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投稿模板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投稿模板

发布时间: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投稿模板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连续3次进入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连续5次进入南京大学“CSSCI来源期刊”;在《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的转载率排名居全国高校学报前列,引用率排名也呈现持续上升态势。同时,刊发的论文与设置的专栏还经常被各地报刊以综述或其他形式报道。2012年,学报(哲社版)在2012-2013年度的CSSCI来源期刊中排名全国高校学报第12位。2011年12月,《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显示,学报(哲社版)的期刊影响因子为223,在全国673家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9位。另据2012年颁布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表明,在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学报(哲社版)在被列为核心期刊的121家期刊中位列第22位。在2012年《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学术论文指数全国高校学报排名中,学报(哲社版)排名第12位。同年9月,首次进入教育部“名刊工程”主办的“中国高校专业系列期刊”(含10个电子版专业期刊);2013年12月,在最新发布的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2014-2015)”中,学报(哲社版)连续第5次成为来源期刊。2013年还连续第4次入选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12版)》,在入选的116家“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客观数据”排名全国第14位,在全国高校学报中排名第9位。在2013年3月发布《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学术论文指数》中,学报(哲社版)排名全国高校学报转载率第16位。另据国内期刊信息检索中心统计的《信息检索报告》显示,2013年共被138条检索途径转载文章60篇,转载率在全国师范大学学报中排名第3位,在全国1000多所高校学报中排名第14位。同年,学报(哲社版)第二次被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列入“全球华文人文社科期刊50家”;首次被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正式列入“全国重点学术期刊” 。2013年组织发表的一篇陈学明的重点论文,《求是》杂志在2013年第20期以“百家言”专栏首篇进行了选载。这些成绩,标志着《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刊物地位扎实提高,学术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学报(哲社版)自创刊以来,把繁荣哲学和社会科学学术研究、全面反映高校和学术界的科研成果、发现培养学术人才,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作为办刊宗旨。发表了一大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论文,能够反映当时的研究水平和学术热点,对相关学术研究起到了促进作用。1979年复刊后,为繁荣学术,培养人才,编辑部依托学校在一些学科领域较强的师资力量和学科优势,把握重点,持之以恒。以1981年在学校举行的全国第二次红学研讨会为重大契机,网罗海内外重要名家,发表了周汝昌、谭正壁、章培恒、刘世德、黄霖、陈旭麓、韩南、柯灵、王蒙、王瑶、李希凡、蒋星煜等作者的稿件,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青年学子刘昶的论文,也被全国多家权威报刊转载介绍,引起强烈反响。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新世纪以来取得的成就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团队成员也获得多种奖项。例如:2006年与2010年,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开展的第三、四届评优活动中,执行主编两次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主编”,有两位编辑分别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编辑”。另外,执行主编连续两次被上海市高校学报研究会评为“上海市学报优秀主编”;有四位编辑先后被评为“上海市学报优秀编辑”。

36是卷号,一般每年的文章汇总后就编为一卷存档。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投稿

《外国中小学教育》 是 CSSCI核心+中文核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 CSSCI核心+中文核心;《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 CSSCI核心+中文核心;《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是中国科技核心《现代基础教育研究》,是普通期刊。上海师范大学办有这5个期刊!! 没有什么 教育参考版!!《现代基础教育研究》曾用刊名:上海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版);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小作家选刊,450元,投稿邮箱

现在很多儿童杂志、报刊都可以发表,我觉得不应该收费了。能凭自己的实力展现也很好

搜小学生语文报投稿,我记得我小学时候投过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投稿经验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连续3次进入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连续5次进入南京大学“CSSCI来源期刊”;在《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的转载率排名居全国高校学报前列,引用率排名也呈现持续上升态势。同时,刊发的论文与设置的专栏还经常被各地报刊以综述或其他形式报道。2012年,学报(哲社版)在2012-2013年度的CSSCI来源期刊中排名全国高校学报第12位。2011年12月,《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显示,学报(哲社版)的期刊影响因子为223,在全国673家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9位。另据2012年颁布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表明,在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学报(哲社版)在被列为核心期刊的121家期刊中位列第22位。在2012年《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学术论文指数全国高校学报排名中,学报(哲社版)排名第12位。同年9月,首次进入教育部“名刊工程”主办的“中国高校专业系列期刊”(含10个电子版专业期刊);2013年12月,在最新发布的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2014-2015)”中,学报(哲社版)连续第5次成为来源期刊。2013年还连续第4次入选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12版)》,在入选的116家“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客观数据”排名全国第14位,在全国高校学报中排名第9位。在2013年3月发布《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学术论文指数》中,学报(哲社版)排名全国高校学报转载率第16位。另据国内期刊信息检索中心统计的《信息检索报告》显示,2013年共被138条检索途径转载文章60篇,转载率在全国师范大学学报中排名第3位,在全国1000多所高校学报中排名第14位。同年,学报(哲社版)第二次被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列入“全球华文人文社科期刊50家”;首次被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正式列入“全国重点学术期刊” 。2013年组织发表的一篇陈学明的重点论文,《求是》杂志在2013年第20期以“百家言”专栏首篇进行了选载。这些成绩,标志着《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刊物地位扎实提高,学术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学报(哲社版)自创刊以来,把繁荣哲学和社会科学学术研究、全面反映高校和学术界的科研成果、发现培养学术人才,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作为办刊宗旨。发表了一大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论文,能够反映当时的研究水平和学术热点,对相关学术研究起到了促进作用。1979年复刊后,为繁荣学术,培养人才,编辑部依托学校在一些学科领域较强的师资力量和学科优势,把握重点,持之以恒。以1981年在学校举行的全国第二次红学研讨会为重大契机,网罗海内外重要名家,发表了周汝昌、谭正壁、章培恒、刘世德、黄霖、陈旭麓、韩南、柯灵、王蒙、王瑶、李希凡、蒋星煜等作者的稿件,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青年学子刘昶的论文,也被全国多家权威报刊转载介绍,引起强烈反响。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新世纪以来取得的成就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团队成员也获得多种奖项。例如:2006年与2010年,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开展的第三、四届评优活动中,执行主编两次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主编”,有两位编辑分别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编辑”。另外,执行主编连续两次被上海市高校学报研究会评为“上海市学报优秀主编”;有四位编辑先后被评为“上海市学报优秀编辑”。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银贵钱贱对1843-1856年中国外贸的影响》,《上海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第2期。《1840-1849年的清朝财政》,《山西财经学院学报》1982年第2、3期连载。《铜钱小史》,《山西财经学院学报》1980年第3期。《甲午战后清朝财政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4期。《中国会党史研究的历史回顾》,《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萍浏醴起义与洪江会》,《史林》1988年第1期。《塞防海防与清朝财政》,《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19世纪60-90年代清朝财政结构的变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清末内债的举借及其后果》,《学术月刊》1997年第3期。《“朱九涛考”补议》,《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青莲教的源流及其与天地会的关系》,《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早期青帮的起源和性质》,《安徽史学》1992年第2期。《从陈宝琛论清流党》,《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从官制改革到丁未政潮》,《江海学刊》1988年第4期。《康有为寓所金顶庙考》,《京华史迹揽胜》,文物出版社2008年出版。《法华古寺话风云》,《京华史迹揽胜》,文物出版社2008年出版。《一贯道前期历史初探》,《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3期,收入《义和团运动与近代中国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齐鲁书社1992年7月版。《辛亥革命与游民社会》,《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收入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中华书局1994年3月版。《开埠初期上海游民社会研究》,《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5期。《关于清代厘金创始的考订》,《清史研究》2006年第3期。《清末〈各省厘金创办年月及人名表〉的订正与评议》,《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关于上海历史教科书问题——对北京几位历史学家批评的回应》,《开放时代》2009年第1期。《国民性认识与孙中山的民权道路》,《中山思想、多元文化与公民社会》,台北国父纪念馆丛书,2008年12月版。《论孙中山民主理论的发展》,《孙中山与现代文明》,苏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辛亥革命时期的“江苏统一”——兼论辛亥革命时期的苏沪行政关系》,《史林》2002年增刊,并收入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辛亥革命与20世纪的中国》,中华书局2002年版。《己亥建储与义和团运动》,《清史研究》2000年第4期,收入《义和团运动一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义和团兴起初嘉祥县的民教冲突形态研究》,《历史档案》1997年第2期,收入义和团运动与华北社会暨直隶总督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义和团运动·华北社会·直隶总督》,河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版。《晚清财政与经济变迁》,《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风雨八十载——魏建猷传》,姜义华主编《史魂——上海十大历史学家》,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第353~389页。《纵观金融历史风云,把握市场经济脉动——“20世纪的上海金融”读后》,《近代中国》第十五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6月版。《民国时期一个文坛巨子乩笔下的灵界》,《民间宗教》第1期,台湾民间宗教研究室编,1995年,第37~56页。《清代天地会的钱币与鉴别》,《中国钱币》1999年第3期。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投稿

这些文献可以,但是太单调,建议多找些著作!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可追溯到创刊于1958年的《海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是海南创办最早的高等学校学报。随着海南师范学院更名为海南师范大学,原《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更名为《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新编国内刊号为CN 46-1075/N,国际刊号为ISSN 1674-4942,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办刊宗旨是坚持质量第一、以人为本、开放办刊的科学发展观,反映海南师范大学和全国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和研究动态,促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为海南省和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本刊是海南师范大学主管和主办的综合学术类期刊,主要刊载具有较高水平的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述评和综述等学术论文。主要内容有:数学研究、物理学研究、化学与化工研究、生命科学研究、地理科学研究、教育教学研究等。学报自创刊以来,经过近50年的不懈努力、辛勤耕耘,走过了内刊,国内公开发行,国内国际公开发行,扩版增容的发展历程,期刊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影响日愈扩大。目前收录本刊全部或部分论文的科技文摘期刊和数据库主要有德国数学文摘(Zentralblatt MATH)、美国化学文摘(CA)、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数学文摘和中国数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物理学文摘和中国物理学文献数据库、中国化学化工文摘和中国化学化工文献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摘和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中国地理学文摘和中国地理学文献数据库、电子科技文摘和电子科技文献数据库等。本刊曾获首届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奖、《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海南省第一届、第二届优秀期刊奖等。2008年又获“海南省首届优秀出版物政府奖”。作为海南省办刊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校学报,本刊广纳专家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热忱关注在读研究生的科研活动,注重对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进展和成果报道,依靠海南师范大学所具有的学科、人才和区域优势,办成特色鲜明的精品期刊。 数学计算机物理生物化学生态学自然地理学 主管单位:海南师范大学主办单位:海南师范大学主编:韩长日ISSN:1674-4942CN:46-1075/N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龙昆南路99号邮政编码:571158

1、贺桂梅,《“传统文化热”:“国家”与“文明”的交互塑造》,《社会科学报》2014年1月9日。暂未收录。2、贺桂梅,《批判的想象力:代际与阶级》,《中华读书报》2014年2月12日。暂未收录。3、贺桂梅,《马年春晚舞台上的“中国/梦”》,《中华读书报》2014年3月12日。暂未收录。4、贺桂梅,《“个人的”如何是“政治的”——我的性别研究反思》,《南开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5、贺桂梅,《马年春晚与“中国梦”想象》,《文艺争鸣》2014年第6期。6、贺桂梅,《1940-1960年代革命通俗小说的叙事分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年第8期。《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7、贺桂梅,《海战电影与日本新民族主义》,《中华读书报》2014年9月3日。8、贺桂梅,《“中国”意识与当代文学(文化)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年第10期。9、《记忆的消费与政治——南京!南京!与金陵十三钗的变奏》,《文化研究》2013年第15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11月。10、《超越“现代性”视野:赵树理文学评价史反思》,《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11、《开放文学研究——以“20世纪中国文学”为例》,《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收入《走向学术前沿》,武汉出版社,2012年。12、《直面当代历史的情感结构》,《现代中国》第14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13、《重返80年代 打开中国视野》,《现代中文学刊》2012年第3期。《社会科学报》2012年6月14日转载。收入《重构我们的文学图景:70后的文学态度与精神立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4、《“文化自觉”与“中国”叙述》,《天涯》2012年第1期。15、《革命与“乡愁”——〈红旗谱〉与民族形式建构》,《文艺争鸣》2011年4月号。16、《打开文学的历史视野——浩然与当代文学的激进实践重读》,《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17、《文学批评的“想象力”》、《谈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南方文坛》2011年第1期。18、《激活历史经验与学术知识的力量——解读刘复生》,《南方文坛》2011年第1期。19、《亲密的敌人——、中的性别/国族叙事》,《文艺争鸣》2010年第9期。20、《作为方法与政治的整体观——解读汪晖的“中国问题”论》,《天涯》2010年第4期。21、《“20世纪中国文学”论与现代文学学科体制》,《现代中文学刊》2010年第3期。22、《“可见的女性”如何可能:以为中心》,《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年第3期。23、《穿越当代的文学史写作——洪子诚教授访谈》,《文艺研究》2010年6月。24、《文学性与当代性:洪子诚的当代文学史研究》,《文艺争鸣》2010年5月号。25、《叠印着(古代与现代)两个中国:1980年代“寻根”思潮重读》,《上海文学》2010年第3期。26、《打开60年的“原点”:重返八十年代文学》,《文艺研究》2010年第2期。《二十年来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与现实关注》,《天涯》2010年第5期。27、《重讲“中国故事”》,《天涯》2009年第6期。28、《70-80年代文化转型和“五四”的重构》,《中国现代文学论丛》第4卷·1,胡星亮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29、《当代文学的历史叙述》,《文艺报》2009年8月29日。30、《1950-1970年代诗歌的“四板块”与“重写诗歌史”》,《新诗评论》2009年第1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31、《80年代、“五四”传统与“现代化范式”的耦合——知识社会学视角的考察》,《文艺争鸣》2009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9年第9期转载。32、《从“春华”到“秋实”——严家炎教授访谈录》,《文艺研究》2009年第6期。33、《1990年代中国危机与知识分子主体重建》,《天涯》2009年第3期。34、《当代女性文学批评的一个历史轮廓》,《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9年第7期转载。《新华文摘》2009年第21期转载。35、《“十九世纪的幽灵”——80年代人道主义思潮重读》,《上海文学》2009年第1期。36、《1980年代“文化热”的知识谱系与意识形态》(上),《励耘学刊》(文学卷),2008年第1辑(总第7辑),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编,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年7月。《1980年代“文化热”的知识谱系与意识形态》(下),《励耘学刊》(文学卷),2008年第2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年1月。  37、《重读“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当代作家评论》2008年第4期。  38、《重读浩然:“金光”或“魅影”之外的文学世界》,《南方文坛》2008年第4期。《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8年第9期转载。39、《想像“文化中国”的方法——“寻根”思潮的知识谱系与意识形态》,《现代中国》第十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40、《文化理论与经典重读》,《文艺争鸣》2007年第8期。41、《后/冷战情境中现代主义文化政治——西方“现代派”与80年代中国文学》,《上海文学》2007年第4期。42、《赵树理文学的现代性问题》,收入《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43、《“纯文学”的知识谱系与意识形态》,《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文艺理论》2007年第5期转载。44、《“延安道路”中的性别问题——阶级与性别问题的历史思考》,《南开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7年第3期转载。45、《性/政治的转换与张力——早期普罗小说中的“革命+恋爱”模式解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第5期。另名为《“革命+恋爱”模式解析——早期普罗小说释读》,《文艺争鸣》2006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2006年第11期转载。46、《“当代文学”的建构及其合法性依据》,《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47、《知识分子、革命与自我改造——丁玲“向左转”问题的再思考》,《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第2期。《新华文摘》转载。48、《新历史语境下的“文学自主性”》讨论,《上海文学》2005年第4期。49、《知识分子、革命与自我改造——丁玲“向左转”问题的再思考》,《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第2期。《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2005年第7期转载。50、《三个女人与三座城市——世纪之交怀旧视野中的城市书写》,《南方文坛》2005年第4期。《人文学者的想象力》,《南方文坛》,2005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29、《“现代文学”的确立与50-60年代大学体制》,《教育学报》2005年第3期。收入《教育:知识生产与文学传播》,陈平原主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6期51、《先锋小说的知识谱系与意识形态》,《文艺研究》2005年第10期。《人大复印资料》2006年第1期。收入《2005文学评论》,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月。52、《赵树理文学的现代性问题》,《现代中国》第六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53、《挪用与重构——80年代文学与五四传统》和《在历史与现实之间》,《上海文学》2004年第5期。54、《1990年代小说中的北京记忆》(删节版),《读书》2004年第1期。《1980-1990年代小说中的北京记忆》(全文版),《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2004年第10期转载。55、《文学性:洞穴或飞地——关于文学“自足性”的简略考察》,《南方文坛》2004年第3期。56、《“再解读”:文本分析与历史解构》,《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4年第6期。《20世纪40至70年代文学研究:问题与方法》,《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年第2期。57、《当代女性文学批评的三种资源》,《文艺研究》2003年第6期。《新华文摘》2004年第3期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第1期转载。收入《当代中国女性文学文化批评文选》,陈惠芬、马元曦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期。58、《知识分子、女性与革命——从丁玲讨论延安另类实践中的文化冲突问题》,《Hwanghae Review》(《黄海文化》,韩国汉城),2003年。《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2004年第7期转载。59、《宗璞访谈录:历史沧桑与作家本色》,《小说评论》2003年第5期。收入《宗璞文学创作评论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60、《20世纪90年代的“女性文学”与女作家出版物》,《现代中国》第三辑,2003年5月。收入《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陈平原、山口守主编,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61、《女性文学的“现代传统”》,《中华读书报》2003年5月18日。62、《面对卑微者的不幸人生——解读杨绛散文〈老王〉》,《语文建设》,2003年第1期。63、《当代中国人文思想分化的要素及其过程》,《Korean Critical Review 》(《文学评论》,韩国釜山),第46-66页,2002年。64、《“知识分子”与“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研究的实践和可能性》,《解放军艺术学报》,2001年第3期。《东方》2001年第8期转载。65、《“现代”·“当代”与“五四”——新文学史写作范式的变迁》,《现代中国》(集刊)第一辑,陈平原主编,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0月。66、《跨学科视域中的20世纪中国文化研究》,《文艺争鸣》,2000年第1期。后收入《2000中国年度论文选》,漓江出版社,2001年。67、《从晚清说起——对陈平原90年代学术史研究的读解》,《文艺争鸣》,2000年第3期。68、《世纪末的自我救赎之路——1998年“反右”书籍出版的文化分析》,《上海文学》,2000年第5期。69、《镜城地形图——评〈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读书》,2000年第5期。70、《“没有屋顶的房间”——读解戴锦华》,《南方文坛》,2000年第8期71、《八十--九十年代对“五四”的重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年第4期。72、《九十年代女性文学面面观》,《文艺报》1998年6月18日。《新华文摘》1998年9期转载。73、《伊甸之光——徐小斌访谈》,《花城》1998年第5期。74、《沈从文〈看虹录〉研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年第2期。收入钱理群主编的《对话与漫游——四十年代小说研读》,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75、《有性别的文学——女性话语的诗学实践》,《北京文学》1996年11期。76、《个体的生存经验与写作——陈染读解》,《当代作家评论》1996年第3期77、《性别的神话与陷落》,《东方》1995年第4期。78、《新话语的诞生——重读〈班主任〉》,《文艺争鸣》1994年第1期。

  • 索引序列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投稿模板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投稿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投稿经验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投稿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