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32

qingkong88888
首页 > 期刊论文 > 明德中学德育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Rainniebaby

已采纳

朱熹德育思想问题研究论文

朱熹重视教育对于改变人性的重要作用。他从“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出发来解释人性论,提出了人性就是“理”,就是“仁、义、礼、智”封建道德规范的观点。他说:“性只是理,以其在人所禀,故谓之性。”

与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相联,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他说:“古之圣王,设为学校,以教天下之人。……必皆有以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而后已焉。”在朱熹看来,要克服“气质之偏”,革尽“物欲之蔽”,以恢复具有的善性,就必须“尽人伦”。所以,他强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也明确把上述五伦列为“教之目”,置于首位,指出“学者学此而已”。

从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的思想出发,朱熹严厉抨击了当时以科举为目的的学校教育。

他认为:“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然而,当时的学校教育却反其道而行之,士人“所以求于书,不越乎记诵、训诂、文词之间,以钓声名,干利禄而已”,完全违背了“先王之学以明人伦为本”的本意。他尖锐地指出:这样的学校,其名“虽或不异乎先王之时,然其师之所以教,弟子之所以学,则皆忘本逐末,怀利去义,而无复先王之意,以故学校之名虽在,而其实不举,其效至于风俗日敝,人材日衰”。因此,他要求改革科举,整顿学校。朱熹针对当时学校教育忽视伦理道德教育,诱使学生“怀利去义”,争名逐利的现实,以及为了改变“风俗日敝,人材日衰”的状况,重新申述和强调“明人伦”的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朱熹的教育思想在他的完整的理论体系中是一个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并贯穿到他整个的学术活动之中,身体力行。1173年,朱熹作《重修尤溪庙学记》,并为尤溪学宫题写《明伦堂》匾额,也体现了他的这一教育思想。朱熹19岁登第后,除了在地方上当官7年(一说9年),在朝任侍讲46天,四十多年都在致力于讲学传道,著书立说。朱熹一生从事教育,教化民众,可谓桃李满天下。据《紫阳朱氏建安谱》记载,朱子门人可考者有蔡元定、真德秀、彭龟年等321名,不仅具名姓,且附列简历。明人伦的教育思想在他本人的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佐证。同时,他对当时学校教育和科举制度的批评也是切中时弊的。朱熹提出教育分两个阶段,8至15岁入小学,15岁之后入大学。“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朱熹主张以小学而言,主要是“教之以事”,如“礼乐射御书数,及孝弟忠信之事”。至于发掘和探究事物之理,则是大学教育之任务。“大学是穷其理”,“小学是事亲事长且直理会那事,大学是就上面委曲详究那理,其所以事亲是如何,所以事长是如何”(《朱子语类》卷七)。故若小学能受到很好的教育,“便自养得他心不知不觉自好了,到得渐长更历,通达事物将无所不能”(同上)。朱熹的教育主张,跟他的教育目的论是密不可分的。其教育目的论是以儒家的伦理道德学说为基础,认为教育目的在于明人伦,所谓“先王之学以明人伦为本”。(《近思录》卷九注文)同时,他主张学校要培养“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的人才。他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明确指出:“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利禄而已也。”在《玉山讲义》中又说:“故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辑语言、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禄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充分表现了朱熹办学的目的,这也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主要方面。结合当今的九年义务教育来看,许多十五六岁的学生上完初中就失学了,很让人担忧。我们的教育体制和学校教育是否有值得人们深思的地方呢?

道德教育是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朱熹全部教育思想的精华亦集中于此。朱熹十分重视道德教育,主张将道德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他说:“德行之于人大矣……士诚知用力于此,则不唯可以修身,而推之可以治人,又可以及夫天下国家。故古之教者,莫不以是为先。”就是说,德行对人有重大意义,不仅可以修身,而且还可以推而广之去治人、治国。因此,古代的教育者都把道德教育置于优先地位。反之,如果缺乏德行而单纯追求知识,人就会像离群的“游骑”,迷失方向,而找不到归宿。

他常以孔子所谓“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这句话来教育学生,且认为“此是古今学者君子小人之分,差之毫厘,缪以千里,切宜审之!”(《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一)他坚决反对“学圣贤之理,为市井之行”的人。当时许多读书人都把做学问看作是中科举,猎取官禄的阶梯和资本,朱熹对此是极为反对的。他提倡所谓“复天理,灭人欲”,实质上是以儒家的道德伦理来教育学生,“使之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而得朝廷之用”(《濂洛关闽书》卷十六)。朱熹始终把德育放在领先的地位,把德育与智育融为一体,既教学生以知识,又教他们怎样做人。在他看来,小学教育是基础,是“培根”的工作,故从小向儿童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尤其重要。

朱熹认为,儿童必须学习和掌握的“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畏隆师之道”方面的伦理道德皆蕴藏于儒家经典之中。“道之在天下,其实原于天命之性,而行于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其文则出于圣人之手,而存于《易》、《书》、《诗》、《礼》、《乐》、《春秋》孔孟氏之籍”(《朱文公文集》卷十八《徽州婺源县学藏书阁记》),因此,儒家经典乃小学教育的基本内容。

朱熹平生编写的大量著述中,儿童用书占有很大的比重。如《论语训蒙口义》、《易学启蒙》、《小学》、《四书集注》等,都是他亲自编写的儿童读物。特别《小学》和《四书集注》,一直为宋末和元明清三代六七百年间封建统治者作为正统的小学教材。

朱熹编写的这些儿童读物,都把宣扬儒家思想放在首位。如《小学》一书乃博采六经、史传以及孔子后学著作中有关忠君、孝亲、守节、治家等内容的格言、故事、训诫等编写而成,集中反映了儒家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正如朱熹自己所言:“修身大法,小学备矣”、“后生初学,且看《小学》之书”(《朱子语类》卷七),那是做人的样子。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还拟订了许多道德教育规范:“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处事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已。”并强调“学者学此而已”(《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四)。朱熹又在《德业相劝》中说:“德谓见善必行,闻过必改。能治其身,能治其家,能事父兄,能教子弟,能御童仆,能肃政教,能事长上,能睦亲故,能择交游,能守廉介,能广施惠,能受寄托,能救患难。能导人为善,能规人过失,能为人谋事,能为众集事。能解斗争,能决是非。能兴利除害,能居官举职。”上述列举的这些“能”,要是真能做到,那就成为一个尽善尽美的人了。这虽是朱熹写的《增损吕氏乡约》一文中的条文,但也可以说是朱氏的道德教育观的基本内容。

至于德育的方法,在朱熹看来,青少年德育最突出的特点是“先入为主”。他认为青少年思想单纯,最易受社会上各种思想影响,一旦接受了“异端邪说”,再教以儒家伦理道德思想就会遇到抵触。可是,“非礼之端不能禁外之不来,而能禁内之不往”(《续近思录》卷十二),是故只要我们把“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只要“先入为主”,就可免“扦格不胜之意矣”。(《小学集注·原序》)朱熹强调婴儿坠地之后,乳母之教,尤为重要。长到6岁,要教以数目、方名等浅易知识。8—15岁为小学阶段。“人生8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大学章句》)。朱熹主张家长对青少年必须严格管教,切不可使其娇生惯养。如果“从幼便骄惰坏了,到长亦凶狠”(《小学·嘉言》)。所以家庭教育不可有丝毫放松。为便于教育从幼年抓起,朱熹亲自为儿童编写了一本《童蒙须知》作为教材之用。

朱熹继承了孔子关于“少时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看法。他认为只要使青少年日常一言一行都能遵循一定的礼仪守则和规范去做,日子久了,自然会形成习惯,长大成人后就能遵守伦理纲常而不违。可见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习惯是儿童道德品质养成的关键所在。

如何能有效地培养青少年的道德行为习惯呢?朱熹认为须从具体的日常事务入手,所谓“圣贤千言万语,教人且从近处做去”(《朱子语类辑略》卷二)。为此,他主张培养青少年道德行为习惯最好的方法就是把社会伦理具体化和条理化,让青少年遵照履行,为使他们“洒扫应对,入孝出悌,动罔或悖”(《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六)。朱熹在其撰写的《童蒙须知》中,对儿童衣服冠履、言谈举止、待人接物、洒扫应对、读书写字等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准则都按照儒家的标准作了具体规范,比今天的《小学生守则》还要细致,要求青少年遵循不违,诚履笃行,庶几将来“自不失为谨愿之士”,甚而“入于大贤君子之域,无不可者”(《童蒙须知》)。

朱熹虽然强调青少年的“行”,但并不等于说不重视“知”。他认为要形成青少年的良好道德行为习惯还必须同时向他们灌输社会伦理道德观念,这正如他所指出:“为学之实,固有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然欲行而未明于理,则其践履者,又未知其果何事也。”(《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九,《答曹元可》)他形象地以眼睛和脚的关系来比喻行和知二者的关系:“知与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朱子语类》卷九)行与知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四

朱熹关于道德教育的方法,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曰立志。朱熹认为,志是心之所向,对人的成长至为重要。

因此,他要求学者首先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问为学功夫,以何为先?曰:亦不过如前所说,专在人自立志”。人有了远大的志向,就有了前进的目标,能“一味向前,何患不进”。如果不立志,则目标不明确,前进就没有动力,“直是无著力处”,他说:“所谓志者,不是将意气去盖他人,只是直截要学尧、舜。”又说:“学者大要立志,才学便要做圣人,是也。”

一曰居敬。朱熹强调“居敬”。他说:“敬字工夫,乃圣门第一义,彻头彻尾,不可顷刻间断。”还说:“敬之一字,圣学之所以成始而成终者也。为小学者不由乎此,固无以涵养本原,而谨夫洒扫应对进退之节与夫六艺之教。为大学者不由乎此,亦无以开发聪明,进德修业,而致夫明德新民之功也。”由此可见,“居敬”是朱熹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

一曰存养。所谓“存养”就是“存心养性”的简称。朱熹认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善性,但同时又有气质之偏和物欲之蔽。因此,需要用“存养”的功夫,来发扬善性,发明本心。他说:“如今要下工夫,且须端庄存养,独观昭旷之原。”从另一方面来说,“存养”又是为了不使本心丧失。“圣贤千言万语,只要人不失其本心”,“心若不存,一身便无主宰”。同时,从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来说,“存养”是为了收敛人心,将其安顿在义理上。

一曰省察。“省”是反省,“察”是检察。“省察”即是经常进行自我反省和检查的意思。朱熹认为一个人要搞好自身道德修养,就应当“无时不省察”。在他看来“凡人之心,不存则亡,而无不存不亡之时。故一息之倾,不加提省之力,则沦于亡而不自觉。天下之事,不是则非,而无不是不非之处。故一事之微,不加精察之功,则陷于恶而不自知”。因此,为了使人心不“沦于亡”,做事不“陷于恶”,经常进行自我反省和检查,是必不可少的。朱熹的这一见解,表明他在道德教育中既强调防微杜渐,同时又重视纠失于后。

一曰力行。朱熹十分重视“力行”。“夫学问岂以他求,不过欲明此理,而力行之耳”,“故圣贤教人,必以穷理为先,而力行以终之”。他所说的“力行”,是要求将学到的伦理道德知识付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转化为道德行为。朱熹的这些见解,已经触及到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动,道德行动接受道德认识的指导,并检验道德认识的正确与否等这样一些道德教育的基本问题。

朱熹的上述见解,反映了道德教育中某些带规律性的东西,至今仍有可供借鉴之处。

总之,朱熹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个大教育家。他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大大地丰富和充实了我国古代教育宝库,对于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教育的发展曾产生过重大影响。因此,认真研究朱熹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不仅是研究宋朝教育的重点,而且也有助于了解元、明、清时期教育的发展。朱熹逝世50多年后,宋理宗为其幼年读书处赐额御题“南溪书院”,悬挂大门上方。元至正年间,中书省理问爱卨题颂“闽中尼山”、“海滨邹鲁”匾额,将朱熹誉为福建的孔夫子。清康熙帝也御赐“文山毓哲”匾额。历代对朱熹的赞誉不胜枚举。说明朱熹的包括教育思想在内的理学是多么的深入人心,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后半期,甚至到了今天还有其积极的意义。

教育思想的实施,必须有好的`教育方法为依托。朱熹主张学习之法应当“循序渐进”。有的人读书性子急,一打开书就匆匆忙忙朝前赶。朱熹批评他们像饿汉走进饭店,见满桌大盘小碟,饥不择食,狼吞虎咽,食而不知其味。究竟怎样读书呢?朱熹的方法是:“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忘乎彼,如是循序渐进,则意志理明,而无疏易凌躐之患矣。”也就是说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弄明白它们的涵义,一句话一句话地搞清楚它们的道理。前面还没搞懂,就不要急着看后面的。这样就不会有疏漏错误了。他还说:“学者观书,病在只要向前,不肯退步,看愈抽前愈看得不分晓,不若退步,却看得审。”就是说,读书要扎扎实实,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时还要频频回顾,以暂进的退步求得扎实的学问。

朱熹说:“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守而致精。”就是说,读书要有个先后顺序,读通一书,再读一书。他认为有些人读书收效不大,是由于在“熟”和“精”二字上下功夫不够。他强调读书要耐心“涵泳”,就是要反复咀嚼,深刻体会此中的旨趣。除外,还需切已体察。朱熹主张“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什么叫“体之于身”?就是要心领神会,身体力行。

朱熹强调读书要着紧用力。这里面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时间上要抓紧,要“饥忘食,渴忘饮,始得”;二是指精神上要振作,要“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

朱熹认为只要是有价值的书籍,都是能给人以思想、睿智的。对今天的读书人来说,则应倡导创造性的阅读。爱默生说:“当心灵被劳动与创造所激励时,则无论阅读何书,每一页都会变得熠熠闪光,意蕴无穷,每一句话都意义倍增。……我们觉得作者的见识有如天地一般宽广无边。”

我以为,十分努力的人一辈子也读不了很多的书,但一定要读得透,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应该反复读。就像西方虔诚的信徒用一生来读《圣经》那样,我们每个人也需要读几本常读常新的好书。“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在一次又一次的阅读中不断有新的发现。“发现”,就是一种难得的阅读体验,这既可从轻松阅读中“发现”愉悦、轻逸、趣味,令人捧腹,令人莞尔;也可从沉重阅读中“发现”生命内部的震撼,灵魂的激荡风暴。

朱熹提倡:“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所谓“穷理”,就是作彻底的逻辑追问,就是追求理论的彻底性,就是努力求得思想的澄明,而不满足于一知半解。朱熹用十分形象的比喻说:“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居敬持志”、“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纯不欲杂”……这都是如何读书的经验之谈。“读书须得将心贴在书册上,逐字逐句,各有着落,……方始好商量。大凡学者须是收拾此心,令专静纯一,日用动静,都无驰走散乱,方始看文字精审”。读书必须精神专一,全神贯注,还要有远大的志向,顽强的毅力。归纳起来,朱熹在教学上提倡“循序渐近,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的方法。朱熹对读书方法的论述,对于今天的学子无疑还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191 评论

大懒虫杰

在当下热映的电影《无问西东》中,几代学子叩问心灵的选择,折射出清华人的精神传递。这部原本是向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献礼的作品,还有一个细节特别值得回味,那就是无论身为哪一代清华人,体育在他们身上均有充分体现,正所谓“无体育,不清华”。无独有偶,曾任 北京大学 校长的蔡元培也说“完全人格,首在体育”。而南开学校的创始人张伯苓更是表示“不懂体育者,不可以当校长”。 在长沙市明德中学数千师生心中,校长刘林祥绝对是一位懂体育者。近日,刘林祥还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2017年全国体育突出贡献先进个人”,是长沙市唯一获此殊荣的代表。 一位是热爱体育、球类运动皆精通的全能校长,一个是“泰安球王”、体育特色长盛不衰的百年名校,刘林祥与明德中学有着天然的心灵契合之处。化学老师出身的刘林祥,还赋予这种契合更丰富更神奇的发酵,使明德中学近年来在高考、体育、艺术、德育等教育领域全面突破,不断取得丰硕的办学成果。 日前,星辰全媒体记者专访了明德中学校长刘林祥,在薄雪收寒的校园中,听刘校长讲述了他与体育的情缘、与明德的共生共荣,作为湖南办学历史最长的新式学堂,明德中学正焕发出适应时代的青春与活力。(刘林祥(前排左二)与明德篮球队在一起。) 无运动,不青春 三十年如一日坚持体育锻炼 2018年新年伊始,明德中学校长刘林祥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2017年全国体育突出贡献先进个人”。荣誉之上,是明德中学的体育健儿在2017年交出的骄人成绩单,在男篮继续称雄湖南的同时,田径健儿在湖南省第二届学生运动会中斩获4金1铜,学子陈海波在李鹏老师的指导下,还获得全国中学生田径锦标赛男子400栏冠军、泛太平洋中学生田径比赛男子400米栏冠军。 明德跆拳道队在总教练王焰钢带领下,先后有15人获得国家一级运动员称号,9人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2017年共获得全国性比赛金牌7枚,奖牌数枚。学生罗妙溢在中国中学生跆拳道冠军赛暨世界中学生运动会跆拳道比赛选拔赛中获得女子49kg级金牌,还将代表中国参加5月在摩洛哥举行的世界中学生运动会。 健美操队的胡湘、张易,在2017-2018全国啦啦操青年甲组双人花球自选动作竞赛中,获得第一名。击剑队的贺湘婷、刘俊分获湖南省第一届青少年击剑锦标赛女子、男子甲组佩剑冠军,并获得”国家一级运动员“称号。 荣誉之下,是刘林祥校长本人对体育运动三十年如一日的热爱,无论工作多么繁忙,他都会抽出时间每天运动一小时,“运动已经是我的一个生活习惯,如果哪天没有运动,就会感觉浑身不舒服”。 在明德,老师、同学们都知道刘校长喜欢打篮球,如果他们打球时正好看到刘校长,都会招呼一声:“刘校,来打打球吧。”没有要务缠身时,刘林祥都会笑着跑过去加入其中。 刘林祥年少时便对篮球非常热爱,工作后在涟源一中任教时一直是校篮球队队长。经常有人在办公室寻刘林祥不见时,就会听到“办公室找不到,就去球场上找”的提醒。其实不仅篮球,刘林祥还喜欢打羽毛球、乒乓球、排球等运动,而且他都能成为校队主力球员。 “强身健体,保持充沛精力,磨练意志,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养成阳光、大气、宽容的性格,培养责任心和担当意识,结交朋友……”说起体育的魅力与益处,刘林祥校长更是掩饰不住热爱。在明德,也形成了“无运动,不青春”的共识。(明德学子陈海波在2017年泛太平洋中学生田径比赛男子400米栏比赛中夺冠。) 明明德,忧天下 愿学子“像树一样站着是风景,倒下做栋梁” 清华大学对体育的重视令教育人尊敬,但更让他们蜚声中外的,是无数国之栋梁、业之精英的诞生和对学术始终心怀敬畏的丰富探究。明德中学亦如此,除了优异的体育成绩,目前有17位院士从这里走出,近年来高考成绩也是屡创新高,德育工作成为长沙教育的一个标杆,艺体之星层出不穷…… 熟悉的人都知道,创办于1903年的明德中学就像一本书,记载了无数历史故事与人物,见证了国家和民族从生死存亡到新中国诞生、富强的拼搏与付出。“坚苦真诚”的四字校训和“磨血育人”的教育精神指导、浸润了一代代明德人,培养了一批批国家和民族的栋梁之才,一代代明德人也不断赋予它与时俱进的鲜活生命力。 当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成为教育需要时,明德中学新一届党政班子提出了“明明德,忧天下;知格物,显人文;铸思想,扬个性”的育人目标,明确了新时期在坚苦真诚的基础上,将“培养什么人”。 那要怎样培养呢?对育人路径进一步延伸,明德中学倡导“让孩子像树一样成长”,既能扎根知识、文化土壤,也要挺拔向上将生命的枝条尽情舒展,获得学业、体质、道德、能力、修养、审美和视野等综合素养的提升,同时傲然独立,满怀担当。 从培养国之栋梁到“忧天下”,明德的育人实质从未改变,倡导“让孩子像树一样成长”,也是希望孩子“像树一样站着是风景,倒下做栋梁”。 每一位走进明德中学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被正对校门的主题雕塑吸引,在这本打开的《大学》中,以隶书镌刻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无声地彰显着校名的来源与内涵。若再从贯穿明德南北的文化长廊走过,一定又会从一篇篇励志名联中汲取到能量与养份,更不用说屈子湖、楚辞亭、院士墙……仿佛明德校园里的每一面墙、每一棵树、每一块砖、每一个目之所及的地方,都在说话、在讲故事,在演绎着明德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在刘林祥眼里,他正是希望每一位学子都能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耳濡目染地让明德文化浸入体肤、流入血液,将来出走一生,不管身在何处、身居何职,归来仍是明德人。 (明德中学校园富有文化气息。) 知格物,显人文 课堂、活动、社会实践,用心打造处处是教育 独行可以走得很快,但只有众行才能走得更远。 在即将过去的这个学期,明德“三生课堂”巡回展示暨教学研讨会走进了每一所集团校。以“生命、生活、生态”为核心的“三生课堂”教学,是明德探索立足生命、面向生活、讲究生态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出任明德校长前,刘林祥一直是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他认为“三生课堂”既落脚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也着眼于老师和学生的发展,在全集团巡回展示,也是想“打通学段的壁垒,让学生及早适应新形势;打通学段局限,让老师向新形势所要求的方向走去”,实现全集团的共生共荣,最终明德致远。 (余秋雨走进明德与学子分享文化之声。) 不仅聚焦于课本,明德还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自编校本教材,开设大学先修课程,更是经常邀请余秋雨、刘经南等名家、院士、教授来校讲学,夯实学生的人文底蕴,铸炼学生的科学精神。 除了在课堂上发力,明德还构建了成熟的“四+二”德育活动系列课程,其中“四”是指文明节、科技读书节、体育节、艺术节,“二”是指每周二下午的活动课与社团节。目前明德开设了50多门校本活动课程,成立了三十多个学生社团,可谓特色鲜明、丰富多元。刘林祥很乐意看到学生们参加各种活动、走入心仪社团,他表示:“活动是学生成长的有效载体,让学生在参与中得到体验,在体验中思考感悟,在感悟中得到收获,这是文化浸染最有效的方式。” 在一些教师活动中,明德也鼓励学生参与其中。2017年的教师节,明德45位教龄达30年的教师获得了由学生亲手设计并颁发的纪念奖章,每一位老师都表示这是他们收到的最具幸福感的礼物,同时,又鼓励了学生创新。 了校内活动,刘林祥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社会是最好的学校,宽广的视野是学生一生发展的重要基础,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扩展视野,关注社会,体验生活,丰富素养。”在学校的支持下,2017年,许胜强老师带领高一K435班同学做了一份《长沙市近十年来流动人口的社会调查报告》,寄给长沙市市长陈文浩后,得到了高度关注,长沙市公安局党委更是称赞其“数据准确,行文流畅,具有非常高的参考价值”。 用心发现,处处是教育,当发现仪式文化可以增强学生精神力量时,每一届的开学典礼、每一年的毕业典礼、每一周的升旗仪式,每一次迎接新年……都融入了明德人无穷的创意和希冀。让所有师生印象深刻的是,每年12月31日中午1点28分,他们都统一着装来到德育广场参加迎新年敲钟仪式。当学生和教师代表敲响钟声时,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受到了来自新年的新希望、新力量和新行动。(2017年12月30日,明德中学老师和学生代表共同敲响期盼新年的钟声。) 铸思想,扬个性 希望每一位学生都能带着特长走出校园 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 2017年,明德女生郭沁用清泉般纯净的声音,让我们看到了“一朵开在夹缝里,见证一切美丽的雏菊”。说到郭沁,刘林祥自豪地透露:“她不仅歌声甜美,还是我们学校街舞社社长,街舞特长也很突出呢。” 在明德,“无运动,不青春”后面还有一句“无艺术,不人生”。为此,明德构建了“全面+特长”的人才培养模式,希望每一位学生都能带着特长走出校园,为一生的幸福和发展奠基。 在即将迈入2018年之际,在长沙音乐厅举行的“明德之春”明星艺术班新春展演惊艳长沙,站在这个明星艺术班背后的大咖,更是令人敬仰。2009年,在湖南省教育厅的批准下,明德中学明星艺术班由李谷一、王佑贵两位艺术家创办,亲自主持特长生招生测试,并由金铁霖题写班名,众多艺术家亲临指导。近十年来,明德为明星艺术班学子提供了广阔平台,他们多次到国内外演出、参赛,获得一致好评与赞扬。 明德美术班的学生同样不俗,始终坚持专业与文化“两条腿”走路。在2017年高考中,美术班的袁宁萱文化成绩考出了617分,列全省文科美术考生的第一名;文瑞同学文化成绩567分,美术专业联考成绩251分,文化及总分均列全省理科美术考生第一。再加上出色的体育战绩,明德每一位学子的个性与特长都得到了释放和发展。(明德女生郭沁唱响《中国好声音》。)(在2018“明德之春”明星艺术班新春展演中,明德学子演绎《芳华》。) 新高考,早准备 化挑战为发展契机,心里已有底 近一年来,长沙市语文名师工作室首席名师、明德中学语文学科中心主任蒋雁鸣老师有点忙,她先后走进明德天心中学、湖南师大附中、长沙县二中、长郡中学、宁乡一中等学校开展整本书阅读系列研究活动,为新高考改革到来后,语文如何教学做探索和准备。 作为积极迎接新高考的一名代表,蒋雁鸣老师从“语文教研组组长”到“语文学科中心主任”这一头衔的变化,反映出明德中学的应对与准备。2017年,明德中学各学科教研组均升级为学科中心,并制定了《明德中学迎接新高考改革基本方案》,明确了准备方向和重点。在此期间,明德中学派出了多批次老师学习生涯规划指导,还派出老师专程去上海七宝中学、位育中学实地考察学习新高考改革的经验与做法,回来后每一位老师都写了书面心得体会与应对举措。 新高考对学校教学硬件的要求也在升级,刘林祥校长介绍,明德准备将国际部大楼改造为学生发展中心,改造后将集心理咨询室、生涯规划室、学生活动室、学生电视台等于一体,更好地为学生发展护航。 新高考即是机遇也是挑战,已经成为所有教育人的共识,对此,刘林祥校长坚定地表示:“怎样应对、怎样化挑战为学校发展的契机,我们心里已基本有底了。”他同时表示,2018年明德中学的一切工作,都将围绕“两大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来进行。(刘林祥在明德教育集团第五次校务会暨行政干部学习会讲话。) “我搞了一辈子教育,有一些经历和阅历,感悟到不追名不逐利,把自己毕生的精力都放到老师和学生身上,能为长沙和国家的教育做点事,就是幸福和快乐的。”伴随着长沙初雪静悄悄地飘落,刘林祥校长对教育的挚爱也融化其间,滋润了明德中学的校园和师生的心田。 当然,体育也是刘林祥校长挚爱的话题,喜欢乔丹、姚明的他,追随公牛、火箭的他,现在也时常关注NBA战况,对NBA球星如数家珍。只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刘林祥打球时渐渐从前锋变成了后卫,每天主要的运动方式也从打球变成了慢跑和快走。与此同时,他也成为明德中学的“组织后卫”:“校长更像篮球场上的组织后卫,是整支球队的指挥官。”在刘林祥的组织、策划和助攻下,明德师生不断突破,连年取得丰硕的办学成果,并且2017年9月“长沙市明德教育集团”正式挂牌。 湖南教育版图中的一支百年“劲旅”,正以历久弥新之姿,挺进******和新高考改革的赛场。 ;

335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学德育教育论文范文

    2017年高中德育论文篇2 浅析高中德育工作 【摘 要】 文章 分析了学生德育不良行为的表现,并从学校实际出发,提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德育工作模式和具体举

    耗子爱熊猫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中小学德育工作论文

    浅谈中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导语: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应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家庭育人和社会环境育人的三维统一,努力增强教育的实效。而有的

    穿跑鞋的公主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中学德育论文100篇

    初中老师的德育论文范文 就德育过程看,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环节缺一不可。要想使德育见实效,不仅要重视提高主体的德育认知,还必须通过激发主体的情感,锤炼主体的意

    胖哥high吃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中学德育文章题目

    《搭建实践活动体验平台 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解放天性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浅议优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几点做法》《德育教

    酒窝喵喵兔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中学美术德育论文

    初中德育论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初中德育论文,

    小猴小吃货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