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关于武夷山论文范文资料

关于武夷山论文范文资料

发布时间:

关于武夷山论文范文资料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我整理的景点的说明文作文600字范文5篇_说明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武夷山位于福建省北部,被联合国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如果叫我用一句话来形容她的美丽,那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武夷山,文化历史悠久,早在夏商时期,就有古闽族与古越族人在此繁衍生息,如今,这里的景点众多,星罗棋布,就让我带你到最美的地方去看看吧!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九曲溪。人们常说:“闽中山水的奇以武夷山为第一,武夷山美在九曲溪。”这话一点没错,你瞧,她波光粼粼、清澈见底,是不是想掬一捧清水尝一下味道?尽管喝吧,这水,纯净着呢!九曲溪全长9。5公里,平均宽度7米,山挟水转,水绕山行,弯弯曲曲,每一处拐弯,便会别有洞天,由于它共有九大奇景,因此称为“九曲”。

登上竹筏,让我们漂流九曲,尽览山色。瞧见了吧,这是第一曲中的“怒吼雄狮”,这可不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据说,它是武夷的保护神呢!来到二曲,面前这座秀气而又美丽的山峰叫什么你知道吗?她就是著名的玉女峰,亭亭玉立于溪畔,成了武夷的永久象征。三曲的绝壁悬棺令你惊叹吧,四曲的元代御茶园令你着迷吧,五曲的朱熹“武夷精舍”令你流连吧,别急,上了六曲的峰顶,你都可以把这些景色尽收眼底。七曲中雄立溪北的是三仰峰,是武夷景区最高一峰。而八曲,以奇石著称,“青蛙石”、“水龟石”、“猫儿石”……到了九曲尽头,平川沃野,豁然开朗,当年朱熹曾留诗一首:“九曲欲穷眼豁然,桑麻雨雾见平川。渔望更宽桃源路,除是人间别有天。”

除了有美丽的景致,武夷山还有很美的神话传说呢,如果有时间坐下来,我一定给你美美地讲上几段,定让你流连忘返,陶醉其中。

在我念一年级时,去过重庆云阳的张飞庙,那真是个“活人庙”。

走进张飞庙的大门,就会看到石像做的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正围着摆满酒、肉、菜的.桌子谈笑风生。关羽拿着酒壶倒上一杯酒,就要和举起酒杯的刘备、张飞二兄弟美美地饮上一杯。看着他们脸上那微笑着的表情,我还以为他们是打了个大胜仗正在庆贺呢——后来听爸爸说这是“桃园三结义”,开始了蜀国的建国征程。

参观过“桃园三结义”后,爬上几坡梯子,就可以看到张飞骑在飞奔着的马背上,横冲直撞,无人能挡。你看,张飞举着宝刀,神情严肃得很,可能这场战争非常重要吧,要不怎么像谁惹怒了他似的,眼睛死死盯着前上方,注意着周围的一点风吹草动?要说张飞的坐骑,那更是知道这场战争的重要性,一点也不偷懒。只见它两只前蹄高高抬起,头也高高地昂着,眼睛紧盯着前方,使劲地奔跑,好神气哟!有了他们主仆二人的亲密配合,难怪张飞一能在长板坡吓退敌人大军。

张飞庙到处都是好看的石像,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也去细细游赏。看过张飞石像,经过几根石柱,来到了一个楼阁上。楼阁里整齐地挂着许多幅书法作品,把整个楼阁装扮成书香楼了。我当时虽然不知道是谁写的,但我想一定是伟大的作品。这些作品非常吸引游客,时常听到“这幅字好!”“这幅字妙!”的称赞声,没有一个不给点评语的。虽然不知道上面写的什么,也不知道书写者的书写水平到底怎么样,但看到别人都在称赞,我也随口说了一句:“这字真是太绝了!”

要是有机会,我一定会再去张飞庙,欣赏那里栩栩如生的石像和人们无穷的智慧

我的家乡在湛江,那里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

清晨,太阳升起来了,给无边无际的大海穿上了红色的衣裳,一阵海风吹过,海面泛起了朵朵浪花,美丽极了。

沿着海岸线是大片金色的沙滩。贝壳和海星正躺在沙滩上“晒太阳”,白色的浪花唱着欢快的歌谣,小朋友们在沙滩上玩耍、嬉戏。他们的小脚丫在沙滩上留下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你仔细观察,会发现沙滩上有许多小洞,那里是螃蟹的家。只要你用小木棍去掏它的“家”,它就会用那锋利的“大剪刀”来夹住木棍,你就可以像钓鱼一样把它“钓上来”,这些傻家伙,真是太有趣了!

在沙滩的不远处有一个饭店,这个饭店的外形独特,它是用一艘旧轮船改建的。饭店一共有三层,每一层不但有漂亮的餐厅,还有一个大大的甲板。你可以站在甲板上呼吸新鲜空气,欣赏美丽的风景。偶尔你会看到有鱼儿跃出水面,我想“大概鱼儿也想来欣赏这美丽的海景吧!”

饭店的海鲜新鲜又美味,那香喷喷的烤生蚝、鲜嫩可口的炒鱼片、色香味美的大龙虾。吸引了许许多多的中外游客。现在想起来还让我直流口水呢!

这就是美丽的湛江海滨,欢迎您有时间来这里做客!

春节前,我和爸爸妈妈回姥姥家过年的时候路过西安,爸爸妈妈带我参观了西安的古城墙。

我们买的门票背面介绍说,这座城墙距今已有六百余年,城墙高12米,基宽16—18米,顶宽12—14米,城周有观敌台98座,四周均有登城马道,有垛口5984个。城外有护城河,四门跨河外设有吊桥。它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比较完整的唯一的一座封建古城墙。

我们是从南门上城墙参观的。南门也叫“永宁门”,算是南边的一个主城门。没有见到城墙之前,妈妈给我讲了一些有关城墙的事,我还以为城墙就是一堵普通的围墙,心想围墙有什么好参观的呢?再说,人又怎么能上到墙上,而且还能打仗呢?我的脑子里出现了一串串的问号。可是等我来到城墙下抬头一看,才知道这城墙好高啊!足有三四层楼那么高,而且非常厚,这哪是普通的围墙呀。我们顺着城门边的楼梯,也就是登城马道上到了城墙的顶上。一上去,我就更惊奇了,城墙的顶上真宽呀,足可以并排开四五辆汽车!上面还长的有树呢?靠着城外的那一面墙很高,大概有两米高,顶部有一个个长方形的垛口,那些垛口都是以前守城的士兵观察敌人用的。如果敌人进攻了,还可以开弓放箭。靠城里的那面墙稍低一些,只起了防护的作用,以免人掉下去。城墙顶上的地面是斜的,外高里低,这样雨水很容易流走。我爬上台阶从垛口往下看,看到了城墙外的护城河和河上正对着南门的吊桥,还有远处马路上来来往往的人们和汽车。

站在城墙上,我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古代的人能建造出这么雄伟的城墙,他们真是太了不起了,他们一定很聪明,也一定很勤劳。这次我参观西安古城墙收获真大呀!

每当读到“长江三峡”这一篇课文的时候,我总想亲自去领略一番那的湖光宝色。今天,我终于如愿以尝,来到了这游览观光胜地——长江三峡。

当我们到达了第一个峡——龙门峡的时候,那里的水是漩涡连漩涡,波浪推波浪。我们的船摇摇欲坠,好像随时随地都会有翻船的危险。长江三峡可真像课本里所描述的一样水急、船险。当我们过了龙门峡,眼前就出现了一块大石头。它犹如一匹瘦马的身子,在身子的前面有一条石缝,头就好像在这一条石缝里。我想:“这也许就是书上所说的‘山奇’了吧。”就在这时,导游阿姨对我们介绍说:“这叫做‘钻马石’。”接着又绘声绘色地说起了关于这块大石头的故事: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吝啬的财主。他买了一匹马用来磨磨,既不给它草料吃,又不给他水喝。那匹马后来实在忍受不了了,就从财主家里逃了出来。一直逃到了悬崖上,眼看财主就要追上来了。那匹马再也受不了财主的虐待,就毅然的向石缝里钻。可是,钻了一半就死了。当财主赶到的时候,立刻死了。

接着,我们又来到的第二个峡——巫峡。那里的水比起第一个峡,可要汹涌多了。不过,我们的小船最后还是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穿过了这个险峡。后来,我们还穿过第三个峡,看了《十万个为什么》上未解之谜的悬棺……

夕阳西下。我们的小船静静地靠岸了……

重复的写武夷山好美啊,写到330字就好了

武夷山遗产地处中国福建省的西北部,江西省东部,位于福建与江西的交界处。 总面积999.75平方公里,通用福建赣语、闽北方言和国语。 根据区内资源的不同特征,将全区划分为西部生物多样性、中部九曲溪生态、东部自然与文化景观以及城村闽越王城遗址等4个保护区。 核心面积63575公顷,核心次面积36400公顷,同时划定了外围保护地带--缓冲区,面积27888公顷。 武夷山三国时别名:正平山。武夷山西部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分布着世界同纬度带现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东部山与水完美结合,人文与自然有机相融,以秀水、奇峰、幽 武夷山玉女峰 谷、险壑等诸多美景、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众多的文物古迹而享有盛誉;中部是联系东西部并涵养九曲溪水源,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区域。 鉴于武夷山有上述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自然与文化资源,中国 *** 推荐武夷山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 武夷山于1999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武夷山”的传说1.武夷山: 传说尧舜时期这里是一片荒芜之地,更没有什么武夷山这个名字了。 后来彭祖一家人来到了这里居住,当时洪水泛滥,民不聊生。 彭祖儿子彭武和彭夷,在此开山挖河,疏通洪水。 从而涌现出这一片美景胜地,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他们挖的河就是九曲溪,后人为了纪念他们就把这一带的山峰取名为武夷山,并在九曲溪汇入崇阳溪的地方,建造了武夷宫。 玉女峰,大王峰,铁板嶂:传说天上有位仙女,喜爱人间的美景,来到了武夷山,便迷上了这里的风光,舍不得离开了!临溪梳洗,含情顾盼。 玉女峰下有一处深潭,名为浴香潭,传说是仙女沐浴的地方,峰侧有一处岩石,你们看看就是那处刻有“镜台”二字的岩石,是仙女梳头的地方,叫妆镜台。 和仙女相爱的大王也跟随来了。 谁知妒忌他们的铁板鬼,不怀好意,暗暗向玉皇告密。 玉皇一怒之下,说他们私自下凡相爱,有违天条,便将他们变成了两座山峰,就是现在的玉女峰和大玉峰。 铁板鬼还不死心,自己死皮赖脸化成了一块岩石,横在他们的中间,叫他们近在咫尺,而没法见面。 有人说,这铁板嶂是仙女跟前的一位贴身丫头。 她见仙女、大王变成了岩石,心痛欲绝,也离开了天廷,跑来这里,想将仙女和大王连在一起。 因为她正想搬动时,给玉皇发觉了,也将她变成了一块岩石,变成了现在的铁板嶂,不能动了。 可是,她还在为仙女、大王两峰传话捎信呢?2. 武夷山酒坛峰的传说 很久以前,九曲溪畔有一位老农夫,他酿造的米酒醇美甘冽,只要酒坛一开,武夷山就三天三夜都飘逸着浓浓的酒香。 种田的乡亲喝了老农夫酿造的米酒,干三百六十五天活都不劳累;赶路的喝了老农夫酿造的米酒,走九千九百里都不觉得辛苦。 人们对老农夫,从心底里喜欢,尊敬地称他为“田父”。 田父的名字,随着他的酒香飘荡,传遍了四面八方。 那时节,下八洞的八仙,各显神通过了东海,游玩了不少名山大川。 这一天,闻到武夷山的酒香,暗暗称奇。 铁拐李忍不住垂涎欲滴,对同伴嚷道:“错过这等好酒不喝,真枉为一世神仙,我老拐可要到武夷山走一遭了。”其它仙人一听正合心意,于是,有的打扮成贩茶商客,有的打扮成云游道士,一齐寻到九曲溪畔田父家里来喝酒。 田父象往常一样,舀出自己的美酒,热情款待这些客人。 八仙喝了田父的美酒,连声称好,赞不绝口。 他们虽然尝过仙家玉液,也尝过人间佳酿,却从来没有喝过武夷山农家如此香浓味美的米酒,真是上品。 打这以后,八仙就不愿到别的地方游山玩水了。 尤其是铁拐李,自喝过田父的米酒以后,可算找到“亲家”了,天天柱着拐杖,一瘸一瘸,到田父家买酒喝,喝完还要装一葫带走。 日子久了,倒和田父交上了朋友。 那天,铁拐李在田父家喝酒,三杯落肚,面泛红光,晃着脑袋问田父:“你怎么能酿造出如此奇妙的上等美酒呢?” 田父指着远处的丹山回答:“这酒是武夷山下良田里长出的稻米酿造的。” 铁拐李点点头:“还有呢?” 田父指着门前的碧水回答:“这酒是取九曲溪里的甜美溪水酿造的。” 铁拐李又点点头:“还有呢?” 田父指着桌旁酒坛回答:“这酒是用遇林窑烧制的瓷坛酿造的。” 铁拐李眼睛亮了,兴奋地叫起来:“好啊!这三件都是武夷山的奇珍,难怪你能酿出这么绝好的美酒!”他连连夸赞田父,高兴地手舞足蹈,竟忘记了还要和其它七仙一道去赴瑶池的蟠桃宴会呢! 等七仙找到田父家中,拉走铁拐李,赶到瑶池的时候,蟠桃宴会已经开始了。 只见一排排桌面上,摆着老大老大的仙桃,一位位客人面前,斟满了喷香喷香的仙酒。 众仙云集,杯觥交错,好一派热闹景象。 那铁拐李赶忙坐入席中,举杯便喝,酒刚入口,却“哇”一声吐出来,筵席上的众仙都看懵了。 王母见了觉得奇怪,便问八仙。 铁拐李是个直性子的人,抢先答道:“你这瑶池琼酿算什么酒,还不如武夷山田父家的米酒好喝!” 正在这时,从武夷山飘来一阵酒香,萦绕在瑶池之上,宴会上众仙闻到,馋涎欲滴,那王母也禁不住直咂嘴巴,责备酿酒大仙,竟不如人间的一个农夫。 酿酒大仙羞红了脸,半天说不出话来。 铁拐李眼睛眨眨,对王母说:他愿与酿酒大仙一同去向田父买回一坛米酒,让众仙也尝尝人间佳酿,享享口福。 王母这才转怒为喜,吩咐二人快去快回。 二仙人飘然来到田父家中,铁拐李一五一十说明来意。 田父听说仙人要喝凡酒,心里也乐了。 田父说:“行,我送你一坛米酒就是了。” 二仙大喜,铁拐李连声称谢,酿酒大仙抱起田父送的一坛美酒,辞别田父,急着赶回瑶池。 那铁拐李腿脚不方便,又这样来回奔波,累得够呛。 半路上,他只好叫酿酒大仙把酒先送回去,自己慢慢地走,但他再三交代:“这酒好,你千万要给我留几碗!”酿酒大仙一口答应,抱着酒坛先走了。 王母见了武夷山田父的米酒,一尝果然美极了,真是名不虚传,非常高兴,命酿酒大仙斟给席上的众仙品尝。 酿酒大仙只顾给大家斟酒,忘记了铁拐李的交代,等铁拐李到了,酒坛里的酒已经不多了。 铁拐李回来,累得气喘吁吁,早想喝上几碗米酒解乏,一看他的酒碗空空的,再看酿酒大仙抱着酒坛给众仙斟酒的样子,知道坛里没剩多少酒了,顿时怒从心起,火冒三丈,举起拐杖就打酿酒大仙。 酿酒大仙慌忙躲闪,只听“当啷”一声,人没打到,倒打中了田父的酒坛。 酿酒大仙抱不住,手一松,酒坛骨碌碌滚出瑶池,落到人间。 真是巧,那酒坛不偏不倚,竟落到武夷山五曲南岸的山中。 只是被铁拐李打裂了一道口子,剩下的米酒从裂缝涓涓流入九曲溪。 后来这只酒坛化成了武夷山的一座奇峰,象根擎天柱,也象个石坛子,壮观极了。 人们便叫它天柱峰,知道它的来历的人,都称它为酒坛峰。 人们说,那酒坛里剩下的米酒,至今还日夜向九曲溪流淌,那酒香便也飘逸不尽。 因此,用九曲溪水造的佳酿,美味芬芳,大家给它取了一个很美的名字“武夷流香”。

俗话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虽然我不是智者,但对于武夷山,你去了就知道原来人间居然有此胜景。“三三秀水清如玉,六六奇峰翠插天”,构成了奇幻百出的武夷山水之胜。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游武夷山心得感悟800字 范文 ,感谢您的欣赏。

游武夷山心得感悟800字范文1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那是孟郊高中时的那一种兴奋,就好比我们去武夷山时的那种心情。伴着高铁的哐哐声,大人们在谈着武夷山的山青水秀,我和珍珍、贝贝、灯灯在打打闹闹、嘻嘻哈哈,玩得不亦乐乎,一路闹到了武夷山。

老天眷顾,下午天气不热,时有凉风习习,一线天,我们慕名而来。沿着台阶,一步一步地往上走。越往前走,就越昏暗,我们只能扶着岩壁,一步一步地往前摸索。突然,我撞到了阿福叔的屁股,队伍停了下来,前面飘来一句话:“好像一个胖子卡在上面了,侧着身子也过不去。”大家哈哈哈地大笑起来。我问爸爸:“是不是下雨了,崖壁都湿了,而且感觉有水花飘在我脸上了。”爸爸却默不作声,我很疑惑。继续往上走,我又被淋了,再一次问道:“到底是什么东西淋我头上了?”爸爸忍不住了,扑哧一声笑了出来。说:“你可以闻闻看。”我半信半疑,照做了。“骚味很重”我回答。爸爸说:“那是蝙蝠屎和蝙蝠尿。”这就是这个山洞臭的源泉。“说到臭,也怪,我立刻闻到了一股“沁人心脾”的恶臭,我急忙捂住鼻子说:“好臭啊!”不知走了多久,终于出了山洞,我大口大口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从来没有觉得呼吸是这么美妙的一件事!

听别人说,九曲溪是武夷山的精华,起个大早我们马不停蹄地赶到。远远望去,青山绿水,交相辉映,点点竹筏,激起星星白浪,宛如一幅山水田园画。晨雾未醒,泛舟溪上,心旷神怡,热情的舟子,用着粗犷的喉音,讲述着九曲溪——九曲十八弯的岁月 故事 ,那是朱子亲笔题字,那是千古未解之谜——悬棺,那是白龙马的鹰愁界,那是大王峰和玉女峰的离愁别绪,渐渐地,我陶醉了,陶醉在这凄美的神话 传说 里了…这时,仿佛山的另一边传来晨钟暮鼓的声音,突然将我惊醒了。哦,是调皮的艾艾的惊呼声,溪由平流复入湍急,猛浪若奔,急驰而去。那清澈见底处,那小的白鱼,大的红眼鱼,随筏逐游,不离不弃,似与游者相乐。两岸青山连绵不断,青树翠竹,黄花菜、老岩茶树,排排点缀在崖壁上。“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不就是这种美感吗!

虎啸岩的好汉坡,我原以为已经是武夷山中最险的地方了,但是天游峰是武夷山的第一险峰,不高,但以陡著称,征服它,比征服好汉坡还强大。远望,壁立千仞;近望,宛如沧海一粟,攀登的人好似蚂蚁搬家。攀登就此开始,我们心一横,一路上冲,没一会,气喘如牛,汗流浃背,只能妥协了,只好休息了。喝了些水,调整一会儿,稍感舒服,咬紧牙根,继续上冲。我紧跟父亲的脚步,四肢并用,到达半山腰,两脚踩在狭小的岩石上,往下看,万丈深渊,往上望,险峰入云,让我如履薄冰,心惊胆战,特别是有风时,让我晕眩,不敢久留。无奈,只能继续上爬,好些时候,感觉脚都不听我的使唤,继续向上。我一路紧抓铁链,一步一步往上挪,这突然让我想起,红军飞夺泸定桥是多么得艰难啊!到了山顶,我深吸了一口气,放眼望去,一览众山小。九曲溪宛如一条绿色的哈达,在崇山峻岭中飘扬,映着夕阳,斑斑驳驳。无限风光在险峰,值得!

转眼四天的武夷山之旅就这样依依不舍地结束了,“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我想对武夷山说:“后会有期……”

游武夷山心得感悟800字范文2

每当我翻开相册,都会看到和妈妈去福建武夷山的留念照,看着我们灿烂的笑容,总会把我的思绪拉回到那一天。

听大人们说,武夷山属于丹霞地貌。它还有“奇秀甲东南”的美称。那天,我和妈妈下了火车,跟随导游,就来到我们游玩的目的地。我心想:武夷山到底哪儿美?真让人迫不及待!我们刚迈进大门,印入眼帘的是一座座雄伟秀丽的山峰,倒映在清澈的溪水之中,像一幅清秀淡雅的水墨画。抬头仰望着那一望无际的天空,在几朵白云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美丽,使人心旷神怡。

我们继续前进,来到了武夷山著名的天游峰。我向上望去,有许多人在爬山,就像无数的黑点在移动。我和妈妈也挤进了队伍,缓慢地向前走着。太阳高照,我们都流下了豆大的汗珠,衣服都浸湿了。偶尔有几阵凉风拂过,但依然使我感到闷热。过了一会儿,我们成功登上了山顶。站在山顶,一阵阵凉风吹来,凉丝丝的,舒服极了。我极目远眺,一座座峰峦林立的山峰耸立在九曲溪的两旁,在九曲溪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庄严美丽。我低头鸟瞰,还有许多人向上走着,队伍还在不断的前进。我们在山顶休息了一会儿,又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下山了。

武夷山不仅天游峰景点有名,而且九曲溪也很著名。武夷山风景的精华就在九曲溪,溪水碧清,折复绕山,形成“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的九曲之胜。我们坐在竹筏上,看到了两旁形状各异的山峰,有的像友好的三姐妹,从高到矮,从瘦到胖;有的像一个巨型汉堡,使我们垂涎三尺,真想咬一口;有的像一个大写字母“M”;还有的像一只爬出水面的乌龟······九曲溪溪水真清,清的可以看见沉在溪底的石子;九曲溪溪水真绿,绿得像一块美丽无暇的翡翠;九曲溪溪水真静,静得像一面大镜子。我在溪水中还看见了许多活蹦乱跳的小鱼,它们时而在清澈的溪水中,自由地游来游去,时而露出了水面,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我们欣赏着周围的风景,时间也如流水般的溜走了。

武夷山不但九曲溪很著名,而且一线天也很有名。我们来到一线天的洞口,队伍排得很长,密密的,就像一条流动的小溪。越往洞里走越黑,黑得伸手不见五指;越往洞里走越害怕,有胆子小的小朋友,发出了尖叫声,旁边的人被她突如其来的举动,吓了一大跳。越往洞里走越窄,开始我可以轻松的走过去,慢慢的变窄了,我将双手夹在身体两侧,慢慢地走过去。到了最窄的地方,我只得斜着身子,挺胸、收腹,屏住呼吸,在石壁间缓慢地移动。上空盘旋着上百只白蝙蝠,石壁上有从上往下流的清水,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走出了山洞。我叹了一口气,心想:幸好我不是一个大胖子,不然早就卡在山洞里了。

啊!武夷山,你真美呀!你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照片看完了,我合上相册,那一幕幕还留在我的脑海之中。我要好好保存这些照片,因为这一张张照片能时常勾起我曾经美好的回忆。

游武夷山心得感悟800字范文3

空气清新甜润的那儿,有着缓缓流淌的九曲溪,陡峭的天游峰,鸟语花香的流香水涧等等令人陶醉的地方。 第一天下午,我们坐景区小火车准备去一线天。一线天是因为两块巨石靠得近而成名。一线天的意思就是:四周都是黑暗的峡谷,上方只能看见一条线的天空。到那儿的时候,我们发现许多导游都带着游客们往右一线天挤,我们发现左一线天才是真正可以从容欣赏景色的地方。我们在玩一线天时还用上了随身携带的小手电给我们指路。 第二天:清晨的气息伴随着我们开始了第二天的旅程。我们来到天游峰脚下,看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大家都一个接着一个去挤前山,每个人在阳光的暴晒下只有像蚂蚁一样的空间。我们经过考虑,果断地选择了后山的路径!那里绿树茵茵,郁郁葱葱的森林为我们遮挡了阳光的暴晒,可真是个适合攀登的好路径!在我们的努力和树荫的帮助下,顺利地攀上了峰顶。

其实这和前一天是同一种现象,游客们都盲目听从导游和其他游客的路线,拼命往人多的地方挤,却没有真正享受到旅游的乐趣!最好玩的要归九曲溪漂流莫属了。爸爸给我买了水枪、渔网和鱼食。九曲溪有九曲十八弯,我们漂流的时候都是从九曲漂到一曲,从一弯漂到十八弯。一路上风景优美,山水如画,缓缓而流的溪水清澈见底,做竹筏漂流真是个望景的美好视觉享受。我们还经过了大王峰和玉女峰,听说它们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玉女是天上玉皇大帝的女儿,有一天她下到凡间,遇见了大王。他们两个相互爱上了对方,定好了婚日。

和铁板看到后嫉妒极了,把他们的`事情告诉了皇上。

皇上听后勃然大怒,玉女和大王化作了岩石,铁板也变成了岩石霸道地站在玉女和大王中间,使他们无法看见对方。于是它们通过水为镜山为台的镜台相亲相爱,成了婚。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大王峰、玉女峰、铁板峰以及镜台。 第三天:我们从水帘洞到大红袍茶园的路上,有一条小路叫做“岩谷花香漫游道”,于是我们想通过它到达大红袍茶园。为什么叫做岩谷花香呢?意思就是:岩茶的香味能飘遍整个山谷。走在漫游道的小路上,小鸟伴随着我们前进的步伐,小草花儿朝我们点头微笑,蜻蜓蝴蝶围着我们旋转舞蹈。路上我们看到一些古老的寺庙,是在朱熹的那个年代就建造的,而且寺庙两边还 雕刻 着朱熹写的诗句呢!在往前走就是流香涧了。流香涧的两岸丹崖壁立,青藤垂蔓,幽兰丛生。涧水清澈见底,山风穿峡飘香,令人陶醉。我和爸爸在涧水旁休息。我索性把鞋袜脱了,把脚伸进涧水中泡脚。

我感觉流动的涧水在给我按摩,调皮的小鱼在给我挠痒痒。我们穿好鞋袜继续上路了。在一个分岔路口,我们走进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那里杂草丛生,布满青苔。我们一直走,知道没路可走了才发觉:我们走错路了!于是我们赶紧掉头往回走。我们按着指路牌走到了正确的道路上,成功地找到了大红袍茶园。 在这次旅行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美丽的九曲溪,看到了雄伟的天游峰,还看到了渗透着岩谷花香的流香涧。而且我们在旅游中学会规划自己的路线,也享受了自助游的乐趣。这真是一次丰富多彩、又惊又喜的旅程。

游武夷山心得感悟800字范文4

五月的天,蓝得连一丝浮絮都没有,像被过滤了一切杂色;五月的云,像被阳光晒化了似的,随风飘游;五月的空气,十分清新,让人心旷神怡。趁着小长假我们开启了与武夷山的约会。

水秀之约

第一站就是武夷水秀表演了。我们吃完晚饭,信步来到了水秀剧场,按号入座。观众席上已是座无虚席了,舞台的边沿是水,中间是假山。“武夷水秀”是全球顶级的大型多媒体现代化水秀夜间的表演节目,它主要是围绕武夷山的水有九个美德:纯洁、美丽、智慧、力量、生命力、永恒、财富、 想象力 。水是武夷山灵性的所在,“武夷水秀”运用魔幻而灵动的国际最新多媒体创新技术手段。在演绎中融入闽越王城、五夫龙海、武夷宫等本土元素,通过展示武夷山朱子儒家 文化 等特色文化内涵来呈现武夷山溪水的美德。整个表演让我们置身于梦幻中,久久不能自已,让我深深地为人类的智慧而折服。

最美九曲溪

九曲溪被称为中国最美的溪流。到武夷山最好的选择就是竹筏顺流而下,欣赏九曲溪的美妙风光。九曲溪有九曲十八弯,我们从九曲出发,坐上了竹筏,荡舟九曲溪,只见溪水清澈见底,水平如镜。坐在竹筏上,微风吹过脸颊,潺潺的溪水轻柔的抚过双脚,看鱼儿不时跃出水面,凭添几分生机。挺秀的山峰以无欲无求的姿态尽诉巍,幽幽碧水蜿蜒而去演绎阴柔婉转。岸边千年古树盘根错节,阐述着久远的沧桑。山边浓雾围绕,竹筏在艄公的山歌中渐行渐远,好一幅人间仙境。两岸的山峰形态万千,艄公告诉我们:“七分靠形象三分靠想象!”有汉堡峰、双乳峰、象脚马蹄峰……最典型的要属玉女峰了,它是武夷山最具有代表性的山峰。我在玉女峰前学艄公撑竿,看艄公轻轻自如地划着竿,没想到划起来竟然这么吃力。九曲溪有的地方水流端急,水从竹筏中溅上来,免不了弄湿了鞋……到岸了,我们回首九曲溪的玉女峰,恋恋不舍。九曲之美,意犹未尽……

登虎啸岩

所谓“虎啸”出于古时有仙人曾骑虎啸于岩上的 典故 。其实“虎啸”之声,来自岩上的一个巨洞,山风穿过洞口,便发出怒吼,声传空谷,震撼群山。虎啸岩海拔五百一十米,比天游峰还高。从山脚下,我们沿着石阶石及而下。这儿的树上都有鸟儿,无论你走到哪里都有小鸟陪伴,它们叽叽喳喳为你引路,使游人觉得并不孤单。如果你驻足观察,就会发现有些鸟儿还能歌善舞,在树上来回穿梭,跳上跳下,伴以清脆嘹亮的叫声,委婉动听,好像是训练有素的艺术家在表演。越往上越陡峭,最后来到“之”字形的石阶前,台阶是直上直下的,让人看了都觉得心惊胆寒,我们还是硬着头皮上去了。登上了顶峰,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正应了那句话:无限风光在险峰。

投入了武夷山的怀抱,让我真正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游武夷山心得感悟800字范文5

武夷山位于福建省的南郊,武夷山是一座山,也是一个城市。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区和避暑胜地。

8月8号晚上12点,我和妈妈从厦门坐了长达13小时的火车,终于来到了武夷山,一眼望去,嗯?这不是我们这第二天要爬的天游峰吗?没想到才来就能看见,真是真正的开门见山啊,这里环境好,空气好,建筑物不准超过五层,没有重工业,都是一些轻工业,甚至连大型的工厂都没有,满街的门面房卖的都是同一种东西——茶叶。什么茶?武夷山的大红袍呗!这边的人以茶和旅游业为生。

因为坐了13个小时的火车,我们都很累,所以尽可能快的找到宾馆,开始休息,到了晚上,我们找了家餐厅,里面有很多野菜山珍和菌菇,让我大长见识,有大王菇,猫爪菇等等,我们点了当地的特色,清蒸野生红眼鱼,因为鱼的眼睛是红的,所以当地人称之为红眼鱼,美味至及!奇怪的是,这里的鱼都不去鱼鳞。

第二天早上,初升的阳光探了进来,我醒了,叫妈妈起床,去当时的太阳城吃过早饭后,就开始去爬山啦。

因为暑假里游客很多,所以我们站在在山脚下,看着爬山的人就如蚂蚁搬家一样,很是壮观,心里很激动。我们走了很久很久,觉得好累啊,就问了返下山的游客,“请问还有多远啦?”游人笑着说,“哈哈,这才多远,你们才刚开始呢!”顿时,我和妈妈觉得压力好大。终于,爬了三个多小时,到了山顶啦。回头看着被我们征服了的那曲折盘旋陡峭的爬梯,明白了一路上看到的宣传语,不到天游,武夷白游,山顶风景美不胜收,一切辛苦都值啦!也看到有很多游人站在山下望而生畏而止步的,唉,你们真是白来了!下山时,我紧记着妈妈的话,走路不看景,看景不走路,安全的下了山。

中餐后,我们回宾馆稍作休息,准备下午去征服另一座高山——玉女峰,玉女峰和大王峰遥遥相望,很秀气但也很高的一座山。可惜到了2点半我们要出发时,天公不作美,下了场大雨,只好在宾馆等雨停,等到五点半时,雨才转小,这时我们已经放弃了去爬山的打算,准备在市里逛逛。然后晚上我们去看由张艺谋导演的大红袍演出。

等到了8点,演出开始了,突然天旋地转,原来我们坐的是360度旋转坐椅,全场演出都是由山水为背景,非常壮观,一定要来看,不看会后悔。演出的主题就是讲要学会放下烦恼放下压力,品一品茶,享受人生。

最后一天,是我最期待的一天。九曲溪竹筏漂流,一个半小时的漂流,让人身心放松,心旷神怡,好像处在世外桃源一般。冰凉的溪水拍打了脚丫,感觉一股活力从脚底注入了头部,倍精神倍清爽,从最高处的九曲流向最低处的一曲,曲曲有故事。我站在竹筏上,看着高山,看着细水,仿佛穿越到了李白的时代,可惜我没有他的才华,即兴作诗几首。下午我们乘火车,经过一夜一天的时间,回到了仪征,我的家。

这就是我的武夷山游记,武夷山,依山傍水,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游武夷山心得感悟800字范文相关 文章 :

★ 武夷山旅游心得范文

★ 武夷山市旅游心得小学范文5篇600字

★ 武夷山游玩心得600字

★ 关于游玩武夷山作文700字集锦5篇

★ 小学生武夷山旅游心得范文

★ 描写武夷山的游记范文满分模板

★ 游武夷山的600字作文

★ 游武夷山的作文600字

★ 游武夷山的作文500字

★ 寒假游记作文300字:游武夷山

关于核武器论文范文资料

自卫 ——威慑与反击受到攻击后反击——中国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所以,这意味着中国的核武器是用来威慑和进行核反击的!核武器是终极战略武器绝不可轻易使用

我国发展核武根本目的在威慑,其实核武器是一种威慑力量,邓小平同志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话,就是你有我也有,你要想消灭我们,你也得受到报复,迫使你不敢用,我觉得这就是中国发展核武器的一个根本的目的就在这里,我觉得我们的核武器也就是起到这个责任,使得一些其它的有核国家不敢对我们使用核武器,我们的核武器为了保卫世界和平做了我们自己的贡献。

核战争(nuclear war),使用核武器进行的战争。它以核武器为主要毁伤手段,其特点是战争的规模、突然性和破坏性将比常规战争空前增大。核战争,一般包括核大战和有限核战争。核大战,是指核大国及其联盟之间,以战略核武器的核突击起决定性作用的战争。有限核战争,是在一定地区内,使用战术核武器的战争,或者是使用为数不多的核武器突击为数不多的军事目标的战争。核战争可能由战略核突袭开始或常规战争升级而成。核战争可能是速决的,也可能是持久的。中国 *** 一贯反对任何形式的核战争,反对核军备竞赛,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中国进行核试验,发展有限的核武器,完全是为了防御,为了最终消灭核武器。

在很多人看来,具有极强杀伤力的核武器一旦落入恐怖主义者手中,将会造成无可估量的损失--因而相当数量的人们认为第三次世界大战中各国最具威胁的敌人就是恐怖分子。一些人认为意识形态依然将是未来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如中美冲突、俄国复兴等原因引发的全面冲突。

九一一事件后,美国部分学者提出第三次世界大战将是与恐怖主义,尤其是跨国际性,拥有核、化、生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恐怖主义组织。

随着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的爆发与美国同伊朗、叙利亚的冲突,一些新型的观点相信未来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将由伊斯兰教与基督教等宗教文化冲突多引发。

这个是有很多现实依据的,根据国际学术界已故知名专家亨廷顿的观点:一切战争除了命运安排之外,剩下的就是文化宗教的冲突,因为世界本来形形 *** 的不同,导致各种冲突的存在。宗教冲突,文化冲突,环境冲突、各种环境引发的变异生病死亡等因素都是引发战争和死亡的主因。

目前,世界上有5万多个核弹头,约达200亿吨TNT当量的核武器,一旦发生核战争,地球上会不会出现类似的核冬天呢?这个问题引起五位美国科学家的注意。他们经过一年半的研究,于1983年10月正式提出"核冬天效应"的理论,从而引起全世界的关注,日本还专门拍摄了《地球冻结》的科幻影片。研究者以美苏使用核武库中40%核武器(50亿吨)在北半球进行核战争为背景建立物理模型,利用公开发表的核武器性能数据建立数学模型,终于得出这样的推论:在一场50亿吨当量的核大战中,可将9.6亿吨微尘和2.25亿吨黑烟掀入空中,射向地球的阳光被这些黑烟的微粒吸收而变热,变热后的黑烟又产生一股上升气流,将黑色微粒子推向30公里高的同温层,使臭氧层遭到破坏。这样,整个地球就会变成暗无天日的灰色世界,厚厚的烟云遮盖著天空,终日不散,陆地再也见不到阳光,白天和夜晚难以区分,气温急剧下降,绿色植被冻死,海洋河流冻结,地球生态遭到严重破坏,人类生存条件被毁于一旦。这就是核冬天和核冬天效应所带来的悲惨世界 。

之前人们虽然对核战有一定的恐惧,但众所周知的是,美苏两国均拥有可以抵御核袭击的军事基地,因此"相互毁灭"理论并没有绝对的威慑性。而"核冬天"理论的提出,则使人们彻底明白了核战的毁灭效应,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储存数百年的食物,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在核战袭击后还有干净的空气,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在核大战后活下来。萨根长期从事太空气象研究。早在1971年,美国"水手"9号宇宙探测器进入火星轨道后,发回了火星被其风暴掀起的尘埃所遮盖的照片,就引起了卡尔·萨根的注意,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连续3个月的跟踪监测。结果发现,升到火星上层大气中的这些尘埃能大量吸收阳光,并使这一层的大气加热,而火星表面则变得黑暗不清,温度很低。1983年初,当卡尔。萨根从瑞典《环境》杂志上看到《核战争后的大气层:昏暗的中午》论文后,思维豁然开朗,这一问题与他的研究成果相结合,具有重大的潜在意义和深远影响。由于问题重大,他又感到个人力量之不足,于是,他迅速会同美国航天局的另外四位著名科学家:科特,图恩,阿科曼,波拉克,组成小组,利用物理模型,核战争模型,就一场大规模核战争产生的烟云和尘埃对地球大气的影响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小组五位科学家,经过一年半的努力,初步攻克了这一课题。1983年10月31日,在华盛顿召开了"核战争以后的世界--关于核战争带来的长期的全球性生物学后果讨论会"。

有苏美等近20个国家的500名正式代表参加。与会代表中有科学家,各国的外交使节和官员以及来自美国各地的 *** 官员,教育学家,环境问题专家,企业界领导人,外交政策制定者和军界头面人物。会上。小组联名宣讲了他们的学术报告,题目是《核冬天:大量核爆炸造成的严重后果》。会议还安排了一个90分钟的电视节目,即与由著名的苏联科学家组成的小组进行电视对话。苏联人的研究结果证实了美国科学家的观点。在这个划时代的华盛顿会议之后,又有许多详细的研究工作证实了,兀'小组的计算结果是正确的,地球上的生命正面临着核冬天的严重威胁。这篇报合后来公开刊登在美国1983年2月23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

核冬天的影响

在每一个核爆炸地点上空,都会腾起一股巨大的由尘土和菸灰构成的柱状云团。这股云团上升到大气层5~10英里乃至更高的地方,然后沿着水平方向四处扩散,很像暴风雨来临前的"铁钻"状积雨云,接着又合拢到一块。核打击次日的清晨将没有黎明,中午时分天空仍会一片漆黑,这种黑暗将持续若干星期。在此期间,气温将日复一日地下降。在大陆内地,气温总计可能下降40℃(72F),这足以变夏日为冬日,变冬日为北极的冰天雪地。至于在沿海地区,例如在英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下降会少得多,可能只下降15℃(27F)。这是由于海洋温室效应的缘故。但即便如此,沿海地区气温的变化也足以变夏季为冬季了。要知道在正常情况下,英国四季的气温差本来就不像大陆性气候那样明显,这当然也是出于海洋温室效应的作用。首先是 这种黑暗与致命的霜冻,再加上来自放射性尘埃的高剂量辐射,会严重地毁灭地球上这个地区的植物。严寒、高剂量辐射、工业、医疗、运输设施被广泛破坏,再加上食品和农作物的短缺,将会导致因饥荒、辐射和疾病引起的人类大规模死亡。科学家还认为爆炸产生的氮氧化物将破坏臭氧层。科学家已经在热核爆炸实验中观察到了这种此前未曾预料过的效应。由于臭氧层的再生,这种效应会被削弱了。但是一场全面核战争的效应,毫无疑问将会更加巨大。臭氧耗尽(以及随之而来的紫外线辐射增加)的次生效应将非常显著,它会对人类多种主要农作物产生影响,也会通过杀死浮游生物而毁坏海洋食物链。

此外,核国家之间的紧张对立依然是最有影响力的"三战起源说",他们相信诸如巴基斯坦与印度、中国、朝鲜、俄罗斯与美国等核国家之间的对立将是未来和平的最大威胁。总之,各种说法似乎都离不开一个地区性大国的影响,尤其是美国同其他国家的冲突,似乎被形形 *** 的观点普遍认为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关键性"因素。

威胁依然存在

我们发现自己所处的战略环境越来越危险。乌克兰危机已经威胁到了俄罗斯与西方关系的稳定,包括在核武器层面。上月有报导称,去年的克里米亚危机期间,俄罗斯的国防官员曾建议总统弗拉基米尔·V·普京(Vladimir V. Putin)考虑让俄罗斯的核武库处于警戒状态,尤其能说明危险的存在。

外交行动几乎未对这种新的核紧张局势起到任何缓解作用。这使俄罗斯和美国进行谈判,以缓解在危机期间"要么使用,要么失去"核力量的压力,并将错误发射的风险降到最低,变得更加关键。

事实是,我们依然信奉冷战时期的核打击原则。这一原则规定了三个战略选择:先发制人、收到预警后发射和遇袭后报复。只要"共同毁灭原则"(mutuallyassured destruction)的架构完好无损,就没理由认为俄罗斯和美国已经放弃了这些选择。

对任何一方来说,收到预警后发射的决定,都是基于来自早期预警卫星和地面雷达的信息。考虑到战略飞弹的飞行时间为15到30分钟,在收到可能会遭到攻击的警报后,必须在几分钟内做出发射决定。

核战争的历史可由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说起,当时的纳粹德国在欧洲的行动令美国人担心纳粹德国将攻下欧洲,最终入侵美国本土,于是积极发展大规模杀伤力武器来控制纳粹德国,并在曼哈顿计画中发展出核子弹。最后虽然没有用于纳粹德国,但在大战末期为避免美军在攻占日本本土时出现重大伤亡而在日本的广岛及长崎投下核子弹,令日本投降以结束战争。

核战争于这时期展开,是历史上的一大突破。

广岛、长崎核子弹爆炸

美国已可以掌握核武器技术,为令日本投降,于广岛及长崎投下核子弹,两市几乎完全被毁灭。这使世人惊觉大规模杀伤力武器在战争中的作用,让很多国家纷纷发展大规模杀伤力武器,以使自己跻身至"世界强国"之中。

核武器由两个敌对的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拥有绝大多数的核武器,让核战争有爆发的可能。

古巴飞弹危机是1962年冷战时期在美国、苏联与古巴之间爆发的一场极其严重的政治、军事危机。事件爆发的原因是苏联在古巴部署飞弹。这个事件被看作是冷战的顶峰和转折点。历史上人类从未如此近距离的站在核战争爆发的边缘。

核不扩散条约

人们在1962年的古巴飞弹危机后开始极为重视核武器带来的后果,并担心核战争一旦爆发整个世界都会被毁灭,于是核武大国美国、苏联和当时另外一个拥有核武的国家--英国在古巴飞弹危机后便开始积极进行协商制定《核不扩散条约》相关细节的讨论,到1968年美国、苏联和英国便签署核不扩散条约,当时与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同时都处在敌视对立状态的 *** 领导下的中国没有签署此条约,直到1992年 *** 和 *** 才同意签署此条约。与同在1964年首次核试验成功的中国一样,长期坚持在美国和苏联的对立中保持独立自主的戴高乐主义的法国也在1992年才签署了核不扩散条约。

1990年代核不扩散条约在全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得到了签署后,美国、俄罗斯、中国等大国都放慢核武器的发展脚步,并且宣布暂停本国的所有核试验,但印度、巴基斯坦及朝鲜等国家却依然积极发展核武器。朝鲜在2003年退出了核不扩散条约,并且相继在2006、2009和2013年三次成功进行了核试验。

中国发展核武器目的是,打破少数大国的核垄断,反对核讹诈,遏制可能出现的核袭击,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

1964年中国成功进行首次核试验,中国政府提出“不首先使用”的核政策,中国政府一再郑重声明,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武器国家和无核武器地区使用核武器。

根据《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第九条第三款规定:本条约所称有核武器国家系指在一九六七年一月一日前制造并爆炸核武器或其他核爆炸装置的国家。故而根据《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只有联合国安全理事会5个加入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常任理事国才是被普遍承认有核国家地位的国家。

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有: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中国、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朝鲜。除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中国已掌握核武器外,印度在1974年进行过一次核试验。巴基斯坦也在1998年05月29日首次核试验成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核武器

参考资料来源:中华网-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中国的底气是谁给的?

关于嘉山论文范文资料

古江南河,吴国在阖闾、夫差时期(前514~前473)在太湖地区陆续开凿的运河之一。水出吴都平门(今江苏苏州北门),西北行,穿巢湖(今漕湖)、过梅亭(今江苏无锡东南梅村)、入杨湖(今江苏常州、无锡之间)、出渔浦(今江苏江阴利港)、入长江而抵广陵(今江苏扬州蜀岗)。吴都以南,于今海宁境内开“百尺渎”会古钱塘江,以运送粮秣。古江南河和百尺渎,系江南运河的前身。 邗沟,周敬王三十四年(前486)吴王夫差筑邗城(古广陵),并于侧近开沟,引江水北出武广(今邵伯湖)、陆阳(今江苏高邮南)两湖之间,下注樊梁湖(今高邮湖),东北流至博芝、射阳两湖(今江苏宝应东),再西北至今淮安北古末口入淮,以通粮道。这条运河利用当时江、淮之间的泻湖加以联缀而成,运道曲远,是今里运河的前身。 菏水,又名深沟。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于今山东定陶东北开深沟引菏泽水东南流,入于泗水,因其水源来自菏泽,故称菏水。其故道相当今山东西南成武、金乡北之万福河。菏水的开凿使原来互不相通的江、淮、河、济四渎得以贯通,成为中原地区东西往来的主要航道。 鸿沟,魏惠王九年(前361),自今河南原阳县北开大沟引黄河水南流入圃田泽(今河南郑州、中牟之间),又自圃田泽引水至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城北,绕城趋南,经通许、太康,注入沙水,再南至陈(今河南淮阳)东南入淮河支流颖水。鸿沟的开凿联结了河、济、濮、泗、菏、瞧、颍、汝、涡等数条河道,形成黄淮平原以人工运河为干流,以自然河流为分支的水运交通网。鸿沟水系的形成是先秦运河草创时期的总结。 先秦的运河大多借助当时平原地区自然河流、湖泊分布较密,便于人工开凿连通的有利条件,其工程虽未臻完善,却对后世运河的发展影响深远。 秦汉 秦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重新整治、改造先秦留下的运河,并开凿灵渠,将运河水系推展到岭南地区。 丹徒水道,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遣刑徒三千人自今江苏镇江至丹阳,顺应丘陵地势,开凿一条弯曲的河道,东南通吴王夫差所开之古江南河,而至会稽郡(今江苏苏州)。又自今浙江崇德向西南开凿新水道抵钱塘(今浙江杭州)。经过改造整治的人工水道奠定了隋代江南运河的基本走向。 灵渠,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在今广西兴安境湘水上游开凿灵渠,分湘水一支西流,经今兴安溶江注入大溶江,沟通湘、漓二水,今称兴安运河。灵渠使长江、珠江两大水系接通,从此黄、淮、江、珠四大水系皆有运河相连,黄河流域的船只可以由水路直航岭南地区,这是中国水运史的一大发展。 西汉建都长安,“河、渭漕天下、西给京师”,但是渭水流浅沙多,河多曲折,船行不便。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发卒数十万开关中漕渠。自长安城西北(今陕西西安市郊鱼王村附近)引渭水东流,截灞、沋诸水,经今西安、临潼、渭南、华县以北,至华阴县东北之三河口以西注入渭河。全长三百余里,岁运四百万石以上。 蒗荡、浚仪渠,西汉重整鸿沟水系,自河南郡荥阳(今河南郑州西北)引黄河水东流分为两支,南支为蒗荡渠,东南入颍水而注淮;东南支自陈留南分流至阳夏(今河南太康)入涡水。又疏汳水为汴渠。在黄、淮之间组成扇形漕运水系。因同受黄河水补给,屡遭河患侵害。东汉汉明帝刘庄永平十二年(公元69)遣王景治河以后,又修汴渠,自浚仪(今河南开封)分蒗荡水东流至徐州入泗水,时称浚仪渠。积石为堰,垒石门作渠口,使浚仪渠逐渐变成维系黄淮间漕运的骨干水道。 阳渠,东汉为解决雒阳供水及联系黄河、洛水的水成,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在雒阳城西开渠引雒水一支绕城而东,纳谷、瀍二水,至偃师复注雒水以通漕,时称阳渠。使山东漕船由黄入济,经阳渠直抵都下。 邗沟东支,西汉初年,吴王濞开通沿海一带航运,自今扬州茱萸湾向东至如皋幡溪开凿一条新运河,亦称邗沟,系今通(南通)扬(扬州)运河的前身,为当时重要的盐运水道。 魏晋南北朝 建安七年(202)起,曹操陆续在华北平原上开凿了六条运河。 ①睢阳渠,七年正月曹操治睢阳渠。渠自浚仪西至官渡,东下睢阳(今河南商丘),官渡以上利用鸿沟水源,浚仪以下疏拓睢水河床,唯官渡至浚仪段为新开渠。睢阳渠修成,漕粮有济,曹军遂于官渡之战大败袁绍。 ②白沟,又名宿胥渎。九年,曹操欲攻袁绍据点邺(今河北临漳邺镇),下枋木成堰,遏淇水东入白沟,以通粮道。 ③平虏渠,十一年,曹操东征乌桓,为解决漳河、滹沱河与泒河、潞河之间的水运联系而开平虏渠。自平虏城(今河北青县西南木门店),南接滹沱水,北通泒水而入潞河。 ④泉州渠,同年,曹操为解决泒、潞河与东北方泃河之间的水运联系,又开泉州渠。自今天津市区以东海河下游北穿洼泽而接泃河、鲍丘水。因渠近古泉州县(今天津武清上村)而得名。 ⑤新河,同年,曹操为解决泉州渠以东至滦河间的水运联系,再开新河。自泉州渠北会鲍丘水东侧的盐关口(今天津宝坻林亭口一带)引水东绝庚水(今州河)、巨梁水(今还乡河)、封大水(今陡河)、缓虚水(今沙河)、素河(今溯河)、清水(今清河),会于濡水(今滦河)。此运河横截数条自然河流,必筑堰闸方得通过,开凿工程比较复杂。 ⑥利漕渠,十八年,曹操为解决邺都的漕粮和交通,开利漕渠引漳水入白沟,自今河北曲周县南至馆陶县西南。此渠开通,白沟水量增加,漕船可溯漳水直驶邺城城下。 曹操主持开凿的六条运河有利于北方统一和社会经济发展,导致河北平原海河水系的形成,并为后世隋炀帝杨广开凿永济渠和通济渠奠定部分河段的基础。 曹魏代汉,迁都洛阳,又以许昌、谯、邺、长安为陪都。为便利交通,陆续改造旧水道,开凿新运河。魏文帝曹丕在黄初年间开凿沟通汝、颍二水的讨虏渠,以及沟通洧(今颍水支流)、汝水系的贾侯渠。景初二年(238)开沟通漳水、滹沱水和泒水(今大沙河)的鲁口、白马二渠。正始四年(243)开沟通颍水和汝水的广淮阳、百尺二渠。 此外,东晋太和四年(369)桓温北伐前燕,率水军溯泗水至金乡,值大旱,菏、济水断流,命毛穆之开渠三百余里,南接菏水(今山东鱼台附近),北通巨野泽,引汶水入渠,使泗、汶、济三水相连,史称桓公沟。江淮流域船只借助桓公沟可自济水(又称清水)入河,西去陕洛。故义熙十二年(416)刘裕北伐姚秦、元嘉七年(430)宋将到彦之率水军攻魏皆取此水道。淮南和江南地区在魏晋六朝时期也陆续开凿整治了一些运河。 破岗渎,三国时,孙吴迁都建业(东晋改称建康),为避长江风涛之险,加强首都与主要经济区太湖流域的联系,于赤乌八年(245)发屯田将士三万人,凿句容中道以通吴(今江苏苏州)、会(今浙江绍兴)舰船,号破岗渎。这条运河起自句容小其(今江苏句容西南),横越高阜,东通云阳西城(今江苏丹阳延陵),与原丹徒水道衔接;西连淮水(今秦淮河),直抵建业城下,沿途修建十四埭用以蓄水。南梁时,因破岗渎每值冬春,行船不便,又在其南另开一条“上容渎”,采取“顶上分流”,沿途筑二十一埭,以改善通航条件。至陈朝,上容渎亦堙,转而更修破岗渎。隋灭陈以后,二渎皆废。破岗、上容渎的开凿,使太湖地区船只一度不需经京口入长江而直至建业。 丹徒水道,今江苏镇江至丹阳间的运河。秦朝始凿,初无闸坝设施,地势高仰,河水易于走泄,航行不便。孙吴末年修治丹徒至云阳水道,因杜野(今江苏镇江东)和小辛(今江苏丹阳北)间“皆斩绝陵袭,功力艰辛”而罢。西晋惠帝时,陈敏遏马林溪,引长山八十四溪之水蓄为练湖;东晋元帝时,张闿又建新丰湖,皆为调剂运河水量。晋元帝司马睿子司马裒镇广陵,为运江东粮出京口,建丁卯埭于今镇江东南,使丹徒水道通航条件得到改善,为隋代修治江南运河北段打下了基础。 浙东运河,古代钱塘江和姚江之间几段运河的总称。绍兴地区河道纵横,越王勾践时即“以船为车,以楫为马”。西晋惠帝时,贺循至会稽郡(今浙江绍兴)主持开凿水道,疏浚旧河使其连接,自绍兴城下东连曹娥江,西通萧山县钱塘江。南朝于西陵(今浙江萧山西兴镇)建牛埭,挽舟过堰以入江,浙东运河已初具规模。 扬口运河,西晋初,杜预镇襄阳,在先秦运河基础上,利用江汉多湖荡的便利条件,开扬口(今湖北潜江境内),穿渠西至荆州(今湖北江陵)城下,连通江、汉二水,使零、桂(今湖南广西一带)地区物资北运免去绕行汉水下游的迂远和风险。 江都新河,东晋永和年间(345~356)长江主河道南移,江都(今扬州西南)水断,向西开渠六十里置欧阳埭,引江水至广陵城下,与中渎水相联,此渠为今征(仪征)扬(扬州)运河前身。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运河多为分裂时期的产物,它促进了交往,使割据不致成为闭锁的地方系统,也为统一创造了条件。 隋唐 隋唐时称运河为漕渠或漕河、运渠。包括广通渠、通济渠、山阳渎、邗沟、江南河、永济渠,至宋代始称运河。 隋朝建都大兴城(今陕西西安),关中虽号称沃野,但地狭人众,所产不足以供京师,要依靠东方诸州(郡)的赋税。隋文帝杨坚以渭水大小无常,流浅沙深,常阻塞漕运,故于开皇四年(584)命宇文恺率领水工另开漕渠。自大兴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汉代漕渠故道而东,至潼关入黄河,长三百余里,名广通渠。自此漕运通利,关中赖之,故又称富民渠。仁寿四年(604)改名永通渠。 开皇七年,隋为平陈作准备,开山阳渎,北起山阳(今江苏淮安),东南经射阳湖与邗沟相接。从而沟通了山阳、江都(今江苏扬州)之间自淮河入长江的运道。 大业元年(605)隋炀帝杨广营建东京(今河南洛阳),又征发河南、淮北诸郡男女百余万人开凿通济渠。通济渠西段自东京西苑引谷水、洛水,循东汉阳渠故道东流,至偃师东南入洛,由洛入河;东段从板渚(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东北牛口峪附近)引黄河水东流,循汴水故道至浚仪(今河南开封)东,折而东南流经陈留、雍丘(今河南杞县)、襄邑(今河南睢县)、宁陵(今河南宁陵东南)至宋城(今河南商丘南),东南入蕲水故道,经谷熟(今河南虞城西南)、酂县(今河南夏邑南)、永城(今河南永城北)、蕲县(今安徽宿州东南)、夏丘(今安徽泗县)至徐城(今江苏洪泽湖西鲍集附近)东南今盱眙对岸处入淮。同年,又征发淮南民工十多万疏浚,并改造春秋末年吴王夫差所凿沟通江淮的邗沟,取代山阳渎。通济渠、邗沟是隋所开运河中最重要的两段,渠广四十步,炀帝多次乘坐高大龙舟,率领着庞大船队由此往返于东都洛阳和扬州江都宫之间。 大业四年,又征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人开永济渠,引沁水南通黄河,又在沁水下游东岸凿渠引沁水下接清、淇水,略循白沟、清河故道东北至今德州(自内黄至武城,渠在卫河之西;武城至德州,渠在卫河之东),沿今南运河抵今天津市,然后利用沽水上接桑乾水(即今天津至武清的白河与武清至北京西南郊的永定河故道)至涿郡(今北京),全长两千余里。大业七年,炀帝准备亲征高丽,自江都坐船取道邗沟、通济渠渡黄河入永济渠,直达涿郡;又“发江、淮以南民夫及船运黎阳及洛口诸仓米至涿郡,舳舻相次千余里”。 大业六年,炀帝在江都欲东巡会稽,又开凿了自京口至余杭(今浙江杭州),沟通长江与浙江间航运的江南河。大致利用六朝以来旧运渠而加以疏导,略同今大运河江南段,唯崇德以南一段在今运河之南。全长八百余里,宽十多丈,使可通龙舟。但“东巡会稽”的打算并未实行。 在运河两岸,筑有宽阔的御道,种植成行的柳树。从长安至江都,修建离宫四十余所。此外,沿运河还建立了许多粮仓,作为转运或贮粮之所。其中著名的有黎阳的黎阳仓(今河南浚县东南大伾山麓),洛阳的兴洛仓(后改名洛口仓,今河南巩县东北,周围二十余里,有窖三千,每窖可容粮八千石)、回洛仓(回一作回,隋唐洛阳城北七里,周围十里,有窖三百)、含嘉仓(隋唐洛阳城北部,仓城总面积约四十三万平方米,有窖四百以上),河阳的河阳仓(今河南孟县南、黄河北岸),陕县的常平仓(今河南三门峡西南),华阴的广通仓(后改名永丰仓,今渭河入黄河处),京师大兴城的太仓和山阳的山阳仓(今江苏淮安西北运河东岸,贮粮达百余万石)。隋末,到处闹饥荒,百姓饿死无数,而这些仓库里却堆满了粮食。 隋代开凿的这一系列运河,西自京师大兴城,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全长四五千里。它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并把京师、东都、涿郡(幽州)、浚仪(汴州)、梁郡(宋州)、山阳(楚州)、江都(扬州)、吴郡(苏州)、余杭(杭州)等通都大邑联缀在一起,从而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当时运河上“商旅往返,船乘不绝”,它对隋唐时期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全国统一和中央集权制,都起了促进作用。 隋各段运河至唐代通称为漕渠或漕河,通济渠东段则称汴渠、汴河或汴水,邗沟、江南河被称为官河。永济渠名称依旧,但已与沁水隔绝,专以清、淇二水为源。各段中仍以连接长安、洛阳与江、淮地区间的漕渠、汴河和淮南漕渠最为重要,构成了唐朝的生命线。高祖、太宗之时,每年从江淮地区漕运到长安的粮食约二十万石。自高宗以后,国用日增,至天宝中,每年运米达二百五十万石。肃宗以后,中原残破,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依靠江南地区。因而这条运河的通阻,直接关系到皇朝的存亡。永济渠仍为河北地区运输要道,沿渠的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北)开元时在城西建楼百余间,“以贮江淮之货”,贝州(今河北清河西北)在天宝时被称为“天下北库”。 隋唐运河并不能长期全线顺利通航,除有时因战乱被阻断外,自然因素也给航运造成许多困难。例如关中的漕渠,至唐初就淤塞而废弃了。漕运改由渭水达长安。自洛口西赴关中以黄河为运道,中间有三门砥柱之险,经常会发生沉船翻船事故。因此从洛阳到陕州这一段路有时不能不改用极为劳费的陆运。汴渠、淮南漕渠则常因淤积而影响漕运。同时,运河路程既远,沿线各地气候又不一致,或雨或旱,漕运常因运河水浅和黄河水大浪高而停留。 为了解决长安粮食和国用的危机,玄宗时,裴耀卿提出变东都至陕州的陆运为水运,在黄河三门山北岸开一条长十余里的山道,来进行短途车运以绕过砥柱险道。于汴河入黄河口处置一仓,江淮漕米纳入此仓后,即放船归江淮。由此仓入黄河、洛水,由政府雇船载运。于三门山东、西各置一仓,漕舟输米至东仓,然后陆运至西仓,再用船转运到关中各仓。水通即运,水细便止,以免浪费时间和减少损失。开元二十二年(734)八月,玄宗采纳他的意见,下令于汴河口置河阴仓(今河南荥阳东北,河阴故城西三里),三门山东置集津仓,三门山西置盐仓;在三门山北开十八里山道,进行陆运。漕粮从江淮运来的都纳入河阴仓;自河阴仓送东都的纳入含嘉仓,送关中的先纳太原仓(即隋常平仓),然后运至永丰仓(即隋广通仓)、渭南仓、太仓。耀卿被任为江淮、河南都转运使,三年共运米七百万石,节省陆运费四十万贯。但中间三门峡北十八里仍需以车代舟,峡两头都要起卸转搬,还是很艰苦。二十九年至天宝元年(742),陕郡太守李齐物在三门峡的人门以东岩石中开凿了一条人工渠道,史称三门运渠或“开元新河”、“天宝河”。又在山顶上凿成纤路,候河水涨,使纤夫挽舟通过渠道,从而开创了从江淮至关中全程水运之局。但这条渠道不久还是因山石崩塞而罢废。天宝元年,韦坚为水陆运使,开浚关中漕渠,自苑西筑堰(今咸阳西南)引渭水,拦截灞水、浐水,循隋漕渠故道而东,至永丰仓与渭水合。又于长安城东凿广运潭(在隋唐长安城东北九里),以为漕船停泊之所。于是江淮漕船直抵长安,运米达四百万石及其他钱货,创唐代最高纪录。 安史之乱时,黄河南北地区和长安附近遭到严重破坏,唐政府更加依赖江淮的赋税,而当时运河被切断,江淮地区的租米与庸调钱货改自长江、汉水而上,经汉中转运入凤翔。这条路线迂回险阻而且劳费。等到乱事平定,欲从运河漕运,而汴渠因为年久失修,所在淤塞,千里无水,无法通航。代宗即位时,长安斗米千钱,宫中无隔夜之粮,京郊农民搓谷穗来输官。广德二年(764),以刘晏为河南、江淮转运使,晏请疏浚汴渠,并改革法制:造船二千艘,每船载米千石,十船为一队,每队三百人,篙工五十人;用盐利的一部分雇用船夫,不征用民工。沿途派属吏监督,自扬州至河阴遣军队护送。河阴以上,组织专人用竹、麻绳拉船。又根据江、汴、河、渭各段水情的特点和船夫对各段航道熟悉的不同,实行分段转运。规定“江船不入汴,汴船不入河,河船不入渭;江南之运积扬州,汴河之运积河阴,河船之运积渭口,渭船之运入太仓”。这既保证了行船安全和提高了运输效率,也大大减少了运费和损耗。其时江淮漕渠每年北运百一十万石,四十万石贮河阴仓,三十万石贮陕州太原仓,四十万石运抵长安。刘晏之后,包佶、元琇等继任,皆遵其法。 德宗时东南漕运屡因藩镇叛乱而被阻断,关中仓廪为之窘竭,引起朝野的极度恐慌。贞元二年(786),在经过历时四年才平定的李希烈之乱后,江南漕米又运到陕州时,德宗高兴地对太子说:“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六军军士得知这一情况,“皆呼万岁”。于此可见运河对维持唐朝统一政权所起的重大作用。但反过来说,正是由于运河的存在和通航,唐朝中央政府才能够对广大东南地区进行竭尽脂膏的搜刮,所以李方敬在《汴河直进船》一诗中写道:“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 唐末,由于农民战争和藩镇割据,汴渠失于维护,自埇桥(一作甬桥,今安徽宿州城南古汴渠上)东南尽成污泽;埇桥以上至汴口也相继淤浅。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四代未予浚治。至后周显德二年(955)由于准备用兵南唐,才因故堤而疏导汴渠,自埇桥一直抵泗州城。五年、六年又继续予以浚治,东京与江淮间才通行无阻,从而奠定了北宋运河和东京繁荣的基?#ǔ驴晌罚? 宋金 北宋定都开封,改变长期以陕、洛为全国政治中心的格局,随着长江流域经济地位日渐提高,宋辽、宋夏对峙局面形成和北宋政权“守内虚外”政策的实行,南北水运意义重大。京师开封平畴万里,四方辐辏,在改造、疏浚前代原有水道的基础上,形成以首都开封为中心向四围辐射的人工水运系统。 汴河,“漕运四河”之一,即通济渠,线路基本未变。开封以西,自河阴县汴口(今河南荥阳刘沟村北黄河滩)引黄河水东流,入开封府外郭汴河上水门(今河南开封郑门口村北),穿内城,由外郭汴河下水门(今扬门村北)出城。开封以东河段大体沿今惠济河大势,至泗州城南入淮(今江苏盱眙东北,已沉于洪泽湖)。北宋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汴路而进,故汴河乃建国之本。但汴河因与黄河相接,受其涨落不宁和泥沙的影响,需不时维修。北宋一百七十余年间进行的汴河建设包括: ①水源建设。汴口因黄河向背不常,每岁变易,北宋改永久性闸门为人工控制汴口深浅宽狭以节制流量:汴河水涨,则垫高塞狭汴口,以减黄河进水量;汴河水落,则挖深浚阔汴口,以增加进水量。设主监官、役卒岁常兴作。此工程耗费大量人力财力,因此不得不再寻找新水源。太祖建隆二年(961)疏导索、须诸水注汴河。神宗元丰二年(1079)又始导洛清汴工程,自巩县任村沙谷口至河阴汴口开河五十里引洛水入汴,断闭引黄水源,十余年间,由于洛水含沙量小,对改善汴河通航起到一定作用。汴河沿线还陆续建造陂塘(“水柜”)以济运。 ②河道工程。汴河因长期引黄济运,泥沙淤积,河床渐高。浚河清淤工程频繁。其中包括:人工清挖,几乎每岁一次,河床底置石板石人,以记其地里深度准则。狭河工程,开封城东南汴河下水门至应天府段汴河岸阔浅漫,水涩而淤,嘉佑元年(1056)始沿岸置木束狭河身,加速水流,减缓淤积。固护汴堤,北宋遣军士日夜巡护汴堤定为常制,工程要求“沙尽至士为限”,以大锥试堤之虚实,临河岸筑短墙为限隔,以防人马跌落,沿堤植柳以固护堤脚。汴河沿线开减水河置闸控制以备泄减涨水,所有工程尽归提举汴河排岸司管理。 北宋汴河的年运额随朝廷靡费与日俱增。从宋初的数十万石猛增到宋真宗大中祥符初年(1008)的七百万石,以后大体维持在六百万石上下,宋朝采用每十至三十只漕船为一纲的“纲运”法组织运输。每年汴河成千上万艘公私船只往还,帆樯如林,不仅沟通全国政治中心同经济重心的联系,促进物资交流和沿岸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对扩大中外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宋后期,汴河淤浅抬高日益加重,开封东水门下至襄邑,河底皆高出堤外平地一丈多,自汴堤下瞰,居民如在深谷。金灭北宋以后,汴河失去漕运价值,任其淤塞。灵璧以东尚能行水,宿州以上河床成陆行大道,维持五百多年的中原水运动脉终于堙没。 惠民河,北宋开封西南闵水、蔡河诸运河的统称。“漕运四河”之一。宋初,用兵东南,方隅夫一,京师仓储需取财于京西诸州县。建隆二年(961)始凿闵河。起自今河南新郑县,导洧水(今双洎河)东北流,经宋楼(今河南尉氏洧川镇南)、朱曲(今尉氏朱曲乡)二镇,至开封城西十里注琵琶沟(即蔡河上源),由东京开封府外郭南垣普济水门入城,复由广利水门出城南流。以下河段利用蔡河,即古蒗荡渠、鸿沟。蔡河南流贯穿洧、潩二水,至蔡口镇(今河南淮阳豆门集至项城一带)入颍水。乾德二年(964)又自长社(今河南许昌)北开渠引潩水(今清潩河)分流入闵,以广水源,闵水的开凿不仅增加了蔡河的水源,而且将许、汝州的物资输往京师。开宝六年(973)改闵水为惠民河,其后又作为闵、蔡二水的统称。 北宋为开通西南襄、汉漕路,两次开凿方城运河,欲壅白河回入沙、颍,接合惠民河,终因地形高仰复杂而失败。转而三次开修沟通汝、颍水与蔡河中游的运河,自合流镇(今河南西华逍遥镇)引汝水支流商水(今名沙河)北入颍水,复东流经西华县长平镇注蔡河,使豫西南地区与开封间水运不再绕行蔡口,省迂路五百里,此运河亦属惠民河系统。 惠民河是北宋维系京师与西南地区的重要运河,岁输陈、颍、许、蔡、光、寿诸州漕粮六十万石,兼钱帛盐茶杂物,尤以京师薪炭多取此路。金灭北宋以后,汴河淤塞不通,惠民河却继续作为金朝通淮右的重要航道。元明以降,在黄河不断夺蔡入淮的影响下才渐次堙没。 广济河,一名五丈河,北宋“漕运四河”之一。五代时,为加强京师开封与山东北部滨海地区的物资运输,后周世宗柴荣疏汴水北入白沟(南济水故道),东流入济水,以通齐鲁之漕。河床被展拓至五丈,俗称“五丈河”。北宋立国,东南未平,继续规度齐鲁水道,西引京、索诸水横绝于汴,入开封城东汇于五丈河,以增水量。岁调夫役疏浚河道,沿流置坝牐以助运。开宝六年(973)改名为广济河。 广济河西起汴京外郭东北咸通门,东流至济州合蔡镇(今山东郓城西南)入梁山泊,下接济水。北宋立国之初,广济河漕运曾发挥重要作用,岁漕运量由十几万石增至六七十万石,东京十七州粟帛皆自广济河运至京师,东南既定,广济河所运只给太康、咸平、尉氏等县军粮。北宋中期以后,黄河多次南泛,广济河水道浅涩,运力大减,金代堙废。 金水河,北宋开封城西人工引水渠。建隆二年(961)开渠导荥阳黄堆山京、索二水东过中牟,凡百余里,抵京城西,架槽横绝汴渠,入城东汇于五丈河,名金水河。此渠水清,一则入宫苑,济京师饮水;二则补五丈河水量,漕运意义不大。史称:汴、惠民、金水、广济河为漕运四渠,或以汴、惠民、广济、黄河合称漕运四河,从而形成以京师开封为中心的运河系统。 北宋运河除以京师为中心的“漕运四渠”之外,黄河以北还有御河。 御河,北宋时隋唐永济渠之别称。河道走向基本未变,北段因宋辽对峙,自乾宁军(今河北青县)入塘泊、界河。御河主要负担宋朝河北边防军粮之送达,江南漕粮由汴入黄,运至黎阳(今河南浚县)转入御河,至大名府东、西济胜仓下卸存储分配,再自大名顺御河转入胡卢、滹沱河及新开凿的深州新河、定州嘉山新渠、保州漕河诸运河分别送至沿边州军。岁运近百万斛,乃备边之命脉。庆历八年(1048)以后,黄河北流多次侵夺御河,致河床淤积,不堪承运。 北宋“国家根本,仰给江南”,为集运江南漕粮,重点整治江南运河同天然河流相交的结合部及补给运河水源。 ①淮南运河(即邗沟、山阳渎)北端,雍熙年间(984~987)自楚州(今江苏淮安)末口至淮阴(今江苏淮阴西南甘罗城)磨盘口之间,开凿四十里沙河;又自淮阴西至洪泽镇开四十九里洪泽渠。元丰元年(1083)再自洪泽镇傍淮水开渠五十里,西南至龟山镇(今江苏盱眙东北),称龟山运河。这三段运河使汴河与淮南运河的联系可免遭楚州山阳湾和长淮风涛之险。江南、淮南、两浙、荆湖诸路租籴悉由淮南运河沿岸真(今江苏仪征)、扬(今江苏扬州)、楚、泗(今江苏盱眙东北)四州置仓受纳,分船入汴而抵汴京。这里有不少形式的论文范文,不知道有没有你要的历史乡土论文,参考一下吧,希望对你可以有所帮助。

秦汉时期,明光为盱眙、淮陵两县辖地,先后属泗水郡、东海郡。

三国时期,属魏国徐州(仍治彭城)下邳郡(国)(治古邳镇),仍设淮陵县(仍治故淮陵城)。后期沦为弃地。

东晋大兴三年(320年),侨置淮陵郡(改治今明光市女山湖镇,原称旧县集),属北徐州(治钟离县,今凤阳县),后废。

南陈永定元年(557年)复名睢陵县;明清时期,明光市境内无建置,仍为4个州、县边缘地区。

1992年12月20日,嘉山县改属省辖地级滁州市。1994年5月31日,撤销嘉山县,改设省直属行政区县级明光市,由省委委托滁州市代管。

扩展资料:

行政区划

截至2018年,明光市辖4个街道13个乡镇,135个村、15个社区,韩山社区、女山路社区、龙山社区、交通路社区、中心路社区、市府社区、黄郢社区、花园社区及南大寺社区、滨湖社区。

地理位置

明光市位于安徽省东北部边缘,居江淮分水岭北侧,地处东经117°至119°,北纬32°至34°之间,与滁州市南谯区接壤;北临淮河,与五河县接壤;东与江苏省盱眙、泗洪等县相邻;西邻安徽省定远、凤阳两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滁州

明光市的前身是嘉山县。市名以驻地明光镇为名。嘉山县创建于民国21年(1932年)11月。国民党为加强当时盱、来、滁、定4个县边区统治,早在20年5月,由原盱眙县三界人邵树谷、吴敬业等人向安徽省政府及南京国民政府内政部“请求变更行政区划,设县分治”。21年春,安徽省政府派李蔚唐为嘉山设治委员,到达盱眙县。8月,李蔚唐与盱眙、滁县、定远、来安4个县县长在三界镇召开有关嘉山设治问题会议。11月15日,经国民政府内政部和安徽省政府批准,从滁县划出马垣墙、樊山寺、江宁后、盈福寺、小岱山、三都六(张八岭)6个保;从来安县划出嘉山集、尹家集、张铺营3个保;从定远县划出嘉山保、大北保、大南保(大横山堡)、潘家营、三和集、槐墟院6个保;从盱眙县西南部划出自来桥、乌石山、黄寨、鲁山、凤贤集、罗家岭、大越、管店、刘家集、石坝、明光集、许家河、保家岗、红庙集、查家埠、西永兴、爱棠镇17个保,计32个保组成新设的嘉山县行政区域。此后,区域变动较少。主要有民国29年4月,将仇集、涧溪、旧县、潘村、古沛、泊岗一带划给嘉山县。其中,潘村、古沛等地于9月份划归盱凤嘉县。33年10月,盱嘉分治,自来桥仍归嘉山县。34年春,盱眙县在日伪占领区开辟的津里、石坝、桑集、戴巷等地,于当年9月,与涧溪一并划归嘉山县。与相邻县也有小规模调整,但于建国后基本定型。以后只是小区域调整。如1974年4月,为解决独山水库淹没区与灌区的矛盾,将嘉山县所属的张铺营、小保桥、罗田3个大队划入滁县,与滁县黄泥公社合并成立张铺营人民公社等。县名以原属来安县的嘉山及嘉山集为名。嘉山是境内最高峰,海拔332米,位于西南部。其西北为中、小嘉山,高度分别为海拔309.8米、195米。整个山脉从老嘉山、中嘉山、小嘉山成南北走向,绵延境内。嘉山原位于来安县境内,山名据道光十年(1830年)《来安县志》载:“山上有龙王庙,宋嘉定年间(1208~1284年)敕建,赐名嘉泽,山以此得名”。《安徽通志稿.舆地考》记述该山脉风景优美,有嘉泽井、龙潭、锦绣谷、清凉源、白云涧、过溪桥、钓鱼台诸名胜。再按《说文解字》:“嘉,美也。”因此,嘉山名源是赞美语。嘉山集是以山命名,县名归根到底是以山命名。嘉山县初创时驻三界镇吴家祠堂。至抗日战争胜利后,迁治明光镇。三界镇作为法定新置县县城前后达14年之久。三界镇:该镇位于今明光市人民政府驻地明光市区南45公里,以座落今镇北4公里多的盱眙、定远、滁县3个县边陲老三界为名。古称三界市,自元创集市,因名三界集。故民国《滁县乡土志》说,滁县“北邻盱眙县,境以三界镇为界。”同治初年,后官至四川总督的三界人吴棠(吴勤惠公)在督漕时,奏准设土城,渐成闹市。清末,在此设芝生书院,使之成为名镇。嘉山县初创三界集。民国26年,日军侵占老三界,使三界成为废墟一片。嘉山县国民政府流亡至全椒县古河镇。今三界镇系新街,旧地名为施郢发展起来的。民国38年,为新街乡。1956年5月,改为三界乡。1987年,改为三界镇。〔明光市区〕位于市境中部池河之滨,津浦线上,地处北纬32°46′与东经117°58′之间。该镇自民国27年(1938年)初为日本侵略者扶植的嘉山县汉奸政权驻明光镇靳公祠(今市公安局)。至34年8月15日日本战败,继作国民党嘉山县政府驻地。解放后,为嘉山县政府驻地。并自38年1月21日设明光市。同年4月27日,并入嘉山县。由于近年来,城市经济迅速发展,1992年8月31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决定,撤销嘉山县,改立县级省辖明光市,并于9月30日,以政秘(92)313号文件上报国务院,1993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又以政秘(93)307号《关于再次要求撤销嘉山县,设立明光市的请示》上报国务院。1994年5月31日,民政部转发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改嘉山县为省辖明光市。市名以驻在地明光镇为市名,兼市人民政府驻地,至今未变,仍由滁州市代管,现已撤镇,改为明光市区,又径称明光。 评价答案您已经评价过!好:3您已经评价过!不好:2您已经评价过!原创:0您已经评价过!非原创:1深蓝爱情海回答采纳率:28.9% 2009-10-28 17:19 我有更好的回答 收藏 转载到QQ空间 相关知识•谁知道安徽明光啊?2回答2008-09-03•安徽是怎么 由来哦?1回答2009-08-16•安徽有明光市吗?5回答2010-02-05•安徽明光有什么好玩地方3回答2009-12-08•明光是安徽哪个市的1回答2010-07-25更多相关知识>>安徽滁州明光房价安徽明光酒价格安徽明光房价安徽明光安徽老明光酒价格安徽明光女山湖苏州到安徽明光安徽明光地图其他答案明光市原为嘉山县,汉代始置县,为盱眙、淮陵二县地,属临淮郡。南朝时,宋侨置睢陵县。北魏改睢陵为济阳,北齐改为池南县,南陈复名睢陵县,北周初改为招义县,后又改为化明县,属钟离郡。唐朝时复名招义,属濠州,宋朝改为招信县,元朝并招信县入盱眙,明朝属凤阳府,清朝直隶泗州。据《泗州志》记:"明光山,集主之山也,明太祖生时有光灼天,因赐名。"可知明光得名已有六百余年历史。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十一月,划盱眙南17个保、滁县北6个保、定远东6个保、来安西3个保,合并新置嘉山县,县治三界镇(老三界)。1940年,嘉山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县政府设在自来桥镇,原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的汪道涵同志即为嘉山县抗日民主政府首任县长。1994年5月3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

关于山根论文范文资料

山根是个多义词,一般指山根镇,山根镇位于万宁市北部,西靠六连岭,南与和乐镇相连,东濒南海,北与龙滚镇毗邻。总面积6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477亩,其中水田7293亩,旱田2545亩,坡地7479亩。词目:山根 拼音:shān gēn 基本解释 1. [radix nasi]∶鼻梁的别名。古人认为可作心望诊的参考,因其位于阙庭之下,又称为下极 2. [the foot of the mountain]∶山脚

shān gēn

root of nos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nasal root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山根:1.人体部位名;2.经外奇穴名;3.推拿部位名。

山根(nasal root)为人体部位名。出《东医宝鉴》卷一。指两目内眦间的鼻根部分[1]。古人认为此处可作望诊心的参考,故又名王官,又名頞,因其位于阙庭之下,又称下极[2]。

《东医宝鉴》卷一:“印堂之下曰山根,即两眼之间。”

《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

山根为经外奇穴名[3]。出《中医推拿学讲义》。

山根位于两眼内眦之中点处[3]。

山根穴有明目、安神之作用。主治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鼻塞不通等。

一般沿皮刺0.3~0.5寸,或用指掐10~20次[3]。

山根穴可作诊察穴使用,若见青筋暴露,则是惊风或内伤的表现[3]。

山根为推拿部位名[2]。见陈氏《小儿 *** 经》。

山根位于鼻根部,两目内眦连线之中点处[2]。

山根与其他穴位结合使用,可发汗,开窍,醒神,镇惊[2]。用治外感风寒,急慢惊风等症[2]。

常用推、掐、揉等方法[2]。

山根可作察色验病之处[2]。

你好,鼻子的山根,也就是鼻子的根基。鼻子山根,如果想要变高,我们可以用化妆的方式,也可以把鼻子变高。或者做隆鼻手术,也是可以把山根变高的。

山根代表一个人先天的遗传根基及意志力。山根丰满 隆起,光滑无纹的人,具有极强的抗病能力,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也较强。山根低陷且有断纹的人,缺乏自信,做 事也容易有无力感,注定一生多波折。山根只是骨耸而没有肉有包裹的人,虽然意志力坚强,但缺乏伦玲理观念,脾气 也会较坏。一般来说山根高者早年和中年运气佳,祖上或父母辈有做官的 贵人,能得到他们的帮0,男子则家有美妻碑。山根低的人没有后台,要靠个人奋斗才能成功。察言观色看山根面相鼻子山根颜色,自然是以黄润为佳,则会事事顺遂。若是色泽为青黑色则不吉,还有就如果出现青黑色,则说明身体开始出现了一些隐疾,你的身体的内耗较大。面相中山根是代表一个人的意志和斗志,也是说要一个的品德,所以山根高的人,会不山根低的更加容易成名,除此之外自尊心自律性也是比较强,有坚定的自我意志,但如果是女性山根太高则是不吉相,山根高易以自我为中心,爱掌权,但如果山根太低也是不好的,这样易导致丈夫事业连受挫折又或者是身体欠佳。

关于文武赤壁论文范文资料

就是两个队伍在对打呗.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是曹操和孙权、刘备在今湖北江陵与汉口间的长江沿岸 的一场战略会战,对于三国鼎立局面的确立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这场战争中,处于劣 势地位的孙、刘联军,面对总兵力达二十三四万之多的曹军,正确分析形势,找出其弱 点和不利因素,采取密切协同、以长击短,以火佐攻,乘胜追击的作战方针,打得曹军 丢盔弃甲,狼狈窜北,使曹操“横槊赋诗”、并吞寰宇的雄心就此付诸东流,从而成为 历史上运用火攻,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进而统一了北方,占据了幽、冀、青、 并、兖、豫、徐和司隶(今河南洛阳一带)共八州的地盘,形成了独占中原的格局。接 着他又挥师平定辽东地区的乌桓势力,基本稳定了后方地区,一时间成为当时历史舞台 上不可一世的风云人物。 然而,对于素怀“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雄心大志的曹操来 说,统一北方地区,只能算作是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而已。他的宏伟目标,是扫平所有 的割据势力,实现“天下混一”的理想。于是他便积极从事南下江南的战争准备:在邺 城修建玄武池训练水军,并派人到凉州(今甘肃)授马腾为卫尉予以拉拢,以避免南下 作战时侧后受到威胁。一切就绪后,曹操紧擂战鼓,兴起大军,浩浩荡荡向南方地区杀 奔而来。 当时,南方的主要割据势力有两个,一是立国三世的东吴孙权政权,他据有扬州六 郡。这些地方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在当时战乱较少。而北方人的南迁又给当地带来了 先进的生产技术,因此东吴的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军事上,孙权拥有精兵数万,有 周瑜、程普、黄盖等著名将领,内部团结,加上据有长江天险,因而使它成为曹操吞并 天下的主要障碍。南方另一个主要割据势力是荆州的刘表。他基本上采取了维持现状的 政策,但他年老多病,处事懦弱,其子刘琦和刘琮又因争夺继承权而闹得不可开交,所 以政权并不稳固。 至于刘备,在当时还没有自己固定的地盘。他原来依附袁绍,官渡之战后投奔刘表。 刘表让他屯兵新野、樊城一带,为自己据守阻止曹军南下的门户。但刘备素号“枭雄”, 志在“匡复汉室”,所以就趁着这一机会扩充军队、网罗人材。他这时拥有诸葛亮、关 羽、张飞、赵云等谋士、猛将,是曹操吞并天下的又一重要障碍。 公元208年7月,曹操率军南下,他的第一个战略目标是荆州。荆州历来为兵家必争 之地,如占据了它,既能够控制今湖北、湖南地区,又可以顺江东下,从侧面打击东吴; 向西进军则可以夺取富饶的益州(今四川)。就在战争一触即发的紧要关头,窝窝囊囊 的刘表于8月因病一命呜呼了。接替他的次子刘琮更不争气,他让曹操的兵威吓破了胆, 未作任何抵抗,就将荆州双手拱出。曹操兵不血刃,完成了南下战略的第一步。 刘备在樊城获悉刘琮投降的消息后,急忙率所部向江陵(今湖北江陵)退却,并命 令关羽率水军经汉水到江陵会合。 江陵为军事重镇,是兵力和物资的重要补给基地。曹操自然不甘心让它落入刘备之 手,于是便亲率轻骑五千,日夜兼行150公里,追赶行动迟缓的刘备军队,在当阳(今 湖北当阳) 的长坂坡击败刘备,占领了战略要地江陵。刘备仅仅同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 骑突围,在与关羽、刘琦等部会合后,退守龟缩于长江南岸的樊口(今湖北鄂城西北) 一线。 军事上接二连三的胜利,使得曹操踌躇满志,轻敌自大,企图乘胜顺流东下,占领 整个长江以东的地区,一举消灭孙权势力。尽管谋士贾诩建议他利用荆州的丰富资源, 休养军民,巩固新占地,然后再以强大优势迫降孙权,可是曹操哪里听得进去。 在强敌压境、存亡未卜的危急关头,孙权和刘备两股势力为了避免彻底覆灭的共同 命运,终于结成了联合抗曹的军事同盟。 早在曹操进兵荆州以前,东吴即曾打算夺占荆州与曹操对峙。刘表死后,孙权又派 鲁肃以吊丧为名去侦察情况。鲁肃抵江陵时,刘琮已投降了曹操,刘备正向南撤退。鲁 肃当机立断,即在当阳长坂坡会见刘备,说明联合抗曹的意向。处于困境的刘备欣然接 受了这个建议,并派诸葛亮随同鲁肃前去会见孙权。诸葛亮向孙权分析了敌我形势。指 出:刘备最近虽兵败长坂坡,但是尚拥有水陆2万余众的实力。曹操虽然兵多势众,但 经长途跋涉,连续作战,非常疲惫,就像一支飞到尽头的箭镞,它的力量连一层薄薄的 绸子也穿不透了。 何况曹军多是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又是新占之地,人心不服。在这种形势下, 只要孙、刘双方同心协力,携手合作,就一定能击破曹军,造就三分天下的局面。孙权 对他的这番精辟分析深表赞同。 可是当时东吴内部也存在着反对抵抗、主张投降的势力。 长史张昭等人为曹军的声势所慑服,认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兵多势众,又 挟新定荆州之胜,势不可挡。双方实力相差悬殊,东吴难以抗衡,不如趁早投降。张昭 是东吴的重臣,颇具影响,他这样的态度,使得孙权感到左右为难。这时鲁肃就竭力密 劝孙权召回东吴军事主帅周瑜商讨对策。 周谕奉召从鄱阳赶回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他同样主张坚决抗御曹操。他以为: 曹操虽已统一北方,但其后方并不稳定。马超、韩遂在凉州的割据,对曹操侧后是潜在 的重大威胁。曹操舍弃北方军队善于骑战的长处,而同吴军进行水上较量,这是舍长就 短。加上时值初冬,马乏饲料,北方部队远来江南,水土不服,必生疾病。这些都是用 兵之大忌,曹操贸然东下,失败不可避免。紧接着,周瑜又向孙权分析了曹操的兵力。 指出曹操的中原部队不过十五六万,并且疲惫不堪;荆州的降兵最多不过七八万人,而 且心存恐惧,斗志低落。这样的军队,人数虽多,但并不可惧,只要动用精兵五万,就 足以打败它。周瑜深入全面的分析,使孙权更加坚定了联刘抗曹的决心。于是便拨精兵 3万,任命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率军与刘备会师,共同抗击曹操。 公元208年10月,周瑜率兵沿长江西上到樊口与刘备会师。尔后继续挺进,在赤壁 (今湖北嘉鱼东北)与曹军打了一个遭遇战。曹军受挫,退回江北,屯军乌林(今湖北 嘉鱼西),与孙、刘联军隔江对峙。 孙、刘联军虽占有天时、地利、人和方面的优势,但毕竟是力量弱小,要打败强大 的曹军谈何容易!可是,机遇总是喜欢那些敢于同命运抗争的人,胜利的天平倾向了弱 者孙、刘一边。这中间的关键,就是孙、刘联军的统帅们能够比较敌我优劣长短,善于 捕捉战机,找到了克敌制胜的法宝—— 乘隙蹈虚,欺敌误敌,因风放火,以火助攻。 当时曹军中疾病流行,又因多是北方人,不习水性,长江的风浪把他们颠簸得口吐 黄水,苦不堪言。于是只好把战船用铁环“首尾相接”起来。周瑜的部将黄盖针对敌强 我弱、不宜持久及曹军士气低落、战船连接的实际情况,建议采取火攻,奇袭曹军战船。 周瑜采纳了这一建议,制定了“以火佐攻”,因乱而击之的作战方略。 周瑜利用曹操骄傲轻敌的弱点,先让黄盖写信向曹操诈降,并与曹操事先约定了投 降的时间。曹操不知是计,欣然容允。届时,黄盖率蒙冲(一种用于快速突击的小船)、 斗舰数十艘,满载干草,灌以油脂,并巧加伪装,插上旌旗,同时预备快船系挂在大船 之后,以便放火后换乘,然后扬帆出发。当时,江上正猛刮着东南风,战船航速很快, 迅速向曹军阵地接近。曹军望见江上船来,均以为这是黄盖如约前来投降,皆“延颈观 望”,丝毫不加戒备。 黄盖在距曹军1公里地处,遂下令各船同时点火。一时间“火烈风猛,船往如箭”, 直冲曹军战船。而曹军船只首尾相连,分散不开,移动不得,顿时便成了一片火海。这 时,风还是一个劲地猛刮,熊熊烈火遂向岸上蔓延,一直烧到了岸上的曹军营寨。曹军 将士被这突如其来的大火烧得惊慌失措、鬼哭狼嚎、溃不成军,烧死、溺死者不计其数。 在长江南岸的孙、刘主力舰队乘机擂鼓前进,横渡长江,大败曹军。曹操势穷力蹩,被 迫率军由陆路经华容道向江陵方向仓皇撤退,行至云梦时曾一度迷失道路,又遇上大风 暴雨,道路泥泞不堪,以草垫路,才使得骑兵得以通过。一路上,人马自相践踏,死伤 累累。孙、刘联军乘胜水陆并进,穷追猛打,扩大战果,一直追击到南郡(今湖北江陵 境内)。曹操留曹仁、徐晃驻守江陵,乐进驻守襄阳,自己率领残兵败将逃回到北方。 这场赤壁大鏖兵至此遂以孙权、刘备方面大获全胜而宣告结束。 赤壁之战对当时历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使得曹操势力不复再有南下的力量; 孙权在江南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刘备乘机获取立足之地,势力日益壮大,三国 鼎立的形势就此造成。 在赤壁之战中,孙权与刘备两大集团表现出卓越的战略筹划与灵活的作战指导:第 一,在敌强我弱,分则俱亡,合则势强形势下,精诚合作,结成政治、军事同盟,形成 一股可以与曹军抗衡的力量。第二,在知彼知己的基础上,针对曹操骄傲轻敌,舍长用 短的特点,利用地理、天时方面的有利条件,欺敌诈降,并果断采取“以火佐攻”的作 战方针,乘敌之隙,予其以出其不意的打击。第三,在实施火攻袭击成功的情况下,不 失时机地率领主力舰队横渡长江,乘敌混乱不堪之际,奋勇打击曹军,奠定胜局。并坚 决实施战略追击,扩大战果,夺取荆州。 反观曹操,虽然他久历戎行,战绩辉煌,但在赤壁之战中却屡犯战略、战术上的错 误:一是轻敌冒进,率意开战;二是弃骑用舟,舍长就短;三是在作战部署上又犯连结 战船的错误;四是对敌手可能实施火攻的情况茫昧无知,轻信诈降,疏于戒备,终于导 致了可悲的失败

“赤壁大战”可谓是《三国演义》中花费笔墨最多,描写得最为详细的战争,因此,它的虚构成分也是最多的。从第三十五回“玄德南漳逢隐沦,单福新野遇英主”开始,到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为止,整整十六个章节,把曹操南取荆州,并图扬州,但在孙刘联军的抵抗下,最终铩羽而归的整个过程,描述得巨细靡遗,使读者无不血脉贲张,拍案叫绝。那么,首先让咱们先来回顾一下小说中这一大战的整个过程吧。 首先,屯扎在樊城的曹军将领吕旷、吕翔点军五千,进攻刘备防守的新野城,结果被单福设计,双双杀死。樊城大将曹仁大怒,不顾李典的劝阻,统军两万五千,二攻新野。单福不但斗阵赢了曹仁,复袭取樊城。曹仁逃归许昌。 曹操计赚单福也就是徐庶,徐庶走马荐诸葛。刘备三顾茅庐,终于请得孔明出山相助。中间插叙江东故事:攻黄祖凌操战死,杀妫、戴徐氏报仇,锦帆贼甘宁投吴,战江夏黄祖殒命。然后刘琦问计,出守江夏。 曹操派夏侯敦等领兵十万来攻新野,诸葛亮初出茅庐第一功,火烧博望坡。曹操遂点起五十万兵马,南取荆州,临出兵杀了谏阻的孔融。刘表惊死,蔡张弄权,拥立刘琮继位,并派宋忠往曹营投降。诸葛亮火烧新野,战败了曹军先锋曹仁、曹洪。 徐庶受命劝降刘备失败。刘备在襄阳被阻,走投江陵。曹操进入樊城,蔡张来献上“马军五万,步军十五万,水军八万,共二十八万”荆州军。然后就是著名的长阪坡赵云救阿斗,当阳桥张飞喝曹军。刘琦从江夏赶来接应,刘备军暂时稳定下来。 鲁肃引孔明过江,舌战群儒;孙权决意抗曹,从柴桑召回周瑜。诸葛亮智激周瑜,周瑜使诸葛瑾劝诸葛亮归吴遭到拒绝。周瑜欲使孔明劫曹军粮草,借刀杀人,被识破,再想杀死刘备,幸有关羽保驾,也落了空。大战迫在眉睫,盟友先自内斗,写得精彩无比。 甘兴霸奋威三江口,蔡瑁、张允造水寨。蒋干过江说周瑜,反中计使曹操杀了蔡、张。诸葛亮草船借箭,曹操派二蔡用间,黄盖献苦肉计,阚泽送诈降书。蒋干二过江东,庞统献连环计。曹操横槊赋诗唱《短歌行》,酒醉误杀刘馥。两军二度接触,焦触、张南战死。 诸葛亮请借东风,周瑜南屏山筑七星坛。一场大战,到此才揭开序幕,但是作者不紧写战争,又岔开去——丁奉、徐盛往七星坛捉孔明,孔明得赵云接应离去,周瑜杀二蔡祭旗起兵,孔明在华容道层层设伏。越是紧要情节,越是不慌不忙地缓缓展开,真大手笔! 大战终于开始了,“三江口周瑜纵火”和“关云长义释曹操”,不过花了一章多点的篇幅。果然真正的大战,在战前就已经确定了胜负,两军对垒,不过一套热闹武戏,已经不需要费太多笔墨了。 这就是小说中的“赤壁大战”,中国古往今来的历史小说,描写的战争,以《三国演义》中的这一段,为其魁首。历史上的赤壁之战,也是相当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又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且听我们慢慢道来。 《魏书•武帝记》中,对赤壁之战的描写非常简略,只说:“(208年)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憙救合肥。权闻憙至,乃走。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这不奇怪,所谓“为尊者讳”,对于曹操一生中罕有的败仗,大而小之,详而略之,轻轻巧巧一笔带过,也是旧史家惯用的手法。但关键问题是,这段记载有点故意混淆视听,似乎曹操根本没有打败,只是因为军中瘟疫流行,所以主动撤兵的,又似乎在赤壁与曹操对战的是刘备军,而没有孙权多少事儿。 《蜀书•先主传》中,则站在刘备的立场,描写稍微详细一点,说:“先主遣诸葛亮自结于孙权,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这也和《吴书•吴主传》的记载基本相同。《吴书》说:“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备、瑜等复追至南郡,曹公遂北还。”相较之下,这还是比较可信的。 还是让咱们从头说起吧。首先,杀吕氏兄弟、烧新野,这都是小说家的虚构,烧博望却可能实有其事。刘备在建安八年(203年),也即曹操致力于解决袁氏兄弟的时候,奉刘表的命令,向北进攻许昌西南的叶县,曹操派夏侯敦、于禁迎战,刘备诈败,夏侯敦不听偏将李典的劝阻,追击中伏,幸被李典解救。另一种说法是夏侯敦奉命来击刘备,被刘备诈败破之于博望(没说是不是遭了火攻)——如果真有火烧博望坡,设计的也不是诸葛亮,而是刘备。从此直到曹操亲统大军南取荆州前,两势力基本上再没有什么接触。 刘表去世以后,刘备在荆州的势力迅速膨胀,当曹军南下之时,刘备已经占据了樊城。将此处作为自己的大本营,他是弃樊城南逃的,而非新野。“先主(刘备)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去。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刘)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就这样,刘备带着大量老百姓逃跑,“比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余里”,而曹操“以江陵有军实,恐先主据之,乃释辎重,轻军到襄阳。闻先主已过,曹公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及于当阳之长阪。” 刘备从樊城逃跑前,徐庶并没有投降曹操,所谓程昱伪书赚徐庶,徐母自尽等等情节,都是虚构的。在诸葛亮出隆中以后,徐庶和他两个,还一起辅佐了刘备一段时间,直到从樊城逃走以后,才因为一桩偶然事故而主动分手。刘备逃亡,“(诸葛)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 关于长阪坡之战,《蜀书•先主传》中说:“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关于赵云单骑救主的事情,史书记载:“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确实很英勇啦,可是小说中夸张得太过了。演义说:“赵云怀抱后主,直透重围,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前后枪刺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前几句还靠谱,可是“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且不说曹操追击刘备,只有精锐骑兵五千人,合着平均每百人配一员名将……就说演义被赵云在这战中干掉的:淳于导、夏侯恩、晏明、钟缙、钟绅,以前根本面都没有露过,算哪门子名将? 张飞悍拒长阪桥,喝退曹兵,听着象是虚构,其实倒真有此事。史书的描写得非常简略,但勃勃英气,逼面而来,且看——“先主闻曹公卒至,弃妻子走,使飞将二十骑拒后。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 关于赤壁之战的曹操方兵力,演义上说“马步水军共八十三万,诈称一百万”,当然是虚构啦。史书对此语焉不详,后人统计考证,其实曹军兵力,当在二十三万左右,除去曹操本队,还包括自汉水出征的北路军,即由护军都督赵俨、奋威将军程昱统率的于禁、张辽、张郃、朱灵、乐进、路招、冯楷、文聘七路,以及夏侯渊的运粮部队。所以在赤壁和孙刘联军对峙的,不会超过二十万人。 拉回来再说东吴,鲁肃在江东听说刘表死了,要求前往吊丧——多少年的仇敌,吊的哪门子丧啊,其实他别有用心。他对孙权建议说去查看一下情况,如果刘备和刘表的两个儿子可以联合一心,就暂时放下冤仇,联刘抗曹,否则,准备趁乱取利。没想到他才走到半路,就听说刘琮投降了,于是到处打听,终于见到了刘备。刘备其实也想联合孙权,却假惺惺地说要去投靠吴巨(演义中误作“吴臣”)。吴巨是割据今天广东省部分地区的军阀,刘备说要千里迢迢去投靠他,摆明了准备退出中原逐鹿的舞台。鲁肃急忙劝说,刘备正中下怀,于是派诸葛亮过江去游说孙权。 “舌战群儒”的情节,是演义虚构的,但是虚构得非常精彩,诸葛亮的智慧形象和东吴诸臣的矛盾心理,跃然纸上。《江表传》记载,曹操给孙权送去一封书信,上写:“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孙权吓了个半死,幸亏鲁肃趁孙权上厕所的时候劝说他:“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你在想什么啊,我们投降了照样做官拿俸禄,你投降了想曹操把你往哪儿搁? 于是孙权往召周瑜,周瑜也主张与曹操一战:“瑜请得精兵三万人(另有记载,说他要求五万),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至于诸葛亮智激周瑜,当然也是虚构啦,“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这两句,有人认为是诸葛亮故意曲解,“二乔”当作“二桥”,不过是指两座飞桥而已。可这样解释就更含糊了,因为事实上,“乔国老”其实是“桥国老”,“二桥”指桥还是指人,谁知道呢? 哈哈,其实查查时间就一切明戏了,赤壁之战是在建安十三年,而曹操筑铜雀台是在建安十五年,也即赤壁之战两年后。除非诸葛亮真能未卜先知…… 周瑜和诸葛亮的斗智,也多出于文学需要的虚构,但奇怪的是,连小说中都明显指出,周瑜是怕诸葛亮“后必为我国之祸”,而非出自私心,不知道为什么传来传去,大家都认为周瑜小心眼儿。很精彩的“草船借箭”也是子虚乌有的,不过史书上倒有孙权草船借箭的记载。时为建安十八年,即赤壁之战的五年以后,曹操进攻濡须,孙权来迎,《魏略》上说:“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据说就是在此战后,曹操感叹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拉回来再说赤壁,关于三江口的接触战,史载:“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于是扎水寨,连战船,准备长期对峙。这里没有庞统什么事儿,连环计估计是曹操自己想出来的。好了,下面就是被人津津乐道的“群英会蒋干中计”了…… 最近突然想起前些天看到一篇报导,说某处几名小学生,看到语文课本上的《赤壁大战》一文,心生疑窦:“火烧战船明明是周瑜和诸葛亮定下的,怎么变成黄盖出的主意?而且,整场战役,怎么诸葛亮都没有出场?”诸葛亮确实没有出场,那篇课文是根据《资治通鉴》上的记述改写的,是历史而非演义。小学生没有看过正史,产生这种疑问很可以理解,但可笑的是,他们去问老师,老师除了夸奖他们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和能力外,也是一头雾水——起码应该懂得回去翻翻书吧,这什么老师啊! 好,该阚泽献诈降书了,这段描写得尤其精彩,阚泽此人,虽然出场重头戏仅此一段,但其胆略智谋,跃然纸上。历史上的诈降书是谁献的,完全没有记载,也说不定根本没有这样一位信使,是两军阵前捆在箭上射入曹营的。阚泽字德润,是江东有名的大儒,精通礼仪,在东吴做到中书令,也是一等一的大官。他学问是很好的,是否象演义中所写那么有胆识,可就谁都不清楚了。 蒋干二过江东,请来了庞统献上连环计。这里就编得有点可笑,连周瑜都装模作样,又不去接他,又给他脸色看,完了还把他送去西山庵中软禁,可是曹操倒一听他说:“某前日空往东吴,未得成功,深怀惭愧。今愿舍身再往,务得实信,回报丞相。”就立刻“大喜,即时令蒋干上船。”曹操年纪大了,健忘吧,把这小花脸前两天做的“好事”都已经忘到爪哇国去了?还是京剧中编得靠谱,曹操本待不理,是蒋干一心立功,苦苦哀求,曹操才勉强应允。 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锁战船北军用武”,大战的序幕,开始紧锣密鼓地展开了。这里凸现出罗贯中的杀人手法,翻看史书,此人无用,此人结果不详,既然情节需要,就干脆一刀干掉。演义上说曹操横槊赋诗,刺死了扬州刺史刘馥。其实刘馥是病死的,可惜他死的时候不对,正好是建安十三年,也就是赤壁之战那一年……罗贯中不拿他祭刀才奇怪哪。接着,两军再次接触战,袁绍降将焦触、张南又被作者随手砍掉。 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三江口周瑜纵火”,大战终于正式爆发了。诸葛亮借东风,大家都明白那是小说家言,历史上不可能有那么一回事,也就不用多说了。战争的过程,除去曹操未必败得有那么惨,其它虚构的情节不多,还算蛮写实的。这里咱们添一个有趣的插曲—— 这章结尾说黄盖被张辽射翻落水,生死不知,留个悬念。下章开头乃叙述:“韩当冒烟突火来攻水寨,忽听得士卒报道:‘后梢舵上一人,高叫将军表字。’韩当细听,但闻高叫:‘义公救我?’当曰:‘此黄公覆也!’急教救起。见黄盖负箭着伤,咬出箭杆,箭头陷在肉内。韩当急为脱去湿衣,用刀剜出箭头,扯旗束之,脱自己战袍与黄盖穿了,先令别船送回大寨医治。”这段故事来源于裴疏引的一段《吴书》:“赤壁之役,盖为流矢所中,时寒堕水,为吴军人所得,不知其盖也,置厕床中。盖自强以一声呼韩当,当闻之,曰:‘此公覆声也。’向之垂涕,解易其衣,遂以得生。”注意,这个“厕”是“侧”意,并不是说把黄盖放在尿池里…… 就是这一章——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虚构可大发了,几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文字,都是演义作者的文学创作,而和历史挨不上边。曹操是怎样从败仗中逃得性命的,史书上只引用了《山阳公载记》中一段不大靠谱的记载——因为这本书认为曹军战船是被刘备烧掉的,而不是周瑜——书上说:“公(指曹操)船舰为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军既得出,公大喜,诸将问之,公曰:‘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刘)备寻亦放火,而无所及。” 就算按这本书上说的,也没有诸葛亮设计多路埋伏,想要捉拿曹操的故事。确实是个故事,仔细想想看,就会发觉它很不合情理。既然可以三段埋伏,干嘛不把关、张、赵都埋伏在一起,或者干脆堵住前面的道路(不是说路途很险要吗?),那样曹操不就死定啦?明明知道关羽会放了曹操,又干嘛要派他设最后一路埋伏?演义中给出的答案非常可笑——“孔明曰:‘亮夜观乾象,操贼未合身亡。留这人情,教云长做了,亦是美事。’”刘备还高兴哪,说:“‘先生神算,世所罕及。’”我要是刘备,就一脚踹过去:“汝这妖人,莫非是曹贼的纤细?!” 有些朋友热爱诸葛亮,要给他圆谎。其实大可不必,这是小说虚构的情节,作者就那种玄之又玄的理由,你偏要使其合理化,有什么意义?这些朋友认为,曹操若亡,则北方必大乱,孙权就可趁胜追击,尽吞胜利果实,刘备就没有发展机会了,所以诸葛亮一定要把曹操放跑。 这是一厢情愿的想法,东吴水军厉害,但是缺乏战马,北上平原作战的能力极差,这也就是后来为什么孙权数次亲征合肥,再往后陆逊和诸葛瑾也屡次北伐,却最好的结果也不过安全退回的主要原因。并且东吴诸将也缺乏平原作战的经验,比起半辈子纵横河北、淮东的刘备来,肯定要差得远了。当时周瑜有三万或五万人,估计全吴可调动的兵马也就这个数,而刘备合了刘琦,也有两三万,实力差距不大。一起争夺中原,正未知鹿死谁手呢。 何况,曹操若是死了,荆州降曹的诸郡,铁定跟刘备,而不是孙权——那是世仇啊。北边呢?中原基本统一,而且曹操多以宗族为大将,什么曹仁、曹洪、夏侯敦、夏侯渊,其他外姓将领可能离心,他们是不会反叛的,一定联合起来,南下报仇。就算诸子争夺继承权(也就曹丕、曹植、曹彰三个有这种能力),但想想看,袁绍死了以后,他几个儿子乱斗,连曹操都要费几年功夫才能全部平定河北,何况诺大一个中原。孙权、刘备抢着北上,谁能最后获得胜利,变数很大,这个险有什么不敢冒的? 刘备一辈子和曹操斗,就怕曹操,别人他哪里放在眼里?若说刘备同意这种假说,为怕孙权坐大而放了曹操,更是没有可能。罗贯中为了描写关羽的义气,才虚构了这一段情节出来,何必去圆谎呢?根据这一段情节,倒是诞生了著名的益智游戏“华容道”,恐怕连作者也始料不及吧。 赤壁之战史书记载不详,并且疑点很多,但它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没有错的。周瑜的雅量高致,善于用兵,遂一时威震天下,曹操、刘备、孙权三个都有点害怕。史载,某次孙权送刘备回荆州,分手的时候欢宴痛饮,等到张昭、鲁肃等陪客都离开了,只胜这哥儿俩一对枭雄,谈起周瑜,刘备突然叹气说:“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竟然进谗言说周瑜功高震主,恐怕要造反。幸亏周瑜死得早,孙权自己还没来得及起疑心,否则公瑾的下场还不定怎样呢! 对于赤壁之战,曹操看起来是很窝火的,他一辈子胜仗无数,败仗也有一些,从来就不隐晦,光明磊落大丈夫气概,只有对这场仗,总羞得说不出口。后来他写信给孙权,谈到这一仗,说:“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轻轻地想把败仗一笔带过。从这个侧面,也可以看出周瑜这一仗打得有多漂亮了!

赤壁之战 战争日期 208年七月 - 208年十一月 地点 乌林(今湖北蒲圻西北) 结果 孙权,刘备盟军胜利 作战各方 曹操 刘备,孙权 指挥官 曹操 周瑜、程普、刘备 兵力 约160,000 约50,000 伤亡 不详 不详 赤壁之战 长坂之战–乌林之战–江陵之战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争之一。公元208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领水陆大军,号称百万,发起荆州战役,然后讨伐孙权。孙权和刘备组成联军,由周瑜指挥,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说今嘉鱼东北)一带大破曹军,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赤壁之战是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也是孙、曹、刘各家都派出主力参加的唯一的战事。 进取荆州 曹操经200年官渡之战、207年北征乌桓,完成了统一北方的战争。建安十三年正月回到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后,立即开始了向南用兵的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准备。其一,在邺凿玄武池以练水军;其二,派遣张辽、于禁、乐进驻兵许都附近,以备不测;其三,令马腾及其家属迁至邺,做了实际上的人质,以减轻西北方向的威胁;其四,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进一步巩固了他的统治地位;其五,铲除了数次戏侮及反对自己的孔融,以维护自己的权威。 七月秋,曹操亲领大军十余万南下荆州,用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的话来说是“乘破袁绍之势以下荆、吴”。企图一举消灭刘表和江东的孙权,统一天下。正当曹操疾趋宛、叶之时,八月间刘表病逝。九月,其次子刘琮在新野(今属河南省)不战而降于曹军。荆州水军数以千计的蒙冲、斗舰,悉归曹操所有,至此曹军水战实力大增。依附刘表屯兵樊城(今湖北襄樊)的刘备,闻讯后率部南撤。 当时江陵(今湖北江陵)贮有刘表的大量粮草、兵器等,因此刘备一方面由樊城向江陵撤退,另一方面命关羽带领水军经汉水到江陵会合。九月,曹军亲率精骑五千,包括亲兵虎豹骑,追击刘备,在当阳长坂坡(今湖北当阳东北)击溃刘备军后占领江陵。 曹操至江陵后,立即采取安顿州吏民的措施,下令“荆州吏民,与之更始”。 贾诩劝说曹操先利用荆州的资源、休养军民、稳定新占地,可是曹操并没有理会他的建议。曹军的作战部署大体是:以赵俨为章陵(郡治在今湖北枣阳东南)太守兼都监护军,于禁、张郃、朱灵、李典、张辽、冯楷等七军,统一指挥他们在汉水、淮水之间的行动。荆州方面,曹操以曹仁和夏侯渊驻守江陵,以曹洪驻守襄阳,另以一部水陆军由襄阳沿汉水南向夏口。曹操亲率一部连同新附荆州之众顺江而下,攻打东吴。 当曹操南下时,孙权派鲁肃出使荆州,吊刘表丧,兼说刘备同心御曹。鲁肃与刘备相遇于当阳,后刘备用其计折向东南汉水方向撤退,和自汉水东下的关羽水军会合,并与刘表长子江夏太守刘琦所部一万余人联军退至夏口(今湖北武汉汉口),图谋联合孙权抗击曹操。刘备遣诸葛亮随肃往东吴共谋抗曹之计。 诸葛亮到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孙权已接到曹操威胁的书信,信上说:“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孙权不愿以“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曹操,又顾虑孙刘联军不能与曹操相匹敌。孙权部下以鲁肃为代表的主战派和张昭为首的主和派也展开了激烈争辩。诸葛亮为孙权分析敌我双方的利弊:“豫州(刘备)军虽败于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他指出(一)曹操劳师远征,士卒疲惫;(二)北人“不习水战”;(三)荆州之民尚未心服曹操。诸葛亮的结论是如果孙刘联合,定可取胜。 鲁肃又用激将法进言,说服了孙权,同时劝孙权立即把周瑜从鄱阳(今江西波阳东北)召回。周瑜支持诸葛亮和鲁肃的意见,先后分析曹军的弱点,指出:第一,曹军疲惫不堪;第二,“又今盛寒,马无藁草”第三,加之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曹操的后患。既而进步分析了曹军的实际力量,指出来自中原的曹军不过十五六万,而且所得刘表新降的七八万人,人心并不向曹。 孙权增强联刘抗曹取胜的信心,命周瑜和程普为左右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周瑜率精锐部队三万人,沿江而上至夏口,与刘备统军两万多人会合,共同抗曹。 兵败乌林 周瑜率领的军队在樊口与刘备回合。然后逆水而上,行至赤壁,与曹军相遇。曹军新编及新附荆州水军,战斗力较弱,又遭瘟疫流行,以致初战不利。曹操不得不把军队“引次江北”,把战船靠到北岸乌林一侧。周瑜则把战船停靠南岸赤壁一侧,双相对峙。 北兵不惯船上生活,曹操下令用铁索将战船连锁在一起,以减轻风浪颠簸。周瑜部将黄盖建议采用火攻战术以败曹军:“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周瑜采纳了黄盖的建议,并即决定让黄盖用诈降接近曹操战船。黄准备了十艘蒙冲斗舰,满载薪草膏油,外用帷幕伪装,上插与曹操约定的旗号。 时值隆冬,多刮北风,但按气象规律,几天严寒日过后,以常见有少暖之日,风向亦或变为东风,南风。据说,十一月十二日甲子日(合公元208年12月7日)这一天,晴空风暖,傍晚南风起,及至午夜风急,黄盖以准备的船舰出发,顺风驶向曹船。到了江的中心,黄盖手锯火把,使众兵齐声大叫:“降焉!”曹军官兵毫无戒备,“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离曹军二里许,黄盖遂令点燃柴草,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各营。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在南岸的孙军主力船队乘机擂鼓前进;同时刘备也自蜀山向乌林进发。盟军横渡长江,大败曹军。曹操见败局已无法挽救,当即自焚余船,引军退走。周瑜、刘备军队水陆并进,曹操沿华容小道(今湖北监利北),向江陵方向退却,加以瘟疫、饥饿,曹军损失大半。幸得张辽,许诸等接应,才得脱险。至江陵城下,曹操恐后方不稳,自还北方,留曹仁、徐晃守江陵,满宠驻当阳。 后果 赤壁战前曹操的优势是非常大的:第一,曹操“挟天子令诸侯”,诸侯自然在道义上难以争锋;第二,曹操以新胜之军南下,其气自盛,第三,曹操兵力数倍于孙、刘两家。既然曹操具有如此的优势,孙刘联军的战绩更以辉煌。此战,孙刘军扬水战之长,巧施火攻,可以算是中国历史上果断、以少胜多的的著名战例。赤壁战后,曹操退回北方,再未有机会如此大规模南下荆州。曹操集团也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 周瑜等与曹仁隔江对峙,遣甘宁袭取夷陵(今湖北宜昌),曹仁率部进围甘宁,周瑜率军救援,大破曹仁军。刘备回师夏口,欲溯汉江迂回曹仁后方。次年,曹仁被迫撤退。孙权继续与刘备联盟,以抗拒曹操。刘备乘势取得荆州大部,包括武陵(郡治在今湖南常德)、长沙、桂阳(郡治在今湖南郴县)、零陵(均在今湖南境)等四郡。稍后又夺得刘璋的益州。孙权据有江东,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割据局面。 点评 在评论曹操兵败赤壁,传统的史学家强调其思想轻敌骄傲。如张作耀《曹操传》说:「曹操其人极易激动,易被胜利冲昏头脑」。 曹操没有乘胜把刘备彻底击溃。 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则不以为然,他认为:「曹操当时既新平江汉,威慑扬越;资刘表水战之具,藉荆楚楫棹之利,实震荡之良会,廓定之大机;不乘此取吴,将安俟哉?」 传统的评论一般忽略的一面是疫病流行因素。曹操把失败原因归於疾病,他写信给孙权说:「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裴松之评论赤壁之战是说:「至於赤壁之败,盖有运数。实由疾役大兴,以损凌厉之峰,凯风自南,用成焚如之势。天实为之,岂人事哉?」李友松的《曹操兵败赤壁与血吸虫病关系之探讨》一文,指出曹操赤壁之战兵败的原因是「疾病」—急性血吸虫病。赤壁之战的战场恰恰是当时血吸虫病严重流行的地区,而且时间又是血吸虫病的感染季节。赤壁之战是在冬天开始的,但曹军在转徙、训练时间是在秋天。曹操水军在赤壁之战战前染上血吸虫病,经过一个月以上的时间就发病了,致使大战时疲病交加,不堪一击。 而刘、孙军队长期在血吸虫流行的疫区中从事生产、生活,士兵体内或多或少已产生一定的免疫力。 Rafe de Crespigny 认为乌林之战实是一场小规模的遭遇战。 传说与演义 后代的文学家在以此次战争为题材而创作诗、文、小说时,又往往有意地渗入了夸张、附会的成分。 在《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是全书最重要、规模最大、人才最集中的战事。从第四十二回刘豫州败走汉津口,鲁肃来夏口吊刘表之丧开始,接下去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第四十五回“群英会蒋干中计”、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第四十七回“庞统巧授连环计”、第四十八回“锁战船北军用武”、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到第五十回“关云长义释曹操”都是描述赤壁的战事。 《三国演义》则绘影绘声地描写了周瑜的营帐驻在今鄂州市之西山,孙、曹鏖兵之处在三江口。 传说、演义,和历史有较大的区别。 史料 主要的第一手史料是陈寿著《三国志》。 《三国志》之《魏书》、《蜀书》和《吴书》中有许多矛盾。 最近30年,考古发现开始补充正史记载。1973年出土了东汉晚期的铜马镫一件,印有东汉献帝「建安八年」(公元203年)的瓦砚一台,并有东汉铜镜、陶瓷器和箭镞等。1976年,在赤壁山下一米多深的土层中发现沉船上的铁环、铁钉、东汉铜镜等物。同年,又在赤壁山上发现铜、铁、玉带钩各一件。 赤壁的位置 多年来,学术界对於「赤壁」地望问题讨论,诸说并起被近代传媒称为「新赤壁大战」。一般统计,至少有七种「赤壁说」:蒲圻说、黄州说、钟祥说、武昌说、汉阳说、汉川说、嘉鱼说。从目前讨论的情况看,争论的焦点是蒲圻说、嘉鱼说与黄州说何者为是,其余四说难以成立。 1. 蒲圻说:阴法鲁主编的《古文观止译注》中写道:「那个赤壁,在今湖北省蒲圻县西北,长江南岸。」《元和郡县图志》亦称:「赤壁山在蒲圻县西一百二十里,北临大江,其北岸即乌林,即周瑜用黄盖策,焚曹公舟船败走处。」胡三省注的《资治通鉴》和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也主是说。三种说法,蒲圻说较为可信,因为近年蒲圻的赤壁陆续有大批的器物被发掘。1991年湖北大学人文学院出版了《古战场蒲圻赤壁论文集》赞同上述观点。 2. 嘉鱼说: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和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都持赤壁在今湖北嘉鱼县东北的观点。如上溯此说之源,有《大清一统志》引据《水经注》为证。《水经注》曰:「赤壁山在百人山南,应在嘉鱼县东北,与江夏接界处,上去乌林二百里。」此说后来为清末著名地理学家杨守敬所首肯。 3. 黄州说:还有一说认为赤壁在今武汉以东地带。唐朝杜牧和北宋苏轼都把黄冈(古黄州)西北的赤鼻矶(今「东坡赤壁」)视为赤壁,因为此地岩壁垂直,一片红色,宛若烈火烧过一样。苏轼《前赤壁赋》称:「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 索引序列
  • 关于武夷山论文范文资料
  • 关于核武器论文范文资料
  • 关于嘉山论文范文资料
  • 关于山根论文范文资料
  • 关于文武赤壁论文范文资料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