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娱乐新闻的研究背景论文

娱乐新闻的研究背景论文

发布时间:

娱乐新闻的研究背景论文

浅谈新闻娱乐化的利与弊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浅谈新闻娱乐化的利与弊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我国新闻娱乐化的现状

就我国而言,因为媒介所有制的本质区别,使我国媒介在运营模式、理念和操作方法上都明显区别于西方纯商业性的媒介,我国的媒介始终坚持上层建筑和信息产业的双重属性的认定,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轮并进,并始终强调媒介应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为人民服务,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严肃和高质量的媒介产品始终占领着我国媒介产品的主阵地(包括新闻报道)。 但是为了更好的贴近观众且迎合市场,上世纪90年代,硬性新闻开始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软化”,尝试新闻娱乐化。

(一)湖南台《晚间新闻》改版开创新闻娱乐化先河

栏目以个性求生存,新闻也要追求个性。《晚间新闻》是湖南电视台的一块老招牌,挂牌于1983年,自1998年改版以来,一直在做新闻探索,在新闻内容和电视形式上进行了突破。它在内容上放下了架子,从和普通百姓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入手,强调新闻故事化、情节化和细节化;在语言上打破“八股腔”,将“播新闻”改为“说新闻”,是典型的非正统模式。它因此成了新闻类的一道名牌,让人接受了“新闻原来也是可以这样报道的”。

《晚间新闻》的导向侧重在弘扬真善美,鞭斥假恶丑,特别是在重树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方面非常有力,对促进精神文明善莫大焉。 作为一个品格健康的新兴类新闻节目,学术界因为它的出现,掀起了一阵讨论与学习的热潮,据湖南卫视称,除了接收不到湖南台的香港和台湾之外,湖南台收到了来自全国各个省的观众的热情来信,一时之间,湖南卫视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开全国说新闻之先河,《晚间新闻》将“新闻性、社会性、贴近性、趣味性、服务性”最后通过一个“可看性”得以释放,让人喜闻乐见。我认为,湖南卫视的改革在新闻娱乐化进程中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它给后来者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努力的方向。

(二)严肃新闻比例下降,新闻娱乐化趋势日益显著

随着湖南台《晚间新闻》的成功改版,严肃的新闻类节目开始试探娱乐手法包装,娱乐化新闻在新闻报道中的比例逐渐加大。中央电视台2套经济频道也开始效仿,在深夜开播《今晚》,前半段说新闻,后半段访谈。《今晚》主要是对资讯进行重新结构和独特解读,重点突出对大众的服务性,这样的节目一经推出,就同湖南台一样,收到了观众热烈的好评,也就促使其他新闻节目中或多或少地借鉴其中的制作手段。

还是央视2套经济频道,早上的新闻栏目《第一时间》,用了三分之一时间播放各种娱乐趣闻类新闻,不再一味的播出严肃新闻,而且两名主持人也以聊天的形式进行播报。放眼全国各大电视台,也迅速推出各种新栏目,如:北京电视台的《七日》,秦皇岛电视台的《今日报道》,等,新闻娱乐化被越来越多的媒介认可、采用。

(三)新闻娱乐化呈现出“亲民化”特征

普京是俄罗斯的总统,对于一个政界要人来说,相关他的信息应该是严肃的,而我们在俄罗斯的新闻中看到了一篇题为《普京专机,马桶价值7.5万美元》的报道:“俄罗斯总理普京是世界上乘坐飞机时间最长、飞行距离最远的国家领导人。他共有6架专机,其中的新专机伊尔-96-300价值昂贵,仅供普京使用的马桶就价值7.5万美元。” 有心人不难发现,这种低姿态,高趣味的新闻在我国的新闻媒体中也悄然兴起,他们不约而同的都喊出了“亲民”的口号。我想带大家来看两则作为中国媒体权威的央视近两天播报的新闻。[FS:PAGE]首先是在5月26日中央一套《新闻联播》播出的一则关于小朋友和《安徒生》童话的新闻,报道称:“今年“六一”,北京儿童艺术剧院股份有限公司联手国内六家院团共同推出大型儿童剧《安徒生》,这也是北京儿艺联合兄弟院团对儿童剧资源整合的有益尝试。安徒生笔下的“丑小鸭”、“美人鱼”等一个个神奇的童话形象,将在北京儿艺、济南儿艺、辽宁儿艺、西安儿艺、广西话剧团和广西木偶剧团的共同演绎下在北京5个剧场同时献给小朋友。为了让小观众对安徒生的人生经历有直观感受,在上演儿童剧《安徒生》的5座剧场还同时展出安徒生真迹和物品。”另一条新闻是中央台5月27日播出,题为“高温天气席卷华北地区,天安门广场发高烧”,该报道用新闻时间为民众分析了近期天气情况,并且运用一只可爱的大熊猫“桃桃”的避暑作为结尾:在山东济南,当高温袭来,人们在自己避暑的同时不忘动物园里动物们的“安居”。在最高气温达到36.3摄氏度的26日,济南动物园及时为动物采取喷淋冲凉、放冰块等防暑降温措施。而34岁高龄的大熊猫“桃桃”则被安排住进了放有冰块儿的居室中。从这些权威新闻机构的报道中,我们不难看出,连一直板着面孔的央视新闻频道都打出“民生新闻”这一亮点,新闻娱乐化中“亲民化”的特征绝对是显而易见的。

二、新闻娱乐化的“利”

(一) 新闻娱乐化对受众的适应性

受众是传播活动的最终完成者,是新闻文化的主体,受众的心理需求客观上左右着新闻的走向。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受众需求必然是决定新闻选择的中坚力量。

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指出,后现代社会的文化是一个娱乐化的时代,电视和电脑正在代替印刷机,印刷文化正在成为一种绝唱,图书所造就的“阐释年代”正在成为过去,文化的严谨正让位于快速,思想性和深刻性正让位于娱乐和快感 。

实际上,我国自古以来就习惯以传播者为中心的机制,媒体的教育、宣传功能得到扩大,娱乐功能却一直受到压抑,不可否认,在传媒的众多功能中,娱乐也应该非常重要。尤其是我国目前处于经济转轨的历史转型时期,人们在价值体系的断裂期,内心常会感到失落抑郁,他们需要一种宣泄的途径来释放压力,调整情绪。试想,在结束了一天的辛苦工作之后,谁还希望继续伴随着政治味浓厚的信息来消磨休息的时间?那些不具备娱乐消遣功能的新闻信息带给受众的常常不是“快乐”,而是要求他们开动脑筋,去分析去思考深刻的社会问题,大多数人都有惰性心理,在8小时工作之外,他们希望不再用脑,就能轻松获得信息与消遣。遵循着“受众需要什么,媒体就得给什么”的宗旨,我们的传媒界从最初争论的焦点 “最重要的信息是什么”,到现在关心的是“观众想听什么?他们想看什么样的节目”。在这样的需求下,新闻娱乐化犹如一阵春风,一夜之间遍地开花,吹进了大小电视台以及百姓的心坎里,严肃的主流媒介的信息产品为了争夺观众,也向它抛出了橄榄枝。以中央电视台为例,一向只关注国家大事及政要活动的新闻节目逐渐深入群众,留意起了普通百姓的家长里短,不仅是世界各地的民风民俗开始在央视各档新闻节目中有了一席之地,就连动物园或野外各种飞禽走兽也有机会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小小荧屏开始有了更多的生命和色彩。

(二)新闻娱乐化对市场的适应性

作为文化现象,新闻娱乐化在根本上说,是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社会开放和人性解放的反映,文化生产发展竞争的激烈,很容易使文化市场趋向娱乐。现代化,特别是电子工业的发展,为娱乐化提供了空前新奇的手段,社会安定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文艺求变的自身规律,都是娱乐化发展的适宜环境。中国的新闻业自走上市场经济的轨道后,传统新闻事业体制下的新闻受众转眼间变成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闻消费者,很多媒体也从以前的事业单位转向企业化经营,向市场要钱,发行量和收视率决定着媒体的存亡,想要有利润就要有好的产品,适当的迎合观众的需求不失为明智之举,从最初的纯娱乐化休闲内容的大幅度上升,到后来的把距离娱乐性最远的新闻都拉向娱乐化,这是媒介市场化的必经之路。从另一方面来看,媒体的利益还与广告、企业投资息息相关,广告商手握媒体的经济命脉,它是否投资这个媒体取决于这个媒体是不是有观众群,能不能吸引观众,这关系到他的投资能否收到最大的回报,

无可否认,在某种程度上,娱乐化的做法至少从经济效益上给媒体带来了不少甜头。以前面的湖南卫视《晚间新闻》为例,正是新闻娱乐化使一档本来平白无奇、默默无闻的普通新闻类节目,变腐朽为神奇,一跃高居全国收视率前列,迅速拥有大量的观众群,带来了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

三、新闻娱乐化的“弊”

任何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新闻娱乐化进程也不例外。在它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摸索前行阶段的缺乏经验和缺少引导,肯定会产生一些弊端,这是无法避免的。

(一) 新闻娱乐化滋生了一些“糜烂”的产品

“道德没有了,审美没有了,剩下的只有与大脑相脱离的感官和肉身上。感官与大脑脱离,全部活动就变成对视听觉的刺激,以及各种变着花样的刺激。”

这句话真实的反映了现阶段某些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职业道德的媒介,为了迎合部分读者的低级趣味,所创造的新闻产品的庸俗。文化被“娱乐化”了,而“娱乐”又被“商业化”了,消费主义甚行,观众的低品位、低格调的接受标准为低俗化提供了现实基础;广告商的插手和电视台的商业操作、赢利心理是庸俗化的一个原因。唯收视率,唯广告效益的逻辑,一味地迎合大众以满足人性中隐秘的体验刺激和快感的欲望,对物质的狂热贪恋、对他人的偷窥欲望等阴暗心理,实际上将传播真、善、美的正面报道,变成了张扬“恶”的载体。在这样追求娱乐化的同时,电视新闻必然会或多或少的出现庸俗化,也就导致许多媒体打着劝人向善的旗号,利用观众的猎奇心理而展示社会丑恶现象,只是在结尾时象征性加入评论,请观众引以为鉴,以儆效尤,实际上,受众记住的只是媒体展示出来丑恶现象,满足了自身的猎奇心理。

我手头有一篇报道,说明了低俗化的另一个原因,它讲述的是为了得到一则新闻的第一手资料,我们的新闻工作者的丑态。这篇报道的.作者是一名记者,他被派到深圳去采访报道某演唱会,但是在下了飞机之后收到信息“陈晓旭在深圳往生”,于是他就主动跟编辑部要求自己来跑这条新闻。作为邀请他来深圳报道演唱会的主办方很生气,因为他们邀请来的记者基本上全改去跑陈晓旭逝世的新闻了,这也不知道到底是该说这些记者敬业还是不敬业。更让人无奈的举动还在后面,那天下午,记者们都呆在念佛堂,那里的大门是关着的,敲门是没有用的,本来笔者以为耐心等待会有结果,但混乱之下竟然有个记者报警说,念佛堂有人死亡,希望警方能强行进入,让记者们捡个便宜。幸好深圳警察相当职业,他们解释,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屋内发生谋杀案,他们没有权利也没有义务闯入民宅,还请记者们不要打扰逝者亡灵。笔者正要为警察的敬业感叹的时候,居然还有记者追问:这里面应该有问题,你们可以闯入啊。笔者在这里感慨,“往往出了大新闻的时候,人性的复杂和丑恶总能暴露出来。”我由此想起几年前有记者化装成护士拍傅彪遗体,这次是记者想借警方力量强行进入民宅,这种行为实在太过分了,为了得到新闻而不择手段,记者的底线在哪里?在新闻娱乐化大潮下,为了抢那些能吸引受众、有巨大经济利益的新闻,部分记者使用如此下三滥的手段,实在是有损新闻工作者的形象。那么如此素质的新闻工作者为了新闻娱乐化所带来的利益而生产出来的新闻,可能有比较高的格调吗?

(二)新闻娱乐化造就了一批“迷途”的受众

无可否认,我们的生活已经越来越依赖媒体,在媒体扩大了我们的视野和空间的同时,也让我们丧失了自主的思维与行为自由,习惯于接受媒体提供的信息,满足于传媒牵引下自我营造出的五彩缤纷而又子虚乌有的梦幻世界,“这些娱乐消遣作充斥了整个社会过程……享乐意味着全身心的放松,头脑中什么也不思考,忘记了一切痛苦和忧伤。” 渐渐的,我们把媒体提供的内容误当作客观的现实,在媒体提供的信息指导下思想、行动,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下,如果大众媒体里充满了娱乐,尤其是原本应该严肃的新闻节目里也重视娱乐功能,无形中让观众陷入这种愉快的气氛中不能自拔,对社会麻木,进而产生逃避问题的心态。人们突然发现身边已经没有一样值得珍视的东西,任何物品、事件乃至精神都可以拿来娱乐,在经历了一次次娱乐化的旅程之后,人们并没有发现多少有意义的事件,自己的心性也追随着娱乐化的大潮而渐渐游离出原本的位置。[FS:PAGE]

有学者认为,一些媒体不断推出娱乐化新闻节目,从而使大众在不用动脑筋的乐与笑中,放松或放弃了理性判断和世界观重建的意愿,放逐了对生活的反思以及对人生真善美的价值判断,这是有害无益的,“在当今人性的自由被物质的欲望普遍统治的状态下,以本能的满足来追求浅薄的快乐,以人性的奢侈、安逸和麻木取代人的真正自由,这种状态并非人的解放,它只能使个体进入新的异化过程。”

所以,新闻过度的娱乐化会导致民族文化传播途径的狭隘,让百姓沉浸在歌舞升平的庸碌状态中,不思考,缺文化,慢慢的丧失辨别力,从而削弱了对自身和社会的批判精神,这是很可怕的,试问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还有多少人会去注重自身道德素养的提高及社会高尚价值观念的塑造?

(三)新闻娱乐化影响了一群“迷惑”的孩子

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他们在这个年龄段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古有“孟母三迁”,就充分的说明了“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之大。严肃类新闻作为权威性的代表,其一言一行会左右青少年思想的健康成长以及对是非善恶的分辨能力。

在对于青少年没有限制的新闻类节目中,新闻媒体若只遵从“一切为了娱乐”的信条则将使媒体忘记自身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在关注、追求和制造单纯娱乐效应的同时丧失本应发挥的道德教育的功能。

一些娱乐化新闻节目会向青少年传达错误的、与学校、家庭等教育的内容发生冲突的信息和观念,从而阻碍青少年正确道德观念的形成。本来很严肃的问题,比名人绯闻、暴力事件,被主持人“戏说”、夸大、反复强调,再加上在画面上为了追求刺激、吸引眼球而采用的未经处理的血腥镜头,这都会给孩子们造成心理阴影和误导,他们会问:“这样的做法到底对不对?”若他们的疑问得不到很好的解释,学校教育中所强调的某些道德原则、道德观念便会在他们的心中发生动摇,甚至一些意志不够坚定,尚且不能独立分辨是非的孩子会在不自觉中模仿电视上错误的行为方式,进而在真实生活中实施某些不当行为。所以,过度娱乐化的新闻讯息在传播过程中不但不会发挥道德教育的功能,更会在青少年受众心理不设防的情况下逐步消解常规教育所取得的教育成果。

四、对策

对于新闻娱乐化现象,目前业内的态度大致分为两个派别。“理论派”的学究们大多数极力反对,认为新闻娱乐化损害了严肃类新闻节目的权威和公众形象,长此下去势必会造成新闻节目的全线决堤;但战斗在新闻界一线的“实践派”工作者们的看法却恰恰相反,他们对新闻娱乐化十分追捧,认为它形式新颖,贴近大众,并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都很看好它今后的发展。

我认为,就像任何登上社会现实舞台上各种现象一样,新闻娱乐化的出现自然有其合理之处,它是大众媒介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既源于我们人类思维的创造,那么我们就一定可以找出最好的途径和方法来约束和引导它的正常发展,从而使媒体真正的走向大众,同时为媒体在市场竞争中继续前行提供可靠的保障。我国新闻界于1997年1月公布了经修订后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要求新闻工作者自觉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在新闻报道中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造成有利于人们分清是非、坚持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的舆论,传播活动“不得宣扬色情、凶杀、暴力、愚昧、迷信及其他格调低劣、有害人们身心健康的内容。” 基于政策,我想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重视培养新闻人健康的品格

媒体的格调与导向息息相关,面对媒体市场的激烈竞争,“贴近市民、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大众化路线是必然选择,而大众化并不代表着低俗,无数事实已经表明,靠降低格调吸引读者无异于自砸饭碗,必将行之不远。只有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保持健康向上的格调,才是提高媒体公信力的有效方式。新闻人作为新闻产品的创造者,其自身的品格就变得至关重要,在这个问题上,我想以 “2006感动中国”中的一个河南都市报女记者曹爱文为例,她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她在遭遇新闻的时候,将人性放在了至高无上的位置上,毅然放弃了第一时间做报道,而是亲自给溺水女童做人工呼吸,积极的去拯救一个生命。她被大家亲切的称为“最美丽的女记者”,她的这种行为,为广大新闻工作者们树立了“先做人,后做事”的榜样,如果我们每个新闻工作者都有这种“做正确的事比正确的做事更重要”的思想,那么“坚守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健康的品格”将不是一句只停留在口头上的空话。[FS:PAGE]

(二)新闻媒体对青少年应承担一定的道德教育的责任

媒体有着自己必须承担的道德教育的义务和必须发挥的道德教育的功能。“电视文化有它的两重性,它既能育人向上,又能诱人堕落;它既可以使你兴奋,又可以对你麻醉。所以电视不仅需要有精彩健康的画面,而且还需要向社会负责,尤其要对青少年学生们的成长负责。”

电视作为一种媒体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这并不因为其面临商业化、娱乐化的压力而被抛弃。对于广大电视传播的受众,尤其是青少年,媒体若丧失对其进行正确、健康的道德引导,就必然招致大众的批判。

因为内容的低俗化和肆意炒作,近年来娱乐新闻一直是颇受诟病的新闻品类之一。2004年两会期间,人大政协曾提议建立专门的行业规范以规避娱乐新闻的不正之风。时至今日,娱乐新闻的宿病非但没有好转,反而愈演愈烈:从“王小丫结婚”到“黄健翔婚变”,从“范冰冰包养案”到“王菲生孩子”,明星隐私、绯闻铺天盖地,假信息、低俗化炒作充耳塞目。法国诗人波德莱尔曾如此批判过娱乐小报的恶俗:“我简直无法相信一个有尊严的男人在碰到一张报纸的时候,难道不会产生丝毫的厌恶?”娱乐新闻不是新闻?传播学者刘宏曾撰文说娱乐新闻是“是根据现代人的某种需要而生产出来供一部分人消费的信息产品”,假如用经典的新闻定义来看,娱乐新闻不只是要素不全,它甚至更像是制作出来的新闻,可以纳入“无变动新闻”,还可以说它是“无意义新闻”。总之,他认为娱乐新闻不能被看作新闻,至多称为“娱乐信息或者消息”①。这一观点得到很多人认可,并被广泛转引。从观点中不难看出作者对娱乐新闻现状的担忧和批评。但如果把娱乐新闻看作是纯信息产品,新闻原则和法理被淡化不说,人们对媒体和新闻的固有认识也将被改写。因为这样一来媒体和受众岂不成了卖方和买方,即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近一段时间有专家提出媒体的多元定位问题,似乎要把一条难以拿上台面的潜规则推上大雅之堂:媒体两分其责,有的抓宣传导向,有的搞娱乐挣钱。可事实上在我们国家媒体是国有资产,属于监督和舆论公器,如果要分化出商业和非商业类别,不仅有悖媒体服务社会、益智大众的社会功能也损害了社会的公平竞争。再就是娱乐新闻通过专业采编人员采写把关,既已在专业媒体新闻版面发布,我们却硬说它不是新闻,那什么才叫新闻?如果把新闻品类之一的娱乐新闻当成散乱的无经处理的“信息”,那么作为“把关人”的新闻媒体不就成了子虚乌有?娱乐可以边缘责任?前两天看王定天教授的博客——因为是博客,言辞和观点难免自由无羁些,我这里引用只是出于学习和交流目的,绝无忤逆之意。王教授甚至建议别把娱乐新闻当新闻看,“它只具有新闻的皮囊而已”。娱乐新闻就是“逗人玩的”,无须关照社会责任,如果非要以专业化眼光与之较真,“那就显得过于无趣了”②。我相信这不只是王教授个人见解,也代表了圈里很多人的观点。诚然,经济时代媒体生存离不开市场,而市场化的主要手段就是招揽受众,吸引眼球。但是,娱乐和社会责任不应是一对矛盾体,美国传播学家赖特总结了传播的四大功能,其中第一条就是监视环境、守望社会。当然娱乐功能也位列其中,但在第四位。我们国家有很多大报不光导向作的好,娱乐也搞得不错,比如《新民晚报》、《广州日报》等,不仅在社会上有很好的口碑,也赢得了丰厚的经济效益。相反,如果一味娱乐至上,边缘社会责任,甚至为“逗人玩”而瞎搞恶搞,不仅会驱走主流受众,也会让目标受众失去信任。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两岸三地娱记们对“王菲生孩子”的追踪报道。笔者曾对5月18日(娱记给王菲测算的预产日)——20日网易新闻上相关报道的网上跟贴作过统计,发现7成以上的网民对炒作该信息的记者和媒体表示反感,有的甚至怒不可遏、破口大骂。娱乐就是受众至上?娱乐新闻因为其娱乐性、趣味性、通俗性特征,得到部分受众特别是年轻人垂青。于是娱乐媒体在形式和内容的策划上就瞄准以上受众的诉求心理和行为特点,大做特做文章,有的媒体甚至打出以受众需求为工作目标口号,把娱乐当成商品做。但是,受众不同,需求也会因人而异,其中有高尚的也会有消极庸俗的。受众中心论可能导致不分思想倾向、需求合理与否一概满足。现在娱乐媒体的一个危险倾向就是在不断挑战职业、伦理甚至法律底线,以激发和迎合大众心理中潜藏的窥私、寻刺激等非正常心理。于是乎隐私揭秘泛滥,“绯闻”“轶事”乱飞,假信息炒作盛行。助长了低俗,淆乱了是非,也误导了人们的审美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如此迎合的结果尽管能让媒体金银满钵,但后果却很让人担忧。学者李书磊说过,“比起那些满纸空言的报纸,读者自然会选择那些满纸荒唐言的报纸,后者至少有趣一些,尽管是恶趣”。但是长此以往的后果却是,恶趣报纸“会培养、调动大众的恶趣并将其凝固化,加重大众心灵空虚与人生轻浮的程度… …那将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真正悲哀。”③娱乐可放大知情权?从内容构成上来看,文化新闻(文娱新闻)是娱乐新闻的母体,但随着新闻娱乐化风潮日盛,逐渐窄化演进为娱乐新闻。近年来娱乐新闻因为过分追求显著性和迎合性,对明星名人关爱有加,大有窄化为“明星新闻”趋势。但这种趋势的隐忧颇多,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就是对于知情权的过分放大。虽然按照国际惯例明星因为其公众人物的特殊身份理应接受媒体监督,隐私权在诸多方面受到限制,但名誉权和人格尊严却是不可突破的底线。春节前后媒体热炒的“苏瑾新西兰案”,后来被证实是网上信息加娱记猜测。刚刚平息的“范冰冰包养案”的信源也是一条没有根基的网上帖子。这些本不该成为新闻的小道消息通过传统媒体传播,表面上好像扩大了受众知情权,事实上却是媒体导演的一场丑剧,“愚乐”了受众,也伤害了当事人。再有,近日媒体对王菲生孩子的“贴身关注”,客观上让一个六甲在身的孕妇寝食不宁、分娩地难定,这样的知情权消蚀了媒体应该有的道义和人文关怀,也误解和辱没了受众的合理兴趣。结论娱乐新闻作为新闻的一种样式,消解了老调的说教,迎合了受众在不断满足物资需要之后的娱乐消遣需求,也符合我国文化娱乐事业的发展走向。但是,娱乐不是去新闻化,娱乐媒体应该秉承新闻的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在追求新闻效益的时候,还要兼顾社会效益,做有操守、负责任的媒体。娱乐新闻业者也要加强自身素质建设,恪守传播原则和规律,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职业声誉。同时,我们也呼唤业界加强对娱乐新闻的规范和监督,制定相应的行业条例,做好对从业人员的自律和他律工作。总之,兴利除弊,端正娱乐思想和作风,呈献给大众健康有益的娱乐资讯,是我们对当前娱乐媒体和从业者的期望。注释:1、刘洪 娱乐新闻是不是新闻?傲视传媒网 2005年12月30日2、、陈绚 新闻道德与法规教程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3月 P146--------------------------------------------------------------------------------时间:2006-6-27 12:37:00 来源: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作者:刘道彩 阅读14次发稿:中国新闻研究中心作者:刘道彩单位: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部04新闻地址:武汉体育学院邮编:430079因为内容的低俗化和肆意炒作,近年来娱乐新闻一直是颇受诟病的新闻品类之一。2004年两会期间,人大政协曾提议建立专门的行业规范以规避娱乐新闻的不正之风。时至今日,娱乐新闻的宿病非但没有好转,反而愈演愈烈:从“王小丫结婚”到“黄健翔婚变”,从“范冰冰包养案”到“王菲生孩子”,明星隐私、绯闻铺天盖地,假信息、低俗化炒作充耳塞目。法国诗人波德莱尔曾如此批判过娱乐小报的恶俗:“我简直无法相信一个有尊严的男人在碰到一张报纸的时候,难道不会产生丝毫的厌恶?”娱乐新闻不是新闻?传播学者刘宏曾撰文说娱乐新闻是“是根据现代人的某种需要而生产出来供一部分人消费的信息产品”,假如用经典的新闻定义来看,娱乐新闻不只是要素不全,它甚至更像是制作出来的新闻,可以纳入“无变动新闻”,还可以说它是“无意义新闻”。总之,他认为娱乐新闻不能被看作新闻,至多称为“娱乐信息或者消息”①。这一观点得到很多人认可,并被广泛转引。从观点中不难看出作者对娱乐新闻现状的担忧和批评。但如果把娱乐新闻看作是纯信息产品,新闻原则和法理被淡化不说,人们对媒体和新闻的固有认识也将被改写。因为这样一来媒体和受众岂不成了卖方和买方,即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近一段时间有专家提出媒体的多元定位问题,似乎要把一条难以拿上台面的潜规则推上大雅之堂:媒体两分其责,有的抓宣传导向,有的搞娱乐挣钱。可事实上在我们国家媒体是国有资产,属于监督和舆论公器,如果要分化出商业和非商业类别,不仅有悖媒体服务社会、益智大众的社会功能也损害了社会的公平竞争。再就是娱乐新闻通过专业采编人员采写把关,既已在专业媒体新闻版面发布,我们却硬说它不是新闻,那什么才叫新闻?如果把新闻品类之一的娱乐新闻当成散乱的无经处理的“信息”,那么作为“把关人”的新闻媒体不就成了子虚乌有?娱乐可以边缘责任?前两天看王定天教授的博客——因为是博客,言辞和观点难免自由无羁些,我这里引用只是出于学习和交流目的,绝无忤逆之意。王教授甚至建议别把娱乐新闻当新闻看,“它只具有新闻的皮囊而已”。娱乐新闻就是“逗人玩的”,无须关照社会责任,如果非要以专业化眼光与之较真,“那就显得过于无趣了”②。我相信这不只是王教授个人见解,也代表了圈里很多人的观点。诚然,经济时代媒体生存离不开市场,而市场化的主要手段就是招揽受众,吸引眼球。但是,娱乐和社会责任不应是一对矛盾体,美国传播学家赖特总结了传播的四大功能,其中第一条就是监视环境、守望社会。当然娱乐功能也位列其中,但在第四位。我们国家有很多大报不光导向作的好,娱乐也搞得不错,比如《新民晚报》、《广州日报》等,不仅在社会上有很好的口碑,也赢得了丰厚的经济效益。相反,如果一味娱乐至上,边缘社会责任,甚至为“逗人玩”而瞎搞恶搞,不仅会驱走主流受众,也会让目标受众失去信任。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两岸三地娱记们对“王菲生孩子”的追踪报道。笔者曾对5月18日(娱记给王菲测算的预产日)——20日网易新闻上相关报道的网上跟贴作过统计,发现7成以上的网民对炒作该信息的记者和媒体表示反感,有的甚至怒不可遏、破口大骂。娱乐就是受众至上?娱乐新闻因为其娱乐性、趣味性、通俗性特征,得到部分受众特别是年轻人垂青。于是娱乐媒体在形式和内容的策划上就瞄准以上受众的诉求心理和行为特点,大做特做文章,有的媒体甚至打出以受众需求为工作目标口号,把娱乐当成商品做。但是,受众不同,需求也会因人而异,其中有高尚的也会有消极庸俗的。受众中心论可能导致不分思想倾向、需求合理与否一概满足。现在娱乐媒体的一个危险倾向就是在不断挑战职业、伦理甚至法律底线,以激发和迎合大众心理中潜藏的窥私、寻刺激等非正常心理。于是乎隐私揭秘泛滥,“绯闻”“轶事”乱飞,假信息炒作盛行。助长了低俗,淆乱了是非,也误导了人们的审美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如此迎合的结果尽管能让媒体金银满钵,但后果却很让人担忧。学者李书磊说过,“比起那些满纸空言的报纸,读者自然会选择那些满纸荒唐言的报纸,后者至少有趣一些,尽管是恶趣”。但是长此以往的后果却是,恶趣报纸“会培养、调动大众的恶趣并将其凝固化,加重大众心灵空虚与人生轻浮的程度… …那将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真正悲哀。”③娱乐可放大知情权?从内容构成上来看,文化新闻(文娱新闻)是娱乐新闻的母体,但随着新闻娱乐化风潮日盛,逐渐窄化演进为娱乐新闻。近年来娱乐新闻因为过分追求显著性和迎合性,对明星名人关爱有加,大有窄化为“明星新闻”趋势。但这种趋势的隐忧颇多,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就是对于知情权的过分放大。虽然按照国际惯例明星因为其公众人物的特殊身份理应接受媒体监督,隐私权在诸多方面受到限制,但名誉权和人格尊严却是不可突破的底线。春节前后媒体热炒的“苏瑾新西兰案”,后来被证实是网上信息加娱记猜测。刚刚平息的“范冰冰包养案”的信源也是一条没有根基的网上帖子。这些本不该成为新闻的小道消息通过传统媒体传播,表面上好像扩大了受众知情权,事实上却是媒体导演的一场丑剧,“愚乐”了受众,也伤害了当事人。再有,近日媒体对王菲生孩子的“贴身关注”,客观上让一个六甲在身的孕妇寝食不宁、分娩地难定,这样的知情权消蚀了媒体应该有的道义和人文关怀,也误解和辱没了受众的合理兴趣。结论娱乐新闻作为新闻的一种样式,消解了老调的说教,迎合了受众在不断满足物资需要之后的娱乐消遣需求,也符合我国文化娱乐事业的发展走向。但是,娱乐不是去新闻化,娱乐媒体应该秉承新闻的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在追求新闻效益的时候,还要兼顾社会效益,做有操守、负责任的媒体。娱乐新闻业者也要加强自身素质建设,恪守传播原则和规律,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职业声誉。同时,我们也呼唤业界加强对娱乐新闻的规范和监督,制定相应的行业条例,做好对从业人员的自律和他律工作。总之,兴利除弊,端正娱乐思想和作风,呈献给大众健康有益的娱乐资讯,是我们对当前娱乐媒体和从业者的期望。

社会娱乐新闻毕业论文

有什么具体要求没有?

错,就错在圈子外面的人太过天真,太过于把娱乐圈当回事儿,却忘了所谓的'娱乐圈”,原本就是胡搞乱扯的'娱乐”,而不是本质意义上的真正艺术ο 多少人,都喜欢打着'文学艺术”的旗号,最终目的,却不过是为了挤进娱乐圈里并做条权势下的奴才罢了ο 有圈子的地方,就肯定有所谓的'领导”,而'领导”,当然不会是艺术家,而仅仅不过是一些喜欢玩弄'艺术家”的伪君子罢了ο 作协,呵呵,多么响亮的名称,可惜,其本质也不过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娱乐圈ο 与美协一样,作协领导,一般也都特喜欢做邪,至于美协的领导呢,呵呵,差不多也都特喜欢媚邪ο 至于文联,就更不用提了,现在的文联,说穿了,也不过就是瘟联ο 娱乐圈的概念,应该普及到任何文艺领域里去,因为,事实上早已经先斩后奏地普及完了,就差:一个娱乐圈的名号ο比如:文联娱乐圈,美协娱乐圈,做协娱乐圈,如此一来:岂不众乐乐,更胜于独乐乐,亦不亦悦乎? 大学里的教授先生们,也用不着再扭扭捏捏地像个小媳妇一样,明摆着想嫁人了,却还要在亲爹娘的面前假发毒誓:'我这辈子一生不嫁,就留在爸妈跟前伺候两位老人”ο这类的人话,是任谁都不会去轻易相信的ο所以我劝教授先生们,与其假做斯文地去研究那些从来都不屑于去研究的东西,还不如干脆点,把大学名号换掉,改成:教授娱乐圈ο如此一来,多好ο不但抄袭学生之毕业研究论文的行为能得到公众的原谅,就算偶尔蹦到娱乐圈里的传媒上顺口胡说八道几句,也肯定不会有人跳出来去指责你们的,因为谁都知说这人走了背字,打喷嚏掉下巴、咳嗽一声肋叉子折了、上厕所没带纸、抽大烟烫胳肢窝、横垄地里拉车一步一个坎、吃糖饼烫后脑勺、干啥啥不行、吃嘛嘛不香,总而言之就一个字――衰!每年娱乐圈都要涌现出几个衰人,有的是不得以而为之、有的是弄巧成拙偷鸡不成、有的是不怕狗仔偷拍就怕狗仔惦记,成了各有千秋,有 色无界的娱乐新闻,在这样一个太阳照常升起1、洪金宝――衰到生命呼叫转移 好端端的一个大活人,在山东拍戏,却无辜被某人硬生生讹出一则“死讯”来,洪金宝的衰可谓天外飞仙、飞来横祸,被“语不惊人别人死不休”的职业娱记看上了,被恨人不死的策划编排了,被中国几大门户网站之一供奉了,被不知真相的善良的网友们祭奠了......估计洪金宝先生胖大的肚子更加浑圆了,不过您面对这样的事儿你能咋说呢?不如自我调侃一下:提前了,这是一次提前的预演。 2、朱军――衰,但煽情照常升起 央视名嘴朱军今年也是流年不利,先是在春晚高潮参与抢词事件、旋即身陷“家父门”,把毛岸青称为“家父”被网友和媒体冷 嘲热讽,正当“朱一哥”要以拿手的煽情大法忽悠大伙时,其一哥的名分也成了争论的焦点,对后不是别人,正是春晚上跟他抢词的李咏,怎不让朱哥怒由心头起、恶从胆边生,当然要像男人一样去口水仗,可正在这个节骨眼上,朱哥后院起火,曾经炙手可热的口碑很高的央视节目《艺术人生》墙倒众人推、鼓破万人锤,网友们拿参加过的嘉宾的死说事儿,并冠以谐音《遗书人生》来恶搞。不过朱军再怎么说也是央视的名嘴,对于这些是非看得很淡,春晚照上、煽情依旧,衰?爱咋咋的! 3、郑希怡――衰的有色无界 关于郑希怡的衰可以概括为一个场景:当郑希怡从多伦多回来,哭哭啼啼的召开记者招待会:“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公司给我穿 的衣服不会太好,但没想到连个‘点’也包不住,丢死人了啊……”旁边一位好心的记者赶紧过来劝:“你这不算什么,去年年底,香港‘欢乐满东华’电视直播中表演空中飞人,一女的甩脱长裤,那才叫个丢人呐!” 郑姑娘闻听此言嚎啕大哭:“那个也是我……”为什么露点的总是郑希怡,而且还露的这么货真价实保质保量,按照我们的传统观念是无法解释的,不过娱乐时代自有解释,“露点”已经成了娱乐圈吸引公众眼球的传统武器,用“点”来和道德法律打擦边球,赚取最大化的利润,在这样的观念熏陶下,作为艺人尤其是女艺人的“点”已经不是某个生理部位,已经纯粹物化成色情挑逗品,被公司、媒体拿来遮遮掩掩的引逗公众,在露与不露之间创造财富。所以对于郑希怡来说,露点不衰,牺牲色相却没红才是真的衰! 4、萧淑慎――衰成烂苹果 11月,台湾艺人萧淑慎二次吸毒被捕,她在网上绝望的留言“我是废人!”看得让人心痛,当年光良MV中的“宇宙超级美少女”与我们 渐渐远行。当年红艺人纷纷堕落,不禁让人感慨世事难料!5、柯以敏――衰到拿强奸当投名状 8月11号,“毒舌”柯以敏在自己的博客上连发两篇言辞犀利的文章,其中一个很有她的风格――《我不想再被强奸》,这不禁 让人惊呼:敢对柯老师下手,谁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这么强?!不过冷静下来一想,这就是柯老师的不对了,强奸(因为原文没加引号,所以我只能认为是直译的那种)属于刑事案件,应该拨打或编辑短信到110,比较严重可以捎带拨打120,公安部门自会给你个说法;如果觉得事情不大又咽不下这口气,可以找当地民政部门反映,组织街道办事处、妇委会等相关领导坐在一起开个协调会;如果觉得无所谓,就应该学习那个著名的“段子”里的农妇,拍拍身上的灰尘、振作疲惫的精神,潇洒的说一句“啥大不了的,我以为是抢鸡蛋呢!”这么大的事情放在网上公布算什么?怕别人不知道还是受了强烈的刺激,以为网友能为你报仇雪恨,实在让人想不明白。衰到拿强奸说事儿,柯老师满嘴的臭大粪看来是喷完了!6、刘德华――衰,因为粉丝的后现代生活 相信很多人都对这桩发生在今年3月的闹剧记忆犹新,因为直到现在,可悲的杨丽娟还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还在对她的 梦中情人进行着骚扰。一个兰州的普通家庭,竟然因为女儿迷恋刘德华而搞得家破人亡,不禁让人叹息,到底杨父,一个人民教师,放纵女儿不理智地追星,是出于怎样的一种心理?为了嫁给刘德华,一家三口砸锅卖铁来到香港,无钱回去的父亲就此自杀,客死他乡。在他的遗书中,满满地都是写了抱怨刘德华的语句,对于女儿出格的行为却不以为然。这是一起家庭悲剧,更是一起社会悲剧。而由此事衍生出来的,又是一连串的闹剧:状告刘德华、歌手杨臣刚赞助两万元、要请杨拍电视剧等等。很多人都在借此炒作,最无辜的,当属天王刘德华,也衰的莫名其妙。7、郭德纲――衰却不屈,但愿别心中有鬼 去年风光无限的德云班主,今年开春就挨了当头一棒。3.15当天,郭德纲代言的藏秘排油被曝光,郭德纲博客写道“央 视。电光闪处,屏幕中。藏秘排油,千夫所指,万人切齿。人在三更梦,祸到大门前,一个声音低声道:毁他……忽闻门外小童议论:不上春晚,遭报应了吧。”郭德纲没有央视话语权重,可无论在央视,还是在郭德纲面前,唯独消费者的话语权是弱势的,没有指责代言人的话语权,也没有选择谁来指责的话语权,郭德纲的衰与他的抗辩一样,就当是一段子吧!8、李赛凤――衰,因为“男才女貌” 按理说,一家子要摊上乱伦、通奸、偷情这些破事儿,即便别人不知道也觉得没脸见人,走路靠墙根,上街带墨镜,毕竟家 丑不可外扬,谁还没个起码的羞耻心啊!可人家李赛凤夫妇不但扬还扬的有声有色,整天拿着用过的避孕套、奸情照片等脏物到处吆喝,就跟说别人家事儿似的,这心理素质真是超强。但请李赛凤夫妇注意,不管你们两口子孰是孰非,都完全是你们自家的事情,没有必要吆喝的地球人都知道,公众知道了也没有义务给你们当裁判,想离婚找民政部门,想打官司上法院,收起避孕套啊、内裤啊、照片啊这些脏物,到该展示的时候当证据,好钢用在刀刃上,别跟个摆地摊的似的在各种媒体上炫耀。再者这些破烂事儿出现在公众面前本身就是一种视觉污染,是对公众的不尊重,如同把自家的臭鞋烂袜子挂在广场上,是没有公德心的表现,这么基本的做人准则想必著名演员和著名医生不可能不知道。从李赛凤夫妇丑闻PK的内容看,两人都不干净,既然不干净就买瓶妇炎洁洗洗,洗洗更健康,洗完了到街道办事处找个热心的大妈调解调解,好好学学五讲四美、八荣八耻,以不再说了为荣,以没完没了为耻。9、毕福剑――衰,别拿自己不当干部 38辆悍马和8辆霸道车组成超豪华车队、在闹市区招摇过市、任意阻拦其他正常行驶的车辆、故意造成交通拥堵,毫无疑问,这场 婚礼的主人显摆的是自己的阔绰和气派,而主人显然明白,仅仅只有车,再豪华再气派也会被人当作就趁几个糟钱的暴发户、土财主,于是,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的出面就为这场令全社会瞩目的婚礼打上了“层次”、“档次”的符号。从这个意义上说,毕福剑所起的作用充其量是比那38辆悍马排气量更大、规格更豪华的第39辆悍马。央视的名嘴们果然在07年忙得一塌糊涂。毕富剑这位一笑起来你就找不到他眼睛的名嘴,就在岁末火了一把,上了无数次头条。如果说朱军是栽在了自己手里,那么毕大爷更倒霉,栽在了沈阳的那位富豪手里了。主持人走穴,本来就不是什么特别大的事,但是被别人拿去当作炫富的工具,就比较郁闷了。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质疑就不好了。最后在这样的压力下,也只能承认错误接受处罚。10、曹雪芹――衰并成为无数衰人的集结号 如果曹雪芹老先生在天有灵的话,面对“你想看到什么样的林妹妹”、“你希望哪个林妹妹能胜出”、“你希望这个林 妹妹PK掉哪一个林妹妹”这样的问题时,估计能气的活过来,可这样的事情如今就在轰轰烈烈、堂而皇之的进行着,就算是红楼选秀成了烂尾楼,依然有包工头愿意接着干,没别的着,继续海选呗!估计参与过红楼梦中人的“秀男秀女”们是中国娱乐圈里最郁闷的一群,到消协投诉的念头都有,不过比他们更郁闷的还有一位,就是死后不得安宁的草学且老先生,谁考虑过他的感受?!

因为内容的低俗化和肆意炒作,近年来娱乐新闻一直是颇受诟病的新闻品类之一。2004年两会期间,人大政协曾提议建立专门的行业规范以规避娱乐新闻的不正之风。时至今日,娱乐新闻的宿病非但没有好转,反而愈演愈烈:从“王小丫结婚”到“黄健翔婚变”,从“范冰冰包养案”到“王菲生孩子”,明星隐私、绯闻铺天盖地,假信息、低俗化炒作充耳塞目。法国诗人波德莱尔曾如此批判过娱乐小报的恶俗:“我简直无法相信一个有尊严的男人在碰到一张报纸的时候,难道不会产生丝毫的厌恶?”娱乐新闻不是新闻?传播学者刘宏曾撰文说娱乐新闻是“是根据现代人的某种需要而生产出来供一部分人消费的信息产品”,假如用经典的新闻定义来看,娱乐新闻不只是要素不全,它甚至更像是制作出来的新闻,可以纳入“无变动新闻”,还可以说它是“无意义新闻”。总之,他认为娱乐新闻不能被看作新闻,至多称为“娱乐信息或者消息”①。这一观点得到很多人认可,并被广泛转引。从观点中不难看出作者对娱乐新闻现状的担忧和批评。但如果把娱乐新闻看作是纯信息产品,新闻原则和法理被淡化不说,人们对媒体和新闻的固有认识也将被改写。因为这样一来媒体和受众岂不成了卖方和买方,即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近一段时间有专家提出媒体的多元定位问题,似乎要把一条难以拿上台面的潜规则推上大雅之堂:媒体两分其责,有的抓宣传导向,有的搞娱乐挣钱。可事实上在我们国家媒体是国有资产,属于监督和舆论公器,如果要分化出商业和非商业类别,不仅有悖媒体服务社会、益智大众的社会功能也损害了社会的公平竞争。再就是娱乐新闻通过专业采编人员采写把关,既已在专业媒体新闻版面发布,我们却硬说它不是新闻,那什么才叫新闻?如果把新闻品类之一的娱乐新闻当成散乱的无经处理的“信息”,那么作为“把关人”的新闻媒体不就成了子虚乌有?娱乐可以边缘责任?前两天看王定天教授的博客——因为是博客,言辞和观点难免自由无羁些,我这里引用只是出于学习和交流目的,绝无忤逆之意。王教授甚至建议别把娱乐新闻当新闻看,“它只具有新闻的皮囊而已”。娱乐新闻就是“逗人玩的”,无须关照社会责任,如果非要以专业化眼光与之较真,“那就显得过于无趣了”②。我相信这不只是王教授个人见解,也代表了圈里很多人的观点。诚然,经济时代媒体生存离不开市场,而市场化的主要手段就是招揽受众,吸引眼球。但是,娱乐和社会责任不应是一对矛盾体,美国传播学家赖特总结了传播的四大功能,其中第一条就是监视环境、守望社会。当然娱乐功能也位列其中,但在第四位。我们国家有很多大报不光导向作的好,娱乐也搞得不错,比如《新民晚报》、《广州日报》等,不仅在社会上有很好的口碑,也赢得了丰厚的经济效益。相反,如果一味娱乐至上,边缘社会责任,甚至为“逗人玩”而瞎搞恶搞,不仅会驱走主流受众,也会让目标受众失去信任。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两岸三地娱记们对“王菲生孩子”的追踪报道。笔者曾对5月18日(娱记给王菲测算的预产日)——20日网易新闻上相关报道的网上跟贴作过统计,发现7成以上的网民对炒作该信息的记者和媒体表示反感,有的甚至怒不可遏、破口大骂。娱乐就是受众至上?娱乐新闻因为其娱乐性、趣味性、通俗性特征,得到部分受众特别是年轻人垂青。于是娱乐媒体在形式和内容的策划上就瞄准以上受众的诉求心理和行为特点,大做特做文章,有的媒体甚至打出以受众需求为工作目标口号,把娱乐当成商品做。但是,受众不同,需求也会因人而异,其中有高尚的也会有消极庸俗的。受众中心论可能导致不分思想倾向、需求合理与否一概满足。现在娱乐媒体的一个危险倾向就是在不断挑战职业、伦理甚至法律底线,以激发和迎合大众心理中潜藏的窥私、寻刺激等非正常心理。于是乎隐私揭秘泛滥,“绯闻”“轶事”乱飞,假信息炒作盛行。助长了低俗,淆乱了是非,也误导了人们的审美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如此迎合的结果尽管能让媒体金银满钵,但后果却很让人担忧。学者李书磊说过,“比起那些满纸空言的报纸,读者自然会选择那些满纸荒唐言的报纸,后者至少有趣一些,尽管是恶趣”。但是长此以往的后果却是,恶趣报纸“会培养、调动大众的恶趣并将其凝固化,加重大众心灵空虚与人生轻浮的程度… …那将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真正悲哀。”③娱乐可放大知情权?从内容构成上来看,文化新闻(文娱新闻)是娱乐新闻的母体,但随着新闻娱乐化风潮日盛,逐渐窄化演进为娱乐新闻。近年来娱乐新闻因为过分追求显著性和迎合性,对明星名人关爱有加,大有窄化为“明星新闻”趋势。但这种趋势的隐忧颇多,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就是对于知情权的过分放大。虽然按照国际惯例明星因为其公众人物的特殊身份理应接受媒体监督,隐私权在诸多方面受到限制,但名誉权和人格尊严却是不可突破的底线。春节前后媒体热炒的“苏瑾新西兰案”,后来被证实是网上信息加娱记猜测。刚刚平息的“范冰冰包养案”的信源也是一条没有根基的网上帖子。这些本不该成为新闻的小道消息通过传统媒体传播,表面上好像扩大了受众知情权,事实上却是媒体导演的一场丑剧,“愚乐”了受众,也伤害了当事人。再有,近日媒体对王菲生孩子的“贴身关注”,客观上让一个六甲在身的孕妇寝食不宁、分娩地难定,这样的知情权消蚀了媒体应该有的道义和人文关怀,也误解和辱没了受众的合理兴趣。结论娱乐新闻作为新闻的一种样式,消解了老调的说教,迎合了受众在不断满足物资需要之后的娱乐消遣需求,也符合我国文化娱乐事业的发展走向。但是,娱乐不是去新闻化,娱乐媒体应该秉承新闻的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在追求新闻效益的时候,还要兼顾社会效益,做有操守、负责任的媒体。娱乐新闻业者也要加强自身素质建设,恪守传播原则和规律,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职业声誉。同时,我们也呼唤业界加强对娱乐新闻的规范和监督,制定相应的行业条例,做好对从业人员的自律和他律工作。总之,兴利除弊,端正娱乐思想和作风,呈献给大众健康有益的娱乐资讯,是我们对当前娱乐媒体和从业者的期望。注释:1、刘洪 娱乐新闻是不是新闻?傲视传媒网 2005年12月30日2、、陈绚 新闻道德与法规教程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3月 P146--------------------------------------------------------------------------------时间:2006-6-27 12:37:00 来源: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作者:刘道彩 阅读14次发稿:中国新闻研究中心作者:刘道彩单位: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部04新闻地址:武汉体育学院邮编:430079因为内容的低俗化和肆意炒作,近年来娱乐新闻一直是颇受诟病的新闻品类之一。2004年两会期间,人大政协曾提议建立专门的行业规范以规避娱乐新闻的不正之风。时至今日,娱乐新闻的宿病非但没有好转,反而愈演愈烈:从“王小丫结婚”到“黄健翔婚变”,从“范冰冰包养案”到“王菲生孩子”,明星隐私、绯闻铺天盖地,假信息、低俗化炒作充耳塞目。法国诗人波德莱尔曾如此批判过娱乐小报的恶俗:“我简直无法相信一个有尊严的男人在碰到一张报纸的时候,难道不会产生丝毫的厌恶?”娱乐新闻不是新闻?传播学者刘宏曾撰文说娱乐新闻是“是根据现代人的某种需要而生产出来供一部分人消费的信息产品”,假如用经典的新闻定义来看,娱乐新闻不只是要素不全,它甚至更像是制作出来的新闻,可以纳入“无变动新闻”,还可以说它是“无意义新闻”。总之,他认为娱乐新闻不能被看作新闻,至多称为“娱乐信息或者消息”①。这一观点得到很多人认可,并被广泛转引。从观点中不难看出作者对娱乐新闻现状的担忧和批评。但如果把娱乐新闻看作是纯信息产品,新闻原则和法理被淡化不说,人们对媒体和新闻的固有认识也将被改写。因为这样一来媒体和受众岂不成了卖方和买方,即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近一段时间有专家提出媒体的多元定位问题,似乎要把一条难以拿上台面的潜规则推上大雅之堂:媒体两分其责,有的抓宣传导向,有的搞娱乐挣钱。可事实上在我们国家媒体是国有资产,属于监督和舆论公器,如果要分化出商业和非商业类别,不仅有悖媒体服务社会、益智大众的社会功能也损害了社会的公平竞争。再就是娱乐新闻通过专业采编人员采写把关,既已在专业媒体新闻版面发布,我们却硬说它不是新闻,那什么才叫新闻?如果把新闻品类之一的娱乐新闻当成散乱的无经处理的“信息”,那么作为“把关人”的新闻媒体不就成了子虚乌有?娱乐可以边缘责任?前两天看王定天教授的博客——因为是博客,言辞和观点难免自由无羁些,我这里引用只是出于学习和交流目的,绝无忤逆之意。王教授甚至建议别把娱乐新闻当新闻看,“它只具有新闻的皮囊而已”。娱乐新闻就是“逗人玩的”,无须关照社会责任,如果非要以专业化眼光与之较真,“那就显得过于无趣了”②。我相信这不只是王教授个人见解,也代表了圈里很多人的观点。诚然,经济时代媒体生存离不开市场,而市场化的主要手段就是招揽受众,吸引眼球。但是,娱乐和社会责任不应是一对矛盾体,美国传播学家赖特总结了传播的四大功能,其中第一条就是监视环境、守望社会。当然娱乐功能也位列其中,但在第四位。我们国家有很多大报不光导向作的好,娱乐也搞得不错,比如《新民晚报》、《广州日报》等,不仅在社会上有很好的口碑,也赢得了丰厚的经济效益。相反,如果一味娱乐至上,边缘社会责任,甚至为“逗人玩”而瞎搞恶搞,不仅会驱走主流受众,也会让目标受众失去信任。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两岸三地娱记们对“王菲生孩子”的追踪报道。笔者曾对5月18日(娱记给王菲测算的预产日)——20日网易新闻上相关报道的网上跟贴作过统计,发现7成以上的网民对炒作该信息的记者和媒体表示反感,有的甚至怒不可遏、破口大骂。娱乐就是受众至上?娱乐新闻因为其娱乐性、趣味性、通俗性特征,得到部分受众特别是年轻人垂青。于是娱乐媒体在形式和内容的策划上就瞄准以上受众的诉求心理和行为特点,大做特做文章,有的媒体甚至打出以受众需求为工作目标口号,把娱乐当成商品做。但是,受众不同,需求也会因人而异,其中有高尚的也会有消极庸俗的。受众中心论可能导致不分思想倾向、需求合理与否一概满足。现在娱乐媒体的一个危险倾向就是在不断挑战职业、伦理甚至法律底线,以激发和迎合大众心理中潜藏的窥私、寻刺激等非正常心理。于是乎隐私揭秘泛滥,“绯闻”“轶事”乱飞,假信息炒作盛行。助长了低俗,淆乱了是非,也误导了人们的审美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如此迎合的结果尽管能让媒体金银满钵,但后果却很让人担忧。学者李书磊说过,“比起那些满纸空言的报纸,读者自然会选择那些满纸荒唐言的报纸,后者至少有趣一些,尽管是恶趣”。但是长此以往的后果却是,恶趣报纸“会培养、调动大众的恶趣并将其凝固化,加重大众心灵空虚与人生轻浮的程度… …那将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真正悲哀。”③娱乐可放大知情权?从内容构成上来看,文化新闻(文娱新闻)是娱乐新闻的母体,但随着新闻娱乐化风潮日盛,逐渐窄化演进为娱乐新闻。近年来娱乐新闻因为过分追求显著性和迎合性,对明星名人关爱有加,大有窄化为“明星新闻”趋势。但这种趋势的隐忧颇多,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就是对于知情权的过分放大。虽然按照国际惯例明星因为其公众人物的特殊身份理应接受媒体监督,隐私权在诸多方面受到限制,但名誉权和人格尊严却是不可突破的底线。春节前后媒体热炒的“苏瑾新西兰案”,后来被证实是网上信息加娱记猜测。刚刚平息的“范冰冰包养案”的信源也是一条没有根基的网上帖子。这些本不该成为新闻的小道消息通过传统媒体传播,表面上好像扩大了受众知情权,事实上却是媒体导演的一场丑剧,“愚乐”了受众,也伤害了当事人。再有,近日媒体对王菲生孩子的“贴身关注”,客观上让一个六甲在身的孕妇寝食不宁、分娩地难定,这样的知情权消蚀了媒体应该有的道义和人文关怀,也误解和辱没了受众的合理兴趣。结论娱乐新闻作为新闻的一种样式,消解了老调的说教,迎合了受众在不断满足物资需要之后的娱乐消遣需求,也符合我国文化娱乐事业的发展走向。但是,娱乐不是去新闻化,娱乐媒体应该秉承新闻的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在追求新闻效益的时候,还要兼顾社会效益,做有操守、负责任的媒体。娱乐新闻业者也要加强自身素质建设,恪守传播原则和规律,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职业声誉。同时,我们也呼唤业界加强对娱乐新闻的规范和监督,制定相应的行业条例,做好对从业人员的自律和他律工作。总之,兴利除弊,端正娱乐思想和作风,呈献给大众健康有益的娱乐资讯,是我们对当前娱乐媒体和从业者的期望。

俄语新闻翻译论文研究背景

1)导师命题,自主选题。2)自己选题,向导师申请。喜欢文学选文学!喜欢语法选语法!喜欢社会论题选民族习惯之类的!论文很自由,关键是要有亮点。比如说我的论文是:《俄罗斯外来词辨析》。

都是广告,都不要相信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俄文翻译工作的重要性 随着“一带一路”大战略的实施与推进,我国和与俄罗斯和中亚地区国家的交流合作会不断加强,经济带上使用俄语的国家有十多个,俄语的地位不言而喻。市场对于俄语翻译人才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俄语翻译人才也将会越来越炙手可热。这不仅对于俄语翻译者是一个良好的新机遇,同时,也是一个新的挑战。 首先,对于俄语翻译者的要求趋向于多元化。

【摘要】曾几何时,俄语经历了作为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之一苏联的全民通用语、官方语和联合国6大工作语言之一,曾为全球第二大语言,到2001年普京签署总统令,要求纯洁俄语,以“确保俄语作为国语的最重要地位”曲折的历程,这种鲜有的语言变迁值得我们语言工作者去研究。本文从俄语在我国的发展过程和俄语的未来价值角度,探讨俄语的未来发展前景。【关键词】俄语;发展;价值俄语曾是世界第二大语言,联合国6大工作语言之一,被普希金称为“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但随着苏联解体和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推进,俄语地位却一落千丈。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而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又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角度讲,俄语的兴衰与俄罗斯在其国内外的战略利益休戚相关,对于俄语地位的下滑,近年来一直十分关注俄语发展问题的普京夫人柳德米拉曾痛心地大声疾呼:“俄语正处于危难之中。”俄专家同时也指出,柳德米拉的说法绝非危言耸听,而是对俄语面临的残酷现实的真实描述。俄最高领导人已开始从战略高度审视该问题,并把“俄语地位问题”列为俄高层需重视和关注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之一。纵观俄语在我国的发展,俄语经历了一个从繁荣到低谷然后渐渐回暖的曲折过程。一、俄语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俄关系有悠久的历史和几百年的传统。最早两国之间的交往可以追溯到13-14世纪的元朝。那时就已经有一批俄罗斯人居住在中国境内,据《元史》记载:至顺三年(1332年)“诸王章吉献翰罗思百七十人,酬以银七十二铤,钞五千锭”。俄罗斯人两次较大规模地迁入我国东北地区对俄语在我国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第一次是由于中东铁路的修建。19世纪俄沙皇决定要在中国建一条联系俄国远东地区和内地的铁路。根据1896 年6 月3 日满清大臣李鸿章与沙俄财政大臣福特签订的《中俄密约》,东清铁路(又称中东铁路,东省铁路)在哈尔滨修筑。这条铁路于1897-1903年筑成,以哈尔滨为中心,西至满洲里,东至绥芬河,南至大连。随着铁路的修建和运行,哈尔滨从一个渔村逐渐兴起,大批俄罗斯人迁入东北。沙俄政府倚仗这条铁路企图独霸中国东北并将其纳入俄国版图,建立“黄俄罗斯”。因此,沙皇俄国以派遣护路军和输送铁路工程技术人员的名义,向哈尔滨大量移民。特别是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后和国内战争时期,大批不满苏维埃政权的沙俄贵族、资产阶级、富农、旧军官和知识分子来到哈尔滨,俄国侨民人数骤增。俄国侨民遍及哈尔滨社会的各个领域。城市的宗教、饮食、服饰、生活习惯、建筑风格迅速地俄化,俄侨势力超过中国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居民,是中国最大的俄侨聚居中心,有“俄侨首都”之称。到1928年,“哈尔滨的俄侨已占哈埠居民总数的65%以上”。第二次移入是十月革命期间。工农革命的胜利使反动的资产阶级失去了一切,他们不甘心失败纷纷外逃,同时将大批不明真相的群众裹胁到中国,后来逐渐集中在以哈尔滨为中心的我国东北地区。解放以前哈尔滨不过是几十万人口的城市,但在这里却居住有“俄语人口约十万”。1930年时,中国东北计有俄侨111584人。可见其人数之多,比例之大。这也就不难估计俄语在该地区的影响。1.俄语的繁荣时期十月革命给中国带来了马列主义。“五四”后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将大量的马列主义著作由俄文翻译成汉语,中国大批革命青年赴苏联寻找救国真理。莫斯科东方大学和莫斯科中山大学,曾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的文化交流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一方面苏联先后向中国派遣专家总计超过18000人次。另一方面,中国也向苏联派出14500余名留学生。当时,两国文化界人士频繁互访。据苏联方面统计,在中国解放初期的七八年间,中国派往苏联的文化代表团多达134个,而苏联来华访问的文化团体也多达112个。从中可以看出,50年代中苏两国文化交流的规模之大、范围之广。19世纪俄罗斯文学以及十月革命后的无产阶级文学对“五四”以后的中国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俄苏文学中的优秀作品翻译成汉语,一些生动感人的文学形象、脍炙人口的典故,在中国革命青年读者中间很受欢迎。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各大出版社更是将俄苏著名作家的作品列为出版重点,掀起了50年代的俄苏文学作品出版高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年近卫军》等都是当年的畅销书。其中,《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1949-1952年间,在中国销售累计高达207万册。这些文学作品,影响了千千万万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追求。俄苏文学在当时的中国成了外国文学的代名词。外语教育方面,俄语教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1708年,俄罗斯文化馆在北京创立,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外语学校,该校专门培养从事俄语翻译的中国译员。俄罗斯文馆经办达154年之久,直到1860年,才结束了单一语种的教学,开始增设其他外语。现代俄语教学与马列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密不可分,与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党史密不可分。从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的近半个世纪内,中国共产党始终大力提倡和支持俄语教学。上海外国语学社是1920年我党开办的第一所外国语专门学校,上海大学是1921年我党创办的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它们的主要外语课程都是俄语。30年代末、40年代初的延安时期,俄语教学在革命根据地蓬勃展开,延安大学、抗日军政大学、延安外国语学校的主要外语语种都是俄语。到了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也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俄语热”,除了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的正规俄语教学以外,群众性的俄语教学遍及解放区各城市。

新闻娱乐化的利与弊毕业论文

利:在我看来,把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之后,有可能就像我们所看的《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那么有趣,那么令人感同身受。而且不管大人小孩都喜欢看。就能更好的拓宽电视新闻节目的观看率和点击率。弊:如果我们把电视新闻节目的重要国情和一些重要领导的讲话啊,报告等事当做娱乐生活来看,那么我们就会非常重视,而且不足与相信。如果一些领导颁布的政策,人民不相信,那么政策就行不通,到时候国家将陷入瘫痪局面。同时这么做也是非常不尊他人的成果。当然这是我的看法,也许和你的不同,请不要介意。也许以后能行的通。

浅谈新闻娱乐化的利与弊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浅谈新闻娱乐化的利与弊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我国新闻娱乐化的现状

就我国而言,因为媒介所有制的本质区别,使我国媒介在运营模式、理念和操作方法上都明显区别于西方纯商业性的媒介,我国的媒介始终坚持上层建筑和信息产业的双重属性的认定,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轮并进,并始终强调媒介应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为人民服务,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严肃和高质量的媒介产品始终占领着我国媒介产品的主阵地(包括新闻报道)。 但是为了更好的贴近观众且迎合市场,上世纪90年代,硬性新闻开始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软化”,尝试新闻娱乐化。

(一)湖南台《晚间新闻》改版开创新闻娱乐化先河

栏目以个性求生存,新闻也要追求个性。《晚间新闻》是湖南电视台的一块老招牌,挂牌于1983年,自1998年改版以来,一直在做新闻探索,在新闻内容和电视形式上进行了突破。它在内容上放下了架子,从和普通百姓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入手,强调新闻故事化、情节化和细节化;在语言上打破“八股腔”,将“播新闻”改为“说新闻”,是典型的非正统模式。它因此成了新闻类的一道名牌,让人接受了“新闻原来也是可以这样报道的”。

《晚间新闻》的导向侧重在弘扬真善美,鞭斥假恶丑,特别是在重树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方面非常有力,对促进精神文明善莫大焉。 作为一个品格健康的新兴类新闻节目,学术界因为它的出现,掀起了一阵讨论与学习的热潮,据湖南卫视称,除了接收不到湖南台的香港和台湾之外,湖南台收到了来自全国各个省的观众的热情来信,一时之间,湖南卫视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开全国说新闻之先河,《晚间新闻》将“新闻性、社会性、贴近性、趣味性、服务性”最后通过一个“可看性”得以释放,让人喜闻乐见。我认为,湖南卫视的改革在新闻娱乐化进程中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它给后来者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努力的方向。

(二)严肃新闻比例下降,新闻娱乐化趋势日益显著

随着湖南台《晚间新闻》的成功改版,严肃的新闻类节目开始试探娱乐手法包装,娱乐化新闻在新闻报道中的比例逐渐加大。中央电视台2套经济频道也开始效仿,在深夜开播《今晚》,前半段说新闻,后半段访谈。《今晚》主要是对资讯进行重新结构和独特解读,重点突出对大众的服务性,这样的节目一经推出,就同湖南台一样,收到了观众热烈的好评,也就促使其他新闻节目中或多或少地借鉴其中的制作手段。

还是央视2套经济频道,早上的新闻栏目《第一时间》,用了三分之一时间播放各种娱乐趣闻类新闻,不再一味的播出严肃新闻,而且两名主持人也以聊天的形式进行播报。放眼全国各大电视台,也迅速推出各种新栏目,如:北京电视台的《七日》,秦皇岛电视台的《今日报道》,等,新闻娱乐化被越来越多的媒介认可、采用。

(三)新闻娱乐化呈现出“亲民化”特征

普京是俄罗斯的总统,对于一个政界要人来说,相关他的信息应该是严肃的,而我们在俄罗斯的新闻中看到了一篇题为《普京专机,马桶价值7.5万美元》的报道:“俄罗斯总理普京是世界上乘坐飞机时间最长、飞行距离最远的国家领导人。他共有6架专机,其中的新专机伊尔-96-300价值昂贵,仅供普京使用的马桶就价值7.5万美元。” 有心人不难发现,这种低姿态,高趣味的新闻在我国的新闻媒体中也悄然兴起,他们不约而同的都喊出了“亲民”的口号。我想带大家来看两则作为中国媒体权威的央视近两天播报的新闻。[FS:PAGE]首先是在5月26日中央一套《新闻联播》播出的一则关于小朋友和《安徒生》童话的新闻,报道称:“今年“六一”,北京儿童艺术剧院股份有限公司联手国内六家院团共同推出大型儿童剧《安徒生》,这也是北京儿艺联合兄弟院团对儿童剧资源整合的有益尝试。安徒生笔下的“丑小鸭”、“美人鱼”等一个个神奇的童话形象,将在北京儿艺、济南儿艺、辽宁儿艺、西安儿艺、广西话剧团和广西木偶剧团的共同演绎下在北京5个剧场同时献给小朋友。为了让小观众对安徒生的人生经历有直观感受,在上演儿童剧《安徒生》的5座剧场还同时展出安徒生真迹和物品。”另一条新闻是中央台5月27日播出,题为“高温天气席卷华北地区,天安门广场发高烧”,该报道用新闻时间为民众分析了近期天气情况,并且运用一只可爱的大熊猫“桃桃”的避暑作为结尾:在山东济南,当高温袭来,人们在自己避暑的同时不忘动物园里动物们的“安居”。在最高气温达到36.3摄氏度的26日,济南动物园及时为动物采取喷淋冲凉、放冰块等防暑降温措施。而34岁高龄的大熊猫“桃桃”则被安排住进了放有冰块儿的居室中。从这些权威新闻机构的报道中,我们不难看出,连一直板着面孔的央视新闻频道都打出“民生新闻”这一亮点,新闻娱乐化中“亲民化”的特征绝对是显而易见的。

二、新闻娱乐化的“利”

(一) 新闻娱乐化对受众的适应性

受众是传播活动的最终完成者,是新闻文化的主体,受众的心理需求客观上左右着新闻的走向。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受众需求必然是决定新闻选择的中坚力量。

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指出,后现代社会的文化是一个娱乐化的时代,电视和电脑正在代替印刷机,印刷文化正在成为一种绝唱,图书所造就的“阐释年代”正在成为过去,文化的严谨正让位于快速,思想性和深刻性正让位于娱乐和快感 。

实际上,我国自古以来就习惯以传播者为中心的机制,媒体的教育、宣传功能得到扩大,娱乐功能却一直受到压抑,不可否认,在传媒的众多功能中,娱乐也应该非常重要。尤其是我国目前处于经济转轨的历史转型时期,人们在价值体系的断裂期,内心常会感到失落抑郁,他们需要一种宣泄的途径来释放压力,调整情绪。试想,在结束了一天的辛苦工作之后,谁还希望继续伴随着政治味浓厚的信息来消磨休息的时间?那些不具备娱乐消遣功能的新闻信息带给受众的常常不是“快乐”,而是要求他们开动脑筋,去分析去思考深刻的社会问题,大多数人都有惰性心理,在8小时工作之外,他们希望不再用脑,就能轻松获得信息与消遣。遵循着“受众需要什么,媒体就得给什么”的宗旨,我们的传媒界从最初争论的焦点 “最重要的信息是什么”,到现在关心的是“观众想听什么?他们想看什么样的节目”。在这样的需求下,新闻娱乐化犹如一阵春风,一夜之间遍地开花,吹进了大小电视台以及百姓的心坎里,严肃的主流媒介的信息产品为了争夺观众,也向它抛出了橄榄枝。以中央电视台为例,一向只关注国家大事及政要活动的新闻节目逐渐深入群众,留意起了普通百姓的家长里短,不仅是世界各地的民风民俗开始在央视各档新闻节目中有了一席之地,就连动物园或野外各种飞禽走兽也有机会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小小荧屏开始有了更多的生命和色彩。

(二)新闻娱乐化对市场的适应性

作为文化现象,新闻娱乐化在根本上说,是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社会开放和人性解放的反映,文化生产发展竞争的激烈,很容易使文化市场趋向娱乐。现代化,特别是电子工业的发展,为娱乐化提供了空前新奇的手段,社会安定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文艺求变的自身规律,都是娱乐化发展的适宜环境。中国的新闻业自走上市场经济的轨道后,传统新闻事业体制下的新闻受众转眼间变成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闻消费者,很多媒体也从以前的事业单位转向企业化经营,向市场要钱,发行量和收视率决定着媒体的存亡,想要有利润就要有好的产品,适当的迎合观众的需求不失为明智之举,从最初的纯娱乐化休闲内容的大幅度上升,到后来的把距离娱乐性最远的新闻都拉向娱乐化,这是媒介市场化的必经之路。从另一方面来看,媒体的利益还与广告、企业投资息息相关,广告商手握媒体的经济命脉,它是否投资这个媒体取决于这个媒体是不是有观众群,能不能吸引观众,这关系到他的投资能否收到最大的回报,

无可否认,在某种程度上,娱乐化的做法至少从经济效益上给媒体带来了不少甜头。以前面的湖南卫视《晚间新闻》为例,正是新闻娱乐化使一档本来平白无奇、默默无闻的普通新闻类节目,变腐朽为神奇,一跃高居全国收视率前列,迅速拥有大量的观众群,带来了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

三、新闻娱乐化的“弊”

任何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新闻娱乐化进程也不例外。在它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摸索前行阶段的缺乏经验和缺少引导,肯定会产生一些弊端,这是无法避免的。

(一) 新闻娱乐化滋生了一些“糜烂”的产品

“道德没有了,审美没有了,剩下的只有与大脑相脱离的感官和肉身上。感官与大脑脱离,全部活动就变成对视听觉的刺激,以及各种变着花样的刺激。”

这句话真实的反映了现阶段某些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职业道德的媒介,为了迎合部分读者的低级趣味,所创造的新闻产品的庸俗。文化被“娱乐化”了,而“娱乐”又被“商业化”了,消费主义甚行,观众的低品位、低格调的接受标准为低俗化提供了现实基础;广告商的插手和电视台的商业操作、赢利心理是庸俗化的一个原因。唯收视率,唯广告效益的逻辑,一味地迎合大众以满足人性中隐秘的体验刺激和快感的欲望,对物质的狂热贪恋、对他人的偷窥欲望等阴暗心理,实际上将传播真、善、美的正面报道,变成了张扬“恶”的载体。在这样追求娱乐化的同时,电视新闻必然会或多或少的出现庸俗化,也就导致许多媒体打着劝人向善的旗号,利用观众的猎奇心理而展示社会丑恶现象,只是在结尾时象征性加入评论,请观众引以为鉴,以儆效尤,实际上,受众记住的只是媒体展示出来丑恶现象,满足了自身的猎奇心理。

我手头有一篇报道,说明了低俗化的另一个原因,它讲述的是为了得到一则新闻的第一手资料,我们的新闻工作者的丑态。这篇报道的.作者是一名记者,他被派到深圳去采访报道某演唱会,但是在下了飞机之后收到信息“陈晓旭在深圳往生”,于是他就主动跟编辑部要求自己来跑这条新闻。作为邀请他来深圳报道演唱会的主办方很生气,因为他们邀请来的记者基本上全改去跑陈晓旭逝世的新闻了,这也不知道到底是该说这些记者敬业还是不敬业。更让人无奈的举动还在后面,那天下午,记者们都呆在念佛堂,那里的大门是关着的,敲门是没有用的,本来笔者以为耐心等待会有结果,但混乱之下竟然有个记者报警说,念佛堂有人死亡,希望警方能强行进入,让记者们捡个便宜。幸好深圳警察相当职业,他们解释,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屋内发生谋杀案,他们没有权利也没有义务闯入民宅,还请记者们不要打扰逝者亡灵。笔者正要为警察的敬业感叹的时候,居然还有记者追问:这里面应该有问题,你们可以闯入啊。笔者在这里感慨,“往往出了大新闻的时候,人性的复杂和丑恶总能暴露出来。”我由此想起几年前有记者化装成护士拍傅彪遗体,这次是记者想借警方力量强行进入民宅,这种行为实在太过分了,为了得到新闻而不择手段,记者的底线在哪里?在新闻娱乐化大潮下,为了抢那些能吸引受众、有巨大经济利益的新闻,部分记者使用如此下三滥的手段,实在是有损新闻工作者的形象。那么如此素质的新闻工作者为了新闻娱乐化所带来的利益而生产出来的新闻,可能有比较高的格调吗?

(二)新闻娱乐化造就了一批“迷途”的受众

无可否认,我们的生活已经越来越依赖媒体,在媒体扩大了我们的视野和空间的同时,也让我们丧失了自主的思维与行为自由,习惯于接受媒体提供的信息,满足于传媒牵引下自我营造出的五彩缤纷而又子虚乌有的梦幻世界,“这些娱乐消遣作充斥了整个社会过程……享乐意味着全身心的放松,头脑中什么也不思考,忘记了一切痛苦和忧伤。” 渐渐的,我们把媒体提供的内容误当作客观的现实,在媒体提供的信息指导下思想、行动,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下,如果大众媒体里充满了娱乐,尤其是原本应该严肃的新闻节目里也重视娱乐功能,无形中让观众陷入这种愉快的气氛中不能自拔,对社会麻木,进而产生逃避问题的心态。人们突然发现身边已经没有一样值得珍视的东西,任何物品、事件乃至精神都可以拿来娱乐,在经历了一次次娱乐化的旅程之后,人们并没有发现多少有意义的事件,自己的心性也追随着娱乐化的大潮而渐渐游离出原本的位置。[FS:PAGE]

有学者认为,一些媒体不断推出娱乐化新闻节目,从而使大众在不用动脑筋的乐与笑中,放松或放弃了理性判断和世界观重建的意愿,放逐了对生活的反思以及对人生真善美的价值判断,这是有害无益的,“在当今人性的自由被物质的欲望普遍统治的状态下,以本能的满足来追求浅薄的快乐,以人性的奢侈、安逸和麻木取代人的真正自由,这种状态并非人的解放,它只能使个体进入新的异化过程。”

所以,新闻过度的娱乐化会导致民族文化传播途径的狭隘,让百姓沉浸在歌舞升平的庸碌状态中,不思考,缺文化,慢慢的丧失辨别力,从而削弱了对自身和社会的批判精神,这是很可怕的,试问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还有多少人会去注重自身道德素养的提高及社会高尚价值观念的塑造?

(三)新闻娱乐化影响了一群“迷惑”的孩子

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他们在这个年龄段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古有“孟母三迁”,就充分的说明了“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之大。严肃类新闻作为权威性的代表,其一言一行会左右青少年思想的健康成长以及对是非善恶的分辨能力。

在对于青少年没有限制的新闻类节目中,新闻媒体若只遵从“一切为了娱乐”的信条则将使媒体忘记自身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在关注、追求和制造单纯娱乐效应的同时丧失本应发挥的道德教育的功能。

一些娱乐化新闻节目会向青少年传达错误的、与学校、家庭等教育的内容发生冲突的信息和观念,从而阻碍青少年正确道德观念的形成。本来很严肃的问题,比名人绯闻、暴力事件,被主持人“戏说”、夸大、反复强调,再加上在画面上为了追求刺激、吸引眼球而采用的未经处理的血腥镜头,这都会给孩子们造成心理阴影和误导,他们会问:“这样的做法到底对不对?”若他们的疑问得不到很好的解释,学校教育中所强调的某些道德原则、道德观念便会在他们的心中发生动摇,甚至一些意志不够坚定,尚且不能独立分辨是非的孩子会在不自觉中模仿电视上错误的行为方式,进而在真实生活中实施某些不当行为。所以,过度娱乐化的新闻讯息在传播过程中不但不会发挥道德教育的功能,更会在青少年受众心理不设防的情况下逐步消解常规教育所取得的教育成果。

四、对策

对于新闻娱乐化现象,目前业内的态度大致分为两个派别。“理论派”的学究们大多数极力反对,认为新闻娱乐化损害了严肃类新闻节目的权威和公众形象,长此下去势必会造成新闻节目的全线决堤;但战斗在新闻界一线的“实践派”工作者们的看法却恰恰相反,他们对新闻娱乐化十分追捧,认为它形式新颖,贴近大众,并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都很看好它今后的发展。

我认为,就像任何登上社会现实舞台上各种现象一样,新闻娱乐化的出现自然有其合理之处,它是大众媒介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既源于我们人类思维的创造,那么我们就一定可以找出最好的途径和方法来约束和引导它的正常发展,从而使媒体真正的走向大众,同时为媒体在市场竞争中继续前行提供可靠的保障。我国新闻界于1997年1月公布了经修订后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要求新闻工作者自觉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在新闻报道中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造成有利于人们分清是非、坚持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的舆论,传播活动“不得宣扬色情、凶杀、暴力、愚昧、迷信及其他格调低劣、有害人们身心健康的内容。” 基于政策,我想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重视培养新闻人健康的品格

媒体的格调与导向息息相关,面对媒体市场的激烈竞争,“贴近市民、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大众化路线是必然选择,而大众化并不代表着低俗,无数事实已经表明,靠降低格调吸引读者无异于自砸饭碗,必将行之不远。只有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保持健康向上的格调,才是提高媒体公信力的有效方式。新闻人作为新闻产品的创造者,其自身的品格就变得至关重要,在这个问题上,我想以 “2006感动中国”中的一个河南都市报女记者曹爱文为例,她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她在遭遇新闻的时候,将人性放在了至高无上的位置上,毅然放弃了第一时间做报道,而是亲自给溺水女童做人工呼吸,积极的去拯救一个生命。她被大家亲切的称为“最美丽的女记者”,她的这种行为,为广大新闻工作者们树立了“先做人,后做事”的榜样,如果我们每个新闻工作者都有这种“做正确的事比正确的做事更重要”的思想,那么“坚守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健康的品格”将不是一句只停留在口头上的空话。[FS:PAGE]

(二)新闻媒体对青少年应承担一定的道德教育的责任

媒体有着自己必须承担的道德教育的义务和必须发挥的道德教育的功能。“电视文化有它的两重性,它既能育人向上,又能诱人堕落;它既可以使你兴奋,又可以对你麻醉。所以电视不仅需要有精彩健康的画面,而且还需要向社会负责,尤其要对青少年学生们的成长负责。”

电视作为一种媒体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这并不因为其面临商业化、娱乐化的压力而被抛弃。对于广大电视传播的受众,尤其是青少年,媒体若丧失对其进行正确、健康的道德引导,就必然招致大众的批判。

研究娱乐圈的论文

错,就错在圈子外面的人太过天真,太过于把娱乐圈当回事儿,却忘了所谓的'娱乐圈”,原本就是胡搞乱扯的'娱乐”,而不是本质意义上的真正艺术ο 多少人,都喜欢打着'文学艺术”的旗号,最终目的,却不过是为了挤进娱乐圈里并做条权势下的奴才罢了ο 有圈子的地方,就肯定有所谓的'领导”,而'领导”,当然不会是艺术家,而仅仅不过是一些喜欢玩弄'艺术家”的伪君子罢了ο 作协,呵呵,多么响亮的名称,可惜,其本质也不过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娱乐圈ο 与美协一样,作协领导,一般也都特喜欢做邪,至于美协的领导呢,呵呵,差不多也都特喜欢媚邪ο 至于文联,就更不用提了,现在的文联,说穿了,也不过就是瘟联ο 娱乐圈的概念,应该普及到任何文艺领域里去,因为,事实上早已经先斩后奏地普及完了,就差:一个娱乐圈的名号ο比如:文联娱乐圈,美协娱乐圈,做协娱乐圈,如此一来:岂不众乐乐,更胜于独乐乐,亦不亦悦乎? 大学里的教授先生们,也用不着再扭扭捏捏地像个小媳妇一样,明摆着想嫁人了,却还要在亲爹娘的面前假发毒誓:'我这辈子一生不嫁,就留在爸妈跟前伺候两位老人”ο这类的人话,是任谁都不会去轻易相信的ο所以我劝教授先生们,与其假做斯文地去研究那些从来都不屑于去研究的东西,还不如干脆点,把大学名号换掉,改成:教授娱乐圈ο如此一来,多好ο不但抄袭学生之毕业研究论文的行为能得到公众的原谅,就算偶尔蹦到娱乐圈里的传媒上顺口胡说八道几句,也肯定不会有人跳出来去指责你们的,因为谁都知说这人走了背字,打喷嚏掉下巴、咳嗽一声肋叉子折了、上厕所没带纸、抽大烟烫胳肢窝、横垄地里拉车一步一个坎、吃糖饼烫后脑勺、干啥啥不行、吃嘛嘛不香,总而言之就一个字――衰!每年娱乐圈都要涌现出几个衰人,有的是不得以而为之、有的是弄巧成拙偷鸡不成、有的是不怕狗仔偷拍就怕狗仔惦记,成了各有千秋,有 色无界的娱乐新闻,在这样一个太阳照常升起1、洪金宝――衰到生命呼叫转移 好端端的一个大活人,在山东拍戏,却无辜被某人硬生生讹出一则“死讯”来,洪金宝的衰可谓天外飞仙、飞来横祸,被“语不惊人别人死不休”的职业娱记看上了,被恨人不死的策划编排了,被中国几大门户网站之一供奉了,被不知真相的善良的网友们祭奠了......估计洪金宝先生胖大的肚子更加浑圆了,不过您面对这样的事儿你能咋说呢?不如自我调侃一下:提前了,这是一次提前的预演。 2、朱军――衰,但煽情照常升起 央视名嘴朱军今年也是流年不利,先是在春晚高潮参与抢词事件、旋即身陷“家父门”,把毛岸青称为“家父”被网友和媒体冷 嘲热讽,正当“朱一哥”要以拿手的煽情大法忽悠大伙时,其一哥的名分也成了争论的焦点,对后不是别人,正是春晚上跟他抢词的李咏,怎不让朱哥怒由心头起、恶从胆边生,当然要像男人一样去口水仗,可正在这个节骨眼上,朱哥后院起火,曾经炙手可热的口碑很高的央视节目《艺术人生》墙倒众人推、鼓破万人锤,网友们拿参加过的嘉宾的死说事儿,并冠以谐音《遗书人生》来恶搞。不过朱军再怎么说也是央视的名嘴,对于这些是非看得很淡,春晚照上、煽情依旧,衰?爱咋咋的! 3、郑希怡――衰的有色无界 关于郑希怡的衰可以概括为一个场景:当郑希怡从多伦多回来,哭哭啼啼的召开记者招待会:“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公司给我穿 的衣服不会太好,但没想到连个‘点’也包不住,丢死人了啊……”旁边一位好心的记者赶紧过来劝:“你这不算什么,去年年底,香港‘欢乐满东华’电视直播中表演空中飞人,一女的甩脱长裤,那才叫个丢人呐!” 郑姑娘闻听此言嚎啕大哭:“那个也是我……”为什么露点的总是郑希怡,而且还露的这么货真价实保质保量,按照我们的传统观念是无法解释的,不过娱乐时代自有解释,“露点”已经成了娱乐圈吸引公众眼球的传统武器,用“点”来和道德法律打擦边球,赚取最大化的利润,在这样的观念熏陶下,作为艺人尤其是女艺人的“点”已经不是某个生理部位,已经纯粹物化成色情挑逗品,被公司、媒体拿来遮遮掩掩的引逗公众,在露与不露之间创造财富。所以对于郑希怡来说,露点不衰,牺牲色相却没红才是真的衰! 4、萧淑慎――衰成烂苹果 11月,台湾艺人萧淑慎二次吸毒被捕,她在网上绝望的留言“我是废人!”看得让人心痛,当年光良MV中的“宇宙超级美少女”与我们 渐渐远行。当年红艺人纷纷堕落,不禁让人感慨世事难料!5、柯以敏――衰到拿强奸当投名状 8月11号,“毒舌”柯以敏在自己的博客上连发两篇言辞犀利的文章,其中一个很有她的风格――《我不想再被强奸》,这不禁 让人惊呼:敢对柯老师下手,谁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这么强?!不过冷静下来一想,这就是柯老师的不对了,强奸(因为原文没加引号,所以我只能认为是直译的那种)属于刑事案件,应该拨打或编辑短信到110,比较严重可以捎带拨打120,公安部门自会给你个说法;如果觉得事情不大又咽不下这口气,可以找当地民政部门反映,组织街道办事处、妇委会等相关领导坐在一起开个协调会;如果觉得无所谓,就应该学习那个著名的“段子”里的农妇,拍拍身上的灰尘、振作疲惫的精神,潇洒的说一句“啥大不了的,我以为是抢鸡蛋呢!”这么大的事情放在网上公布算什么?怕别人不知道还是受了强烈的刺激,以为网友能为你报仇雪恨,实在让人想不明白。衰到拿强奸说事儿,柯老师满嘴的臭大粪看来是喷完了!6、刘德华――衰,因为粉丝的后现代生活 相信很多人都对这桩发生在今年3月的闹剧记忆犹新,因为直到现在,可悲的杨丽娟还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还在对她的 梦中情人进行着骚扰。一个兰州的普通家庭,竟然因为女儿迷恋刘德华而搞得家破人亡,不禁让人叹息,到底杨父,一个人民教师,放纵女儿不理智地追星,是出于怎样的一种心理?为了嫁给刘德华,一家三口砸锅卖铁来到香港,无钱回去的父亲就此自杀,客死他乡。在他的遗书中,满满地都是写了抱怨刘德华的语句,对于女儿出格的行为却不以为然。这是一起家庭悲剧,更是一起社会悲剧。而由此事衍生出来的,又是一连串的闹剧:状告刘德华、歌手杨臣刚赞助两万元、要请杨拍电视剧等等。很多人都在借此炒作,最无辜的,当属天王刘德华,也衰的莫名其妙。7、郭德纲――衰却不屈,但愿别心中有鬼 去年风光无限的德云班主,今年开春就挨了当头一棒。3.15当天,郭德纲代言的藏秘排油被曝光,郭德纲博客写道“央 视。电光闪处,屏幕中。藏秘排油,千夫所指,万人切齿。人在三更梦,祸到大门前,一个声音低声道:毁他……忽闻门外小童议论:不上春晚,遭报应了吧。”郭德纲没有央视话语权重,可无论在央视,还是在郭德纲面前,唯独消费者的话语权是弱势的,没有指责代言人的话语权,也没有选择谁来指责的话语权,郭德纲的衰与他的抗辩一样,就当是一段子吧!8、李赛凤――衰,因为“男才女貌” 按理说,一家子要摊上乱伦、通奸、偷情这些破事儿,即便别人不知道也觉得没脸见人,走路靠墙根,上街带墨镜,毕竟家 丑不可外扬,谁还没个起码的羞耻心啊!可人家李赛凤夫妇不但扬还扬的有声有色,整天拿着用过的避孕套、奸情照片等脏物到处吆喝,就跟说别人家事儿似的,这心理素质真是超强。但请李赛凤夫妇注意,不管你们两口子孰是孰非,都完全是你们自家的事情,没有必要吆喝的地球人都知道,公众知道了也没有义务给你们当裁判,想离婚找民政部门,想打官司上法院,收起避孕套啊、内裤啊、照片啊这些脏物,到该展示的时候当证据,好钢用在刀刃上,别跟个摆地摊的似的在各种媒体上炫耀。再者这些破烂事儿出现在公众面前本身就是一种视觉污染,是对公众的不尊重,如同把自家的臭鞋烂袜子挂在广场上,是没有公德心的表现,这么基本的做人准则想必著名演员和著名医生不可能不知道。从李赛凤夫妇丑闻PK的内容看,两人都不干净,既然不干净就买瓶妇炎洁洗洗,洗洗更健康,洗完了到街道办事处找个热心的大妈调解调解,好好学学五讲四美、八荣八耻,以不再说了为荣,以没完没了为耻。9、毕福剑――衰,别拿自己不当干部 38辆悍马和8辆霸道车组成超豪华车队、在闹市区招摇过市、任意阻拦其他正常行驶的车辆、故意造成交通拥堵,毫无疑问,这场 婚礼的主人显摆的是自己的阔绰和气派,而主人显然明白,仅仅只有车,再豪华再气派也会被人当作就趁几个糟钱的暴发户、土财主,于是,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的出面就为这场令全社会瞩目的婚礼打上了“层次”、“档次”的符号。从这个意义上说,毕福剑所起的作用充其量是比那38辆悍马排气量更大、规格更豪华的第39辆悍马。央视的名嘴们果然在07年忙得一塌糊涂。毕富剑这位一笑起来你就找不到他眼睛的名嘴,就在岁末火了一把,上了无数次头条。如果说朱军是栽在了自己手里,那么毕大爷更倒霉,栽在了沈阳的那位富豪手里了。主持人走穴,本来就不是什么特别大的事,但是被别人拿去当作炫富的工具,就比较郁闷了。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质疑就不好了。最后在这样的压力下,也只能承认错误接受处罚。10、曹雪芹――衰并成为无数衰人的集结号 如果曹雪芹老先生在天有灵的话,面对“你想看到什么样的林妹妹”、“你希望哪个林妹妹能胜出”、“你希望这个林 妹妹PK掉哪一个林妹妹”这样的问题时,估计能气的活过来,可这样的事情如今就在轰轰烈烈、堂而皇之的进行着,就算是红楼选秀成了烂尾楼,依然有包工头愿意接着干,没别的着,继续海选呗!估计参与过红楼梦中人的“秀男秀女”们是中国娱乐圈里最郁闷的一群,到消协投诉的念头都有,不过比他们更郁闷的还有一位,就是死后不得安宁的草学且老先生,谁考虑过他的感受?!

都说粉丝行为,偶像买单,良好的行为氛围才能使得这个艺人更加红火更加受人尊敬。真正的追星应是理智的,文明的,对于追星,我们当如此。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我对追星现象的看法 议论文 作文 范文 10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我对追星现象的看法议论文范文一

最近,我的远房表妹因为沉迷于“追星”而受到父母的斥责,心里很烦闷。对此,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追星,其实就是崇拜偶像。汪国真说:“谁也不崇拜的人,他不是太优秀,就是太狂妄。”我认为,崇拜是一种正常的心理。自古以来的名人、伟人,在他们的少年时代都有自己崇拜的偶像。文天祥从小崇拜苏武等民族英雄,以此为楷模,终成一代名臣,而他本人,后来也成为抗清英雄张煌言的崇拜偶像,鞭策后人永葆崇高的民族气节。

的确,崇拜能激起人们无穷的力量,催人奋发向上,当然这还要看崇拜什么,追求谁了。现代青少年的“追星”,大多是“追”港台的歌星、影星,沉溺于他们的举止,容貌,歌声之中往往不能自拔,那“等待一昼夜,只为一个签名”的事常有所闻。固然这些“星”也有青少年值得“追”的方面,但抛下一切不管、荒废学业、虚度光阴,到头来有何益处呢?美国电视连续剧《成本的烦恼》中,本的 故事 发人深思:本十分崇拜一名星,全家人历尽艰辛为他搞到一张这名歌星的专场票。本偶然在幕后接触到生活中的这名歌星,原来这人十分粗鲁无礼,令人大失所望。我们青少年如此狂热的追星,有不少是和本开始时一样的心情,沉醉于一个被包装出来的工艺品,可一旦拆封,可就大吃一惊了。

人有种.种,“星”也如此。一代伟人,国之巨星,科技明星……这些不也是“星”吗?我们应当用辩证的眼光来对待“追星”的问题,“追”那些值得崇拜的人,才能陶冶自己的情操,激励自己的斗志。

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古往今来,出了多少伟人,多少颗“星”!屈原,文天祥,孙中山,刘胡兰,雷锋……这些“星”曾经激励了多少炎黄子孙力挽狂澜,为中华之崛起建功立业。所幸在今天,有识之士重新呼唤雷锋他们,呼唤这些闪亮的“星”来照亮人们的心灵。

我想,如果有一天人人都去追这样的“星”,那么,中国将会以更新的面貌突飞猛进!

我对追星现象的看法议论文范文二

如果提起现在的潮流趋势,除了名牌衣服、时尚鞋包、刷微博、登QQ……,那就莫过于是追星了。

“追星”这个现代社会流行的“大势”。在许多人认为是有害无益的,应当完全拒绝的。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有它好的一面与坏的一面。所以,我认为追星也是一样的。

就先说它坏的一方面吧!追星这种现象它的主要所在的人群就是学生。我认为它是使追星这种现象变得恶劣的原因。因为毕竟都是一些未成年的学生,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们,很容易就会被娱乐圈中虚幻的美好所吸引。毕竟是未成年的人,做事都很难掌握一个度。就像以前有一个报道说是一个女学生为了见到自己的偶像,以自己的生命相要挟。有些同学为了去看自己的偶像的演唱会,而逃学……,这样的做法是不应该的。记得暑假的时候我在网上经常看到这样的事:两个粉丝因为谁的偶像更红,谁的偶像更帅等等问题而争吵,完全丢尽了颜面。可是这些人这样做有什么用呢?就算你的偶像再红再帅,那也只是他的,和你毫无半毛钱的关系;或许也可以说那些只是过往云烟一眨眼就会不见。

就像我刚才所说的任何事情都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追星对于我们来说只要把握好一个度就会变成一件好事。例如,我们可以在空闲的时候看看自己偶像的电视剧或听听他们的歌,以缓解自己的学习压力。大多数人都会喜欢当红的明星自然我也不例外,但是我们要知道他们背后付出的努力,偶像的力量虽不大但也不小,或许我们可以以此来激励自己努力学习呢?

我对追星现象的看法议论文范文三

现实生活中,“追星”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偶像,但是,“追星”现象对吗?当然,我也不知道。也许是对的,也许是错的。

有人说“追星”是错的。因为追星会让自己对“偶像”如醉如痴。他们会一心沉迷网络,了解关于偶像的一些信息。成绩却一落千丈。而且,有些人会想尽一切办法买到偶像最喜欢穿的衣服。像前段时间在湖南卫视热播的《快乐男声》。每周的淘汰赛,既令人兴奋又令人悲伤。而我记忆最深的是:饶威在一次比赛中不幸被淘汰,他的粉丝们就站在快乐城堡门口为他送行。他的粉丝们穿着有饶威设计的T-恤衫,高举着饶威的牌子,一个个人都是泪流满面。看着挺令人心酸的。其实,在我看来,根本没有必要为一个人改变什么,只有做会真正的自己才是好。因此,我认为“追星”是错的。

有些人认为“追星”是对的。因为他们会让你去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原因之一是因为他们能够成为当红明星都是通过他们长时间的努力才实现的,而不是想当就当上的。就像现在我们年轻人最喜欢的韩国男,女子组合,喜欢他们不只是因为他们的歌唱得好,而是因为他们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直到实现的那一天。其实他们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太多的困难和打击的磨练才走到今天的这一步。所以我认为“追星”是对的。

对于“追星”现象,我们不能只追他们的相貌而去喜欢他,崇拜他。而是去追求他们努力实现梦想的精神。因为没有一个人知道他们经历了多少苦难多少艰辛!

我对追星现象的看法议论文范文四

“追星”不应是盲目的追随,而应是一种精神的追求。

现在“追星”的人大多数只注重外表,而不求内涵。绚烂的霓虹灯,新潮的服装,动感的音乐,再配上一副美丽的皮囊,往往是被关注的焦点,哪怕他的歌唱得多么没有技巧,没有感情,他的舞跳得多么枯燥,多么无味,也没有人在意。更可怕的是“羡慕”,“羡慕”众明星的美貌,“羡慕”得去动手术将自己的容貌往自己喜欢的明星那儿看齐,完全忘了自己的独特和唯一,沉沦在对外貌追求的荼毒里。曾经有人去整容,没有成功,她的一生就这样毁了。可见,追星不应该失去自我。

明星们的耀眼使人疯狂迷恋。有一个女后女孩痴迷刘德华,看见他所代言的衣服就买,他的新歌发行不到两天就会唱,每一场演唱会都少不了他的身影。就连刘德华的生肖,生日,星座,喜欢的东西等等,她都了如制掌,可是她的家庭并不富裕,她卖了自己的肾仍然没有见到心中的偶像,生活与心灵的双重压力将她向死神推近。可见,追星要适可而止。

当然,许多明星也是值得肯定和学习的。周杰伦,新一代亚洲天王,在舞台上备受关注,而先天性脊柱僵直给他带来的不便与痛苦又有谁能体会?现在,他依旧唱着他的歌作着他的曲,别人猜想着他是法是否会江郎才尽,我却对他保持着一如既往的期待。蔡依琳,先天的歌者,后天的舞者,最初的青涩以不见,化茧成碟的她仍在挑战极限——鞍马、吊网、无重力丝带……她喜欢挑战,所以她成功了。古天乐,一位实力演员,无论在拍戏中受多大的伤,他都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他懂得满足和感恩。他的片酬不低,可大多数的钱都被他悄悄的捐给了灾区和希望工程,他坚忍的性情值得我们学习,他善良的心地我们也应该具备!

“追星”,就是要追逐明星的闪光点,追逐崇高的精神,用来培养出自我最独特且唯一的心灵之花。

  • 索引序列
  • 娱乐新闻的研究背景论文
  • 社会娱乐新闻毕业论文
  • 俄语新闻翻译论文研究背景
  • 新闻娱乐化的利与弊毕业论文
  • 研究娱乐圈的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