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发布时间: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关于旅游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以下是“旅游专业论文参考文献”,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1、谢冽.导游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刍议[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

2、杜炜.导游业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任燕. 旅游道德认知与旅游伦理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07.

4、樊飞. 导游回扣与薪酬机制设计研究[D]扬州大学, 2009.

5、仝红星. 优秀传统文化与导游修养的提高[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6、尹燕. 当代导游知识结构优化的初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05.

7、冯耕耘. 导游员自我效能感量表的初步编制及其运用[D]南京师范大学, 2006.

8、张红娟. 导游职业倦怠成因及其对策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 2008.

9、付冰峰. 论导游语言的修辞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 2007.

10、阙庆华. 论导游言语交际中合作原则的运用[D]湖南师范大学, 2008.

11、谢新暎. 浅谈数字法在导游语言艺术中的妙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 2009.

12、周丽玉, 王坚. 导游人员的职业倦怠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 .

13、殷群. 从现场导游考试看学生导游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J]大理学院学报,2003.

14、杨培玉. 导游专业学生导游应变技能培养的必要性及其方法[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8.

15、王晓云. 中职《模拟导游》教学法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16、周杰. 导游工作独立性新解——以非涉外导游讲解为例[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17、王艳. 浅谈职业学校旅游人才培养[J]经营管理者,2009.

18、王珍曙. 高职高专导游专业学生讲解能力的培养——导游讲解十二法[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

19、任春. 加强对导游人员的管理提高导游人员的素质[J].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2.

20、陈静. 如何提高导游人员的综合素质[J].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2.

21、余飞. 论导游人员的第一印象[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22、欧阳莉. 导游素质论及管理对策[J]. 湖南社会科学, 2005.

23、孟海玲. 导游激励目标与机制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 2005.

24、吴丹. 导游服务质量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初探[J]. 商业经济, 2006.

25、朱玉华,陈珠芳.浅谈导游员职业道德建设[J]. 闽江职业大学学报, 2002.

26、李文明. 导游员队伍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企业经济, 2003.

27、周国忠. 关于建设高素质导游队伍的思考[J].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

28、谢冽. 导游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刍议[J]. 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29、宋稚芳,耿文辉. 导游人员职业道德的提高途径之初探[J]. 高教论坛,2005.

30、刘秀丽. 浅析WTO与山东省旅行社导游人员的培养[J]. 内江科技,2009.

31、梅琳, 吕金兰. 基于心理契约导入的导游人员管理探索[J]. 现代商贸工业, 2009.

32、郭英杰. 导游人员的人格尊严权及其法律保护[J]. 法制与经济(中旬刊), 2009.

33、殷国聪,杨霓. 浅论导游人员的.基本素质[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0.

34、于萍. 解析导游人员的继续教育[J]. 中国成人教育, 2009.

35、杨环焕. 旅行社导游人员管理问题初探[J].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书写格式

2007年8月20日在清华大学召开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排规范研讨会”决定,2008年起开始部分刊物开始执行新的规范“综合性期刊文献引证技术规范”。该技术规范概括了文献引证的“注释”体例和“著者—出版年”体例。不再使用“参考文献”的说法。目前这两类文献著录或引证规范在中国影响较大,后者主要在层次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中得到了应用。

⑴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规则为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适用于“著者和编辑编录的文后参考文献,而不能作为图书馆员、文献目录编制者以及索引编辑者使用的文献著录规则”。

⑵顺序编码制的具体编排方式。参考文献按照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一种文献被反复引用者,在正文中用同一序号标示。一般来说,引用一次的文献的页码(或页码范围)在文后参考文献中列出。格式为著作的“出版年”或期刊的“年,卷(期)”等+“:页码(或页码范围).”。多次引用的文献,每处的页码或页码范围(有的刊物也将能指示引用文献位置的信息视为页码)分别列于每处参考文献的序号标注处,置于方括号后(仅列数字,不加“p”或“页”等前后文字、字符;页码范围中间的连线为半字线)并作上标。作为正文出现的参考文献序号后需加页码或页码范围的,该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作上标。作者和编辑需要仔细核对顺序编码制下的参考文献序号,做到序号与其所指示的文献同文后参考文献列表一致。另外,参考文献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准确无误。

⑶参考文献类型及文献类型,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

专著M ; 报纸N ;期刊J ;专利文献P;汇编G ;古籍O;技术标准S ;

学位论文D ;科技报告R;参考工具K ;检索工具W;档案B ;录音带A ;

图表Q;唱片L;产品样本X;录相带V;会议录C;中译文T;

乐谱I; 电影片Y;手稿H;微缩胶卷U ;幻灯片Z;微缩平片F;其他E。

书写技巧

把光标放在引用参考文献的地方,在菜单栏上选“插入|脚注和尾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尾注”,点击“选项”按钮修改编号格式为阿拉伯数字,位置为“文档结尾”,确定后Word就在光标的地方插入了参考文献的编号,并自动跳到文档尾部相应编号处请你键入参考文献的说明,在这里按参考文献著录表的格式添加相应文献。参考文献标注要求用中括号把编号括起来,以word2007为例,可以在插入尾注时先把光标移至需要插入尾注的地方,然后点击 引用-脚注下面的一个小箭头,在出现的对话框中有个自定义,然后输入中括号及数字,然后点插入,然后自动跳转到本节/本文档末端,此时再输入参考文献内容即可。

在文档中需要多次引用同一文献时,在第一次引用此文献时需要制作尾注,再次引用此文献时点“插入|交叉引用”,“引用类型”选“尾注”,引用内容为“尾注编号(带格式)”,然后选择相应的文献,插入即可。

不要以为已经搞定了,我们离成功还差一步。论文格式要求参考文献在正文之后,参考文献后还有发表论文情况说明、附录和致谢,而Word的尾注要么在文档的结尾,要么在“节”的结尾,这两种都不符合我们的要求。解决的方法似乎有点笨拙。首先删除尾注文本中所有的编号(我们不需要它,因为它的格式不对),然后选中所有尾注文本(参考文献说明文本),点“插入|书签”,命名为“参考文献文本”,添加到书签中。这样就把所有的参考文献文本做成了书签。在正文后新建一页,标题为“参考文献”,并设置好格式。光标移到标题下,选“插入|交叉引用”,“引用类型”为“书签”,点“参考文献文本”后插入,这样就把参考文献文本复制了一份。选中刚刚插入的文本,按格式要求修改字体字号等,并用项目编号进行自动编号。

到这里,我们离完美还差一点点。打印文档时,尾注页同样会打印出来,而这几页是我们不需要的。当然,可以通过设置打印页码范围的方法不打印最后几页。这里有另外一种方法,如果你想多学一点东西,请接着往下看。

选中所有的尾注文本,点“格式|字体”,改为“隐藏文字”,切换到普通视图,选择“视图|脚注”,此时所有的尾注出现在窗口的下端,在“尾注”下拉列表框中选择“尾注分割符”,将默认的横线删除。同样的方法删除“尾注延续分割符”和“尾注延续标记”。删除页眉和页脚(包括分隔线),选择“视图|页眉和页脚”,首先删除文字,然后点击页眉页脚工具栏的“页面设置”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上点“边框”,在“页面边框”选项卡,边框设置为“无”,应用范围为“本节”;“边框”选项卡的边框设置为“无”,应用范围为“段落”。切换到“页脚”,删除页码。选择“工具|选项”,在“打印”选项卡里确认不打印隐藏文字(Word默认)。

注:以上在word中的处理是比较常用的做法,不过作者需要了解,投稿稿件是word格式或pdf格式或wps格式,但是很多期刊是用方正排版系统排版的,二者不“兼容”。因此,作者的word投稿只是编辑部排版的原稿,排版问题作者无需太过担心;而作者如想要编辑部出刊前最后的电子稿(有些作者着急要清样或已经排版的电子稿)其实也没有太大意义,因为没有方正的软件就无法打开这个电子稿。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投稿方式如下: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网站在学校的官方网站首页中点击“机构设置”,进入后在“行政管理部门”-“科学技术研究院”中点击“学报杂志社”,进入后在右下侧“社会科学版”点击“网站首页”,即可进入了:

通过官方投稿网站投稿。官方投稿网站为: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一、《合肥师范学院学报》来稿内容按顺序包括:文题;作者姓名;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英文题名、作者名、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作者详细通信地址、电话号码。 二、《合肥师范学院学报》题名。题名应...

合肥学院学报快吗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一、《合肥师范学院学报》来稿内容按顺序包括:文题;作者姓名;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英文题名、作者名、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作者详细通信地址、电话号码。 二、《合肥师范学院学报》题名。题名应...

可以。合肥学院学报学生可以投。合肥学院学报是合肥学院主办的期刊,杂志社在线订阅,杂志是创于1991年的双月刊,是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收录期刊,学生可以投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

学术类的杂志就是这样

自己投稿的结果都是这样的,他们一般都有合作的采编,找他们会很快又结果的

合肥学院学报属于

换个时间或换个网络再访问,或者致电编辑部。期刊如果有官网,通常情况下都是可以正常访问的,但是也有期刊官网维护或者期刊网络有故障或者访问者所在网络有故障等情况,导致期刊官网无法访问的现象出现。这时,访问者可以换个时间或者换其他网络访问期刊官网试试,或者直接致电编辑部确认期刊网站是否正常。合工大学报是一类期刊,合肥工业大学是直属国家教育部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于1984年成立了直属校长领导、正处级建制的学报杂志社。设有社长、总编及各刊主编、 编辑部主任、编辑和编务等岗位。编辑出版自然科学版和社会科学版两种综合性学术刊物。

可以。合肥学院学报学生可以投。合肥学院学报是合肥学院主办的期刊,杂志社在线订阅,杂志是创于1991年的双月刊,是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收录期刊,学生可以投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

合肥学院学报悦读

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译文: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启程,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他不禁感叹道:桃花潭水纵然有一千尺那么深,也比不过汪伦送别我的一片真情。简评:这首诗写的是汪伦来为李白送行的情景。诗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诗人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那种语言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在山村僻野,本来就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那套繁琐礼节,从诗中分析,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中。当汪伦回来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携着酒赶到渡头饯别。不辞而别的李白洒脱不羁,不讲客套;踏歌欢送的汪伦,也是豪放热情,不作儿女沾巾之态。短短十四字就写出两人乐天派的性格和他们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由于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他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之深,读者也可想而知了。诗人结合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这两句诗也如脱口而出,感情真率自然。用水流之深比喻人的感情之深,是诗家常用的写法,如果诗人说,汪伦的友情真像潭水那样深,也是可以的,但显得一般化,还有一点刻意雕琢的味道。而诗中的写法,好像两个友人船边饯别,一个“劝君更进一杯酒”,一个“一杯一杯复一杯”。口头语,眼前景,有一种天真自然之趣,隐隐使读者看到大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参考百度百科)-------送别席慕容不是所有的梦都来得及实现不是所有的话都来得及告诉你内疚和悔恨总要深深地种植在离别后的心中尽管他们说世间种种最后终必成空我并不是立意要错过可是我 一直都在这样做错过那花满枝桠的昨日又要错过今朝今朝 仍要重复那相同的别离余生将成陌路一去千里在暮霭里向你深深地俯首请为我珍重尽管他们说世间种种最后终必 终必成空1 即将分别,诗人首先感受到的是遗憾、内疚、悔恨。也许是因为之前相聚的日子没有好好珍惜,至今心有不甘。然而,聪明人总是善于自我调节的。诗人写到:“世间种种,后终必成空。” 错过之后,有对己方的反省、问责,更有给对方的祝愿:珍重。2 因为过去生活存有缺憾,离别时放大这种情绪。自我安慰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否定人生的实在,或是从对别人的祝福里获得某种救赎。3 离别让人对己对他形成反省。情感的不完满、人生的缺憾,这些具有悲剧品质的东西,此刻得到突出表现。在谈到送别诗诗,人们总会想起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友谊。然而,我亦想到席慕容的《送别》,这并不会死送友人,而是叙述青春的流逝,这诗让我的思绪不断地游离,让我们思考那曾经走过的点点滴滴。“不是所有的梦都来得及实现,不是所有的话都来得及说,疚恨总要深植在那离别后的心中”梦想,一个让所有人心动的词,一个让所有人为之奋斗的目标,然而现实却是我们不可能实现所有的梦想。为此,我们的心中总是有些许疚恨,时间的流逝把我们堵在了路途中。总是不愿把所有的话都说出来,而有一天却发现,我们所深藏在心中的那些话已经来不及告诉他人,一切都显得太迟,我们总是以为,我们还有时间,我们可以等待,可结局却是什么都结束了。我们悔恨的原因是什么?一句“时间的种种终必成空”却无法让我们的心释怀。错过了昨日,又错过了今朝,有多少的人是在把青春消耗,不断重复那走过的路?犹如席慕容说:“我并不是立意要错过 可是 我一直都在这样做”。我们习惯了在每一件事发生之后说出一句 “我也不想”。我们的内心竭力地想去改变什么,可是,我们却什么都没有去做,只是一再地重复又重复。我们极力地想去挽回那已逝的青春,而却是时光不复返。面对未来,我们是一片光明还是黑暗?我们总是不断地去查找答案,“余生将成陌路 一去千里 在暮霭里向你深深俯首 请为我珍重”这里又蕴含了多少的期望?我们总是劝身边的人要珍惜今后的时光,不断未我们的梦想奋斗,我们讲同时光赛跑,来缓解在心中的那一份疚恨,即便是“时间的种种终必 终必成空”,但我们无所谓,我们拥有的是那曾经走过的路,那宝贵的过程让我们对它不怯步,空也罢。我们身在现实当钟,对于现实我们无法逃避。正是席慕容的这首《送别》,道出了我们内心的矛盾,内心的挣扎,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做?对于余生,我们用行为来书写在自己的篇章。我们送别了那过往,但要珍惜今朝,我们不能总是重复那相同的别离。也许这是一种信念,也许这是一种鼓励,我们的人生不可能是完美的,可即便如此,我仍希望余生为我们所珍重,这是一种不放弃,这是一种坚持。送别,不是友人之间的送别,而是告别过往,迎来今朝,迎来余生。

余光中著作评论简目 篇名 评论者 出版日期 书刊名 卷期(版次) 页次 资料来源 永远的白莲--余光中〈回旋曲〉析论 李立明 2006.01 国音天地 248 4-9 阅读手记(22)--蔷薇窗下:余光中的宗教行旅 陈幸蕙 2006.02 明道文艺 359 34-43 英雄•倩影--余光中诗中「神」与「史」的中国符码再现 陈淑彬 2005.12 淡蓝为美:蓝星诗学 22 224-242 悦读手记(20)--山河之盟 陈幸蕙 2005.11 明道文艺 356 58-75 昔日我读余光中 流沙河 2005.10 文学世纪 55 74-76 悦读手记(19)--情人素描 陈幸蕙 2005.09 明道文艺 354 33-41 悦读手记(18)--悦读余光中那年秋天 陈幸蕙 2005.08 明道文艺 353 60-75 悲风吹来水面悠悠西去依然是汨罗--端午怀屈原 李绮年 2005.07 信报财经月刊 340 124-127 六○年代余光中与洛夫论战析评 陈信安 2005.06 世新中文研究集刊 1 145-160 悦读手记(17)--恋恋美丽岛 陈幸蕙 2005.05 明道文艺 350 38-45 余光中《青铜一梦》的乡愁意义 王基伦 2005.05 文讯 235 35-37 悦读手记(16)--望乡石物语 陈幸蕙 2005.04 明道文艺 349 30-41 悦读手记(15)--蓝魔咒 陈幸蕙 2005.03 明道文艺 348 32-39 梦回中美两国,情归东西文学 章海陵 2005.02.20 亚洲周刊 第19卷第8期 57 悦读手记(14)--天地无碍 陈幸蕙 2005.02 明道文艺 347 48-56 天风海雨叙乡愁——读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 王金胜 2005 贵州文史丛刊 1 51-52 以文为诗:余光中诗歌的得与失 陈祖君 2005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 109-114 余光中、余秋雨、余杰的文趣 2005 中学课程辅导(初二版) 2 5 余光中「适度散文化」的诗歌理论与实践 徐学 2005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5 84-90 余光中性爱诗略论 徐学 2005 华文文学 2 32-39 余光中的翻译观 陈才俊 2005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5 92-95 余光中诗歌二极对应结构论 赵小琪 2005 文艺评论 2 52-56 余光中翻译思想略述 王芳 2005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4 92-94 冷雨与乡愁——《余光中论》 杨国良、周青蓝 2005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3 86-88 我与自己决斗——余光中《塔》解读 周惠珍 2005 名作欣赏 22 102-104 悦读余光中 陈幸蕙 2005 名作欣赏 13 47-50 荒诞的假设 人格的追求——读余光中散文《假如我有九条命》 刘媛、李晓丽 2005 名作欣赏 13 75-78 浅谈余光中散文中的想像 董国政 2005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1 9-10、14 异度空间——余光中《沙田秋望》和《雨声说些什麼》解读的一种可能 梁笑梅 2005 名作欣赏 13 51-54 无法乃为至法(上)——余光中评论研究 郭虹 2005 写作 23 33-34 传播学意义下的余光中诗歌 梁笑梅 2005 江汉论坛 3 100-104 诗性的文化语言——文化语言学视野下的余光中散文 顾瑛 2005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1 392-395 与余光中拔河 杨宗翰 2005 华文文学 2 22-31 语言诗性功能的还原——以《乡愁》的分析为个案 黄洁 2005 重庆社会科学 12 49-51、55 谈谈《乡愁》的美学特征 卢派清 2005 语文天地 16 6-7 论余光中诗文的现代文化意识 吴乐央、汪启平 2005 唐山学院学报 2 41-44 读余光中咏水果诗 黄维晖 2005 阅读与鉴赏(高中版) 11 42-46 灵魂的珍珠项链——余光中诗歌从边缘切入的两种向度窥探 庄伟杰 2005 晋阳学刊 1 103 叠音袅袅,异彩纷呈——论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中的复叠修辞文本 孟建安 2004.12 平顶山工学院学报 Vol.13 no.4 82-85 悦读手记(13)--记忆拼图 -下- 陈幸蕙 2004.12 明道文艺 345 38-53 悦读手记(13)--记忆拼图 -中- 陈幸蕙 2004.11 明道文艺 344 71-82 悦读手记(11)--记忆拼图 -上- 陈幸蕙 2004.09 明道文艺 342 44-52

还是作者水平有限,编辑也没有认真审核就给发出来。

最大的问题是这一句—“江西是共同致富的绊脚石”,去掉这句话的定语,核心意思就是“江西是绊脚石”。

其实合肥人都觉得对合肥日报的眼界还是三观不认同,如果防疫不好就直接说防疫的问题,指出存在什么,江西小伙伴的怒气也可以理解,并表示支持讨公道!而且很多江西小伙伴拎的清,只针对合肥日报,而不会攻击合肥人,再次感谢。

微博博主“琪官”扒出来,如这个作者“老查的辕门外”可能性是合肥晚报的查立华,我百度搜了下“合肥晚报查立华”是安庆太湖人,但不管是哪里人都做的不对,审稿也不好。如果一个安庆作者代表了合肥,你对合肥的名誉有影响。

不仅要向江西道歉,也要向合肥道歉。当然作为合肥人一定觉得合肥日报审核各方面也是不可推脱。

攻击合肥的安徽人不少,其实合肥很多媒体也有安徽其他地方人在做,好坏参次不齐,某些安徽人眼红合肥发展快了一些,各种捧杀抹黑合肥博流量,打个比方就是原本全村穷,你一个小康家家都看你不顺眼。某些安徽黑子挑拨离间和粉丝各种反串黑合肥。

总结如下:

还有推波助澜落井下石,满口合肥吸血合肥人不好,把合肥日报的错都推到合肥人身上。其实合肥的省会首位度在国内这是中等偏下的水平,而且安徽也不是什么富裕的大省。

天天全省之力挂嘴边,结果一个个还跑去江浙沪当劳动力给人家纳税,自己家不富裕或者是出了什么问题全是合肥的错,连这种时候都落井下石,不应该去声讨作者和合肥日报吗?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排版格式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一、《合肥师范学院学报》来稿内容按顺序包括:文题;作者姓名;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英文题名、作者名、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作者详细通信地址、电话号码。 二、《合肥师范学院学报》题名。题名应...

1、《中国诗学通论》(袁行霈、孟二冬、丁放著,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初版,1996年9月再版),获第二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试论逸品说及其对王渔洋神韵说的影响》(载《国学研究》第三卷),获安徽省政府第四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998年)。3、《金元词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6月版),获安徽省政府2001-2002年度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3年)。4、《李林甫与盛唐诗坛》(《文学遗产》2004年第5期,丁放、袁行霈撰),获安徽省政府2003-2004年度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5年)。5、《张说、张九龄集团与开元诗风》(《文学评论》2002年第2期)获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03年)。 1、《中国诗学通论》(袁行霈、孟二冬、丁放著,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初版,1996年9月再版。)2、《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材。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3年再版,本人执笔第三编第一、二章。)3、《金元明清诗词理论史》(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2月版)4、《金元词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6月版)5、《唐宋词概说》(丁放、余恕诚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版)6、《试论逸品说及其对王渔洋神韵说的影响》(载《国学研究》第三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主要论文类:1、《辛文房任省郎时间考》(《中华文史论丛》,2001第2期,总第66辑)。2、《一部经典重读的创新之作》(《文学遗产》2001年第6期)3、《试论张说在盛堂诗坛的领袖地位》(《唐代文学研究》第九辑,2001年版)4、《张说、张九龄集团与开元诗风》(《文学评论》2002年第2期)5、《张说张九龄创作异同论》(《唐代文学研究》第十辑,2003年版)6、《玉真公主考论——以其与盛唐诗人的关系为归结》(《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丁放、袁行霈撰)。7、《李林甫与盛唐诗坛》(《文学遗产》2004年第5期,丁放、袁行霈撰)。8、《唐玄宗与盛唐诗坛——以其与道家与道教的关系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丁放、袁行霈撰)。9、《姚崇、宋璟与盛唐诗坛》(丁放 袁行霈 《文学遗产》2007年 第3期)10、《论《花草粹编》选词的主导倾向》(丁放 鲍菁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 第5期)11、《从明代词选看词学观念的演变》(丁放 葛旭芳 刘尊明(评点人) 《学术月刊》)12、《主持人的话》(丁放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 第4期)13、《论张九龄的诗品与人品》(丁放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 第5期)14、《与君世世为兄弟 又结来生未了因——我眼中的孟二冬》(丁放 《教育文汇》2008年 第12期)15、《宫廷中的诗人与盛唐诗坛——盛唐诗人身份经历与创作关系研究之一》(丁放 袁行霈 《文学遗产》2009年 第1期)16、《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十四届年会在安徽师范大学召开》(丁放 《文学遗产》2009年 第3期)17、《中国古代词集笺注、评点的演变及功能》,(复旦学报(社科),2012年第6期)18、《盛唐地方官吏中的诗人》(丁放 袁行霈《文学遗产》,2010第4期)19、《草堂诗馀》四集的编选评点及其词学意义(丁放 甘松,《文学评论》,2009年第3期)20、《杨氏兄妹与盛唐诗坛》(丁放 袁行霈 《文学评论》2007年第3期)21、《明代诗坛复古思潮论述》(丁放 《原学》1995年 第三辑)主讲“中国古代文学”、“古代诗论与诗词鉴赏”等课程

1928年建校,和安徽农业大学同为1928年的国立安徽大学嫡系。至于那个校徽上写1928年的安徽大学实为1958年建校的合肥大学。

  • 索引序列
  •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 合肥学院学报快吗
  • 合肥学院学报属于
  • 合肥学院学报悦读
  •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排版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