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学习和掌握文言虚词——教学文言虚词的几点体会古代汉语中的文言虚词数量较少,常见的约二百多个;但是,它在古代诗文中出现频率很高。如《醉翁亭记》,全文仅402字,其中虚词就有113字(“而”字出现25次,“志”字出现18次,“也”字21次,“之”字16次,还有“于”、“乎”、“其”、“不”等虚词共出现33次)。这些虚词对表达语意、语气,词句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文章的情趣都有重要作用,缺一不可。因此,我们在学习古代诗文时,不仅要着重学习常用实词,同时要注意学习常用虚词。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怎样学习常用虚词呢?根据本人在学习和教学中的粗浅体会,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深入了解和逐步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特点和用法:一、文言虚词一般都是假借字,其词形和它在句中所表示的意义没有内在联系,不能按实词那样去依形释义。文言虚词的突出特点是“虚”,没有实在意义,因此,古人难以为虚词造字。而在记事作文需要虚词时,往往采用“依声托事”的办法,假借实词中已有的同音字来记录虚词。因此,虚词所用的字几乎全是(注)假借字。例如:“然”字,《说文》:“然,烧也;从火,肽(rán)声。”本义是“烧”,是个实词(后来又加火旁写作“燃”)。《孟子·公孙丑上》:“若火之始然。”用词正是本字本义。古书中多假借“然”字记录虚词,如(本文所引例句,除个别外,均摘自中学语文课本)。1、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移其粟於河内;河东凶亦然。《孟子·寡人之於国也》2、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3、然志犹末已,君谓计将安出?《隆中对》按:例①、②中的“然”借为指示代词,可释为“这样”、“如此”。例③中的“然”字借为连词,相当于“然而”。又如:“其”字,全文写作 ,本义是“簸箕”,是实词。古书中假借“其”字为第三人称代词(他、他的)和指示代词(那),长借不还。于是人们便在“其”字上加竹头写作“箕”,以表示本义。二、注意区分虚实。由于虚词多是假借原有实词中的同音字为之,因此,在古书中,同一字形往往虚实并用。在阅读古代诗文时,要加注意,区而别之。例如:1、陈涉辍耕之①垄上,怅恨久之②。《陈涉世家》2、曾子之③妻之④市,其子随之⑤而泣。《韩非子·外诸说》按:“之”字,甲文写作 ,表示脚在地面上走,《尔雅·释诘》:“之,往也。”本义是“到……去”。以上两例中,有五个“之”字,依据语境,分析比较:①④用的是本义“到……去”,是实词(动词)。其余三个“之”字是虚词:②是音节助词,无义;③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⑤是第三称代词,相当于“她”。又如:1、莫春者,春服既成。《论语·侍坐章》2、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诗经·采薇》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庭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邹忌讽齐王纳练》按:“莫”字,小篆写作 ,表示日落草莽中。《说文》:“莫,日且冥也”。即傍晚日落之时。后来,人们又在下面再加“日”旁写作“暮”。上文例①、例②中的“莫”字用的正是本义,是实词(名词):“莫春”即“暮春”,春季之末,农历三月。“岁莫”即“岁暮”,一年之末。(“止”是句尾语气语,无义)例③中的三个“莫”字则假借为虚词,不定代词,可释为“没有谁”。三、注意区分同形虚词的不同用法。有些常用虚词,虽用同一形体表示,但用法多样,词性、意思不同,必须依据它所在的不同语言环境,仔细辩析,方能求得准确的理解。仍以“之”字为例,前面是区分虚实,这里是区分虚词“之”字的不同用法。(为便于说明,我们给各句中的“之”字分别编号。)1、学而时习之①,不亦说乎?《论语十则》2、公与之②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3、之③二虫又何知?《庄子,逍遥游》4、以君之④力,曾不能损魁父之⑤丘……《愚公移山》5、期年之⑥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6、大道之⑦行也,天下为公。《礼记·大道之行也》7、孤之⑧有孔明,犹鱼之⑨有水也。《隆中对》8、战于长勺,公将鼓之⑩。《曹刿论战》9、久之11,目似瞑,意暇甚。《狼》10、宋何罪之12有?《公输》11、父母唯其疾之13忧。《论语·为政》文章来自:学优网怎样学习和掌握文言虚词——教学文言虚词的几点体会单 位:黔南民族师院附中 姓 名:余庆云古代汉语中的文言虚词数量较少,常见的约二百多个;但是,它在古代诗文中出现频率很高。如《醉翁亭记》,全文仅402字,其中虚词就有113字(“而”字出现25次,“志”字出现18次,“也”字21次,“之”字16次,还有“于”、“乎”、“其”、“不”等虚词共出现33次)。这些虚词对表达语意、语气,词句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文章的情趣都有重要作用,缺一不可。因此,我们在学习古代诗文时,不仅要着重学习常用实词,同时要注意学习常用虚词。【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怎样学习和掌握文言虚词——教学文言虚词的几点体会》(2)】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怎样学习和掌握文言虚词——教学文言虚词的几点体会》(2)。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怎样学习常用虚词呢?根据本人在学习和教学中的粗浅体会,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深入了解和逐步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特点和用法:一、文言虚词一般都是假借字,其词形和它在句中所表示的意义没有内在联系,不能按实词那样去依形释义。文言虚词的突出特点是“虚”,没有实在意义,因此,古人难以为虚词造字。而在记事作文需要虚词时,往往采用“依声托事”的办法,假借实词中已有的同音字来记录虚词。因此,虚词所用的字几乎全是(注)假借字。例如:“然”字,《说文》:“然,烧也;从火,肽(rán)声。”本义是“烧”,是个实词(后来又加火旁写作“燃”)。《孟子·公孙丑上》:“若火之始然。”用词正是本字本义。古书中多假借“然”字记录虚词,如(本文所引例句,除个别外,均摘自中学语文课本)。1、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移其粟於河内;河东凶亦然。《孟子·寡人之於国也》2、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3、然志犹末已,君谓计将安出?《隆中对》按:例①、②中的“然”借为指示代词,可释为“这样”、“如此”。例③中的“然”字借为连词,相当于“然而”。又如:“其”字,全文写作 ,本义是“簸箕”,是实词。古书中假借“其”字为第三人称代词(他、他的)和指示代词(那),长借不还。于是人们便在“其”字上加竹头写作“箕”,以表示本义。二、注意区分虚实。由于虚词多是假借原有实词中的同音字为之,因此,在古书中,同一字形往往虚实并用。在阅读古代诗文时,要加注意,区而别之。例如:1、陈涉辍耕之①垄上,怅恨久之②。《陈涉世家》2、曾子之③妻之④市,其子随之⑤而泣。《韩非子·外诸说》按:“之”字,甲文写作 ,表示脚在地面上走,《尔雅·释诘》:“之,往也。”本义是“到……去”。以上两例中,有五个“之”字,依据语境,分析比较:①④用的是本义“到……去”,是实词(动词)。其余三个“之”字是虚词:②是音节助词,无义;③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⑤是第三称代词,相当于“她”。又如:1、莫春者,春服既成。《论语·侍坐章》2、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诗经·采薇》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庭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邹忌讽齐王纳练》按:“莫”字,小篆写作 ,表示日落草莽中。《说文》:“莫,日且冥也”。即傍晚日落之时。后来,人们又在下面再加“日”旁写作“暮”。上文例①、例②中的“莫”字用的正是本义,是实词(名词):“莫春”即“暮春”,春季之末,农历三月。“岁莫”即“岁暮”,一年之末。(“止”是句尾语气语,无义)例③中的三个“莫”字则假借为虚词,不定代词,可释为“没有谁”。三、注意区分同形虚词的不同用法。有些常用虚词,虽用同一形体表示,但用法多样,词性、意思不同,必须依据它所在的不同语言环境,仔细辩析,方能求得准确的理解。仍以“之”字为例,前面是区分虚实,这里是区分虚词“之”字的不同用法。(为便于说明,我们给各句中的“之”字分别编号。)1、学而时习之①,不亦说乎?《论语十则》2、公与之②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3、之③二虫又何知?《庄子,逍遥游》4、以君之④力,曾不能损魁父之⑤丘……《愚公移山》5、期年之⑥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6、大道之⑦行也,天下为公。《礼记·大道之行也》7、孤之⑧有孔明,犹鱼之⑨有水也。《隆中对》8、战于长勺,公将鼓之⑩。《曹刿论战》9、久之11,目似瞑,意暇甚。《狼》10、宋何罪之12有?《公输》11、父母唯其疾之13忧。《论语·为政》 , 文章来自:学优网怎样学习和掌握文言虚词——教学文言虚词的几点体会单 位:黔南民族师院附中 姓 名:余庆云古代汉语中的文言虚词数量较少,常见的约二百多个;但是,它在古代诗文中出现频率很高。如《醉翁亭记》,全文仅402字,其中虚词就有113字(“而”字出现25次,“志”字出现18次,“也”字21次,“之”字16次,还有“于”、“乎”、“其”、“不”等虚词共出现33次)。这些虚词对表达语意、语气,词句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文章的情趣都有重要作用,缺一不可。因此,我们在学习古代诗文时,不仅要着重学习常用实词,同时要注意学习常用虚词。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怎样学习常用虚词呢?根据本人在学习和教学中的粗浅体会,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深入了解和逐步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特点和用法:一、文言虚词一般都是假借字,其词形和它在句中所表示的意义没有内在联系,不能按实词那样去依形释义。文言虚词的突出特点是“虚”,没有实在意义,因此,古人难以为虚词造字。而在记事作文需要虚词时,往往采用“依声托事”的办法,假借实词中已有的同音字来记录虚词。(1)文章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怎样学习和掌握文言虚词——教学文言虚词的几点体会》(2)因此,虚词所用的字几乎全是(注)假借字。例如:“然”字,《说文》:“然,烧也;从火,肽(rán)声。”本义是“烧”,是个实词(后来又加火旁写作“燃”)。《孟子·公孙丑上》:“若火之始然。”用词正是本字本义。古书中多假借“然”字记录虚词,如(本文所引例句,除个别外,均摘自中学语文课本)。1、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移其粟於河内;河东凶亦然。《孟子·寡人之於国也》2、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3、然志犹末已,君谓计将安出?《隆中对》
自己动用找吧~!或写。这上传不了 1W字。在说了。也不知你学的是哪方面的怎么帮你啊~! 1、 [汉语言文学]论徐小斌长篇小说《羽蛇》的神秘色彩 内 容 摘 要本文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徐小斌长篇小说《羽蛇》的神秘色彩,并透过神秘的外在表现,从女性试图重建女权社会、寻求救赎和选择逃离三个层面,深度挖掘神秘背后的隐喻。在论述中,本文以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31 KB 日期:2009-01-16 2、 [汉语言文学]浅析我国卫星电视品牌定位经营 开题报告+论文内 容 摘 要近些年来,中国各省市都有了卫星电视,其发展的空间很大。然而由于诸多原因,中国卫视的经营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面临一些发展瓶颈。本文通过对安徽卫视、湖南卫视、东方卫视、凤凰卫视等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42 KB 日期:2009-01-16 3、 [汉语言文学]论都梁的小说 内 容 摘 要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现在,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当代军旅小说的繁荣期。都梁作为这一时期成就卓越的现代军旅小说家,作品虽然不多,但是其作品在当代文坛,特别是在当代军旅小说文坛上的地位却不可忽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28 KB 日期:2009-01-16 4、 [汉语言文学]《论语》中“之”字的使用 摘要 以《论语》一书为考察对象,采取定性定量的研究方法,探讨“之”字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研究价值。根据统计,“之”字在《论语》中出现497次,可分为连词、代词、动词、固定用法等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20 KB 日期:2008-11-28 5、 [汉语言文学]论陈染小说写作中的两性观 2008-11-22 13:16 78,848 翻译和原文doc2008-11-22 12:03 37,376 开题报告doc2008-11-22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79 KB 日期:2008-11-22 6、 [汉语言文学]陈彤对都市白领女性的透视与反思 【摘要】: 90年代,都市白领女性作为城市的新兴阶层受到了文坛的广泛关注。在所有表现这一阶层生活面貌的作品中,女作家陈彤的作品越来越受到读者的注意。她通过对都市白领女性的物质生活、物质理想、物质爱情三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661 KB 日期:2008-11-19 7、 [汉语言文学]论李渔小说之“奇” 摘 要: 一直以来,李渔都以一个“奇人”的姿态活在中国的历史长廊中。不论是其人生态度,生活作风,还是他的爱情观念,都无不体现出奇特之处在李渔的小说中,也充分体现出了这种“奇”的思想。本人试从其小说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16 KB 日期:2008-10-27 %BA%BA%D3%EF%D1%D4%CE%C4%D1%A7&btn=+%CB%D1%CB%F7+
晕 你都这时候才想起来写啊 你写什么方面的啊?
1意思不同:前言又叫引言,是写在书前或文章前面类似序言或导言的短文,而摘要指的是摘录要点。2侧重点不同:前言是论文正文的第一部分,用于介绍问题的背景,他人的研究成果和不足(简要的文献综述),以引出自己的研究动机和本论文的意义所在。摘要是对整篇论文的概述,能让读者快速了解“这篇论文解决了什么问题,结果如何。”通常包括背景、目的、方法和结果等几个部分,各项内容只需一到两句话即可。3出处不同:前言出自曹靖华《采得百花酿蜜后》:“总之,这些前言、后记,可以说是交给读者的一把开门入室的钥匙吧。”而摘要出自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我的臆测,是以为中国的言文,一向就并不一致的,大原因便是字难写,只好节省些。当时的口语的摘要,是古人的文;古代的口语的摘要,是后人的古文。”4功能不同:摘要能使读者了解论文的主要内容,当读者检索到论文题名后是否继续阅读论文的其他部分,主要通过阅读摘要来进行判断,同时摘要为科技情报人员和计算机检索提供方便。引言主要是提出论文中研究的问题,引导读者阅读和理解全文。5特点不同:摘要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并拥有与论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即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必要信息。引言是论文正文的一部分,是论文的前奏,它不具备独立性和自明性,不能单独成篇。
简单说引言是介绍论文(课题)的缘由,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一篇文章,或者是根据什么事由,导出了这样的一篇论述,是背景性质的介绍。摘要是对全篇论文的概要,通过分析、讨论,提出的方法,得出了结论。
意思不同前言:写在书前或文章前面类似序言或导言的短文;引言。摘要:摘录要点。侧重点不同前言:前言是论文正文的第一部分,用于介绍问题的背景,他人的研究成果和不足(简要的文献综述),以引出自己的研究动机和本论文的意义所在。
摘要的写法 论文摘要是全文的精华,是对一项科学研究工作或技术实践的总结,对研究目的、方法和研究结果的概括。 摘要置于主体部分之前,目的是让读者首先了解一下论文的内容,以便决定是否阅读全文。一般来说,这种摘要在全文完成之后写。字数限制在100~150字之间。内容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主要结论。也就是说,摘要必须回答“研究什么”、“怎么研究”、“得到了什么结果”、“结果说明了什么”等问题。 简短精炼是学术期刊论文摘要的主要特点。只需简明扼要地将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分别用1~2句话加以概括即可。 例文摘要仅有5句话,第一句话是假设,第二、三句话是研究内容,第四、五句话含盖了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这里省去了研究目的。如果补充研究目的,可在摘要前增加一句,如“空间曲线主缆悬索桥的施工控制计算是确保实现成桥设计线形和内力的关键。”从摘要中,我们可以看出本文主要工作是建立了空间曲线主缆悬索桥施工控制计算的新模型,通过算例验证了新模型的正确性。 引言的主要任务是向读者勾勒出全文的基本内容和轮廓。它可以包括以下五项内容中的全部或其中几项: 介绍某研究领域的背景、意义、发展状况、目前的水平等; 对相关领域的文献进行回顾和综述,包括前人的研究成果,已经解决的问题,并适当加以评价或比较; 指出前人尚未解决的问题,留下的技术空白,也可以提出新问题、解决这些新问题的新方法、新思路,从而引出自己研究课题的动机与意义; 说明自己研究课题的目的;
从内容上区分。摘要是以提供论文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可以简明、确切地论述论文重要内容的短文。 其基本要素包括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引从特点上区分。摘要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并拥有与论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即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必要信息;引言是论文正文的一部分,是论文的前奏。 它不具备独立性和从功能上区分。摘要能使读者了解论文的主要内容。 读者主要通过阅读摘要来确定自己是否需要进一步阅读完整的内容。 同时,摘要为科技情报人员和计算机检索提供了方
论文摘要是对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要求扼要地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研究方法和最终结论等,重点是结论,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侧重点在结论。引言是写在书或文章前面类似序言或导言的短文。篇幅更短一些。以简短的篇幅介绍论文的写作背景和目的,缘起和提出研究要求的现实情况,以及相关领域内前人所做的工作和研究的概况,说明本研究与前工作的关系,目前的研究热点、存在的问题及作者的工作意义,引出本文的主题给读者以引导。侧重点是过程。
简单说引言是介绍论文(课题)的缘由,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一篇文章,或者是根据什么事由,导出了这样的一篇论述,是背景性质的介绍。摘要是对全篇论文的概要,通过分析、讨论,提出的方法,得出了结论。
论文摘要是对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要求扼要地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研究方法和最终结论等,重点是结论,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侧重点在结论。引言是写在书或文章前面类似序言或导言的短文。篇幅更短一些。以简短的篇幅介绍论文的写作背景和目的,缘起和提出研究要求的现实情况,以及相关领域内前人所做的工作和研究的概况,说明本研究与前工作的关系,目前的研究热点、存在的问题及作者的工作意义,引出本文的主题给读者以引导。侧重点是过程。
摘要和引言的区别:意思不同。侧重点不同。出处不同。摘要是摘自文章中最主要的部分;而引言则是向读者说明本研究的来龙去脉,吸引读者对本篇论文产生兴趣,对正文起到提纲挈领和引导阅读兴趣起作用。
摘要的写法 论文摘要是全文的精华,是对一项科学研究工作或技术实践的总结,对研究目的、方法和研究结果的概括。 摘要置于主体部分之前,目的是让读者首先了解一下论文的内容,以便决定是否阅读全文。一般来说,这种摘要在全文完成之后写。字数限制在100~150字之间。内容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主要结论。也就是说,摘要必须回答“研究什么”、“怎么研究”、“得到了什么结果”、“结果说明了什么”等问题。 简短精炼是学术期刊论文摘要的主要特点。只需简明扼要地将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分别用1~2句话加以概括即可。 例文摘要仅有5句话,第一句话是假设,第二、三句话是研究内容,第四、五句话含盖了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这里省去了研究目的。如果补充研究目的,可在摘要前增加一句,如“空间曲线主缆悬索桥的施工控制计算是确保实现成桥设计线形和内力的关键。”从摘要中,我们可以看出本文主要工作是建立了空间曲线主缆悬索桥施工控制计算的新模型,通过算例验证了新模型的正确性。 引言的主要任务是向读者勾勒出全文的基本内容和轮廓。它可以包括以下五项内容中的全部或其中几项: 介绍某研究领域的背景、意义、发展状况、目前的水平等; 对相关领域的文献进行回顾和综述,包括前人的研究成果,已经解决的问题,并适当加以评价或比较; 指出前人尚未解决的问题,留下的技术空白,也可以提出新问题、解决这些新问题的新方法、新思路,从而引出自己研究课题的动机与意义; 说明自己研究课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