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毕业论文 > 辛弃疾的毕业论文提纲图

辛弃疾的毕业论文提纲图

发布时间:

辛弃疾的毕业论文提纲图

你这个问题太宽泛了, 古代文学分为先秦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宋元明清文学,不知你要写哪个阶段的,哪儿内容的?你得具体的啊

辛弃疾: 是落日楼头,断鸿声里的江南游子么?是恨古人不知你为狂人么?是不啼清泪长啼血的悲鸟么?在那个崇尚享乐的年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吟花弄月,卖弄诗文罢了,而你偏要独上高楼,“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一边是“斜阳正在,烟雨断肠处”,另一边却是“香车宝马香满路”,而你,执意要做灯火阑珊处的伊人。你痛斥,“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黄土”;你彷徨,“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你期待,“醉里挑灯看剑,梦会吹角连营”。我多想跨越千年时空,共你醉明月。在菊花开篇的南山西畴,临清流而赋诗;在明月朗照的深山竹林,抚琴而长吟;在明月下你们独上高楼,抛开世俗的期许,在青山绿水间吟哦着流水般轻扬的诗句。 李清照: 素月寄孤舟,只影随水流。家园破,一盏残酒。酒淡怎敌晚风急,梧桐雨,点点愁。晚来独登楼,恨字锁眉头。黄花瘦,雁声断秋,一溪落花漫汀洲。流离苦,几时休?月仓皇的隐匿在云里,空气不停的抽搐着。这样的夜很凉,凉透心扉。一叶孤舟,一杯清酒,一江情愁。你。立于船头,满目凄凉。一切都是物是人非。几年离索,人比黄花瘦。你醉了,醉在这段情愁里。那影影绰绰的蓬蒿,如同一个个从黑暗处溢出的魂灵。你看透了人生的苍凉,却看不透情愁的神伤。你饮一杯清酒,不觉潸然泪下。泪眼朦胧中,你似乎看到了明诚向你走来,你没有听到脚步声,难道那只是一个魂灵吗?难道那只是一种相思的幻觉吗?你在想,此时明诚是否也在借酒销愁。一处相思,两处闲愁。明诚走了,这是一个事实。他留下了金石画卷,那里所蕴藏着往日的气息。金石画卷后来丢了。但没有丢掉你对他无尽的思念。死去的人远比活着的人幸福,他不要忍受这无边的凄凉与思念。你就在这思念中苍老了容颜,衣带渐宽也终不改。今夜酒醒何处,你想醉,醉得沉醉不知归路。可是这三杯另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一只孤雁掠过头顶,最伤心,却又像是旧时相识。然而没等你缓过神来,它已消失在暗夜里,只留下一声凄冷的低鸣。船迷失了方向,向蓬蒿中荡去,惊起一滩鸥鹭,打破了这死寂一般的夜。你害怕惊扰它们的梦,亦如你怕别人惊扰你的梦一样。你撑着船走了,你要回去。也许有一个人正等、着你回去。门没有关,是明诚回来了吗?你惊喜道。当你走进去的时,依旧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没有他来过的痕迹。屋子依旧冷得像冰窖。你取出一坛酒。你愣住了,你陷入了沉思。那是你和明诚在游西湖是买的,本来将其藏于窖中,待古稀之年与饮。品酒之香醇,忆往昔之景。饮酒填词,坐看庭前花开花落,望断天上云卷云舒。这是你们所设想的。可是一切都成了水中月。镜中花。明诚,你为何要将我遗于这凄凉的人世,为何?你在心里呼喊道。既然一切都以成空,又何苦留下这相思之源呢。你痛饮此酒,酣然而睡。你想如同喝了这坛一样,将那些记忆通通喝掉。可是你又怎能忘记这三千年的情缘,一亿年的思念。清晨的阳光悄然钻进你的屋子,在你的眼皮上跳跃许久,你才睁开你那双带着睡意的眼。你走出了屋子,阳光温暖得喜人。你要去一个地方。那是你明诚初次约会的地方,去回味往日的味道。景物犹在,只是当年的情景不再。只留下一把辛酸的回味。这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写满了美丽的记忆。一物一相思。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你走了,离开这一片相思之地,这一片伤心之地。风肆虐的吹,撩乱了你的头发,却带不走你的半片忧伤,半丝愁绪,你路过一片花圃,满地黄花堆积。如今又有谁堪摘。你走了,走向你和明诚的天堂,那个可以饮酒填词,朝夕相处的地方。慢慢的你被时间湮没了。也许到那时你也得到解脱了。易安的黄花凋零了千百年后,当我们再次体味那种愁苦,那种悲凉,那种辛酸的时候,我们发现易安的黄花没有凋零,也不会凋零。柳永: 因为他是宋代第一位著名词人,所以关注。因为他不同寻常的通俗歌词,犹为显得平易,所以才品读。因为品读他四个阶段的不同特色的创作,所以产生了喜爱之情,或许远不止喜爱。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一直认为状离别之情,此为绝唱。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乃更是传唱千古的名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相思之情,臻于极至。盈盈伫立,无言有泪。一顾难忘,回首断肠。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凄清苍凉,高远悲壮。……太多太多举不胜举的句子,情意无尽,美不胜收,让我们不得不佩服柳永的笔怎能刻画地如此细微绝妙。自持才高,却连续两次科举不第。也许这对于柳永来说也是很重的打击。于是他怀着极其不情愿的心情离开了考场,走向瓦肆勾栏。但是他身上的文学才华与艺术天赋立即与市井间喧闹的生活气息,优美的丝竹管弦和婀娜多姿的女子产生了共鸣。有谁会想到,他在这里没有沉迷,没有堕落,他跳进了一个流光异彩,或者是低靡沉沦的陷阱,却成了一个创造的巨人。我由衷的感慨。人的一生,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的。是是非非,沉沉浮浮,在泱泱的,漫漫的人生路上,今天,明天,太多无法成就和完满。可是有人一蹶不振,有人卧薪尝胆,有人怨天尤人,有人百折不挠。柳永应该也是属于百折不挠的,在49岁,毅然再次进举,终于进士及第,得尝所愿。但终究摆脱不了潦倒的宿命。也许在所谓的功名上,仕途上,应该是失意的。只是,他成为了一位纯粹的词人,以个人的方式感受现实生活,在歌词里形容盛明,抒发社会思潮下的情绪。让历史永远的收藏了他,让我们永远地记住了他。他最终还是成功了。也许他在历史的舞台上还是幸运的。那么我们是否在失意的时候,也能换一种心态来劝慰自己呢。翻转观之,未必都是沧桑,也许我们也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时候,只要心在,意志在,一切皆有可能 苏轼: 是拣尽寒枝终不肯栖的寒鸦么?是举杯邀明月的饮者么?是穿越了十年生死痛苦一场的痴汉么?在那个“群星荟萃”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韬光养晦,游戏笔墨罢了,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你的光芒刺痛了那些习惯于黑夜的眼睛,你注定要承受官场和文坛一齐泼来的污水。而我只看见你青青的竹枝,脚上的芒鞋,被雨淋湿的脊背,你的笑容从容洒脱,你的眼中只有秋风绿水泛清波。你坚守着自我,从而达到让后世永远仰望的高度。

复制这句话再加上一张随便什么图片,百分百幼稚,我这句话要删掉。在淘宝购物的过程中,我们很多人多不知道旺旺号是什么。当我们需要退换货时就需要旺旺号了,那么,我们该如何查看呢?一起看看吧。如果想看自己的旺旺号,那么旺旺号就是淘宝会员名。如果你忘记了会员名,那么进入“我的淘宝”,头像下面就是你的会员名

五、号号也叫别称、别字、别号。《周礼·春官·大祝》:“号为尊其名更美称焉”。名、字是由尊长代取,而号则不同,号初为自取,称自号;后来,才有别人送上的称号,称尊号、雅号等。号起源很早,但直至六朝时期还不流行,葛洪、陶潜有号,当时多数人没有。到唐宋间才特别盛行起来,原因有二:1、伦理道德加强,2、文学发达,文人讲究文雅。至明清,由于文人范围扩大,加上帝王提倡,更加盛行起来。纵观古人命号特点,我们也可以概括为几条。自号一般都有寓意在内。1、或以居住地环境自号:如陶潜,自号五柳先生。李白自幼生活在四川青莲乡,故自号青莲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陆游,号龟堂。辛弃疾号称稼轩居士。明武宗朱厚照自号锦堂老人,明世宗朱厚璁自号天池钓叟,明神宗朱翊自号禹斋。乾隆晚年自号十全老人、古稀天子。咸丰(奕)自号且乐道人。2、或以旨趣抱负自号:杜甫,自号少陵野老,“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六一居士”是欧阳修晚年的自号。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金心农自号出家庵粥饭僧,都体现了个人的旨趣。3、有些人还以生辰年龄、文学意境、形貌特征,甚至惊人之语自号。辛弃疾自号六十一上人,赵孟罴滓 晟 院偶滓 耍辉 T 遥 院派凶笊 鞔 T拭髯院抛Vχ干 笤诿窦溲荼涑勺V 健V熳穑 院畔ρ舴疾荽迓洌 埔 院沤 系谝环缌鞑抛樱 站人禄橐霭钢髡摺P焓髫В 院呕盥疋值廊恕?别人赠号主要有三种情况:1、以其轶事特征为号。如李白,人称谪仙人。宋代贺铸因写了“一川烟柳、梅子黄时雨”的好词句,人称贺梅子。张先因写了“云破月来花弄影”,“浮萍断处见山影”,“隔墙送过秋千影”三句带“影”字的好诗,人称“张三影”。类似例子再如:山抹微云秦学士——秦观“满庭芳”词“山抹微云,天连衰草”露花倒影柳屯田——柳永,《破阵子》词中有“露花倒影”句。张孤雁——张炎《解连环·孤雁》红杏尚书——宋祁(工部尚书)《木兰花》“绿杨烟外晓春寒,红杏枝头春意闹”。现当代作家的笔名、艺名也可算入号的范畴,有的是自号,有的是赠号。郭沫若(笔名)原名开贞,巴金、夏衍、冰心全是笔名(自号),而非原名。艺号(赠号):张英杰——盖叫天,牛俊国——牛得草,荀慧生——白牡丹,李慧敏——白玉霜,毛稚黄——毛三瘦。2、以官职、任所或出生地为号。王安石称王临川;杜工部(杜甫),贾长沙(贾谊);王右军(王羲之);汤显祖称汤临川;康有为,广东南海人,称康南海;孔融,曾任北海太守,人称孔北海;顾炎武,江苏昆山亭林镇人,人称顾亭林。清代民谣“宰相合肥天下瘦”说的是李鸿章(合肥人),“司农常熟世间芜”说的是翁同和为常熟人,时任户部尚书。3、以封爵、谥号为号诸葛亮封武乡侯,人称武侯;司马光,封温国公,岳飞,谥号武穆。宋以后,文人之间大多以号相称,以至造成众号行世,他们的字名反被冷疏的情况。苏轼一生有14类38个名号,鲁迅先生一生(1881—1936)57岁,共用过140多个名号(主要是笔名)。鲁迅原名周樟树,字豫才,改名树人。1898年,第一次用笔名,戛剑生、树人。1818年,《狂人日记》发表时,始用鲁迅笔名。三十年代后更多,最多的为1933年26个和1934年41个。这两年也是他的创作高峰,作品最多的时期。由于号可自取和赠送,因此具有自由性和可变性。以至许多文人,有很多别号,多的可达几十个,上百个,“别号太多,反成搅乱”(郑板桥集题画。靳秋四索画),所以近代以后,尤其建国以来,文人用号之风大减,不少人发表作品不用笔名,就用真名。少数文人存有别号,多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前就出名的文人。如鲁迅曾自号书斋,绿林书室,且介亭;王力自号龙虫并雕斋;姚雪垠,无止境斋;叶圣陶未厌居,俞平柏古槐书屋,此可谓遗风。

辛弃疾的词毕业论文

风格特点。 1.辛词总的风格特色是多样性。既有豪放的,也有婉约的,还有清丽的。而豪放的风格又占主导地位。这都是由其复杂的生活经历决定的。<1>辛弃疾一方面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用词抒写远大理想,宏伟志向.表现出慷慨激昂,豪迈壮阔的情怀。 <2>在另一方面,与他的经历相联系,他在豪壮的主旋律中,伴随着悲壮的和声。同是“壮”,苏轼是豪壮的,而辛弃疾是悲壮的。 2谈表现手法:由于辛弃疾所处的历史环境,使他不得不采用一些曲折的表现手法。 1.比兴手法的运用: 2.大量用典:在古人的有关论述中分析其用典的好处及局限性。 <1>大多数情况辛词的用典能加强思想的表达;<2>他也有不足,就是用典太多,且有重复,失去新鲜感。故其优劣不能一概而论。 辛词的基调是英雄主义,坚定的抗战决心,炽热的爱国热情,顽强的斗争精神,豪迈的英雄气概,构成了辛弃疾最有价值的优秀歌辞的基调。他善于创造多种生动的抒情艺术形象,是前代词家所没有的。这些形象大都体现了上述基调。抒情主人公具有鲜明的爱国志士,民族英雄的特色。如:《破阵子》中“挑灯看剑”的将军、《水龙吟》中登赏心亭的江南游子。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廉颇、孙权,刘裕等,可以说也是词人奋发有为、雄姿英发思想性格的体现。即使是客观景物,也具有活力激情。词人在描绘自然景物时赋予它们英雄的性格和思想精神,如《沁园春》写山:“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 2、豪放而凄美的风格稼轩词豪放之中蕴含着一种婉丽凄美情致,形成豪放而凄美的风格。如《永遇乐》(千古江山)、《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摸鱼儿》(更能消)等,悲壮激烈之情,洋溢纸上。豪放之中,又能沈咽蕴藉,空灵缠绵,深得浑融深厚之妙。 3、以文为词的形式解放范开《稼轩词序》:辛“果何意于歌辞哉,直陶写之具耳。故其词之为体,如张乐洞庭之野,无首无尾,不主故常;又如春云浮空,卷舒起灭,随所变态,无非可观。无它,意不在作词,而其气之所充,蓄之所发,词自不能不耳”。辛词在形式、格律、语言手法上大胆创新:第一,词换片一般要换景、换意,他不受分片约束,如《破阵子》前九句写军营生活,直贯而下,末句来一大转折,感慨现实。第二,手法上,有时大量运用典故,有时又纯粹采取白描,不仅能抒情、写景,而且能叙事、议论。第三,语言上,取径甚广,将六经、楚辞、庄子以及古诗中语句,一齐融化在他的词中。用韵绝不限制,不讲雕琢,随意抒写、行成一种散文化的歌辞。如《沁园春》:“况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又喜欢用通俗的民间俗语。如“快斟呵,载诗未稳,得酒良佳。” 52

原文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注释①丑奴儿:即《采桑子》。四十四字,平韵。②博山: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③层楼:高楼。④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⑤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多少事,欲说还休。”[2]译文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2]作者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但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韩侂胄当政时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6]赏析【赏析一】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词的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接着,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具体的范文模板链接:

《辛弃疾诗词用典的艺术研究》开题和文综是要动时间和文笔去写的。找我们吧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专 业 名 称 班 级 学 号学 生 姓 名指 导 教 师 填 表 日 期 年 月 日说 明开题报告应结合自己课题而作,一般包括:课题依据及课题的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含文献综述)、研究内容及实验方案、目标、主要特色及工作进度、参考文献等内容。以下填写内容各专业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修改。但每个专业填写内容应保持一致。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二、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含文献综述):三、研究内容及实验方案: 四、目标、主要特色及工作进度五、参考文献

辛弃疾的毕业论文800字

找准位置,绽放生命的奇葩 若生为林木,我当欣欣以向荣; 若生为幽草,我当萋萋而摇绿; 若生为小溪,我当涓涓以细流。 狗看家护院,围着农夫上蹿下跳,赢得主人高兴;而驴子勤勤恳恳,便是主人的欣慰。 找准自己的位置,做好自己该做的事、能做的事,也是一种生命的景致,也能绽放出生命的奇葩。 找准位置,实现生命永恒的价值。 他是一把倚天巨剑,被历史的烈焰燃烧得赤红,被人世的艰难锤打得坚忍。他是一支如椽巨笔,笔下流淌出铮铮诗篇,豪放洒脱,如滔天巨浪不可阻挡。他得意时立马横刀,指点江山;失落时韬光养晦,志存恢复。 辛弃疾,侠之大者,在消极投降的逆流中巍然屹立,如中流砥柱,坚守了一个民族不屈的精神。进则沙场点兵,力抗强敌;退则以笔为剑,激励官民——辛弃疾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绽放了生命的奇葩。 找准位置,展现生命华丽的奇迹。 舞台上,一个女子在舞动,用手臂勾勒人性的高洁,用舞姿展现生命华丽的奇迹。她没有动听的歌喉,也不能演绎美妙的乐曲,但她可以用她独特的方式——舞蹈表达对生命的思索。 “此时无声胜有声”,在我们眼中,她是最美的风景。邰丽华的生命绽放出惊人的奇葩,在于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 找准位置,体验“虎啸深山,鱼游潭底”的奔放自由; 找准位置,感受“驼走大漠,雁排长空”的豪迈壮观。 …… 狗尽职尽责看家护院,驴子勤勤恳恳驮货拉磨,莘莘学子勤奋上进报效社会,各行各业无私奉献建设祖国,只有找准属于自己的位置,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找准位置,绽放生命的奇葩!

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一生以英雄自许也以英雄许人,其作品“稼轩词”充分表现了他的英雄抱负。辛弃疾是对中国文学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物之一,他的作品抒写的爱国思想,在中华文化史上熠熠生辉,具有不可磨灭的功绩。这位创辟一代豪放词风的大家,在他的《稼轩长短句》中,所表现的“写尽胸中块垒未全平”的“稼轩风格”,正是他爱国主义情怀在艺术上的具体体现。辛弃疾生活于被异族蹂躏的北方,恢复故土的愿望比一般士大夫更为强烈,而且因为他在主动承担民族使命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寻求个人生命的辉煌,在他的词中表现出不可抑制的爱国主义思想。辛弃疾一生都在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不懈的斗争,他的文学创作也密切地联系着他的情感和理想。可惜晚年有心报国,无力回天,空余爱国之心、徒有报国之志。尽管辛弃疾的爱国与忠君仍难能离析,一如封建时代别的士大夫那样,有本身的局限性;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他的作品中吸取爱国主义的思想。辛词的那种矢志不二的爱国之情志,正是我们今天应该汲取的精华。[关键词]  辛弃疾  爱国思想  稼轩词   豪放词   继承和发展一、 辛弃疾生平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女真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女真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而另一方面,正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三岁。 辛弃疾初来南方,对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并不了解,加上宋高宗赵构曾赞许过他的英勇行为,不久后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现出想要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锐气,所以在他南宋任职的前一时期中,曾热情洋溢地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像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尽管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人们称赞,广为传诵,但已经不愿意再打仗的朝廷却反映冷淡,只是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实际才干很感兴趣,于是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重要的地方官职,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这显然与辛弃疾的理想大相径庭,虽然他干得很出色,但由于深感岁月流驰、人生短暂而壮志难酬,内心却越来越感到压抑和痛苦。

然而现实对辛弃疾是严酷的。他虽有出色的才干,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畏缩而圆滑、嫉贤妒能的官场上立足。他也意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论盗贼札子》),所以早已做好了归隐的准备,并在江西上饶的带湖畔修建了园榭,以便离职后定居。果然,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四十二岁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 辛弃疾一向很羡慕啸傲山林的隐逸高人,闲居乡野同他的人生观并非没有契合之处;而且,由于过去的地位,他的生活也尽可以过得颇为奢华。但是,作为一个热血男儿、一个风云人物,在正是大有作为的壮年被迫离开政治舞台,这又使他难以忍受。所以,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 二、 辛弃疾的爱国思想在词中的体现辛弃疾的一生都是在为复兴统一祖国的事业中渡过的,从他的词中我们不难看出一条这样的线索,即外斗异族侵略;内斗主和权奸,丝毫不肯退让。从他少年时代的立志到壮年时的出仕参政,再到晚年还以老当益壮的廉颇自许,我们都可以看出他从没有忘记过“他年要补天西北”(《满江红》)的铮铮誓言。而且我们也不难看出铸就辛弃疾爱国壮志的几个重要条件:1、早年在家乡的亲身经历和长辈们对他的教育。这为他后来矢志不渝的爱国主义思想打下了坚定不移的基础;2、在他南下后同主战派人士如韩元吉、陈亮,等人的交往,互相鼓励支持,特别是南方人民自发抗金情绪的高涨,更是加强了他克敌制胜、收复中原领土的信心;3、南宋王朝只顾偏安,不思北伐中原恢复失地的作风以及结合着他受压被谤、数次罢官的经历,使他深感到那些祸国殃民的主和派所带来的危害。更激发了他拨乱反正的责任感与和这些祸国殃民的卖国贼鏖战到底的决心。正是这几种因素构成了稼轩词那慷慨又沉郁的内容。(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复兴统一祖国的崇高理想与南宋只顾偏安现实,使辛弃疾一度沉浸在愤激之中。淳熙元年(1174)秋,当时作者应叶衡之聘,担任江东安抚使司参议官。作者自1162年南归宋,至此已十二年,却一直沉沦下僚,无法一展骥足,实现北伐抗金的理想。登健康赏心亭而远眺,胸中郁积的牢骚和苦闷不能不一吐为快,于是有此抒忧抒愤之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词的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笼照全篇,包括了山水空阔壮丽的境界,显出作者胸襟之阔大。“遥岑”三句,用比喻写山之明媚多姿,同时生派“愁”、“恨”与山水,隐含主观之心绪,逗出抒情的气氛。“落日”三句,紧承“献愁供恨”而来,写黄昏之境极为悲凉。“把吴钩”三句,则由景物完全转入写人情人事。满怀愁绪,无人能理解,古拍栏干,看吴钩。孤独之感、忧愤之意,毕现于字里行间。    下片全力抒写忧国之士有志难伸的牢骚情怀。连用三个典故,情意十分委曲。“休说”三句,反用张翰思乡思隐之典,说明自己大业未成,无从企划退隐之计。“求田” 三句,用刘备之事,表白自己抱负远大,羞于做求田问舍的庸人。“可惜” 三句,借恒温之语,抒发自己对国事和时局的忧伤,对年华空逝事业无成的怅惘。结末三句,十三个字一气贯注,呼应上片末“无人会,登临意”的感叹,“壮士拂剑,浩然弥哀”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跃然纸上,令人痛切地领会到报国无门的悲愤情感。    淳熙十五年(1188)冬天,辛弃疾和陈亮在鹅湖相会,“极论天下事”,互诉倾慕之情。陈亮与辛弃疾都是政治上被排斥的人物,二人同病相怜,辛弃疾有一首《破阵子》寄给陈亮说: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    这是一首以作者青年时代在耿京部下的军旅生活为背景,从而抒发被迫退隐之后壮志难酬、报国无路的悲愤之情的词作。词题虽然明言是“赋壮词”,但写作主旨却是为了抒愤。因为是“壮词”所以作者用绝大部分篇幅描写往日军营之中紧张而热烈的战斗生活;由于抒愤是写作的最终目的,因而作者又采用了“卒章显其志”的手法,在结尾加以画龙点睛。    这是一曲理想与现实尖锐冲突的悲壮之歌。词人以中间八句的“梦境”极写理想之境,俨然一幅气势壮阔、奋发昂扬的“沙场点兵临战”图。愈写理想的雄伟、热烈,愈显出借酒浇愁、挑灯看剑(这理应在战场杀敌立功的剑呵)的落寞寂寥,愈见出“可怜白发生”的悲慨的深重。这一声“可怜”自是对当道的有力抨击,也是对自己处境的深沉的悲叹。    陈亮辞去后,辛弃疾一再调寄《贺新郎》,词篇激荡着一股郁勃怒发的情思。如第二首写道:    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重进酒,换鸣瑟。    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    表现了既沉痛于现状,又互为激励以“补天裂”的雄心。辛弃疾词中虽不乏在冷峻的现状面前表现为萧飒衰退的情绪,但从总貌来看他的基调是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即使是看来悲叹声声,内里实际跃动的仍是“白发自怜心似铁”(《定风波》)的满腔热血、一颗赤子心。        辛弃疾是在对敌斗争中锻炼出来的人物,他自写青年时的气概是“横槊气凭陵”(〈念奴娇〉《双陆,和陈仁和韵》),是“横空直把曹吞刘攫”(〈贺新郎〉《韩仲止判院山中见访》) 。“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满江红》),辛弃疾在痛苦的矛盾冲突中是以这样的誓言自励的。现实令人悲慨,理想岂能轻弃?(二)、对历史英雄人物的崇敬   也许是自已收复兴统一祖国的崇高理想不能得已实现, 辛弃疾把自已的抱负只能通过怀古的形式表达,对历史上为国家统一作出贡献的人物更加崇敬。例如《生查子•题京口郡治尘表亭》   悠悠万世功,矻矻当年苦。鱼自入深渊,人自居平土。   红日又西沉,白浪长东去。不是望金山,我自思量禹。    词的上片写夏禹治水功绩。首两句既写功业,又写其辛劳。写其辛劳,意在揭示其获致功业之由,寓意深刻。次两句仍用对仗句式,以鱼与人之各得其所,说明夏禹治水的伟大成就。下片写对夏禹的怀念。头两句写即目所见。红日西沉,白浪东去,着以“又”、“长”两字,意在表达这样一种思想感情,即时光虽然不断流逝,禹之于今已历“悠悠万世”,但禹之功绩却始终为人们所永志弗忘。    辛弃疾在简练的几笔中构出了他追念向往的世界;渴望、钦羡着能有如大禹这样的明主来重整山河,解民于倒悬之苦。爱国与爱民应是一致的。《生查子》的“思量禹”,从宋王朝内部而言,词人祈求能有个“鱼入渊、人居土”的“治”的局面。这样,民心所归、人力汇聚,恢复中原、统一天下之势自是指日可待了。    嘉泰四年(1204)正月,宋宁宗赵扩曾召见辛弃疾,要他陈述伐金的意见,但仍没有采取他充分作准备的主张,就用了韩侂胄一批人物,盲目冒进。这年四月,辛弃疾被派任镇江知府。他始终坚持收复中原须有准备的主张。可是韩侂胄只不过拿他作为北伐的幌子,并没有接受他的主张,这使他颇为国事担心。他在镇江时,有一回登上京口北固亭游览,对眼前壮丽河山,触景生情,就以“怀古”为题,写了一首《永遇乐》: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这是《稼轩词》中突出的爱国篇章之一。它的思想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写作者抗敌救国的雄图大志、写作者对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和为国效劳的忠心。因为它典范地表现了稼轩词的悲慨清壮、雄劲健举的风格。从手法上说,也是辛词善于借典抒情述理以及政论与抒情相融汇的代表之作。作者写这首词时已经六十五岁了。词的上片写江山依然壮丽,但象孙权(仲谋)、刘裕(寄奴)那样一代人物,现在都不见了。“英雄无觅”,怀古实乃伤今,举出历史上西征北伐的有作为的统治者,正是用一面镜子反照坐看大片疆土被分裂而长期苟安的当今小朝廷。(三)、对南宋苟安局面的强烈反感与讽喻   词人从金兵占领区的北方“突骑渡江”,投奔南宋,志在抗金报国,却不受重用,反遭猜忌排斥,那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一腔悲愤全倾注于词中,在辛弃疾的很多词中,都表现出对南宋苟安局面的强烈反感与讽喻。例如《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这首词是词人在建康任职期间所作,此时词人正值年轻时期(约在30岁左右)。词人从金兵占领区的北方“突骑渡江”,投奔南宋,志在抗金报国,却不受重用,反遭猜忌排斥,那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一腔悲愤全倾注于词中。上片写景,高远寥阔。南楚碧天千里辽阔,一派凄清的秋色,长江水随着碧天远去,秋色无边无际。景中寓情,沉郁悲壮。极目远眺远处的山峰,不禁触发起诗人一股浓烈的乡关之思和家国之愁,山河之美引起愁怀的原因:它已沦陷异族了。“落日”六句意境悲凉,似心平气和却壮怀激烈、悲愤填膺。落日斜挂楼头,离群孤雁悲啼声里,江南游子悲愤压抑,看着吴钩宝剑把玩不已,拍遍了九曲栏杆,没有人能够领会词人此时登楼远眺的心意。下片由写景抒情转到言志与悲叹。接连用了三个典故:引季鹰的故事,表明自己早已以身许国:引许汜故事,表明自己不屑为个人利益而不顾国家风雨飘摇;“树犹如此”是桓温北伐路上对时光飞逝之叹,作者亦引以表达自己功业未建年华虚度的感慨。结尾收到英雄襟抱,无人抚慰。与上片煞拍呼应。词中以佳人发饰寓山河之恨,以美人衬映英雄,以历史典故写抱负,委婉跌宕,极沉郁悲慨之致。     此外,如《江神子•闻蝉蛙戏作》、《千年调•蔗庵小阁名曰卮言,作此词以嘲之》、《念奴娇》(炙手炎来,掉头冷去,无限长安客)等词均系讽嘲祸国害民的宦海丑类的作品。    “倩何人与问:雷鸣瓦釜,甚黄钟哑?”(《水龙吟》)这是悲慨化为愤火,是对当时南宋苟安议和的愤怒。三、 辛弃疾对豪放词的继承和发展词自产生以来,似乎就掉入了脂粉堆里:专事刻红雕翠,描眉画目。言辞华艳浮靡,香软浓腻。北宋范仲淹的《渔家傲》,呈现出慷慨悲凉的格调,成为豪放词的先驱。至苏轼以诗入词,扩大了词的题材,开拓了词的意境,使词走出了闺情和旅思的樊笼,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意概》)的境地,词从花间樽前步入了广阔的社会人生。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的代表人物当首推稼轩。辛弃疾词的风格源于苏轼,但由于时代的剧变,使稼轩的词走上了雄奇跌宕,豪迈奔放的道路而具有另一种风格,入词的题材也更加广泛,表现了词人匠心独运,卓尔不群的高人才华和创作方法、写作技巧,驾御语言方面的独到之处。辛弃疾的词获得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是与他非同寻常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的。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人,而是具有雄才伟略,可以出将入相的人物。23岁时,即“壮岁锦旗拥万夫,锦谵突骑渡江初”,仅带数十骑,突入五万人的金军大营,活捉叛徒张安国,率军南归而被委任为江阴签判。但此后,或赋闲散居,或沦为下僚,天生英才却无处可用,只好将一腔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寄托于吞吐八荒,独立浩茫,“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刘克庄《辛稼轩集序》)的诗词中,从而将苏东坡创立的豪放词,进一步发扬光大。苏轼是豪放词的代表人物,是豪放派的基石。他用词来抒发政治报负,塑造英雄人物,描写祖国的万里江山,并以诗入词,打破了缘情与言志的界限,使词发展成为即可言情,又可言志,亦庄亦谐,庄媚兼有的文体,提高了词的品格。苏轼的词诚如李清照在《词论》中所说,具有“句读不葺之诗”的特点,但“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裁剪以就声律耳”(陆游《老学庵笔记》)。这种做法,突破了词律的束缚,使词更具有表现力,更加灵活。辛弃疾在苏轼的基础上,又将豪放词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促成了宋代词坛豪放与婉约两派分流和双峰并峙的局面,且影响深远,直贯元明清。辛词对后世的巨大影响,是与辛弃疾对豪放词的巨大贡献密不可分的。

辛弃疾(1140-1207)享年67岁,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汉族。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词人和爱国者。 与苏轼齐名,并号称“苏辛”,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耿京聚兵山东,节制忠义军马,留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令奉表南归,高宗召见,授承务郎。宁宗朝累官至浙东安抚使,加龙图阁待制,进枢密都承旨卒。曾寓居江西上饶、铅山达十余年。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稼轩长短句》。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又与宋志士陈亮及理学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谊,与之砥励气节,切磋学问。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还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江南农村四时的田园风光、世情民俗。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其诗文亦有足称道者,特别是其文“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是开一代词风的伟大词人,也是一位能征善战、熟稔军事的民族英雄。他的词作“大声镗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所未见”,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而他作为南宋朝廷大臣而写的一篇文章《议练民兵守淮疏》,则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对战争形势的精辟入里的深刻分析和鲜明而又具体的对策。这篇应用散文感情炽热,构思缜密,层层深入,有理有据,语言也精确、简洁。文章仅用了六百余字,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不枝不蔓,一气贯通,有情况、有分析、有措施、有预测、字字落到实处,质朴无华,明晓畅达。一位豪迈旷达的词人,根据不同的文体的需要,能够写出如此严谨、朴实的应用文,可见一位大手笔,在写作中是不能囿于一个狭窄天地中的,应该熟练地掌握几套笔墨,既有自己喜爱的体式,也能按不同要求写出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别类文章,就如同功夫高深的武术家,虽擅长一种兵刃,但对其他武器也能舞动一样。辛弃疾就是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体,从不同方面来表达了他慷慨激昂的爱国感情,反映出忧国忧民“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壮志豪情和以身报国的高尚理想。(节选自《应用写作》1998年第1期,《词坛巨擘 公文高手——读辛弃疾<议练民兵守淮疏>》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这首先表现在他的词中,他不断重复对北方的怀念。另外,在《贺新郎》、《摸鱼儿》等词中,他用“剩水残山”、“斜阳正在断肠处”等词句讽刺苟安残喘的南宋小朝廷,表达他对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满。胸怀壮志无处可用,表现在词里就是难以掩饰的不平之情。他擅长的怀古之作中《水龙吟》,面对如画江山和英雄人物,在豪情壮志被激发的同时,他也大发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为他的词构成悲壮的基调。辛词在苏轼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题材范围,他几乎达到了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

凡事都有两面性,障碍也一样。正确对待,好好运用它,它就会成为你通向成功的阶梯;错误对待,消极地认识它,它就会成为你通向成功的绊脚石。——题记苏东坡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一生遇到过许多障碍。官场上的种种障碍挫痛了他的一生,但是他毫不气馁,他用这种挫痛去开阔他的胸襟,去铸造他豪放的诗歌。他曾站在三国人物竞风流的赤壁上大声高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他的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寄托了多少中国人的思乡之情。他正确对待挫折,挫折便成为了他通向诗词成功的阶梯,挫折造就了苏东坡,造就了他浪漫主义的写作手法。辛弃疾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一生也遇到过许多障碍。他多次上书请求皇帝出兵攻打金兵,但因为当时皇帝软弱不敢与金兵抗衡,使辛弃疾在这件事上屡受打击。无奈之下,辛弃疾把满腔的报国之心倾注在了诗词上。“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表达了他想报效祖国的心情;“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写出了他对不关心国事的大臣的痛斥。他希望打退金兵,能过着“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的生活,看着“大儿锄豆西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正这是他正确对待了所遇到的障碍,才在文学领域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韩 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自比“千里马”。恨没“伯乐”赏识;恨朝廷对自己“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却“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他不能正确对待摆在自己面前的障碍,以至于每日郁郁寡欢,英年早逝。人生之旅,或风调雨顺或曲折坎坷,很难为人的意志主宰,摆在我们面前的障碍,看似障碍,但往往却是“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正是有了障碍,才使你清醒,使你成熟,使你的心智得到磨炼,使你的性格得以重塑。总之,障碍是把双刃剑,就看你如何对待了。

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一生以英雄自许也以英雄许人,其作品“稼轩词”充分表现了他的英雄抱负。辛弃疾是对中国文学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物之一,他的作品抒写的爱国思想,在中华文化史上熠熠生辉,具有不可磨灭的功绩。这位创辟一代豪放词风的大家,在他的《稼轩长短句》中,所表现的“写尽胸中块垒未全平”的“稼轩风格”,正是他爱国主义情怀在艺术上的具体体现。辛弃疾生活于被异族蹂躏的北方,恢复故土的愿望比一般士大夫更为强烈,而且因为他在主动承担民族使命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寻求个人生命的辉煌,在他的词中表现出不可抑制的爱国主义思想。辛弃疾一生都在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不懈的斗争,他的文学创作也密切地联系着他的情感和理想。可惜晚年有心报国,无力回天,空余爱国之心、徒有报国之志

我的毕业论文辛弃疾原文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者:辛弃疾 朝代:南宋 体裁:词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注释】①建康:今江苏南京。②遥岑:远山。③玉簪:碧玉簪。④螺髻:螺旋盘结的发髻。皆形容远山秀美。⑤断鸿:离群失侣的孤雁。⑥吴钩:指吴国制造的一种兵器。⑦流年:流逝的时光。⑧倩:请托。⑨红巾翠袖:代指美人。⑩揾:擦拭。【译文】楚地一片清秋,水光连接天边,秋色无边无际。我向远山望去,山都皱着眉,仿佛在向我倾述着无限怨恨。面对着落日,我一个人独立楼头,听着南飞鸿雁来来往往的声音。我这位江南的游子啊,把吴钩看了又看,将楼上的栏杆都拍了数遍,可又有谁能理解我心中的情意?不要说鲈鱼脍的鲜美,西风吹,我却不能像张季鹰那样归去。我更不愿像许汜那样求田问舍,我羞于见人,怕被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小看。可惜时光年年,大好年华在风雨中白白过去,就连树木也是如此老去。想到这里,我不禁伤感不已,落下眼泪。好心的佳人用红巾绿袖,为我擦掉英雄泪。【赏析】这首词大约写于淳熙元年(1174年),是借登临周览以抑郁悲愤之情。词的上片借景抒情,“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写出了没有人了解他雄心壮志的苦闷。词的下片借归典抒怀:他决不愿学晋代的张翰为了贪恋家乡鲈全味美就想归隐,更鄙视像三国时的许汜专为个人打算而不管国家大事。只可惜时光流逝,恢复中原汪是无望,他的忧国心情也一天深似一天。词中深刻地表达了他的这种悲愤情绪。下片连用三个典故,正反两面见意,用张翰之典,既有故乡难归之慨叹,也有不忍置国事不顾而隐居的责任感,这正是作者性格的两个重要方面。许汜之典,对那些只知购田买房自私自利的官员表示极大的鄙夷之情。结尾六句抒发举世皆浊我独醒,世无知已之深慨,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遥相呼应,章法谨严。本词写尽英雄失路之感,如垓下悲歌,动人心魄。全词借景抒情,意境悲壮而深曲,或比兴,或用典,贴切灵活,豪气浓情,沉郁淋漓。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辛弃疾 朝代:南宋 体裁:词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注释】①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 。②北固亭:在镇江东北北固山上,双名北顾亭。面临长江。晋人蔡谟为储军备而建。③孙仲谋: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帝。④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刘裕生于京口、建国后曾北伐,并收复过长安、洛阳。【译文】江山依旧,却无处觅求英雄豪杰,像孙仲谋一流。昔日繁华的歌舞台榭。英雄的业绩风流,总被历史的风雨只得化为乌有。一抹斜阳映着丛密的草树,平常的街巷,伴侣说刘裕曾在这里寄住。想当年,他指挥的金戈铁骑,气吞万里,威猛如虎。元嘉年间刘义隆草草出兵北合伐中原,梦想如霍去病在狼居胥山封坛癸天,作为全胜的纪念,却不料只落得惊慌败北狼狈逃窜。隆兴北伐失败对今四十三睥,我遥望中原,扬州路上烽火杀逢的情景历历如在眼前。那堪回首,而今侵掠中原的拓跋焘祠庙香火盛烧,一片神鸦鸣嗓,社鼓喧闹!靠谁问顾我:将军年老,饭量可好?【赏析】本词作于宁宗开禧元年(1205),时作者任镇江知府,已66岁。当时宰相韩 胄准备北伐,作者一方面坚决主张抗金,同时又担心主事者轻敌冒进而致败,对当权者不能真正理解他,重用他表示愤慨。上片即景生情,由眼前之主联想到两位著名的历史人物,即孙权与刘裕,对他们的业绩表示无限的向往和怀念。下片用刘义降草率北代失败的史实告诫当政者,接下宕开。回忆43年前率兵南归时如火如茶的战斗场面。“四十三年”战斗场景的插入,也有深意,当年自己满腔爱国热血,在极艰危的情况下血战南归。结果43年过去,一切依旧,佛狸祠照样在金人统治之下,而且一派和平景象。43年的时间却一事无成。结尾用廉颇自喻,抒发有志报国而不被重用的忧伤与苦闷。全词将多种感受都委婉地抒发出来,慷慨悲歌,千古后读来仍令人回肠荡气,全篇苍劲沉郁,豪壮中有悲凉。全篇苍劲沉郁,豪壮中有悲凉。杨慎在《词品》中评曰:“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

阅读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回答1~4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①,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①兜鍪:俗语叫头盔,词中借指兵士。 1、词的上阕用了两个问句,一个感叹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中,悠悠即指,又指。不尽长江滚滚流是借用了杜甫《登高》中的名句:,。 3、词的下阕怀古,作者写到生子当如孙仲谋,根据你所掌握的史料,简述作者为何如此推崇孙权? 4、本词与作者同期写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相比,风格上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1、作者登楼远望,不禁引发了千古兴亡之感。其中何处望神州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千古兴亡多少事句,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问答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而词人胸中翻滚的不尽愁思和感慨,又何尝不似这长流不息的江水呢? 2、时间之漫长久远词人思绪之无穷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参考:①突出了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雄大略、兵多将广的曹操较量,具有非凡的胆识。②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坐断东南,不断征战,不断壮大,以弱胜强。③讽谏南宋王朝。孙权所处的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但他却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反衬了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 4、《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三问三答,互相呼应,感怆雄壮,意境高远,风格明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沉郁顿挫,忧国、伤时、伤己,两首词同为怀古伤今,写法大异其趣,都不失为千古绝唱。

宋史辛弃疾传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

(1)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澜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

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

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2)弃疾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

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仍授前官,改差江阴佥判。弃疾时年二十三。

(3)孝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

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

召见,迁仓部郎官、提点江西刑狱。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调京西转运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

译文:

(1)辛弃疾,字幼安,山东历城人。年轻时以蔡伯坚为师,与党怀英同学,并称辛、党。当初(辛、党)占卜仕途,将蓍草折断(占卜),怀英得到的是坎卦,于是留(在北方)为金主做事,而辛弃疾得到离卦,就下决心南归大宋。

(2)金主完颜亮死后,中原豪杰纷纷起义。耿京在山东聚集人马,号称天平节度使,调配管辖山东、河北效忠大宋王朝的军马,辛弃疾在耿京手下做掌书记,就劝耿京作南归决断。僧人义端,好论军事,早先辛弃疾有时跟他有来往。

等到辛弃疾在耿京军中,义端也聚集了一千多人,(辛弃疾)劝他投奔耿京,让他做了耿京的下属。义端一天晚上,窃得耿京的大印而逃,耿京大怒,要杀辛弃疾。辛弃疾说:“请给我三天为期,不抓到他,再杀我也不晚。”

他推测义端一定将义军的虚实报告金帅,马上行动抓住了他。义端(用计)道:“我知道你真正的命相,是青犀相,你有力量杀人,希望你不要杀我。”辛弃疾(并不理会),仍斩下义端的头颅,回到义军中。从此以后,耿京更加看重辛弃疾。

(3)绍兴三十二年,耿京命令辛弃疾带奏表归宋,宋高宗正在建康劳军,召见了他,嘉奖了他,授他承务郎天平节度使掌书记的官职,同时用节度使印和文告召耿京。

正遇张安国、邵进已杀耿京降金了,辛弃疾回到海州,与众人谋划道:“我因主帅归顺朝廷的事前来,没想到发生变故,拿什么复命呢?”

于是邀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直奔金营,(此时)张安国正与金将饮酒兴浓,就当着众人将他捆绑起来带走,金将没追上他们,辛弃疾将张安国献给朝廷。(朝廷)在闹市中将张安国斩首。朝廷还是将先前的官职授予辛弃疾,改做江阴检判。当时他二十三岁。

(4)乾道四年,(他)到建康府做通判。乾道六年,孝宗召见大臣们在延和殿对策。当时虞允文掌管国事,孝宗帝在恢复中原问题上态度坚决,辛弃疾乘机谈了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的人才,所持的观点强硬而直露,不被(孝宗帝)采纳。

(辛弃疾)写了《九议》和《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给朝廷,论述(敌我)不利和有利的条件,形势的变化发展,战术的长处短处,地形的有利有害,极为详细。因为朝廷和金主讲和刚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议不能实行。

改任司农主簿,出任滁州知府。滁州遭战火毁坏严重,村落破败,辛弃疾放宽并减轻赋税,招回逃难流散的百姓,教练民兵,提议军队屯垦,于是创立了奠枕楼,繁雄馆。

(5)朝廷征召(辛弃疾)做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很看重他,叶衡入朝为相,竭力推荐胸有大志谋略过人的辛弃疾。(孝宗)召见,改任仓部郎官,做江西提点刑狱。(因为)铲平大盗赖文政有功,加官秘阁修撰。(后)调任京西转运判官,做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抚。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者:辛弃疾 朝代:南宋 体裁:词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注释】①建康:今江苏南京。②遥岑:远山。③玉簪:碧玉簪。④螺髻:螺旋盘结的发髻。皆形容远山秀美。⑤断鸿:离群失侣的孤雁。⑥吴钩:指吴国制造的一种兵器。⑦流年:流逝的时光。⑧倩:请托。⑨红巾翠袖:代指美人。⑩揾:擦拭。【译文】楚地一片清秋,水光连接天边,秋色无边无际。我向远山望去,山都皱着眉,仿佛在向我倾述着无限怨恨。面对着落日,我一个人独立楼头,听着南飞鸿雁来来往往的声音。我这位江南的游子啊,把吴钩看了又看,将楼上的栏杆都拍了数遍,可又有谁能理解我心中的情意?不要说鲈鱼脍的鲜美,西风吹,我却不能像张季鹰那样归去。我更不愿像许汜那样求田问舍,我羞于见人,怕被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小看。可惜时光年年,大好年华在风雨中白白过去,就连树木也是如此老去。想到这里,我不禁伤感不已,落下眼泪。好心的佳人用红巾绿袖,为我擦掉英雄泪。【赏析】这首词大约写于淳熙元年(1174年),是借登临周览以抑郁悲愤之情。词的上片借景抒情,“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写出了没有人了解他雄心壮志的苦闷。词的下片借归典抒怀:他决不愿学晋代的张翰为了贪恋家乡鲈全味美就想归隐,更鄙视像三国时的许汜专为个人打算而不管国家大事。只可惜时光流逝,恢复中原汪是无望,他的忧国心情也一天深似一天。词中深刻地表达了他的这种悲愤情绪。下片连用三个典故,正反两面见意,用张翰之典,既有故乡难归之慨叹,也有不忍置国事不顾而隐居的责任感,这正是作者性格的两个重要方面。许汜之典,对那些只知购田买房自私自利的官员表示极大的鄙夷之情。结尾六句抒发举世皆浊我独醒,世无知已之深慨,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遥相呼应,章法谨严。本词写尽英雄失路之感,如垓下悲歌,动人心魄。全词借景抒情,意境悲壮而深曲,或比兴,或用典,贴切灵活,豪气浓情,沉郁淋漓。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辛弃疾 朝代:南宋 体裁:词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

我的毕业论文辛弃疾作文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我眼中的辛弃疾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总谓“来日方长”。而一生大起大落的辛弃疾,却等不起那些“来日”。热忱无处放,唯留空叹满腔,经一世矛盾沧桑。

他,是从“文”与“武”矛盾间走出的辛弃疾。

英勇枭雄血袍绛,一身戎装半世狂。或许,勇敢果断的辛弃疾,天生属于战场。壮志凌云。碧血丹心,可谁知宿命弄人,这样一个年少有为的英才被迫着扔下那些刀剑,执起笔墨时内心的无奈与愤恨?从此,逍遥轻狂于沙场的他,以血泪为墨,刀剑为笔,把一首首作品镌刻在文学的领空,被迫着“弃武从文”。可是,谁读出了他字里行间怀才不遇的悲怆郁闷?谁来诠释他的矛盾?

他,是从“戏里”与“戏外”矛盾间走出的辛弃疾。

人生如戏!如文中所述,辛弃疾不会计较“五斗米折腰”的尊严,他不愄怖倾盆馋言。时局起伏,他就跟着大忙大闲,大起大落。听着,就像一个活脱脱的戏外人。但事实如此吗?不。他做不到像电影中哪吒那样洒脱。向来心是看客心,奈何人是戏中人。辛弃疾不是圣人,做不到无欲无求。他唯一放不下的,是这个国家。正因如此,他才走进了永远也触碰不到的官场漩涡。他被卷进戏里,他被迫者从一代枭雄,变得毫无用武之地。辛弃疾走不出“文”与“武”的矛盾,又何尝能走过这“戏里”与“戏外”的矛盾?

他,亦是从“爱国”与“忧国”矛盾间走出的辛弃疾。

辛弃疾对国家的热爱与执着,从古至今,几乎无人能及。杀伐滚滚,血乱红尘。为了这个国家,为了实现报国的抱负,他奔走沙场,血溅战袍,鞠躬尽瘁,义不容辞。他爱国爱民,他可以以身许国,赴汤蹈火。但他亦是忧国忧民的。外表虽平凡,但这不代表他那如明镜般的心是混浊的。官场昏暗不公,达官显贵们为一己私利,便诽谤、诬陷、排挤辛弃疾。这,使一心报国的他忧心如焚。他看得透肮脏的人性,看得懂迷惑人心的利益,看得出自私自利的政治手段,但辛弃疾却看不透这个国家。官场黑暗,不识清官,他一身理想抱负,终究这国家看不到他。或许水热深火热,或许民不聊生,辛弃疾忧心忡忡,却不知道到底应如何走出“爱国”与“忧国”的矛盾。

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辛弃疾千帆过尽,却只得到一个似徒劳而又非徒劳的坎坷命运,一世矛盾。或许,就是这样的环境,民族仇,国兴亡,这种困境,才可铸炼出一位千古英才。

我心有猛虎,却细嗅蔷薇。——题记

一个人要走过多少路,才能成为真正的男子汉?一只白鸽要飞越过多少片大海,才能在沙滩上得到安眠?辛弃疾,你就是这样的一个男子汉。

你文武双全,曾经率领五十骑兵杀入敌人十万大军,活捉了叛徒又亲自奔驰千里,押赴临安。你的军事才能一次次的显露出来,可沉浸在欢乐中的南宋王朝却收回了你的军队,只给了你一支柔弱的笔。你这只猛虎,受尽了打击,你只能呐喊“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时光在不经意间过去,你的青春也被时光替换,可你的意志经过岁月的洗礼却丝毫不变,你渴望再次回到疆场,却报国无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如虎。”可朝廷的腐败容不得你的心思,你只得感叹“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这是猛虎来自内心的感慨。

渐渐得,流年染白了双鬓,知道此生壮志难酬,你怀着满腔报负却报国无门“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你现在仍是猛虎,只不过是一只醉倒的猛虎“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到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你选择了归隐田园,想在田园生活中陶冶情操。在“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中体会田园生活的悠闲;在“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中体会农村质朴的温馨。

当然,猛虎也有温柔的一面“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在你六十岁时,朝廷决定再次启用你,可你却病倒了,只好辞官,从此卧床不起。

我知道,你壮志未酬。据说你在临死前大喊“杀贼,杀贼!”我知道这是一只孤独而苍凉的老虎最后的呼喊。

辛弃疾,你那猛虎般的声音响彻中原大地,永远,在我耳畔回响

曾读到一篇《郁孤台之魂》,辛弃疾便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我对他有着莫名燃起的崇敬与欣赏。

初识他,是一首《菩萨蛮》,金兵入侵,生灵涂炭,他站在郁孤台之上,一身孤傲挺拔,风骨凛然。“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他望长安,闻鹧鸪,却依然抹不掉心头病。“可怜无数山”的襟怀,“江晚正愁予”的情愫,以天下为已任的精神从此留在心间,这是他,他扶栏远眺,望眼欲穿。

后来,我慢慢地了解了他。原来,他本是一届武夫,驰骋沙场,跃马横刀,如此血气方刚之男儿,却失了钢刀利剑。朝廷的苟安一隅,他无奈,却只能提一只笔,用血与泪挥酒纸笺,用刀和剑刻成了一支支充满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的诗词,为历史留下了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

他爱国,爱百姓,爱朝廷,但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虽作于此,他却没有放弃自己,放弃朝廷,放弃希望。他在的四十年间,无不竭尽所能,但凡有一次能够效力的机会,就捧着浑身的热情去做,创下“飞虎军”,雄镇江南,在福建招兵买马,写下“乱金必乱”的文书,却一次又一次被闲置,“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世上许多顺达之志,怎就轮不上他呢?他心难静,意难平,字字血泪,却只沦为旁观者,他自嘲,“君恩重,且教种共芙蓉!”

一代伟大的政治家,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被用与被弃间轮回煎熬,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他大声议政,无奈报国无门。他在赣东北修带湖庄园,他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取名:稼轩。

虽后几经移居,却只游山逛水,饮酒赋诗,闲云野鹤,我想,他也会念几时曾经,叹何许不平,抒几份遗憾。离不开,放不下来自郁孤台的邂逅,有幸与辛弃疾而遇,梁衡曾说“积三百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如果可以选,我还希望在南宋的疆场上,能看到一勇猛男儿,拍刀催马,圆了他一生的英雄梦。

那个冬季的午后,我手里捧着一本散文集,无意识读到辛弃疾的一首词:“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目光一下子就被吸引了,即而那股豪情将我召唤到了那个动荡的时代。

我仿佛听到了恒古中的雄浑的号角声……

仗剑的辛弃疾

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练剑法,有着一腔热血,金宋乱世,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年仅22岁的他,拉起一支数千人的义军与耿京的义军合并,并说服耿京南归。过了几天,有叛徒偷走印信,是他一人单枪匹马追了两天,终于第三天提了人头而归。此后耿京被杀,又是他率数十骑突入直擒叛将,惊为天人。这是辛弃疾年少时便建立的不朽功绩。

在我眼中,在战场上,他仗剑时是那样雷厉风行,浑身是胆的好儿郎。他不惧刀光剑影,无畏血雨腥风,更未曾退缩苟安。他的一言一行皆映照了爱国英雄的风范。

握笔的稼轩翁

南归后,便也只能与友人聚聚,而后醉后感怀,挑灯看剑,那一腔报国之心埋藏心底。他持起了那支羊毫软笔,抒写心底的情怀与愤懑。在无那豪气干云天的一起营中喝酒吃肉,一起战场厮杀,血溅战袍的情节,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

是的,他没有放弃,“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不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不谙世事,而是“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愤世嫉俗。在面对“宝马雕车香满路”的情况下,他内心虽惆怅,但更是那祖国昌盛的万般期待。

他,就是这样一位能文能武的“士”,满腔热血的“将”,虽壮志难酬仍一生豪迈。

他亦是正义与忠贞的化身,是爱国者,是民族英雄!他是那山间的清泉,流过南宋怯懦腐朽的血液里,即便无力回天,却为时代,为历史长河注入了涤心之力,千古流芳。

遍地烽烟、异族统治的八百多年前的山东,出了一位“须作猬毛磔,笔作剑锋长”、难能可贵的一代词人、将才──辛弃疾。

甫过弱冠之年不久,少年辛弃疾怀抱满腹力复宋室之心,毅然决然投入抗金队伍,这热血爱国青年无所顾忌,一颗赤诚之心带他南渡宋室,原以为南宋是将双臂展开,要拥抱这样一位无可限量的大鹏,然而事实不然,辛弃疾主战的积极思想被只望苟且偷生的朝廷主和派淋了一身冷水,羽翼既湿,何以展翅?

即使所任官职甚小,无法大展长才,辛弃疾依旧不改本色,赤子之心使他一再上奏,他言及北伐大业,却不受重视,反被主和派打压,多爱国的热血汉子也不禁慨叹:“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夫天地之间,谁解其心?朝臣的格局不似辛弃疾之大,一时的安宁不稳固,但文武百官只图这不实的、表面上的和平,谁也不是能将国家摆在己身前的辛弃疾。

或许是看清了事实,再加上乐天性格所使,当身在壮年、最能有所作为的时候,辛弃疾被削职为民,但他并不恋栈,挥一挥衣袖,两袖清风的归隐,他要做个农人去。

可是他是辛弃疾呀!爱国、爱民甚己的辛弃疾呀!所以即使他可以一边下田、一边吟咏“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但“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心心念念的仍是为国家大业着想,这志业此身难却,临终前的一声:“杀贼!”留下多少遗憾。

辛弃疾是只鹏鸟,当他渴望为宋室大鹏展翅时,羽翼却被束缚,尽管限制得住他的行动,但他的精神早已翱游天际,在每一个景仰他的人心中任意飞翔,长鸣入心里。

“终留下,万古叹,生子该当如孙仲谋”。幼时初识辛弃疾,是在《权御天下》的几句唱词中。

辛弃疾并不只是史料上几百个冷冰冰的文字,它更是历史上的一个奇人,一个心在疆场、一心为国的伟大爱国词人。

他的父母为他取名为“弃疾”,其中定是蕴含了无限的期望——希望他能够像霍去病一样,光复大宋王朝,驱除鞑虏,收复失地,重振昔日荣耀。他也确实有戎马之心,青年时参与耿京起义,擒杀叛徒张安国。回归南宋后,献《美芹十论》、《九议》等,条陈战守之策。可主战思想不被主和派接受,故屡遭弹劾,数次起落,最终退隐山居。

戎马之心,被乌合之众嘈杂混乱的声音所掩盖。

初读“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生子当如孙仲谋”“,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时,难以想象他已经要逐渐步入生命的尽头。这几句所勾勒出的辛弃疾,分明是一个意气风发、鲜衣怒马的少年郎。他不仅晃了我的眼,还晃了世人的眼,甚至高高在上的太阳都要羞涩地捏着衣角,遮住自己的脸。

身已老,心不老,他一直是那个意气风发、鲜衣怒马的少年郎。少年心中自有丘壑。他不是神人,他也是肉体凡胎,他也会叹“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在表达自己爱国之情之余,他也会流露感慨,可他不会因此沉寂。他一定想重新拿起长剑,胯下骑匹烈马,单枪匹马杀入敌阵中,再立战功。但这也只能是他“梦回吹角连营”的一个热烈、雄壮却有虚无的梦。在我眼中,他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是“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是一位说出“爱国”不会变味的伟大的爱国词人。他更教会了我:

若现实冰冷,那就眼含热泪;

若现实黑暗,那就心有微光。

生活吻我以痛,我要报之以歌。

作为南宋最为有名的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可谓家喻户晓。但知道他还是一位曾统帅过千军万马的将军的人,却不多。

没错,是他,曾带领五十余人闯入金兵几万大营依然全身而退;是他,带领家乡父老2000余人,渡过长江,坚决竖起抗金大旗;还是他,以一介文人,写下《美芹十论》这样的军事方略。想必这样一个文武双全的人才,定会被南宋朝廷所重用吧?

然而,现实是辛弃疾一生都不为朝廷所重用。部分原因是他大声呼吁抗金时,大部分人却选择与金人讲和。以至于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感伤自己的处境。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元宵佳节,春风吹得百树繁花似锦,烟火如雨点纷纷飘落,香车宝马,满路芬香。但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有人认为这句写的就是辛弃疾本人。在大部分人醉生梦死的情况下,辛弃疾仍然保有自己的理想,独自寻觅着自己的抗金之路。

抗金之路不成功。或许在开端时就已“失败”。因为辛弃疾出生于当时的金国,南宋小朝廷一度认为他是金国人派来的卧底,他与主和派意见不合也倍受排挤。等他再次披上战袍时已经年老了。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收复中原的信念,于是便将满腔的热血与报国之心投入到对诗词的创作中。

无与伦比的文采,始终如一的爱国心,就是这样的一个辛弃疾,以无比坚定的信念,值得我们后人永远怀念。

涉世之初,他是一个仗剑走天涯的侠客。他带着两千多兄弟投奔义军领袖耿京,他的文学才华被耿京尤为赏识。他曾率领50名骑兵夜袭金营,于数万敌人中,活捉了叛徒张安国,并连夜逛奔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如此的英勇果断,他照样可以做到。“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

现实对辛弃疾十分残酷。他步入官场,用出色的才干为国效力,但他的豪迈倔强使他难以在官场立足。他多次受弹劾,官职被罢,闲居生活。田园的恬静和村民的质朴使他为之感动。他游山逛水,饮酒赋诗。“便此地,结吾庐,待学渊明,更手种,门前五柳。”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阔大苍凉的'背景上,凸现出一个孤寂的爱国者的形象。“吴钩”本应在战场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说不出来的压郁苦闷之气,借拍栏杆来发泄,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者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掩鼻人间臭腐场,古来惟有酒偏香。自从来往云烟畔,直到而今歌舞忙。”他目睹宋朝官场黑暗,污浊不堪、不思进取,作者不愿与之同流合污,苟且偷生。他空有报国之情却无报国之门,令人心生寒意,悲凉的沧桑之情跃然纸上,令人读着感慨万分。

半醉半醒中,你将长剑轻放于膝上。烛火在剑上跳动,映出了你眼中的炙热。

我好像看见了你的军营生活。将士们或坐于木桩之上,或席地而坐,围着篝火,刀尖上烤着大块大块的肉,手中弹拨着五十弦,大口大口地喝酒。嘹亮的歌声划破夜幕,被飒飒秋风一带就带出了万丈豪情。然后被推向深处,推向渺远。而你,辛弃疾就在期间。

于刀光剑影中,我好像又见到了你。你脸颊上溅着斑斑点点的血迹,手执长剑,心持爱国情,鲜衣怒马,少年意气风发,奋勇杀敌。正如你所说的那般,“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身先士卒,奋勇上前,厮杀声响彻天际,铠甲与刀剑在烈日下闪着报国的光影。

少年,你的梦,不,是你一生的梦就是杀敌报国。可是,梦终是梦,梦醒一切便散了。手执长剑,身骑战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你被困在这小小的田地间,被世事所磨折,壮士再难酬。可你心中名为报国的光从未熄灭,你便以剑为笔,以雪为墨,沥血成诗。

你写《破阵子》写《南乡子》写《水龙吟》写……你在后来改号为稼轩。可我知你心中的“幼(佑)安”报国,从未改变。你登上北固亭,看着远方,“何处望神州?”疑问一出,心中早已血流成河。一阵风吹来,将你的思绪吹散,吹向远方。你想起了你的剑,想起了你的白发,失落惆怅,悲伤叹息,“了却君王天下事”,完不成了,一身傲骨被折弯碾碎,转而又重组。你大抵也是想:大宋还需要我吧?!你便和着热血,写下“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执笔直呼:“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你从未放弃,也从不想放弃。

我有些不解,朝廷如此,负你一腔热血。为何你就不曾想远离?读你一首首的词让我明白:世事磨折仍不悔,沥血为诗终报国。这就是你,这才是你——南宋伟大爱国词人!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爱国词人。

他胸怀大志,年少成名,21岁便率兵抗击,戎马半生后回归南宋,却不被朝廷重用,多次迁职。余生在乡下田园间度过,最终只落得壮志难酬,报国无门。在历史洪流中,他的一生大起大落,最终归于沉寂,却为我们谱写了一部荡气回肠的英雄绝唱。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彼时的辛弃疾,正鲜衣怒马,血气方刚。他心中有巍巍浩然正气。驰骋缰场,以雷霆万钧之势于万人之中,取敌将首级,如入无人之境,从此名声大振,威震一方。飞沙走石,刀光剑影间,热血与意志终铸成一代惊世英雄。他在战场上的峥嵘岁月,不禁令人忆起他的那首《破阵子》,亦雄壮,亦悲愤。壮的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叹的是华发已生,颂的是君王天下事,悲的是大梦一场,枉然一切已成空。

现如今,“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戎马半生,当放下刀刃,卸下盔甲之时,他心中仍是南平的报国之志。于是,他提笔代剑,将心中郁郁不平的愤懑与报效祖国的渴望读注入笔尖。笔墨挥洒间,一首首绝世佳作横空出世。而今的他忧国忧民,识尽了愁滋味,欲说还休,便在断鸿声里,栏杆拍遍,凭栏遥望,怀古伤今。

之后20年归隐,他自号稼轩,每日悠闲度日,报国之志却丝毫未减,直至病榻前,“杀贼”“杀贼”仍是他一生夙愿,可如今油尽灯枯,耗尽毕生,也未能了却他心中的天下事。

我眼中的辛弃疾,“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他忠贞,正义,心怀壮志,忧国忧民,可生不逢时,晚年落寞,却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他武艺高超,年少有为,文采斐然,才华横溢,。他的一生坎坷波折,却充满热血与激情,辉煌与落寞交织着他的一生,在千古悠悠滚滚洪流中,他的一生,他的诗将永垂不朽,流芳千古。

描写辛弃疾的作文精选8篇

有的人,崇尚享乐之路,骄奢淫逸;有的人,向往悠闲之路,梅妻鹤子;有的人,钟情平凡之路,平平庸庸;而你,抛开了世俗之路,去体验戎场杀敌的悲壮,感受万民箭熬的苦痛,彰显自己气吞万里如虎的志向,另辟了一条辉煌之路。下面我为大家收集整理了“描写辛弃疾的作文”,欢迎阅读与借鉴!

辛弃疾是两宋存词最多的词人。他有心雄泰华,无意巧玲珑,可以可以他的人格和胸襟,雄豪激烈的英雄情怀,不得施与疆场,于是化作了词作,横绝六合,扫空万古,铸就了中国词最为奇崛、伟岸的景观。

如果说柳永是歌舞升平时代流行歌词的作者,苏轼是士大夫文人,那么辛弃疾就是国家危急存亡关头的英雄。他生于沦陷区的山东,22岁时就能振臂一呼,啸聚千人,敌后抗金。他可能认为,有南宋强大政治、军事资源、他的雄才大略,便可以“把诗书马上,笑驱锋镝”“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指挥千军万马,横扫酋虏收复失地指日可待,但没想到,从29岁到42岁,13年见竟被调换14次官职,而且都是小小的地方官职。来自于北方的敌占区积极抗金,却手到那下朝廷的猜忌和排挤,一腔抗金复国大志却只能赋予诗词。践踏在金人铁蹄底下的锦绣江山只能给他添得无尽的愁苦。他栏杆拍遍小小朝廷每人能理解他登高举眺故国的万丈雄心。他又不愿求田问舍,可又能怎样?国运如落日,己身为断鸿,声声啼血,可怜无补。南宋真无人,知音和在?

英雄忧国,奸人误国,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从皇帝到大臣都一意投降求和,英雄也无能力挽狂澜,山中有鹧鸪声声,世间有辛弃疾忧愤深深。辛弃疾的时代,国家残破,外患频仍,是一个需要英雄的时代;着又是已故扼杀英雄的时代,既杀之以梃刃,又杀之以采集贬斥。于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事业,只能在白法鬓影中悄然消失。

“剑雄心,抗高调,边温婉,成悲凉”。英雄气盛而又儿女情长,慷慨纵横而又柔情万种。屈原有忠愤而无超脱,李白有恣纵而无小心,杜甫有其沉郁而无其豪放,苏轼有光明磊落而无悲凉慷慨,陆游低回豪雄而无放荡明丽。那么,辛弃疾既是豪放的正宗又能温婉起来使每人心折。词格即是人格,词里总能找到诗人的影子气质和性情人格烙印。

人生有三福:威富、闲福和艳福。辛弃疾一旺盛的生命力、丰富的情怀与天赋的大才,他更倾与威福和艳福。“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他岂是永远刚正怒目,也有一番柔肠在也。

翻开一本《稼轩长短句》,点一盏烛红明灯,轻吟浅颂,入梦便华胥。

我是一刃雪白名剑,铸剑师对我赞不绝口,连赞我说:“百年犹新,千年不锈!

记得那天风吹烛火,光晕凌乱。破木草屋中一位鬓白的老人,投毫掷墨,抽出静躺在剑鞘中的我,怀有如飞身纵马一般的气势,腿风扫过烛台,又是一阵灯火难眠。我静听自己划破草屋轻帘的嘶嘶声响,如游龙一般,气势宏宏。草屋之中,仿佛有几只军鼓奏起悲凉惆怅的乐章,然而四下依旧无人欣赏,只有牛羊成群,麻木呆滞。老人挥剑,自断长须长发,望着我新开的雪白剑锋,落下簌簌长泪。他跪地而呐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他轻抚我剑身,拭去轻咸的泪。“长剑,你可知我心中恨意难平,可知!可知!”我不禁发出铮铮悲鸣,一阵寒凉。

那时身为新剑的我,雪白的剑身上却灼上了点点青锈。我,只是将军手中一把平淡无奇的剑!

再见将军,他弹剑悠哉游哉,如寻常老翁一般,或坐或卧,或于村口看稚童游乐,或立江畔看少年辛劳。“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我见他略带醉意,逶迤朦胧,心中一阵悸动,锈迹斑斑的剑身上浮现出边疆战乱不眠,伤亡不休的场景。眼前的稼轩居士一派安详,我却越发忧愁,发出铮铮悲鸣,如簌簌泪水一般。将军常泪,我亦常锈。

时光流转,万般如同。

我眼前的稼轩居士躺在一张破旧不堪的木床上,如我所知的一样,这位少年将军晚年悲凉,一个冰冷的世界与他火热的心灼伤了他的胸膛。一人,一世界,一片悲凉惆怅。

“长剑,你可知我的恨?”面前的将军,一把白发,一席旧衣,眉目沧桑。“我不恨金军犯国,不恨昏君奸臣,我恨那百姓迷恋世俗繁华、我恨那男女老少不懂家仇国恨!”

又是一道泪,划过我青锈色的剑身。

我震然,剑锋随着将军一同悲鸣:“我欲杀贼!杀贼!杀贼……”

将军睁目呐喊而逝,而我,从此只是一把锈剑,埋掩在历史长河之中,随将军一同失去了我名剑的身姿,却获得了神剑的剑灵。

烛火惺忪,我泪眼朦胧。百姓若多懂家仇国恨,何惧昏君奸臣?

一句琅琅上口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一行含义深刻的“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惹飞絮。”……许多首豪放的诗词,它们共同协助你心情倾出满腔爱国之情,也使我深深地因你而震撼,辛弃疾!

中秋佳节,寂寞的明月缓缓地升起,它摆脱了云烟的束缚,渐渐明亮。于是,月光就静静地洒在院子里的石凳上,泛着淡淡银光。中秋节,让我和你手提酒壶,共同迎着月光悄然坐在石凳上,举杯邀明月,酌酒干杯,当你颤抖着用手举起酒杯时,却又惊异酒杯里有一个波动着的圆月,酥酥地抖着,你不禁触动诗性,眼睛里露着悲伤,一字一句的吟到:“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我知道你又为南宋——这个腐朽的朝廷而担忧。你积极向南宋朝廷出谋划策,努力想收复中原,《美芹十论》、《九议》都是你的心血融汇而成,但事总是与愿违,不是吗?排斥,打击都向你涌来。

突然,你的眼中闪出一丝异样的光芒,你凝视着明月,脱口问道:“被白发欺人奈何?”

月亮依旧如此,嫦娥似乎也望着你,静默。你广阔的心海里突然波涛汹涌,你两眼闪光:“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是的,你相信自己,永远支持自己的事业,于是很想乘风直上,俯瞰祖国的大好河山啊!一个美好的月夜,一首《太常引•建康中秋为吕叔潜赋》一笔挥就,也把我引入你的心灵。

京口北固亭,在那儿,我再次遇到了你,何处望神州?就在这儿,的确是满眼风光,滚滚东流的长江,精美的雕栏翘檐,江上的泛舟,远处天水交接……江南依旧,可远方的中原,又怎样呢?你悲叹。南宋,无能的赵构,你很自然地联想到英雄孙权,“生子当如孙仲谋”,面对翻涌的长江,你思绪飘飞,自己的壮志难酬啊!我只能站在一旁看着你忧郁的神色,和那首忧郁的《南乡子》……

四十三,这个代表关失败的数字!终于使你在43岁时躲避尘世,开始虚度年华了,我理解你的无奈与无能为力,一首《鹧鸪天》可以作的诠释“追往事,叹今唔,春风不染白髭须。”《清平乐•村居》则将我带入你长期的闲居生活中:“大儿锄豆溪乐,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而赖,溪头卧剥莲蓬。”一种意境使我看到了南宋的农家生活。

辛弃疾,你的词豪放中含有缕缕伤感,悲壮中又不缺几份雅致,这正是你的精华,指引我遥望坎坷的南宋历程,更使我感悟你的思想胸怀……

可是,一阵激动,我再次拿起诗集,咀嚼着那句“少年不识愁滋味”,步入你崇高的心灵。

猛然从梦中惊醒,却蓦然发现梦也只能是梦了。——题记

跨过历史的长河,让我走进你——辛弃疾。

打开《宋词》,我踏入了那个硝烟遍染的时代,它动荡不安,远远便看见了那一排排烽火。我看到在那两面高高竖立在城门上的旗子上的“辽”字,远处的军号声与呐喊声中,我一眼认出了你。

你有高于众人的才华,却要戎马一生,放弃安谧,拿起长矛血战沙场。军营中,你“上年少年横槊,气凭陵,酒圣诗豪余事”。你拥有让“圣天子,一见三叹息”的“壮声英概”,又有那“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的豪情。

战场之上,你屏息凝神,神态严肃。载着郁孤台下,江水泛涛,血洒开封。沙场上你割舍儿女情长,“忠”字为首,忧国忧民。胯下的宝马早已与你融为一体,时刻准备为国家牺牲。

作为诗人,我赞美你飞扬的文采,和充满慷慨的笔触;而同样作为英雄,我感叹你为国忘我的精神,和忠勇无畏的品质!当你年老时的“铁马冰河入梦来”,让你“嬴得生前身后名”之后可怜白发生。

你满腔热血为国拼杀,但毫不畏惧前方艰难,而我却不时被眼前的石子绊倒,那么荒唐。我要向你学习,那坚韧不屈的品质。

秋风萧瑟,凭栏远眺。你——辛弃疾,是我心中永远的偶像。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铁马冰河,纵横驰奔,是你终生的渴求,怎奈岁月不待,国都南迁。你不再有机会驾迅如的卢之骐骥,听声如霹雳之弦惊。江南水乡,怎适合一个铁骨铮铮的汉子?你只好把半生感慨托付深深的凝望。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你凝望,望里是深深的恨。挑灯看剑,寒光乍现,吹角连营的画面在你梦境中浮现。沙场点兵,铁马冰河,击退侵袭,收复失地,你渴望勒功燕然。但是,梦终归是梦,它太脆弱,脆弱到碰到斑斑鬓角便会破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虽壮心不已,终已无用武之地。你的心太大啦,大的装得下天下,难怪你心头恨难销。金军大军南下,铁骑踏破万里河山。你恨,恨国家破碎残离,恨当局者迷,恨奸佞当道,最恨的还是自己,早生华发。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你凝望,望里是切切的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黄沙滚滚,战斗频仍。但无数山石障碍却阻挡着你!看一眼竟已成奢望。长安故都早已沦陷,汴梁城也已成了金人的地盘,偏居一隅,举目四望,半壁江山已然左衽!眼前江水滔滔,青春伴着白发对斑斑鬓角的占领而宣告灭亡,与江流俱东。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当江水带走了你青春最后一片碎片,只有不甘死去的理想还牢牢抓住你的心房。

这样一来,你真的是孑然一身了。是啊,你连青春都没有了,谈何理想?谈何报国?只有郁孤台上,郁愁打湿的凝望的双眼;郁孤台下,孤独东去的浩浩江水和着行人苦涩的泪。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你凝望,望里是沉沉的叹。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声势如虎;回首当下,仓皇北顾,风雨飘摇,大道不行,报国无门。四十三年,几回回心里,梦里,披坚执锐,拍刀跃马,在烽火扬州路。唉,你多希望如刘裕一样率军北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不堪啊,佛狸祠下,神鸦社鼓,热闹景象。耻痛不再,欢庆有余!既然无人能为天下而忧,就让你出一把力吧,但是,甚至无人问你一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北方,战火烧红了半边天。

郁孤台上,北固亭下,泪水封住凝望,打湿了半边衣衫。

辛弃疾集全部一心于其凝望之中。这凝望之中忧天下之忧,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豪情,不正是中华文化千百年脉搏中最精彩的一个音符么?

它是岳武穆长刀尖上的寒光,恨欲狂,不能雪靖康耻,灭臣子恨。朱仙镇下,十二道金牌永远扼杀了一个忠臣精忠报国的梦想,泪洒在望的东京汴梁。它是袁崇焕被凌迟时流下的鲜血,难思量,不能阻挡清军南下。让努尔哈赤命丧城下的他,如何也想不到,他未能死在报销国家的疆场,却被昏君的刀割断愁肠。

郁孤台已颓,北固亭已废,但辛弃疾凝望中的豪情却与大江同在,流过万山曲折,百年沧桑,滋养着我的,我们的,中华民族的心田。

我心有猛虎,却细嗅蔷薇。

——题记

一个人要走过多少路,才能成为真正的男子汉?一只白鸽要飞越过多少片大海,才能在沙滩上得到安眠?辛弃疾,你就是这样的一个男子汉。

你文武双全,曾经率领五十骑兵杀入敌人十万大军,活捉了叛徒又亲自奔驰千里,押赴临安。你的军事才能一次次的显露出来,可沉浸在欢乐中的南宋王朝却收回了你的军队,只给了你一支柔弱的笔。你这只猛虎,受尽了打击,你只能呐喊“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时光在不经意间过去,你的青春也被时光替换,可你的意志经过岁月的洗礼却丝毫不变,你渴望再次回到疆场,却报国无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如虎。”可朝廷的腐败容不得你的心思,你只得感叹“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这是猛虎来自内心的感慨。

渐渐得,流年染白了双鬓,知道此生壮志难酬,你怀着满腔报负却报国无门“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你现在仍是猛虎,只不过是一只醉倒的猛虎“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到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你选择了归隐田园,想在田园生活中陶冶情操。在“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中体会田园生活的悠闲;在“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中体会农村质朴的温馨。

当然,猛虎也有温柔的一面“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在你六十岁时,朝廷决定再次启用你,可你却病倒了,只好辞官,从此卧床不起。

我知道,你壮志未酬。据说你在临死前大喊“杀贼,杀贼!”我知道这是一只孤独而苍凉的老虎最后的呼喊。

辛弃疾,你那猛虎般的声音响彻中原大地,永远,在我耳畔回响。

作为南宋最为有名的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可谓家喻户晓。但知道他还是一位曾统帅过千军万马的将军的人,却不多。

没错,是他,曾带领五十余人闯入金兵几万大营依然全身而退;是他,带领家乡父老2000余人,渡过长江,坚决竖起抗金大旗;还是他,以一介文人,写下《美芹十论》这样的军事方略。想必这样一个文武双全的人才,定会被南宋朝廷所重用吧?

然而,现实是辛弃疾一生都不为朝廷所重用。部分原因是他大声呼吁抗金时,大部分人却选择与金人讲和。以至于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感伤自己的处境。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元宵佳节,春风吹得百树繁花似锦,烟火如雨点纷纷飘落,香车宝马,满路芬香。但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有人认为这句写的就是辛弃疾本人。在大部分人醉生梦死的情况下,辛弃疾仍然保有自己的理想,独自寻觅着自己的抗金之路。

抗金之路不成功。或许在开端时就已“失败”。因为辛弃疾出生于当时的金国,南宋小朝廷一度认为他是金国人派来的卧底,他与主和派意见不合也倍受排挤。等他再次披上战袍时已经年老了。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收复中原的信念,于是便将满腔的热血与报国之心投入到对诗词的创作中。

无与伦比的文采,始终如一的爱国心,就是这样的一个辛弃疾,以无比坚定的信念,值得我们后人永远怀念。

曾读到一篇《郁孤台之魂》,辛弃疾便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我对他有着莫名燃起的崇敬与欣赏。

初识他,是一首《菩萨蛮》,金兵入侵,生灵涂炭,他站在郁孤台之上,一身孤傲挺拔,风骨凛然。“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他望长安,闻鹧鸪,却依然抹不掉心头病。“可怜无数山”的襟怀,“江晚正愁予”的情愫,以天下为已任的精神从此留在心间,这是他,他扶栏远眺,望眼欲穿。

后来,我慢慢地了解了他。原来,他本是一届武夫,驰骋沙场,跃马横刀,如此血气方刚之男儿,却失了钢刀利剑。朝廷的苟安一隅,他无奈,却只能提一只笔,用血与泪挥酒纸笺,用刀和剑刻成了一支支充满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的诗词,为历史留下了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

他爱国,爱百姓,爱朝廷,但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虽作于此,他却没有放弃自己,放弃朝廷,放弃希望。他在的四十年间,无不竭尽所能,但凡有一次能够效力的机会,就捧着浑身的热情去做,创下“飞虎军”,雄镇江南,在福建招兵买马,写下“乱金必乱”的文书,却一次又一次被闲置,“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世上许多顺达之志,怎就轮不上他呢?他心难静,意难平,字字血泪,却只沦为旁观者,他自嘲,“君恩重,且教种共芙蓉!”

一代伟大的政治家,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被用与被弃间轮回煎熬,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他大声议政,无奈报国无门。他在赣东北修带湖庄园,他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取名:稼轩。

虽后几经移居,却只游山逛水,饮酒赋诗,闲云野鹤,我想,他也会念几时曾经,叹何许不平,抒几份遗憾。离不开,放不下

来自郁孤台的邂逅,有幸与辛弃疾而遇,梁衡曾说“积三百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如果可以选,我还希望在南宋的疆场上,能看到一勇猛男儿,拍刀催马,圆了他一生的英雄梦。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又与宋志士陈亮及理学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谊,与之砥励气节,切磋学问。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还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江南农村四时的田园风光、世情民俗。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其诗文亦有足称道者,特别是其文“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是开一代词风的伟大词人,也是一位能征善战、熟稔军事的民族英雄。他的词作“大声镗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所未见”,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而他作为南宋朝廷大臣而写的一篇文章《议练民兵守淮疏》,则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对战争形势的精辟入里的深刻分析和鲜明而又具体的对策。这篇应用散文感情炽热,构思缜密,层层深入,有理有据,语言也精确、简洁。文章仅用了六百余字,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不枝不蔓,一气贯通,有情况、有分析、有措施、有预测、字字落到实处,质朴无华,明晓畅达。一位豪迈旷达的词人,根据不同的文体的需要,能够写出如此严谨、朴实的应用文,可见一位大手笔,在写作中是不能囿于一个狭窄天地中的,应该熟练地掌握几套笔墨,既有自己喜爱的体式,也能按不同要求写出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别类文章,就如同功夫高深的武术家,虽擅长一种兵刃,但对其他武器也能舞动一样。辛弃疾就是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体,从不同方面来表达了他慷慨激昂的爱国感情,反映出忧国忧民“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壮志豪情和以身报国的高尚理想。

  • 索引序列
  • 辛弃疾的毕业论文提纲图
  • 辛弃疾的词毕业论文
  • 辛弃疾的毕业论文800字
  • 我的毕业论文辛弃疾原文
  • 我的毕业论文辛弃疾作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