情失去,才能使自己的良心不受谴责。 为了不使父母失望,为了不使他们伤心,有时大家会将成绩改动一下,以让自己的良心过得去;为了使身患绝症的亲人有活下去的勇气,有时人们会编造一个美丽的谎言。为了年幼的孩子,她没有把孩子爸爸已不在人世的事告诉他。这一切的一切的诺言都是善意的,这美丽的面具后面都藏着一颗善良的心。为了这个世界能更加美好,我们不得已编造了许多美丽的诺言,这并不虚伪也不丑恶,这是善意的凝结。世界因为有“你”才变得更美丽的面具后面藏着一颗善良的心,这个世界依旧美好,生命依然光亮。

藏戏面具是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藏族人民的智慧与民族精神。藏戏面具的特点是多种多样,每个面具都具有独特的形状、颜色和图案。这些面具的制作工艺非常精细,通常由专门的工匠手工制作而成。藏戏面具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它还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面具的形状和颜色通常反映了某种神话或传说中的人物形象,例如勇士、神仙、鬼怪等。面具通过装扮演员,使其化身为戏剧人物,同时也意味着演员必须在心理上和肢体上全神贯注地表现戏剧角色。藏戏面具还反映了藏族人民的信仰和文化价值观。面具所象征的人物形象通常与藏族人民的信仰和文化价值观息息相关,例如勇士形象代表着勇气、坚韧和不屈的精神;神仙形象代表着对自然和宇宙的敬畏;鬼怪形象则代表着人类内心深处的恐惧和不安。总之,藏戏面具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化艺术品,它体现了藏族人民的创造力和智慧,同时也反映了藏族人民的信仰和文化价值观。藏戏面具的存在,不仅为世人提供了观赏和欣赏的艺术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面具在藏语中被称作"巴",“巴”是藏戏艺术独有的面部化装手段。藏戏面具也是民间藏戏演员的面部化装之一。藏戏面具的产生,使藏族古老的面具艺术迈进了新的更加广泛的艺术世界。藏戏面具大致可分为木雕、铜像、纸板、皮制、布料等。藏戏面具主要的作用就是用于各种民间活动表演,它与人们日常生活、劳动工作、娱乐体育有着直接的关系,遍及在西藏各地区。由于地域差异,用途不同,西藏面具呈现出多姿多彩、对比于其它戏具形成了强烈各异的特点。

藏戏面具颜色的含义,与其他剧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白色面具,白色面具表示人物性格纯洁、善良、温和,无害人之心,意味老者长寿,少者无理。

对比:京剧中的白色脸谱表示人物性格奸诈多疑,代表人物为曹操。

2,黄色面具,黄色面具表示容光焕发、功德广大、知识渊博,系活佛、仙翁所戴。对比:京剧中黄色脸谱代表人物性格猛烈,代表人物典韦。

3,蓝色面具,蓝色面具表示正义、勇敢,为勇士相。对比:京剧中蓝色脸谱表示人物性格刚直,桀傲不驯。代表人物为窦尔敦。

4,绿色面具,绿色面具象征贤良智慧;美貌端庄,属于度母或空行女化身的女子。

对比:京剧中的绿色脸谱代表人物性格勇猛,莽撞。多用来表现绿林好汉。

5,红色面具,红色面具象征权力、正义,表示足智多谋、智勇双全。凡扮演国王、大臣者均戴红色面具。有时藏戏里宗教跳神中一些男性呈忿怒状也常用红色。

对比:京剧中的红色脸谱象征着忠义。代表人物为关羽。

6,黑色面具,黑色面具表示凶恶,为凶怒相。对比:在京剧中,黑色脸谱代表着公正,铁面无私。代表人物为包拯。

7,半白半黑,半白半黑面具表示嘴甜心毒,两面三刀,专门挑拨离间者。

扩展资料:

西藏面具艺术最早就起源于吐蕃早期的苯教文化,即民间原始祭祀和图腾崇拜之中,先在图腾拟兽舞蹈中产生动物面具。“图腾崇拜是旧石器时代中,以血缘为纽带的母系氏族形成之初的产物,距今至少有两三万年的历史了。”

德国人类文化学、民族学、宗教学研究权威施密特的《原始宗教与神话》一书中说:“在母系文化中,对于死者,除用食品作贡献外还用血献祭祀,这些条献,大概原来就是用于部族的‘最初的母’,‘月中老妪’与‘地母’的……在下列的母系民族中,都有这种风俗:印度尼西亚,印度支那,西藏,及由西藏向北传入中央亚细亚的畜牧民族。”

四川平武的白马藏族祭祖时,“白熊部落要戴着熊猫的连皮头骨,披上熊猫皮;黑熊部落则戴黑熊头和披黑熊皮,各自跳起模仿熊猫或熊生活习俗的舞蹈……这类被顶在舞蹈者头上的动物头骨,就是最早的面具”。

据《西藏王统记》,在松赞干布颁布十善法典的庆祝大会上,“最大祛王,解闷娱乐,金戴面具,歌舞跳跃,或饰犀牛,或狮或虎,鼓舞曼舞,依次献技”。这说明早在7世纪以前,就产生了拟兽舞蹈及其面具。

据藏文典籍记载,实际上6世纪朗日伦赞时期,藏族民间各种文学艺术已经有了相当发展,如古老的民歌从民间进人宫廷,苯教“摇鼓作声”、“吹螺击鼓”、“木制鹿头带双角,纸糊牦牛面捏羊”的图腾拟兽舞蹈,也被吸收进民间综合性歌舞表演之中,由此产生了戴着人面的白山羊皮面具作民间艺术表演的形式。

参考资料来源:新华网-藏族面具的特点

  • 索引序列
  • 藏族人毕业论文
  • 油画藏族人物毕业论文
  • 藏族饰品毕业论文
  • 藏族服饰毕业论文
  • 藏族面具毕业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