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荷丽景
1954年,中华地理志编辑部的“中国自然区划草案”(罗开富主编)。它首先将全国分为东半壁和西半壁。前者为季风影响显著的区域,后者为季风影响微弱或完全无季风影响的区域。然后提出最冷、最热、最干和空气稀薄四个相对极端的区域,在其间再划出几个过渡区,将全国划分为东北、华北、华中、华南、蒙新、青藏、康滇七个“基本区”,然后再以地形为主要依据,划分为23个副区。这个方案,注意到自然地域分异的状况,并对各类自然地理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所表现的特点,作了一定的探讨,强调基本区是按自然特征而划分的,其含义与范围与行政上或经济上习惯所用的不同。例如,将辽河下游平原与辽东半岛划入华北区,而不属于东北区。同时,周廷儒(1953)、林超和冯绳武(1954)在编写师范院校和综合大学地理系教学大纲时,分别提出了区划方案。 1956年,中国科学院成立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开展了大规模的自然区划工作。1958年。在各个部门地理区划工作基础上,编制了全国综合自然区划。它以光、热、水分、土壤和植被的地域分异为依据,以气候、土壤、植被的地理相关关系为基础,根据气候在土壤与植被的反映来观察自然现象的水平地带性规律,并寻求相应的区划方法。较低级的区划则以下垫面的地域分异为主要基础。这个区划方案将全国分为三大自然区、6个热量带、18个自然地区和亚地区,28个自然地带和亚地带、90个自然省。这个方案的区划步骤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按地表热量的地域差异划分出6个热量带和一个高寒区。2)按水分的地域差异划分自然地区,主要按干燥度指标并参照其他自然景观特征,概括地划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3)在一定热量、水分组合的自然地区的基础上,再以土壤、植被条件为依据划分自然地带。4)根据自然地带内部生物气候条件的差异,进一步划分自然省。此次区划,比较全面地总结了以往的经验,着重考虑了直接参与自然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基本过程,按照地表自然分异的规律,采取比较合理的方法,选取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单位出现于一个共同系列的原则,每一级单位都有比较明确的定义与划分方法,而且明确规定区划服务的对象是农业。这一区划方案发表后,曾引起热烈讨论。此后,黄秉维对此方案又进行过修改。1986年将全国分为7个温度带,21个自然地区和45个区。 1961年,任美锷、杨纫章依据自然差异的主要矛盾以及利用改造自然的不同方向,将全国划分为8个自然区(东北、华北、华中、华南、西南、内蒙古、西北、青藏),23个自然地区和65个自然省。1978年修改为8个区,28个亚区,58个小区。1988年进一步修改为8个自然区,30个自然亚区,71个自然小区。1988年发表的任美锷-包浩生方案或多或少继承了任-杨方案的特点,此方案只有两级,包括8个区、30个亚区。最显著的变化是将柴达木盆地与阿尔金山、祁连山东昆仑山北翼全部划入西北区,从而使西北区南界相当接近1978年“综合大学方案”和历次“冯绳武方案”。华南区北界比所有其他区划方案偏南、西南区北界偏南,也是这个方案的特点。 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自然地理》(第一版、第二版、第三版)中,赵济根据自然区划的原则、中国自然地理的特点和地域分异规律,参考前人所做的工作,同时考虑到教学的需要,采用三级区划。 一级区:将全国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原区。二级区即自然地区:将全国划分为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内蒙古、西北、青藏7个自然地区。三级区即自然副区:全国划分为35个自然地理副区。根据我国自然情况的最主要的差异,可将全国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三个大自然区。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主要根据是:1)现代地形轮廓以及对它有决定作用的新构造运动的不同;2)气候特征及其所导致的土壤、植被、地貌外营力和水文的最主要特征的差异;3)自然界(土壤、生物、地质地貌)的主要发展过程不同;4)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以及利用、改造自然方向的差异;5)自然界地域分异所服从的主导因素的差异。由于划分这样广大的区域单位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而各项因素的发展与分布不完全一致,在每一个区内的一致性也很不相同,因此,所有界线只能是概约地代表自然界开始变化的地方,不可能是很准确的。在上述三大自然区的基础上,将全国进一步划分为7个自然地区。自然地区是根据温度条件和水分条件组合大致相同,区域气候的成因基本相似,土壤、植被、土地利用等方面有一定共同性而划分的。同一自然地区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的方向基本一致。将全国划分为7个自然地区: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内蒙古,西北,青藏。自然地理副区主要是依据地形的差异,并参照土壤、植被的差异划分的。将全国划分为35个自然地理副区。所划分的单位,照顾了地貌单元的完整性,例如台湾、黄土高原、鄂尔多斯高原等分别划为一个自然地理副区。一些面积较小的单元,如三江平原等,与自然特征相近的邻近地区划分在同一副区之内。区划等级系统如下:一、东部季风区Ⅰ.东北地区Ⅰ1大兴安岭北部山地Ⅰ2东北东部山地Ⅰ3东北中部平原Ⅱ.华北地区 Ⅱ1辽东山东低山丘陵Ⅱ2黄淮海平原及辽河下游平原Ⅱ3黄土高原Ⅱ4冀北山地Ⅲ.华中地区 Ⅲ1秦巴山地与淮阳丘陵Ⅲ2长江中下游平原Ⅲ3江南山地丘陵Ⅲ4浙闽山地丘陵Ⅲ5四川盆地Ⅲ6云贵高原Ⅳ.华南地区Ⅳ1台湾Ⅳ2雷州半岛与海南岛Ⅳ3南海诸岛Ⅳ4岭南丘陵和平原Ⅳ5滇南间山宽谷二、西北干旱区Ⅴ.内蒙古地区Ⅴ1内蒙古高原Ⅴ2大兴安岭南部与阴山山地Ⅴ3鄂尔多斯高原与河套平原Ⅴ4西辽河平原与燕山北侧黄土丘陵台地Ⅵ.西北地区Ⅵ1阿尔泰山与邻近山地Ⅵ2准葛尔盆地Ⅵ3天山山地Ⅵ4塔里木盆地Ⅵ5阿拉善高原与河西走廊三、青藏高原区Ⅶ.青藏地区Ⅶ1东喜马拉雅南麓Ⅶ2藏东川西山地高原Ⅶ3青东南川西北高原Ⅶ4藏南山地与谷地Ⅶ5藏北高原Ⅶ6昆仑山地Ⅶ7祁连山地与阿尔金山Ⅶ8柴达木盆地 1958年发表,1959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方案运用地带性规律,首次在全国划分出6个热量带1个大区18个地区和亚地区,28个地带,88个(一度为90个)自然省,并拟进一步划分自然州和自然县,堪称我国自然区划史上规模空前宏大、等级单位最完备和内容量丰富的方案。这个方案为农业服务的目的非常明确,其区划原则、等级单位系统的设置以及省以上单位的分区标志、划界指标等都充分表达了为农业服务的宗旨。区划工作者也对此方案提出过不少商榷性意见,如继承中国和亚洲自然区划传统不够,自然省以上各级单位根据活动积温及干燥度等值线划界的准确不足,省级区划分有忽视非地带性区域特征的倾向,“地区”未能充分反映非地带性规律等。
桃子爻爻
发表论文(1)赵元杰,吕昭智.罗布泊现代盐壳地貌特征与成因研究.香山科学会议论文,北京,2005.5(2)Zhao Yuanjie,Xia Xuncheng.Study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s of Tamarix Cone Age Layer(in abstract).35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rchaeometry, Beijing, 2005.5(3)赵元杰,夏训诚,王富葆,曹琼英,吕昭智.罗布泊现代盐壳地貌特征与成因初步研究.干旱区地理,2005,28(6):795-799(4)Xia Xuncheng, Zhao Yuanjie, Wang Fubao, Cao Qiongying. 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exploration to Tamarix Cone Age Layer in Lop Nur lake regio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5, 50(20): 2395-2397(5)夏训诚,赵元杰.罗布泊地区环境研究的若干新进展.中国科学基金,2005,19(4):196-200(6)赵元杰,夏训诚,王富葆,曹琼英,高伟明,游广永.新疆罗布泊环状盐壳的特征与成因.干旱区地理,2006,29(6):779-783(7)赵元杰,夏训诚,王富葆,曹琼英,高伟明,魏立涛.罗布泊地区红柳沙包纹层沙粒度特征与环境指示意义.干旱区地理,2007,30(6):791-796(8)夏训诚,赵元杰,王富葆,曹琼英,魏立涛.罗布泊湖心区近地表层微量元素分布及其环境意义.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10):137-141(9)夏训诚,赵元杰,王富葆,曹琼英,魏立涛,宋艳.新疆罗布泊西岸地区河湖地貌特征及其成因.干旱区地理,2008,31(4):496-501
S综合性农业科学1.中国农业科学2.南京农业大学学报3.华北农学报4.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5.华中农业大学学报6.中国农业大学学报7.福建农林大学学
山地学报和干旱区地理一样厉害。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山地学报和干旱区地理一样厉害。山地学报涉及山地研究、地质研究和相关生态研究,是全球范围内久负盛名的国际级
· 张勃,张调风.1961-2010年黄土高原地区参考作物蒸散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未来趋势预估 生态学杂志,2013, 32( 3) : 733 - 740.·
《地球物理学报》、《岩石学报》、《石油勘探与开发》、《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以上为部分国内主办的地质类的SCI期刊。
1 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地 址:北京市德胜门外北沙滩1号16号信箱邮政编码:100083电 话:/2670传 真:64870803电子邮件:; 国内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