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乙酰甲喹的药动学研究论文

乙酰甲喹的药动学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乙酰甲喹的药动学研究论文

1克。牛内服乙酰甲喹一次量每1kg体重用10毫克,200斤=100千克,10毫克=0.01克,100*0.01克=1克,乙酰甲喹对牛拉稀二百斤用量为1g。乙酰甲喹,又名痢菌净,为我国最早合成的一种喹恶啉类药物。1985年我国批准其为国家一类新兽药,1992年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规范》,并且规定了其在牛和猪中的使用。其主要作用机理为改变动物肠道菌群,提高能量物质和蛋白质的利用率,增加体内蛋白质的合成。

乙酰甲喹又名痢菌净,化学名称为3—甲基—2—乙酰基—N—1,4—二氧喹恶啉,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兽医研究所研制的化学抗菌药,具有较广的抗菌谱和较强的体内外抗菌活性。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乙酰甲喹与常用抗生素药物配伍的知识,欢迎阅读。

1.前言

乙酰甲喹又名痢菌净,化学名称为3—甲基—2—乙酰基—N—1,4—二氧喹恶啉,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兽医研究所研制的化学抗菌药,具有较广的抗菌谱和较强的体内外抗菌活性。兽医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猪痢疾及畜禽消化道细菌感染。乙酰甲喹对仔猪黄、白痢也有显著疗效 [1]。在奶牛子宫内膜炎常见病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中,大肠埃希氏菌对乙酰甲喹的高敏感菌株为9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乙酰甲喹最敏感,高敏菌株达100%[2]。采取乙酰甲喹、头孢氨苄在犊牛出生后交替使用,可有效防止新生犊牛腹泻病的发生[3]。 吴立夫等报告乙酰甲喹注射液分别与苦参等6种中草药提取液配伍时,在药物性状(澄明度、pH值等)上未发现有配伍禁忌,但对产毒性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发生了不同的变化。乙酰甲喹与苦参或水蓼提取液配伍时在抑菌作用上互相拮抗,与连翘、赤芍或风轮菜提取液配伍时抑菌活性呈现加合作用,与大青叶提取液配伍时抑菌作用增强两倍[4]。乙酰甲喹和痢特灵对大肠埃希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协同作用[2]。乙酰甲喹与杆菌肽锌联合应用,可有效地控制猪红痢的发生,并提高了饲料的利用率 [5]。

乙酰甲喹与常用抗生素配伍时其体外稳定性的研究报道还未见到。

2讨论

乙酰甲喹溶液的颜色呈现淡黄色,乙酰甲喹与其它药物配伍后溶液仍呈现淡黄色,从颜色看可以认为未发生化学反应未生成新物质或产生了无色的新物质。

乙酰甲喹与各种药物配伍后,在不同的时间内pH值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总体来说pH值在配伍后8h内基本都在很小范围波动,说明配伍液趋向于稳定。

未配伍的乙酰甲喹稀释液在254nm处的吸光度为0.564,与青霉素G钾、硫酸庆大霉素、利巴韦林、盐酸金刚烷胺配伍后8h内吸光度无明显改变,吸收,峰无偏移,临床可配伍使用;由于许多药物在254nm附近有吸收,因此配伍后吸光度有不同程度的叠加,但无太大的波动,说明配伍液是稳定的,临床配伍应用是可行的[8]。抗生素的活性有无发生变化,还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3小结

乙酰甲喹溶液与盐酸恩诺沙星、青霉素G钾、硫酸链霉素、阿莫西林、硫酸庆大霉素、酒石酸泰乐菌素、头孢氨苄、盐酸吗啉双胍、利巴韦林配伍后溶液呈现淡黄色,无沉淀,无气泡产生,配伍前后溶液的pH值、吸光度波动范围小,理化性质较稳定,临床上可以配伍应用。

乙酰胆碱酯酶突变研究进展论文

有机磷及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主要的作用是对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简写AChE)产生抑制作用。突触部位大量乙酰胆碱积累,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不断地被激活,突触后神经纤维长时期处于兴奋状态。同时,突触部位正常的神经冲动传导受阻塞,中毒的昆虫最初出现高度兴奋、痉挛、最后瘫痪、死亡。

1.乙酰胆碱酯酶的生物学

AChE是一水解酶,底物是乙酰胆碱,水解反应式如下:

有两种胆碱酯酶:

第一种,乙酰胆碱酯酶(AChE),又称真胆碱酯酶或者称专一性胆碱酯酶。由于来源于红血球,又称为红血球胆碱酯酶。这个酶的特点:①乙酰胆碱是它的最好的底物;②它表现有过量底物时才产生抑制作用,即增加底物浓度,水解速率不断地增加,当底物浓度达到10-2.5mol/L时,水解速率才下降。

第二种,丁酰胆碱酯酶,又称假胆碱酯酶或者称非专一性胆碱酯酶。由于来源于血浆,所以又称为血浆胆碱酯酶。过去也称做胆碱酯酶,与乙酰胆碱酯酶容易混淆。丁酰胆碱酯酶的特点:①丁酰胆碱是它最好的底物;②不表现过量底物的抑制作用,即底物在极低浓度时(低于10-4mol/L)即对丁酰胆碱酯酶产生抑制作用,水解速率明显下降。因此,丁酰胆碱酯酶对抑制剂非常敏感。例如,马血浆中的丁酰胆碱酯酶比马红血球中的乙酰胆碱酯酶对四异丙基八甲磷敏感性大11300倍。

在脊椎动物中两种胆碱酯酶都很普遍。乙酰胆碱酯酶被发现在红血球、神经及肌肉组织中。动物中乙酰胆碱酯酶受到抑制时,达到一定程度即引起动物死亡。丁酰胆碱酯酶在动物的血浆、肝及神经组织中很普遍,但是,丁酰胆碱酯酶受抑制时不会引起动物死亡。在动物(包括人)的血浆中丁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可以作为动物药物中毒程度的指标。

在昆虫及哺乳动物中发现一种大分子质量的胆碱酯酶,具有一般乙酰胆碱酯酶的性能。使用电泳方法分离,证实这种大分子的酶是乙酰胆碱酯酶的同工酶(isozyme)。它们的寿命仅有乙酰胆碱酯酶的一半,在家蝇的头部及胸部发现的同工酶对抑制剂的敏感性低于乙酰胆碱酯酶。

2.乙酰胆碱酯酶(简写AChE)水解乙酰胆碱的过程

可用下列反应式来说明。

上式中E代表酶,AX代表底物乙酰胆碱。从反应开始到酶恢复共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形成酶底物复合体(E稟X),可以用解离常数Kd来表示复合体的形成,Kd=K-1/K+1,Kd值愈小表明E和AX的亲和力愈强。

第二步是乙酰化的步骤,是化学反应,用速率常数K2来表示反应速率,复合体放出胆碱(X),酶与乙酰基结合形成乙酰化酶(EA)。

第三步是水解反应,乙酰化酶被水解为乙酸(A)与酶(E),由于反应后酶与酰基分离又称为脱酰基反应,以水解速率常数K3表示这步反应。

全部反应从开始到酶恢复需要2~3ms。在哺乳动物中以脱酰基K3步骤最慢,而家蝇头部的AChE水解乙酰胆碱时以乙酰化K2步骤最慢。

目前,对AChE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尚未研究清楚,仅知道在AChE上有与底物进行反应的酯动部位、结合部位和变构部位。

(1)酯动部位。又称催化部位,是AChE与乙酰胆碱反应的主要部位,是催化分解乙酰胆碱发生乙酰化,有机磷发生磷酰化在此部位进行。在这个部位酶的丝氨酸[HOCH2CH(NH2)COOH]上的羟基与乙酰胆碱的乙酰基产生反应。

胆碱酯酶的催化作用来自酶蛋白分子本身的结构,不需要任何特异性辅基或中间媒介物参与。由于酶蛋白分子的卷曲,有些原来离得很远的氨基酸基团被拉得靠近了,形成一个活性区。AChE活性中心由三个主要区域组成:①酯动部位:含丝氨酸、组氨酸,能与ACh的羰基碳原子结合;②阴离子部位:用以固定底物,从而决定其特异性。至少含一个羧基,可能来自谷氨酸,能以静电吸引ACh的季铵阳离子基团;③疏水性区域:催化底物水解过程。与酯解或季铵基团结合部位连接或在其附近,由色氨酸或酪氨酸等芳香族氨基酸组成,在与芳香基底物结合中起重要作用。

一般情况下,单独的丝氨酸并不能与碳酰基化合物产生反应。因此,认为AChE上的丝氨酸有特殊的性质。它受相邻的氨基酸——组氨酸的影响。组氨酸上的咪唑基团可以对丝氨酸上的羟基产生活化作用,诱导羟基与乙酰基产生反应。乙酰胆碱及各种抑制剂都是与AChE的酯动部位产生反应,但是,在反应之前酶必须先与抑制剂结合形成一个复合体。

(2)结合部位。在AChE上有结合部位。乙酰胆碱及各种抑制剂都是与AChE上的酯动部位产生反应,但是在反应之前,酶必须先与抑制剂结合形成一个复合体。早期研究认为,AChE上只有一个结合部位,称为阴离子部位。在阴离子部位,酶与乙酰胆碱的季铵基团—N+(CH3)3结合。近代的研究认为,在酯动部位丝氨酸的四周有很多不同氨基酸的侧链基团,像一般蛋白质中的氨基酸一样,任何一个基团都有可能作为一个结合部位与底物或抑制剂相结合。根据Tripatri及O’Brien(1973)的研究,在一个抗性品系家蝇中得到一个突变型的AChE,它与乙酰胆碱结合非常正常,但是与有机磷及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亲和力减至原来的1/500。说明这个突变型的AChE与有机磷及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结合的部位,不是阴离子活动部位,必然还有其他的结合部位。现在知道在AChE上与抑制剂(杀虫剂)之间可能还有三个结合部位。

胆碱酯酶分子上的两个作用位点

除了阴离子部位,AChE与抑制剂之间可能还存在疏水基部位、电荷转移复合体(chargetransfercomplex,简称CTC)和吲哚苯基结合部位。

①疏水基部位:在这个部位,抑制剂的亲脂性基团如甲烷、乙烷及丙烷基团与酶结合,可以减小Kd值,增加亲和力。疏水基部已在丁酰胆碱酯酶中证实。在AChE上也可能有这个部位,已经发现N-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中,苯环上增加一个甲烷取代基对AChE的抑制能力增加3倍。

②电荷转移复合体:在酶与抑制剂结合时,如果一方是易失去电子的电子供体,而另一方是强亲电性的电子受体,则很容易结合。这种结合可以在吸收光谱中出现一个新的吸收峰。证明酶与抑制剂通过电荷的转移形成了复合体。在苯基氨基甲酸酯中,苯环上的取代基如果是吸电性基团则对AChE的活性抑制能力降低,如果是拒电性基团则对AChE的活性抑制能力增加,试验证实这种取代基主要是对AChE的亲和力产生影响,而对氨基甲酰化反应无影响。拒电性基团使亲和力增加(Kd值减小),认为是与酶的某一部位结合形成了电荷转移复合体。

③吲哚苯基结合部位:当AChE被一些试剂处理后,活性的变化很大。对乙酰胆碱失去了活性,对苯基乙酸酯和萘基乙酸酯也失去了活性。唯独对吲哚苯基乙酸酯的活性增加。说明AChE上有一个特殊的与吲哚苯基结合的部位。

(3)变构部位(allostericsite)。近年来在很多种酶上发现变构部位,因此,推测AChE也有变构部位。变构部位远离酶的活性部位。这个部位与某种离子或是某个化合物上的取代基团结合时,酶的蛋白质分子结构产生立体变型,使酶的活性受到影响,酶被活化或者是受到抑制。在AChE与各种化合物结合时,有的试剂使酶活性增加,有的使酶失去活性,可能是变构部位的影响。变构的影响在乙酶胆碱受体上已经证实。

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 AChE)是一种主要存在于人类和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乙酰胆碱水解酶,其基本功能为催化水解神经递质-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 ACh)导致神经冲动传递的终止,从而维持胆碱能神经的正常生理功能。医学上的神经系统疾病,例如老年痴呆症和帕金森病等多与人体内乙酰胆碱酯酶功能受到影响有关。 有机磷农药(Organophosphorus pesticides, OPs)与AChE结合会形成磷酰化ChE,磷酰化ChE很稳定,使酶失去催化水解ACh的能力并逐渐老化,造成ACh在体内的积累,最终导致胆碱能神经先兴奋后抑制。高含量的OPs可导致惊厥、呼吸困难、心律不齐、缺氧等急性中毒症状,低含量的OPs亦可经长期慢性毒害导致心脏、肝脏、肾和其他器官的损害。 乙酰胆碱酯酶生物传感技术具有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成本低、能在复杂体系中进行在线连续监测等优点。近年来,乙酰胆碱酯酶生物传感器已成为有关AChE及相关物质检测研究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建立新型的、有效的乙酰胆碱酯酶生物传感分析技术对于健康、食品、环境监测等仍然是一个热门而有意义的研究课题。本论文围绕开发易于操作、价格低廉和高灵敏信号转换的AChE生物传感方法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主要内容如下: (1)基于尼罗红吸附纳米金的AChE荧光法检测有机磷。纳米金由于具有消光系数大、吸收光谱宽等优良的光学性质,常被用作为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的受体,是一种理想的荧光淬灭剂。第2章中将荧光物质尼罗红非共价吸附在纳米金的表面,利用纳米金有效淬灭尼罗红的荧光,形成一个低背景的荧光信号。当存在AChE催化体系时,AChE催化底物硫代乙酰胆碱水解生成硫代胆碱,后者可与尼罗红竞争结合纳米金形成强的Au-S键,促使尼罗红从纳米金表面解吸附,并且产生一种比尼罗红荧光更强的新荧光产物,体系荧光大大增强。当存在有机磷时,AChE的活性被抑制,水解产物硫代胆碱减少,最终解吸附下的尼罗红产物——新荧光物质相应地减少。利用纳米金淬灭荧光的独特光学性质,成功构建了一种简单、易操作、高灵敏的AChE荧光检测方法。 (2)信号增强型的AChE荧光法高灵敏分析检测有机磷。信号增强型分析法是从低的背景信号开始,加入少量的待测物便能形成可检测信号,这使其具有更高的信噪比。

对乙酰氨基酚的毕业论文

阿司匹林到目前为止已应用百年,是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其他二药为青霉素、安定)。至今它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 阿司匹林的天然原质“水杨酸”成分,存在于柳树皮之中。相传两千多年前,古希腊无论是民间,还是名医希波克拉底都已知道用柳树皮、叶的液汁止痛与退热。19世纪时,欧洲化学家从柳树中提取到“水杨酸”。19世纪90年代,德国拜耳化学制药公司29岁的研究员费利克斯·霍夫曼为缓解父亲风湿性关节痛,在探索研制疗效明显的止痛药过程中,用化学方法合成了“乙酰水杨酸”。1899年,拜耳化学制药公司生产出品了水溶性白色阿司匹林药粉,不久又制成阿司匹林药片。德国化学家德瑞瑟将其命名为Aspirin(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治疗头痛、牙痛、关节痛以及感冒、退热的即时效果明显,副作用少,且价廉、服用方便,迅即被许多国家医学界采用。 1971年,英国药学家约翰·万恩在研究前列腺素过程中,获知并证实阿司匹林能拮抗机体内血栓素A2的释放,从而抑制血小板凝集,对防止血管栓塞有明显功效。这一科学研究发现,受到了全世界医学界的重视和青睐。 1982年,约翰·万恩与另两位瑞典学者伯格斯特隆、塞缪尔松,由于研究前列腺素所取得的成就,共同荣获该年度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 我国于1958年开始生产阿司匹林。 [家庭用药]阿司匹林是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它诞生于1899年3月6日。早在1853年夏尔,弗雷德里克·热拉尔(Gerhardt)就用水杨酸与醋酐合成了乙酰水杨酸,但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1898年德国化学家菲霍夫曼又进行了合成,并为他父亲治疗风湿关节炎,疗效极好;1899年由德莱塞介绍到临床,并取名为阿司匹林(Aspirin)。到目前为止,阿司匹林已应用百年,成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至今它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也是作为比较和评价其他药物的标准制剂。在体内具有抗血栓的作用,它能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反应,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这与TXA2生成的减少有关。 临床上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 根据文献记载,都说阿司匹林的发明人是德国的费利克斯·霍夫曼,但这项发明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还有一位犹太化学家阿图尔·艾兴格林。 阿图尔·艾兴格林的辛酸故事发生在1934年至1949年间。1934年,费利克斯·霍夫曼宣称是他本人发明了阿司匹林。当时的德国正处在纳粹统治的黑暗时期,对犹太人的迫害已经愈演愈烈。在这种情况下,狂妄的纳粹统治者更不愿意承认阿司匹林的发明者有犹太人这个事实,于是便将错就错把发明家的桂冠戴到了费利克斯·霍夫曼一个人的头上,为他们的“大日耳曼民族优越论”贴金。纳粹统治者为了堵住阿图尔·艾兴格林的嘴,还把他关进了集中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大约在1949年前后,阿图尔·艾兴格林又提出这个问题,但不久他就去世了。从此这事便石沉大海。 英国医学家、史学家瓦尔特·斯尼德几经周折获得德国拜尔公司的特许,查阅了拜e公司实验室的全部档案,终于以确凿的事实恢复了这项发明的历史真面目。他指出:在阿司匹林的发明中,阿图尔·艾兴格林功不可没。事实是在1897年,费利克斯·霍夫曼的确第一次合成了构成阿司匹林的主要物质,但他是在他的上司——知名的化学家阿图尔·艾兴格林的指导下,并且完全采用艾兴格林提出的技术路线才获得成功的。

作者 衣晓峰

用药错误对于孩子来讲是非常危险的,其发生率约为成人的三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一项统计数据,全球每年有千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其中2 3 死于用药不当。我国人口基数大,儿科疾病占所有就诊人数的 20%,同时也是安全用药隐患的重灾区,儿童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约12.9%,新生儿更高达24.4%,不合理用药占比为12-32%。早在20年前,著名的《美国医学杂志》就给出了“用药错误中高达19%的案例是可以预防的”结论,随着医院药学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安全意识的日益提高,这个数据在持续向好,说明儿童用药的科学干预能够有效防范危险的发生。

针对临床常见的儿童合理用药问题,滕海龙主任药师总结了以下几方面注意事项,提请广大家长给予重视——

一是慎重使用抗生素 减少抗生素的使用次数对孩子免疫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滕海龙提示,作为感染最为多见的病因,区别细菌或病毒感染往往至关重要,严重细菌性感染必须遵医嘱应用抗生素,否则可能使细菌感染加重,发展成败血症、脑膜炎等严重后果。要注意的是,极少会出现细菌和病毒同时感染的状况,绝大多数患儿不需要“抗生素+抗病毒药”同时并用。如确需采用抗生素治疗,一定要保证足够的时间,至少应用5-7天(如阿奇霉素具有特殊半衰期,可用3-5天,但因为这类药物有心脏毒性,尤其有心脏基础疾病的患儿要避免使用),把细菌彻底杀死,避免耐药细菌的产生。

滕主任告诫,不是越高级、越贵的抗生素越好用,如果怀疑细菌感染,可配合医生进行血、尿或细菌敏感性检查来明确病因,针对不同细菌感染,选用药效相对较强的抗生素;同样,不管孩子的症状有多相似,如果没有医生的建议,千万不要重新使用以前用过的抗生素。自作主张给孩子开药的风险是:毁掉好的细菌,甚至是对免疫系统有用的细菌,而让那些耐药菌趁机作乱,大举进犯。特别是在儿内科,抗生素不提倡用作预防感染,因为这样做并不能取得任何疗效。

二是不可滥用抗病毒药物 滕海龙指出,目前尚无专门针对普通感冒的特异性抗病毒药物,因此无需借助抗病毒药物医治普通感冒,过度服用抗病毒药物可明显增高相关不良反应的概率。有些复方感冒制剂的组分中加入了金刚烷胺,此药仅对甲型流感病毒有抑制效果,但对引起普通感冒的鼻病毒、冠状病毒并无“影响力”。不少家长没弄懂复方感冒药成分,往往同时给患儿服用2种以上的复方感冒制剂,这会导致伪麻黄碱、镇咳药(如右美沙芬等)、抗组胺药(如氯苯那敏、西替利嗪、酮替芬等)等成分的重复用药、超剂量用药,不但不能缩短病程,反而容易增加药物不良反应,是儿童用药安全的重要隐患。滕主任说,治疗症状繁多的感冒,最好选择含单一成分的药物,这对于降低药物副作用是有益的。

三是要正确选择退热药 滕海龙告诫说,首先是否应用退热药需要专业医师的判断,盲目自行用药不利于疾病的控制。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是儿童最常用的退热药,一般口服或直肠给药;布洛芬制剂(如安瑞克)与对乙酰氨基酚一样,副作用少,是儿童退热的一线用药。需要指出两点,二者只可选其一,交替选用上述两种药物,目前临床尚没有联合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数据,药师不推荐。另外,大部分感冒药中都含有退热药成分,如果没有医师或药师指导,不可随意采用“感冒药+退热药”方案,以免酿成药源性肝损伤的严重恶果。

四是理性看待“灌肠治疗” 灌肠治疗在一些地区很流行,家长认为孩子灌肠比静脉输液少受罪、更安全,医生说灌肠操作简单、方便实用、效果好。药学研究证实,栓剂塞入距肛门口约2厘米处,可使给药总量50-75%的药物避开药物的“首过效应”。滕主任解释说,首过效应,亦称“首关效应”或“第一关卡效应”,是指某些药物口服后通过肠粘膜及肝脏灭活代谢后,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低、药效下降的效应。有些药物几乎无代谢作用发生,有些则在胃肠壁或肝脏内被广泛代谢、消除,发生首过效应。因给药途径不同而使药物效应产生差别的现象在治疗学上有重要意义,如直肠给药、注射、皮下或舌下给药可免除首过效应。

据有关文献报道,幼儿灌肠时的肛管插入深度,往往从3-4厘米到15-25厘米不等,滕主任认为,直肠给药的主要目的是免于肝脏首过效应,这种灌肠方式由于给药位置过深,并不能减轻药物可能带来的神经、血液、心脏、肝脏、肾脏等损害,虽然避开了药物对胃和小肠的刺激,但可能潜藏药物对直肠、结肠的伤害,存在安全隐患,应慎重选择。

五是正确服用治疗腹泻的药物 滕药师强调说,用药与否不取决于患儿大便性状和排便次数,而是需要确定腹泻的原因,如果是细菌感染所致,首先要用抗菌药物;如果需要吸附类药物(蒙脱石)和微生态制剂(四联活菌等)联用,建议先服用蒙脱石散,以将胃肠道内的细菌、病毒和毒素吸附掉,对肠道彻底“清扫”后,再佐用微生态制剂,纠正菌群的紊乱,恢复肠道正常菌群。两者用药间隔至少在2小时。若上述三类药物共用,应先用抗菌药物,再用蒙脱石散,最后使用微生态制剂,其用药顺序和间隔时间决定临床效果,切不可自作主张,随心所欲。

六是注意牛奶和一些药物的相互干扰 滕海龙表示,大部分抗菌药物不宜与牛奶同服,如大多数喹诺酮类药物(不推荐儿童服用)不易吸收,抗菌效果严重“打折”,致使药效降低,甚至完全失效(但阿莫西林、头孢羟氨苄、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克洛、克拉霉素、罗红霉素、米诺环素可与牛奶同服)。与此同时,牛奶中的蛋白质容易与乳酸钙、葡萄糖酸钙、葡萄糖酸锌等常用的钙、锌制剂形成凝块,既破坏吸收,还会削弱血药峰浓度,且加重胃肠道负担。不仅如此,牛奶中的磷也易使铁剂沉淀,不利铁元素吸收,干扰疗效。

最后,滕海龙主任药师提醒广大家长,儿科疾病的药物治疗是一门极其专业的学科,因为合适的剂量资料及用药指南始终在逐步完善的路上,家长一定要听从医师和药师的指导,切不可盲目服药,以免贻误治疗时机,引发不良后果。再者,一定要选择最适合的药物剂型,不宜随便摄取成人用药物,一方面药物剂量不好折算,二是容易带来不良反应。

滕海龙主任药师简介

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临床药学系,现为牡丹江心血管病医院(黑龙江省唯一的三级甲等心血管病专科医院)药学部主任,主任药师,执业药师。曾任原黑龙江省卫生厅医疗质量管理药学评委,牡丹江市医疗质量专家组药学评委,获得黑龙江省医疗新技术二等奖1项,发表国家、省级论文6篇,是牡丹江地区抗菌药物治疗学、药事管理专家。

药学专业本科的教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分析学、药事管理学、临床医学概论。药学专业简介: 一、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药学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能在药品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研究与开发领域从事鉴定、药物设计、一般药物制剂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二、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药学各主要分支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药学实验方法和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药物制备、质量控制评价及指导合理用药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化学和药物分析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主要药物制备、质量控制、药物与生物体相互作用、药效学和药物安全性评价等基本方法和技术; 3.具有药物制剂的初步设计能力、选择药物分析方法的能力、新药药理实验与评价的能力、参与临床合理用药的能力; 4.熟悉药事管理的法规、政策与营销的基本知识; 5.了解现代药学的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主干学科:药学、化学、生物学。 四、主要课程: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分析学、药事管理学、临床医学概论。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一般安排22周左右。六、修业年限:四年 七、授予学位:医学或理学学士

一)药物来源与分类药物主要包括化学合成药物、来源于天然产物的药物和生物技术药物。(二)药物的结构与命名药物的名称包括药物的通用名、化学名和商品名。通用名也称为国际非专利药品名称(INN)。二、药物剂型与制剂(一)药物剂型与辅料1、制剂与剂型的概念剂型:适合于疾病的诊断、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如片剂、胶囊剂、注射剂等。制剂:将原料药物按照某种剂型制成一定规格并具有一定质量标准的具体品种,简称制剂。制剂名=药物通用名+剂型名,如维生素C片、阿莫西林胶囊、鱼肝油胶丸等。2、剂型的分类分类方式具体剂型形态学液体剂型、气体剂型、固体剂型、半固体剂型给药途径1、胃肠道给药剂型:散剂、片剂、颗粒剂、胶囊剂、溶液剂、乳剂、混悬剂。2、非经胃肠道给药剂型:注射、皮肤、口腔、鼻腔、肺部、眼部、直肠、阴道和尿道。分散系统真溶液、乳剂、混悬液、气体分散、固体分散、微粒制法不常用,如浸出、无菌作用时间速释、普通和缓控释3、药用辅料药用辅料的作用:赋型、使制备过程顺利进行、提高药物稳定性、提高药物疗效、降低药物毒副作用、调节药物作用、增加病人用药的顺应性。药用辅料的分类分类方式具体辅料来源天然物质、半合成物质和全合成物质作用用途60余种,如溶剂、助溶剂、崩解剂、润滑剂等给药途径口服用、注射用、黏膜用、经皮或局部给药用、经鼻或口腔吸入给药用和眼部给药用等

乙酰苯胺的制备论文格式

在氮气50℃下向氢化反应器中加入15份乙酸钠,60份NaHCO3,1320份MeOH和1015份1-氯-2,4-二硝基氯苯,加入11份1%PtC,加入0.15份NH4VO3和66份水。

氢化在60℃和18巴下进行。分离产物为3-氨基-4-氯-苯胺(785份,理论值的85%)。3-氨基-4-氯乙酰苯胺与醋酸反应制得3-氨基-4-氯乙酰苯胺。

其中重要的是形成的羟胺中间体,芳基羟胺也被称为强致癌物,因此在中断或不完全氢化的情况下构成高危险潜力。因此需要选择一种杂质少,产率高的制备方法。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1、苯胺有毒,它能经皮肤被吸收,使用时要注意安全。

2、加锌粉的目的,是防止苯胺在蒸馏时被氧化,通常只要少量即可,加得过多,因为被氧化的锌生成氢氧化锌为絮状事物会吸收产品。

3、反应时分馏温度不能太高,以免大量乙酸蒸出而降低产率,选择较短的分馏柱,可以避免反应温度过高。

4、不可以用过量的水处理乙酰苯胺,经实验数据表明乙酰苯胺在水中的含量为5.2%时,重结晶效果最好,乙酰苯胺重结晶产率最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乙酰苯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加氢反应器

关于喹诺酮类药的研究进展论文

这有什么好讲的?首先确定做那个药的药理,然后制造动物病理模型,动物分组(治疗组、对照组等),接着确定给药方式、给药剂量,动物实验,取血做生化或做其他生理指标实验,数据统计学分析,结论。

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想的论文题目能吸引读者浏览全文,提高文章的被关注度。下面是药学论文题目,欢迎阅读参考!

药学论文题目【1】

1. 西洋参中奥克梯隆型皂苷的研究

2. 藜植物中化学成分的研究。

3. 人参皂苷的研究进展。

4. 人参皂苷药理活性研究的概况。

5. 绿色化学。

6. 烯胺酮化合物简介。

7. 天然药物中无机元素的测定方法。

8. 藜属植物的研究进展。

9. 天然药物化学研究热点和未来发展方向。

10. 甜菜树茎叶营养成分的分析研究。

11. 甜菜叶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12. 仙人掌研究概况。

13. 枸杞子的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14. 猪毛菜的研究现状。

15. 藜科植物菠菜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的研究。

16. 菠菜的研究进展。

17. 玉米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18. 葱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9. 葱属植物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20. 洋葱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药学论文题目大全【2】

1.非甾体抗炎药物的合成及抗炎镇痛活性的研究

2.硫杂杯芳烃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抗癌活性研究

3.奥沙普嗪的化学结构修饰研究

4.分蘖葱头中甾体皂苷成分的分离和鉴定

5.新型选择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的研究

6.锰超氧化物岐化酶模拟酶的研究进展

7.吡唑衍生物类环氧合酶-2抑制剂研究进展

8.呋喃酮衍生物类环氧合酶-2抑制剂研究进展

9.硫杂杯芳烃的研究进展

10.氯化镉对人体的毒性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11.某院抗菌药物使用调查分析

12.感冒药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13.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14.某院某科抗生素使用调查分析

15.2011年我国抗生素市场分析

16.某种类药物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

17.临床抗感染药物使用的调查分析

18.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19.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研究进展

20.临床抗生素应用调查分析

药学论文题目大全【3】

1. 抗感冒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

2. 喹诺酮类抗菌药研究进展

3. 抗癌金属配合物的研究新进展

4. 铂类抗癌药物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5. 某医院调查报告

6. 某药厂调查报告

7. 抗生素类药物在临床的应用现状

8. 高效液相色谱法及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9. 中国临床药师发展现状调查

10. 中国临床药师发展现状调查

11. 药物分析在药学各领域的应用

12. 某药检所调查报告

13. 分析仪器公司调查报告

14. 某医院药剂科参观报告

15. 中国本土制药企业新药研究开发发展的研究

16. 某药品的质量研究方法

17. 某中药制备工艺的研究

18. 现代药品分析方法与技术的研究进展

19. 试论中药及天然产物在某领域的研究进展

20. 关于加强中药质量控制的一点探索

  • 索引序列
  • 乙酰甲喹的药动学研究论文
  • 乙酰胆碱酯酶突变研究进展论文
  • 对乙酰氨基酚的毕业论文
  • 乙酰苯胺的制备论文格式
  • 关于喹诺酮类药的研究进展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