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 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

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

发布时间:

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

中华文化的特点是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详解请参考:人民教育出版社《思想政治》3(高中)文化生活第三单元

一、作为根本哲理的阴阳五行思想。二、解释大自然与人类社会关系的天人统一思想。三、指点解决社会问题的中和中庸思想。四、引导如何对待自身的修身克己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指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价值观念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指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即儒道佛三家各自的核心价值观;其二,是指儒道佛三家共同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所体现的核心价值观。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可以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道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可以概括为道法自然,逍遥齐物。中国佛教的核心价值观可以概括为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中国传统文化各家在处理与其他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时,普遍体现出融合会通、和而不同的价值取向。一、儒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可以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儒家非常重视仁,将仁视为“生生不已”的“天地之大德”。孔子甚至提出,“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表现出强烈的生死以之的志趣和情怀。此德赋之于人,则成为人的本性。率性而行,即成为道。儒学就产生于对此道的传授与修习之中,因此儒学常被说成是“修己治人之学”,其所蕴含的即是所谓“内圣外王之道”。“修己”、“内圣”云者,就是说儒家学者应不断充实自己的仁爱之心,不断地加强自我修养,努力形成圣

中华饮食文化一向善于吸收外来饮食文化,并把它们融入其中,成为自身的一部分。鸦片战争之后,面对着中华饮食文化一向善于吸收外来饮食文化,并把它们融入其中,成为自身的一部分。鸦片战争之后,面对着紧跟枪炮而来的带着奶酪黄油味的西方饮食文化,中国人一方面看到西方人吃着半生不熟的牛排、手持杀气腾腾的刀叉时,蔑视的心理油然而生,再加上饮食本身的固有惯性,国人在对待西式饮食的态度上,表现出的是鄙视与排斥;另一方面,当看到西方人体格比我们强壮、身体比我们健康时,又不禁把它与西方的坚船利炮和强权政治联系起来。因此,也有人主张吸收西方饮食文化中的“先进”成分,强壮国人的体格、振奋国人的精神,以达到与西方人并驾齐驱的目的。

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是什么

“天人和谐、道法自然、居安思危、自强不息、诚实守信、厚德载物、以民为本、仁者爱人、尊师重道、和而不同、日新月异、天下大同”。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这24 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前提是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对那些具有民主性精华、与当代文化相适应和现代社会相协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应继承弘扬,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范畴如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地的爱国传统;逗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地的民族精神;逗仁者爱人地、逗民胞物与地的大爱情怀;逗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地的忧患意识;逗人无信不立地、逗诚实守信地的做人准则;逗和而不同地、逗执两用中地的思维方式等等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不可避免具有某些历史局限性,不尽适应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只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需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继承的目的在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一是注重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富含思想道德营养,只要结合时代要求加以延伸阐发,不难发现其现代价值如儒家强调逗仁者爱人地、逗博施济众地、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地仁爱本意是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如果深入挖掘,则可以发现其中包含了以人为本、平等博爱、和谐友善等现代价值将它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大力培育人们的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精神,形成相互友善的人际关系,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二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改造逗天人合一地体现古代先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古代先民认为:天人关系犹如父子关系,人由天派生,天与人共存天人和谐,则万物兴盛;天人相逆,则人要受到天的惩罚如果抛弃逗天地的人格神含义,完全可以将逗天人合一地改造为现代生态文明思想,即人们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保护自然,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三是直接赋予中华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逗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地、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地,体现了古代的民本思想民本思想揭示了一个真理:老百姓是社稷的基础、国家的根本,只有老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稳定,社会才能繁荣,统治者地位才能巩固如果直接将民本思想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就是我们党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始终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普及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宣传,让优秀传统文化走出象牙塔先进的文化只有走向民间,普及大众,为群众喜闻乐见,才能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功能一是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通俗解读对一些较难懂的古文,组织有关专家编写文字浅显易懂、图文并茂的通俗读物,使群众看得懂,记得住,用得上二是在国民教育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作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书本、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帮助广大学生普遍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树立文化自信与价值自觉,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人才辈出

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

一、作为根本哲理的阴阳五行思想。二、解释大自然与人类社会关系的天人统一思想。三、指点解决社会问题的中和中庸思想。四、引导如何对待自身的修身克己思想。

中华文化的特点是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详解请参考:人民教育出版社《思想政治》3(高中)文化生活第三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四大核心价值观念:一、作为基本哲理的阴阳五行思想。二、解释大自然与人类社会关系的天人统一思想。三、指导解决社会问题的中和中庸思想。四、指导如何对待自身的修身克己思想。传统价值观的现代传承和转化:我国的传统的价值观形成于西周春秋时代,定型在孔孟荀早期儒家思想。在春秋时代,已经就有很多关于价值的观点产生。这个时期,没有一个主导的观念可以带领各种价值观。但是,在春秋后期比较流行的道德,一个是“忠信”、一个是“智仁勇”。当时在整个中原文化里,比较流行的就是忠信和智仁勇。到春秋末期,在孔子思想中,“仁”是最重要的德行,最重要的道德。“义”应该说在春秋的时候也受到重视,但地位不太突出。包括孔子思想里,仁和义也差很多。到墨子时代突出了“义”,这影响到孟子,孟子发展了“义”,跟“仁”并列,形成仁义。所以从孟子开始,仁义成为儒家最重要的道德。孟子又把仁义礼智四者并列,成为四德,这是大家熟知的,经过汉代推崇,加了“信”,成为我们历史上中国人道德生活中最有影响的仁义礼智信。

中国传统价值观 四大核心理念 仁者无敌 安身立命 以和为贵 天人合一中国人代代相传的传统价值观,是凝聚全民族的载体,也是中国人有别于他国人的文化基因和思维特性,尤其是传统价值观的核心理念,是中国从秦朝自清朝二千多年的时间里,社会形态保持超稳定的深层结构因素。一、仁者无敌 “仁者,人也”—— 中国文化对“人”的定义,孔子说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意思是有仁心仁义的,才成其为人。从象形字的意义来看,“仁”是“人”字旁一个“二”字,也就是说,只有在“二人”对应的人伦关系中,才能对人下定义。在古代社会,这类“二人”的对应关系包括: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伦关系。这个对“人”的定义,到了现代,五伦关系就被扩充为社群与集体关系,但在“深层结构”的意义上,这个在人际关系中才成其为人的定义基本没有变。也就是说传统文化对人的定义,相对来说就比较模糊,主要在社会关系中由他人定义。这就决定了“个体”在传统文化当中的弱化和隐而不彰。中国人经常讲“做人应该怎么怎么样”, 主要是指做一个符合世俗标准的人,即使这些世俗标准有别于他个人的思想、理性、意志和判断。否则,在世俗眼里就是不会做人。这个世俗标准,就是孔子用来定义人的“仁”字。“仁”的涵义——处处为对方着想的做人方式,用“仁”字给人下定义,可见“仁”是儒家伦理道德最核心的理念。孔子说:“上下相亲谓之仁”“温良者,仁之本也”孟子说“仁者爱人” 这种处处为对方着想的做人方式使中国人显得特别富有“人情味”。以至于有些人在人情面前不好意思拒绝对方的过分要求,往往失去原则性,徇私枉法,破坏典章制度。对一般人来说,仁爱是相互的,只有双方都具“体”地感觉对方的“心”“有到”自己“身”上时,才去“做人”,一旦越出了人情磁力场的温暖包围,或者双方撕破脸皮了,就不知该怎样去“做”了,难免有失风度,比如在公共场所出现不守秩序、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那么怎么才能做到仁呢?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对于圣人和传统士大夫来说,尽管他们把仁做为个体存在的基础,但是这个高层次的原则仍然是以人伦关系之间衍生出人情作为内容,反映了中国文化浓厚的道德伦理色彩。它反映在政治层面上,就形成以下这样的理念:内圣外王,仁者无敌——道德与政治的合而为一“内圣外王”就是孔子在《大学》经典中提到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用现代的话讲就是:格物深入研究事物的规律和本质,致知将其上升为理论,诚心实意,端正思想和态度,一日三省吾身,克己复礼,使家庭和睦,推己及人,使人人都成为和自己一样的仁人君子,然后施仁政管理国家,使天下太平,这个过程体现了道德与政治的统一,成为中国历代士大夫阶层由内而外的人生进修阶梯。内圣,是德治;外王,是人治,内圣外王就是一种德治加人治的社会治理模式。但是在高度集中的权力面前,德治对集权者的约束总是十分有限,充其量是一块光鲜的遮羞布。所以,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也只能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德治加人治要求作之君者,必须同时作之师,作之亲。儒家的天地君亲师这五个角色,作为统治者身兼三职,做老百姓的领导、老师、和父母。这样以来,人的思想意志以及国法以外的私人领域自然也成为管理的对象,个人就没有多少空间可言了。二、安身立命 身的含义,中国人是用“身”这个词来指称自己的,比如本身、自身;同时,还用身来代表生命。比如终身,就是指人的一生;人一生的事业,就是安身立命,除了形象化地安置身体之外,还有去符合命运静态地去养护它的意思。除了用身这个词指称自己和生命之外,还用它来形容一些在其他文化中不属于“身”的场合。比如,一个人的背景与起源,叫出身;名下的资产总额,叫身家。违背自己的意志而被迫去做一件事,叫身不由己;属于思维和理解力范围内的事,也用体会体验一类的词去表达。像身体力行、言传身教这类属于道德范围的事,也在划入身的范畴内,用身字来表达。所以,从身的含义来看,安身立命的身不仅是指身体、肉身,还指人生、生活,把这些安顿好了,有饭吃,有衣穿,生命就可以生根发芽,传宗接代了。食的文化——身体化的表现,中国烹饪技术之精致,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发达的。中国人特别注重食的养生功用和食的社交功用。这说明的传统文化将人更多的看成是一个身体化的存在,比较忽视它是一个具有完整形态的精神主体。当然,士大夫阶层和老百姓对身的理解是有层次和境界之分的。古代道德和政治统一的传统,决定了士大夫阶层天生肩负“以民为本”的使命感,也就是让天下苍生皆能安身,皆有一口饭吃。因此他们提出的口号“解民于倒悬”“措天下于衽席之上”等等,虽然也是充满了身体化的想象,但这个身指的是社会,是天下民生,而国家则是照顾这个身的一颗心。至于老百姓的安身一般只顾及其家,而且这个身必须放在缩小了的人情磁力场中,互相取暖才能安心。这种安身与安心的需求,造成了他们一方面十分现实,物质化,就连求神拜佛也是无事不登三宝殿,有事才临时抱佛脚,完全是实用型的、世俗化的;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精神和感情上的麻木。安其身,则得其心——民生观,安身立命的身体化倾向,使老百姓的要求基本只限于“有口饭吃”就行,就不会造反。所以安其身,则安其心,解决好民生问题,就天下大治,天下太平了。中国人最高的政治社会理想是《礼运•大同篇》中的大同境界,那就是使普天之下皆有所养。《孟子》一书的大半部都在讨论如何施仁政,施仁政的中心就是民生问题;一直到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民生的观念像一条红线贯穿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思想。 《汉书》中说“民以食为天”,食的确是密切串连中国文化、百姓生活、政治理想各领域的同心轴。老子甚至把治理国家比喻成烹调术。他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周礼》这本书排列的百官当中,冢宰既是宰相,又有大厨子的形象。总之,安身立命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吃饭问题。即使到了现代,的生存和发展的范围更广了,要求更高了,但是有饭吃才能生存始终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理念的首要标准。、三、以和为贵 阴阳调和论,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的本源就是阴阳在太极中的互相调和。阴阳本就是同一事物两各方面,阴阳调和则基本上排除了“邪恶”的因素。因为这样的本体论中,所谓邪恶的因素并不是必须由善去克服的恶,而是阴阳失调,因此,如果出现动,也是动乱,是一种变态,最后也必然用和合的方式恢复结构的平衡,回到原样。同样,传统文化对待自然的态度也是和合式的而不是抗争式的。表现在人际关系中,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情味”。人际关系以保持和谐为最高目的。礼尚往来,耻于斤斤计较,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不提倡诉讼,所以公然为自己争利益的言行也就为人所不齿了。正如孔子所说“礼之用,和为贵。” 安定的政治局面,和为贵就是一种放弃对抗的态度,表现在政治生活上,就容易形成安定的局面。即使已经侨居海外的中国人,也大多是只谋一口饭吃,对政治漠不关心,很少自发组织压力团体维护自身利益。所以,上世纪90年代东南亚排华和洛杉矶黑人暴乱,最倒霉的就是华人,尽管华人人数众多,但是懦弱和冷漠使他们之间不善于组织和团结,一盘散沙,毫无还手之力。根据辩证法和历史经验来看,以和为贵这条传统价值观的核心理念,还可能带来一种可能性,就是它的对立面——乱。逆来顺受惯了的人,一旦忍无可忍发泄起来的时候,很容易一发而不可收拾。而且由于平时不擅于利用合理渠道宣泄自己的攻击性,所以当这种攻击性终于爆发的时刻,是不受理性控制的、盲目的、极具破坏性的,而且是没有游戏规则的、是斗死方休的。四、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源于春秋时期的庄子,经过孟子和董仲舒的发扬光大,最后由宋代的张载、二程整理成熟。天人合一就是认为天道与人道的是统一的,以人伦外推天道,以天道比附人伦。很明显,中国的这个天和世界上任何高级宗教的“天”都不同,的天并不是超越世界之上的上帝,而是“天地人”这个世界系统内在的组成因子。世界上其他高级宗教都认为天和人之间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人尽管可以向往超越界,但永远不可能达到神的地位,唯有中国的天道观主张天人合一。而且,这个天人合一是将天道拉下来去符合人道的。并且认为“天道远,人道迩”。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也就是把眼光完全集中在这个人世上。中国人的天道就是人道,它是人间理想化了的和谐关系的映照。也就是说,人如果能够保持和谐,就是符合天道,否则的话,就会令天道失常,因此,人有参天地化育之功。那么,怎么“参”呢?宋朝的理学家朱熹认为,用“存天理、灭人欲”的方式,把自己的七情六欲都导入公式化的人伦渠道中获得中和化的效果,以便能够永恒地维持“和合”状态。正如同天地之阴阳调和是为了化生万物一般,人伦关系中被渠道化的七情六欲,也必须是为了养育以及延续身体化的存在服务——养双亲,养妻子儿女。这样,人道就和天道真正的统一了,人也就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以上四大传统价值观的核心理念作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保持社会形态超稳定的深层因素,在国民心理和国家社会层面都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在现代化的世局当中,如何有意识地反省之、引导之、改造之,是当代中国人需要肩负的文化使命。

中华文化的核心是什么思想

中国文化经典的核心思想是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博大精深,简单概括的的话就是“五伦五常”。  一、五伦:古代汉族的五种人伦关系和言行准则。即古人所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用忠、孝、悌、忍、善为“五伦”关系准则。孟子认为: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故应忠;父子之间有尊卑之序,故应孝,兄弟手足之间乃骨肉至亲,故应悌;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故应忍;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故应善;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  二、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指“人”作为社会中的独立个体,为了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应该拥有的五种最基本的品格和德行。  1、仁,即二人。古人发现:在面对同一件事时,经常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意见和观点,这是因为人们常常以自身的经验和利益来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但这样的做法虽然不能算错,但也有不足。故古人提出了“仁”的观念,也就是如今所谓的换位思考。“仁”不仅是最基本的、最高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以仁为核心形成的古代人文情怀,经过现代改造,可以转化为现代人文精神。  2、义,与仁并用为道德的代表:“仁至义尽”。义成为一种人生观、价值观,如“义不容辞”,“义无反顾”,“见义勇为”,“大义凛然”,“大义灭亲”,“义正辞严”等;义是人生的责任和奉献,如义诊、义演、义卖、义务等,至今仍是中国人崇高道德的表现。  3、礼,与仁互为表里,仁是礼的内在精神,重礼是“礼仪之邦”的重要传统美德。“明礼”从广义说,就是讲文明;从狭义说,作为待人接物的表现,谓“礼节”、“礼仪”;作为个体修养涵养,谓“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这些已经成为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一种表征和直观展现。“礼之用,和为贵”,其价值取向为“和谐”。继承发扬礼,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4、智,从道德智慧可延伸到科学智慧,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和统一起来,这是我们今天仍要发扬的。  5、信,乃人言,是说人要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任,这是做人的根本,是兴业之道、治世之道。守信用、讲信义是中华民族共认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美德。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传统伦理道德,一般来说,是指以古代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并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传统道德思想的精华。在2000多年的历史过程中,儒、墨、道、法各家伦理思想及佛学中的心性之说,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伦理传统。儒家是孔子所创立、孟子所发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后延绵不断,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学术流派。儒家原先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其创始人是孔子。儒家在先秦时期和诸子百家地位平等。而后汉武帝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听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对思想实施钳制,使儒家重新兴起。

中国文化的核心是汉文化,汉文化在国家战略及国家利益上的最大核心就是——大一统。 中国历史五千年,各种文化交相辉映,但提到国家前途及发展时却异常地统一,这是中国之所以每每处于最黑暗的时刻总能迅速翻身的最重要理由。只要给中国和平的50年时间,必然能创造出另世人瞩目的辉煌。 二千多年前,中国第一代的文化大师孔子、老子、孟子、墨子、荀子等先贤百家争鸣,使中国文化达到了一个至今不能超越的度,他们既不把思考局限在文化专业的小圈子里,又不把思考放任到抽象玄虚的领域,而是在社会秩序构建和国家发展上创造了一个百家争鸣的共同的话语平台。这是他们集体地为中华文化选择的精神方向和深层内涵。 孔孟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天下虽大,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墨子的很多观点与儒家不同。他不同意把社会分为“上智”和“下愚”,而且主张“兼爱”,不分社会等级地来选拔贤能的管理人才。但是在治理国家上他的目标是统一天下,消除争斗,叫做“非攻”。 老子认为管理的复杂反而会刺激社会的混乱,不如拒绝一切机智、机巧,反朴归真,回归一种“极简主义”,回归自然生存。这种观念的高度,到今天还令人惊叹;他的“天人合一”“无为而治”理论也是建立在统一后的国家立场之上的。 最令人注目的是法家和儒家,法家认为应该用法、术、势交相并治,也就是说用法律、权术和威势,建立霸业,实行改革,强迫服从。秦始皇,就成了法家学说的实验者,但由于法家过于显现严酷无情的专制主义,秦朝又实验得辉煌而短命,所以后来中国的历代统治者总是在儒法之间交替使用。一般总是借儒家来建立精神秩序,又借法家来建立权力秩序。一方面是宣扬人文教化,一方面是配置权力结构。 结果,很多文人政治家也就成了多重人格结构的自然组合,比如曹操,诸葛亮,他们有法家的手段,又有儒家思想的应用,更有两家的共同点——大一统。 所以,中国文化最主要是表现在强势的汉文化。但汉文化不是一味的追求王者霸道,而是如浩瀚的大海,任何更强势的文化到了汉文化这里,只有被汉化,只有被融合。所以,中国历史上任何异族的入侵,如果不被击溃、迁移和退缩就是宣布族文化的最终灭亡,就是被最终汉化。匈奴、突劂、蒙、满无不如此,再往后看,你将看到侵略中国的列强,他们做的事情只会是一群狼唤醒了一只狮子,而最终被降为二等的命运。

中华传统文化思想核心就是天人合一观古人认为,人和大自然是一体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中华传统文化主要由儒、佛、道三家文化为主流组成。传统文化不仅思想深邃圆融,内容广博;更重要的是,儒家、佛家、道家三家文化,高扬道德,为国人提供了立身处世的行为规范,以及最终的精神归宿。儒家以仁义教化为核心,为历代儒客尊崇;道学以顺应自然为核心;佛学以慈悲、大爱、解脱为核心,强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

中华传统文化思想核心就是天人合一观古人认为,人和大自然是一体

天地君亲师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信,仁,智,信,礼,义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

  • 索引序列
  • 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
  • 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是什么
  • 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
  • 中华文化的核心是什么思想
  •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