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规模增加了20.5倍,人均收入跨过了高中等收入国家的门槛,成为“世界工厂”、全球最大的出口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仅对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对世界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最主要的原因是充分利用了后发优势,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渐进的双轨制转型方式功不可没,它使中国经济平稳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只要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地根据科学发展观提高产业和技术水平,中国平均每年8%的增长速度就有可能再维持20年,到2030年经济总体规模至少与美国相当。 关键词:中国;经济发展;后发优势;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世界瞩目 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规模增加了20.5倍,人均收入在2010年就达到了4370美元,跨过了高中等收入国家的门槛,已经是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国家的4倍左右。同时,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和全球最大的出口国,也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们的生活水平确实提高了很多,我个人也有不少切身体会。1987年我从芝加哥学成回国,当时为了吸引在海外学成回国的人才,国家有不少优惠政策。按照优惠政策,我可以免税带“八大件”回来,“八大件”的内容是什么呢?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当时在国内是紧俏的东西),之外我又带了一个热水器,还有四个电风扇,因为我家有四口人,每人一个,当时根本不敢想象像现在这样每个房间都有空调。这些年不仅城里人的生活质量提高了很多,全国上下包括农村,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获得了大幅度的提高。世界银行有一个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一天一美元的贫困线,按此标准,中国在过去三十多年当中有6亿人摆脱了贫困。这个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因为联合国有一个“千年发展目标”,它的第一项目标就是希望在2015年全世界贫困人口比1990年减少一半。其实,中国一个国家就使得联合国这一目标早在几年前就得以实现。 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就,不仅对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对世界经济也作出了巨大贡献。 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1998年东亚金融危机来势汹汹,当时普遍认为东亚经济至少得一二十年才能够缓过来。中国政府实施了人民币不贬值的政策,避免了周边经济出现竞争性贬值的情形。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以后,经济要复苏就必须启动内需和外需。东亚经济一般都是出口导向型的,其产品与中国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相互竞争,在危机冲击之下要想复苏,就要增加国内需求,但对它们来讲更重要的是增加外需。如果人民币贬值,中国的产品增强了出口竞争力,就会占领它们的市场,它们为了提高竞争力,就可能相继贬值,这样就会出现所谓竞争性贬值,加剧经济动荡,对大家都不好。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国家,没有让人民币贬值,避免了出现竞争性贬值的不良后果。同时,在1998~2002年那段时间里,中国维持了当时全世界最高的8%的经济增长速度,拉动了东亚经济复苏。东亚经济在危机之后的两年就恢复到危机之前的水平,贡献最大的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币不贬值的政策。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从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经济)危机。这是自1929年美国纽约股票市场崩溃而引发的整个世界经济大萧条以来最大的一次冲击。中国政府迅速地采取了4万亿元人民币的积极财政刺激政策,使中国经济在2009年第一个季度就开始复苏,而且维持9%~10%的增长速度。中国经济同样成为这次全球经济复苏最重要的拉动力,这也是对全世界人民的贡献。 上述成就都是大家未曾预料到的,因为国外媒体、学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一直在预测中国经济什么时候崩溃。虽然到90年代末,中国经济已经有了20年的快速增长,然而,直到2001年还有一本在世界上非常畅销的书叫《中国崩溃论》,当时在国外的书店里、飞机场的书摊上都被摆在最显眼的位置。但是从2001年到现在,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不但未减反而加快了:在1978~2000年,平均每年增长的速度是9.7%,而从2000~2010年是10.5%。这样的成绩其实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自己也没想到的。在改革开放初期,他提出的目标是中国经济20年翻两番。当时我在北京大学读研究生,想知道20年翻两番平均每年需要增长多少。那时没有电脑,只能用手算。我花了整整一下午算出来,20年翻两番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是7.2%。我认为那是不可能达到的目标,因为经济学有一个“自然增长率理论”,用一个漂亮的数学模型和历史实证经验表明,任何一个国家除了在战后或者遭受自然灾害破坏以后的经济复苏,可以达到7%或稍高一点持续增长几年外,长期以每年超过7%的速度增长是不可能的。当时我认为邓小平同志是一个很有经验的政治家,因为中国有句古话:“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所以要把目标定高一点,才能鼓舞全国上下努力为那个目标去奋斗,即使没有达到7%,达到5%或6%也不错。但现在发现邓小平同志确实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他提出的以7.2%的速度增长20年的目标不仅达到了,而且还超过了,不仅持续了20年,现在已经持续了三十多年(每年平均增长9.9%)。虽然7.2%和9.9%差距看上去不太大,但是三十多年累计下来,差距就很大了。如果每年以7.2%的速度增长,32年后跟1978年比只能增长9.2倍,现在是每年增长9.9%,32年以后就是20.5倍。 我想探讨的是:为什么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发展得这么快?为什么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经济未能取得同样的成绩?20世纪80年代以后,进行改革开放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和许许多多发展中国家为什么未能取得同样的成绩?跟1978年相比,中国确实是进步了很多,但美国现在的人均收入是5万美元,中国还只有其1/10,就算以购买力平价来计算也只不过是其20%,所以与发达国家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只有维持较高速度的增长,才能赶上发达国家,那么,这样高的增长速度还能维持多久? 作者简介:林毅夫,著名经济学家,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二、中国经济为何能持续快速发展 为什么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能够持续三十多年以9.9%的速度增长?高速增长是在18世纪以后才出现的一个新的文明现象。按照著名经济史学家麦迪森的研究,在西方世界,18世纪以前,平均每年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只有0.05%,也就是要用1400年的时间,人均收入才能够翻一番。那时其实是一个停滞的社会,当时一个人的预期寿命不过三四十岁,就是活七八十岁,也看不到任何经济的发展。进入19世纪以后,突然间人均收入增长速度增加了20倍,从每年只有0.05%变成每年1%,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以这样的速度,只要70年的时间人均收入就可以翻一番了。也就是说,在19世纪,如果一个人比较幸运能活到70岁的话,到行将就木的时候,可以看到他的收入水平比小时候翻了一番。进入20世纪以后,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又提高了一倍,从每年只有1%变成每年2%,这样人均收入翻一番所需要的时间就减为35年。到20世纪,西方国家一般人的预期寿命可以达到70岁,也就是说在一个人的有生之年收入就可以翻两番了。从1400年变成35年,确实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而且这个变化的速度还在加快?原因在于18世纪出现了工业革命,使技术发明、创新、升级的速度不断加快,产业结构也不断从附加价值低的农业转变到附加价值高的制造业、服务业。这样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成为人均收入提高的物质基础。 工业革命以后的技术变迁和产业升级是让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最主要的驱动力。18世纪以前中国领先于全世界,可是100年的时间不到,中国就从世界上拥有最鼎盛文明的国家变成世界上最贫穷落后的国家之一。原因并不是中国退步了,而是其他国家进步太快。西方在工业革命以后,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发展一日千里,而中国还停留在前现代社会的发展模式,要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经济才能翻一番,于是就落后了。 但如果说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那落后国家实际上是有优势的,这优势是什么呢?发达国家在工业革命之后,产业、技术都是全世界最前沿的,它的产业升级、技术创新都必须来自自己的发明。发明需要的投入非常大,而成功的概率却非常低。根据一些研究结果,前沿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平均100项投入到最后只有5项技术能过关,可以去申请专利;而在申请专利的技术中,真正有商业价值的实际上只有一项。也就是说,投入100项,到最后真正能对生产和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只有一项。当然这一项专利可以拥有全世界的市场,回报会很高,可是那99项都打了水漂,有去无回。而发展中国家现在采用的技术和产业与发达国家有差距,这个差距就是经济学上的后发优势,因为对经济发展有贡献的是创新。所谓创新就是指在下一期生产的时候所使用的技术比现有的技术好,生产率高,进入的产业比现有的产业附加价值高。但创新不见得是最新的发明,如果发展中国家善于利用后发优势,也就是采用世界上现成的、成熟的但比自己现在所用要好的技术进行创新,创新的成本就会非常低。因为这些技术有很多是已经过了专利保护期的,即使还在保护期内,只要超过10年基本就不用付专利费了。使用这些技术,不仅成本低,而且风险小。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懂得利用后发优势的话,创新的成本和速度会比发达国家快得多。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总共有13个经济体(包括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还有其他几个国家和地区)充分利用了后发优势,实现了每年7%或更高的经济增长,并且持续了25年或更长的时间,而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才成为其中的一个。中国改革开放后能够增长得这么快,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充分利用了后发优势。但是,后发优势一直都存在,为什么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才取得这样的成绩呢?这跟发展战略有关。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一直追求国家民族的复兴,推翻了满清政府,经过了军阀混战、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才认识到如果没有军事工业,就没有国防产业,没有国防产业就要挨打,而军事工业是重工业,所以1953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出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思路,希望在一穷二白的农业社会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现代的、先进的重工业体系。这个目标非常伟大,但是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当时的重工业是全世界最先进的产业,最先进的产业一般都有专利保护,要使用需要付很高的专利费,更重要的是那些先进的产业普遍被认为和国防安全有关,即使你愿意付钱买,人家也不见得愿意卖,因此,必须自己搞研发,付出的成本至少跟发达国家一样甚至更高,因为它们的基础比较好。第二,这些产业不符合中国的比较优势。中国当时是一个农业社会,资本相对稀缺,资金的价格按照市场来定比较高,而这种先进产业是资本密集型的产业,成本中最重要的就是资金(资本)的价格。如果是在一个开放的市场里,这些企业没法跟发达国家的重工业企业竞争,没有自生能力,需要国家以低利率和汇率保护、补贴才能存在。而且重工业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投入,中国当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经济国家,大部分生产活动在广大的农村,剩余非常少,只有靠政府以工农剪刀差的方式来动员,以投资于重工业。这样的发展战略,有它的成绩———在20世纪60年代制造出原子弹,70年代卫星上天———但是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资源配置严重错位。应该说,中国当时的劳动力非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但得不到资金来用于发展,这就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初期民生日用产品非常短缺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改变了发展战略,让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起来,很快成为“世界工厂”。比如计算机、手机等高科技产品,国内做的其实是劳动密集的加工区段,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有比较优势,也就有竞争力;有竞争力就可以创造利润;有利润就可以搞投资;投资以后,资本就增加了,比较优势就变了———从劳动极端密集逐渐变成资本相对密集。在这个转变和升级过程中,就可以充分利用后发优势,这就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能够发展得那么快,而改革开放以前没有能够快速发展的原因。 如果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能够利用比较优势是经济发展快的原因,那为什么其他转型中国家,如苏联、东欧、拉丁美洲国家以及很多非洲国家,不能取得同样的成绩呢?它们问题的根源其实是一样的。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推行“斯大林模式”,都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计划经济体制,都是在相对落后的机制下发展现代产业。所以它们的计划配置产生的问题与中国的问题是相同的。 在二战以后,即使在资本主义阵营中的发展中国家,也同样根据当时发展经济学的主流思想推动重工业优先发展。发展经济学作为一个学科,是20世纪40年代以后出现的,当时发展经济学只看到发达国家跟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差距,即发达国家占优势的产业是先进的重工业,发展中国家占主导地位的是落后的农业和自然资源产业,于是就建议发展中国家应该优先发展重工业,这样,它们出现的问题也跟中国一样,存在很多扭曲、政府干预、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积极性受到抑制等等。 中国从1979年开始进行改革,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也都从80年代纷纷开始改革开放。但是到2000年的时候,回顾一下1960~1980年及1980~2000年这些国家的发展可以发现,它们在后面的20年也就是1980~2000年,经济增长的速度比1960~1980年的增长速度还慢,不仅是平均增长速度慢,而且经济的波动更大、风险更大。为什么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连续三十多年的快速增长,它们的经济增长速度反而慢了,而且危机不断且出现频率更高呢?这实际上跟它们推行所谓的“华盛顿共识”有关。当时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很多扭曲,与发展经济学建议发展中国家建立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的思路雷同,“华盛顿共识”建议发展中国家推行发达国家的制度,而且这个制度是理想当中的市场经济制度,主要包括:全盘私有化,把国有企业全部私有化;自由化,开放自由贸易;市场化,资源由市场配置、价格由市场决定;稳定化,也就是政府的预算应该平衡,采用稳定的宏观政策,不应该再去补贴不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中没有自生能力的企业。 “华盛顿共识”推行的结果是事与愿违,因为“华盛顿共识”只看到经济中普遍存在的扭曲,而没有看到扭曲的根源是什么。前面提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经济中那么多的计划干预、那么多的扭曲,都是为了保护那些在优先发展的重工业体系里没有自生能力的企业,如果把那些靠扭曲来实现的保护、补贴一下子都取消的话,那些企业就要全部倒闭。可是那些企业里有很多工人,如果让它们全部倒闭就会出现大量的失业,社会和政治就不稳定,没有稳定当然不能发展。绝大多数推行“华盛顿共识”的国家,一方面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社会经济后果,同时也认为这些产业是先进的、国家现代化所需要的,因此绝大多数的政治家和人民不愿意让它们倒闭。所以,在推行“华盛顿共识”的改革以后,这些国家又引进了很多其他更为隐蔽的扭曲、保护和补贴,这些措施所花的钱在很多情况下比原来所花的更多。比如俄罗斯的重工业现在由8个寡头集团所掌握,而给这8个寡头集团的保护和补贴所花的钱,比没有推行90年代初的转型政策之前还多。 为什么呢?20世纪90年代初我曾跟许多国内外的经济学家争论过,因为那些产业不符合比较优势,企业没有自生能力,把它们私有化以后,私人老板绝不会为了国家的强盛而自己掏腰包来补贴的。私人资本家只是逐利,不赚钱的事不干。私有化之后,私人资本家会以这些企业没有自生能力为借口来跟国家要保护补贴。当它还是国有财产的时候,不管是部级单位还是局级单位,经理人员都是公务员,公务员可以以此理由索要保护补贴,但拿了钱是不能放在自己口袋里的,否则就是贪污,是犯法。但是私有化以后,要的越多,放在自己口袋
摘要: 公共政策执行在整个行政管理活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 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 在我国政府施政的过程中, 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公共政策执行偏误的现象, 引起了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无序和混乱。本研究在分析了公共政策执行偏误的现象、原因后, 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为保证公共政策的顺利执行提供参考。 关键词: 公共政策; 执行偏误; 矫正1引言公共政策执行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组成人员通过运用各种手段, 将公共政策的内容转化为现实, 从而实现公共政策目标的一种行为。公共政策执行是公共管理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实现政策目标, 解决政策问题以及实现社会公共资源权威性分配的主要途径。对此, 美国公共行政学者艾利森指出:“在达到政府目标的过程中, 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10 % , 而其余90 %取决于有效的执行”[ 1 ]。这表明公共政策执行在公共政策活动及其生命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然而, 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常常导致公共政策执行出现偏误, 公共目标不能预期实现。在国内外的政策实践中, 政策执行出现偏误的问题普遍存在。由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等方面的原因, 当前我国这一问题尤为严重。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偏误, 不但会直接影响政策问题的解决, 导致预定政策目标落空, 而且会损害政府形象,削弱政府权威和公信力。在当前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 研究解决我国的公共政策执行出现偏误问题, 无疑是一个十分重要、十分紧迫的重大现实问题, 对于提高我国公共政策执行效率有着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2我公共政策执行偏误的主要表现作为政治系统输出的主要内容, 公共政策本质上是一种权威性的社会价值分配方案。然而, 公共政策在付诸实施之前仍然只是一种具有观念形态的分配方案, 其效能必须经过实际的执行过程才能得以发挥, 再好的公共政策也只有通过有效的执行才能保证其目标的实现。然而, 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政策执行的结果往往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具体来说, 公共政策在执行中出现的偏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政策敷衍指公共政策执行者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只做表面文章,并未采取可操作的具体措施来贯彻执行政策, 而是将政策束之高阁, 阳奉阴违, 敷衍塞责, 从而使严肃的政策在形形色色的花架子下变成了一纸空文, 根本谈不上解决具体问题,实现具体目标[ 2 ] 。(2) 政策选择执行现实中运行的政策往往由相互依存的、有着共同政策目标的小政策组成, 一些政策执行主体往往对政策“断章取义、为我所用”, 只执行符合自己利益的部分, 不符合自己利益的部分就不执行, “见了黄灯赶快走, 见了红灯绕道走”, 他们“耍小聪明”, “打小算盘”, 置国家政策原则于不顾。这种选择性执行使完整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变得残缺不全, 政策的整体功能难以发挥, 政策目标的实现也必然大打折扣。(3) 政策附加公共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被加进原来政策所没有的内容,使政策的调控对象、范围、目标、力度超出了原来的要求,从而使原政策不能到位, 导致政策扩大化。政策附加的主要特点是执行者在原政策的基础上自行设置“土政策”, 打着结合地方实际的旗号另搞一套, 自行其是, 谋取私利, 从而导致政策执行变形。以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为例, 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本来是为了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 但在一些地方, 计划生育罚款却是乡政府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 有些地方竟把生育第二胎的指标公开拍卖, 偏离了计划生育政策的根本目的。(4) 政策歪曲公共政策执行者在传达和执行中对政策精神实质或部分内容有意曲解, 利用政策的某些抽象性, 借口本地区或部门的特殊性做出不同的解释, 从而导致政策失真, 甚至被替换为与原政策完全不同的“新”政策。(5) 政策抵制公共政策执行者对现有的政策不认同、不接受, 从而产生抵制情绪, 使公共政策不能够执行到位, 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例如, 近年来, 我国一些地方政府过分强调自身的情况,找各种原因让中央“法外施恩”, 对中央宏观调控政策一再置若罔闻, 甚至逆风而行, “你说你的, 我干我的”, 抵制心态异常顽固。(6) 野蛮执行公共政策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政策执行应更注重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思想教育手段的运用。然而目前我国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滥用行政手段的现象,有的公共政策执行人员对执行对象动辄命令、强制, 使执行对象从心理上和行为上难以接受。行政手段在执行中扭曲变形, 演变成野蛮执行, 导致干群关系紧张, 极大地影响了执行效果。还有一些政策执行人员向执行对象解释政策不够,宣传不到位, 忽视了思想教育手段的运用, 一旦执行对象对政策不理解, 出现为难和抵触情绪, 执行人员就采取制裁、经济处罚等方式, 野蛮执行公共政策。更有一些政策执行人员采取极端手段, 背离工作程序, 甚至采用违法违纪的方法执行公共政策[ 3 ]。3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偏误的主要原因当前公共政策执行出现偏误, 有着主观或者客观等多方面的原因:(1) 政策本身的原因政策本身的质量问题是影响政策执行效果的首要因素。一项政策能否得到有效的执行, 往往取决于政策本身是否科学合理。政策执行偏误产生的一个前提条件, 就是政策本身存在着缺陷, 有漏洞可钻。一般说来, 政策是否存在缺陷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考虑: 一是政策是否合理。如果一项政策规定的各项内容没有反映客观存在的现实情况, 政策所规定的各项行为不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 那么政策本身便缺乏合理性, 导致其在执行过程中将表现出政策行为规范与客观实际的强烈冲突, 使政策执行失去了实践基础。政策执行机关在执行这种缺乏合理性的政策时, 理所当然地会选择“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的方式来敷衍。二是政策本身是否明晰。政策的明晰性, 要求政策方案要有严格的执行界限、科学的操作程序、准确的评估标准等。缺乏明晰性的政策将使政策的可操作性减弱, 使政策执行者与政策目标群体无所适从, 同时, 缺乏明晰性的政策会引起政策的界限不清, 导致执行者有空子可钻, 对政策随意变通, 同时也为有关领导化解“风险”提供了口实。三是政策是否“前后左右”协调一致。现在, 有许多政策是政出多门, 莫衷一是。面对众多相互冲突的政策时, 政策执行者不得不采取“优选法”———顶头上司的优先, 其他领导的靠后; 经济监督、杠杠部门的优先, 其他部门乃至党政机关的靠后; 领导个人交办的优先,集体名义布置的靠后。这种做法违背了“政策面前人人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的原则, 必然导致国家受损, 群众吃亏,正确的政策难以执行。四是政策是否多变。今天制定一个政策, 时隔不久, 情况发生了变化, 又匆忙出台一个新政策,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政策多变, 朝令夕改, 法无常规, 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 就无法建立起政策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也就很难使人遵从。(2) 政策执行主体的原因任何一项政策最终要靠执行主体来实施, 现实中政策执行偏误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策执行主体的原因造成的, 这表现在:1) 政策执行主体的素质不高由于历史原因, 我国公务员与发达国家公务员比较起来,素质普遍不高, 从而, 文化水平低导致行政决策水平低; 职业道德差导致行政道德滑坡; 行政责任观念淡薄导致争荣誉而避责任; 理论水平低导致官本位思想严重。少数领导干部没有系统接受现代政策、科学知识的训练, 很难形成科学行政必备的系统观念、战略远见、迎接挑战的心理素质以及自觉接受监督的民主意识。这些弱点难免对政策执行产生不良影响。2) 执行主体法制观念淡薄从行政的角度看, 中国政府机构的规范化、法制化程度不高, 变化的随意性很大, 人治色彩浓厚。目前, 政策执行中“按章程办事的运作”, “受规则约束的运作”, “形式主义的非人格化的统治”, “不因人而异”等观念并未深入人心,随处可见官僚的“任性专断”, “这种官僚主义常常以‘党的领导’、‘党的指示’、‘党的利益’、‘党的纪律’的面貌出现, 这是真正的管、卡、压”[ 4 ]。书面形式的行政法规约束不了现实社会中的官场逻辑, 人格权威大于机构权威和法律权威。显然, 不依法行政是造成公共政策执行效率递减的重要原因。检举回答人的补充 2009-10-30 20:08 3) 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美籍加拿大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 “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权威性的分配”[ 5 ]。政策的核心就是要解决社会利益的分配问题, 所有政策最终都表现为对社会利益关系的处理。公共政策对利益的分配, 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个过程大致经历四个环节: 利益选择、利益综合、利益分配和利益落实。公共政策的目的在于调整和规范社会的利益结构, 促进整个社会快速健康发展, 因此, 它适用于全社会, 代表和维护的是一种整体利益, 符合全体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但是, 在现实生活中,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有些政策未能充分体现, 甚至损害广大政策目标群体的利益, 以致目标群体难以认同和接受这些政策, 进而对政策的执行产生消极情绪和抵触。同时, 政治决策者和市场决策者一样, 也是理性的追逐自身利益的人。在政治环境中, 犹如在市场环境中一样, 个人也会最大限度地追求个人利益, 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 人们追求的是效用的最大化。我国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现象也表明, 人们是在利益的推动下去实施政策行为的。公共利益与地方利益、私人利益的矛盾与冲突决定了政策执行偏误的现实可能性。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并且是长期存在的。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 作为政策制定者的上级政府和作为政策执行者的下级政府以及作为政策执行的目标群体的广大利益主体必然存在着利益上的矛盾和冲突。在一个制度比较健全和完善的社会中, 在法定的权限和正当的利益范围内, 官僚们在制定政策时, 由于受自利动机的驱使, 往往会尽可能地在公共政策中体现、维持、实现、扩大自身的利益, 但是这种自身的利益会控制在一定的限度范围之内, 不至于与公共利益发生严重冲突。相反, 如果在一个制度不完善, 尤其是缺乏有效的监控机制下, 官僚的自利性往往难以受到有效的约束而发生膨胀, 他们就会通过所掌控的公共权力, 通过公共政策这一“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手段进行“政策寻租”, 把公共政策变成赤裸裸的追逐自身利益的工具。文秘杂烩网
论文对绝大多数的朋友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让朋友们都能顺利的编写出所需的论文,论文频道我专门编辑了“财政分权对地方公共支出结构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希望可以助朋友们一臂之力! 一、前言 财政分权是指中央政府给予地方政府一定的权和支出责任范围,允许地方政府自主决定其预算支出规模和结构。这种制度使处于基层的地方政府能自由选择其所需要的政策类型,并积极参与社会管理,使地方政府能够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20世纪80年代以来,无论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是转型国家,标志分权程度的联邦制程度指数都处于增长状态,导致世界平均的分权程度从1975年的1.03上升到了1995年的1.94(Arzaghi and Henderson,2005)。 与此同时,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关于非传统要素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的强调,为探讨政府制度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提供了理论支持,从而促进了对分权与经济增长之间相关性的研究。在此背景下,财政分权成为近期经济增长政策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热点,近10年来发展起来的第二代财政分权理论也日益得到学术界的重视。 根据传统的财政分权理论,分权有助于增加地方政府提供地方性公共品的激励,因为分权体制下的地方政府具有信息优势,能更好地响应地方选民的偏好,有效地提供地方公共服务(Tiebout,1956)。近期的研究认为,由于各种功能的公共支出之间存在竞争性和替代性,有利于当地居民福利的地方公共服务支出就会受到挤占。钱颖一和罗兰(Qian&Roland,1998)认为,财政分权将影响政府支出构成,财政竞争使得基础设施的边际区域价值大于边际社会价值,从而使基础设施的支出份额增加,地方公共产品支出减少。Heine(2006)认为,流动性强的个体会以自己所拥有的退出选择为谈判筹码,不惜损害流动性差的个体的利益,要求政府增加生产性服务的提供。 相对于理论上众多的文献,关于财政分权对公共支出结构影响的研究较少,大多都是关注分权对于某一类公共支出水平或绩效的影响。傅勇和张晏(2007)发现,中国的财政分权对政府的公共支出结构产生了扭曲作用,导致文化类支出不足。一个待检验的假说是,中国特有的政治集权和财政分权的体制会使地方政府之间展开标尺竞争,这种竞争会对政府的支出结构产生扭曲。 二、财政分权对地方公共支出结构的影响 财政分权之所以能引起地方支出结构的改变,最主要的基础就是财政分权下的地方政府拥有了自主安排支出的权力。因此,现有的文献在探讨财政分权影响地方财政支出结构时,无不将重点集中在支出分权的作用上。而对于这种作用方式,现有的分析思路无非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支出分权使得财政的决策者由全国选民转为地方选民,因此,可以认为财政分权下的支出结构的改变主要是反映不同区域选民的不同偏好;二是从地方政府入手,认为中央将权力下放给地方政府,使财政的决策者更接近于居民,从而更容易获得居民偏好的信息,与集权体制相比,会使地方的财政支出发生改变。这两种分析思路虽然角度有所不同,但落脚点其实是一致的,无非都是强调居民的偏好和需求发生了改变,或得到了更好反映。这种分析思路既表明了财政分权会影响地方财政支出的结构,同时,居民偏好的不同也形成了分权体制下的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的具体特征。 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其中涉及了各方面的因素,有体制上的也有地方官员本身的原因。各方面的原因纠缠在一起导致了目前这样一个结果,即地方政府在财政支出上重视基础建设投资,轻视科教文卫支出;重视生产性投资,轻视社会福利支出;重视政绩建设支出,轻视居民生活投资;重视行政管理支出,轻视民生投资。 我们首先了解一下2008年官方公布的中央财政支出结构。以科教文卫事业为例,其4项支出的总和只占到中央财政支出的10.6%,而仅仅一项工业商业事务就占到了10.7%。中央的财政支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地方政府在进行财政支出预算时可能会参考中央财政支出的比例,可以说地方政府重视经济而忽视科教文卫事业是有其根源的。而事权的下放导致了中央在减少科教文卫事业支出的同时,却将财政支出的压力转嫁到地方政府的身上,因此为了保证科教文卫事业的总支出,地方政府不得不加大在这一方面的支出比例,这也就造成了地方财政支出的紧张。为了缓解这种财政负担,地方政府不得不加大经济投入以获得高额回报来缓解财政压力,这就进入了一种恶性循环。 三、财政分权对地方公共支出结构影响的原因 (一)政府官员的考核标准过分强调GDP 在我国,地方政府最大的激励可能来源于中央所制定的晋升机制,而晋升的标准,据Li and Zhou(2005)的统计分析,认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是中央政府对省级政府官员的重要考核标准。这种考核标准,使得在分权的体制下,我国地方政府的行为越来越呈现商业性的趋向。地方政府往往扮演企业家的角色,或者是将精力投向经营盈利企业(黄佩华,2004),或者是努力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张卫国,2005)。这意味着作为官僚机构的地方政府只对取得生产率和效率等市场目标负责,而不管是否满足了公众的需求和期望。中央政府将更多的支出职责下放给地方政府并赋予它更大的支出自主权,却缺乏合理完善的考核、激励和约束的政策,一味强调经济建设,这是导致教育事业投入比例低的根本原因。 (二)地方政府“投资饥渴症” 地方政府普遍患有“投资饥渴症”,即地方政府部门几乎普遍都有无边无际的投资冲动,甚至相当多的地方政府就象一个企业,一切以投资问题为中心,而对社会、文化、环境等其他问题很少关注。甚至有的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过度让利,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加大了居民的财政负担,这都是不容忽视的现象。这种过度的投资不仅对地方政府公共支出结构造成了不良影响,更是对地方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不利影响。从出发点来讲,投资与招商引资的努力是积极的,问题是政府为何总喜欢自己亲自上阵?反过来的问题是,为什么地方政府喜欢上项目?显然是因为地方政府、地方官员能在其中获得好处;另一方面,日益沉重的财政压力也迫使地方政府不得不这么做,同时,不合理的干部考核制度更加剧了这一问题。因此,想要治疗地方政府的“投资饥渴症”,必须在确立市场化取向的前提下,加快制度改革,这是解决“近忧”和“远虑”的根本途径。 (三)地方政府追求政绩建设 这个问题也是不难理解的,为了名声与晋升的需求,地方官员在任期间都会或多或少地进行政绩建设,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分税制改革后,分税的比例使财权不断向中央集中,导致地方财政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财政 拮 据,一些领导干部要出政绩、搞建设,不是紧着手中这点钱办事,而是要用这点钱办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事,因此政府拖欠也是必然的。这种投资体制再不改、干部考核机制再不变,这种现象将无法根除。 (四)财权与事权分配的不合理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其中一个重要目标是提高“两个比例”,即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以及提高中央政府收入的比例。第一个比例的提高,在财政收入逐年下降的情况下,对于整个国家来说是很有意义的.。但是第二个比例的提高,却可能会影响地方政府的行为。在收入有限的情况下,要支付超过收入能力的责任,地方政府自然要选择首先完成考核的“硬指标”,比如GDP增长,至少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软指标的被忽略,比如说教育质量。 可以说,地方财政过于追求投资性建设也是为了缓解在财政支出上的压力。事权的下放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地方政府的资金不足,如2008年财政性教育经费中央与地方的比重就分别为15.27%和84.73%。为了确保这一部分的支出地方政府不得不提高政府的财政收入,所以高回报性的投资必然成为政府所追求的目标,这也是事权和财权分配不合理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四、完善财政分权、优化地方公共支出结构的思路与对策 (一)加强民生建设,合理地调整财政支出比例 我国对于GDP过于执着,可以说是在刻意追求GDP的增长。虽然GDP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但是它有许多的缺陷,无法反映经济增长对于地区环境的影响,而且存在无效的GDP与消失的GDP,也无法反映居民的幸福程度。所以,经济增长应该采用更为综合的指标进行衡量。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我们要更加注重居民的幸福指数,打造好民生建设与公共基础事业建设。这需要中央政府的合理规划和指导,根据各省的经济 发展状况作出合理的安排,下达相应的指标。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财政支出比例倾斜的问题,也能更好地优化地方公共支出的结构。 (二)制定全面的官员考核制度 在我国,当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拥有人事任免权,并以GDP的增长作为考核标准的政治体制下,支出分权导致地方政府偏好于经济建设支出和除科教文卫之外的其他部门事业费的支出,而与居民的福利息息相关的科教文卫支出随着分权程度的加深,则会更加降低。收入分配所产生的激励作用在经济投入的支出上,也是最明显的,但它似乎并不能降低行政管理费用的支出,而且,倾向于地方政府的收入分配也不能使地方政府在支出中将更多的资金用于科教文卫。因此,要纠正我国地方财政这种支出结构的偏向,显然,在分权体制下,必须要改变地方政府所面临的激励。在对地方所制定的晋升机制中,转变GDP的考核方式,以居民利益的实现和提高作为 考核地方政府工作的标准。同时,在不同的地区对官员的考察指标也要有所不同,应该按照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标准,不能一刀切。
刚好做这方面的课题,就给你了 题目是: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的研究正文:公共政策是一个内涵极广的概念,从不同角度可派生出很多分支,如经济政策、文化政策、财政政策、教育政策等许多方面。它们作为公共政策的一部分,其共通点是,是统一在公共政策概念中。因此,它们也具有公共政策一样的性质。作为公共产品,它们对应来说应该是权威机构制定的对全社会公共利益的分配,如财政政策是对社会财富的分配,教育政策是对社会教育资源的分配。所有这些分支分工负责,各司其职,共同为实现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目标而发挥作用。但是,有了具体的公共政策,就必然得到很好执行了吗?必然会收到政策预期的效果吗?事实告诉我们,这并不是一个对等号。在我国,政策与政策执行之间有较严重的偏离现象,如乱收费、乱罚款、非法用地等,主要在于地方政府执行力度还存在不足。从政策的起始到最终执行政策的各个不同阶段之间的距离使政策过程在一系列级别上出现差错,也给出现差错提供了机会因此,对地方政府政策执行的研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我们从一些地方政府或部门案例入手,对其存在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一)地方政府政策执行现状经过几千年历史文化的沉淀,我们一直处于中央集权的统治体制下,在政策执行方面都习惯采取“自上而下”模式,注重上级对下级的指挥与控制,地方政府只是严格的去执行,没有自主权,强调的是政策制定者的优越地位,政策执行者只有被动地接受,被动地实现上级的意图。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对公共政策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央开始放权、分权,体现在政策执行上,出现了一些“自下而上”模式,强调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的互动性,注重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合作,注重地方政府自身的利益,因此,地方政府有了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在政策执行上也偏向于自身利益,由于相对地融入了地方政府的利益,使得政策执行出现较大偏差,对于国家来说,这或许可以作为一个试点,效果好的就在全国推广,不好则做出调整指导。但是,也由此产生了地方政府政策执行上的诸多问题,表现为有较大的偏差。出现这些偏差有主客观的原因,如政策执行失真失范、政策本身存在缺陷、执行主体素质欠缺、目标群体对待政策的态度、执行环境不够完善等,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地方政府对其辖区公共事务的管理是通过对政策执行而实现的,经济社会发展协调与和谐程度依赖于其政策执行的效果。而一些地方政府或部门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没有严格执行政策甚至歪曲政策,产生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我国地方政府政策执行上普通存在的一种现象,主要与政策本身缺陷、利益追求、执行主体局限、环境因素制约有关。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是在一定的区域环境下进行的,而这个环境又是复杂多变、各有差异的,也受到这个环境各个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从以上所列举的地方政府政策执行现状可以看出,政策执行确实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偏差,有主观因素与客观条件的影响与制约。对上述现状进行概括分析,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存在问题与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地方利益追求失范从以上政策执行现状可以了解,有些地方政府妄顾中央政策,为了自身利益而牺牲全局利益,造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频繁发生,如地方政府在执行活动中常常出现自利行为,其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及其政府成员追求地方或个人利益,从而引起公共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冲突。东阳市政府新圆明园项目工程也反映出地方利益至上的倾向。在自身利益驱动下,运用手中权力收取各种形式的管理费,从而衍生出众多乱收费、乱罚款现象发生。造成这种现象,有主客观的原因。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社会资源全由国家及中央政府控制,形成一元化利益格局,但随着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的实行,中央政府逐步放权,地方也开始成为利益主体,利益格局也随之打破,形成利益个性化、多元化格局。改革开放后,承认地方利益和个人利益存在的合理性,地方政府既维护全局利益,又代表地方利益;既是中央政策执行机构,又是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独立决策权的机构。但是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在性质上是有差别的,在实现的过程中会发生冲突和矛盾,如果缺乏合理的调控机制,如果为了局利益而牺牲全局利益,那么代表全局利益的中央政策就不能贯彻实施。地方政府角色的转换,已不再是中央的“传声筒”,而成为了一个相对独立主体,通过资源配置可相对自主地决定和管理本区域的公共事务。这种角色的转换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但由于在政策执行中,存在地方与中央的利益冲突,出现了地方政府角色错位、地方利益张、地方保护主义现象,这一方面与地方政府利益驱使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与现实中中央权威弱化、宏观调控力度下降力配置有关。2.政策欠缺科学合理性一项政策执行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本身是否科学、合理,政策内容是否具有科学性。衡量一个公共政策是否具有科学性,有两个标准:首先,它是否针对当前的政策问题,是否反映人们的政策需求,即政策目标是否科学性。其次,公共政策中的各种措施、方法、手段是否能够有效地推进下政策目标的实现,即政策措施是否具有有效性、完备性和可操作性要进行反复论证,评估是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评估要求对政策文本和政策出台所处社会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对政策可行性、有利因素、不利因素做充分的预测,从而排除主观性影响,科学制定政策。东莞市治摩政策、发放临时生活补贴政策,由于对所处社会环境、目标群体估计不足,政策执行显得滞后。这与政策本身不完善、前缺乏科学评估有很大关系。可见,地方政府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对政策目标得当与否、执行方法可行与否、预期效益满意程度如何、影响好坏与否都缺乏系统科学的评估,缺乏必要的分析与评价,缺乏正式评估组织与正确的评估标准与方法,体现了地方政府在政策评估制度上的缺失。对于公共政策本身,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其质量,因此要重视政策制定的科学与合理性。公共政策执行本身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公共政策本身的优劣是政策目标实现程度大小的先决条件。3.执行主体意识淡薄、水平不高政策执行主体,是指负责落实政策的人或组织,主要包括政策执行者和政策执行组织。在我国,执行主体主要是指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执行主体担负着政策执行的重任,是政策执行的基本资源之一,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政策执行过程中,执行主体执行水平便显得尤为重要。任何政策都是通过一定的政府机关及其执行人员来执行的,专职机构的人员、职责的明确、人员的素质,都是影响政策执行的重要因素,4.目标群体缺乏政策认同感政策执行是将公共政策付诸实施的过程,这一过程直接作用与影响的对象,即政策目标群体。政策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并不是政策制定者想当然的,它与政策目标群体有着直接关系。每一项公共政策的制定都有明确的目的,是因特定目标群体而产生的,公共政策能否顺利执行,不仅取决于制定者和执行者,而且与目标群体有莫大的关联,这是因为他们是直接接受方,这也是公共政策执行的又一个关键因素。5.政策执行环境与制度不完善公共政策是依据一定的政治经济等社会环境而制定的。它的制定、执行与成效,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其执行肯定也会与社会各因素相互发生作用,也必然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与制约。公共政策执行环境,是制约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的外部因素。影响政策执行的环境与配套因素主要是政治经济环境、社会心理环境,也包括制度方面的保障,如监督机制等。因此,适宜的社会环境对政策执行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使政策如愿达到预期目标,反之则起到障碍作用。地方政策执行无疑与地方的社会环境如政治经济环境、执行环境、政策配套有着极大关系。综上,从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存在问题进行了一些分析,政策执行存在偏差有主客观的原因,表现在政策本身、政策主体、目标群体、环境等的不完善上。这些都表明地方政府的现实政策执行中需要加大力度作进一步的改善,以保障政策执行有效进行,从而使地方政府更好地管理地方公共事务。
题目:Ethnic regional autonomy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local government -- with metallocene research of local governm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county town as an example摘要:Since 1980s, the our country many local governm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spects of the many beneficial exploration late start, however, the governm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 China is still in the development stage, both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e there are many immature and imperfect place. National regions of the governm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development is also relatively lags behind. The main reason is, on the one hand,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from" the social environment role transformation needs, on the other hand is national district itself and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government related theory research and the current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also insufficiently thorough and perfect. In this double realistic requirement for national autonomous areas, the governm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of further research and perfect ar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Based on the regional national autonomy metallocen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counties or towns government for example, specific points three chapters content at home and abroad, the first chapter present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experience, explains the author of national autonomous areas why governm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local government. 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is an overview of relevant theoretical knowledge, introduces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 Chapter 3, mainly to the metallocene national autonomous county governm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pecial factors were analyzed, and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government are reviewed.
我们刚帮人完成一篇,客户很满意。有兴趣HI我,保证最好的服务和质量
【1】包国宪,《行政组织冲突分析》,《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年第2期【2】包国宪等,《正视管理人才的培养》,《发展》,1995年第9期【3】包国宪,《对行政组织冲突管理系统的几点认识》,《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4】包国宪,《管理人员培养问题刍议》,《1999世界管理大会论文集》,1999年【5】包国宪、何翔舟,《甘肃高新技术产业化问题研究》,《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3期【6】包国宪、何翔舟,《高新技术对甘肃农业发展的影响》,《农业经济问题》,2000年第12期【7】包国宪、何翔舟,《在战略转移中找准振兴西部经济的着眼点》,《社科纵横》,2000年第1期【8】包国宪、王永纲,《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光明日报》(理论版),2001年8月28日【9】包国宪、宋少甫,《我国投资银行业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5期【10】包国宪,《甘肃高新技术发展的政策选择》,《甘肃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11】包国宪,《关于西部大开发几个问题的理论思考》,《开发研究》,2001年第2期【12】包国宪,《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理论》,《全国“十五”产业结构调整与可持续发展论文集》,2001年8月版【13】包国宪、王永纲,《论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兰州商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14】包国宪、贾旭东,《合并主管——企业并购大潮中的新型领导者》,《领导科学》,2002年第18期【15】聂华林、包国宪,《区域经济板块引论》,《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16】包国宪、王永纲,《规范的独立董事制度与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规范》,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17】包国宪、贾旭东,《中国服装业存在的问题及其结构调整》,《商业时代》,2001年第1期【18】包国宪、贾旭东,《加入WTO对中国服装业的挑战与对策研究》,《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2期【19】包国宪、贾旭东,《虚拟企业研究基础--实践的背景与概念的辨析》,《兰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20】包国宪、毛义臣,《国有企业骨干员工的激励研究》,《商业时代》,2004年第2期【21】包国宪、贾旭东,《虚拟企业的战略问题研究》,《兰州商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22】包国宪、潘旭,《中国西部地方政府制度创新问题初探》,《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12期【23】包国宪、李文强,《浅议虚拟企业文化塑造》,《科学·经济·社会》,2005年第1期【24】包国宪、李文强,《虚拟企业激励方法初探》,《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25】包国宪、李文强,《虚拟企业沟通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年第2期【26】包国宪、李文强,《虚拟企业的沟通分析模型》,《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27】包国宪等,《兰州试验:第三方政府绩效评价新探索》,《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28】包国宪、王蕾,《西北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兰州学刊》,2005年第3期【29】包国宪、何翔舟,《公共产品生产经营中的政府成本》,《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30】包国宪、潘旭,《西北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公共政策选择--甘肃省定西市调查结构及启示》,《开发研究》,2005年第5期【31】包国宪等,《绩效评价:推动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科学工具》,《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7期【32】包国宪、王蕾,《西北农业产业结构科技进步分析及调整对策》,《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年第8期【33】包国宪、贾旭东,《虚拟企业的组织结构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10期【34】包国宪、孙加献,《政府绩效评价中的“顾客导向”探析》,《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1期【35】包国宪、董静,《政府绩效评价结果管理问题的几点思考》,《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8期【36】包国宪,《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中的“三权”问题探悉》,《中州学刊》,2006年11期【37】包国宪、顾波军、贾旭东,《特许经营与虚拟企业的关系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年1期【38】包国宪、曹西安,《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价的回顾与模式分析》,《新华文摘》,2007年第8期【39】包国宪、张效功,《不完全契约,资产专用性与虚拟企业稳定性》,《统计与决策》,2007年第18期【40】包国宪、刘斌、周云飞,《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视角下的中国东西部发展差距分析》,《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41】包国宪、冉敏,《政府绩效评价中不同主体的价值取向》,《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42】包国宪、王浩权、石富覃,《地方政府绩效评价监管问题研究》,《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43】包国宪、周云飞 ,《我国公共行政核心价值取向分析》,《云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44】包国宪、张志栋,《我国第三方政府绩效评价组织的自律实现问题探析》,《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1期【45】包国宪、王石,《绩效评估: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新引擎》,《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46】包国宪、陈浩宇,《基于知识地图的虚拟企业知识转移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年第3期【47】包国宪、马慧贤,《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研究》,《情报杂志》,2008年第6期【48】包国宪、郎玫,《治理、政府治理概念的演变与发展》,《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49】包国宪、周云飞,《中国公共治理评价的几个问题》,《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2期【50】包国宪、胡佳林,《品牌传播的符号学解读》,《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51】包国宪、周云飞,《西部城市电子政务建设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第3期【52】包国宪等,《第三方政府绩效评价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甘肃模式的解析》,《行政论坛》,2010年第4期【53】包国宪、周云飞,《英国全面绩效评价体系:实践及启示》,《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54】包国宪、任怡、马佳铮,《公务员绩效管理中的激励问题研究》,《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55】包国宪、修卿善,《构建高绩效知识型团队的策略》,《中国软科学》,2010年第4期【56】包国宪、高选,《欠发达地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研究》,《 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57】包国宪、任世科,《政府行为对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影响路径》,《公共管理学报》,2010年 02期
二十一世纪初,中国的基础 教育 注重借鉴发达国家的教育 经验 ,并结合中国的教育实际和 文化 背景,在基础教育领域进行了深彻的课程改革。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3000字的论文 范文 ,供大家参考。
范文一:
论文题目:试析如何加强资金集中管理
摘 要: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是指由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和机构设立,通过划拨土地、股权、国债等资产,组建一个资产和现金流均可达融资标准的公司,承担政府投资项目融资功能,以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公用事业建设、重大产业发展作为主要投资对象,并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
关键词:政府 投资 管理
一、政府投融资平台产生背景
地方政府为加快投资项目建设,增强政府投融资能力,发挥政府投融资主体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实现城市基础建设建设目标。紧紧围绕政府的中心工作,建立务实高效的政府投融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扩大投资规模,加快重点项目建设;通过整合、配置和激活各种资源,实现资源向资产转化,资产向资金转化,突破资金瓶颈,扩大融资能力;将重点项目纳入投融资监管体系,加强融资、投资、建设、管理、偿债等关键环节的管理,防止政府债务危机,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由于1994年国家进行税收体制改革,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按照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自的事权,划分各级财政的支出范围;根据财权事权相统一的原则,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收入,分设中央和地方两套税务机构,实行分别征税;建立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制度。这样造成中央财力过度集中,地方政府财力相对薄弱。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政府大量的资金投入,地方财政收入有限,没有更多的资金安排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国家禁止地方政府发债和贷款,这样就产生了公司制融资平台,通过其向社会融资满足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需要。
二、现阶段投融资平台存在的问题
政府的投融资平台成立初期,为发挥其投融资功能,扩大融资规模,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将土地资源等优良资产和未来需要资金推动的投资项目注入投融资平台,使投融资平台具备了一定的资产规模,基本满足初期融资的需求,为政府融资搭建了一个很好的投融资平台。投融资平台通过资产抵押、发行中票、信托计划等方式取得一定的社会资金,暂时满足了建设资金的需要,虽然投融资平台开局良好,但走势不强。因为举债到期是要偿还的,政府投资的项目大部分是公益性项目,盈利水平较低,投资回收期长,未来的现金流不能清偿到期的债务,只能举新还旧,这样制约了投融资平台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投融资平台在发展中就出现了严重瓶颈,通过分析产生瓶颈的主要原因为以下几点。
1、通过投融资平台的建立背景及工作目标来看,投融资平台的性质就已经定位,主要是利用资产规模融资,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只是考虑如何将社会资金融进来,但没有充分考虑如何清偿债务问题,缺少长远的投融资规划,缺乏财务战略,因财务战略的缺失造成投融资平台资产结构不合理,盈利模式不科学,完全不适应公司长期融资的需要,导致投融资平台发展后劲不足,甚至丧失可持续经营能力,最后导致平台公司关闭。
2、通过资产构成来看,注入投融资平台优良资产主要是土地,土地只是一种资源,是非再生性资源,只能满足融资条件的暂时需要。土地资源不会产生持续的后期效益,投融资平台初期具有大量优良资产,平台公司利用土地抵押很容易取得金融机构贷款,融资比较容易,但后期平台公司经营资产盈利水平低,平台公司没有良好效益和现金流,信用评级低,融资面临极大困难。
3、通过投融资平台的盈利能力来看,注入投融资平台的企业大多是准公益性企业及传统行业,没有带动发展的先导型企业。注入投融资平台的企业盈利能力低,盈利水平不足以偿还到期债务,财务风险巨大。现投融资平台业绩主要依赖政府补贴,如果失去政府补贴,注入投融资平台将巨额亏损,未来信用评级下降,后期融资不可能实现。
范文二:
论文题目:儒家管理哲学的核心理念初探
摘要:儒家管理哲学在长期的封建政治管理实践中一直是居于主导地位的管理思想。儒家管理哲学一贯强调以人为全部管理活动的中心,以实施道德教化作为管理活动的首务,以“修、齐、治、平”为实现管理职能的基本途径。正是这些构成了儒家管理哲学有别于其他管理流派的核心理念。
关键词:儒家;管理哲学;核心理念
关于儒家管理哲学在封建政治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界人士普遍认为,自儒家取得独尊之势以来,“历代封建统治者,不管他们个人有什么偏好,或尊法,或好佛,或崇道,但在治国的指导思想上,基本上都是以儒家管理哲学为主流的”[1]317;“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从总体上看,还是‘治世’多于‘乱世’,‘稳态'。
多于’无序‘,’常态‘多于’变态‘。因而,反映农业社会常态(稳态)运行规律的’治国之道‘———儒家管理哲学,就无可争辩地成为社会管理的主导思想”[1]321。还有不少人认为,中国儒家管理思想在我国的管理史、哲学史、社会史、教育史和文化史中占有特殊地位,欲富国强兵,实非儒学莫能为。这些对儒家管理思想和管理哲学的评价,是符合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管理实践的基本事实的。的确,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在治国安邦的指导思想上,基本上都是以儒家的管理哲学为主流;历朝历代的先贤,不管他们从什么立场和角度对儒家的管理思想作出选择、补充、阐释和发挥,基本上都是围绕儒家圣贤所提出的几个不变的中心理念来进行。正是这几个一以贯之的理念,规定并指导着儒家管理思想的发展方向,体现出儒家管理思想与其他学派管理思想的本质区别,代表了儒家管理哲学的核心理念。本文试图对儒家管理哲学的核心理念作一探讨,以期对当今的政治管理实践提供思想借鉴。
一、为政在人:以人为全部管理活动的中心
儒家认为,造成天下治乱的根本原因在人。正由于人心不古、人心不仁,故乱臣贼子纷起,整个社会陷入“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混乱之中。既然“天下无道”的根本原因在人,那么要使整个社会回复到“天下有道”,同样也离不开人。因此儒家十分重视人在政治管理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把人视为全部管理活动的中心,围绕人这个中心来展开他们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儒家学说的开创者孔子首倡以“仁”为中心观念的管理思想,主张“仁者爱人”。按《说文》解:“仁,亲也,从人从二。”可见“仁”实际上是“二人”的复合字。这表明孔子将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为自己管理思想的出发点。这里的“人”,既包括管理者即统治者,也包括被管理者。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维护城市治安是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能。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城市治安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城市治安管理论文 范文 一: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惠阳区,同时产业化的地区差异,也促使外来人口的大量流动。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一方面为惠阳区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促进了惠阳区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给当地的治安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特别是外来人口违法犯罪现象已成为社会关注的治安焦点,流动人口管理工作面临极大挑战。为此,亟需将流动人口管理纳入政府及有关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战略性基础性工作,在正视流动人口管理存在问题的同时,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流动人口管理新路子。
关键词:流动人口 治安管理 权益 对策
一、当前流动人口的动态特征
(一)素质低能化
在流动人口中,大部分人来自于生活贫穷、经济欠发达地区。他们自身 文化 程度较低, 法律知识 匮乏,缺乏劳动技能,且缺少学习和培训的机会。
(二)心理功利化
流动人口中大部分在本地生活窘迫,对自身处境不满才流入他乡。他们背井离乡的主要目的就是打工挣钱,以此改善自己当前的生活处境。这些人口中不乏为了经济利益而急功近利,甚至不择手段之人。部分流动人口因对自身处境不满,对社会产生仇视心理,并通过各种形式发泄私愤。还有一部分流动人口受外界刺激和腐朽思想影响,为达到自己物质上满足和精神上刺激滋生犯罪动机,走上犯罪道路。
(三)结构复杂化
流动人口的流动,在很大程度上处于无序状态,来源广泛,流出地多,其来去行踪不易掌握,且成份复杂,良莠不齐。流窜犯罪分子混迹其中,成为一个特殊的危险群体,随时都有重新违法犯罪的可能性。从近几年犯罪方式看,外来流窜犯罪人员相互结成团伙进行作案越来越多,一人被抓,其余便作鸟兽散,给追捕和办案、结案造成很大困难,给社会治安也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性。
(四)行为短期化
大部分流动人口所从事的职业均非正式,无正式 劳动合同 书,雇主或雇用单位辞退他们异常随意,再者流动人口由于从业场所和职业的多变,使他们居无定所,呈流动居住态势。行为短期化极易造成顺手牵羊,打一枪换一炮的犯罪动机。
二、目前流动人口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对流动人口管理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备,尽管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些地方性法规,但是随着形势的变化,已经不适应当前需要,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明显滞后。由于流动人口的逐年增加和管理工作的滞后,给社会治安稳定带来了诸多不安定因素,危害社会治安的违法犯罪活动也呈上升趋势。
(一)管理体制不畅
流动人口的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社会性工作,但从目前情况看,流动人口管理未真正纳入政府行政行为的管理轨道,有关部门侧重于文件的上传下达或做协调工作,没有真正投入力量进行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没有很好地发挥和调动用人单位的作用,相关部门、单位、基层组织缺乏信息沟通、制度约束、责任追究机制,无法形成强大的管理合力,从而造成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只能由公安机关单枪匹马、孤军作战的具体管理的现状。
(二)协作配合不顺
从近年来的工作看,流动人口的流出地与流入地间相互脱节,流出地不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流入地做好工作,往往暂住人口的发函均达到100%,但是回函却了了无几。特别是对一些在逃犯罪分子和混迹其中的不法分子失去了抓捕时机,给流动人口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
(三)雇用责任不明
雇用流动人口的单位和个人不明确自身的法律责任,为了达到自己的经济利益,对“谁管理、谁负责、谁用人、谁负责、谁留宿、谁负责”的原则置若罔闻,不如实呈报外来务工人员的底数,贪图方便,存有侥幸心理,随意留用“三无”人员等违反流动人口管理规定的比比皆是,极大地减弱了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效果。
(四)管理难度大
流动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收入不稳定,生活不安定,居住不固定,缺乏自律约束。其中的不少人不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其人身财产安全得不到有效保护时,往往盲目地采取聚众闹事等群体行为,给社会带来危害。外来人口中大部分在私人出租房、个体小旅店、建筑工地栖身。公安机关由于警力不足,难以经常巡查,而一些私人房东、个体老板见利忘义,有意庇护,使这些场所成为违法犯罪的“避风港”,对社会造成极大危害,给治安管理工作增加很大的难度。
三、流动人口管理应采取的对策
目前,正值流动人口流动高峰与刑事案件发案高峰的双高峰期,尽快形成新的管理机制,在确保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对流动人口的管控能力,成为当前公安机关面临的新挑战
(一)转变管理观念,提供平等的社会保障
作为流动人口管理的主体,尊重和保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是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基础。应当首先考虑如何改善广大流动人口的生活、工作条件,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环境,使他们安居乐业,创造更多的财富。流动人口应当享有与城市居民相同的权利,我们不能把他们当“外人”看待,也决不能将他们视为治安恶化的罪魁祸首,随意侵犯他们的合法权益。应当逐步减少对流动人口各种各样的限制。同时,要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就业、改善就业环境、保障其子女平等接受义务 教育 等工作,为流动人口更好地工作与生活创造更加有序的社会管理环境,从而引导、促进流动人口有序流动,促进社会和谐,经济健康发展。
(二)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的基层基础建设
党委、政府和政法各部门要以改革强化基层、创新建设基层、发展服务基层为目标,花大力气、下真功夫研究解决基层基础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从政策导向、力量配置、经费保障、技术装备等方面向基层倾斜,增强基层实力,激发基层活力,提高基层效率,切实推动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各项 措施 的落实。在基础工作方面,各乡镇应建立由综治、派出所、工商、计生、民政、司法等部门组成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机构,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公安、计生部门要以底数清、情况明、信息灵为目标,大力加强以人口登记为基础的暂住证、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办理和查验等项基础工作,全面、准确掌握流动人口底数和有关情况,加强对具有现实和潜在社会危害性的高危人员的管理,积极预防、控制犯罪。
在基层工作方面,要重点加强基层党组织和政权组织建设,积极发挥乡、镇和街道等基层政权组织和党组织在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中的核心作用,有效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为流动人口排扰解难。在流动人口聚居区和用工单位建立各种服务协会,充分发挥这些组织和团体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化解矛盾的扶危济困方面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要充分发挥社区在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要按照“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要求,努力建设开放型、多功能的城镇社区,紧紧依靠和利用社区资源,使社区成为政府各部门对流动人口提供公共管理和服务的纽带,成为流动人口融入城镇生活的桥梁。鼓励和支持流动人口参与社区工作,激发流动人口投身社区的意识和活力,促进流动人口融入社区生活,与当地居民和睦相处。
(三)加强出租房屋管理,提高管控能力
加强出租房屋管理,首先要理顺管理体制,打破房屋管理部门、公安部门分别管理出租房屋的体制,改由流动人口管理部门统一领导,并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要健全和完善房屋租赁登记备案、部门协作和信息共享;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房屋租赁市场的综合管理,强化流动人口落脚点控制,落实“以房管人”的工作机制。并且要认真落实综合治理责任制,依法严厉处罚违反《租赁房屋治安管理规定》者;要提高出租人自觉管理承租人的意识,使出租房管理工作走上良性循环轨道,为更有力地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提供基础保证,从而确保广大居(村)民安居乐业,确保房主和承租人员的合法权益。公安机关对流动人口的治安管理要着重从日常跟踪管理、流动管理入手,突出对形迹可疑人员的重点查控。这就需要民警真正树立一切依靠群众的观念,深入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依靠群众了解情况,发现线索,然后实行重点跟踪查控。要在流动人口中发展治安积极分子,取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通过他们了解和掌握流动人口中可疑人员的动向。
(四)树立“科技强警”观念,强化流动人口信息化管理
一是切实加强流动人口信息录入工作,加快电脑录入进度,确保流动人员信息实时登记、实时录入。二是加强信息检索工作。充分用公安部网上追逃人员信息,实行不间断的检索比对工作,及时从中发现在逃人员。三是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加快旅馆业计算机联网管理的进程。各有关部门要加快暂住人口、出租房屋、旅馆业、人力资源市场、计划生育信息管理的建设步伐,并推动信息资源跨部门、跨系统的共享进度。
参考文献
[1] 徐伟明;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管理模式的演变与展望[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2] 魏毅;谈流动人口犯罪的防控对策[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3]刘怀廉著《中国农民工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
城市治安管理论文范文二:目前社会治安的形势及整治工作状况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的不断提高,社会的多元化,社会治安形势的不同,社会治安也相应的出现问题,中央工作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切实增强做好治安、安全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和改进安全工作,最大限度地增强社会安全事故防控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安全隐患和危害,是加快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各级党委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要务必高度重视,切实负起责任,深入排查隐患,严格治理整顿,确保我国安全形势的持续平稳。
中央强调,要坚持严打方针,维护我国社会治安的持续稳定。对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要始终保持严打的高压态势,对社会治安坚持严管,让群众切实感到安全平安。同时,要搞好专项整治,坚决遏制各类重大安全事故发生。扎实做好今的安全工作,必须抓住薄弱环节,开展专项治理,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关键词:社会治安,治安形势,社会稳定,治理整顿,安全工作
1 引言
1.1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如何真实反映社会面治安动态、发案的常量水平及变化趋势,统计分析和揭示相应警情案情数据本身的内在联系以及数据外延综合因素和原因,建立一套科学的社会治安评估体系,明确分析社会治安管理形势,由此采取更加积极和科学的应对措施打击犯罪、服务人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安全稳定的建设环境,这是新时期公安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它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致富思安、致富思进的强烈愿望,亦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向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时期公安工作如何与时俱进、立警为民的客观要求。
1.1.1问题的提出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中央 总结 历史 经验 提出的正确方针,它是解决我国社会治安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措施,是新形势下坚持专门机关工作和群众路线相结合原则的新发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社会治安问题的新路子。
1.1.2研究的意义
社会治安,是直接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方面。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安居乐定,而且关系到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社会治安既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维护社会治安,确保社会稳定,对于促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当前的社会治安问题确实增多了,刑事犯罪活动发生很大变化,新的犯罪形式不断出现,一些地方治安秩序不好。当然,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开放不断扩大,社会生活空前活跃,社会矛盾相应增多,社会治安情况不能简单地与过去比较。
西方敌对势力分化、西化我国的图谋从未改变,并不断炒作自由、民主、人权、民族、宗教等议题,利用各种机会捣乱破坏,利用我国人民内部矛盾制造社会对立,对我国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危害;国际恐怖主义抬头,已对我国构成现实威胁;我国周边一些国家政局不稳,恐怖活动十分猖獗,恐怖事件频繁发生
1.3本文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内容
1.3.1本文研究的目的
了解和学会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和依靠各部门、各单位的人民群众的力量,运用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通过加强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等方面的工作,解决社会治安问题,实现从根本上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维护治安秩序,保障社会稳定的社会系统工程。
1.3.2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社会治安状况评价体系,
2当前社会治安形势的分析,
3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2社会治安状况评价体系
2.1社会治安状况评价的含义
社会治安状况评价的含义是研究社会治安状况评价和社会治安状况评价指标体系的起点,目前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三个
1谭永红认为:社会治安状况评价,就是在一定的社会价值观指导下,治安管理主体根据评估需要先建立起一个评估指标体系,然后以此为依据,遵循一定的程序,运用科学的 方法 ,广泛收集治安信息,对社会治安进行判断和评估的活动
2李健认为:社会治安的评价,是指通过一定的统计方法,将不能直接相加(乘)的统计描绘指标转换成可以直接相加(乘)的统计评价值,并运用一定的方法,对综合评价的各指标根据其重要性的不同赋予不同的权重系数最后取得综合评价值得方法,过程,和结果的过程
3王彩元认为:社会治安的评价,是指通过运用一定的统计方法,将社会治安的实际数据和社会治安防控主体的实力投入进行量化分析,结合共安全的认证而
3中央对当前社会治安形势的分析
3.1从社会发展阶段看
从社会发展阶段看,我国目前正处在从温饱到中等收入水平的社会转型时期。在这个阶段,经济结构、分配体系的调整,往往会引起社会关系变化和利益格局变动,导致社会矛盾多发,这也是各国发展历史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特别是当前经济比较困难的时候,各种矛盾很容易激化,从而诱发各种群体性事件。
3.2从社会心理角度看
从社会心理角度看在开放、多元、动态的社会环境和信息化条件下,社会矛盾和问题很容易交织扩散。经济形势的变化必然影响社会心态。经济形势好的时候,人民对未来普遍有信心和良好预期,社会心态比较平和,即使有一些困难和问题也大都能够理性对待;经济形势严峻时,社会心态比较敏感、脆弱,一些人因下岗失业、生活困难、资产缩水等原因,产生悲观失望和不满情绪,遇事容易采取过激行为。
3.3影响社会治安形势的因素
经济是基础,经济形势与社会形势是紧密相连的。在经济发展面临挑战和危机的时候,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种不确定因素也随之增多,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加剧。综观之,经济方面的不稳定因素与政治方面、社会方面的不稳定因素相互影响,短期问题与长期积累的问题相互叠加, 国内不稳定因素与国际反华势力相互交织,这是当前需面对的实际情况和严峻考验。
4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4.1、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本含义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就是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各单位协调一致,齐抓共管,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运用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解决社会治安问题,打击和预防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社会稳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它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中我国社会治安工作的总方针。
4.2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方针
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
第2条的规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方针是“打击和防范并举,治标和治本兼顾,重在治本”。简称为“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针中的“打击”或“打”是依法“惩治”、“惩罚”、“惩处” 的意思,是指司法机关和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对妨碍和破坏社会治安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依法进行处理的专门性活动。既包括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逮捕、起诉、审判犯罪分子的执法活动;也包括工商行政、新闻出版、海关等国家行政管理对与社会治安有关的违法行为的查禁工作;还包括劳动改造机关对罪犯实施的监禁惩罚,以及对妨碍、破坏社会治安秩序的违法人员进行的劳动教养等行政处罚。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针中的“防”或“防范”,是指防止违法犯罪发生的各种手段、措施和活动。其具体内容:一是为防止和减少违法犯罪而实施的调解、内保、治安联防及 其它 群防群治工作。二是为防止违法犯罪等治安问题的产生而进行的政治思想教育、道德法制教育,以及对轻微违法犯罪人员的教育挽救工作,对刑满释放和解除劳教人员的接茬帮教工作等。三是堵塞违法犯罪时空,减少治安问题的各方面的行政管理工作,主要有治安行政管理、司法行政管理、工商行政管理以及海关、税务、文化教育、市场、物资、金融等方面的管理。四是城乡基层党政组织、司法组织、治保组织、治安联防组织的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制度、法律和法规建设。五是教育人、挽救人,防止重新违法犯罪的特殊预防工作,包括对犯人的改造工作和劳动教养部门对劳教人员的教育改造工作。可以说,这个“防”是广义的防范,包括了除“打击”而外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其它各个方面的工作。
一般说来,“标”是指事物的现象和结果;“本”是指事物的本质和原因。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标”是指违法犯罪等治安问题的现象;“本”则是指违法犯罪等治安问题产生的原因。治标指处置违法犯罪等治安问题以及消除违法犯罪的外在条件。这既包括对已经发生的违法犯罪等治安问题处置,也包括看门护院、技术防范、堵漏建制等消除违法犯罪外在条件的工作。治本则是从根本上减少和铲除产生违法犯罪等治安问题的原因。它包括运用综合治理的各种手段,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教育和矫正。
4.3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着力点
首先,充分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这是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政府将统筹抓好发展这一硬道理与稳定这一硬任务,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作为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力推进。通过进一步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责任体系,把党政领导干部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情况纳入政绩考核。
其次,充分发挥各部门、各单位齐抓共管的优势,不断增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合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特色,集中体现在各部门、各单位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密切配合,整体联动。今后一段时间,形成工作合力的着力点将放在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上,切实提高社会治安联合防控、矛盾纠纷联合化解、重点工作联勤联动、突出问题联合治理、基层平安联合创建的水平。
再有,充分发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手段、方法的整体优势,切实提高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关键是运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把打击与防范、惩治与教育、管理与服务、当前与长远、治标与治本更好地结合起来,努力形成各种手段和方法有机衔接、相辅相成的良好局面。
4.4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本任务
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协调一致、齐抓共管,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运用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整治社会治安,打击犯罪和预防犯罪,保障社会稳定,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要完成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任务,就必须做好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等6个方面的工作。
5结语
社会治安状况评估是测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体治安状况的标尺。通过它可以掌握社会治安的真实情况,从而能综合治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治安是解决我国社会治安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措施,是新形势下坚持专门机关工作和群众路线相结合原则的新发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社会治安问题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1991年2月
[2] 全国人大会《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1991年3月
[3]许辉.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100038)
[4] 李斌. 新华网 2009年06月10日11:57
[5]王志勇.社会治安评价指标体系的探索[J].中国刑事警察,2006,(05).
[6]袁湘滨.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社会治安综合评估体系[J].公安研究,2007,(01).
[7]陈勇.社会治安状况评估机制研究[J].公安研究,2006,(12).
[8]陈本兰.社会治安状况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研究[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公共安全研究,2005,(06).
致谢
本文的研究工作是在我的指导老师精心指导和悉心关怀下完成的,在我的学业和论文的研究工作中无不倾注着老师辛勤的汗水和心血。从课题的选择到项目的最终完成,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在老师的循循扇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无私的奉献精神使我深受的启迪。从尊敬的老师身上,我不仅学到了扎实、宽广的专业知识,也学到了做人的道理。在此我要向我的老师致以最衷心的感谢和深深的敬意。
在此,向所有关心和帮助过我的领导、老师、同学和朋友表示由衷的谢意! 衷心地感谢在百忙之中评阅论文和参加答辩的各位老师!
论文题目主标题在20字之内,可以添加副标题。主标题采用宋体三号字加粗;副标题用宋体小三号字,均在文本居中位置。摘要和关键词中文摘要的篇幅大概在300字左右,黑体四号字,居中样式。摘要内容要另起一行。关键字一般是3-5个,主要表达文章的主题概念。关键字之间采用分号隔开。摘要字体格式为宋体小四号字,行距为1.5倍,“关键词”三个字要加黑,加冒号,左对齐。正文字体和关键字同样。英文摘要和关键词要再起一页,内容和中文摘要相符合,一般为200个英文单词左右。空一行后打印英文标题,再空一行居中位置打印四号加黑“ABSTRACT”字样,另起一行小四号打英文摘要。“Key Words”加黑并加冒号,左对齐,多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英文摘要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正文毕业论文正文中各级标题顺序为:一、(一)、1、(1)、①。毕业设计采用下列标题顺序:1、1.1、1.1.1、①。一级标题即“一”设为四号黑体,每一部分结束后另起一页开始下一部分。正文内小标题力求简短、明确,题末不用标点符号。二级标题(一)用黑体小四号字。三级标题1后用点“.”,宋体小四号字加黑。四级标题(1),字体字号同正文,为宋体小四号字,行距为1.5倍。(四)注释毕业论文注释方式是页下注,
01论文格式主要包含前置部分:封面、授权书、摘要和目录,主体部分:引言、正文、结语和参考文献,附录部分:附录、后记和学术成果。每个学校要求不同,有的附录部分是可以不要的。02论文封面:需要表达出论文的主题,作者,学号,级别,专业名称等等。03题目:应简洁、明确、有概括性,字数不宜超过20个字。1、中文主标题格式:可选用本模板中的样式所定义的“论文中文主标题”,或手动设置(黑体,三号,居中,段前1行、段后0行,单倍行距)。2、中文副标题格式:可选用本模板中的样式所定义的“论文中文副标题”,或手动设置(楷体_GB2312,四号,居中,段前0.5行,段后0行,单倍行距)。3、中文标题下空一行为摘要。“摘要:”格式:首行缩进2字符,黑体,小四。“摘要:”后紧接摘要正文。字数在200字左右。04摘要:摘要写作要求,摘要的内容要包括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计量单位一律换算成国际标准计量单位。除特殊情况外,数字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中、英文摘要的内容应严格一致。中文摘要,中文摘要前打印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标题。主标题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如有副标题,应另起一行(副标题前加破折号),副标题(包括破折号在内)同样不得超过20个汉字。中文摘要正文格式:可选用本模板中的样式所定义的“中文摘要正文”,或手动设置(楷体_GB2312,小四,行距为固定值20磅)。中文摘要正文后空一行,另起一行列出3-5个关键词。“关键词:”格式:首行缩进2字符,黑体,小四。“关键词:”后紧接关键词。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间隔,最后一个关键词末尾不加标点。中文关键词格式:楷体_GB2312,小四,行距为固定值20磅。05英文摘要:中文关键词下空两行打印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英文标题。英文主标题首字母大写,标题中其他单词实词首字母大写,其他均为小写。1、英文主标题格式:可选用本模板中的样式所定义的“论文英文主标题”,或手动设置(Times New Roman,四号,加粗,居中,段前段后均为0行,单倍行距)。2、英文副标题格式:可选用本模板中的样式所定义的“论文英文副标题”,或手动设置(Times New Roman,小四,加粗,居中,段前0.5行,段后0行,单倍行距)。3、英文标题下空一行为英文摘要。“Abstract:”格式:首行缩进2字符,Times New Roman,小四,加粗。“Abstract:”后紧接英文摘要正文。4、英文摘要正文格式:可选用本模板中的样式所定义的“英文摘要正文”;或手动设置(Times New Roman,小四,行距为固定值20磅)。5、英文摘要后空一行,另起一行列出英文关键词。“Key words:”格式:首行缩进2字符,Times New Roman,小四,加粗。“Key words:”后紧接英文关键词。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间隔,最后一个末尾不加标点。英文关键词全部小写。6、英文关键词格式:Times New Roman,小四,行距为固定值20磅。06目录:写出目录,标明页码。目录需要黑体加粗的三号。07论文格式基本要求论文正文格式可选用本模板中的样式所定义的“正文”,每段首行缩进2字符。纸 型:A4纸,单面打印。页边距:上3.5cm,下2.5cm,左2.5cm、右2.5cm。页 眉:2.5cm,页脚:2cm,左侧装订。字 体:正文全部宋体、小四。间 距:段前、段后均为0行,固定行距20磅,取消网格对齐选项。引言:从引言开始,是正文的起始页,页码从1开始编排。引言包含的内容:说明论文的主题和选题的范围;对本论文研究主要范围内已有文献的评述;说明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等。注意不要与摘要内容雷同。引言部分应明确标注出同行相近的和已取得的成果,避免抄袭之嫌。建议与相关历史回顾、前人工作的文献评论、理论分析等相结合。标题“引 言”格式:选用本模板中的样式所定义的“标题1”。引言正文格式:可选用本模板中的样式所定义的“正文”,或者手动设置(对齐方式:每段落首行缩进2字符;字体:宋体;字号:小四;间距:段前、段后均为0行;固定行距20磅;取消网格对齐选项)。08论文正文格式:可选用本模板中的样式所定义的“正文”,或者手动设置(对齐方式:每段首行缩进2字符;字体:宋体;字号:小四;间距:前段、后段均为0行,固定行距20磅,取消网格对齐选项)。章节标题格式:1.每章的章标题选用本模板中的样式所定义的“标题1”,居中,或者手动设置(对齐:居中;字体:黑体;字号:三号;间距:段前、段后各1行,单倍行距)。章序号为阿拉伯数字。在输入章标题之后,按回车键,即可直接输入每章正文。2.每节的节标题选用本模板中的样式所定义的“标题2”,左对齐;或者手动设置(对齐:左对齐;字体:黑体;字号:四号;间距:段前、段后各1行,单倍行距。3.节中的一级标题选用本模板中的样式所定义的“标题3”,左对齐;或者手动设置(对齐:左对齐;字体:黑体;字号:小四;间距:段前、段后各1行,单倍行距)。各章之间的衔接设置各章之间应留1行的间隔(前一章结束后空1行,打印后一章标题及正文)。09正文页眉页脚(页码)的编排页眉:宋体,五号,居中。页脚(页码):页码标注在每页页脚底部居中位置。中英文摘要、目录等前置部分,用罗马数字单独编排页码。正文页码从引言首页开始,用从1开始的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写。10结语:写明你本次论文的通过论证结论是什么,总结下本次论文。参考文献:正文中参考文献的标注,一律采用顺序编码制。引用的文献用加方括号的阿拉伯数字(按顺序),以右上角标形式标注在引用处。按正文中引用的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连续编码,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同一处引用多篇文献时,只需将各篇文献的序号在方括号内全部列出,各序号间用“,” 。 如遇连续序号,可标注起讫序号。多次引用同一著者的同一文献时,在正文中标注首次引用的文献序号,并在序号的“[ ]”外著录引文页码。文后参考文献著录项目与著录格式作者一律姓前名后(外文作者名应缩写),作者间用“,”间隔。作者少于3人的应全部列出,3人以上的列出前3人,后加“等”(用于中文文献)或“et al”(用于英文文献)。11谢辞:简述本身通过做毕业论文的体会,并应对指导教师和协助完成论文的有关人员表示谢意。 12毕业论文装订存档要求毕业论文按以下顺序侧面用铁质装订夹装订归档:封面→中摘要→关键词→目录→正文→谢辞→参考文献→注释→附录→外文资料及译文→毕业论文成绩评定表。
论文格式具体要求题目:简洁明了能够准确概括论文的文章内容。字体:黑体小一号,加粗并居中摘要:字数大概在300字左右就行了,需要用第三人称来简短明确的交代论文的背景以及该论文的所做的研究,或者将研究内容讲清楚即可。字体:黑体小二号关键词:关键词主要是针对于读者在搜索的过程中,可以快速的找到相关内容及资料,而且关键词要是论文的中心内容,所以该部分一般为3-8个词。字体:宋体四号,每个词之间用空格或者分号隔开。正文:这个是占据整个论文最多,也是最难下手的地方。大部分论文都是分为几个观点展开讨论的,所以格式也复杂一些。字体:章标题:黑体小二号,加粗并居中;小节标题:黑体小三号,加粗并居中;一级序号标题:黑体四号标题,加粗并顶格;二级序号标题:宋体小四号,不加粗并顶格;剩下的标题都为宋体小四号,不加粗并缩进两字。参考文献:要如实列举出论文中所参照或者是借用观点的相关文献,也有助于读者可以更方便的找到该文字或语句的出处,从而读者也可以去阅读该文献,并在相关知识上得到更深层的了解。每篇论文一般都要有8-15篇的参考文献。字体:“参考文献”用黑体五号,加粗;文献名及序号用宋体五号,并序号要求用“[1]、[2]”这种类型的。总结:在论文的不同部分,所用的字体以及大小也会有相应的变化,所以在写的时候要注意具体的格式要求。
1. 调整纸张大小为B5。2. 将具体的文字内容准备好(中英文摘要目录正文结论参考文献致谢附录等等),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序(学校给出的顺序)。3. 调整字体格式。· 封面套用学校给的格式即可,然后将其他的字体全选,统一调整为正文所需字体字号(一般为宋体小四,首行缩进2字符,行距为固定值20磅,大纲级别正文文本)· 接下来是各级标题格式了。一般情况下,摘要、章节标题,结论、附录、参考文献之类的都是一级标题,其余的是二级三级标题,以此类推。这里仅以一级标题举例。方案一: 选中摘要二字,按照要求调整格式。然后对后面的内容,统一用格式刷刷过去便是了。需要注意,格式刷有时候会忽略一些段落特征,比如首行缩进或者行距,所以用完需要检查。方案二:有一个东西叫做样式与格式(格式——样式与格式)选中标题1(一级标题)右侧的小标,修改格式为模板要求格式(左下角格式,字体段落之类的都可以修改,不再赘述)。然后后面的一级标题就可以直接选中,然后点标题1,就直接改好了,不会出错。二级标题和三级标题等以此类推。4.图表格式。· 先是图表标题,表标题在表格上方,图标题在图片下方,左下角需标明数据来源。· 修改字体字号,一般为宋体五号或者小于五号。单元格对齐方式为居中对齐,行距固定值18磅。表4-1指的是第四章第一个图表,其余图表需要按照顺序排序。
6月2日,在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在“传统戏剧”入选名单中,安徽省安庆市和湖北省黄梅县申报的黄梅戏均榜上有名。同一剧种为什么涉及两地,这是怎么回事?由此,我不禁产生对我国这个著名地方戏种追根溯源的冲动。上世纪50年代,黄梅戏因安徽省安庆市黄梅戏剧团演出的《天仙配》被搬上银幕而名噪海内外,黄梅戏由此也巩固了它在全国五大剧种中居其一的地位。然而黄梅戏到底起源于哪里?至今许多人不甚知晓。“黄梅戏,戏曲剧种,旧称黄梅调。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部分地区,源于湖北黄梅一带采茶歌。”这是《中国戏曲词典》的一段解释。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据考据,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史料记载,早在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清道光九年(1829年),大学者别霁林在《问花水榭诗集》中也描述了黄梅采茶歌的兴盛:“多云山上稻荪多,太白湖中渔出波。相约今年酬社主,村村齐唱采茶歌。”艺术尽管不一定都是商品,但有时可以成为谋生的手段。黄梅采茶歌怎么流传到安徽了呢?这是与黄梅灾民带着这一艺术形式逃荒谋生分不开的。黄梅地处长江北岸,相当一部分地势低于江岸,有“江行屋上,民处泊中”之说。清代乾隆、嘉庆、道光年间(1764—1847年),黄梅水灾不断,大批灾民涌向外地,以卖艺乞讨为生。从此黄梅采茶戏的小调、本戏,就以打莲厢、唱道情的艺术形式流传到邻近的皖西南、赣东北、鄂东北等3省50余县。清道光至咸丰年间曾任过皖南三县知县的江西乐平人何元炳所作《焦桐别墅诗稿。下河调(黄梅腔)》,就是黄梅采茶戏在皖南地区流行的真实写照:“拣得新茶绮绿窗,下河(注:黄梅县一地名)调子赛无双。如何不唱江南曲,都作黄梅县里腔。”生活锻造了艺术,艺术又丰富了生活。随着黄梅采茶调在安徽安庆地区的流行,当地民间戏曲艺人将这一剧种进行了加工和发展,黄梅戏逐渐成为安徽安庆地区艺术之花。与此同时,黄梅戏在它的原生地也茁壮成长,与“安庆黄梅”齐绽并芳。黄梅县戏剧团演出了一大批优秀黄梅戏剧目。1954年,毛泽东主席在武汉看黄梅县黄梅戏剧团的演出后风趣地说:“我这个湖南人,对你们黄梅的这个戏也有亲切感。”由此可见,黄梅戏是起源于湖北黄梅县,发展于安徽安庆地区。我考据黄梅戏的起源,不是为谁争“正宗”之位,而是想借此证明:中国优秀文化繁衍生息的巨大生命力,恰在于它有流传的广阔空间和不断融入创新要素的胸襟。正所谓:“黄梅”出黄梅(县)成其“黄梅”,安庆有“黄梅”更美“黄梅”!信然。
中国是个戏曲大国,早在东周、秦、汉时期,就有歌、舞、百戏,经数千年流布,繁衍,现有剧种三百多个,剧目数以万计。孕育生发于长江中游安庆的黄梅戏,乃戏曲“大家族”中佼佼者,是中华大地戏曲百花丛 中一株婷婷玉立的初放鲜花。 黄梅戏源于黄梅采茶调。清乾隆五十年(1785)左右,在安徽、湖北、江西毗邻农村流行采茶歌(亦称采茶调),因民间社会交往,流传于安庆地区,与多种民间艺术结合,形成民间小戏。清咸丰时期(1851一1861),黄梅戏开始演出“本戏”(大型剧目)。辛亥革命后,黄梅戏在京剧鼻祖程长庚故里、素享“戏曲之乡”美名的安庆府怀宁县一带植根,汲收了京剧、徽调的营养,受到当地风土、人情、语言的影响,使她得到了丰富和升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安徽省境内,由政府组建了省、专区、市、县专业黄梅戏剧团,保护、启用和培养了一批文艺人才,黄梅戏即成为安徽的主要地方戏剧种。生长在安庆桐城县的,已故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等一代名优,领衔黄梅戏剧坛以后,把黄梅戏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尤其是严凤英主演的《天仙配》、《女驸马》等优秀剧目拍成电影后,影响遍及全国,先后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组建了五十多个专业黄梅戏剧团。当今,黄梅戏已成为全国最有影响的地方戏剧种之一。黄梅戏是地道的来自民间的艺术。她的表演质朴细腻,真实活泼;她的语言朴实无华,通俗易懂;她的曲调优美流畅,明快抒情。加以道白多用安庆官话,地方生活气息浓郁,更显黄梅戏特色。轻歌曼舞、赏心悦目的黄梅戏,不仅陶醉了神洲大地,也赢得了香港、澳门、台湾同胞和许多国际友人的赞赏,以至受到英国女皇的青睐。“黄梅戏曾疯魔香港观众,且带起影圈”凌波主演的黄梅调《梁山伯与祝英台》,哄动了整个台湾”;法国影评家斯.杜勃安叶认为《天仙配》“悦人心目”;日本戏曲专家波多野太郎,称赞黄梅戏唱腔“浑厚优美,简直象一条山间淙淙不尽的流水,韵味清新,别具风格”。杜勃安叶认为《天仙配》“悦人心目”;日本戏曲专家波多野太郎,称赞黄梅戏唱腔“浑厚优美,简直象一条山间淙淙不尽的流水,韵味清新,别具风格”。
黄梅戏观后感500字
黄梅戏观后感500字,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以下分享黄梅戏观后感500字
观后感500字范文1
中华民族艺术博大精深,源于它立世五千余年。
节目的一开始,是一位长得十分喜剧的哥们,演唱了一首弘扬中国的歌曲,虽然不是民族曲风,但其内容却唱出了中国人的精神,--中国龙!随后尽是些民族节目,展示了中国人的艺术。戏曲,先是一位穿着整齐的姑娘拿着一杆长枪,向大家传授如何使唤它,然后大声喊:有哪位同学愿意上来试试?接着有位身怀绝技的大哥哥上去耍了几下,但它展示的是武术,等姑娘教他的时候却显得十分笨拙。
我听到盼望的瑰宝--京剧了!我默默地说着。一出《红灯记》,道尽国粹艺。但绝大多数的人对其抱有极为不屑的态度,让我对这些人反感。因为他们这是对中国的不屑。
多么动听的唱腔!我高喊。那是一个旦角儿用高细的嗓音唱着:我家的表叔数不清…。令我给予了他我最响亮的掌声和呐喊声。
接着川剧神秘的变脸又前来助阵,看到那演员迅速地不露出任何破绽和变换着那一张张戏脸,我迷惑不已,迷惑其中的玄妙!但我无可奈何,只有用掌声和叫好声表示对他们的敬意之情。
看完了,回班了。同学们都淡忘了。
同学们的表现让我感叹,因为他们对民族艺术竟无一知半解,嘴里唱到的`是流行歌曲,学的是高雅艺术如钢琴,洋琴等。试问有谁还在听着京剧,相声等民族艺术?那个欣赏民族艺术的地方几乎荒无人烟了。
观后感500字范文2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的戏剧文化博大精深,京剧又是我们国家的国粹。但是11月30日下午我们在学校里听到了被誉为京剧之后的第二大剧种——评剧。其实之前在我心里,戏剧都是一样的.,我听不出戏剧里的抑扬顿挫,咿咿呀呀的曲调更是让我们这些青年学生摸不着头脑。可是通过这次学习,我了解到评剧,是流传于我们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位列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二。而且评剧还在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戏曲文化都是我们国家的国粹,是我们国家的历史文化精华。我们作为新一代的中学生,更应该了解更多的历史文化内涵,这不仅是我们爱国意识的体现,更是我们对我们精神境界的一个提升。
今天我们在校园里听到的评剧非常震撼,评剧老师还教给我们一个评剧演出里的基本台步——原场。通过跟老师近距离的接触、教学。我们真心了解到戏剧工作者的不易,真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个简单的台步却有如此繁杂的肢体动作配合、身形如此优雅。虽然我学得很一般,但是却得到了老师的夸奖并得到一个奖品作为奖励,我很开心。
另外,评剧里的乐器也是十分独特,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二胡。二胡拉出来的声音也是非常好听。一个只有两根弦的乐器,通过老师的演奏却能演绎出喜怒哀乐各种情感。这些乐器都是我们平时没有听过没有接触过的。我非常想要一探究竟,想要向老师讨教学习。
这次戏曲进校园的活动让我受益匪浅,我不仅学到了很多戏剧方面的知识,更懂得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不易。懂得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付出才能获得赞美的掌声。这就像我们学生学习一样,虽然有时候很枯燥乏味,但是只要我们努力去学习了,去付出了,我们不仅能收获知识,更能在我们以后的成长之路上奠定坚实的基础。付出一定会有回报,努力了,我们的青春,我们的校园生活才会无悔!
最后,感谢学校、感谢班主任梁琦老师给我们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我一定不辜负学校的期望,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学习,争做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认真拜读了黄新德老师洋洋万言的十二字诀,感触良多,今天有空,就坐下来说几句。
在“严”字决中,有这么一段文字,黄老师说,“选拔标准要严,人才也有大小高底之分,不可能只要是年轻人便不惜成本重点培养!这就需要认真选拔出可造之材……肯定是要按照艺术标准,尊重艺术规律,而不是别的什么标准或者规则。”
我认为,新人出不来,最大的问题就是选拔的标准错了,现在根本不按照艺术标准,不尊重艺术规律,而且选拔的主持人也错了,应该是艺术委员会,而不是行政机构!
选谁不选谁,给谁机会,宣传谁,已经作为一种行政权力被固定在行政领导手中,行政领导也倾向于抓住这个权力,方便自己管理,体现权威,排除异己,结党营私。当艺术行为被行政化以后,就出现了妥协,交易,寻租等等灰色空间,这其中,艺术质量就成为最可能被牺牲的一方,艺术标准也必然成为最不被重视的一条。
艺术行为行政化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是类似温水煮青蛙的慢性中毒,它的后果是严重的!随着艺术行为行政化,大家将司空见惯了裙带关系,上层路线,论资排辈和“潜规则”,耳濡目染各种内幕,内讧以及内耗。长此以往,谁还会记得艺术俩字,谁还会真心搞艺术?
黄梅戏艺术危险了!已经有了乱象和症状,已经有了呼声和警告,业界却好像波澜不惊,置若罔闻,为什么呢?
由于行政权力天生威力惊人,而且外界信息极不对称,因此艺术行为行政化还具有相当大的隐蔽性。
一方面广大群众们呼唤优秀的黄梅戏新作品,呼唤黄梅戏新星,另一方面省里面的高层也一直关注着黄梅戏事业的发展,因此,夹在中间的行政领导特别急需所谓的艺术成果来追认自己的行政权力的合法性。实际上黄梅戏目前缺乏应有的市场容量,人才储备,剧本资源、创作力量等等艺术基础,这些都需要花精力花金钱去培养和解决的,但是行政领导等不及啊,所以不可避免要选择短期行为,掩耳盗铃、菏泽而渔甚至饮鸠止渴。这就直接造成了眼下黄梅戏获奖不少,大作难找,名家不少,新人难找,艺术节频繁,演出很少,表面繁荣,内部掏空。
行政领导的确可以相当的资源营造出了黄梅戏表面上繁荣的盛况,可是,很少有人会想到,这些资源本来应当用在培养观众和新人、解决剧本创作等核心问题的,这其实是以牺牲黄梅戏生态环境、透支黄梅戏的未来为代价的,令人心痛啊!
我们要警惕艺术行为行政化,要还原艺术行为的原始属性,要真正的尊重艺术标准,遵循艺术规律。只有这样,才有希望看到黄梅戏的春天!
“黄梅戏”,大家一定很熟悉。现在,黄梅戏以有了二百多年的历史。今天,我算是初次看黄梅戏。首先是一个小品展现在我的面前。随后,今天的戏曲开始了。
故事是这样的:薛老爷的大夫人不会生小孩,薛老爷又娶了二夫人,二夫人很快便怀上了孩子,大夫人很是嫉妒。正好,薛老爷上京赶考,大夫人就想乘机虐待二夫人。老爷走后,大夫人将二夫人锁在磨房之中,天天叫她磨面粉。时不时还用鞭子抽打,有一次,大夫人打骂完后,又狠心地用力踢了一脚二夫人的肚子,疼得直叫唤。大夫人的贴身丫环红莲是个好人,很可怜二夫人。送走大夫人后,便急匆匆地赶去看二夫人。刚到门口,便听到婴儿的啼哭声,一个小生命在磨房里诞生了。二夫人生了个男孩儿!为了防止大夫人祸害小公子,二夫人狠了狠心,让红莲把小公子送走。13年后,小公子继保长大了。薛老爷也当了官,准备接全家到京城。大夫人在三更天时放火烧了磨房,好在红莲事先把二夫人放走了。不久,出来寻母的继保与二夫人相认,大夫人被薛家赶了出去。5年过去了,继保高中状元。养父养母想与他相认,没想到,这继保只顾面子,不认人,把双亲害死,自己也遭到报应。
刚开始,大家都以为继保可能不会认养父养母,果然,被大家猜中了。忘恩负义的继保只顾自己的面子,什么别人回笑话,什么认了在朝庭上没有立足之地。还不都是借口,认了,百姓肯定说他是个好官,不认,反而会遭到别人的斥责,说他是个不孝之子。养父养母含辛茹苦地把他带大,怕他饿着,夜里冻着。顿顿给他吃好的,生怕他吃不饱,觉得不好吃......
总之,大家不要做向薛继保这样忘恩负义的小人,别人待你好,你也要待别人好。
名列中国剧坛“五朵金花”的黄梅戏,发源于湖北黄梅,发展于安徽安庆,早就在学界形成共识,《辞海》、《辞源》、《中国汉语大辞典》、《中国戏曲曲艺词典》等典籍相继作出权威注释。2006年6月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将安徽安庆、湖北黄梅同时列为黄梅戏保护单位。最近,安徽省黄梅戏专家通过考证,认为黄梅戏起源于安庆地区,确定不是湖北省黄梅县。由此,使我想起先父桂遇秋55年前拜访安徽省著名黄梅戏艺人、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的恩师丁永泉的往事,以及丁永泉对黄梅戏源头的说法。1992年10月6日至12日,首届中国黄梅戏艺术节在安徽省安庆市拉开帷幕。主办方在黄梅戏艺术节期间,同时举办了黄梅戏研究会第三次学术讨论会,先父桂遇秋作为湖北的黄梅戏史论专家应邀出席了这次盛会。在此次黄梅戏学术研讨会上,他向大会提交了《清歌妙舞 源出黄梅--关于黄梅戏源头之我见》(见《黄梅戏艺术》1992年第2期 )论文,用大量第一手资料对当时关于黄梅戏源头的11种说法进行了论证,其中特地谈到1960年9月,拜访丁永泉这段鲜为人知的往事。丁永泉(1892-1968),安徽怀宁人,生于清朝光绪十八年(1892年)。因排行老六,人称丁老六。13岁拜当时著名花旦叶丙池学戏,17岁出师,18岁搭班唱戏,一炮走红。但他对自己出名并不满足,得知女艺人胡普伢唱做极佳,艺术造诣很深,便赶去求教。经过他多年的勤学苦练,24岁就成了一名艺术水平很高的旦角。在怀宁,桐城一带都知道有个丁老六旦角唱的好,他以嗓音圆亮、行腔流畅、吐字清晰、表演细腻著称,誉满大江南北,有"南程北丁"(江南程积善、江北丁老六)之赞。他也曾被迫离开过舞台,当过"茶房"。即使如此,他还给工友们教唱黄梅戏,这说明他对黄梅戏有着深厚的感情,挚着的追求。丁永泉为黄梅戏的发展作出的最大的贡献,就是同艺友们一起,把黄梅戏从农村带进安庆市,成为黄梅戏从农村草台进入城市舞台的先行者。随后他又和艺友们一起将黄梅戏带到上海,进一步扩大了黄梅戏的影响,这是黄梅戏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两件大事。在演出中他大胆探索革新,虚心吸取姊妹剧种的表演艺术,移植了一批剧目,为提高黄梅戏表演艺术和丰富上演剧目,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于民国十四年(1925)首次同徽剧艺人汪云甫等合作, 将黄梅戏配上了胡琴伴奏, 开创了弦乐伴唱之先河。他一生塑造了许多正面、反面的妇女形象,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也曾得其教益。丁永泉这个名字,在黄梅戏艺术界具有很高的威望。1958年,周恩来总理在合肥江淮大剧院接见黄梅戏演员,当时在安徽省艺术学校担任戏曲科教师的丁永泉参与接见并合影。1960年9月17日下午,先父为调查黄梅戏的历史渊源, 同当时黄梅县黄梅戏剧团团长乐柯记(黄梅戏旦行名老艺人)在安徽省艺术学校拜访、请教了丁永泉先生。丁老先生说, “解放前黄梅戏在安庆府六县叫黄梅调, 因它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 最初安徽艺人唱黄梅戏, 其唱腔、道白, 都用湖北的原腔、土语, 有的地方因黄梅的语言太俗, 又难听懂, 就用汉话演出。我在《荞麦记》、《告经承》、《私情记》戏中就是用汉话和黄梅话演唱的。大约光绪年间(可能还要早些)黄梅戏传到石碑之后, 怀宁、望江、桐城唱黄梅戏的人多了, 在道白就改用怀宁话, 因此在安庆地区黄梅戏又叫怀腔。”丁永泉先生说:“ 黄梅戏大部分剧目,包括一套常演剧目,如《张朝宗告漕》、《告坝费》、《私清记》、《卖花记》、《夫妻观灯》、《秧麦》等, 都是在黄梅形成的。不然的话, 怎么叫黄梅调呢?如果说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出的基本戏是在安徽形成的, 那么安徽艺人怎么能同黄梅艺人同台呢?安徽、湖北、江西三省黄梅戏采茶双艺人都同台唱过戏。”丁永泉先生还说:“〔平词〕你们叫〔七板〕, 它与〔火攻〕、〔二行〕等是黄梅采茶戏固有的主要唱腔,不过传到安庆之后,在黄梅采茶戏唱腔的基础上, 经徽剧艺人汪云甫等进行了唱腔改造,伴唱配上了胡琴。在改造的唱腔中,吸引了安庆的地方语言,民歌小调,还有徽剧的表演程式,因而形成了有安庆地方特色的黄梅戏。发展到今天,就与采茶戏不同了,这个不同,主要在唱腔。”那次访问结束时, 先父还特地请丁永泉、乐柯记二老, 用民国年间黄梅调的老唱腔,清唱了《上天台》(即《山伯访友》)中“叙起来美不美, 乡中水,亲不亲, 故乡人”那个〔平词对口〕唱段。两位名师素不相识,初次见面清唱,竟然对唱如流,台词、唱腔都非常默契。如果不是剧目相同,唱腔一样,唱词无别,道白一致,是不可能做到的。因先父向大会提交论文时,丁永泉先生已离世24年,无法验证先父在32年前拜访丁老一事和丁老所言的真伪。根据历史考据学“孤证不立”的原则,先父在论文中引用了丁永泉口述、车明(王冠亚)整理,发表在《安徽戏剧》1959年8至11月号上的《丁老纵谈黄梅戏》加以佐证:“ 黄梅戏是从湖北传到我们安庆地区来的。老黄梅调,还是按湖北乡音咬字,曲调跟语言走,也是湖北乡音。……黄梅调是黄梅县逃水荒的人用渔鼓、简板唱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