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留守儿童保护策略工作体系论文(共4篇)
第1篇:切实做好留守儿童关爱工作
宜昌市点军区常年有留守儿童约500多人,接近在校中小学生总数的10%。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建立多种机制,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关心好、爱护好留守儿童身心健康。
完善组织体系,落实关爱职责。一是建立区级领导机构。成立点军区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区委、区政府分管教育的领导任正、副组长,区文明办、机关工委、工会、团委、妇联、科协、残联、教育、科技、民政、卫计、文体旅游、司法等13个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全面协调指导留守儿童关爱工作。二是设立综合协调单位。在区教育局机关建立留守儿童关爱中心,安排两名工作人员具体联系各单位关爱工作事宜。三是落实村(居)专管人员。区委、区政府印发《关于做好教师到村(居)挂职工作的通知》,由鄉镇(街办)党(工)委具体任命,为每个村(居)选派一名具有丰富育人经验的教师担任教育副主任,专职负责开展家访和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村(居)教育副主任的任务是:负责建立留守儿童台账,给予亲情关怀;协调留守儿童与区直有关部门及爱心人士做好关爱工作;组织寒暑假期间村(居)学生实践活动。
坚持分类施策,把握关爱重点。一是积极联系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父母,责令其返回或确定受委托监护人,并对其进行教育、训诫,要求其依法履行监护职责,落实家庭监护责任。
二是对农村留守儿童父母暂时无法返家的,督促和指导其选择具备较强监护能力和监护意愿的亲属、朋友担任受委托监护人,并指导受委托监护人签订《农村留守儿童委托监护责任确认书》,落实委托监护责任。对父母双方均不具备监护能力的,及时督促留守儿童父母确定其他受委托监护人。
三是对父母一方外出另一方无监护能力状态,且暂时联系不上外出务工父母的农村留守儿童,就近护送至其他近亲属、村(居)民委员会或救助管理机构、福利机构临时监护照料,采取机构内养育、爱心家庭寄养等方式,为其提供临时照料服务。民政、教育等行政部门予以协调,保障兜底。
四是对于监护人家庭经济困难且符合有关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政策的,纳入民政及其他救助部门保障范围。
五是建立强制报告、控辍保学、户口登记、打击非法遗弃等制度。一旦发现农村留守儿童脱离监护单独居住生活或失踪、监护人丧失监护能力或不履行监护责任等情形的,实行强制报告,依法处理,保证适龄留守儿童入学接受义务教育。严格落实农村留守儿童户籍登记制度,积极动员无户籍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主动到公安机关申请办理常住户口登记。对于遗弃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依法予以治安管理处罚,涉嫌遗弃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予以惩处。
领导带头家访,营造关爱氛围。在区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联合倡议下,全区各单位踊跃参与留守儿童关爱行动,分别以所在联系村(居)留守儿童和贫困家庭学生为主要对象,组织人员主动结对子、献爱心。从县级干部到机关职工,每人都联系帮扶了一名中小学生。
2016年教师节期间,在区委书记宋涛同志的带领下,全区24位县级领导、53个区直部门的机关干部分赴各中小学校,接送各自帮扶的学生放学回家,深入281个留守儿童家庭了解生活情况和实际困难。当天的“教师节,书记陪我去家访”微信发布点击量超过15万次,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2017年开展的“我为留守儿童过生日”活动一经推出,即得到社会各界积极响应。三峡电视台、三峡日报、三峡晚报等媒体迅速跟进,争相聚焦。
目前,全区530多名留守儿童和贫困家庭学生,全部有区直机关干部和广大教师结对关爱,并坚持了“每月一次电话问候、每期一次当面交流、每年一次家庭聚会”的关心关爱机制,经常性提供学习辅导、经济帮扶、生活帮助、精神抚慰、思想行为引导等志愿服务,使留守儿童生活有人管、学习有人教、成长有人导,营造了全社会关心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
争取社会资源,搭建关爱桥梁。在留守儿童关爱工作中,相关部门积极联系、支持各类社会组织和爱心人士开展特色帮扶活动,架起了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育人的桥梁纽带。市民政局下属的“康乃馨社工集体”主动承担了桥边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辅导工作,每周安排近10名志愿者到学校与留守儿童进行互动。
区妇联组织开展的“爱心妈妈”志愿关爱活动,让25名留守儿童感受到爱心的温暖。全国优秀教师陈发喜开办的“喜伯伯爱心助学”网站,常年致力于困境儿童关爱工作,筹集现金资助学生200多名,资助金额累计200余万元,募集各种学习用品资助学生千余人次。爱心人士黄义海举办的“爱家儿童”活动,带领艾家小学留守孩子到军营和博物馆参观,召集艺术家和孩子们一起到磨基山采风,帮助他们排练节目,并成功登上了三峡电视台少儿春晚的舞台。土城中学退休教师、共产党员王正才,在土城村委会成立“爱心小课桌”,连续四年免费为100多名留守儿童辅导功课、组织文体活动,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快乐度过寒暑假。
在这些先进典型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主动参与到留守儿童关爱行动中来。2016年底评选出在关爱留守儿童、资助贫困学生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10位表彰对象(含个人和团队),授予首批“感动教育年度人物”的嘉奖,宣传这些发生在身边的好人好事,激励全区人民为关爱下一代贡献更多的力量。
开展家校共建,优化关爱环境。坚持硬件和软件提升相结合,不断优化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近年来,点军区抓住“全面改薄”实施机遇,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村中小学学生寝室和食堂餐厅环境,尽力保障留守儿童平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和公共服务的权利。以“培育阳光大气学生品质、打造城乡统筹教育新区”为目标,在各中小学校探索构建区域化课程,强化体育、音乐、心理、生活、礼仪等特色课堂教学,努力提高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各项学生文体活动中,有意识地为留守儿童增加展示的机会,通过举办“心向阳光”全区留守儿童大联欢文艺汇演活动,让留守儿童和帮扶人员共聚一堂,共同分享孩子们付出心血换来的成果;通过将宜昌“梦想城”设施搬到学校,让留守儿童参与“规划人生”等职业体验活动,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和希望。高度重视家庭在留守儿童关爱中的关键作用,尽力畅通亲情沟通渠道,指导留守儿童与在外家长加强交流。通过向留守儿童家长发出《致在外打拼的家长一封信》,倡导在外务工人员一周至少与孩子通一次电话,一个月至少和老师联系一次,一年至少与孩子团圆一回。
为强化对家长责任的教育,点军区组织职教中心开发家长课程,开展系列培训;同时,建立“点军家教”短信平台,每周向家长群发一条家教短信,让家长认识到健全的家庭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帮助留守儿童家长和监护人更加明确所应肩负的法律责任,学会怎样与孩子进行有效地交流与沟通。
发展地方经济,夯实关爱根基。让更多务工人员在本地就业,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要举措。点军区认真落实省、市关于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有条件、有能力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数量。一是加大产业培育力度,全力支持本地重点企业扩大生产,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园项目建设进程,不断拓展就业空间;积极扶持休闲观光农业、农村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加快发展,不断挖掘新的就业岗位。二是加强就业培训服务,常年开展“春风行动”“就业创业服务大篷车”等活动,组织开展家政、厨师、焊工、月嫂等就业培训,帮助务工人员提升技能水平。三是做好企业对接服务,采取主动上门的方式,积极向本地企业问需求、问岗位,重点向群众宣传本地企业的就业信息,尽力吸纳本地人群就业。四是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竭力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努力为农村家庭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作者:高杰
第2篇: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研究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这是针对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因监护不到位和家庭教育缺失而提出的有效应对措施,对于维护留守儿童合法权益、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实现共享发展有重大意义,受到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区(村)、社会各界等各类主体共同参与。
一、政府要在党委领导下,发挥主导作用
地方政府应该在党委领导下,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总体部署。要强化媒体宣传引导,树立全社会关爱服务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新风尚,构筑良好的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教育环境。要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数据库、动态监测体系和监督考核机制,定期为同级政府的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等提供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测信息。
二、学校要切实发挥主阵地作用
要在中小学建设留守儿童关爱服务阵地。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档案、联系卡及家访制,及时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登记和跟踪管理,实施针对性教育和管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专门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开设校本课程,把团队、尊重、平等、和谐的观念贯穿于校园文化建设全过程,营造良好的尊重、关爱留守儿童的氛围。完善学校体育设施、图书室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留守儿童业余精神生活。
加强学校关爱队伍建设。要加强寄宿制学校的生活教师、心理咨询教师、专业管理人员的配备,通过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悉心照料、关爱留守儿童,让其形成良好的生活及学习习惯;及时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培养其健康心理。为农村留守儿童开设有针对性的课程或讲座,对其加强生存、安全、法制及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及时补充其精神生活,提高其自觉意识和能力,减少留守儿童通过非正常渠道寻求精神抚慰的可能性。
三、社区(村组)要为农村留守儿童创造良好成长环境
健全社区(村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阵地,以“小草学堂”、农家书屋、妇女之家、村文化展览馆、亲情活动室等为载体,开辟好活动场地,添置必要的设施,组织业余文化活动,为农村留守儿童开展活动搭建平台。
加强社区(村组)关爱服务队伍建设,灵活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管护人员,邀请有余力的、有责任心的党员、退休返乡居住的干部职工、退役军人、假期返乡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等兼职辅导,为农村留守儿童开展活动提供课业辅导和生活监护。选择有责任感的家庭、亲戚或爱心人士,通过“代理家长”、“结对帮扶”等形式,就近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难题。经常组织各类群团组织进社区,为农村留守儿童最大限度提供关爱行动。
四、强化家庭主体责任
父母要依法履行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外出务工人员要有自觉意识,尽量携带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暂不具备条件的把留守子女委托好,确保子女健康成长。外出务工人员要努力创造条件,与留守未成年子女常联系,经常过问,了解掌握其生活、学业情况、成長问题、情绪变化等,并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最大限度对子女的健康成长实施实时监控。外出家长要经常回家探访留守子女,并与学校和社区(村)相关人员及时联系,全面了解留守子女的学习、生活情况,并做出调整安排。
五、吸引社会各界的参与,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农民工所在务工城市要及时改革户籍制度,让农民工融入当地生活,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用工方可以针对有未成年子女的农民工,制定相应对策,为其提供带薪休假、报销路费等特殊照顾,让农村留守儿童有更多的机会与父母接触。媒体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公益宣传,动员社会各界及爱心人士参与农村留守儿童关爱行动。要吸引志愿者参与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服务,志愿者可以通过捐资或组织活动等形式,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全方位的关爱服务。各类群团组织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假期日间照料、课后辅导、心理疏导等关爱服务。
作者:倪守敏
第3篇: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策略探究
伴随我国城镇化、工业化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大量剩余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他们的子女受制于户籍、经济、入学等因素,无法随迁进城,而成为教育实践中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农村留守儿童难以获得正常的生活照顾、安全保护及教育培养,逐渐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弱势群体。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为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提供了创新的实践思维和丰富的技术手段。在短期返乡就业及随迁进城难以实现的背景下,探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概述
我国人口流动主要从农村向城市迁移,农村留守儿童因而占据了留守儿童的主要比例。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外出务工连续3个月以上的农民托留在户籍所在地家乡,由父、母单方或其他亲属监护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经商,留守儿童出于户籍、经济、入学等因素限制,只能留在农村托养于祖父母等亲人、亲戚、朋友甚至独立生活,其生存现状不容乐观。
1.1心理问题
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生活,缺乏亲子交流的机会,难以获得父母的适时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亲子关系表现疏离。留守儿童的苦闷、烦恼、压抑、恐惧等情绪往往积压内心,无法找到倾诉出口及途径。长此以往,容易造成留守儿童对外部世界产生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自信心不足,少言寡语,胆小懦弱,害怕与他人交流交往,以至自我封闭,变得自卑孤僻。
1.2学业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离开父母,托养于祖父母等亲人、亲戚、朋友甚至独立生活。一方面父母外出务工无暇关心和顾及孩子的学业状况。另一方面以祖父母为代表的托管方,更多着眼于孩子的日常生活起居。在面对孩子的学业问题上,由于自身较低的文化水平而表现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留守儿童因而极易对学校产生疏离,出现孤立感、无意义感、无力感和无规范感,具体表现为学习动机缺乏,厌学、逃学,不求上进,不服管教;学习习惯不良,自觉性较差;学习基础薄弱,学业发展产生重重困难。
1.3安全问题
首先,农村留守儿童由于自身天性好动,生活经验不足,安全意识薄弱,防范能力较差的特点,极易陷入各种风险之中;其次,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及安全教育减弱,留守儿童被拐卖、受侵害、意外伤害事件时有发生;最后,学校教育由于侧重文化教育,加之学习资源缺乏,面向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实践薄弱,留守儿童所应具有的安全风险意识及风险防范知识较为缺失。
1.4道德问题
由于父母常年离家外出,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十分缺乏。家长难以通过身体力行,点滴示范,树立榜样,实现有效的道德引导,进而影响留守儿童正确是非观的树立,具体表现为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横行霸道,任意妄为。在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下,极易养成不良生活作风及行为习惯,误入歧途。
2.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实践的优势分析
2.1丰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的实践形式
以多媒体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能有效补充、延伸和创新传统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实践活动,基于留剖L童关爱创设虚拟、多媒、开放、共享的协作交流、资源获取、工作管理的社区平台。活动开展形式更具时代性和技术性,使留守儿童关爱实践工作更为灵活、高效。
2.2突破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的时空限制
以多媒体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能有效地突破时空限制,增强信息交流的直接性和便捷性,为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学校三方之间提供随时随地的同步或异步交流,创立多维的沟通交流体系,为留守儿童关爱提供了畅通的信息交流基础。
2.3弥补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的实践资源
以多媒体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实现了图、文、声、像多种媒体素材的高度集成以及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传输。其能满足关爱留守儿童、关爱实践工作需要,提供多媒化的留守儿童宣传素材,加强留守儿童问题的宣传效果,营造关爱关注留守儿童的氛围。此外,基于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和关爱需求,充分利用各种信息终端,设计和开发立体化、形象化、网络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文化教育资源、安全教育等资源,从而丰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的实践资源,增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3.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实践的策略设计
3.1打造家校合育互动平台,缓解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核心问题。要实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留守儿童、家长、学校之间的沟通协调和共同努力。以学校信息化软硬件环境为基础,创建家校合育互动平台,实现留守儿童、家长、学校之间多维、开放、高效沟通交流,能有效改善留守儿童心理现状,健全留守儿童人格发展。首先,家校合育平台为留守儿童和家长提供了在线团聚功能,双方可利用平台的文字、语音、视频功能进行聊天、留言、评论等交流活动。多媒体信息传递,缓解了子女与父母间的思念之情,增进了双方的相互了解。留守儿童在突破时空限制的沟通交流中,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和无奈,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疼爱,进而获得心灵抚慰。其次,家校合育平台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媒体,过程性记录了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思想情况,便于家长受孩子成长点滴,及时进行评价和鼓励。“家校在线交流”功能实现家长和学校针对留守儿童教育开展沟通交流,帮助家长深层次了解孩子心理状况,家校協助共同解决孩子教育问题。最后,家校合育平台为留守儿童提供“在线心理咨询”功能,及时解决心理问题。当留守儿童感到孤独无助、苦闷压抑时,可在线求助学校教师,通过倾诉和对话的方式,及时排解心理不适,进而投入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之中。
3.2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克服农村留守儿童学业问题
学业是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的核心任务,学业问题因而成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实践的关注焦点之一。纵观诸多因素,学习动机缺失是导致留守儿童学业问题产生的重要根源。基于信息技术视角,在文化学习中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能实现儿童学习动机的有效激发,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其学业问题,实现学业成绩提升。首先,学校应加大投入,加强信息化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使信息化教学实施与推进成为可能。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适时、合理、有效地引进信息化教学,以新颖、先进的教学形式吸引留守儿童的学习注意力。其次,教师应科学、有效地实施信息化教学。运用信息技术实现知识内容的多媒呈现与高效讲解,激发留守儿童学习兴趣,帮助其建立牢固的知识基础,获取学习成就感。运用信息技术拓展知识内容学习,加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及应用,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学习的意义所在,进一步激发学习积极性。运用信息技术变革学习形式,实现从以听讲为主的传统学习形式向基于信息技术的自主学习、小组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转变,逐步培养留守儿童的自主学习与自我规划能力,强化人际交往能力。在新型学习形式中,留守儿童初始由于学习形式新鲜参与尝试,随即在过程中获取学习成就感,体会知识学习快乐,学业成绩逐渐得以上升。
3.3巧用信息化学习资源,强化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教育
由于缺乏父母的日常监护,人身安全是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传统实践上,提升留守儿童安全意识,强化安全风险普及和风险知识获取,是以学校为主体,实施安全教育课程。其实施形式单一,以课堂教授、专题讲座等说教的形式为主;学习资源较为单一,以课本、简单音像材料为主;内容呈现缺乏情境性、可参与性以及可视化特征,忽视了从留守儿童学习需求及学习特点出发,进行课程与教学设计,学习效果并不理想。信息技术手段的不断革新,各种基于学习者视角,强调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新型学习资源不断涌现,例如目前流行的教育游戏、微课等。教育游戏以传统游戏活动为原型,通过多媒化、情境化、虚拟化的学习环境将安全教育内容以游戏活动形式进行呈现,有效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通过设疑、通关、奖惩等学习环节,实现留守儿童对安全教育内容的深入认知和理解。微课则是基于某一知识点或主题内容颗粒度,以一般不超过5~10分钟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的多媒化、网络化的自主学习资源。可将留守儿童需要了解的安全教育知识加以碎片化,形成安全教育专题系列微课。其不仅适合教师用于拓展安全教育课堂的内容及资源,而且合适农村留守儿童通过计算机、手机等信息终端,在课外进行安全教育学习的延伸、强化与巩固。富媒体化、情境化、教学设计精细的安全教育微课,有效契合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需要及特点,有助于深层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微课中内嵌的问题思考、模拟操作、练习评价便于营造安全风险场景及氛围,通过多次重复播放帮助留守儿童提升安全风险意识,深化安全教育知识的认知与记忆。
3.4建设思想道德微信平台,提升农村留守儿童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发展关键因素。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修养,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需要重点关注的教育问题。目前,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实施途径为开展思想道德课程教学。为拓展和延伸思想道德课堂,可利用当前快速发展的微信公众平台,建立思想道德修养的培育社区。平台设置思想道德学习、名人成长传记、同辈榜样掠影、励志名言警句、思想交流论坛、思想变化日志等栏目。通过多媒化、可视化的信息资源推送,回顾课程讲授,感受名人成长,学习同伴事迹,感悟励志文字,让农村留守儿童浸润于思想修养的正能量环境中,进而抵御不良思想和风气的侵袭。通过思想交流、思想记录与呈现进行自我反思,提升道德修养。
4.结语
关注和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是当前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在心理、学习、安全、道德各个层面关爱留守儿童,最大限度地弥补情感关怀和教育缺失,才能促进其健康快乐发展。
作者:缪倩
第4篇: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研究
1研究背景
近年来,社会转型、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选择进城工作,随之出现了留守问题,留守儿童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段秀荣对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留守儿童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全国18岁以下留守儿童6973万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高达6103万人。2月14日,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发〔2016〕13号》文件,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被提上日程。儿童是家庭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和谐,甚至一个民族的兴衰,因此留守儿童需要全社会给予更多的关爱保护。山西省属于中部地区,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多,本次研究就是以山西省JL镇的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访谈、实地调查以及相关的实务介入,了解该乡镇的留守儿童数量规模、生活状况、学习及受教育情况,心理及行为问题和安全状况等,运用社会工作方法介入留守儿童生活、心理、行为等,探索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的途径和方法,总结经验并进行反思,进而提出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的相关建议。
2留守儿童概念的界定
对于留守儿童的界定,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定义,主要争议在儿童的父母是否是双方都外出、外出务工的持续时间、留守儿童的年龄这三个方面。范先佐: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务工,被留在老家的那些孩子属于留守儿童;段成荣和杨炯则以父母至少有一方外出务工来界定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则指其户籍所在地为农村的留守儿童;周福林与段成荣关于留守儿童的综述中对于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时间的长短,不同研究有不同的标准,有一年、连续四个月或六个月;政府文件中对留守儿童的定义: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综上,对儿童的父母外出情况、外出务工的持续时间、留守儿童的年龄作出的界定,故此本文将农村留守儿童界定为父母双方中至少一方外出务工、不满十六周岁的、其户籍所在地为农村地区的儿童。
3JL镇基本情况
3.1JL镇概况
JL镇座落于山西省吕梁市,是革命老区贫困区的集合体,有14个行政村,41个自然村,分布在东西两山、南川河流域,总面积70km2,孝柳铁路、209国道、340省道贯穿南北,交通便利。全镇总人口20639人,总户数5667户,耕地面积1128.47hm2,总劳力7016人。山西人恋家,常说“好出门不如歹在家”,该镇也一样,而且在当地还有本地的煤炭产业,总体而言外出务工的人不多,但是近些年煤炭行业的不景气,陆续有人选择外出务工。该镇有9所小学及1所初中,留守儿童数量近百余名。
JL镇的社会工作服务站是以民政部“三区”项目为依托,于2013年成立,推崇“社工引领,志愿者辅助”的服务模式,开展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三留”人员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其中留守儿童是工作站一类重要的服务人群。因JL镇的留守儿童人数不多,所以在进行服务时并未做严格的划分,驻站社工对该镇的留守儿童做了摸底调查、建档工作,对有特殊需求的留守儿童进行了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截至目前,社会工作站服务的留守儿童79名。
3.2JL镇留守儿童概况
本次研究通过走访及问卷的方式对该镇9所小学的留守儿童进行摸底调查,共有小学生1463人。其具体情况见表1。
首先,由表4可知JL镇的小学生中有留守儿童约79人,其男女比接近1:1,只有全部人数的5.4%,可见该地外出务工的人员很少,留守儿童也较少。其次,由表2可知在这些留守儿童中仅父亲外出约占75.95%,仅母亲外出约占10.13%,父母都外出打工的占13.92%,但这其中也约有22.78%单亲的留守儿童,因此没有父母陪伴的占36.71%。有父母一方陪伴的留守儿童约占63.29%。根据其监护人是否在其身边可以把农村留守儿童分成四个类型,即单亲监护、隔代监护、亲朋监护、同辈监护。由表3可知79个留守儿童中,63.29%是单亲监护,32.91%人是隔代监护,3.80%人是亲朋监护,没有同辈监护的情况存在。
4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及分析
留守儿童“留守”不等于“问题”,不应把他们“标签化”,他们只是相对缺少亲情和关注,在成长发展中出现问题的可能性较高,其生存现状也表明这一群体需要更大的关注力度和关爱保护。
4.1监护不力,影响营养健康
儿童时期是成长发育的黄金时期,崔篙等人曾在文章中指出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营养健康的负面效应大于家庭收入的增加所带来的正面影响,在JL镇亦如此。首先,临时监护人监护不力,缺乏科学的喂养经验,大多数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是祖父母辈,受祖辈饮食结构和勤俭节约生活习惯影响,往往忽视孩子的营养状况,忽视孩子的营养是否均衡、是否跟得上,以致孩子的健康成长得不到保障。其次,监护不力,对儿童疏于管理。在机构服务的79名留守儿童中,有66%的留守儿童有充足的零用钱,并且自己管理;有22%的留守儿童有少量的零用钱;有5%的留守儿童家庭经济困难,基本没有零用钱。留守儿童一般都有足够的零花钱,但因年龄小、自控能力差,并且缺乏甚至没有营养搭配的意识,以及临时监护人疏于管理,他们常常将自己的零花钱用于买垃圾食品,用于玩乐方面,无法顾及到自己的健康营养。最后,临时监护人监护不力,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处于劣势,卫生习惯方面尤为明显。与班主任的交谈中,大部分班主任说“父母不在身边的学生衣着不能保持整洁,长时间不能更换,做不到勤换衣物、勤洗头洗澡、勤剪指甲、及時理发等”,在实践过程中也发现留守儿童中大约60%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容易生病,营养健康得不到保证。
4.2家庭教育缺失,忽视道德行为塑造培养
儿童时期是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行为习惯等养成的关键时期,其中道德行为有探索性、模仿性的特点。家长和教师应当以中小学生的道德行为准则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和学生,让孩子们从小养成诚实守信、自尊自爱、礼貌待人、尊敬师长、遵规守纪、严于律己等良好道德品质。部分留守儿童因自律性差,临时监护人的忽视、放纵或溺爱,家庭教育及父母言传身教的缺失,道德行为的塑造处于劣势。留守儿童出现道德行为问题,常常会被临时监护人忽视,即使意识到了,也因无力管教,使情况恶化,出现个别极端行为。另外,家庭教育缺失,临时监护人的疏于监管,使留守儿童更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尤其不良信息的干扰诱惑,出现旷课逃课、抽烟喝酒、出入游戏厅网吧,沉迷于网络,甚至出现拉帮结派、打架斗殴、抢劫、偷盗、赌博等现象。
4.3亲子关系疏远,心理脆弱
留守儿童基于生理的生长发育,其心理也呈现发展性、依恋性、可塑性等特点。心理问题是内在和外在各方面交互作用而产生的,留守必然会对儿童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但张帆曾在文章中说明,大部分研究显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非留守儿童,也有少数研究提示,两组人群心理健康水平无显著差异。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包括留守儿童性别、年龄、父母外出时间、监护人类型、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文化程度、父母与孩子的联系频次、家庭子女数、是否住校、人格特征、亲子关系等,但毫无疑问的是亲子关系的疏远会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成长造成影响。在JL镇的实地调研期间发现,只有个别的留守儿童有些许不良的心理表现,例如:冷漠、缺乏安全感和家庭归属感、自卑封闭、脾气暴躁、逆反心理等。JL小学的L老师证实留守会对儿童的心理产生影响,举一个典型的例子:过生日。有父母陪伴的儿童会将蛋糕和小零食拿到学校,或是邀请儿童一起过生日,而留守儿童由于没有父母的陪伴,过生日不会去跟班里的儿童分享,有的甚至不过生日,出现被嘲笑、自卑等现象,这有可能会对儿童的心理产生创伤。类似事情都会对留守儿童的心理产生影响,变得脆弱。
4.4教育资源有限,学习成绩受到影响
2001年开始,农村地区对中小学布局规划进行调整,撤点并校,近一半的中小学被撤并。JL镇受撤点并校的影响,只有1所中学、9所个小学,JL小学的规模最大,资源相对更多,另外8所小学教育资源相对更加匮乏。79名留守儿童,超一半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不太理想,有个别辍学现象,但也并非所有留守儿童的成绩都差,大约10名成绩处于中上游,也不乏特别优秀的。虽然成绩并不能说明一切,但是它可以反映出一些问题的存在。留守儿童相对非留守儿童有以下几方面处于劣势:首先,农村留守儿童除了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机会外,家庭教育存在缺失,临时监护人只注重学习,缺少其他受教育的机会;其次,父母因外出务工,觉得亏欠孩子,会留给孩子较为充足的零用钱,孩子天性爱玩,加之临时监护人疏于监管,往往沉迷于游戏或网络,影响学习;再次,在JL32.91%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都是孩子的祖父母,年龄普遍较高,大部分都是文盲,没有学业辅导能力,影响孩子的学习;最后,监护人对家庭教育忽视,加之农村地区学校办各方面资源有限,学校与家长交流沟通不力,这都会对留守儿童的成绩产生影响,通过与一线的教师交流发现,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来开家长会的不到三分之一,而且即使来开家长会也只是走过场,不能解决问题。
4.5隐患较多,安全受到威胁
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通常是祖父母辈,他们往往年龄偏大,能力和精力有限,无法给予孩子很好的照顾和监管,导致留守儿童存在许多安全隐患,溺水、触电等事故时有发生,也容易遭受不法分子侵害,例如人身伤害、猥亵、拐卖等。据安徽医科大学的相关调查,留守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率高达46.8%,比非留守儿童高出13个百分点。在JL镇的实地调研中,发现在该镇留守儿童生活中存在许多安全隐患,排在第一位的是交通安全隐患,这与该镇的特点有关,该镇主要产业是煤炭产业,在国道、省道以及平常的路段中有大量的拖挂式的卡车,交通事故频发,留守儿童安全受到威胁。另外个别留守儿童在家中有时用电磁炉或电锅做饭,有触电的危险。确保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是家庭、学校及全社会的责任,我们能做的是提高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同时为其创造安全友好的环境。
5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需要留守儿童个人、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共同关注,其问题的复杂性也要求社会工作介入手段的专业性,社会工作作为以助人自助为理念,服务于弱势群体的专业方法,在充分考虑服务对象的需求及主体性的前提下,运用专业的知识与技巧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缓解困难。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无论从留守儿童自身、家庭还是社会层面,无论是从儿童个人心理调适,家庭支持还是社会资源的整合层面都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5.1JL镇现阶段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的途径与方法
JL镇留守儿童的社会工作介入主要是依托JL镇社会工作站在JL镇开展的工作,主要针对该镇留守儿童现存的问题,对其个人、家庭、学校以及社区等层面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
5.1.1留守儿童个人层面的介入。留守儿童个人层面包括了个人的成长经历,家庭生活环境,个人的学习、生活习惯、态度转变、行为方式,人格的塑造,能力的提升,个人价值观取向等,针对留守儿童个人层面的介入,可以采用个案或小组的专业工作方法。
留守儿童个人层面的个案工作,社会工作者在进行工作时,坚持案主自决,个别化原则,为不同的案主设置不同的服务方案。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案主链接资源包括经济的、物资的或精神的,也可以帮其重建或丰富社会支持网络。例如可以帮助特别困难的留守儿童寻求社会救助等;在社区中招募高年级学生志愿者,帮助学业困难的留守儿童辅导功课。留守儿童个人层面的小组工作,可以建立手工小组、心理治疗小组、成长小组、学习互助小组、抗逆力提升小组等,利用小組工作方法,从朋辈群体中获得慰藉和支持,彼此分享喜悦、分担烦恼、相互影响、相互帮助、共同成长。
5.1.2留守儿童家庭层面的介入。家庭层面的介入,每个留守儿童的家庭都有其独特之处,首先要了解留守儿童家庭,包括父母工作情况、替代监护人情况、监护状况、与父母的沟通状况等,对其中的一些负面境况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利用个案、小组或社区的专业工作方法对家庭进行介入。
农村留守儿童一般存在监护不当、疏于监管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聘请相关专家讲座培训等方式向临时监护人和父母传授有关儿童心理学、行为学等相关的知识,以提高临时监护人的监护能力。就亲子关系问题,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引导父母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沟通,并强调沟通的方式,建议采取电话、网络等多种方式定时进行沟通,最好定期进行视频聊天,从而促进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亲密度以及正常亲子关系的建立。同时,社会工作者也计划在父母返家期间,组织他们学习亲子教育、亲子沟通相关的知识以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改善亲子关系。在留守现状不能改变的情况下,父母对子女多一些关爱,临时监护人更加尽责与父母共同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近似完整的家庭氛围和环境。
5.1.3留守儿童学校层面介入。学校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社会环境,学龄期将近一半的时间都在学校中度过,因此学校层面的社会工作介入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保护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学校设立社会工作部门,学习之外的一些工作可有学校社会工作者来承担,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爱和关心。针对学校整体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度不高,留守儿童自我保护、维权意识薄弱,安全、法律知识匮乏等现状,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讲座、小海报等宣传方式来增加学校和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也可以通过“安全周”、“法律小讲堂”等小型活动去强化留守儿童的自我保护、维权意识,同时丰富他们的知识。
学校中留守儿童工作相对开展较为顺利,以班主任为主,以班级为单位,可准确把握留守儿童的真实情况并建档。班主任要全面掌握自己班级中留守儿童的情况,对于需要帮助的,应及时转介给社工,寻求专业的帮助。班主任、社会工作者和临时監护人共同关爱保护留守儿童,使他们的生活多一点关爱,学习多一点辅导,情感多一点交流。
5.1.4留守儿童社区层面的介入。儿童正处于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行为习惯等养成的关键时期,自控能力差,易受到周围不良信息的影响。因此,保证留守儿童免受不良信息的干扰,为其创造和谐友善的外部环境是必要的,而社区是其生活的首要外部社会环境。现阶段对于留守儿童社区层面的社会工作介入,主要就农村留守儿童课业辅导,在社区内设立“六点课堂”,针对农村留守儿童课外娱乐匮乏的问题,可以在周末组织课外读物分享活动或组织观看电影等,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
5.2JL镇留守儿童社会工作实务反思
JL镇的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无论是从儿童的自身成长,家庭关系改善还是从儿童的社会适应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JL镇师生、家长、村民及领导的肯定和赞赏。但对实践过程进行反思,我们也发现了许多问题和困难,首先,当地方言很难听懂,交流有障碍,与老人的交流尤为明显;其次,当地群众没有意识到留守对孩子的影响,不能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再次,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低,社会工作社会认可度有待提高,工作开展难度加大,社会工作队伍较少,工作量大等;最后,在留守儿童的关爱和保护方面父母的责任是最主要的,父母即使不能陪在孩子身边,也不能放任不管,要尽可能地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的环境。
6对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的相关建议
6.1完善相关政策法规,营造良好的环境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为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营造良好的环境。一方面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积极出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保护农民工、留守儿童的相关政策。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最直接、最有效、最根本的办法,就是要让子女们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副主任王卫东也曾提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关键是推动流动人口子女随迁。例如: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就业岗位,引导激励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提倡父母进城务工时,带子女一起进城学习、生活,并为其提供一定的帮扶,创造平等接受教育的条件。
另一方面,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需要政策上予以支持,同时明确社会工作者的岗位职责。JL镇社会工作站留守儿童工作的开展必须有当地政府的支持,以及其他各个相关部门的配合。在许多地区还正处于探索阶段,社会工作者没有明确的岗位职责,社会大众会将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混淆。因此应设立专门社会工作部门,并提供相应的硬件设施,明确社会工作的职责义务。
6.2加强农村社区建设,整合资源,丰富留守儿童社区生活
通过当地政府支持或是其他捐赠等,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在农村社区建立社区图书馆、体育馆、休闲娱乐馆等,并安排专人管理,让留守儿童在有安全保障的地方学习休闲娱乐,在丰富留守儿童课余生活的同时保证其安全。方便孩子在这里看书,学习知识,丰富孩子的假期生活。同时也要加强农村地区的软件设施建设,在社区里面组织各种各样有益于留守儿童成长的活动,社区内设立“六点课堂”,周末课外读物分享活动或组织观看电影等。此外,社会工作者可以在社区中动员居民,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积极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改善社区文化氛围,让留守儿童在这样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6.3提高社会工作认同度,方便留守儿童社会工作的开展
宣传社会工作,提高社会工作认同度。加大农村社会工作宣传力度,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大型活动等媒介向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群众全面宣传什么是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的理念和工作内容等,从而让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群众都了解、接受和关注社会工作,提高农村居民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同度,并在工作上给以支持和配合。做好实务工作,塑造良好的社会工作者形象,提高社会工作认同度。在工作时,社会工作者要注意自己社会工作者的形象,脚踏实地,要将社会工作者的职业操守和专业价值理念植入实务工作中。
6.4加强农村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提高其专业服务能力
中国是农业大国,拥有近8亿农民,农村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建设的重点,以JL镇为例,JL镇属于中部贫困农村地区,其社会工作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部分农村地区还没有开展社会工作,即使开展的地方还面临社会工作者数量少、专业服务能力低、难以胜任留守儿童社会工作等问题,因此应该加强农村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提高其专业服务能力。我们必须意识到农村社会工作现状有其客观的原因,例如我国社会工作起步较晚,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总体偏低等。加强农村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除专业社会工作者外,也可以让部分基础农村社区工作人员、教师、社会志愿者等学习社会工作的知识,壮大社会工作的队伍。
作者:牛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