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论文摄影构图参考文献

论文摄影构图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论文摄影构图参考文献

具体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学论集6,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

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3、李泽厚,美学四讲,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4、刘育涛,高校影视教育中技术与艺术协调发展研究,电影文学,2011。

在《影视后期制作》教学中,要从艺术的理念教育学生,这就势必要加强学生的美学修养,注重影视制作课程艺术性教育。影视作品说到底是一种视听艺术的记录与表达,构图、光影、色彩等视觉造型元素共同构成了影视影像的画面语言,背景音乐与画外音的添加则进一步彰显艺术魅力。

因此,教师在讲授影视制作各项基础技能和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认知和审美趣味,进而提高影视审美素养。对于影视技术技能,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演示的方法传授给学生。

扩展资料:

影视后期制作中的技术应用反映着当下新媒体时代的科技水准,是影视科技发展到一定时期的自然表现。然而,出色的影视作品必然离不开艺术与技术的完美融合,失去了艺术的积淀与彰显,技术的运用只能是没有灵魂的拼凑与堆砌。

结合所在学院实际教学中的经验,强调教师在《影视后期制作》课程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将视频制作的艺术性理念渗透进技能的实践应用环节,引导学生从艺术的视野和高度去观照影视技术,从而培养出既懂影视制作技术、又具艺术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资料:人民网-强调艺术性的《影视后期制作》课程研究

中国宣传片制作网上看看有没有,希望可以帮到您,望采纳

摄影专业参考文献范例

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分享摄影专业参考文献,快来看看吧!

[1]姜进.新文化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

[2]韩丛耀.图像:主题与构成[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3]唐团结.世界摄影发展史:摄影图片探索之旅[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林韬.电影摄影应用美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

[5][英]史蒂夫.麦克劳德.摄影后期——拍摄.修饰.洗印[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

[6]郑虹.摄影的历史[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

[7]林路.摄影艺术二十讲[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8]林路.瞬间与永恒:90位摄影名家作品解读[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

[9][法]于贝尔.达弥施.落差——经受摄影的考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0]鲍昆.观看再观看[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

[11]顾铮.世界人体摄影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12][美]苏珊.桑塔格.论摄影[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13]吴钢.摄影史话[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6.

[14]钱春莲.幻影年华:跨越时空的影像作者研究[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

[15]宿志刚,苏丹.光影的诗篇——摄影美[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16] [法]克里斯蒂安.柯若勒著,赵克非,谷一译.特定的情境——摄影文化散论[M].北京:作家出版社, 2011.

[17][德]克劳迪娅.朗法可尼.女人与珍珠:绘画与摄影中的恋物史[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1. [18][美]李元.李元谈摄影修炼之道[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19][美]李元.创意与实践[M].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2009.

[20][美]李元.李元风光摄影经典实例解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21][美]李元.行者无疆:李元大师讲风光摄影[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23] [美]迈克尔.弗莱伊.国际风光摄影教程:和安塞尔.亚当斯学摄影[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0. [24]顾铮.世界摄影史(修订版)[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6.

[25]张衡,李庆德,吴启文.数码照片艺术化处理圣经[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

[26]雷茂奎.摄影文化与摄影家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

[27]史林平,钟山.构图决定一切 [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1.

[28]刘宽新.数码影像专业锐化[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

[29]王晓军.画意摄影[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9.

[30][英]埃蒙.麦克卡比著,李中译.杰作如何产生:摄影大师的方法和技巧[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 2009. [31]尚艺摄影.时尚人像摄影完全自学宝典[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32] [英]乔.科尼什.光线第一[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 2009.

[33]史林平.话说风光:图解风光摄影四大秘诀[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7.

[34]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北京四合院[M].北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1993.(中英文双语)

[35]刘桂桂,付京.人像摄影化妆造型教程[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11.

[36][英]格里.巴杰著,朱攸若译.摄影的精神:摄影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 2011.

[37][英]史蒂夫.勒克著,金荔,许维腾,陈刚译.数码摄影百科[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 2009.

[38]宿志刚,苏丹编著.光影的诗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39]顾铮编译.西方摄影文论选[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7

[40]中国摄影史略[M].

[41]顾铮主编.摄影·社会·空间[M]. 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10

[42][英]泰瑞贝内特著,徐婷婷译.中国摄影史[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11

[43]康大荃.摄影美学原理[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

[44][美]特里·巴雷特,何积惠译.影像艺术批评[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45][美]乔纳森·弗里德著,王升才,冯文极,库宗波译.美学与摄影[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

[46][美]李元.谈美国摄影[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1992.

[47]苏盛鑫.人像摄影用光实战指南[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1

[48]徐婷婷编著.出龛入龛[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 2010

[49]宋刚明.影殇[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50][美]Chris Orwing著,李钰婷译.非凡视觉:摄影大师的构思与创作[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51][瑞士]沃尔夫林著,潘耀昌译.美术史的基本概念:后期艺术中的风格发展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2]摄影大师杰作探秘[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53][美]詹姆斯·埃尔金斯.艺术是教不出来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4][英]乔纳森.美学与摄影[M].

[55]杨绍先等编著.摄影技术与艺术(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6][美]约翰哈林顿著,马振晗译.商业摄影师的专业之路(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57] [美]杜威.艺术即体验[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

[58]吉林摄影出版社.中国传世风光摄影[M].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04.

[58]一白.数码单反摄影新手速成[M].北京 : 科学出版社, 2011

[59]一白.轻松学好数码摄影 [M].北京 : 科学出版社, 2011

[60]一白.数码摄影风光实拍手册 [M].北京 : 科学出版社, 2011

[61]一白.数码摄影完全自学手册 [M].北京 : 科学出版社, 2011

[62]严志刚, 曾鸣, 江芬.焦虑的食指 [M].长沙 :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1

[63]于东东.艺术摄影 [M].北京: 中国摄影出版社, 2011

[64]于文灏.摄影曝光控制 [M].上海: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1

[65](英)伍兹, 曹天铖译, 王磊译.玩遍全球 [M].北京 : 中国摄影出版社, 2011

[66]伍振荣.数码摄影修图教材 [M].北京: 中国摄影出版社, 2011

[67][美]Barbara London, [美]Jim Stone著,杨健,陈欣钢译.美国简明摄影教程 [M].北京 :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1

[68] 何惟增.建筑摄影 [M].北京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69] 何文亮.Photoshop CS5数码摄影后期调色与艺术设计 [M].北京 :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70] (英)戴维·克拉克著,洪钢,朱晨多,郭嘉译.摄影100关键词 [M].杭州 : 浙江摄影出版社, 2011

[1].张莉琳;浅谈数码影像之前摄影的表现性艺术语言的运用[D].南京师范大学.2013

[2].丁明明;摄影影像创作表现方式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2010

[3].韩平;落差一摄影表现与影像观看[D].山东师范大学.2010

[4].雷文广;当代时装摄影的表现风格研究[D].苏州大学.2011

[5].黄红艳;自拍摄影的艺术表现[D].吉林大学.2013

[6].房旭;广告摄影艺术的创意风格流变[D].山东大学.2014

[7].吴泳;民俗摄影中的传统文化及其表现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8

[8].韩天宇;荒木经惟摄影艺术风格探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3

[9].邵秀婷;摄影艺术中的美感表现语言研究[D].延边大学.2011

[10].付晓岚;北京影像艺术市场研究一北京摄影艺术市场考察[D].北京印刷学院.2013

[11].洪云;新闻摄影中的影像艺术性的应用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3

[12].王倩;平面摄影中模糊影像视觉艺术的应用与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2

[13].韩韬;内蒙古摄影中的蒙古族传统文化表现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4

[14].李亦墨;1937一1949解放区摄影艺术风格研究一从三个解放区代表性摄影家说开去[D].南京师范大学.2011

[15].孙琳琳;论摄影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表现力[D].西安美术学院.2012

[16].王栋栋;对艺术家曾广智的苒定义一摄影在行为艺术中的作用[D].南京师范大学.2013

[17].韩梅;艺术能否定义——从分析美学探讨艺术定义的可能性问题[D].复旦大学.2005

[18].吴文熠;新闻摄影的审美研究——新闻摄影与美学联姻的`可行性[D].四川师范大学.2013

[19].吴文熠;新闻摄影的审美研究一新闻摄影与美学联姻的可行性[D].四川师范大学.2013

[20].梁媛;电影手持摄影美学研究[D].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2014

[21].王月明;新闻摄影美学探析[D].郑州大学.2008

[22].郭艳;纪实摄影的'美学意蕴[D].陕西师范大学.2009

[23].王翔宇;摄影艺术的美学视角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0

[24].戴菲;基于透视和叙事的摄影美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

[25].尹昌志;论绘画中的摄影式美学[D].中国美术学院.2009

[26].周蓉;基于现实性的摄影美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7].李屾;北京奥运会体育动作摄影美学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

[28].吴玉如;新媒体环境下的社会公共危机传播[D].武汉纺织大学.2010

[29].侯艳虹;医药新用途发明的专利保护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

[30].王国良;摄影艺术的现代美学意蕴与深层解读[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

摄影构图中的美学规律研究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摄影构图中的美学规律研究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摘要 :

照片的构图方式有很多,然而不同的构图方式会对照片产生不同的影响,当今数码相机已经进入普通人群中,几乎每人都能拍出不错的照片,但是在同一场景下为什么不同的人拍摄的照片效果会差异很大呢?很大程度上是构图的好坏决定的。摄影构图具一定的特殊性,它并不是一次就完成的,而是分为两个步骤:一是拍摄角度的选择,二是照片的后期剪裁。要想拍摄出完美摄影的作品,构图的好坏是至关重要的,在摄影构图中,相关的形式美法则可以有效地增强画面的视觉效果,增加画面的层次感,强调主题。下面简单谈一下形式美基本法则在摄影构图中的应用。

关键词:

摄影;构图;美学

一、平衡与协调

平衡式构图并不是单纯的指上下或左右两边物体的形状、大小或者排列的对称,而是指在视觉上给人一种稳定感,是一种相互呼应。形状、图案、光影、色彩、数量以及质量都能参与到平稳作用之中。平衡就是稳定,稳定不单单表现在画面中心轴两侧,还表现在画面的上下结构之中,从视觉重量上来讲,上轻下重是符合人的视觉习惯的,也符合物体重心下沉规律,上中部给人一种轻松自在的感觉,下半部分给人一种稳定、安定的感觉,如果上重下轻会给人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在构图形式上,也应该上小下大的构图,这也符合人的视觉。协调就是画面中的各个元素相关联,并以一种和谐的方式组在一起,画面中的各个元素应该相互映衬,避免出现各元素之间无关联缺少凝聚力和协调感。

二、对称与均衡

对称与均衡其实就是平衡的两种不同形式,对称式构图具有平衡、稳定、互相呼应的特点,可是它的缺点是单一缺少变化。如果一张又一张的图片全部都是完美无瑕的对称式结构时,那么人们很快会感到厌倦,如果照片的主基调是对称式结构,而在细节上能点缀出些许不同,那就能减轻图片的绝对对称感,打破画面的沉闷乏味,使其变得更加吸引人。均衡,均衡也被称为动态平衡,它比对称的平衡显得更加灵活有趣。

在人们的心理上偏于灵动与感性,给人一种轻松感。在摄影构图中,影响均衡的要素有很多,比如明暗、色彩、影像的虚实等等,无论画面构成如何复杂,都要求有达到均衡的状态。千万不要认为均衡就是对称,对称的画面常常给人一种沉闷感,而均衡绝对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不会在视觉上引起反感,要达到均衡这一境界,就需要让画面中的各个因素相互补充与呼应。

三、集中与呼应

集中是将画面中各物体形成统一而有秩序的一个整体,这种构成不仅是视觉形式上的问题,同时也是突出主题的重要条件。例如三四个人拿着手机拍摄他们对面的`风景,从画面的形式上来看,人物的动态是各有不同的,然而可以通过大家想要拍摄美景的共同的心情,使内涵统一,同时主题也就得到了很好的表现。当作品中的事物较多时,如果没有一定的协调关系与它们进行整合的话,画面就会变得支离破碎,没有主题与重点。呼应是指画面中各物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视觉元素之间色、形、质的关联和位置上的相互照应,在视觉上使人产生一种互相联系的和谐感。在摄影构图中利用光、影、实体、色调、虚体和物体的形态、大小各异的对象相互关系,使画面整体布局上达到一种秩序均衡的效果。

四、对比

对比手法是摄影构图技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技法,对比是将画面中两个被摄体或者两种色彩,两种状态等进行对照,使它们相互映衬。一幅对比强烈的画面就好像会说话更能引起观者的强烈共鸣,并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大多数的摄影作品中几乎都能找得到对比元素,有虚与实的对比,明与暗的对比,远与近的对比,大与小的对比,疏与密的对比、高与低的对比等等。虚与实的对比是摄影中最常用的,虚是指主体以外的背景与前景的虚化,实是指主体清晰的效果,使用虚化的背景突出清晰的主体形成了一种对比。这样可以使观赏者将注意力都集中到主体上,更容易对主体产生深刻的印象。通常情况下,使用长焦距镜头,大光圈,在保持主体与背景之间形成一定的距离,这样就能充分虚化背景突出主体。大小对比,利用被摄物体自身的大小特征或者借助镜头的透视和拍摄角度的不同来加强主体与陪衬体的大小对比。

利用大小对比的方法,可以增强画面的空间距离感,使画面更有张力,产生更丰富的变化,使主体更加引人注目。明暗对比,当同一景物放在不同的光线条件下,所呈现的状态是不一样的,在拍摄时可以利用光线对画面产生的不同明暗关系,突出主体,将主体放在画面的明亮光线下,与其他区域形成明暗反差,这样就更好地突出了主体在画面中的地位了,利用光影效果来增强画面的艺术表现力。色彩对比,色彩对比也是突出画面主体的一种有效方法,利用主体的色彩与背景的色彩进行对比,突出画面的主体,这是懂得色彩关系的资深摄影者经常用的方法,没有色彩对比就没有新鲜感,也难以激发审美情趣。当然,色彩对比的含义是丰富的,有明度对比,色相对比,纯度对比,冷暖对比等。

五、变化与统一

变化与统一是艺术设计美学法则中的一个重要规律,变化是寻找各事物要素之间的区别与差异,统一是寻找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共同点。变化在摄影构图中是指那些丰富而生动的因素,符合视觉上美的要求。统一是指画面构图中各要素之间的整体、协调、美的组织,使人在心理上产生愉快的感觉。所以摄影师在拍摄时要寻找被拍摄物体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全局懂得取舍。假如画面中有变化而无统一,那就会给人一种混乱感,假如有统一而无变化,那么也会给人带来一种单调乏味的感觉。所以就要使画面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有统一,使二者达到和谐的程度,这样就达到了美的程度。

六、总结

摄影构图是一项与审美有关的活动,美学与摄影构图有着密切的关系,美学规律在摄影构图中有着中重要的地位。摄影师若想不断地进步,使自己的作品继续提升一个空间,那么不了解摄影美学的特征是不行的。美学在摄影创作中的作用不是照相机、摄影技术所能代替的。摄影师不但要有熟练的技术,还要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与艺术感觉,这是微妙的,也要把握好分寸,只有在良好的艺术感觉与相应造型能力基础上,才能让构图得到充分体现,才能使所拍摄的画面更具有生命力、表现力和感染力,给观者一种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齐心:《摄影构图经典法则》,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

[2]科拉巴尼克,格奥尔格巴尼克:《摄影构图与图像语言》,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拓展阅读:摄影艺术的美学视角探究论文

摘要:

摄影艺术简述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摄影技术经历数百年的发展,从体积庞大的摄影器材到现如今高质量的手机摄影,平民化大众化也成为摄影技术发展的潮流。

关键词:

摄影艺术

一.摄影艺术简述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摄影技术经历数百年的发展,从体积庞大的摄影器材到现如今高质量的手机摄影,平民化大众化也成为摄影技术发展的潮流。摄影作品通过摄影器材记录下特定时间和场景的人或者物,表达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而要将摄影技术转变为摄影艺术,就需要有一定的摄影技巧以及相当的艺术涵养,能够准确把握摄影的艺术特征,通过一定的形式,带给摄影作品艺术气息,进而传递对美的追求。可见,摄影艺术有其特殊之处,把握好摄影艺术的特点,传递美感体验是摄影艺术的不懈追求。

二.摄影艺术的特征

(一)摄影作品的艺术性表达基于写实性

摄影艺术较之其他艺术作品具有自身的一些特性,写实性是摄影作品发挥其艺术性的基础。摄影作品所记录的事物都是现实存在的客观事物,这是摄影艺术与其他艺术类型最为明显的区别,所以摄影作品的写实性也可以称为客观存在性或者纪实性。美学艺术就是作品通过一定的展现方式,带给人们一种情感宣泄,最终达到启迪智慧的目的;摄影作品的美学艺术表达即通过记录特定历史时空中的特定事物,寄寓摄影作者一定的情感价值,引起人们无限遐想,从而带给欣赏者带给美的享受。可见,摄影艺术的写实特性,是其艺术表达的最为重要的手段,也是其区别于其他艺术明显的艺术特征,而艺术的美感体现就是在写实的基础上做到作者情思的流露。

(二)摄影艺术特殊的感官体验

除了写实的特性,摄影作品具有特殊的感官体验。任何艺术,有自身独特艺术语言,而摄影则是充分利用色彩、光线、视角、画面、线条等艺术语言构建起的艺术之美,从而带给欣赏者独具的感官体验。摄影作品是二维的艺术展现,不同于雕塑等实物表达形式,但是摄影作品往往能够通过二维平面形式展现出丰富的空间立体形象,赋予人们一定的想象空间,这种独特的感官体验是其他艺术形式所不能企及的。总之,摄影作品的艺术具有其独特之处,其中写实以及特殊的感官体验是其明显的艺术表达特点,能够充分利用和发挥好其艺术特性,进行美学视角的艺术表达是下文的重要论点,下文具体通过视觉冲击性,情感价值的体现以及带给人们思想的升华等方面进行了相关阐述。

三.从美学视角探究摄影作品艺术性表达

(一)摄影作品应当有视觉冲击效果

摄影本身是记录特定的时刻和空间中客观事物的一项技术,客观事物本事并不存在美学艺术,因此,要使摄影具有艺术性并呈现出美学效果首先应当使拍摄画面具有一定的视觉冲击效果。无论是记录壮丽河山、还是诉说城市喧嚣或者是纪实拍摄,每一张照片都凝聚了拍摄者对于生活的瞬间感动,或是喜悦,或是悲伤,或是无奈,通过摄影作品的视觉感受传达出拍摄者情感体验,一幅成功的作品往往能巧妙利用画面设置引起欣赏者内心的共鸣,以达到美的传递。例如,尼康获奖作品《花粉蜜蜂眼》,从蜜蜂的角度观察世界,利用自然雕琢的精美画面,让我们体验到自然界的神奇力量,在在欣赏着之余聆听到昆虫的声音,激发起我们爱惜生态,保护环境的内心共鸣。总之,摄影要达到到艺术美学效果首先应当在选取拍摄内容时做到视觉效果冲击感。

(二)摄影作品情感价值的体现

摄影作品美学艺术除了视觉冲击以外,也体现在情感价值的真实流露。所谓情感价值就是摄影者对于客观事物所表达的意蕴和情趣。最为常见的就是自然风景摄影,通过潺潺流水、俊朗山峰、花虫鸟兽、广垠海洋、浩瀚星空表达对自然灵动气息的赞美喜爱,也有通过秋叶凋零、冬雪肃杀来寄托悲伤之情,还有通过战争后的废墟、连天的炮火渲染人类的悲鸣。情感价值是摄影作品得以发挥艺术性的最为重要的形式。欣赏一副摄影作品,能够让阅读者品位其中所蕴含的情思,获取心灵的碰撞,这是艺术带给人们的享受。因此,摄影作品要成为艺术,并带给人们美的享受需要摄影作者将作品蕴含一定的情感价值在其中。

(三)摄影作品带给人们思想的升华

摄影艺术的美学角度在充分保证画面美感以及蕴含情感价值的同时,也需要带给人们思想的升华。思想升华是摄影作品的艺术性较高层次的体现。上文所述的摄影作品的《花粉蜜蜂眼》,做到了画面的美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艺术的赞叹,同时也在思想升华的角度提醒人们关注来自生存的环境。另外一个颇具震撼的作品是“叙利亚小男孩库尔迪”,拍摄地点位于土耳其南部海滩,画面上是幼童的尸体躺在广阔而静谧的大海上,照片通过海滩以及小男孩仿佛睡着的憨态以及对大海广博的展现形成鲜明的对比,迅速成为欧洲难民危机爆发以来世界最为震撼和虐心画面,引起世界范围内震惊,带给国际上对于战争反思,而这就是摄影艺术的力量。因此,从美学角度来探究,摄影作品艺术性的发挥和表达,需要带给人们思想的升华。

四.小结

摄影艺术是利用摄影设备器材记录特定的瞬间时空,通过充分发挥其写实以及特殊的感官体验来进行艺术表达的,本文首先对摄影艺术进行了简单介绍,进而分析了摄影艺术的特征,最后从美学视角分析了摄影艺术的表现手法,具体的讲,主要是提升摄影作品的视觉冲击、赋予摄影作品一定的情感价值,并能够带给人们思想的升华等三方面进行阐述的。相信伴随着科技进步,摄影艺术一定能够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接受和喜爱,优秀的摄影作品也会被人们所创造,摄影艺术的方便和大众化的趋势已成为当下人们表达情感思想,传递艺术美的重要手段。

摄影用光与构图论文格式

摄影是人们记录客观世界的一种方式,随着现代摄影技术的发展,摄影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摄影相关论文,供大家参考。

上好摄影课不容易,上好大学生的专业摄影课就更不容易。笔者作为一名兼职教师,在艺术 教育 教学第一线,通过听课、走访、问卷、调研,发现目前我们有相当一部分大学专业课老师在教学中,仍然是“老三篇”:黑板粉笔、照本宣科、缺乏激情。这种讲课从表象看很像写 作文 ,大家都在写,但精彩的篇章不多,多系平铺直叙,;有“标签式”硬贴,“商品式”硬配之嫌。这种讲课说老实话老师是花了苦力,也费了心血的,但大学生们不买账,不喜欢,学生掌握不了应该掌握的知识,素质提不高,教学成效甚微。笔者认为,要教好大学的专业摄影课,授课教师必须讲究授课艺术。要解决这个难题,授课教师必须努力做到三个字:新、情、活。

一、精心备课,内容求“新”

内容求新,一是指对内容的开掘要深,要扩充新内容,向大学生提供足够的信息量。摄影课内容变化较快,特别是数码技术、 网络技术 的出现,对传统摄影的冲击较大,要适应这种变化,摄影课教学必须“与时俱进”。因此,我们不能抱住老教材不放,应该坚持“信息新、数量大、实用性、课题化”的原则来组织教学内容。摄影课只有在有限的时间里给学生提供最大量的最新的和有用的信息,他们听起来才会觉得过瘾。二是指对内容的创新和发展,要掌握其本质,占据制高点,讲到最前沿。在调研中发现,大学生对老师不满意的意见中有一条就是“我们知道的老师反复讲,我们不太懂的老师省略讲,我们不明白的老师又不讲,老师讲过后我们还是不会做”,这就是没有处理好这些问题,当然,有时是老师自己也不太清楚,怎么能讲得清楚呢?

二、细心讲解,表达含“情”

这是研究“怎么讲”的问题。

有了好的、最新的摄影知识内容,如何将它们变成可视、可听、可读、可析的对象,并通过老师的语言将各个知识点让大学生记住并掌握呢?这是另一个困惑老师的地方。笔者认为只有发挥情感的功能,细心讲解,方可解之。情感在讲课中的功能主要有如下四个:一是动力功能,即老师积极的情感能引起大学生的兴奋、激动、愉快的情智体验,使学生们充满活力,积极投身于自己感兴趣的各种课堂活动。

因此,老师上课的每一段话,都要有感情色彩,都要努力从心灵深处自然流露,当然,这首先要求老师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这样的话,大学生们就会在老师情感的动力驱动下,精神愉悦地学习,并转化为利于教学的行动。二是感染功能,即个人的情感对他人的情感具有施加影响的作用,也就是说老师的情感能感应大学生,使大学生们具有类似的情感,这表现在很多方面,如关怀、照顾、信任为主的温情式感染,以激发比、学、赶、超为主的示范式感染等。老师的关爱和信任会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三是调节功能,即人的情感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调节作用。

这一点反映在师生关系上特别明显。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师生的积极情感为基础,能够激发师生的热情和智慧,唤起师生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因此,老师要热爱学生并尊重学生,及时与学生沟通,同时要情随境迁,善解人意,努力营造师生交流的和谐氛围。如给学生一种认真倾听的表情、一个信任鼓励的眼神、一种朋友商量的口吻、一封探讨问题的E-Mail等等,都会取得极好的效果。笔者认为在课堂上,师生要零距离接触,要有伙伴式交流,这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放飞学生思绪,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问题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四是迁移功能,即个人对他人的情感会迁移到与他人有关的事物。

当代大学生情感丰富,而且好激动、善迁移,他们的认识活动,常常靠情感的体验,经常因喜欢听老师的某门专业课而喜欢上这个专业,进而献身于这个事业。老师一定要以正面形象吸引和感染学生,教师对摄影艺术的执著和热爱,种种无言的、不求功利回报的关爱,对学生无疑具有强烈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老师只有做一个有德有识之士,才能使大学生实现积极的情感迁移,“爱屋及乌”,从而“亲其师而信其道”。

三、用心设问, 方法 要“活”

这是研究“谁来讲”的问题。

一是课堂互动、连环问答。“知识是前提,表达是关键”。

摄影课上用音乐做补充,老师有意识地在师生互动讲课,指导学生课上思考、观察、讨论、写感受时,运用精选的与摄影作品相协调的、与课堂氛围相一致的音乐来“讲课”,定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这一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动眼、动耳、动手、动脑、动心,从而实现教学目的。大学生喜欢这种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他们更容易接受老师提供的知识。

二是让实践成为学生的又一老师。每节课都留下一个实践项目,精心设计一个创作主题,请同学课后做一下,下一次课时,请同学上台讲一讲实践经历。鼓励每一个同学站起来说话,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引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保持学习的注意力。有的教师可能会有这样的困惑:引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没有结果怎么办?其实,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和使其掌握了正确的 学习方法 ,这不就是结果吗?这种没结果的结果倒是最重要的。在经历了一个教育过程之后,无论结果是否达到,实际上这个过程本身就是结果,是无形而珍贵的结果。什么是素质?这个结果就叫素质。在很多情况下,教育的结果还没出现,但过程已经存在,在此过程中,大学生的 思维方式 和学习主动性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就是素质的变化,这理应是我们教育追求的目标。同学回答问题的对与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敢于发表意见。学生做事有没有结果,这也不重要,他做事的过程已经很重要了。因为在这种过程中,实践在给大学生们“上课”。诚如江汉大学人文学院女生汪洋所言:“与其说摄影课是一门课,还不如说它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学会从生活中、从实践中审视自己,审视自己的生活状态,从中得到人生的启迪和哲理。”

综上所述,高校摄影课教师在授课时,认真做到三个字:新、情、活,细心解决好讲什么、怎么讲、谁来讲的问题,一定会受到大学生们的热烈欢迎,同时也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 要:在摄影艺术中,摄影构图有着自己独特的形式规律。一幅成功的摄影作品,在进行画面布局的时候是十分讲究的,它既符合人们的生活规律,又符合人们的心理和视觉习惯。只有掌握了这些固有规律之后,在进行艺术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将最优美、最感人的艺术形象传达给受众。

关键词:对称与均衡 主次关系 黄金分割 画面空白

一、构图的意义

构图在传统画论中称之为“章法”、“布局”、“经营位置”等。是指根据画面的需要,安排形象,体现作品的整体效果。构图作为摄影的第一步,因其创作手法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事实上,任何艺术形式都有其固有的形式规律,只有掌握了这些固有规律之后,在进行艺术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将最优美、最感人的艺术形象传达给受众。虽然摄影构图的形式规律不是死的,但了解这些形式规律可以避免一些初级的错误;掌握和运用这些形式规律,对塑造艺术形象、揭示主题思想则是一条捷径。

在设计摄影画面的构图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构图的均衡美。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可能都有过以下的体会:一把椅子倾斜了就会让人产生不稳定的感觉。而大多庄重、尊严的东西又是很对称的,比如古代宫殿门口的石狮子,它是成双存在的,给人以对称的美感。因此,摄影作品的画面均衡,在构图时十分重要。

二、对称和均衡在画面中的运用

对称,象征一种高度整齐的程度。比如蝴蝶,它的形体和翅翼花纹的对称美,一直为人们所欣赏,在摄影作品中对称的画面也时常可见,但大多数摄影作品,在构图中并不追求一半对一半的对称,而是刻意于画面的视觉均衡。

摄影画面布局的均衡,是人们运用视觉和心理上的习惯,对画面内全部可视形象所处的部位,进行稳定与否的一种衡量。在摄影的构图中,绝对的对称会给人一种静止、拘谨、单调的感觉,生活中人们对审美的要求仍然以追求均衡居多。过多的运用对称会使人感到呆板,缺乏活力。而均衡则是为了打破较呆板的局面,它既有“均”的一面,又有灵活的一面。结构的均衡是指画面中各部分的景物要有呼应,有对照,达到平衡和稳定。均衡的范围包括构图中形象的对比:人与人,人与物,大与小,动与静,明与暗,高与低,虚与实等等。

对摄影者来说,布局的均衡是结构理想的结果,因而处理均衡的问题,也就是处理画面结构的问题。作为摄影画面的两大组成部分,主体与陪体是表达思想内容的主要对象和辅助对象。所以在处理画面布局均衡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它们之间的呼应关系,这其中包括两者在情节上、情绪上以及动态、动势方面的呼应关系。

三、构图中的主次关系

根据主题思想要求,选择有价值的景和物,组成摄影画面。在这个画面中最能体现主题的对象,就是主体。而在画面中,那些不是最直接体现主题思想,仅对主体起到一定程度的烘托、陪衬,帮助主体说明主题思想的对象,习惯上称为陪体或周围环境。在摄影画面中要妥当的安排和处理好主次关系,避免出现零乱、主次不分,淹没或失掉主体,而造成没有主题的现象。

在设计画面时要注意主体和陪体的关系,一幅照片如果只有主体而无陪衬,画面就会显得呆板而无变化,但陪体不能喧宾夺主;主体在画面上必须显著突出,要弃繁就简,必要时可改变拍摄位置和角度,或是搬动不必要的东西,以达到画面简洁,突出主体的效果。在照片画面的主次关系上可以掌握以下两点:第一,如果遇到杂乱的背景,可以采取放大光圈的办法,让后面的背景模糊不清,以突出主体。第二,选择适宜的角度进行拍摄,避开杂乱的背景,以使人物的形象突出。

第四、构图中“黄金分割”的运用

初学摄影者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把最吸引人的景物放在正中间。的确,在正中间的景物是最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的。但是,将吸引人的物体放在正中间,很容易只让人专注在那个物体上,而令画面变得呆板。

既然要避免居中,就要知道所谓的“黄金分割”,也就是“黄金比例”, 将之运用于美术和摄影的构图中往往以5:8的比率来表示。另外,九宫格构图(也称井字构图),实际上也属于黄金分割的一种形式。就是把画面按水平方向在1/3,2/3位置画两条水平线,按垂直方向在1/3,2/3位置画两条垂直线,然后把主体尽量放在交点的位置上。实际上这几个交点都符合“黄金分割定律”,是最佳的位置,当然还应考虑平衡、对比等因素。这种构图能呈现变化与动感,画面富有活力。这四个点也有不同的视觉感应,上方两点动感就比下方的强,左面又比右面强。在具体的摄影构图中,可将其应用于情节对比、虚实对比、动静对比、大小对比等。

五、处理好画面的空白

摄影构图中的空白,既有因景物本身,如:烟、云、雾、天、水、空隙所制;又有因为光与色的艺术处理所制。实体与空白的相互衬托,形成有规律的起伏节奏,产生一定的的韵律感,是摄影艺术在处理画面构图虚实关系中,广为运用的手段之一。

虚实关系在摄影画面中比较容易看出,也比较容易分辨。但在具体处理的时候,却要注意实体与空白的关系,使画面有变化、不呆板。空白常常可以刻画意境、渲染气氛,在画面中运用得当,会在构图的形式上添加积极的作用。空白还有在视觉上和心理上造成动势的功能,在运动和所注视的方向要留有一定的空白,可以给人们留下伸张的空间,造成一定的方向性,有助于加强运动的空间感。所以才有“大抵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之说,足见空白在构图中的重要性。

同绘画一样,摄影也是一种艺术手法,线条的明快以及画面的和谐是关键,好的构图不仅让人感觉主题明确,而且会给人以视觉和心理上的冲击。所以,摄影水平的提高,必须从构图这个环节入手。当然,构图形式也不是绝对的,它只能提供对摄影表现形式的帮助与参考。有句话说得好:规则是用来打破的。所有的规则都不是死的,吸收前人的 经验 对摄影的形式表现将产生积极的作用,会有利于对形式美的理解。

目前的国内各大高校在摄影系、广播电视编导系、广播电视系的本科学习阶段几乎均开设了影视摄影课,将其作为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笔者所在的摄影系影视摄影方向在一二年级,分别开设了《摄像技术基础》和《影视摄影造型》课。影视摄影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如何更好的进行实践教学是教师要思考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合理实用的实践教学改革理念

摄影系的学生在一二年级要学习好几门以实践为主的专业基础课,在学习《影视摄影造型》课之前,先修完《摄像技术基础》。应该说是《摄像技术基础》侧重基础知识和技术的学习与训练,而《影视摄影造型》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感觉, 创新思维 和画面造型能力。同时,摄影系的学生还要开设其他相关课程,作为有益补充。笔者在讲授影视摄影课程的过程中,根据学科特点和性质,秉承“理论和实践并举,更重实践”的理念。这样做是为了改进以往影视摄影课过多的依赖课堂理论讲授,教师大多是采用上单一的填鸭式理论灌输,而疏于实践技能培养的弊端。通常根据教学大纲的制定,将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课时数量设置在1:2的比例左右,教学环节按照“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节奏推进。即每次课堂理论教学的落脚点最终是指导学生实践练习和操作,将上一阶段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充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和水平。然后再进行下一阶段的“理论课―实践课”学习。如在《摄像技术基础》课上,教师讲授完数字高清摄像机的基本基本原理和曝光控制白平衡调节等理论知识后,便在下一阶段课时中安排进行实践课部分,教师将学生分小组,讲解并示范摄像机的曝光与白平衡控制的操作步骤,然后指导学生分组逐个练习。在课堂上对学生出现的操作环节错误,教师及时指出并予以纠正。待此部分实践内容学生基本掌握后,再进行下一环节的“理论――实践”教学。

二、改善实践 教学方法

影视摄影作为一门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同时又是融技术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学科。在实践创作中,一名影视摄影师艺术创意的体现有赖于扎实的技术素养和水平。而检验一个学生理论知识扎实与否的落脚点,就是看他的实践能力如何。因此,如何上好实践课以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是影视摄影专业任课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笔者根据数年的教学经历和改革尝试,通常在理论教学时采用全班集体授课方式。而在实践课环节,采用分小组示范讲解,学生分小组练习实践的小班化学习方式。考虑到现在的每个自然班学生人数较多,而实验器材相对有限的现实状况,教师每次指导学生分小组时将组员人数控制在6人左右。每个小组成员人数不宜过多的目的,就在于确保每个学生在实践课上都有足够的时间量来练习操作。无论是课堂实践练习,还是课下的实践作业以及期末结课作业,学生都以这个相对固定的小组完成实践拍摄。

1、利用多媒体技术,提升教学效果

在实践课上,教师利用多媒体影像技术手段,结合优秀的影视作品案例,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普遍性和个别性错误进行对比和指导。教师可以选取摄影画面优秀的影视作品片段,对比学生实践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讲解和指导。例如学生在练习使用摄像机拍摄固定机位不同景别画面的实践内容时,初学者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景别取景不规范,镜头与镜头之间景别运用不合理或景别过于单一等问题。这时任课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优秀影视作品中景别运用规范的镜头片段,然后来对比学生学生实践作业中普遍出现的错误案例,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所在并寻找解决办法。

在这个环节,教师避免局限于单方面的讲授知识和技法,而是采用引导学生对比自己的练习作业进行思考,检查,分组讨论,分析问题,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活跃互动的课堂氛围。这样,学生会在积极思考热情参与的状态下,更好的将专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自身的实践水平。此外在课堂练习中,现使用的数字高清摄像机普遍具有USB串行接口,学生可以直接将拍摄练习的作业素材拷贝至教室内的多媒体电脑中。教师现场对学生拍完的练习素材进行回放,讲解。这样可以确保在实践课堂第一时间内就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及时给学生指出问题症状,并和学生一起讨论解决办法。

2、根据学生特点,帮助学生制定拍摄主题和计划

影视摄影的实践需要学生调动自己多方面的能力,是一个“脑眼手”综合运用的过程。它需要摄影师用眼睛细致观察,大脑积极思考,最后由手(和身体)来掌控摄像机来完成操作和拍摄。因此影视摄影的实践创作考验的是一个人的综合协调能力。在分组拍摄中,它还考验着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的能力。教师会根据自然班的学生数量、结构和特点,指导他们合理分组搭配,制定合理的拍摄进度安排,时间周期控制。有拍摄采访对象的,教师会指导学生如何与拍摄对象沟通(尽管如何采访不是影视摄影课的重点)。甚至在拍摄时长较长的期末结课作业时,教师要讲授一些制片管理方面的知识,对于拍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一些制片方面的困难,提醒学生提前做好备选方案和计划。对于大幅度更改实践作业拍摄计划和方案的,指导学生调动现有资源和条件,尽可能拍摄出更好的影像效果。

3、扩展实践教学空间,紧跟行业发展趋势

影视摄影这门学科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创作设备和拍摄理念层出不穷,更新换代的速度极快。例如笔者刚从事教学工作时,当时行业内领先的是数字全高清技术。几年的时间,现今行业内的发展趋势是4K技术,数字电影摄影创作,log模式拍摄甚至是未来VR技术的使用。这一切都意味着无论是专业教师、学生还是从业者,要想从事影视摄影这项职业,就必须要保持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保持一个不断学习新知识的状态。也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学生才会在未来的专业发展道路中越走越宽,不被行业淘汰。基于此,教师积极利用互联网上的相关专业知识和信息资源,结合课堂实践内容。为学生拓宽知识面。例如在介绍行业领先的RED和ARRI数字电影摄影机的知识,市面上常见的纸质教材和资料鲜有这方面内容。

教师搜索专业的技术网站,寻找适当的资料截取成视频影像,做成图片PPT和文字介绍,选取业内专家对此摄影机性能指标的介绍和使用注意事项,所有这些都可以作为实践教学的补充。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更是将影视摄影行业内先进的知识和理念带给学生,让他们及时掌握专业发展趋势和动态。此外,专业的影视摄影交流网站和信息公众号也是教师指导学生拓宽知识面的好 渠道 。专业性比较强的影视工业网、拍电影网、V电影网,微信电影摄影师公众号,摄像人公众号等等,经常会有业内人士发表的技术 文章 和创作心得,教师会经常选取有用信息介绍给学生。这些网站一般还设有作品交流专区,学生可以将自己拍摄的作品放到这个板块内进行交流,听取更多业内人士的意见。这样,学生获取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领域不仅仅局限在课堂和校园,他们有更多的可能接受更前沿的专业讯息,提升自己的实践水平。 三、实践作业点评

1、学生实践作品课堂展示

每次的实践作业后和期末结课作业之后,教师会安排每个小组将自己的作品用多媒体在课堂上公开展示,教师现场进行点评。这也是影视摄影课实践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展示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会阐释自己的创作思路及理念,讲述拍摄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解决办法,以及尚未解决的技术和艺术问题等等。教师如此安排是为了深入了解学生的实践创作过程。学生实践创作的过程,是检验他们对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具体和真实体现。反映在学生作品中的一些问题,有些是大家普遍存在的,有些则是每个小组甚至每个学生的个别存在的。每个小组的学生在展示并介绍自己实践作业拍摄经历时,其他同学也会反观自身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好的实践经验可以得到印证并分享,存在的问题就需要由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必要时候教师可以明确指出,以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水平,在下一次的拍摄中取得进步。

2、保护并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找摄影系论文提纲步骤格式 题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 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素质的人才是时代赋予教育事业的神圣职责。《面向二十一世纪上海市中小学劳技学科教育行动纲领》中确立了“会动手、能设计、爱劳动”的总目标。 创造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在中学劳动技术--《摄影》课程的教学中,我对劳技教育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了初步的探索与实践。 一、适度鼓励,有利于求异思维的培养。 中小学生处在一个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强烈、最旺盛的阶段,对学生在学习中发挥出来的创造力和个性应予以高度的肯定和赞扬,不管是点滴的发现、片面的分析、或是浅层的解答、甚至是错误的判断。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维护学生的个性,而且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创造性性思维的积极性。 例如:在《摄影选材》教学中,中学生往往不知道拍什么?,怎么拍?针对上述问题,我引导学生大胆思考,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不要害怕失败,去拍与众不同的内容和题材。在命题摄影《母亲》中,很多学生的拍摄方案都流于俗套。但是,嘉定区苏民学校初三的一位学生却独辟蹊径。她在拍摄方案中这样写到:妈妈的手是粗糙的,远没有我的手的光滑、细嫩。拍摄手法:特写、对比的手法。了解了她的构思,我在全班学生前高度赞扬了她独特的想法和思路--以小见大,能从容易被人忽略的细节来关注母亲,这是非常有意思的。学生们都流露出认可与赞许的目光。我顺势提出:《母亲》一题,还可以拍什么?怎么拍?……就这样,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又激发起所有学生求新、求异的创造性思维。 这就是“敢于求异”。求异不求同。正是创造性思维的闪光点。 从已知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得知,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的学生不满足现状,不墨守成规,而是善于思考、富有想象、追求个性。 再如:在以《我们的校园》为题的摄影实践中,就不能强求学生只拍些美好的题材或拍写花花草草什么的。反之,学生们也极想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去观察、思考、记录周围的世界。他们的照片也正是这个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的折射与缩影-有美好的;有丑陋的;等等。这也是我们所期待的-避免了摄影中都“正面反映”,照片都是“千人一面”的现象。 二、创设情景,激发创造性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能力会在解决一些创造性问题时逐步提高,并在运用和改造已有知识使之适应新问题的思维中产生新颖的观点与解答。 在教学中,我经常为学生创设一些情景,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摄影课《自然光曝光》这一节中,我设计了一张表格,要求学生在掌握了影响曝光的因素后独立完成。(表格略) 紧接着,我就提出针对上述知识上午新情景,让学生加以应用: 情景一:春季、晴朗、上午九点、顺光、人物近景。 情景二:夏季、强光、下午一点、顶光、泳池全景 情景三:秋季、多云、下午四点、侧光、田野远景。 …… 上述的情景创设一方面巩固了自然光摄影曝光的知识与运用,另一方面也大大启发了学生对知识的“再创造与再发现”。 创设情景应贴近学生实际,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表现欲,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思维创造。通过类似的训练,既巩固了知识,又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一条途径,可谓?quot;一箭双雕"。 再例如:在摄影实践中,有一项是群体人像的拍摄。我出示的是一张普通的毕业人像合影照片 笱� 且驳币换厣阌笆ΑO胂肴绾闻纳阕约喊嗟谋弦岛嫌啊?br> 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展开了讨论。没过多久,几套设计新颖、很有操作性的方案就出来了: 方案一:春游,山坡上,服装随意,师生混坐,表情各异。 方案二:每人一张生活照,集锦式拼盘,翻拍后合成整张。 方案三:草坪上,师生散点布置,神态、动作各异,俯拍。 这几个方案获得了学生们的一致认可,我也为学生们的想象力和极具个性特点的想法而叹服。 三、加强观察训练,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 达尔文说过:我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精细的观察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有关资料也表明:人获得知识最多、最快的途径是观察,用比较法观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例如:在《摄影用光》这一节中,最大的教学难点是不同的光位能产生不同的造型效果。怎么讲清楚呢?第一步,可以让学生观察同一景物在不同光位下展示的完全不同的效果:正面光下的长城,曲折蜿蜒;高位逆光下的长城,如跳动的琴键,像在演奏着一曲雄伟的乐曲;……学生们立即被光的造型能力所折服。第二步,带着“为什么”进行分析观察,到校园中找一找、辨一辨。第三步,师生来一个演示讨论。这样,学生们就较迅速、较清晰地明白了其中的缘由。 再如:在《摄影构图》中,就可以让学生用比较法进行观察,从而掌握不同的构图形式有着不同表现力,如:横幅表现宽广;竖幅表现高大;远景表现辽阔;中景表现亲近;近景表现局部等等。 又记:一位名人说过,智慧的火花迸发自深厚的基石之中。 在摄影实践前,我总是准备大量的优秀作品和学生习作,让学生分析和学习拍摄方法。在分析、观察了一些直观、形象的资料后,并通过不断积累,充分发挥学生巨大的创造性的潜能。 例如:学生们都爱拍摄自己的校园和家乡。我就和学生们一起讨论选材、取景、立意等,既能照顾大多数学生,有能点拨部分学生追求更高的目标。所以,他们往往能够在"熟悉"的校园中拍摄到令人回味的好照片。如:嘉定区南翔中学的一位女同学拍摄了三棵傲立的树,枝干细细的,叉开的枝头伸向天空。她为这幅作品取名为“三剑客”----多富有想象!另一位同学拍摄了大树根旁的无名小花,还欣然写下: “她就这样默默地盘踞在大树的脚边,平静地过着清闲的日子。等待着凋零后的再一次灿烂……” 这就是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升华! 在近几年的中学劳技教育中,我深深感到:培养学生的关键在于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品质。在全面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尤显意义重大。随着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的脱颖而出,我们教育工作者才无愧于时代赋予的期望与责任,从而为民族的振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题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 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素质的人才是时代赋予教育事业的神圣职责。《面向二十一世纪上海市中小学劳技学科教育行动纲领》中确立了“会动手、能设计、爱劳动”的总目标。 创造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在中学劳动技术--《摄影》课程的教学中,我对劳技教育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了初步的探索与实践。 一、适度鼓励,有利于求异思维的培养。 中小学生处在一个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强烈、最旺盛的阶段,对学生在学习中发挥出来的创造力和个性应予以高度的肯定和赞扬,不管是点滴的发现、片面的分析、或是浅层的解答、甚至是错误的判断。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维护学生的个性,而且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创造性性思维的积极性。 例如:在《摄影选材》教学中,中学生往往不知道拍什么?,怎么拍?针对上述问题,我引导学生大胆思考,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不要害怕失败,去拍与众不同的内容和题材。在命题摄影《母亲》中,很多学生的拍摄方案都流于俗套。但是,嘉定区苏民学校初三的一位学生却独辟蹊径。她在拍摄方案中这样写到:妈妈的手是粗糙的,远没有我的手的光滑、细嫩。拍摄手法:特写、对比的手法。了解了她的构思,我在全班学生前高度赞扬了她独特的想法和思路--以小见大,能从容易被人忽略的细节来关注母亲,这是非常有意思的。学生们都流露出认可与赞许的目光。我顺势提出:《母亲》一题,还可以拍什么?怎么拍?……就这样,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又激发起所有学生求新、求异的创造性思维。 这就是“敢于求异”。求异不求同。正是创造性思维的闪光点。 从已知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得知,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的学生不满足现状,不墨守成规,而是善于思考、富有想象、追求个性。 再如:在以《我们的校园》为题的摄影实践中,就不能强求学生只拍些美好的题材或拍写花花草草什么的。反之,学生们也极想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去观察、思考、记录周围的世界。他们的照片也正是这个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的折射与缩影-有美好的;有丑陋的;等等。这也是我们所期待的-避免了摄影中都“正面反映”,照片都是“千人一面”的现象。 二、创设情景,激发创造性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能力会在解决一些创造性问题时逐步提高,并在运用和改造已有知识使之适应新问题的思维中产生新颖的观点与解答。 在教学中,我经常为学生创设一些情景,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摄影课《自然光曝光》这一节中,我设计了一张表格,要求学生在掌握了影响曝光的因素后独立完成。(表格略) 紧接着,我就提出针对上述知识上午新情景,让学生加以应用: 情景一:春季、晴朗、上午九点、顺光、人物近景。 情景二:夏季、强光、下午一点、顶光、泳池全景 情景三:秋季、多云、下午四点、侧光、田野远景。 …… 上述的情景创设一方面巩固了自然光摄影曝光的知识与运用,另一方面也大大启发了学生对知识的“再创造与再发现”。 创设情景应贴近学生实际,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表现欲,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思维创造。通过类似的训练,既巩固了知识,又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一条途径,可谓?quot;一箭双雕"。 再例如:在摄影实践中,有一项是群体人像的拍摄。我出示的是一张普通的毕业人像合影照片 笱� 且驳币换厣阌笆ΑO胂肴绾闻纳阕约喊嗟谋弦岛嫌啊?br> 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展开了讨论。没过多久,几套设计新颖、很有操作性的方案就出来了: 方案一:春游,山坡上,服装随意,师生混坐,表情各异。 方案二:每人一张生活照,集锦式拼盘,翻拍后合成整张。 方案三:草坪上,师生散点布置,神态、动作各异,俯拍。 这几个方案获得了学生们的一致认可,我也为学生们的想象力和极具个性特点的想法而叹服。 三、加强观察训练,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 达尔文说过:我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精细的观察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有关资料也表明:人获得知识最多、最快的途径是观察,用比较法观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例如:在《摄影用光》这一节中,最大的教学难点是不同的光位能产生不同的造型效果。怎么讲清楚呢?第一步,可以让学生观察同一景物在不同光位下展示的完全不同的效果:正面光下的长城,曲折蜿蜒;高位逆光下的长城,如跳动的琴键,像在演奏着一曲雄伟的乐曲;……学生们立即被光的造型能力所折服。第二步,带着“为什么”进行分析观察,到校园中找一找、辨一辨。第三步,师生来一个演示讨论。这样,学生们就较迅速、较清晰地明白了其中的缘由。 再如:在《摄影构图》中,就可以让学生用比较法进行观察,从而掌握不同的构图形式有着不同表现力,如:横幅表现宽广;竖幅表现高大;远景表现辽阔;中景表现亲近;近景表现局部等等。 又记:一位名人说过,智慧的火花迸发自深厚的基石之中。 在摄影实践前,我总是准备大量的优秀作品和学生习作,让学生分析和学习拍摄方法。在分析、观察了一些直观、形象的资料后,并通过不断积累,充分发挥学生巨大的创造性的潜能。 例如:学生们都爱拍摄自己的校园和家乡。我就和学生们一起讨论选材、取景、立意等,既能照顾大多数学生,有能点拨部分学生追求更高的目标。所以,他们往往能够在"熟悉"的校园中拍摄到令人回味的好照片。如:嘉定区南翔中学的一位女同学拍摄了三棵傲立的树,枝干细细的,叉开的枝头伸向天空。她为这幅作品取名为“三剑客”----多富有想象!另一位同学拍摄了大树根旁的无名小花,还欣然写下: “她就这样默默地盘踞在大树的脚边,平静地过着清闲的日子。等待着凋零后的再一次灿烂……” 这就是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升华! 在近几年的中学劳技教育中,我深深感到:培养学生的关键在于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品质。在全面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尤显意义重大。随着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的脱颖而出,我们教育工作者才无愧于时代赋予的期望与责任,从而为民族的振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新闻摄影论文构图模板范文

摄影是什么? 有人说,摄影是一门科技。有人说,摄影是一门艺术。 优秀的照片让人知真假,懂善恶,而且令人感美丑。 美与丑,这是美学探讨的问题,也是摄影应该探讨的问题。然而,实际状况又如何呢? 先看美学研究者的态度。王朝闻主编的《美学概论》,是高等院校使用的美学教材,厚厚的几百页,没有“摄影”二字,仿佛说,摄影与美学无关。北京大学著名美学家,宗白华教授的《美学漫步》提到了摄影。他认为“轻易的、表面的、虚假的东西”不是艺术,例如摄影,这位美学大师不仅看不到摄影有美学,而且看不到其中有艺术性。 我认为,大师们不了解摄影,自然也不懂得摄影有美学。 那么,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我们摄影人自己的态度。1、关于摄影美学“美学”的定义,即使有不同的说法,但如果你说它是一种反思的哲学,应该不会有异议。所以说,“美学”不是“被指导”的学问。你不能说朝哪个方向才是摄影艺术最好的发展方向,也不好说要成为摄影家,必须如何如何来构置画面。我不反对人家有这样或那样的主张,我只觉得不应该认为这些主张就是“美学”。举个例子,有ABC三个摄影家。A专门拍水墨山水画风格的作品,而且认为这才是唯一有艺术价值的摄影。而B呢,一贯“创作”那些谁都不理解,拍的是没人能看懂的作品,然后罗列出诸多艰深的理论,证明他的作品才是“纯粹的艺术”。C呢,则专门把镜头对准街头,美其名曰,摄影的天生使命就是“写真”。三位“专家”,都自诩为摄影领域的创新者,坚守着自己的“主义”,无论他人讲什么,总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工作方向。假设来个大辩论,那结果大概是,甲说甲的“摄影的艺术性”,乙说乙的“摄影的本质性”,最后没有结论。假设这三位有朝一日怀疑起自己的工作,开始学会退一步反省自身的立场,这时候如果能有所突破,就不能没有“摄影美学”这个抓手,以对过往进行系统的批判研究。真能这样,A也许会发觉,一味在摄影作品中追求绘画的笔法不免偏颇;B也许会注意到艺术作品避不开“客观性和主观性”的协调问题;还有C也许会恍然大悟,原来被自己一直忽略的地方,也还隐藏着微妙的审美空间。现实中,美学不但被很多人以各种形式“权力滥用”,而且还有众多“美学专家”不顾及现实艺术世界,只管将自己编织进抽象的理论大网里,自顾自地满足。我以为,中国在编纂自己的精神科学时,太多借鉴了西方国家的理论,所以对美学不免有些过于偏爱。作为摄影作品的创作者,需要具备美学方面的反思态度。因为再伟大的美学专家的学说,即使完全构成体系,在实际操作者看来,也只是“常识的集成”而已。理论最多只是为你的想法搭个脚手架。2、摄影美的特征从广义上讲,作为审美鉴赏对象的摄影作品,种类繁多。从日常报刊上的新闻报道照片到艺术至上主义的“创意作品”,其间还有街头摄影、商品摄影、肖像、风光摄影等。大到国家级建设项目的摄影,小到随身装饰品的广告摄影,统统算进。不用说,这些作品,均追求一定的“摄影效果”。正是这些被追求的“摄影效果”里,往往包涵了一定的审美价值。每一个作品里都有“摄影的美学”。而且,每一个摄影部门所追求的审美价值标准都不一样,想要从中挖出某种“共同原理”,的确有些勉为其难。如果实在要找点什么出来,最终能找到的也许只有片鳞只爪。事实上,要弄清这些作品的存在价值,必须向每一个摄影部门一一去求证。不仅如此,就摄影作品本身而言,其审美价值还会随着作品创作时所应用科技手段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比如,同样是拍一个风景,用普通摄影和高空摄影,以及自然摄影和角度摄影,所得到的审美性质截然不同。最近,德国就运用以上四种不同的摄影方法,分别拍摄了国内的风景名胜,并编辑成不同的画册,供人们欣赏。通过欣赏这些摄影集,人们可以真切感受到科技给“摄影效果”带来的巨大变化。这样看来,仅就风景摄影而言,所谓“纯摄影之美”,就有好多种。所以,必须分门别类,以不同的标准给予相应的价值评价。这是“摄影美学”特有的性质。3、摄影作品的审美标准摄影作品的审美标准,必须根据摄影类别的不同,以及所用科技的相异等,做出复杂多样的区分。在我们的摄影家之中,有一些人过快肯定自己的尝试,这种现象的出现,恐怕源于以下三种条件。其一,摄影的种类和技巧太多,可以尝试的空间太大。本来仅仅的“尝试之作”,很快,也很容易就被误认为是“具有一定价值的艺术品”。其二,看看摄影创作者的数量,会发现大部分是非专业人才。而且,不同于别的艺术,摄影不需要常年一点一点的训练才能学会,入门比较容易,那些本来觉着“好玩”来尝试一把的人,往往容易被误以为是“艺术家”。其三,因为摄影是新兴艺术,它不像绘画那样拥有数千年的历史、有伟大的先行者和严肃的传统。即使有“摄影艺术”一说,其中的“艺术”的含义,很容易被轻视,甚至被认为和所谓商业艺术、街头艺术没有两样。以上三个条件,如果正面运用,那么会使摄影具有特别的优势。反过来,如果被误解,会造成艺术价值水准的深跌。这就要求我们培养自己超强的批判精神,不断对种种新奇的尝试给予严肃的反省。不仅仅停留在理念和口号上,而是要切切实实去付诸实践。为了这种反省,我们还要加强自己与摄影相关的其他艺术的修养,学会在与其他艺术的比对中思考问题。结语摄影的优势在于,它能在完全保持审美功效的前提下大量生产,需要的时候,谁都可以很容易地得到。摄影的这一强项,是不能否认的。而且,这一强项可以直接带来重要影响,那就是摄影所具有的社会效应,它肩负着相当重要的社会作用。———————————————————————————————————————————— 摄影艺术的美学特征和美学本质体现在摄影这一整个过程的完成中,从摄影师对于生活的体验和观察;对观察到的事物在脑海中的加工和整理;运用摄影技术将美的事物记录下来的过程;以及最终欣赏者对于摄影作品的鉴赏才完成了对于摄影的整个艺术创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步骤都包含着美学对于摄影艺术的影响和引领。 一、摄影艺术创作前期的体验阶段摄影艺术的创作过程实质就是摄影师在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对现实的审美认识与对审美认识的表现过程。因此摄影艺术的创作是从创作主体的生活体验开始的。 生活体验即是摄影创作者在观察或接触生活中,被生活所感动,从而产生饱含感情的深刻的感受和难忘的记忆和思考,从而产生强烈的心潮起伏,形成物我同一、主客体交融的境界。简单的说就是摄影师发现事物或主体内在美,发现万物之次序与节奏,轮廓与线条,层次与空间,把一般人容易忽略的角度,处理成审美主体。 在这个创作的前期或者准备阶段,对于世界和生活的体验阶段,无不要求摄影创作者必须具备发掘美和欣赏美的基本素养。首先摄影创作者必须有发现美的目光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独到的感受力,这就要求摄影师本身要懂得什么是美的本质,并具备自觉的乃至下意识的在社会生活中观察和捕捉所需要的艺术创作的素材的能力和习惯,对这些被观察的对象的审美特征能迅速的把握住并产生深刻的感受。由于摄影创作者是带着自己丰富的审美经验,带着自己的艺术思想、情感、不同的心境去观察和感受他所认为的美的事物,对生活中美的体验也有所不同,因此被体验或观察到的客观事物必然受到创作者主观审美目的、态度、情绪的影响。才会出现同一景物,不同的摄影师,却能创作出风格、意境完全迥异的作品。 二、摄影艺术创作的构思阶段 摄影创作的构思阶段是摄影师在既定的艺术心理定势和创作目的的指引下,在对客观事物的体验的基础上,发挥主观的艺术想象力,对美进行加工,从而在头脑中孕育出一个全新的审美意象的过程。其实质就是摄影师对生活体验和社会现实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这一过程是将摄影师对生活的体验和自身思想情感高度融合的典型性过程。 首先摄影艺术的创作过程并不是单纯刻板的将客观事物重复性的记录过程,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摄影师必须发挥其审美特质,对客观事物进行主观加工,使得这按下快门的决定性瞬间,包含了内心的感动,在静止的图像背后有创作者主观的情感体验。决定性瞬间的展现并不是美好景物的无序罗列和摆放,摄影师必须发挥主观情感、审美体验、审美认知对美好的事物进行审美再创造,在头脑中发现客观事物的次序与节奏、轮廓与线条、层次与空间、色彩与明暗,并按照以个别表现一般的规律,经过审美的加工改造,构思出具有典型性的艺术意象,这个典型性意象既具有鲜明独特、丰满的个性特征,又具有深刻普遍的代表性和概括性。例如在人物摄影中,摄影师往往抓住一个典型性人物的动作、或者表情的一瞬间来表达一群人的思想和面貌。这就需要摄影师在前期对拍摄主题的生活进行深刻的体验,他要掌握和理解他所要表达的这一群体的生活面貌和生活细节,从而在这生活细节中提炼出值得记录的瞬间,对这许多个瞬间进行选择、提炼、集中和虚构,最后抓住最有典型性的瞬间进行记录。这个构思的过程是摄影师对生活的审美发现和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 三、将意象物化,记录瞬间的阶段 意象物化和记录阶段是摄影创作最决定性的阶段,是摄影师运用摄影语言,将构思成熟的意象记录为可供审美和鉴赏的摄影艺术作品,其实质即是摄影创作者的一种审美表现活动。和其他的艺术创作相同,这也是摄影创作最重要的环节,是形成摄影作品的最具有决定性的阶段。在这个记录、物化的过程中,摄影师必然要借助照相机等一系列摄影器材,也必然更加需要发挥其艺术想象和审美思维,将艺术意象进一步具体化、明晰化和完善化,同时运用摄影师独到的审美素养,构造最具有美感的摄影语言,将最终的艺术形象记录下来。这期间,摄影创作者要将美学元素发挥的淋漓尽致。 对于画面的构图即是这个阶段摄影师应用美学元素的体现。在摄影构图中,按美学原理就有很多种讲究。1、平衡,一幅摄影画面中,往往有多重事物组合而成,客观事物如何组合,取舍是最后画面有和谐美感的关键,因此在将摄影意象物化的过程中,摄影师必然要应用平衡的构图法则,对取景器中的所有景物进行细致主观的删选和组合,使得最后画面能呈现出视觉上的平衡之感;2、对比,在画面中难免会出现客观事物虚实、明暗、粗细、大小、方圆的对比等,此时摄影师为了表达其主观的创作目的,就会巧借画面中的对比,突出主题。例如为了突出颜色的醒目,可以采用万绿丛中一点红,这是颜色的对比,为了表现客观物体的高大,可以用极具反差的低矮来衬托,从而达到摄影创作的主观目的;3、虚实,虚实交互应用,是中国画的特色之一,但摄影中常用的清晰与模糊,留白等等也都与美学上的虚实观念有关。画面中什么地方应当留有空白的空间,什么地方应当满满当当,都看创作者想要突出的主体以及其表达的情感主题。虚实相生的手法也常被摄影师用来构造画面的空间层次。4、比例,画面中的部分与整体以及各个元素之间都存在着比例关系,这就需要摄影师发挥其审美想象和审美思维,将画面中各个元素展现的比例,大小恰到好处的展现出来。5、和谐,和谐也是中国古典美学中重要的准则之一。和谐建立在统一及类似的原则之下,同时也蕴涵着平衡,构图过分规整,则会缺乏生气,此时就需要或加强对比,或利用虚实来增强画面的活力。而相反的,若是过度变化,则又会显得画面散漫无章。因此在摄影构图中,美学就如同一把尺,平衡着画面中的各种元素,使得画面呈现出生动而不显杂乱,又有章可循的和谐画面。 四、摄影艺术作品的鉴赏 摄影艺术的意象物化,最后形成了可供欣赏的摄影作品,这还没有完成摄影创作的最后步骤,摄影作品的形成以及摄影创作的最终完成是以观众对于作品的鉴赏为标志的。在这个鉴赏的过程中,由于受众要形成自身独有的审美态度和审美心理,要运用自身的情感、思想和经历去解读作品,在这个再创造的过程中,美学同样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首先,当鉴赏者或者观众看到一幅摄影作品,会先从艺术的、审美的角度与作品进行交流和对话,其次,这期间受众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决定了这幅作品对于鉴赏者产生的影响。由于鉴赏者的人生阅历,受教育程度以及审美习惯和趣味的不同,其对同一幅作品产生的审美效果也是各有不同的,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在审美态度的影响下,受众还会以自身的受教育程度、艺术的理解、生活的经历和阅历以及充分发挥其联想和想象解读作品中包含着的情感和寓意。 综上所述,从摄影艺术创作的整个过程看,美学都始终指引和影响着其每一个步骤的完成,要创作出优秀的摄影作品,就必须要将美学元素充分的融入进摄影创作的点滴中。

画家旨在创建;摄影师旨在披露。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新闻摄影的构图格式的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

新闻摄影的构图:新闻现场素材的拍摄

新闻的现场报道,需要一定比例的视频画面和同期音素材,拍摄前务必检查足够的电池和随机MIC的正确设置。如果是不可间断的重要内容,因为又不可重复拍摄,需要提前找好机位,最好使用三脚架。

以一场普通的发布会为例,因为新闻采访未必是全程的记录,摄像师可以在发布会的各个角度和各个环境,拍摄各种景别的画面素材作为后期剪辑使用。素材的比例根据摄像师的拍摄水平,大概在1∶3—1∶5之间,其含义是,同一个镜头,反复拍摄3-5遍,这样,就可以充分保证画面拍摄的成功率。成熟的摄像师可以做到一次性拍摄成功,这就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才行。

新闻类的构图上,为配合后期剪辑和播出的需要,拍摄时,尽量把新闻现场的所有场景分为不同的景别进行拍摄,比如,大全景的现场环境交代、重要人物的中近景和特写、各种活动内容的全景、活动或者新闻元素的特写、辅助新闻的相关信息、参与的观众、有趣或者生动的突发内容、现场气氛镜头等等。

其中,任何新闻事件的最重要的内容或者有代表性的镜头画面一定要及时准确地抓拍下来,比如,重要的人物、重要的讲话内容和重要的仪式等等。这个时候,可以多采用全景或者中景的景别来拍摄,就是为了保证画面内容的完整性,避免失去精彩的瞬间。

拍摄的机位选择也要求摄像师灵活掌握,绝对不能懒,要擅于观察现场。拍摄之前,做到构图心中有数,比如,占据什么位置可以得到大全景、站在什么位置能够更接近拍摄主体,而不会被观众或者同行的记者所阻挡镜头,如果有时间,在新闻开始之前,可以拍摄一些空镜头,作为后期制作的候补素材,比如,相关的产品、相关人员的准备工作、相关事件的资料、观众关注的情绪、现场的气候、季节、周边的环境等等,都可能作为一条视频新闻的好元素,对整个新闻的表达具备重要的作用。

拍摄新闻,应该尽量以固定镜头、固定的景别来进行分镜头拍摄,因为,在视频剪辑中,静态的固定镜头时间较短,在一条本来时长有限的新闻中,尽可能多的静态画面,可以在不同的角度更大范围内表达新闻的内容,如果使用较长的摇移镜头,由于此类镜头时长比静态的固定镜头要长,那么,整段新闻就会被拉长,要是新闻限定为几十秒,摇移镜头占用了很多时间,必然导致观众看到的新闻内容减少,弱化了新闻涵盖的内容,显得有些单调,让观众无法了解更多的表达,这就不符合新闻传播的基本理念了。

当然,不是说,新闻就不能用动态的镜头画面,如果你拍摄的新闻内容是比较动感、时尚的类别,那么,适当的运动镜头反倒会加强现场感,把活动的内容激情化一些,对于此类题材的表达是合适的,比如,拍摄大型的演唱会、运动会、T台秀场、竞技类节目的新闻,添加符合该新闻的摇移、甩跟、快速推拉等主观性更强的镜头,对后期的剪辑师来说,是很乐于接受的。同时,也别忘了一定比例的静态画面的拍摄,动静之间,取得本新闻的视觉平衡。

新闻摄影的构图:新闻现场的用光

由于新闻现场的灯光较为复杂,不同的环境下,现场光的效果差距很大。在拍摄之前,首先要了解自己摄像机的低照度性能,在什么样的光照强度下能正常拍摄。除非万不得已,不要使用摄像机的增益功能,增益后的画面会产生明显的噪声干扰,是不符合广播电视对画面高质量要求的。也有例外的是,现场必须打开增益,不允许使用灯光,此时新闻的纪实性超过了画面质量的价值,那么,先拍下来比拍好画面更重要,这也是视频新闻的宗旨之一。

在现场光的环境下,时间允许,尽量使用手动调整白平衡,虽然我们很多DV摄像机的自动白平衡性能很优越,但做到适应各种复杂光线都完全准确,显然是难度很高的。

手动曝光也是新闻拍摄的基本功,手动控制光圈,能够得到很不错的主体曝光,表现现场的气氛。比如,在聚光灯下,一束灯光照射主体,自动曝光则很容易过爆,手动会很好地控制画面的高光,曝光原则是,主体唯一,一切以拍摄的主要画面元素为主,要是一个画面中不能涵盖更广泛的动态曝光范围,可以使用分镜头拍摄,一个镜头拍摄主体曝光正常的画面,另一个镜头交代陪体或者背景环境,摄像机对光比的控制能力较弱,不能期望在一个镜头画面中,表现高光和暗部所有的细节。

除了尽可能利用现场的环境光之外,新闻摄像也通常使用固定的新闻灯进行辅助照明,以往新闻摄像师经常使用标准低色温的3200K新闻灯进行照明,但这种光源发热量大、功率大、持续照明会出现问题。现在标准色温的新闻便携采访灯也有很多种,可以配合摄像机进行离机的侧光照明,也可以安装在摄像机手柄上,直接照明采访对象,其缺点是照明距离较短,不适合大范围的全景布光。

新闻摄影的构图:带主持人的出镜拍摄

很多新闻可以用主持人或记者进行现场报道,主持人可以利用语言和行动对新闻内容进行导引,此类的拍摄要注意把主持人和现场新闻结合起来,避免主持人自己说自己的,然后再配上新闻画面,那就太单调了。要把主持人融合到新闻现场环境中,用他的视角代替观众去观察、去感悟,从而让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这才达到主持人出镜的目的。

新闻摄影的构图:出镜记者的画面视角

出镜记者在画面中的视角也很关键,这和新闻的内容一样重要。要求摄像师根据拍摄之前的策划和经验,采用不同的机位高度进行拍摄。

一般来说,采用和记者视线平等高度的视角较为常用,这种称为“眼平视角”的画面适合表达客观、平等的视觉感受,观众也和记者一样,对被采访的对象给予不带主观情绪的理解。

抬高机位,压低天空在画面中的比例,摄像师采用的是俯视的视角,这样的构图方式,除了能够交代出镜记者的状态,还能涵盖记者背后画面的表达,避免天空或者杂乱的上方场景干扰画面的表达。高机位视角适合表达大场景的人群、街道、配合使用小光圈延长画面的景深,可以清楚交代记者所处的环境和新闻现场的气氛。也可以采用跟随记者拍摄,这样,记者的身影相对缩小,不会占据画面较大的空间,观众就更容易看到更多画面内容,所谓,站得高,看得远就是这个道理。

压低机位,让记者用仰视的方式出现在画面中,也是一种常见的构图方式,这种机位适合表达高位的画面背景内容,比如,拍摄较大的工程现场、高大的建筑、晴朗或者污染的天空等内容,这个时候,需要记者用身体动作和语言,引导观众仰视观察画面的背景内容,此时采用低机位的仰视更能表现宏大、壮观、开阔的画面感觉。

新闻摄影的构图:出镜记者在画面中的位置

出镜记者一般采用半身或全身景别,根据拍摄内容不同,可以使用让记者位于画面中央和两边的黄金分割点附近进行构图。

记者位于画面中央的构图,突出了记者的重要性,此时要求记者的语言表达具备新闻的要素,可以加入记者自身对新闻事件的点评和观点,观众的主要关注点在记者身上。记者位于画面的左右黄金点的构图,兼顾了记者的表达和现场环境的交代,这是一种非常常用的位置分配,它把记者和环境结合到一起,记者的描述是现场环境所不能表达的抽象内容,比如,时间、新闻背景资料、相关的信息等等,而画面中的其他构图内容则是辅助记者表达的环境和气氛细节。

摄影与美2000字论文我能发给你用哦

旅行摄影的取景与构图论文

细说人像摄影构图人像摄影的背景选择

取景就是选择恰当的拍摄范围,使景物合理地安排在一张有限的画面上,使拍出来的照片具有一定的艺术效果.取景实际上也就是构图。取景(或构图)要注意以下5点:1.构图要突出主题这就是说,一张照片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内容。取景不能过于杂乱,画面要简洁,主次分明,而且对主题的位置、方向,在画面上要作合理安排。一张照片的主题,一般不能放在正中,可放在井字格两线交叉点上的四个黑点位置上。2.注意画面上的平衡性照片画面不可一头重、一头轻;不要一边大、一边小;一边多、一边少.应当在人们视觉上相对平衡.在拍摄天上飞鸟,地面的羊群,海面的浪花等都需要有一定的回旋余地,使照片给人们有一种舒畅的感觉。所谓均衡是指以画面中心为支点,画面的左右上下呈现的构图诸元素在视觉上的均势。具体地讲,就是使画面中左右上下的视觉形象不要一边太满,另一边太空,或一边感到太重,另一边又感到太轻。均衡构图则给人以稳定、舒适、和谐的感觉。不均衡构图则给人以不稳定、异常的感觉。画面构图一般应使画面均衡。但画面均衡是可以突破的,在开放式构图中画面不均衡是它的表现特点。常常以此表现异常的心理状态。画面为什么要均衡?对此,有很多不同的解释。“快乐说”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就是追求幸福和快乐,避免那些令人不愉快的事情。均衡能使人快乐。另一种解释是构图所以要均衡是因为人体是平衡的,维持人体的均衡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不均衡构图看了会使人产生不舒服的感觉。还有一种比较普遍的解释,认为在人类生活中,普遍存在着均衡状态,比如我们布置房间,总是把床、桌子、电视、沙发等大件摆在适当位置使其均衡,谁也不会把它们统统放在房子一边,让另一边空着。这种生活中对均衡的要求,是人们普遍的审美心理。但构图作为一种表现形式还有强烈的主观性,均衡是一种方法,不均衡也是一种方法。均衡和不匀衡各有各的表意特点,所以画面均衡和不均衡完全看你表现什么和如何表现而定,并不是要求每幅画面都必须达到均衡。 画面的均衡和不均衡是相对而言的,画面均衡是手段不是目的,手段是为表现内容或主题服务的,画面均衡和不均衡处理,都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在影视作品中为了表达特定的涵义,有意处理成不均衡状态。虽然均衡与不均衡构图都能表达特定的含义,但是大量的普遍地画面处理应在均衡上下功夫。尤其是初学者不要一开始就不顾内容是否需要故意追求画面的不均衡,使人看了很不舒服,这是应该避免的。3.要注意画面的稳定性我们必须给画面下一个稳定的感觉。也就是说,在取景时必须将水平线、地平线等安排在水平位置,面对于地面垂直的物体,如建筑物、电线杆等,应该使它们垂直于照片底边,否则照片就会不稳定,这是值得注意的。在注意表现各种物体稳定性的同时,也要避免给人以不活泼、沉闷、呆板的感觉。4.直拍还是横拍如果你要反映画面的宽度和辽阔感,或拍摄对象的水平线条多于垂直的线条,例如水面、田野、街道等,最好拍横的.如果要强调高度感,或拍摄对象的垂直线条多于水平线,例如:塔、高大建筑物、高山等那么最好拍直的.总之,—表现高大,使用竖的取景,这样可以使景物向上引伸,有时我们把镜头仰起,更能表现高大物的高峻.表现宽广,取景时尽可能使用横拍,这样可使横线条的景物向两方延伸,更表现它宽广的特点.5.主体的选择拍摄风光比想象中要难得多,因为这涉把一处具有各种微小三维全景风光转变成平面影象。任何风光都综合了色彩、影调,形态和透视等方面的内容。如果你按一般的方法简单地把照相机对准一个杂乱无章的题材,结果画面就可能缺乏创见性,所以清楚地了解如何把各种成分有机地连接起来显得十分重要。应该尽量使画面包含的内容具有选择性。通过对视点和镜头焦距的精挑细拣,你就能判定重要的画面成分。

这次的题目比较有趣,因为在摄影中,很多时我们也会遇到一些不起眼的东西,但是在相片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而「道路」便是当中的例子了!无论是在旅行拍摄名胜,还是在山野间亲近大自然,我们也不其然会发现路的存在 – 可能是马路、公路,或是由无数途人踏出来的小径,若果你看到这些路,紧记要好好利用啊!现在便一起看看怎样把路配合到相片中吧!

(一) 稳重的「三角形构图」

如果各位同学有留意我们之前的文章「什么是长焦镜头的压缩效果?」,广角镜可以拍出空间感,令远的东西小,近的空间大,这样对于一条笔真的.马路来说,拍出来便会刚好变成一个三角形,这样相片会显得稳重,如果马路有一些颜色的标记相片会更丰富,各位可以留意留意!

(二) 富动感的「S形构图」

因为道路会有弯曲,因此常常会用作「S形构图」的一部分,你可以把马路的「S形」放在相片的对角线,或是用来衬托相片中其他「直的东西」(例如树,交通灯等)也可,因为这样会有对比,令相片更富动感。

(三) 增加焦点的「引导线效果」

道路不是一定要当主角的,它也有着另一个很重要的功能,便是当「引导线」了!例如拍摄灯塔相片,不妨在附近找一条可以当「引导线」的道路,然后好好放置灯塔和道路在相片的位置,利用道路把读者的目光「引导」到目标物上,这样便可以增加相片的可观性,不再拍出平凡的相片了!

(四) 加强效果的「相框构图」

如果你发现一些「C形」的道路,你可以看看 C 形的弯位会否包含着一些有趣事物,如果有的话,这个「C 形道路」便可以成为一个虚拟相框,令有趣点更突出!

后记

在拍摄时,不要少看一条平平无奇的道路,它除了可以自当主角外,好好利用也可以为相片增加特色、辅助构图等,下次看到不同的道路,想一想怎样利用以上的方法来拍摄吧!

摄影期刊参考

《摄影与摄像》《摄影与摄像》杂志是我国第一本同时涵括摄影与摄像内容、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央级刊物。这是一本以实用技术、实践经验和我国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为主线,图文并茂寓教于乐,使广大读者开卷有益,学以致用,能够真正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大众月刊。《摄影与摄像》杂志适于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广大摄影摄像初学者、业余摄影摄像爱好者、专业摄影摄像工作者、摄影摄像器材经营者、摄影摄像器材维修技师和摄影摄像专业的在校学生阅读。

这些杂志我都看过,比较实际的就是大众摄影了,但是其他的像世界摄影,中国摄影师之类的有更多的大师的作品,摄影与摄像就有一些摄像和机器的评测的东西

国内专业的摄影杂志有《中国摄影》里面介绍专业的摄影家的作品和国外大师的作品;以人文风光为主体的摄影作品为主;《大众摄影》是针对摄影爱好者的一些常见摄影题材还有平时的摄影技巧的讨论和相关文章的发表以及摄影爱好者作品的发表;《照相机》这杂志是以相机器材的介绍为主,如果你喜欢器材可以看看。《人像摄影》是人像摄影作品发表为主,一般多是各婚纱摄影和工作室的广告宣传居多,其中不泛各摄影师花钱上广告来推广自己的一个最好平台,里面的摄影作品多是为唯美、好看、修得面目全非的人像照片为主,我觉得美工设计修片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要比摄影师付出更多一些;如果你喜欢人像可以看看。摄影世界跟大众摄影内容差不多。现在的摄影报刊都是送的,不要钱。有中国摄影报等等。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现在国内市面上的摄影杂志基本就那么几种:《大众摄影》、《摄影世界》、《中国摄影》、《摄影之友》、《影像视觉》、《数码摄影FOTO VEDIO》。其中《大众摄影》和《摄影之友》比较偏大众,器材测评、和拍摄手记之类的东西会比较多,适合最入门级。感觉《摄影之友》略好一点。《摄影世界》是我很推崇的一本杂志,比前两本定位略高,会讲解一些进阶拍摄技法,同时又并不很深,非常适合已经入门的影友长期订阅。《中国摄影》同样是个人非常喜欢的,这本的定位比较高端,会介绍一些国外的前沿艺术理念或者一些非常规的器材,还有一些艺术理论、艺术评论。对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和开阔眼界非常有帮助。《影像视觉》、《数码摄影FOTO VEDIO》这两个比较偏重数码,讲后期技术的内容偏多,如果有这方面需求可以看看。《人像摄影》、《今日人像》就属于专门性的杂志了,对人像特别感兴趣可以看看。

  • 索引序列
  • 论文摄影构图参考文献
  • 摄影用光与构图论文格式
  • 新闻摄影论文构图模板范文
  • 旅行摄影的取景与构图论文
  • 摄影期刊参考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