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中华地理志编辑部的“中国自然区划草案”(罗开富主编)。它首先将全国分为东半壁和西半壁。前者为季风影响显著的区域,后者为季风影响微弱或完全无季风影响的区域。然后提出最冷、最热、最干和空气稀薄四个相对极端的区域,在其间再划出几个过渡区,将全国划分为东北、华北、华中、华南、蒙新、青藏、康滇七个“基本区”,然后再以地形为主要依据,划分为23个副区。这个方案,注意到自然地域分异的状况,并对各类自然地理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所表现的特点,作了一定的探讨,强调基本区是按自然特征而划分的,其含义与范围与行政上或经济上习惯所用的不同。例如,将辽河下游平原与辽东半岛划入华北区,而不属于东北区。同时,周廷儒(1953)、林超和冯绳武(1954)在编写师范院校和综合大学地理系教学大纲时,分别提出了区划方案。 1956年,中国科学院成立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开展了大规模的自然区划工作。1958年。在各个部门地理区划工作基础上,编制了全国综合自然区划。它以光、热、水分、土壤和植被的地域分异为依据,以气候、土壤、植被的地理相关关系为基础,根据气候在土壤与植被的反映来观察自然现象的水平地带性规律,并寻求相应的区划方法。较低级的区划则以下垫面的地域分异为主要基础。这个区划方案将全国分为三大自然区、6个热量带、18个自然地区和亚地区,28个自然地带和亚地带、90个自然省。这个方案的区划步骤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按地表热量的地域差异划分出6个热量带和一个高寒区。2)按水分的地域差异划分自然地区,主要按干燥度指标并参照其他自然景观特征,概括地划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3)在一定热量、水分组合的自然地区的基础上,再以土壤、植被条件为依据划分自然地带。4)根据自然地带内部生物气候条件的差异,进一步划分自然省。此次区划,比较全面地总结了以往的经验,着重考虑了直接参与自然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基本过程,按照地表自然分异的规律,采取比较合理的方法,选取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单位出现于一个共同系列的原则,每一级单位都有比较明确的定义与划分方法,而且明确规定区划服务的对象是农业。这一区划方案发表后,曾引起热烈讨论。此后,黄秉维对此方案又进行过修改。1986年将全国分为7个温度带,21个自然地区和45个区。 1961年,任美锷、杨纫章依据自然差异的主要矛盾以及利用改造自然的不同方向,将全国划分为8个自然区(东北、华北、华中、华南、西南、内蒙古、西北、青藏),23个自然地区和65个自然省。1978年修改为8个区,28个亚区,58个小区。1988年进一步修改为8个自然区,30个自然亚区,71个自然小区。1988年发表的任美锷-包浩生方案或多或少继承了任-杨方案的特点,此方案只有两级,包括8个区、30个亚区。最显著的变化是将柴达木盆地与阿尔金山、祁连山东昆仑山北翼全部划入西北区,从而使西北区南界相当接近1978年“综合大学方案”和历次“冯绳武方案”。华南区北界比所有其他区划方案偏南、西南区北界偏南,也是这个方案的特点。 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自然地理》(第一版、第二版、第三版)中,赵济根据自然区划的原则、中国自然地理的特点和地域分异规律,参考前人所做的工作,同时考虑到教学的需要,采用三级区划。 一级区:将全国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原区。二级区即自然地区:将全国划分为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内蒙古、西北、青藏7个自然地区。三级区即自然副区:全国划分为35个自然地理副区。根据我国自然情况的最主要的差异,可将全国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三个大自然区。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主要根据是:1)现代地形轮廓以及对它有决定作用的新构造运动的不同;2)气候特征及其所导致的土壤、植被、地貌外营力和水文的最主要特征的差异;3)自然界(土壤、生物、地质地貌)的主要发展过程不同;4)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以及利用、改造自然方向的差异;5)自然界地域分异所服从的主导因素的差异。由于划分这样广大的区域单位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而各项因素的发展与分布不完全一致,在每一个区内的一致性也很不相同,因此,所有界线只能是概约地代表自然界开始变化的地方,不可能是很准确的。在上述三大自然区的基础上,将全国进一步划分为7个自然地区。自然地区是根据温度条件和水分条件组合大致相同,区域气候的成因基本相似,土壤、植被、土地利用等方面有一定共同性而划分的。同一自然地区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的方向基本一致。将全国划分为7个自然地区: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内蒙古,西北,青藏。自然地理副区主要是依据地形的差异,并参照土壤、植被的差异划分的。将全国划分为35个自然地理副区。所划分的单位,照顾了地貌单元的完整性,例如台湾、黄土高原、鄂尔多斯高原等分别划为一个自然地理副区。一些面积较小的单元,如三江平原等,与自然特征相近的邻近地区划分在同一副区之内。区划等级系统如下:一、东部季风区Ⅰ.东北地区Ⅰ1大兴安岭北部山地Ⅰ2东北东部山地Ⅰ3东北中部平原Ⅱ.华北地区 Ⅱ1辽东山东低山丘陵Ⅱ2黄淮海平原及辽河下游平原Ⅱ3黄土高原Ⅱ4冀北山地Ⅲ.华中地区 Ⅲ1秦巴山地与淮阳丘陵Ⅲ2长江中下游平原Ⅲ3江南山地丘陵Ⅲ4浙闽山地丘陵Ⅲ5四川盆地Ⅲ6云贵高原Ⅳ.华南地区Ⅳ1台湾Ⅳ2雷州半岛与海南岛Ⅳ3南海诸岛Ⅳ4岭南丘陵和平原Ⅳ5滇南间山宽谷二、西北干旱区Ⅴ.内蒙古地区Ⅴ1内蒙古高原Ⅴ2大兴安岭南部与阴山山地Ⅴ3鄂尔多斯高原与河套平原Ⅴ4西辽河平原与燕山北侧黄土丘陵台地Ⅵ.西北地区Ⅵ1阿尔泰山与邻近山地Ⅵ2准葛尔盆地Ⅵ3天山山地Ⅵ4塔里木盆地Ⅵ5阿拉善高原与河西走廊三、青藏高原区Ⅶ.青藏地区Ⅶ1东喜马拉雅南麓Ⅶ2藏东川西山地高原Ⅶ3青东南川西北高原Ⅶ4藏南山地与谷地Ⅶ5藏北高原Ⅶ6昆仑山地Ⅶ7祁连山地与阿尔金山Ⅶ8柴达木盆地 1958年发表,1959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方案运用地带性规律,首次在全国划分出6个热量带1个大区18个地区和亚地区,28个地带,88个(一度为90个)自然省,并拟进一步划分自然州和自然县,堪称我国自然区划史上规模空前宏大、等级单位最完备和内容量丰富的方案。这个方案为农业服务的目的非常明确,其区划原则、等级单位系统的设置以及省以上单位的分区标志、划界指标等都充分表达了为农业服务的宗旨。区划工作者也对此方案提出过不少商榷性意见,如继承中国和亚洲自然区划传统不够,自然省以上各级单位根据活动积温及干燥度等值线划界的准确不足,省级区划分有忽视非地带性区域特征的倾向,“地区”未能充分反映非地带性规律等。
发表论文(1)赵元杰,吕昭智.罗布泊现代盐壳地貌特征与成因研究.香山科学会议论文,北京,2005.5(2)Zhao Yuanjie,Xia Xuncheng.Study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s of Tamarix Cone Age Layer(in abstract).35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rchaeometry, Beijing, 2005.5(3)赵元杰,夏训诚,王富葆,曹琼英,吕昭智.罗布泊现代盐壳地貌特征与成因初步研究.干旱区地理,2005,28(6):795-799(4)Xia Xuncheng, Zhao Yuanjie, Wang Fubao, Cao Qiongying. 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exploration to Tamarix Cone Age Layer in Lop Nur lake regio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5, 50(20): 2395-2397(5)夏训诚,赵元杰.罗布泊地区环境研究的若干新进展.中国科学基金,2005,19(4):196-200(6)赵元杰,夏训诚,王富葆,曹琼英,高伟明,游广永.新疆罗布泊环状盐壳的特征与成因.干旱区地理,2006,29(6):779-783(7)赵元杰,夏训诚,王富葆,曹琼英,高伟明,魏立涛.罗布泊地区红柳沙包纹层沙粒度特征与环境指示意义.干旱区地理,2007,30(6):791-796(8)夏训诚,赵元杰,王富葆,曹琼英,魏立涛.罗布泊湖心区近地表层微量元素分布及其环境意义.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10):137-141(9)夏训诚,赵元杰,王富葆,曹琼英,魏立涛,宋艳.新疆罗布泊西岸地区河湖地貌特征及其成因.干旱区地理,2008,31(4):496-501
1 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地 址:北京市德胜门外北沙滩1号16号信箱邮政编码:100083电 话:/2670传 真:64870803电子邮件:; 国内统一刊号:CN 11-4404/TH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9-1807邮发代号:2-826单 价:8元/期定 价:96元/年行业展望走进企业每月纵横产品博览走近企业专题论述开发研究加工技术2 农机与食品机械没有查到3 农牧与食品机械没有查到4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地 址:江苏无锡蠡湖大道1800号江南大学蠡湖校区邮政编码:214122电 话:传 真:电子邮件: 食品机械地 址:长沙扫把塘邮政编码:4100076 食品工业科技地 址:北京市永外沙子口路70号邮政编码:100075电 话: 87244117传 真:网 址:电子邮件:食品与发酵工业地 址:北京朝阳区霄云路32号邮政编码:100027电 话: 64647111传 真:64647111电子邮件:食品科学地 址:北京市大兴区西红门路8号邮政编码:100076电 话:/24/34传 真:网 址:电子邮件:食品科技地 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内大街316号京粮大厦520室邮政编码:100053电 话:-3050 83557685传 真:63016390电子邮件:食品工业地 址:上海市济宁路28号邮政编码:200082电 话:电子邮件:食品与机械地 址:长沙市赤岭路9号邮政编码:410015电 话: 2617269传 真:网 址:电子邮件:食品研究与开发地 址:天津市南开区卫津南路36号邮政编码:300381电 话: 23015627传 真:网 址:电子邮件:无锡轻工大学学报:食品与生物技术地 址:江苏无锡惠河路170号江南大学青山湾校区51号信箱邮政编码:214063电 话:传 真:电子邮件:
中国环境报社 北京崇文区小兴隆街甲15号 67113787 67185026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北京市崇文区北岗子街8号 《中国环境报》大连记者站 大连市沙河口区连山街58号 《抚顺环境报》 抚顺市新抚区新华大街28号 《环境保护》杂志(月刊) 北京市崇文区北岗子街8号 《环境教育》杂志(季刊) 北京市崇文区北岗子街8号 《世界环境》杂志(季刊) 北京市崇文区北岗子街8号 《朝阳环境报》 团结湖路19楼 《绿叶》杂志 北京市崇文区小兴隆街甲15号 (暂) 《环境工作通讯》 北京市崇文区小兴隆街甲15号 《中国环保产业》杂志 北京市海淀区三里河路9号建设部内 68393900 68393939 《中国环境年鉴》 北京市崇文区小兴隆街甲15号 《油气田环境保护》编辑部 北京市学院路938信箱 -2605 《河北环境科技》 石家庄市裕华西路二段148号 主编:赵联巧 《河北环境》 石家庄市裕华西路二段148号 《中国环境报》山西记者站 太原市西缉虎营 山西环境报社 太原市西缉虎营 《青城环境报》 呼和浩特市通道北街2号 内蒙古环境科研所《内蒙古环境保护》编辑部 呼和浩特市新城西街统建5号楼 赤峰市环境保护局《赤峰环境报》编辑部 赤峰市红山区长青街北二段27号 包头市环境保护局《包头环境报》编辑部 包头市青山区富强路8号街坊 《吉林环境报》编辑部 长春市同志街20-5号 《中国环境管理》杂志社 长春市同志街20-5号 《江城环境报》 吉林市松江路65号 《环境报社》 哈尔滨市道里区通达街499号 《北方环境》 哈尔滨市东大直街308号 《国外环境科学技术》 哈尔滨市太平区南直路356号 《上海环境报》 上海市长安路1001号 上海市环境科学杂志社 上海市徐汇区钦州路508号 《环境污染与防洽》编辑部 杭州天目山路43号 -215 《杭州环境报》编辑部 杭州保俶路48号 《温州环境报》编辑部 温州黎明西路10弄12号 《淮南环境报》 淮南市洞山朝阳中路 《芜湖环境报》 芜湖市春安路34号7楼 《马鞍山环境报》 马鞍山市环保局 《福建环境报》社 福州市华林屏东环保路8号 《福建环境报》杂志 福州市华林屏东环保路8号 《新环境报》社 济南市天桥区制锦市小区朝阳街22号 《环境与发展》编辑部 青岛市延安一路39号 《半岛环境报》社 淄博市张店区人民西路16号 3182268 《中国环境报社》影视部 洛阳市凯旋西路18号院25号 《环境》杂志社 广州市东风中路335号7楼 《珠江环境报》 地址:广州市天河南一路24号 《中国环境报》广西记者站 地址,南宁市教育路5号 《环境与资源》杂志 海口市海府路59号 《中国环境报》四川记者站 成都西御街31号 《四川环保通讯》 成都西御街31号 《重庆环境科学》杂志社 重庆市江北区建新北路130号 《环境保护导报》社 重庆市江北区建新北路130号 《贵州环保科技》编辑部 贵阳市新华路184号 《贵州环保通讯》 贵阳市遵义路83号 《贵阳环境》报 贵阳市青云路275号 《中国环境报》云南记者站 昆明市气象路王家坝23号 4142409 《云南环境科学》编辑部 昆明市气象路王家坝23号 《昆明环境》编辑部 昆明市西坝花园路 甘肃《环境监测与研究》编辑部 兰州市东方红广场统办2号楼(皋兰路)123号 《生活环境报社》 兰州市张家园32号 《中国环境报》宁夏记者站 银川市民族北街75号 6030933 中国环境报西宁记者站 西宁市海晏路28号 《青海环境》杂志编辑部 西宁市南山东路10号 《新疆环境保护》杂志编辑部 乌鲁木齐市北京南路38号 -3090 《干旱环境监测》杂志编辑部 乌鲁木齐市北京南路38号 -3087
1 中国法学 * [北京市西直门南大街6号(100035)] [编辑部电话: ] [htty://www.clol.com.cn]2 法学研究 * [北京沙滩北街15号(100720)] [编辑部电话: ] [E-mail: ]3 中外法学 *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四院(100871)] [编辑部电话: ] [E-mail: ]4 政法论坛 [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中国政法大学(100088)] [编辑部电话: ]5 法律科学 [西安市长安南路西北政法学院(710063)] [编辑部电话: ]6 比较法研究 [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中国政法大学院内(100088)] [编辑部电话: -2728]7 法学家 * [北京市海淀区海淀路175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100872)] [编辑部电话: ]8 法学评论 * [武汉市武昌珞珈山(430072)] [编辑部电话: ]9 现代法学 [重庆市西南政法大学(400031)] [编辑部电话: -256]10法学 * [上海市万航渡路1575号华东政法学院(200042)] [编辑部电话: ]11政治与法律 * [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号(200020)] [编辑部电话: ]12 法商研究 [武汉市洪山区政院路1号(430074)] [编辑部电话: -2355]13 公安大学学报 [北京市西城区木樨地南里(100038)] [编辑部电话: -2224]14 犯罪与改造研究 [北京市德外祁家豁子9803信箱(100029)] [编辑部电话: ]15 人民检察 [北京市石景山区京原路甲4号(100043)] [编辑部电话: ]16 人民司法 [北京市东交民巷27号(100745)] [编辑部电话: ]17行政法学研究 [北京市海淀区厂洼路11号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100089)] [编辑部电话: -2965]18 中国监狱学刊 [河北省保定市七一东路41号(071000)] [编辑部电话: -8229]19 民主与法制 *[北京市西城区兵马司胡同63号(100034)] [编辑部电话: ] [http://www.dragonsource.com; http://www.qikan.com] [E-mail: mzyfz@ mzyfz.com.cn]
山地学报和干旱区地理一样厉害。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山地学报和干旱区地理一样厉害。山地学报涉及山地研究、地质研究和相关生态研究,是全球范围内久负盛名的国际级学术期刊。干旱区地理是全球范围内干旱区研究的先导期刊,是国际上极具影响力的学术期刊。
《干旱区地理》(原名《新疆地理》)1978年创刊,现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和中国地理学会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
刊载内容:自然地理、区域地理、全球变化、地理信息与遥感技术的应用、土壤学、水文与水资源,环境变化、气候、气象、植物生态与植物地理以及植被恢复、动物生态学与动物地理学、干旱区生态与及其生态系统建设、灾害与防治、资源开发与利用、干旱区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和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干旱区资源环境研究重大科学问题:即干旱区生态系统与演化机制、干旱区生态建设与环境治理、资源开发利用与区域发展
《地球物理学报》、《岩石学报》、《石油勘探与开发》、《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以上为部分国内主办的地质类的SCI期刊。
地球物理学报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岩石学报 Acta Petrologica Sinica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英文版)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自然科学进展(英文版)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山地科学学报(英文版)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地理学报(英文版)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地球科学学刊(英文版)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英文版)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中国地理科学(英文版)Applied Geophysics 应用地球物理(英文版)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地质学报(英文版)找了会,主要的都在这了,都是SCI(2009)
中国出版的以干旱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期刊有:干旱区地理干旱区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干旱区科学(英文版)中国沙漠
山地学报和干旱区地理一样厉害。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山地学报和干旱区地理一样厉害。山地学报涉及山地研究、地质研究和相关生态研究,是全球范围内久负盛名的国际级学术期刊。干旱区地理是全球范围内干旱区研究的先导期刊,是国际上极具影响力的学术期刊。
《干旱区地理》(原名《新疆地理》)1978年创刊,现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和中国地理学会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
刊载内容:自然地理、区域地理、全球变化、地理信息与遥感技术的应用、土壤学、水文与水资源,环境变化、气候、气象、植物生态与植物地理以及植被恢复、动物生态学与动物地理学、干旱区生态与及其生态系统建设、灾害与防治、资源开发与利用、干旱区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和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干旱区资源环境研究重大科学问题:即干旱区生态系统与演化机制、干旱区生态建设与环境治理、资源开发利用与区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