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 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和本质是

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和本质是

发布时间:

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和本质是

中华传统文化内容丰富,但就其思想、精神和信仰之“形而上者”之道的层面来说,其主要反映在核心价值观里,而这些核心价值观往往是通过诸多美德体现出来的。中华传统文化所积淀着的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所包含着的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所代表着的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帜都要通过中华传统美德来具体表现。换句话说,如果要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以及精神追求、精神基因、精神标志有全面又深入地了解和把握,那一定要知道什么是中华传统美德。中国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仁德”当包括忠、恕、宽诸德,并反映出仁爱的精神,所以,无需专门再论及“忠恕”二德及“仁爱”诸德。换句话说,在论述“仁”德中,一定是要通过对“忠恕”二道的论述才能说清楚“仁”德。也就是说,“忠恕”二道是“仁道”的具体表现,所以说,无需再将它们单独抽出来加以讨论。2、“义德”当包括正义、公平、节操之德,并反映出正义的精神。“义”德虽然有众多含义,但“平”“和”“正”“公”则是它的本质内涵,所以,无需专门再论及“节”、“和”、“平”诸德。也就是说,“节义”“节操”之德所宣扬的道理和精神,在“义”德当中既已存在。孟子的所谓“舍生取义”“穷不失义”都是在这个意义上立论的。还应指出的是,与忠孝相联的“忠”德,其实也包含着“节义”的道理和精神。我们在讨论“义”德和“忠”德时会专门论述包含在其中的“节操”精神的。3、“礼德”当包括恭敬、谦让之德,并反映出礼敬的精神。所以,无需专门再论及“恭”、“敬”、“让”诸德。在中国古人看来,虽然礼有成百上千种,但“可以一言蔽之曰:毋不敬”。孟子也认为,“有礼者敬人”。礼是要通过一定的形式来表征对对象的庄敬、恭敬、尊敬、崇敬之情之意。所以,“敬”构成礼之纲要和要旨。4、“智德”当包括温和、良善之德,并反映出向善的精神。所以,无需专门再论及“温”、“良”、“和”诸德。当然我们会在论述“智德”的时候,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强调“智”不能从聪明、智慧意义上去理解它,而是明确指出“智”是良心、良知的同义词。它是一切道德所由产5、“信德”当包括“诚”之德,并反映出诚信的精神。我们虽然特别注意到了,在研究中华传统美德的成果中,“诚”德往往被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来加以研究和弘扬,但我们又知道,“诚”与“信”二德是可以相互诠释的。“信,诚也”(《说文解字》),此之谓也。所以,当你发现和注意到了这一问题的候,你就需要在论述某个德目时特别要将与此相关的德目进行必要的交代。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会归纳如下:孝敬父母,尊师敬长,团结友爱,励志勤学,自强不息,谦虚礼貌,诚实守信,严己宽人,人贵有耻,见义勇为,整洁健身,求索攻坚,勤劳节俭, 建利思义,敬业尽责,清正廉洁,爱国爱民,天下为公。

中华传统道德的诸多论辩中,其核心和本质的论辩是公私之辨公与私作为许多领域价值判断的重要标准,其本身便是价值之争的焦点,公与私哪个更具有优先性,是争论的重要话题。

即道德至上论 唯道德主义强调道德的各种作用 望采纳

传统道德的核心和本质

在爱国尊老爱幼坚守民族气节有强烈的责任心的骨气。

中国传统道德的内容:第一部分是基本道德规范,有公忠、正义、仁爱、中和、孝慈、诚信、宽恕、谦敬、礼让、自强、持节、知耻、明智、勇毅、节制、廉洁、勤俭、爱物;第二部分是职业道德规范,有政德、武德、士德、民德、商德、师德、艺德;第三部分是家庭伦理规范,三个最主要的方面分别是关于亲子关系的规范,关于夫妻关系的规范,关于长幼关系的规范;第四部分是文明礼仪规范,分别是尊老敬贤之礼,接人待物之礼,仪态言谈之礼,庆典婚丧之礼。

善良,正直,爱国,爱家,孝顺。

《论道德》 “道德”二字,经常被人们提及。古今中外,与此相关的书籍,可谓多如牛毛。其内涵之丰富,可见一斑——我也略微谈谈。虽然辞典里有现成的定义,但我仍想改弦更张,另作阐述。人道,即为人处世之道,指个人或群体同外界联系时,应当具备的方法、原则及态度。而道德,可定义为:人与人相处时,应当具备的方法、原则及态度。显然,严格说来,道德仅在人与人联系时起效;在人与非人的事物联系,以及非人的事物互相联系时,并不适用。所以,我们不可戴上“道德”的眼镜,看待人类的杀生与动物的弱肉强食。由定义,不难得知:道德有利于维持人类的稳定。所以,究其本源,可认为道德,是人类为维持自身稳定,而自我约束的产物。进而可知,对维持人类稳定的作用大小,是评判道德高低的核心依据。谈到作用,也不可不提利益。为更多的人,谋得更大的利益,所展现的道德便越高尚;令更多的人,受到更大的损害,所展现的道德便越低劣。而展现,须有合适的时机——毕竟道德存之于心,而见之于行。若不得驰骋,便无法区分马匹的优劣;不得施展,便难以判断才能的高低。人生的舞台:愈是狭窄和隐秘,对外人利益的影响,便愈为微小,也愈难于展现道德与才能;愈是宽阔和明显,对外人利益的影响,便愈为重大,也愈易于展现道德与才能。要想更为深入地了解道德,必须将其拆分而单论。“道”与“德”的内涵,原本并不相同。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者被连用,且“道”的分量逐渐下降;“道德”一词,几乎成为“美德”的代称。所谓的“道”,即道品,指吻合于中庸之道的德行。德盛,则道不达;道高,则德不厚。唯有庸德庸行,方才符合中庸之道。道德有别,根源便在于两者的评判依据,存在差异。前者立足于延长人类的存在时间,后者着眼于提升人类的生活质量与种群数量。须知人类的生活质量与种群数量提升得越快,人类的存在时间便会越短。——举此一例,更容易理解:长势越快的树木,往往天年越短;天年越长的树木,常常成长越慢。对人类(非指个人)而言,存在时间,与生活质量及种群数量,都能影响自身的稳定;且前者的影响,显著大于后者。换而言之,只要存在时间延长,人类便更趋稳定;若缩短,便更不稳定——此时,生活质量及种群数量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而生活质量及种群数量的提升,虽原则上有利于人类的稳定,但若使人类的存在时间缩短,反不利于自身的稳定。显然,道高于德,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道德经》有云:“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道高,则无拘泥于德;德厚,则无执着于仁;仁深,则无纠结于义;义重,则无束缚于礼。当然,前文可谓玄之又玄,并不容易理解。判断道与德孰高孰低,还有更为直观的标准——智慧的大小。莫问智当何处寻,去其浊者水自清。寡欲静心,而人自明。所以,道德越高,智慧越大。道之高,莫过于老聃、庄周、洪应明;德之盛,莫过于孔丘。今人大可静心咀嚼与比较儒道经典,通过两家对世事人生的感悟,从而判断出智慧的大小。要想提高智慧,必须提升道德。而道德之路,颇为漫长与艰辛。古人云:“逆以炼心。”不能忍受锤炼的痛苦,与长期的煎熬,必不会拥有高深的道德。道德之本,在于自爱;进德之本,在于自省。若能坚持寡欲匡过,定可不负此生。

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和本质是

即道德至上论 唯道德主义强调道德的各种作用 望采纳

《论道德》 “道德”二字,经常被人们提及。古今中外,与此相关的书籍,可谓多如牛毛。其内涵之丰富,可见一斑——我也略微谈谈。虽然辞典里有现成的定义,但我仍想改弦更张,另作阐述。人道,即为人处世之道,指个人或群体同外界联系时,应当具备的方法、原则及态度。而道德,可定义为:人与人相处时,应当具备的方法、原则及态度。显然,严格说来,道德仅在人与人联系时起效;在人与非人的事物联系,以及非人的事物互相联系时,并不适用。所以,我们不可戴上“道德”的眼镜,看待人类的杀生与动物的弱肉强食。由定义,不难得知:道德有利于维持人类的稳定。所以,究其本源,可认为道德,是人类为维持自身稳定,而自我约束的产物。进而可知,对维持人类稳定的作用大小,是评判道德高低的核心依据。谈到作用,也不可不提利益。为更多的人,谋得更大的利益,所展现的道德便越高尚;令更多的人,受到更大的损害,所展现的道德便越低劣。而展现,须有合适的时机——毕竟道德存之于心,而见之于行。若不得驰骋,便无法区分马匹的优劣;不得施展,便难以判断才能的高低。人生的舞台:愈是狭窄和隐秘,对外人利益的影响,便愈为微小,也愈难于展现道德与才能;愈是宽阔和明显,对外人利益的影响,便愈为重大,也愈易于展现道德与才能。要想更为深入地了解道德,必须将其拆分而单论。“道”与“德”的内涵,原本并不相同。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者被连用,且“道”的分量逐渐下降;“道德”一词,几乎成为“美德”的代称。所谓的“道”,即道品,指吻合于中庸之道的德行。德盛,则道不达;道高,则德不厚。唯有庸德庸行,方才符合中庸之道。道德有别,根源便在于两者的评判依据,存在差异。前者立足于延长人类的存在时间,后者着眼于提升人类的生活质量与种群数量。须知人类的生活质量与种群数量提升得越快,人类的存在时间便会越短。——举此一例,更容易理解:长势越快的树木,往往天年越短;天年越长的树木,常常成长越慢。对人类(非指个人)而言,存在时间,与生活质量及种群数量,都能影响自身的稳定;且前者的影响,显著大于后者。换而言之,只要存在时间延长,人类便更趋稳定;若缩短,便更不稳定——此时,生活质量及种群数量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而生活质量及种群数量的提升,虽原则上有利于人类的稳定,但若使人类的存在时间缩短,反不利于自身的稳定。显然,道高于德,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道德经》有云:“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道高,则无拘泥于德;德厚,则无执着于仁;仁深,则无纠结于义;义重,则无束缚于礼。当然,前文可谓玄之又玄,并不容易理解。判断道与德孰高孰低,还有更为直观的标准——智慧的大小。莫问智当何处寻,去其浊者水自清。寡欲静心,而人自明。所以,道德越高,智慧越大。道之高,莫过于老聃、庄周、洪应明;德之盛,莫过于孔丘。今人大可静心咀嚼与比较儒道经典,通过两家对世事人生的感悟,从而判断出智慧的大小。要想提高智慧,必须提升道德。而道德之路,颇为漫长与艰辛。古人云:“逆以炼心。”不能忍受锤炼的痛苦,与长期的煎熬,必不会拥有高深的道德。道德之本,在于自爱;进德之本,在于自省。若能坚持寡欲匡过,定可不负此生。

善良,正直,爱国,爱家,孝顺。

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与本质

忠孝悌信礼义廉耻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扩展资料: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一般来说,是指以古代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并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传统道德思想的精华。在2000多年的历史过程中,儒、墨、道、法各家伦理思想及佛学中的心性之说,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伦理传统。传统道德一般都是在社会稳定时发挥作用,而社会剧烈变动时则缺少用武之地,正所谓“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古人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大学生学习和继承中华传统美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社会的精英分子,是祖国未来建设的主力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命运。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扩展资料:从炎帝传说研究早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民族,炎黄二帝是中国古代文明全面的象征。我们应大量宣传炎黄二帝的贡献。正因为如此,我们不仅要研究、继承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而且,要把上限延伸到黄帝,延伸到炎帝神农氏,对他们为代表的早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要研究、继承。以炎帝神农所代表的早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至今对我们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教育作用。1945年,毛泽东同志为了激励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国人民挖掉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就曾引用了和炎帝故事有关的《愚公移山》的寓言。他认为,只要我们子子孙孙“挖山不止”,一定会“挖掉这两座山”。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承和发扬了以炎帝神农氏为代表的早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及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其它传统美德,并在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及其理论指导下,终于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的基本内容包括: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整体利益和奉献精神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核心及其一贯思想,就是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的整体主义思想。《诗经》中提出的“夙夜在公”,贾谊讲的“国耳忘家,公耳忘私”都不断强调着一种为整体而献身的精神。正是在这种精神的影响下: 宋代名将范仲淹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张; 文天祥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亲历危难,吟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明末顾炎武则以天下为己任,高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代林则徐主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民主革命先驱廖仲恺与何香凝夫妇,留下了著名的诗句:“劝君莫惜头颅贵,留取中华史上名”等等。这些诗句都显示了强烈地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献身的精神。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依靠这种精神,无所畏惧地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光照日月,名垂青史的民族英雄,谱写了一曲又一曲高亢激越的整体颂歌。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仁”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孔子提倡“仁者爱人”,认为“仁爱”是人我关系的准则。仁”既是一种人际关系的准则,也是实行这一准则的普遍的方法原则。“己欲立而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道德主张。“仁”既是一种最高的道德原则,又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品质,在人我关系中,惟有从爱人出发,才能达到“人恒爱之”的彼此相爱的和谐关系。 “己欲立而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要想立足社会达到理想目标,同时也要使有关的人立足达到目标。在孔子看来,以爱人作为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即可融洽和谐;如果整个社会都建立在人人爱人的基础上,那么社会自会太平。它提倡人与人相爱,尊重人的价值、同情人、帮助人,体现了古代的人道主义精神。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它对于协调人际关系和维护社会制度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3、提倡尊老爱幼,强调人伦价值 从《尚书》中最早提出的“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开始,到孟子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关系,再到《礼记•礼运》中所强调的“十义”,既所谓“父慈、子孝、兄良、弟恭、夫义、妇贞、长惠、幼顺、君仁、臣忠”等,从各种不同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规定了封建社会中最基本的人伦要求。维护封建制度,是这些关系中的糟粕,应当加以剔除,但就其中强调的父子有亲,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等,如能赋予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涵义,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改善人伦关系仍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在人伦关系中,儒家特别重视父母同子女的关系,即所谓“父慈子孝”。抚养子女和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传统人伦关系中最重要的要求。养老敬老是中华民族淳朴而美好的思想情感和传统美德。“孝”被称作一切道德的根本,是所有“教化”的出发点。《论语》中有“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历代统治者把提倡孝道、孝行作为立身教民之本,建国立邦之基。孝道除适应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外,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也有较深厚的社会基础。“孝”还规定了做子女的家庭义务: 首先在生活上要“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其次在态度上要恭敬,“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对父母的赡养,只有从深爱出发,才能有和气悦色、承顺父母之心。父母有过应当劝谏,但要注意态度,不可强违父母之意。这些道德观念对调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加强家庭和睦,维护社会的稳定都具有重要作用。 4、注重大义,讲求奉献。注重大义,讲求奉献,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又一重要方面。儒家传统伦理认为: (1)在“义”和“利”即道德原则和个人私利发生矛盾时,应当“义以为上”,“义以为质”,“先义后利”。这是孔子处理义利关系的基本准则。 (2)在遇到可得的利益时,要“见得思义”和“见利思义”,主张“义然后取”,反对“重利轻义”和“见利忘义”的思想行为,强调“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3)把追求仁义之德看作君子的崇高品格,要求君子处处要唯义是从,时刻不忘按义字从事。在必要的时候,甚至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注重大义讲求奉献的高贵品格,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并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民族精英,形成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5、注重道德践履,强调自我修养 注重道德践履即强调道德主体在完善自身中的主体能动作用。孔子“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吾日三省吾身”。荀子“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和本质问题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扩展资料: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一般来说,是指以古代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并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传统道德思想的精华。在2000多年的历史过程中,儒、墨、道、法各家伦理思想及佛学中的心性之说,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伦理传统。传统道德一般都是在社会稳定时发挥作用,而社会剧烈变动时则缺少用武之地,正所谓“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古人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大学生学习和继承中华传统美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社会的精英分子,是祖国未来建设的主力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命运。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的基本内容包括: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整体利益和奉献精神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核心及其一贯思想,就是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的整体主义思想。《诗经》中提出的“夙夜在公”,贾谊讲的“国耳忘家,公耳忘私”都不断强调着一种为整体而献身的精神。正是在这种精神的影响下: 宋代名将范仲淹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张; 文天祥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亲历危难,吟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明末顾炎武则以天下为己任,高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代林则徐主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民主革命先驱廖仲恺与何香凝夫妇,留下了著名的诗句:“劝君莫惜头颅贵,留取中华史上名”等等。这些诗句都显示了强烈地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献身的精神。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依靠这种精神,无所畏惧地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光照日月,名垂青史的民族英雄,谱写了一曲又一曲高亢激越的整体颂歌。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仁”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孔子提倡“仁者爱人”,认为“仁爱”是人我关系的准则。仁”既是一种人际关系的准则,也是实行这一准则的普遍的方法原则。“己欲立而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道德主张。“仁”既是一种最高的道德原则,又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品质,在人我关系中,惟有从爱人出发,才能达到“人恒爱之”的彼此相爱的和谐关系。 “己欲立而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要想立足社会达到理想目标,同时也要使有关的人立足达到目标。在孔子看来,以爱人作为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即可融洽和谐;如果整个社会都建立在人人爱人的基础上,那么社会自会太平。它提倡人与人相爱,尊重人的价值、同情人、帮助人,体现了古代的人道主义精神。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它对于协调人际关系和维护社会制度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3、提倡尊老爱幼,强调人伦价值 从《尚书》中最早提出的“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开始,到孟子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关系,再到《礼记•礼运》中所强调的“十义”,既所谓“父慈、子孝、兄良、弟恭、夫义、妇贞、长惠、幼顺、君仁、臣忠”等,从各种不同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规定了封建社会中最基本的人伦要求。维护封建制度,是这些关系中的糟粕,应当加以剔除,但就其中强调的父子有亲,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等,如能赋予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涵义,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改善人伦关系仍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在人伦关系中,儒家特别重视父母同子女的关系,即所谓“父慈子孝”。抚养子女和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传统人伦关系中最重要的要求。养老敬老是中华民族淳朴而美好的思想情感和传统美德。“孝”被称作一切道德的根本,是所有“教化”的出发点。《论语》中有“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历代统治者把提倡孝道、孝行作为立身教民之本,建国立邦之基。孝道除适应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外,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也有较深厚的社会基础。“孝”还规定了做子女的家庭义务: 首先在生活上要“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其次在态度上要恭敬,“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对父母的赡养,只有从深爱出发,才能有和气悦色、承顺父母之心。父母有过应当劝谏,但要注意态度,不可强违父母之意。这些道德观念对调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加强家庭和睦,维护社会的稳定都具有重要作用。 4、注重大义,讲求奉献。注重大义,讲求奉献,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又一重要方面。儒家传统伦理认为: (1)在“义”和“利”即道德原则和个人私利发生矛盾时,应当“义以为上”,“义以为质”,“先义后利”。这是孔子处理义利关系的基本准则。 (2)在遇到可得的利益时,要“见得思义”和“见利思义”,主张“义然后取”,反对“重利轻义”和“见利忘义”的思想行为,强调“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3)把追求仁义之德看作君子的崇高品格,要求君子处处要唯义是从,时刻不忘按义字从事。在必要的时候,甚至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注重大义讲求奉献的高贵品格,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并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民族精英,形成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5、注重道德践履,强调自我修养 注重道德践履即强调道德主体在完善自身中的主体能动作用。孔子“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吾日三省吾身”。荀子“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1、爱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华民族自古崇尚“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杀身以成仁”的民族节气。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2、利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强调建立一种和谐协调的人伦关系。主张“义以为上”,“以义统利”,“先义后利”,要求“见利思义”,“见得思义”。 “义”是指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利”是指个人利益,而得是指得到的。强调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强调个体对整体的 道德义务。3、提倡美德: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现人生理想的步骤和模式。这种为人处世的基本 道德观念,是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和自身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人们共同生活的起码的行为准则。它正确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它是人类社会道德关系的具有科学性的优秀的遗产。扩展资料中国是 文明古国、礼仪之邦,重德行、贵礼仪,在世界上素来享有盛誉。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础,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和发展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从口头传承到文字记载,内容博大而精深。但归纳起来,在历史典籍里加以明确、历代历朝基本形成共识的内容主要是“仁、义、礼、智、信”五个要素。当然,在传统道德方面还有很多表述,但大部分都包含在这五大要素之中,或者是这五大要素的延伸,或者是这五大要素的丰富,或者是这五大要素的发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并得到不断创新发展,有益于下代的优秀道德遗产。概括起来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 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 民族习惯的总和。它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它也是我国人民两千多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的结晶。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忠孝悌信礼义廉耻

  • 索引序列
  • 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和本质是
  • 传统道德的核心和本质
  • 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和本质是
  • 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与本质
  • 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和本质问题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