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看对你有没有帮助阿!开题报告和论文:(一)研究背景:1、在我国所处的这个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换和人们的生活方式转型的伟大时代,关注儿童整个精神生活,赋予教育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成为当前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更新了我们旧有的教学思想,明确提出课程设计应注重重建学生的精神生活。学生的精神生活是一个涉及学生认知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和道德活动等方面内容的整体。新课程确立了对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理解应该以生活为背景,以生命的全程发展为背景,以个体的完整生命状态为背景的新思想。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和关注课堂教学行为。提出课堂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的观点,就是着眼于对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因素“人”关怀和重视,重新建立新型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活动方式。2、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没有互动,没有交往,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传统的教学活动,过分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忽视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的互动,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独立创造性的发挥,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构建新型的师生互动的教学关系,成为本次课改的重要任务之一。我在构建师生互动的教学关系中首先注重创造民主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自主性。(二)研究思想把整个教学活动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综合考虑影响教学诸多因素(如教师、学生、教法、学法、教材、实习设施和设备、教学辅助手段等)之间的关系,寻求最佳配置及有效交往方式。基本设计思路是:一方面总结归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创造的好的教学经验和方法;另一方面以现有教学理论、教学模式为基础,结合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在整个教学进程中,对教学的诸多因素进行优化变革,做到教法与学法并举,过程与结果并重,实施“多维”交互,在交往中学习,探索中提高,“多元”评价,促进发展,并形成一套具有鲜明教学特色和固定行为特征的教育教学表达形式。(三)具体内容、阶段、时间安排:1、对课堂教学中人际交往本质的思考阶段{2002年7月至2002年10月}学习有关理论,搜集资料,整合各种教育思想,认识有关概念,区分各种关系,形成清晰认识。具体有:(1)交往目的特殊性。促进学生的发展。 (2)特殊的交往主体。在教学交往中,交往主体是具有特定社会角色、担负不同社会期望的人——教师和学生。(3)特殊的交往媒介教学交往中的交往媒介则作为交往内容的物质载体与其合而为一。它主要是教材或其他知识载体。(4)特殊的交往机制。教学交往的组织形式更为严密,机制更为精细,体现了制度化教育的特征。(5)特殊的交往方式。教学交往则属于非日常交往的范畴,它具有自为、自学和理性化的特征。2、构建有效课堂人际交往方式阶段{2002年11月至2003年6月}主要包括:(1) 合作模式。生生、师生在知识面前其同探究、交流,完全处于平等、和谐的状态。(2)支持模式。在这种类型中,由学生提出主要学习问题、制成学习方案,并附实施,由教师、同伴支持、配合,充当咨询者或帮助者的角色。(3) 独立模式。以学生为主体独立进行研究性学习,不需要专家的帮助和指导。对自己的研究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并且采取相应的行动对让会现实进行改造。3、课堂教学中人际交往方式研究总结、结题阶段{2002年7月}(四)研究原则:1.双向交互性原则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教学活动中要保持不断的交往互动,通过有效的双向互动,实现共同的目标。2.主题参与性原则 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学主体,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充分发展而设计。让学生做到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3.协同创新性原则把教师教的创新与学生学的创新有机统一起来,把创新精神培养与实践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课堂训练创新与岗位实践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4.整体发展性原则以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全面发展为本,为学生今后实现可持续性就业打好基础。5.激励探究性原则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探索性实践任务,使学生具有探索性活动的广阔时空。引导、激励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学生的心理经常处于一种追求创新的状态。6.民主和谐性原则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人格,师生之间要相互尊重和爱护,要讲求民主和平等。各种教学要素要配置得合理恰当,达到和谐状态。7.开放性原则要立足于课堂,放眼于企业和社会,要做到“三个面向”,要与社会广泛接触,走出去,请进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五)观察学生的状态有以下五个维度:(l)参与状态。一是观察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二是看有的学生是否还参与教,把教与学的角色集于一身。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是谈不上开发学生潜能的。(2)交往状态。一看课堂上是否有多边、丰富、多样的信息联系与信息反馈,二看课堂上的人际交往是否有良好的合作氛围。在人为不适当地强化学业竞争的学校班级里,会滋生自私、冷漠与厌学,把学生变得不想合作也不愿合作,而学习无助感的加深又使学业的失败现象雪上加霜。(3)思维状态。一看学生是否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见解,二看问题与见解是否有挑战性与独创性。学生的主动创造是课堂教学中最令人激动的一道风景,而创造这样的景观绝非教师一日之功。(4)情绪状态。一看学生是否有适度的紧张感和愉悦感,二看学生能否自我控制与调节学习情绪。有时课堂会突然爆出笑声又嘎然而止,会从激烈的争论转入专注的聆听,就是一种自发并能自控的良好情绪状态。(5)生成状态。一看学生是否都各尽所能,感到踏实和满足,二看学生是否对后继的学习更有信心,感到轻松。 5、本课题研究已有的工作基础和条件 学校环境: 我校全称江苏省邗江实验学校 ,江苏省邗江外国语学校,是一所由江苏省教委批准创办,扬州市邗江区人民政府重点规划建设,实行体制、学制和课程三大改革的新型实验学校。九六年创办以来,瞄准“建设高起点,师资高素质,管理高质量,建成一流的能向国际友人开放的现代化窗口示范学校”的办学目标,率先创新办学理念,全面致力优质教育,着力培养品德高尚、学业优良、体魄强健、意志刚强、个性良好、富有创意、素质全面、特长鲜明的未来高素质公民和国际型人才,已成功创建成为江苏省实验小学、江苏省示范性初中,更以超强优质的现代化师资、出类拔萃的教育教学质量赢得同行信服和社会信赖,已经成为一所市内领先、省内闻名、全国有影响的名校。学校一直把科研兴校作为办学的重要方针。耐挫力培养、科学认读识字、体验教育研究、课堂教学素质化等重大课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都引起较大反响。个体环境: 本人能着眼于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积极尝试和实践“三本五重”等教学思想。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开展讨论、经验交流、信息反馈,教师点拨、诱引,鼓励孩子大胆寻思,发表不同见地,实现人际间的亲切对话,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思维活跃。重视对语文学习的培养,开展语文学科活动,学生充满乐趣,又学到了知识;在假想未来、角色扮演、交心对话、课题研究等一个个活动中,孩子们学会了语言表达,体会到了语文的快乐,更感受到师生人际关系的和谐。这为开展本课题提供了先决基础。6、本课题指导老师的意见 一、 我国传统的师生关系(一)教师的绝对权威中国自古就有“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之说。古代的师生关系也可用“师为生纲”来形容。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学习中,君王、丈夫、父亲、老师往往具有绝对的权威。传统的“师为生纲”的教育中,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并处处表现出绝对的权威。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高高在上,对学生颐指气使,往往认为自己是学生的监护人,对学生有绝对的权威。而学生则是被监护的对象。而且教师的权威不容轻视与侵犯,教师的命令不容置疑,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导、教诲。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批评和惩罚,教师处于主动和支配的地位。教师习惯于将自己置于绝对权威的地位,让学生处处为师是瞻,将自己的人格凌驾于学生的人格之上,漠视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学生对教师只能服从。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处于权威的地位,他教的内容,学生必须学会,他提的要求,学生必须做到,他发的指令,学生必须服从,在教学关系中教师是施教者,是活动主体,学生是仿效者,是被动的接受者,在教学方法上,教师是“传声器”,负责把前人的知识经验传给下一代,学生是装知识的容器,教师是独奏者,学生是忠实的听众,导致了传统教学方式就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在教学评价上,教师是唯一的评价者,学生是被评价的对象,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循规蹈矩、言听计从、盲目崇拜、唯书、唯师、唯上,他们不能思考、不敢质疑、很难发挥其自身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甚至失去最起码的人格品质。这样教出来的是“奴才”而不是“人才”。教师的绝对权威还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暴力事件”上。“君子不重则不成”、“教不严,师之惰”、“严师出高徒” 这种根深蒂固的文化观念,突出表现在一个“严”字上。于是传统教师往往手持戒尺和教鞭,随时监视学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甚至于变相体罚,如罚站、罚跪、面壁思过、戒尺打手、“掌脸”、罚抄等更是家常便饭。这种以管代教,以批评甚至惩罚代教育的做法严重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拉大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极易造成学生的闭锁心理或逆反心理,也导致师生关系冷漠,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二)教师是管理者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在《教育学》中强调教师作为管理者的作用。“在学校的一切工作中,绝对保障教师作为管理者的绝对权威作用”,作为管理者的教师认为:学生小,不懂事。他们需要教师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就是管与被管的关系,而不是平等的合作关系;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越严格越好,服从管理的就是好学生,不服从管理的就是坏学生。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大多数都是以类似的观点展开教学的,即以“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 三中心”进行的。传统的师生关系最根本的就是不平等,无民主。范寅虎先生说“封建制度下的师生关系一般带有教师独断全权管理,学生盲目的特征他同家长制的家庭内部关系一样,带有半人身依附的性质,师生之间的本质是不平等,实际上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是“上施下效”的关系,是“杯与壶”的浇注关系。我们传统教育下的教师的教,用的词“奴役”“管理”“禁锢”“压抑”“欺”“愚弄”“宰割”“摧残”,等。这些虽有以偏概全夸大其词的嫌疑,但也从另一面说明了传统教育中教师作为管理者无视学生的主体意识,不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身心健康的事实。(三)师生关系仅限于教学过程师生关系除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工作关系和组织关系外,还应有人际关系、心理关系。但传统的师生关系仅限于教育教学领域,且把教育窄化为教学,把教学窄化为知识教学,进而把师生交往简单的理解为一种知识传递活动,师生很难在这一领域外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在教师中存在,教师放不下架子,在加上在应试教育的教学中,在教学成绩这座大山的重压下,教师和学生多为都为“分 ”疲于奔命,不合实际的高要求,超负荷的作业量使得部分学生、教师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教师不能平等的对待学生,甚至于对成绩不理想的、不听话的学生进行讽刺挖苦,使学生的个性心理受到压抑。师生围绕升学率的指挥棒转,而提高升学率所付出的代价是失去了学生道德、情感的教育。于是很多情况下学生厌学、烦学、逃学。师生的交往仅限于教授知识,强制学生学生学习,导致学生丧失选择的自由而被迫学习。许多师生之间除了维持冷冰冰的最低程度的工作关系和组织关系之外,根本不可能形成为满足一般的交往和情感需要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在管理、沟通上缺乏艺术,以管代教、以堵代疏以批评代替教育。这使得学生和教师的形象在各自的心目中发生了严重的倾斜,师生交往出现了种种的障碍和代沟,师生之间难以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至于师生双方在追求学业、社会理想、人生目标等方面相互吸引、期望与共鸣等的交往的心理效应也由于受师生之间这种仅仅局限于工作性质的事务关系的束缚,而大大的被削弱了。师生关系趋于疏远。(四)教师是教书匠、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听众、知识的接受者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儒家文化深刻的影响着师生关系,师生之间不能处于一种平等的对话状态。传统的教育主张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传授知识,强调教师的绝对支配地位。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科书的执行者,他们的任务就是教书,绝大多数老师都是按照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大纲,课后的标准答案在照本宣科。教学过程也是提前预设好的、有目的、有步骤地一步一步地进行的。有时忽略了课堂教学的偶然性和随机性,很多教师都是年复一年的再重复地进行着机械式的劳动。这种教学严重的影响了教师个人的个性与创造力的发挥,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更是在被动的进行学习。课堂并没有赋予他们应有的发言权和独立的思考空间。自古以来“传道、授业、解惑”就被看作教师的天职,教师是知识的主宰者和传授者,教师是知识的权威,学生也只有通过教师这一渠道获得知识,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这个教学过程就是教师给学生指点迷津,在教师面前学生不敢有任何异议,“填鸭式”的教学使学生形成一种被动的学习模式,学生只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探究性受到很大的限制。教师始终处于一种控制与主导的地位,学生处于一种服从于被动的被控制的地位。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控制者,是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者,教师是站在居高临下的位置上看待学生的,不容许学生有任何异议,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过程,教师选择学习的内容,学生接受学习的内容。由于师生之间很少有平等的对话和情感的沟通,缺乏交流和合作,学生对老师是敬而远之的。这种师生关系长此以往势必影响素质教育的发展。二、新课程改革下的师生关系(一)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21世纪是人类继续发展的世纪,也是人类人性复归的世纪。同样新的师生关系也应是充满人性的。民主平等应该是21世纪师生关系的核心。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再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的相互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情感关系。师生间的民主平等体现在知与情两个方面。知是说:教师与学生只是知识的先知者与后知者的关系,二者并不存在尊卑的关系,教师不以知识的权威者自居,不对学生存有偏见和歧视。情是说:教师与学生一样,在人格上是独立的。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学生需要教师的理解与尊重。新课程呼唤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下,教师也由幕前引退到了幕后,教师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课题讨论,谁先占有知识和学问,谁就首先有发言权。教师不再高高在上,教学由过去的“听我说”变为一起讨论,一起商量,在学生的学习中,教师首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以平等的身份主动地参与学生的学习。作为参与者,教师的任务就是经常深入学生的学习中,了解、倾听学生的需求,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认为教师是他们中的一员,愿意没有拘束的一起交谈和讨论,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随时掌握学生的问题,有的放矢的进行指导,实现彼此的资源共享和经验分享,让自己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充分的信任学生鼓励学生超前思维。学生要勇于向教师挑战,善于否定教师的观点。教师要突破“师道尊严”,倡导民主教学,使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获得了自由的空间,有了自主的判断,自主选择的余地。教师要使学生体验到教师以真正平等的态度把他们看作生活和学习上的伙伴。教师要满足他们的兴趣和心理需要,使学生能够确认自己是活动的主体,从而不断地确立个体意识,追求自身的价值,培养自尊的品质。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下,学生的学校生活是有责任感的生活,它们具有民主意识和责任感,这会使他们具有一种社会主人翁精神而影响他们的一生。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下,师生以多种角色,借助语言和非语言的手段与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在这种交流中学生不断地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表达自己的思想,调整自己的角色行为,懂得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与合作,形成生存所必需的社会交往能力。民主平的师生关系,营造了平等、友爱、信任、激励、轻松的环境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不会因为说错话而遭到严厉的训斥,不会时时处处胆战心惊、被动、压抑;学生不用处处提防老师,他们能自由的表现自己,他们能接近于被充分理解和充分接受的状态,他们将全身心的投入到大家所创造的融洽的关系氛围中去,增强师生的情感交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它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他对学生的发展影响是即时的、又是长远的,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的作用。(二)对话式的师生关系“对话”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以语言为中介所进行的交流与会谈,双方基于自己的理解结构,通过理解达到一种融合;是一种交往互动、沟通、合作、与民主、平等、理解、宽容联系在一起。“对话”需要在场的主体充分平等的进行沟通,而不容许任何一方出现“话语霸权”。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是一种对话过程,教师与学生作为平等对话的主体,在共同的情况下调动各自的背景知识,针对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发展,展开的对话与交流,通过辩论、商谈,最后达成理解与共识,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与成熟。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在场、相互理解、共同参与、彼此接纳与共同分享。在对话式的相互作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传统的对象性的主客体关系,而是一种精神性的交往关系,即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对话式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都需要转换。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对话的引导者。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扮演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而对话的师生观把教师从知识权威的神坛上拉了下来,倡导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管理者,而是对话的引导者。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它的正式职能外,他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以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对话者,知识的建构者,在对话关系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重视,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和听话者,而是与教师完全平等、相互尊重,具有民主合作精神的对话者,主动的知识建构者。在“对话”这种新型师生关系中,对话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存在“主体——客体”关系,也不存在“人——物”的关系,两者是作为具有独立个性和完整人格的主体共同步入“你——我”之间,实现“我”与“你”精神上的相遇,形成师生之间真正平等的“我——你”关系。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关系中,教师关注学生的整体人格,把学生当作一个整体的人来接纳、理解,同时也向学生真诚的敞开自己的整体人格而抛弃不必要的虚假和伪装。当教师真诚的对待学生、理解学生的内心、尊重学生的选择时,学生也会真诚的对待教师,向教师敞开自己真实的人格。对话式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脱离了“非人”的地位,作为主体被尊重,超越了主客体二元对立的传统思维方式。对话成为教学中师生关系的主旋律。
导语:研究方案,就是课题确定之后,研究人员在正式开展研究之前制订的整个课题研究的工作计划,它初步规定了课题研究各方面的具体内容和步骤。研究方案对整个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尤其是对于我们科研经验较少的人来讲,一个好的方案,可以使我们避免无从下手,或者进行一段时间后不知道下一步干什么的情况,保证整个研究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可以说,研究方案水平的高低,是一个课题质量与水平的重要反映。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d.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课题名称:
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探析
一、立论依据
研究意义
健康的心理素质是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与核心,同时也是智能正常发挥的保证。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小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生理、心理迅速发育的关键时期,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和调查表明,心理问题的“低龄化”趋势明显,小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严峻现实,反映了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为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我们必须关注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只有了解了这些影响因素,才能很好地利用或控制这些因素,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为此,从小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四方面,分析了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诸多因素,说明了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是社会、家庭、学校和小学生自身等诸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只要我们从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入手,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能维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文献综述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物质和精神二者缺一不可。小学生的天生素质如何发展,有赖于他的周围环境,而其心理怎样发展,则取决于他的生活过程。一般来说,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与遗传、营养、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环境以及学生心理的自我强度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李建军.青少年自杀行为的低龄化问题研究。新世纪以来,我国青少年自杀呈现低龄化趋势。应试教育与学习压力的超负荷造成少儿身心的“亚健康”。心理疾患的高发是造成自杀行为的低龄化的重要原因。我国未成年人在情感、人格、人性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缺陷。普遍存在的校园欺侮现象也是造成少儿自杀的原因之一。家庭因素对于青少年的自杀行为有着重要关联。青少年的综合素质的发展与“减负”问题是社会转型时期我国中小学教育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有效防治自杀的重要途径。
田云兰.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情况与目标取向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国内比较常见的提法还有心理卫生教育、心理品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心理教育等。这类提法含义基本一致,即离不开“心理”二字,最终还在于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还有一类提法比较普遍,如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诊断、心理卫生等。这类提法沿用了专业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术语,但含义十分广泛,在学校也多指心理健康教育。如果我们沿用心理咨询这个术语,从心理咨询自身的发展来看,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编辑的《心理学百科全书》(1984年)认为,心理咨询应遵循两种定义模式,即教育模式和发展模式。指出“咨询心理要始终遵循着教育的而不是临床的、治疗的或医学的模式,咨询对象(不是患者)被认为是在应付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任务方面需要帮助的正常人。咨询心理学家的任务就是教会他们模仿某些策略和新的行为,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已经存在的能力,或者形成更为适当的应变能力。咨询心理学强调发展的模式,它试图帮助咨询对象得到充分的发展,扫除其正常成长过程中的障碍。
高平从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可以分为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环境影响三方面分析得出:生理因素是基础,心理因素是依据,环境影响是条件。要想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必须从改善外部环境入手,开展广泛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不断增强心理适应能力,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以上各种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充分认识到小学生心理健康对小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强调了就安康的实质;认识到了健康不仅是没有躯体的残缺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适应问题、情感问题、学习问题、行为和人格偏离四大类,这些问题的产生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我们应当从自身、家庭、学校、社会等生物的、环境的、教育的几个方面来分析。
二、研究方案
研究目标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在倡导素质教育的同时,人们提出了全面素质的概念,即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从一定意义上说,心理素质决定着其他各种素质的质量水平,甚至于决定着学生最终能否成才。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全发展。
1、通过研究,全面了解小学生心理状况,获得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2、通过实验研究,获得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典型个案,探索出适应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研究内容
1个体自身所具有的内在的因素;2家庭环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3学校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4社会环境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法、行动研究法、心理测试法、经验总结法、成果分析法。
三、论文大纲
1个体自身所具有的内在的因素
(1)遗传因素;(2)生理因素;(3)心理因素等。
2家庭环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家庭结构;(2)家庭氛围;(3)家庭关系;(4)教养方式;(5)家长的榜样;(6)家长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
3、学校教育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导因素
(1)校风与班风;(2)学校环境;(3)教学内容和方法;(4)教师素质;(5)师生关系。
4、社会环境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诱发因素
(1)社会政治、经济生活;(2)大众传媒;(3)社区环境。
四、主要参考文献
[1]李建军.青少年自杀行为的低龄化问题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24(6):70-72.
[2]田云兰.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8):39–40
[3]高平.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2):76-80.
学生:xx
导师:xx 副教授
xx工业大学会计学院
XX年12月
一、课题来源及类型
1、课题来源:
2、课题类型:
二、课题的意义,国内外研究情况,本课题特点众所周知,会计信息是经济决策的基础.投资者和债权人可以根据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决定其投资和信贷活动,并进而影响到公司的股价表现和资金成本,保证资金向真正有价值的公司流动,提高资源分配的效率和效果.如果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地反映经营活动,相关的决策必然缺乏可靠的基础,资源分配的效率就无法得到保证,必然会带来资源的浪费.同时,会计信息还直接参与价值分配活动,如不同会计政策的选用,将直接影响到当期的盈利水平和相应的股利分配.可见,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是十分重要的.会计信息的披露正确与否,充分与否无论是对公司本身而言,还是对投资者,债权人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使命就是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经济活动过程及结果,向有关信息使用者提供准确的信息,以便进行科学决策.
随着我国股票市场的不断发展,股市的国际化,规范化程度正日益提高,我国股市的信息披露制度从无到有,已经形成一套初步的信息披露制度,对维护股市秩序,保护广大投资者利益起了积极作用.但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上市公司的出现与发展和其他国家相比还是比较晚的,而且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深入揭示会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寻找治理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对策,研究会计信息披露的展趋势,以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仍然是需要我们认真探讨的一个问题.
社会各界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有着广泛的需求和强烈的依赖,所有的信息用户对其均寄予厚望,希望藉此提高其决策的科学性.但会计信息披露并非至善至美,其中存在着许多缺陷.这些缺陷的存在,损害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因此,研究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趋势是十分必要的.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重要性及其对各方面(对公司本身,投资者,债权人等等)的影响,指出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性.对目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模式及其内容进行分析,指出其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以及需要改正和完善的地方.通过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内容中的几个重要组成部分(例如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等)的不足和需改进完善之处来预测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趋势.本文的重点在于通过对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的分析与研究,指出其缺陷与不足,从而做出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趋势预测.
开题报告 这方面的文章不太好写,你可以去找别人帮你写一下。我知道一家,他们的文章写的不错,完成文章,满意再付款的.(QQ)加为好友就行:一零三七二五二六五七
你好,希望我们可以帮你。写开题报告是我们特长,我们的服务特色:支持支付宝交易,保证你的资金安全。3种服务方式,文章多重审核,保证文章质量。附送抄袭检测报告,让你用得放心。修改不限次数,再刁难的老师也能过。
学前教育专业开题报告
学前教育中,教师专业的观察意识和观察能力极为重要,对其进行相关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以下是我搜集整理的学前教育专业开题报告,欢迎阅读借鉴。
一、论文题目
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观察行为的研究
二、研究背景
从2001年开始,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我国幼儿园教育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目前的幼儿教育改革将教育价值取向推至更多的关注幼儿自身的经验,强调幼儿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得到发展,重视每个幼儿之间的差异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幼儿园教师角色的要求是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应“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这对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与行为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转变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与作用,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的贯彻实施,全国上下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事业。在加快普及学前教育的新形势下为保障教师队伍质量和幼儿健康成长,教育部出台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
标准明确了教师在教育活动计划与实施领域中应当具有“观察幼儿”.的能力,“根据幼儿的表现和需要,调整活动,给予适宜的指导”,“有效运用观察、谈话、家园联系、作品分析等多种方法,客观地、全面地了解和评价幼儿”。幼儿园教育的质量问题己成为幼儿教育实践者、研究者和决策者普遍关注的问题。教师行为是直接影响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核心要素。事实上,教师对儿童行为的发现、评估和引导既体现着教师行为的改变,也反映了教师的专业发展程度。教师观察行为的改善成为改进教师行为的一项重要内容。首先,观察是教师为幼儿提供适宜而有效的教育的前提之一。教师只有在充分观察及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行为特点、兴趣倾向和学习风格的基础上,才能设计出符合幼儿发展特点与学习需要的教育活动,并在活动过程中根据幼儿的表现及时调整,从而保证教育活动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其次,观察能力是有效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之一,是区分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研究表明,新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是否具有观察意识和观察能力。专家型教师不会冲动地做出教学决策,而是客观冷静、全面深入地观察和倾听幼儿,然后依据观察到的信息理性地做出判断和行动。最后,观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手段之一。观察是教师用以搜集幼儿资料、分析教育方法,从而有效促进幼儿学习和改进教学效果的基本途径。通过观察,教师可以获得有关幼儿发展与教育的实践知识,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促进自身的教学反思,从而推动自己的专业化发展。
然而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由于教师专业的观察意识和观察能力的双重缺失,导致教师观察的专业品性不足,既不能真实反映幼儿的实际发展情况又不能为教师做出适宜的教学决策提供依据。?幼儿园对教师的观察记录只有量的规定并无质的要求,也没有发挥观察记录应有的反思与交流的功能,使得教师观察记录因没有讨论和反思而流于形式,以致于教师将观察记录视为额外的负担,而非对自己工作有益的做法?。
如此“观察”失去了 “龄听童声”、“解读童心”的意义,使“以儿童为本”的先进教育观念在现实中遭遇困境。目前国内对幼儿园教师观察行为的讨论相对不足。幼儿园教师的观察行为的现状究竟如何,幼儿园教师的观察行为与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基于此,本研究把视点投向幼儿园教师,试图通过对幼儿园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对幼儿观察行为的探讨,呈现其观察行为的现状及总结出教师观察行为的基本特征及影响因素,为改善幼儿园教师观察行为提供理论依据。
三、研究问题
确立研究问题是一项研究的开端,研究问题确立的恰当与否对研究过程具有决定性的意义。③依据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对个案幼儿园教师观察行为进行考察, 了解教师对观察的认识,观察的过程与结果,观察应用的基本情况,探究影响教师观察行为的因素”,研究者确立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幼儿园教师观察行为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以此作为研究最终的结论依据。
“幼儿园教师观察行为”属于学前教育领域一个微观的研究问题,对此问题的研究必然依托于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实际,因此,真实的实践情境将是进-步形成具体研究问题的依据。
问题一,教师对观察的认识情况。
1.教师对观察含义有何认识?
2.教师对观察价值有何认识?
3.教师在观察中的困难是什么?
问题二,教师观察的过程与结果
1.教师是在什么情境下进行观察?
2.教师观察时的行为表现如何?
3.教师观察后的反应是什么?
问题三,教师观察后的表现
1.教师观察后如何思考与分析?
2.教师如何利用观察信息跟家长交流?
3.教师如何利用观察所得改进教学?
问题四,教师观察行为的影响因素
1.教师自身的因素
(1)教师是否具有一定的观察意识?
(2)教师的信念对观察行为有何影响?
(3)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对其观察行为有何影响?
2.幼儿方面的因素
(1)幼儿的突发状况对教师观察有何影响?
(2)幼儿的问题行为对教师观察有何影响?
(3)幼儿的兴趣需要是否影响教师观察?
3.幼儿园方面的因素
(1)幼儿园是否为教师提供交流、学习的机会?
(2)幼儿园为教师观察提供了哪些资源?
4.家长方面的因素
(1)家长与教师的关系是否影响教师对幼儿的观察?
(2)家长对教师观察结果的看法如何?
四、研究意义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根据D .Medley0979)的观点,教师教学有效性研究是从教的角度研究教师教学有效性的历史教师是有效教学研究的切入点。自20世纪60年代起,有效教学的研究由研究有效教师的特征或品质转向着重研究有效教师的教学行为。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但并不能决定学生的学。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只有被学生感知、接受、配合、反应,并通过学生表现出有效的学习行为时,其效果才能体现出来。在本研究中,教师观察行为是将幼儿作为行为主体的教师行为,它关注的是教师对幼儿所表现出来的学习行为的理解及应对。在教师教学行为研究基础上展开对教师观察幼儿的行为研究,是对有效教学行为研究的有益补充,通过透视幼儿的表现来增进教师对教学行为有效性的认知及调节。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发展一直是教育领域探讨的焦点问题。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被赋予新的内涵。对于幼儿园教师应具有怎样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以往教育理论界已有相当丰富的论述,而对于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出现的幼儿园教师观察行为的探讨稍显薄弱,这种缺失有碍于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本研究将细致考察幼儿园教师观察行为的基本特征与影响因素,致力于探讨如何改进教师观察行为,相信这能对丰富我国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体系尽一份绵薄之力。
有利于引起幼儿园教师对观察幼儿的重视,激发幼儿园教师对教育工作的思考。教师对教育中发生的各种现象进行仔细地观察,有助于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改变“视而不见” “见惯不惊”的麻木状态,保持教师的工作热情。有利于教师从个案幼儿园的观察现状中吸取经验,促进高效的教师观察,提高教师观察能力,使幼儿在教师观察中获得更多发展;同时也对提高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五、研究方法
对一项研究而言,研究方法的选择取决于研究问题的性质和研究的需要。一般来说,“量的方法比较适合在宏观层面对事物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和预测,而质的研究比较适合在微观层面对个别事物进行细致、动态的描述和分析。量的研究从研究者自己事先设定的假设出发,收集数据对其进行验证,而质的研究强调从当事人的角度了解他们的看法,注意他们的心理状态和意义建构”。i本研究的问题“幼儿园教师观察行为”属于微观层面对教师观察的认识、运用等现象的研究,研究关注的是教师对观察幼儿的看法、做法以及是何种因素在影响教师的思想和行为,研究的目的在于对教师观察行为的理解及其意义建构的探究,符合质化研究的要求。因此,为了探究“幼儿园教师怎样看待观察行为”,“教师如何观察幼儿”,“教师如何应用对幼儿的观察”及“什么在影响着教师的观察行为”等描述性、解释性问题,本研究釆用质的研究取向。
“抽样”指的是根据研究的需要对有关的人、时间、地点、事件、行为、意义等进行选择的行为。丨本项研究的被研究现象是发生在当下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观察行为,与之相对应,研究的对象应该是在幼儿园教育活动场景中发生观察行为的教师。受研究时间、地点和经费所限,为了能够在现有条件下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为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研究者选择了一所公立幼儿园的教师为样本。由于本次研究关注的是对教师观察行为获得比较深入细致的解释性理解,因此研究对象的数量比较小,研究主要釆用了分层目的型抽样和滚雪球抽样方式。
“分层目的型抽样”,是指研究者首先将研究现象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层,然后在不同的层面上进行目的性抽样。目的在于了解研究现象中不同层次的具体情况,进而对研究现象的整体异质性进行探究。②就本研究现象“教师观察行为”而言,任职年限不同会使得教师形成不同的教育教学经历和经验,经验的累积会造成教师行为成熟度和自动化程度的差异。因此,本研究在研究对象的抽样上分别选取了3年以下、3-10年以及10年以上的各个教龄层次的教师。其次,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特点,教师在观察的内容上会有所区别。
六、论文提纲
摘要
Abstract
目 录
一、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二、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1.观察
2.教师观察行为
3.幼儿园教育活动
(二)教师观察的相关研究
1.观察的价值
2.观察的维度
3.观察的类型
4.观察的过程
5.观察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三)幼儿园教师观察的相关研究
1.观察的价值
2.观察的内容
3.观察记录中存在的问题
4.改进策略
三、A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观察行为的考察
(一)教师对观察的认识
1.观察是了解幼儿的途径
2.教师的观察是“旁观者清”
3.观察儿童是非常必要的
(二)教师观察了什么
1.观察幼儿的兴趣
2.观察幼儿的学习效果
3.读懂孩子的需求
(三)教师如何观察
1.调动一切感官搜集信息
2.记录,让教学看得见
(四)教师观察的结果
1.积极正面回应幼儿
2.搭建鹰架帮助幼儿发展
3.及时与家长沟通
4.反思与教学行为的改善
(五)是什么影响着教师的观察
1.幼儿“意外状况”容易引起教师关注
2.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有余力观察幼儿
3.教师的主观倾向影响教师观察
4.幼儿园支持教师观察
5.幼儿教育工作本身影响教师观察
四、对A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观察行为研究的结果
(一)教师观察行为的特征
1.教师对观察认识具有模糊性
2.教师观察与教学目标紧密相联
3.教师观察的记录停留在感官层面
4.观察促进教师教学的反思与改进
(二)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观察行为的影响因素
1.教师对观察方法掌握能力
2.教师的知识经验储备
3.幼儿对教师观察的影响
4.幼儿园对教师观察行为的支持
五、建议
(一)通过培训,提高教师观察技能
1.选取合适的观察角度,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2.优化观察记录方式,提高i己录的准确性
3.明确观察记录的基本要求,确保纪录与评价的客观性
(二)加强学习,改善教师知识结构
1.通过反思促进知识的发展
2.阅读专业书刊
(三)幼儿园为教师观察提供支持性环境
1.改善管理制度
2.提供技术性支持
3.形成重视教师观察的氛围
(四)教师为观察争取有利条件
1.检视自己的工作习惯
2.减少可能的干扰因素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论文篇3 浅谈幼儿园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摘要:幼儿园中的师生关系与一般的师生关系不同,它的特殊性是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幼儿园教育方式紧密联系着的。在幼儿园中,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教师这一方,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必须通过与幼儿的相互交往。只有良好的交往才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技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幼儿园;师生关系 在幼儿园中,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是创造良好的精神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幼儿只有处在良好的精神环境中,才能愉快地生活、学习、成长;良好的师生关系往往成为一种动力,与老师相处融洽,幼儿参加各种活动的积极性就高。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还能使幼儿园教育发挥最大的效益,以促使幼儿全面发展。在幼儿园中,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教师这一方。因为幼儿教育的过程是一个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者引导、启发、询问、建议作用,而幼儿则是有选择地观察、模仿、尝试、操作并把信息内化。幼儿之间的交往技能靠教师来培养,师生人际关系的发展主要靠教师来导向,幼儿之间的矛盾主要靠教师来协调。因此,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必须通过与幼儿的相互交往,只有良好的交往才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技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教育学家或心理学家都同意,一切有效地学习活动的进行,都是建立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之中。 在幼儿园中,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努力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一、热爱幼儿 人际关系包括交往双方或多方相互间的情感表示,因此,只有在交往的双方有愉快的情感体验时,良好的关系才能建立起来。幼儿自出生起,就在父母的爱护下成长。当进入幼儿园后,他会把自己对父母的依恋,对父母的期望和要求自发地转移到老师的身上,希望教师能够喜欢他、爱他。因此,教师要爱幼儿,在情感上对幼儿表现出一种亲近感,处处流露出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这样才能逐步建立起情感基础。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受不同家庭氛围影响,先天的遗传素质也各不相同,因而,幼儿的性格、兴趣和需要也有所不同。 教师要理智地爱每一个幼儿,并且把这种爱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中去,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到教师的爱心和关怀,从而使每个孩子对教师产生认同和依恋。此外,教师爱幼儿,还可以缩短教师与幼儿心理上的距离。当教师微笑着面对幼儿,用和善的目光鼓励幼儿时、或拥抱幼儿、抚摸幼儿时,幼儿会感受到教师的亲切,产生安全、温暖的感受。在这样一种氛围中,幼儿会更有信心接近教师,并且更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 二、尊重幼儿 教师在组织幼儿教学活动中,应充分考虑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兴趣和需要,尊重幼儿,把幼儿当作有人格的人,保护他们的自尊。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教师遵循民主原则,那么学生就会经常感到满意和高兴;如果教师是一个专横的人,学生的心情往往会受到压抑;如果教师放任自流,学生就会感到愤懑和怨恨。”因此幼儿园教师,特别要理解幼儿的年龄特征,切不可像成年人那样对待他们,动辄批评、指责,也不能采取讽刺和轻蔑的态度,而是要和颜悦色,循循善诱。这样才能使幼儿心情舒畅。只有幼儿感到心情愉快,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因此,在幼儿园中教师要本着民主的原则开展工作,切不可独断专行,随意指挥幼儿。 三、平等对待幼儿 平等对待每一名幼儿,这意味着教师对所有的孩子的公平对待和一视同仁。在一个班级中,需要进行个别教育的往往都是一些令人头疼的角色,或是能力欠缺、或是性格怪僻、或是行为^异常……教师若因此而产生偏见或一味批评、指责,就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只有对孩子怀着殷切的期望,才能使孩子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对于这些孩子,我们应用一片真诚去对待他们、接近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信任他们的能力,使他们感受到“老师很喜欢我”,从而在一种宽松愉快积极的心理气氛中找到自尊和自信,只有这样,才能发掘他们的内在潜力,从而有效引导他们健康发展。 四、借助积极的反馈和评价 在师生交往过程中,对于幼儿的进步,哪怕是点滴进步,教师都要作出积极的反馈。如:在体育课上,幼儿的动作做得很好,而教师只用“好”或“不错”来评价,孩子会感到不满意。教师应预测孩子的需要和情境的性质,作出适当的表扬,使表扬产生真正的激励作用。例如“当孩子的动作完成的好时,教师可以:说:“你很勇敢”“你做得很漂亮”等“我们都为你骄傲”等,孩子产生害怕心理时,教师用“勇敢些”“放松些”等亲切的语气给幼儿肯定和赞扬。这种正强化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自尊自信,给他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自豪和满足。 五、要与家长友好交往 一位专家在谈及 家庭教育 问题时,曾写过这样一个公式:100+0=50意思是:即使学校(幼儿园)教育达到十分完美的境地,如果没有家庭教育的配合、支持,也只能获得一半的教育实效。因此,教师对家长的态度是友好的还是不友好的,是亲切的还是不亲切的,幼儿往往都看在眼里,如果幼儿感到教师对其父母友好,幼儿也能同样对教师友好、亲切;反之,教师在与幼儿父母交往时比较冷漠,就可能造成幼儿对教师的不友好态度。 须知,家长对教师信赖和尊敬,也会使幼儿从父母那获得对教师信赖和尊敬,也就是说,只有在家庭的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保持一致的情况下,才能形成合力,达到最佳的教育功效。所以,教师在做家长工作时,既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又要针对家长的特点做些沟通,以取得协调一致。诸如:教师每天在门口迎接幼儿来园,并用搂抱、亲热的称呼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另外,经常表扬为本班做好事和义务服务的家长,并给家长创造交谈的机会,共同探讨育儿妙策,与家长之间像朋友一样相处。幼儿通过看到这一切,从而消除对教师的畏惧心理,把自己的依赖感、心理需求希冀在教师身上,并且得到满足。这样彼此之间的距离就会拉近,良好的师生关系就会随之建立。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论文篇4 浅析教师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摘要: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应以全面发展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为本,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共同满足教学需要、协同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和保证,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每一个教师必须的素质和要求。 关键词:新型师生关系;素质教育要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应以全面发展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为本。素质教育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要求给每一个学生自身发展的机会。邓小平同志说过:“一个学校能否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 文化 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 在学校,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际关系在学校中的具体体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在共同的教育活动中,通过信息交流与沟通逐步建立起来的。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教与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师生只有配合默契、合作愉快,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面对二十一世纪的素质教育,建立新型的良性的师生关系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 用“爱、勤、博、范”要求自己 教师首先要在教育思想上突出一个“爱”字,即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科、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生。许多教育家都把热爱学生看作是教师的美德。于漪老师曾经说过:“要真心实意地爱学生,热爱学生是人民教师的天职,我们要把热爱事业、热爱未来的强烈感情倾注到教育对象身上,对他们满腔热情满腔爱。没有爱,可以说也就谈不上教育。”师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金钥匙,也是教师智慧和教学艺术的重要源泉。 其次,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体现“勤”。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勤于学习,勤于探索、实践,为提高教学质量而付出自己辛勤的劳动。再次,知识上要追求“博”,教师要掌握广博的知识。当今社会的发展,以突飞猛进的科技进步为显著标志,教师要不断积累知识、更新知识、充实自我,交给学生一把通向新世纪科学宝库的金钥匙。因此,教师要恪守师德、严于律己,处处作学生的表率。 二 用“真诚、理解”对待学生 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应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而不是“唯我独尊”。首先,教师要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所谓真诚,就是教师的思想感情要表里一致,既不掩饰自己的情感,又不粉饰自己的缺点,与学生平等相处,坦诚相见,使学生感到亲切可信,并消除防御心理。其次,要真正地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以学生的感受为感受,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分担他们的感情。同时,还要把这种理解交流给学生,使他们深切地认识到教师的理解。只要教师能够建立这样的人际关系,对学生具有这样的情感态度,就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安全感,并认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增强学习的信心,发挥学习潜能。 三 更新教学观念,优化课堂教学 在实施课堂教学素质化的今天,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改进 教学 方法 ,转变教师角色,树立为学而教的指导思想,全面、认真、科学地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 要大面积提高学习成绩;提高课堂效益,教师就必须优化自己所教学科的课堂结构。首先,要营造活泼进取的学习气氛,教师一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论是课堂提问、板书还是练习等教学活动都要注意让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在良好的学习气氛中,丰富知识,增强智能。二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是一切正常人的基本需要,学生的学习既是自身的任务,又是自身的需要,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对学生学习需要的满足。三要减轻学生的负担,发展个性特长,语言学科注意发展个性特长。 1.要使学生乐学,教师就必须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首先要教育学生端正学习动机。 通过改善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教育家加里指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有别于父子和母女,有别于兄弟姐妹,有别于朋友同事,在教育活动中不可忽视。无数的教育实践证明,师生关系越融洽和谐,教学效果就越好,反之,教学效果就越差。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感到:建立和谐的教与愉快的学的师生关系是实施乐学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虽然建立和谐融洽、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理智、情感和教育方法。 要做到这一点,第一,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是教育的前提。教师既要做先生,又要做学生,只有尊重学生,才能取得学生的信赖,此时教育教学才有可能走向自由。第二,要热爱学生。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是教育的真理,热爱是教育的保证,教师热爱学生与学生热爱教师互为条件。第三,要了解学生。因为没有对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观察与了解,教育就难免是偶然的教育目的,教学更是如此,不了解学生的学情,何以指导学生的学习,乐学也就只能是缘木求鱼。教师必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知道他们的学习水平,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对每个学生都要有相应的标准,让他们跳一跳,够一够,切合自己的实际有所提高。否则,标准低了,学生学起来注意力就不易集中,觉得不够解渴,造成兴趣提不起来;标准高了,学生容易丧失信心,失去积极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教师在给学生设计提问时,一定要因人而异,恰到好处地进行学习,使学生感到学习是无止境的,只有坚持不懈地学,才能掌握好更多的知识。 2.要想提高课堂效益,教师就必须创设好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 美好的情境,可使学生产生巨大的感染力,激发出思维的极大活力,为学生乐学创造条件。正像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那样:教师要像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化,在指导学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是教学大纲中的目标之一。例如:对话教学,教师可先带学生共同操练,然后让学生自己模仿练习,还可让他们表演小品,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巩固所学的知识。 总之,要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深化教改,积极实施素质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均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睿.《中国教育与师生关系》2009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2] 曹蒙.《现代素质教育与现代学生》2008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3] 任振华.《建立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2009年第11期 猜你喜欢: 1. 师生关系的格言 2. 谈谈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一点体会 3. 师生关系研修心得 4. 浅析师生关系的教育学论文 5. 运用情感教育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论文
小学教育主要涵盖语文、数学、英语、社会、政治、体育、艺术等各方面的基础教育,对儿童后期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基础打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成才。下面跟着小编一起看看小学教育论文题目有哪些?1、自媒体背景下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定位和内容体系研究2、小学英语教育理论与移动学习资源设计和应用的有效结合3、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教育软件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实践4、小学科学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资源的利用现状分析--以湖北省黄冈市为例5、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衔接与贯通研究6、技术支持下的小学协同教育需求分析7、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素养教育8、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9、小学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10、拉萨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11、试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儿童心理发展12、整合网络教育资源 优化农村小学语文教学13、临沂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14、教育公平视角下流动儿童受教育质量的性别差异研究--以上海市小学为例15、互联网对小学数学教育影响研究16、小学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17、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初探18、地方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心理素质团体干预研究19、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效应20、民汉合校小学教师教育信息化专业发展的现实路径21、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提高实效性的尝试22、谈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23、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与策略24、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新模式探索25、浅谈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26、信息技术对小学教育的影响27、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研究28、基于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29、小学低年级在新课改中开设健康教育课程的必要性探讨30、家庭系统治疗对小学行为问题学生教育的启示31、小学教学过程中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32、小学常规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33、小学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以广州市桂花岗小学为例34、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小学数学教学35、如何做好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36、积极心理学取向下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讨37、小学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思考38、小学班主任实施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初探39、信息技术教育在小学相关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中的作用40、远程教育模式下小学语文教师的角色转变41、新常态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优化研究42、探索留守儿童德育教育新思路43、探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4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45、在小学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体会46、探研现代教育信息技术 整合小学思想品德课堂47、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教育发展方向探讨48、小学低年级音乐教育技术优化探寻49、信息化背景下小学美术教育革新50、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有效开展小学科学教育的策略研究5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52、现代教育技术辅助下的小学音乐教学53、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实施途径54、浅谈农村小学“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55、小学国学经典教育翻转课堂实践研究56、新课改中开设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必要性57、美国心理健康教育对我国农村小学心理辅导的启示58、我省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59、建寄宿制小学促教育均衡发展60、探索微课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作用61、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作用62、认知神经科学青春期研究理论对小学高学段教育的启示63、浅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整合64、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研究65、小学思想品德课中Flash教育动画的开发与教学应用66、基于学生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以山东省牡丹区第五小学为例67、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谈68、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以贵州省安龙县毛草坪小学为例69、对改善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现状的思考--基于北京市A小学的调研70、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以江西省南昌市小学为例71、本土化视角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教育功能发挥探索72、省内财政分权与“新机制”对城乡义务教育经费差距的影响73、小学高年级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行为在父母教育卷入及学习成绩的中介作用74、宿迁市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以江苏省宿迁市南蔡中心小学为例75、关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探讨76、小学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倦怠与职业压力应对策略77、朋辈心理辅导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78、浅谈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79、漫谈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80、用多媒体技术助飞农村小学语文教育81、浅谈小学课堂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82、正确应用现代教育设备于小学语文教学中83、信息网络环境对小学科学教育方法的影响研究8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探究85、小学教育教学中互联网资源的应用与完善86、媒体技术在小学教育中应用的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87、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浅谈88、现代教育技术视域下的小学音乐教学探索89、基于信息化环境的淮安市中小学家校协同教育研究90、广西农村小学英语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新思考91、从教育技术视角探讨克服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情绪的对策92、教育质量“资本化”对住房价格的影响93、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农村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发展新探94、信息技术“同步共享” 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95、积极心理学对开展小学生涯教育的启发96、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信息技术校本培训策略探究97、情感教育现状评析--基于云南XX小学调查98、普通小学特殊儿童心理教育初探99、浅谈小学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100、中加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学类课程教学比较研究101、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影响102、“微翻转”学习方式对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促进103、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与相关方法104、探小学德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105、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积极作用106、薄议远程教育资源与小学语文教学107、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看教育公平108、浅谈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教育整合的校本课程开发109、浅谈心理咨询在小学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价值110、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数字化教育游戏影响因素分析及设计策略探析111、教育公平视野下城乡小学体育教育的均衡发展112、新课改背景下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探析113、义务制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现状分析--四川省12所农村小学实地调查报告114、例谈农村小学“后进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探求115、浅谈多媒体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优越性116、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价值体现117、农村小学有效运用教育技术装备的探索118、活用远程教育资源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119、农村寄宿制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少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要提高整个教育事业的质量,必须从小学教育做起。小学教育这个专业致力于研究学习儿童心理、儿童教育方面。主要是心理学、教育学;并侧重于儿童心理,儿童教育。以上小学教育论文题目只是给大家作一个参考。希望大家顺利写出满意的小学教育论文。
构建对话理念的课堂教学论文
论文关键词:对话式 教学理念 课堂教学
论文摘要:对话式教学以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与精神走进课堂教学中,在这种真正的对话情景中,师生双方都以整体、独特的形式而存在,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共同探究问题,在各自达到个性化和创造性的理解以后,通过对话、沟通和交流最终达成共识。它是一种人性化和创造性的教学。
对话哲理源远流长,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早期奠基时期,都有先哲推崇和主张通过“对话”来探究真理和知识。中国文化经典《论语》,即是孔子与弟子对话的实录,孔子与学生通过展开立足于现实生活的真诚的对话,在彼此的启迪过程中,完成对学生道德的养成和知识的传播。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将其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柏拉图甚至将其视为得到他所称之为“科学”的真理知识的唯一可靠的方法。
一、对话理念课堂教学的内涵
对话理念的课堂教学是指在一定课堂教学情景中,建构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交流,培养能在对话关系和交往过程中适意生存、创生知识和不断发展的个体,对于这一定义可从三方面理解。
首先,课堂不是单方面由老师来控制,而是由老师与学生共同构建。教学过程既要改变学生的生活方式,又要重塑教师的生活方式;既要把教师的生活方式与教学方式统一起来,又要把学生的生活方式与学习方式统一起来,并在共同的教学交往中改造各自的生活世界。
其次,学生要依靠教师通过具体的课堂来沟通教材的普遍性知识与学生各自特殊的生活,从而达到面向生活的目的。
最后,在对话的过程中双方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相互启迪,以相互理解为目的,自由地运用“更佳论据的力量”来说服对方以达成有理有据的共识。
二、对话理念课堂教学的特征
(一)对话理念的课堂教学具有互动性与平等性
对话理念课堂教学的互动性体现在承认对话中个体思想观念的合法性,教学中的对话既非讨价还价亦非讨论协商,其宗旨在于赢得、失去或者妥协。参与期间的所有个体都应当有自己的观点,而且应当不遗余力地阐发这些观点,师生主体间的每一个个体都具有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学习风格和生活经验,这才使得教学主体之间发生着个性的互补、经验的交流和智慧的碰撞,从而达到交流中的融合、碰撞中的发展、互补中的完善。所以,真正的对话是建立在彼此平等、坦诚、恳切的基础上,发生在双方对话真正的融合中。
从美学角度来看,对话的美学价值来源于师生之间平等的相遇。所以,在对话教学中,教师把学生看做是一个与自己一样具有独立人格,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的个体。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代言人、权威者、发号施令者,而是学生群体中“平等的首席”。对话意味着双方在对话中互相理解、互相倾听和言说,意味着精神的敞开和彼此的接纳。
(二)对话理念的课堂教学具有接近性
对话理念课堂教学的接近性一方面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是面向学生生活,面向学生周围的日常生活环境,面向已有生活经验和未来生活发展趋势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把课程、教材的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便于学生理解知识的价值与意义,并将其应用于实际。只有这样,学科课程才能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成为学生个体性的知识。另一方面是指教师与学生的接近性体现在教师与学生的“相遇”关系上。“相遇”能够引起学生和教师之间交互式的对话。通过对话,教师引导和支持学生潜能的发展,进行有意识的教学,将对世界的有效选择传递给学生。教师与学生的接近性有利于学生自由发展。
(三)对话理念课堂教学的沟通性与创生知识性
所谓对话理念课堂教学的沟通性指教师与学生彼此相互理解,使得对话得以进行,从而达到创生知识。它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内容,即以接近性为基础,通过教学使课程面向学生的生活。这种教学将普遍性教育内容与学生特殊性生活联系起来,不是原来的以知识为中心的理性教学,而是一种以交往理性为基础的情感教学。当面向学生的生活时,教师与学生才有共同谈话内容,对话目的在于达成共识,即达到理解的目的,相互理解,共享知识,彼此信任。面向学生的生活,教师与学生达到相互理解,并且可以自由地运用生活中的论据来说服对方,以期达到有理有据的共识,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沟通使学生获得智慧,健全道德和人格。沟通可体现出教师的引导性,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导,引而不发。在沟通中,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引导学生如何在变化过程中学习,并且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自行思考,自己得出结论。
传统教学习惯于教授,不习惯于自己去建构,对话教学则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动脑、动手的积极性,引发学生对问题的自主探究,使学生从被动受问者变为主动发问者,从知识的掌握者变为知识的发现者。只有自主探究,才能有思维的创新。在对话教学中,对话的内容是开放性的,这种开放性,造就对话教学的“创新知识”的'个性。由于对话教学的时空信息量的延伸,使得课堂教学的不确定性增强,这种不可预知性一方面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充满新奇,另一方面,又使得教师越来越难以用固定的思维应对课堂环境,需要不断创新。 (四)对话理念的课堂教学是“以人为本”的教学
在对话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够选择他要学的内容即对话的主题,学生成为一个自我指导和自我激励的学习者,而不是一个被动的信息接受者,有利于学习动机的形成。教师与学生对话以学生的生活、问题为话题,并且在对话中体谅、合作,双方尊重和诚实的态度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对话课堂教学注重教师在指导发现、合作学习和讨论中的作用,强调让学生自己构建意义,强调真实性学习,模拟真实生活中的活动的学习。所谓真实性学习“就是将所学的技能应用到真实生活情景中的教育方法”,这是对话式课堂教学的真正目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真正把学习者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放在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的首位,把学习者看做一个发展的、能动的个体,把学习变成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和个性不断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对话课堂教学具有以人为本的特征,使每一个学生自己有条理地思考,参与获得知识,按照自身的知识结构同化建构知识,使学习内容不断丰富与创新。对话教学具有支持、信任与肯定他人的教学气氛,以鼓励所有人参与对话,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三、构建对话理念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
(一)营造民主、和谐与互动的课堂气氛
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师生群体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的情绪状态,它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选择和运用最佳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对话课堂教学需要在民主、和谐、互动的氛围中进行。民主和谐就是允许学生自由地发表观点,彼此坦诚地表达,其间,教师鼓励所有人参与对话,教学中任何活动均对所有感兴趣的学生开放,参与者可以轻易地、不需要竞争地进入到交往之中。可以说,对话并不与讨论同义,讨论是思想的碰撞,而对话则更类似于情人之间的交谈,即彼此已存有自己的期望却在寻求对方的善,达到和谐的氛围。
对话要求互动陛存在,教师要能够信任与肯定学生,真诚地面对学生,同时互动还要求教师肯定学生。“肯定他者”的行为建立在一种对他人的价值与潜能深深的敬佩之上,建立在一种发现他人能成为什么并坚持潜能得以完成的意志力之上,肯定他人才能互动,才能得以发展嘲。社会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社会已有定义知识和价值的共同建构,是通过社会建构的机会发生,并通过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进行。这一观点强调了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教师、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在自己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因此,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知识,就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互动的学习环境,“天才只有在自由的空气里才能自由地呼吸”。同时培养创造性思维,营建学习环境,教师要肯定、信任他人,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潜能。
(二)对话课堂教学实践形态——“以问题为中心,师生双方进行讨论”
对话课堂教学以师生双方提出的问题进行对话,构建问题情景,在讨论中创生知识,达到师生共同发展。在课堂讨论中我们要进行有价值的课堂讨论,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课堂讨论的内容与学科或讨论的主题有关。学生与教师之间彼此倾听,仔细留意对方的发言,以便能在发言中引证对方的观点。学生能对自己的观点作出解释,甚至拓展彼此的观点,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与克制力。其次,对知识的责任。要求发言者明确与准确地说出自己的主张,教师要培养学生一种不断追问的良好习惯,如在讨论中不断追问对方你为什么要这样想、你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等。最后,对严密思维的责任。教师与学生要阅读各种信息,把各种观点融合建立起具有内在逻辑的论点,讨论的关键是要集中于学习目标,教师要提出清晰的教学目标,并运用对话式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目标。
对话教学,一方面应以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为主要教学形态,通过对话传递信息,培养认知能力,作为建构和显示活动的基本途径,从而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拉近,使得他们思想共享与智力传递,参与者分享彼此的观念。另一方面基于孔子的启发式教学理念,通过对话的交流、反思、合作、学习成为社会的个体,从而达到彼此心灵的沟通,形成健全的人格与良好的道德品质。
中等教育管理中师生沟通问题及应对方法论文
摘要:
随着“新课标”要求的不断深入,在中学教育管理中师生沟通变得极为重要。良好的师生沟通既可以促进学校规章制度的有效实施,也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指出目前中学教育管理中师生沟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 中学教育;师生沟通;应对方法
师生沟通在中学教育管理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和作用。如果能够在教育过程中保持有效的师生沟通,那么教师就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习、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为了提高中学教育管理水平,发现目前师生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策略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 中学教育管理中师生沟通存在的问题。
(一)注重应试教育。
在很多中学的教育管理中都存在管理目标单一的问题,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考试成绩,也就是常说的应试教育,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教育和素质教育。师生沟通的主要内容都集中在学习方面,这样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学生的学习效率无法提高,教师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管理方法过于强硬。
很多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时采取了强制性的管理措施,对学生没有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而是直接提出要求命令学生执行。这样的管理方法缺乏有效的师生沟通,难以满足学生在心理和情感上的需求,甚至使学生产生厌学和逆反心理,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质量。同时,管理方法过于强硬还可能使学生的个人能力和个性发展受到限制,教师也难以发掘学生的潜力和闪光点。
(三)管理理念存在不足。
管理理念存在不足是指教师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把自己当成绝对的权威,没有注重学生的自尊与人格形成的重要性,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样会使师生之间产生隔阂,师生沟通的质量自然就会下降,学生对教师存在畏惧心理,不敢对教师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和想法,从而导致中学教育管理的效果不太理想。除此之外,部分教师较为青睐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与他们的沟通比较多,而忽视了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这样就会导致“好的更好,差的更差”,不利于学生的均衡发展。
二、解决中学教育管理中师生沟通问题的应对方法。
(一)转变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提升自我认知和学习能力的方法。教学的目标也不仅仅是使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更是帮助学生掌握好一些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以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师生沟通是解决中学教育管理中师生沟通问题的关键。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内容不应只是与考试成绩有关,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内心的想法和思考方式,这样教师就能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及学生学习困难的源头所在,抓住根本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做到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使用科学的'管理措施。
在中学教育管理的过程中,教师要尽量避免使用强制手段对学生进行管理,而应采取科学规范的管理措施,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规范对学生和班级进行管理,既可以有效避免学生产生不良行为,也能减小师生之间的交流障碍,有利于推动班级和学校的良性建设。制定科学的管理规范需要教师在充分理解学校规章制度的基础之上,结合班级与学生的特点,进一步细化管理细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内心需求,与学生进行沟通,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并且在和谐轻松的氛围中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给予他们正确的指导和帮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新课改之后,教育部对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这在中学教育管理工作中也是极为重要的。因此,教师应转变自己的管理理念,不要把自己当成绝对的权威,而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师生沟通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该以一个严厉的、高高在上的形象与学生进行对话,这样学生的自尊心会受到伤害,从而对教师关闭心扉。教师应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的个性并与他们进行平等的对话,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适当的鼓励,这样就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对教师敞开心扉。教师在与成绩较好的学生沟通的过程中,应该适当肯定他们的努力和优秀,并鼓励他们积极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在与成绩稍差的学生沟通的过程中,也不能一味地指责,而应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激发他们的潜能,帮助他们一起进步。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中学教育管理水平,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意识到与学生沟通的重要性以及有效性,不仅要对他们的学习加以督促,还要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来实现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晶。中学教育管理中师生沟通的探究[J]。 教育现代化,2016(28):289—290。
看一看对你有没有帮助阿!开题报告和论文:(一)研究背景:1、在我国所处的这个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换和人们的生活方式转型的伟大时代,关注儿童整个精神生活,赋予教育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成为当前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更新了我们旧有的教学思想,明确提出课程设计应注重重建学生的精神生活。学生的精神生活是一个涉及学生认知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和道德活动等方面内容的整体。新课程确立了对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理解应该以生活为背景,以生命的全程发展为背景,以个体的完整生命状态为背景的新思想。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和关注课堂教学行为。提出课堂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的观点,就是着眼于对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因素“人”关怀和重视,重新建立新型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活动方式。2、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没有互动,没有交往,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传统的教学活动,过分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忽视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的互动,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独立创造性的发挥,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构建新型的师生互动的教学关系,成为本次课改的重要任务之一。我在构建师生互动的教学关系中首先注重创造民主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自主性。(二)研究思想把整个教学活动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综合考虑影响教学诸多因素(如教师、学生、教法、学法、教材、实习设施和设备、教学辅助手段等)之间的关系,寻求最佳配置及有效交往方式。基本设计思路是:一方面总结归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创造的好的教学经验和方法;另一方面以现有教学理论、教学模式为基础,结合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在整个教学进程中,对教学的诸多因素进行优化变革,做到教法与学法并举,过程与结果并重,实施“多维”交互,在交往中学习,探索中提高,“多元”评价,促进发展,并形成一套具有鲜明教学特色和固定行为特征的教育教学表达形式。(三)具体内容、阶段、时间安排:1、对课堂教学中人际交往本质的思考阶段{2002年7月至2002年10月}学习有关理论,搜集资料,整合各种教育思想,认识有关概念,区分各种关系,形成清晰认识。具体有:(1)交往目的特殊性。促进学生的发展。 (2)特殊的交往主体。在教学交往中,交往主体是具有特定社会角色、担负不同社会期望的人——教师和学生。(3)特殊的交往媒介教学交往中的交往媒介则作为交往内容的物质载体与其合而为一。它主要是教材或其他知识载体。(4)特殊的交往机制。教学交往的组织形式更为严密,机制更为精细,体现了制度化教育的特征。(5)特殊的交往方式。教学交往则属于非日常交往的范畴,它具有自为、自学和理性化的特征。2、构建有效课堂人际交往方式阶段{2002年11月至2003年6月}主要包括:(1) 合作模式。生生、师生在知识面前其同探究、交流,完全处于平等、和谐的状态。(2)支持模式。在这种类型中,由学生提出主要学习问题、制成学习方案,并附实施,由教师、同伴支持、配合,充当咨询者或帮助者的角色。(3) 独立模式。以学生为主体独立进行研究性学习,不需要专家的帮助和指导。对自己的研究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并且采取相应的行动对让会现实进行改造。3、课堂教学中人际交往方式研究总结、结题阶段{2002年7月}(四)研究原则:1.双向交互性原则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教学活动中要保持不断的交往互动,通过有效的双向互动,实现共同的目标。2.主题参与性原则 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学主体,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充分发展而设计。让学生做到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3.协同创新性原则把教师教的创新与学生学的创新有机统一起来,把创新精神培养与实践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课堂训练创新与岗位实践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4.整体发展性原则以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全面发展为本,为学生今后实现可持续性就业打好基础。5.激励探究性原则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探索性实践任务,使学生具有探索性活动的广阔时空。引导、激励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学生的心理经常处于一种追求创新的状态。6.民主和谐性原则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人格,师生之间要相互尊重和爱护,要讲求民主和平等。各种教学要素要配置得合理恰当,达到和谐状态。7.开放性原则要立足于课堂,放眼于企业和社会,要做到“三个面向”,要与社会广泛接触,走出去,请进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五)观察学生的状态有以下五个维度:(l)参与状态。一是观察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二是看有的学生是否还参与教,把教与学的角色集于一身。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是谈不上开发学生潜能的。(2)交往状态。一看课堂上是否有多边、丰富、多样的信息联系与信息反馈,二看课堂上的人际交往是否有良好的合作氛围。在人为不适当地强化学业竞争的学校班级里,会滋生自私、冷漠与厌学,把学生变得不想合作也不愿合作,而学习无助感的加深又使学业的失败现象雪上加霜。(3)思维状态。一看学生是否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见解,二看问题与见解是否有挑战性与独创性。学生的主动创造是课堂教学中最令人激动的一道风景,而创造这样的景观绝非教师一日之功。(4)情绪状态。一看学生是否有适度的紧张感和愉悦感,二看学生能否自我控制与调节学习情绪。有时课堂会突然爆出笑声又嘎然而止,会从激烈的争论转入专注的聆听,就是一种自发并能自控的良好情绪状态。(5)生成状态。一看学生是否都各尽所能,感到踏实和满足,二看学生是否对后继的学习更有信心,感到轻松。 5、本课题研究已有的工作基础和条件 学校环境: 我校全称江苏省邗江实验学校 ,江苏省邗江外国语学校,是一所由江苏省教委批准创办,扬州市邗江区人民政府重点规划建设,实行体制、学制和课程三大改革的新型实验学校。九六年创办以来,瞄准“建设高起点,师资高素质,管理高质量,建成一流的能向国际友人开放的现代化窗口示范学校”的办学目标,率先创新办学理念,全面致力优质教育,着力培养品德高尚、学业优良、体魄强健、意志刚强、个性良好、富有创意、素质全面、特长鲜明的未来高素质公民和国际型人才,已成功创建成为江苏省实验小学、江苏省示范性初中,更以超强优质的现代化师资、出类拔萃的教育教学质量赢得同行信服和社会信赖,已经成为一所市内领先、省内闻名、全国有影响的名校。学校一直把科研兴校作为办学的重要方针。耐挫力培养、科学认读识字、体验教育研究、课堂教学素质化等重大课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都引起较大反响。个体环境: 本人能着眼于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积极尝试和实践“三本五重”等教学思想。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开展讨论、经验交流、信息反馈,教师点拨、诱引,鼓励孩子大胆寻思,发表不同见地,实现人际间的亲切对话,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思维活跃。重视对语文学习的培养,开展语文学科活动,学生充满乐趣,又学到了知识;在假想未来、角色扮演、交心对话、课题研究等一个个活动中,孩子们学会了语言表达,体会到了语文的快乐,更感受到师生人际关系的和谐。这为开展本课题提供了先决基础。6、本课题指导老师的意见 一、 我国传统的师生关系(一)教师的绝对权威中国自古就有“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之说。古代的师生关系也可用“师为生纲”来形容。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学习中,君王、丈夫、父亲、老师往往具有绝对的权威。传统的“师为生纲”的教育中,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并处处表现出绝对的权威。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高高在上,对学生颐指气使,往往认为自己是学生的监护人,对学生有绝对的权威。而学生则是被监护的对象。而且教师的权威不容轻视与侵犯,教师的命令不容置疑,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导、教诲。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批评和惩罚,教师处于主动和支配的地位。教师习惯于将自己置于绝对权威的地位,让学生处处为师是瞻,将自己的人格凌驾于学生的人格之上,漠视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学生对教师只能服从。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处于权威的地位,他教的内容,学生必须学会,他提的要求,学生必须做到,他发的指令,学生必须服从,在教学关系中教师是施教者,是活动主体,学生是仿效者,是被动的接受者,在教学方法上,教师是“传声器”,负责把前人的知识经验传给下一代,学生是装知识的容器,教师是独奏者,学生是忠实的听众,导致了传统教学方式就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在教学评价上,教师是唯一的评价者,学生是被评价的对象,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循规蹈矩、言听计从、盲目崇拜、唯书、唯师、唯上,他们不能思考、不敢质疑、很难发挥其自身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甚至失去最起码的人格品质。这样教出来的是“奴才”而不是“人才”。教师的绝对权威还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暴力事件”上。“君子不重则不成”、“教不严,师之惰”、“严师出高徒” 这种根深蒂固的文化观念,突出表现在一个“严”字上。于是传统教师往往手持戒尺和教鞭,随时监视学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甚至于变相体罚,如罚站、罚跪、面壁思过、戒尺打手、“掌脸”、罚抄等更是家常便饭。这种以管代教,以批评甚至惩罚代教育的做法严重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拉大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极易造成学生的闭锁心理或逆反心理,也导致师生关系冷漠,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二)教师是管理者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在《教育学》中强调教师作为管理者的作用。“在学校的一切工作中,绝对保障教师作为管理者的绝对权威作用”,作为管理者的教师认为:学生小,不懂事。他们需要教师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就是管与被管的关系,而不是平等的合作关系;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越严格越好,服从管理的就是好学生,不服从管理的就是坏学生。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大多数都是以类似的观点展开教学的,即以“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 三中心”进行的。传统的师生关系最根本的就是不平等,无民主。范寅虎先生说“封建制度下的师生关系一般带有教师独断全权管理,学生盲目的特征他同家长制的家庭内部关系一样,带有半人身依附的性质,师生之间的本质是不平等,实际上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是“上施下效”的关系,是“杯与壶”的浇注关系。我们传统教育下的教师的教,用的词“奴役”“管理”“禁锢”“压抑”“欺”“愚弄”“宰割”“摧残”,等。这些虽有以偏概全夸大其词的嫌疑,但也从另一面说明了传统教育中教师作为管理者无视学生的主体意识,不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身心健康的事实。(三)师生关系仅限于教学过程师生关系除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工作关系和组织关系外,还应有人际关系、心理关系。但传统的师生关系仅限于教育教学领域,且把教育窄化为教学,把教学窄化为知识教学,进而把师生交往简单的理解为一种知识传递活动,师生很难在这一领域外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在教师中存在,教师放不下架子,在加上在应试教育的教学中,在教学成绩这座大山的重压下,教师和学生多为都为“分 ”疲于奔命,不合实际的高要求,超负荷的作业量使得部分学生、教师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教师不能平等的对待学生,甚至于对成绩不理想的、不听话的学生进行讽刺挖苦,使学生的个性心理受到压抑。师生围绕升学率的指挥棒转,而提高升学率所付出的代价是失去了学生道德、情感的教育。于是很多情况下学生厌学、烦学、逃学。师生的交往仅限于教授知识,强制学生学生学习,导致学生丧失选择的自由而被迫学习。许多师生之间除了维持冷冰冰的最低程度的工作关系和组织关系之外,根本不可能形成为满足一般的交往和情感需要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在管理、沟通上缺乏艺术,以管代教、以堵代疏以批评代替教育。这使得学生和教师的形象在各自的心目中发生了严重的倾斜,师生交往出现了种种的障碍和代沟,师生之间难以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至于师生双方在追求学业、社会理想、人生目标等方面相互吸引、期望与共鸣等的交往的心理效应也由于受师生之间这种仅仅局限于工作性质的事务关系的束缚,而大大的被削弱了。师生关系趋于疏远。(四)教师是教书匠、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听众、知识的接受者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儒家文化深刻的影响着师生关系,师生之间不能处于一种平等的对话状态。传统的教育主张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传授知识,强调教师的绝对支配地位。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科书的执行者,他们的任务就是教书,绝大多数老师都是按照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大纲,课后的标准答案在照本宣科。教学过程也是提前预设好的、有目的、有步骤地一步一步地进行的。有时忽略了课堂教学的偶然性和随机性,很多教师都是年复一年的再重复地进行着机械式的劳动。这种教学严重的影响了教师个人的个性与创造力的发挥,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更是在被动的进行学习。课堂并没有赋予他们应有的发言权和独立的思考空间。自古以来“传道、授业、解惑”就被看作教师的天职,教师是知识的主宰者和传授者,教师是知识的权威,学生也只有通过教师这一渠道获得知识,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这个教学过程就是教师给学生指点迷津,在教师面前学生不敢有任何异议,“填鸭式”的教学使学生形成一种被动的学习模式,学生只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探究性受到很大的限制。教师始终处于一种控制与主导的地位,学生处于一种服从于被动的被控制的地位。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控制者,是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者,教师是站在居高临下的位置上看待学生的,不容许学生有任何异议,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过程,教师选择学习的内容,学生接受学习的内容。由于师生之间很少有平等的对话和情感的沟通,缺乏交流和合作,学生对老师是敬而远之的。这种师生关系长此以往势必影响素质教育的发展。二、新课程改革下的师生关系(一)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21世纪是人类继续发展的世纪,也是人类人性复归的世纪。同样新的师生关系也应是充满人性的。民主平等应该是21世纪师生关系的核心。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再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的相互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情感关系。师生间的民主平等体现在知与情两个方面。知是说:教师与学生只是知识的先知者与后知者的关系,二者并不存在尊卑的关系,教师不以知识的权威者自居,不对学生存有偏见和歧视。情是说:教师与学生一样,在人格上是独立的。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学生需要教师的理解与尊重。新课程呼唤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下,教师也由幕前引退到了幕后,教师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课题讨论,谁先占有知识和学问,谁就首先有发言权。教师不再高高在上,教学由过去的“听我说”变为一起讨论,一起商量,在学生的学习中,教师首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以平等的身份主动地参与学生的学习。作为参与者,教师的任务就是经常深入学生的学习中,了解、倾听学生的需求,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认为教师是他们中的一员,愿意没有拘束的一起交谈和讨论,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随时掌握学生的问题,有的放矢的进行指导,实现彼此的资源共享和经验分享,让自己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充分的信任学生鼓励学生超前思维。学生要勇于向教师挑战,善于否定教师的观点。教师要突破“师道尊严”,倡导民主教学,使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获得了自由的空间,有了自主的判断,自主选择的余地。教师要使学生体验到教师以真正平等的态度把他们看作生活和学习上的伙伴。教师要满足他们的兴趣和心理需要,使学生能够确认自己是活动的主体,从而不断地确立个体意识,追求自身的价值,培养自尊的品质。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下,学生的学校生活是有责任感的生活,它们具有民主意识和责任感,这会使他们具有一种社会主人翁精神而影响他们的一生。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下,师生以多种角色,借助语言和非语言的手段与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在这种交流中学生不断地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表达自己的思想,调整自己的角色行为,懂得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与合作,形成生存所必需的社会交往能力。民主平的师生关系,营造了平等、友爱、信任、激励、轻松的环境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不会因为说错话而遭到严厉的训斥,不会时时处处胆战心惊、被动、压抑;学生不用处处提防老师,他们能自由的表现自己,他们能接近于被充分理解和充分接受的状态,他们将全身心的投入到大家所创造的融洽的关系氛围中去,增强师生的情感交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它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他对学生的发展影响是即时的、又是长远的,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的作用。(二)对话式的师生关系“对话”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以语言为中介所进行的交流与会谈,双方基于自己的理解结构,通过理解达到一种融合;是一种交往互动、沟通、合作、与民主、平等、理解、宽容联系在一起。“对话”需要在场的主体充分平等的进行沟通,而不容许任何一方出现“话语霸权”。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是一种对话过程,教师与学生作为平等对话的主体,在共同的情况下调动各自的背景知识,针对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发展,展开的对话与交流,通过辩论、商谈,最后达成理解与共识,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与成熟。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在场、相互理解、共同参与、彼此接纳与共同分享。在对话式的相互作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传统的对象性的主客体关系,而是一种精神性的交往关系,即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对话式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都需要转换。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对话的引导者。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扮演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而对话的师生观把教师从知识权威的神坛上拉了下来,倡导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管理者,而是对话的引导者。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它的正式职能外,他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以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对话者,知识的建构者,在对话关系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重视,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和听话者,而是与教师完全平等、相互尊重,具有民主合作精神的对话者,主动的知识建构者。在“对话”这种新型师生关系中,对话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存在“主体——客体”关系,也不存在“人——物”的关系,两者是作为具有独立个性和完整人格的主体共同步入“你——我”之间,实现“我”与“你”精神上的相遇,形成师生之间真正平等的“我——你”关系。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关系中,教师关注学生的整体人格,把学生当作一个整体的人来接纳、理解,同时也向学生真诚的敞开自己的整体人格而抛弃不必要的虚假和伪装。当教师真诚的对待学生、理解学生的内心、尊重学生的选择时,学生也会真诚的对待教师,向教师敞开自己真实的人格。对话式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脱离了“非人”的地位,作为主体被尊重,超越了主客体二元对立的传统思维方式。对话成为教学中师生关系的主旋律。
机械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精选6篇)
在生活中,报告与我们愈发关系密切,要注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格式。那么什么样的报告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我整理的机械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论文题目:
MC无机械手换刀刀库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本论文是开发设计出一种体积小、结构紧凑、价格较低、生产周期短的小型立式加工中心无机械手换刀刀库。主要完成以下工作:
1、调研一个加工中心,了解其无机械手换刀刀装置和结构。
2、参照调研的加工中心,进行刀库布局总体设计。画出机床总体布置图和刀库总装配图,要有方案分析,不能照抄现有机床。
3、设计该刀库的一个重要部分,如刀库的转位机构(包括定位装置,刀具的夹紧装置等),画出该部件的装配图和主要零件(如壳体、蜗轮、蜗杆等3张以上工作图。
4、撰写设计说明书。
本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进度安排
本课题采取的研究方法为:
(1)理论分析,参照调研的加工中心,进行刀库布局总体设计。
进度安排:
2009.3.16-3.20 收集相关的毕业课题资料。
2009.3.23-3.27 完成开题报告。
2009.3.30-4.17 完成毕业设计方案的制定、设计及计算。
2009.4.20-5.15 完成刀库的设计
2009.5.18-5.29 完成毕业设计说明书。
2009.6.01-6.08 毕业设计答辩。
主要参考文献
[1] 廉元国,张永洪. 加工中心设计与应用 [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5.3
[2] 惠延波,沙杰.加工中心的数控编程与操作技术 [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12
[3] 励德瑛.加工中心的发展趋势 [J]. 机车车辆工艺,1994,6
[4] 徐正平.CIMT2001 加工中心评述[J]. 制造技术与机床,2001,6
[5] 刘利. FPC-20VT 型立式加工中心[J]. 机械制造,1994,7
[6] 李洪. 实用机床设计手册 [M].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
[7] 刘跃南.机械系统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8
[8] Panasonic 交流伺服电机驱动器 MINASA 系列使用说明书
[9] 成大先.机械设计手册第四版第 2 卷[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11
[10] 成大先.机械设计手册第四版第 3 卷[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11
1 课题提出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1.1 课题研究背景
在数控机床移动式加工中移动部件和静止导轨之间存在着摩擦,这种摩擦的存在增加了驱动部件的功率损耗,降低了运动精度和使用寿命,增加了运动噪声和发热,甚至可能使精密部件变形,限制了机床控制精度的提高。由于摩擦与运动速度间存在非线性关系,特别是在低速微进给情况下,这种非线性关系难以把握,可能产生所谓的尺蠖运动方式或混沌不清的极限环现象,严重破坏了对微进给、高精度、高响应能力的进给性能要求。为此,把消除或减少摩擦的不良影响,作为提高机床技术水平的努力方向之一。该课题提出的将磁悬浮技术应用到数控机床加工中,即可以做到消除移动部件与静止导轨之间存在的摩擦及其不良影响。对提高我国机床工业水平及赶上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具有重大意义,且社会应用前景广阔。
1.2课题研究的意义
机床正向高速度、高精度及高度自动化方向发展。但在高速切削和高速磨削加工场合,受摩擦磨损的影响,传统的滚动轴承的寿命一般比较短,而磁悬浮轴承可以克服这方面的不足,磁悬浮轴承具有的高速、高精度、长寿命等突出优点,将逐渐带领机电行业走向一个没有摩擦、没有损耗、没有限速的崭新境界。超高速切削是一种用比普通切削速度高得多的速度对零件进行加工的先进制造技术,它以高加工速度、高加工精度为主要特征,有非常高的生产效率,磁悬浮轴承由于具有转速高、无磨损、无润滑、可靠性好和动态特性可调等突出优点,而被应用于超高速主轴系统中。要实现高速切削,必须要解决许多关键技术,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高速切削主轴系统,而选择合理的轴承型式对实现其高转速至关重要。其中,磁悬浮轴承是高速切削主轴最理想的支承型式之一。磁悬浮轴承可以满足超高速切削技术对超高速主轴提出的性能要求。但它与普通滑动或滚动轴承的本质区别在于,系统开环不稳定,需要实施主动控制,而这恰恰使得磁悬浮轴承具有动特性可控的优点磁悬浮轴承是一个复杂的机电磁一体化产品,对其精确的分析研究是一项相当困难的工作,如果用实验验证则会碰到诸如经费大、周期长等困难,在目前国内情况下不能采取国外以试验为主的研究方法,主要从理论上进行研究,利用计算机软件对磁悬浮控制系统进行仿真是一种获得磁悬浮系统有关特征简便而有效的方法。这就是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本课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磁悬浮轴承的应用与发展可以说是传统支承技术的革命。由于具有无机械接触和可实现主动控制两个显著的优点,主动磁悬浮轴承技术从一开始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磁悬浮轴承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37年,Holmes和Beams利用交流谐振电路实现了对钢球的悬浮。自1988年起,国际上每两年举行一届磁悬浮轴承国际会议,交流和研讨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1990年瑞士联邦理工学院提出了柔性转子的研究问题,同年G.Schweitzer教授提出了数字控制问题;1998年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的R.Vuillemin和B.Aeschlimann等人提出了无传感器磁悬浮轴承。近十年,瑞士、美国、日本等国家研制的电磁悬浮轴承性能指标已经很高,并且已成功应用于透平机械、离心机、真空泵、机床主轴等旋转机械中,电磁悬浮轴承技术在航空航天、计算机制造、医疗卫生及电子束平版印刷等领域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纵观2006年在洛桑和托里诺召开的第10界国际磁轴承研讨会,磁轴承主要应用研究为磁轴承在高速发动机、核高温反应堆(HTR-10GT)、人造心脏和回转仪等方面。国内在磁悬浮轴承技术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对磁悬浮轴承的研究起步于80年代初。
1983年上海微电机研究所采用径向被动、轴向主动的混合型磁悬浮研制了我国第一台全悬浮磁力轴承样机;1988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的陈易新等提出了磁力轴承结构优化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建立了主动磁力轴承机床主轴控制系统数学模型,这是首次对主动磁力轴承全悬浮机床主轴从结构到控制进行的系统研究;1998年,上海大学开发了磁力轴承控制器(600W)用于150m制氧透平膨胀机的控制;2000年清华大学与无锡开源机床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实现了内圆磨床磁力轴承电主轴的'工厂应用实验。目前,国内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等都在开展磁悬浮轴承方面的研究。2002年清华大学朱润生等对主动磁悬浮轴承主轴进行磨削试验,当转速60000r/min、法向磨削力100N左右时,精度达到小于8m的水平,精磨磨削效率基本达到工业应用水平。2003年6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磁悬浮应用技术研究所研制的磁悬浮干燥机的性能指标已通过江苏省技术鉴定,向工业应用迈出了可喜的一步。2005年“济南磁悬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的磁悬浮轴承主轴设备,在济南第四机床厂做磨削试验,成功磨制出一个内圆孔工件,这是我国第一个用磁悬浮轴承主轴加工的工件。此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近几年来,由于微电子技术、信号处理技术和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磁悬浮轴承的研究也取得了巨大进展。
从总体上看,磁悬浮轴承技术正向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1)理论分析更注重系统的转子动力学分析,更多地运用非线性理论对主动
磁悬浮转子系统的平衡点和稳定性进行分析;更注重建立系统的非线性耦合模型以求得更好的性能。
(2)注重系统的整体优化设计,不断提高其可靠性和经济性,以期获得磁悬浮轴承更加广泛的应用前景。
(3)控制器的实现越来越多的采用数字控制。为达到更高的性能要求,控制器的数字化、智能化、集成化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由于数字控制器的灵活性,各种现代控制理论的控制算法均在磁悬浮轴承上得到尝试。
(4)发展了多种新型磁悬浮轴承如:无传感器磁悬浮轴承、无轴承电机超导磁悬浮轴承、高温磁悬浮轴承。此外,磁悬浮机床主轴在各方面也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如:高洁净钢材Z钢和EP钢的引入;陶瓷滚动体,重量比钢球轻40%;润滑技术的开发,对于高速切削液的主轴,油液和油雾润滑能有效防止切削液进入主轴;保持架的开发,聚合物保持架具有重量,自润滑及低摩擦系数的特点从应用的角度看,磁悬浮轴承的潜力尚未得到的发掘,而它本身也未达到替代其它轴承的水平,设计理论,控制方法等都有待研究和解决。
3 课题的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3.1 研究目标
控制器是主动控制磁悬浮轴承研究的核心,因此正确选择控制方案和控制器参数,是磁悬浮轴承能够正常工作和发挥其优良性能的前提。该课题主要研究单自由度磁悬浮系统,其结构简单,性能评判相对容易、研究周期短,并且可以扩展到多自由度磁悬浮系统的研究。针对磁悬浮主轴系统的非线性以及在控制方面的特点,该课题探索出提高系统总体性能和动态稳定性的有效控制策略。
3.2 主要研究内容
(1)阐述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状况进行综述。
(2)对磁悬浮机床主轴的动力学模型进行分析,并将其数值化、离散、解耦和降阶等,为后续研究
1、 目的及意义(含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
本人毕业设计的课题是”钢坯喷号机行走部件及总体设计”,并和我的一个同学(他课题是“钢坯喷号机喷号部件设计”)一起努力共同完成钢坯喷号机的设计。我们的目的是设计一种价格相对便宜,工作性能可靠的钢坯喷号机来取代用人工方法在钢坯上写编号。
对钢坯喷号是钢铁制造业必然需要存在的一个环节,这是为了实现质量管理和质量追踪。我们把生产钢坯对应的连铸机号、炉座号、炉号、流序号以及表示钢坯生产时间的时间编号共同组成每块钢坯的唯一编号,适当的写在钢坯的表面。这样就在钢铁厂的后续检验或在客户使用过程中,如果发现钢坯的质量有问题,就可以根据这个编号来追踪到生产这个钢坯的连铸机、炉座、炉号、流序及时间等重要信息,及早的发现并解决生产设备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国外像日本、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对钢坯的自动编号,虽然其辅助设备较多,价格较贵,但大大提高生产的自动化进程和效率。并且钢坯喷号机具有设备利用率高、位置精度高、可控制性能好等优点。而在国内,除了少数的几家大型钢铁企业(宝钢、鞍钢等)引进了自动钢坯喷号机,大部分的钢铁企业仍然处在人工编号的阶段。
实现钢坯喷号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是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途径之一,钢坯喷号机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会有很大的市场。一方面因为人工的工艺流程不但浪费了大量的能量,而且打断了生产的自动化进程,从而致使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另一方面由于生产钢坯的车间温度很高,有强烈的热辐射,同时还有大量的水蒸气和粉尘,因此对其中进行人工编号的工人的劳动强度非常大,并且对身体是一种摧残,容易得职业病。所以无论从那个方面看都急需一种价格相对便宜,工作性能可靠的钢坯喷号机来代替人工编号。
作为一个大学生,毕业设计对我来说是展示我大学四年学习成果的一个机会,也是对我的综合能力的一个考验。我本人对“钢坯喷号机行走部件及总体设计”的课题也非常感兴趣,我一定会努力完成这次毕业设计的。总的来说,钢坯喷号机对于钢铁厂和这次毕业设计对于我都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2、基本内容和技术方案
本课题是基于机械设计与电子控制结合的技术来设计钢坯喷号机。经连连轧的钢坯规格为160mmx200mm的方形钢坯,用切割机割成定长,由300mm宽的输出通道送出。
1.基本内容
先拟定钢坯喷号机的总体方案,然后确定钢坯喷号机行走部件的传动方案及结构参数,最后画出钢坯喷号机行走部件的装配图以及零件图。
2.系统技术方案
(1)工作过程:启动机器PLC控制步进电机带动钢坯喷号机到相应的位置,按下启动键发送控制信号传到控制部件(PLC),控制部件发出控制命令给执行部件(主要是行走部件及喷号部件,行走部件带动喷头靠近钢坯表面,然后喷头进行喷号),喷号完成后喷头上升并清洗号码牌。再次移动喷号到下一个钢坯处。
(2)要求实现的功能:行走部件功能(喷号机整体左右的移动,喷号部件的上下前后移动,喷头的左右移动)、喷号部件功能(喷头喷号,清洗号码牌,号码牌的更换)。其中号码为(0—9)十个数字,号码可以变化更换。每个号码大小为35mmx15mm,号码间距为5mm。
(3)实现方案:
行走功能的实现:由于在钢坯上喷号并不需要很精确的定位,所以采用人工控制步进电机的方式移动整体喷号机来粗调。采用液压缸提供动力来推动喷号部件,并采用行程开关控制电机来实现喷号部件上下移动,下行程开关可以控制喷号部件与钢坯表面之间的间距和发出信号使喷头开始喷涂料并向右移动。采用液压缸推动,滚轮在导架上滚动的方式实现喷好机构的前后移动,并采用行程开关控制电机来实现喷头的左右移动,右行程开关可以控制喷头停止喷涂料并回到初始位置和喷号部件向上移动。
喷号功能的具体实现方案由和我一组的同学确定。
3、进度安排
3-4周 认真阅读和学习有关资料和知识,并翻译英文文献
5-7周 钢坯喷号机行走部件的传动方案及总体设计
8-9周 确定钢坯喷号机行走部件结果参数
10-13周 完成钢坯喷号机行走部件装配图及零件工作图
14-15周 准备并进行毕业答辩
1. 设计(或研究)的依据与意义
十字轴是汽车万向节上的重要零件,规格品种多,需求量大。目前,国内大多采用开式模锻和胎模锻工艺生产,其工艺过程为:制坯→模锻→切边。生产的锻件飞边大,锻件加工余量和尺寸公差大,因而材料利用率低;而且工艺环节多,锻件质量差,生产效率低。
相比之下,十字轴冷挤压成形的具有以下优点:
1、提高劳动生产率。用冷挤压成形工艺代替切削加工制造机械零件,能使生产率大大提高。
2、制件可获得理想的表面粗糙度和尺寸精度。冷挤压十字轴类零件的精度可达ITg---IT8级,表面粗糙度可达Ra O.2~1.6。因此,用冷挤压成形的十字轴类零件一般很少再切削加工,只需在要求特别高之处进行精磨。
3、提高零件的力学性能。冷挤压后金属的冷加工硬化,以及在零件内部形成合理的纤维流线分布,使零件的强度高于原材料的强度。
4、降低零件成本。冷挤压成形是利用金属的塑性变形制成所需形状的零件,因而能大量减少切削加工,提高材料的利用率,从而使零件成本大大降低。
2. 国内外同类设计(或同类研究)的概况综述
利用切削加工方法加工十字轴类零件,生产工序多,效率低,材料浪费严重,并且切削加工会破坏零件的金属流线结构。目前国内大多采用热模锻方式成形十字轴类零件,加热时产生氧化、脱碳等缺陷,必然会造成能源的浪费,并且后续的机加工不但浪费大量材料,产品的内在和外观质量并不理想。
采用闭式无飞边挤压工艺生产十字轴,锻件无飞边,可显着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1)不仅能节省飞边的金属消耗,还能大大减小或消除敷料,可以节约材料30﹪;由于锻件精化减少了切削加工量,电力消耗可降低30﹪;
(2)锻件质量显着提高,十字轴正交性好、组织致密、流线分布合理、纤维不被切断,扭转疲劳寿命指标平均提高2~3倍;
(3)由于一次性挤压成型,生产率提高25%.
数值模拟技术是CAE的关键技术。通过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可以在昂贵费时的模具或附具制造之前,在计算机中对工艺的全过程进行分析,不仅可以通过图形、数据等方法直观地得到诸如温度、应力、载荷等各种信息,而且可预测存在的缺陷;通过工艺参数对不同方案的对比中总结出规律,进而实现工艺的优化。数值模拟技术在保证工件质量、减少材料消耗、提高生产效率、缩短试制周期等方面显示出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目前,用于体积成形工艺模拟的商业软件已有“Deform”、“Autoforge”等软件打入中国市场。其中,DEFORM软件是一套基于有限元的工艺仿真系统,用于分析金属成形及其相关工业的各种成形工艺和热处理工艺。DEFORM无需试模就能预测工业实际生产中的金属流动情况,是降低制造成本,缩短研发周期高效而实用的工具。二十多年来的工业实践清楚地证明了基于有限元法DEFORM有着卓越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模拟引擎在大金属流动,行程载荷和产品缺陷预测等方面同实际生产相符保持着令人叹为观止的精度。
3. 课题设计(或研究)的内容
1)完成十字轴径向挤压工艺分析,完成模具总装图及零件图设计。
2)建立十字轴径向挤压成形模具的三维模型。
3)十字轴径向挤压成形过程数值模拟。
4)相关英文资料翻译。
4. 设计(或研究)方法
1)完成十字轴径向挤压成形工艺分析,绘制模具总装图及零件图。
2)写毕业论文建立十字轴径向挤压成形模具的三维模型。
3)完成十字轴径向挤压成形过程数值模拟。
4)查阅20篇以上与课题相关的文献。
5)完成12000字的论文。
6)翻译10000个以上英文印刷符号。
5. 实施计划
04-06周:文献检索,开题报告。
07-10周:进行工艺分析、绘制模具二维图及模具三维模型设计。
11-13周:进行数值模拟。
14-16周:撰写毕业论文。
17周:进行答辩。
一、毕业设计题目的背景
三级圆锥—圆柱齿轮减速器,第一级为锥齿轮减速,第二、三级为圆柱齿轮减速。这种减速器具有结构紧凑、多输出、传动效率高、运行平稳、传动比大、体积小、加工方便、寿命长等优点。因此,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飞速发展,国内已有许多单位自行设计和制造了这种减速器,并且已日益广泛地应用在国防、矿山、冶金、化工、纺织、起重运输、建筑工程、食品工业和仪表制造等工业部门的机械设备中,今后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二、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本文首先介绍了带式输送机传动装置的研究背景,通过对参考文献进行详细的分析,阐述了齿轮、减速器等的相关内容;在技术路线中,论述齿轮和轴的选择及其基本参数的选择和几何尺寸的计算,两个主要强度的验算等在这次设计中所需要考虑的一些技术问题做了介绍;为毕业设计写作建立了进度表,为以后的设计工作提供了一个指导。最后,给出了一些参考文献,可以用来查阅相关的资料,给自己的设计带来方便。
本次课题研究设计是大学生涯最后的学习机会,也是最专业的一次锻炼,它将使我们更加了解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困难,也使我对专业知识又一次的全面总结,而且对实际的机械工程设计流程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我相信这将对我以后的工作有实质性的帮助。
三、实施计划
收集相关资料:20XX年4月10日——4月16日
开题准备: 4月17日——4月20日
确定设计方案:4月21日——4月28日
进行相关设计计算:4月28日——5月8日
绘制图纸:5月9日——5月15日
整理材料:5月15日——5月16日
编写设计说明书:5月17日——5月20日
准备答辩:
四、参考文献
[1] 王昆等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 邱宣怀 机械设计第四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 濮良贵 机械设计第七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 任金泉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5] 许镇宁 机械零件 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
[6] 机械工业出版社编委会 机械设计实用手册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1. 设计(或研究)的依据与意义
十字轴是汽车万向节上的重要零件,规格品种多,需求量大。目前,国内大多采用开式模锻和胎模锻工艺生产,其工艺过程为:制坯→模锻→切边。生产的锻件飞边大,锻件加工余量和尺寸公差大,因而材料利用率低;而且工艺环节多,锻件质量差,生产效率低。
相比之下,十字轴冷挤压成形的具有以下优点:
1、增强劳动生产率。用冷挤压成形工艺代替切削加工制造机械零件,能使生产率大大增强。
2、制件可获得理想的表面粗糙度和尺寸精度。冷挤压十字轴类零件的精度可达ITg---IT8级,表面粗糙度可达Ra O.2~1.6。因此,用冷挤压成形的十字轴类零件一般很少再切削加工,只需在要求特别高之处进行精磨。
3、增强零件的力学性能。冷挤压后金属的冷加工硬化,以及在零件内部形成合理的纤维流线分布,使零件的强度高于原材料的强度。
4、降低零件成本。冷挤压成形是利用金属的塑性变形制成所需形状的零件,因而能大量减少切削加工,增强材料的利用率,从而使零件成本大大降低。
2. 国内外同类设计(或同类研究)的概况综述
利用切削加工方法加工十字轴类零件,生产工序多,效率低,材料浪费严重,并且切削加工会破坏零件的金属流线结构。目前国内大多采用热模锻方式成形十字轴类零件,加热时产生氧化、脱碳等缺陷,必然会造成能源的浪费,并且后续的机加工不但浪费大量材料,产品的内在和外观质量并不理想。
采用闭式无飞边挤压工艺生产十字轴,锻件无飞边,可显着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1)不仅能节省飞边的金属消耗,还能大大减小或消除敷料,可以节约材料30%;由于锻件精化减少了切削加工量,电力消耗可降低30%;
(2)锻件质量显着增强,十字轴正交性好、组织致密、流线分布合理、纤维不被切断,扭转疲劳寿命指标平均增强2~3倍;
(3)由于一次性挤压成型,生产率增强25%.
数值模拟技术是CAE的关键技术。通过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可以在昂贵费时的模具或附具制造之前,在计算机中对工艺的全过程进行分析,不仅可以通过图形、数据等方法直观地得到诸如温度、应力、载荷等各种信息,而且可预测存在的缺陷;通过工艺参数对不同方案的对比中总结出规律,进而实现工艺的优化。数值模拟技术在保证工件质量、减少材料消耗、增强生产效率、缩短试制周期等方面显示出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目前,用于体积成形工艺模拟的商业软件已有“Deform”、“Autoforge”等软件打入中国市场。其中,DEFORM软件是一套基于有限元的工艺仿真系统,用于分析金属成形及其相关工业的各种成形工艺和热处理工艺。DEFORM无需试模就能预测工业实际生产中的金属流动情况,是降低制造成本,缩短研发周期高效而实用的工具。二十多年来的工业实践清楚地证明了基于有限元法DEFORM有着卓越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模拟引擎在大金属流动,行程载荷和产品缺陷预测等方面同实际生产相符保持着令人叹为观止的精度。
3. 课题设计(或研究)的内容
1)完成十字轴径向挤压工艺分析,完成模具总装图及零件图设计。
2)建立十字轴径向挤压成形模具的三维模型。
3)十字轴径向挤压成形过程数值模拟。
4)相关英文资料翻译。
4. 设计(或研究)方法
1)完成十字轴径向挤压成形工艺分析,绘制模具总装图及零件图。
2)毕业论文建立十字轴径向挤压成形模具的三维模型。
3)完成十字轴径向挤压成形过程数值模拟。
4)查阅20篇以上与课题相关的文献。
5)完成12000字的论文。
6)翻译10000个以上英文印刷符号。
5. 实施计划
04-06周:文献检索,开题报告。
07-10周:进行工艺分析、绘制模具二维图及模具三维模型设计。
11-13周:进行数值模拟。
14-16周:撰写毕业论文。
17周:进行答辩。
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一、拟选论文题目:二、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要求:1. 引用外文文献不少于10篇,写出文献综述与选题书面报告,字数在3000字以上。2. 书面报告内容应包括:选题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基本框架,主要参考文献,预期成果和可能的创新点等;3. 填好“论文选题报告及论文工作计划”表,连同书面报告一起交研究生院备案;4. 书面报告的格式见附件。三、导师对选题报告的评语(就研究生对该研究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的了解情况、研究方法和手段、预期成果予以评价):四、评审小组对选题的意见(是否同意选定该课题、是否同意选题报告通过、以及对下一阶段研究工作的建议;其他建议,如限期重作选题报告、终止培养建议等):五、论 文 工 作 计 划六、附件(一下为附件内容)拟选论文题目一、选题背景和意义二、国内外研究动态三、论文主要研究和基本框架四、预期成果和可能的创新点五、主要参考文献
在不断进步的时代,报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多数报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发生后撰写的。一听到写报告马上头昏脑涨?以下是我整理的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课题的提出
新课改逐步进入课堂,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有了新的变化。课堂教学变得开放,灵活,学生的主体性,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究的机会,也相应增多,老师的主导性显示无尽的力量,改革教育方法,探索高效课堂的模式,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关注点,并成为教研的课题。
实施开放式高效课堂教学,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以积极的态度去主动探求知识,这种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变“畏学”“苦学”为“乐学”,“我要学”;成为一种愉快的学习。体验到学习数学过程是不断地发现,探求,总结,不断的创新,从学习的成功获得乐趣,实现成功,从中树立信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出高素质人才。这种模式的探索,是激活学生思维,充分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有效途径。同时,又能快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目前,学生的思想活跃,正处于形成各种兴趣的最佳时间。我们教师要抓住有效的时期,进行教育。然而,如今数学教学情况不令人满意,只有少部分学生接受能力较强或有强烈的学习意愿。大部分学生走进了“苦学”的状态,身心疲惫,把数学学习当成苦任务去完成。其中,40%左右的学生由于数学基础差,对数学产生了“厌学”的情绪。另有30%左右的学生,认为初中数学无用而直接放弃。这对数学质量的提高影响极大,因此,解决好这种现状成为当务之急的首要任务。
1、教学改革是发展只需。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学校的教育,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当今社会的迅猛发展急需我们进行教育改革。
2、高效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精讲多练,适应社会的发展是顺应时展的需要,更是教改提高教育质量的必须。
3、高效是充分利用有效的时间,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
高效的教学艺术,是指教师在教学应用各种方案,合理有效,快捷地掌握更多知识的教学方法。使知识的能量做到最大的释放。
本课题研究依据课堂教学依托社会环境,从数学教学的性质和特点出发,针对我校的情况,引进新课标的基本理论,及当今的教育思想探求开展初中数学教育的方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实现师生互动,面向社会,向社会生活开放、拓宽数学教育途径,使学生在课堂中用数学,学数学,让学生喜爱数学,知道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课堂教学是充分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发展的需要,个性特征,认知水平,思维能力的不同,以教师为主导,学习为主体,交流合作为主要方式,课堂活动为支持,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情景,加强课堂内容,获取更大的效益。也是我们研究课堂教学的力量源泉。
二、理论依据
1、基于优化教学理念:即在有效的时间取得最大化的效果,全面地孝虑教学规律,教学原则,现代化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奠定了本课题研究依据。
2、有效的教学理论。它的基本观点是教学有没有教学效率,是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最大的能量,教师的教学就是要将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大化,因而,有效教学理论成为本研究最直接的研究依据。
三、课题研究目标
1、科研目标。
通过研究,增长教师的智慧,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在数学教学上有所新的突破。
2、发展目标。
活跃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终身受用。
四、课题内容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有效时间,把握情况,注意取舍,做到让学生多讲一些,多做一些,更轻松一些,让学生学的更多一些。
五、研究方法
(一)调查法。
1、学生对数学的喜欢情况。
2、互助学习,以通俗的语言表述知识。
3、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引人生活中。
(二)案例法。
(三)文献法。
(四)行动研究法
六、研究成果
1、增强主体意识:
通过实验,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得到较好的发展。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联系社会生活构建数学模型,参与,合作展示学生的能力,语言能力有极大的提高。
2、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视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从兴趣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培养了学生的良好的习惯,创新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3、提升了教师的素养。
从枯燥的教学中,转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中,更灵活有效地解决难题年轻教师迅速成长。
4、撰写一些案例,心得,论文,提炼了一些好的经验和方法。为今后的研究累积了丰富的素材。
论文《数学问题生活化》
案例:《应用题教学的对策》
七、研究过程
(一)从兴趣和能力着眼。
1、数学话题轻松,使学生对数学有需求感。
2、让快乐进入课堂,相信学生,共同进步。
3、体会数学与生活联系的密切感,展示数学在生活中的美。
(二)合作讨论。
1、建立师生和谐关系。
2、让神奇的数学从生活体现。
3、记好课堂笔记。
(三)共同进步。
1、结对子帮助学生共同进步。
2、诊治错题,找出症结,引以为戒。
(四)师生的共同反思。
反思是教与学的力量源泉,是探索,总结,再探索,再总结的一个提升过程,逐步完善教学,而学生也逐步掌握知识的内涵,扩展其外延,并应用于生活实践。
八、课题研究反思与设想
1、结题不停止前进的步伐。
尽管我们这一课题按计划即将结题,但我们仍要坚持研究,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巩固与推广并拓展。
2、主要问题和今后设想。
在整个研修中,还有一些未尽之事,但反映状况良好,今后继续加强教师科研能力,在学中研,研中学,多次反复的提升,增强信心,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一、选题依据
快乐教学方法已在教育部门开展了十多年了,这一思维方式基本上走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但由于农村学校的条件限制和人们观念的改变不足,远远落后于实践的需要。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语言生活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不断地创新。
然而,目前我校仍很匮乏,把启发式教学,情景式教学,电子教学等误以为是语言生活化。有许多问题和困难,例如:教师的自身素养,学生学识的欠缺,生活范围的局限性等等。此外,加之中考的主导,教学评价的不足,造成了教改的不能深入。
新课标的变化,要求以发展学生为本,注重学生学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个方向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使语言的生活化能完全地融人到教学改革之中。在教学中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可使课堂产生融洽,合作,互敬的气氛,为营造良好的动力机制。故而,本课题组就对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教学作了一些实践研究,探索出新的教学风格。
二、理论价值
语言生活化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且,可作为一条教学原则,是追求人性化和创造性质的教学。因此,实践中产生新的做法和思想,可丰富教学理论的内涵。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知识的重现,重现确认,这不仅是教学的要求,也是跟随时代的必需。是教育理论思想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数学语言生活化是联系知识、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具有开放性,提升了人们对教学中问题的认识。作为教师要做一个好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表达出想要表达的事情,是教学主导与主体的体现。它应归交往行为的范例,可以丰富理论,起到活学活用,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三、实践意义
课堂教学的要点是要用语言来交流,言谈与倾听,沟通与合作。以师生心理世界开放为特性,以互动为方式,使师生之间心灵世界得以相遇,从而引发学生智慧火花,激发学生创新的灵性,教师的专业化也会得到很大的`发展。
语言的生活化,不仅可以把知识引入社会实践,而且可以启发学生促进其积极思考,给学生以更广阔的思维空间的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和创新思维,是对传统教学的深刻革命,同时也是给学生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
针对本课题的研究,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其找到适合掌握知识的方法,并能熟练地,准确地运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升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建构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
四、研究内容
1、联系生活实际的知识及其应用范围。
2、对语言生活化程度的理解和表述。
3、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知识,用日常生活的语言表达。
4、对数学教学的辅助指导作用方法。
五、研究途径
1、收集资料法:查阅资料,了解知识的动态,借鉴有用的做法。
2、调查法:了解学生学习知识后的运用效果,并提出新方法。
3、行动研究法:分析实施中的问题,并不断地改进。
4、经验总结法:对课堂实践研究、分析、整理相应的方法。
六、进程设计
(一)准备阶段:
1、收集资料,确定研究方向与研究策略。
2、学习有关理论,落实课目。
3、了解学生学习现状,并了解其障碍,找出问题,写出报告。
4、为研究课题提供情况,找到研究的基点。
(二)实施阶段:
1、分析学生学习障碍,规划好“语言生活化”的实施方案。
2、边实践边改进,克服旧的教育理念的习惯思维,顺利开展研究。
3、整理可操作性资料,在教学中研究实践。
4、写出相关论文,写出结题报告。
七、研究能力
本课题聘请了我校数学组成员,他们中有经验丰富的高级教师,也有学校的教学中坚,县级优秀教学能力,等大力的支持。有编写学习资料的青年教师,他们教学成绩优异,获得社会的好评,所以我坚信本课题能保质保量地完成。
八、实施方案
1、保证每周有1节课时间进行课堂实践研究。
2、直接参与课堂教学,在实践中设计教学方案,做到灵活多变、生活化。
3、教学中注重师生互动,通俗易懂,使学生有化繁为易的感受。
4、研究过程中,请相关教师给予帮助,提出建议,及时改进。
5、从学生的学习效果来寻找教学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
6、做好记录,总结经验和教训,产生研究成果,写出论文。
九、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知识与实践中生活的联系。
2、通过语言生活化,重设教学“场景”
(二)难点:
1、生活中教学知识的寻找
2、做好主体性和主导性的平衡
3、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营造学生敢于设问的场景
十、预期成果
(1)形成初中数学课堂中语言生活化得失的分析。
(2)促进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
(3)总结经验,促进教学,撰写论文。
(4)指出对教学的指导作用及其得与失。
中科院化学所工程塑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取得的成就有:单体插层缩聚制备了尼龙6/粘土纳米复合材料,可大幅度提高其热变形温度,扩大了材料的应用范围,并对插层剂的碳链长度与有机蒙脱土的层间距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PET/粘土、PBT/粘土纳米复合材料,提高了材料的热性能和阻隔性,其中PET/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晶速度较PET提高了约5倍。此外还通过聚合物溶液插层及熔体插层分别制备出硅橡胶/蒙脱土及PS/粘土纳米复合材料,其中硅橡胶/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各项物理、力学性能指标得到很大提高,可代替气相白炭黑填充硅橡胶,具有实用前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PLS纳米复合材料将会广泛应用于高分子材料及其它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