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毕业论文 > 八大毕业论文

八大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八大毕业论文

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是评价研究生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的重要环节,通常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答辩前准备:在答辩前,研究生需要准备好自己的毕业论文、PPT演示文稿、答辩报告等资料,并认真复习自己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准备回答答辩委员会可能提出的问题。2. 开场白:答辩开始前,研究生需要做一次简短的开场白,介绍自己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创新点等,让委员会对自己的研究有一个初步了解。3. PPT演示:接下来,研究生需要用PPT演示文稿对自己的研究内容进行展示和说明,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创新点等。演示过程中,研究生需要注意控制时间,突出重点,让委员会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研究成果。4. 提问环节:演示结束后,答辩委员会会对研究生的研究进行提问,主要是针对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进行深入探讨和评价。研究生需要认真听取委员会的问题,准确回答,如果不确定可以适当表达自己的思考和疑问。5. 结束语:答辩结束前,研究生需要做一次简短的结束语,感谢委员会的支持和指导,并简要总结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收获。总之,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是一个重要的学术交流和评价环节,研究生需要充分准备、认真演示、准确回答问题,以展示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

论文格式的论文题目:(下附署名)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论文格式的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论文格式的内容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论文格式的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5、论文格式的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问题-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d.结论。6、论文格式的参考文献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英文: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按不同的逻辑标准区分,学术论文有许多种,有为了完成学业而创作的学位论文、课程论文;有为了完成某项课题而创作的研究报告,有为了表达研究某个专门问题的新收获而创作的专题论文,还有为了出席某个学术会议而创作的演讲稿,为了向出版社投稿而创作的学术专著,为了给学术期刊投稿而创作的普通论文,等等。只要是合格的学术论文,无论长短,都有下面一些共同特征:学术态度诚实;遵守学术规范;有创新点;有严密的分析论证过程;语言规范、简明、流畅。在学术期刊编辑眼中,除了上述五点之外,还要加上一点,叫篇幅适中。给期刊投稿,就要写为他们喜欢的篇幅适中的论文。换言之,编辑们审稿,常常注意这六个方面。 一、学术态度诚实所谓学术态度诚实,就是要讲学术德行,就是讲真话、实话,不讲假话、虚话。搞学术,应以诚实厚道为本,以求真向善为的,不抄袭,不剽窃,不作假,有利于美的产生与传播,有利于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我们应树立诚实的科学研究与创作态度。诚实厚道、求真向善,是人的优良品质和精神风貌。要写出好的论文,必须学会诚实做人,具有诚实品质。诚实,是每个研究人员应该具有的基本的做人操守,不具备诚实品格的人不配搞科学研究。一篇论文,从头至尾要一目了然地显示出哪里是自己的,哪里是人家的。不含糊,不隐晦,不偷,不装,不抢,敢讲真话,不说假话、虚伪的话,不故弄玄虚,不吓唬人。诚实的学术态度如同血液流淌在论文的字里行间,是保证学术论文具有生命力的第一要素。文如其人。人品、文品从来是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要注意人品、文道的修养。二、遵守学术规范所谓遵守学术规范,用当下流行一点的话说,就是恪守学术界的“游戏规则”。学术规范是学术界共同遵守的行为规则的统称,大体包括学术研究规范、学术评审规范、学术批评规范和学术管理规范等形式。其中,学术研究规范处于诸规范的基础和核心位置。学术研究规范至少应包括下述内容:必须充分尊重他人的学术成果;必须给自己的研究成果定位;必须对自己提出的命题进行严谨的论证;语言规范、简洁、流畅,无错别字,无病句。学术规范具有明显的层次性、相对性、发展性,若从学科角度考察,起码分为两个层次,一曰在各学科都通行的基础规范;二曰在某一学科内使用的学术规范(赵景来:《关于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若干问题研究综述》,《学术界》,2005年第2期,第268-278页)。我国高校文科教师和研究人员要学习、执行《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养成遵守学术规范的好习惯。三、有创新点所谓有创新点,就是有与众不同的东西。在学术论文中,通常体现为观点新、方法新或材料新,一般有七种表现形式。1、提出新观点,创立新理论。指经过学术研究提出了前人没有提出过的新观点,或在一系列新观点、新见解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理论。这是学术创新最典型的形式,是对已有理论的突破。2、形成新的理论体系。指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某一问题由分散的零碎的研究成果,通过归纳、综合与整合及进一步研究,形成一种理论体系,使对问题的认识更为系统,更为全面。这是对已有成果的全面拓展与升华。3、确立认识的新高度。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同一问题同一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深化的成果,使认识有了新的高度。4、开辟新视角。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从一个新的角度对同一问题展开研究,提出了科学的、富于真知灼见的见解,使研究对象能更全面更清晰地为人所认识。5、提供了研究的新材料。对同一问题,对既有研究,虽然不能从观点、视角上有所建树,但却找到了新鲜的材料,并借这些新鲜的材料,有利于对这个问题产生新的看法与认识。这是对拓展同一问题研究的锦上添花。6、对新方法的运用。对同一问题的研究可以采用多种研究方法,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往往可以得出不同的新的结论。7、开创新领域。大致有两种情形。一方面是对未被研究的领域进行拓荒性研究,所获得的科研成果填补了研究的空白;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对同一对象的研究范围,给人开创认识该事物的新的空间。论文中上述七点只要有一点就是一篇优秀论文。有文章指出,决定能否理论创新的关键在思维方式,虽然文化底蕴、知识背景、学术环境、研究传统、和社会制度等因素,以及研究者本人的智慧、创造力、思想、信念、激情、意志、批判意识、冒险精神等品性,都有利于创新,但较之于思维方式都不足为道。因此,科学研究中突破常规思维方式就显得尤其重要了。比如,不因于经验而敢于运用直觉、想象;不怕失败而敢于怀疑、否定、探索;不以科研为苦而把它当作快乐的游戏;不因于定势而取发散思维;不因于教条而采用多元方法;不因于传统而不排斥后现代思维;等等。总之,为了创新,可以“怎么都行”(张之沧:理论创新的关键在思维方式,新华文摘,2005年第21期,36-37)。四、有严密的论证过程学术论文都要有严密的论证过程,不经过论证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也是没有说服力的。论文常见的毛病是教材化、讲义化、公文化,中心不集中、不突出,最大的问题是缺少分析,花很大的篇幅去谈一些ABC的东西。不同学科的论文,对此有不同的要求和规定。举例来说,针对近年来不时有人宣称要建立某某经济学的现象,《经济研究》(2005年第2期)发表田国强先生的文章指出,这些所谓的经济学研究往往只给出了观点,既没有明确的前提假设条件和分析框架,也没有逻辑推理和严格证明;既拿不出周密可靠的数据作依据,又不引用基本的经济理论,随随便便地就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并将“自己创新的观点”的作用无限放大。田先生指出,一个规范经济理论的分析框架要由五个部分组成:1、界定经济环境;2、设定行为假设;3、给出制度安排;4、选择均衡结果;5、进行评估比较。作者认为,经济学研究的产品是经济论断和结论。一篇规范的经济论文的创作一般由下面三个部分组成:1、提出问题,给出重要性,确定研究目标;2、建立经济模型,严格表达并验证论断;3、通俗表达论断并给出政策含义。这就是说,一个经济结论的产生,一般需要经历三个阶段:非数学语言阶段——数学语言阶段——非数学语言阶段。第一阶段提出经济观念、想法或猜想,这些观念、想法或猜想可能由经济直觉产生或根据历史经验而来,由于还没有经过论证,人们可将它们类比为一般生产中的初等品。这一阶段是非常重要的,它是理论研究和创新的来源。第二阶段需要验证所提出来的经济想法或论断是否成立。这种验证需要经济学家通过经济模型和分析工具给出严格的证明,只要可能,还需要得到实际经验数据的检验。所得出的结论和论断往往都是由数学语言或专业术语来表达的,非专业人士不见得能理解。这些由技术性较强的语言所表达的结论和论断可以类比为一般生产中的中间产品。第三阶段就是将由技术语言所表达的结论和论断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达,使得一般的人也能够理解,用通俗语言的形式给出这些结论的政策含义、深远意义及具有洞察力的论断。这才是经济学的最终产品。五、语言规范、简明、流畅一篇合格的论文应该规范地使用语言文字,语句通顺、流畅,没有错别字,没有病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正确运用各种科学公式、计量单位,不随意生造除自己之外谁也不懂的词语。

一、熟悉内容作为将要参加毕业论文答辩的同学,首先而且必须对自己所著的论文内容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和比较全面的熟悉。所谓“深刻的理解”是对论文有横向的把握。这两方面是为回答答辩委员会成员就有关论文的深度及相关知识面而提出的问题所做的准备。例如,题为<创建名牌产品发展民族产业>的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可能会问“民族品牌”与“名牌”有何关系。尽管论文中未必涉及“民族品牌”,但学生必须对自己的论文有“比较全面的熟悉”和“比较深刻的理解”,否则,会出现尴尬局面,还有,保证你的论文每位参与你答辩的老师都能人手一份。二、图表穿插任何毕业论文,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用图表表达论文观点的可能,故我认为应该有此准备。图表不仅是一种直观的表达观点的方法,更是一种调节答辩会气氛的手段,特别是对私人答辩委员会成员来讲,长时间地听述,听觉难免会有排斥性,不再对你论述的内容接纳吸收,这样,秘然对你的毕业论文答辩成绩有所影响。所以,应该在答辩过程事适当穿插图表或类似图表的其它媒介以提高你的答辩成绩。三、语流适中进行毕业论文答辩的同学一般都是首次。无数事实证明,他们在众多的都是和同学面前答辩时,说话速度往往越来越快,以致答辩委员会听不清楚,影响了答辩成绩。请你们听清楚并且领会答辩老师提出的问题,不要误解、曲解。保证你们的对话是在同一平台上展开的很重要。回答答辩组老师问题的时候要简洁,不要拖泥带水。请你们进行简单的思考后再作答,这一方面体现了你对这个题目的重视,对提问者的尊重,也有助于你更好的整理好思路。并且答辩学生一定要注意在答辩过程中的语流速度,要有急有缓,有轻有重,不能像连珠炮似的轰向听众。四、目光移动毕业生在论文答辩时,一般可脱稿,也可半脱稿,也可完全不脱稿。但不管哪种开工,都应注意自己的目光,使目光时常地瞟向答辩委员会成员及会场上的同学们。这是你用目光与听众进行心灵的接触,使听众对你的论题产生兴趣的一种手段。在毕业论文答辩会上,由于听时间过长,委员们难免会有分神现象,这时,你用目光的投射会很礼貌地将他们的神“拉”回来,使委员们的思路跟你的思路走。五、体态语辅助虽然毕业论文答辩同其它答辩一样以口语为主,但适当的体态语运用会辅助你的答辩,使答辩效果更好。特别是手势语言的恰当运用会显得自信、有力、不容辩驳。注意自己的着装,穿着要整洁大方得体,最好着正装,

八大山人毕业论文

由古代文人的号看古人的价值取向论文摘要:古人的称谓有名、字和号三种。其中名和字受父母长辈影响较大,寄托了父母长辈的美好祝福。名是出生时父母长辈的命名,字是初入学或进入社会时起的学名,而号则是古人自己取得可以自由表达兴趣爱好,且不受家族、宗法、礼仪和行辈限制的称谓。因此,它所反映的古人自身的价值取向更明确,也更具体。而在不同的朝代受社会风气的影响,也同样的表现出了不同的特征。论文关键词:价值取向 学风 社会风气中国古代文人的称谓主要有三种:名、字、号。三者相比较名和字都是父母长辈寄予希望祝福的命名,《左传?桓公六年》记载着命名的的原则,“公问名于申繻。对曰:‘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因而“名”和“字”的确定会受到很多的限制,有时并非使用者本人的意思表达,而号则是在本人在成年后,根据个人的意愿表现个人的情趣爱好、理想志愿的称谓。“号”究竟起于何时,历史上并没有准确的记载,但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了,比如春秋四公子田文、黄歇、赵胜、无忌分别号:孟尝君、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更多的文人有了自己的号,如陶潜自号五柳先生,三国曹魏的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合称竹林七贤。但并没有形成一种风气。直到唐宋时期文人起号之风盛行。到明清时期文人起号达到了鼎盛,不但人人有号,而且一个人可以有几个号。由于文人的“号”大多是个人情趣志向的一种表达,客观上也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风气和价值取向。古代文人的自号类型很多,但无外乎取自自己书斋的名称;取自自己的籍贯居住地;直接表达兴趣爱好和志向追求这样几类。这些自号都直接或间接地透露出古代文人的价值取向,反应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古代文人使用自己书房(斋)的名称作为自己自号的现象比较多。比如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明代哲学家王守仁自号阳明先生,同是明代的学者、书法家黄道周自号“石斋”,还有象著有《三言二拍》的小说家冯梦龙号“墨憨斋主人”,画家徐渭的“青藤道士”都是取自自己的书斋名。有的古人则是直接以自己的籍贯或是居所为自号。唐代诗人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自号“少陵野老”,和他同时代的白居易号“香山居士”,还有北宋文学家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后自号“东坡居士”,清朝小说家蒲松龄自号柳泉居士,袁枚晚年自号仓山居士,他们的号就都是起自自己的籍贯或者居住地。而古人更多的是用“自号”直接的表现自己的爱好情趣,志向追求。唐代大诗人贺知章号四明狂客,卢照邻自号幽忧子,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号“六一居士”,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自号放翁,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自号“稼轩”,金文学家刘迎号无诤居士,明文学家、画家李流芳号慎娱居士,清初画坛“四僧”之一的画家朱耷自号八大山人,这些文人的号都抒发了自己的志趣和爱好。但是当我们综合一个朝代去看我国古代文人的号又会发现一个特点,各个朝代的文人的号总是有某些相同的特点。大唐盛世,经济繁荣,文学昌盛,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朝代之一。这个时期的大诗人李白晚年自号青莲居士 ;诗人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晚年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号玉溪生;韩愈号昌黎先生;诗人王绩自号东皋子、五斗先生……可以看出受唐朝自由开放风气的影响,这些文人的自号也都透露着一股狂放不羁的气势,唐朝的文人们不是故纸堆中的书虫,只知终日读书,更多的文人雅士们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用我们现代语说就是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他们更崇尚自然,鄙视功名利禄,因此在唐朝文人的自号中更多的是居士,当然同时也受到当时统治者推崇佛教的影响。宋朝的统治者仍然推崇佛教,宋朝的同样出现了很多以居士为自号的文人,比如:北宋诗人的魏野自号草堂居士;文学家欧阳修自号六一居士;文学家苏轼自号东坡居士;词人秦观自号淮海居士;女诗人陈师道自号后山居士;女词人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女词人朱淑真自号幽栖居士……当相比较唐朝的“居士”宋朝的“居士”们更热衷于学术研究,比如欧阳修的的自号“六一居士”的含义既是“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王国维认为:“宋代学术,方面最多,进步亦最著。……故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汉唐,后之元明,势所不逮也。”而且这个时期的文人们不再远庙堂之高,出现了一大批学者型的官员,比如我们熟悉的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轼……因此这一时期的文人的号中很少看到归隐山林的意图了。而在北宋灭亡后,文人们受国破家亡的影响,在自己的自号中透露出了不忘宋室渴望收复失地的思想,比如诗人、画家郑思肖自号“所南”。元朝的文人的号的特点又有了新的变化,文人以“道人”为号者尤其多,可能和元代崇尚道教有关。到了明朝社会风气奢靡,当时的统治者醉心于得道求仙,许多文人情绪消极,郁郁而不得志。比如明朝风流才子唐伯虎,自号“六如居士”。“六如”,即人生如幻、如梦、如泡、如影、如露、如电。而到了明末清初,明朝的遗民们生活在满人统治之下,怀念故国,很多文人的号都出现了变化,比如著名画家朱耷在明亡后号“八大山人”,且在书画作品的署名时将“八大”连写,似哭非哭,似笑非笑,寓哭笑不得之意;这些文人雅士正是通过“号”这样一个自身的标志符号,无时无刻不在向世人宣扬着自己的人生志向和追求,希望通过个人努力改变国家的面貌,向我们展现了古代文人雅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是历朝历代文人雅士孜孜以求的目标。他们首先致力于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他们精通经史子集,立徳立言,创造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以其知识、节操影响着当时的社会,凸显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独特价值取向,丰富了中国封建文化的精神遗产。

陈昭陈昭,1983年出生于安徽省五河县,自号“五河人”,2005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并先后取得文学学士及文学硕士学位,后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为张立辰先生博士。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于光华教授助教、北京语言大学外聘花鸟教师、李可染画院青年画院画家。陈昭致力于写意花鸟画笔墨研究,深研历代绘画名家名作,尤其对八大山人的空白与笔墨结构有深刻的见解,论文《八大山人花鸟画“空白”研究》及多幅画作曾发表于《文化月刊》、《艺术市场》、《美术报》等刊物,并出版个人画集。作品参与嘉德拍卖、入选南京国际美术展,其在深圳罗湖美术馆、北京朝阳画院、798、山东等多地举办近十个具有影响力的个展,远赴新加坡等地展览交流,并参加炎黄艺术馆、鸟巢文化中心、文化部艺术市场美术馆、李可染画院美术馆等数十个名家艺术展。中文名:陈昭国籍:中国职业:画家毕业院校:中央美术学院代表作品:《清芬四条屏》《南国风光四条屏》《二仙图》《铁骨》《四季平安四条屏》《家乡风情四条屏》人物简介陈昭,男,1983年出生于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2005年至2009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花鸟工作室,获文学学士学位。2010年至2013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花鸟工作室,获文学硕士学位,导师于光华教授。2017年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为张立辰教授博士。展览及获奖2005年至2009年四次荣获国家助学奖学金。2008年获国家画院举办全国艺术院校“以心接物”写生展获二等奖。2008年作品《雪景芦雁图》获中央美术学院优秀作业展一等奖并被中央美术学院收藏。2009年毕业作品《竹》、《莎木棕》、《旅人蕉》、《椰子树》获得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展优秀作品展二等奖,并参加安徽省第三届美术大展。2010年作品《幽兰在野》、《菠萝蜜》、《芭蕉》入选亚洲艺术博览会并获优秀奖。2010年作品《旅人焦》特邀参加民进党成立60周年书画作品展。2011年作品《莎木棕》、《旅人蕉》参加“艺术·新生”2011年学院派新生代书画联展。2012年作品《鸬鹚》、《牡丹》获中央美术学院依恋奖学金。2013年1月10日至2013年1月30日于北京市朝阳文联朝阳美术家协会朝阳书画院举办个展“澄怀观道——陈昭花鸟画作品展”。2013年1月12日至2013年1月25日于798艺术区见心会馆画廊举办个人画展“凤鸣朝阳—陈昭花鸟画作品展”。2013年6月参加东单视觉经典美术馆举行的“新生意气”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六人联展。2013年7月于琉璃厂东街新弘文馆参加“大觉清凉——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三人展”。2013年8月于潍坊集美斋美术馆举办陈昭花鸟画作品展。2013年9月于烟台美术馆举办“澄怀观道——陈昭绘画艺术展”。2013年11月,参加2013年度《书画研究》学术提名展。2014年4月作品《孤姿》、《真色图》参加中央美术学院2014“为中国画”全国高等院校花鸟教学研讨会暨教师学生作品展。2014年9月于北京798见心会馆举办“野水孤舟——陈昭绘画作品展”。2014年10月,作品《古庭》入选南京国际美术展。2014年11月15日于北京丹凤朝阳美术馆参加“纸墨味道”学院派青年画家六人联展。2014年11月25日于广东深圳罗湖区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野水孤舟——陈昭绘画作品展”。2014年11月29日于山东青州宋城万荷艺术馆参加“水墨同行”——当代青年书画家精品展。2014年12月9日于广东东莞艺展经纬艺术展览馆举办“画事传承”——陈昭、张利勇绘画作品展。2014年12月20日于山东日照博物馆参加“应物象形”——中国艺术品投资·中国画名家作品推荐展。2015年1月11日,北京高碑店东辰民族艺术大厦国际艺术中心美术馆,参加“艺质同构”——中央美术学院优秀青年艺术家六人展。2015年1月18日,北京798艺术区正文堂,参加“清·奇”——水墨三人邀请展。2015年1月31日,山东寿光,“澄怀味象”——《中国艺术品投资》中国画名家作品推荐展。2015年2月1日,文化部艺术市场美术馆,参加“辞旧迎新岁,感恩三春晖”墨韵文化三周年大型书画展。2015年4月17日,山东潍坊,参加第五届中国画节。2015年4月25日,文化部艺术市场美术馆,“笔墨丹青——新青年邀请展”。2015年4月26日,天雅古玩城,“东方绽彩·励志爱国篇名家画展”。2015年6月18日,江苏南京,首届江苏省国际艺术品博览会。2015年6月30日,滨州展子虔艺术馆,参加东营艺术博览会。2015年7月5日,李可染画院美术馆,“学院派”——2015·青年水墨展。2015年7月19日,798艺术中心,学院新力量“工写之间”水墨展。2015年8月8日,炎黄艺术馆,“纸上乾坤”《中国艺术报》创刊20周年书画名家邀请展。2015年8月14日,河北唐山晟源艺术馆,“东方绽彩·大者气象”名家邀请展。2015年8月21日,山东烟台海阳市碧桂园·十里金滩,“国画先锋——海阳环保文化行”。2015年9月12日,山东寿光小文斋美术馆,“风和景淑——乙未当代中国中青年艺术家学术展”。2015年9月19日,山东广饶国际艺术博览会,名家艺术邀请展。2015年11月7日,山东潍坊红山美术馆,“疏野清奇——陈昭绘画作品展”。2015年11月14日,798艺术区见心会馆,“素处以默——陈昭绘画作品展”。2015年12月4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参加“为中国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学与创作展。2015年12月6日,琉璃厂泰文楼美术馆,“不矜不伐——全国优秀青年画家邀请展”。2015年12月20日,炎黄艺术馆,“古意新象”——乙未冬月水墨邀请展。2015年12月26日,山东广饶光辉美术馆,“水墨禅风”——中国画名家邀请展。2015年12月29日,凤凰汇艺术沙龙,“笔墨新势力”——两岸三地青年画家提名展(第四季)。2016年1月24日,晋商博物馆,“笔墨意象·2016书画名家迎新展”。2016年4月16日,山东龙口,“翰墨传承”——文化龙口书画作品邀请展。2016年7月7日,河北唐山,“艺术传承——文化中国行”走进唐山名家名画邀请展。2016年7月10日,山东济南,“时空呓语明湖春晓”十二人展——毕波&陈昭。2016年7月24日,浙江杭州,2016第一届“人民看画”优秀作品城市巡回展·杭州。2016年9月9日,山东东营,第三届中国东营艺术品博览会。2016年10月8日,山东龙口,“精妙雅逸”——中央美院优秀青年艺术家作品展。2016年10月15日,李可染画院,“无涯惟智”——李可染画院青年画院成立仪式暨首届院展。2016年10月18日,大理苍山公共图书馆,“吉祥大理”优秀艺术家作品展。2016年10月20日,《中国书画》杂志社美术馆,“诗花墨雨”——《中国书画》杂志社书画院院聘画家作品邀请展·花鸟画展。2016年10月22日,山东青州,“古韵清源”——暨尚德翰墨轩开馆六人展。2016年10月29日,炎黄艺术馆,“古意新象”——丙申冬月青年艺术家邀请展。2016年10月30日,深圳罗湖美术馆,“心相”——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师生展。2016年11月17日,新加坡长和斋,“逐日丹青”——当代水墨十家作品展。2016年11月19日,琉璃厂千年古宣美术馆,后写意——千年古宣当代花鸟画名家学术邀请展。2016年12月3日,宋庄京华美术馆,“水墨新境”——中央美术学院优秀青年艺术家学术邀请展。2017年1月9日,《装池》——当代青年艺术家邀请展暨时代大艺品鉴中心开馆仪式。2017年4月22日,琉璃厂泰文楼,“青年汇”全国优秀青年艺术家邀请展。2017年7月1日,济南优度美术馆,京鲁点将-大美墨韵优秀青年画家作品展。2017年8月19日,吉林书画城,风吟鹄-李以良、陈昭、薛峰三位博士中国画联展。2017年9月18日,北京宋庄德正艺术空间,丹青雅韵——书画艺术品鉴会。出版书籍《中国画名家作品集——陈昭》,2013年1月,安徽美术出版社。笔墨艺术概况陈昭的笔墨语言继承了古人的笔墨精髓,又自辟蹊径,他的花鸟画远宗五代徐熙的野逸画风特别对宋画颇有研究,受明林良、吕纪、青藤白阳的技法影响,笔墨语言尤其吸收了明清诸大师的笔墨精髓。陈昭对林良、青藤、八大山人、扬州八怪诸家、吴昌硕、齐白石以及近代潘天寿都深有研究,并且取法于诸家,结合诸家的笔墨语言逐渐形成自己的画风,他的笔墨简朴豪放、苍劲率意、笔力老辣、力透纸背、布局新颖、气势雄厚,整体变化淋漓尽致,其笔下的一草一木一花一鸟笔笔皆有来历,皆能使观者静心,揽者动色。陈昭绘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草木之花甚繁,无一不可以入其画而传于笔墨,其笔下之树木、草本、藤本物物究理,用笔皆入古法。其作品行笔中气贯长虹更具大家风范的气魄。作品画评【评论】以理法驾驭激情——谈陈昭的花鸟画创作作者:于光华临摹—写生—创作是花鸟画学习的基本过程,也可以看作是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学习的重心各有侧重,但贯穿不变的核心目的,是对绘画理法的认识与把握。从古代范本那里总结画理、继承画法,在写生过程中加以体察印证,然后结合自己的认识有所取舍、创造,最终形成自己的语言,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这是不断实践总结出的最有效的路子。离开对古代范本的揣摩以及对于物象的观察研究,就会悖于理法。花鸟画教学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着重从临摹与写生阶段加强对于绘画理法的训练。陈昭的花鸟画很好地遵循了学习的规律,在长期专心研究中,于笔墨、画理、以及个人风格的寻找,都有了自己的认识和收获。显示出较全面的技术素养和个人应有的绘画特质。在他的画中,对笔墨的认识显示出多年正规学习所积累的专业功底。通过大量的临摹,不仅熟悉了前人的“笔墨结构”,也体悟到“笔墨结构”的创造规律。在遍临明清大家的基础上,陈昭尤其对八大山人的笔墨特点及构图规律做过长期的研习,所以在写生和创作中能下笔果敢,随心取象,构图讲究,知白守黑,不落常套,既符合画理的基本要求,又体现自己的独特理解,十分可贵。当然,绘画最终还要以情感打动人,情感综合为激情、人格、修养等精神性内涵。陈昭在写生与创作中都不乏情感的投入,通过理性的思考,合理地转化到画面意象中。值得肯定的是,他又是一位勤奋的学习者,他能吃苦,耐得住寂寞,常常一个人在外写生,其学习的热情以及对于目标的执着,都是超常的。他的许多作品就是在写生中完成的,情感和理性都很丰沛,所以能生动感人。陈昭的创作无论从题材的择取,笔墨的运用,还是境界经营上,都有了可喜的进展,做到了笔墨有致,结体开张,立意新颖,画面完整的创作意图。他对写意精神的体认和理解,显示出较高的天赋,因此也预示了长远的潜力。随着他对绘画理解的加深,和对画理画法的熟识,相信他会画得更好,其前景一定会有所作为的。【评论】笃信敏求行于大道——陈昭及其花鸟画简评作者:祝振中发布时间:2013-01-0917:08:20就读艺术硕士,使我有缘结识了不少年轻而富于才华的同学,因同在于先生门下修业,这“同学”便有了实在的意义。所以相处时,也不免忘却了孔夫子的训诫,虽四十无闻,余少有惭意。从这一意义上说,这些年轻的同学又可称得上是我的畏友。不用说,陈昭就是其中我了解较多的一位。陈昭身上所体现的对艺术的笃诚、感觉的敏锐,以及求索的韧性,在年轻画家中堪称迥出同伦,是令人钦畏的。这一点尤其在当下背景中,显得格外难得。当下中国画环境,由展览策动的利益链条如此强大,很少有人不被网络其中。所以在美术学院,选择花鸟画作为专业方向已属不易,在花鸟中又以写意作为主攻则更见难能。这一点无须讳言。因为写意花鸟实在难以蹴就,往往需要一生的修为,这对于当代以职业为目的的院校教育而言,实在是一个短板。但也因此考验了那些真正的艺术求索者,他们的识见与韧劲,将是写意花鸟生机不穷的真正潜能。以我的了解,陈昭的识见,出于天分的层面更多一些,这是艺术生成的基础。他为人笃诚,性情倔强,所以艺术上更倾向一种奇崛之境。这样的天性,如果在学习阶段善加护持,对于艺术风格的养成是大有助益的。事实上,他在长期的学习中,随着眼界的提高,能将视野集注于八大山人、吴昌硕、蒲华等明清个性派大师身上,足以说明他心性的高阔与识见的不凡。八大与吴昌硕是美术院校写意花鸟临习的主要典范,所以摹写他们的风格未必说明识见的高下,但能深入其意境与笔墨细节,进而在写生与创作中与自身气质相参合,则足可见出其善学与深悟之慧根。而对于蒲华的认识,可能更直观地显示其天分的卓然与气格的洒落。因为蒲华并不是院校临习的范本,原因大约因为其作品时有微瑕,缺乏完整的学理高度。但蒲华的洒脱与奇肆,诠释了写意笔墨的生动与品格的真纯,他虽以布衣终身,却足令后人景仰。陈昭能认识到蒲华艺术的高度,并自觉地汲取其精华,不能不说其眼界独到与自性笃定。显然,在以上取法中,三家画品的奇崛与奇逸是陈昭所向往的。按照潘天寿的说法,以奇取境,须有“奇异之禀赋、奇异之怀抱”,陈昭的崇尚奇气,亦当自有来源吧。在中国画学习中,我始终认为,对于笔墨品格的认知是进入写意艺术的唯一之途。舍此,即便描头雕尾,极尽造型铺排之能事,也终是门外徘徊。看看当下那些衮衮名公以及各色市场达士,未入此道者实不在少数。所以当我看到陈昭的作品,在笔墨的修炼上能直入沉着而洗练、素朴而灿烂之境域,远远超出他这个年龄的大多数修习者的认识,不能不令我刮目而视。陈昭对笔墨品格要求高,对笔墨用材自然也从不稍降,可谓纸不厌精,墨不厌细,几近饕餮之嫌。他每画必磨墨,即便野外写生,也绝不苟且,那种气定神专的功夫确实让人感佩不已。除了笔墨的理解,陈昭的另一个突出之点是对于画面结构的控制能力。这一点也可理解为对画面形式的感知与把握。这对于头脑敏捷的年轻学子而言可能是个优势,美院良好的环境,以及各种迅捷的媒体渠道,强化了他们对于形的敏感与捕捉能力。但我要说的是,敏异的构型能力背后,那种对于形的气质与独特文化意味的择取。因为,并不是所有敏于形式的人,都能洞见到“形”所内蕴的生机,与历史所积淀的文化深味。看似形式的东西,其实不只是来自视觉,甚或更多来自心灵,来自对于物象生机的体察与文化传统的省悟。这一点在陈昭的写生过程中反映得尤为清晰。写生是花鸟学习中一个极重要环节,对于多数科班出身的画家而言,“应物象形”不是难题,难在对物取舍中的自如创造。而不同的理解或侧重又极易造成写生中的两个极端:要么一味照物摹写,机械复制;要么不顾物象形质,妄意舍取。其致命处,皆在忽略了对物象生趣的体察,以及自性对于外物生机的感应。两者因流于表象而机趣顿失。如何在写生中取舍得兼,写出既体现物象生意又符合画理规范的完整之作,是对一个画者结构控制能力的考验。陈昭的写生,很好地关照了两者之间的联系,在深入体察物象时,能调动胸中储藏的传统图像资源,以敏锐的心性寻绎两者之间的联系,写出了符合画理的物象生机,并兼顾了传统笔墨符号的文化传承。如他于版纳热带植物园所做的大量写生,一眼看去,能感受到物象独有的生机,在笔墨提炼与画面取舍上又可见出个人的匠心,当然也隐约可见他所取法的八大、蒲华等大师的风神。这实是一种学而能化的聪慧之举。对于笔墨品格与画面结构的把握,天分的颖悟固然重要,但后天的修习却更为持久和可信。陈昭正是在这一点上,具备超出同伦的品质。甚至可以说,他整个生活,也为画画目的而服务。他会在生活的庸常秩序中关注到与画画有关的各种细节,如他会在校园中留意到花开的过程,在外出时他会收集到各种植物的果实,在小市场里,他也留心那些花鸟虫鱼的区别,他甚至会随时专注于一截木棍或者一块顽石的纹理,等等一切足以说明一个人来自内心的对于周围物事的兴趣与艺术感知的痴好。以至于在他的案头,随处可见自然中那些有意味的寻常之物。这确是一个从艺者不可多得的习性与天质。写意画总要表达一定的意,这“意”既含有“物”本身的生意,也涉及画者的情意,这种情意除了来自对物的喜好,还有更深层的文化之意,所以一定意义上这也是一种修养之意,亦即在长期修炼中养成的性情。但我们看到,当代写意画,多的只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如狂放,如率意,如古拙止于表象,难掩作意,殊少真正性情的表现。所以真性情须有真人品的支撑,是在日常生活中陶养而成的。陈昭对于写意花鸟笔墨的认识与修炼,对于图式与结构的敏悟与选择,在在都说明他已走在一条宽阔的大道上。在这条大道上,他享受着修行所带来的愉悦,有时甚至是独享这一切——他曾多次一个人长时间在外写生,那种执著与坚守,那种自信与笃定,自非常人所能做到。所以在他的画中,笔墨的沉实、气格的奇崛、意蕴的通脱,都是有所本源的,是源自一种内在的自信与力量,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一种风格的特质,成为值得品味的内涵之一端。当然作为一个年轻的求索者,在漫长的修习途程中,所要增加的东西是很多的,优秀的品质只能支持选择的高度,却不能越俎参证的过程。对于陈昭而言,今后同样面临许多课题,如文化的深入,表现技能的拓展,以及性情的进一步修持等,以他的韧性与专心,他的收获也定当异于常人。基于此,余期以有成,并深信写意花鸟的真正繁荣。2012年6月于见山堂作品欣赏

1、《书法兼之画法》,载《文艺研究》2006年第11期,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2、《明清西方油画传入中国研究》(论文),载《美术》2004年第1期,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3、《让名画重放光彩》(论文),载《美术》1999年第9期,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4、《清代中国与朝鲜绘画交流蠡论》(论文),载《美术观察》2005年第1期,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5、《从“更爱山居写白云”到“如今老作江南客”》(论文),载《美术观察》2004年第5期,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6、《20世纪上半叶来华外籍美术教授与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论文),载《美术观察》2003年第5期,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7、《中国最早的油画家史贝霖》(论文),载《美术观察》2002年第3期,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8、《关乔昌与钱纳利的艺术竞争》(论文),载《美术观察》2001年第2期,中国艺术研究主办。9、《20世纪前期中国美术留学生与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上、下)》(论文),载《美术观察》2000年第6、第7期,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10、《从西方的中国热到中国外销艺术的西化》(论文),载《美术观察》1999年第2期,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11、《传教士与明清中西绘画的接触与传通(上、下)》(论文)载《美术观察》1999年第10、第11期,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12、《西方绘画东渐中国第二途径研究》(论文),载《美术观察》1998年第7期,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15、《宋元绘画中的文字与图像》(译文),载《美术》1992年第8期,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16、《中国瓷器与18世纪中西经济美术文化的交流与互动》(论文),载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装饰》2005年第1期,第2作者,清华大学美术美院主办。17、《20世纪中国油画宿耆冯钢百》(论文),载《文艺报》2000年6月1日第4版,中国作家协会主办。18、《钱选与元代青绿山水的文人化》(论文),载《荣宝斋》2005年第6期,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出版。19、《黄公望与元代山水画之变》,载《荣宝斋》2005年第2期,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出版。20、《晓峰烟树乍生寒》(论文),载《荣宝斋》2004年第4期,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出版。21、《论吴门画派画风》(论文),载《荣宝斋》2003年第6期,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出版。22、《元代山水画的文人化、人格化》,载《荣宝斋》2003年第2期,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出版。23、《吴门画派涵义论辫》,载《荣宝斋》2002年第5期,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出版。24、《澳门与明清西方油画东渐中国》,载澳门《文化杂志》第56期,澳门文化局2005年夏季出版。25、《从贸易画看清代海外贸易的发展》(论文),载澳门《文化杂志》第50期,澳门文化司2004年春季出版。26、《20世纪中国早期油画大师冯钢百的生平与艺术》(论文),载澳门《文化杂志》第49期,澳门文化司2003年冬季出版。27、《玻璃画:中西绘画交流的镜子》(论文),载澳门《文化杂志》第45期,澳门文化司2002年冬季出版。28、《从西方的中国热到中国外销瓷绘画艺术的西化》(论文),载澳门《文化杂志》第40/41期,澳门文化司2000年春季、夏季合刊出版。29、《中西绘画交流的纽带》(论文),载澳门《文化杂志》第39期,澳门文化司1999年夏季出版。30、《一种特殊的中西绘画交流形式》(论文),载澳门《文化杂志》第35期,澳门文化司1998年夏季出版。31、《传教士与明清中西绘画的交流》(论文),载澳门《文化杂志》第34期,澳门文化司1998年夏季出版。32、《明清中国油画发展蠡论》(论文),载台湾《艺术家》2002年第3期。33、《中国最早的西洋画家史贝霖》(论文),载台湾《艺术家》2000年第8期。34、《清代初期山水画中无笔法与明暗法》(译文),载台湾《艺术家》1997年第7期。35、《中国早期油画大师冯钢百》(论文),载《中国早期油画大师冯钢百》专著,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第8月出版。36、《日本美术教习与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的兴起》(论文),载《中国美术教育》2003第3期.37、《欧洲、日本美术教授与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开拓》(论文),载《中国美术教育》2003年第4期。38、《色彩与生命的交响》(论文),载《画廊》2001年第3期,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39、《明四家与吴门画派》(论文),载《海外藏中国历代名画》第6卷,湖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40、《明代晚期的山水画与人物画》(论文),载《海外藏中国历代名画》第6卷,湖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41、《西方绘画东渐中国第二途径研究之评述》(论文),载《艺苑》1998年第3期。南京艺术学院主办。42、《陈之佛工艺思想研究》(论文),载《艺苑》1997年第4期,南京艺术学院主办。43、《八大山人花鸟画艺术风格研究》(论文),载《艺苑》1990年第4期,南京艺术学院主办。44、《八大山人荷花图辨伪》(论文),载《艺苑》1991年第1期,南京艺术学院主办。45、《王蒙及其书斋山水研究》(论文),载《艺术探索》2005年第1期,广西艺术学院主办。46、《中国古典艺术在欧美的传播和收藏研究》(论文),载《中国书画》2004年第5期,中国书画杂志社出版。47、《集古录发微》(论文),载《贵州文史从刊》1993年第1期,贵州文史馆主办。48、《为天地立心,为生灵寄情》(论文),载《文化参考报》2005年3月8日第5版,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49、《评海外藏中国历代名画》(论文),载《中国文化报》2000年6月1日第3版,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50、《面向21世纪的审美教材》(论文),载《广东教学报》2000年第8期。广东省教育厅主办。51、《论八大山人花鸟画的艺术风格》(论文),载《朵云》1990年第4期,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52、《石涛赝作考》(论文),载《朵云》1992年第4期,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53、《欧阳修文化年表》(论文),载《夷陵·宜昌·欧阳修》,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版社出版。54、《欧阳修与集古录》(论文),载《夷陵·宜昌·欧阳修》,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7月出版。55、 KWAN KIU CENG E GEORGE CHINNERY,载REVISTA DE CULTURA 1999H SERIE 、《艺术欣赏·美术(上册)》(教学参考),岭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57、《艺术欣赏·美术(下册)》(教学参考),岭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12月出版。58、《论杨守敬在日本书坛的地位与影响》(论文),载《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学报》1990年第1期。59、《山亭远眺图》(论文),载《中国名画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3月出版。60、《北齐娄睿墓壁画·出行图》(论文),载《中国名画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3月出版。61、《鸿门宴图》(论文),载《中国名画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3月出版。62、《八大山人花鸟画的空间结构》(论文),1997年10月参加上海博物馆主办“清初四大画僧国际研讨会”,并在会上发表。63、《人文景观设计》(论文),载《第十一届国际洞穴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科学院1993年8月出版。64、《立体主义绘画简史·序》(论文),载《立体主义绘画简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出版,独撰。65、《中国古典艺术在欧美的流失与收藏研究》(论文),载《国际视野中的中国艺术论文集》,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组织委员会2005年3月出版。66、《人文景观设计》(论文),载《第十一届国际洞穴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科学院1993年8月出版。67、《中华帝国时代中国与韩国的绘画交流关系》(论文),2004年2月参加上海复旦大学主办“中国与东亚汉文化圈国际研讨会”,并在会上发表。68、《中国古典艺术在欧美的流失与收藏研究》(论文),2003年12月参加深圳国际水墨论坛第二次研讨会,并在会上发表。69、《中国瓷器与十八世纪中西经济美术文化的交流与互动》(论文),2003年11月参加澳门基金会主办的“16-18世澳门与中西关系”国际学术讨论会, 在会议上发表。70、《西方绘画东渐中国第二途径研究》(论文),载《造型艺术研究》1999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主办。71、《美术留(游)学生与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论文),载《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72、《马克思主义接受美学与艺术史方法论》(论文),载《美术观察》1998年第2期,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73、西洋画的引进与西方绘画艺术在中国的传播 阮荣春 胡光华 中国美术研究 2006/0174、美术教育史上的一大转机 中国美术研究 2006/0275、社团蜂起与变革中国画的论争 中国美术研究 2007/0176、三足鼎峙的民初画坛 中国美术研究 2007/0277、佛教天堂的圣洁形象 中国美术研究 2007/0378、清末民初中国工艺美术的变迁 中国美术研究 2007/0380、风行一时的通俗美术 中国美术研究 2007/0481、画坛三重臣 中国美术研究 2007/0482、西画壁垒的坚守者与中西合璧的典型 中国美术研究 2008/0183、乾隆皇帝半身油画肖像研究 中国美术研究 2007/0484、论文《书法兼之画法》,载《文艺研究》2006年第11期,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85、论文《中国瓷器与18世纪中西经济美术文化的交流与互动》,载《美术研究》2005年第4期,中央美术学院主办。86、论文《论绘画材质之变与元代山水画观念和技术之变》,载《美术与设计》2007年第1期,南京艺术学院主办。87、论文《中国瓷器与中西经济美术文化的交流与互动》,《装饰》2005年第1期,清华大学美术美院主办。88、论文《蓝瑛及其武林派的山水画》,载《中国书画》2006年第8期,中国书画杂志社出版。89、论文《论澳门与明清西方油画东渐中国》,载澳门《文化杂志》2005年秋季刊(总第56期),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出版。90、论文《关于中国外销瓷器绘画的西化在18世纪中西经济美术文化交流与互动中的作用》,载《中国陶瓷工业》2004年第6期。91、论文《王蒙及其书斋山水研究》,载《艺术探索》2005年第1期,广西艺术学院主办。

大学毕业论文八千字

上不同的网页进行搜索查找相关的内容啊,然后结合自己的感受与截文说明一下,8000字不就出来了吗?你可以去百度文库,豆丁网这些出名的网站上去寻找

8000字的毕业论文大概要40页左右。

毕业论文如果字数少的话图片和图表需要插特别多,论文要不就会显得版面很空,要不就会显的很水,建议增加文字数量。

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graduation study),按一门课程计,是普通中等专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本科院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及研究生学历专业教育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为对本专业学生集中进行科学研究训练而要求学生在毕业前总结性独立作业、撰写的论文。

从文体而言,它也是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意义的论文。一般安排在修业的最后一学年(学期)进行。

学生须在教师指导下,选定课题进行研究,撰写并提交论文。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加强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从总体上考查学生学习所达到的学业水平。

论文题目由教师指定或由学生提出,经教师同意确定。

均应是本专业学科发展或实践中提出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通过这一环节,应使学生受到有关科学研究选题,查阅、评述文献,制订研究方案,设计进行科学实验或社会调查,处理数据或整理调查结果,对结果进行分析、论证并得出结论,撰写论文等项初步训练。

2020年12月24日,《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办法(试行)》提出,本科毕业论文抽检每年进行一次,抽检比例原则上应不低于2%。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毕业论文

陕西八大怪毕业论文

“关中八大怪”,指陕西省的关中地区(大致包括西安、咸阳、渭南、宝鸡、铜川,秦岭以北,黄土高原以南)出现的八种奇特风俗习惯。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关中地区在衣、食、住、行、东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有着丰厚历史文化积淀的陕西关中地区,沿袭历史民俗,形成了生动有趣“八大怪”,以其“古风古韵古长安”的独特魅力,成为外地游人探寻的一大热点。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关中八大怪”有时被称作“陕西八大怪”,但这是不完全合理的。实际上“陕西八大怪”中的风俗仅出现在关中一带,在陕西的大部分地区并非如此。陕西省地理纬度跨度极大,从北至南存在陕北(黄土高原为主)、关中(渭河平原为主)、陕南(以秦岭以南的汉水流域为主)三大自然条件、文化差异巨大的区域。以关中一地的风俗概括整个陕西,存在以点概面的概念缺陷,近年来亦多表述为“关中八大怪”以去除歧义。 一怪——凳子不坐蹲起来:蹲是讲功夫的,只有长年累月的历练,才能长蹲而心静气闲,不累不乏。二怪----房子半边盖:这样就节省院落的空间,解决了用房不足的问题三怪----姑娘不对外:“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的观念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四怪----手帕头上戴:遮阳伞、防晒霜、口罩、墨镜是现代女性的生活必需品,过去的关中女人没这样的条件,她们生活中有一块整端漂亮的布做手帕就不错了五怪----面条像裤带:说其像那裤带,说的是那面做的宽度和长度六怪---锅盔像锅盖:关中的锅盔大多都是和自家的锅一样的尺寸,翻过来看来锅盔,真的就是一个锅盖的样子,但厚薄随意七怪---油泼辣子是道菜:关中人对于辣子情有独钟,爱吃,而且和别的地方吃法不同,不吃干辣面子,而是油泼辣子。秦椒是很有名的,不但辣味十足,且具有独特的香味。八怪----秦腔不唱吼起来:这里的唱戏指的是秦腔表演。其实秦腔也不是真吼起来的,只不过演员表演起来确实很卖力气, 这一怪独步天下,关中人的“蹲景”是地球上的绝版。关中人把蹲叫圪蹴,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春秋时期。关中人喜欢蹲是从古文的“坐”演变而来的。古人“坐”的本意就是跪,将膝盖并直端坐于席上,屁股的重量全压在双脚后跟上。《史记》中写荆轲刺秦王,始皇帝就是席地而坐才无法拔剑,逃避中又忘记拔剑,只好绕拄周旋。晋朝有个“身无长物”的典故,说的也是席地而坐的风俗。此风尚的转变应在晋以后,关中地区基本保持了“坐”的本意,只是姿势稍有改变,膝盖不着地了,大腿压在小腿肚子上,就变成为蹲姿,于是乎想蹲就蹲,此风尚也就世袭了下来。蹲是讲功夫的,只有长年累月的历练,才能长蹲而心静气闲,不累不乏。如今在西安的背街小巷偶尔还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一堆老少爷们蹲着围在一起下棋,几个小时过去了都不挪窝。也有蹲着闲谝、打扑克、吸烟的,只是这样的“蹲景”越来越少了。要看关中“蹲景”,还是去西安周边的农村。在我的记忆里留着一幅图画,两个老头在路上不期而遇,寒暄几句之后,俩人就蹲在路边,抽着旱烟,拣块石子纵横画六道,用树叶碎石子玩起来了。他们玩的游戏叫丢方,又叫狼吃娃。陕西民间的一些东西你很难探求其源头,这种有攻守、谋略、斗智的游戏,它流传的时间也许比围棋还早。只是这种草根小游戏难登大雅,慢慢可能被淘汰。但是,那个黄昏,那两个老头不吃不喝蹲到夕阳坠落,背影模糊。最近下班走路回家,见到两个中年人蹲在路旁玩丢方,用烟蒂冰棍棒做棋子玩得很投入。在城市里见到这样的场面,让人不由得停下匆匆的脚步。农村最常见的“蹲景”是吃饭、开会、过红白(婚嫁、丧葬)喜事。关中农村的男人,都爱端着大老碗蹲在一起吃饭闲谝。这主要是过去信息闭塞,妇女们可以拿着针头线脑串门走户,找贴心的姐妹嚼舌根,顺便也装回各种新闻。男人们自认尊贵,也不方便闲逛掀谁家门帘。于是,他们就爱聚到村头、老庙、碾盘前,像南山猴子般蹲一顺顺,搞外交娱乐活动。听父亲讲我们这里的一个老地主,每天也是按时圪蹴在祠堂屋檐下,吃着和穷人差不多的饭菜,老地主唯一奢侈的时候是过寿,让娃端一碟炒鸡蛋就算是佳肴珍馐了。父亲说老地主家有万贯,却吝啬无比,晚上还用苞谷秆照亮,舍不得点青油灯,那时候的庄稼人更贫寒。关中人爱说“站着累,坐着窝,圪蹴休息最受活。”爱蹲是关中一怪,这里面有传统,有习惯,更有落后贫穷的历史因素。 传统的中国家居一般都是“人”字型结构,关中地区把这种房子叫“安间”房,又叫上房。里面住着主人和老人,结构都是厅房、两边是卧室。 一个院落除了上房还有偏房,在关中叫厦子房,房子的结构是“人”字的一爿,就是半边盖的“怪”房子。为什么要把房子盖一半?首要因素就是贫穷。原来这种半边盖的房子都是土木结构,能节约大量的木材,实现了关中人少用木头多用土的理念。传统的关中院落进门有一道叫照壁的墙,往里左右都是厦子房,最里面是安间正房。关中有顺口溜“有钱住北房,避风又向阳。”北房是指坐北朝南的房子,一般都是安间房,也有根据院子走向盖的厦子房。这种格局的四合院是关中居民的主流。关中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文明长大了,摇篮破损了。裸露的黄土地少了绿装,虽有南山秦岭,也无法满足千万居民的家住、厨房、储藏等需求用房。聪明的关中农民因地制宜盖起厦子房,利用黄土垒起三面土墙,朝院子一面留门窗,房顶只需少量的大木头做檩、梁,对做椽子小木头要求也低,三面土墙中还有一面利用了围墙,这样就节省院落的空间,解决了用房不足的问题。“房子半边盖”是关中一大景观,也是民生低下的产物,这种房子光线充足,就是通风不畅。现在农村都盖预制板的房子,建筑材料的革命改变了千年的习惯,半边盖的房子越来越少了。前一阵前往太平峪游玩,在一户农家院落里见到了半边盖的房子,心里居然有个恍如隔世的感觉。一般人说“房子半边盖”是取肥水不外流之意,这种房檐水都滴进自家院落,可以解决缺水的问题。但是关中人不用窖水,也没收集雨水的风俗,这种说法只是附托之词,不足为信。 这一怪很多地区都有,只是在关中地区现象更突显,人情味也更浓郁。“两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关中男人的写照,它的正面意思是关中男人恋家恋婆娘,在“玩龙玩虎不如玩黄土”的小农时代,这种思想也算正统。既然关中男人还不错,那么,这里的姑娘自然爱嫁当地郎了。配合这一观念的还有这里的地理优势,八百里秦川自古都是自给自足的宝地,风调雨顺,物产丰富,缺灾少害。所以,民殷实而安于现状,不思外出谋生。在关中地面上,“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的观念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关中姑娘们生于此,当然不愿意远嫁他乡了。何况从地理位置讲,四边没有匹敌帝王州的地方。东面出潼关就要过黄河,那边的中原虽然好,但过去是三年一小灾,十年一大灾。河南的人都挑担子往陕西逃荒,这样的地方能嫁吗?关中流传着“少不过潼关”的谚语;往西就是阳关了,西出阳关自古都是苦寒之地,前面有了王昭君哀怨千年的琵琶声咽,后面哪个瓜女子(傻姑娘)会自虐做牧羊人的老婆?南面是横亘八百里的大山秦岭,历史上交通不便,民少治化,饮食习惯迥异,不逃避战祸谁愿意进山啊?“老不入四川”就是陕西人不走唐玄宗的老路;北面更是沟大壑深山秃水缺的陕北,那里的信天游有一句经典的词“咱俩见面容易拉手手难!”是说一对青年男女在黄土高坡上见面,你深情地望着我,我甜蜜地凝视你。情浓意烈时想温柔地拉手,就惨凄凄了。中间一道深沟缺了座鹊桥,到对面翻越土沟需一天时间。这样的环境哪个姑娘喜欢?既然四周都不能去,当然嫁个关中郎好,外面的男人免谈。 在关中风俗中这一怪最好解释了。过去人的生存环境差,黄土高原上风刮尘扬,烈日毒辣,妇女们出门干活串户没个遮蔽可不行,顶块手帕不能算怪吧?遮阳伞、防晒霜、口罩、墨镜是现代女性的生活必需品,过去的关中女人没这样的条件,她们生活中有一块整端漂亮的布做手帕就不错了。走亲戚,回门子(回娘家),下地干活时这个自制的手帕就发挥出大作用,年轻的妇女把手帕戴出许多花样来,成为风情和装饰。一般妇女是顶在头上遮阳挡风,下毛毛雨还能顶一阵子。关中妇女的手帕都很大,如果需要还能包裹东西当手袋用,别的用处都可以去想象,最重要的是不能弄脏头发。关中地区虽然号称“八水戏长安”,但地处西北总体缺水,过去没有洗澡设施,除了夏天别的季节都有问题。洗头也不方便,怕头伤生虱子,于是,男人们都剃光瓢(光头),留长发的妇女就麻烦了,怕头弄脏了不好拾掇,只好用手帕把头包起来了。记着有一个五保户老婆婆,她就喜欢用手帕包头,还喜欢用一种叫篦子的梳头发。天天都要把稀疏的头发梳得能滑到蚊子,再包上一块蓝色的手帕,人显得年轻十几岁。但她每次梳头发的时候都要篦出许多小动物来,场景看着很不舒服,不知道她是怎么忍受叮咬的。既然洗澡洗头不方便,把头发包起来当然干净多了。现在的关中妇女已经丢弃了帕帕,就是在偏远农村也很难见到这一怪景了。不过在陕北地区,羊肚子手帕还包在汉子们的头上。 关中独特的地理构造和自然环境使得关中道成为一个以面食为主的地区,在以米菜为主的地方的人们总是想不通,那关中人天天吃面条没个花样换,怎么就吃不烦呢? 其实,在关中,聪明灵巧的关中婆娘们已经把面食发展到一个很高的境界了。单是一个简单的面条关中人做出的花样达几十种,棍棍面,片片面,晾面,汤面,酸汤面,热碗面、扯面等等。说其像那裤带,说的是那面做的宽度和长度,在西安有家面管,一碗面只有一根面条,但若要让个弱女子能把这根面条吃完,那也是难事。 其中棍棍面最长。但那是手拉或者搓的,下来的就是说擀面了。关中道的男人娶媳妇,大多都是要看这女人的擀面手艺了。 第二天见面,先天这女方的父母就把这男的藏在自家,然后让那男的看那女的做饭,关中的做饭当然是擀面条了!这女的有的知道,有的不知道,但一样的都擀,把那干面用水和 了,放在案板上使劲的揉,把那面团揉的发光发亮,就用那擀杖压成个饼状,再慢慢的擀了。擀到提起来能看见对面人影的时候,再把那整片的面叠上几叠,用刀切成细条,拿起来用手一抖,便是细细长长的面条了。关中有句俗语,现在的媳妇都不爱听,就是“打到的媳妇揉到的面”,就是说好媳妇是打出来的,好面是揉出来的,当然,关中的汉子并不全去打老婆,有时还被老婆撵的跑过几条街,但关中汉子的媳妇大多都是会揉面的。这做面条的功夫在那揉面的一关,没有揉到的面,见了开水马上就成了块状,再经水一煮,出来就是稀糊糊了。 所以,这个面条的长短也是能看出这个媳妇的手艺和心计的!也是陕西面条长的一个原因。 每到中午吃饭时间,一个村子里家家的男人都端了个大碗出来,聚在一起,用筷子挑了,香香的吸,然后大家一起评说谁家的媳妇手艺好,被夸的男人总是谦虚的说:“算个是甚嘛!”其实心里像蜜样甜,而落了下风的男人回家少不了骂那懒婆娘几句。 陕西的面条以乾县为最好,单说乾县这个地方很少有人知道,但如果说武则天埋在这,大家也能想起点什么。乾县的妇女们在面条的基础上创造出酸汤面这个武功县独有的风味。这个酸汤面要求的擀面手艺极高,面条擀出来,切好后,只比五六根头发丝粗些,先把面条下在锅里,煮熟了,用筷子一筷头一筷头挑到碗里,然后去烧汤,汤面的精华,一般用煮肉时的肉烫为基础,再配上各种调料,各种调料配好了,烧开后,把那已经捞出的面条疙瘩先放在碗里,浇上汤,然后吃,吃完了把那碗里的汤又倒回锅里继续煮,因为汤要回锅,免不了有家人的口水,所以又叫“哈水面”。如此这般,等吃完时,那汤已经是味道达到最佳处。因为这个面的汤用料极为讲究,所以一般是不吃的,只是逢年过节或者家里来了客人,才做上一回。小时候,农家孩子天天盼过年,因为能吃上祖母和母亲做的酸汤面。 现在人们觉得这样的吃法好吃是好吃,但绝对的不卫生,就把那碗里的汤不再倒回锅里。但那面条依旧的细细长长,叫人永远忘不了。不过现在很少能吃上手工的面条了,大多都是机器压制的,少了些滑滑的口味。 面条是正餐,平时农活忙了,关中的人来不及做饭,就吃些平日里早先做好的锅盔。锅盔有很多的传说,一个传说是当年有场战争,战争的一方是新疆人,打到陕西的时候,干粮已经没了,只剩下些面粉,没有办法,就把那面粉和水和了,弄成饼状,放在那头盔里用或烙,做好后皮黄里香,而且持久耐放,随即传了开来,那打了胜仗回去后,兵士就让妇人照着做,但没有头盔,就在自家的锅里烙了,就有了锅盔这个名字,也就有了锅盔这个面食的花样了。另一个传说是 相传在唐代修乾陵时,因服役的军人工匠人数过多,往往为吃饭而耽误施工进度,受到惩罚。于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团放进头盔里,把头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饼。现在算起来锅盔在陕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关中的锅盔大多都是和自家的锅一样的尺寸,翻过来看来锅盔,真的就是一个锅盖的样子,但厚薄随意。陕西的锅盔以关中的最为地道,关中的锅盔是以乾县锅盔最为出名,现在在古城西安看见有人卖锅盔,上去一问,那人必然自豪的说:“咱这是乾州锅盔!”乾县解放前称谓乾州。在乾县,婆娘们的手艺一个是在面条上显现,另一个就是这锅盔了。做锅盔,面要和得很硬,面是要用发过酵的,然后根据烙的数目掺进水和面粉以及酵面,在案板上揉,揉到刀切时都费劲了,硬得用手都揉不动,要借用木杠来压揉,然后就把那面团擀成一定的厚度,这个厚度是根据婆娘们的心愿而定,懒的就擀的薄薄的,一两把火就烙熟了;最后放在直径2尺以上的大锅中慢慢烤制而成。这样,烙成的锅盔外脆晨酥,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会变味。锅盔要数“乾州(今乾县)锅盔”好。勤谨的婆娘总是喜欢烙厚的。厚度大约有8公分左右,放在那锅里,用麦草火慢慢的烧,来回起身的翻,让两面均匀的受热,这样的厚度就是考验婆娘们勤快不勤快的时候了。不勤快的婆娘懒得翻,烙出来的锅盔皮已经焦黑但里面还是生的。勤快的婆娘来回的翻,烙好以后皮黄里香,整个厨房都是面香的味道。切锅盔也是一门学问,乾州的锅盔人称“睁眼锅盔”,因为那实在太厚,咬的时候要使劲张大了嘴巴,眼睛自然睁开,不信,你闭上眼睛试试给嘴里塞上一个十公分厚度的东西。看一下不睁眼睛要张大嘴难受不难受!那锅盔生的时候已经有八公分左右,熟了一膨胀最少超过十一二公分,为了便于下嘴,切的时候,要保证切成块的锅盔成三角形,刀要斜切,那锅盔的边缘就是斜坡状,吃的时候从那斜坡的薄处咬起,也就省了老睁眼睛。锅盔另一个好处是耐放,在烙的过程中水分基本蒸发,所以烙好以后能长时间的存放而不会发霉。因为这样的好处,锅盔也成了关中人出门时必带的口粮,饿了就拿出一块来,坐在那街边,吃不完一块就饱了,那面粉的幽香和里面参杂的亲人的气息让外出的人常常的忘不了自己的家。 关中人对于辣子情有独钟,爱吃,而且和别的地方吃法不同,不吃干辣面子,而是油泼辣子。秦椒是很有名的,不但辣味十足,且具有独特的香味。现在辣子仅仅作为调料而已。油泼辣子做法很简单,也很有意思,同样是一样的辣子面,可家家的味道不同。常见的做法是辣子罐里的拉面子不能放满,六成即可,放点盐、胡椒或者别的,用原汁的菜籽油烫出来的味道最好,油温很有讲究,高了,辣子面会焦的,烫出来的味道就会发苦;低了,就没有辣子的香味,却是生油味,油温控制在八九成热,边倒边搅,直至油把辣子面埋没了就行了,这时候独特的香味会四处漂浮,满街都能闻见。当然,油泼辣子还有很多做法,而且每一道做法吃起来味道都不同,小小一碗油泼辣子奥妙无穷呀。 这里的唱戏指的是秦腔表演。其实秦腔也不是真吼起来的,只不过演员表演起来确实很卖力气,开玩笑说是“叫破天”。夏天的时候,西安城墙周围会有很多自发的群众团体在那里唱秦腔,确实不需要扩音器之类的东西,老远就能听到,这种唱腔也许和关中人的语言特征有关,憨厚、耿直、调高。

一怪:面条像腰带 “扯面宽得像裤带”。扯面也叫biang--biang面,正宗的关中人所做的biang--biang面和通常城里人所吃的扯面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正宗的biang--biang面,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上下,厚度厚时与硬币差不多,薄时却如同蝉翼。一根面条足够一顿饭,而对大饭量的关中人来说,一顿吃8两、1斤也是轻轻松松的。关中人吃面,喜欢将面和硬揉软、擀厚、切宽。这种面煮熟以后,捞在碗里,无论是浇臊子,还是泼油辣子,吃起来都很光滑、柔软、热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饥。人们脖子一伸一缩,呼噜噜吞进肚里,吃饱吃胀,饱嗝一打,顿时浑身上下都是力气,拉架子车、上山扛石头,五六个小时不吃不喝也不觉得饿。 歌谣为证:三秦面条真不赖,擀厚切宽像裤带。面香筋道细又白,爽口奈饥燎得太。二怪:锅盔像锅盖 相传在唐代修乾陵时,因服役的军人工匠人数过多,往往为吃饭而耽误施工进度,受到惩罚。于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团放进头盔里,把头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饼。现在算起来锅盔在陕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做锅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动,要借用木杠来压揉,然后放在直径2尺以上的大锅中慢慢烤制而成。这样,烙成的锅盔外脆晨酥,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会变味。锅盔要数“乾州(今乾县)锅盔”好。 歌谣为:饼大直径二尺外,又圆又厚像锅盖。陕西把饼叫锅盔,里酥外脆好捎带。三怪:辣子是道菜 至于说辣子,一般人都以为是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实四川人只是把辣子当成一种调料,而在陕西“油泼辣子”却是一道正经八百的菜肴。就连西安城里家家户户前也是挂满一串串喜人的红辣椒。“油泼辣子”看着红、闻着香、吃着辣,既能用来调面,又能夹馍吃。人们常说“油泼辣子冰冰面吃着燎(好)乍咧!” 歌谣为证:刨(不)说川湘能吃辣,老陕吃辣让人怕。辣面拌盐热油泼,调面夹馍把饭下。四怪:碗盆难分开 陕西人(老陕)吃饭,喜欢用一种耀州产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当地人称为“老碗”。这种老碗甚至比小盆还大,所以往往碗盆难分。 在关中农村,每到吃饭时,村头、庄前、树下,男人们就端着大老碗(一碗汤饭外加两块馍足有六七两),蹲在一起,津津有味地边吃饭边啦着话,这就是有名的“老碗会”。在农村,人们劳动强度大,干活出力多,吃饭也多,所以出门用老碗盛一下就够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饭,省了不少麻烦。 歌谣为证:老陕楞娃碗真大,面条一盛箍到尖。一碗下肚撑得欢,老碗会上谝闲传。五怪:帕帕头上戴 以前在反映陕西人生活的“西部片”中,经常看到戴羊肚毛巾、身穿对襟夹袄的老汉及老年妇女头上都戴着(顶着)一块黑色或白色的帕帕(手帕)。你如有幸到关中农村,这里的形,和你在电影里看到的的一模一样的。 原来陕西地区盛产棉花,当地人习惯把用棉花织成的手帕戴在头上,它既可防尘防雨防晒,还可以擦汁擦手和用来包东西,真可谓既经济又实惠方便。 歌谣为证:陕西农村老太太,花格帕帕头上带。防晒防尘又防雨,擦手抹汗更实在。六怪:房子一边盖 无论是在西安城还是关中农村,都随处可见“一边盖”的房子。何为一边盖?一般的房子房顶为人字形,可是关中的房子却是人字的一撇。据说因为关中干早少雨,所以这一边盖的房子能让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田地里,正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 又因,在近百年来关中农业发展缓慢,人口却迅猛增加。农村中原来聚居生活的家庭,因土地面积有限,而人口众多,住宅紧张,于是便形成了房子“半边盖”的历史。歌谣为证:乡间房子半边盖,省工省料省木材。遮风挡雨又耐寒,冬暖夏凉时运来。七怪:有凳不坐蹲起来 陕西人吃饭的时候喜欢捧着个大碗蹲着吃,蹲在一起边聊天边吃,而且一蹲就是一个多小时,久而久之就养成了陕西人爱蹲的习惯。在关中,经常看到,人们端一碗饭,蹲在凳子上,你就是敬他们一把凳子或椅子,他们也会鞋子一脱,蹲在上面。据说当年文革期间,北京的干部下放来到我们陕西农村,他们听说我们陕西的农民能蹲,就想恶作剧试一试,在麦场给农民开会时,他们坐在主席台上泡杯茶,故意马拉松式的轮流讲话,你讲完了他讲,谁知他们坐都坐累了,而农民居然蹲在那没事。 歌谣为证:老陕脾气真古怪,有凳不坐蹲起来。问他为啥不坐着,他说这样很自在。八怪:秦腔吼起来 唱戏,指秦腔。其特点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是扯开嗓子大声吼,当地人称之为“挣破头”,外地人开玩笑:“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结实,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员身体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观众胆子要大,以免吓坏了”。歌谣为证:民风淳朴性彪悍,秦腔花脸吼起来。台下观众心欢畅,不怕戏台棚要翻。另有:姑娘不嫁外 陕西关中地区自古就是土壤肥沃,当地居民大都不用为生计而四处奔波。家里的口粮甚至还会有多余的。从1961年的三年大灾害,河南等省的灾民纷纷赴陕就可以了解。良好的地理环境使陕西人不愿远离家乡。因而有“老不出关(潼关),少不下川(四川)” 的谚语,久而久之,不仅男人们不外出远行,就连姑娘们也不远嫁他乡。 说明:目前陕南情况与此有些不同,故称作“关中八大怪”或是“三秦八大怪”更为精准一些!

陕西八大怪第一怪 房子半边盖第二怪 手帕头上戴 第三怪 碗盆难分开第四怪 面条像腰带第五怪 锅盔赛锅盖 第六怪 油泼辣子一道菜 第七怪 唱戏吼起来 第八怪 板凳不坐蹲起来

八一农大毕业论文学分

各个学校不同,一般15-20

毕业论文算学习成绩,即毕业学分,是取得毕业证和学位证不可缺少的部分。

毕业论文(设计)8学分

本科毕业设计属于本科毕业的必修环节,通过答辩且成绩合格就可以得到学分。

毕业论文成绩算法如下:

毕业论文成绩可以采用五级记分制评定,由校答辩委员会根据各系答辩小组的评分,最终确定评分等级。以下是一种示例:优秀的比例一般控制在15%以内,优良比例不超过65%。

优(90分以上),良(80-89分),中(70-79),及格(60-69),不及格(59分以下,同时具备以下三条或三条以上者):

1、在毕业论文工作期间,态度不够认真,有违反纪律的行为。在教师指导下,仍不能按时和全面地完成与毕业论文有关的各项任务。

2、论文中,理论分析有原则性错误,或结论不正确。论文写作格式不规范,文中使用的概念有不正确之处,栏目不齐全,书写不工整。

3、论文中的图表.设计中的图纸在书写和制作上不规范,不能够执行国家有关标准。原始数据搜集不得当,计算结论不准确,不能正确使用计算机进行研究工作。在论文答辩时,不能正确阐述主要内容,经答辩教师启发,仍不能正确地回答各种问题。

如果满绩点是5,那么达到4算优秀。如果满绩点是4,那么达到算优秀。在大学里面分数达到九十分以上就是优秀。一般来说,考60-69分,绩点是绩点是绩点是绩点是。

绩点是评估学习成绩的一种方法,国内大部分高校通用的计算方法是:绩点=分数/10-5,学分绩点等于学分*绩点=学分*(分数/10-5)(90分以上按90分计算)。绩点在大部分高等学校的研究生保送考核的时候,是一个必要的条件,一般要求平均绩点达到以上才能参与研究生的保送。

对于工作党来说,大一大二是你们考虑日后主要从事什么行业想要进入哪个公司的时间。当然如果你仅仅是想获得一份工作的话,你可以忽略不计绩点。但对于身处211、985,有抱负有梦想的二三本学生,尤其是在北上广深读书的同学们来说,你必须拥有高的绩点。

毕业论文的基本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处理数据和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研究;文献资料收集、阅读和整理、使用;提出论点、综合论证、总结写作等基本技能。

  • 索引序列
  • 八大毕业论文
  • 八大山人毕业论文
  • 大学毕业论文八千字
  • 陕西八大怪毕业论文
  • 八一农大毕业论文学分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