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中学德育论文

中学德育论文

发布时间:

明德中学德育论文

朱熹德育思想问题研究论文

朱熹重视教育对于改变人性的重要作用。他从“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出发来解释人性论,提出了人性就是“理”,就是“仁、义、礼、智”封建道德规范的观点。他说:“性只是理,以其在人所禀,故谓之性。”

与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相联,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他说:“古之圣王,设为学校,以教天下之人。……必皆有以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而后已焉。”在朱熹看来,要克服“气质之偏”,革尽“物欲之蔽”,以恢复具有的善性,就必须“尽人伦”。所以,他强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也明确把上述五伦列为“教之目”,置于首位,指出“学者学此而已”。

从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的思想出发,朱熹严厉抨击了当时以科举为目的的学校教育。

他认为:“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然而,当时的学校教育却反其道而行之,士人“所以求于书,不越乎记诵、训诂、文词之间,以钓声名,干利禄而已”,完全违背了“先王之学以明人伦为本”的本意。他尖锐地指出:这样的学校,其名“虽或不异乎先王之时,然其师之所以教,弟子之所以学,则皆忘本逐末,怀利去义,而无复先王之意,以故学校之名虽在,而其实不举,其效至于风俗日敝,人材日衰”。因此,他要求改革科举,整顿学校。朱熹针对当时学校教育忽视伦理道德教育,诱使学生“怀利去义”,争名逐利的现实,以及为了改变“风俗日敝,人材日衰”的状况,重新申述和强调“明人伦”的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朱熹的教育思想在他的完整的理论体系中是一个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并贯穿到他整个的学术活动之中,身体力行。1173年,朱熹作《重修尤溪庙学记》,并为尤溪学宫题写《明伦堂》匾额,也体现了他的这一教育思想。朱熹19岁登第后,除了在地方上当官7年(一说9年),在朝任侍讲46天,四十多年都在致力于讲学传道,著书立说。朱熹一生从事教育,教化民众,可谓桃李满天下。据《紫阳朱氏建安谱》记载,朱子门人可考者有蔡元定、真德秀、彭龟年等321名,不仅具名姓,且附列简历。明人伦的教育思想在他本人的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佐证。同时,他对当时学校教育和科举制度的批评也是切中时弊的。朱熹提出教育分两个阶段,8至15岁入小学,15岁之后入大学。“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朱熹主张以小学而言,主要是“教之以事”,如“礼乐射御书数,及孝弟忠信之事”。至于发掘和探究事物之理,则是大学教育之任务。“大学是穷其理”,“小学是事亲事长且直理会那事,大学是就上面委曲详究那理,其所以事亲是如何,所以事长是如何”(《朱子语类》卷七)。故若小学能受到很好的教育,“便自养得他心不知不觉自好了,到得渐长更历,通达事物将无所不能”(同上)。朱熹的教育主张,跟他的教育目的论是密不可分的。其教育目的论是以儒家的伦理道德学说为基础,认为教育目的在于明人伦,所谓“先王之学以明人伦为本”。(《近思录》卷九注文)同时,他主张学校要培养“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的人才。他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明确指出:“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利禄而已也。”在《玉山讲义》中又说:“故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辑语言、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禄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充分表现了朱熹办学的目的,这也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主要方面。结合当今的九年义务教育来看,许多十五六岁的学生上完初中就失学了,很让人担忧。我们的教育体制和学校教育是否有值得人们深思的地方呢?

道德教育是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朱熹全部教育思想的精华亦集中于此。朱熹十分重视道德教育,主张将道德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他说:“德行之于人大矣……士诚知用力于此,则不唯可以修身,而推之可以治人,又可以及夫天下国家。故古之教者,莫不以是为先。”就是说,德行对人有重大意义,不仅可以修身,而且还可以推而广之去治人、治国。因此,古代的教育者都把道德教育置于优先地位。反之,如果缺乏德行而单纯追求知识,人就会像离群的“游骑”,迷失方向,而找不到归宿。

他常以孔子所谓“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这句话来教育学生,且认为“此是古今学者君子小人之分,差之毫厘,缪以千里,切宜审之!”(《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一)他坚决反对“学圣贤之理,为市井之行”的人。当时许多读书人都把做学问看作是中科举,猎取官禄的阶梯和资本,朱熹对此是极为反对的。他提倡所谓“复天理,灭人欲”,实质上是以儒家的道德伦理来教育学生,“使之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而得朝廷之用”(《濂洛关闽书》卷十六)。朱熹始终把德育放在领先的地位,把德育与智育融为一体,既教学生以知识,又教他们怎样做人。在他看来,小学教育是基础,是“培根”的工作,故从小向儿童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尤其重要。

朱熹认为,儿童必须学习和掌握的“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畏隆师之道”方面的伦理道德皆蕴藏于儒家经典之中。“道之在天下,其实原于天命之性,而行于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其文则出于圣人之手,而存于《易》、《书》、《诗》、《礼》、《乐》、《春秋》孔孟氏之籍”(《朱文公文集》卷十八《徽州婺源县学藏书阁记》),因此,儒家经典乃小学教育的基本内容。

朱熹平生编写的大量著述中,儿童用书占有很大的比重。如《论语训蒙口义》、《易学启蒙》、《小学》、《四书集注》等,都是他亲自编写的儿童读物。特别《小学》和《四书集注》,一直为宋末和元明清三代六七百年间封建统治者作为正统的小学教材。

朱熹编写的这些儿童读物,都把宣扬儒家思想放在首位。如《小学》一书乃博采六经、史传以及孔子后学著作中有关忠君、孝亲、守节、治家等内容的格言、故事、训诫等编写而成,集中反映了儒家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正如朱熹自己所言:“修身大法,小学备矣”、“后生初学,且看《小学》之书”(《朱子语类》卷七),那是做人的样子。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还拟订了许多道德教育规范:“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处事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已。”并强调“学者学此而已”(《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四)。朱熹又在《德业相劝》中说:“德谓见善必行,闻过必改。能治其身,能治其家,能事父兄,能教子弟,能御童仆,能肃政教,能事长上,能睦亲故,能择交游,能守廉介,能广施惠,能受寄托,能救患难。能导人为善,能规人过失,能为人谋事,能为众集事。能解斗争,能决是非。能兴利除害,能居官举职。”上述列举的这些“能”,要是真能做到,那就成为一个尽善尽美的人了。这虽是朱熹写的《增损吕氏乡约》一文中的条文,但也可以说是朱氏的道德教育观的基本内容。

至于德育的方法,在朱熹看来,青少年德育最突出的特点是“先入为主”。他认为青少年思想单纯,最易受社会上各种思想影响,一旦接受了“异端邪说”,再教以儒家伦理道德思想就会遇到抵触。可是,“非礼之端不能禁外之不来,而能禁内之不往”(《续近思录》卷十二),是故只要我们把“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只要“先入为主”,就可免“扦格不胜之意矣”。(《小学集注·原序》)朱熹强调婴儿坠地之后,乳母之教,尤为重要。长到6岁,要教以数目、方名等浅易知识。8—15岁为小学阶段。“人生8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大学章句》)。朱熹主张家长对青少年必须严格管教,切不可使其娇生惯养。如果“从幼便骄惰坏了,到长亦凶狠”(《小学·嘉言》)。所以家庭教育不可有丝毫放松。为便于教育从幼年抓起,朱熹亲自为儿童编写了一本《童蒙须知》作为教材之用。

朱熹继承了孔子关于“少时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看法。他认为只要使青少年日常一言一行都能遵循一定的礼仪守则和规范去做,日子久了,自然会形成习惯,长大成人后就能遵守伦理纲常而不违。可见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习惯是儿童道德品质养成的关键所在。

如何能有效地培养青少年的道德行为习惯呢?朱熹认为须从具体的日常事务入手,所谓“圣贤千言万语,教人且从近处做去”(《朱子语类辑略》卷二)。为此,他主张培养青少年道德行为习惯最好的方法就是把社会伦理具体化和条理化,让青少年遵照履行,为使他们“洒扫应对,入孝出悌,动罔或悖”(《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六)。朱熹在其撰写的《童蒙须知》中,对儿童衣服冠履、言谈举止、待人接物、洒扫应对、读书写字等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准则都按照儒家的标准作了具体规范,比今天的《小学生守则》还要细致,要求青少年遵循不违,诚履笃行,庶几将来“自不失为谨愿之士”,甚而“入于大贤君子之域,无不可者”(《童蒙须知》)。

朱熹虽然强调青少年的“行”,但并不等于说不重视“知”。他认为要形成青少年的良好道德行为习惯还必须同时向他们灌输社会伦理道德观念,这正如他所指出:“为学之实,固有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然欲行而未明于理,则其践履者,又未知其果何事也。”(《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九,《答曹元可》)他形象地以眼睛和脚的关系来比喻行和知二者的关系:“知与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朱子语类》卷九)行与知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四

朱熹关于道德教育的方法,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曰立志。朱熹认为,志是心之所向,对人的成长至为重要。

因此,他要求学者首先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问为学功夫,以何为先?曰:亦不过如前所说,专在人自立志”。人有了远大的志向,就有了前进的目标,能“一味向前,何患不进”。如果不立志,则目标不明确,前进就没有动力,“直是无著力处”,他说:“所谓志者,不是将意气去盖他人,只是直截要学尧、舜。”又说:“学者大要立志,才学便要做圣人,是也。”

一曰居敬。朱熹强调“居敬”。他说:“敬字工夫,乃圣门第一义,彻头彻尾,不可顷刻间断。”还说:“敬之一字,圣学之所以成始而成终者也。为小学者不由乎此,固无以涵养本原,而谨夫洒扫应对进退之节与夫六艺之教。为大学者不由乎此,亦无以开发聪明,进德修业,而致夫明德新民之功也。”由此可见,“居敬”是朱熹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

一曰存养。所谓“存养”就是“存心养性”的简称。朱熹认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善性,但同时又有气质之偏和物欲之蔽。因此,需要用“存养”的功夫,来发扬善性,发明本心。他说:“如今要下工夫,且须端庄存养,独观昭旷之原。”从另一方面来说,“存养”又是为了不使本心丧失。“圣贤千言万语,只要人不失其本心”,“心若不存,一身便无主宰”。同时,从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来说,“存养”是为了收敛人心,将其安顿在义理上。

一曰省察。“省”是反省,“察”是检察。“省察”即是经常进行自我反省和检查的意思。朱熹认为一个人要搞好自身道德修养,就应当“无时不省察”。在他看来“凡人之心,不存则亡,而无不存不亡之时。故一息之倾,不加提省之力,则沦于亡而不自觉。天下之事,不是则非,而无不是不非之处。故一事之微,不加精察之功,则陷于恶而不自知”。因此,为了使人心不“沦于亡”,做事不“陷于恶”,经常进行自我反省和检查,是必不可少的。朱熹的这一见解,表明他在道德教育中既强调防微杜渐,同时又重视纠失于后。

一曰力行。朱熹十分重视“力行”。“夫学问岂以他求,不过欲明此理,而力行之耳”,“故圣贤教人,必以穷理为先,而力行以终之”。他所说的“力行”,是要求将学到的伦理道德知识付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转化为道德行为。朱熹的这些见解,已经触及到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动,道德行动接受道德认识的指导,并检验道德认识的正确与否等这样一些道德教育的基本问题。

朱熹的上述见解,反映了道德教育中某些带规律性的东西,至今仍有可供借鉴之处。

总之,朱熹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个大教育家。他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大大地丰富和充实了我国古代教育宝库,对于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教育的发展曾产生过重大影响。因此,认真研究朱熹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不仅是研究宋朝教育的重点,而且也有助于了解元、明、清时期教育的发展。朱熹逝世50多年后,宋理宗为其幼年读书处赐额御题“南溪书院”,悬挂大门上方。元至正年间,中书省理问爱卨题颂“闽中尼山”、“海滨邹鲁”匾额,将朱熹誉为福建的孔夫子。清康熙帝也御赐“文山毓哲”匾额。历代对朱熹的赞誉不胜枚举。说明朱熹的包括教育思想在内的理学是多么的深入人心,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后半期,甚至到了今天还有其积极的意义。

教育思想的实施,必须有好的`教育方法为依托。朱熹主张学习之法应当“循序渐进”。有的人读书性子急,一打开书就匆匆忙忙朝前赶。朱熹批评他们像饿汉走进饭店,见满桌大盘小碟,饥不择食,狼吞虎咽,食而不知其味。究竟怎样读书呢?朱熹的方法是:“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忘乎彼,如是循序渐进,则意志理明,而无疏易凌躐之患矣。”也就是说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弄明白它们的涵义,一句话一句话地搞清楚它们的道理。前面还没搞懂,就不要急着看后面的。这样就不会有疏漏错误了。他还说:“学者观书,病在只要向前,不肯退步,看愈抽前愈看得不分晓,不若退步,却看得审。”就是说,读书要扎扎实实,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时还要频频回顾,以暂进的退步求得扎实的学问。

朱熹说:“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守而致精。”就是说,读书要有个先后顺序,读通一书,再读一书。他认为有些人读书收效不大,是由于在“熟”和“精”二字上下功夫不够。他强调读书要耐心“涵泳”,就是要反复咀嚼,深刻体会此中的旨趣。除外,还需切已体察。朱熹主张“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什么叫“体之于身”?就是要心领神会,身体力行。

朱熹强调读书要着紧用力。这里面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时间上要抓紧,要“饥忘食,渴忘饮,始得”;二是指精神上要振作,要“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

朱熹认为只要是有价值的书籍,都是能给人以思想、睿智的。对今天的读书人来说,则应倡导创造性的阅读。爱默生说:“当心灵被劳动与创造所激励时,则无论阅读何书,每一页都会变得熠熠闪光,意蕴无穷,每一句话都意义倍增。……我们觉得作者的见识有如天地一般宽广无边。”

我以为,十分努力的人一辈子也读不了很多的书,但一定要读得透,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应该反复读。就像西方虔诚的信徒用一生来读《圣经》那样,我们每个人也需要读几本常读常新的好书。“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在一次又一次的阅读中不断有新的发现。“发现”,就是一种难得的阅读体验,这既可从轻松阅读中“发现”愉悦、轻逸、趣味,令人捧腹,令人莞尔;也可从沉重阅读中“发现”生命内部的震撼,灵魂的激荡风暴。

朱熹提倡:“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所谓“穷理”,就是作彻底的逻辑追问,就是追求理论的彻底性,就是努力求得思想的澄明,而不满足于一知半解。朱熹用十分形象的比喻说:“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居敬持志”、“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纯不欲杂”……这都是如何读书的经验之谈。“读书须得将心贴在书册上,逐字逐句,各有着落,……方始好商量。大凡学者须是收拾此心,令专静纯一,日用动静,都无驰走散乱,方始看文字精审”。读书必须精神专一,全神贯注,还要有远大的志向,顽强的毅力。归纳起来,朱熹在教学上提倡“循序渐近,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的方法。朱熹对读书方法的论述,对于今天的学子无疑还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在当下热映的电影《无问西东》中,几代学子叩问心灵的选择,折射出清华人的精神传递。这部原本是向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献礼的作品,还有一个细节特别值得回味,那就是无论身为哪一代清华人,体育在他们身上均有充分体现,正所谓“无体育,不清华”。无独有偶,曾任 北京大学 校长的蔡元培也说“完全人格,首在体育”。而南开学校的创始人张伯苓更是表示“不懂体育者,不可以当校长”。 在长沙市明德中学数千师生心中,校长刘林祥绝对是一位懂体育者。近日,刘林祥还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2017年全国体育突出贡献先进个人”,是长沙市唯一获此殊荣的代表。 一位是热爱体育、球类运动皆精通的全能校长,一个是“泰安球王”、体育特色长盛不衰的百年名校,刘林祥与明德中学有着天然的心灵契合之处。化学老师出身的刘林祥,还赋予这种契合更丰富更神奇的发酵,使明德中学近年来在高考、体育、艺术、德育等教育领域全面突破,不断取得丰硕的办学成果。 日前,星辰全媒体记者专访了明德中学校长刘林祥,在薄雪收寒的校园中,听刘校长讲述了他与体育的情缘、与明德的共生共荣,作为湖南办学历史最长的新式学堂,明德中学正焕发出适应时代的青春与活力。(刘林祥(前排左二)与明德篮球队在一起。) 无运动,不青春 三十年如一日坚持体育锻炼 2018年新年伊始,明德中学校长刘林祥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2017年全国体育突出贡献先进个人”。荣誉之上,是明德中学的体育健儿在2017年交出的骄人成绩单,在男篮继续称雄湖南的同时,田径健儿在湖南省第二届学生运动会中斩获4金1铜,学子陈海波在李鹏老师的指导下,还获得全国中学生田径锦标赛男子400栏冠军、泛太平洋中学生田径比赛男子400米栏冠军。 明德跆拳道队在总教练王焰钢带领下,先后有15人获得国家一级运动员称号,9人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2017年共获得全国性比赛金牌7枚,奖牌数枚。学生罗妙溢在中国中学生跆拳道冠军赛暨世界中学生运动会跆拳道比赛选拔赛中获得女子49kg级金牌,还将代表中国参加5月在摩洛哥举行的世界中学生运动会。 健美操队的胡湘、张易,在2017-2018全国啦啦操青年甲组双人花球自选动作竞赛中,获得第一名。击剑队的贺湘婷、刘俊分获湖南省第一届青少年击剑锦标赛女子、男子甲组佩剑冠军,并获得”国家一级运动员“称号。 荣誉之下,是刘林祥校长本人对体育运动三十年如一日的热爱,无论工作多么繁忙,他都会抽出时间每天运动一小时,“运动已经是我的一个生活习惯,如果哪天没有运动,就会感觉浑身不舒服”。 在明德,老师、同学们都知道刘校长喜欢打篮球,如果他们打球时正好看到刘校长,都会招呼一声:“刘校,来打打球吧。”没有要务缠身时,刘林祥都会笑着跑过去加入其中。 刘林祥年少时便对篮球非常热爱,工作后在涟源一中任教时一直是校篮球队队长。经常有人在办公室寻刘林祥不见时,就会听到“办公室找不到,就去球场上找”的提醒。其实不仅篮球,刘林祥还喜欢打羽毛球、乒乓球、排球等运动,而且他都能成为校队主力球员。 “强身健体,保持充沛精力,磨练意志,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养成阳光、大气、宽容的性格,培养责任心和担当意识,结交朋友……”说起体育的魅力与益处,刘林祥校长更是掩饰不住热爱。在明德,也形成了“无运动,不青春”的共识。(明德学子陈海波在2017年泛太平洋中学生田径比赛男子400米栏比赛中夺冠。) 明明德,忧天下 愿学子“像树一样站着是风景,倒下做栋梁” 清华大学对体育的重视令教育人尊敬,但更让他们蜚声中外的,是无数国之栋梁、业之精英的诞生和对学术始终心怀敬畏的丰富探究。明德中学亦如此,除了优异的体育成绩,目前有17位院士从这里走出,近年来高考成绩也是屡创新高,德育工作成为长沙教育的一个标杆,艺体之星层出不穷…… 熟悉的人都知道,创办于1903年的明德中学就像一本书,记载了无数历史故事与人物,见证了国家和民族从生死存亡到新中国诞生、富强的拼搏与付出。“坚苦真诚”的四字校训和“磨血育人”的教育精神指导、浸润了一代代明德人,培养了一批批国家和民族的栋梁之才,一代代明德人也不断赋予它与时俱进的鲜活生命力。 当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成为教育需要时,明德中学新一届党政班子提出了“明明德,忧天下;知格物,显人文;铸思想,扬个性”的育人目标,明确了新时期在坚苦真诚的基础上,将“培养什么人”。 那要怎样培养呢?对育人路径进一步延伸,明德中学倡导“让孩子像树一样成长”,既能扎根知识、文化土壤,也要挺拔向上将生命的枝条尽情舒展,获得学业、体质、道德、能力、修养、审美和视野等综合素养的提升,同时傲然独立,满怀担当。 从培养国之栋梁到“忧天下”,明德的育人实质从未改变,倡导“让孩子像树一样成长”,也是希望孩子“像树一样站着是风景,倒下做栋梁”。 每一位走进明德中学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被正对校门的主题雕塑吸引,在这本打开的《大学》中,以隶书镌刻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无声地彰显着校名的来源与内涵。若再从贯穿明德南北的文化长廊走过,一定又会从一篇篇励志名联中汲取到能量与养份,更不用说屈子湖、楚辞亭、院士墙……仿佛明德校园里的每一面墙、每一棵树、每一块砖、每一个目之所及的地方,都在说话、在讲故事,在演绎着明德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在刘林祥眼里,他正是希望每一位学子都能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耳濡目染地让明德文化浸入体肤、流入血液,将来出走一生,不管身在何处、身居何职,归来仍是明德人。 (明德中学校园富有文化气息。) 知格物,显人文 课堂、活动、社会实践,用心打造处处是教育 独行可以走得很快,但只有众行才能走得更远。 在即将过去的这个学期,明德“三生课堂”巡回展示暨教学研讨会走进了每一所集团校。以“生命、生活、生态”为核心的“三生课堂”教学,是明德探索立足生命、面向生活、讲究生态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出任明德校长前,刘林祥一直是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他认为“三生课堂”既落脚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也着眼于老师和学生的发展,在全集团巡回展示,也是想“打通学段的壁垒,让学生及早适应新形势;打通学段局限,让老师向新形势所要求的方向走去”,实现全集团的共生共荣,最终明德致远。 (余秋雨走进明德与学子分享文化之声。) 不仅聚焦于课本,明德还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自编校本教材,开设大学先修课程,更是经常邀请余秋雨、刘经南等名家、院士、教授来校讲学,夯实学生的人文底蕴,铸炼学生的科学精神。 除了在课堂上发力,明德还构建了成熟的“四+二”德育活动系列课程,其中“四”是指文明节、科技读书节、体育节、艺术节,“二”是指每周二下午的活动课与社团节。目前明德开设了50多门校本活动课程,成立了三十多个学生社团,可谓特色鲜明、丰富多元。刘林祥很乐意看到学生们参加各种活动、走入心仪社团,他表示:“活动是学生成长的有效载体,让学生在参与中得到体验,在体验中思考感悟,在感悟中得到收获,这是文化浸染最有效的方式。” 在一些教师活动中,明德也鼓励学生参与其中。2017年的教师节,明德45位教龄达30年的教师获得了由学生亲手设计并颁发的纪念奖章,每一位老师都表示这是他们收到的最具幸福感的礼物,同时,又鼓励了学生创新。 了校内活动,刘林祥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社会是最好的学校,宽广的视野是学生一生发展的重要基础,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扩展视野,关注社会,体验生活,丰富素养。”在学校的支持下,2017年,许胜强老师带领高一K435班同学做了一份《长沙市近十年来流动人口的社会调查报告》,寄给长沙市市长陈文浩后,得到了高度关注,长沙市公安局党委更是称赞其“数据准确,行文流畅,具有非常高的参考价值”。 用心发现,处处是教育,当发现仪式文化可以增强学生精神力量时,每一届的开学典礼、每一年的毕业典礼、每一周的升旗仪式,每一次迎接新年……都融入了明德人无穷的创意和希冀。让所有师生印象深刻的是,每年12月31日中午1点28分,他们都统一着装来到德育广场参加迎新年敲钟仪式。当学生和教师代表敲响钟声时,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受到了来自新年的新希望、新力量和新行动。(2017年12月30日,明德中学老师和学生代表共同敲响期盼新年的钟声。) 铸思想,扬个性 希望每一位学生都能带着特长走出校园 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 2017年,明德女生郭沁用清泉般纯净的声音,让我们看到了“一朵开在夹缝里,见证一切美丽的雏菊”。说到郭沁,刘林祥自豪地透露:“她不仅歌声甜美,还是我们学校街舞社社长,街舞特长也很突出呢。” 在明德,“无运动,不青春”后面还有一句“无艺术,不人生”。为此,明德构建了“全面+特长”的人才培养模式,希望每一位学生都能带着特长走出校园,为一生的幸福和发展奠基。 在即将迈入2018年之际,在长沙音乐厅举行的“明德之春”明星艺术班新春展演惊艳长沙,站在这个明星艺术班背后的大咖,更是令人敬仰。2009年,在湖南省教育厅的批准下,明德中学明星艺术班由李谷一、王佑贵两位艺术家创办,亲自主持特长生招生测试,并由金铁霖题写班名,众多艺术家亲临指导。近十年来,明德为明星艺术班学子提供了广阔平台,他们多次到国内外演出、参赛,获得一致好评与赞扬。 明德美术班的学生同样不俗,始终坚持专业与文化“两条腿”走路。在2017年高考中,美术班的袁宁萱文化成绩考出了617分,列全省文科美术考生的第一名;文瑞同学文化成绩567分,美术专业联考成绩251分,文化及总分均列全省理科美术考生第一。再加上出色的体育战绩,明德每一位学子的个性与特长都得到了释放和发展。(明德女生郭沁唱响《中国好声音》。)(在2018“明德之春”明星艺术班新春展演中,明德学子演绎《芳华》。) 新高考,早准备 化挑战为发展契机,心里已有底 近一年来,长沙市语文名师工作室首席名师、明德中学语文学科中心主任蒋雁鸣老师有点忙,她先后走进明德天心中学、湖南师大附中、长沙县二中、长郡中学、宁乡一中等学校开展整本书阅读系列研究活动,为新高考改革到来后,语文如何教学做探索和准备。 作为积极迎接新高考的一名代表,蒋雁鸣老师从“语文教研组组长”到“语文学科中心主任”这一头衔的变化,反映出明德中学的应对与准备。2017年,明德中学各学科教研组均升级为学科中心,并制定了《明德中学迎接新高考改革基本方案》,明确了准备方向和重点。在此期间,明德中学派出了多批次老师学习生涯规划指导,还派出老师专程去上海七宝中学、位育中学实地考察学习新高考改革的经验与做法,回来后每一位老师都写了书面心得体会与应对举措。 新高考对学校教学硬件的要求也在升级,刘林祥校长介绍,明德准备将国际部大楼改造为学生发展中心,改造后将集心理咨询室、生涯规划室、学生活动室、学生电视台等于一体,更好地为学生发展护航。 新高考即是机遇也是挑战,已经成为所有教育人的共识,对此,刘林祥校长坚定地表示:“怎样应对、怎样化挑战为学校发展的契机,我们心里已基本有底了。”他同时表示,2018年明德中学的一切工作,都将围绕“两大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来进行。(刘林祥在明德教育集团第五次校务会暨行政干部学习会讲话。) “我搞了一辈子教育,有一些经历和阅历,感悟到不追名不逐利,把自己毕生的精力都放到老师和学生身上,能为长沙和国家的教育做点事,就是幸福和快乐的。”伴随着长沙初雪静悄悄地飘落,刘林祥校长对教育的挚爱也融化其间,滋润了明德中学的校园和师生的心田。 当然,体育也是刘林祥校长挚爱的话题,喜欢乔丹、姚明的他,追随公牛、火箭的他,现在也时常关注NBA战况,对NBA球星如数家珍。只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刘林祥打球时渐渐从前锋变成了后卫,每天主要的运动方式也从打球变成了慢跑和快走。与此同时,他也成为明德中学的“组织后卫”:“校长更像篮球场上的组织后卫,是整支球队的指挥官。”在刘林祥的组织、策划和助攻下,明德师生不断突破,连年取得丰硕的办学成果,并且2017年9月“长沙市明德教育集团”正式挂牌。 湖南教育版图中的一支百年“劲旅”,正以历久弥新之姿,挺进******和新高考改革的赛场。 ;

中学德育论文

初中经典的德育论文

现代德育内容并不是单方面道德层面教育,包括思想教育、德育、爱国主义教育、价值观教育及心理承受力等。一起来看看初中经典的德育论文吧!

摘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当前初中教育的主流仍然是应试教育模式,而初中德育,对青少年学生个体的生命体验与内在精神关注不够,德育的痕迹过深,德育活动的功利色彩太浓。本文分析了当前初中生思想道德和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初中德育教育的创新教学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德育教育;创新;教学方法

前言:

德育内容的泛化、德育对象的物化和德育方法的非生理化,使我们的教育者自觉或不自觉的、理性或非理性的在以非道德的方式实施着道德教育。原本应极具生命活力的道德活动蜕变为盲目的对规范与守则的遵从与机械呆板的行为操练,学生中普遍出现了道德人格的双重性与大量道德行为的两面性,导致初中德育的低效甚至无效。

1当前初中生思想道德和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未成年人产生了道德价值观念的困惑和冲突:

我们面对一个充满挑战、困惑与机会的世界,伴随着社会发展与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其观念的变化对既有的道德价值观产生了冲击,一部分人日益感到精神上的失落和道德上的无助,进而导致行为上的失范。在成人中出现的精神与思想危机通过种种形式又影响到相对封闭的校园,影响到未成年人的心灵世界,并演变为严重的社会问题。通过大量的观察和体验,初中学生发现了成年人的言行不一致,发现了书本上写的跟人们做的有很大的差异,包括家长和教师。这种观察和体验,这种差异的发现,使初中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发生了变化。使初中生在信仰上产生了困惑与冲突,因此初中德育的实效性逐渐变差的原因就在于此。

1。2初中生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协调性更加突出:

初中生心理健康和青春期心理问题增加。近年对中学生心理测试发现,存在较严重心理问题需要心理治疗的学生占总人数的15。1%。初中学生存在较严重心理问题的比例高于高中学生,初中为16。2%,高中为14%。对城市和农村存在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初中学生进行比较,城市为17。5%,农村为14。9%。少年学生生理上的早熟已是普遍现象。除去物质上的外部刺激因素,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来自外部文化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现代社会中影视、各类大量描写“性知识”的书刊、互联网中种种色情信息,都对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初中生学生不仅对现实社会中既有道德价值观念产生了怀疑,还对人的生存意义产生了怀疑,过早地思考着生命的根本问题。但这样沉重的哲学命题,对未成年人来说,是一个何等沉重的精神负担。因此,学生的心理问题增多,学生自杀、出走的报道多见于媒体。

2初中德育教育的创新教学方法

2。1构建学校德育目标新体系:

道德的发展是一个前后连贯、相互联系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有过程又有创新。当前的初中德育,已经不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有必要打破僵局,重新构建多层次、多序列的学校德育目标体系。德育目标的多层次,就是在同一目标下确定不同等级学校、不同年段班级、不同年龄学生高低不同的德育要求,形成符合学校、班级、年龄实际的标准。德育目标的多序列,就是把同一目标中的不同层次,按其高低不同的要求,顺次形成一个承前启后的体系。根据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初中阶段学生作出不同层次的德育目标系列要求,认识到单一德育目标体系在现实情景之下的不适,而对已有的学校德育目标体系进行调整以解决学校德育的实效性。中学德育目标的层次序列可以根据年级分别列出“理想信念方面”、“道德品质方面”、“作风素质方面”等。突出学校德育的两大特点,即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形式更强调实践体验,使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学习同思维发展结合起来。使德育目标层次清晰,具体明确,认知和实践相统一,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

2。2让德育回归生活:

生活是教育的需要和源泉。长期以来,学校的德育有远离生活的倾向,“口头德育”、“说教德育”丧失了德育的生活性、生动性和实践性,难以真正把学生德育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所以,我们要构建起以社会现实生活为基础,以学生的学校生活、社区生活、家庭生活为途径,以学生情感体验为中介,以学生日常生活为内容的德育模式,在引导学生学习生活知识和生活技能,体验生命的意义,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成为热爱生活、言行一致、有责任感和创新意识的新一代。除此之外还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2。3强化德育队伍建设:

各校都要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德育工作目标责任制。健全德育工作领导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形成校长亲自抓,分管校长具体抓,共青团、少先队组织配合抓,政教(德育)主任、班主任、全体教师共同抓的学校德育工作机制。试行副班主任制度,增加德育队伍的力量,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开展师德论坛、师德巡回报告等活动,树立师德新形象。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德育数教师的身教最有效,教师是学生的密切接触者和直接影响者,一言一行都给学生提供了德育信息,所以教师的身正垂范是提高初中生德育有效性最重要的环节。

2。4下功夫做好“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

要教育转化“问题学生”,一定要有专人化时间去做这项工作,明确责任、目标和方法。我们提倡初中生实施德育导师制度,让最需要教育帮助的学生都有一位自己最信得过的老师在思想上得到帮助,行为上得到指导。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组织他们参加各种文体、艺术、科技、制作等兴趣活动,让他们重新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消耗在这个年龄必须消耗的能量,实现各自的表现欲望。对他们取得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克服自卑心理,然后引导他们逐步把一部分精力转移到文化课的学习上来。“问题学生”的转化虽然很难,但只要学校领导和教师有这个意识,明确教育转化责任,舍得化时间精力,运用“问题学生”帮教转化规律,像抓学校的升学率那样抓“问题学生”的转化,是完全可以达到目标的。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目前初中德育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果再不采取有力措施,我们的下一代就不可能担当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就可能成为泡影。因此初中生德育教育的创新成为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迫在眉睫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楚营颖。初中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5(72)。

[2]余清训。初中德育教育创新研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2(04)。

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各大问题中的重中之重,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关系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成才,关系着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和民族振兴的希望与未来。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论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探索》

摘要:在人的综合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放在各项素质的第一位,是灵魂。让道德实践者在道德行为之后倍感满足,身心愉悦,是德育工作追求的最高境界。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正是知、情、意、行同时作用、综合影响的结果。知是道德认识。认识是否正确,关系极为重大。

关键词: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

在人的综合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放在各项素质的第一位,是灵魂。让道德实践者在道德行为之后倍感满足,身心愉悦,是德育工作追求的最高境界。在建设和谐中国、和谐社会的今天,从事多年教育工作的我,看到了教育工作新要求,即培养学生的和谐意识,而最重要的手段是从中学生的思想德育教育抓起。

少年兴则中国兴,少年强则中国强。只有我们的少年从小就具备小公民意识,具有良好的道德人格,我们的祖国才会更强大,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和谐。

教育心理学家林崇德认为思想德育教育是从习俗水平向原则水平过渡,从依附性向自觉性过渡,从服从型向习惯型过渡,根据这一时期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我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加以正确引导,则能促进中学生形成健康良好的品德。为了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坐起:

一、知、情、意、行是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四个方面密切相关,互相影响,协调作用,不可分割

现在由于认识上的误区,在一些青少年学生中是非颠倒:如视挥霍为慷慨,视节约为吝啬,视暴躁为直率,视友谊为"哥们义气",视尊敬教师为"拍马",视反映情况为"出卖朋友",视庇护错误为"忠诚"表现,视破坏公物为"英雄行为"等等。因此,掌握科学知识,增强判断能力,提高道德认识,乃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前提条件。情是道德情感,即对某种道德义务所产生的情绪体验。它是道德认识的具体表现,具有极大的感染力量。在青少年学生中,有的认识较高,但对真伪与美丑,缺乏爱憎的情感;有的情感丰富,但自控能力差,极易冲动,损害言行。实践表明:情感与理智结合,就能自我控制,产生正确行动;情感与冲动联系,必将主观武断,生惹是非。意即道德意志。它是在履行道德义务时自觉克服困难的坚强毅力,是人们能否达到一定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有了道德意志,就能不畏险阻,勇往直前,克服困难,实现目的。反之,必将遇难而退,半途而废,甚至屈服强暴,变节弃义,行即道德行为。它是人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的集中表现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对人类社会一切基本准则的遵守与实践。在我国现实社会中,衡量一个人的思想觉悟,不仅听其言,更要观其行,看其行为是否高尚,并对人民有益。实践表明,道德认识是产生道德情感的前提条件,道德情感又影响着道德认识的一定倾向,道德行为习惯是以认识与情感为指导并在反复练习中逐渐形成的,而道德行为习惯又作用于认识与情感的巩固与发展。这就是说,学生有了正确的认识,就能作出恰当的判断,产生爱憎的情感,树立明确的信念,激发坚强的意志,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优良的行为习惯,又有助于认识的端正,情感的增强,信念的加深,意志的坚定。学生的身心条件各有差异,品德水平不尽相同,面对差异,贵在因人而教。只有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才能有的放矢。我们必须寓情于理,寓意于行,情理交融,意行结合,促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切实提高教育效率。

二、重视各种有形教育,组织高质量的交往活动

在实际工作中,一切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交往,就能使学生追求理想,自强不息,蓬勃向上,勇攀高峰,健康成长。反之,那些无益的活动交往,必然导致学生思想空虚,贪图享受,缺乏理想,鼠目寸光,甚至误入歧途,后果难以设想。因此,要十分重视活动交往内容的选择,做好引导工作,依靠学生集体的力量,达到学生在每一次活动交往中获取知识,转化思想,经受教育,提高觉悟的目的。一切交往活动的成功组织,并使之充分发挥有益的示范教育作用,是同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分不开的。正如加里宁所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学》第177页),可见教师具有高尚的品德、渊博的知识,以及感人的表率作用,永远是组织好交往活动,做好思想工作,提高教育效率的可靠保证。

三、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确保德育工作的最佳效果

德育须把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离开了教育的影响和作用,自我教育就难以健康发展;忽视了自我教育的特殊地位和功能,德育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个体自觉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活动,是学生自身思想品德塑造的最高形式。自我教育与教育相对应,自我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成效,是教育的一种折射和延续。它具有不同于教育的特性,其地位和作用是教育所不能取代的。首先,自我教育就其形式而言具有个体性,总是与个体的观念体系及心理活动密不可分的。只有通过自我教育,才能把社会性的教育要求转化为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其次,在自我教育活动中,个体一分为二。主体自我作用于客体的自我,主客体统一于自我的矛盾发展中。只有通过自我教育,才能使处于客体地位的受教育者逐渐成长为教育者所期望的主体。第三,自我教育是内部的思想转化活动。无论克服自身的消极因素,还是升华原有的积极因素,都表现为自动性,是内在的辩证否定。只有通过自我教育,教育活动才能与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相适应。

四、德育的根本目的不是束缚精神,而是解放精神

在人的综合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放在各项素质的第一位,是灵魂。让道德实践者在道德行为之后倍感满足,身心愉悦,是德育工作追求的最高境界。中学德育工作者应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因材施教,择其乐于接受,勤于实践的道德理念而授之导之,是提高德育有效性的根本途径。从根本上讲,德育实践更重于德育教育。

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正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领会和贯彻执行。并努力使中学德育工作形成"说起都知道,行动更重要,检查看实效。"的良好局面。同时,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剖析,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既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看到自己的缺点,既不能估计过高,也不能贬低自己,过高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过低会丧失信心,通过正确估价自己,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参考文献

李永胜《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赵修义《经济全球化与我国道德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中学德育教育论文范文

2017年高中德育论文篇2 浅析高中德育工作 【摘 要】 文章 分析了学生德育不良行为的表现,并从学校实际出发,提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德育工作模式和具体举措。 【关键词】高中;德育工作 《中学德育大纲》确定的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我校在德育工作方面,首先确立“以德立校,全面育人”的德育指导思想,积极树立“立人先立德”的管理方针,将德育工作摆在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首位;牢固确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思想,从严治教,管理到位,使我校的德育工作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德育工作模式。 一、学生德育不良行为的表现 当今是一个经济迅猛发展、文化五彩缤纷、物质极具诱惑的时代。学生的德育行为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就其不良行为表现来看,主要表现在: 在家庭:生活以“我”为中心的现象比比皆是;不少学生不能正确面对师长、父母的批评,和家庭的代沟越来越大,不理解父母,甚至憎恶家庭。 在学校:学生的学习动力主要来自于考试有一个好分数,今后有一个好职业,还有极少数是为了一纸文凭,为了报效祖国和拥有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而读书的所占比例较小;不能正确看待一次考试的成败得失,不能正确处理同学间的友情和矛盾,不能辩证看待生活中的善恶美丑,在遭遇挫折和不幸或是与自己的心理认同不一致时,轻则郁郁寡欢痛苦难耐,重则报复他人或自闭自残甚至走向轻生。 在社会:不少学生奉行的是多元化的道德价值观,是非观念淡薄,往往以对自己是否有利作为其判断标准,以收入高低、社会地位等名利来衡量个人价值,生活中崇尚时髦与消费攀比,学生中吸烟、喝酒势头还有所抬头;学生的诚信观念和责任感普遍不强,甚至有的认为讲诚信就是“老实”,讲责任就是“固执”等;打架、骂人等行为时有发生,迷恋网络、游戏与低级黄色文化不能自拔的大有人在,对在公共场合随地乱扔、出口成脏等不良举止表现得麻木不仁等。 现在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文化相互影响,学生每天接受着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大量信息,从而形成了思想上各自独特而鲜明的个性。在这种情况下,从客观上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改变过去的一些固有观念,及时研究社会生活中的新现象、新问题,发现学生思想上的新观点,积极寻找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努力实现教育 方法 的更新。简单地讲,抓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正确的方向,与时俱进,结合不同时代、不同时期以及学生各年龄段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目的性的教育才能取得实效。 二、要努力形成学校、家庭、社区三方的合力,积极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新格局,共同推进学校德育工作 学校虽然是学生德育的主 渠道 ,但仅靠学校自身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而学校要以大德育观的工作思路,使家庭、社区等各种教育力量都能明确各自在德育工作中的职责,以形成学校、家庭、社区各种力量齐心协力、协调一致的教育系统。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格局可以使三者的教育在功能上取长补短,互为补充,产生整体效应,为中学生的健康发展构建起一个和谐的平台。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加强学习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师德素质。 学校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教师素质,提供机会让教师外出学习取经,每年利用暑假举办班主任培训班。对全体班主任队伍,尤其青年班主任进行基本功常规培训,从实际出发提高班主任的提高班主任的理论水平及管理技巧,开展班主任工作 经验 交流,进一步提高班主任实际工作能力和规范班主任常规管理。通过培训学习,切实提高班主任的理论水平,转变育人观念,激发了教师不断学习,锐意进取的意识。培养一支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优良的能力结构、良好的个性特征和工作成效显著的班主任队伍。 2、身教重于言教。 班主任要根据新时期德育工作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与时俱进,探索新的方法:一是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班主任的模范行动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学生,因为学生不仅听其言,而且观其行。班主任只有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才能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影响学生,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教师,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于是我每次在教室转的时候,只要看到地面上有纸片,就弯腰把它拾起来,然后放进教室的垃圾箱里,学生看见我这样做,也纷纷动手捡拾自己桌子下面的纸片,时间长了,学生的卫生习惯也养成了,不再往地面乱扔废纸,教室里的卫生也好起来了。 并且他们还把这种习惯带到校园里,只要看到地面上有纸片就会随手捡起来扔到垃圾箱里,另外,在班里的自习课上,我时常转转,看到学生的书或者笔掉到地板上,弯腰捡起来,举手之劳,但是换来的是学生的莫大感激,换来的是学生的无比感激。在我的班主任工作中,我特别注重 家庭教育 ,家长会也就成了我班级管理的一项主题。我在家长会上要求学生家长,为了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一定要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从小事做起,“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本人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孩子不能做到的,自己坚决不做。 四、加强心理教育,滋润学生心灵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 学校 工作计划 ,学校设有专职心理教师,建立了心理辅导系统,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其健康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要立足于课堂渗透。我校在各年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具体内容涉及 学习方法 指导、情感教育、人际关系教育、健全人格培养、抗耐挫力和学生自我心理修养等,使学生们学会科学地理解人生、客观地面对现实、合理地对待自我和评价自我,正确地处理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挫折、冲突和矛盾。通过教学反馈,学生普遍反映深受教育近年来开设的《青春期教育》、《如何保持乐观情绪》、《感恩父母》等心理教育课,针对学生特点,联系实际,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正是因为有了明确的德育理念,有了科学有效而富有活力的德育 措施 ,才使得我校德育工作不断取得成绩,才使得我们这样一个原先比较落后的薄弱学校发展成为今天校风严谨、学风浓郁、校容整洁的学校。今后,我们还将一如既往地突出德育这个学校教育永恒的主题,真抓实干,不断创新,力争使学校真正成为具有改革、实验特点的优质中学。 猜你喜欢: 1. 2017年教育德育论文参考 2. 有关高中德育论文范文 3. 高中生德育论文范文 4. 2017高中学校德育工作计划 5. 2017年学校德育工作心得体会范文

初中老师的德育论文范文

就德育过程看,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环节缺一不可。要想使德育见实效,不仅要重视提高主体的德育认知,还必须通过激发主体的情感,锤炼主体的意志水平,最终落脚到德育行为上。以下是我整理的初中老师的德育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学校工作要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主”。“德育为首”要求学校开设的全部课程都有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任务。本文主要探论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中学化学教材蕴含着许多丰富的爱国主义教学内容。古代化学史上,我们的祖先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如造纸术、火药的发明和运用分别比欧洲早10个世纪和5-6个世纪,造纸术和火药是我国古代的重要的化学工艺,也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两者的发明和运用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冶炼和瓷器也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化学工艺,这些技术也远远领先于世界各国。

在近、现代化学史上,我国的化学家也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建国后,我国在化学工业上成果显著。例如:我国的化学家同生物学家合作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有生物活力的牛胰岛素。化学科学与化学工业上的成就保证了我国原子弹研制中有关化学材料的部分。我国化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化学结构与天然物相同的核糖核酸,为人工合成生命物质迈出了新的一步。

一个人的自我意象一旦形成,就非常难于改变。积极的、成功的自我意象,对于人是一种巨大的潜在动力。

什么叫自我意象?自我意象是心理学术语,从字面理解就是人潜意识中的自己的形象。潜意识中认为自己在群体中应居的位置或所属的等次。

具有成功的自我意象的人,在任务面前往往有模糊的成功憧憬,在学习或工作中会自发地调动内在的各种积极因素,顽强地向成功的方向努力,一次次地实现预期目标。

少年儿童正是人生形成自我意象的时期,教师要注意塑造学生成功的自我意象。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坚持“肯定成绩,恰当鼓励,具体指导,布置任务(近台阶任务,即跳一跳可以摘到的果子)”。是一种培养学生成功自我意象的有效办法。

例如,某学生按教师的布置做了四个题:第一题对了;第二个题思路还正确,但只做对了前面一部分;第三个题做错了;第四个题不会做。从这次作业看,该生这次成绩属下等。教师个别辅导时,回避下等的结论,而以肯定成绩、体现鼓励、具体指导的方法进行。教师说:“很好!第一题你做对了。第二题你的思路是正确的,中间的这一步要这样……你完全能够做对。第三题咱们一块讨论,理理思路……你是有能力做出来的,下去你独立做做。第四题,老师给你讲一讲……。”最后,教师的结论是“你很有潜力”,并结合这次辅导和学生存在的问题,又布置了几个题。这几个问题有伸手可摘的果子,有踮起脚能够摘的果子,有跳起来可及的果子。由于辅导是在融洽的气氛中进行的,学生是在成功的愉快的心理状态下接受辅导的,学生离开教师后,一般都会按教师的布置做。

一个优秀的教师口中,应无泄气的语言。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学生只要跟老师接触,心理总是愉快的,总能从教师那里获得具体指导和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教师应重视塑造学生成功的自我意象,针对不同的学生,巧妙地创造成功情境,使各类学生都能在成功的体验学习,树立学习的自信心,锻炼学生的毅力,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成功的自我意象。

塑造学生成功的自我意象是教育教学研究中的一大课题。笔者的短文,目的在于引起更多的教师对这一课题的重视和研究,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用,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四有”新人。

很多人都说现在的孩子的确难管、难教,在处理班级的突发事件和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这个过程真的就是一个斗智斗勇的过程。但教育学生绝不是打、骂、训,尤其是面对初一的新生。初三毕业班的学生成熟懂事,而新来的“小朋友”怎样,对我来说,真是一种责任和挑战。他们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很多行为习惯、学习习惯都不同于他们小学六年的所学,所以,我认为首先要让学生融入新的教学模式中,即用情境改造学生心态,引导学生快速上路。

什么是情境改造?情境改造的作用和引导教育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是在积极引导新生尽快适应已经改变的生活、学习习惯,在初一学习中更早成熟起来,认识到初中学习的重要性,主动学习,为以后的学习打基础。

因此,对初一学生的情境改造教育也很重要,以我班为例:

首先,营造一种家庭式的和谐班级氛围挑战枯燥生活。

“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这是徐校长每次班主任例会上都要说的,也是毛校长没学期期末总结里谈到的,更是每一位班主任都熟知的道理:老师如果爱护和关心每位学生,学生就乐于接受他的教育和管理。新生入学后,我便充分利用各种机会与他们接触、交流;课间、饭后找他们说话聊天;在他们遇到困难时,指导他们帮助解决;在他们出现思想问题时,坐下来陪他们谈心,耐心地说服教育;此外,体育课上、运动会上,为他们大声加油、呐喊助威;考试前,陪他们共背共记,同时与他们的家长保持密切联系、配合。虽然嗓子会哑、会晒脱皮、会浪费很多个人时间,但师生情感加深了,也使他们感受到新集体的温暖,从而增强了整个集体的凝聚力。

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生很快用新奇和欢乐取代对陌生环境的焦虑和不安,逐渐的喜欢这个集体并能为这个集体而努力。

其次,制定一套人性化班级管理制度改变古板制度。

班规是对学生不良行为的约束和纠正,正所谓“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于是很多老师会利用通常的强制手段迫使学生遵守校规校纪,但这样多往往会适得其反,让调皮的学生反感,让胆小的学生害怕。应该多鼓励,少惩治,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会为了弥补自己的错误而积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甚至是额外工作。还有一点,“人无完人”,我们应该允许学生犯点错,班规不要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伤害学生的自尊,“鼓励大部分,批评教育小部分”才是我们制定班规的初衷。

需要补充一点,班规的制定要在开学初,定下了就不要随意改变,有了班规就要以规定办事,这样对于新班级,开始阶段的常规工作就能抓得住、抓得好,也能为以后的教育打下基础,班级会积极向上稳步前进。

再者,培养一群充满自信的学生群体挑战学习困难。

自信,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它是对自己能力的清醒估计,是走向成功的起点。要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培养树立他们相应的自信心是必不可少的。

开学初始,很多学生会因为跟不上进度,出现“拖腿”、“瘸腿”现象,严重的还会产生怕学、厌学心理,此时主张学生在自我暗示中培养自信,是有很大帮助的。元旦的时候,我邀请了几位学习成绩优异的毕业生来到班上进行学习经验交流,介绍他们是怎样较快适应初中学习生活的,毕业生的现身说法,对新生是大有帮助的,使他们建立信心,相信自己也会走出阴霾,迎来阳光。除了学生学会自我“安慰”外,外来的信心教育也很重要,例如,期末考前每天放学时,我总会带学生大声喊出“自强不息,勇争第一”的口号,很多老师笑我说我们班在搞传销,其实这样做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更是能凝聚班级的集体荣誉感。

一个班级既有纪律,又有信心,还有目标,这样的班级就是我所要追求的班级。所以情境教育对新生教育和插班生教育作用较大,适合他们的年龄和心理,有助于孩子的成长,班级的形成,更有助于他们心态的成熟。

解决班级难题的方法有很多,我所说的情境改造也是一种摸索,也是一种探求,希望这种方法能给学生带来好的帮助与作用。如何把班级工作做好,我想方法只是一个方面,更关键的是态度。什么样的态度决定什么样的结果,好的态度会给班级带来希望,好的态度更会带来更好的办法,如果每个班主任都能积极挑战班级难题,难就能“迎刃而解”。

我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怀着一颗对学生无私奉献的心,带着对学生全部的爱走上讲台,让学生在教师爱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这一信念不仅是促进我不断成长的内在动力,更是作为一名教师应具备的一切。

陶行之先生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由此可见,教师的爱多么重要啊!教师的爱是一种力量、一种品质,是教育成功的秘诀。可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就没有学生的一切;没有爱,教师的工作也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爱是基础,爱是本质,爱是师德的核心,爱是教师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准则。那么,在德育工作中,如何让学生在师爱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用真诚的爱打动学生

爱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是学生的一种心理寄托,是学生一种内心渴望。教师只要真诚真心的付出爱,不但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温暖之情,而且还很容易打动学生。一旦学生这种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可以增进师生友谊,产生情感共鸣,启迪学生心灵,唤醒学生理智,就可以达到“亲其师、信其师、乐其师”的境界,从而把握成功的教育真谛。

我们知道,在班级里,无论是学习方面,还是其他方面,都有一些表现好的孩子。在老师和学生的眼里,他们都是优等生,老师宠着,同学敬着,在他们的周围只有赞许的目光和激励的话语。可我觉得,如果这些孩子不受到挫折教育的话,他们将来遇到困难时就不能承受得了了。所以,我在必要的时候,也会适当的批评他们,使他们知道自己也有错的时候,应极力改正自己的缺点,使自己更完美。

爱可以使好的学生充满信心,不断改进、提高,积极向上;爱可以使学生精神得到充实,情操得到陶冶,性格得到优化,思想得到升华。所以,只有教师用真诚的爱去对待学生,才能打动学生,教育好学生。

二、用无私的爱感化、关爱差生

在德育工作中,教师不仅要爱聪明、漂亮、健康、学习好的学生,而且还要爱反应迟钝、调皮捣蛋、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杜绝偏爱优生与歧视差生。“植而不修则歪,教而不育则差,育而无方则罔。”在我们的德育工作中,爱要无私!

我认为教师在对待“差生”问题上要以全部心血倾注在他们身上,全心全意,耐心细致地进行转化教育工作,不仅不嫌弃、不歧视,而且多加爱护,对他们常常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持之以恒。善于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这样,转化差生就不再是“老大难”的问题了。

爱是一种纯洁的感情,它不是靠强制,更不是靠利诱培养起来的。只要我们爱差生与爱优生一样,并给予差生更多一点的关爱,也可以使最差的学生也能看到自己的成功,并体验到成功的自豪感和对学习、生活的信心,就能成功感化他们的心灵,从而真正转化差生。

三、宽严相济,显露真爱

宽容与严格是矛盾的统一体。宽容是另一种意义的严格。这里说的宽容是一种教育艺术,是指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过程中的一种策略。它的前提是对学生严格要求,目的是使学生有效的接受真理,承认和改正缺点、错误。教师要对差生“严中有爱”,对优生要“爱中有严”。

孩子毕竟是孩子,总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不能只用严厉的批评、叫家长、写保证书等简单、粗暴的办法来压服那些屡教不改的学生,这样往往会适得其反。只要我们捧着一颗宽容的爱心对待他们,他们也会在爱的力量下变聪明,会进步的。推心置腹,以诚相见,充分尊重相信学生,是师爱的表现。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就是这个道理。

学生不是完人,更不是超人,犯错误是学生的特权,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正常现象。我们只有对他们“严中有爱,严中有爱;严而有度,爱而有方”,就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实现教育的目标。

四、将心比心,以爱换爱

美国学者戈尔曼说过:“不能识别他人的情绪是情商的重大缺陷,也是人性的悲哀。”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做个有心人,用“将心比心”这一方法,去实现“以爱换爱”的目的。

师生之间的沟通,教师要以情为重。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顾及到学生的感情。这样才能引起师生双方情感上的共鸣,无疑利于师生双方的有效沟通。

教师用“将心比心”的方法,实现了学生“以爱换爱”的目的,对我们今后的德育工作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

综上所述,说明了教育的本质是爱。在德育工作中,教师只有懂得爱自己的学生,才能有巨大的热情去爱事业,进而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德育工作是一项充满挑战性又具有爱心的工作,教师要不断地完善自己。同时还要不断致力于自我教育,才能教育好别人。我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怀着一颗为学生无私奉献的心,带着对学生全部的爱走上讲台,让学生在师爱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这一信念不仅是促进我不断成长的内在动力,更是作为一名教师应当时刻谨记不能丢弃的精神支柱。

中学德育论文100篇

初中老师的德育论文范文

就德育过程看,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环节缺一不可。要想使德育见实效,不仅要重视提高主体的德育认知,还必须通过激发主体的情感,锤炼主体的意志水平,最终落脚到德育行为上。以下是我整理的初中老师的德育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学校工作要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主”。“德育为首”要求学校开设的全部课程都有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任务。本文主要探论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中学化学教材蕴含着许多丰富的爱国主义教学内容。古代化学史上,我们的祖先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如造纸术、火药的发明和运用分别比欧洲早10个世纪和5-6个世纪,造纸术和火药是我国古代的重要的化学工艺,也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两者的发明和运用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冶炼和瓷器也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化学工艺,这些技术也远远领先于世界各国。

在近、现代化学史上,我国的化学家也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建国后,我国在化学工业上成果显著。例如:我国的化学家同生物学家合作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有生物活力的牛胰岛素。化学科学与化学工业上的成就保证了我国原子弹研制中有关化学材料的部分。我国化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化学结构与天然物相同的核糖核酸,为人工合成生命物质迈出了新的一步。

一个人的自我意象一旦形成,就非常难于改变。积极的、成功的自我意象,对于人是一种巨大的潜在动力。

什么叫自我意象?自我意象是心理学术语,从字面理解就是人潜意识中的自己的形象。潜意识中认为自己在群体中应居的位置或所属的等次。

具有成功的自我意象的人,在任务面前往往有模糊的成功憧憬,在学习或工作中会自发地调动内在的各种积极因素,顽强地向成功的方向努力,一次次地实现预期目标。

少年儿童正是人生形成自我意象的时期,教师要注意塑造学生成功的自我意象。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坚持“肯定成绩,恰当鼓励,具体指导,布置任务(近台阶任务,即跳一跳可以摘到的果子)”。是一种培养学生成功自我意象的有效办法。

例如,某学生按教师的布置做了四个题:第一题对了;第二个题思路还正确,但只做对了前面一部分;第三个题做错了;第四个题不会做。从这次作业看,该生这次成绩属下等。教师个别辅导时,回避下等的结论,而以肯定成绩、体现鼓励、具体指导的方法进行。教师说:“很好!第一题你做对了。第二题你的思路是正确的,中间的这一步要这样……你完全能够做对。第三题咱们一块讨论,理理思路……你是有能力做出来的,下去你独立做做。第四题,老师给你讲一讲……。”最后,教师的结论是“你很有潜力”,并结合这次辅导和学生存在的问题,又布置了几个题。这几个问题有伸手可摘的果子,有踮起脚能够摘的果子,有跳起来可及的果子。由于辅导是在融洽的气氛中进行的,学生是在成功的愉快的心理状态下接受辅导的,学生离开教师后,一般都会按教师的布置做。

一个优秀的教师口中,应无泄气的语言。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学生只要跟老师接触,心理总是愉快的,总能从教师那里获得具体指导和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教师应重视塑造学生成功的自我意象,针对不同的学生,巧妙地创造成功情境,使各类学生都能在成功的体验学习,树立学习的自信心,锻炼学生的毅力,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成功的自我意象。

塑造学生成功的自我意象是教育教学研究中的一大课题。笔者的短文,目的在于引起更多的教师对这一课题的重视和研究,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用,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四有”新人。

很多人都说现在的孩子的确难管、难教,在处理班级的突发事件和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这个过程真的就是一个斗智斗勇的过程。但教育学生绝不是打、骂、训,尤其是面对初一的新生。初三毕业班的学生成熟懂事,而新来的“小朋友”怎样,对我来说,真是一种责任和挑战。他们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很多行为习惯、学习习惯都不同于他们小学六年的所学,所以,我认为首先要让学生融入新的教学模式中,即用情境改造学生心态,引导学生快速上路。

什么是情境改造?情境改造的作用和引导教育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是在积极引导新生尽快适应已经改变的生活、学习习惯,在初一学习中更早成熟起来,认识到初中学习的重要性,主动学习,为以后的学习打基础。

因此,对初一学生的情境改造教育也很重要,以我班为例:

首先,营造一种家庭式的和谐班级氛围挑战枯燥生活。

“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这是徐校长每次班主任例会上都要说的,也是毛校长没学期期末总结里谈到的,更是每一位班主任都熟知的道理:老师如果爱护和关心每位学生,学生就乐于接受他的教育和管理。新生入学后,我便充分利用各种机会与他们接触、交流;课间、饭后找他们说话聊天;在他们遇到困难时,指导他们帮助解决;在他们出现思想问题时,坐下来陪他们谈心,耐心地说服教育;此外,体育课上、运动会上,为他们大声加油、呐喊助威;考试前,陪他们共背共记,同时与他们的家长保持密切联系、配合。虽然嗓子会哑、会晒脱皮、会浪费很多个人时间,但师生情感加深了,也使他们感受到新集体的温暖,从而增强了整个集体的凝聚力。

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生很快用新奇和欢乐取代对陌生环境的焦虑和不安,逐渐的喜欢这个集体并能为这个集体而努力。

其次,制定一套人性化班级管理制度改变古板制度。

班规是对学生不良行为的约束和纠正,正所谓“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于是很多老师会利用通常的强制手段迫使学生遵守校规校纪,但这样多往往会适得其反,让调皮的学生反感,让胆小的学生害怕。应该多鼓励,少惩治,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会为了弥补自己的错误而积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甚至是额外工作。还有一点,“人无完人”,我们应该允许学生犯点错,班规不要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伤害学生的自尊,“鼓励大部分,批评教育小部分”才是我们制定班规的初衷。

需要补充一点,班规的制定要在开学初,定下了就不要随意改变,有了班规就要以规定办事,这样对于新班级,开始阶段的常规工作就能抓得住、抓得好,也能为以后的教育打下基础,班级会积极向上稳步前进。

再者,培养一群充满自信的学生群体挑战学习困难。

自信,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它是对自己能力的清醒估计,是走向成功的起点。要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培养树立他们相应的自信心是必不可少的。

开学初始,很多学生会因为跟不上进度,出现“拖腿”、“瘸腿”现象,严重的还会产生怕学、厌学心理,此时主张学生在自我暗示中培养自信,是有很大帮助的。元旦的时候,我邀请了几位学习成绩优异的毕业生来到班上进行学习经验交流,介绍他们是怎样较快适应初中学习生活的,毕业生的现身说法,对新生是大有帮助的,使他们建立信心,相信自己也会走出阴霾,迎来阳光。除了学生学会自我“安慰”外,外来的信心教育也很重要,例如,期末考前每天放学时,我总会带学生大声喊出“自强不息,勇争第一”的口号,很多老师笑我说我们班在搞传销,其实这样做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更是能凝聚班级的集体荣誉感。

一个班级既有纪律,又有信心,还有目标,这样的班级就是我所要追求的班级。所以情境教育对新生教育和插班生教育作用较大,适合他们的年龄和心理,有助于孩子的成长,班级的形成,更有助于他们心态的成熟。

解决班级难题的方法有很多,我所说的情境改造也是一种摸索,也是一种探求,希望这种方法能给学生带来好的帮助与作用。如何把班级工作做好,我想方法只是一个方面,更关键的是态度。什么样的态度决定什么样的结果,好的态度会给班级带来希望,好的态度更会带来更好的办法,如果每个班主任都能积极挑战班级难题,难就能“迎刃而解”。

我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怀着一颗对学生无私奉献的心,带着对学生全部的爱走上讲台,让学生在教师爱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这一信念不仅是促进我不断成长的内在动力,更是作为一名教师应具备的一切。

陶行之先生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由此可见,教师的爱多么重要啊!教师的爱是一种力量、一种品质,是教育成功的秘诀。可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就没有学生的一切;没有爱,教师的工作也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爱是基础,爱是本质,爱是师德的核心,爱是教师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准则。那么,在德育工作中,如何让学生在师爱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用真诚的爱打动学生

爱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是学生的一种心理寄托,是学生一种内心渴望。教师只要真诚真心的付出爱,不但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温暖之情,而且还很容易打动学生。一旦学生这种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可以增进师生友谊,产生情感共鸣,启迪学生心灵,唤醒学生理智,就可以达到“亲其师、信其师、乐其师”的境界,从而把握成功的教育真谛。

我们知道,在班级里,无论是学习方面,还是其他方面,都有一些表现好的孩子。在老师和学生的眼里,他们都是优等生,老师宠着,同学敬着,在他们的周围只有赞许的目光和激励的话语。可我觉得,如果这些孩子不受到挫折教育的话,他们将来遇到困难时就不能承受得了了。所以,我在必要的时候,也会适当的批评他们,使他们知道自己也有错的时候,应极力改正自己的缺点,使自己更完美。

爱可以使好的学生充满信心,不断改进、提高,积极向上;爱可以使学生精神得到充实,情操得到陶冶,性格得到优化,思想得到升华。所以,只有教师用真诚的爱去对待学生,才能打动学生,教育好学生。

二、用无私的爱感化、关爱差生

在德育工作中,教师不仅要爱聪明、漂亮、健康、学习好的学生,而且还要爱反应迟钝、调皮捣蛋、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杜绝偏爱优生与歧视差生。“植而不修则歪,教而不育则差,育而无方则罔。”在我们的德育工作中,爱要无私!

我认为教师在对待“差生”问题上要以全部心血倾注在他们身上,全心全意,耐心细致地进行转化教育工作,不仅不嫌弃、不歧视,而且多加爱护,对他们常常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持之以恒。善于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这样,转化差生就不再是“老大难”的问题了。

爱是一种纯洁的感情,它不是靠强制,更不是靠利诱培养起来的。只要我们爱差生与爱优生一样,并给予差生更多一点的关爱,也可以使最差的学生也能看到自己的成功,并体验到成功的自豪感和对学习、生活的信心,就能成功感化他们的心灵,从而真正转化差生。

三、宽严相济,显露真爱

宽容与严格是矛盾的统一体。宽容是另一种意义的严格。这里说的宽容是一种教育艺术,是指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过程中的一种策略。它的前提是对学生严格要求,目的是使学生有效的接受真理,承认和改正缺点、错误。教师要对差生“严中有爱”,对优生要“爱中有严”。

孩子毕竟是孩子,总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不能只用严厉的批评、叫家长、写保证书等简单、粗暴的办法来压服那些屡教不改的学生,这样往往会适得其反。只要我们捧着一颗宽容的爱心对待他们,他们也会在爱的力量下变聪明,会进步的。推心置腹,以诚相见,充分尊重相信学生,是师爱的表现。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就是这个道理。

学生不是完人,更不是超人,犯错误是学生的特权,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正常现象。我们只有对他们“严中有爱,严中有爱;严而有度,爱而有方”,就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实现教育的目标。

四、将心比心,以爱换爱

美国学者戈尔曼说过:“不能识别他人的情绪是情商的重大缺陷,也是人性的悲哀。”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做个有心人,用“将心比心”这一方法,去实现“以爱换爱”的目的。

师生之间的沟通,教师要以情为重。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顾及到学生的感情。这样才能引起师生双方情感上的共鸣,无疑利于师生双方的有效沟通。

教师用“将心比心”的方法,实现了学生“以爱换爱”的目的,对我们今后的德育工作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

综上所述,说明了教育的本质是爱。在德育工作中,教师只有懂得爱自己的学生,才能有巨大的热情去爱事业,进而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德育工作是一项充满挑战性又具有爱心的工作,教师要不断地完善自己。同时还要不断致力于自我教育,才能教育好别人。我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怀着一颗为学生无私奉献的心,带着对学生全部的爱走上讲台,让学生在师爱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这一信念不仅是促进我不断成长的内在动力,更是作为一名教师应当时刻谨记不能丢弃的精神支柱。

七年级班主任德育论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班主任德育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xxxx-xxxx学年度第一学期即将接近尾声了。回想这一学年我和同学们一起走过的点点滴滴,一种莫名的感觉油然而生,说不上是得意还是遗憾!学生到学校来不仅是学习,而且是来生活,他们要在这里获得知识,寻找友谊,学会生活,形成个性。因此,作为班主任,首先要组建和培养一个好的班集体,让每一位学生都在这个集体中快乐地度过每一天,每天能快乐充实、有所收获。虽然我对班主任工作没有经验,但我还是要求504英语班各方面的表现决不能差。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对于这个班的班主任工作,我也作了很大的努力,个中艰辛与困惑,仅用酸、甜、苦、辣不足以概括!当然,经过一年的磨砺,对班主任工作也有了自己的经验和体会,也取得了点成绩!

一.把班级管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在班干部队伍的建设方面。当前,保姆式班级管理模式在中小学中是相当普遍的。班主任的统揽包办令学生失去了很多锻炼的机会,班主任们也因之弄得顾此失彼,焦头烂额。勿庸置疑,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奋斗在教学第一线的班主任们依然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教研等,这些教学环节必不可少。特别是英语口语教师,单是辅导和训练学生口语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若在班主任工作上还要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其势必造成教学工作与班主任工作两相误,吃力不讨好。我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还须把保姆式班级管理机制转换为遥控式班级管理机制,即是班主任把班级管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班级管理,让他们在集体中当家作主,而班主任通过宏观调控来支配班级的正常运转。遥控式班级管理机制的关键是培养一大批能力过硬的学生干部。而传统的班主任指定方式或者因学生曾有官史而想当然的任命方式所组建的班委会总是差强人意,这种做法只能使一小部分的学生拥有锻炼的机会,对其他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为了让更多学生都有机会锻炼,本学年我尝试了一种新的培养学生干部的制度,即竞选学生干部制。这种制度是由学生自荐,由自荐者向班主任提交自荐书,班主任安排他们在班会课上公开演讲,然后要求全体学生选出自己最信得过的同学为班长及班委。班委成员产生后,就以班长为龙头,根据班委会的岗位设置,组建班委会。

另外,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班干部是旗帜,是班级的领路人。因此,平时比较注重班干部“榜样”的树立与完善,严格要求班干部以实际行为来影响学生,用具体的形象给学生树立榜样。这对学生有巨大的感染力、吸引力和鼓舞力。在本学期学校的各项活动中,我班各方面都有突出人才,也有突出贡献,例如在校运动会中我班获得三专组全校第五名;在学校广播体操比赛中我班获得全校第一名。可以说综合评估达到了“文明班”的标准。这是同学们团结一致、共同努力的结果。这当中,班主任与班干部起了不可忽视的榜样作用。虽然班主任的榜样作用是最有震撼力的,但也是受时空的限制的。而好的班干部可使我事半功倍,班干部是我的得力助手,使我在与不在一个样。所以,发挥班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挑选一批严于律己的班干部,充分发挥他们的管理能力和榜样作用,这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又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的管理能力,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张一谦是体育委员,忽有一天他罢工了。原来,有些学生表现比较懒散,使其失去了信心。我指导他,首先你自己认真做好你那一份工作,树立一个好榜样,然后再监督其他同学完成任务。在这过程中,假如他们不上操不做操的时候,你自己先带头做。数次以后他们肯定会有所改变。仅一星期,同学们以前那懒散现象没有了,我班的出操率全系第一。

二.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

心理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上互相容纳,即理解对方,接受对方,能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师生心理之间如能有沟通之桥飞架着,那很多事情都会迎刃而解。加强师生间的心理沟通,集全体学生聪明才智于一体,将有助于建设一个富有生机活力的班集体。师生之间心理沟通的重要,可以说,它是班主任搞好班级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对师生而言,心理沟通就是学生能理解教师对他们教育要求的合理性和正确性,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育指导和帮助,并且化为行动;教师能理解学生言行产生的背景,透视学生言行的真正动机,体谅其具体环境,知其所想,在情感上,师生之间互相接受,将心比心,不曲解对方。 一个十分有趣的教育现象是:有的教师温文尔雅,却能叫那些顽皮不驯的学生听话;有的老师批评学生,能叫他心服口服;有的老师批评学生却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这些现象是令人深思的,它除了说明思想教育工作要注意方式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教师热爱学生,满腔热情地真诚帮助学生,学生理解老师的一番苦心,愿意接受老师的教导,这是一种相互理解的新型师生关糸,体现着心理上的相互沟通。因此,可以肯定地认为,师生心理沟通是教师打开学生心灵天窗的钥匙,是教育成功秘诀之一。

“子不孝,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流传了上下五千年。刚毕业出来,我对学生要求特别严,学生有了问题,动不动就批评,甚至于请家长,不给学生一点喘息的余地。学生见了我就如老鼠见了猫,怕得不得了。相处的时间长了,却发现“严管”之下似乎无“强兵”:一是学生成绩上不去,二是班上纪律差(特别是科任老师上课的时候);三是学生之间关系不融洽,没有班集体概念; 四是学生无上进心,缺乏创新思维,没有自信心。

我管得这么严,却没有良好的效果,我百思不得其解。经过细心观察,仔细揣摩,我终于发现了端倪。原来,教过严,师亦过。

首先,因为管得太严,学生害怕老师,有问题不敢问,有疑不敢质,长此下去,尘封了学生的思考力,也尘封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他们在我用“威严”修建的道路上迈步。课堂变成了纯粹的“填鸭式”教学,或者学生们身在教室,心在外,我所面对的是一群不敢动的“木头”。

其次,学生们服的是老师的批评,服的是老师的严厉。可是,我的批评从来没有动摇过他们的内心世界,没有给他们建立一个正确的学习观、生活观、道德观。相反,在他们的头脑中,我的行为,我的语言已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我今天处理事情的方法,明天就成了他们解决问题的手段。这种激进行为在同学之间有矛盾的时候、其他老师上课的时候表现了出来。久而久之,学生之间的关系不融洽,进而导致整个班集体缺乏凝聚力。

再次,在一个个体相互独立的班集体中,学生之间缺乏友谊,班级之内没有良好的人情氛围。学生遇到了挫折,得到的是同学们的嘲讽,老师的批评,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有了错误,就会缺乏改过自新的勇气。学习上遇到了挫折,就没有上进的动力。长此下去,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影响了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形成。

为改变这一点我开始和学生经常的聊聊生活聊聊理想。不时的问寒问暖。设计一些如“我爱老师,老师爱我”“班级是我家”等主题班会加强彼此的了解,并经常强调同学之间的团结,现在我和学生之间不再陌生了,同学之间也多了几分深情。

在加强“问题生”的管理方面。我认为,正确对待问题生的逆反心理,是教育成败的关键。每当教师谈到学生“逆反”“不听话”,就会产生该生是钉子,是令人头疼,棘手的差生的念头。但我认为逆反心理有他积极的一面。其一,有些逆反的言语和行为能不断地改进我的工作和管理的方法。有一阵子,每当班级自习课纪律不好,就进行说服教育。连续几次,不但没有效果,而且一些学生明显表现出一种逆反的抵触情绪。我就自我反省,感觉到:不守纪律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老是打断他们学习的思路,自然会使有些学生产生反感。因此我就调整了方法,使得批评教育更具有针对性,收效颇佳。其二,有些逆反的行为有助于完善班规班纪,使得制度更具可信度和可行性。因此,我们应该分析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根源,积极的一面要鼓励,消极的要说服教育,决不能只要学生有逆反心理就“一棍子打死”。总之,我们不能以对立的心态来对待问题生的逆反心理。而应该坐下来,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给他们以朋友的关心、期待和信任。同时要帮助学生认识本身的优势和不足,并提出一定的措施,发扬优势,克服不足。这样就很容易和他们沟通,取得他们的信任,渐渐地调整好他们的心态。这有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再次,在培养学生自身“修养”“能力”方面。 谁都承认,学习成绩对于学生来说永远是最主要的。但谁都不会否认,学生仅仅学习成绩好是不够的。因此,我在抓学生学习的时候,也不敢忽视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个人都是一块料子。成功者与落泊者,并非命运使然,两者之区别,在于人的勤奋及其潜力是否充分挖掘。在教育实践中,我利用每周一次的班会课,以主题班会的形式,以“友谊永存”、“珍惜每分钱财,让班级充满勤俭的风潮”、“勤奋是成功的基础”等主题 ,从学生自身的立场出发展开讨论,加强教育,帮助他们克服“拜金主义,重利忘义,忽视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德的培养”等不良行为,端正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关系,净化自己的心灵,陶冶情操。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在非智力因素中的潜能,并将这一认识转化成学习的精神动力,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从而搞好学习和品行。平时,我还经常地单独和学生谈心,了解其内心世界,注意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适当地给予表扬和肯定。在提高其认识、诱发其情感的基础上指导其行为,使学生将责任感内化为自己的要求之后,再外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

最后,在学生与科任教师之间架桥梁方面。平时,我还比较注重和其他科任教师密切配合,了解本班学生学习各科情况,并把本班同学的情况介绍给每一位科任教师,使科任教师对被介绍的同学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学过程中自然流露出对这些学生的关心、爱护、期待和信任。学生有了这些“暗示”,会从内心产生一种被关怀被信任的喜悦感和幸福感,从而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育,配合教师的教学,提高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从而搞好学习和培养良好的品行。并掀起学习的热潮,完美自我形象、班级形象。遗憾的是,学生偏科思想仍较严重,普遍喜欢语文及其他主科,对其他各科还是老观念不太重视。我相信,这一学期在我的带领下,在全班同学的努力下,我们班正朝着更加优秀的道路前进。我们将不管在学习上还是在其他方面都会取得更加优秀的成绩。我也希望,他们因为有我这样的班主任,每天都能快乐充实。

1少用批评多提醒,分析利弊,促成长

润物细无声,一个眼神,一个手势能解决的问题,就不要轻易批评。我班有个学生上课爱讲话,对此,我没有批评他,而是在多次巡堂过程中,用眼神提醒他。事实证明这样无声的教育让他收敛了不少。另外,我利用课间时间与该生的闲聊,在轻松愉快的交谈中拉近师生间关系,这时才提出他上课讲话的小毛病,该生欣然接受了老师的`教育,并主动配合老师一起分析该问题行为的弊端。在分析过程中,我暗示该生拥有聪明才智,但由于他上课讲话,导致听课不连贯,知识链断层,所以有些数学题做不出来。面对老师这种无声的提醒,友好的沟通,该生上课爱讲话的问题行为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学习上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2理解孩子的行为,成为孩子信任的朋友

每个人犯错的人都有一定的负罪感,尤其是平时表现良好的学生。批评能够制止他的这个不良行为,但是,也许以后他就不再向老师敞开心扉了。七年级第二学期开学那天,同学们都在热火朝天地大扫除,我班班长向我汇报班上的"特别情况"。原来班上一位比较内敛的男生,在学校新种的小树上刻了一位女同学的名字。我当时心一惊:不好,早恋问题来了。早恋问题一向是比较复杂的教育问题,加之该生性格内敛,教育工作不太好开展。通过慎重的思考后,我决定找该生谈谈。一路上,他半低着头,神情紧张,似乎已经认识到问题所在。这么一个敏感的孩子,他已经意识到自己错了,我又怎么忍心劈头就批评他呢?于是,我巧妙地开始了我们的交谈:XXX,你很讨厌YYY同学吗?他很惊讶,回答道:不是啊。打破沉默后,我接着问:那你喜欢她吗?他说:不是啊。他的回答让我放下了心头大石,如果后面的回答是支支吾吾地,那很有可能是早恋了。可是,他的迅速回答让我意识到他并不是早恋了。这时,我便直接问他,树上的名字是不是他刻的,他一口承认了。我并没有批评他,而是说:"你不是故意这么做的,是吗?"他立马答到:"是的,我不是故意的。"老师的理解让他放松了许多。他不知该怎么解释自己的这种行为。我便引导道:"老师相信你不是故意的,你平时表现良好,上课积极发言。但你知道吗?小树也有生命。很多游客旅游时会在树上,景区留下:某某到此一游,我们都唾弃这种不文明的行为。你在小树上刻同学的名字,不跟他们一样吗?你是否一时兴起,没考虑过后果呢?"他马上接上:"老师,我确实是没有想到那么多的后果。"该生态度诚恳,我便鼓励道;知错能改是好孩子。并鼓励他多与老师沟通。这个以往遇到老师头都不敢抬的男生,现在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见到我都会热情主动地喊一声:黄老师好!

3融表扬于教育当中,激发孩子积极改正错误

为了提高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在管理班级中我很重视培养一支得力的班干部队伍,让学生管理学生。我班有一名胆大敢管的班干部,在管理班上学生时,有名调皮的孩子不听管,并出言顶撞。受不了别人的顶撞,俩人就在语文课上吵起来了。课后向我禀报此事。作为一名班干管好班里纪律是负责任,值得表扬的行为,但没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在课堂上与同学吵起来又是失职的表现。对此,我先是肯定了对班集体的热爱和责任心,再跟她分析出言顶撞的原因。是语文科代表,在语文课上讲话,多番提醒,但并不理会,很生气,骂了几句,还说下课要报告给班主任。也不示弱,开始小声吵,后来大声吵。说怕影响老师上课,不报告语文老师,那后来的吵架就彻底违背了自己的初衷了。我从平等沟通、情绪控制方面引导她,教育她换位思考,让她找到这种反常行为的原因,认识到,的过激行为与自己的不当管理是有直接原因的。意识到要做一名成功的管理者,先要管好自己,除了纪律、学习,还包括自己的情绪。要想别人服从自己的管理,要学会换位思考。

4以理服人

成绩优秀的学生也有出现问题行为的时候。初二第二学期,我班一名成绩优秀的学生理了个"子弹头"来到学校。这名乖巧的孩子也是一名有个性的孩子。这样的发型违反了学校的要求,属于"奇形怪发",我把他叫出课室,让他下午就回去重新理一理。他只是垂头丧气地回到了课室。我原以为下午他会处理好这件事,没想到下午他还是顶着原封不动的发型坐在课室里。我又把他叫了出来,他没讲话,递了张纸条给我:我认为这个发型并不是老师认为的"奇形怪发",雷锋有"钉子"精神,我剪这个发型就想让自己跟雷锋那样有"钉子"精神。但如果老师能以理服我,我就按老师的要求去做。他是个明理的孩子,于是,我跟他摆事实讲道理,把各种利弊都摆到他面前,最后他心悦诚服地说:"老师,我今晚就去重新理发."班主任要用心,深入地了解我们的学生,走进他们的世界,这样,所有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教师是一个面向人的工作,做人的工作没有固定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我想,只要我用心、细心、真心地去对待他们,对待每件事,这育人的工作也没有那么难!

德育论文2000字中学

《浅谈当前中学生德育教育》

【摘要】进入新世纪,面对新型的学生,在信息化、网络化的当今社会,学生处在开放、复杂、浓郁的多渠道文化氛围中。青少年正是长身体、学知识的最佳时期,又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的可塑性最强,既是容易接受正确教育而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时期,又是容易受到不良影响的时期。在部分学生身上呈现出: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缺乏正确的道德评价标准;缺乏树立民族进步所需要的精神支柱和对社会、对民族的责任感,迷惘、自私(甚至堕落)等不同程度的思想错位现象。现就其现状,成因及教育对策,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德育;师德;信息化;网络化;心理健康;德育素质;参与

一、德育教育现状

现实中有许多种教育与发展,而且任何一种都具有自己的重要性,不过道德教育在它们当中应该首屈一指。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而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师所奉行的宗旨在于培育人类德行。但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速,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中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却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具体的说,从上到下相关教育部门都普遍重视德育教育工作,但实效性很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尴尬的现状呢?构成德育教育系统的三个因素――社会、学校、家庭,各自为阵、相互推诿、缺乏默契,从而出现了诸多问题:

1.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接二连三发生的暴力案件令人触目惊心,缺乏社会意识。

2.厌学队伍日渐扩大,据对部分学生抽查,近20%的学生不爱学习、不想学习,他们大部分抱有读书没用的想法,认为只要有钱便可畅行天下,俗语有云“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老爸”,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置之不理,荒废了学业,缺乏责任意识。

3.日常行为极不规范。在校园经常听到学生胡侃,什么社会上的“行话”、俗语如行云流水脱口而出,脏话臭话随口流露(这部分人不排除女生),缺乏自我约束能力。

4.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观念淡薄。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长辈的溺爱教育,使他们中的许多人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不顾他人,只求权利,不尽义务,只乐意享受,不愿创新,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却不能以礼待人,只知爱幼,不知敬老。只知有己,不知忠诚国家,民族情感冷漠。缺乏民族自尊心,缺乏仁爱之心。

二、产生如此现状的原因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为未成年人学习世界先进文化提供了重要机遇。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和各种文化娱乐场所的快速发展,为未成年人开拓了获得知识的新领域,丰富了文化娱乐生活,但含有色情、暴力、恐怖、赌博、愚昧迷信的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随之乘隙而入,严重腐蚀着未成年人的心灵。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欺欺诈活动屡禁不止,给未成年人成长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2.家庭教育状况令人担忧。

去年,我参与了《南陵县农村初中生思想现状的调查》课题的调查与研究,在对部分农村在校学生家庭教育状况的调查显示:单亲、重组甚至畸形家庭2.5%,家长用物质刺激教育孩子37.5%,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在外,受隔代教育65.5%,家长重智轻德28%,学习生活基本无人照顾近2%,家长言行不能起表率作用32%,用惩罚、体罚对待孩子犯罪的家长34.8%,家长作风严重,缺乏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54%,家长有爱好搓麻将,赌博等不良习惯32%。从资料中可以看出家庭中的不良环境,家长的不良行为不仅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效果甚至对孩子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3.学校的德育理论与实践脱节。

学校的德育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近几年来,素质教育“轰轰烈烈”,但在中考的指挥棒的作用下“应试教育”余音未绝的客观现实,使得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轻德现象十分普遍,甚至有愈演愈裂的趋势。

三、如何对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1.加强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内容,讲道德是做人的起码原则,中学生道德教育主要是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初步的职业道德教育,具体表现在坚持“五爱”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师在此过程中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是“以身作则,以身示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应以伟大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去感化学生,让学生耳濡目染,最终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紧抓心理健康教育。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二者不可偏废。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往往具有情绪不稳定,意志品质薄弱,性格尚未定型,以及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的特点。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关键要做到:增强学生交往能力,培养丰富的情感和健全的情绪,以及较强的自制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3.经常对他们进行理想人生教育。理想是学生的灵魂。德育工作的首要课题是对他们进行理想教育。通过教育使他们树立远大理想,明确奋斗目标,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健康的思想品德。经常利用班会课时间、第二课堂、社会活动等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理想人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充分利用报刊杂志、电视、互联网有关内容对他们进行理想教育。

4.寓德育教育于学科教学之中。我担任政治科教学。教学中,结合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激发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他们为祖国富强而奋发学习的社会责任感。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谦虚谨慎、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这样,学生不仅能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而且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5.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日常多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以朋友般的方式跟他们相处。这样就会使他们有一种对老师的信任感、安定感、亲人感。而且学生有一个心理特点,老师跟他们相熟、经常关心他们,会使他们有“学不好会对不起老师”的感觉。我多年的观察得出结论:一个与学生亲密的老师,他上课时无论是纪律还是学风都特别好,甚至连缺交作业的现象也少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上得去。

6.经常与家长联系和沟通。教育学家研究得出结论,影响学生思想有三个方面: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续,是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的。一个环境好的家庭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促进作用。相反,一个不健全的家庭对学生的成长会起消极作用。充分利用电话、手机、互联网与家长保持联系,跟家长沟通。当了解到学生有不良行为习惯时,可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思想工作,使学生及时改正。

7.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活动。历史早已证明,培养出一个品德优秀的人对社会的安定、进步是一个贡献;而培养出一个品德低劣、法制观念薄弱的人对社会是一个危害。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并非是朝夕间的事,一定要持之以恒、多渠道、多形式的开展法制教育活动。例如,捕捉报刊、杂志、电视及互联网等有关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守法意识。

8.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经常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了解社会发展变化,让他们目睹社会的进步、昌盛,使他们更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更加拥护改革开放,从而提高了他们的政治思想素质,这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提高适应学习化社会所需要的文化科学知识,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科学精神,形成科学态度,学会科学方法。

总之,任何的德育工作者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时,必须做到“严、勤、细、爱”四个字,持之以恒、多渠道、多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为我国公民的素质提高打下牢固的基础。“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多一丝爱心、多一丝宽容、多一份鼓励、多一份理解,给他们的成长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

参考文献:

[1]崔景贵.后现代道德教育观述评[J].山东教育科研,2001(11)

[2]黄向阳.《德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林燕君.在德育过程中开展实践性教学的意义和实施[J].文教资料,2006(5)

初中经典的德育论文

现代德育内容并不是单方面道德层面教育,包括思想教育、德育、爱国主义教育、价值观教育及心理承受力等。一起来看看初中经典的德育论文吧!

摘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当前初中教育的主流仍然是应试教育模式,而初中德育,对青少年学生个体的生命体验与内在精神关注不够,德育的痕迹过深,德育活动的功利色彩太浓。本文分析了当前初中生思想道德和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初中德育教育的创新教学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德育教育;创新;教学方法

前言:

德育内容的泛化、德育对象的物化和德育方法的非生理化,使我们的教育者自觉或不自觉的、理性或非理性的在以非道德的方式实施着道德教育。原本应极具生命活力的道德活动蜕变为盲目的对规范与守则的遵从与机械呆板的行为操练,学生中普遍出现了道德人格的双重性与大量道德行为的两面性,导致初中德育的低效甚至无效。

1当前初中生思想道德和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未成年人产生了道德价值观念的困惑和冲突:

我们面对一个充满挑战、困惑与机会的世界,伴随着社会发展与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其观念的变化对既有的道德价值观产生了冲击,一部分人日益感到精神上的失落和道德上的无助,进而导致行为上的失范。在成人中出现的精神与思想危机通过种种形式又影响到相对封闭的校园,影响到未成年人的心灵世界,并演变为严重的社会问题。通过大量的观察和体验,初中学生发现了成年人的言行不一致,发现了书本上写的跟人们做的有很大的差异,包括家长和教师。这种观察和体验,这种差异的发现,使初中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发生了变化。使初中生在信仰上产生了困惑与冲突,因此初中德育的实效性逐渐变差的原因就在于此。

1。2初中生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协调性更加突出:

初中生心理健康和青春期心理问题增加。近年对中学生心理测试发现,存在较严重心理问题需要心理治疗的学生占总人数的15。1%。初中学生存在较严重心理问题的比例高于高中学生,初中为16。2%,高中为14%。对城市和农村存在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初中学生进行比较,城市为17。5%,农村为14。9%。少年学生生理上的早熟已是普遍现象。除去物质上的外部刺激因素,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来自外部文化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现代社会中影视、各类大量描写“性知识”的书刊、互联网中种种色情信息,都对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初中生学生不仅对现实社会中既有道德价值观念产生了怀疑,还对人的生存意义产生了怀疑,过早地思考着生命的根本问题。但这样沉重的哲学命题,对未成年人来说,是一个何等沉重的精神负担。因此,学生的心理问题增多,学生自杀、出走的报道多见于媒体。

2初中德育教育的创新教学方法

2。1构建学校德育目标新体系:

道德的发展是一个前后连贯、相互联系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有过程又有创新。当前的初中德育,已经不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有必要打破僵局,重新构建多层次、多序列的学校德育目标体系。德育目标的多层次,就是在同一目标下确定不同等级学校、不同年段班级、不同年龄学生高低不同的德育要求,形成符合学校、班级、年龄实际的标准。德育目标的多序列,就是把同一目标中的不同层次,按其高低不同的要求,顺次形成一个承前启后的体系。根据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初中阶段学生作出不同层次的德育目标系列要求,认识到单一德育目标体系在现实情景之下的不适,而对已有的学校德育目标体系进行调整以解决学校德育的实效性。中学德育目标的层次序列可以根据年级分别列出“理想信念方面”、“道德品质方面”、“作风素质方面”等。突出学校德育的两大特点,即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形式更强调实践体验,使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学习同思维发展结合起来。使德育目标层次清晰,具体明确,认知和实践相统一,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

2。2让德育回归生活:

生活是教育的需要和源泉。长期以来,学校的德育有远离生活的倾向,“口头德育”、“说教德育”丧失了德育的生活性、生动性和实践性,难以真正把学生德育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所以,我们要构建起以社会现实生活为基础,以学生的学校生活、社区生活、家庭生活为途径,以学生情感体验为中介,以学生日常生活为内容的德育模式,在引导学生学习生活知识和生活技能,体验生命的意义,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成为热爱生活、言行一致、有责任感和创新意识的新一代。除此之外还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2。3强化德育队伍建设:

各校都要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德育工作目标责任制。健全德育工作领导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形成校长亲自抓,分管校长具体抓,共青团、少先队组织配合抓,政教(德育)主任、班主任、全体教师共同抓的学校德育工作机制。试行副班主任制度,增加德育队伍的力量,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开展师德论坛、师德巡回报告等活动,树立师德新形象。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德育数教师的身教最有效,教师是学生的密切接触者和直接影响者,一言一行都给学生提供了德育信息,所以教师的身正垂范是提高初中生德育有效性最重要的环节。

2。4下功夫做好“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

要教育转化“问题学生”,一定要有专人化时间去做这项工作,明确责任、目标和方法。我们提倡初中生实施德育导师制度,让最需要教育帮助的学生都有一位自己最信得过的老师在思想上得到帮助,行为上得到指导。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组织他们参加各种文体、艺术、科技、制作等兴趣活动,让他们重新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消耗在这个年龄必须消耗的能量,实现各自的表现欲望。对他们取得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克服自卑心理,然后引导他们逐步把一部分精力转移到文化课的学习上来。“问题学生”的转化虽然很难,但只要学校领导和教师有这个意识,明确教育转化责任,舍得化时间精力,运用“问题学生”帮教转化规律,像抓学校的升学率那样抓“问题学生”的转化,是完全可以达到目标的。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目前初中德育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果再不采取有力措施,我们的下一代就不可能担当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就可能成为泡影。因此初中生德育教育的创新成为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迫在眉睫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楚营颖。初中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5(72)。

[2]余清训。初中德育教育创新研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2(04)。

  • 索引序列
  • 明德中学德育论文
  • 中学德育论文
  • 中学德育教育论文范文
  • 中学德育论文100篇
  • 德育论文2000字中学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