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如果龟卵是在30度以下环境,则孵化为雄性即男性;如果龟卵孵化在30度以上的环境,则为雌性即女性。
生物医学研究中,被忽视的性别影响:常见疾病的流行性、病程以及疾病的严重程度,其中包括心血管疾病、自体免疫疾病以及哮喘等。
实验动物的性别往往对生物医学研究的结果存在影响,因此在相关研究中动物的性别因素需要纳入考虑范围之中。最近,研究者们发现小鼠性别的不同会对一半以上的研究结果产生影响。
研究者们通过对小鼠的性别影响进行定量分析,希望这一结果对于今后的人类疾病的研究与临床治疗起到一定的帮助。
在生物医学研究历史上,女性一般被当做小型的男性来看待,因此,由于实验证据的不足,针对女性患者的临床实践相比男性可信度较低。
性别会对常见疾病的流行性、病程以及疾病的严重程度产生影响,其中包括心血管疾病、自体免疫疾病以及哮喘等等。
除此之外,生物医学相关的基础研究也都忽视了性别的影响,他们使用同一种性别进行试验,并推测其结果适用于另一性别。
在最近的这项研究中,研究者们比较了不同的研究所以及具体的试验中雄性小鼠与雌性小鼠的具体差异。
该文章的作者之一,Steve Brown教授认为,动物试验需要同时囊括两种性别,这是实验设计合理性的体现,只有试验设计的合理,其研究结论才能更加令人信服,也更有利于临床转化。
新月形沙丘是流动沙丘中一种最基本的形态,其平面形态看上去就像是一弯新月。下面就来说说新月形沙丘是怎么形成的。
新月形沙丘是在定向风的作用下,风沙遇到了草丛或灌木的阻挡堆起了小沙堆,此后风从迎风坡面上发生吹蚀,在背风坡形成旋涡进行堆积。与此同时,沙堆的左右两侧形成向内回转的气流,使两翼不断扩展,逐渐形成的。
新月形沙丘是风积地貌的一种,是平面如新月的沙丘,丘体两侧有顺风向延伸的两个翼,像弯弯的月亮。新月形沙丘最初只是一种较小的盾形沙丘,它是在定向风的作用下,风沙遇到了草丛或灌木的阻挡堆起了小沙堆,此后风从迎风坡面上发生吹蚀,在背风坡形成旋涡进行堆积。与此同时,沙堆的左右两侧形成向内回转的气流,使两翼不断扩展,逐渐形成新月形沙丘的弓形形态。
新月形沙丘在沙子供应比较丰富的情况下,由密集的新月形沙丘相互连接,形成新月形沙丘链,其高度一般在5-30米左右。盾状沙堆一经形成后,就能成为风沙流运行的大障碍,贴地层气流在沙堆的背风坡会发生分离,形成具有水平轴的涡旋,速度减弱,使气流搬运的沙粒过丘顶后,在背风坡的涡旋区沉积下来。随着沙子不断沉积,盾形沙堆尺寸逐渐增长,背风坡沉积量相对最大位置也愈来愈接近顶部,遂使背风坡的坡度不断加陡,当坡度达到沙子的最大休止角约34°时,沙体发生剪切运动,部分沙粒崩坠,形成小落沙坡,发育为雏形新月形沙丘。随着沙丘的不断堆积增高,气流分离愈来愈厉害,涡流的尺度和强度都不断加大,小落沙坡进一步扩大。在同一发展过程中,沿沙堆两侧绕过的气流,把沙子搬运到两侧的前方堆积,在沙丘的两翼逐渐形成了两个顺着风向前伸的“兽角”。这样,就形成了典型的新月形沙丘。
新月形沙丘移动的影响因素 (1)输沙量。沙丘移动速度与风速的三次方成正比,而输沙量与起沙风速的三次方成反比。 (2)沙丘高度。沙丘移动速度与沙丘高度成反比。 (3)沙丘移动速度还受植被、沙丘水分及下伏地面因素影响。植被能减小风速,沙粒湿润需要更高的起沙风速,下伏地面粗糙可阻碍沙粒起动。
火星的季节变化也会引起风,像这样的沙丘就会慢慢移动。(图片:©NASA/JPL/亚利桑那大学/USGS) 火星上的沙丘也会在风中移动——但速度很慢,而且与地球沙丘运动的起因也不同。 科学家们利用美国宇航局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收集的数据,追踪了近500座火星沙丘的移动活动。通过研究所有这些沙丘的运动,研究人员得以将风和沙子在火星上的相互作用与在地球上同样的相互作用作比较。 Chojnacki和他的同事们使用了HiRISE拍摄的照片(这是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上的一种特殊相机,可以非常详细地拍摄火星表面)。这些照片中有许多沙丘在火星表面荡漾的景象。 科学家们对沙丘特别感兴趣,因为它们的表面变化足够大,相同的物质并不只会不断受到恶劣环境的破坏。Chojnacki说:“如果没有沙子在周围移动,那就意味着火星表面是静止的,这些环境就只会受到会破坏任何复杂分子和古老火星生物特征的紫外线和伽玛射线轰击。” 通过选择显示同一块地相隔数年的图像,研究小组能够测量每个沙丘移动的速度。而分析表明,火星沙丘的移动速度仅为地球沙丘移动速度的一小部分——考虑到火星的大气层比地球稀薄得多,这也无可厚非。 但科学家们没有想到的是,有少数几个地点的沙流速度会明显加快:大流沙地带(Syrtis Major)、赫勒彭特斯山脉(Hellespontus mountains)和一个叫做north polar ergs的地区。研究人员认为,这里的沙运动相对较快,可能是由于不同类型的地表特征相互毗邻,导致地表高度和温度发生剧烈变化造成的。这和地球上的风的起因不一样。 这幅火星地图显示了新研究科学家团队发现沙丘移动最令人注目的三个区域:大流沙地带(Syrtis Major)、赫勒彭特斯山脉(Hellespontus mountains)和一个叫做north polar ergs的地区。(图片:©NASA/JPL/Malin Space Science Systems) Chojnacki:“这些因素在地球地质学中是找不到的,在地球上,导致沙丘移动的因素与火星的不同。例如,浅地表的地下水或生长在该地区的植物就会阻碍地球沙丘的移动。” 这项研究发表在3月11日出版的《地质学》杂志上。
流动沙丘是根据沙丘移动性划分的沙丘类型之一,也是分布最广的沙丘,是指位置容易变化的沙丘。流动沙丘的特征是:地表植被稀少,沙丘形态典型,在风力作用下, 容易顺风向移动。它对交通、工农业建设威胁大。流动沙丘移动速度与沙丘的高度、风速及其变率、下垫面的状况等有关。主要分布在我国新疆,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一带
沙丘的移动性与沙丘的水分含量、下伏地貌条件的差异性、植被状况等多种因素有关。沙丘在湿润时,沙粒的黏滞性和团聚作用较强不易被吹扬搬运,所以影响到沙丘移动的速度降低;沙丘下伏地面有起伏时也能降低其上沙丘移动的速度;当植被覆盖度小时,沙丘则移动得快,反之则慢。
因而当地面缺少植被时,把位置不断发生移动的沙丘叫流动沙丘,在沙漠里一般以这类沙丘最为普遍。
地面生长有喜湿抗风性强的植物,致使风沙运动受阻,沙丘的移动能力极弱,称这类沙丘为半固定沙丘。
而地面大部分为植被覆盖,覆盖在30%以上,致使风沙运动几乎完全停止,沙丘的位置相对稳定下来,这类沙丘叫固定沙丘。所以植物固沙是治理沙漠的重要措施
有些沙丘的形成与植物紧密相关。如灌丛沙堆即因植物的阻挡作用开始发生堆积,植物为了生存,随着堆积加厚而长高,沙堆也逐渐增高,风沙堆积与植物根系和枯枝落叶相互交错,形成特有的沉积结构。直到植物因水分不足死亡,沙堆开始遭受吹蚀时,生物堆积仍起着对风积沙的保护作用。 植物在海岸沙丘、抛物线沙丘、树枝状沙垅等风积地貌的形成中,也有着重要作用。固定、半固定沙丘也不断发生变化。既可因遭受风蚀而改变形态,也可因接受风积而增高、扩大和延伸。因条件改变或人类活动的影响,固定、半固定沙丘可转变为流动沙丘;反之亦然。
因为每个星球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它们的环境也都是不同的,但是火星沙丘的移动速度可是非常慢的,这可能也是它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消费文化及其引导 摘要:消费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行为准则的集中反映。高校应充分利用高校辅导员的主导作用,引导大学生消费文化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文化;辅导员;引导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文化的特征 随着时代的发展,来自社会的消费文化和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相接触后,使得大学生的消费文化呈现出鲜明的特征: 1.消费结构多元化、层次多样化。消费的多元化,主要指大学生消费结构由较为单一走向日益多元。从大学生的消费结构来看,除了生活、学习所需要的必要支出外,还存在日益普遍而多样的非必要性支出:社交消费、旅游消费、网络消费、娱乐消费等。而在多样化的消费结构中,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占的比例最大,因为它是其它需要得以满足的前提和基础。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用于基础性生活消费的月支出在400元左右,这一数值随着大学生月消费水平的提高还处于上升之中,但它在大学生月消费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呈相对下降趋势。大学生消费结构的多样化,一方面反映出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结果;从侧面也反映出社会潮流对大学生的影响。 消费的多层次性指由于经济发展和家庭收入不平衡,导致不同的大学生在消费水平上存在很大差异,高、中、低档消费层次均存在。一般来说,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消费层次相对较高,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学生生活相对艰苦,有些甚至还很拮据。调查显示,目前高校70%以上的贫困生来自“老、少、边、穷、山”地区,农村经济不景气,家里缺少劳动力,致使收入只够维持温饱,普遍存在负担过重而且经济拮据的情况。[1]这种差距目前还存在着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并因为其对大学生的成长影响巨大的因素而日益引起多方关注。校园的贫富差距从表面看是经济消费的差距,实际上是社会阶层分化的直接体现,已经涉及到了社会认同、自我认同以及文化认同等深层次问题。不同生活方式冲突的背后,事实上是文化的冲突和价值观的冲突。校园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大学生内部的贫富差异是我国社会阶层分化、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城乡差距的直接反映。这对于高校的管理与发展、社会的稳定与公正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2.情感消费和交际消费比重持续增加。据一项调查显示:大吃大喝在一些大学生中存在攀比现象。高校附近密集着生意火爆人气旺盛的餐馆,其主要消费群体是高校院墙内的大学生。为联络感情、增进友谊老乡聚餐,请室友等吃饭;因获得奖学金、评奖评优、当选学生干部、入党等请客吃饭;节日或毕业前同学间互赠礼品等,这些支出已占大学生消费支出相当大比例。 3.时尚性和实用性兼顾。价格、质量、潮流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据了解,在购买商品的时候,大学生首先考虑的是价格和质量,在各类产品的选择标准中,“价格适中”、“性价比”总是大学生首要考虑的因素。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会比较慎重,力求“花得值”,他们会尽量搜索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在流行与实用之间,更多大学生选择的是实用。当代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较以前大大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的影响,他们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他们关注的重要内容。 二、大学生消费文化存在的缺陷及其原因分析 1.消费盲目冲动,合理性存在问题。对于大部分当代的大学生而言,追求时尚和名牌是日日常新的话题。一些虚荣心和张扬个性击败了“量入为出、勤俭节约”的传统理念。大学生中盲目消费、攀比消费、赶潮流消费以及负债消费现象非常普遍。调查中发现学生手机拥有率近100%,还有部分学生甚至更换过多部手机。其次是发型、服装、饰物、生活用品,大学校园中都不乏追“新”族。第三是盲目参加各类培训班,不管是否适合自己的发展需要,只要是考证的培训班就参加,没有一个合理的规划。在消费方式上,信用卡走进大学校园,使一些大学生成为透支一族。超前透支等畸形消费现象在高校里的有所体现,不但使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想滋生,而且还因为玩物丧志,使年轻大学生丢掉了所应具备的锐意进取的奋斗精神。同时,也给一些本不宽裕的家庭增加了经济负担,甚至成为不堪承受的重负。 2.边际消费耗时劳神。“追求生活质量”摆在了“勤俭节约”的对立面。在这些观念的引导下,一些大学生毫不犹豫地成为超前消费者,花起父母的钱来心安理得。大学生敏锐的时尚触角决定了其消费的特殊性:依赖型的经济来源和追求潮流的对抗性;其羞涩的钱包决定了他们的引领潮流必然是以负债消费为前提,很大一部分大学生中的负债消费表现为典型的超前享乐和及时行乐。消费对象多半是用于奢侈浪费的非必要生活消耗品。如举办生日宴会、打网球、保龄球、上舞厅跳舞、进歌厅“K歌”等。名目繁多的“人情往来”是这些大学生负债消费跨不过去的坎,这些不仅耗费了大学生大量的财力,也占用了他们大量的时间、精力。 3.消费知识不足、技能欠缺。现在很多人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有家长的关心和照顾。面临紧张的学习和考试压力,许多家长为了避免他们分散学习精力,家庭的经济状况从来不要求他们分担,许多学生不知金钱来之不易,没有理财的经验。上大学后远离家长进行独立生活,他们没有直接面对消费的经验,没有与生活相适应的实践知识。在社会各种不正确、不健康的消费文化的误导下,不会有计划地开支,而是盲目“追新求异”。新知识的爆炸式增长、新技术的迅速推广应用和新的信息传播媒介对日常生活的深入影响,使时尚的形成和流行更快捷,同时具有更鲜明的主题和更人性化的表现形式。这一切对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诱惑,但是由于其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均仍处于待定型时期,加上年轻人特有的虚荣心理以及消费个性化的要求,随着社会接触的机会的增多,他们容易受到社会上不正确的消费观的影响。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方式开始发生变化,传统消费观念受到了很深的冲击。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又处在不成熟的阶段,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的消费观。 三、辅导员在引导大学生消费文化过程中的对策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2]“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3]是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辅导员理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在高校消费主流文化的构建中发挥带头作用。 1.消费与市场基础理论教育。消费品基础知识教育,具体包括:常用消费品的选择、评价,鉴赏、维修与保护等,特别要重视提高学生评价和选择消费品的能力。通过教育使大学生具备必要的市场知识,包括消费观念、消费计划、消费结构、消费方式、消费市场、消费营销等知识,了解消费与市场的关系以及市场经济机制与消费的基本理论。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保护大学生消费者的利益,更使大学生在了解消费品的基础上进行消费,从而可以更好地遵循科学消费原则,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 2.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和校内媒体的作用。通过建立和发展相关大学生社团,开展形式多样的消费教育活动,帮助大学生处理消费投诉、负责消费信息和情报传递、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消费教育,以此提高大学生的消费能力,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消费保护意识。高校社团本身所具有的自治性使其与大学生的兴趣、爱好、现实生活更加贴近,利用这些社团广泛开展多种有益的消费教育活动,将消费教育落到实处,引导大学生开展合理的消费活动。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校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消费伦理观。辅导员应把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作为平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的内容;积极组织有关消费状况的问卷调查和讨论,引导学生对不良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进行自我剖析。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产生在高校校园内,以校园为依托,以形成全体师生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为根本,以师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为灵魂,以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为条件,以传播科学知识、开发智力资源、提高全体师生的素质为内容,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宗旨。可以说,校园文化是直接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之一,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会使身处其中的大学生终身受益。 因此,正确的消费文化应当成为一个学校良好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要通过弘扬主旋律,引导大学生树立与时代发展同步的艰苦朴素的作风;通过国情教育,使学生全面了解到我国目前发展中所存在的成就巨大,又很不平衡,不少地区还十分贫穷的基本现状;通过对学生成才意识的培养,把学生的主要精力吸引到学习和研究方面来;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明白父母的辛苦和金钱的来之不易。所以,校园文化建设应该以其内容的丰富性和开放性、主体的广泛性和形式的多样性,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以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观念。 4.辅导员要协助学校教育管理部门严格规范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比如,制止大学生的高消费和奢侈浪费行为。根据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从众和时尚特征,低年级学生的消费行为往往是以高年级学生为模仿对象的。所以,要切实加强对高年级学生的消费行为的引导,使之对低年级学生起到良好示范作用。学校的教职员工,也应自觉做到生活简朴,不铺张浪费,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同时,辅导员还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及时通报学生在校情况,特别是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协同家长对高消费的学生在经济上予以一定的约束,及时控制他们不必要的开支,使学生的注意力主要投入到学习和研究上来,投入到自身素质和情操修养的提高上来。 参考文献: [1]汝信,陆学艺,李培林主编.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362. [2][3]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1号)[Z].2005-03-29.参
发了几篇,供参考请采纳落叶~~~
急需一片毕业论文《浅析大学生网上消费行为特征》,,,跪拜。。。。有的出来跳跳。。。
店内购物环境是冲动性购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因素,该因素主要由一些微观的因素所构成,这些因素是针对特定购物情形的,并局限于特定的地理范围内。店内购物环境包括店内背景音乐、气味、店内促销、价格、商店卫生、店内人群拥挤程度以及店内人员等。可以根据效果,把对消费者的冲动性购物的影响因素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具有促销效果的因素,包括促销激励如促销折扣(折扣券、产品组合打折、礼品促销)和更低的价格。第二类是影响店内氛围的因素,包括店内POP、背景音乐、气味、以及店内人群拥挤度等。 优惠券优惠券的效果同消费者的情绪、情感和心理认知紧密联系在一起。店内“即兑”优惠券(Instant Coupon)是那种会为消费者带来一定“惊讶”的优惠券,是消费者在店内购物时,拿到的那种“意料之外”的优惠券,而且该优惠券仅限于本次购物行程使用。相比于那些意料中的收益,对于这种“意外之财”,消费者就会有更大的可能性把它们花费出去。刚才所述的观点同我们熟知的一条基本经济假设相违背,该经济假设认为:钱财具有互相可替代的属性,钱财来源方式的差异并不会影响到消费者对这些钱财的使用。消费者因为由于优惠券所带来的“意外之财”而增加的购买,就是由于消费者受到了“收入效应”的影响。尽管消费者在原计划要购买商品上的消费金额减少了,但是,给消费者带来“惊讶”的优惠券却会给消费者的心理带来了“收入效应”的影响,从而使得消费者进行了更多的计划外购买行为。 期望之外的低价格对冲动性购物的影响效果和上面提到的即兑优惠券所产生的影响比较类似,因为这也是为消费者带来了”意外之财”。期望之外的低价格所带来的其中一个效果是它将会对消费者带来某种情感影响,因此,期望之外的低价格所带来的一个负面效果是它将通过限制消费者对其它商品的购买而抑制花费;而正面效果则是扩大了消费者对其它商品的购买考虑而增加了花费。消费者心理账户2)概念(Consumer Mental Accounting Activity Concept)也可以用来解释低价格对消费者冲动性购买行为的影响。这个概念认为:消费者在必需品上花费金额的增加或减少,也会增加或减少消费者在其它商品类别上的花费金额,两者之间会产生某种对应一致性的溢出效果。出乎意料的价格折扣也会使得消费者有更高的意愿去购买不相关的其它任意商品。 背景音乐音乐具有引发消费者情感和行为的效果。音乐可以影响到消费者在店内的购物时间,也可以影响到他们花费金额的多少。Millman曾进行了两项单独的研究,第一项研究结果表明:购物者在慢节奏音乐的购物环境中,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钱去购物。第二项研究结果显示:相比在快节奏音乐的环境中,消费者在慢节奏的环境中,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吃饭。店内陈列对于零售商来说,要设计出成功的店内陈列,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理解购物者和他们的购物习惯。有效的店内陈列设计将有助于提升商店的销售,特别是增加消费者的冲动性购物。店内陈列设计的其中一个战略是:首先,针对那些会按照购物清单进行购物的消费者,确定他们所要购买的商品,作为常规商品;然后,把同这些商品具有互补性的其它商品,以某种具有吸引力的形式陈列在常规商品的旁边。另外一个战略是把消费者购买的最畅销商品陈列在商店的最里面,这样消费者在走进商店购买这些畅销商品时,就”不得不”经过其它的商品,这样就增加了消费者购买其所途经商品的可能性。把畅销商品在店内分开陈列也是商家常用的一种做法。比如,面包和牛奶是两种畅销商品,商家一般会把这两种商品陈列在商店内的两边,这样消费者在购买这两种商品时,就会经过其它的商品,增加了消费者冲动性购买这些商品的机会。销售人员在购物过程中,协助性的、有礼貌的店内销售人员往往会丰富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店内销售人员通过为消费者提供额外的服务,可以使得消费者的购物过程更加快乐,提升其购物享受;但是消费者却无法忍受那些专横的、无礼的销售人员。人气指标店内拥挤通常会被认为是一种不愉快的购物体验。在遇到店内拥挤时,消费者往往会减少购物的时间、购买较少的商品、推迟购物、更加依赖于购物清单、减少人员之间的沟通行为以及减少对商品的搜索等。所有这些都将会减少消费者的冲动性购物。
论我国人口问题与教育的关系摘要 30 年来,我国全面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人口问题仍是当前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我国的人口问题具有人口总数仍然偏多,人口素质偏低,人口结构不合理,人口分布不平衡等特点。人口问题对教育造成的影响主要反映在人口膨胀对教育的压力、人口波动对教育的冲击、人口结构变化对教育的影响、人口流动对教育的挑战与人口分布不均对教育的制约等方面。教育对人口问题的约制作用,表现在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必由之路,包括推广优生学提高先天素质,发展教育加强后天培养等;是控制人口膨胀的重要途径,包括通过教育改变人们的生育观念和生育选择,实施人口教育培养他们对家庭计划生育的理智态度与责任感,以及通过教育促使人口分布渐趋合理等。关键词 人口问题;教育影响;教育约制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实施30 多年来,累计少生4 亿多人,节约了9 万多亿元抚养费用,有力地支持了经济与教育的发展。但由于人口发展的惯性,人口问题仍旧是我国当前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研究我国人口问题的状况及其对教育的影响,探讨教育约制人口问题的思路与对策,对于促进人口、教育、经济,乃至整个社会和谐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一、我国人口问题的基本特点。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教育快速发展的最佳时期,其中一个关键的原因就在于人口正在实现着两个转变: 一是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低死亡和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和低增长”的转变;二是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根据统计资料,中国当前的出生率、增长率以及综合生育率均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明显低于亚洲水平、发展中国家水平及世界平均水平。这说明,经过30 多年的计划生育工作,控制人口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由于人口发展的惯性作用,以及与低生育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系统尚未完全建立起来等原因,人口问题仍旧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当前的人口问题具有下列特点:1. 人口基数大,年出生量仍然偏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78 年的12. 0 ‰下降到2007 年的5. 2 ‰,年均下降0. 2 个千分点。年末总人口由1978 年的96259 万人增加到2007 年的132129 万人,年均增长1. 1 % ,比改革开放前(1949 - 1977 年) 的年均2. 0 %的增长速度下降了0. 9 个百分点。①但由于育龄妇女规模较大,现在仍以年净增800 万左右的速度继续膨胀。②另有人口学家预测,2020 年大陆总人口将达到14. 70 亿,2050 年前后将是16 亿左右。令人担忧的是,近年来我国人口出现了较大的反弹优势,部分地区超生比例超过30 ‰,这是不容忽视的人口增长现象。2. 生育高峰间隔出现,使人口呈现波动式增长。1950 年至1958 年,共出生1. 86 亿人,平均每年出生2060 万人,形成了大陆连续9 年的第一个高峰期。1962 年至1975 年,共出生3. 6 亿人,平均每年出生2583 万人,形成了连续14 年的第二次高峰期。1987 年以后,第二次人口高峰期出生的人口陆续进入婚龄、育龄期,由此形成第三次高峰期。据预测,2008 年前后将迎来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这是因为大陆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人数累计将近1 亿人,其中大部分目前已进入生育旺盛期。同时由于生育政策的调整,即在农村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人也可生两胎,这些人也多进入生育年龄。“双峰叠加”的生育小高峰将持续十几年,平均年新生儿数量将达到1700 万—1800万,高峰大概在2010 年左右。由此将给今后稳定低生育水平带来巨大压力。3. 人口将进入老龄化时期,社会负担日益加重。人口老龄化指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2001 年我国老龄人口为7 % ,但老龄化的速度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快的国家之一。预计到2017 年,大陆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10 % , 达到10. 4 %; 2025 年达到13. 59 %; 2030 年达到16. 59 %; 2035 年会20. 13 %。人口加速老龄化会降低生产性人口比例,加大消费性人口比重,增大劳动力成本,降低储蓄率,并进而影响到经济增长和教育发展。③4. 流动人口规模庞大,加剧了社会的就业矛盾。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公布的数字,全国流动人口数量从1993 年的7000 万增加到2003 年的1. 4亿,10 年内翻了一番, 超过了全国人口总数的10 %;约占农村劳动力的30 %。流动人口中年轻人口占绝对大多数,其中15 至35 岁人口占全部流动人口的70 %以上。④流动人口庞大的后备军是9亿农村人口,而农村的教育还比较落后,在农村劳动人口中,l5 岁及以上人口平均教育年龄不足7年,与城市平均水平相差近3 年;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不足百分之一,比城市低13 个百分点。⑤5. 性别比持续偏高,影响着未来社会的稳定与发展。20 世纪80 年代以前,我国出生性别比基本上属于正常范围,其出生性别比通常波动在102 -107 之间。但自80 年代以来,出生性别比明显升高,1982 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的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08. 5 ,比例偏高现象初显端倪,1990 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上升到111. 3 ,而200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则已达到116. 9 ,个别地方甚至达到135. 6 ,远远高于国际社会可以容忍的107 的最高警戒线。⑥6. 人口素质偏低,难以适应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人口素质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在思想道德、文化技术、个性心理与身体健康等方面的综合发展的水平。尽管大陆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使人口素质得到不断提高,但人口总体素质仍然较差。据2005 年1 %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 8 年,尚未达到初中毕业年限;15 岁以上人口中的成人文盲率达到11. 04 % ,其中,文盲率最高的西藏达到44. 84 % ,贵州、云南、青海、甘肃4 个省的文盲率都在20 %以上。⑦在从业人员中,文盲占8 %,仅接受过小学教育占33 % ,而接受过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者只占12. 7 % ,接 受高等教育的仅占4. 7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1 年人文发展报告显示,1987 —1997 年,我国每十万人口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只有454 人, 而日本为4909 人, 美国为3676 人,俄罗斯为3587 人。⑧另据2000 年人口普查统计,我国约有6000 多万残疾人,占全国总人口的4. 9 % ,受累家庭达到18. 1 % ,每年至少出生缺陷儿80 万人。⑨此外,表现在民主参与率、遵纪守法率、社会犯罪率等方面的人口思想道德素质也比较低。7. 职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过大。2001 年我国三级产业就业结构比重为50. 0 ∶22. 3 ∶27. 7 ,无论是与发达国家还是与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第一、二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明显偏高,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又相对偏低。发达国家或新兴工业化国家,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一般在60 %至75 %,巴西、埃及、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也分别达到54. 3 %、44. 1 %与39. 8 %,明显高于中国。这种不合理的职业结构,反映了我国物质部门从业人口的劳动力素质低下,以及科教、卫生、服务等非物质生产部门的落后状况。8. 人口分布不平衡,导致区域经济教育发展极不均衡。从我国人口布局看,东部人口密,西部人口稀。据2000 年统计,西部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71. 54 % ,而人口仅占总人口的28. 13 %;东部面积占全国面积的28. 46 % , 而人口却占总人口的71. 87 %。⑩人口分布的不平衡,使东部地区人均耕地面积日趋紧张,生产效率、经济效益难以提高,而西部地区许多耕地潜力及自然资源未能开发,浪费严重。二、人口问题对教育造成的压力。从本质上说,人口问题就是经济社会与教育的发展问题。我国人口的上述特点,直接影响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从不同方面造成对教育的压力。1. 人口膨胀对教育的压力。这一压力首先反映在影响教育投资比例的扩大。国家确定教育投资的比例,除了考虑发展科技对人才的需求状况、经济发展状况与政治形势三个因素外,还必须考虑人口年龄结构状况。人口增长过快,抚养指数升高,国家和家庭付出的抚养费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影响到国家的资金积累。国家积累资金少,扩大教育投资比例就困难。即使国家能克服困难,不减少或适当扩大教育投资比例,但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学龄人口比例增大,教育经费平均到每个学生身上也会相对减少。近年来,我国教育经费总量增长非常迅速,但是学生人均经费指数却较低。1998年,经济合作组织(OECD) 国家的小学生人均经费指数平均为18 ,初中平均为23 ,2001 年我国小学生人均经费指数为12. 31 ,初中为16. 99 ,农村小学仅为10. 19 ,农村初中仅为12. 83 。lv其次是引起校舍、设备全面不敷。由于教育经费增长跟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致使教育基本建设投资严重不足。据统计,目前我国小学、初中和大学的教学仪器设备的达标率分别只有20 %、37 %和30 %。lw2001 年全国普通中小学共有危房面积5267 万平方米,中小学校舍危房率分别达4. 9 %和6. 7 %。其中,农村初中、小学校舍危房率分别为6 %和8. 1 %。由于校舍危房和校舍面积不足,初中超大班额问题十分突出,2001 年全国初中66 人以上的超大班共有24. 5 万个,占初中班额总数的21. 3 %,超大班在读学生约为1619 万人,约占初中在校生总数的1/ 4 。lx其三是造成教师队伍量少质低。2000 年我国少儿人口(0 - 14 岁) 为2. 89 亿人,2004 年高中阶段教育人口为7587 万人,2008 年高等教育人口为1. 25 亿人,庞大的就学人口压力和师资建设的相对滞后,成为我国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中小学由于师资力量的不足,大量聘用代课教师。2001 年,全国中小学共聘用代课教师70. 5 万人,占岗位教师总数的6. 6 % ,其中农村中小学代课教师58 万人,占农村中小学岗位教师的9. 6 %。按照“十五”计划,高中阶段教育要达到60 %的毛入学率,即使按照生师比18 ∶1 测算,2005 年教师队伍的缺口达到116 万人,如考虑到退休的教师,则补充的教师数量可能达到120 万人。另外,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70. 7 %,职业高中专任教师的学历合格率仅为49. 2 %。高校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1999 年至2001 年期间,与我国普通高校学生规模增长近1 倍的发展速度相比,教师总量仅增长31 %。一些基础课及高新技术相关专业任课教师严重缺乏,按照普通高校生师比以15 ∶1计算,高校教师队伍的缺口达11 万人。ly此外,学龄人口急剧膨胀,导致教育总体供给能力不足,制约了国民素质的快速提高。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9 年统计,我国三级教育综合毛入学率为73 % , 与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相差20 % ,与OECD 国家平均水平相差13 %。三级教育综合毛入学率偏低,影响了我国国民受教育年限的提高。lz2. 人口波动给教育造成的困难。人口的变化过程如一列行进的火车,有很大的惯性。我国已经出现的三次人口高峰期给教育造成了一系列连锁反应的困难,首先是幼儿入托、入园难,接着是上小学、中学难,继之出现考大学的激烈竞争与就业难等问题。在学龄人口的高峰期内,中小学生在短期内迅猛增长,教师不足,只得降格以求,以应付紧张局面;校舍不够,只得办大班,或改为二部制、三部制教学。这样,不仅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而且每天有一半或三分之二的学生,不是被关在家里,就是游荡在马路上,既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也使家长担心。入学高峰期过去后,学校又会出现人员超编。若要裁员,困难很多,若不裁员,人头费又会挤占教育经费,使办学条件依然难以改善。以北京市为例,2000 年城区的小学生人数只有1990 年的51 %,东城区的小学学生和教师之比更达到6 ∶1 ,估计约有50 %的小学教师资源过剩。l{问题的严重还在于这种高峰期一旦形成,不是造成一次性的困难,而是呈现波浪起伏的运动状态,使困难重复出现。如1962 年开始持续了14 年的第二次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口,曾造成1976 年开始的中小学生入学高峰。这批人将相继结婚生育,1987 年我国进入新的中小学生入学高峰,这次高峰持续了16 年,其间小学生入学的峰顶在1993年,中学生入学的峰顶在1999 年,中小学合计的入学峰顶在1995 年。高峰期最大年招生量与1985 年相比,小学(1991 年) 为2. 72 倍,中学(1997 年) 为1. 53倍。即将出现且可能持续十几年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平均年新生儿数量将达到1700 万—1800万,必将给十年后的教育稳定发展带来新的巨大压力。3. 人口结构变化对教育的影响。人口结构是指人口在年龄、性别、文化、技术、职业、阶级、地域、民族等方而的构成状况。人口结构的每个方面的结构变化都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教育。人口结构变化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年龄结构的变化影响着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规模。基础教育是其他各级各类教育的奠基工程,而基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主要取决于基础教育适龄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民主化的进程,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也必须考虑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文化技术结构的状况影响着不同时期的教育任务。当前我国人口文化技术素质普遍偏低的状况已成为现代化建设的严重障碍。为了尽快改变这种状况,迫切要求教育在巩固“普九”工程的同时,加速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进一步提高农村地区中等职业教育普及率,大力促进城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稳步发展高等教育,着力构建国家创新体系,重视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构筑完善的全面终身学习体系,不断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职业结构的变化趋势指示着教育结构的调整方向。职业结构变化有着自身的规律,这就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劳动力必然出现由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职业结构的这种转化趋势要求教育对自身的类型结构、专业结构与课程结构等作出相应的调整。否则,职业结构的转移就会困难重重。4. 人口流动对教育的挑战。随着我国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劳动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配置,社会流动加速,农业人口向城市迁移流动成为历史的必然。然而流动人口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使他们选择职业、参与社会生活等方面都面临诸多障碍,由此对农村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流动人口迅速增加的态势,以及仍然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决定了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由于居住地不稳定,人户分离,社会地位的不确定等原因,许多流动人口家庭不能像非流动人口家庭那样抚养与教育自己的孩子,导致其子女的教育和健康成长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与问题。流动人口子女问题,首先是入学难,近半数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超龄上学现象比较严重;其次是流动儿童失学率较高;其三是不在学儿童,即“童工”问题比较突出;其四是由于环境转换与城乡文化反差导致的流动儿童心理问题加剧。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化解、引导和调适,将会产生更多的“问题少年”。5. 人口分布不均对教育的制约。我国东部人口过密与西北部人口过稀的状况,制约着各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人口过密的地方,容易造成教育中的拥挤现象,如学额过满、教学资源紧张、大班上课、多部制教学等。据2005 年对湖北省部分乡镇中小学的抽样调查显示,许多班级的学生都达到七八十人,最多的超过100 人。l| 由此引起教学秩序混乱、学生质量下降。人口过密的社区,还容易形成亚文化群体,青少年往往为争夺生活空间而经常发生摩擦,甚至出现越轨乃至犯罪行为。人口过稀,造成教育人口分散。在一些人烟稀少的老、少、边、穷地区,学生上学非常困难。小学生上学往返一次一二十里地,这也是造成这些地方义务教育难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由于教育人口分散,必然造成学额不足、小班上课,或不得不采用复式教学、巡回教学等方式。这样,既妨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也制约着教育质量的提高。三、教育对人口问题的约制作用。约制即约束规制,使之不越出应有的范围,引导其按既定方向发展。教育约制就是通过教育的引导和规范,从微观层面上提高社会成员的文化与道德修养水平,使他们能够自觉地约制自己的行为;从宏观层面上促进教育整体的和谐发展,使之能够主动地适应社会变革的要求。教育对人口问题的约制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必由之路。提高人口素质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推广优生学,提高先天素质。要把优生学纳入教育内容,逐步提高人们对优生优育的认识,懂得优生优育的重要意义,自觉地做到优生优育;通过教育宣传把生殖健康与计划生育的三大工程,即避孕节育优质服务工程、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和生殖道感染干预工程积极推广到农村地区;发挥多学科的优势,共同研究影响我国人口健康素质和卫生服务提供的种种因素,包括人口学因素、流行病学因素、社会和行为因素、生态环境因素及其相互间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制定各种有利于促进教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环境、公共卫生与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的政策。二是大力发展教育,加强后天培养。提高各级各类正规教育质量是提高未来人口素质的关键。应从切实抓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入手,保证入学率、巩固率、合格率达到规定的要求,为提高人口素质打下良好基础。初中后教育既是普及教育的延续,又是高等教育的基础,还是社会劳动后备力量的储备所。提高初中后阶段的教育质量是提高整个民族人口素质的重要环节。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各级各类高层次科学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的重任,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各类专门人才的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而且能极大地推动我国科技文化的迅速发展。成人是人口的主体,大力发展成人教育是提高我国现有人口素质的有效途径。成人教育的对象和主要内容是:对文盲进行扫盲教育;对已经走上工作岗位,或需要转换工作岗位的人员,以及正在谋求就业的待业者进行他们所不具备的履行岗位职责所必需的文化知识、专业技术和实际能力的教育和培训;对已经离开正规学校的人员,根据他们所具有的文化基础和实际需要,继续进行基础教育或高等教育;对已经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更新和扩展知识、提高能力的继续教育;开展法律常识、妇幼卫生、老年保健、家庭生活、美术书法、美容美发、烹调营养、花卉栽培等内容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教育。成人教育具有受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办学模式的多样性、教育内容的针对性、教育方法的灵活性、教育效果的速成性等特点,很受成人欢迎。大力发展成人教育,既是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有效方式,也是培养各种专业技术人才的便捷道路。其次,教育是控制人口膨胀的重要途径。控制人口膨胀,应从多方面着手,一方面通过加强对计划生育的领导与宣传;综合运用法律、行政与经济等手段;加强科研工作,普及避孕节育知识;建立并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免除独生子女父母的后顾之忧,使控制人口数量的政策能够贯彻落实。但是,这些都是治标的办法。另一方面,通过教育改变人们的生育观念和生育选择,才能达到治本的目的。因为人们的生育行为是受生育观念支配的,而生育观念的形成,既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也与人们的受教育程度有关。据1982 年统计,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程度的妇女已生育子女数分别为4. 74 、3. 81 、3. 08 、2. 41 与1. 94 。2001 年对妇女多胎率的调查也显示出文化程度与生育率的反相关性,大学、高中、初中、小学文化和文盲的妇女多胎比例分别为0. 4 、3. 4 、7. 0 、18. 9 与36. 5 。调查还显示,文化程度与早育率也密切相关,当年我国20 岁以下不同文化程度已婚妇女的早育率是:大专文化的占0. 5 % ,高中文化的占1. 8 % ,初中文化的占5. 4 % ,小学文化的占7. 1 % ,文盲占8. 9 %。l}可见,文化程度越低的妇女,越容易受诸如“早婚早育”“多子多福”、“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等旧观念影响,她们更多的追求是孩子的数量,而很少考虑孩子的素质,结果往往形成早育、多生、贫困的恶性循环。文化程度越高的妇女,她们往往从事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对工作追求相对较高,受传统生育观念影响较小,易于接受和掌握现代科学所提供的避孕节育方法,愿意优生优育。教育还可以通过实施人口教育,直接影响年轻一代生育观的形成。所谓“人口教育”是指对一定年龄阶段的青年实施关于家庭、社会、国家及世界人口情势的教育,目的在于使他们获得人口学的基本知识,包括受孕、优生、遗传、营养卫生、生育保健、人口政策等;培养他们对家庭的计划生育、国家的人口计划的理智态度与责任感;树立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生育观。2000 年,我国15 岁至19 岁人口为1. 03 亿人l~ ,在十年内,他们都将进入婚育期。这批人口的生育数是左右今后人口大局的主要对象,通过各种形式对这部分人进行新的生育观教育特别重要。他们正处在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中,通过教育使他们树立新的生育观,必将支配他们今后的生育活动,产生移风易俗的巨大力量。此外,通过教育促进社会合理流动,还能起到使人口分布渐趋合理的作用。注释:[]1国家统计局《: 改革开放30年:人口素质全面提高就业人员成倍增加》, http :/ / www. stats. gov. cn/ tjfx/ ztfx/ jng2gkf30n/ t20081103_402513671. htm,2008211203/ 2008211217.[2]胡鞍钢《: 聚焦中国人口国情》《, 学习月刊》2007 年15 期。[3]张车伟:《我国人口问题性质的转变及其新挑战》,《人口与发展》2008 年第1 期。[4]朱彬、王义《: 13 亿人口使我们面临新挑战》,http :/ /news. xinhuanet . com/ newscenter/ 2005201/ 05/ content _2420125. htm , 2005201205/ 2008204217.[5]王惠诗《: 农村流动人口集聚化就业》《, 当代经济》2008 年第5 期。[6]陈俐《: 中国出生婴儿性别比的现状分析和对策》,《人口学刊》2004 年第2 期。[7]童玉芬《: 从人口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中国人力资源的现状和形势分析》《, 现代经济探讨》2008年第1期。[8][9]lxlylz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 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402241 页,第315 页,第61、317、318 页,第299 页。[10]田雪原、王国强主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人口与发展》,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 年,第364 页。[11]沈百福《: 我国教育投资的进展与问题》,载《教育科学》2003 年第2 期。[12]陈钮芬《: 我国居民收入、人口、教育、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与居民消费模型的实证分析》,载《数理统计与管理》2004 年第2 期。[13]蔡昉主编《: 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年,第124 页,第48 页。[14]周宗奎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年第1 期。[15]梁济民《: 论中国人口素质》《, 人口研究》2004 年第1 期。
其实这和算法有关,天涯上有个帖子介绍了印度的文盲率计算方法,“印度的文盲标准:2001年印度普查中,文盲的定义:Literacy rate: The total percentage of the population of an area at a particular time aged seven years or above who can read and write with understanding. Here the denominator is the population aged seven years or more.(7周岁及以上人口,不具备理解性地读写能力者为文盲)2011年人口普查时,印度文盲率从2001年的35%下降到26%,文盲人口数量从3亿下降到2亿七千万;新增的两亿识字人口中,女性人数要比男性多出约三百万。相比2001年男女文盲的比例(男性25%,女性46%),两性之间的差距有所减少,但整体而言,女性文盲率(34%)仍是男性(17%)一倍之多。识字标准为七岁以上人口能以任何一种语言读或写(具体判断方式不明),无接受教育时间的标准要求;只能读不能写及七岁以下人口视为文盲。 注意,印度把7岁以下儿童视为文盲了,印度的文盲是包括婴幼儿的。”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其实他们的文盲率并没有那么高。
论文开题报告基本要素
各部分撰写内容
论文标题应该简洁,且能让读者对论文所研究的主题一目了然。
摘要是对论文提纲的总结,通常不超过1或2页,摘要包含以下内容:
目录应该列出所有带有页码的标题和副标题, 副标题应缩进。
这部分应该从宏观的角度来解释研究背景,缩小研究问题的范围,适当列出相关的参考文献。
这一部分不只是你已经阅读过的相关文献的总结摘要,而是必须对其进行批判性评论,并能够将这些文献与你提出的研究联系起来。
这部分应该告诉读者你想在研究中发现什么。在这部分明确地陈述你的研究问题和假设。在大多数情况下,主要研究问题应该足够广泛,而次要研究问题和假设则更具体,每个问题都应该侧重于研究的某个方面。
设计调查问卷:因变量就是你研究的问题,可以一个,也可以两三个,有几个因变量就决定了你后边要做几次回归分析。因变量最好设置两个值,例如是或否。这样就可以用二元回归分析,最简单。 发放问卷:问卷星或者其他问卷类app都可以,本科生问卷收集数目得100出头。用微信群、朋友圈等各种方式寻找被调查对象。 整理问卷:用电脑网页版导出你的问卷结果。打开excel,横排是你的问题,竖排是被调查者,把他们的选择都换成数字0-4,例如否是0,是是1。不了解是0,不太了解是1,了解是2、比较了解是3、非常了解是4,可以设置结果越好数字越大,比如否是是01,也可以设置结果越不好数字越大,比如是否是01。 回归结果分析: B为正值,则为正向相关关系。 B为负值,则为负向相关关系。 P≤0.01 显著性影响水平为10% P≤0.05 显著性影响水平为5% P≤0.1 显著性影响水平为1% 论文第一章写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写文献综述,可以写写国内写写国外,或者只写国内,存在问题,影响因素,措施等。 第三章写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章写模型建构,建立回归模型,变量定义,描述性统计分析 第五章写实证分析,回归结果分析 第六章写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学生毕业论文是学生完成学业的重要环节之一,其质量不仅关系到学生的毕业成绩和学术声誉,也对以后的学习和职业发展产生影响。以下是可能影响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1.毕业论文选题:选题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毕业论文的完成情况和质量。一个好的选题需要既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又符合个人研究兴趣和能力范围,且具有足够的研究深度和广度。
2.研究方法和数据采集:毕业论文需要有明确的研究方法和数据采集方式,而数据质量也对论文质量的影响非常大。3.文献综述:毕业论文的文献综述需要具有广度和深度,且需要准确、全面、系统地反映当前学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4.时间管理和计划:毕业论文需要有明确的时间安排和计划,且需要逐步完成每个阶段的任务,否则可能会出现时间不够、工作紧张等问题,从而影响毕业论文的完成质量。5.导师指导:毕业论文的质量也受到导师的指导和支持的影响,如果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和支持不足,可能会影响论文的质量和完成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