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忽思慧的《饮膳正要》《礼记》《本草纲目》
建议你按每天的营业额来算把所有的材料称量好了,按每千克能做出的菜算一下,除去人工,能源等消耗,每天的利润就很明显了要是利润不高或者是亏本就需要好好控制了!
Ronald HB快餐物流管理[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谢希仁快餐网络[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史济民软件工程原理、方法与应用[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张毅,快餐资源计划[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 第三版[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张海藩,软件工程导论 第三版[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邱家武,管理信息系统[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
[1]《四川省首届大专院校教师美术作品集》 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编 成都市:四川美术出版社 , 12[2]神奇的空间魔术:谈视错觉在餐饮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李蔚 上海建材第2期 2011[3]营造创意美好的餐饮空间 陈放 中国食品报 07[4]《中国室内设计集成·餐饮空间》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杂志编 南昌市: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05 [5]餐饮空间特色在陈设艺术设计中的诠释 李婧 中国房地产业第3期 2011[6]《2010餐饮空间设计经典 中英文本》 深圳市创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编 福州市: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10[7]大木设计中国“2009(武汉)餐饮空间设计”交流会在汉举行 武汉晨报 26 [8]奢华空间 要教食客抓狂 赵玮晶 青年时讯 17[9]中国元素在中式餐饮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陈芊宇;彭兴芝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第3期 2011[10]《解构空间 餐饮空间》 张海宁,管鹏翻译 北京市:中国计划出版社 , 09 [11]浅析中式茶楼的设计风格 刘春波 才智第9期 2011[12]《中式茶楼设计元素指南》 商子庄 北京市: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13]餐饮空间环境人性化设计研究 邱裕 美术大观第3期 2011我这边很多,要是不够我可以再帮你找。。。。
浅谈符号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摘 要: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问题多年来一直是环境艺术设计关注的焦点。本文希望通过对于符号的设计运用来探讨关于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的奥秘的一丝感悟。 关键词:符号 语法 变形 分裂 构成 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问题多年来一直是环境艺术设计关注的焦点。其实,从语言学的观点看,这一矛盾就是语言的稳定性和变易性之间的矛盾。作为设计者在形式设计上的得失成败取决于所掌握“词汇”的丰富程度和运用“语法”的熟练程度。设计者要想使自己的作品能够被他人真正理解,就必须选择恰当的“词”并遵守一定的“语法”。但这并不意味着设计者只能墨守成规,毫无个人的建树。设计者巧妙地运用个别新的符号,或者有意识的改变符号间的一些常规组合关系,创造出新颖动人的作品,这也就是设计上的创新。 构成中有一种“特异”的构成手法,即在似乎很平淡的构成中突然出现一个“异类”的元素,使得本身很平淡的方案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带有创新意识的新符号就如同这个“异类”。在人们对习以为常的事物难以引起足够的注意和兴趣情况下,将一些常见的符号变形、分裂,或者把代码编制顺序加以改变,就可以起到引人注目、发人深省,加强环境语言的信息传递的作用。 美国著名建筑师查尔斯·摩尔设计的奥尔良市“意大利广场”就是在设计中大胆抽取各种古典的要素符号,并以象征性的手法将其再现出来。整个广场以巴洛克式的圆形平面为构图,以逐渐扩散的同心圆及黑白相间的地面铺装向四周延伸出去,直至三面入口的街道上。罗马的古典柱式经过改头换面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如科林斯柱式用的是不锈钢柱头,檐壁上用拉丁文雕刻着“此喷泉为市民们献予全民之赠礼”的献词;多立克柱式上流泉汩汩,圆券上嵌着微笑的摩尔头像,水正不断地从他嘴里吐出…在这里不仅充满了欢快浓郁的现代商业气氛,而且具有对乡土强烈的依恋之情。意大利地图和亚平宁半岛,西西里和撒丁岛的平面图;古罗马的五种柱式、帕拉蒂奥母题的变形组合和凯旋门;柱廊围合的圆形广?涤饕獯罄�ケ说么蠼烫玫耐衷残喂愠 �庖磺懈丛拥奈穆觯�靡�骱妥笆问址ㄒ阅@饬娇苫虿蝗范ǖ谋湫巍⒍狭选⒎瓷涫址�庸ぷ楹掀鹄础S行┤私�淇闯墒嵌宰�系墓诺湫问降馁翡拢�率瞪希�杓普咧��哉庋�杓颇康氖墙�庑┤嗣鞘煜さ姆�疟湫畏至押笾匦录右员嗯牛�顾�谴τ谌嗣遣幌肮叩奈恢茫��⑾质涤刖�榈拿�艹逋唬�又刑逑忠恢痔厥獾囊馕丁V��ㄖ�缆奂腋甑虏�裰赋觯?实际上,你马上意识到它完全不是对古典主义的嘲弄。这是一种欢欣,几乎是对古典传统歇斯底里般的高兴的拥抱。” 今天,各种方盒子式建筑被认为超然于历史性和地方性之上,只具有技术语义和少量的功能语义,没有思索回味的余地,导致了环境的冷漠和乏味而受到批评。对此用信息论有关原理来解释,就是环境符号系统所载有效信息太少。鉴于此,后现代建筑师文丘里大声呼吁:“丰富建筑的内容,同时使建筑成为包括其他方面的多维艺术,甚至包括文字,使它不再是一个纯粹的空间的工具。”它主张以环境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代替现代派提倡的简洁性;以语义的模棱两可和紧张感代替平铺直叙;以语义的多重性反对非此即彼的机会主义;要混杂而不要一目了然的统一。斯特恩设计的“最好的”产品陈列室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立面上采用了许多传统的符号和构成形式,尤如古希腊神殿的立面图,以此暗示他要表达的主题立意:即把该建筑作为“消费主义的神殿”,反映商业化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商业活动在今天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但是隐喻的手法是复杂的、多重的,不经认真思考,人们难以马上从其表象领会到真正的意义。这样的设计作品,不但比方盒子有思想深度,就是比单纯地追求像一艘帆船或者一只猛禽等具象的象征主义更耐人寻味,更富有哲理。 把环境作为一种符号现象,为解决为长期困扰设计人员的继承和创新的矛盾问题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设计符号像文字语言一样,既根于往昔的经验,又与飞速发展着的社会相联系,新的功能、新的材料、新的技术召唤着新的思想。所以一方面它如同文字语言一般缓慢地变化着,另一方面又随着社会飞速地发展。怎样使环境既具有历史的连续性,又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随着时代的前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文化交流的频繁,“词汇”和“语法”在发展中趋于统一的态势,但是一个民族由于自然条件、经济技术、社会文化习俗的不同,环境中总会有一些特有的符号和排列方式。就像口语中的方言一样,设计者巧妙地注入这种“乡音”可以加强环境的历史连续感和乡土气息,增强环境语言的感染力。日本现代建筑大师丹下健三设计的香川县政厅就是一个“新形式的传统语义”的典范。该建筑虽采用的是普通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但外部形式处理却采用露明椽头、梁头等传统符号,立面的横向分割使人自然联想到日本主塔的层层屋檐。平面布局也吸收了方塔的优点,把交通和公共设施集中在平面核心(类似于古塔的塔心室),使他们所占面积最小,到达各层的交通路线最短。从而为人们展示了一种用现代结构技术形式反映传统地方风格的方法。 美国美学家苏珊·朗格曾经说过“一个符号总是以简化的形式来表现它的意义,这正是我们可以把握它的原因。不论一件艺术品(甚至全部艺术活动)是何等的复杂、深奥和丰富,它都远比真实的生活简单。因此,艺术理论无疑是建立一个有效于生动现实的心灵概念这样一个更为伟大事业的序言。”符号活动已经包含了某种抽象概念的活动,已经不再停留在个别之上了。视觉符号是一种艺术符号,也是表现性符号。相对推理性符号而言,视觉符号没有自己的体系,任何视觉符号都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只有体现在一定的情感结构中,围绕着一个特定的主题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知青饭店、老三届、毛家菜馆等等商业建筑里,都采用了斗笠、玉米棒、粗木桌椅、水井等等,甚至为了营造气氛更是将服务员的服装、以及菜单名也巧妙地融入其中,这些不同地域农村中富有典型意义的视觉符号营造的环境,在这里就如同一本旧相册,记录着不同人的经历,使得设计变得更亲切,更值得去回味。视觉符号的象征性不仅在形式上使人产生视觉联想,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唤起人们思索联想,进而产生移情,达到情感的共鸣,建筑也因而更具有意义。 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失去了许多永远无法复得的东西——历史文脉。历史形成的街道、胡同、牌坊、宗教圣地等等城市形态作为完整表达建筑和城市意象的符号系统,被成片、成街、成坊地被拆除,威胁到城市形态的相容性和延续性。尊重历史传统并不等于食古不化、拘泥于传统。相反,有意识地保留这些传统,将使得这个城市更富有地方风味。其实,“立新”不必“破旧”,关键在于如何以传统而又时尚的手法,创造出新旧共生的新的城市形态(符号)。“新天地”项目是位于上海市兴业路黄陂路、中共一大会址的周边地区。“会址”对面的南地块,设计为不高的现代建筑,其间点缀一些保留的传统建筑,与“会址”相协调。而“会址”所在的北地块,则大片地保留了里弄的格局,精心保留和修复了石库门建筑外观立面、细部和里弄空间的尺度,对建筑内部则作了较大的改造,以适应办公、商业、居住、餐饮和娱乐等现代生活形态。从目前已建成的部分看,得到的好评很多,已有较大的影响。据说销售与经济效益亦见好。其实,在上海这个东西方文化冲击的大都市里,传统的里弄生活形态从来没有死过,“新天地”给予它的只是合理的变化和延续,留给我们的是更多的思索与启示。 著名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认为人是符号的动物。人类所有精神文化都是符号活动的产物。人的本质即表现在他能利用符号去创造文化。因此,一切文化形式,既是符号活动的现实化,又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而所谓精通文化,在符号层面上起码应该做到娴熟地操作构成该文化的符号文化系统而不是符号本身,将新的经验和见识编织到符号中去,其实符号本身也在发生变化,而有关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的奥秘也就存在于这变异之中了。孔子和苏格拉底仍然是人类的万古明灯,而符号学这门现代学科呼唤我们从返苏格拉底。将简约而又复杂的语义,以传统而又时尚的语构,运用于现代艺术设计中,从而创造出个性化、人文化的全新设计符号。 ----------------------------------------- 【参考文献】 1.詹和平 《后现代主义设计》 南京: 江苏美术出版社 8 2.梁朝昆 《符号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运用》 《装饰装修天地》3 3.莫天伟 , 陆地《再生上海里弄形态,开发性保护“新天地”》《时代建筑》8 4.〔德〕恩斯特·卡西尔 著 甘阳 译《人论》 上海译文出版社 12 5.〔美〕苏珊·朗格 著 《情感与形式》 刘大基等 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C3%E2%B7%D1%CF%C2%D4%D8%B5%E7%D7%D3%CD%BC%CA%E9&sr=&z=&cl=3&f=8&wd=%C1%E3%B5%E3%BB%A8%D4%B0&ct=0到这里来求助吧
Ronald HB快餐物流管理[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谢希仁快餐网络[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史济民软件工程原理、方法与应用[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张毅,快餐资源计划[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 第三版[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张海藩,软件工程导论 第三版[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邱家武,管理信息系统[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
摘要:酒店如何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纵观当今优秀酒店的发展经验,个性化服务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本文从个性化服务的含义及其重要性入手,就酒店行业如何实施个性化服务做了详细的阐述,为酒店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酒店个性化服务;核心竞争力。 个性化服务是一种有针对性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个性化服务强调针对性和灵活性,就是根据不同宾客的不同需求和特点,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同时,个性化服务还强调灵活性,就是在服务过程中能够随机应变,满足不同宾客随时变化的个性需求。当今,个性化服务已成为新时代酒店业竞争优势的核心武器,成为酒店业纵深发展的航标。 一、实施个性化服务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酒店培养忠诚顾客,赢得竞争优势。 酒店实施个性化服务的目标就是为了提高对客服务质量,从而提高客人的满意度。顾客在购买一家企业的产品以后是否再次购买,取决于顾客对所购买产品消费结果是否满意的判断。只有当客人享受到高的满意度时,才会选择重复购买,成为酒店的忠诚顾客,从而提高酒店的竞争优势。 (二)有利于酒店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 想客人之所想,急客人之所急,往往是企业树立良好形象的关键。恰到好处的个性化服务能使顾客真切感受到酒店的关怀,体会到酒店以顾客利益为重,这样友好、周到的酒店形象便可深入人心。 (三)有利于酒店提高经济利益。 如果酒店的个性化服务能满足消费者不同的个性化需求,必定能够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最终也将增强酒店的知名度,这样就会吸引更多的忠诚顾客,通过回头客和良好的声誉来使酒店赢得更多的利润,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 二、如何实施个性化服务。 (一)建立客史档案,把握顾客需求。 市场营销理论告诉我们,只有真正把握顾客的需求,才能提供令宾客满意的服务,才能提高酒店的竞争力。因此,酒店必须要建立起独一无二的客史档案。那么酒店该从哪些方面建立客史档案呢?首先,酒店要从收集顾客资料着手,全程跟踪,完整准确的建立常客档案;其次,要应用计算机进行数据技术开发,建立详尽而细微的顾客需求档案,最终建立顾客信息库。 (二)树立内部营销与全员营销观念。 当然,要想做好酒店管理工作,只会自己埋头苦干是绝对不够的,还需要其他部门的合作与支持,那就要做好“内部营销” 工作。做好内部营销工作要做到“三个坚持”:即坚持后台为前台服务、坚持上道工序为下道工序服务、坚持管理者为员工服务。这是因为:第一,酒店是一个大团体,员工彼此之间应该如同一家。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赢得顾客满意应该是酒店全体员工的目标。所以,当前台员工遇到困难时,后台员工要能够及时的提供必要的帮助;第二,酒店的服务工作是连贯的,对顾客而言,无论是哪个服务环节都代表着酒店的整体服务水平,这就要求酒店各部门的员工之间应该紧密合作,避免不必要的组织内耗,把最美的形象展现在顾客面前;第三,一线员工肩负着直接对客服务的重任,他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宾客的感受。正所谓没有满意的员工就没有满意的顾客,没有满意的顾客就没有满意的收益。酒店要想赢得满意的收益,就应该尽可能满足员工的需求,管理者要尊重和关心每一位员工、要为每一位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要帮助员工解决困难,让员工感受到酒店这个温暖的大家庭。 所谓酒店的全员营销思想就是要求所有员工都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从而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各司其职、各守其责,也可以理解为人人营销,人人把酒店当成是自己的家。当全体员工的认识达到高度统一时,也是内部营销的最高境界。像日本索尼公司的员工,如果他们在自己朋友家里发现朋友家的电视不是索尼品牌时,就会问朋友“难道我们索尼公司的产品不好吗?”这就是典型的全员营销。试想一下,如果我们酒店的全体员工能在工作中甚至是在生活中有这种营销意识的话,我们的酒店能办不好吗? (三)运用情感服务。 酒店的情感服务就是要求服务员在对客服务过程中要用心服务,要让宾客感觉到员工的每一个微笑、每一句问候、每一次服务都是真诚的,是发自内心深处的,设身处地为宾客着想,体现一种亲情。西方的酒店业界曾对消费者作过一项调查,当他们被问及“希望酒店把自己当作什么”时,大约有70%的人选择了“亲人”而非“上帝”。所以,希望我们的员工在服务过程中能够把顾客当成是你的亲人来对待和服务。比如,对住客房送水果,并不是简单的要求服务员把每天配备的水果送到客人的房间就了事,更关键是要求服务员在第二天整理房间的时候根据水果盘里客人食用和吃剩水果的情况来判断客人真正喜欢的是哪种水果,然后在第二天补充水果的时候按照客人的喜好来补充,这样客人在食用的时候就能感受到你带给他的真诚体贴,让客人真正体会到“宾至如归”的家的温馨,真正为客人提供“满意”+“惊喜”的服务。 (四)把握细节服务。 俗话说“事无巨细”,高质量的酒店服务都非常关注细节,因为细节到位往往能给客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为客人口口相传打下较好的基础。细心服务是在服务中关注细节,在细节中寻找服务时机,使宾客感到细致入微的服务。细心服务也体现了对宾客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宾客想到的,能够为宾客做好,宾客没有想到的,也要替宾客想到并做到。实践证明,当今酒店在这方面做的不是很到位,比如在住客房客人在房间休息的时候,服务员敲门问客人的房间是否需要清扫。希望酒店今后在细节方面更进一步的加强。 在越来越趋个性化的消费市场,热情,真诚地为顾客利益着想的服务,往往会给顾客带来更大的满足。发达国家的酒店业提出一个口号:Breaking the rules for better service(打破规范去创造更好的服务)。个性化服务正是顺应世界酒店业的这种潮流而提出的。当然,酒店实行个性化服务必须以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化为基础,如果在规范化缺乏基础的前提下去奢谈个性化服务,那只能是舍本求末,缘木求鱼。 参考文献: [1]邱萍。《饭店“个性化服务”》。饭店现代化,2004- [2]颜文华。《饭店如何提供个性化服务》。饭店现代化,2006- [3]邹统钎。《酒店经营战略》。清华大学出版社, [4]严金明,徐文苑。《旅游与酒店管理案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5]刘艺华。《酒店人性化管理六要素》。酒店经理人, [6]许建。浅析体验经济时代的酒店个性化服务。商业研究,2008年第四期。
Ronald HB快餐物流管理[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谢希仁快餐网络[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史济民软件工程原理、方法与应用[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张毅,快餐资源计划[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 第三版[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张海藩,软件工程导论 第三版[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邱家武,管理信息系统[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
国家的历史有长有短,疆域有大有小,实力有强有弱,人口有多有少,民族构成、宗教信仰、政权性质和经济结构也有差异,故而各国的饮食文化是不一样的。 中国饮食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从沿革看,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从内涵上看,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 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 从影响看,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中国饮食文化特点 中国是文明是国,亦是悠久饮食文化之境地。吾存于世,吃喝二十余年,有所心得有所感悟,现将饮食文化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望大家见教: 第一,风味多样。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第二,四季有别。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第三,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 第五,食医结合。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这些思想早在先秦就已经形成,在《礼记·月令》就有明确的记载,而且反对颠倒季节,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当然也反对食用反季节食品,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与当代人的意识正相反,有些吃反季节食品是为了摆阔。西汉时,皇宫中便开始用温室种植“葱韭菜茹”,西晋富翁石崇家也有暖棚。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的确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这种意识残留到现代的大约仅有节日食俗了(中医中药里也有一些,但未受到重视)。 “阴阳五行”说是传统思想所设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认为是宇宙规律。人是“三才”之一,饮食是人类生活所不可少的、制作饮食的烹饪必然也要循此规律。因此,不仅把味道分为五,并产生了“五味”说(其实人能感觉到的“味”不止有五,但二三千年前,能分辨出五种也不算少),而且还削足适履地把为数众多(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这一点)的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这使人感到荒诞。更令人惊奇的是还有“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礼记·郊特牲》)。并认为只有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这样才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因此在祭天时要严格遵循阴阳五行之说。这种说法被后来的道教所继承,成为他们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如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如“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食气者寿”等,要修炼、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走“辟谷”的境界。 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者也。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什么叫“中”?不能简单地用“中间”来概括它。这个“中”指恰到好处,合乎度。有点像河南话中的那个“中”。“和”也是烹饪概念。《古文尚书·说命》中就有“若作和羹,惟尔盐梅”的名句,意思是要做好羹汤,关键是调和好咸(盐)酸(梅)二味,以此比喻治国。《左传》中晏婴(齐国贤相)也与齐景公谈论过什么是“和”,指出“和”不是“同”,和是要建立不同意见的协调的基础上的。因此中国哲人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中和”的状态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发育。这种审美理想建筑在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之上。这种通过调谐而实现“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而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对于追求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古代文人士大夫,尤其如此。 与“中和”相反的是极端,极端在烹饪上也不被视为正宗,那些“咸过头,辣过头,酸过头”的食品虽然会受到一些身体处在不正常状态下的人们的追捧,但从长远看来它对身体是有害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的极端主义其弊更是不可胜言。 如上所述,华夏民族的饮食生活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特性,尽管有些特性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不可理解、或者说不太科学(近百年来,“科学”二字在中国几乎成为宗教信仰,它只是衡量一切领域是非的一把尺子,而它本身却不能受到质疑),但饮食生活难道仅仅是“科学”二字所能说尽的吗?如果我们再关注一下“文化”,那么研究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不仅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必要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目前,饮食文化还是个模糊概念。有的研究者笼统地说,它包括吃什么、怎么做、怎么吃这三方面的问题;有的研究者认为饮食文化学孕育出六门科学,即烹调学、食品制造学、食疗学、饮食民俗学、饮食文艺学、食品制造学;有的研究者还主张加上饮食美学、饮食商业学、饮食用具学等等。本人才疏学浅,对于这么多学科未能涉猎。我所理解的饮食文化主要指饮食与人、人群的关系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意义。所以我在《中国饮食文化史》中虽然也讨论食物、肴馔、食品加工、烹饪、饮食习俗乃至进餐环境、食具、餐具等等,但都围绕着它们与人、人群的关系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意义等方面加以介绍和评介,至于与人关系不大的纯工艺过程、除了必要的知识介绍外,大多略去,意在突出饮食生活给人们带来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享受,以及中国饮食文化在这两方面的刻意追求。 参考文献: 《中国饮食文化》 旅游教育出版社 10 《中国传统食俗》 广西民族出版社 5 《SOHO早餐文化》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