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关于德和论文范文资料

关于德和论文范文资料

发布时间:

关于德和论文范文资料

道德和法律的关系一直是法学家们经久不衰的话题,在每个历史阶段都有着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道德和法律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论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摘要:法律和道德是支配社会发展的两股力量,二者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在我国历史进程中,法律和道德交相辉映,在经济政治的基础上左右着历史的走向。现实中法律和道德的冲突激烈,这促使我们以古看今,从古代法律道德关系的处理中寻求解决现实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法律 道德 法治

人类法律发展史告诉我们,从法律的产生到法治的实现是一个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交互演进的过程。道德法律化强调人类的道德理念铸化为法律,即善法之形成过程;法律道德化强调法律内化为人们的品质、道德。然而,不管法律这张天网如何恢恢,总有漏网之鱼;不管法律调整的范围多么广阔,总有鞭长莫及之处。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凡是法律不及之处,皆是道德用武之地,法律不可能完全取代道德。显然,中国古代礼法结合、德主刑辅的思想为我们今天采用德法并治之治国模式提供了一种可行性的历史考证。

一、 道德与法律关系的法理探析

(一)法律和道德的概念及其特征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的意志和利益的行为规则体系,它是通过规定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确认、维护和发展有利于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的社会关系和会秩序。道德是人们关于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荣誉与耻辱、公正与偏私等观念、原则和规范的总和。它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信念力量来保证其完成。道德主要是从个人和社会整体的利益关系上来反映和调整社会的经济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的。

虽然历史上各个国家的法律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我们还是可以透过错综复杂的各式法律形式看清楚法律的特征,一般而言法律的特征大致包括:1.法律是一种概括、普遍、严谨的行为规范;2.法律是国家制定和认可的行为规范;3.法律是国家确认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4.法律是以国家强制为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同样,道德上的差异也并不妨碍它们具有如下一致的特征:1.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2.道德规范没有也不使用强制性手段;3.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的规范。由于二者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有必要对他们进行法理上的探析。

(二)法律与道德的区别

1、法与道德产生的条件不同。法律是掌握政权的阶级运用国家权力,由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制定或认可的,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意志,带有自觉性的特点;道德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生产和生活中逐渐自发养成的,一般无须专门机构和人员来颁布制定。

2、法律与道德的规范内容不尽相同。法律规范的内容主要是权利与义务,而且这种权利和义务是相对应的;道德对人们的要求比法律要高,它要追究人们的行为的动机是否善良,强调对他人、对社会集体履行义务,承担责任,并不一定要求社会或者他人对其承担等量的义务。

3、法律与道德的表现形式不同。法律主要表现为有关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而道德则存在于人们的意识和社会舆论之中。

4、法与道德的调整范围不同。法律所调整的是关系着根本的、重要的利益并且需要用国家权力干预、保证的社会关系;道德调整的范围要比法律的调整范围广泛得多。

5、法律与道德实施的方式和手段不同。法律的实施要求依靠国家的强制力保证;而道德的实施主要凭借社会舆论和教育的力量,依靠人们的觉悟,依靠社会团体,还要依靠行为人的内心自我强制。

(三)法与道德的联系

对法与道德的联系问题,主要有两派观点:实证主义法学认为法是国家的主权者的命令,是一个“封闭的逻辑体系”,法与道德之间、“实然的法”与“应然的法”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自然法学认为,只有体现道德的法律才是具有法律品质的法律。

中国不同于其他国家,有自己的特殊国情,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也有特定含义和理解。结合中国国情,法律与道德的联系分述如下:

1、一国范围内的法律与统治阶级的道德都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的体现。我们知道,道德是有阶级性的,而法律也是有阶级性的,二者都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要求,不同之处不过是其外在表现形式的差异。

2、法律与统治阶级的道德相互渗透。忠孝节义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维护其阶级统治的道德规范,在其立法中体现为“十恶”不赦的大罪。在司法实践中,甚至是将儒家思想的教义作为办案的根据,《春秋决狱》一书就是其中的典型。

3、道德的状况制约立法的发展。如在汉朝之前,道德中的“三纲五常”等并没有上升为国家的法律规定和立法原则,而只有在社会的现实情况决定需要这样的道德。

4、道德有助于弥补法律调整的真空。法律即使规定的再详细,也总会又顾不到的地方,如秦朝的法律体系繁琐,条目繁冗,“或盗采人桑叶,臧(赃)不盈一钱”。

二、中国法律和道德关系的历史探析

按照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观点来看,法律并非天生就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的,它只是在人类社会的矛盾(主要是阶级矛盾)激烈冲突以致纯粹依靠习惯和道德的力量无法解决时,而采取的强硬措施。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硬实力”,注重的是他律,而道德则是“软实力”,注重的是自律。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阶级对立现象只是历史现象,终将随着历史进程而被消灭。如果阶级消灭,法律便失去了存在的客观物质基础,其消亡是历史的必然,以此为契机,社会秩序的维持仅依靠道德的力量即可。

(一)古代中国的法律和道德关系的演进

在古代中国,法又被归结为“刑”,“平之如水”,有公平、正义之义。道德至晚是在西周时期被归结为一套完整的“礼”,它无所不在又包罗万象;二者之间的关系也被确定为“德主刑辅”。因此,两者长时期的相互渗透、相互补充,表现出了中国法律发展历程中特殊的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现象。

1. 道德的法律化

道德的法律化,主要侧重于立法过程,指的是立法者将一定的道德理念和道德规范或道德规则借助于立法程序以法律的、国家意志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

从中国的历史来看,道德法律化发端于西周初期的“周公制礼”,确定礼的基本原则“亲亲”、“尊尊” 并使之趋于法律化,达到“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礼与刑在性质上是相通的,在适用上是互补的,违礼即是违法,出礼入刑。

周礼随着西周的灭亡而失去在国家中的统治地位,真正对中国古代法律道德关系奠定理论基石的是汉儒董仲舒的德主刑辅思想,以阴阳五行相辅相成之理,来论证德主刑辅符合天道运行的规律。这是古代中国道德法律化历程的重要环节,其后两千年的封建时代均采取这一原则,其影响不但对中国和东亚地区,在世界范围内也很巨大。

其后唐朝继续并发展了汉魏晋以来的德主刑辅的潮流,并根据统治需要,制定引法入礼的指导思想,最终完成了道德法律化的历史任务,以至“一准乎礼”成为对唐律的主要评价。在这之后的一千余年里,历朝历代的封建统治王朝几乎是原封不动的按照唐朝制定的规则来延续自己的统治和封建制度的实行,直至中国近代的来临之后,才被迫于清朝末年全面修订法律典籍。

2. 法律的道德化

所谓法律的道德化,主要侧重于守法的过程,指的是法律主体把守法内化为一种道德义务,以道德义务对待法律义务。法律道德化的实质是由他力约束转向自我约束,由法律约束转向道德约束。

毫无疑问,在世界历史进入近代之前,中国古代的人民在法律的道德化方面的成就是领先的。仅仅单纯依靠法律来规范社会生活和交往,即使是在文明程度高度发达的今天,也是不可能办到的,更何况是在生产力非常落后的古代中国呢?而将法律道德化,则可以在节省大量人力物力的条件下,将法律的作用面扩展到最大的范围,而且一旦法律作为一种道德力量保存下来,其影响维持的时间长度也是令人不可思议的,如中国就维持了两千年。综合两方面的因素,我们可以看出,法律的道德化不单是道德的法律化的结果,更重要的,它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可以选择的最佳途径。

三、以史为鉴,促进法律道德和谐发展

古人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通过以上对中国古代道德与法律关系的历史考察及对二者关系的法理分析,针对前面的问题可得到如下几点启示:

(一)、情法冲突

这种情况不可否认是在现实世界中客观的、大量的存在着的,而法治社会(不论是古代秦朝的专制统治前提下的“法制社会”,还是我们今天正在努力建设的真正意义上的法治社会)要求人们在处理问题时,首先考虑行为是否符合法律的规定;法官判案时,只能以现行法律为依据,不能靠法官的自由裁量。这样势必导致法律无法适应新出现的情况,而道德等非强制性社会规范则可以其主观性调解新生的行为现象。这就是一元法体制的弊端之所在,即在国家制定法与道德之间缺乏过渡、缓冲机制上,造成了法律的僵硬、无力及冷酷,造成了法律与大众心理、社会风习之间的脱离与隔阂,也造成了道德的无力感和被蔑视,甚至鼓励了对道德的违犯,加速了道德的衰落。但是,如果以情理断案,就违背了法治的原则,也极容易造成将法律法规高置起来,仅凭世俗的习惯来审理案件,这就又回到了古代封建社会的“春秋决狱”、“缘心定罪”的深渊里了。因此,只有在法的体制上作出调整,找到现代文明社会的法律和道德之间的“平衡点”,我们才能实现情与法的协调、德与法的并治,避免法与情的尴尬。

(二)、法中含情

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道德规范的制度化实践。像诸如正义、公平、平等、诚实信用、遵守善良风俗等普遍的或个别的法律原则,其本身就是人类道德观念的有力组成部分。也因为有了道德的支持,才使法律原则能够发挥出人性的作用。倘若法律不承认或者否弃这样的道德因素,那么法律或法律制度是存有极大缺陷,它是否有生命力或者在多大程度拥有生命力都是疑问。

良法表明法要包含某种道德价值,故法治的概念本身就体现了法治与道德的深刻关系。失去了道德基础的法为恶法,恶法之治与法治精神是根本背离的。我国古代的儒家伦理法体现了道德与法律的一种结合模式,即把社会普遍承认的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纳入国家强制实施的行为规范。解决现实社会中的人们道德缺位、法律的尴尬,是否可以吸取儒家伦理法的合理内核,灵活适用法律,把法治中注入道德的血液,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法治国家。。

(三)、德法并重

法治的理念来自西方,德治则来自中国传统法文化,两者的结合顺应了寻根意识与全球意识相结合、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潮流。当我们执着于法律的继承与移植、法律的本土化与国际化的探求、迷惘、思索的时候,请让我们把视角拉到社会调控这个高度上来。我们会顿时眼前一亮,耳目一新,发现西方的法治精神对我们进行征服的时候,传统的德治精神正在历史深处遥遥呼唤。应该指出的是,西方的法治,尽管并不排斥道德,但无疑在宣扬法律至上的同时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道德,这其中尤以分析法学派的主张最为突出。

奥斯丁主张:“法律反映或符合一定道德要求,尽管事实上往往如此,然而这不是一个必然的真理”。西方社会普遍存在的情感危机与道德沦丧就是明证;传统的德治却是主张德主刑辅,法是德的附庸,贬抑了法的作用,也与时代的发展不相适应。所以,对二者都要加以扬弃和改造,抽取各自的合理内核,进行结构重组,建立全新的德法结合的体制。

从历史上的道德和法律关系演变历程来看,正确处理好德法关系,在二者之间寻找到最佳的平衡点和结合点,正是古代中国繁荣兴旺程度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原因之一,而当下理顺道德和法律的矛盾,从中发掘推动社会进步的因素,则是复兴伟业的助力。

参考文献:

[1]周旺生.法理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版

[2]韩明德,《法理学》(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论法律和道德冲突的利益衡量

摘要 法律和道德作为人类社会主要的社会规范,之间的利益冲突一直是社会以及法学界极为重视的问题。本文从法律与道德之间冲突的历史根源谈起,简要分析了正确处理法律与道德冲突的现实意义,并通过现实中的两个真实案例分析,就法律和道德冲突的利益衡量作了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 利益衡量 法律 道德 一、法律与道德冲突的历史根源

(一)历史文化原因

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冲突,归结于中国自古的历史文化,主要的根源在于伦理本位,伦理本位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形成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孔子的“仁”和“礼”的影响,将整个社会生活都以伦理,也就是儒家思想下的社会道德为中心,所有的思想和活动都是围绕着伦理来展开,连当时的法律也是不例外的。随着时代发展至今,虽然伦理的思想远远没有古时候那么厚重,但是很多思想还是渗透到几千年的文化当中,依旧在很大程度上规范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一旦制定出的法律规范与这种约定俗成的社会道德出现不契合的现象时,势必就会对案件的审判产生一定的影响,体现出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冲突。

(二)现实社会原因

目前在现实中会出现这样的一种情况,就是往往会在某个案件的审判过程中出现“民意”的参与。此类案件一般都是严重违背社会公共利益的案件,民众对其往往给予了极高的关注,这些关注的原因就在于人们的正义感以及对社会道德的维护。而民意表现出最极端的方式就是请愿书,这在现实社会中不是很新鲜的名词,一旦请愿书送至法院,由于社会舆论的压力,法官在审判中无形的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参照民意,但是民意代表的社会道德多少都会跟法律出现不同程度上的分歧,这种分歧就会直接体现出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冲突,而这种冲突反映在具体的案件审理中,会对案件审判产生的影响实际上是不利的。

二、正确处理法律和道德冲突的现实意义

(一)维护法制的需要

法制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要将所有的现行法律形成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而法制的更好要求,就是实现法律的“良法”要求,“良法”不仅体现在法律的适用方面,同时还体现在跟其他社会规范之间的和谐发展,这里最为重要的,就是要跟社会道德实现良好的相容性。同时,法律体系的建立以及良法的运行都需要其他社会规范的配合协调,只有当法律和道德之间的冲突得到很好的解决,法制的权威性以及统一性才能够得到很好的强化和维持,司法实践才能很好的得到民众的支持,而这些都是我国实现法制的客观要求和必要保证。

(二)保持社会稳定的需要

司法是社会矛盾的最终解决手段,争取使诉诸司法的所有案件得到合理解决是其担负的重要任务。这就决定了案件的正确审理对于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性。由于社会道德与民意息息相关,如果对道德冲突案件处理不公,司法这一最终手段失效,当事人则可能依靠自力救济解决问题,不但达不到息讼止争的目的,而且会导致矛盾激化,有的甚至酿成群体事件,危及社会稳定。因此能否正确处理情法冲突对社会稳定至关重要。所以,案件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不仅要使当事人服从法律、服从判决,更要使案件的处理结果在情理上无可挑剔,这样才能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提高司法效率的需要

效率是法律的基本价值之一。案件一审终结,判决生效,这是最为理想的结果。但在司法实践中,特别是在法律与道德冲突案件的审理中,这种理想结果却较难实现,原因就在于此类案件的判决难以同时实现双方当事人的诉讼目的。现实中,绝大多数案子出现上诉,20%左右的案子进入再审,常常一个并不复杂的案子一审就是几年、十几年,无形中加大了司法成本,而且影响到司法公正等基本价值。正确处理法律和道德冲突,则有助于使双方当事人达成一致意见,使判决及早生效,从而大大缩短诉讼时间,节约人力、物力、财力等司法资源,达到提高司法效率的目的。

三、法律与道德冲突的现实案例分析

(一)维护自身权利中的故意伤害

2005年1月,湖南省某市的士司机黄某遭到劫匪姜某等抢劫,姜某等歹徒下车逃窜时,黄某驾车追击,的士撞倒姜某,姜某伤重身亡。劫匪方把黄某告上法院,某市某区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判处黄某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黄某不服,上诉至某市中级法院,中级法院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这个的案件的审判结果存在很大的问题,不但违背了刑法的主旨,同时也与社会道德相违背。首先,从法律层面上讲,法院判决黄某故意伤害的原因,主要就是认定黄某的行为不属于正当防卫,法院认为姜某在抢劫以后的逃窜,不法行为已经结束,因此黄某再开车将其撞伤,已经不属于对正在进行中的不法侵害进行防卫,故将人撞伤的行为不属于正当防卫,而属于故意伤害。

这种解释是很牵强的,在抢劫中的不法侵害往往是最难以断定的,因为对于抢劫的认定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实施暴力,另一个是对财产的不法侵害,这就意味着我们在对抢劫的正当防卫中,不能单单认为就在犯罪嫌疑人对当事人进行暴力的时候就属于不法侵害,姜某在逃跑的过程中,仍然对黄某的财产处于不法侵害的状态中,因此抢劫行为仍在继续,所以黄某的行为仍然属于正当防卫的范畴。

而从社会道德的意义上来说,很明显,当人们看到此类的案件审判结果就会认为,这是对抢劫行为的一种纵容。目前抢劫行为在现实社会中日渐猖獗,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财产安全,而当人们对自身财产进行维护的同时,又在案件审判上给予沉重的打击,这势必会带来不利的舆论压力。虽然黄某造成姜某死亡的结果过于严重,但是黄某毕竟没有杀人的故意,仅仅是为了追回自己的财产,因为这种行为而被判处故意伤害而受到如此重的刑罚,对民众的心理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

往往在此类案件中,涉及到盗窃、抢劫之类的案件,都或多或少会出现在法律和道德上存在一定的冲突,就如笔者所举的上述案件,我们对于正当防卫之类的法律规定上,尤其是防卫过当和防卫不当的认定上,有很多是社会道德所无法判定的,人们在道德中所理解的对个人正当利益的维护,很可能从法律的角度而言就变成了防卫不当或者是防卫过当。因此笔者认为,让社会道德加以改变不是短期内可以实现的事情,所以还是应该在法律规定上,在对正当防卫的相关规定上加以细化和规范化,尽可能的实现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契合。

(二)无因管理下的民事赔偿

妇女胡某和陈某是邻居,2002年2月的一天,胡某因临时急事,请求陈某替她暂时照看三岁男孩,陈某是个热心肠的人,满口答应。可是,在陈某抽空炒菜的时候,淘气的男孩不幸摔倒,被玩具戳伤右眼,后无法治愈,造成残疾。胡某最后把陈某告上法院,要求赔偿医疗费精神损失费10万多元,法院依据民事无因管理的有关司法解释,判定陈某负主要责任,赔偿胡某6万多元。

这个案件如果单从法律规定上来讲没有任何的问题,这是一个很典型的无因管理方面的问题,无论陈某是出于什么样的心理考虑,当答应为他人照看孩子的同时,就必然出现法律上的无因管理,无因管理不以当事人之间的约定为前提,只是在管理的过程中,会出现相应的管理义务,一旦在管理在出现疏漏,也会对其不利后果承担一定的民事赔偿责任,所以在本案中,由于陈某的一时疏忽,没有尽到合格的管理义务,从而使小孩落下残疾,因此依照无因管理的相关规定,必然会要求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

但是从社会道德方面而言,这就存在很大的问题了,在法律上陈某本身并没有照看孩子的义务,仅仅是因为自己的热心,初衷是助人为乐,帮忙去照看孩子,而且发生这样的结果并不是陈某所愿意看到的。然而,陈某热心的去帮助别人,结果却因此而必须要承担六万元的巨额赔偿,这让一般的民众是完全无法理解的。这样的审判结果不仅会严重的伤害到人们做好事的积极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社会风气。

因此笔者认为,在此类案件的审理过程中,由于是民事审判,本身就存在一定的自由性,所以可以在参照法律条文进行审判的同时,也应该充分的考虑对社会正义感的维护,从正义的角度上去看待此类案件,尽可能的去对助人为乐的人多一点的权利维护,这样才能更好的维护法律的正义性,带来良好的社会风气。

参考文献:

[1]杨仁寿.法学方法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2]孙笑侠.中国传统法官的实质性思维.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4).

[3]梁慧星.裁判的方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德育教育论文范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德育教育论文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论文题目:如何做好孤儿小学生的思想教育

摘要: 加强对孤儿学生的思想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思想教育必须从小学生抓起,应加强对孤儿小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抵制不健康的、消极的思想对学生的侵蚀,使他们健康成长。

关键词: 孤儿;教育;朋友;爱心

一、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

小学时代正是良好思想教育的“黄金”时期,也是奠定人一生良好品德的关键时期。因此,抓住时机开展小学生的道德教育,这是十分有必要的。

1.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

第一,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每天督促孩子们搞好个人卫生,如每晚洗脚、洗脸、刷牙等;由于孤儿年龄小,再加上特殊的成长经历,他们不会也不懂管理自己的物品,我就教他们如何保管自己的物品。逐步培养他们的生活习惯。第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乱扔垃圾;不在楼内打闹、拍球、大声喧哗等;不乱写乱画、不破坏公物;随手关灯、关水龙头。第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每天督促孩子们按时完成作业;培养他们看课外书的习惯,并经常督促他们写日记;为将来的正常学习打下基础。特殊的年龄赋予小学生反复的心理特点,教师应该及时跟踪了解。因为他们很容易受环境氛围影响,徘徊之时也很容易步入歧途。因此,我总是及时了解学生的表现,及时了解他们某些行为或思想变化的原因,及时教育他们、调节他们的心理。

2.积极帮助学生获得正确的评价

小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不同于中学生,在对其行为及做法进行评价的时候,不能生硬地以道德标准和规则信念为依据。因为他们经常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其特点是习惯或善于评价别人行为,而对自己缺乏认识和观察,基本上都是依赖老师的引导进行思维转移。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天性和习惯,及时正确地积极评价,多鼓励帮助,适当评价。同时教师在表扬做得好的学生时,应让学生将喜悦变为内部动力,激发更大的能动力。

3.耐心细致地对学生进行说理教育

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最好办法就是说理。常言说道:“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只有把道理讲通了,心情才舒畅,对事物看法才明了。对小学生说理不能长篇大论,要抓住要害,言简意赅。语言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做到全面地感情投入,使他们感到温暖,感到亲近,学生自然就会乐意接受老师的说教。

二、通过建立朋友关系对学生进行教育

1.用爱温暖学生

孤儿教育是“良心事业”。做好思想教育必须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的冷暖,才能做到全面调查,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一切。

首先,要多体贴、关心、爱护学生,多关注学生的心理想法,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其次,要多与学生谈心、交心,做学生的知心人。部分学生具有自卑封闭性格和逆反心理等,应让学生成为自己的朋友,当学生把自己当成知心伙伴时,才能充分了解学生的内心活动,才能消解学生的不良情绪,正确引导学生克服心理问题。最后,要多观察、多发现学生的特点,诸如好玩、好动、好奇心强、喜欢表扬和自我表现是小学生的显著特点,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抓住学生的思想倾向。

2.用爱鞭策学生

真心爱护教育对象,教师就必然要严格要求他们。严格要求学生应以充分尊重学生为基础。批评应是善意的,特别是对屡犯错误的同学,应进行恰当的批评,同时要发挥爱的鞭策力量。

三、采取团体活动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集体观念的教育

孤儿小学生会把学校当成他们的“家”,放学就回“家”。所以,作为孤儿教师必须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处处把自己看做家庭中的一员,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时采用适当的方式方法鼓励孤儿积极努力为集体奉献自己的力量。从而形成学生爱集体、互助友爱等优秀品质。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事实上,古今中外许多成就事业的人,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美德都是从小培养的。所以,在小学阶段,我们应该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论文题目:论情感教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加强情感教育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更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重视情感教育不仅能提高体育教学的学习效率,而且对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也是很有益的。

关键词: 体育教学;情感运用;创设情境

教师的言行对学生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正自身就是正学生。教师要不段提高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善于聆听学生的心声,少批评多表扬,给学生以学习的动力,让他们在春风化雨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体育课不是单纯的素质训练课,我们要在教学中依据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情感目标,即要把注意力集中于教学的认知系统,又要重视情感系统。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让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让学生受到情的感染、爱的激励,美的享受,在兴奋中发扬成绩,在鼓励中增强信心,产生前进的动力。

学习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还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所建构的对外部世界的理解是不同的,存在着各自的局限性。只有通过意义的共享和协调,才能使理解更加准确、丰富和全面。因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交流应该是多向的,不仅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还应包括学生之间的互动。知识是合作掌握的,学习是学习者、教师和其他学习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作为促进者,教师参与协商,鼓励和监控学生的讨论和练习过程,但不是包办代替,不是控制学生讨论的结果。作为指导者,教师应抓住学生学习中形成矛盾的地方,设计出相应的问题情境以启发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提供必要线索的反馈,发展学生判断、交流、反思和评价的能力,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通过示范、讲解,尤其是提炼和概括,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作为合作者,教师把自己当作学习者,与学生一起去学习,敢于承认自己不如学生的地方;同时也愿意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和专业人员合作,敢于冒风险去开拓自己的领域。

爱学生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基础。教师对学生的挚爱和期待,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和推动力,激发他们刻苦、顽强学习的精神。小学生的情感分辨率不高,比较抽象的情感道理他们不易接受。这就需要教师对小学生的爱要广、细、真诚、直接。教师把自己对学生热爱的感情,准确地、及时地传递给他们,他们就会将老师对自己的积极评价不断内化,从而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产生内驱力,极力自己努力学习。鼓励学生将自己对体育课的情感及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与体育老师进行交流。对学生的想法和体会,老师要及时进行表扬,鼓励其他学生也积极发表自己的体会与建议。

教学中教师着装应该整齐大方、清洁朴素,仪表、动作要落落大方,精神抖擞,举手投足让小学生感到亲切而不失威严。此外,教师在讲解时,除了动作要领外,还可介绍所学动作对健身、健美的作用,对于培养各种心理素质(如勇敢、果断、不怕困难等)的作用以及动作的审美价值。讲解要用准确、优美、生动的语言,语调要亲切、动听,注意抑扬顿挫和节奏。实践证明,体育教学的氛围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轻松愉快的氛围则是创造最佳体育教学效果的前提。恰当的运用幽默艺术能使体育教学氛围更活泼、轻松、和谐。

同时,应当让学生在教学和游戏过程中接受情感教育。教师可挖掘教材和游戏中的情感教育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情感教育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寻找知识一情感的结合点,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和对体育课的情感,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尊重事实的态度和为赢得荣誉而刻苦锻炼的决心。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与师生关系的融洽、课堂气氛的和谐息息相关。我们知道,好玩是小学生的天性。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备课,要利用引起学生兴趣的游戏和充分的活动空间,积极引导和鼓励,使学生集中精神,仔细揣摩动作要领,鼓起勇气和信心去完成教学内容。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做游戏,学会和学生融为一体,做到在玩中学,在玩中练,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习,在和谐的教学中锻炼,真正把体育课上活,让学生喜欢体育课。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可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丰富学生的情感,促进教学。创设情景主要是通过贯彻课堂常规和教材的特点,认真组织教学,对突发事件要处理好,发挥学生集体的力量,把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始终。要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独立从事科学体育锻炼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不断提高学生身体和心理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小学体育教师,应从育人的目标出发,坚持站在育人的高度备课,将思想品德的内容寓于整个体育教学之中。同时,考虑到学生好动,爱新鲜,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的实际,教学手段要多样化,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的出现。此外,还应做到生动形象的讲解和准确的动作示范,教学方法也求多样化、兴趣化,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摘要】 德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部分,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统筹协调社会各方德育资源,构建多方合作机制,做到良性互动、优势互补,形成合作德育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幼儿德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幼儿教育园;家庭德育;社区德育;可持续发展

当前,幼儿德育教育相对独立,封闭的、模式化的德育教育与开放的社会教育不相适应,幼儿经常受来自家庭和社区的负面影响。从家庭德育教育来看,德育教育具有个性化的特点,一方面,由于家长的价值取向和家教观念不同,德育行为大相径庭;另一方面,家庭和幼儿园缺乏双向交流和沟通,使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不能达成一致。从社区德育教育来看,社区教育事业的发展相对滞后,真正涉及社会文化与教育方面的社区服务与社区管理甚少。另外,社会错综复杂,它的影响有时会使幼儿园教育无能为力。这种各自为阵的德育现状,不利于幼儿德育的可持续发展。怎样寻求一种能扩展教育时空,形成幼儿园、家庭、社区相结合的合作德育教育,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教师、家长、社会共同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一、以幼儿园为导向,连接德育纽带,是幼儿德育可持续发展的重点

幼儿园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是对幼儿实施德育教育的主体。因此,幼儿园不仅要健全科学的德育教育体系,有效开展德育工作,还应在家庭、社区教育中起关联作用。

(一)健全幼儿园德育教育网络

幼儿园内部要建立由园长为组长,副园长、各年级教学主任、各班班长和后勤代表为成员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德育工作网络,园长负责德育工作的宏观管理,副园长负责工作落实,各年级教学主任负责指导班级开展德育工作,各班班长负责具体实施,后勤代表负责与社区进行联系并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大家分头开展工作,不断提高德育教育管理水平,使幼儿园德育工作朝着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二)发挥幼儿园在家庭、社区德育工作中的关联作用

幼儿园要加强和家庭、社区的联系,发挥家长委员会、居委会、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等组织的职能作用,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教育,使幼儿园、社区教育形成合力。同时,还应加强家园联系,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可采取家园互动网络、家长学校、专题讲座、班级QQ论坛等方式,使家园教育形成合力,促进幼儿全面健康成长。

(三)发挥幼儿园德育教育的主体作用

积极开展各类德育教育活动。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寓德育于教育活动之中,积极开展有益于幼儿健康成长的系列德育主题教育活动,如以环保为主题的待物之德教育、以诚实守信为主题的为人之德教育、以责任心为核心的为事之德教育、以爱国为主题的为民之德教育、以自我完善为核心的立身之德教育等。对大班幼儿侧重于热爱祖国的情感、责任心、意志品质的培养;对中班幼儿侧重于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礼仪教育的培养;对小班幼儿则侧重于文明礼貌、生活习惯的培养。

二、以家庭为支点,架构德育桥梁,是幼儿德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家庭是组成社会的细胞,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幼儿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家庭中开展德育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家庭德育是指在家庭社会环境中,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子女及其他年幼者施加无意识的影响或有意识的教育,把一定的道德规范、思想意识、政治观念转化为受教育者品德的一种教育活动。家庭德育主要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及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等诸多方面,其核心是品德教育。幼儿园应从以下方面引导家长进行家庭德育教育。

(一)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好孩子不是管出来的,而是良好的教育环境熏陶出来的。各班通过家园之窗引导家长必须以身作则,做幼儿的好榜样。还通过班级QQ群、微信群,让家长互相交流和学习,努力提高家长的自身修养,注意自己的言行,时刻用自身的好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教育幼儿。及时纠正幼儿在道德修养方面出现的偏差,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心理和价值观。

(二)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幼儿园应把家庭教育作为德育的支点,引导家庭进行德育教育。可每月致家长一封信,传递幼儿园的教改信息,让幼儿园教学与家庭教育互动起来;还可设立“家长开放日”“家长留言信箱”,实现家园德育的双向沟通;改革家长会内容,定期召开教育学术讲座、家庭德育心得交流会、家园学习生活反馈等各种类型的家长会,设立家园联系卡,每周一小评,每月一大评,促进幼儿在家做好孩子、在园做好学生、在社会做好市民。

三、以社区为平台,开辟德育新天地,是幼儿德育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以幼儿园为龙头、社区为平台、家庭为基础,使德育教育从封闭、独立的状况走向开放、合作的局面,为幼儿德育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和平台。

(一)幼儿园德育对社区的辐射作用

幼儿园可通过与社区居委会、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等组织取得联系,合作开展“一班一居委”结对子活动、“学雷锋”活动、“小小志愿者”活动等,使幼儿在志愿者服务中增加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社区也可把幼儿园德育纳入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内容,促进社区建设的发展,使幼儿德育走向良性循环的轨道,为幼儿德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能。

(二)社会资源对幼儿园德育的服务作用

幼儿园应充分利用宝贵的社会资源开展德育教育,确立与幼儿园德育目标相一致的社会实践基地。可通过对社会的深入调查,将社会德育教育资源进行分类。如,服务类:华联超市、福利院、老年人活动中心等;实践类:社区居委会、快递公司、少儿活动中心等;参观类:高新经济开发区、现代蔬菜示范基地等南宁市会展中心、科技馆、英雄先烈纪念碑等;展示类:梦之岛舞台、社区活动中心、军民共建单位等。幼儿园利用这些社会资源,通过组织幼儿走进社会、了解社会,实现对幼儿的德育教育。

参考文献:

[1] 汪筱华.幼儿园德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社,2001.

[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N].新华社,2004-03-22.

关于德国论文范文资料

自1990年两德统一以来,德国经济疲软不振。究其原因是德国经济一直背负着欧洲其它国家不曾有的沉重包袱,即德国重新统一给德国经济带来的巨大负担,以及产业结构老化和经济结构特别是劳动力市场僵化。未来今年,德国经济前景不甚乐观。 自1990年两德统一以来,在经历了1990-1991两年的经济繁荣后,德国经济从此疲软不振,增速缓慢。只是由于欧盟实行经济一体化和欧元区实行统一货币政策,世人的目光更多关注欧盟和欧元区作为一个整体的经济形势,作为15个成员国之一的德国不在像从前那么惹人注目。实际上,近10年来德国经济增长率仅为1.6%,是欧盟成员国中最低的,比其他成员国的平均水平低1个百分点,和被认为失去的十年的日本经济相比好不到哪里去。 德国经济不仅低迷,而且伴随经济的剧烈波动。自1990年统一到2001年,德国经历了四次经济衰退,经济周期仅为3年。1992/1993年德国统一后利率急升、马克升值以及欧洲汇率机制崩溃导致西欧经济深度衰退,其中德国经济连续5个季度出现负增长;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引发德国1995/1996年经济小幅衰退;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1998年下半年德国出现轻微衰退;1999/2000年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和美国经济衰退引发的2001年下半年经济严重衰退。而在同一时间内,美国只经历2001年的一次衰退,欧盟其他国家一般只经历1992/1993年和2001年两次衰退。德国何以如此? 一、德国统一的后遗症是德国经济低迷的主要原因 十多年来德国经济一直背负着欧洲其它国家不曾有的沉重包袱即两德统一。德国统一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地区和一个低生产率、高度计划、经济落后的地区的合并。为保证统一过程中政治平等和社会稳定,防止东德居民大规模移民西德,德国决定西德马克和东德马克按平价兑换、向东德大规模实行转移支付用于东德的基础设施建设、把西德的社会保障体系引入东德、实行政治经济转轨等。但统一的过程产生了三大影响了德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1.建筑业持续负增长 德国统一初期,由于大量的财政转移支付,东德的基础设施、商用和民用住房建设迅速增长,拉动了东德地区的经济增长并使东德地区的增长率高于西德。如此同时,在西德,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移民的增加刺激了住宅业的发展,建筑业也出现了较快增长。但自90年代中期以来,德国的建筑业出现停滞。一方面,东德的经济重建工作基本完成,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减少,东德地区的建筑业随之出现萎缩。另一方面,90年代后,西德移民潮基本停滞,住宅需求下降;同时,受欧盟《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对各成员国财政预算占GDP的比重不能超过3%的限制,政府减少了对低成本住房建设的补贴,公共投资减少,西德地区建筑业萎靡不振。 德国建筑业从1996年起已连续6年负增长,预计2002年仍将继续下降。可以说,该部门在经历了两德统一之后的短期繁荣后,进入自动调整过剩供给能力的时期,这可能是一个中长期的整合过程,目前这种调整仍未结束。根据欧盟委员会的估计,1996年以来,建筑业的萎缩使德国经济每年减慢0.3个百分点。 2.为增加财政转移支付和降低债务水平导致税率上升 在经历了1973年和1979年两次世界石油危机带来的经济衰退之后,西德的财政预算状况不断改善,1981年,西德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为3.7%,到1989年,预算基本实现平衡并略有盈余,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不到40%。鉴于良好的财政状况,政 府分三阶段(1986年,1988年和1990年)实施了500亿马克的减少收入税计划,其中,从1990年1月开始的第三阶段减税计划预计减税250亿马克。 柏林墙的突然倒塌和两德的统一,打乱了西德的减税计划,给德国的公共财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首先,西德社会保障体系引入东德使政府财政负担剧增。统一不久,西德的社会保障体系被引入东德,由于东德的工资上升幅度明显高于其劳动生产率,导致企业倒闭,大量工人失业,失业工人的增加使社会保障基金和政府财政负担剧增。其次,公共债务负担增加。东西德马克按1:1兑换,东德政府债务大幅增加,到1995年,前东德政府的公共债务达到1026亿马克,住宅管理部门的债务为290亿马克。为加快企业的私有化进程,政府加大了对企业私有化的补贴,到1995年,负责企业改革的企业托管局负债2100亿马克。所有的这些债务都被纳入德国的公共债务当中,使德国的债务总额占GDP的比重由1991年的40%突然上升到1995年的60%以上,突破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的各成员国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不能超过60%的限制。第三,实施大量的财政转移支付用于东德基础设施建设。自1991年以来,每年对东德的净转移支付约在1100-1500亿马克,相当于德国国内生产总值的4%。同时,为鼓励东德的住房达到西德的标准,对东德的住房建设实行减税,减少了财政收入。 为解决统一后的财政负担问题,政府不得不放弃了从1990年1月份开始第三阶段减税计划,而且从1991年开始,通过推出团结税、环境税、能源税和增加社会保障贡献等措施增加税收,使德国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1991年的42.3%上升到1999年47.7%,德国随之成为欧盟成员国中税收比重最大的国家之一,财政赤字也居高不下。 经济理论告诉我们,通过增加税收实行财政扩张,在初期可以刺激需求从而带动经济增长,但在对经济的推动效应消失后,增税会对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因为高税收减收了企业的预期利润,挤出了私人投资;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减少了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失业人员增加。根据欧盟委员会的估计,德国的税收增加和对东德的转移支付在1994年前拉动了德国的经济增长,但从1994年起,对德国的经济增长3.对外竞争优势受到损害 两德统一恶化了德国的对外竞争能力。首先,统一初期,由于西德的工资谈判机制引入东德,东德的工资上升幅度明显高于其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幅度。1991年,东德的劳动生产率是西德的1/3,工资是西德的42%;到1997年,东德的劳动生产率是西德的1/2,工资是西德的68%。整个德国的单位劳动成本1990年到1995年的5年内上升了17%。马克和24个经济合作组织国家货币相比的实际有效汇率1995年比1990年升值了15%,和欧元区国家相比升值的更快。其次,马克相对美元、英镑、里拉等货币升值。统一初期,由于德国的扩张财政政策,物价上涨压力加大,到1992年德国的物价指数超过5%,为抑制经济过热和物价上涨,利率急剧上升,拆借利率从1990年初的6%上升到1992年初的9.75%,高利率推升了德国马克。为维持欧洲汇率机制,其他欧洲国家不得不提高利率以维持和马克的汇率稳定,致使欧洲经济从1992底进入衰退,并最终导致英镑、里拉货币等退出欧洲汇率机制,使欧洲汇率机制崩溃。第三,东德马克高估,西德马克和东德马克按1:1实行兑换,而当时的实际汇率为1:4.3。 德国经济系高度出口型的经济,在欧盟的大国中对出口的依赖程度最高。马克升值和劳动成本上升,大大降低了德国的对外竞争能力。统一初期,东德产品几乎完全退出国际市场,西德的出口占GDP的比重也由1989年的25%下降到1993年18%,德国的经常项目一 改长期顺差的局面从1991年开始连年出现逆差。只是到了2000年,由于欧元启动后不断走软,德国工资上涨比较温和,按实际有效汇率计算的德国竞争力才恢复到两德统一前的水平,但和欧元区内的国家相比,德国的竞争能力依然偏低,说明德国马克在欧元启动时定价过高。德国的对外竞争力减弱也是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两次诱导德国出现轻微衰退的主要原因。 开始产生负面影响,使德国经济每年减慢至少0.3个百分点。 二、经济结构僵化 德国的经济结构僵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力市场僵化,二是产业结构老化。 1.劳动力市场僵化 自1991年以来,德国的就业人数基本处于下降状态,只有到1998年以后,就业人数才略有上升,2000年的就业总人数和1991年基本持平,德国的就业人数不随经济增长而增长,说明劳动力市场缺乏弹性。相反,近几年来,其他欧盟国家如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国家的就业弹性(就业弹性定义为就业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之比)显著提高,失业率明显下降。目前,德国的失业人数超过400万,失业率为8%,就业率仅为65%。在失业总人数中,一半以上是结构性失业。德国的劳动力市场僵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福利过大,大量的失业补助金和社会福利,减少了人们工作的热情。比如,在美国,失业人员失业后第二年和第三年的平均收入只相当于失业前平均收入的10%左右,欧盟失业人员平均收入约为原工资的三分之一,但在德国,一个人失业后,在32个月内可得到工资的67%,如果以后继续失业,可永久性获得原工资的57%的收入。二是企业和职工的高社会保障贡献率和高税收率,抑制了企业雇佣工人和失业人员寻找工作的积极性。2000年,美国企业和职工的社会保障贡献和个人所得税合计占职工收入的24.1%,欧盟平均为37.5%,德国为46.1%,是几个大国中最高的。三是德国实行部门内集中型工资谈判模式。经济合作组织的研究认为,就业立法和失业之间没有密切的关系,全国性的或者企业内集体谈判也不一定不利于就业,但产业中的工会组织集体谈判机制会严重影响就业,导致非熟练工人工资相对过高。欧盟估计,如果德国的就业增长弹性达到欧盟的平均水平,德国的经济增长潜力每年可增长0.6个百分点。

'KOJP;'OKPOK[POKP[OP[

德国文化,带着中世纪日尔曼“条顿骑士团”的威严、峻峭山岩上古堡的神秘、科隆大教堂尖顶的至尊和勃兰登堡门的壮阔,从青少年时期便在我的脑海中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印象最深的是,在寒冷的冬夜,我和妹妹坐在火炉边,我大声给妹妹朗读《格林童话》中的一篇篇精彩的故事,特别是读到《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时,声泪俱下,此情此景,至今仍记忆犹新……Bildunterschrift: Großansicht des Bildes mit der Bildunterschrift: 科隆大教堂的威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德意志文化的精妙和深邃有了更多的了解,浏览过康德、黑格尔的哲学巨著,领教了马克思《资本论》的严谨,对歌德和席勒文学和戏剧作品中洋溢的理性和文采更是惊喜有加。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1978年,“文革”浩劫刚刚过去,为了在新华书店购到一本新版《浮士德》,我早晨5:30分就起床赶往新华书店排队,足足等到10:30分才从书店购到书,我高擎新书,满脸泛着红光,奋力冲出拥挤的购书人群,就像刚刚打了一场胜仗一样。对于德国文化,我还有一点很深的感受,近两年,我的家乡成都,通过细致寻觅,找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德意志帝国派驻中国成都的领事魏斯(音译)留下的大量珍贵的老照片,魏斯先生的这些照片,真实地记录了清末民初成都的山川、河流、寺庙等风土人情,使我们在相隔将近100年后还能形象地感受到辛亥革命前后激荡的社会风云,在成都市广大市民中引起了热烈的反响。我认为,这是德国文化在中国土地上绝妙的折光。对德意志文化的偏爱,还与我的家庭背景有关。听母亲讲,我外公任永珍二十世纪初就读于北京大学时,因爱好德国文化,经常到德国驻华公使家登门拜访,与公使一家人成了很好的朋友。他毕业后,公使曾劝他到德国留学深造,但他挂念外婆一家还是毅然回到了故乡成都,就任四川大学理学院教授。我妹妹张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有幸通过考核被选派到联邦德国北莱茵——威斯特伐利亚州进修林业科学,是当时中国大陆为数不多赴德留学人员中的一位。这些都加深了我对德国文化的亲近感。不容讳言,在德国现代史上,以希特勒为首的法西斯分子建立的所谓“第三帝国”,给世界人民包括德国人民带来了空前的劫难,这是德国历史上黑暗的一页。我从大量的二战作品中了解到德国爱国民主人士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坚持反抗法西斯暴政的可歌可泣的事迹。战后,德国文化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随着“柏林墙”的坍塌,德意志民族的重新统一,德国文化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我欣喜地看到这一切,我也由衷地向德国人民表示祝福,愿中德两国文化交流的纽带越系越紧,历久弥新

影响德国经济发展的几个因素关键词:德国 经济发展 体制创新 理论创新key words: Germa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novation in system, innovation in fundamental theory.内容提要:文章分析了德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特点,指出德国经济发展的活力在于它根据自己的传统和国情进行了经济生产方面的体制创新和基础理论方面的创新,所以能始终保持自己经济方面的活力。Abstracts: this thesis analyzed some factors in German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cessions, pointed out that the vigor of German economy based on its innovation in modern production system and fundamental academic research.现代德国是欧洲最重要的国家,并两次给世界带来了战争的灾难。尽管德国发展模式在政治方面的失败令人感到十分惋惜,但对德国人始终能够在经济方面保持异乎寻常的活力,学者们普遍持一种赞赏的态度。德国人在基础理论,重工业,化学,精密仪器,以及军事武器制造方面的成就,都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德国人为什么能够在长达几个世纪的时期内,无论在何种体制下,都能始终保持自己的经济活力?笔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分析了以下几个影响德国经济发展的因素,或许能对这一问题的解答提供一些有用的素材。一,以农业为依托的发展工业化以前的德意志以农业为主,且处于分裂状态——保持德意志的分裂一直是英法等大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而德意志的分裂的确对德国的经济发展起了很坏的阻碍作用,但这种作用在德国统一后便转化为推动工业化的巨大动力,德国社会中所有要求工业化与都市化的力量迅速地占领了德国的政治舞台。其资本投资率在1850年前后估计只有5%,在1850-1860年间则增长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9%,70年代则为12.5%。不过,与英国相比,德国没有因为工业的发展而牺牲其农业。一旦如美国这样的国家其农产品开始威胁德国农业的基础——谷物市场时,德国政府便使用关税等方法对农业进行援助。虽然这种保护是由于物价引起城市居民生活费用上涨才使用的,但它却使德国的农业能够在迅速工业化的时代从新的农业发展中获益,并能稳步地发展。在德意志帝国建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谷物和马铃薯的产量几乎增加了一倍。产量的增加部分地来自耕地面积的增加,但主要还是其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的结果。根据统计,1878-79年间的产量与1901-1910年间10年间的平均年产量进行比较,平均每公顷小麦的产量从1.35吨提高到1.86吨,黑麦从1.06吨提高到1.63吨,土豆从7.11吨提高到13.51吨。尽管农业部门在不断地吸收新技术以利于农业部门的现代化,但工业化过程中的农村人口流失问题依然产生了。如同其他工业化社会一样,农村生活逐渐失去了它的吸引力。一场离开土地的大逃亡开始了,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不断上升,这种变化的原因十分简单:城市需要劳动力,工资也在不断地提高,人们自然向往令人愉快的城市生活环境。下表显示了这种人口变化的趋势:各部门就业人口变化表;年代 就业人口百分比农业和林业 42.2 33.9 30.3 25.0 24.6 11.4工业和手工业 35.6 39.9 42.3 40.8 42.7 48.3商业、交通和服务业 22.2 26.2 27.4 34.2 32.7 40.3当然,西方学者尚无法得出十分精确的数据,但可以肯定的是,自从德意志帝国建立以后,工业和农业已经交换了它们在德国经济生活中的相对地位——工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而农业日益下降成为一个国民经济中的小伙伴。在这一过程中,大部分容克将自己的土地作为自己的财产并不断地扩大,但他们不再将土地租给农民,而是雇佣自由劳动力做工,这使得很多新技术有可能被应用,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德国的农产品产量有了很大的增加。从1820年至1875年,小麦和黑麦的产量翻了一倍。 同时,德国的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下表可以看出这种变化:德国经济结构图:1850-1913。各行业在国内生产所占的份额(马克) 各行业所雇佣的从业人口1850/4 1870/4 1910/3 1849/58 1878/9 1910/13农业 45.2 37.9 23.4 54.6 49.1 35.1工矿业 21.4 31.7 44.6 25.2 29.1 37.9运输 0.7 2.1 6.4 1.1 2.0 3.6服务 30.0 25.0 20.5 19.1 19.8 23.6住房 2.9 3.3 5.1总计 9.6百万 15.7百万 45.6百万 15.1百万 19.4百万 30.2百万德国工业中的传统行会势力强大,真正的职业自由在1869年后才开始出现,而德国的传统行会和手工匠的地位并未被替代,结果形成了德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另一个特点,即“双重经济”的特点。即便在1870年,手工匠人与产业技术工人的比例仍然是一比一。因此,德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农村未受到如同英国圈地运动那样的冲击,农业人口是逐步地离开土地,加入城市的就业大军的。同时,城市的工业构成也十分复杂,并非单一的现代工业经济。这种逐步演化,多种性质行业并存的现象,尽管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但保持了社会在转型时期的基本稳定,有利于德国人将自己传统的精细作风融进新的行业中。二,以铁路建设为龙头的工业化进程德国现代工业的基础逐渐形成后,从19世纪中期起,产生了一批大公司,它们是德国现代工业的标志,尽管德国的大公司形成的速度极快,其形成过程与英国和比利时等国却没有什么不同。最初都是从纺织部门开始,因为雇佣了大量的劳动力,毛织业也慢慢采取了现代的模式,但其对整个经济结构的转轨影响不大,主要是棉织业和丝织业在机械化的进程中取得了最大的成功。而手工业尽管落后,但也坚持到了80年代,才被迅速出现的大公司所取代。与英国相比,德国的经济起步有十分明显的不同,英国在农村中劳动力解放是与农业生产力的增长和生产率的提高同步发生的,并为工业化所需要的市场购买力作好了准备。但德国的农业由于技术落后,农业生产率没有提高,因此农村群众的购买力也没有相应的增加。结果,在德国推动工业化的动力与英国相比是来自完全不同的方向,即来自铁路建设方面,也就是来自工业本身。由于德意志关税同盟把德国大多数地区联合成了一个统一的销售区,鼓舞了国家和私人企业主进行必要的投资,开发这一地区的交通并将其联结起来,这样才能使它真正成为一个现代化的资本雄厚的经济区。1841年,著名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在反复强调一个好交通网对一个国家富强的意义以后又写到:“关税同盟和铁路系统是联体双胎,同时出生……有相同的精神和意识,它们相互支持。”“价廉、迅速、可靠、定期的客货运输是把国民财富和文明推向四面八方的最强大所杠杆之一。” 同这位学者一样,鲁尔区的企业家哈尔科特也认为,铁路是一国财富的源泉,是一种为整体利益克服局部利益的团结精神的开路先锋。铁路建设确实是卓有成效的实行工业化的真正的发动机。1835年7月7日,德国开通了第一条客运铁路,1850年,德国的铁路已经有6000公里。德国的工业化大跃进是随着1840-50年代铁路网的修建和鲁尔地区发现巨大矿藏而开始的。铁路的修建带动了钢铁工业、煤矿工业与机械工业。德国的煤矿从1820年的1.3百万吨增至1850年的5.1百万吨,到1913年的190百万吨,加上87万吨的褐煤,几乎占了整个欧洲大陆煤产量的三分之二,生铁在1826年超过了10万吨,1867年超过一百万吨,而到1913年超过了13百万吨。钢产量从1870年的126000万吨增为1913年的17.6百万吨。生产组织的规模很大,很现代并具有很高的效率。例如,1900年时至少有24个鲁尔的煤矿的年产量超过了500000吨,1902年,德国平均每个钢铁工厂的产量为75000吨,而英国仅为40000吨。铁路是德国比法国发展得更快的一个部门,而且这种发展是在全德统一之前就开始的。所以德国铁路的特点是有很多小的中心,而不是如同法国那样有一个统一的全国性规划和基础。德国的这种特点反倒成为它经济发展的一个十分有利的因素,因为它的铁路完全是以经济为目标而发展起来的,以民族的需要而迅速发展。政府规划建设,私人也进行投资,两者的共同投入加快了德国的铁路建设的速度。德国铁路的大规模建设开始于19世纪40年代,前后经历了30年左右的高速度发展,这种铁路发展对德国工业革命的重要性怎么强调也不过分,“德国的工业革命……看来是随着铁路作为主导部门的不平衡发展。” 铁路投资作为国民净投资的比例在1851

关于道德论文范文资料

道德是维系社会成员关系的纽带,它规范和调整着人们之间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道德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实践是分不开的。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道德观思修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新时期道德重建》

摘要:道德是维系社会成员关系的纽带,它规范和调整着人们之间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____神学道德观和资产阶级道德观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道德的起源、本质、发展、变化及其社会作用、基本特征的科学理论体系。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是正确分析和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道德问题,建设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道德观念体系和道德秩序的必要前提。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道德重建

当前,一方面,人类社会全面进入全球化时代,各种西方社会思潮和 文化 价值观念迅速渗透到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造成中西思想道德观念的冲突、碰撞和融合;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新时期,各种深层次矛盾逐渐暴露出来,不仅以儒家核心价值观念为主导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念面临着严重的挑战,社会主义伦理观念也为人们所冷落,新旧道德观念陷入碰撞和冲突之中,整个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道德失范、道德困惑和道德信仰危机。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风尚,我们必须自觉地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这既是科学地批判吸收儒家传统核心价值的精华,又是科学地分析和解决我国新时期道德生活领域出现的各种复杂现象和问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新秩序的唯一途径。

一、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本质与基本特征

马克思、恩格斯对现存世界的批判经历了一个从道德批判向宗教批判、政治批判和经济批判转变的过程,正是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他们深刻地阐述了道德的起源、本质等问题。

作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出生、成长于____神学道德观念支配下的思想文化环境中,早年的道德观念本质上属于基督____道德观,而道德批判则是他考察社会历史的根本模式。他在中学 毕业 之际论述奥古斯都元首的 作文 中指出:“如果一个时代的风尚、自由和优异性受到了损害或者被破坏了,同时,贪得无厌、铺张浪费和荒淫无度充斥泛滥,那么这个时代就不可能称为幸福时代。”然而,脱离了经济基础的单纯的道德批判并不可能深刻地认识现存世界。此后,马克思逐渐地超越道德批判,并继而超越宗教批判展开了政治批判和经济批判,从而深刻地揭示了道德产生的社会生活根源和经济基础,这意味着唯物史观的创立、成熟和完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反对从施特劳斯到施蒂纳的整个德国哲学批判仅仅局限于宗教观念批判的做法,而提倡从现实的人的 社会实践 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出发来揭示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之间的关系,揭示道德作为精神生产方式和意识形态的本质。马克思所奠定的唯物史观,科学地解决了生活与意识、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关系,揭示了道德作为精神生产的本质。

以唯物史观为原则,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系统地论述了道德的起源,揭示了道德的阶级性、历史性和主体性等基本特征。恩格斯说,“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恩格斯不仅揭示了道德现象本质上是现实物质生活和经济关系的反映,揭示了道德的起源,还揭示了道德的历史性、阶级性和主体性特征,阐述了任何道德总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一定阶级或一定民族国家主体的特殊道德。

由此出发,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深刻地批判了费尔巴哈道德论的形而上学性和唯心的神秘主义性质。在他看来,费尔巴哈的道德论之所以贫乏,是因为费尔巴哈撇开人的现实社会经济关系,并试图以抽象的、超阶级的爱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利益关系;费尔巴哈的道德论之所以是空洞的,则是因为它否定了道德的阶级性、主体性及其历史发展。费尔巴哈自信他的爱的宗教是解决一切社会生活困难的强大推动力,然而对他本人却毫无结果。究其原因,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不能找到从他自己所极端憎恶的抽象王国通向活生生的现实世界的道路。”

总之,正是在批判封建____神学道德观和资产阶级道德观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阐释了道德的起源、本质和基本特征,创立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可以说,这种科学的道德观是我们分析任何时期道德现象的理论基础,也是我们科学批判吸收儒家核心价值观念的思想前提。

二、我国新时期道德信仰危机及其根源

自鸦片战争以来,以儒家核心价值观念为主导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经受了无数次的挑战和洗礼。中华民族在艰难的革命和建设历程中,对涌入国门的各种思想文化观念不断地甄别、选择,最终选准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辉煌成就。

然而,我们看到成就的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新时期道德领域出现了不少混乱现象,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困惑,不仅儒家传统核心价值观遭到了挑战,社会主义价值观也变得苍白无力。例如: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范跑跑”与“郭跳跳”的道德论辩、“婚外情”视为“拥有自己的独立空间”等道德现象,更激起了持久的道德热议,挑战着人们的道德底线。尤其严重的是,部分党员干部丧失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身陷资产阶级腐朽生活和封建迷信之中不能自拔。当然,与产生消极影响的道德现象相比,社会上也涌现了许多秉承中华传统美德、遵纪守法、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道德模范和优秀党员,如近年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的“感动中国”人物,他们用行动感染着人们的心灵。然而,从深层道德观念来说,社会上同时出现鲜明对比的道德现象只能说明人们在思想道德上陷入了迷茫与困惑,丧失了道德价值认同基础,缺乏统一的道德信仰理念。这意味着整个社会陷入一定程度的道德信仰危机。

那么,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分析我国新时期出现的这种道德信仰危机呢?道德观念决定于经济基础,它必然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改变。那么就不难理解,我国新时期之所以在道德领域出现混乱甚至一定程度的道德信仰危机,完全在于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过渡期,传统的适合计划经济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仰已经不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基础的新型道德观念和道德信仰还没有完全建立健全起来,当下正处于新旧两种道德观念冲突、碰撞和融合之际。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本身就意味着利益主体、价值主体的多样性、多层次性和多元化发展,由此也势必造成道德观念的多元化。因此,思想道德观念的多元化发展必将造成多种道德观念的冲突和碰撞,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健全和完善,这些冲突和碰撞就必然愈显得激烈。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道德观思修论文

道德和法律的关系一直是法学家们经久不衰的话题,在每个历史阶段都有着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道德和法律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论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摘要:法律和道德是支配社会发展的两股力量,二者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在我国历史进程中,法律和道德交相辉映,在经济政治的基础上左右着历史的走向。现实中法律和道德的冲突激烈,这促使我们以古看今,从古代法律道德关系的处理中寻求解决现实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法律 道德 法治

人类法律发展史告诉我们,从法律的产生到法治的实现是一个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交互演进的过程。道德法律化强调人类的道德理念铸化为法律,即善法之形成过程;法律道德化强调法律内化为人们的品质、道德。然而,不管法律这张天网如何恢恢,总有漏网之鱼;不管法律调整的范围多么广阔,总有鞭长莫及之处。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凡是法律不及之处,皆是道德用武之地,法律不可能完全取代道德。显然,中国古代礼法结合、德主刑辅的思想为我们今天采用德法并治之治国模式提供了一种可行性的历史考证。

一、 道德与法律关系的法理探析

(一)法律和道德的概念及其特征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的意志和利益的行为规则体系,它是通过规定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确认、维护和发展有利于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的社会关系和会秩序。道德是人们关于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荣誉与耻辱、公正与偏私等观念、原则和规范的总和。它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信念力量来保证其完成。道德主要是从个人和社会整体的利益关系上来反映和调整社会的经济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的。

虽然历史上各个国家的法律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我们还是可以透过错综复杂的各式法律形式看清楚法律的特征,一般而言法律的特征大致包括:1.法律是一种概括、普遍、严谨的行为规范;2.法律是国家制定和认可的行为规范;3.法律是国家确认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4.法律是以国家强制为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同样,道德上的差异也并不妨碍它们具有如下一致的特征:1.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2.道德规范没有也不使用强制性手段;3.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的规范。由于二者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有必要对他们进行法理上的探析。

(二)法律与道德的区别

1、法与道德产生的条件不同。法律是掌握政权的阶级运用国家权力,由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制定或认可的,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意志,带有自觉性的特点;道德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生产和生活中逐渐自发养成的,一般无须专门机构和人员来颁布制定。

2、法律与道德的规范内容不尽相同。法律规范的内容主要是权利与义务,而且这种权利和义务是相对应的;道德对人们的要求比法律要高,它要追究人们的行为的动机是否善良,强调对他人、对社会集体履行义务,承担责任,并不一定要求社会或者他人对其承担等量的义务。

3、法律与道德的表现形式不同。法律主要表现为有关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而道德则存在于人们的意识和社会舆论之中。

4、法与道德的调整范围不同。法律所调整的是关系着根本的、重要的利益并且需要用国家权力干预、保证的社会关系;道德调整的范围要比法律的调整范围广泛得多。

5、法律与道德实施的方式和手段不同。法律的实施要求依靠国家的强制力保证;而道德的实施主要凭借社会舆论和教育的力量,依靠人们的觉悟,依靠社会团体,还要依靠行为人的内心自我强制。

(三)法与道德的联系

对法与道德的联系问题,主要有两派观点:实证主义法学认为法是国家的主权者的命令,是一个“封闭的逻辑体系”,法与道德之间、“实然的法”与“应然的法”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自然法学认为,只有体现道德的法律才是具有法律品质的法律。

中国不同于其他国家,有自己的特殊国情,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也有特定含义和理解。结合中国国情,法律与道德的联系分述如下:

1、一国范围内的法律与统治阶级的道德都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的体现。我们知道,道德是有阶级性的,而法律也是有阶级性的,二者都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要求,不同之处不过是其外在表现形式的差异。

2、法律与统治阶级的道德相互渗透。忠孝节义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维护其阶级统治的道德规范,在其立法中体现为“十恶”不赦的大罪。在司法实践中,甚至是将儒家思想的教义作为办案的根据,《春秋决狱》一书就是其中的典型。

3、道德的状况制约立法的发展。如在汉朝之前,道德中的“三纲五常”等并没有上升为国家的法律规定和立法原则,而只有在社会的现实情况决定需要这样的道德。

4、道德有助于弥补法律调整的真空。法律即使规定的再详细,也总会又顾不到的地方,如秦朝的法律体系繁琐,条目繁冗,“或盗采人桑叶,臧(赃)不盈一钱”。

二、中国法律和道德关系的历史探析

按照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观点来看,法律并非天生就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的,它只是在人类社会的矛盾(主要是阶级矛盾)激烈冲突以致纯粹依靠习惯和道德的力量无法解决时,而采取的强硬措施。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硬实力”,注重的是他律,而道德则是“软实力”,注重的是自律。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阶级对立现象只是历史现象,终将随着历史进程而被消灭。如果阶级消灭,法律便失去了存在的客观物质基础,其消亡是历史的必然,以此为契机,社会秩序的维持仅依靠道德的力量即可。

(一)古代中国的法律和道德关系的演进

在古代中国,法又被归结为“刑”,“平之如水”,有公平、正义之义。道德至晚是在西周时期被归结为一套完整的“礼”,它无所不在又包罗万象;二者之间的关系也被确定为“德主刑辅”。因此,两者长时期的相互渗透、相互补充,表现出了中国法律发展历程中特殊的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现象。

1. 道德的法律化

道德的法律化,主要侧重于立法过程,指的是立法者将一定的道德理念和道德规范或道德规则借助于立法程序以法律的、国家意志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

从中国的历史来看,道德法律化发端于西周初期的“周公制礼”,确定礼的基本原则“亲亲”、“尊尊” 并使之趋于法律化,达到“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礼与刑在性质上是相通的,在适用上是互补的,违礼即是违法,出礼入刑。

周礼随着西周的灭亡而失去在国家中的统治地位,真正对中国古代法律道德关系奠定理论基石的是汉儒董仲舒的德主刑辅思想,以阴阳五行相辅相成之理,来论证德主刑辅符合天道运行的规律。这是古代中国道德法律化历程的重要环节,其后两千年的封建时代均采取这一原则,其影响不但对中国和东亚地区,在世界范围内也很巨大。

其后唐朝继续并发展了汉魏晋以来的德主刑辅的潮流,并根据统治需要,制定引法入礼的指导思想,最终完成了道德法律化的历史任务,以至“一准乎礼”成为对唐律的主要评价。在这之后的一千余年里,历朝历代的封建统治王朝几乎是原封不动的按照唐朝制定的规则来延续自己的统治和封建制度的实行,直至中国近代的来临之后,才被迫于清朝末年全面修订法律典籍。

2. 法律的道德化

所谓法律的道德化,主要侧重于守法的过程,指的是法律主体把守法内化为一种道德义务,以道德义务对待法律义务。法律道德化的实质是由他力约束转向自我约束,由法律约束转向道德约束。

毫无疑问,在世界历史进入近代之前,中国古代的人民在法律的道德化方面的成就是领先的。仅仅单纯依靠法律来规范社会生活和交往,即使是在文明程度高度发达的今天,也是不可能办到的,更何况是在生产力非常落后的古代中国呢?而将法律道德化,则可以在节省大量人力物力的条件下,将法律的作用面扩展到最大的范围,而且一旦法律作为一种道德力量保存下来,其影响维持的时间长度也是令人不可思议的,如中国就维持了两千年。综合两方面的因素,我们可以看出,法律的道德化不单是道德的法律化的结果,更重要的,它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可以选择的最佳途径。

三、以史为鉴,促进法律道德和谐发展

古人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通过以上对中国古代道德与法律关系的历史考察及对二者关系的法理分析,针对前面的问题可得到如下几点启示:

(一)、情法冲突

这种情况不可否认是在现实世界中客观的、大量的存在着的,而法治社会(不论是古代秦朝的专制统治前提下的“法制社会”,还是我们今天正在努力建设的真正意义上的法治社会)要求人们在处理问题时,首先考虑行为是否符合法律的规定;法官判案时,只能以现行法律为依据,不能靠法官的自由裁量。这样势必导致法律无法适应新出现的情况,而道德等非强制性社会规范则可以其主观性调解新生的行为现象。这就是一元法体制的弊端之所在,即在国家制定法与道德之间缺乏过渡、缓冲机制上,造成了法律的僵硬、无力及冷酷,造成了法律与大众心理、社会风习之间的脱离与隔阂,也造成了道德的无力感和被蔑视,甚至鼓励了对道德的违犯,加速了道德的衰落。但是,如果以情理断案,就违背了法治的原则,也极容易造成将法律法规高置起来,仅凭世俗的习惯来审理案件,这就又回到了古代封建社会的“春秋决狱”、“缘心定罪”的深渊里了。因此,只有在法的体制上作出调整,找到现代文明社会的法律和道德之间的“平衡点”,我们才能实现情与法的协调、德与法的并治,避免法与情的尴尬。

(二)、法中含情

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道德规范的制度化实践。像诸如正义、公平、平等、诚实信用、遵守善良风俗等普遍的或个别的法律原则,其本身就是人类道德观念的有力组成部分。也因为有了道德的支持,才使法律原则能够发挥出人性的作用。倘若法律不承认或者否弃这样的道德因素,那么法律或法律制度是存有极大缺陷,它是否有生命力或者在多大程度拥有生命力都是疑问。

良法表明法要包含某种道德价值,故法治的概念本身就体现了法治与道德的深刻关系。失去了道德基础的法为恶法,恶法之治与法治精神是根本背离的。我国古代的儒家伦理法体现了道德与法律的一种结合模式,即把社会普遍承认的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纳入国家强制实施的行为规范。解决现实社会中的人们道德缺位、法律的尴尬,是否可以吸取儒家伦理法的合理内核,灵活适用法律,把法治中注入道德的血液,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法治国家。。

(三)、德法并重

法治的理念来自西方,德治则来自中国传统法文化,两者的结合顺应了寻根意识与全球意识相结合、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潮流。当我们执着于法律的继承与移植、法律的本土化与国际化的探求、迷惘、思索的时候,请让我们把视角拉到社会调控这个高度上来。我们会顿时眼前一亮,耳目一新,发现西方的法治精神对我们进行征服的时候,传统的德治精神正在历史深处遥遥呼唤。应该指出的是,西方的法治,尽管并不排斥道德,但无疑在宣扬法律至上的同时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道德,这其中尤以分析法学派的主张最为突出。

奥斯丁主张:“法律反映或符合一定道德要求,尽管事实上往往如此,然而这不是一个必然的真理”。西方社会普遍存在的情感危机与道德沦丧就是明证;传统的德治却是主张德主刑辅,法是德的附庸,贬抑了法的作用,也与时代的发展不相适应。所以,对二者都要加以扬弃和改造,抽取各自的合理内核,进行结构重组,建立全新的德法结合的体制。

从历史上的道德和法律关系演变历程来看,正确处理好德法关系,在二者之间寻找到最佳的平衡点和结合点,正是古代中国繁荣兴旺程度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原因之一,而当下理顺道德和法律的矛盾,从中发掘推动社会进步的因素,则是复兴伟业的助力。

参考文献:

[1]周旺生.法理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版

[2]韩明德,《法理学》(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论法律和道德冲突的利益衡量

摘要 法律和道德作为人类社会主要的社会规范,之间的利益冲突一直是社会以及法学界极为重视的问题。本文从法律与道德之间冲突的历史根源谈起,简要分析了正确处理法律与道德冲突的现实意义,并通过现实中的两个真实案例分析,就法律和道德冲突的利益衡量作了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 利益衡量 法律 道德 一、法律与道德冲突的历史根源

(一)历史文化原因

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冲突,归结于中国自古的历史文化,主要的根源在于伦理本位,伦理本位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形成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孔子的“仁”和“礼”的影响,将整个社会生活都以伦理,也就是儒家思想下的社会道德为中心,所有的思想和活动都是围绕着伦理来展开,连当时的法律也是不例外的。随着时代发展至今,虽然伦理的思想远远没有古时候那么厚重,但是很多思想还是渗透到几千年的文化当中,依旧在很大程度上规范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一旦制定出的法律规范与这种约定俗成的社会道德出现不契合的现象时,势必就会对案件的审判产生一定的影响,体现出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冲突。

(二)现实社会原因

目前在现实中会出现这样的一种情况,就是往往会在某个案件的审判过程中出现“民意”的参与。此类案件一般都是严重违背社会公共利益的案件,民众对其往往给予了极高的关注,这些关注的原因就在于人们的正义感以及对社会道德的维护。而民意表现出最极端的方式就是请愿书,这在现实社会中不是很新鲜的名词,一旦请愿书送至法院,由于社会舆论的压力,法官在审判中无形的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参照民意,但是民意代表的社会道德多少都会跟法律出现不同程度上的分歧,这种分歧就会直接体现出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冲突,而这种冲突反映在具体的案件审理中,会对案件审判产生的影响实际上是不利的。

二、正确处理法律和道德冲突的现实意义

(一)维护法制的需要

法制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要将所有的现行法律形成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而法制的更好要求,就是实现法律的“良法”要求,“良法”不仅体现在法律的适用方面,同时还体现在跟其他社会规范之间的和谐发展,这里最为重要的,就是要跟社会道德实现良好的相容性。同时,法律体系的建立以及良法的运行都需要其他社会规范的配合协调,只有当法律和道德之间的冲突得到很好的解决,法制的权威性以及统一性才能够得到很好的强化和维持,司法实践才能很好的得到民众的支持,而这些都是我国实现法制的客观要求和必要保证。

(二)保持社会稳定的需要

司法是社会矛盾的最终解决手段,争取使诉诸司法的所有案件得到合理解决是其担负的重要任务。这就决定了案件的正确审理对于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性。由于社会道德与民意息息相关,如果对道德冲突案件处理不公,司法这一最终手段失效,当事人则可能依靠自力救济解决问题,不但达不到息讼止争的目的,而且会导致矛盾激化,有的甚至酿成群体事件,危及社会稳定。因此能否正确处理情法冲突对社会稳定至关重要。所以,案件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不仅要使当事人服从法律、服从判决,更要使案件的处理结果在情理上无可挑剔,这样才能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提高司法效率的需要

效率是法律的基本价值之一。案件一审终结,判决生效,这是最为理想的结果。但在司法实践中,特别是在法律与道德冲突案件的审理中,这种理想结果却较难实现,原因就在于此类案件的判决难以同时实现双方当事人的诉讼目的。现实中,绝大多数案子出现上诉,20%左右的案子进入再审,常常一个并不复杂的案子一审就是几年、十几年,无形中加大了司法成本,而且影响到司法公正等基本价值。正确处理法律和道德冲突,则有助于使双方当事人达成一致意见,使判决及早生效,从而大大缩短诉讼时间,节约人力、物力、财力等司法资源,达到提高司法效率的目的。

三、法律与道德冲突的现实案例分析

(一)维护自身权利中的故意伤害

2005年1月,湖南省某市的士司机黄某遭到劫匪姜某等抢劫,姜某等歹徒下车逃窜时,黄某驾车追击,的士撞倒姜某,姜某伤重身亡。劫匪方把黄某告上法院,某市某区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判处黄某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黄某不服,上诉至某市中级法院,中级法院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这个的案件的审判结果存在很大的问题,不但违背了刑法的主旨,同时也与社会道德相违背。首先,从法律层面上讲,法院判决黄某故意伤害的原因,主要就是认定黄某的行为不属于正当防卫,法院认为姜某在抢劫以后的逃窜,不法行为已经结束,因此黄某再开车将其撞伤,已经不属于对正在进行中的不法侵害进行防卫,故将人撞伤的行为不属于正当防卫,而属于故意伤害。

这种解释是很牵强的,在抢劫中的不法侵害往往是最难以断定的,因为对于抢劫的认定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实施暴力,另一个是对财产的不法侵害,这就意味着我们在对抢劫的正当防卫中,不能单单认为就在犯罪嫌疑人对当事人进行暴力的时候就属于不法侵害,姜某在逃跑的过程中,仍然对黄某的财产处于不法侵害的状态中,因此抢劫行为仍在继续,所以黄某的行为仍然属于正当防卫的范畴。

而从社会道德的意义上来说,很明显,当人们看到此类的案件审判结果就会认为,这是对抢劫行为的一种纵容。目前抢劫行为在现实社会中日渐猖獗,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财产安全,而当人们对自身财产进行维护的同时,又在案件审判上给予沉重的打击,这势必会带来不利的舆论压力。虽然黄某造成姜某死亡的结果过于严重,但是黄某毕竟没有杀人的故意,仅仅是为了追回自己的财产,因为这种行为而被判处故意伤害而受到如此重的刑罚,对民众的心理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

往往在此类案件中,涉及到盗窃、抢劫之类的案件,都或多或少会出现在法律和道德上存在一定的冲突,就如笔者所举的上述案件,我们对于正当防卫之类的法律规定上,尤其是防卫过当和防卫不当的认定上,有很多是社会道德所无法判定的,人们在道德中所理解的对个人正当利益的维护,很可能从法律的角度而言就变成了防卫不当或者是防卫过当。因此笔者认为,让社会道德加以改变不是短期内可以实现的事情,所以还是应该在法律规定上,在对正当防卫的相关规定上加以细化和规范化,尽可能的实现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契合。

(二)无因管理下的民事赔偿

妇女胡某和陈某是邻居,2002年2月的一天,胡某因临时急事,请求陈某替她暂时照看三岁男孩,陈某是个热心肠的人,满口答应。可是,在陈某抽空炒菜的时候,淘气的男孩不幸摔倒,被玩具戳伤右眼,后无法治愈,造成残疾。胡某最后把陈某告上法院,要求赔偿医疗费精神损失费10万多元,法院依据民事无因管理的有关司法解释,判定陈某负主要责任,赔偿胡某6万多元。

这个案件如果单从法律规定上来讲没有任何的问题,这是一个很典型的无因管理方面的问题,无论陈某是出于什么样的心理考虑,当答应为他人照看孩子的同时,就必然出现法律上的无因管理,无因管理不以当事人之间的约定为前提,只是在管理的过程中,会出现相应的管理义务,一旦在管理在出现疏漏,也会对其不利后果承担一定的民事赔偿责任,所以在本案中,由于陈某的一时疏忽,没有尽到合格的管理义务,从而使小孩落下残疾,因此依照无因管理的相关规定,必然会要求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

但是从社会道德方面而言,这就存在很大的问题了,在法律上陈某本身并没有照看孩子的义务,仅仅是因为自己的热心,初衷是助人为乐,帮忙去照看孩子,而且发生这样的结果并不是陈某所愿意看到的。然而,陈某热心的去帮助别人,结果却因此而必须要承担六万元的巨额赔偿,这让一般的民众是完全无法理解的。这样的审判结果不仅会严重的伤害到人们做好事的积极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社会风气。

因此笔者认为,在此类案件的审理过程中,由于是民事审判,本身就存在一定的自由性,所以可以在参照法律条文进行审判的同时,也应该充分的考虑对社会正义感的维护,从正义的角度上去看待此类案件,尽可能的去对助人为乐的人多一点的权利维护,这样才能更好的维护法律的正义性,带来良好的社会风气。

参考文献:

[1]杨仁寿.法学方法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2]孙笑侠.中国传统法官的实质性思维.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4).

[3]梁慧星.裁判的方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关于医德论文范文资料

【篇一】医德医风个人工作总结

20__年度,在集团公司和院党政的正确领导下,医德医风工作圆满完成了全年工作任务,年初,我院根据集团公司吴董事长在医卫系统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的指示精神,牢固树立“救死扶伤、爱心奉献”理念。切实解决老百姓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兵贵”问题。医德医风工作又取得了喜人成绩,现将我院的医德医风情况介绍如下。

一、继续狠抓医德医风教育工作。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动。院党政非常重视思想教育,利用《同煤三医院报》、《党办通讯》、《医德医风简报》作为思想武器,积极宣传医德医风的政策法规和典型案例;同时下发文件和召开全院大会组织广大职工学习了《八荣八耻》,开展了治理商业贿赂专项整治活动。使广大职工在思想上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根据卢总的指示组织科主任和业务骨干下矿井体验矿工工作的艰辛,更激发了广大医护人员服务矿工的热情,同时,印发了《同煤三医院员工行为规范》从行为仪表、言谈举止上规范了职工的行为。其次大力建设医院文化,形成了医院全体职工的共同价值观,如医院精神是“救死扶伤、爱心奉献”,医院服务理念是“患者至上、诚信第一”,医院道德理念是“敬业诚信、博爱奉献”,同时也加强了廉洁文化建设,这样从企业文化上规范了医务人员的道德行为;同时各科利用交班会和政治学习会重温学习卫生部下发的《八不准》和省卫生厅下发的《十不准》以及《医院各类人员医德规范》;医德医风办对新分配人员和实习生也进行系统的医德医风教育,这样使我院的医德医风教育达100%。

二、深入患者中间调查研究,切实解决患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调查研究是我党一贯的优良传统,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医德医风和医疗服务的好坏只有病人最有发言权。为此医德医风办每月组织专人深入病区、门诊患者中进行服务满意度调查,对我院在医疗、后勤服务、医德医风方面的情况征询患者的意见和建议,并同各科召开的工休座谈会上患者反映的问题,以及意见本上反映的问题一起归类汇总,拟出解决问题的意见或建议,上党政联席会议予以解决。这样为患者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如为方便家住附近的婴幼儿临时输液开设了液疗中心,为带饭患者的热饭各科整修了微波炉;为方便患者恢复锻炼修整了后花园,购置了健身器材;为方便患者就诊重新设置了导诊图标、科室牌;有的患者反映夏天病房有苍蝇蚊子,为此整修了全院的纱窗;有的科室反映冷水供应时间短,为此延长了供水时间;有的患者反映常用药品供应有时出现断档,为此药事委员会召开专题会议,加强了药品的计划——采购——出库的衔接工作,保证了常用药品供应等等。经过广大职工的共同努力,使我院的三个满意度均达95%以上,拉近了医患关系,得到了患者的好评。今年1——10月份全院共收到锦旗12面、感谢信12封。

三、狠抓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红包”问题。

__年我院在大同市率先出台了退“红包”奖惩制度,__年又对奖惩制度进行了修订,对退“红包”的医护人员年终进行表彰奖励,对索要和收受“红包”的给予红包金额五倍的罚款并待岗三个月的处罚,总之,我们一方面引导和鼓励绝大多数医护人员保持高尚的医德医风,另一方面对个别违背职业道德的医务人员采取严厉的高压政策。由于加强了职工的思想教育和完整配套的奖罚制度,使退“红包”在我院蔚然成风,今年1——10月份全院通过组织共退“红包”76人106次,金额为30900元,其中退“红包”最多的科室是心血管内科共23人(次)计7600元,其次是呼吸内科共23人(次)计4900元;退“红包”最多的个人是心内科主任剧中华同志,共退7次计3400元,其次是骨科主任李平善同志,共退5次计2700元。

四、严禁乱收费、乱计费、开“搭车药”和药品做临床。

今年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重点仍然是治理乱收费,努力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具体措施如下:一是由医务科每月从社保了解各科收费情况,发现乱收费、多计费、开“搭车药”的情况要求其科室马上予以纠正;二是住院处每月下各科按照二级甲等医院收费标准,逐一进行检查,不合理的收费要求其必须调整;三是为了防止药品做临床,对于某种药品突然出现用量非正常大增,或者用商业贿赂手段经销药品的,马上取消该药品在我院的经销。同时根据《同煤三医院医德医风奖惩办法》,对于乱收费、多计费、开“搭车药”的予以严肃处理。另外,为了真正体现“救死扶伤、爱心奉献”的医院精神,我们对一些经济困难的患者减免一定的医疗费用,如为康复科一位家庭相当困难的患者王亮减免了全部医疗费用。

【篇二】医德医风个人工作总结

20__年,在医院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同事的帮助下,我围绕医院中心工作,结合科室的工作要求,工作上积极主动,求真务实,严格执行各项工作制度,以医德行为规范为准则,不断提高了自身业务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现将我一年来医德工作总结如下:

1、思想政治方面。

按医院要求认真学习了党的会议全会、十八界xx全会精神、最美乡村医生先进事迹、《防范和处理》《处方书写规范》《护士管理条例》等内容,通过学习让我在思想上、行动上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和改进,同时让我更加坚定了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意识。

2、医德医风工作方面。

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待每一位前来检查的病人,能做到“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工作中能吃苦耐劳,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工作作风和勤恳努力的精神状态。对不符合检验质量的标本,要求病人重新留取,并和病人说明原因,取得病人的认可和理解。医院工作的需要,安排我参与护理组排班,工作上认真按照“三查十对”来执行护理操作,现已能够熟练掌握常规护理操作技术。严格遵守医院管理规定,做到按时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不串岗。无接受病人吃请和收受红包、礼品、回扣的现象,无医疗差错事故发生。

3、业务工作和学习方面。

积极参加医院和科室组织的各种业务学习,通过学习,加强了自身素质的提高。在学习和工作任务比较繁重的情况下,能积极主动的完成医院安排的各种工作,能很好的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从不叫苦叫累。在业务工作中,认真履行科里的各项规章制度,一切检验操作都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对待工作认真负责,时刻以谨慎的工作态度处理好每一个待检标本,认真处理好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对检测结果与临床诊断不太相符的结果,第一时间向领导班子反映,坚持做到复查,确保发出检验报告的准确性,并及时与临床医生联系,提供有利的诊断依据。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能够清醒地认识到只有不断强化理论学习才是生存之道,因此在工作之余努力参加了业余本科的学历教育。同时采用网络学习、阅读临床检验相关书籍等,学习最新知识、新进展,争取20__年检验技师的职称考试。

在新的一年,我将加强实践和理论学习相结合,进一步坚定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虚心向同事学习,向实践学习,取人之长补已之短,争取在新的一年里为医院的发展贡献力量。

【篇三】医德医风个人工作总结

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我的工作职责是"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系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本草纲目·序》:"夫医之为道,君子用之以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因此,虽然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特别对于我们从事基层工作的医务工作者来说医生的社会地位并不高,但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觉的敬业精神仍然促使我投身医学事业,为人民大众的医疗卫生、健康保健贡献自己毕生精力。参加工作至今的实践工作,我对自己工作有很多的思考和感受,在这里我就近__年来本人的政治思想,道德修养,工作作风,医疗技术等四个方面作一下简单的总结:

一、努力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素质

在政治思想方面,始终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等重要思想,学习胡锦涛在党的xx大上的报告,深刻领会胡的讲话精神,并把它作为思想的纲领,行动的指南。充分利用电视、电脑、报纸、杂志等媒体关注国内国际形势,努力学习各种科学理论知识,学习各种法律、法规和党政策,领会上级部门重大会议精神,在政治上、思想上始终同党同领导保持一致,保证在实践工作上不偏离正确的轨道,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主导思想,坚持改革、发展和不断进取,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各种政治学习及教育活动。同时,通过认真学习有关国家医疗卫生政策,医疗卫生理论及技能,不断武装自己的头脑。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明白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并根据工作中实际情况,努力用理论指导实践,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并结合本职工作,解决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二、恪尽职守,重视自身道德修养

当__年我步入神圣的医学学府的时候,我就曾在学生大会上庄严宣誓过:"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系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时至今日,我仍牢记在心并不断的努力着。医乃仁术,无德不立。大医有魂,生生不息。医德是医生思想修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古人称"医乃仁术",仁者人也,意思是说医学是一种活人救命的技术。作一个名副其实的医生,除应当具有对病人高度负责的精神外,更要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还应具备一切为病人的品质。自工作以来,本人从不收红包及药品回扣,今年以来拒收红包、药品回扣__多次,清楚记得今年__月份我收治了一位__.而需要住院手术治疗的女性患者,该类手术需要联合脏器切除,手术难度大,并发症多,属__手术中难度的__四类手术。在手术的前一天,患者家属担心没有熟人手术医生可能会不负责任及手术不成功带来后遗症等,坚决要送我红包,我当时再三拒绝也无济于事,为打消患者的顾虑,我暂时把红包收下并转交给护士长保管,并嘱咐护士长于手术后送还给患者。拒收红包不仅是医院的规定,更是医生的职业道德,但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更懂得那沉甸甸的分量寄托着患者对医生的敬重和以生命相托的信任。术后第二天,当护士长将红包送还给患者时,患者及家属感动不已。他们说,没想到自己遇到了不仅技术好、医德也好的医生!治病不计报酬,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为救人疾苦着想,这是历代医家一直提倡的美德,只有做到这样,才不辜负我们身穿的白大衣,才配得上"白衣天使"的称号。

三、养成严谨、细致、艰苦的工作作风

在工作中,本人深切的认识到一个合格的医生应具备的素质,要做一名好医生,首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细心刻苦的作风,同时要对病友有高度的同情心,要爱护你的病友,关心你的病友,时时处处替他们着想,对任何疑难或垂危的病人都不应说"你不行了",而应首先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希望经过努力就可能变成现实。特别是对于我们外科病人,我有深切体会,术前多与病人沟通,多细致询问病情,详细解说病人对疾病的疑惑甚至了解他的家庭环境、经济困难等家中锁事,术前、术后多察看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如此在你那有如亲人般的照顾下定会取得病人的信任,这样病人及家属对于术后的一些常规并发症就会了解并理解我们医生的工作,也可以杜绝很大一部分医疗纠纷的发生。记得__年在__.时我有个病人是个__癌晚期病人,入院时肿瘤已浸润至骶、尾骨,大量流脓,恶臭。这样的病情是世界性难题,但我坚持每天不怕臭、不怕脏为他换药、清创,经半个多月的细心治疗后肿瘤创面有所控制需要进一步行"__",但是这样的情况手术失败率很高,因为手术创面大,肿瘤的根治要求需要切除足够组织,但是植皮需要保留足够多的组织以利成功,我记得当时病人的一句话"医生你大胆做吧,我信任你,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就算失败了也不怪你",后来手术成功了,可惜病人因经济原因及肿瘤复发最终放弃治疗,出院前对我千恩万谢,每次想起,都会让我感叹"现代医学上还有很多需要攻克的难关啊"。另外,在工作时还应经常有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感觉,个人觉得这是一种面对病人最宝贵的生命而产生的责任感,我们做手术,出一次意外或手术并发症,你也许认为这只是1%或1‰,但对于具体的病人和家属来说,那就是千真万确的100%,所以我们任何时候也不能掉以轻心、马虎从事,因为你面对的是病人最宝贵的生命。只有我们保持良好的工作作风才能做到苦尽甘来:"医生是苦尽,病人则是甘来"。

四、勤学苦练,不断提高专业技术

工作以来,本人深切的认识到一个合格的外科医生除了应具备的以上的素质外,丰富的理论知识和高超的专业技术是做好外科医生的前提。__年受医院领导委派,本人就读于__,师从于__主任等,并以优异成绩获得__.积极参加"__"等国内外及省地级组织的学术会议、培训班,聆听专家学者的学术讲座,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不断加强业务理论学习,并通过学习查看订阅的业务杂志及书刊,学习有关卫生知识,即时写下相关的读书笔记,丰富了自己的理论知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通过不断的学习新的医疗知识和医疗技术及相关学科各项新进展,从而开阔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始终坚持用新的理论技术指导业务工作,能熟练掌握__诊治及并发症及合并症处理,熟练诊治外__,如__等。工作中严格执行各种工作制度、诊疗常规和操作规程,一丝不苟的处理每一位病人,近__年以来,本人在诊治过程中从无误诊误治及差错事故的发生,工作成绩得到病人、医院领导、同事的肯定。

注重临床科研工作,积极参加科内各项科研工作并取得相关成绩,目前仍有相关课题工作,并能坚持理论结合实际,总结临床资料积极撰写论文,目前有数篇论文待发表。同时认真完成各院校实习生及外院进修医生的带教工作,并能以身作则,积极指导下一级医生完成学习诊治工作,并负责教学三基培训、讲课等,进一步提高自身基本理论知识。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我自己及组织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因此,积极投身临床实践很重要。实践第一,一切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只能从实践中获得。智能和才能就表现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但是为什么在同样实践机会的条件下,成长的速度和程度又大不相同呢?勤奋当然是必需的,要勤于思考和认真学习。特别是到__新的工作岗位后,注意增强工作和生活的协调能力,向兄弟单位同道们虚心学习,增强知识,踏实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更加扎实地做好各项工作,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尽自己的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不辜负组织上对我的培养和期望。希望,将来回首自己所做的工作时不因碌碌无为而后悔,不因虚度时光而羞愧。

一、选题选题是论文写作关键的第一步,直接关系论文的质量。常言说:“题好文一半”。对于临床护理人员来说,选择论文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结合学习与工作实际,根据自己所熟悉的专业和研究兴趣,适当选择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2)论文写作选题宜小不宜大,只要在学术的某一领域或某一点上,有自己的一得之见,或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或新的观点和认识,言之有物,读之有益,就可以作为选题;(3)论文写作选题时要查看文献资料,既可了解别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达到什么程度,也可以借鉴人家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成果。需要指出,论文写作选题与论文的标题既有关系又不是一回事。标题是在选题基础上拟定的,是选题的高度概括,但选题及写作不应受标题的限制,有时在写作过程中,选题未变,标题却几经修改变动。二、设计设计是在论文写作选题确定之后,进一步提出问题并计划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以便使科研和写作顺利进行。护理论文设计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专业设计:是根据选题的需要及现有的技术条件所提出的研究方案;(2)统计学设计:是运用卫生统计学的方法所提出的统计学处理方案,这种设计对含有实验对比样本的护理论文的写作尤为重要;(3)写作设计:是为拟定提纲与执笔写作所考虑的初步方案。总之,设计是护理科研和论文写作的蓝图,没有“蓝图”就无法工作。三、实验与观察从事基础或临床护理科学研究与撰写论文,进行必要的动物实验或临床观察是极重要的一步,既是获得客观结果以引出正确结论的基本过程,也是积累论文资料准备写作的重要途径。实验是根据研究目的,利用各种物质手段(实验仪器、动物等),探索客观规律的方法;观察则是为了揭示现象背后的原因及其规律而有意识地对自然现象加以考察。二者的主要作用都在于搜集科学事实,获得科研的感性材料,发展和检验科学理论。二者的区别在于“观察是搜集自然现象所提供的东酉,而实验则是从自然现象中提取它所愿望的东西。”因此,不管进行动物实验还是临床观察,都要详细认真.以各种事实为依据,并在工作中做好各种记录。有些护理论文写作并不一定要进行动物实验或临床观察,如护理管理论文或护理综述等,但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仍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将实践中得来的素材上升到理论,才有可能获得有价值的成果。四、资料搜集与处理资料是构成论文写作的基础。在确定选题、进行设计以及必要的观察与实验之后,做好资料的搜集与处理工作,是为论文写作所做的进一步准备。论文写作资料可分为第一手资料与第二手资料两类。前者也称为第一性资料或直接资料,是指作者亲自参与调查、研究或体察到的东西,如在实验或观察中所做的记录等,都属于这类资料;后者也称为第二性资料或间接资料,是指有关专业或专题文献资料,主要靠平时的学习积累。在获得足够资料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加工处理,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便于应用。对于论文写作来说,这两类资料都是必不可少的,要恰当地将它们运用到论文写作中去,注意区别主次,特别对于文献资料要在充分消化吸收的基础上适当引用,不要喧宾夺主。对于第一手资料的运用也要做到真实、准确、无误。五、论文写作提纲拟写论文提纲也是论文写作过程中的重要一步,可以说从此进入正式的写作阶段。首先,要对学术论文的基本型(常用格式)有一概括了解,并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考虑论文的构成形式。对于初学论文写作者可以参考杂志上发表的论文类型,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对掌握的资料做进一步的研究,通盘考虑众多材料的取舍和运用,做到论点突出,论据可靠,论证有力,各部分内容衔接得体。第三,要考虑论文提纲的详略程度。论文提纲可分为粗纲和细纲两种,前者只是提示各部分要点,不涉及材料和论文的展开。对于有经验的论文作者可以采用。但对初学论文写作者来说,最好拟一个比较详细的写作提纲,不但提出论文各部分要点、而且对其中所涉及的材料和材料的详略安排以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等都有所反映,写作时即可得心应手。六、执笔写作执笔写作标志着科研工作已进入表达成果的阶段。在有了好的选题、丰富的材料和详细的提纲基础上,执笔写作应该是顺利的,但也不可掉以轻心。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内容当然要充实,但形式也不可不讲究,文字表达要精炼、确切,语法修辞要合乎规范,句子长短要适度。特别应注意的是,一定要采用医学科技语体,用陈述句表达,减少或避免感叹、抒情等语句以及俗言俚语,也不要在论文的开头或结尾无关联系党政领导及其言论或政治形势。论文写作也和其他文体写作一样,存在着思维的连续性。因此,在写作时要尽量排除各种干扰,使思维活动连续下去,集中精力,力求一气呵成。对于篇幅较长的论文,也要部分一气呵成,中途不要停顿,这样写作效果较好。

医德是一种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特殊表现。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医务人员医德医风准则 总结 范文 ,更多医务人员医德医风准则总结范文点击“ 医德医风 ”查看。

医务人员医德医风准则总结1

我院是一所现代化的大型综合性医院,现为省文明单位、市“十佳医院”、“群众满意医院”及“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十佳集体”,也是县人民医疗急救中心。近年来,医院领导班子紧紧围绕“一切为了病人”、“病人的满意就是我们的追求”的服务理念作为医院医德医风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狠抓服务不放松,采取多种有效 措施 ,不断探索医院医德医风建设的新规律和新 方法 ,使医院医疗质量、服务态度和医疗环境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重塑了“人民医生”、“白衣天使”的圣洁、美好形象。现将医院医德医风建设工作情况作如下总结: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强化责任意识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事关卫生系统整体形象。医院领导充分认识到其意义重大,根据上级卫生部门的文件精神要求,坚持把医德医风建设工作当作医院工作的头等大事狠抓落实。迅速召开班子会议,传达贯彻文件精神,成立了以饶英鹏书记为组长、郑少荣院长为副组长、其他院领导及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县人民医院医德医风考评工作领导小组,实行“谁主管、谁负责”的领导体制,分管领导具体负责,职能科室各司其职,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广大职工积极支持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上下联动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条块结合,分式明确,任务到科室、责任到个人的医德医风建设工作组织系统,为我院开展行风建设工作提供有力组织保障。

二、制定计划,明确目标,全面动员布置

医院把医德医风建设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多次召开会议,学习、部署、落实,领导小组集中研究了我院医德医风建设问题,根据市、县卫生系统关于开展医德医风建设工作的一系列文件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了《县人民医院医德医风建设 工作计划 》,明确提出了内容和工作要求:紧密结合医院管理年活动,以规范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改善服务态度为主要内容,以遏制回扣、“红包”、开单提成、乱收费为重点,强化 教育 ,完善制度,加强监督,促进医德医风建设深入开展,进一步遏制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使医疗行业作风得到明显好转,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通过制定方案,使具体工作有章可循。

三、抓思想教育,促进医德医风建设健康发展

持之以恒地加强医德医风教育理应成为医疗卫生部门一项经常性的教育任务,也是与时俱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的首要工作。

首先坚持正面教育,我院正是本着上述指导思想,坚持正面教育,特别是对近几年参加工作的青年医务人员加强这方面的教育,通过系统的正面灌输,使医务人员进一步从理论和思想上明确自己肩上所担负的历史重任,从而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改变不正确的观念。近年来,医院领导对医德医风问题逢会必讲,新 毕业 生上岗前必须经过职业道德教育。

其次是组织全院职工学习先进模范,激励医务人员以先进模范为学习榜样,自觉高标准严要求地当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白衣战士。

第三是组织大家认真学习有关行风建设要求,学习最近省卫生厅规定的“五不准”。

第四是要求科室每周坚持政治学习,内容以《医德医风讲座》为主,进行认真学习,并记录学习内容。

我们加强了职工的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大力倡导和培养 爱岗敬业 、恪守医德、无私奉献、服务群众。通过学习教育引导医务人员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观念,全面推进了医院的医德医风建设。

四、坚持以民为本,树立服务理念,建设让群众放心的医疗卫生队伍

医院作为一个医疗服务单位,仅仅具有高超的医疗诊治技术还远远不够。对此,院领导班子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和对工作的前瞻眼光,明确提出了“一切为了病人”、“病人的满意就是我们的追求”的服务方针,把提高服务水平、改善医患关系摆在了医院工作的首位,并推出了一系列方便病人的服务措施:

一是建立“绿色通道”,绿色通道24小时开通,对急危重、无陪护病人实行挂号、就诊、取药、住院一条龙服务,确保危重病人得到及时救治。

二是为来院就医的患者提供清洁、舒适、温馨的就诊环境医院认真进行了对院内环境的绿化建设,改善医疗环境,在医院门口、门急诊、病房、医技科室等处服务标识规范、清楚、醒目,正确引导患者及时就诊,门急诊做到有医院就诊指南,有导诊咨询台、为病人解难答疑,并配有候诊椅,公用电话、饮水等设施,注射室、输液室、换药室、检查室做好隔离屏障。

三是为病人提供温馨、细心、爱心、耐心的服务。规范服务用语,杜绝生、冷、硬、顶、推现象。

四是完善医患沟通制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主动加强与病人的交流,耐心向病人交待或解释病情,倾听患者意见,积极主动改进工作。

五是是实行病人选择医生制度、党员示范岗、党员示范窗口、微笑服务活动、实行首诊负责制、首问负责制、一日清单制和药价公开制度。

六是建立、完善病人投诉处理制度,公布投诉电话号码,及时受理、处理病人投诉,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构件和谐的医患关系。我院通过不断完善便民措施,努力搞好优质服务,文明行医,热情待患,已蔚然成风;重医德,讲奉献,成为了广大职工的自觉行动。

五、严格制度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医疗质量是医院的生命,为进一步强化医疗安全,提高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一是认真组织学习卫生部《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试行)》的基础上,全面检查各项 规章制度 与之符合情况,对不符合《指南》内容要求或缺少、过时的制度进行重新制定或补充修订,职能科按照管理年要求,建立健全了相关的制度和职责。

二是重新调整了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完善委员会工作职责,建立科学的医疗质量考评机制。

三是狠抓了各项规章制度,技术操作常规和各 岗位职责 的落实,制定并严格执行门诊、首诊负责、急诊、值班、交班、三级医师查房、会诊等制度,特别是医疗质量的核心制度,严格落实重大手术术前讨论制度,重大手术审批制度,规范各类手术通知单的签批,严格基础医疗和护理质量管理。检查各科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各科室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医疗行为,坚持三级查房、疑难病人、危重病人交接班、专科会诊、三查七对制度,全院开展 安全生产 活动,大力营造关爱生命,关注安全氛围。

六、强化监督,取信于民,再塑医院良好形象

我院通过狠抓医德医风建设工作,强化职业道德教育,要求全院职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严守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切实履行岗位责任制,改进作风,提高效率,热情地为人民服务。

一是完善和强化监督制约机制。我院相继出台了《医疗服务承诺》、《医德医风奖惩制度》、《关于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的三项制度》等规章制度,形成了一套严格、规范、有效的管理体制,使全院职工言行有准则,管理有依据,考核有标准。

二是切实治理和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组织职工学习卫生部《关于医疗卫生人员收受医药回扣和“红包”责任追究的规定》和卫生局《关于坚决制止药品回扣、收受“红包”、开单提成等不正之风的决定》,要求全院干部职工要不折不扣的认真执行,严格规定,医务人员医疗活动中不得收取各种回扣,不得向患者及家属收取或索要“红包”及馈赠物品。对经查实收取或索要“红包”及馈赠物品的医务人员将按照以上文件精神严肃处理,决不姑息,使我院根治了不正之风,树立了良好的医风。

三是医院给每个职工都建立医德医风档案,每年年底进行医德医风考核评价,医德考核结果与职务晋升、聘任和评选先进挂钩。对有违反医德医风的人员给予全院通报批评及处罚,对在本职岗位上职业道德表现较好、社会公认、评价较高的个人给予精神上、物质上的奖励。通过以上措施,切实改进和加强行风建设,使医德医风常抓常新。

七、深入开展自查自纠,加强检查督导工作

我院结合实际工作,全面开展自查自纠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医德医风问题排查专题会议,从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等方面排查存在的医德医风问题。首先,对本单位和各科室重点检查三个方面:

一是规章制度落实情况。

二是单位制定的各项制度是否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卫生部的规章、卫生改革的方针政策,医疗收费项目、价格公开制度是否落实。

三是否有大处方、滥检查、乱收费、开单提成、收回扣、“红包”等不良行为,是否有群众反映强烈的门诊“三长一短”、住院难、看病贵等问题。

八、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院的医德医风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亟待进一步加强;二是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和完善;三是有效激励和监督机制不够健全;四是要进一步搞好便民服务措施;五是要进一步加大对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专项整治工作。

九、今后的努力方向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要发扬成绩,弥补不足,继续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向全县人民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

医务人员医德医风准则总结2

根据自治区卫生厅、纠风办《关于创建医德医风示范医院活动方案的通知》精神和县卫生局的总体部署,我院根据文件通知精神认真开展创建医德医风示范医院活动,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 热点 和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确保我院行风工作健康发展。

一、领导重视,组织健全

开展创建《医德医风示范医院》活动是我院工作的大事,为此,医院高度重视,思想统一,深刻领会创建医德医风示范医院活动的必要性及意义,及时召开院委会成立了医院创建医德医风示范活动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组长由院长担任,职能科室负责人任领导小组成员,设立了办公室,全力以赴做好这项工作。实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把创建医德医风示范医院工作责任落实到人。

根据医德医风示范医院活动方案精神,结合行风建设目标管理责任状的要求和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的具体任务,制定了我院创建“医德医风示范医院”活动方案,建立和完善我院药品使用购销制度;医患双向承诺制度;办事公开制度;药品使用动态监测、超常预警制度;医疗服务信息的收费价格公示制度;费用清单制度;激励和约束的分配制度及医患沟通制度。把“医德医风示范医院”评分办法和评价标准分解到相关科室和个人,明确责任,层层抓落实。

二、宣传发动、统一思想

广泛深入宣传,全员参与,是创建活动工作的基础。为了提高全院职工对开展创建“医德医风示范医院”的认识,及时召开了全院职工动员大会,由院长作创建“医德医风示范医院”的动员讲话,提出了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明确创建活动的重点、任务和具体要求,强调各职能部门、科室认真学习领会精神,针对本科室自身特点进行层层动员。同时通过 黑板报 、宣传栏等形式,对开展创建“医德医风示范医院”的目的、意义、要求进行宣传。

三、积极开展扎实有效的医德医风教育和加强医德医风建设

(一)开展医德医风教育和制度教育

大力弘扬白求恩精神,坚持医德医风同思想道德、职业道德和现代神文明建设相结合,从学习模范人物白求恩到身边同志糟兰香等把无私奉献医学事业、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好人好事相结合。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树立良好医德医风,发扬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优良传统。同时组织医务人员学习医院规章制度,特别是认真学习医疗核心制度,帮助提高他们的知晓度。

(二)开展普法教育,增强依法行医的自觉性

1、我们组织医务人员认真学习《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药品管理法》、《护士管理办法》、《医疗废物处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

2、严格执行医疗机构准入制度,即《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严格按核准的诊疗科目执业,无未经批准各类诊疗中心,无随意更改和加挂机构名称。

3、严格依法执业,保证上岗人员100持有《医师资格证》和《医师执业证》,并从事所注册专业的相应工作。护士持有《护士执业证》。无非法聘用人员现象。

(三)加强行风建设,完善各项奖惩制度

完善各项奖惩制度,加大处罚力度。我们印发了《医德医风奖惩制度》,建立健全了职工医德医风个人的档案。对拒收红包的坚持表扬,收到病人锦旗给予考核加分奖励。对收到病人关于行风投诉和举报的,院委会认真听取意见并做好记录,汇同相关科室认真调查、核对,对反映问题属实的,向医院医德医风考核领导小组提出处理建议。各制度措施落实到位,杜绝了对病人生、冷、硬、顶、推现象。

四、按照创建“医德医风示范医院”的要求扎实开展工作

(一)严格医疗质量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1、狠抓质量管理,落实医疗质量管理制度。重点督察科室质量管理情况,每月检查科室质量考核,每月质量管理有考核、有奖惩。院长是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第一责任人,他定期召开医疗质量管理会,专题研究提高医疗质量和保障医疗安全工作。

2、抓好医疗环节质量,落实核心制度。切实落实首诊负责制。严格执行三级查房制度,做到查房有记录。严格按照病历书写规范做好病历书写工作,入院病历、病情变化、各项检查、病人知情的记录工作按规定时间、内容、质量完成。

(二)规范医院医师服务行为

1、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和诊疗护理技术规范、常规,做到医务人员人人知晓,执业行为规范。

2、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因病施治。认真贯彻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原则》坚持抗菌药物分级使用,开展耐药菌株监测,确保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

3、制定了抗生素使用规定,完善了药品用量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制度,对各科药品收入占总比例进行监控,对超比例的根据不同程度扣发奖金,对低于控制比例的给予奖励。

(三)改进服务流程,方便病人就医,提高服务意识,改变工作作风

1、我们把改进服务流程、方便病人就医作为切入点。一是调整候诊大厅,使病人进入大厅即能挂号、诊疗、收费、取药、注射等一目了然。二是在候诊大厅通过电子屏幕介绍医院的药品价格,并设有导医服务台、方便病人就医。三是体现人性化服务,候诊大厅有开水供应,设立候诊椅,输液室安装有电视机等,为病人创造舒适就医的环境。四是规范各种检查 报告 的时限,接受群众监督,缩短候诊时间。

2、我们把提高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作为工作的着力点。首先是维护病人的权益,尊重病人的知情权,将诊断、治疗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告知患者。二是公布医务人员的文明用语准则,在诊疗、护理活动中规范使用文明语言,杜绝生、冷、硬、顶、推现象。三是经常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教育,服务措施的内容由各科室根据科室的情况制定。在今年20x年x月x日由院内组织开展了“护理志愿者服务”的下乡活动,为牧民开展慢病随访、免费体检、送医送药、回访出院患者等服务;同时宣传发放了本院开展的中医适宜技术内容介绍、新农合、传染病、免疫规划、妇幼保健等纸质材料,为当地农牧民送温暖、送便利、送关爱、送扶助,受到了认可和好评。

3、建设、完善病人投诉处理制度,公布投诉电话号码,设立意见箱,由院委会具体负责,收集病人对医院服务的意见并及时处理。

(四)严格 财务管理 ,杜绝不合理收费

1、加强财务管理,降低医药费用是我院关健点。一是医院财务坚持“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原则,一切财务收支纳入财务部门统一管理,严禁医院内部、各科室设立账外账、“小金库”。二是重大项目集体讨论审批。医院设立了院内管理委员会,重大采购,建设项目必须经相关委员会集体讨论决定,防止一人决定权。

2、认真执行《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严格执行物价政策和医院服务价格标准,对药品价格、医疗服务价格、主要医用耗材价格在电子信息屏幕和物价公示栏进行公示,对住院病人提供费用一日清单制的查询,使病人花明白钱,治放心病。

医务人员医德医风准则总结3

20_年即将过去,总结过去是为了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在繁重的临床工作中除了顺利平稳完成本职技术工作以外,注重医德医风的培养,提升自身道德水准,以关怀服务为荣,主要从医患关系、医护关系、护际关系三个方面入手,踏踏实实步步为营。

“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是我们医疗行业的终极目标,正是因为有了这盏明灯我们的努力才持之以恒,正是有了这份承诺社会对卫生行业肃然起敬。虽然医患关系愈来愈紧张,但是在临床工作中我始终把病人放在第一位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以人为本,病人首先是作为人存在的,文明礼貌、优质服务是最基本的要求,尊重病人的人格和权利,像对待朋友一样为患者保守医疗秘密,赢得病人的好感和信任,同时遵纪守法,廉洁行医,婉拒红包、礼物。

医生和护士本来就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唇齿相依、唇亡齿寒,构建和谐的医护关系式整个医疗活动安全有效进行的基础。全国各地的病人纷至沓来,五湖四海的继续教育人员络绎不绝,在临床工作中顾全大局,团结协作,一切由临床出发,一切为了病人医生护士同心协力。在专业治疗方面尽可能多参加医生组查房交班深层次理解病情,同时对于新轮转的同事竭尽所能帮助他们熟悉环境规范流程,医生护士的关系和谐了,医患关系自然就稳固了。

优质的服务不仅仅是态度,更需要过硬专业素质作为坚强的后盾。过去的一年里我坚持本科课程学习提升自身素质,在临床工作中因病施治、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努力学习外语,并利用医院图书室资源定时查阅中、外文专业杂志,学习数据库检索知识,从而了解到本专业新动态开阔了视野,专业技术水平有了一定提高。

医务人员医德医风准则总结4

一年来,在院班子和主管院长领导下,在医院各科室的支持帮忙下,我科同志齐心协力,在工作上用心主动,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高度的事业心和职责心,围绕科室工作性质,围绕医院中心工作,求真务实,踏实苦干,较好地完成了本科的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了一些成绩,现将思想工作状况如下:

一、教育全科人员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牢固树立为病员服务,为职工服务,为领导服务的思想,给领导当好参谋;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认真开展,互相交流思想,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

二、全科人员能够自觉遵守院内各项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做到小事讲风格,大事讲原则,从不闹无原则纠纷,工作中互相支持,互相理解,科工作人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团结务实,较好地完成了领导交办的各项临时指令性工作任务。

三、在县、乡、村三级中医网络建设上,全科同志能够不怕苦、不怕累,经常深入乡村,与基层医务人员打成一片,密切关系,广争病员,为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做出了较大贡献。

四、在医院配合各家 保险 公司业务上,能够开拓性工作,和各家保险公司理陪人员配合默切,对保险住院病人更是体贴入微,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受到各家保险公司领导和各科住院病人以及全院同志们的一致好评,保险病人就医者不断增加,在今年保险理赔幅度超多减少的状况下,全年保险病人业务总收入达55余万元。在已争取的中国人寿、太康人寿、中国太平洋人寿业务合作的基础上,又争取了财产保险和中原保险代理公司的业务配合,为明年争取保险病员就医群的业务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矗。

五、在宣传工作上,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宣传版面、宣传单等形式,结合我院实际,深入广泛宣传我院整体功能、医疗范围、专科专并名医、名药、大型医疗设备以及开展的新项目、新业务等,增强了医院整体知名度和部分专家名医以及专科专病知名度,为医院业务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六、鞠身基层,医院选派我科科主任带队下乡到东南徐堡村开展帮扶工作,我科同志用心配合,完成了每家每户的入户调查工作,较好地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帮扶工作,所做工作受到县帮扶办和镇党委、政府以及村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一年来,透过全科同志的共同努力,较好地完成了科室各项工作任务,但工作标准和工作质量与领导的要求还有差距,思路还需要更加宽阔。在新的一年里,要加大政治学习力度,提高工作质量,团结一致,扎实工作,高标准完成本科的工作任务和领导交办的各项临时指令性工作任务。

医务人员医德医风准则总结5

医德是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医风是指整个医护行业里应当具有的良好的行业风气。医德医风的好坏反映了社会风气好坏的,因此,杜绝行业不正之风也就成为了各家医院常抓不懈的问题。做为医疗战线上的同行,虽然我们互不相识,但我们彼此熟悉对方的工作,而且,我们的奋斗目标是相同的,那就是—“使病人康复是我们自身价值的最终体现”。从参加工作起,我就一向在外科临床工作,在平凡而琐碎的护理中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_年的工作经历,见证了我的成长过程,也诠释了最经典的一句话,如果我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但我能够决定生命的宽度。鉴于特殊的工作性质,在我的岗位上从未发生过“红包”之说,我所听到、得到最多的是病人和家属的亲口道谢声。我曾为病人送过饭,捐过款,护理病人时尽职尽责。其实,有些工作是别人能看到的,有些工作是别人看不到的。别人对我的工作评价是认真,我就针对认真来 说说 我的工作。谁都明白,护士岗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每个人都能够完成自己份内的工作,但有时是要分质量的。这时候,工作细节尤为重要。就比如说,在测完病人的血压后帮病人把衣袖整理好;在执行静脉输液治疗时,如果看到病人正在吃饭,我总是让他先吃饭后输液或者病人要求先去入厕后输液,对于这些,我一向持理解的态度,没有丝毫的怨言或表情上的不愉快。输液时,我都要征求病人的意思,是愿意输在左手还是右手;输完液后,我会及时把输液架拉到床头,以方便病人上下床活动,病房看上去也整齐。对于术后的病人,除了常规的饮食、活动方面的讲解外,必要时协助病人下床,指导术后第一次排小便。

手术科室,手术对于医护人员来说是司空见惯,而对于病人来说,或许有些病人还是第一次,她需要医护人员的帮忙和心理支持。我们明白,生病的日子,是一个人心理比较敏感、脆弱的时候,如果给一个微笑,一份指导和关注,相信信任和尊重是相互给予的。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科室,我是护理岗中的女党员,在言语,行为方面我要以党员的标准严格约束自己。在工作中,我担任质控护士,消毒监控方面,如果我自己做不好,我又如何去监督别人的工作。我一向认为行动胜过所有的语言,也最有说服力。在工作中,彼此了解的机会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十多年来,我最值得骄傲的一点是坚持了无菌观念,无论夏天天气多热,值夜班大半夜做治疗时,我都没有忘记随时戴口罩,因为它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

医务人员医德医风准则总结【五篇】相关 文章 :

★ 医务人员医德医风自我鉴定【五篇】

★ 医德医风工作总结【五篇】

★ 医德医风个人总结5篇精选

★ 医德医风个人工作总结五篇

★ 2020医务人员医德医风心得体会5篇

★ 医生医德医风个人工作总结五篇

★ 医务人员医德医风工作总结10篇最新

★ 医德医风总结最新范文5篇

★ 2020医德医风的心得5篇

★ 关于医护人员医德医风感受5篇

关于萨义德论文范文资料

能问出这种问题,想必你只是一个本科生。。 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没必要讲求创新性 不全面抄袭,语句通顺,有点总结性质的即可。论文最好与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自己的学养水平相吻合。 如果你对中西比较文艺理论有兴趣 本人建议你写“《文心雕龙》之隐秀论与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比较研究”,先找出隐秀的内涵与特点,再将其与“间离效果”理论比较异同,即可。 参考书目: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版本;马大康《审美乌托邦--文艺美学论集》吉林人民出版社。 如果是对当代中国文学理论感兴趣且有一定功底,那可以选择当代的文论家如茅盾、周扬、王元化等等的文艺理论思想做一研究,或者研究某段时间的文学思潮,如《文革文学风格论》、《十七年文学批评理论研究》、《寻根文学探源》等等,也可以研究解甚至还可以剑走偏锋,比如研究一些女性作家的婚恋及其创作的关联,如《丁玲文学创作特征与其婚恋关系探源》 甚至还可以直接评论文学理论著作之优缺点,比如童庆炳的《文学理论教程》,缺点很多。。可以仔细阅读,写一篇毕业论文《童庆炳的<文学理论教程>综述》,呵呵 如果你对传统文学理论感兴趣,你可以选择写古代文学理论中的某个小方面或某个小文论家,大文论家是没必要研究的了,没有置喙的余地了。可以试试写《中国古代文论中的生态文艺学》、或者直接选择一个小家的文学理论研究,比如《王十朋文气理论研究》,也可以写中国文论史上一个术语的源流,比如说《意境论》、《“神与物游”刍议》、《“文如其人”臆说》 如果你对西方文艺理论有一定的涉猎,那我建议你写《萨义德流散诗学研究》,参考书目:萨义德《东方学》 ;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 ,或者《米兰昆德拉小说理论研究》,参考书目: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 题目做不尽,关键是自己的学术眼光及找资料的能力。楼主做论文必须去中国期刊网下一批相关课题的论文来参考,综合论述、再提点自己的意见即可。 如有问题,可致信

提供个范文给你参考,希望对你有用(因篇幅的关系,其详细内容在参考资料里。)对后文革时期中国近代史学研究状况的反思一、研究内容对逝去如斯的历史遗迹,需要重新定位。1、叠加--"再生"历史我们在干什么?我们在研究什么?历史回收站是垃圾处理场还是知识精品廊?我们必须反思知识体系本身。历史学就其内容而言可分为原生形态的历史与次生形态的历史,这其中,治史者本身感情的注入、认同标准起了很大作用。毕竟,历史记忆是按照一种历史积淀的标准(直感记录)和当下需要的价值来选择的。金克木在《秦汉历史数学》一文中说:"历史确实是数学,虽是人所创造,但不知道人的感情爱憎和道德善恶,只按照自己的隐秘公式运行。"[1]这里说的是原滋原味的原生历史。但是,展现在我们治史者眼前的往往不是原生的,而是后生的--膨胀性历史。鲁迅在《华盖集o忽然想起》中指出: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只因为涂饰太厚,废话太多,所以很不容易察出底细来。萨义德提出了"理论旅行"假说:一种理论在其流行之中形成的潮流,可以使文化、知识得以滋润,也会变异。近代历史被摆在现代屠案、祭坛上,任人宰割,近代的人们被当代史学导演们强行套上了与之身份不符的现代文化衫。历史衍化为滑稽的历史、意念中的历史--不真实的历史,臆言--狗尾续貂,历史产生了分泌物--病料,连词语也被意识形态化了。这其中,意识架构、文化定势--解读的参照系、实用层面的效验--意识转换的关键等都起着作用,它们是史学中那"看不见的手"--上帝之手。信史难求,假史化为信史时,错误就渐渐地生出美丽。治史者成了化妆师。近代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内容就是经过一道道程序制作出来的。如琦善,先是宰辅大臣,接着变成奸臣,而后是卖国贼;洪仁玕,先是外国侵略者代理人,再是大英雄(气节上),后是改革家;又如缠足,先论美丑,依次论的是卫生话语、国运、祸水论。历史就是如此的叠加。历史上存在有当事人都不知道但却实实在在的内容,如赵州桥所蕴含的拱桥力学原理、天坛回音壁所蕴含的声学原理,等等。阐述这些问题时,千万要小心,一不注意就衍化、生成人为历史。传统封建思想严重的洪秀全,身上却挂满了反封建的花环。自发也同时化为自觉。治史者不是在描述历史,而是在创造历史。治史者也是人民的组成部分,"当然"也有"权利"创造历史,因为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所以,他们可以放大缠足时的呻吟,抹去放足时的呻吟。凭心而论,鸦片战争的影响有没有被过于放大?历史本来没有谜,谜乃后人的创造。中国历史是双层的,官方层面与民间层面,二者之间的界限的模糊,演化为由个性化描述向集体狂欢的过渡,历史正是对这种集体狂欢的积淀成记忆--集体记忆。一切历史之所以都是当代史,一代人之所以有一代人的史学,是基于价值观念的差异,而思想史的主要特征之一是观念史,这使得思想史有一些代相叠加的积淀,而渐渐衍化为历史,其中一部分化为学术史,一部分溶入历史本身。对当下性影响的强调,使得今天看来大逆不道,可能就是历史的真实写照。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女孩子,不能需要什么就在历史上找些什么,全然不顾当时人话语的语境。哥伦布想去印度,结果却发现了美洲,历史跟他开了个玩笑,历史研究又何尝不是常常如是啊!治史者之所以常常犯错误,是因为他们常常企图驾驭历史。我们需要反璞归真,重建史实,需要了解历史的底色、对比色……正如福柯在疯癫史研究中说:有必要试着追溯历史上疯癫发展历程的开端,在没有经过皴染和涂抹的历史时间中重走一趟,再度确定眼中之历史。2、盲点--尘封的历史近代中国的脚步太过匆忙,史学研究也随之浮光掠影,着意于表态的廓清层次--显性历史,从而留下了太多的空白--盲点,即历史记忆的缺失--忘却的历史、历史背后的历史。潜规则--体制外运作,潜藏在被历史遗忘的角落。感情记忆,即史学研究中的情感因素,它的丧失使得历史失掉了紧张和复杂,变成了可以由统计学替代的死知识。中国近代史的主体是什么?不是对西方冲击的反应,而是中国历史自身的发展。鸦片战争像一把锋利的刀,但抽刀断水水更流,割不断有着数千年文化的中国历史。西学的影响极其有限,更多的是传统的正负面影响的交织。如张之洞,人们往往关注他的中体西用,而忽略了他的通经致用,死守底线。对复杂人物的诠释,单纯从西方影响一面来看,是无法自圆其说的。如洪秀全,基督教的三位一体,他理解么?传统社会伴有相契合(暗合)的文化,历史进入近代后传统的破坏伴随而来的是外来方法,水土不服。西学内化,谈何容易。爱国是近代一个核心观念,但是,近代国人的国家观念的原生形态究竟如何?人们关注的是反缠足运动,而对妇女放足后的心理落差等却几乎无人问津。制度与观念之间有一个先后,这是差序。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了人的观念与现行法治的冲突。理论上的"好现象"到了实践中却使人无法叫好,法律制订者的意愿与法律实际所产生的影响总是南辕北辙。但是,人们往往只是关注良好愿望,予以理论层次的肯定,而忽视实践层面上的结果。审美观不过是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其水下那支撑这种观念的社会交往体制和社会方式,当然更为广阔深厚。审美与健康的关联次于与经济、政治的关联,如在20世纪初西欧人以胖为美,而今则以瘦、黑为美,以凸现个人为美,即为一例。诉诸"性理名教",往往导致忽略"事实真情"与细节,及其中包含的启迪与意义。道德一旦上升到批判层面,细节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至于细节中所蕴涵的信息、教训更是成了毫无用处的废物。近代以前中国为什么没有大部头的人物传记?为什么没有影响大的女哲学家?实际中先有社会史,后有社会学,而学科的形成却是先有社会学而后有社会史,这是为什么?儿童史,贫苦文化、地主文化,更是无人问津。近代自由分积极的自由与消极的自由,内在的自由要求与外在的自由空间。但这只是荒野上开放的寂寞的自由之花,无声无息,无人喝彩。我们总是说工人+农民是天然联盟,事实上绅+商也是天然联盟。四民之首+四民之殿。士农工商被分解为士+商和农+工,近代社会被简单化了。现今学者注重六七十年代的洋务运动,90年代的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但对80年代则重视不足,仅有的关注也只是西南少数中法战争史研究者。从研究商人的角度不可不重视80年代。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早期维新扶持的是政商,80年代则出售国有企业。日本成功了,成功就成功在80年代。清政府错过了对民族、国家甚而自身统治都十分有利的绝佳时机,我国也因此失去了一次宝贵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机遇。太多太多的盲点,太多太多的遗珠……是史学的魅力使以至此么?不是,是情感使然。历史就像墓地一样,一进入就会动情,理性在墓地永远没有立足之地,不论你是唯物主义者与否。我们需要在现实的爱、恨与超脱的心中寻找一种恬淡,追求中性认识,以深入到历史的深处、阴影、黑幕里,减少盲点。当然,尽管历史研究排斥感情的羼入,强调冷静、客观,但人又是有感情的动物(感情还很丰富呢),再加以最最基本之民族、国家感情等,要做到理智,又谈何容易?正如简又文所说:我之成为太平天国之热烈同情者,正因为其是民族革命大运动。这是一把充满矛盾的双刃剑。3、下层史学--需要打捞的历史目前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有生地、熟地之分,以时间断划则是,熟地: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与辛亥革命,次生熟地: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半生半熟地:中法、中日战争,生地:北洋军阀。现今治史者喜欢生地,冷淡了熟地。熟地需要精耕细作,生地则尽管需要付出开辟莘莱的艰辛,但粗放式的劳动也可能有收获。熟地研究者人数减少是正常的,一哄而上才是不正常的。近代史还有多少生荒地呢?在哪?史学界有一种说法:80年代结束后,社会思潮有一种虚无颓废的失败主义氛围,正在寻求向下突破。那么,如何看待这种史学走向中的下层取向呢?应该说长期以来我国史学界流行的是精英史学,它占据着主流史学的地位。治史者喜欢研究少数,不喜欢研究多数,喜欢研究另类,不喜欢研究同类。但问题是:历史的主体是什么?是民众还是精英?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更多的是纤细的小手,还是布满老茧的大手?精英史学的危害太深、太大了,其结果是:思想史成为智者的历史,成了思想家的历史--心智史(intellectual history),人们心中预存一个对思想历史的价值判断尺度--进化谱系,二三流的思想家大多忽略不计,如酱缸般腌制标本,思想家成为孤独的受难图像,而民间思想--思想史上的黑洞被视如粪土,民众被边缘化了,是游荡无依的孤魂野鬼,只有在反抗斗争中才身影偶闪;文化史更是精英史;英雄史观就像一不招即来、挥之不去的幽灵;幽深难测恰可对应现实研究中的浅薄与苍白的民间话语,却无人问津,散落漂流于真空之中;宏大叙事掩饰了历史多种可能性,历史仿佛光荣榜,宁缺毋滥;错置历史,时空倒错,地方性知识--普遍知识匮乏;后设的价值支配着选择,这也决定了那些是凸显的焦点,那些是含糊的背景。打捞历史……其实,不仅精英、经典需要思想史浓墨重彩地书写,很多没有思想亮色的芸芸众生,他们那似可模糊的一片灰云也值得人们深深思考,着力描绘。也就是说,思想史既应写凸显者,也应写蛰伏者,既要书变异者,又要书"绵延"者,既要关注主流文化,又要关注边缘性文化,既要重视精英文化,又要重视民间性文化。美人永远需要小丑,英雄永远需要民众,也离不开民众。贬低"低"层次民众意识,不公平。乡土社会仿佛不同生态中的物种,"普同性分类"(universal catalogue)需要修正,简单国家动员的乡土化演绎或许不足彻底解决地方性问题。民间史学可以打破朝代的断划,与民众的目光相遇,将置身于神郎与紫色的云雾之间。潮起潮落,新词常堪唱新曲;斗转星移,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历史旮旯里的人与事,远比城头变幻的大王旗更能让我们明了历史的真义。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忽略形而下乃历史的遗憾。毕竟,历史是万民与自然合力造就,而英雄却是平民的鸦片。历史描述显然需要详其所当详,略其所当略,轻其所当轻,重其所当重。有人认为晚清史研究得差不多了,也是建立在精英史学僵直范式的基础之上的。从这一意义上可以讲,研究视野的下移是深化的标志,如商会研究由沪、津、苏州而潍县、高阳、无锡等。目前史学界有一种倾向,即从帝王将相的谱牒向集体的人群复归,如平民史学、大众史学、街头文化、乡土文化,一言以蔽之,即草根文化(grass-roots culture),强调的是受众、回路。赵世瑜提倡"自下而上,而非自上而下",杜赞奇(prasenjit duara)主张底层研究(subaltern studies),以及黄仁宇书写《万历十五年》("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一个所谓的没有重要意义的一年,都是抛开快底层半拍的精英圈,而去关注民生,将交错盘桓的下层或"不重要时期"纳入视野。当然,史学走向下层也伴生出其它一些问题:碎化、抽象……80年代以来史学的进步是以领域的变化来推动的,其表征是新辟领域如文化史、社会史、商会史等。1981年刘大年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中国近代史研究从何处突破》一文,拉开了近代史研究内容外延的序幕。历史趋于精细化,对历史演变历程的非实质性把握,追求冷僻、猎奇猎艳等碎化现象叠现,史学的边际效益很差。作为对年鉴学派总体史特点的背叛的历史的碎化,易于导向历史的不可知,就像把握图画,过于着意于细节,会使人们无所适从。如果思想派系的归属--分家是将历史简单化了,那么历史该如何抽象呢?模糊史学的引出,说明历史宜粗不宜细。二、理论问题理论问题是当今史学研究中的软肋,惟一值得一提的就是引进了西方理论,但向西方学习,模仿的多,创新的少,就连著名史学家、思想家李泽厚,除了留下所谓的历史本体论--发展了的历史唯物论之外,又有什么?其他冒称先锋、前卫与新潮者,更是不值一提。1、理论霸权--铁律问:史学就是史料学么?一个乏味的问题。答:史学研究不是或不仅仅是一味的史料罗列。也是一个乏味的的答案。之所以乏味,是因为不该是问题,这真是一则现代童话,无骨的苍白。一抹抛送给西下斜阳的叹息,又如废墟中的挽歌,美则美矣,但几多感慨,又有谁知?理论形构,理论导引主义、多元主义,万万不可慢忽。新的历史观念是史学突破的前提、热点,历史学如若失去其理论内生机制,它就将失却除形式之外的一切,正所谓外强中干,败絮其中。基础理论的匮乏,使人们在面对一堆资料时看不出问题,看不深问题,说不出所以然。对理论狭隘地、实用主义地利用,而不是系统全面地理解,难有好的结果。罗尔纲在1944年用考据方法将太平天国革命背景归纳为六点:人口压迫、豪富兼并、耶稣教与鸦片、灾荒、政治隳废、民族思想和会党等,但这些因素在唯物史观支配下就被淡化了,剩下的只是阶级斗争。罗尔纲后来之所以发现曾国藩攻下天京后上折诬称太平天国火烧天京,是从地主阶级欺性、贪婪性出发,而不相信曾国藩的虚报的。过去如此,现在呢?20世纪是唯物史观的世纪,对之,我们在宣扬、歌颂之余,似乎忽视了其背后的原因;在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历史方面,最大缺憾是将理论教条化,将历史简约化、公式化了。意识形态的潮起潮落,造就了正统主流史学的单一模式,其结果是学术界盛行三种霸权:理论霸权、学术霸权、政治霸权,这是一种反历史现象,是思想失范。毕竟,天下理论不止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种。我们经常引用外国尤其是西方国家对马克思主义的推崇,来证明我们引注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必然,其实,这恰恰说明的一个问题是:国外的理论多元化与大陆理论的相形之下的单一指导。史学理论不要怕杂,如似生物界,杂了才能产生新品种!海派文化之所以得以形成,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异化,也是对外来文化的吸纳。无论是主观、客观,还是改良、革命,一加上"主义"二字就不对了。采用海外新理论、新方法(寒天得裘、雪中送炭式的)是不是一定会与马克思主义绝然对立?是不是一定以贬斥马克思主义为结果?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经典理论,它的立场、观点、方法有没有可兼容性?从哲学意义上讲,历史学有没有无待验证的前提、观点?历史发展只有一个方向的历史哲学已经过时,又有什么是永恒神圣的铁律--终极理论?与自然科学相比,历史学没有公式、定律。问:我可否化约理论?一个梦中的问题。答:不行,绝对。不是一个梦中的答案。2、范式--看不见的手范式=范型=常规范畴,亦即规范(paradigm),涉及的是普适性问题。试举例:范式之一:商品经济发展导向资本主义。范式之二:中国封建社会土地高度集中。事实上是正态分布。范式之三:地租剥削引发农村矛盾激化。是工商业还是地租剥削引发农村矛盾激化?是前者。范式之四:商品经济与小农经济的不相容。范式之五:农民落后、愚昧。西奥多o舒尔茨(theodore schultz)认为,农民作为经济人比起任何资本主义企业家来一点都不逊色。这里就产生了一个概念:理性小农(the rational peasant)。范式之六:西方至上的冲击回应模式。其表现之一就是:现代化就是西化,这是现代化理论的最大弊端。西方化--一个太糟糕的趋向。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探讨了28种文明,任何一种衰落均源于内部原因。现在流行的已经不再是黑格尔的西方中心论而是斯宾格勒、汤因比的生命周期文明观。世界中心是外在的阿基米德点,处于各地区横向整合的各个节点上。范式之七:对我国早期现代化(early modernities)基础人们的认识往往是落后,但事实并非如此。据经济学家麦迪森(angus maddison)运用实际购买力的计算方法,1700年,整个欧洲的gdp和中国的gdp差不多相等。在1700-1820年间,中国的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是欧洲的4倍。[2]据政治学家肯尼迪(paul kennedy)在80年代的估计,1750年中国的工业产值是法国的8.2倍,英国的17.3倍。到1830年,中国的工业产值是法国的5.7倍,英国的3倍。一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国的工业产值才刚刚赶上中国,而法国的工业产值只是中国的40%。[3]世界史学家弗兰克(andre gunder frank)也认为,19世纪初期中国经济不仅规模巨大,而且在当时的世界经济中处于中心地位。[4]范式之八:发展进化阶段划分。可不可以有一些别的什么表示?如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英雄时代、黑铁时代?这种划分虽可商榷,但尝试是可取的。范式之九:赋予传统以保守的特质,其反证就是天人合一。其实传统应该是动态的传统,无固化传统。传统无恒定内核,要憧憬其复兴。……范式的制约在于无形之中,它作为多种模式(包括对立模式)的共同支点,不仅导引人们去做什么,想什么,更在于不做什么,不想什么。这叫缘生性纽带(primordial ties)。范式的关键在于我们长期以来未予以正视、自然而然中渐积而成的偏见,读这种"规律性"铸就的历史容易造成某种阅读惯性和思维惰性,这样,许多习以为常的成见就渐渐隐藏于当然之中。人们不会去证伪传统范式,而只是停留在经验层次上。范式在昭彰了一部分历史的同时,也淹没、遗弃了另一部分历史。此外,范式还隐含着许多价值判断:基于长期以来男女关系的不平等,而视自然的两性分工为男尊女卑,女权主义滥觞,要想女权而不主义,何等艰难?忽视妇女固有特征,鼓吹妇女解放,消灭女性特征的妇女解放运动,并不足取。以鸦片战争为上限暗含有中方被动、落后,西方主动、先进等价值判断预设在里面,遂引起诸多不满,主宰了近代史的研究。有些名词如买办、科举(被妖魔化)等就暗含(暗示性方式)有否定价值判断。有些范式还导致史学研究中陷入矛盾性误区:现实中的改革(亦即改良)与史学研究中的鼓吹革命。近代被肯定的人物,大都主张西学,而这些人物之所以被肯定也是因为西学,只要主张西学就一定被肯定,可以说,西学是近代激进知识分子的共同诉求。但西学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媚外,联系到现实中需要加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以及人们陷入深深的文化亡种的忧虑,使得历史与现实的反差突现。一方面认为鸦片战争期间中国已经落伍,但又认为坚持抵抗可获得胜利;一方面清政府昧于世界大势,无力挽回颓势,而同时又肯定林则徐代表正确方向,只要坚定实施,中国就有希望。清末铁路国有问题,多认为伤害了商人利益,但铁路国有政策应予肯定,这是一个矛盾。论及一战黄金期形成的原因,多强调外在市场因素,而为贬低袁世凯政府,不提内生机制,这样,外因超越内因,成了决定性的因素。对于二次革命中上海商人对革命的抵制态度,人们评价是政治关怀如一:追求一个能够发展实业的环境和保护民生的政府,但却否定袁世凯政府的资产阶级性质。……应该承认,现今模式化评价体系渐被打破,旧的规范在动摇,发生危机,乃至崩溃,但新的规范只是处于酝酿状态。现在是产生新规范的时候,新规范的产生是史学进步的标识。史学思维为传统范式或明或暗左右着,我们现在需要怀疑乃至于打破的是毋庸质疑的东西。那么,如何突破范式?第一,史学要从习以为常处突破;第二,挑战成见;第三,外推设限,注入新思想,提供新范式。这是以毒攻毒,还是桃代李僵?3、非此即彼--二元对应模式二元对应模式亦即两橛模式,它所形成的知识体系类似摩尼教式的世界观,乃价值判断标准上的非此即彼、二者必居其一,是简单的二分法。学界长期存在的重要二元对应模式如下:中--西、现代--传统、客观主义--主观主义、进步--落后、善--恶、忠--奸、历时性--共时性等,其中单单西方--其他(the west and the rest)体系就包括西方=现代--东方=传统、西方民族--非西方部落、西方宗教--非西方迷信、西方资本主义--非西方小商品生产、西方技术--非西方手艺、西方进步--非西方的停滞等等。后文革时期学术界有一个由政治型史学--学术型史学的转型,其表征即由关注郭沫若--关注陈寅恪的过渡。之所以如此,就是基于对过去将二者对立起来,贬低陈寅恪为代表的这些非马克思主义史家的不满。这里有一个最基本的认知基点: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主要研究方法的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侯外庐等,其总体成绩超不过主要以传统方法治学的陈寅恪、吕思勉、陈垣、钱穆等。历史学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应该是最科学的,但事实呢?关注对象的变化,就表面看这体现了进步,但实质上仍没跳出二元对应模式:激进主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论述模式。其所建立的激进主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评价体系,自由主义=保守主义,是新的二元对立模式,评价标准多了,但实质一样:否定。这里面存在两个问题:其一,历史上多次出现的反马克思主义、甚至反对中国共产党的学术人或学术流派,我们是不是否定的太多了?我们是不是一定要将之踩在脚底?他们究竟有无可取之处?现今史学工作者应该学会在唯物史观占据统治地位的情况下进行创新。其二,历史由一个极端向另一个极端的跳跃都是不成熟的表现,都是范式的僵化,是缺乏理性,掩饰着历史的苍白。对于"求之不可得,推之不可去"的,不可用优、劣来界定。价值判断标准的非此即彼,实则亦此亦彼。就像缠足不意味着传统,放足也不意味着现代一样。所谓有此无彼的对立现象却处于共生状态,这不是悖论(paradoxs)。比如传统--现代,其实应该是在消解传统的同时又重建传统,形成传统与现代的共生状态。在后传统社会(post-traditional society)的今天,传统仍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它是在时空中延续和变异的,存活于现代,连接着过去,同时也包蕴着未来。而对立是范式。再则就是第三种可能,如偶然性与必然性问题,除了历史的偶合被理解成了历史的必然或相反两种之外,还有或然性。非此即彼的二元对应模式的因果之箭,是由系统射向部分,而不是从部分射向系统。如此的来回腾挪,头破血流,四顾茫然。三、研究者素质问题论及当前治史者的素质问题,一言以蔽之,即为滞后。1、 视野--狭隘历史是以时间为主轴的,视野的放宽、视距的拉长会给人以新的启迪。大视野、大眼光是治史者所孜孜以求、积极倡导的,小处着手是以大处着眼为前提的。正所谓:中外双钩于笔下,古今一冶于胸中。目前治史者最大的问题是受前苏联史学模式的影响,视野不开阔,边界意识、自恋情结、恋地情结(topophilia)、我群(myself-group)与他群(other-group)之分泛滥成灾,内向型(introversive)思维倾向十分明显,缺乏反思型(reflexivity)的开放理念。近代史研究者对17、18世纪历史缺乏兴趣和起码的知识积累,要知道明清时期是渐变,而近代是剧变。鸦片战争就像一条楚河汉界,横于前近代与近代之间,许多人终生未能逾越,甚而连想也不想了。圈地(enchsure),各人有自己的圈地,其实这是庸人自圈,作茧自缚,坐井观天。不懂军事学的,在研究着军事史,而懂军事学的,却又不熟悉历史。

兰波是19世纪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地域一季》是他著名的散文诗.回答者好YEYE怎么把他说成中国人了.. = =

  • 索引序列
  • 关于德和论文范文资料
  • 关于德国论文范文资料
  • 关于道德论文范文资料
  • 关于医德论文范文资料
  • 关于萨义德论文范文资料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