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我是谁哲学论文范文

我是谁哲学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

我是谁哲学论文范文

多给些分啊 有两篇 自己选哈1我是从初中开始就考虑这个问题的,因为我的敏感脆弱,我生活在一种规范性逼近(我应该成为什么)与生成性逼近(我怎样成为什么)之中。我毕恭毕敬地成长,不间断地做三好学生,朝“理想”一步步地迈进,直到“理想”实现――我考进了中师,为许多同龄人羡慕。但我的内心一直有另外的声音存在,到了中师,这种东西全面爆发,青春期里布满了荒唐迷惘,多年以后我明白,这是一种存在性焦虑,而我在中师的第一篇作文,就是通过一篇无厘头式的对话追问:人为什么要活着?这种追问使我在不同的存在哲学中摇摆,形成了我称之为“哈姆雷特”性的东西。许多时候我之所以对于名利不过分地执着,就是源于内心深处的存在追问而非道德品质。这种追问让我特殊迷恋现代派文学,让我外表平静,内心却经常饱受折磨。我一直认为自己特殊适合从事简单单调的工作,以平衡内心的丰富敏感。比如图书治理员,流水线上的工人等,把肉体交付给程序化的工作,让灵魂在另外的地方飘逸。但是遗憾的是,我成了一名教师,从此走上了一条永远不能安妥的道路。简单单调的工作其实很轻易提供稳定的满足感与成就感,这种满足感与成就感与专业化有关。但当我踏入教师这个行业以后,我沮丧地发现,教师成为一个真正专业化的职业在我有生之年是不可能了,这个职业专业性非常模糊,是一片由许许多多琐事的事件填充而成的虚空。更可怕的是,我又重新回到规范性逼近与生成性逼近之间,而规范性逼近与生成性逼近又由于缺乏专业标准而变得十分随意,让人无所适从。真正的专业是有界限的,这种界限包括与其他职业的界限,与自我生活的界限。但对教师而言,与其他职业的界限其实并不清楚,一个非师范类的学生可能比师范类的学生更适合教师岗位。与其说与专业有关,不如说与性格有关。最可怕的是,教师的职业生活无边无际地漫延,浸透了24小时――许多个夜晚,梦里我都站在讲台上,战战兢兢。这种无边无际经常让人感觉到惧怕,感觉到职业生活之外别无生活,你无处可逃,没有人告诉你“下班了”,你永远都在上班状态。我相信,许多教师既在逃逸,又无处可逃,因此事实上处于一种存在性尴尬,处于一种不上不下的漂浮状态,直至生命结束。因此教育界,乃是犬儒哲学最发达的场所。我缺乏一种坚定的信仰,我的理想主义,就是在这样的存在性焦虑上生长出来。因此理想主义与其说是一种道德诉求,不如说是一种对于自我肯定的寻求,是为了在不断地寻找中解决“我”的问题。因为这种立场,在每一次面临抉择的时候,我总会回归自己的内心:我到底需要什么?什么对我是最重要的?我会因这种选择而找到生命的意义吗?人,总是被许多机会所左右所俘获,从而迷失了自己。朋友问我为什么加入新教育,我说是因为“不忍”。我从农村走到县城再走到都市,从西部走到南部再走到东部,从小学走到初中再走到高中,从教学走到公益再走到研究,在这种旅程中,中国的师生所遭遇的种种困惑,无奈,旁徨,是我所切身体验到并深入我生命深入构成存在焦虑的一部分的,而不是那些专家学者从外部的观察。一年多以来,我亲历了新教育深刻而又痛苦的裂变,看到了未来可能的前景与困难,这让我振奋,让我对中国教育还抱有一线希望。因此我经常想,或许所有新教育共同体成员都有着某种不同程度的存在性焦虑。当这种存在性焦虑纠缠我们的时候,我们才会有存在性追问,才会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才会明白生命不应该是位子、帽子的附属品,而应该是它自身。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朱老师所说的“对于新教育,每个人都是过客”才显示出其意义。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奉献与牺牲,这是对自己生命意义的重新书写,只有在这种书写中,我们才能够摆脱名与利的枷锁,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否则,我们的人生便面临危险。同样的危险也存在于新教育。作为一个组织,也有可能在各种各样的令人眼花缭乱的机会中迷失自己。过多吸纳外在的项目、机会会让自身不堪其负并且最终崩溃,因为这只是外在的堆积。在无穷无尽的暗礁中航行,很轻易受到诱惑而迷失方向。要不断地拾取一些东西总是轻易的,这是人的天性,也是许多组织的天性,但要学会丢掉一些东西则是困难的,然而,只有敢于丢掉一些东西的人或者组织,才可能获得真正实质的进步。只有从加法思维变为减法思维,新教育才能够触摸到自己的“存在”,并获得真正的解放。2我是谁--人的解读(罗索)我认为人有四种属性,自然性,社会性,意识性,思维性.每一属性又分五层.空白处为我还没想好.自然属性 表我: 自我受外界刺激而变,如生病(下同)自我: 肉体真我: 生理心理需求本我: 新陈代谢原我:基因社会属性 表我: 朋友 组织(党派) 集团(公司)自我: 家庭 国家 阶层真我: 家族 民族 阶级本我: 血缘 种族原我:意识属性 表我: 性情 情绪 潜力自我: 人品 脾气 能力真我: 人格 性格 天赋本我: 人性 气质 兴趣原我:自私 任性思维属性 表我: 表象 观点自我: 抽象 观念真我: 形象 意志 思想本我: 印象 逻辑 理想原我:人的所有事情都能在这里找到。自我是随时随外界刺激而变的。自我也是变的,但有一个过程。真我就需要自我调节了,但只能表面压制或激励,但不能从改变上改变,属于治标不治本,一不小心就回去了,叫屡教不改,也叫执着。自我就更难了,不能变,想变也变不了,如果硬要变,不是疯就是死,叫病入膏肓,或烂泥扶不上墙,死猪不怕开水烫,不见棺材不掉泪,当然你也可以叫它宁死不屈。至于原我,你摸都摸不到。这就是它们的区别,你可以对照自己试试,特别是意识属性。下层的内容会影响上层的内容,但似乎并不能决定,互相影响。本我的内容在每个人的身上是不谎模诵砸苍谡獠悖虼巳诵允遣煌模褪撬涤猩贫裰帧O衷谝话闳衔诵允亲运降模运绞遣皇粲诙竦模巧锏谋拘浴5谡饫铮锏谋拘裕ㄗ运剑┦窃遥诵裕ū疚遥┦怯猩贫竦摹5胰衔贫癫皇谴骋庖迳系母拍睿Υ哟嬖诘慕嵌热ブ匦露ㄒ澹热缍袷恰捌苹荡嬖凇保比徊荒苷庋虻ァO质抵杏幸恢秩讼不陡伤鹑瞬焕旱氖拢热缥蘩碛傻钠苹倒铮残砭褪恰岸瘛钡娜耍残碚庵秩舜硬换嵘比朔呕穑踔猎诩依锘故呛煤⒆印1疚沂歉牟坏舻模哉庵秩说拇死嗝∈歉牟坏舻模憧梢栽谙质抵泄鄄煲幌隆?/FONT>还有一个问题大家注意到了没有,社会和思维属性的原我是没有内容的,这是因为它们是主观存在,而自然和意识属性是客观存在。这是推导出来的,也是困扰我的一个问题,意识是客观存在的,这可就严重了。有可能存在“意识子”,灵魂是有家的,我否定不了它的存在。在这里我还要做一下科普,中国人对于人的精神有两个认识,一个叫魂,一个叫魄。魂是人的清醒一面,魄是人的原始一面,如古人认为僵尸就是魂飞魄不散的人,此种人六亲不认,力大无穷,但有基本生理欲望,包括谈恋爱。用现在话讲,魂就是思维,魄就是意识,相当科学,可见咱祖先多厉害。现在科学虽很牛了,但距离清楚认识人的意识还是很远。但可以肯定,魂绝对随人死而消失的,但魄却不好说。也许魄和肉体化为泥一样,会死,但构成魄的物质却不会消失。当然魄和肉身的构成物质有什么区别就等科学的发展了。我还想说一下人学。一直以来人学给人的印象就是讲人生观,价值观的,且多是充满教导口吻,给小孩子看的。但我理解人学应该是很全面的,所有的关于人的学问都应该归于它。包括灵魂,道德,认识论,价值论,审美等以前是哲学的范畴的。人学应该从哲学里独立出来。很多的哲学家其实是人学家,最典型的就是尼采。康德说他就回答了三个问题,都是关于人(我)的,所以本质上康德也是人学家。黎鸣说他开创了哲学向人学的转型,不知是不是这个意思,我没研究。但这种说法不对,没有啥比哲学还大了。无数学科脱离了哲学,似乎哲学越来越窄了,但这只是表面的狭义的哲学概念。哲学是研究存在(运动)的,无论它多么独立,它永远是存在(运动),它永远也逃不掉哲学的魔掌。哲学家常常清贫,没有工作,但也可以讲,所有的科学研究都可以过时,只有哲学家永远不会失业,永远,永远,永远。。。。。。。。即使死了,还要被后人研究。

西方哲学论文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西方哲学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进入哲学之门,首先面对的就是哲学史。按黑格尔在其《哲学史讲演录》导言中所说:“哲学史本身就应当是哲学的”。由此而言,探讨所谓的哲学史研究1而且,哲学史应该由哲学导出,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哲学就有什么样的哲学史。

因此,哲学史研究方法论的探索,其核心自然应当集中在对哲学本身的探索上来。但就“哲学就是哲学史”而言,其另一意义则是哲学本身的发展过程中,推动其发展的哲学家们对于之前哲学的探索与创作,又在构成着哲学本身和哲学史的演进。由此,对于哲学史演进方法论的探索,我们自然当以对哲学本身的探讨作为哲学史方法论之所以然,另一方面,则以哲学史的发展演进作为方法论所以之显现。

一、中西哲学之差异略论

我们在探讨哲学史研究方法论之时,毫无疑问地,首先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即是中西哲学之间的差异。这是一个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而且也正是应该深刻面对的问题。就中国哲学学科领域本身在当下所处的境状而言,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如果没有对此问题——即中西哲学之间的学科性质及其差异有所发明和区别,那毫无疑问就真的要引用德里达对于中国哲学的所谓“合法性”

问题加以衡量了。因为含混不清、不中不西的所谓哲学的创作和发展,在缺乏一个主线之下,很可能画虎不成反类犬。而不排除这正是两不相像、两不讨好的重要原因。因此,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对于中西哲学有一个理性和客观的对照和区别,是探讨哲学史研究方法论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大前提。否则,可以断言的是,所谓的“合法性”问题确实是存在的。

在关于中西哲学的差异性上,身处中西文化哲学交融和冲突最为激烈时期的海外新儒家,由于他们在具备了深刻的中国文化和哲学体认的基础上,又兼通西学、尤其是身处中西学交融最为激烈的场域,其感知无疑具有代表性。下面以牟宗三先生为例,来谈谈他对于中西哲学的差异性的界定。他是最为注重中西哲学的实质性差异的。按他所提出的“通孔”说,正是在中西哲学的发源处找出差异。他是基本上将中国哲学的开端性的所谓通孔定位为是对于“生命”的关注,而西方哲学源头性的通孔则是所谓的“自然”,即以外在的自然作为哲学家们关注的主线。这就决定了中西哲学两千多年以来的发展和走向的差异性。“中国哲学,从它那个通孔发展出来的主要课题是生命,就是我们所说的生命的学问。它是以生命为它的对象,主要的用心在于如何来调节我们的生命,来运转我们的`生命、安顿我们的生命。”

而对于西方哲学,它则直言其通孔性的特点在于“他们的对象是自然,是以自然界作为主要课题。因此就决定后来的西方哲学家有cosmology,有ontology,合起来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metaphysics。这个metaphysics就是后来康德所说的theo—reticalmetaphysics。希腊就是成这一套。”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牟先生特别强调的是一者“重德”、一者“重知”,即中国哲学从其一开始便以“德性”为最鲜明的主题,按他所说即“中国文化在开端出的着眼点是在生命,由于重视生命、关心自己的生命,所以重德。德性这个观念只有在关心我们的生命的时候才会出现。”

而西方哲学的主题在于“自然”,所发展出来的主要对象自然也就是“知识”。由此导致的是概念的推演和理性的分析,而对于以“生命”为主要对象的认知,却不得不随大流而走向概念推理和探讨的误区。牟先生特别以在西方哲学家中相对比较注重“生命”或者说“德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作为代表,将其与中国哲学中的儒家进行对比。平心而论,应该说牟先生所做的比较研究才是较为切实和具有本根性的。前面我们说过苏格拉底是身在江湖也不得不随大流,将“生命”也推入了“知识”的误区。牟先生认为:“就是像苏格拉底那样重视道德,但是当他说德性即知识的时候,它还是以知识的态度来界定(define)德性,还是用知识的态度来了解德性。所谓知识的态度,就是从概念的思考(conceptualthinking)来了解德性。”

牟先生还特别例证:“比如说,什么是公道(justice)呢?苏格拉底认为公道是个概念,他说来说去,这个公道不是属于我们感觉世界(sensibleworld)里面的东西,而是属于我们智思世界(intelligibleworld),所以我们首先要对它有个明确的定义。……比如说,什么是仁爱?你假如说仁爱就是不应当杀人,好,那么打仗的时候,你是不是要杀人呢?所以要是从现实上举例子,常常是相冲突,不一定一致的。所以你要了解公道,你不能从例子上看,而必须了解它的定义。那么它的定义如何成立呢?它必须有一个公道的idea。苏格拉底说来说去,最后说了一句空话,说到最后公道要有个idea。这个在我们看来是空洞的很呀,尽管苏格拉底思考的那样精密,后来柏拉图也是顺着这条路来发展。尽管苏格拉底重视德性,但是他这个态度不恰当。”

引述如此长篇大论,意在从中西哲学的开端和源头处区别中西哲学本身存在的巨大差异性。笔者相当赞成牟先生对于中西哲学差异性的阐述,他将为我们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时下,关于中西哲学的各种比较研究可谓异彩纷呈。然而,不得不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如果没有对于中西哲学各自自身的特点和差异性有相应明晰的了解和把握,那么由此出发的一切研究和创作毫无疑问将大打折扣。对于中西哲学的自源至流的把握,抓住其主题,将是一切可能性的比较研究的前提。而就中国哲学学科自身的发展而言,即使是在全球化、多元化的现时代,立本立根,抓住自身的生命主线依然是根本,而且越是所谓的全球化和多元化的融合场景,恰恰更加凸显了寻找自身成立的根本性问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一个伴随西方哲学走向后现代的所谓“碎片化”时代场景里,如果中国哲学自身不找回自己的“真性”,加之各种有意无意的错谬和诋毁,不仅关系中国哲学的发展前景和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道的建立,毫不夸张地说也是全人类的遗憾和悲哀。

二、中西哲学方法论略论

众所周知,西方哲学中心自古希腊源头发展至今,其问题意识较为显着,也就是说整个西方哲学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虽然流派众多、大家辈出,但其始终有通贯性的这些问题或者说哲学命题作为流变之主线。无论是古希腊哲学,亦或是后来的欧陆哲学,其哲学命题发展都凸显了明确的内在逻辑理路,以及前后推进的明显层级和演变,也许更多的时候呈现的是一螺旋式的上升过程或者说否定之否定的扬弃发展过程。苏格拉底对于“德性即知识”从而引发的论辩和定义,由此在对事实和个例的不断超越和归纳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牟宗三先生所说的“知识”,这种“知识”显然不是中国哲学回归和落实到个体为本位,彰显主体的所谓“生命”的哲学,它势必要走向“知识”,因为其“通孔”处就决定不得不如此,而且不断思索和定义此种“知识”的结果,别无可能的就是走向所谓“idea”。因为思索和辩论的中低层次永远不可能使人满意,为了要使辩论者心服口服,必须不断地设问,从而又不断地回答。在看似简单的问答、设问、追问、诱导等等方式中,“哲学模式”自然形成。苏格拉底的所有对话无不如此,难怪其有“助产婆”之说,也不难理解为何西方最伟大的哲学家竟然死于不信神灵以及蛊惑青年,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没有辩论就没有西方哲学。苏格拉底的这套辩论术被柏拉图继承,并发扬光大。而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柏拉图在继承其师在辩论中所形成的定义,追求概念的明晰和准确,由此而形成的对“idea”的追求,在柏拉图处才可谓真正的发扬光大。正是这种基于在辩论或思辨中形成“idea”的传统,才是真正形成了以后整个西方哲学的主要形式,几乎没有一个西方哲学家能跳出这一模式和路数。而这正是柏拉图的真正影响所在。这也是自巴门尼德试图以“理念”定义世界以来真正的“idea”之路。若在此意义上而言,怀特海所说的“一切哲学都是柏拉图的注脚”确属其然。不管是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康德、黑格尔亦不例外。

然而,怀特海之言却只适用于西方哲学。显然地,就限于《论语》中,孔子在回答或是谈论某一问题时,虽然常常是涉及更深的哲学大问题,但是越是高深,却被孔子以越是平凡之言道之。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说法,因材施教,从来是中国哲人的风范和特长。相比之下,如果将孔子的言论对比于苏格拉底,决然两样。可以戏言,如若孔子与苏格拉底并非圣哲,也许一者会说对方“巧言令色,鲜已仁”,而一者会说对方不够“勇敢”,没有理论或者说没有对于真理探索的勇气。一者是“辞达而已矣”,一者是千方百计的“助产”和“诱导”;一者是“予欲无言”,一者是蛊惑辩论。这样的情形却如实地发生在轴心时期的两位圣哲身上,这也许就是中西方哲学之所以差异的滥觞吧。至于二位圣哲各自的继承者,如柏拉图,则将对于“idea”的思考和追问推行极致,以致形成“理念世界”,而相比较而言,东方的亚圣孟子却道出“学问之道无它,求其放心而已矣,”相比较柏拉图的漫步学院而言,孟子或许只是在攻其异端时才“予非好辩”,自称其为“不得已。”

至于相比较于构建庞大的理念世界而言,孟子却只想“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换一个角度而言,自孟子以后,直到千余年后的唐代,韩愈仍然为从来没有孟子的真正继承者而以继承者自居。可是,在西方,情形就大不相同了,或许还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自柏拉图以后,亚里士多德作为踢其母亲的小马驹,在“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中不但剖析了柏拉图,而且又重新建立起了自己的庞大哲学体系,形成整个西方几乎所有学科的摇篮,其思辨性的实体哲学以及完备的知识论体系,更是成为其后整个西方哲学家争相效仿的榜样。仅此做一简单的对比,我们就已不难看出,中西方哲学的巨大的差异性。

也许我们可以简而言之,当我们在无限的思辨和激发我们的思索细胞之时,常常会有无限的遐想,如果是所谓具有一定的哲学天赋者,这些无限的思索加以整理,大大小小的“体系”也不是不可能建立的,而且如果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则往往愈来愈“深邃”。而东方的孔子却道出了他自己也曾经终日而思、终夜而虑,但却“无益”,所以不如学习,也就是去具体的学习和践履。原因何来?

正是“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也就是对于“天”、“天道”的效仿,形成了由天地而来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之统续。也正是这种“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的传统,使中国的圣哲们形成归简、规约,直指天地良知的“生命”,并进而将个体小生命和宇宙大生命打通为一,才有“生生之德”、“生生不息”的洞彻和通达。牟宗三先生曾说,哲学之进路,以“文字”、“逻辑”以及“见”为三要素,且具有层次之别。由此看来,孔子“辞达而已矣”、“欲无言”、孟子“不得已”,正是源自对于“天”、“天道”之“见”。按郭齐勇教授而言即“中国哲学中有人”,即中国哲学中有“生命”,正是地地道道的“见”,这种“insight”毫无疑问是天地万物生化通同的体现。这种性通天道之“见”,孔子也“罕言”,也许正是“中人以下,不可与言上也”之故。由此,简约之对比,中西哲学无论是在本体论,亦或是认知论上,显然差异卓然显现。不言已自明。而这正是为何中西哲学对比研究所必须要高度注意之所在。无明者使含混日增。

三、对于中国哲学及史研究方法论略论

众所周知,由于近代以来中国出现了在历史上千年未有之剧变,仁人志士、前辈先贤们自器物至典章度数及其文明哲学,无不在自与不自觉、介乎原不愿之间进行了艰难而漫长的探求学习和引进。在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形势和船坚炮利之下,中国可谓一则慌忙应对、仓促拿来。然而船大难调头,数千年积淀形成之文明一时难以撼动。由此,中西之争愈演愈烈。而这一切的根本性之所在,无不最为深刻地体现在了作为文明内核的哲学上。难怪乎中国时贤有“师夷长技”,进而到“中体西用”,以至于将西学推到极端的“全盘西化”论。时至今日,一个多世纪过去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应该可以以事实说明许多东西。转而面对中西之间差异由来的内核,中西文化哲学之交往时间不可谓不长,然而事实上,中西文化哲学之间交往之效果却同样不可谓理想。最典型的是中国哲学在西方文明的冲击敲打之下创建一个世纪以来,其所取得的成绩依然见仁见智、众说纷纭。这其中最具典型性的便是所谓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这毫无疑问是一切中西哲学交往融合的是非得失的集中反映。这难道不是所谓哲学史或者说是哲学研究的败笔吗?长久以来,不但所谓一流大家的西方哲学家不懂所谓中国的哲学,恐怕就连中国本土所谓的一流哲学家是否真懂中国哲学也还是个问题。

取一家一派之“研究方法”作为格义乃至于“梳妆打扮”中国哲学自中国哲学学科自觉地产生以来从来如此。这其中就更不用说“五四”以降无数偏激者对于中国哲学的诋毁和无知,时间已经愈来愈证明了其中的原委曲直。可以说,时至今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作为文明内核的中国哲学已“一阳来复”、“贞下起元”。这不得不令人感慨“君子恶居下流”之状。

“我们对于中国传统哲学自身的特性及治中国哲学史的方法学,仍在摸索之中。”可以想象,在中国有多少治哲学史的同仁会发出多少不同的感慨。中国哲学发展到今天,可以肯定的是,不管是开启专门治史的胡适以实用主义进行的格义梳理,还是冯友兰由实用主义转到新实用主义及逻辑实证主义,以及梁漱溟所借助的西方所谓的生命哲学,亦或是任继愈、张岱年借助于马克思主义,对于以上诸般治中国哲学的所谓方法论,平心而论,都是中国哲学自身发展在特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至少存在的时至当下是存在中的合理。然而,按牟宗三先生所言,我们在了解以上诸贤的中国哲学时,能否“相应”上,抑或说通过他们的特点,中国哲学,能否和肯定是有其存在一惯性和生命存在的原本中国哲学“相应”,则是另外一回事了。

我们承认西方哲学有其自身的优长和发展的内在逻辑性,而且在许多层面是需要借鉴和交流的,然而我们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哲学亦复如是。按照郭齐勇教授所言,“目前我们特别要强调中国哲学学科的自立性或自主性。时至今日,中国哲学靠依傍、移植、临摹西方哲学或以西方哲学的某家门派的理论与方法对中国哲学的史料任意地梳妆打扮、削足适履的状况已经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那么,中国哲学接下来的路要怎么走呢?“不能再继续下去了”显然是要以另外的方式继续下去。我想,冯友兰、萧萐父所强调的“辩同异”仍然不过时。只有知道自己有什么,才能知道自己没有什么;只有知道自己之所在,才能知道自己之所不在。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哲学经过近现代的曲折历程,到当下,才正式开始“贞下起元”,才真正掀开找回自我的大幕。正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呼声愈发响起。“学中国哲学的必须懂西方哲学,否则就叫不懂哲学,或没有资格研究中国哲学,但学西方哲学的完全不必学中国哲学,不必懂孔孟老庄。正如学中医的必须懂西医,但学西医的不必学中医。为什么这样?这里恐怕的确有某种文化特权和崇拜西方的问题,……但就短期来看,这种不平衡的文化交流还难以改变。我相信,无论何人、何方、出于何种原因,盲目傲视他人或崇拜他人,都是非理性和非健康的态度,不仅于己无利,而且有害于人。”

这便是中国本土走出的第一问取得中国哲学博士学位的学者刘笑敢教授,而且也算是在自己本土香港的感受。刘笑敢教授所提到的中医,现如今带“中国”头号的事物恐怕都难免以上境况。可以说,中国哲学和中医有极其类似的境遇,比如还未有一点中国哲学的根底,也许一不小心诸如“自封”、“保守”、“狭隘”、“排拒”等等感受难免上身。这是中国哲学的名实极为不符之处。郭齐勇教授反复强调中国哲学不但一点不逊于西方哲学,而且还拥有西方哲学所没有的许多属于全人类的最为深邃通达之原发性智慧,这是毋庸置疑的。

建立在“生命”体验之上的中国哲学,其中有人、其中有道。就这些而言,如果离开了这一基本点,无论外向型的“思辨”如何发达,不但难以通同大道,而且最终会舍本逐末、所谓“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易·文言》)的境地。康德不是体道者,他是哲学家,却并非圣之者,他可以构建空前庞大的体系,但他无法取代孔孟老庄而成为具有原发性源头活水智慧的信仰之所在,离开了上帝,他也和凡夫同为无能儿。这就是为何西方要么“实证”一切而解掉一切所谓空洞的“形而上学”,要么宣布“上帝死了”,要么走向非理性主义,或是解构、后现代主义又宰制灵魂。也许一个有道者不会轻易“创作”和“完成了哲学”,所以才相对地不那么流派众多、“大家辈出”、异彩纷呈,也许这些对于圣哲而言都是浮光掠影,所谓“人类一思考,上帝便发笑”之情形。有所破方有所立,同时也有所立才方能具能破之能,恐怕后者更具有可靠性。市面所谓“真正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而中国哲学在自身民族性、即本性未立之时,便过分追求世界性,西方视域,恐怕既难免丢了自己真性,又误传一通,不但自损,也是在损灭全人类的慧根。朱熹的哲学易于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西方哲学家相比较,也恰恰是新儒家牟宗三先生所谓的“别子为宗”,因为这个哲学“道问学”之功始终具有根本性地位。在中国哲学之中,“中庸”之前是有限定的,即《中庸》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如果一定要对中国哲学之所谓研究方法论做一根本定义对话,那么可勉强名之曰“极高明而道中庸”。可勉强而分“极高明”为体,“道中庸”为用,前为本,后为用。但这也是西方哲学式的二分,二分法、非此即彼、排中律、主客对立、三段论等等在中国哲学这里是在根本上“不合法”的。如果仅仅在此意义上说,现代新儒家开山的熊十力先生之大着《体用论》也是违背了中国哲学儒释道之本意的。

那么,中国哲学的研究方法论竟是何为呢?如若在原始儒释道为代表的中国哲学而言,离开了孔子答仁式的智慧,那再拿“philosophy”而言之,已经离真正的“智慧”远矣。正老子所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哲学,离开了“其中有人”、“生命”、“道”之域,已不成其为真正之哲学,因为其已远离了真正之智慧。这也许正是西方哲学发展史所昭然若见的,这也许也正是中国哲学之世界性“大事因缘”之所在。这正是中国哲学根本上之研究方法论。

参考文献:

[1][2][3][4][5]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M].吉林出版集团2010年版,第14,14,41,42,42-43页.

[6]郭齐勇:《中国哲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7]郭齐勇:《“中国哲学”及其自主性》[J],《“重写中国哲学史”三人谈》,《文史哲》2005年第3期.

[8]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修订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18页.

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快速发展历程和趋向(张煦) [摘要] 本文内容分三部分:首先说明无线移动通信与有线固定通信一同快速发展的趋势;然后 着重讲述无线动通信蜂窝网从模拟至数字和即将进入第三代系统的快速发展历程和今后趋向; 最后简单说明无线卫星通信微波通信也要加快步伐继续向前发展,以发挥重要作用。 [ 关键词]无线通信;移动通信;蜂窝网;卫星通信 1无线移动通信与有线固定通信一同发展 人们常把有线固定通信和无线移动通信作为信息基础结构(NII/GII)的两大组成部分。近 年来它们都以明显的快速步伐向前推进,而且进入新世纪后将更加快速发展,为兴旺的信息时代 作出贡献。传统的有线固定通信网是“公用交换电话网”PSTN(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长期来一直保持平稳扩大建设,促使人们普遍装用固定终端的电话机。但是,自90 年代中期起,国际互联网Internet兴起,使全世界的传统通信网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广大 的通信用户开始普遍装用计算机,数据通信的业务量每年急剧上涨,其增长率远远超过传统电话 的每年增长率。按照这样的势头,进入新世纪后的五年左右,全世界的数据信息业务量总数将追 上电话信息业务量总数,而且以后超过的越来越多。因此未来的通信传送网将是以数据信息为重 点的分组交换网(Packet Switching),并且承担电话通信的传送,不再利用原有的电路交换 ( Circuit Switching),但仍保证电话特有的业务质量(QoS)指标。随着计算机技术改进和 功能加多,数据通信将延伸至包含音频、视频信息配合的多媒体通信。这样,未来的有线固定通 信网,将能承担所有信息业务传送的统一通信网,必将是大容量通信网。 无线移动通信网主要是各地城市的蜂窝网(Cellul Network),每一城市分成若干个蜂窝 区, 每区中心设置无线电基台(Base Station),区内所有移动终端和个人无线手机各与基台直接经 由无线线路连通,称为无线接入(Wireless Access)。移动通信原来是只通移动电话,近来也 和有线网一样,容许移动用户于需要时接上Internet,传送数据信息,并且随着计算机的改进, 将来也要传送包含音频、视频信息配合的多媒体通信。移动终端经过无线接入基台又经由基台连 往移动通信交换中心MSC(Mobile-communication Switching Center),除了由无线线路连往 同 一蜂窝网的其它无线电基台外,还连往有线固定通信网的城市交换局。这意味着,无线移动通信 网要与有城固定通信网相连接。移动终端和个人便携手机如欲与同一蜂窝区或同一城市的移动终 端或个人手机直接相互通信,当然可由无线移动通信网来接通。但无线移动通信网仅限于本城市 的蜂窝网,不同城市的蜂窝网仍需由全国性的有线固定通信网来接通。任一无线移动手机如欲实 现国内或国际通信,必须经过无线接入,然后由有城固定网接通。由此可见,有线固定通信网既 承担所有由有线接入的各种各样通信业务,包括原来PSTN用户所需的通信业务,又要承担无线接 入的各种通信业务,所以,固定网的通信业务量总数特大,而且逐年加大,在设计未来的全国有 线固定通信网时,必然要精细测算,考虑大容量而且逐年增加容量的趋势。这就要求传输线路和 通信网内部设备都能方便地按需要加大容量。 鉴于过去数字通信网使用的时分多路TDM虽然作出很大贡献,数字体系从PDH进化为SDH,但 其最高数字速率已难于再提高,因而成为通信网继续加大容量的“电子瓶颈”。可幸,光纤作为 传输线路具有巨大的潜在容量可以发掘利用。而且,从90年代中期起,波分多路/密集波分多路 ( WDM/DWDM)在光纤线路上投入商用,显示出无比优越性。于是,有线通信网中的干线几乎全 部采用光纤并装上波分多路系统,而通信网本身内部,为了便于未来扩大容量,已开始考虑从电 网进化为光网(optical networking),采用以WDM为基的各种光器件/组件,以实现波长路由 和交换等功能,从而可以进一步加大网的容量能力。 对于使用电话通信的人们,虽然过去安装的固定终端电话机运行可靠,但与近年推广的便携 无线手机相比,用户觉得各自随身携带一部手机,一个号码,随时随地可以拨打电话找到对方立 即通话,比过去固定终端灵活方便得多。所以近年来移动通信手机的销售量剧增。国际上推测, 不到2010年,全世界用户拥有移动无线手机总数将与装置固定电话终端机总数相等,而且用户需 要呼叫电话时,更乐于使用手机。现在无线移动通信网不仅提供通电话,还在设法让便携计算机 互通数据信息甚至多媒体通信,仅仅因为无线电频谱资源毕竟有限,无线移动通信能够提供每路 信号的频带宽度没有象有线固定通信那样宽裕。所以,在用户需用带宽很大的通信业务的情形, 例如用户上网需要Internet/WWW长时间提供特别大量数据信息,或者用户需’要在家里收看特定 的高质量文娱电视节目或电影片时利用“点播电视/电影”VOD/MOD业务,就有必要利用“有线 接入”。 概括地说,进入新世纪不到十年,对通信业务的发展有两个极其重要的预测:一是大约2005 年全世界数据信息业务量总数追上与传统电话业务量总数相等,其后逐年超过;二是大约201O年 全世界无线移动通信用户总数增加多至与传统有线固定通信用户总数相等。由此有线固定通信网 的容量将越来越大,而无线移动通信网的手机越来越普遍,今后两类通信网技术必将一同持续地 -快速发展。 2 蜂窝网从模拟至数字、将进入第三代 无线移动通信最基本和最主要的一种是利用蜂窝网方式。它避免了一个城市使用大功率无线 电发射台、覆盖直径40km面积的旧设想,而把一个城市按蜂窝网形状划分为若干互相靠近的六角 形区(cell),每区图形半径可以小于1km.在这样的蜂窝区的中心设立无线电基台BS(base station),发射功率较小,可与区内所有移动终端MS(mobilestation)或个人随身携带的手机 随时取得联系。当某一MS从一区移动至邻近区,就改与邻近区的BS联系,称这种“交接”为“越 区切换”。某区BS使用的波长与邻近区BS的波长不同,但与隔一、二区的波长可以相同,称为 “频率再利用”,不会引起干扰,这是蜂窝网的优点,节约利用无线电频谱资源。80年代初期, 蜂窝网移动通信开始商用,那时使用模拟电话,由于集成电路进步快,又由于话音编码和数字通 信技术研制都很成功。到了80年代下半期,蜂窝网发展至数字式,称为第二代ZG(second generation).在过渡时期移动手机可以双模运用,既可用于模拟电话,又可用于数字电话。那时 欧洲有标准组织 GSM(Groupe Special Mo-bile),后来在900MHz频谱普遍运用的第二代称为 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在开始时数字式移动电话利用“时分多 址”TDMA(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90年代中期,又出现“码分多址”CDMA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 cess),也在90年代中期,美国指定1850-1990MHz的 14OMHz宽度 的 频谱,供“个人通信业务” PCS(Personal Communication Service)使用,这些都一直持续 至90年代后期,保持不断的发展势头。 正在2G系统技术持续蓬勃发展的时期,国际上开始议论第三代移动通信3G(third generation)的前景,既要尽量采用可预见的先进技术,又要照顾现已装置的系统设备,再要订 定全世界都认可的标准,普遍称为IMT-2000(International MobileTelecommunication),设 备 采用2000MHz频谱,于2000年起开始试用。这种3G系统不仅保持移动电话,还要十分重视开展数 据通信,使无线系统和有线通信网一样重视数据传输,包括Internet/互联网规约IP和宽带业务, 以至数据速率为2Mb/s的多媒体通信。国际标准组织已经评审各国提交的无线电传输方案,包 括我国的方案,有频分双工FDD(Frequency Duplex) CDMA、TDMA,还有时`分双工TDD(Time Division Duplex)的CDMA。总是没法使无线通信在性能、成本和容量等方面都显出优势。 在无线数字式移动通信,为了充分节约利用频谱,话音编码(Speech Coding)技术非常重 要。这与有线通信大不相同,有线数字电话利用脉码调制PCM, 每路电话64kb/s,或自适应脉码 调制AD-PCM,每路32kb/s,对通信网络容量没有困难。无线通信的话音编码,从早期的“线性 预测编码”LPC(Linear Predictive Coding),至80年代开始的“码激励线性预测” CELP (Code Excited Linear Pre-diction),每路话音的数字速率降至 5~13kb/s。同时,在编码 过程中还要考虑克服无线电波传播过程引起损害和背景噪音,保证通话质量。到了3G系统,还 要考虑多媒体通信所需的音频和视频的编码技术,既节约频谱、又保证通信质量。 每一无线电基台一般需要设置几套射频收发信机(RF transceiver).现在从模拟过渡至数 字化,将充分利用数字信号处理DSP和专用大规模集成芯片ASIC,并趋向于使用越来越多的新型 软件,导致可编程(programmable)的基台,容许使用多种空中接口(air interface)标准。 基台将使用宽带线性功率放大和宽带射频器件,便于增加数字内容,使数字处理尽量靠近天线, 使多个射频同时处理,又使软件完成更多的功能。由于数字移动通信支持多个用户利用CDMA或 TDMA多址通信,数字式可比模拟式减少无线电收发信机数,可在较宽频带进行处理,又容许在 较高频率处理,从基带至中频又至射频都利用数字处理。当基台这样充分利用可编程器件时, 它们就称为“软件无线电”(software。Ra-dio),变得相当灵活,而且容许基台设备更容易配 合“智能无线”(smart antenna或intelligent anten-na).移动终端和无线手机也将趋向于 软件无线电。当业务和标准技术有所改变时,软件无线电可以很快适应新技术,不需大量更换 设备,因而投资成本可以降低。 加多利用数字信号处理,可促使无线通信的智能天线技术得到有利的发展。智能天线需要 使用多个天线。基台往往有几个定向天线,各分管一个扇形区,对该区内移动终端的无线接入 特别有利,还可能让多个束射经过自适应过程进行快速换接,以获得最好的孔径增益、分集增 益、和遏止干扰,导致性能改进。接收天线如采用两个天线分支,在空间有足够的隔开,就可 获取空间分集的好处,如只有一个无线,则利用极化分集也可得到好处。在自适应智能天线, 发送装用多个天线,可取得更多好处。对于TDMA系统,智能无线可以加大通信容量,由反向线 路传来的信号进行处理,可使正向线路的束射调整得最好。对于CDMA系统,所有移动终端使用 同一频带,只是编码不同。到了3G系统,用户如使用较高数据速率,可以指定特殊符号(pilot symbol)以控制自适应天线处理来减小用户间的干扰,从而加大通信容量,即在有几个用户 使用高速数据时仍容许较多用户通电话。 无线移动通信网有时为了公共安全的原因,需要相当精确地测定某一移动终端或个人在某 一时间移动至地理上的位置,称为定位技术(geoloca-tion)。现在已有一种独立的手持机能 够附带设备,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在室外测定移动个人 自己的位置。将来进入3G时代,个人移动无线手机本身可能附有定位功能,它在得到网的协助 下进行定位工作,不必另外携带独立的GPS手持机。就是说,新式的移动通信手机附装协助的 AGPS(assisted GPS), 测定自己在室外,甚至室内的地理位置。通信手机于需要时由网提供 情况,不必由通信手机本身连续跟踪GPS卫星。 蜂窝网3G系统向未来的分组交换有线网看齐,着重于提供尽量高速率的数据通信。蜂窝网 也要提供不对称数字传输。象有线网的不对称数字用户线ADSL那样,无线电基台至用户的方向 提供较高速率的数据传输。有线网是在交换局设置多载波离散多音调(DMF,Discrete Multi-Tone)装备,而无线网是在基台设置多载波正交频分多路( 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装备,这对于移动用户接上Internet索取大量信息时非常需 要。 3卫星通信和微波通信有重要作用 无线移动通信除了大部分依靠城市蜂窝网、如上节所述外,还有卫星通信也非常重要,大 有发展前途。同步卫星对固定通信和广播已经多年实践证明极为可靠,还可有利地提供远程移 动通信、低轨 道、中轨道卫星通信。如在技术、设备、成本各方面深入研究,仍能大有作为, 对全球个人移动通信发挥作用。同温层(平流层)无线通信已有方案提出,如继续具体研究, 对固定通信和移动通信都有独特作用。此外,无线固定通信包括人们熟知的微波数字接力通信 和最近提倡的无线用户环路(WSL,Wireless Subscriber Loop),在人口较少的地区很适用,它 们与建设光纤光缆和有线市内电话用户线相比,有建设较快、投资较少的优点。毫米波无线电 通信和无线红外线通信已在多处安装试验,证明对短距通信有好处。总之,国际上不少实际应 用和试验经验表明,无线通信优点很多,值得扩大实际使用范围。可以断言,在进入新世纪后, 无线通信必将与有线通信一同快速发展和互相配合应用,不愧为信息基础结构的两大组成部分。 同步轨道运行的卫星过去提供可靠的国际通信和电视传播,享有盛誉。近年加强开发,尤 其对卫星内部的转发器(transponder),放宽传输频带、加大发射功率、改进天线效率,甚至 加装ATM设备,扩大业务功能,以致地面应用越来越增多。一种应用是在地上安装“甚小孔径 天线”的卫星站,称为VSAT,为大企业的广域专用通信提供方便。同步卫星也可能对地面提供 远距移动通信,但地面移动 终端需装较大的对星天线,而且在高楼林立的城市 中心电波传 播有困难。为此,对地面的全球移动通信,曾另行研制发射低轨道、离地面几百至一千公里的 几十颗移动卫星族,称为 LEO(Low Earth Or-bit)。又曾研制发射中轨道、离地约一万公里 的十颗移动卫星族,称为MEO( Medium Earth Orbit)。[相应地,原来离地面36,000km、与地 球同步运行的三颗卫星族,称为 GEO(Geostationary Earth Or-bi)]。虽然最近LEO系统 Iridium在开放商用后不久就受到挫折,另一系统Globalstar正在开放商用,可能顺利进行, 但应该冷静地对待。这些LEO/MEO全球无线移动通信系统的理论和技术是正确的,但经营商对 用户需求的条件、移动手机的设备和成本,以及向用户收费不宜过贵等问题,似乎预先考虑得 不够周到。如能认真吸取经验,仔细分析原因,很可能得到圆满成功,我们可以热情期待着美 好的前途。无线固定通信也要向前发展,充分利用无线特有的优点,但无线通信受到无线电频 谱资源的限制,为了继续开发应用,必须考虑提高运用频率或缩短运用波长,即从微波(厘米 波)延伸至毫米波、甚至红外波。在这样的延伸进程中,必将遇到新的电波传播问题和器件问 题,都要逐一妥善解决,应该受到有关各方的支持和鼓励。

云南日报社文史哲编辑是谁

(1)2004年主持200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历史上西北民族贸易与民族地区经济开发”(批准号:04BMZ006)。(2)主持并完成200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基础课题“历史上西部开发背景与决策研究(批准号:00BJL035)。(3)1998-2000年主持并独立完成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础课题西部民族贸易研究――以互市为中心;(4)2003年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重点课题“中国经济史前沿追踪研究”。(5)1992-1994年主持并独立完成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八五规划西北茶马互市研究;学术专著著作 :(1)《中国手工业经济史通史》(主编),200万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2)《中国手工业经济通史·隋唐五代卷》(独立完成),41万字,福建人民出版社能2004年版。(3)《西北民族贸易研究――以互市为中心》(独立完成),25万字,中国藏学出版社2003年版。(4)《隋唐手工业研究》(独立完成),28万字, 甘肃人们出版社1999年版。(5)《中国西部风物志·甘肃河西走廊风物志》(独立完成),20万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6)《西北开发决策思想史》(合著,第二署名人) 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7)《中国经济发展史》(合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8)《中国经济通史·隋唐五代卷》(合著), 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9)《兰州经济史》主编 ,兰州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10)《河西开发研究》(合著),甘肃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11)20世纪唐研究(合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学术论文隋代手工业经营重心变化及其不同结局 《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4期唐宋茶马互市的演变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3年总第5卷(三联书店)《探索世界经济史的发展轨迹与逻辑演进》,《史学理论研究》2009年第4期《2008年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经济史研究述评》,《中国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2期《唐代吐蕃手工业经济述论》,载《庆祝4先生八十华诞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唐初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及政府赈灾决策述论——读《贞观政要》札记《学习与实践》2007年第2期《明代西北地区茶马互市中茶叶走私及其主要防范措施述论》杜徇诚等主编《汪敬虞教授九十华诞纪念文集》,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唐宋茶马互市的演变》,载《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7年第5辑我国审计史研究的可喜成果《光明日报》2006年12月28日《中国前近代社会国家的经济职能》,《学术月刊》2006年第8期《山西票号的经营模式与群体结构》,张正明主编《中国晋商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中国前近代(企业)手工业发展演变述论》,刘兰兮主编《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企业发展》,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唐代对外政策的两重性:对内封闭对外开放》(独立完成,0.8万字),方行主编《中国社会经济史论丛·吴承明教授九十华诞纪念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史>评介》,《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1期《我国审计史研究的可喜成果》,《光明日报》2006年12月28日第10版“理论综合”《2005年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经济史研究述评》,《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2期《略述唐宋茶马互市的发展变化》,《西北史研究》2005年第3辑《通过城市看中国历史——韩国中国史学会第6届学术讨论会纪要》,《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3期《2004年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经济史研究述评》,《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2期《我国前近代手工业经济的特点》,《文史哲》2004年第6期《唐代工匠与农民家庭规模比较》,《西北师大学报》2004年第1期《追随金宝祥先生学习历史》,《中国古代史论萃——庆贺历史学家金宝祥先生九十华诞论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2003年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经济史研究述评》,《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2期《传销背后的财富观反思》,《科技与企业》2004年第9期《隋代手工业经营重心变化及其不同结局》,《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4期《唐宋茶马互市的演变》,《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3年总第5卷(三联书店)《2002年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经济史研究述评》,《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2期《2001年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经济史研究综述》,《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2期《中国历史上西部开发的高潮及中美西部开发模式比较刍议》,《西部发展评论》2002年第3期《2001年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经济史研究述评》,《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2期《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际贸易会》,《经济学家茶座》2001年第5期《西北民族贸易研究——以茶马互市为中心》,《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4期《2000年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经济史研究综述》,《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2期《历史上西部开发的高潮及经验教训》,《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3期《西部开发的六次高潮》,《经济月刊》2002年第8期《中国地主制经济研究的新动向》,《光明日报·历史周刊》2000年5月19日《隋唐寺院手工业述论》,《’98法门寺唐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1999年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经济史研究综述》,《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2期《隋唐手工业与我国经济重心的南北易位》,《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2期《1998年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经济史研究综述》,《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2期《对内封闭:唐代基本国策的另一面》,《科学时报》1999年6月14日《经济目标与民众期望》,《经济与信息》1999年第10期《我国经济重心的南北易位》,《科学时报》1999.5.11《唐代私营作坊手工业之管见》,《中国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2期《1997年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经济史研究综述》,《中国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2期《隋唐军事手工业初探》,《中国唐史学会第六届年会暨国际唐史学会研讨会论文选集》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1996年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经济史研究综述》,《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2期《隋唐手工业与居民饮食结构的改善》,《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历史卷>品评》,《光明日报》1997年3月18日《试论唐代官府手工业发展的原因》,《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3期《中国封建社会转型时期的小农经济与市场》,《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2期《学习隋唐史的经历与点滴体会》,《唐研究纵横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1995年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经济史研究综述》,《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2期《1955年<皋兰县三年发展计划>和毛泽东的按语》,《当代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4期《唐代进士与公关》,《虹》1994年第3期《读瞿林东着<中国史学散论>》,《历史研究》1994年第3期《“无字碑”上何以无字》,《丝绸之路》1994年第4期《蔡伦造纸与丝路考古新发现》,《丝绸之路》1994年第3期《均田制探赜》,《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4期《唐代道举初探》,《甘肃社会科学》1993年第6期《吹捧式书评三例》,《新闻出版报》1993年2月19日《以全新的角度透视唐代财政史》,《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2期《唐代官府手工业的类型及管理体制的特点》,《西北师大学报》1993年第4期《唐代科场作弊及防范措施》,《教育史研究》1992年第4期《儒学为何经久不衰》,《文化艺术周报》1992年3月7日《隋代河西地区的畜牧业》,《西北师大学报》1991年第6期《张掖互市与隋代民族贸易》,《社科纵横》1991年第2期《曹魏对金城、河西地区经营述略》,《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第2期《北魏立均田行三长孰先孰后》,《西北师大学报》1991年第2期《浅论唐代官府工匠的身份变化》,《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4期《建中元年(780年)两税税额基数考》,《南都学刊》1991年第2期《近年来隋唐五代经济史研究的特点》,《中国史研究动态》1990年第4期《左宗棠重振丝绸之路述略》,《开发研究》1990年第1期《古代兰州地区的畜牧业》,《西北师大学报》1990年第1期《古代考试制度对传统思维定势的影响》,《历史与现实》,三秦出版社1989年版《略论唐代手工业作坊与行会》,《西北师大学报》1989年第2期《唐代对外政策的开放性与封闭性及其评价》,《社会科学》1989年第2期《北魏孝文帝开发河西的决策》,《开发研究》1988年第5期《清代兰州地区的茶马互市》,《兰州学刊》1988年第4期《试论唐代官府手工业的历史作用》,《历史教学与研究》1988年第1期《玄武门之变探源》,《西北民院学报》1987年第4期《唐代<氏族志>与<姓氏录>比较刍议》,《西北师大学报》1987年第3期《浅谈古代考试制度对个性发展的制约》,《兰州学刊》1987年第1期《浅析两税法中“量出以制入”的制税原则》,《中学历史》1983年第4期

1.执行主编Clan and Lineage in China,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vol.34,no.3,spring 2002,USA。2.《走进他者的世界——文化人类学》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2002年(第二版)。3.《未开的脸和文明的脸》(麻国庆、张辉黎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 。4.《家与中国社会结构》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1月。5.中国社会研究丛书(5册)(麻国庆策划),文物出版社,1999年。6.主编《社会常识简明读本》(8册),长征出版社,1998年。 1.类别中的关系:家族化的公民社会的基础——从人类学看儒学与家族社会的互动,《文史哲》,2008年第3期。2.家族化公民社会的基础:家族理论与延续的纵式社会,《学术研究》,2007年第8期,5-14页。3.永恒的家与多变的家园,《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7第2期,77-86页。4.开发、国家政策与狩猎采集民社会的生态与生计:以中国东北大小兴安岭地区的鄂伦春族为例,《学海》,2007年1期,25-35页。5.宗族的重构与祭祀空间,《族群与社会》,台湾东华大学族群研究所,2006年6.作为方法的华南:中心和周边时空的转换,《思想战线》(《新华文摘》转载),2006年2期,1-9页。7.从江村到全球:费孝通社会人类学思想评述,《费孝通传》(附录),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8.“公”的水与“私”的水,游牧和农耕蒙古族“水”的利用与地域社会,《开放时代》2005年第1期,83-94页。9.社会结合和文化传统,《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30-39页。10.费孝通先生的第三篇文章:全球化与地方社会,《开放时代》2005年第4期,10-24页。11.从非洲到东亚:亲属研究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社会科学》2005年第9期,111-121页。12.祖荫下的社会认同:宗族、同族与社会认同,《文化人类学理论新视野》,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4年。13.儒学与社会结构,《人类学的世纪坦言》,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14.祖先的张力:流动的同姓集团与社会记忆,《新社会史:事件、叙述与记忆》,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15.全球化与文明对话中的周边民族,《全球化下的中国与日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16.文化的技术与文化共同体——兼论技术的进步与困惑;法鼓人文社会科学论丛第5辑,《科技与人文精神》2002年,台北。17.费孝通先生的第三篇文章:全球化与地方社会,《让社会更美好》,群言出版社,2002年。18.祖先祭祀及其空间场:以闽北樟湖镇及其周围村落的调查为中心;《21世纪:文化自觉与跨文化对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19.汉族的家观念与少数民族,《民族发展与社会变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20.草原生态与蒙古族的民间环境知识,《内蒙古社会科学》2001年1期,52-57页。21.鄂伦春族经济和社会发展调查报告,《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调查报告》,中国人口较少少数民族发展研究组,2001年2月。22.汉族的家族与村落:人类学的对话与思考,《文化人类学的新格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1月。23.人类学:理解与应用,《文化人类学的新格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1月。24.宗族的复兴与人群结合,《社会学研究》2000年6期。25.全球化:文化的生产与文化认同,《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26.比较社会学:社会学与人类学的互动,《民族研究》2000年第4期。27.借女生子,《读书》2000年第2期。28.汉族的家观念与实际,《应用心理研究》第5期,2000年春,台湾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9.汉族的家观念与少数民族,《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2期。30.秘密社会与传统汉族社会结构,《思想战线》2000年第3期。31.社会结合的纽带——日本的神社与中国的庙,《全球化与中国、日本》,新华出版社,2000年。32.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北京日报》理论版,1999年12月29日。33.分家:分中有继也有合——中国分家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34.拟制的家与社会结合,《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35.宗族的重构与祭祀空间——以闽北剧头村祖先祭祀为例,《人类学与民俗研究通讯》1999年1期。36.文化的复制与生产:宗族的复兴与祭祀空间,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工作论文,1999年7月10日。37.日本的家与社会结构,《世界民族》1999年第3期。38.民间概念,《读书》1997年第8期。39.社会的结合和文化传统,《社区研究与社会发展(上)》,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40.文化∶理解与应用,《中国人类学的发展》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41.人文因素与草原生态,《多民族地区?资源?贫困与发展》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42.汉族传统社会结构与家族,《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4期。43.环境研究的社会文化观,《社会学研究》1993年第5期。44.汉族社会家族研究的人类学理论与实践,《社会问题的历史考察》成都,成都出版社,1992。45.都市、都市化与土默特蒙古族的文化变迁,《都市人类学》北京:华夏出版社,1991年1月。46.汉文化影响下阳春排瑶的宗族家庭与宗教,《广东民族研究论丛》第五辑,1991年1月。47.论影响土默特蒙古族文化变迁的因素,《内蒙古社会科学》1991年第1 期。48.内蒙古土默特地区的都市化与蒙古族的文化变迁,《中山大学学报》1990年第4 期。 1.The Drawing Power of Ancestors: Mobile Clan-Based Groups and Social Memory Examples from the Southeastern Han Chinese,EMSAnthro5;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vol.38 USA.20042.The Recreation and Production of Tradition,The Revival of Lineage and Folk Beliefs in a Field Survey of Zhanhu Town in Northern Fujian Province;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vol.34,no.3,spring 2002,pp.69-91;USA.3.Clan and lineage in China-Guest editor’s introduction;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vol.34,no.3,spring 2002,pp.3-5;USA.4.Han Clans and villages,An Anthropological Dialogue and Reflection.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Summer2001/vol.33, No.4 USA.5.The Local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Minorities in China,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view: China, Edited by : Sun Honglie,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CAS), China,20016.House Division: Divided Continued and United---A Study of House Division institutions in China,Social Sciences in China.No.3 Autumn 20007.Urban Culture and urban ecology in China 1998, Tradi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Macau and Its Neighbors toward the 21st Century,University of Macau, Macau Foundation ,December 19988.Public Water and Private Water: Water Management and Community in Nomadic Mongolian and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Mongolian in Inner Mongolia, the Japan Center for Area Studies/NME, UNESCO, and the French Water Academy Water and Cultural Diversity. 1.从江村到全球(江村から全球,《文明21》日本爱知大学),2006年3月。2.“家”的再构筑:日本同族与中国宗族的比较研究(家」の再构筑、庆応大学地域研究センター编、庆応大学日吉纪要,)《庆应大学日吉纪要》No.32,2004。3.龙的传人:祖先与子孙(「龙の後継:祖先と子孙」渡边欣雄编『路地裏の宗教-中国民俗宗教の営み-』(アジア游学58号)、勉诚出版、72-82页)《亚洲游学》(58号),2003年。4.定居的现代狩猎民族的自立与苦恼—鄂伦春族的“进步”和“文明”的表现(「定住の现代狩猟民族の自立と悩みーオロチョン族の「进歩」と「文明」の表现」,东京都立大学人文学部『人文学报』329号(社会学37)、)东京都立大学《人文学报》(社会学37号)2003年。5.理学与汉族村落的宗族与祖先祭祀(理学と汉族村落における宗族と祖先祭祀『国立歴史民俗博物馆研究报告』106集、),《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研究报告》106集,2003年。6.传统的复兴与创造(与渡边欣雄合作,日中共同研究?伝统の复兴と创造(上、中、下)冲縄タイムス、2002年11月18-20日。)冲绳时报。7.农耕蒙古族的家观念与宗教祭祀(农耕モンゴル族の家観念と宗教祭祀,横山广子主编『中国における诸民族文化の动态と国家をめぐる人类学的研究』、『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研究报告别册』)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报告别册 2001年。8.汉族社会大家庭的观念和实际(「汉民族社会における大家庭の観念と実际」『中国21』第4期爱知大学)《中国21》,1998年。9.神社和庙:社会结合的纽带,(「神社と庙:社会结合の纽帯」『比较民俗学』第9期筑波大学)《比较民俗学》1996年。 1.中根千枝:田野调查的方法;《思想战线》2001年2期。(《新华文摘》2001年6期转载)。2.末成道男:日本の台湾原住民の研究(1895-1998)(上、下) 『世界民族』2001年3期と6期。3.横山広子(英文):离开土范畴、『东亜社会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我与哲学论文800字

哲学论文3000字范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哲学论文3000字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论文题目: 儒家管理哲学的核心理念初探

摘要: 儒家管理哲学在长期的封建政治管理实践中一直是居于主导地位的管理思想。儒家管理哲学一贯强调以人为全部管理活动的中心,以实施道德教化作为管理活动的首务,以“修、齐、治、平”为实现管理职能的基本途径。正是这些构成了儒家管理哲学有别于其他管理流派的核心理念。

关键词: 儒家;管理哲学;核心理念

关于儒家管理哲学在封建政治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界人士普遍认为,自儒家取得独尊之势以来,“历代封建统治者,不管他们个人有什么偏好,或尊法,或好佛,或崇道,但在治国的指导思想上,基本上都是以儒家管理哲学为主流的”[1]317;“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从总体上看,还是‘治世’多于‘乱世’,‘稳态。

多于’无序‘,’常态‘多于’变态‘。因而,反映农业社会常态(稳态)运行规律的’治国之道‘———儒家管理哲学,就无可争辩地成为社会管理的主导思想”[1]321。还有不少人认为,中国儒家管理思想在我国的管理史、哲学史、社会史、教育史和文化史中占有特殊地位,欲富国强兵,实非儒学莫能为。这些对儒家管理思想和管理哲学的评价,是符合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管理实践的基本事实的。的确,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在治国安邦的指导思想上,基本上都是以儒家的管理哲学为主流;历朝历代的先贤,不管他们从什么立场和角度对儒家的管理思想作出选择、补充、阐释和发挥,基本上都是围绕儒家圣贤所提出的几个不变的中心理念来进行。正是这几个一以贯之的理念,规定并指导着儒家管理思想的发展方向,体现出儒家管理思想与其他学派管理思想的本质区别,代表了儒家管理哲学的核心理念。本文试图对儒家管理哲学的核心理念作一探讨,以期对当今的政治管理实践提供思想借鉴。

一、为政在人:以人为全部管理活动的中心

儒家认为,造成天下治乱的根本原因在人。正由于人心不古、人心不仁,故乱臣贼子纷起,整个社会陷入“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混乱之中。既然“天下无道”的根本原因在人,那么要使整个社会回复到“天下有道”,同样也离不开人。因此儒家十分重视人在政治管理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把人视为全部管理活动的中心,围绕人这个中心来展开他们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儒家学说的开创者孔子首倡以“仁”为中心观念的管理思想,主张“仁者爱人”。按《说文》解:“仁,亲也,从人从二。”可见“仁”实际上是“二人”的复合字。这表明孔子将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为自己管理思想的出发点。这里的“人”,既包括管理者即统治者,也包括被管理者。

关于管理者如何“爱人”,孔子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2]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颜渊。这就是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看来,“仁”的方法不过是以本人为尺度,来调节本人与他人的关系,这里就包含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首先,孔子要求管理者把与自己相对而言的被管理者当作人来看待,主张关心人、爱护人,重视人的价值,反对“始作俑者”,反对“不教而杀”,认为这只是作为管理者的最起码的条件和要求。其次,孔子进一步主张管理者对被管理者要“富之”而后“教之”[2]子路,要“修己以安人”、 “修己以安百姓”[2]宪问,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2]公冶长。可以看出,孔子是将管理活动视作己立、己达进而立人、达人的活动过程来加以阐释的。

孔子这种“贵人”思想,率先确立了人在管理活动中的中心地位。此后儒家的管理哲学始终沿着这个方向,把人作为管理的主要对象,一切管理活动都是围绕着“安人”和“安百姓”来展开的。生活在战国后期的荀子,以天道自然为基础,把天道运行和人事区分开来,认为人处于与天、地并参的地位。“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3]天论。人的职责是“制天命而用之”,利用天时地利来创造属于自己的文明和文化。人之所以能“自求多福”,能与天地参,是因为“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3]王制。荀子认为人之贵,在于懂得利用道德制度建立起各级管理组织,懂得分工协作把大家的活动协调起来,将单个人的力量加以放大,懂得用“礼”来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和调整人与人的关系,促进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

在儒家思想家中,对孔子“贵人”思想作出重大发展的是孟子。孟子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仁政”学说中,而“仁政”学说的基础是“贵民”,即重视广大民众的力量对维护封建管理制度的作用[4]197。孟子一反西周时期一切政治经济制度都为贵族而设,贵族是国家管理的中心的观点,大胆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为天子”[5]尽心下的思想。这一“民本”思想可以说是孟子管理思想的出发点。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对于维护政治决策权来说,人民才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力量,要取得民众的拥护才有国家最高决策权,才有君位;而失去人民的拥护,就失去政权,失去君位。因此对于维护整个国家最高决策权来说,人民的力量是首要的,政权是次要的,君主就更其次了。

孟子以“民本”思想为基础,发挥孔子的“富之”“教之”的管理思想,提出了自己的“仁政”管理思想。首先,孟子对“仁政”何以能够推行作了论证。他以“性善论”为出发点,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5]公孙丑上。“仁政”并非什么特别难的事情,管理者只需要从自己固有的“不忍人之心”出发,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5]梁惠王上,这就是“仁政”。其次,孟子对“仁政”的管理模式作了严密的设计。第一步,他抓住人民的生产生活这个国家管理的中心问题,站在“民”的立场对西周的井田制加以改造。在他看来,“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信心,无恒产者无恒心”[5]滕文公上。民有恒产是整个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本保证。为此,孟子设计道:“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5]滕文公上;“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5]梁惠王上孟子认为,管理者如能把这种蓝图变为现实,就是王道的开始,然而也仅仅是开始而已。因国家的管理制度,不但要使人民有恒产,生产生活有充分保障,还应重视教化民众,使其“明人伦”。所以孟子接下来又对“仁政”管理模式作了第二步的设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5]梁惠王上也就是说,在“富之”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用道德理想来“教之”,使“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5]滕文公上这样才能使全体民众都获得全面的健康的发展,造就出一个和谐完满的社会,才算是王道的完成。

总之,“人”在儒家管理哲学中始终是一个中心话题,全部儒家管理思想都紧密围绕着“安人”、“安百姓”来加以展开。故《礼记·中庸》有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6]一句话,“为政在人”[6]。

哲学是枯燥的吗?哲学是丑陋的吗?哲学是令人生厌的东西吗?——在我们的哲学课堂上,在许多哲学读物的读者心中,常常升起这样的疑问。当然,张归有一些真正的哲学爱好者,他们惯于在哲学王国里信步漫游,流连忘返。在他们眼前,那一个个似乎抽象的体系如同精巧的宫殿一样矗立,他们悠然步入其中,与逝去的哲学家的幽灵款洽对话,心领神会,宛如挚友。且不论空洞干瘪的冒牌哲学,那些概念的木乃伊确实是导的,令人生厌的。真正的哲学至少能给人以思维的乐趣。但是,哲学的鬼力仅止于此吗?诗人在孕育作品时,会有一种内心的颤栗,这颤栗又通过他的作品传递补到了读者心中,哲学家能够吗?人们常常谈论艺术家的气质,很少想到做哲学家也需要一种特别的气质。人处在时间和空间的交叉点上,人微言轻瞬息和有限的存在物,却向往永恒和无限。人类最初的哲学兴趣起于寻找变中之不变,相对中之绝对,正是为了给人生一个总体说明,把人的瞬息存在与永恒结合起来。“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我们是谁?”高更为他的一幅名作写下的画题可说是哲学的永恒主题。追究人生的根底,这是人类本性中固有的形而上学冲动,而当这种冲动在某一个人身上异常强烈时,他便是一个有哲学家气质的人了。哲学的本义不是“爱智慧”吗?那么,第一,请不要把智慧与知识混同起来,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地关乎人生。第二,请不要忘记这个“爱”字,哲学不是智慧本身,而对智慧的爱。一个好的哲学家并不向人提供人生问题的现成答案,这种答案是同有的,毋宁说他是一个伟大的提问者,他自己受着某些根本性问题的苦苦折磨,全身心投入其中,不倦地寻找着答案,也启发我们去思考和控索他的问题。他也许没有找到答案,也许找到了,但这并不重要,因为他的答案只属于他自己,而他的问题却属于我们大家,属于时代、民族乃至全人类。谁真正爱智慧,关心生命的意义超过关心生命本身,谁就不能无视或者回避全提出的问题,至于答案只能靠每个人自己去寻求。知识可以传授,智慧无法转上,然而,对智慧的受却是能够被相同的爱激发起来的。我们坊一位哲学家的书,也许会对书中聪明的议论会心一笑,但最能震撼我们心灵的却是作者对人生重大困境的洞察和直言不讳的揭示,以及他寻求解决途径的痉南昌又不折不挠的努力。哲学关乎人生的根本,岂能不动感情呢?哲学探讨人生的永恒问题,又怎会没有永恒的魅力?一个人从哲学中仅仅看到若干范畴和教条,当然会觉得枯燥乏,而且我们可以补充说,他是枉学了哲学。只有那些带着泪和笑感受和思考着人生的人,才能真正领略哲学的魅力。当然,这样的哲学也必定闪放着个性的光彩。有一种成见,似乎哲学与个性是不相容的,一种哲学把哲学家本人的个性排队得愈彻底,愈是达到高度的抽象和普遍,就愈成其为哲学。我们读文学作品,常常可以由作品想见作家的音容笑貌、爱憎好恶,甚至窥见他隐秘的幸福和创伤。可是,读哲学著作时,我们面前往往出现一张灰色的概念之网,至于它由哪只蜘蛛织出,似乎并不重要。真的,有些哲学文章确实使我们永远断了一民作者结识一番的念头,即使文章本身不无可取之处,但我们敢断定,作为一个人,其作者必定乏味透顶。有时候,这可能是误断,作者囿于成见,在文章里把自己的个性隐若了。个性在哲学里似乎成了一种可羞的东西。诗人无保留地袒露自己心灵里的每一阵颤栗,每一朵浪花,哲学家却隐瞒了使他思考的动机和思考中的悲欢,只把结论拿给我们,连同事后追加的逻辑证明。谁相信人生问题的答案能靠逻辑揄求得呢?在这里,真正起的是亲身的经历,切身的感受,灵魂深处的暴风骤雨,危机的和觉醒,直觉和顿悟。人生最高问题对于一切人相同,但每人控索的机缘和途径却千变万化,必定显出个性的判别我重视寻求真理的过程基于重视真理本身。“莱辛的句名言对于哲学家倒是一个启发。哲学家不是一份真理的清单,而恰恰是寻求人生真理的过程本身,这个过程与寻求者的个人经历和性格密不可分。我们作为读者要向哲学家说同样的话:我们重视你的人生控索过程甚于重视你的结论,做一个诚实的哲学家吧,把这过程中的悲欢曲折都展现来,借此我们与你才有心灵的沟通。我们目睹了你的真诚的探索,即我们不赞同你的结论,你的哲学对于我们依然有吸引力。说到底,我并有在乎你的结论及其证明,因为结论要靠我们自己去求得,至于证明,稍微懂一点三段论的人谁不会呢?哲学的魅力在于它所寻求的人生智慧的魅力,在于寻求诸葛亮的个性的魅力,最后,如果一位哲学家有足够的语言技巧的话,还应该加上风格的魅力。叙述某些极为艰深的思想时的文字晦涩也许是难以避免的,我们也瞧不起用美文学的语言掩盖思想的贫乏,但是,独特的个性对人生的独特感受的思考,是应该闪射独特风格的光华的。我们倒还不太怕那些使人头痛的哲学巨著这至少说明它们引起了我们紧张思索。最令人厌烦的是那些千篇一律的所谓哲学文章,老是摆弄着同样几块陈旧的概念积木。风格的前提始终是感受和思想的独创性。真正的哲学家,即使晦涩如康德、黑格尔,他们的著作中也常有清新质朴的警句跃入我们眼帘,令人铭记不忘。更有些哲学家,如蒙田、帕斯卡尔、爱默生、尼采,全然抛开体系,以隽永的格言表达他们哲思。法国哲学家们寓哲理于小说、剧本,德国浪漫派哲人们寓哲理于诗。既然神秘的人生有无数张变幻莫测的面孔,人生的探索才有各不相同的个性那么,何妨让哲学作品也呈现丰富多彩的形式,百花齐放的风格呢?也许有人会说:你所谈的只是人生哲学,还有其他的哲学呢?好吧,我们乐于把一切与人生根本问题无关的哲学打上括号,对它们作为哲学的资格存而不论。尽管以哲学为暂时栖身之地的学科都已经或终将从哲学分离出去从而证明哲学终究是对人生的形而上学沉思,但是,这里不是详细讲座这个问题的地方。也许有人会问:要求哲学具有你说的种种魅力,它岂不成了诗?哲学和诗还有什么区别?这正是本书所要说明的问题。从源头上看,哲学和诗本是一体,都孕育于神州的怀抱。神州是原始人类对于人生意义的一幅形象的解。后来,哲学和诗渐渐分离了,但是犹如同卵孪生子一样,它们在精神气质上仍然酷似。诚然,有些诗人与哲学无缘,有些哲学家与诗无缘。然而,没有哲学的眼光和深度,一个诗人只能是吟花咏月、顾影自怜的浅薄文人。没有诗的激情和灵性,一个哲学家只能是从事逻辑揄的思维机器。大哲学家与大诗人心灵相通,他们受同一种痛苦驱逼,寻求着同一个谜的谜底。庄子、柏拉图、卢梭、尼采的哲学著作放射着经久不散的诗的光辉,在屈原、李白、苏轼、但丁、莎士比亚、歌德的诗篇里回荡着千古不衰的哲学喟叹。有时候,我们真是难以断定一位文化巨人的身份。可是,身份与天才何干,一颗渴望无限的心灵难道还要受狭隘分工的束缚?在西文文化史上,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极富有诗人气质的大哲学家,也可以发现一些极富有哲人气质的大诗人,他们的存在似乎显示了诗与哲学一体的源远流长的传统。在这里,我们把他们统称为“诗人哲学家”。这个称呼与他们用何种形式写作无关,有些人兼事哲学和文学,有些人仅执一端,但在精神气质上都是一身而二任的。一位严格意义上的“诗人哲学家”应该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把本体诗化或把诗本体化;第二,通过诗的途径(直觉、体验、想象、启示)与本体沟通;第三,作品的个性色彩和诗意风格。当然,对于这些条件,他们相符的程度是很不一致的。

我是谁为主题论文的写作方法

自己认为的“我”是最综合的,包括所有的属于自己的各个方面的因素,比如身体、情感、日常生活、内在外在,包括与自己有关所有琐碎的事。别人所认为的“我”,有的是针对某个时间、地点、做某事时采用某手段的本体,比如:他看见我正在吃饭。

对别人所介绍的“我”,主要看介绍内容,针对性很强的,主要是本体的某个方面的特征,如:本人的社会群体进行介绍,我是学生、我是老师、我是民工等等,还有本人的自身某条件,身高,年龄等,总之要是针对被介绍人希望知道的相关信息对本人的某个方面的概述。

研究原则

1、价值中立原则

研究者要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客观事实不能歪曲和臆测。要客观地描述关于问题的全面资料和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后所得出的结论,而无论这些资料和结论是否与研究主体、他人或者社会的价值观念相冲突、相对立。

2、系统性原则

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现象存在于一个系统之中,其产生与变化均有原因。系统性原则要求不仅要把所研究的对象纳入系统进行考察,而且要用系统的方法来研究。系统论中的许多原则,如动态原则、整体原则、有序原则以及反馈原则等为社会心理学研究提供了理论视角与分析手段。

3、伦理原则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往往要采用一些手段控制情境或被试者。因而要特别注意欺瞒、恫吓等不良身心刺激所产生的后果,尽力避免对被试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

1、其实我所认为的“我”是最综合的,包括所有的属于自己的各个方面的因素,比如身体、情感、日常生活、内在外在,包括与自己有关所有琐碎的事。2、别人所认为的“我”,有的是针对某个时间、地点、做某事时采用某手段的本体。比如:他看见我正在吃饭。 有的是别人对他所知道相关你展现给别人的信息的一些感想和评价,比如:他认为我是个怎样的人。 3、 我对别人所介绍的“我”,主要看介绍内容,针对性很强的,主要是本体的某个方面的特征,如:本人的社会群体进行介绍,我是学生、我是老师、我是民工等等^ 还有本人的自身某条件,身高,年龄等,总之要是针对被介绍人希望知道的相关信息对本人的某个方面的概述。

写作思路:先点明自己的情况,需要做什么努力,欠缺什么能力。再针对性地对大学生活做个规划和目标。

范文:

作为一名大学新生,展望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我想首先要做的就是端正学习态度,用认真努力的学习来充实自我。其次要进取向党组织靠拢,加强社会生活本事。再次要认真处理好学习。生活。工作与娱乐的关系。做一名进取进取。乐观向上的大学生!

一年级:学好基础课,融入学校环境

1、要适应主角的转变,确定新的学习目标。

2、要熟悉学校环境,提高人迹交往本事。

3、要把专业基础踏实的掌握好,加强英语和计算机的本事。

4、要了解自我未来有望从事的职业,初步设计职业生涯。

5、进取学习英语,为英语过级做好准备。在大二上学期时,经过英语四级的考试,并争取拿到较高的分数。

6、尽可能地多参加社团活动,增长自我的见识,提高自我的本事,加强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建立自我在学校的关系网。

二年级:学好专业课,提高个人本事

1、要了解自我的需要和爱好,确定自我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2、要经过英语。计算机的相关考试并辅修其他专业的知识。

3、要从事与未来职业有关的工作,提高工作本事和受挫本事。

4、要进取参加学校活动和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

5、继续深造,努力学好各门必修课和选修课。

三年级:加强专业学习,为就业作好准备

1、要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实事求是,加强实践。

2、要考取有关资格证书或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

3、要了解往年就业情景,学写简历和求职信。

4、要做好考研复习准备,注意研究生考试资讯。

5、继续对目标完成情景做出确定及总结并及时修正目标计划,使得各项准备更加科学化。

四年级:作好冲刺准备,打拼完美未来

1、要顺利完成学业,有机会则考研。

2、要抓住实习机会,为正式上岗奠定良好基础。

3、要在写毕业论文时大胆提出自我的见解,锻炼独立解决问题的本事和创造性。

4、要强化求职技巧,练习面试训练,进取参加招聘活动,为成功就业打造基础。

我相信:路,就在脚下;路,就印在不死的决心之中;路,是汗水筑起的一片生活;路,是一步一步走出的一段人生。大学,便是这漫长人生路上的一个驿站。我会走好大学的这一段路,让人生不留下遗憾!

我像谁科学小论文300字

科学小论文范文(四)火柴做实验是我最喜欢的娱乐方式,我经常会到书店去看一些关于做实验的书籍,然后回家凭着记忆做实验。这天,我又来到书店,突然发现了一个奇异的实验:火柴跳舞。你会相信吗,一根光秃秃的火柴会在水里跳舞?我可不敢相信。我带着一颗好奇的心回到家里,准备用做实验的方法来解开心中的疑团。回到家,与往常一样,我凭着记忆做起了实验。我先端来一盆清水,又拿来一根火柴和一瓶“万能胶”。我在火柴头上涂了一层厚厚的“万能胶”,然后,小心翼翼地把火柴放入清水中。等了一会儿,没见什么反应。我静下心来,耐心等待。又过了几分钟。“奇迹”果然出现了!只见火柴直立在水中,一摇一摆地跳起舞来了。可是,没过半分钟,火柴又浮在水面上。再过了几分钟,火柴又跳起舞来了。如此循环了七八次,火柴再也不动了。是什么神奇的力量驱使火柴“舞蹈”呢?我脑子里充满了疑惑,怎么琢磨也琢磨不透。最终,还是我那无声的老师—电脑帮了我。原来,当“万能胶、与火柴头上的磷接触后,就会产生一种物质。这种物质越聚越多,会使火柴直立起来。这种物质挥发时,火柴便被带动得“舞蹈”起来。一会儿,火柴头最外面产生出来的物质挥发完了,火柴也就不动了。再这一段时间,产生出来的这种物质又聚集起来,火柴便再一次“跳舞”,直到万能胶和磷的反应结束。此时此刻,我才恍然大悟:啊!火柴棍能跳舞,原来是这么回事啊

鱼会说话吗? 您相信鱼会说话吗?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事,我想知道鱼是否会说话? 我家买了两条小金鱼,一条是全黑的,黑的叫乐乐,因为它很快乐。一条红白相间的名字叫欣欣,因为它懂得欣赏,很好玩吧!他俩生活在鱼缸里,这个鱼缸可“非比寻常”。里面有山、花、树、贝壳、彩色石头……。很美吧!让我们一起来观察它! 9月23日凌晨五点左右,我正要去喂食,我看见这么一个现象,我把鱼食撒到鱼缸里,乐乐吃了一点就不吃了。 9月23 日傍晚5 点15分,我看见鱼缸里的贝壳反过来了,小欣欣看见了,好像以为它——这个小贝壳要死了,连忙游过去,用它的头去抵,抵了近三、四分钟,它就不抵了,它游到乐乐旁边,用自己的尾巴扫了扫乐乐,然后互相碰了一下头,乐乐和欣欣一起游过去,把那块贝壳一起弄回原样了,这一点证明了“团结力量大”。 通过两次的观察,让我知道了人类有人类的表达方式和交流语言,动物也有自己王国的表达方式和交流,这也告诉了我们,如果你不团结,那么你将一无所有,朋友之间的友谊真伟大。同时,我们也要多观察,多发现,但是不能因为你在动物身上作试验,就伤害小动物,因为动物是人类的朋友。 蚂蚁为什么不会迷路? 蚂蚁,相信大家都很熟悉。那又有谁能真正地了解蚂蚁呢?蚂蚁为什么不会迷路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查阅了一些书籍。书上说,蚂蚁从蚁穴出发到达目的地后,沿途会留下一些气味,返回蚁穴。用触角相互碰一下,通知其他的蚂蚁。科学家曾经就这个问题作了一个试验。科学家先确定一只蚂蚁,将他沿途到达目的地的地方用力擦干净。当这只蚂蚁返回时,在被擦去气味的地方突然间停了下来。原地边转圈边寻找着什么。从而得到蚂蚁是靠气味来辨别方向的。 我为了证实这个结论,我做了个试验。我首先准备了一个十厘米左右的细小树枝,在树枝的一头放上一个诱饵——小糖果。我把这个装置放在一个蚁穴附近。不一会儿,有一只蚂蚁出来探路了。我把他引上木棍后,他到达了糖果的地方,仿佛在闻一闻、嗅一嗅。我趁此机会将木棍的中断部分截下一厘米的木棍。当这只蚂蚁返回的时候,就在被截去的地方左转右转,就是找不到回家的路。 过了一会儿,我又重复了上面的试验,蚂蚁仍然没有找到回家的路。 通过这两次实验,我终于知道蚂蚁为什么不会迷路的秘密了。原来蚂蚁是根据气味来辨别方向的。 知道了蚂蚁的这一秘密后,我在想:是否我们可以制作一种蚂蚁报警器呢?当蚂蚁走到报警器附近时,报警器就能“闻”出蚂蚁的气味,然后发出鸣叫声,让我们知道蚂蚁跑到橱柜里了或其他地方 “同学们,蛋壳都带来了吗?”老师问。“带来了!”我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为了今天的科学课,老师让我们带蛋壳来。带蛋壳做什么呢?是做不倒翁吗?我们都很好奇。 “今天,我们要用这两个半截蛋壳做一个小实验。做之前,请大家先猜猜,我用这枝铅笔朝着蛋壳垂直往下刺,是口朝上的蛋壳先破呢,还是口朝下的蛋壳先破?”“当然是口朝下的先破!”大多数同学都抢着回答。“口朝上的先破!”同桌偏要和大家作对。老师微笑着说:“那好,下面我们就来做做实验,看谁的答案才是正确的。” 老师叫了一名同学上讲台,让他用铅笔对准自己手上口朝上的蛋壳。老师一声令下,同学手一放,铅笔刺到了蛋壳上,蛋壳没有破。老师又让他试了几次,铅笔第三次刺下的时候,终于刺破了蛋壳。接着,老师又让他用铅笔刺口朝下的蛋壳。“一下、两下、三下……”我们一起数着;但那半个蛋壳就像穿了盔甲一样,被刺了十几下还是不破。 “耶!我猜对了!”同桌高兴得手舞足蹈。虽然我们都不服气,但经过多次试验,我们发现,同样的两个半边蛋壳,用铅笔垂直去刺,的确是口朝上的比较容易破。老师告诉我们,这是因为口朝上的蛋壳受力比较集中,而口朝下的蛋壳受力分散,所以就比较坚固。难怪建筑工地里的工人叔叔们都戴着口朝下的安全帽,原来就是这个道理啊! 每到星期天,我总要完成妈妈交给我的擦鞋任务。告诉你,这可是我一星期零花钱的来源哦!拿到沾满灰尘的皮鞋后,我先把鞋面的灰尘擦掉,然后涂上鞋油,仔仔细细地擦一擦,皮鞋就会变得又亮又好看了。可这是为什么呢? 我找了同样牌子同样款式的新旧两双皮鞋进行对比观察。我先用手触摸两双皮鞋的鞋面,发现新皮鞋的表面比旧皮鞋的表面光滑得多。旧皮鞋涂上鞋油,仔细擦过后,虽然亮了许多,但仍无法与新皮鞋相比。皮鞋的亮度是否与鞋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呢? 我取来一双没擦过的旧皮鞋,在放大镜下鞋面显得凹凸不平的。然后,我再在皮鞋上圈出两块表面都比较粗造的A区和B区,A区涂上鞋油并仔细擦拭,B区不涂鞋油作空白对照。我发现A区擦拭后,表面明显变光滑了许多,而且放在阳光下也比B区有光泽。为什么两者会产生这样的差别呢? 我想到在自然课上老师曾经讲过:影剧院墙壁的表面是凹凸不平的,这样可以使声音大部分被吸收掉,让观众不受回声的干扰。同样道理,光线照到任何物体的表面都会产生反射,假如这个平面是高低不平的,光线就会向四面八方散射掉;假如这个平面是光滑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在一定的方向上看到反射光。 皮鞋的表面原来就不是绝对的光滑,如果是旧皮鞋,它的表面当然更加的不平,这样它就不能使光线在一定的方向上产生反射,所以看上去没有什么光泽。而鞋油中有一些小颗粒,擦鞋的时候这些小颗粒正好可以填入皮鞋表面的凹坑中。如果再用布擦一擦,让鞋油涂得更均匀些,就会使皮鞋的表面变得光滑、平整,反射光线的能力也加强了。 通过实验,我终于知道了皮鞋越擦越亮的秘密啦! 1.彩色投影小磁针 磁针就是指南针。指南针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在当前的物理教学中,小小磁针可以用来判断磁场的方向。可是市场上出售的或上级部门调查拨的磁针用起来很不方便。老师在做磁场方向演示实验时,同学们在下面看不清楚,教师只好端着仪器走下来给同学们一个一个地看,很费时间。怎么办呢?经过同学们千方百计地想办法,终于制成了简易彩色投影小磁针,它既可以当指南针用,又可以在投影器上投影,使全班同学都能看见磁场的方向,为教学实验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简易的投影小磁针结构简单材料也很普通。它由子母扣钢针、大头针、有机玻璃条和透明投影胶片材料制成。制作方法是:将两根钢针分别穿两根钢针上,两根钢针要注意平衡。再将透明胶片剪成尖形长片,用502胶粘住在钢针上,一端一片,要注意对称,然后分别涂上红绿两种颜色。这样磁针上部就完成了。将有机玻璃条锯成块形,再磨成圆形为磁针的底座,烫在圆形有机玻璃中间。注意大头针要和底座垂直。小子母扣内凹处作为旋转的轴承支孔。把轴承支套在针尖上,这样磁针就会在针尖上旋转。最后一片是将小磁针磁化,方法是将条形磁铁S极从磁针中间部位向绿方抹过,这一方就是N极。这样,小磁针就磁化好了。 把自制的小磁针,放在投影器上,可以一目了然地从幕布上看到磁场各点的方向。 2.为什么衣服能使人暖和? 首先应该问问自己:真是衣服使人暖和吗? 要知道实际上不是皮袄使人暖和,恰恰相反,是人使皮袄暖和。难道不是这样吗?你知道皮袄不是炉子。“什么?”你会问。“那难道人是炉子吗?”一点不错,人是炉子!我们已经知道我们吃下去的食物——这就是劈柴,它在我们的身体里燃烧。这时候什么火花也没有看见,我们说它在燃烧,只是因为我们身体里感觉到热。 这个热需要保护。为了不让屋子里的热散到街上去,我们筑了厚厚的墙壁,冬天还安上双重的窗,还在门上包上毡。我们穿衣服也正是同样的原因。不让我们身体的热量散失到室内的空气里或者到街上去,我们使衣服暖和,它把我们的热量保持在我们身体周圄。我们的衣服当然也要向外散热,可是比我们身体散热慢得多。

鱼会说话吗?您相信鱼会说话吗?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事,我想知道鱼是否会说话?我家买了两条小金鱼,一条是全黑的,黑的叫乐乐,因为它很快乐。一条红白相间的名字叫欣欣,因为它懂得欣赏,很好玩吧!他俩生活在鱼缸里,这个鱼缸可“非比寻常”。里面有山、花、树、贝壳、彩色石头……。很美吧!让我们一起来观察它!9月23日凌晨五点左右,我正要去喂食,我看见这么一个现象,我把鱼食撒到鱼缸里,乐乐吃了一点就不吃了。9月23 日傍晚5 点15分,我看见鱼缸里的贝壳反过来了,小欣欣看见了,好像以为它——这个小贝壳要死了,连忙游过去,用它的头去抵,抵了近三、四分钟,它就不抵了,它游到乐乐旁边,用自己的尾巴扫了扫乐乐,然后互相碰了一下头,乐乐和欣欣一起游过去,把那块贝壳一起弄回原样了,这一点证明了“团结力量大”。通过两次的观察,让我知道了人类有人类的表达方式和交流语言,动物也有自己王国的表达方式和交流,这也告诉了我们,如果你不团结,那么你将一无所有,朋友之间的友谊真伟大。同时,我们也要多观察,多发现,但是不能因为你在动物身上作试验,就伤害小动物,因为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蚂蚁为什么不会迷路?蚂蚁,相信大家都很熟悉。那又有谁能真正地了解蚂蚁呢?蚂蚁为什么不会迷路呢?带着这个问题,我查阅了一些书籍。书上说,蚂蚁从蚁穴出发到达目的地后,沿途会留下一些气味,返回蚁穴。用触角相互碰一下,通知其他的蚂蚁。科学家曾经就这个问题作了一个试验。科学家先确定一只蚂蚁,将他沿途到达目的地的地方用力擦干净。当这只蚂蚁返回时,在被擦去气味的地方突然间停了下来。原地边转圈边寻找着什么。从而得到蚂蚁是靠气味来辨别方向的。我为了证实这个结论,我做了个试验。我首先准备了一个十厘米左右的细小树枝,在树枝的一头放上一个诱饵——小糖果。我把这个装置放在一个蚁穴附近。不一会儿,有一只蚂蚁出来探路了。我把他引上木棍后,他到达了糖果的地方,仿佛在闻一闻、嗅一嗅。我趁此机会将木棍的中断部分截下一厘米的木棍。当这只蚂蚁返回的时候,就在被截去的地方左转右转,就是找不到回家的路。过了一会儿,我又重复了上面的试验,蚂蚁仍然没有找到回家的路。通过这两次实验,我终于知道蚂蚁为什么不会迷路的秘密了。原来蚂蚁是根据气味来辨别方向的。知道了蚂蚁的这一秘密后,我在想:是否我们可以制作一种蚂蚁报警器呢?当蚂蚁走到报警器附近时,报警器就能“闻”出蚂蚁的气味,然后发出鸣叫声,让我们知道蚂蚁跑到橱柜里了或其他地方“同学们,蛋壳都带来了吗?”老师问。“带来了!”我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为了今天的科学课,老师让我们带蛋壳来。带蛋壳做什么呢?是做不倒翁吗?我们都很好奇。“今天,我们要用这两个半截蛋壳做一个小实验。做之前,请大家先猜猜,我用这枝铅笔朝着蛋壳垂直往下刺,是口朝上的蛋壳先破呢,还是口朝下的蛋壳先破?”“当然是口朝下的先破!”大多数同学都抢着回答。“口朝上的先破!”同桌偏要和大家作对。老师微笑着说:“那好,下面我们就来做做实验,看谁的答案才是正确的。”老师叫了一名同学上讲台,让他用铅笔对准自己手上口朝上的蛋壳。老师一声令下,同学手一放,铅笔刺到了蛋壳上,蛋壳没有破。老师又让他试了几次,铅笔第三次刺下的时候,终于刺破了蛋壳。接着,老师又让他用铅笔刺口朝下的蛋壳。“一下、两下、三下……”我们一起数着;但那半个蛋壳就像穿了盔甲一样,被刺了十几下还是不破。“耶!我猜对了!”同桌高兴得手舞足蹈。虽然我们都不服气,但经过多次试验,我们发现,同样的两个半边蛋壳,用铅笔垂直去刺,的确是口朝上的比较容易破。老师告诉我们,这是因为口朝上的蛋壳受力比较集中,而口朝下的蛋壳受力分散,所以就比较坚固。难怪建筑工地里的工人叔叔们都戴着口朝下的安全帽,原来就是这个道理啊!每到星期天,我总要完成妈妈交给我的擦鞋任务。告诉你,这可是我一星期零花钱的来源哦!拿到沾满灰尘的皮鞋后,我先把鞋面的灰尘擦掉,然后涂上鞋油,仔仔细细地擦一擦,皮鞋就会变得又亮又好看了。可这是为什么呢?我找了同样牌子同样款式的新旧两双皮鞋进行对比观察。我先用手触摸两双皮鞋的鞋面,发现新皮鞋的表面比旧皮鞋的表面光滑得多。旧皮鞋涂上鞋油,仔细擦过后,虽然亮了许多,但仍无法与新皮鞋相比。皮鞋的亮度是否与鞋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呢?我取来一双没擦过的旧皮鞋,在放大镜下鞋面显得凹凸不平的。然后,我再在皮鞋上圈出两块表面都比较粗造的A区和B区,A区涂上鞋油并仔细擦拭,B区不涂鞋油作空白对照。我发现A区擦拭后,表面明显变光滑了许多,而且放在阳光下也比B区有光泽。为什么两者会产生这样的差别呢?我想到在自然课上老师曾经讲过:影剧院墙壁的表面是凹凸不平的,这样可以使声音大部分被吸收掉,让观众不受回声的干扰。同样道理,光线照到任何物体的表面都会产生反射,假如这个平面是高低不平的,光线就会向四面八方散射掉;假如这个平面是光滑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在一定的方向上看到反射光。皮鞋的表面原来就不是绝对的光滑,如果是旧皮鞋,它的表面当然更加的不平,这样它就不能使光线在一定的方向上产生反射,所以看上去没有什么光泽。而鞋油中有一些小颗粒,擦鞋的时候这些小颗粒正好可以填入皮鞋表面的凹坑中。如果再用布擦一擦,让鞋油涂得更均匀些,就会使皮鞋的表面变得光滑、平整,反射光线的能力也加强了。通过实验,我终于知道了皮鞋越擦越亮的秘密啦!1.彩色投影小磁针磁针就是指南针。指南针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在当前的物理教学中,小小磁针可以用来判断磁场的方向。可是市场上出售的或上级部门调查拨的磁针用起来很不方便。老师在做磁场方向演示实验时,同学们在下面看不清楚,教师只好端着仪器走下来给同学们一个一个地看,很费时间。怎么办呢?经过同学们千方百计地想办法,终于制成了简易彩色投影小磁针,它既可以当指南针用,又可以在投影器上投影,使全班同学都能看见磁场的方向,为教学实验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简易的投影小磁针结构简单材料也很普通。它由子母扣钢针、大头针、有机玻璃条和透明投影胶片材料制成。制作方法是:将两根钢针分别穿两根钢针上,两根钢针要注意平衡。再将透明胶片剪成尖形长片,用502胶粘住在钢针上,一端一片,要注意对称,然后分别涂上红绿两种颜色。这样磁针上部就完成了。将有机玻璃条锯成块形,再磨成圆形为磁针的底座,烫在圆形有机玻璃中间。注意大头针要和底座垂直。小子母扣内凹处作为旋转的轴承支孔。把轴承支套在针尖上,这样磁针就会在针尖上旋转。最后一片是将小磁针磁化,方法是将条形磁铁S极从磁针中间部位向绿方抹过,这一方就是N极。这样,小磁针就磁化好了。把自制的小磁针,放在投影器上,可以一目了然地从幕布上看到磁场各点的方向。2.为什么衣服能使人暖和?首先应该问问自己:真是衣服使人暖和吗?要知道实际上不是皮袄使人暖和,恰恰相反,是人使皮袄暖和。难道不是这样吗?你知道皮袄不是炉子。“什么?”你会问。“那难道人是炉子吗?”一点不错,人是炉子!我们已经知道我们吃下去的食物——这就是劈柴,它在我们的身体里燃烧。这时候什么火花也没有看见,我们说它在燃烧,只是因为我们身体里感觉到热。这个热需要保护。为了不让屋子里的热散到街上去,我们筑了厚厚的墙壁,冬天还安上双重的窗,还在门上包上毡。我们穿衣服也正是同样的原因。不让我们身体的热量散失到室内的空气里或者到街上去,我们使衣服暖和,它把我们的热量保持在我们身体周圄。我们的衣服当然也要向外散热,可是比我们身体散热慢得多。3.[科技小论文]节省能源的路灯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勤俭质朴的优良传统的民族,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保持着这一种良好的作风。无论是在生产劳动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也都体现出这个特点,总要力图以最节省的方式,尽可能办好每件事情。正是由于这一良好思想观念,我们才懂得去节省能源。能源问题对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的大规模开发,能源紧缺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我们国家到目前为止仍旧提倡节俭的作风,在奥林匹克场馆的重大建设中,国家就是从实际需要考虑,提出了“节俭办奥运”的口号;在今年的55周年国庆相继提出“节俭办国庆”的口号。我们国家就是从顾全大局的角度出发,从节省能源方面做到勤俭的作风的。节省能源可以减少开支,促进经济的增长,还可以保护自然环境,也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先决条件,更是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在城市的夜晚,公路的两旁都亮着密集而又整齐的路灯,看上去宛如一条巨龙腾空,虽然这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但是许多时候这些路灯的光亮都白白浪费了,因为很大一部分时间里,路上是空荡荡的,这种情况尤其出现在经济、交通不是很发达的地区。电力资源的极大浪费,给这些地区的经济带来负面影响,无一利而有百害。那么,有没有既方便晚上行人和车辆通行,又节省能源的自动控制装置呢?节省能源,实际上就是尽可能减少能源损失。偏僻的公路上,交通流量极少,长时间的打开路灯,不管是有车辆,还是没有车辆,有行人,还是没有行人,都造成能源的极大的浪费。即使有车辆经过,也不应该全线路灯都开亮,只应在车辆行驶的有效范围内打开路灯,否则那会造成多么巨大的损失!行人在路上走路也是如此,只应在行人走路的相应范围内打开路灯,满足照明的需要即可。这个问题可以类比现在常见的声控开关,只要有人在楼梯间走路,发出声音,声音产生的震动传递到声控开关,灯就会发亮,并且只在行人走路的范围内的灯亮了,而不是长期不灭的。从这里得到启示,当车辆和行人在公路上通过时,不就对路面产生了压强吗?要是有一种感应器能够在受到压强的作用下能自动控制开关,控制相应范围内的灯的亮和灭,这就达到了节省能源的目的。那么这个感应器不能是通过声音产生的空气震动控制的,而是要通过车辆和行人对路面的冲击和压强而产生的路面震动控制,这两种震动是不同的,否则就会阴差阳错,说不定是动物的叫声,路以外的喧哗声就把灯亮了,同样达不到节省能源的目的。倘若车辆、行人发出的声音很小,灯不会亮呢?那么就形同虚设,毫不起作用。汽车的行驶、行人的走路,自然而然会对地面产生冲击和压强,使路面震动,这就可以利用路面的震动来控制路灯亮还是熄灭。假如有这样的一个装置:它可以安装在路灯的灯箱内,各个装置用一根金属棒与路面相连,当路面受到冲击和压强产生震动时,对应的路灯就会发光,哪里有车辆或行人,哪里的灯就会亮起来,震动停止,灯在一定时间限定内自动熄灭。这个装置就是利用冲击和压强产生的震动来控制路灯的,能够起到很好的节省能源的作用。当然,为了减少装置的安装数量,可以由这样的一个装置控制多盏路灯,装置与装置之间并联连接在一个电路中,也就是每隔一段路程安装一个,然后通过导线把装置与相应的路灯连接起来。我们不妨先把它命名为“震动感应器”。我们再来看一看“震动感应器”的工作原理:首先,金属棒就是用来感应路面上有无震动的。当汽车或行人在某一路段上经过,对路面施加压力的冲击,产生震动时,金属棒将震动传到“震动感应器”,“震动感应器”受到震动的刺激,命令由它控制的几盏路灯闭合开关发亮;车辆和行人继续经过下一路段,下个路段的“震动感应器”同样受到震动刺激也使对应的路灯发亮,依此类推。同时,车辆和行人经过以后的路段的“震动感应器”由于没有继续受到金属棒传给它的震动信息而断开开关,不再使相应路灯继续发光。但要求这种“震动感应器”灵敏度要高,而且还能够判别震动的来源。比如遇到特殊情况,遇到雷电天气或者工厂产生的高分贝声响使空气剧烈震动,也会经过金属棒传到“震动感应器”,“震动感应器”误以为震动是由路面传来的,使路灯发光。因此,我们要调用科学技术钻研出一龀绦蚧蛞桓鲂〔考�诶锩妫�埂罢鸲�杏ζ鳌被崤卸险鸲�锹访娲�吹模�故鞘艿娇掌�鸲�挠跋齑�吹摹?好了,只要在有路灯的公路上安装这种“震动感应器”,就不需要大量的人力来控制供电了,一切工作就交给机器来自动控制吧。我们可以想象,随着汽车或行人在路面经过,路灯次第发光与熄灭的情景,熠熠夺目,应接不暇,不也是夜间一道独特而又亮丽的风景吗?在方便交通的同时,最大的好处就是大大的节省了能源。这种“震动感应器”是为节省能源而设计,希望这种装置能够应用到实际中去,发挥巨大的作用。在我们发展经济的同时,千万不要忽视了保护能源的重要性,节省能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

不是我写的 妈妈曾给我出过这样一个谜语:“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排下八卦阵,单捉飞来将。”这则迷语告诉我们:蜘蛛专吃活的东西,难道它不吃死的东西吗?这引起了我的兴趣,我做了实验。 我从墙角处捉来一只小蜘蛛,把它放进一个盒子里(四周扎有小洞,上面盖有玻璃,便于观察)。没等蜘蛛织网,我又捡来一只死的小虫、一只死苍蝇,放在蜘蛛的前面,蜘蛛置之不理,随即用手碰撞盒子,蜘蛛就向其他方向爬去了。 为了彻底弄懂蜘蛛吃不吃死苍蝇,第二天,我又来到盒子前观察,看到死昆虫、死苍蝇还在原来的地方,可盒子角处多了一个网,蜘蛛在网上安静地趴着。这时,我想:昨天死苍蝇、死昆虫没被吃掉是不是因为没有网呢?于是,我又将死苍蝇拿起来轻轻地放在网上,可蜘蛛还是一动不动,紧接着,我又用笔轻轻地触动了一下网的边缘,咦,蜘蛛好像有了反应,开始向颤动的方向爬去,我把笔收回,网停止了颤动,信号断了,它就停了下来,不一会儿,蜘蛛又向网中心爬去。我又用笔尖触动网上死苍蝇的身体,网开始颤动,蜘蛛就开始向这边爬来,我又把笔尖收回,蜘蛛就停了,像上次那样,过了一会儿,蜘蛛又向网中心爬去。噢!我终于明白了:原来蜘蛛是靠网的颤动来产生感觉的,靠织网而捕食的。于是,我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为了证实蜘蛛靠网的颤动产生感觉,我又做了实验。将笔尖放在网上死苍蝇的身上,长时间的颤动,网的震动越来越大,蜘蛛产生的感觉好像也越来越强烈,蜘蛛便匆匆地赶过来,等蜘蛛碰到苍蝇,我将笔尖收回,只见蜘蛛尾部很快喷出黏乎乎的丝将苍蝇捆住,接着又看着蜘蛛的背一动一动的,好像在吸食苍蝇,不一会儿,网上就剩下一个完整的空壳了。这个实验证明蜘蛛吃动的昆虫。 我们探密小组又到图书馆、书店查阅了大量有关蜘蛛的书籍。其中《普通动物学》一书中写道:蜘蛛为食肉性动物,其食物大多数为昆虫或其他节肢动物。但口无上颚,不直接吞食固体食物,而是慢慢地吸食。当昆虫等动物触网时,会用力在网上挣扎,使网丝颤动而使蜘蛛很快发觉,蜘蛛便顺着纵向丝向猎物爬去,用蛛丝包裹猎物,固定于网上,先用螯肢内的毒腺分泌毒液注入捕获猎物体内,将其杀死,再由中肠分泌的消化酶灌注在被螯肢撕碎的捕获物的组织中,很快将其分解为液汁,然后吸进消化道内,最后吃剩下的体壳,就被完整的弃留在蛛网上了。这些充分证明:飞来的昆虫使蜘蛛网颤动,网颤动会使产生感觉,蜘蛛产生感觉就会将猎物捕获,因此,证实了蜘蛛只吃活动物,而不吃死的昆虫

  • 索引序列
  • 我是谁哲学论文范文
  • 云南日报社文史哲编辑是谁
  • 我与哲学论文800字
  • 我是谁为主题论文的写作方法
  • 我像谁科学小论文300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