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黄河大合唱毕业论文

黄河大合唱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黄河大合唱毕业论文

《黄河大合唱》听后感中心摘要:听《黄河大合唱》,它所表现的那种精神是无论在哪个年代都应该有的!尤其是我们这些肩负着建设祖国重任的青年人更应该具备。听《黄河大合唱》,用它来荡涤灵魂、摧醒良知,为民族而奋斗!关键字:黄河大合唱 民族 精神 奋斗《黄河大合唱》,真堪称我们伟大中华民族的千古绝唱。她的深沉、悲壮、激昂、宏伟、雄浑,达到了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的完美结合,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是从我们民族的灵魂中迸发出的心声,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音乐高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们永远感谢冼星海,他是我们民族的戏骄傲。黄河大合唱是我们民族的音乐丰碑,毛主席为冼星海所作的评价恰如其份,作为民族英雄,毛主席最能理解黄河大合唱的真正意义和内涵。听黄河大合唱,我的心灵受到洗礼,心灵感受到强烈的震撼。这样的作品真是太好听了。现在的衮衮诸公,尸位素餐者有之,醉生梦死者有之,你们何时奉献人民,有否感到愧对先贤?难道我们民族真永远逃脱不了在苦难中奋起重生,在安逸中堕落沉沦的轮回宿命吗?同胞兄弟们,真到了必须常常用黄河大合唱来荡涤灵魂、摧醒良知,为民族而奋斗。听《黄河大合唱》,我觉得每一个华夏儿女都会心潮澎湃,热血沸腾!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永远压不跨打不倒的象征。听《黄河大合唱》,更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在困境中怒吼的力量。我不由得联想到中华民族精神。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灿烂文明的国家,我们伟大的民族是一个不屈不挠、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的民族。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不甘忍受耻辱,前赴后继,用血肉长城驱逐了侵略者,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战歌。今天,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国人的崇高理想,是爱国主义的本质所在。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社会发展时期、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在我国历史上,中华民族精神从来就是动员和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每一个真正的炎黄子孙所应有的骨气和胆识,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那个时代的人们啊是黄河,是不朽的黄河曲。

对合唱作品本体分析程度的深浅,会直接影响合唱排练及舞台演出的效果。因此,合唱指挥者最重要的是了解如何进行合唱作品的分析及把握分析的过程,而非分析的结果。因为分析的结果可能会令人欣赏且被奉为经典,但也可能会引起争论。对合唱作品的分析,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作品的背景了解 了解合唱作品中词曲作者所处的历史年代、生平及创作意图等背景材料,对于准确把握作品的风格是非常有帮助的。以《黄河大合唱》为例,当我们熟知并了解词作者光未然和曲作者冼星海的生活年代、经历以及作品的创作背景,就不难感受到《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的特定时代气息和作品中蕴含的民族气节。 二、曲式结构的分析 进行合唱作品的结构分析最大的益处就是能使指挥者背谱快,结构感清晰。以大家所熟知的无伴奏合唱《半个月亮爬上来》为例,全曲结构是由起、承、转、合四个乐句构成的一部曲式,可简单标记为:起a(1-4小节)、承b(5-8小节)、转c(9-14小节)、合d(15-22小节)。若指挥者脑海中有了清晰的结构图式,就不太容易出现忘谱的现象。 三、和声和对位的分析 任何时候对合唱作品中和声与对位写作技法的分析都是必需的,这更多的是涉及到对音乐本体的分析,也是指挥者处理作品的依据所在。很多指挥都会忽略合唱作品中和声与对位的分析。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自身对和声与对位知识掌握不够;二是观念上的不重视。 四、写作手法的分析 合唱作品的写作手法主要有主调性合唱作品(如《圣母颂》巴赫/古诺曲)、复调性合唱作品(如《花大姐》湖南民歌/张韵璇编),以及主调、复调写作手法相结合的合唱作品(如《怒吼吧黄河》光未然词/冼星海曲)。熟悉上列三种合唱的写作手法,对我们分析处理合唱作品中的层次结构是非常有帮助的。 五、词的分析 合唱作品中的词是合唱这一立体艺术区别于交响管弦乐、民乐合奏等立体音乐艺术的最重要标志。也有人把词看作是合唱之灵魂,足见其在合唱作品中的重要地位。对合唱作品中的词意、咬字与吐字发音方法的分析及掌握的程度,直接决定着合唱团演唱水平的高低。以《阳关三叠》(古曲/王振亚编曲)为例,若对有关唐诗吟诵风格的分析把握不准,则无法体现合唱作品的古曲意境。 六、音乐术语的分析 正规的合唱比赛,评委面前都会有份合唱参赛队演唱的乐谱,其中合唱队是否准确诠释了总谱中的有关速度和力度等音乐术语,是评分高低的重要标准。这种赛制的设定,也正好说明了忠实表现合唱总谱这本“真经”的重要意义。以音乐术语中的速度为例:《半个月亮爬上来》原速标记为“Allegretto”(小快板),音乐应该是表现轻快、轻松而稍带急切期盼的形象。但是在合唱演唱中,很多指挥没有真正地分析理解小快板的速度,作品被唱成了中板甚至于行板的速度,情绪转而成了缠绵略带忧愁,甚至语气中有了哀求的口吻。这种谱面上速度把握的失误,必然会导致整个音乐表演的失败。由此可见,指挥者排练前必须反复地分析比较合唱总谱上所有的音乐术语,以达到合理、准确地表现音乐作品。 七、乐句与呼吸的分析 从曲式的微观分析角度而言,合唱的演唱必须把乐句及乐句之间的关系交代清楚。合唱是一门声乐艺术的“交响乐”,气息是合唱演唱的生命线,如果把乐句之间的关系与气息呼吸中的大换气、小换气、偷换气和抢换气相结合起来分析,必然会使指挥者由拍子指挥过渡到声音指挥,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八、音准的分析 在具体分析各种音准之前,有必要先了解各种律制(五度相生律、纯律和十二平均律),从而才能找到音准的理由和为何需要这样的音准。多声部试唱音准是制约我国合唱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合唱演唱成功的前提。对于合唱作品中各声部的旋律音准及纵向的和声音准的分析,是排练者必须要做的案头工作。 九、钢琴伴奏的分析 好的钢琴伴奏,对合唱团演唱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好的伴奏除了良好的演奏技术之外,更多的是对于伴奏功能定位的分析及把握。钢琴伴奏从功能分析角度而言大致有三种情况:和声织体的衬托、复调性对比副旋律、主题并置。以莫扎特的《眼泪》为例,在对伴奏功能进行了综合细致的分析后,往往会发现伴奏其实就是真正的指挥,有了这层认识之后,指挥者就会侧重于合唱队员边听伴奏边唱合唱的训练。因此,对于伴奏功能的分析,对于丰富合唱艺术的表现力是必不可少的。而恰恰是这一点,又是很多指挥及合唱排练者容易忽视的。 十、画面感的分析 从文学角度而言,合唱作品的演唱是可以用场景式的画面进行分析描述的,这种描述有利于合唱成员准确地把握音乐形象,尤其是对于篇幅较长、拍子及速度变换较多的合唱作品,建立合唱的场景画面感是非常有意义的。以严良�老师改编的合唱《放下三棒鼓,扛起红缨枪》为例,可分为四个场景画面:一(1―37小节)、美好家园;二(38―84小节)、风云突变;三(85―110小节)、苦难岁月;四(111小节―结尾)、奋起革命。有了这种画面感的分析,排练者的排练就会变得生动形象起来。 十一、作品的精神分析 这是从美学意义上而言的,是对各层次上技术分析的提升与补充,其实质就是把握作品的精神内涵,挖掘隐藏在乐谱背后作曲家想传递给欣赏者的思想感情及人文关怀。以《长征组歌》为例,作品展示了在 *** 领导下,红军将士团结奋战、浴血抗敌的壮丽画卷,揭示了红军将士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合唱团员在反复演唱中必然会感受到作品中的精神内涵,从而激发自身的民族自豪感,深化爱国主义情感,而这一点正是《长征组歌》的精神所在。 十二、结语 对合唱作品的分析是个综合运用知识的过程,需要分析者具备较全面的音乐素养。本文主要从分析的思路、角度及意义出发,对分析的具体方法进行总结,由于篇幅所限,探讨有待于继续深入。希望此文能起抛砖引玉之效,引起排练者对合唱作品分析的足够重视,为演唱者和指挥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毕业论文的撰写及答辩考核是顺利毕业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衡量毕业生是否达到要求重要依据之一。但是,由于许多应考者缺少系统的课堂授课和平时训练,往往对毕业论文的独立写作感到压力很大,心中无数,难以下笔。因此,就毕业论文的撰写进行必要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毕业论文是应考者的总结性独立作业,目的在于总结学习专业的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文体而言,它也是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意义的论说文。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分两个步骤,即选择课题和研究课题。 (二)、选好课题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研究课题,研究课题一般程式是:蒐集资料、研究资料,明确论点和选定材料,最后是执笔撰写、修改定稿。 第一、研究课题的基础工作——蒐集资料。考生可以从查阅图书馆、资料室的资料,做实地调查研究、实验与观察等三个方面来蒐集资料。蒐集资料越具体、细致越好,最好把想要蒐集资料的文献目录、详细计划都列出来。首先,查阅资料时要熟悉、掌握图书分类法,要善于利用书目、索引,要熟练地使用其他工具书,如年鉴、文摘、表册、数字等。其次,做实地调查研究,调查研究能获得最真实可靠、最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调查研究时要做到目的明确、物件明确、内容明确。调查的方法有:普遍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调查的方式有:开会、访问、问卷。最后,关于实验与观察。实验与观察是蒐集科学资料资料、获得感性知识的基本途径,是形成、产生、发展和检验科学理论的实践基础,本方法在理工科、医类等专业研究中较为常用,运用本方法时要认真全面记录。 第二、研究课题的重点工作——研究资料。考生要对所蒐集到手的资料进行全面浏览,并对不同资料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阅读、选读、研读。 第三、研究课题的核心工作――明确论点和选定材料。在研究资料的基础上,考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根据选题,确立基本论点和分论点。提出自己的观点要突出新创见,创新是灵魂,不能只是重复前人或人云亦云。同时,还要防止贪大求全的倾向,生怕不完整,大段地复述已有的知识,那就体现不出自己研究的特色和成果了。 第四、研究课题的关键工作――执笔撰写。下笔时要对以下两个方面加以注意:拟定提纲和基本格式。 第五、研究课题的保障工作――修改定稿。通过这一环节,可以看出写作意图是否表达清楚,基本论点和分论点是否准确、明确,材料用得是否恰当、有说服力,材料的安排与论证是否有逻辑效果,大小段落的结构是否完整、衔接自然,句子词语是否正确妥当,文章是否合乎规范。

笔者认为土木工程本科生的专业素质主要有以下六项: 1、系统扎实的专业知识 土木工程专业知识的涵盖面很广,它包含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两大方面,包括工程数学、工程力学、工程材料、工程结构、工程美学、工程经济和工程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按照新疆大学2008年的本科生培养方案,土木工程本科生在校四年要学习57门课程,并完成20项实践教学专案,其中包括公共必修课15门,学科基础必修课14门,专业选修课22门,跨专业选修课6门。其中的专业课程涵盖了土木工程专案的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招投标、施工和工程管理等各个方面,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土木工程专业知识体系。 2、持续的创新能力 土木工程的特点是多样性和复杂性,每一个工程专案都有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功能,因此对每一个土木工程专案的可研、规划、设计、施工和工程管理等都不能因循守旧,必须在把握其根本特性的基础上大胆规划、小心求证、勇于创新、敢于实践。 3、严谨的科学态度 土木工程专案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来不得半点马虎。可研时的每一次调研,规划时的每一个方案,设计时的每一个引数,施工时的每一种材料,管理时的每一项制度,运用时的每一个数据,都必须依据充分、严肃谨慎、一丝不苟,否则就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建设造成巨大的损失。 4、高度的负责精神 土木工程专案从前期的可研和规划,到中期的设计、招投标和施工,再到后期的运营、使用和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完整过程,中有层层把关、人人负责,才能确保土木工程专案建设得合理、设计得可行、施工得规范、管理得科学。 5、乐观的吃苦精神 土木工程专案的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招投标、施工等过程的限定时间都很短,而且野外工作很多,工作时加班加点,甚至连夜

沟通能力就是说话能力,我为这事伤透脑筋,很烦觉得自己没用,这张嘴怎么就不如别人一半。想找个是方法提高自己,提高自己以后生活。能和同事朋友谈笑风云,揩揩不绝。 在工作中想要建立友好的感情和关系是工作必要的第一大事,和他人工作关系和感情不好遭受他人排斥,冷眼相待这会对你以后工作前途,事业是十分危险的。 所以要建立友好的关系和感情必须有良好的沟通能力。 我也是一个不太会说话的人,老觉得别人说话一套一套的,话一下就说上来拉!关系以下就好拉,并觉得别人说话那用词,那打比方说得真好,自己就想学,想和他们一样。但是这里面有误解,所以注意。 提高职业沟通能力我想这不是一下就可以改变的,你在外面生活越久,经验就会积累越多,能力自然提高越多,有什么话该说有什么话不该说自己要注意,不懂不要装懂,勇于请教赞赏他人,热情谦虚对待,尊重他人等等几点是与他人沟通的基本。 提高沟通能力我觉得无疑要会做人。真情对待他人,帮助他人这很重要。有些只是嘴巴很厉害,说的跟唱的一样。可到真正遇见事情啦!别人却不会来帮他。因为他不真诚,经常说的跟他做的不一样,只是嘴巴一套做的一套很会说话,沟通能力特强,往往舌战中站于上风,将对方玩弄于手掌之中。是这样的沟通能力在强也是白强。所以与他人沟通,你必须真诚实意(想要说话一套一套的,这个是没办法加强的只能经过后天锻炼)。热情对待他人,别人对你说心里话你就对别人说心里话,不欺,不隐瞒。以后将真正成为生活中的铁哥们,铁搭档。而不是像上面所说江湖哥们义气两面3刀。 这是从自身找到提高自己沟通能力的思路。这样做人对找女朋友也有一定帮助。这里不多说拉!

文献综述是在对文献进行阅读、选择、比较、分类、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研究者用自己的语言对某一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综合叙述的情报研究成果。文献的蒐集、整理、分析都为文献综述的撰写奠定了基础。 文献综述格式一般包括: 文献综述的引言: 包括撰写文献综述的原因、意义、文献的范围、正文的标题及基本内容提要; 文献综述的正文: 是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包括某一课题研究的历史 (寻求研究问题的发展历程)、现状、基本内容 (寻求认识的进步), 研究方法的分析(寻求研究方法的借鉴),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重点、详尽地阐述对当前的影响及发展趋势,这样不但可以使研究者确定研究方向,而且便于他人了解该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切入点,是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文献综述的结论: 文献研究的结论,概括指出自己对该课题的研究意见,存在的不同意见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等; 文献综述的附录: 列出参考文献,说明文献综述所依据的资料,增加综述的可信度,便于读者进一步检索。 满意请采纳

化学材料在机械领域概述论文 机械化学的起源、特点及其在含能材料研究领域中的应用与发展状况.含能材料机械化学可分为实验研究与理论研究.本文重点汇集和评述了国内外在含能材料机械化学理论研究领域的进展,分析了含能材料的爆炸始发机制、结构与效能的关系以及感度效能理论预测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展望了机械化学在含能材料领域的发展前景.

宋代曲子是在民间歌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艺术歌曲.继承了隋唐以来的民歌、曲子、大曲、法曲中的部分音乐,在宋代盛极一时,成为一种具有这个时代特色的音乐形式。其曲调被称为“曲子”,歌词被称为“曲子词”,简称“词”,多为长短句。宋代市民文化的蓬勃发居,促使音乐的主流由宫廷转向民间。戏曲艺术得以确立和发展,从而替代了原来的歌舞艺术。各类丰富多姿的音乐艺术形式争奇斗艳,标志着我国民族传统音乐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宋代音乐文化向着普及面更广、综合性更强的艺术形式发宋元时期,随着艺术商品化的出现,说唱音乐得以继续发展。为了适应各个阶层的不同需要,许多大型的长篇说唱以其丰富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也是宋元说唱由发展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宋元时期的说唱音乐作为一种民间音乐形式,无论是在演出场所、流传范围的扩大上,还是从各种体裁形式的多样性上,它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是前代无法企及的。同时它又对宋元时期的戏曲音乐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和促进的作用。 元杂剧是在宋杂剧基础上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它的兴盛与元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络。 由于明清时期城市经济的空前繁荣,城市人口急剧增加,人们的情感生活和审美旨涩发生变化。新声腔、新剧种不断衍生和涌现,在全国范围内竞相传播*代表性的声腔和剧种有以下几种: “四大声腔”是明代继北方杂剧衰落之后逐渐兴盛起来的声腔,它们是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 “梆子腔”是明末继昆腔衰落之后兴起的规模较大的声腔。它源于陕西、山西、甘肃一带的古老剧种,又称西秦腔、乱弹、秦腔,后来发展成众多的地方梆子剧种。梆子腔属于板腔体,唱腔在一个曲调之上发展变化,分花音和苦音,既可表现高亢激昂、悲壮粗犷之情,又可表达欢乐活泼、插科打浑之趣,很受群众欢迎。木质梆子、拉弦乐器为主奏乐器。 “京剧”是在清代下半叶兴盛起来的,是皮黄系统剧种中流传最广、影响较大的剧种。1790年,乾隆八十寿辰,诏令四大徽班进京献艺,徽班的精湛技艺风靡京城,从而奠定了京剧形成的基础。京剧唱腔是以西皮和二黄两腔为主,两种声腔合套成为一个声腔系统,称皮黄腔。西皮风格明朗流畅,表现喜悦、高亢的情绪;二黄风格凝重缓慢,表现悲愤、回忆、沉思等情绪。另有反西皮、反二黄,常表现悲凉、痛楚的情绪。京剧是板腔戏曲中最完整的戏曲声腔,有一系列比较完整、富于变化的板式。 明清时期的民间器乐合奏,是民间岁时节令、婚丧喜庆、民间集会时重要的娱乐形式。与宋代器乐合奏相比、明清器乐合奏种类和风格多样,形成较大规模的乐种,分布的地域很广,专业化程度较高。 明清时期,随着音乐艺术的繁荣和盛行刊印曲谱,很多重要的曲谱被储存下来。著名的有:《神奇秘谱》《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纳书楹曲谱》《琵琶谱》《弦索备考》《南北派十二套大曲琵琶新谱》。

概述就是写论文选题的相关内容,如选题背景,现在的研究状况,你研究的前景之类的

不难,这很有用,可以加学分

希望这些能够帮到你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 作词:光未然;作曲:冼星海 (朗诵词) 朋友! 你到过黄河吗? 你渡过黄河吗? 你还记得河上的船夫 拼着性命 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吗? 如果你已经忘掉的话, 那么你听吧! (歌词)咳哟!划哟…… 乌云啊,遮满天! 波涛啊,高如山! 冷风啊,扑上脸! 浪花啊,打进船! 咳哟!划哟…… 伙伴啊,睁开眼! 舵手啊,把住腕! 当心啊,别偷懒! 拼命啊,莫胆寒! 咳!划哟!咳!划哟! 咳!划哟!咳!划哟! 不怕那千丈波浪高如山! 不怕那千丈波浪高如山! 行船好比上火线, 团结一心冲上前! 咳!划哟!咳!划哟! 咳!划哟!咳!划哟! 咳哟!划哟-… 划哟!冲上前!划哟!冲上前! 划哟!冲上前!划哟!冲上前! 咳哟!咳哟! 哈哈哈哈…… 我们看见了河岸, 我们登上了河岸, 心啊安一安, 气啊喘一喘. 回头来, 再和那黄河怒涛 决一死战!决一死战! 决一死战! 决一死战! 咳!划哟……

黄河大合唱赏析论文1500字

希望这些能够帮到你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 作词:光未然;作曲:冼星海 (朗诵词) 朋友! 你到过黄河吗? 你渡过黄河吗? 你还记得河上的船夫 拼着性命 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吗? 如果你已经忘掉的话, 那么你听吧! (歌词)咳哟!划哟…… 乌云啊,遮满天! 波涛啊,高如山! 冷风啊,扑上脸! 浪花啊,打进船! 咳哟!划哟…… 伙伴啊,睁开眼! 舵手啊,把住腕! 当心啊,别偷懒! 拼命啊,莫胆寒! 咳!划哟!咳!划哟! 咳!划哟!咳!划哟! 不怕那千丈波浪高如山! 不怕那千丈波浪高如山! 行船好比上火线, 团结一心冲上前! 咳!划哟!咳!划哟! 咳!划哟!咳!划哟! 咳哟!划哟-… 划哟!冲上前!划哟!冲上前! 划哟!冲上前!划哟!冲上前! 咳哟!咳哟! 哈哈哈哈…… 我们看见了河岸, 我们登上了河岸, 心啊安一安, 气啊喘一喘. 回头来, 再和那黄河怒涛 决一死战!决一死战! 决一死战! 决一死战! 咳!划哟……

1、《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全曲包括序曲和八个乐章,并由配乐诗朗诵和乐队演奏将各乐章连成一个整体。各个乐章从内容到音乐形象又具打相对的独立性,乐章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品以抗日和爱国两个主题为中心。从深厚的情感和感人的艺术形象上一步步展开,直至宏伟的终曲,激荡的感情浪潮发展到了最高点。 2、管弦乐队演奏的《序曲》概括地对全曲进行了极富特点的描绘.乐队效果色彩浓郁。音乐刻画了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象征着崇高伟大的民族精神:几个主题经过发展后交织征一起,形成了序曲的高潮。 3、整个作品虽然没有像歌剧那样,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但它却有一个严密的戏剧性构思,给人一种强烈的矛盾冲突。这个矛盾冲突就在于开始时的人与自然的冲突,是船夫与险滩、急浪的搏斗,后半部分是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冲突。但二者是相呼应的,即通过人与大自然的搏斗,表现出中国人民的英勇顽强,进而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民族矛盾得以解决作了铺垫。整个作品就在于展示这个矛盾(《黄水谣》)、激化这个矛盾(《黄河怨》)、解决这个矛盾(《保卫黄河》)。这种矛盾的展示、激化、解决正是其戏剧性所在。 4、《黄河大合唱》作为一部“大合唱”。所谓“大合唱”就是“康塔塔”(cantata),是欧洲巴罗克时期重要的声乐体裁。“康塔塔”虽然不具有歌剧那么完整的故事情节,但戏剧性还是存在的。《黄河大合唱》作为一部中国的“康塔塔”,也具有这种戏剧性。《黄河大合唱》一共八个乐章,每一章节,都是通过朗诵和乐队为背景串联起来。虽然每个乐章在从表现形式、艺术形象、思想内容都各有侧重或有所不同,但是整个作品贯穿着一个主题思想,这就是“抗日救亡”,同时也歌颂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

课文原文: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啊,星海!这就是你的《黄河大合唱》!

那是1941年吧,我在太行山的一座核桃森中,第一次听到了这首歌。

好大的合唱队啊,足有三四百人!这是由几个根据地来会演的宣传队组成的。他们从台上直排到台下,在核桃林那绿油油的屏风前,构成一个巨大的扇面。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穿过“刀山火海”走来的。他们一个个目光闪闪,神情严峻。

乐队,也够奇特的:有洋油桶改制的大提琴,庙上摘下的古钟,两个人搂不过来的牛皮鼓,号兵连借来的马号……在林荫下排成了长阵。从伸出来的丫杈上,吊下来一盏马灯,照着乐谱架和指挥台。

“朋友,你到过黄河吗?……”在森林的深处,一个声音深情地发问了。这声音,把我带到了黄河畔,那里有枣花的淡淡清香,旋转奔流的雄浑河水,一个个穿着白布背心的船夫,紧握着桨,炯炯的目光射向蹲在船头的老艄公,等他发出开船的手势……

指挥,缓缓地举起了指挥棒,几千人的心都被提了起来!鼓手,捏紧了鼓槌;号兵,举起了系着红绸的马号;几千双眼睛凝聚在那个小小的棒头上。他,将棒向下一劈,乐声像冲出闸门的洪水,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啊!

指挥棒一跳一个巨浪,一甩一个浪花。分不清乐声、歌声,台上、台下。只感到扑面飞来的水珠,脚上滚滚的波浪;万千父老弟兄,盯着一个人的眼睛。桨板,劈动了死寂的东海;号子,震醒了沉睡的山峰;中国号,乘驾着怒吼的黄河,向前冲去!

直到乐声停止了,耳边还响着浪拍石崖的澎湃声。

大道上传来了沙沙的声响,仔细听去,才觉出是脚步声。嗬,好一支精悍的队伍!几百个人,脚步轻得就像蚕咬桑叶。小伙子们背着满袋手榴弹、鼓鼓的子弹袋,脖子上挂着一条干粮袋,皮带上系一双草鞋,一个个那么轻便、利落、敏捷。一双双眼睛那么机警而深沉;闪射着投入激战前的焦灼和快乐,迫不及待的复仇意志,可以忍受巨大考验的刚毅火花。这是一支随时都可以投入战斗的部队。

林中的合唱在继续着:“风在吼,马在叫……”歌声好像在为这支部队送行。今夜,他们就要徒步涉过深深的河水,穿过敌人的火网; 明天,在那稠密的青纱帐里、地道里、田埂上,就会有无数的人们,在小号的号音中,“挥动着大刀长矛”,跟在部队后面,唱着雄壮的歌曲,迎接战斗!

课文赏析:

《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黄河颂》诗人采用象征的手法表面上歌颂黄河,实际上是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她旋律激昂,音乐壮阔,气势磅礴,热情深切,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歌颂了黄河气势宏伟,历史源远流长。

整体把握

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中国大地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诗人光未然1935年8月曾经创作出歌词《五月的鲜花》,歌中唱道:“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曾顽强地抗战不歇。……”歌词经谱曲后广为传唱。1939年诗人到延安后,又创作了篇幅与规模更大的组诗《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诗中雄奇的想像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歌唱苦难与抗争,刻画黄河的形象,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冼星海称赞它“充满美,充满写实、愤恨、悲壮的情绪,使一般没有渡过黄河的人和到过黄河的人都有一种同感。在歌词本身已尽量描写出数千年来的伟大黄河的历史了”。

《黄河颂》在体裁上是一首颂诗,着眼于“歌颂”,在结构上与组诗第一章《黄河船夫曲》是紧密相承的。《黄河船夫曲》描写:“乌云满天,惊涛拍岸,黄河的船夫,在暴风雨中搏战,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彼岸。这象征着我们伟大的民族和人民突破惊涛骇浪般的重重困难,终于取得辉煌的胜利。”于是在第二章《黄河颂》中,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他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学习它的榜样,像它一样的伟大坚强。

《黄河颂》开篇明确“歌颂黄河”的主题,展示了黄河的伟大坚强。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最后尾声部分号召我们学习黄河的精神。

《黄河颂》,是黄河的颂歌,是时代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坚忍不拔、永往直前的颂歌。

第一节是朗诵词,第二节是歌词。作者先以呼告的手法,直称读者为“朋友”,开宗明义地说出了要“歌颂黄河”的主题。

第二节是全诗的主体部分,为了表现颂歌的气势,“由男高音独唱,歌带悲壮,在伴奏中可以听出黄河奔流的力量”(冼星海《我怎样写〈黄河〉》)。第二节歌词的内容层次比较分明,并且有明显的关键词语可作为思路梳理的依据。首先,是“望黄河滚滚”的“望”字,一直统领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而这所“望”的内容,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像,条理清楚,章法谨严:先是近镜头特写──“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再是俯瞰全景式的总写──“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然后是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最后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接着,开始赞颂黄河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进入“颂”的阶段。“啊!黄河!”反复出现,把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历史贡献;像一道天然屏障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最后由实到虚,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并且代表中华儿女发出要向它学习的誓言。

本文选自《黄河大合唱》第二部《黄河颂》。1938年,抗日烽火燃遍中国大地,诗人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面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他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奋斗的精神与不屈地意志。于是1939年诗人到延安后,创作了篇幅与规模宏大的`组诗《黄河大合唱》。

创作背景:

1938年9月,武汉沦陷后,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队第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

1939年1月,光未然抵达延安后,创作了朗诵诗《黄河吟》,并在这年的除夕联欢会上朗诵此作,冼星海听后非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年3月,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冼星海抱病连续写作六天,于3月31日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作曲,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

冼星海回国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众的痛苦。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他站在民族斗争的前面。他确信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他纵笔谱写歌曲。1939年他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诗人光未然,听其朗诵《黄河吟》听其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遂荡其共鸣,乐思如潮。创作一星期,半月之内又完成了该作品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乐谱。写就了这一时代的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

《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由七种不同演唱形式的歌曲构成,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控诉侵略者的残暴,并展现了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奋勇斗争的英勇场面,勾画出了中国人民保卫祖国、顽强抗击侵略者的壮丽画卷。《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

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黄河大合唱》创作于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1939年春天,同年4月13日首演于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由邬祈零指导)立即引起巨大,反响,随即很快唱响全国,成为抗日歌曲的“主旋律”和时代的最强音。其在艺术上有着很高的音乐成就与独创性。这首作品的创作是以抗日战争为背景,以黄河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庄严地讴歌了中华民族的坚贞不屈、顽强抗争的英雄气概。这部作品的词写出了中华民族的气魄, 音乐表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风格,其高度的思想性、象征性、艺术性为中国大型声乐创作提供了光辉的典范。作品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它以我们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展示了黄河岸边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以启迪人民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作品气势宏伟磅礴, 音调清新、朴实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反映了时代精神。

音乐鉴赏论文800字黄河大合唱

希望这些能够帮到你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 作词:光未然;作曲:冼星海 (朗诵词) 朋友! 你到过黄河吗? 你渡过黄河吗? 你还记得河上的船夫 拼着性命 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吗? 如果你已经忘掉的话, 那么你听吧! (歌词)咳哟!划哟…… 乌云啊,遮满天! 波涛啊,高如山! 冷风啊,扑上脸! 浪花啊,打进船! 咳哟!划哟…… 伙伴啊,睁开眼! 舵手啊,把住腕! 当心啊,别偷懒! 拼命啊,莫胆寒! 咳!划哟!咳!划哟! 咳!划哟!咳!划哟! 不怕那千丈波浪高如山! 不怕那千丈波浪高如山! 行船好比上火线, 团结一心冲上前! 咳!划哟!咳!划哟! 咳!划哟!咳!划哟! 咳哟!划哟-… 划哟!冲上前!划哟!冲上前! 划哟!冲上前!划哟!冲上前! 咳哟!咳哟! 哈哈哈哈…… 我们看见了河岸, 我们登上了河岸, 心啊安一安, 气啊喘一喘. 回头来, 再和那黄河怒涛 决一死战!决一死战! 决一死战! 决一死战! 咳!划哟……

黄河大合唱 论文诞生于抗战时期的《黄河大合唱》,以其催人奋进的磅礴气势,一直鼓舞着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团结奋斗,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战斗号角,半个多世纪来经久传唱。这首歌的词作者光未然是一位从抗日烽火硝烟中走出来的我国著名诗人,他的真名叫张光年。 走出老河口 张光年,1913年11月1日出生在湖北省老河口市城区(原光化县城)路家巷一个普通市民家庭,父亲是老河口城区一家钱庄的普通职员。张光年小时被送进老河口国民小学读书,在钱庄的少东家冯汉涛的影响下,学会了写旧体诗。1924年,11岁的张光年以优异成绩考入老河口商科职业学校。1925年5月,上海“五卅惨案”发生,老河口和全国一样很快掀起了反帝爱国浪潮。在这一背景下,一些老河口籍共产党员如杨软欧、左觉农等迅速回到老河口,趁势组织领导群众开展反帝爱国运动。张光年在这些早期共产党人的影响下,先后读到了肖楚女主办的《中国青年》、中共在汉口主办的《楚光日报》等进步报刊和瞿秋白的《共产主义问答》、布哈林的《共产主义ABC》等进步书刊。虽然这些书的内容当时张光年似懂非懂,但却从此开启了他追求光明、追求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闸门。1927年3月,14岁的张光年在左觉农等共产党人的引导下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4月,上海发生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紧接着,驻守在老河口的反动军阀也开始大肆屠杀共产党员。一时间,老河口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不久,老河口商科学校宣布解散,14岁的张光年失学返家。 1927年下半年,钱庄的少东家在老河口开了一家书店——“美化书店”,因张光年失学,便被安排到书店当伙计。不久,党组织又秘密与张光年取得了联系,此后张光年便以美化书店作为党组织的秘密联络地点,以卖书为掩护,为党从事传递情报等地下活动。两年后,由于表现出色,年仅16岁的张光年被转为中共正式党员。1930年夏天,美化书店这个秘密联络地点被敌人发现,张光年于是便在家乡以教员身份又教了几个月的小学。由于老河口的形势进一步恶化,1931年春,在党组织的帮助下,18岁的张光年离开老河口,沿汉江南下,来到武汉华中大学求学。 相识冼星海 在新的天地里,张光年的眼界大开。几年里,他一边求学,一边正式以“光未然”(光未燃而要燃烧之意)这个名字公开发表诗作。先后创作了一系列抗日诗篇和街头短剧。1936年5月,他创作出著名的抗日诗篇《五月的鲜花》,后经音乐家阎述诗谱曲,很快在全国传唱开来。 随着全国人民抗日热情的不断高涨,1936年6月张光年被派到上海,根据党组织的指示,他积极联络上海文艺界人士,很快组织了一个“中国文艺者战地工作团”,旨在以文艺为武器,唤起民众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当月上旬的一天,张光年率团来到上海郊区一个叫“大厂”的地方,准备与那里的“上海工学团”(由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创办)会合,组织排练文艺节目。一进工学团驻地,张光年便听到里面传出排练的歌声,他循着歌声走进礼堂,原来是上海工学团正在这里排练他一个月前在武汉的新作《五月的鲜花》。张光年坐在排练大厅里,内心激动地观看着排练,只见一个青年指挥正在投入地指挥着这首歌曲的排练。当时他还并不知道,眼前的这个青年指挥就是著名的音乐家冼星海。 排练间休时,战地工作团一个叫李雷的团员把张光年从座位上拉起来,大声向冼星海及排练现场的演员们介绍说:这位就是《五月的鲜花》的词作者,青年诗人光未然!顷刻,排练现场沸腾了起来。大家把张光年团团围起,礼堂里响起阵阵欢呼声和掌声。冼星海与张光年以前虽然未见过面,但彼此早就相互敬慕神交已久,此刻突如其来的相见,让两位青年的手迅速地紧紧握在了一起。这一年,光未然23岁,冼星海30岁。此后,二人不仅成了好朋友,而且表示了强烈的合作愿望。其时,适逢上海各界筹备高尔基逝世周年纪念活动,张光年于是创作了《高尔基纪念歌》,冼星海随之为这首诗谱了曲,这是诗人与音乐家诗与乐的第一次合作。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张光年又回到武汉进行戏剧、歌咏的创作演出活动。此间,他创作了《赞美新中国》、《拓荒歌》等诗作,并与冼星海再度进行了合作,使这些歌曲在全国又得以广泛传唱。正是在这些交往合作过程中,二人进一步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 北上“黄河口” 国共两党二次合作局面形成后,1938年初,在中共的努力下,国民政府在武汉成立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由周恩来任政治部第一副部长(陈诚任部长)。政治部下设3个厅,其中第三厅负责宣传工作,由郭沫若任厅长。4月初,三厅正式在武汉成立,成员主要为共产党人和进步的文艺界人士,张光年和冼星海也应邀来到三厅,张光年(当时化名张文光)被安排在三厅六处一科(戏剧科)担任少校科员,冼星海在六处三科负责音乐工作。 1938年夏,为把抗日的宣传工作做到前线去,政治部决定把集中在武汉的大批文艺工作者组成若干演剧队,分赴各战区。由于张光年多年来的出色表现,三厅秘书长阳翰笙写报告建议,由张光年为总领队,带演剧三队前往西北第二战区,官衔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西北战地宣传工作视察员”。报告上报到副部长周恩来处,周将“第三厅”划掉,将其提高规格为“政治部”视察员,以利于工作。 1938年9月9日,张光年带领演剧第三队的30多名青年男女队员乘火车前往西安,活动几天后于9月下旬去离延安不远的陕北洛川县演出宣传。一到洛川,便听到武汉沦陷的消息,张光年和战友们无不悲痛万分。 在一个多月的宣传演出中,张光年看到了许多动人的景象,获得了很多深刻的感受。当演剧队从陕北宜川出发,爬到一座高山顶上,一眼看见山下一泻千里的黄河时,诗人的心灵被震撼了!黄河壶口惊天动地的汹涌浪涛,激起阵阵白雾与蓝天下的云雾相交融,在红日照耀下爆发出雷鸣般的呐喊。从小看惯了汉江和长江的张光年,此刻被黄河独特的气质和勇往直前的气势强烈地撞击着,胸中不禁涌出后来创作的《黄河颂》中的头两句诗: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 张光年永远记住了这一天:1938年11月1日,他们从壶口下游附近的一个渡口第一次渡过黄河!他曾经说:“这第一次渡过黄河的体验,对于我,对于演剧第三队的全体同志,都是终生难忘的。就是那次渡河和渡河后观赏壶口瀑布的感受,使我产生了创作《黄河》的冲动。” 创作“黄河”词 转眼到了1939年1月,张光年带领演剧队继续在黄河壶口一带活动。一天,演剧队进入阎锡山管辖但却是中共领导的抗日决死队二纵队的防区时,听说部队刚刚打了一个大胜仗,张光年遂带队前往战地慰问演出。在从汾西县勍香镇归来时,二纵队司令部的一名马夫牵着一匹白骏马跟来,马夫说这马很机灵,也很调皮,动不动就把骑它的人摔下马来。此时,张光年正在于部队歼灭日寇的胜利氛围中,再加上年轻气盛,便拉过白马骑了上去,随后扬鞭纵马向前飞驰而去。不料,在跑到一条山间的干河沟时,张光年被白马摔跌在一片碎石之上…… 张光年摔伤左臂昏了过去,醒来时已躺在一间大屋子里的木台上,二纵队的军医和护士正为他包扎伤口。他成了重伤员,因游击区部队的医疗条件难以为他治伤,到晋西后,二纵队发电请示延安中组部领导陈云、李富春。中组部顷即电复:将光未然送往延安治疗。 让演剧队的同志们感到特别高兴的是,延安来电不仅让张光年能去延安治伤,而且全队都能一起去延安,这是从武汉出发那天大家就向往着的啊! 诞生于抗战时期的《黄河大合唱》,以其催人奋进的磅礴气势,一直鼓舞着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团结奋斗,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战斗号角,半个多世纪来经久传唱。这首歌的词作者光未然是一位从抗日烽火硝烟中走出来的我国著名诗人,他的真名叫张光年。 走出老河口 张光年,1913年11月1日出生在湖北省老河口市城区(原光化县城)路家巷一个普通市民家庭,父亲是老河口城区一家钱庄的普通职员。张光年小时被送进老河口国民小学读书,在钱庄的少东家冯汉涛的影响下,学会了写旧体诗。1924年,11岁的张光年以优异成绩考入老河口商科职业学校。1925年5月,上海“五卅惨案”发生,老河口和全国一样很快掀起了反帝爱国浪潮。在这一背景下,一些老河口籍共产党员如杨软欧、左觉农等迅速回到老河口,趁势组织领导群众开展反帝爱国运动。张光年在这些早期共产党人的影响下,先后读到了肖楚女主办的《中国青年》、中共在汉口主办的《楚光日报》等进步报刊和瞿秋白的《共产主义问答》、布哈林的《共产主义ABC》等进步书刊。虽然这些书的内容当时张光年似懂非懂,但却从此开启了他追求光明、追求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闸门。1927年3月,14岁的张光年在左觉农等共产党人的引导下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4月,上海发生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紧接着,驻守在老河口的反动军阀也开始大肆屠杀共产党员。一时间,老河口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不久,老河口商科学校宣布解散,14岁的张光年失学返家。 1927年下半年,钱庄的少东家在老河口开了一家书店——“美化书店”,因张光年失学,便被安排到书店当伙计。不久,党组织又秘密与张光年取得了联系,此后张光年便以美化书店作为党组织的秘密联络地点,以卖书为掩护,为党从事传递情报等地下活动。两年后,由于表现出色,年仅16岁的张光年被转为中共正式党员。1930年夏天,美化书店这个秘密联络地点被敌人发现,张光年于是便在家乡以教员身份又教了几个月的小学。由于老河口的形势进一步恶化,1931年春,在党组织的帮助下,18岁的张光年离开老河口,沿汉江南下,来到武汉华中大学求学。 相识冼星海 在新的天地里,张光年的眼界大开。几年里,他一边求学,一边正式以“光未然”(光未燃而要燃烧之意)这个名字公开发表诗作。先后创作了一系列抗日诗篇和街头短剧。1936年5月,他创作出著名的抗日诗篇《五月的鲜花》,后经音乐家阎述诗谱曲,很快在全国传唱开来。 随着全国人民抗日热情的不断高涨,1936年6月张光年被派到上海,根据党组织的指示,他积极联络上海文艺界人士,很快组织了一个“中国文艺者战地工作团”,旨在以文艺为武器,唤起民众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当月上旬的一天,张光年率团来到上海郊区一个叫“大厂”的地方,准备与那里的“上海工学团”(由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创办)会合,组织排练文艺节目。一进工学团驻地,张光年便听到里面传出排练的歌声,他循着歌声走进礼堂,原来是上海工学团正在这里排练他一个月前在武汉的新作《五月的鲜花》。张光年坐在排练大厅里,内心激动地观看着排练,只见一个青年指挥正在投入地指挥着这首歌曲的排练。当时他还并不知道,眼前的这个青年指挥就是著名的音乐家冼星海。 排练间休时,战地工作团一个叫李雷的团员把张光年从座位上拉起来,大声向冼星海及排练现场的演员们介绍说:这位就是《五月的鲜花》的词作者,青年诗人光未然!顷刻,排练现场沸腾了起来。大家把张光年团团围起,礼堂里响起阵阵欢呼声和掌声。冼星海与张光年以前虽然未见过面,但彼此早就相互敬慕神交已久,此刻突如其来的相见,让两位青年的手迅速地紧紧握在了一起。这一年,光未然23岁,冼星海30岁。此后,二人不仅成了好朋友,而且表示了强烈的合作愿望。其时,适逢上海各界筹备高尔基逝世周年纪念活动,张光年于是创作了《高尔基纪念歌》,冼星海随之为这首诗谱了曲,这是诗人与音乐家诗与乐的第一次合作。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张光年又回到武汉进行戏剧、歌咏的创作演出活动。此间,他创作了《赞美新中国》、《拓荒歌》等诗作,并与冼星海再度进行了合作,使这些歌曲在全国又得以广泛传唱。正是在这些交往合作过程中,二人进一步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 北上“黄河口” 国共两党二次合作局面形成后,1938年初,在中共的努力下,国民政府在武汉成立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由周恩来任政治部第一副部长(陈诚任部长)。政治部下设3个厅,其中第三厅负责宣传工作,由郭沫若任厅长。4月初,三厅正式在武汉成立,成员主要为共产党人和进步的文艺界人士,张光年和冼星海也应邀来到三厅,张光年(当时化名张文光)被安排在三厅六处一科(戏剧科)担任少校科员,冼星海在六处三科负责音乐工作。 1938年夏,为把抗日的宣传工作做到前线去,政治部决定把集中在武汉的大批文艺工作者组成若干演剧队,分赴各战区。由于张光年多年来的出色表现,三厅秘书长阳翰笙写报告建议,由张光年为总领队,带演剧三队前往西北第二战区,官衔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西北战地宣传工作视察员”。报告上报到副部长周恩来处,周将“第三厅”划掉,将其提高规格为“政治部”视察员,以利于工作。 1938年9月9日,张光年带领演剧第三队的30多名青年男女队员乘火车前往西安,活动几天后于9月下旬去离延安不远的陕北洛川县演出宣传。一到洛川,便听到武汉沦陷的消息,张光年和战友们无不悲痛万分。 在一个多月的宣传演出中,张光年看到了许多动人的景象,获得了很多深刻的感受。当演剧队从陕北宜川出发,爬到一座高山顶上,一眼看见山下一泻千里的黄河时,诗人的心灵被震撼了!黄河壶口惊天动地的汹涌浪涛,激起阵阵白雾与蓝天下的云雾相交融,在红日照耀下爆发出雷鸣般的呐喊。从小看惯了汉江和长江的张光年,此刻被黄河独特的气质和勇往直前的气势强烈地撞击着,胸中不禁涌出后来创作的《黄河颂》中的头两句诗: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 张光年永远记住了这一天:1938年11月1日,他们从壶口下游附近的一个渡口第一次渡过黄河!他曾经说:“这第一次渡过黄河的体验,对于我,对于演剧第三队的全体同志,都是终生难忘的。就是那次渡河和渡河后观赏壶口瀑布的感受,使我产生了创作《黄河》的冲动。” 创作“黄河”词 转眼到了1939年1月,张光年带领演剧队继续在黄河壶口一带活动。一天,演剧队进入阎锡山管辖但却是中共领导的抗日决死队二纵队的防区时,听说部队刚刚打了一个大胜仗,张光年遂带队前往战地慰问演出。在从汾西县勍香镇归来时,二纵队司令部的一名马夫牵着一匹白骏马跟来,马夫说这马很机灵,也很调皮,动不动就把骑它的人摔下马来。此时,张光年正在于部队歼灭日寇的胜利氛围中,再加上年轻气盛,便拉过白马骑了上去,随后扬鞭纵马向前飞驰而去。不料,在跑到一条山间的干河沟时,张光年被白马摔跌在一片碎石之上…… 张光年摔伤左臂昏了过去,醒来时已躺在一间大屋子里的木台上,二纵队的军医和护士正为他包扎伤口。他成了重伤员,因游击区部队的医疗条件难以为他治伤,到晋西后,二纵队发电请示延安中组部领导陈云、李富春。中组部顷即电复:将光未然送往延安治疗。 让演剧队的同志们感到特别高兴的是,延安来电不仅让张光年能去延安治伤,而且全队都能一起去延安,这是从武汉出发那天大家就向往着的啊! 就这样,张光年躺在担架上,由全队同志和二纵队的军医护送着,从永和关再渡黄河,行程700华里,来到了圣地延安。 在延安,经医生确诊,张光年左肘关节粉碎性骨折。中央组织部根据延安和平医院的意见,决定留张光年先在延安治疗一段时间。这期间,张光年躺在和平医院的窑洞里,回想着几个月来在晋西北,在吕梁游击区为抗日军民进行宣传演出活动的情景,回忆起两次渡过黄河时听到的那惊心动魄的船夫号子,看见的那黄河两岸“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的一幕幕,于是便在心中酝酿着写一首歌颂黄河、赞美中华的长诗。 早在1938年10月,冼星海就在武汉八路军办事处的安排下,带着夫人先期来到了延安,并被安排在延安鲁艺音乐系任教。当他听说张光年也来到了延安后,便立刻从延安城里赶到二十里铺的和平医院看望挚友。由于两人曾在上海、武汉有过多次合作,这次延安相见,冼星海当然不会放过再次合作的机会,于是便向张光年提出请他写一部合唱歌词的建议。冼星海的提议,为张光年汹涌着的激情找到了喷射口,使张光年长期以来酝酿着歌颂黄河母亲,保卫黄河母亲,鼓舞中华民族抗日救亡的主题变得清晰起来。很快,张光年就进入了创作状态。由于臂伤难以动笔,张光年便躺在炕上口述,请演剧三队的一位负责照顾他生活的战友记录。第一天,他们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第二天完成了《黄河颂》;第三天完成《黄河之水天上来》及《黄水谣》;第四天完成《河边对口曲》及《黄河怨》;第五天完成《保卫黄河》及《怒吼吧,黄河》。仅仅5天时间,张光年就以大合唱通常要具备的八种格式组合,完成了四百多行的《黄河大合唱》全部歌词。 冼星海谱曲 1939年农历大年三十晚上,迎着大西北呼啸的寒风,张光年带着他的《黄河大合唱》歌词,从二十里铺的和平医院赶到延安城里,走进中央交际处温暖而宽大的窑洞里,出席演剧三队为中央领导和机关干部举行的除夕文艺晚会。这时的“光未然”早已因《五月的鲜花》等抗战歌曲的广泛传播而享誉延安。那天晚上,冼星海坐在窑洞靠门边的位置上,张光年坐在靠窗户的土炕上。诗人面前有一张桌子,上面那几盏油灯的火焰照亮了他手里的词稿。张光年首先大略说明了歌词的创作意图和过程,然后详细介绍了《黄河大合唱》的结构:它由体裁形式互不相同的8部分组成,依次为男声合唱、男声独唱、诗朗诵、女声齐唱、男声对唱、女声独唱、轮唱、大合唱。每首歌前冠有“说白”,是歌曲的引子,并在前后两首歌曲之间起到承前启后的衔接作用。大家从来没有听到过这样结构的歌曲,都不禁为之动容,冼星海的脸上也露出惊喜兴奋之情。 张光年的朗诵是新体诗的朗诵,400多行的诗句,25岁的诗人一气呵成,从头朗诵到尾。大家的心随着抑扬顿挫的诗句节奏而跳动,当听完最后一句“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时,全窑洞一片安静。顷刻,掌声响彻整个窑洞。掌声中,冼星海激动地站了起来,一把将词稿抓在手里动情地说:“我有把握写好它!”接着是更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1939年3月间,大生产运动告一段落,冼星海正好有了较充裕的时间,于是在他的小窑洞里,开始日以继夜地为《黄河》谱曲。他的工作毅力是惊人的,一开始创作就不愿停下,忽而斜躺在小床上抱头沉吟,忽而又直起身来奋笔直书。从3月26日到3月31日,仅仅用了6天时间,冼星海就以惊人的速度,高质量地完成了这部中国音乐史上空前的民族大合唱——《黄河大合唱》全部曲子的创作。 唱响“大合唱” 4月1日,演剧队正式投入紧张的排练。合唱队一共只有30来个人,分成了四个声部,平均每天练一首,仅10天的功夫,就完成了全部排练任务。 1939年4月13日,由邬析零指挥成功进行了第一次试演之后,5月11日在延安庆祝鲁艺成立周年晚会上,《黄河大合唱》正式演出,这也是抗演三队向延安各界的告别演出。演出在延安最大的礼堂陕北公学礼堂举行,观众在千人以上。在延安的党政军各界领导人都应邀参加了晚会。那天,担任朗诵的仍是张光年,冼星海亲自指挥。合唱队全是抗演三队的成员,乐队共有十几个人,全部是鲁艺师生。 正是春暖花开的时节,抗演三队的演员们把军棉祆里的棉花掏出去,只穿着冼得发白的军棉衣外套,使服装看上去不再显得臃肿。大家又戴上在西安时买的翻毛皮军帽,这样的演出服在当时的延安俏得令人羡慕。张光年披着半身多长的黑斗篷,正好盖住他拄着拐杖的受伤的左臂,他激情地挥舞着右臂,大声向黄河倾诉我们民族的灾难与抗争。演出取得了巨大成功,当晚冼星海在他的日记里写到:“今晚的大合唱可真是中国空前的音乐晚会,里面有几首动人的歌曲,当我们演完时,毛主席都跳起来,很感动地说了几声好,我永远不忘记今晚上的情形,我是很严格地热情地去指挥歌唱队的。” 同年7月8日,周恩来在延安各界欢迎他从重庆归来的晚会上,听了《黄河大合唱》之后十分振奋,亲笔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此后,《黄河大合唱》震撼人心的歌声,不仅迅速传遍大江南北,而且也逐渐在世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传唱开来: 1940年,音乐家刘良模把《黄河大合唱》乐谱带到美国。1945年10月24日,在联合国成立庆祝大会上,美国黑人歌手保罗·罗伯逊用英语演唱了《黄河大合唱》中的部分曲目。 1957年,在苏联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厅用俄文演出《黄河大合唱》,中国指挥家李德伦指挥,歌唱家郭淑珍演唱《黄河怨》,严良方任艺术指导。 1964年,日本神户一个劳动者业余团体用日文演唱《黄河大合唱》,连“自从鬼子来”的歌词也忠于原作,甚至在说明书上注明:“鬼子”即日本军国主义。 1983年,加拿大多伦多玛希音乐厅由华人乐团再次演出《黄河大合唱》,许多华侨听众哭成了泪人,外国听众则惊叹中国的《黄河大合唱》胜过了天主教的弥撒。 此外新加坡、菲律宾等国也先后演出过《黄河大合唱》…… 2002年1月28日,一代诗人张光年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半年后的一个清晨,在位于青海省黄河上游的一座钢索桥上,张光年的骨灰被洒到了奔流不息的黄河水中。创作出不朽长篇组诗《黄河大合唱》的诗人,终于回到了黄河母亲的怀抱。

湖南工学院的吧?

《黄河大合唱》是我国近代合唱音乐的一座光辉的里程碑,也是我国近代大型音乐作品的典范之作。《黄河大合唱》创作于1939年3月,由光未然作词,洗星海作曲。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即张光年)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亲临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的境地,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一直酝酿着《黄河》词作,并在年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 冼星海听后异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并完成了这部大型声乐名作。 4月13日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由邬析零指挥),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整个中国。作品用感情饱满的笔墨,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作品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一黄河为背景,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 信念。人民音乐家洗星海以他不可遏制的创作热情,仅仅用了6天时间,就完成厂这部巨作的初稿。同年5月,《黄河大合唱》在延安演出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毛主席都跳了起来,很感动地说了几声‘好’。”(洗里海日记)《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全曲包括序曲和8个乐章,并由配乐诗朗诵和乐队演奏将各乐平连成一个整体。各个乐章从内容到音乐形象又具打相对的独立性,乐章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品以抗日和爱国两个主题为中心。从深厚的情感和感人的艺术形象上一步步展开,直至宏伟的终曲,激荡的感情浪潮发展到了最高点。管弦乐队演奏的《序曲》概括地对全曲进行了极富特点的描绘.乐队效果色彩浓郁。音乐刻画了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象征着崇高伟大的民族精神:几个主题经过发展后交织征一起,形成了序曲的高潮。《黄河船夫曲》采用了劳动号子的体裁形式,展现了乌云满天.惊涛拍岸,船夫与暴风雨奋力拼搏的生动形象.表现了华夏子孙吃苦耐劳和一定能到达胜利彼岸的优秀品质。九曲黄河上船大粗矿的号子以领唱、合唱的形式塑造出来,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作为大合唱的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给我们展示了这一可歌可泣的史诗的第一幕。男高音独唱《黄河颂》是一首以黄河象征祖国的热情颂歌,充满了搏大、豪放的情怀。第一部分以平稳的节奏、宽广的气息歌唱了黄河的雄姿。第二部分以热情、奔放的旋律赞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热情激昂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配乐诗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后,是民谣风格的抒情叙事曲《黄水谣》,朴素的音调优美而又平易动人:第一部分描写了奔流不息的黄河之水和中华儿女美好安宁的和平生活。第二部分主题深沉、痛苦,描写了日寇侵略后妻离子散天各一方的悲惨情景。音乐在低沉的情绪中结束,使人久久难忘。《河边对口曲》如民间小曲般亲切而富于乡土气息,通过叙事般的对唱形式,手法简练,效果甚佳,描摹了国土沦丧后日寇铁蹄下人民的悲惨遭遇。《黄河怨》以低沉凄惨、悲痛欲绝的音调,哭诉了一个遭受日寇蹂躏、失去丈夫孩子、留下“把血债清算”的遗愿而投入滚滚黄河怀抱的妇女的深仇大恨。齐唱、轮唱《保卫黄河》表现了游击健儿的英勇气概,是一有人民战争壮阔场面的战斗进行曲。“龙格龙格龙格龙”的衬词此起彼伏,波澜壮阔的宏伟场面和乐观主义的民族精神跃然眼前。混声合唱《怒吼吧,黄河》是整部大合唱的终曲,也是全曲的高潮。前面出现过的几个重要基本主题得到了综合的展现,愤怒的情绪、战斗的号角、坚定的节奏、丰满的合唱以宏伟的气势使音乐达到了最高潮,作品在乐队全奏和八声部合唱气吞山河的的澎湃波涛中结束。

黄河大合唱音乐鉴赏论文800字

每一次听黄河都是一次独特的旅程。 偏爱钢琴那种既能把大气磅礴演绎地淋漓尽致的感觉,又能传递汩汩诗情画意的旋律 我也学习钢琴,称不上是大师。看真正的大师演奏的“黄河”,听那动人心弦旋律,即使不懂古典音乐的人也被吸引住,并且久久沉浸在乐思中。因为黄河的激昂,我们会回到斗志昂扬的年代。 可以说,黄河也是评定大师的标准。一些名声无几的演奏家把黄河作为了一生的奋斗目标。 青年钢琴家郎朗演奏的黄河,每一次听都有不懂的感觉。对黄河的感觉,如同于丹对《论语》的感觉,敬而不畏。每一次听郎朗的黄河,是刚劲中带着柔质,还夹杂着激昂雄浑的感情。每一次听,都是一次不同的旅程,因为不同而独特。 最让人震撼的是钢琴家殷承宗演奏的黄河。 音乐大师冼星海那一首著名的《黄河大合唱》,被殷承宗、储望华、盛礼洪和刘庄四位钢琴上卓有成就的音乐大师改编为钢琴协奏曲。作为改编为协奏曲之一的作者,殷承宗大师的演奏恐怕是少有的、对黄河最具风采的诠释。 殷承宗大师激情飞扬的演奏,让每一个看到的人都无法忘怀。便如同亲临现场,看殷承宗大师手指的飞扬。完美的走音阶,富有力度的八度演奏,以及整个乐团的配合,把黄河推向高潮。应该说,这是对“黄河”这首中国绝对家喻户晓的乐曲最完美的诠释。 不少国家都有自己国家具有特色的乐曲,我想,黄河协奏曲一定是我们中国最特色之曲。时代气息的浓厚,震撼人心的感召力,确实就是它的风采。 钢琴是西洋乐器。也许中国没有在古典音乐方面有大发展。不错,古典音乐奠基人巴赫,音乐神童莫扎特,浪漫大师贝多芬,钢琴诗人肖邦,技巧大师李斯特……没有人能否定他们的创造性。他们为古典音乐带来了一笔丰富的财产。我们不能想象古典音乐没有肖邦;今天,我们中国在刚刚步入古典音乐到现在历史不太长久。古典音乐同样也不能没有冼星海,没有聂耳,没有贺绿汀。他们为中国古典音乐发展做出了开辟的伟大贡献,中国古典音乐火炬手。古典音乐不能没有贝多芬的《命运》,不能没有肖邦的那21首黄金般的夜曲,更不能没有李斯特12首超高技巧的练习曲;这些曲子甚至妇孺皆知,古典音乐中美的代表。同样,古典音乐不能没有浏阳河,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不能没有彩云追月,梁山伯与祝英台。最不能没有的,就是黄河大合唱。黄河协奏曲,是记录了一个时代历史,荣辱,记录了一个国家勇于反抗的精神。 今天,这个国家站起来了。从开国大典那天起,站起来接近60年了。 当我们悉心回顾那些遗失的美好,我们心中也会宽慰。 那么就听听黄河协奏曲吧!那是中国人民的象征。有一天,当我们回顾中国——一个日益兴旺的国家。我们会发现——这个国家曾今经历过这么多的磨难,她站起来——站的艰难,也站的勇敢,更站的有气魄,站起来——震撼了全世界。

以黄河大合唱为例写一篇论文题目

黄河大合唱 论文诞生于抗战时期的《黄河大合唱》,以其催人奋进的磅礴气势,一直鼓舞着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团结奋斗,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战斗号角,半个多世纪来经久传唱。这首歌的词作者光未然是一位从抗日烽火硝烟中走出来的我国著名诗人,他的真名叫张光年。 走出老河口 张光年,1913年11月1日出生在湖北省老河口市城区(原光化县城)路家巷一个普通市民家庭,父亲是老河口城区一家钱庄的普通职员。张光年小时被送进老河口国民小学读书,在钱庄的少东家冯汉涛的影响下,学会了写旧体诗。1924年,11岁的张光年以优异成绩考入老河口商科职业学校。1925年5月,上海“五卅惨案”发生,老河口和全国一样很快掀起了反帝爱国浪潮。在这一背景下,一些老河口籍共产党员如杨软欧、左觉农等迅速回到老河口,趁势组织领导群众开展反帝爱国运动。张光年在这些早期共产党人的影响下,先后读到了肖楚女主办的《中国青年》、中共在汉口主办的《楚光日报》等进步报刊和瞿秋白的《共产主义问答》、布哈林的《共产主义ABC》等进步书刊。虽然这些书的内容当时张光年似懂非懂,但却从此开启了他追求光明、追求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闸门。1927年3月,14岁的张光年在左觉农等共产党人的引导下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4月,上海发生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紧接着,驻守在老河口的反动军阀也开始大肆屠杀共产党员。一时间,老河口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不久,老河口商科学校宣布解散,14岁的张光年失学返家。 1927年下半年,钱庄的少东家在老河口开了一家书店——“美化书店”,因张光年失学,便被安排到书店当伙计。不久,党组织又秘密与张光年取得了联系,此后张光年便以美化书店作为党组织的秘密联络地点,以卖书为掩护,为党从事传递情报等地下活动。两年后,由于表现出色,年仅16岁的张光年被转为中共正式党员。1930年夏天,美化书店这个秘密联络地点被敌人发现,张光年于是便在家乡以教员身份又教了几个月的小学。由于老河口的形势进一步恶化,1931年春,在党组织的帮助下,18岁的张光年离开老河口,沿汉江南下,来到武汉华中大学求学。 相识冼星海 在新的天地里,张光年的眼界大开。几年里,他一边求学,一边正式以“光未然”(光未燃而要燃烧之意)这个名字公开发表诗作。先后创作了一系列抗日诗篇和街头短剧。1936年5月,他创作出著名的抗日诗篇《五月的鲜花》,后经音乐家阎述诗谱曲,很快在全国传唱开来。 随着全国人民抗日热情的不断高涨,1936年6月张光年被派到上海,根据党组织的指示,他积极联络上海文艺界人士,很快组织了一个“中国文艺者战地工作团”,旨在以文艺为武器,唤起民众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当月上旬的一天,张光年率团来到上海郊区一个叫“大厂”的地方,准备与那里的“上海工学团”(由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创办)会合,组织排练文艺节目。一进工学团驻地,张光年便听到里面传出排练的歌声,他循着歌声走进礼堂,原来是上海工学团正在这里排练他一个月前在武汉的新作《五月的鲜花》。张光年坐在排练大厅里,内心激动地观看着排练,只见一个青年指挥正在投入地指挥着这首歌曲的排练。当时他还并不知道,眼前的这个青年指挥就是著名的音乐家冼星海。 排练间休时,战地工作团一个叫李雷的团员把张光年从座位上拉起来,大声向冼星海及排练现场的演员们介绍说:这位就是《五月的鲜花》的词作者,青年诗人光未然!顷刻,排练现场沸腾了起来。大家把张光年团团围起,礼堂里响起阵阵欢呼声和掌声。冼星海与张光年以前虽然未见过面,但彼此早就相互敬慕神交已久,此刻突如其来的相见,让两位青年的手迅速地紧紧握在了一起。这一年,光未然23岁,冼星海30岁。此后,二人不仅成了好朋友,而且表示了强烈的合作愿望。其时,适逢上海各界筹备高尔基逝世周年纪念活动,张光年于是创作了《高尔基纪念歌》,冼星海随之为这首诗谱了曲,这是诗人与音乐家诗与乐的第一次合作。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张光年又回到武汉进行戏剧、歌咏的创作演出活动。此间,他创作了《赞美新中国》、《拓荒歌》等诗作,并与冼星海再度进行了合作,使这些歌曲在全国又得以广泛传唱。正是在这些交往合作过程中,二人进一步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 北上“黄河口” 国共两党二次合作局面形成后,1938年初,在中共的努力下,国民政府在武汉成立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由周恩来任政治部第一副部长(陈诚任部长)。政治部下设3个厅,其中第三厅负责宣传工作,由郭沫若任厅长。4月初,三厅正式在武汉成立,成员主要为共产党人和进步的文艺界人士,张光年和冼星海也应邀来到三厅,张光年(当时化名张文光)被安排在三厅六处一科(戏剧科)担任少校科员,冼星海在六处三科负责音乐工作。 1938年夏,为把抗日的宣传工作做到前线去,政治部决定把集中在武汉的大批文艺工作者组成若干演剧队,分赴各战区。由于张光年多年来的出色表现,三厅秘书长阳翰笙写报告建议,由张光年为总领队,带演剧三队前往西北第二战区,官衔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西北战地宣传工作视察员”。报告上报到副部长周恩来处,周将“第三厅”划掉,将其提高规格为“政治部”视察员,以利于工作。 1938年9月9日,张光年带领演剧第三队的30多名青年男女队员乘火车前往西安,活动几天后于9月下旬去离延安不远的陕北洛川县演出宣传。一到洛川,便听到武汉沦陷的消息,张光年和战友们无不悲痛万分。 在一个多月的宣传演出中,张光年看到了许多动人的景象,获得了很多深刻的感受。当演剧队从陕北宜川出发,爬到一座高山顶上,一眼看见山下一泻千里的黄河时,诗人的心灵被震撼了!黄河壶口惊天动地的汹涌浪涛,激起阵阵白雾与蓝天下的云雾相交融,在红日照耀下爆发出雷鸣般的呐喊。从小看惯了汉江和长江的张光年,此刻被黄河独特的气质和勇往直前的气势强烈地撞击着,胸中不禁涌出后来创作的《黄河颂》中的头两句诗: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 张光年永远记住了这一天:1938年11月1日,他们从壶口下游附近的一个渡口第一次渡过黄河!他曾经说:“这第一次渡过黄河的体验,对于我,对于演剧第三队的全体同志,都是终生难忘的。就是那次渡河和渡河后观赏壶口瀑布的感受,使我产生了创作《黄河》的冲动。” 创作“黄河”词 转眼到了1939年1月,张光年带领演剧队继续在黄河壶口一带活动。一天,演剧队进入阎锡山管辖但却是中共领导的抗日决死队二纵队的防区时,听说部队刚刚打了一个大胜仗,张光年遂带队前往战地慰问演出。在从汾西县勍香镇归来时,二纵队司令部的一名马夫牵着一匹白骏马跟来,马夫说这马很机灵,也很调皮,动不动就把骑它的人摔下马来。此时,张光年正在于部队歼灭日寇的胜利氛围中,再加上年轻气盛,便拉过白马骑了上去,随后扬鞭纵马向前飞驰而去。不料,在跑到一条山间的干河沟时,张光年被白马摔跌在一片碎石之上…… 张光年摔伤左臂昏了过去,醒来时已躺在一间大屋子里的木台上,二纵队的军医和护士正为他包扎伤口。他成了重伤员,因游击区部队的医疗条件难以为他治伤,到晋西后,二纵队发电请示延安中组部领导陈云、李富春。中组部顷即电复:将光未然送往延安治疗。 让演剧队的同志们感到特别高兴的是,延安来电不仅让张光年能去延安治伤,而且全队都能一起去延安,这是从武汉出发那天大家就向往着的啊! 诞生于抗战时期的《黄河大合唱》,以其催人奋进的磅礴气势,一直鼓舞着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团结奋斗,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战斗号角,半个多世纪来经久传唱。这首歌的词作者光未然是一位从抗日烽火硝烟中走出来的我国著名诗人,他的真名叫张光年。 走出老河口 张光年,1913年11月1日出生在湖北省老河口市城区(原光化县城)路家巷一个普通市民家庭,父亲是老河口城区一家钱庄的普通职员。张光年小时被送进老河口国民小学读书,在钱庄的少东家冯汉涛的影响下,学会了写旧体诗。1924年,11岁的张光年以优异成绩考入老河口商科职业学校。1925年5月,上海“五卅惨案”发生,老河口和全国一样很快掀起了反帝爱国浪潮。在这一背景下,一些老河口籍共产党员如杨软欧、左觉农等迅速回到老河口,趁势组织领导群众开展反帝爱国运动。张光年在这些早期共产党人的影响下,先后读到了肖楚女主办的《中国青年》、中共在汉口主办的《楚光日报》等进步报刊和瞿秋白的《共产主义问答》、布哈林的《共产主义ABC》等进步书刊。虽然这些书的内容当时张光年似懂非懂,但却从此开启了他追求光明、追求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闸门。1927年3月,14岁的张光年在左觉农等共产党人的引导下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4月,上海发生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紧接着,驻守在老河口的反动军阀也开始大肆屠杀共产党员。一时间,老河口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不久,老河口商科学校宣布解散,14岁的张光年失学返家。 1927年下半年,钱庄的少东家在老河口开了一家书店——“美化书店”,因张光年失学,便被安排到书店当伙计。不久,党组织又秘密与张光年取得了联系,此后张光年便以美化书店作为党组织的秘密联络地点,以卖书为掩护,为党从事传递情报等地下活动。两年后,由于表现出色,年仅16岁的张光年被转为中共正式党员。1930年夏天,美化书店这个秘密联络地点被敌人发现,张光年于是便在家乡以教员身份又教了几个月的小学。由于老河口的形势进一步恶化,1931年春,在党组织的帮助下,18岁的张光年离开老河口,沿汉江南下,来到武汉华中大学求学。 相识冼星海 在新的天地里,张光年的眼界大开。几年里,他一边求学,一边正式以“光未然”(光未燃而要燃烧之意)这个名字公开发表诗作。先后创作了一系列抗日诗篇和街头短剧。1936年5月,他创作出著名的抗日诗篇《五月的鲜花》,后经音乐家阎述诗谱曲,很快在全国传唱开来。 随着全国人民抗日热情的不断高涨,1936年6月张光年被派到上海,根据党组织的指示,他积极联络上海文艺界人士,很快组织了一个“中国文艺者战地工作团”,旨在以文艺为武器,唤起民众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当月上旬的一天,张光年率团来到上海郊区一个叫“大厂”的地方,准备与那里的“上海工学团”(由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创办)会合,组织排练文艺节目。一进工学团驻地,张光年便听到里面传出排练的歌声,他循着歌声走进礼堂,原来是上海工学团正在这里排练他一个月前在武汉的新作《五月的鲜花》。张光年坐在排练大厅里,内心激动地观看着排练,只见一个青年指挥正在投入地指挥着这首歌曲的排练。当时他还并不知道,眼前的这个青年指挥就是著名的音乐家冼星海。 排练间休时,战地工作团一个叫李雷的团员把张光年从座位上拉起来,大声向冼星海及排练现场的演员们介绍说:这位就是《五月的鲜花》的词作者,青年诗人光未然!顷刻,排练现场沸腾了起来。大家把张光年团团围起,礼堂里响起阵阵欢呼声和掌声。冼星海与张光年以前虽然未见过面,但彼此早就相互敬慕神交已久,此刻突如其来的相见,让两位青年的手迅速地紧紧握在了一起。这一年,光未然23岁,冼星海30岁。此后,二人不仅成了好朋友,而且表示了强烈的合作愿望。其时,适逢上海各界筹备高尔基逝世周年纪念活动,张光年于是创作了《高尔基纪念歌》,冼星海随之为这首诗谱了曲,这是诗人与音乐家诗与乐的第一次合作。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张光年又回到武汉进行戏剧、歌咏的创作演出活动。此间,他创作了《赞美新中国》、《拓荒歌》等诗作,并与冼星海再度进行了合作,使这些歌曲在全国又得以广泛传唱。正是在这些交往合作过程中,二人进一步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 北上“黄河口” 国共两党二次合作局面形成后,1938年初,在中共的努力下,国民政府在武汉成立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由周恩来任政治部第一副部长(陈诚任部长)。政治部下设3个厅,其中第三厅负责宣传工作,由郭沫若任厅长。4月初,三厅正式在武汉成立,成员主要为共产党人和进步的文艺界人士,张光年和冼星海也应邀来到三厅,张光年(当时化名张文光)被安排在三厅六处一科(戏剧科)担任少校科员,冼星海在六处三科负责音乐工作。 1938年夏,为把抗日的宣传工作做到前线去,政治部决定把集中在武汉的大批文艺工作者组成若干演剧队,分赴各战区。由于张光年多年来的出色表现,三厅秘书长阳翰笙写报告建议,由张光年为总领队,带演剧三队前往西北第二战区,官衔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西北战地宣传工作视察员”。报告上报到副部长周恩来处,周将“第三厅”划掉,将其提高规格为“政治部”视察员,以利于工作。 1938年9月9日,张光年带领演剧第三队的30多名青年男女队员乘火车前往西安,活动几天后于9月下旬去离延安不远的陕北洛川县演出宣传。一到洛川,便听到武汉沦陷的消息,张光年和战友们无不悲痛万分。 在一个多月的宣传演出中,张光年看到了许多动人的景象,获得了很多深刻的感受。当演剧队从陕北宜川出发,爬到一座高山顶上,一眼看见山下一泻千里的黄河时,诗人的心灵被震撼了!黄河壶口惊天动地的汹涌浪涛,激起阵阵白雾与蓝天下的云雾相交融,在红日照耀下爆发出雷鸣般的呐喊。从小看惯了汉江和长江的张光年,此刻被黄河独特的气质和勇往直前的气势强烈地撞击着,胸中不禁涌出后来创作的《黄河颂》中的头两句诗: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 张光年永远记住了这一天:1938年11月1日,他们从壶口下游附近的一个渡口第一次渡过黄河!他曾经说:“这第一次渡过黄河的体验,对于我,对于演剧第三队的全体同志,都是终生难忘的。就是那次渡河和渡河后观赏壶口瀑布的感受,使我产生了创作《黄河》的冲动。” 创作“黄河”词 转眼到了1939年1月,张光年带领演剧队继续在黄河壶口一带活动。一天,演剧队进入阎锡山管辖但却是中共领导的抗日决死队二纵队的防区时,听说部队刚刚打了一个大胜仗,张光年遂带队前往战地慰问演出。在从汾西县勍香镇归来时,二纵队司令部的一名马夫牵着一匹白骏马跟来,马夫说这马很机灵,也很调皮,动不动就把骑它的人摔下马来。此时,张光年正在于部队歼灭日寇的胜利氛围中,再加上年轻气盛,便拉过白马骑了上去,随后扬鞭纵马向前飞驰而去。不料,在跑到一条山间的干河沟时,张光年被白马摔跌在一片碎石之上…… 张光年摔伤左臂昏了过去,醒来时已躺在一间大屋子里的木台上,二纵队的军医和护士正为他包扎伤口。他成了重伤员,因游击区部队的医疗条件难以为他治伤,到晋西后,二纵队发电请示延安中组部领导陈云、李富春。中组部顷即电复:将光未然送往延安治疗。 让演剧队的同志们感到特别高兴的是,延安来电不仅让张光年能去延安治伤,而且全队都能一起去延安,这是从武汉出发那天大家就向往着的啊! 就这样,张光年躺在担架上,由全队同志和二纵队的军医护送着,从永和关再渡黄河,行程700华里,来到了圣地延安。 在延安,经医生确诊,张光年左肘关节粉碎性骨折。中央组织部根据延安和平医院的意见,决定留张光年先在延安治疗一段时间。这期间,张光年躺在和平医院的窑洞里,回想着几个月来在晋西北,在吕梁游击区为抗日军民进行宣传演出活动的情景,回忆起两次渡过黄河时听到的那惊心动魄的船夫号子,看见的那黄河两岸“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的一幕幕,于是便在心中酝酿着写一首歌颂黄河、赞美中华的长诗。 早在1938年10月,冼星海就在武汉八路军办事处的安排下,带着夫人先期来到了延安,并被安排在延安鲁艺音乐系任教。当他听说张光年也来到了延安后,便立刻从延安城里赶到二十里铺的和平医院看望挚友。由于两人曾在上海、武汉有过多次合作,这次延安相见,冼星海当然不会放过再次合作的机会,于是便向张光年提出请他写一部合唱歌词的建议。冼星海的提议,为张光年汹涌着的激情找到了喷射口,使张光年长期以来酝酿着歌颂黄河母亲,保卫黄河母亲,鼓舞中华民族抗日救亡的主题变得清晰起来。很快,张光年就进入了创作状态。由于臂伤难以动笔,张光年便躺在炕上口述,请演剧三队的一位负责照顾他生活的战友记录。第一天,他们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第二天完成了《黄河颂》;第三天完成《黄河之水天上来》及《黄水谣》;第四天完成《河边对口曲》及《黄河怨》;第五天完成《保卫黄河》及《怒吼吧,黄河》。仅仅5天时间,张光年就以大合唱通常要具备的八种格式组合,完成了四百多行的《黄河大合唱》全部歌词。 冼星海谱曲 1939年农历大年三十晚上,迎着大西北呼啸的寒风,张光年带着他的《黄河大合唱》歌词,从二十里铺的和平医院赶到延安城里,走进中央交际处温暖而宽大的窑洞里,出席演剧三队为中央领导和机关干部举行的除夕文艺晚会。这时的“光未然”早已因《五月的鲜花》等抗战歌曲的广泛传播而享誉延安。那天晚上,冼星海坐在窑洞靠门边的位置上,张光年坐在靠窗户的土炕上。诗人面前有一张桌子,上面那几盏油灯的火焰照亮了他手里的词稿。张光年首先大略说明了歌词的创作意图和过程,然后详细介绍了《黄河大合唱》的结构:它由体裁形式互不相同的8部分组成,依次为男声合唱、男声独唱、诗朗诵、女声齐唱、男声对唱、女声独唱、轮唱、大合唱。每首歌前冠有“说白”,是歌曲的引子,并在前后两首歌曲之间起到承前启后的衔接作用。大家从来没有听到过这样结构的歌曲,都不禁为之动容,冼星海的脸上也露出惊喜兴奋之情。 张光年的朗诵是新体诗的朗诵,400多行的诗句,25岁的诗人一气呵成,从头朗诵到尾。大家的心随着抑扬顿挫的诗句节奏而跳动,当听完最后一句“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时,全窑洞一片安静。顷刻,掌声响彻整个窑洞。掌声中,冼星海激动地站了起来,一把将词稿抓在手里动情地说:“我有把握写好它!”接着是更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1939年3月间,大生产运动告一段落,冼星海正好有了较充裕的时间,于是在他的小窑洞里,开始日以继夜地为《黄河》谱曲。他的工作毅力是惊人的,一开始创作就不愿停下,忽而斜躺在小床上抱头沉吟,忽而又直起身来奋笔直书。从3月26日到3月31日,仅仅用了6天时间,冼星海就以惊人的速度,高质量地完成了这部中国音乐史上空前的民族大合唱——《黄河大合唱》全部曲子的创作。 唱响“大合唱” 4月1日,演剧队正式投入紧张的排练。合唱队一共只有30来个人,分成了四个声部,平均每天练一首,仅10天的功夫,就完成了全部排练任务。 1939年4月13日,由邬析零指挥成功进行了第一次试演之后,5月11日在延安庆祝鲁艺成立周年晚会上,《黄河大合唱》正式演出,这也是抗演三队向延安各界的告别演出。演出在延安最大的礼堂陕北公学礼堂举行,观众在千人以上。在延安的党政军各界领导人都应邀参加了晚会。那天,担任朗诵的仍是张光年,冼星海亲自指挥。合唱队全是抗演三队的成员,乐队共有十几个人,全部是鲁艺师生。 正是春暖花开的时节,抗演三队的演员们把军棉祆里的棉花掏出去,只穿着冼得发白的军棉衣外套,使服装看上去不再显得臃肿。大家又戴上在西安时买的翻毛皮军帽,这样的演出服在当时的延安俏得令人羡慕。张光年披着半身多长的黑斗篷,正好盖住他拄着拐杖的受伤的左臂,他激情地挥舞着右臂,大声向黄河倾诉我们民族的灾难与抗争。演出取得了巨大成功,当晚冼星海在他的日记里写到:“今晚的大合唱可真是中国空前的音乐晚会,里面有几首动人的歌曲,当我们演完时,毛主席都跳起来,很感动地说了几声好,我永远不忘记今晚上的情形,我是很严格地热情地去指挥歌唱队的。” 同年7月8日,周恩来在延安各界欢迎他从重庆归来的晚会上,听了《黄河大合唱》之后十分振奋,亲笔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此后,《黄河大合唱》震撼人心的歌声,不仅迅速传遍大江南北,而且也逐渐在世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传唱开来: 1940年,音乐家刘良模把《黄河大合唱》乐谱带到美国。1945年10月24日,在联合国成立庆祝大会上,美国黑人歌手保罗·罗伯逊用英语演唱了《黄河大合唱》中的部分曲目。 1957年,在苏联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厅用俄文演出《黄河大合唱》,中国指挥家李德伦指挥,歌唱家郭淑珍演唱《黄河怨》,严良方任艺术指导。 1964年,日本神户一个劳动者业余团体用日文演唱《黄河大合唱》,连“自从鬼子来”的歌词也忠于原作,甚至在说明书上注明:“鬼子”即日本军国主义。 1983年,加拿大多伦多玛希音乐厅由华人乐团再次演出《黄河大合唱》,许多华侨听众哭成了泪人,外国听众则惊叹中国的《黄河大合唱》胜过了天主教的弥撒。 此外新加坡、菲律宾等国也先后演出过《黄河大合唱》…… 2002年1月28日,一代诗人张光年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半年后的一个清晨,在位于青海省黄河上游的一座钢索桥上,张光年的骨灰被洒到了奔流不息的黄河水中。创作出不朽长篇组诗《黄河大合唱》的诗人,终于回到了黄河母亲的怀抱。

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资料二:黄河仅次于长江,是中国第二大河,干流全长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绥远、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九个省份,成「几」字形,向东注入渤海,沿途汇集了三十多条主要支流和无数溪川,流域面积达七十五万多平方公里。中游段流经广大的黄土高原地区,许多支流夹带大量泥沙汇入,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河水呈黄色,因而得名。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占宗列渠,海拔五千四百多公尺,四周高山终年积雪。黄河源流段有星宿海,是一片无数小湖的沼泽。出星宿海后进入鄂陵湖和札陵湖到玛多,绕过积石山和西倾山,穿过龙羊峡到达青海贵德,长一千九百多公里。黄河流域是我国文化的发祥地。几十万年以前,这里就有了人类的踪迹。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遍及黄河两岸、大河上下。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黄河流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中华民族的摇篮。从秦汉大统一帝国的建立到北宋皇朝,黄河流域仍然是我国历代的都城,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生活在大河上下的各族人民,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和卓越才能,创造了更加绚丽多彩的文化。在从秦汉到北宋的一千多年中,黄河两岸的劳动人民,除从事生产劳动外,还筑长城,开运河,修渠道,营造宫殿、寺院、陵墓,进行了巨大的工程建设。一直到现在,黄河流域的地上地下还保存着许多古代建筑和艺术宝库。西安唐代的大雁塔,洛阳的东汉白马寺,陕西的秦始皇陵和汉唐陵墓,河南龙门石窟的石佛等等,都充分显示了古代匠师高超的技术水平,杰出的艺术成就。•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在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写出了《黄河》词作,并在这年的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冼星海听后非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冼星海抱病连续写作六天,完成了这部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之后,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整个中国。《黄河大合唱》为我国现代大型声乐创作提供了光辉的典范。在六十年代后期,还被改编为钢琴协奏曲。「黄河颂」是抗日战争时期,著名交响乐「黄河大合唱」中一首独唱歌曲的歌辞,作者的创作意图是希望在抗日战争时期,激发起人民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和誓死保卫家园的民族意识.虽然其创作年代已与我们相去甚远,但那奔放,豪迈,铿锵有力的诗句和强烈的情感,至今读起来仍然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唤起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自豪感.

黄河大合唱的艺术特色的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开题报告一般为表格式,它把要报告的每一项内容转换成相应的栏目,这样做,既便于开题报告按目填写,避免遗漏;又便于评审者一目了然,把握要点。开题报告包括综述、关键技术、可行性分析和时间安排等四个方面 。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开题报告是由选题者把自己所选的课题的概况(即"开题报告内容"),向有关专家、学者、科技人员进行陈述。然后由他们对科研课题进行评议。亦可采用"德尔菲法"评分;再由科研管理部门综合评议的意见,确定是否批准这一选题。开题报告的内容大致如下:课题名称、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起止年限、报名提纲。报名提纲包括:(1)课题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和有关文献资料的主要观点与结论;(2)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各项有关指标、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是否已进行试验性研究);(3)大致的进度安排;(4)准备工作的情况和目前已具备的条件(包括人员、仪器、设备等);(5)尚需增添的主要设备和仪器(用途、名称、规格、型号、数量、价格等);(6)经费概算;(7)预期研究结果;(8)承担单位和主要协作单位、及人员分工等。同行评议,着重是从选题的依据、意义和技术可行性上做出判断。即从科学技术本身为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开题报告的格式(通用)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说清楚,应包含两个部分:总述、提纲。1 总述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等。2 提纲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在开题阶段,提纲的目的是让人清楚论文的基本框架,没有必要像论文目录那样详细。3 参考文献开题报告中应包括相关参考文献的目录4 要求开题报告应有封面页,总页数应不少于4页。版面格式应符合以下规定。开 题 报 告学 生:一、 选题意义1、 理论意义2、 现实意义二、 论文综述1、 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2、 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3、 国内研究的综述4、 本人对以上综述的评价三、 论文提纲前言、一、1、2、3、··· ···二、1、2、3、··· ···三、1、2、3、结论四、论文写作进度安排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纲一、开题报告封面:论文题目、系别、专业、年级、姓名、导师二、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概况三、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四、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五、预期的结果六、进度安排

  • 索引序列
  • 黄河大合唱毕业论文
  • 黄河大合唱赏析论文1500字
  • 音乐鉴赏论文800字黄河大合唱
  • 黄河大合唱音乐鉴赏论文800字
  • 以黄河大合唱为例写一篇论文题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