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内酰胺类药物的合成论文参考文献

内酰胺类药物的合成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内酰胺类药物的合成论文参考文献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s)系指化学结构中具有β-内酰胺环的一大类抗生素,包括临床最常用的青霉素与头孢菌素,以及新发展的头霉素类、硫霉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等其他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此类抗生素具有杀菌活性强、毒性低、适应症广及临床疗效好的优点。本类药化学结构,特别是侧链的改变形成了许多不同抗菌谱和抗菌作用以及各种临床药理学特性的抗生素。 一、抗菌机制、影响抗菌作用因素及细菌耐药性 (一)抗菌作用机制 各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均相似,都能抑制胞壁粘肽合成酶,即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proteins,PBPs),从而阻碍细胞壁粘肽合成,使细菌胞壁缺损,菌体膨胀裂解(胞壁粘肽合成过程见三十七章)。除此之外,对细菌的致死效应还应包括触发细菌的自溶酶活性,缺乏自溶酶的突变株则表现出耐药性。哺乳动物无细胞壁,不受β-内酰胺类药物的影响,因而本类药具有对细菌的选择性杀菌作用,对宿主毒性小。近十多年来已证实细菌胞浆膜上特殊蛋白PBPs是β-内酰胺类药的作用靶位,PBPs的功能及与抗生素结合情况归纳于图38-1。各种细菌细胞膜上的PBPs数目、分子量、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敏感性不同,但分类学上相近的细菌,其PBPs类型及生理功能则相似。例如大肠杆菌有7种PBPs,PBP1A,PBP1B与细菌延长有关,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噻吩等与PBP1A、PBP1B有高度亲和力,可使细菌生长繁殖和延伸受抑制,并溶解死亡,PBP2与细管形状有关,美西林、棒酸与硫霉素(亚胺培南)能选择性地与其结合,使细菌形成大圆形细胞,对渗透压稳定,可继续生几代后才溶解死亡。PBP3功能与PBP1A相同,但量少,与中隔形成,细菌分裂有关,多数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主要与PBP1和(或)PBP3结合,形成丝状体和球形体,使细菌发生变形萎缩,逐渐溶解死亡。PBP1,2,3是细菌存活、生长繁殖所必需,PBP4,5,6;与羧肽酶活性有关,对细菌生存繁殖无重要性,抗生素与之结合后,对细菌无影响。 图38-1大肠杆菌PBPs的酶功能及与其结合的抗生素的作用 (二)影响β-内酰胺类抗菌作用素 革兰阳性菌与阴性菌的结构差异甚大,β-内酰胺类各药与母核相联接的侧链不同可影响其亲脂性或亲水性。有效药物必需能进入菌体作用于细胞膜上的靶位PBPs。影响抗菌作用的主要因素:①药物透过革兰阳性菌细胞壁或阴性菌脂蛋白外膜(即第一道穿透屏障)的难易;②对β-内酰胺酶(第二道酶水解屏障)的稳定性;③对抗菌作用靶位PBPs的亲和性。根据这些因素,目前临床应用的β-内酰胺类对革兰阳性与阴性菌的作用大致有6种类型(见图38-2)。 图38-2革兰阳性与阴性菌的结构及β内酰胺类药的穿透情况及其对β-内酰胺酶与胞壁合成酶(PBPs)的关系示意图 Ⅰ类为青霉素及口服青霉素V易透过革兰阳性菌胞壁粘肽层,但它们不能透过革兰阴性菌糖蛋白磷脂外膜,因而属窄谱的仅对革兰阳性菌有效。Ⅱ类包括有氨苄西林、羧苄西林、酰脲类青霉素、亚胺培南及若干头孢菌素,能适度透过革兰阳性菌的胞壁粘肽层,对革兰阴性菌的外膜透过性则很好,因而是广谱抗菌药物。Ⅲ类为青霉素等容易被革兰阳性菌的胞外β-内酰胺酶即青霉素酶破坏灭活的青霉素类,对产酶菌往往表现明显的耐药性。Ⅳ类为异恶唑类青霉素、头孢菌素一、二代及亚胺培南等对青霉素酶稳定,对革兰阳性的产酶菌有效,但对染色体突变而改变的PBPs结构,可使药物与PBPs的亲和力下降或消失,因而无效。Ⅴ类包括酰脲类青霉素(阿洛西林与美洛西林等)、羧苄青霉素及头孢菌素一、二代,当胞膜外间隙的β-内酰胺酶少量存在时有抗菌效果,大量酶存在时,则被破坏而无效。Ⅵ类包括第三代头孢菌素、氨曲南、亚胺培南等对β-内酰胺酶十分稳定,即使大量β-内酰胺酶存在时仍然有效,但对因染色体突变而改变了的PBPs则无效,加用氨基甙类抗生素也仍然无效。

青霉素 (Benzylpenicillin / Penicillin)【简介】 青霉素是指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 青霉素又被称为青霉素G、peillin G、 盘尼西林、配尼西林、青霉素钠、苄青霉素钠、青霉素钾、苄青霉素钾。 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指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是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青霉素类抗生素是β-内酰胺类中一大类抗生素的总称。但它不能耐受耐药菌株(如耐药金葡)所产生的酶,易被其破坏,且其抗菌谱较窄,主要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效。青霉素G有钾盐、钠盐之分,钾盐不仅不能直接静注,静脉滴注时,也要仔细计算钾离子量,以免注入人体形成高血钾而抑制心脏功能,造成死亡。 青霉素类抗生素的毒性很小,由于β-内酰胺类作用于细菌的细胞壁,而人类只有细胞膜无细胞壁,故对人类的毒性较小,除能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外,在一般用量下,其毒性不甚明显.是化疗指数最大的抗生素。但其青霉素类抗生素常见的过敏反应在各种药物中居首位,发生率最高可达5%~10% ,为皮肤反应 ,表现皮疹、血管性水肿,最严重者为过敏性休克,多在注射后数分钟内发生,症状为呼吸困难、发绀、血压下降、昏迷、肢体强直,最后惊厥,抢救不及时可造成死亡。各种给药途径或应用各种制剂都能引起过敏性休克,但以注射用药的发生率最高。过敏反应的发生与药物剂量大小无关。对本品高度过敏者,虽极微量亦能引起休克。注入体内可致癫痫样发作。大剂量长时间注射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毒性(如引起抽搐、昏迷等),停药或降低剂量可以恢复。 使用本品必须先做皮内试验。青霉素过敏试验包括皮肤试验方法(简称青霉素皮试)及体外试验方法,其中以皮内注射较准确。皮试本身也有一定的危险性,约有25%的过敏性休克死亡的病人死于皮试。所以皮试或注射给药时都应作好充分的抢救准备。在换用不同批号青霉素时,也需重作皮试。注射液、皮试液均不稳定,以新鲜配制为佳。而且对于自肾排泄,肾功能不良者,剂量应适当调整。此外,局部应用致敏机会多,且细菌易产生抗药性,故不提倡。【英文简述】 Penicillin (sometimes abbreviated PCN) refers to a group of beta-lactam antibiotics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bacterial infections caused by susceptible, usually Gram-positive, organisms. The name “penicillin” can also be used in reference to a specific member of the penicillin group Penam Skeleton, which has the molecular formula R-C9H11N2O4S, where R is a variable side chain. 【分类】 按其特点可分为 : 青霉素G类:如青霉素G钾、青霉素G钠、长效西林等。 耐酶青霉素:如苯唑青霉素(新青Ⅱ号)、氯唑青霉素等。 广谱青霉素:如氨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等。 抗绿脓杆菌的广谱青霉素:如羧苄青霉素、氧哌嗪青霉素、呋苄青霉素等。 氮咪青霉素:如美西林及其酯匹美西林等,其特点为较耐酶,对某些阴性杆菌(如大肠、克雷伯氏和沙门氏菌)有效,但对绿脓杆菌效差。 【特点】 青霉素类抗生素是β-内酰胺类中一大类抗生素的总称,由于β-内酰胺类作用于细菌的细胞壁,而人类只有细胞膜无细胞壁,故对人类的毒性较小,除能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外,在一般用量下,其毒性不甚明显,但它不能耐受耐药菌株(如耐药金葡)所产生的酶,易被其破坏,且其抗菌谱较窄,主要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效。青霉素G有钾盐、钠盐之分,钾盐不仅不能直接静注,静脉滴注时,也要仔细计算钾离子量,以免注入人体形成高血钾而抑制心脏功能,造成死亡。 青霉素类抗生素的毒性很小,是化疗指数最大的抗生素。但其青霉素类抗生素常见的过敏反应在各种药物中居首位,发生率最高可达5%~10% ,为皮肤反应 ,表现皮疹、血管性水肿,最严重者为过敏性休克,多在注射后数分钟内发生,症状为呼吸困难、发绀、血压下降、昏迷、肢体强直,最后惊厥,抢救不及时可造成死亡。各种给药途径或应用各种制剂都能引起过敏性休克,但以注射用药的发生率最高。过敏反应的发生与药物剂量大小无关。对本品高度过敏者,虽极微量亦能引起休克。注入体内可致癫痫样发作。大剂量长时间注射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毒性(如引起抽搐、昏迷等),停药或降低剂量可以恢复。 【历史发展】 亚历山大·弗莱明由于一次幸运的过失而发现了青霉素。有一次他外出度假时,把实验室里在培养皿中正生长着细菌这件事给忘了。3周后当他回实验室时,注意到在一个培养皿中长了一个霉菌斑。并且霉菌斑周围的细菌都死了。 霉菌渗出了什么强有力的物质?弗莱明称为青霉素,并发现了它可以杀死许多致命性细菌。然而,因为青霉素在试管内和血清混合后很快失活,弗莱明认为它不会在人和动物身上发生作用。 10多年后,弗洛里和钱恩在1940年用青霉素重新做了实验。他们给8只小鼠注射了致死剂量的链球菌,然后给其中的4只用青霉素治疗。几个小时内,只有那4只用青霉素治疗过的小鼠还健康活着。“这真像一个奇迹!”弗洛里说道。 到了1943年,制药公司已经发现了批量生产青霉素的方法。英国和美国当时正在和纳粹德国交战。这种新的药物对控制伤口感染非常有效。到了1944年,药物的供应已经足够治疗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有参战的盟军士兵。 青霉素是一种高效、低毒、临床应用广泛的重要抗生素。它的研制成功大大增强了人类抵抗细菌性感染的能力,带动了抗生素家族的诞生。 20世纪40年代以前,人类一直未能掌握一种能高效治疗细菌性感染且副作用小的药物。当时若某人患了肺结核,那么就意味着此人不久就会离开人世。为了改变这种局面,科研人员进行了长期探索,然而在这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却源自一个意外发现。 在1928年夏季的一天,英国微生物学家弗莱明发现,一个与空气意外接触过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皿中长出了一团青绿色霉菌。在用显微镜观察这只培养皿时弗莱明发现,霉菌周围的葡萄球菌菌落已被溶解。这意味着霉菌的某种分泌物能抑制葡萄球菌。此后的鉴定表明,上述霉菌为点青霉菌,因此弗莱明将其分泌的抑菌物质称为青霉素。然而遗憾的是弗莱明一直未能找到提取高纯度青霉素的方法,于是他将点青霉菌菌株一代代地培养,并于1939年将菌种提供给准备系统研究青霉素的英国病理学家弗洛里和生物化学家钱恩。 通过一段时间的紧张实验,弗洛里、钱恩终于用冷冻干燥法提取了青霉素晶体。之后,弗洛里在一种甜瓜上发现了可供大量提取青霉素的霉菌,并用玉米粉调制出了相应的培养液。1941年开始的临床实验证实了青霉素对链球菌、白喉杆菌等多种细菌感染的疗效。青霉素之所以能既杀死病菌,又不损害人体细胞,原因在于青霉素所含的青霉烷能使病菌细胞壁的合成发生障碍,导致病菌溶解死亡,而人和动物的细胞则没有细胞壁。但是青霉素会使个别人发生过敏反应,所以在应用前必须做皮试。在这些研究成果的推动下,美国制药企业于1942年开始对青霉素进行大批量生产。这些青霉素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挽救了大量美英盟军的伤病员。1945年,弗莱明、弗洛里和钱恩因“发现青霉素及其临床效用”而共同荣获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青霉素的出现开创了用抗生素治疗疾病的新纪元。通过数十年的完善,青霉素针剂和口服青霉素已能分别治疗肺炎、肺结核、脑膜炎、心内膜炎、白喉、炭疽等病。继青霉素之后,链霉素、氯霉素、土霉素、四环素等抗生素不断产生,增强了人类治疗传染性疾病的能力。但与此同时,部分病菌的抗药性也在逐渐增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研人员目前正在开发药效更强的抗生素,探索如何阻止病菌获得抵抗基因,并以植物为原料开发抗菌类药物。【药理学】 内服易被胃酸和消化酶破坏。肌注或皮下注射后吸收较快,15~30min达血药峰浓度。青霉素在体内半衰期较短,主要以原形从尿中排出。 氯霉素是具广谱抗菌作用,对革兰阴性菌的作用较革兰阳性菌强,对伤寒杆菌、流感杆菌和百日咳杆菌的作用比其他抗生素强,对立克次体感染(如斑疹伤寒)以及病毒感染(如沙眼)均有较好作用。对布氏杆菌、大肠杆菌、产气杆菌、肺炎杆菌、痢疾杆菌、霍乱弧菌、脑膜炎双球菌、淋球菌等也有较强抗菌作用。本品属抑菌剂,其作用机理主要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系作用于核糖核蛋白体的50S亚基上,抑制肽基转移酶的作用,阻止了肽链的增长。临床上主要用于伤寒、副伤寒和其他沙门氏菌感染,疗效好,目前仍是治疗这些疾病的首选药物。【作用】 青霉素对溶血性链球菌等链球菌属,肺炎链球菌和不产青霉素酶的葡萄球菌具有良好抗菌作用。对肠球菌有中等度抗菌作用,淋病奈瑟菌、脑膜炎奈瑟菌、白喉棒状杆菌、炭疽芽孢杆菌、牛型放线菌、念珠状链杆菌、李斯特菌、钩端螺旋体和梅毒螺旋体对本品敏感。本品对流感嗜血杆菌和百日咳鲍特氏菌亦具一定抗菌活性,其他革兰阴性需氧或兼性厌氧菌对本品敏感性差.本品对梭状芽孢杆菌属、消化链球菌厌氧菌以及产黑色素拟杆菌等具良好抗菌作用,对脆弱拟杆菌的抗菌作用差。青霉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四肽则链和五肽交连桥的结合而阻碍细胞壁合成而发挥杀菌作用。对革兰阳性菌有效,由于革兰阴性菌缺乏五肽交连桥而青霉素对其作用不大。 其中青霉素为以下感染的首选药物: 1.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如咽炎、扁桃体炎、猩红热、丹毒、蜂窝织炎和产褥热等 2.肺炎链球菌感染如肺炎、中耳炎、脑膜炎和菌血症等 3.不产青霉素酶葡萄球菌感染 4.炭疽 5.破伤风、气性坏疽等梭状芽孢杆菌感染 6.梅毒(包括先天性梅毒) 7.钩端螺旋体病 8.回归热 9.白喉 10.青霉素与氨基糖苷类药物联合用于治疗草绿色链球菌心内膜炎 青霉素亦可用于治疗: 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放线菌病 3.淋病 4.奋森咽峡炎 5.莱姆病 6.多杀巴斯德菌感染 7.鼠咬热 8.李斯特菌感染 9.除脆弱拟杆菌以外的许多厌氧菌感染 风湿性心脏病或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口腔、牙科、胃肠道或泌尿生殖道手术和操作前,可用青霉素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生【生产方法】 天然青霉素与半合成青霉素生产方法完全不同。 天然青霉素 青霉素G生产可分为菌种发酵和提取精制两个步骤。①菌种发酵:将产黄青霉菌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在25℃下培养7~10天,即可得青霉菌孢子培养物。用无菌水将孢子制成悬浮液接种到种子罐内已灭菌的培养基中,通入无菌空;气、搅拌,在27℃下培养24~28h,然后将种子培养液接种到发酵罐已灭菌的含有苯乙酸前体的培养基中,通入无菌空气,搅拌,在27℃下培养7天。在发酵过程中需补入苯乙酸前体及适量的培养基。②提取精制:将青霉素发酵液冷却,过滤。滤液在pH2~2.5的条件下,于萃取机内用醋酸丁酯进行多级逆流萃取,得到丁酯萃取液,转入pH7.0~7.2的缓冲液中,然后再转入丁酯中,将此丁酯萃取液经活性炭脱色,加入成盐剂,经共沸蒸馏即可得青霉素G钾盐。青霉素G钠盐是将青霉素G钾盐通过离子交换树脂(钠型)而制得。 半合成青霉素 以6APA为中间体与多种化学合成有机酸进行酰化反应,可制得各种类型的半合成青霉素。 6APA是利用微生物产生的青霉素酰化酶裂解青霉素G或V而得到。酶反应一般在40~50℃、pH8~10的条件下进行;近年来,酶固相化技术已应用于6APA生产,简化了裂解工艺过程。6APA也可从青霉素G用化学法来裂解制得,但成本较高。侧链的引入系将相应的有机酸先用氯化剂制成酰氯,然后根据酰氯的稳定性在水或有机溶剂中,以无机或有机碱为缩合剂,与6APA进行酰化反应。缩合反应也可以在裂解液中直接进行而不需分离出6APA。【剂型用法和用量】 片剂:每片0.25克。胶囊剂:每粒0.25克。注射剂:每支2毫升,含药0.25克。滴眼剂:8毫克:0.02克。口服,每天成人1~2克;儿童每日按千克体重服用50~100毫克,分2~4次。肌注,成人每次0.5~1克,每天2次;儿童每日按千克体重服用25~50毫克,分2次。静脉滴注,剂量同肌注,因注射剂系以丙二醇为溶剂,用时以等渗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稀释至2.5毫克:毫升供用,即2毫克(0.25克)以100毫升输液稀释,并应以干燥空针抽取,以免析出结晶,稀释完后应仔细检查无结晶析出,方可使用。【不良反应】 1.主要毒性反应是抑制骨髓造血机能,引起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症,用药期间如发现轻度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应立即停药,一般可恢复。氯霉素所致的再生障碍性贫血虽少见,但难逆转,常可致死,多发生于儿童长期反复用氯霉素者,偶有用量很少而发病者。 2.过敏反应较少见,但也可引起皮疹,药物热。少数可引起黄疸,原有肝脏疾病者甚至可引起急性肝坏死。 3.可引起精神症状如幻觉、谵妄,大多发生于用药后3~5日,停药后两日内可消失。 4.口服后可发生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食欲不振等。【副作用】1 青霉素类的毒性很低,但较易发生变态反应,发生率约为5%�10%。多见的为皮疹、哮喘、药物热、严重的可致过敏性休克而引起死亡。 2 大剂量应用青霉素抗感染时,可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如反射亢进、知觉障碍、抽搐、昏睡等,停药或减少剂量可恢复。 3 使用青霉素前必须作皮肤过敏试验。如果发生过敏性休克,应立即皮下或肌内注射0.1%肾上腺素0.5ml~1ml,同时给氧并使用抗组胺药物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4 肌注钾盐时局部疼痛较明显,用苯甲醇溶液作为稀释剂溶解,则可消除疼痛。 【细菌对青霉素类产生耐药性】细菌对青霉素类产生耐药性主要有三种机制:1.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使青霉素类水解灭活;2.细菌体内青霉素作用靶位——青霉素结合蛋白发生改变;3.细胞壁对青霉素类的渗透性减低。其中以第一种机制最为常见,也最重要。青霉素类抗生素水溶性好,血消除半衰期大多不超过2小时,主要经肾排出,多数品种可经血液透析清除。按我国卫生部规定,使用青霉素类抗生素前均需做青霉素皮肤试验,阳性反应者禁用。【注意事项】 1.口服或注射给药时忌与碱性药物配伍,以免分解失效。 2.本品不宜与盐酸四环素、卡那霉素、多粘菌素E、磺胺嘧啶钠、三磷酸腺苷、辅酶A等混合静滴,以免发生沉淀或降效。 3.氯霉素与青霉素一般不要联用,因氯霉素为抑菌剂,而青霉素为繁殖期杀菌剂,联用可影响青霉素的抗菌活性而降效。但这一问题尚有争论,意见不一,因两者联用对革兰阳性菌、阴性菌混合感染及颅内感染临床效果好。解决的办法,如需联用,宜先用青霉素2~3小时后再用氯霉素。 4.由于本品可抑制某些肝脏酶的活性,因此可干扰甲苯磺丁脲、苯妥英钠和双香豆素在人体内的生物转化,可增强甲苯磺西脲、苯妥英钠的作用,对双香豆素和华法林的抗凝作用均可增强。 5.婴儿、肝、肾功能减退者慎用,妊娠末期产妇慎用,哺乳期妇女忌用。应用青霉素前除做皮试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到有抢救设备的正规医疗单位注射青霉素,万一发生过敏反应,可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抢救治疗。在注射过程中任何时候出现头晕心慌、出汗、呼吸困难等不适,都要立即告诉医生护士。 2、注射完青霉素,至少在医院观察20分钟,无不适感才可离开。 3、不要在极度饥饿时应用青霉素,以防空腹时机体对药物耐受性降低,诱发晕针等不良反应。 4、两次注射时间不要相隔太近,以4—6小时为好。静脉点滴青霉素时,开始速度不要太快,每分钟以不超过40滴为宜,观察10—20分钟无不良反应再调整输液速度。 5、如果当天有注射青霉素史,在家中出现头晕心慌、出汗、呼吸困难等不适,应及时送医院诊治。青霉素配伍应用中的相互作用: 近年来,临床中出现滥用药物的问题,造成一些不良反应,尤其是青霉素与其他药物的配伍应用,所产生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是不可忽视的。 1 青霉素不可与同类抗生素联用 由于它们的抗菌谱和抗菌机制大部分相似,联用效果并不相加。相反,合并用药加重肾损害,还可以引起呼吸困难或呼吸停止。它们之间有交叉抗药性,不主张两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应用。 2 青霉素不可与磺胺和四环素联合用药 青霉素属繁殖期“杀菌剂”,阻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四环素属“抑菌剂”,影响菌体蛋白质的合成,二者联合作用属拮抗作用,一般情况下不应联合用药。临床资料表明单用青霉素抗菌效力为90%,单用磺胺类药效力为81%,两者联合用药抗菌效力为75%,若非特殊情况不可联合使用。 3 青霉素不可与氨基苷类联合用药 两者混合同于输液器给病人输液,因青霉素的β-内酰胺可使庆大霉素产生灭活作用,其机制为两者之间发生化学相互作用,故严禁混合应用,应采用青霉素静脉滴注,庆大霉素肌肉注射。 综上所述,青霉素联用不当,由于药物的相互作用,而导致药物不良反应是不可低估的。青霉素是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的最常用抗生素,严格掌握用药的适应证,合理联用,措施得力,减少不必要的不良反应。【青霉素家族】 青霉素用于临床是40年代初,人们对青霉素进行大量研究后又发现一些青霉素,当人们又对青霉素进行化学改造,得到了一些有效的半合成青霉素,70年代又从微生物代谢物中发现了一些母核与青霉素相似也含有β-内酰胺环,而不具有四氢噻唑环结构的青霉素类,可分为三代:第一代青霉素指天然青霉素,如青霉素G(苄青霉素);第二代青霉素是指以青霉素母核-6-氨基青霉烷酸(6-APA),改变侧链而得到半合成青霉素,如甲氧苯青霉素、羧苄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第三代青霉素是母核结构带有与青霉素相同的β-内酰胺环,但不具有四氢噻唑环,如硫霉素、奴卡霉素。【青霉素浓缩法】 利用青霉素特异性地杀死野生型细胞、保留营养缺陷型细胞的方法。青霉素能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所以只能杀死生长繁殖中的细菌,而不能杀死停止分裂的细菌。在只能使野生型生长而不能使突变型生长的选择性液体培养基中,野生型被青霉素杀死,而突变型则不被杀死,从而淘汰野生型,使突变型得以浓缩。可适用于细菌和放线菌,是营养缺陷型突变体筛选的常用方法之一。 【岛青霉素】 稻谷在收获后如未及时脱粒干燥就堆放很容易引起发霉。发霉谷物脱粒后即形成"黄变米"或"沤黄米",这主要是由于岛青霉(Penicillium.islandicum)污染所致。黄变米在我国南方、日本和其他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比较普遍。小鼠每天口服200g受岛青霉污染的黄变米,大约一周可死于肝肥大;如果每天饲喂0.05g黄变米,持续两年可诱发肝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肝癌发病率和居民过多食用霉变的大米有关。吃黄变米的人会引起中毒(肝坏死和肝昏迷)和肝硬化。岛青霉除产生岛青霉素(Silanditoxin)外,还可产生环氯素(Cyclochlorotin),黄天精(Luteoskyrin)和红天精(Erythroskyrin)等多种霉菌毒素。 岛青霉素和黄天精均有较强的致癌活性,其中黄天精的结构和黄曲霉素相似,毒性和致癌活性也与黄曲霉素相当。小鼠日服7mg/kg体重的黄天精数周可导致其肝坏死,长期低剂量摄入可导致肝癌。环氯素为含氯环结构的肽类,对小鼠经口LD50为6.55mg/kg体重,有很强的急性毒性。环氯素摄入后短时间内可引起小鼠肝的坏死性病变,小剂量长时间摄入可引起癌变。

1.目前在药学界主要集中于开发新品种、继续寻找新药物、加强临床微生物学与临床药理学、建立科学的合理用药方案等研究工作。在兽药领域,侧重于拓展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领域、 适应病症及临床合理用药方案的研究,以及于复方研究、剂型研究等。目的在于兽医临床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更方便、效果更确实、价位更适合畜牧生产实际。 2.在原料方面的研究,人们更多的是以生物工程技术结合现代药学研究方法,对改进筛选方法、发展分离技术、改造有机化学结构、发展前体药物、改善体内吸收、研究复合制剂等方面作深入探索。抗菌药物在医药、农业、养殖业、食品业及其它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长足进展,为人类作出了重要贡献。可以想象,有现代高新技术作支撑,有执着的一代代务实、智慧的人们努力,β-内酰胺类抗生素仍将继续服务于人类并取得更大发展。在研究药物效果的同时,药物在畜禽及其产品中的残留又应当被列为新的研究重点。 记得采纳啊

抗菌药是一类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药物,是在致病菌、被感染机体和药物性能三者之间相互制约关系下不断发展的。其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医学及兽医学上使用最早、用量最大的一类抗生素。 一、β-内酰胺类抗生素概述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指分子中含有β-内酰胺环的抗生素。1929年,青霉素被作为第一个β-内酰胺类抗生素应用于临床。1945年,头孢菌素C被发现。在青霉素及头孢菌素的结构中,均含有β-内酰胺环,因此它们成为β-内酰胺类的代表药物。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分别发展了以6-氨基青霉烷酸及7-氨基头孢烷酸为母核的半合成青霉素类及头孢霉素类抗生素。此后,诺卡杀菌素,克拉维酸(棒酸),硫霉素等相继被发现。在此基础上,分别发展了单环一β丙酰胺类、氧青霉烷、氧青霉烯、碳青霉烯、碳头孢烯等一系列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 β-内酰胺抗生素(除诺卡霉素A外)都有一个四元的β-内酰胺环。其共有的结构特征是在与氮相邻的碳原子上(2或3位)连有一个羧基,另一个特征是青霉素、头孢菌素、诺卡菌素的β-内酰胺环氮原子的3位有一个酰胺基。β-内酰胺环上的氢,头孢霉素C7上的甲氧基和青霉素的羧基都用α表示,C8(青霉素)和C7(头孢菌素等)的酰胺基团用β表示。近年来,β-内酰胺抗生素进展迅速,除青霉素(Ⅰ)与头孢菌素(Ⅱ)之外,相继出现了在分子中具有碳青霉烯-2(Ⅲ)、青霉烯(Ⅳ)、氧青霉烷(Ⅴ)和单环β-内酰胺(Ⅵ)等新的天然抗生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选择性地作用于细菌胞壁,而动物细胞无胞壁,故对人体及动物安全。这类抗生素抗菌谱较广、抗菌活性强、毒性低、工业水平高、构效关系明确、可改造性大,因而得到大量开发应用,并在今后相当时期内,仍将是抗生素发展的主流。

生物法生产烟酰胺论文参考文献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β-烟酰胺单核苷酸中文别名beta-NMN;烟酰胺核糖一磷酸酯;英文名称NMNzwitterion英文别名β-nicotinamidemononucleotide;Beta-NicotinamideMononucleotide;NicotinamideD-ribonucleotide;CAS号1094-61-7合成路线:1.通过1-乙酰基-2,3,5-三苯甲酰氧基-1-beta-D-呋喃核糖合成β-烟酰胺单核苷酸2.通过烟酸合成β-烟酰胺单核苷酸更多路线和参考文献可参考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2-甲氧基烟酰胺英文名称2-methoxypyridine-3-carboxamide英文别名2-methoxy-3-pyridinecarboxamide;2-methoxy-nicotinicacidamide;2-Methoxy-nicotinsaeure-amid;2-METHOXYNICOTINAMIDE;CAS号7145-28-0合成路线:1.通过2-甲氧基烟酸合成2-甲氧基烟酰胺2.通过3-氰基-2-甲氧基吡啶合成2-甲氧基烟酰胺更多路线和参考文献可参考

聚丙烯酰胺论文参考文献

那要看是用什么酸洗的,需要处理到什么程度?还有酸洗过程中水中是否添加了其它的例如缓冲剂等成分。酸洗所洗的材料是什么,如果是金属,废水中就会有金属存在。一般情况下,加碱沉淀再调回PH就好了,碱液建议用氢氧化钙(石灰水,价格便宜)

中文摘要: 该文以丙烯酸、氯化亚砜、二甲氨基乙醇和氯化苄为起始原料,通过酰化、酯化及季铵化三步反应合成一种新型的阳离子单体N,N-二甲基,N—苄基,N—丙烯酰胺基氯化铵(DBPMA),并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质谱等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对合成工艺进行优化,得到了DBPMA的最佳合成工艺条件。 将上述阳离子单体与丙烯酰胺(AM)共聚制备了阳离子型DBPMA/AM共聚物(以下简称DBPMA/AM),研究了不同物质的量之比、聚合温度、引发剂浓度、反应时间对聚合物絮凝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采用K_2S_2O_8引发体系下聚合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物质的量之比为1∶6,反应温度为60℃,引发剂量为0.8%,反应时间为3h。得到的聚合物的阳离子度α=8.13%、分子质量M=4.77×10~7。 通过性能评定实验表明,P(DBPMA/AM)对高岭土模拟废水,活性污泥进行处理,絮凝效果较好,并且所形成的絮体具有絮体大、沉降速度快等特点。英文摘要: In this paper, one cationic monomer N, N-dimethyl, N- benzyl, N-propyleneamido ammonium chloride(DBPMA) was systhesized from acrylic acid, thoinly chloride, ethanol dimethylamine through acylation, esterification and quatemization. The structure of the cationic monomer was characterized by IR, ~1HNMR and mass spec- trum. The optimal synthetic route of DBPMA was made by studying the reaction temperature, the ratio of raw material and solvent and so on. The copolymer of P(DBPMA/AM) was prepared by the cat...目录:摘要 3-4 Abstract 4 1 绪论 8-14 1.1 无机高分子絮凝剂(IPF) 8-9 1.1.1 复合型无机高分子絮凝剂 8-9 1.1.2 硅酸盐金属类高分子絮凝剂 9 1.2 有机高分子絮凝剂 9-11 1.2.1 天然有机高分子絮凝剂 9-10 1.2.2 合成有机高分子絮凝剂 10-11 1.3 研究绿色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的意义 11 1.4 阳离子絮凝剂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11-12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 12-14 2 阳离子单体 DMAEA及其季胺盐 DBPMA的合成 14-37 2.1 概述 14-17 2.1.1 DMAEA性状及用途 14-16 2.1.2 DMAEA的常规合成方法 16-17 2.2 本实验采用的方法—酰氯法 17-18 2.3 丙烯酰氯合成工艺路线 18-22 2.3.1 丙烯酰氯的化学性质及用途 18 2.3.2 合成路线 18-19 2.3.3 主要原料和实验仪器 19 2.3.4 反应步骤及产品分离提纯 19-20 2.3.5 丙烯酰氯的表征 20-21 2.3.5.1 丙烯酰氯的物理性质分析 20 2.3.5.2 丙烯酰氯的红外光谱分析 20-21 2.3.6 影响丙烯酰氯产率的因素 21-22 2.3.6.1 反应时间对产率的影响 21 2.3.6.2 反应温度对产率的影响 21-22 2.3.6.3 反应物料比对产率的影响 22 2.4 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的合成 22-29 2.4.1 合成路线 22 2.4.2 反应试剂 22 2.4.3 合成方法 22-23 2.4.4 产品分离提纯 23 2.4.5 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的表征 23-25 2.4.5.1 红外光谱 23-24 2.4.5.2 ~1H-核磁共振谱图 24-25 2.4.5.3 气-质谱图 25 2.4.6 影响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产率的因素 25-28 2.4.6.1 反应物投料比对产率的影响 25-26 2.4.6.2 反应时间对产率的影响 26-27 2.4.6.3 反应温度对产率的影响 27-28 2.4.5 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合成的最佳条件的确定 28-29 2.5 N,N-二甲基,N-苄基,N-丙烯酰胺基氯化铵(DBPMA)的合成 29-35 2.5.1 概述 29 2.5.2 反应路线 29 2.5.3 主要仪器和药品 29-30 2.5.4 产品合成与提纯 30 2.5.5 N,N-二甲基,N-苄基,N-丙烯酰胺基氯化铵的表征 30-32 2.5.5.1 红外光谱 30-31 2.5.5.2 ~1H-核磁共振谱图 31-32 2.5.6 化合物 DBPMA产率的影响因素 32-34 2.5.6.1 原料配比对化合物 DBPMA产率的影响 32 2.5.6.2 反应时间对化合物 DBPM产产率的影响 32-33 2.5.6.3 反应温度对化合物 DBPMA产率的影响 33-34 2.5.6.4 溶剂种类对化合物产率的影响 34 2.5.7 化合物 DBPMA合成的最佳条件的确定 34-35 2.6 小结 35-37 3 阳离子型共聚物 P(DBPMA/AM)的合成 37-54 3.1 引言 37 3.2 PAM的合成方法 37 3.3 CPAM国内外研究现状 37-38 3.4 P(DBPMA/AM)共聚机理 38-42 3.5 实验部分 42-44 3.5.1 主要实验仪器和药品 42-43 3.5.2 合成方法 43 3.5.3 絮凝实验 43-44 3.6 结果和讨论 44-48 3.6.1 共聚物絮凝性能的影响因素 44-46 3.6.1.1 物料比对共聚物絮凝性能的影响 44 3.6.1.2 引发剂量对共聚物絮凝性能的影响 44-45 3.6.1.3 温度对共聚物絮凝性能的影响 45-46 3.6.1.4 时间对共聚物絮凝性能的影响 46 3.6.2 正交优化实验 46-48 3.7 产品分析 48-51 3.7.1 红外图谱分析 48 3.7.2 固含量的测定 48-49 3.7.3 阳离子度的测定 49 3.7.4 单体转化率的测定 49-50 3.7.5 分子量的测定 50-51 3.8 与其它絮凝剂絮凝性能的比较 51-52 3.9 污泥脱水实验 52 3.10 絮凝效果的电镜表征 52-53 3.11 小结 53-54 4 结论 54-55 致谢 55-56 参考文献 56-61 附图 61-67 还是自己写去,给个提纲

变废为宝——钕铁硼电镀酸洗废水中提取草酸钕 宁波节能 生石灰—矿化垃圾柱处理锅炉酸洗废水的研究 中国给水排水 某金属制品厂酸洗废水综合治理的工程实践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热镀锌酸洗废水的处理及利用 腐蚀与防护 可拆卸式矿化垃圾生物反应床处理电厂柠檬酸酸洗废水研究 环境工程学报 强化絮凝—生物接触氧化处理电子酸洗废水 工业水处理 隐性污染源引发渔业污染事故浅析——酸洗废水污染渔业资源的机理分析和调查监测方法 中国水产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高浓度酸洗废水处理工程的改造 中国给水排水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钼酸铵生产酸洗废水的治理 工业用水与废水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硫酸酸洗废水处理与回用工艺设计 环境污染与防治 钕铁硼电镀前处理酸洗废水中提取钕 材料保护 工业酸洗废水中和法处理工艺的研究 甘肃科学学报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应用MBR处理电厂锅炉酸洗废水的研究 工业水处理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钢铁酸洗废水常温常压下制备高浓度聚铁溶液的研究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一体化净水器在酸洗废水处理工程中的应用 广东化工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电极-生物膜法处理铜酸洗废水 中国环境科学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二级曝气中和法处理酸洗废水工艺的研究 山西建筑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钢铁酸洗废水处理与回收利用 冶金丛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变速升流过滤中和法处理钢厂酸洗废水 给水排水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小型冷轧钢厂酸洗废水处理设计 给水排水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石灰石在工业酸洗废水处理中的综合应用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石灰石在工业酸洗废水处理中的综合应用 污染防治技术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梅山冷轧板公司酸洗废水蒸馏处理系统投产 钢铁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梅山冷轧酸洗废水实行蒸馏处理 上海节能 钢材酸洗废水的综合利用 工业用水与废水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高浓度钢铁酸洗废水处理工艺的研究 浙江建筑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医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 曹孟君等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夏海江主编 聚丙烯酰胺防治水土流失理论与实践 张春光 编著 聚丙烯酰胺泥浆的成分和性能的研究 王果庭 编著 聚丙烯酰胺不分散低固相泥浆 莽克强 编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烟酰胺论文文献

食品检测与食品安全姓名: 姓名:卢周舟 学号: 学号:43208419 得分: 得分: 摘要: 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国食品相关行业生产力水平远远达不到发达 摘要: 国家水平,而且食品企业诚信意识不强(尤其是民营、私营企业) 、食品消费价值水平低下、 安全意识观较差,种种原因,造成了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仍十分严峻。食品安全控制已成为当 务之急。主要针对食品中的添加剂、毒素、有害微生物等对人身体有害或可能要害的成分进 行食品检测。随着科技的进步,食品检测在未来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检测,添加剂,毒素,农药残留,微生物,基因芯片,免疫学 技术,仪器分析 引论 民以食为天,毋须置疑,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每个人的健康,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发展和 不断进步。如若不能把好食品安全关,势必造成重大人身安全事故,造成社会秩序的紊乱, 最终影响执政党的地位和形象, 阻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运用高科技实施高质量的食品检 测工作势在必行! 1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概述 当前形势下,我国颁布了《食品卫生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相关法律,用以规 范食品安全相关问题,并在省市地区各级政府建立了食品安全管理条例。2010 年以来,我 国食品安全状况相对以前来说,有着明显的提升。在 2010 年上半年的食品抽样检测中,其 合格率超过了 90%,并且保持着进出口食品高合格率。然而,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 我国食品相关行业生产力水平远远达不到发达国家水平, 而且食品企业诚信意识不强 (尤 其是民营、私营企业) 、食品消费价值水平低下、安全意识观较差,种种原因,造成了我国 食品安全问题仍十分严峻,具体表现为:1)微生物污染食源现象严重。毋庸置疑的是,致 病性微生物所导致相关疾病是当前食品安全面临的首要问题, 就我国而言, 大部分的食物中 毒都是由于致病性的微生物而引发。 致病性微生物在我国常见的一般有以下几种: 沙门氏菌、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微生物污染食源的现象每年都呈上升的趋势。 2)施肥以及农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毫无疑问,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大米、小麦以及蔬菜 种植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以及生长调节剂,往往使食品在源头就被污染,大面积、 大剂量地使用化肥、农药,会导致食物中硝酸盐积累增加,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食物致癌物 质中,亚硝酸盐是最为主要的,其对人体的伤害是巨大的。当前农药残存也是构成食品安全 问题的重要因素,有机蔬菜是当前最为火热的话题。3)由于生产经营者的法律意识淡薄, 更有良知缺乏的问题,致使食品生产加工领域假冒伪劣问题突出。4)食品添加剂滥用问题。 食品在加工过程中,不可避免投入各种添加剂,来迎合不同人体口感要求,然而,不法加工 组织肆意添加防腐剂、色素以及各种化学保鲜物质,导致食品安全隐患大大升高,如媒体报 [1] 道中涉及的三氯氰胺奶粉案以及地沟油案。 1.1 食品安全事件频发 检测责任与机遇并存 食品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 都相当关注安全及质量问题, 包括如何加强企业本身的食品 安全意识以及道德观念。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实施,食品安全在食品 行业管理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 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当今社会 焦点话题。 食品安全与品质检测水平是构建和完善中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环节和技术支撑。 食品安全正日益上升为全民重视的高度。无论是国内生产的食品,还是国外的泊来品,都应 该有一整套可操作的检测、监控程序。特别是当某个食品出现问题时,职能部门更应该在第 一时间介入调查,以科学公正的态度,拿出令人信服的检测结果和评估报告,如此一来,既 维护了商家的利益,又保护了消费者的利益。 1.2 国内食品检测的暴露漏洞 食品检测是进、出市场的最后一关,可是在一些地方或有或无,形同虚设,暴露了食品 检测存在“短腿”。我国许多企业的关键检测仪器和设备检测能力差,检测灵敏度低,检测 技术落后,食品安全问题主要集中在微生物超标,农兽药残留超标,食品添加剂超标,有毒 有害物质超标,检出有害生物等传统检验项目中。 防堵食品安全监管漏洞刻不容缓。目前中国虽然建立了由质检、工商、食药监、医疗卫 生等部门组成的食品监督体系, 但上述部门的工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已经程式化, 检查之前 事先通知,或者让商家主动送检,这种做法难以检出问题。 据悉,现行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实行的是分段监管,涉及到农业、林业、渔业、质监、 工商、 卫生、 食品药品、 出入境检验检疫等多个部门,食品检验机构分散、 低水平重复建设、 重复检测、检测信息不能共享等问题随之衍生。因此,整合“检测计划、检测经费、检测信 息、 检测能力”四项就成了食品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 但是关于如何整合却没有现成的经验 可供借鉴。 1.3 食品安全控制已成为当务之急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兽药,地球的生态环境正在遭受着 前所未有的破坏,食品的质量和安全受到威胁,进而威胁人类自身的健康和安全?此外,化 学添加剂、转基因等技术的应用,也增加了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忧虑。因此,食品安全控 制已成为当务之急。 食品安全涉及食源性危害关键检测技术和实验室检测能力, 发达国家在食品安全卫生控 制方面呈现两个明显趋势:一是安全卫生指标限量值逐步降低;二是检测技术日益趋向于高 技术化、系列化、速测化和便携化。因此,在我国“十一五”规划中已将提高企业的自检自 控能力列为发展目标之一,对食品生产企业严格实施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从企业保证 “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的必要条件抓起,采取生产许可,出厂强制检验等监督措施?在促 进食品出口方面推行从养殖场, 种植基地等原产地到出口离境的全过程监管, 帮助和监督出 口生产企业按照进口国的要求进行生产和管理,确保出口产品质量,对进口的食品,利用食 品安全控制技术与方法,加大检测力度,确保进口食品符合国家的安全卫生要求,使我国的 [2] 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全面提升我国食品产业的质量水平。 2 食品检测的主要内容 2.1 食品添加剂的检测 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 香、 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 中的化学物质或天然物质。目前,全世界发现的各类食品添加剂有 14000 多种。截止 1999 年我国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有 l587 种。食品添加剂是食品工业的基础原料,对食品的生 产工艺、产品质量、安全卫生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违禁、滥用以及超范围、超标准使用添加剂,都会给食品质量、安全卫生以及消费 者的健康带来巨大的损害。 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 对人们健康的影响也就越来 越大。 随着研究的不断改进和发展, 原来认为无害的添加剂, 近年来发现还可能存在慢毒性、 致癌作用、致畸作用及致突变作用等各种潜在的危害,因而更加不能忽视。 食品加工企业必须严格遵照执行食品添加剂的卫生标准,加强卫生管理,规范、合理、 安全地使用添加剂,保证食品质量,保证人民身体健康。食品添加剂的分析与检测,则对食 品的安全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保证和促进作用。 譬如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是肉制品生产中最常使用的发色剂。 在微生物作用下, 硝酸盐还 原为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在肌肉中乳酸的作用下生成亚硝酸,而亚硝酸极不稳定,可分解为 亚硝基,并与肌肉组织中的肌红蛋白结合,生成鲜红色的亚硝基肌红蛋白,使肉制品呈现良 好的色泽。 但由于亚硝酸盐是致癌物质——亚硝胺的前体, 因此在加工过程中常以抗坏血酸 钠或异构抗坏血酸钠、烟酰胺等辅助发色,以降低肉制品中亚硝酸盐的使用量。我国《食品 添加使用卫生标准》(GB2760—1996)规定:亚硝酸盐用于腌制肉类、肉类罐头、肉制品时的 最大使用量为 0.15g/kg, 硝酸钠最大使用量为 0.5g/kg, 残留量(以亚硝酸钠计)肉类罐头 不得超过 0.05g/kg,肉制品不得超过 0.03g/kg。亚硝酸盐可通过盐酸萘乙二胺法测定当 量,硝酸盐可经沉淀蛋白质、除去脂肪后,将样品提取液通过镉柱,使其中的硝酸根离子还 原成亚硝酸根离子。 2.2 食品中常见毒素和几种典型毒素的性质和检测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由不同公司,不同地方生产的食品。但在近几年, 国内经常出现食品质量问题。五年前,肯德基的鸡翅被发现加入了工业染料苏丹红。随后, 问题咸蛋又发现含有工业染料苏丹红。不法商人用 “瘦肉精”喂养猪只,令食用的猪肉里 含有对人体心脏有害的“瘦肉精” 。市场用孔雀石绿养鱼,令鱼类中含有有害物质孔雀石绿。 去年,又发现三鹿奶粉中非法添加有害物质三聚氰胺。 食品安全不但发生在国内,而且在我们身边也经常发生。 2007 年暨南大学珠海学院就 发生了一起严重的食物中毒事件, 不少师生感到身体不适。 学生因为进食不干净食物发生肠 胃炎的事件时有发生。质量不安全食品也在市场上泛滥。 因此,食品质量问题不得不引起人们关注。 食品中常见毒素有霉菌毒素, 动物性天然毒素和植物性天然毒素。 其中食品中常见的霉 菌毒素有黄曲霉毒素,展青霉毒素,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玉米赤霉烯酮,杂色曲霉素,棒 曲霉素,岛青霉毒素和其他霉菌毒素。常见的动物性天然毒素有动物肝脏中的毒素,河豚毒 素,岩蛤毒素,螺累毒素和组胺。常见的植物性天然毒素有氰苷,红细胞凝集素,皂苷,龙 [3] 葵碱,秋水仙碱,棉酚和毒蘑菇。 譬如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 和寄生曲霉(A.parasiticus)等的代 谢产物,主要存在于霉变的花生、 谷物、 果仁和大米等食物中,食用油等制品中也经常发现黄 曲霉毒素。 它是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代谢产生的一组化学结构类似、 致毒基团相同的化合物, 目前已分离鉴定出 18 种,主要是黄曲霉毒素 B1、B2、G1、G2 以及由 B1 和 B2 在体内经过 羟化而衍生成的代谢产物 M1、M2 等,B1 为毒性及致癌性最强的物质。B1 是二氢呋喃氧杂 萘邻酮的衍生物,即含有一个双呋喃环和一个氧杂萘邻酮(香豆素) ,前者为基本毒性结构, [4] 后者与致癌有关。 黄曲霉毒素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主要是由于人们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 食物,途径有二,其一是由受黄曲霉毒素(主要为 B1) 污染的植物性食物摄入,其二是经饲料 而进入奶或乳制品(包括乳酪、 奶粉等) 的黄曲霉毒素(主要为 M1) 。 黄曲霉毒素 B1 的半数 致死量为 0. 36 mg/ kg 体重,属特剧毒的毒物范围(动物半数致死量 10 mg/ kg ,它的毒性 比氰化钾大 10 倍,比砒霜大 68 倍) ,它引起人的中毒主要是损害肝脏,发生肝炎、肝硬化、 [5] 肝坏死等。因此,黄曲霉素的检测方法在食品检测中极为重要。 国内外有关黄曲霉素 B1 的检测方法主要有:薄层色谱法、酶联免疫测定法、高效液相 色谱法和荧光光度法。试验采用了免疫亲和柱对饲料中黄曲霉素 B1 进行净化,对高效液相 [6] 色谱荧光检测方法进行了研究,为监控饲料中黄曲霉素 B1 提供了简便可行的方法。 2.3 食品中有害微生物 现代食品行业, 有很多有害的微生物严重危害食品的品质和人们的健康, 甚至会引起一 些严重的疾病。而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各类食品的需求也日益增大,因有害微生物引起 的各类食物中毒事件也逐渐增多。然而,使用传统的检测方法即非选择性和选择性增菌、生 长法及血清学鉴定虽然比较准确,但费力、耗时,一般需 4—7 d 才能完成。此外,低水平 的病原菌污染,食品加工后导致菌体的“致伤”及食品其它成分的干扰等因素,使得传统的 检测方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因此,需及时发现致病菌,控制污染及其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危害。分子生物学技术 的发展使得许多食品工作者得以寻求更为快速有效的方法来检测病原菌, 以期增加敏感性和 显著地减少检测时间。其中,PCR 技术是比较有效,也是应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检测方法之 [7] 一。 3 食品安全检测发展方向分析 随着用硫磺熏制毒辣椒、毒粉丝案,用病死猪肉加工肉馅案,用罂粟壳加工卤肉案,劣 质奶粉导致大头娃娃案,三氯氰胺以及苏丹红等一个个食品安全事件被媒体揭露,一个个重 要的问题摆在眼前: 如何有效加强食品安全检测?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趋势如何?为了保障我 国食品安全,政府启动并实施了一系列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重大举措:制订了一系列与 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发布了一系列涉及食品安全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初步建立 了我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而其技术支撑就是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和仪器。 3.1 基因芯片检测技术趋势 早前 Anthony 等人建立了一个在短时间内通过测定致病性微生物含量的方法来快速检 测食品安全性能,其通过 158 例经血培养鉴定为阳性的样品进行检测,其有效合格率达到 80%。Carl 等针对四种细菌(大肠埃希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空肠弯曲菌)的单一研究, 而推出了基因检测法,此法大力提高了检测的精度,而且节省检测时间,可操作性强。其主 要方法是:从水以及食品中,分离出相关的致病性微生物或者是其他微生物,通过沙门菌、 志贺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标准菌株作对照,比较观察相关细菌的特征,从而得出相关微生物的 致病因子。基因芯片检测技术与常规检测方法、PCR 检测方法相比较而言,其检测细菌的种 类广泛,检测的合格率高达 99%,检测时间大大缩短。基因芯片技术一般而言,其检测时间 为四个小时,传统的 PCR 技术需要八个小时。基因芯片检测技术的发展,大力变革了食品安 全检测相关理念,尤其是对前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检测。因为当前形势来看,对于转基因食品 的安全问题,争议很大,而且现今仍没有通行的检测方法,但是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可以对转 基因食品进行精确地检测。 利用分析当前通用的基因报告以及各种基因特意片段, 将其制成 [8] 芯片样品,然后与被检测的食品进行简单杂交,即可准确判定转基因食品的特征性能。 3.2 免疫学技术 免疫学技术是利用抗原和抗体直接的反应, 加之免疫相关技术来检测细菌。 免疫学技术 的优点是可直接选择细菌,而不需要对细菌进行分离,直接通过免疫法进行细菌的筛选。因 为抗原与抗体间的反应种类很多,所以,免疫学方法也不统一,当前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常 常用到的是免疫磁珠分离法、免疫力检测试剂条、免疫乳胶试剂、免疫酶技术、免疫深沉法 或免疫色谱法等。免疫法具备非常高的精确度,被检测食品可通过增菌后,在短时间中便能 检测到,而且更为突出的一点便是,抗原与抗体之间的反应时间相当短。在免疫磁珠分离大 方法中,能迅速采集以及浓缩大量的食品中的微量细菌,并分析其危害性,可以有效预防 TDH 阳性副溶血性弧菌所带来的食物中毒。而胶体金免疫层析法能准确地检测出沙门氏菌, 通过抗体的置入能有效形成免疫层析条, 组织此类细菌的相关危害, 为当前食品安全检测提 [9] 供了良好的前景。 3.3 农药残存检测技术趋势 目前绝大多数色谱农药残留的检测都是通过选择性的检测器:电子俘获检测器(ECD) 、 氮磷检测器(NPD) 、火焰光度检测器(FPD) 、荧光检测器、质谱(MSD)以及近几年发展起来 的免疫分析检测方法。ECD 主要用于检测有机氯、菊酝类等含卤素的农药,灵敏度非常高; NPD 主要用于检测含氮、磷的有机磷、氨基甲酸脂类等农药;FPD 主要检测有机磷类农药; 荧光检测器主要用于液相色谱仪的氨基甲酸酝类农药的衍生化检测。 近年来, 随着农药事业 的发展,农药残留检测的验证技术需要重新认识。MSD 是验证分析最常用的技术,也可以用 于定量分析,但价格昂贵、技术要求高。自从出现毛细管色谱柱后,二维色谱发展很快。使 用不同的两个仪器或使用一个具有双柱(不同极性) 、双通道、双检测器的仪器,一次取样 可同时获得两组信息。美国 FDA、欧共体等都是先采用此法作定性检测的。此法比较适合中 国实际, 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刘长武等人研究出二维色谱快速检测数十种农药的检测方法。 美国已经报道利用快速扫描技术在大约 1h 定性定量检测几百种不同类型的农药。色谱等仪 器分析技术对于检测技术人员和仪器要求较高, 但可以对于农药残留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可 以检测几种甚至几百种已知和未知的农药,检测灵敏度高,可以提供科学准确、公正的检测 数据,作为仲裁依据。作为一种实验室快速检测技术,可以与现场快速检测技术结合,发挥 [10] 各自优势,增加监督管理的力度。 3.4 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 对于转基因食品, 尚无统一的定义。 可以理解为含有转基因生物成分或者利用转基因生 物生产加工的食品。 转基因食品, 也可以是多种不同的转基因生物及非转基因生物的混合物。 目前转基因食品主要来源于转基因植物。 对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 一直是世界各国及联合国 等国际组织关心的焦点问题,2000 年联合国通过了“生物安全议定书” ,得到了全世界绝大 多数国家的认可,并已生效。该议定书中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就是对转基因产品要进行检验, 以明确其种类, 确定是否是已批准的或已获得许可的转基因产品, 以防止一些具有风险的转 基因产品任意扩散,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总的来说转基因食品检测方法主要有 3 种: (1) 核酸检测方法, 它包括了聚合酶链式 Fxj~PCR、 连接酶链式反应(LCR、 指纹图谱法 RFLP, AFLP 及 RAPL 等)、 探针杂交法等; (2)蛋白质检测方法, 包括蛋白质单向电泳、 蛋白质双向电泳、 [11] Westem 杂交分析及 ELISAl(3)酶活性检测方法等。 基因芯片技术可以解决大数量基因检测问题,是一种更有效、快速,特别是高通量的检 测方法。基因芯片又称 DNA 微阵列,是指将许多特定的寡核甘酸片段或基因片段作为探针, 有规律地排列固定于支持物上形成的 DNA 的分了阵列。 芯片与待测的荧光标记样品的基因按 碱基配对原理进行杂交后, 再通过激光共聚焦荧光检测系统等对其表面进行扫描即可获取样 品信息。我国开发的转基因产品检测芯片基本上能实现:确定是否是转基因产品、是哪种转 基因产品、 是否是我国已批准的转基因产品。 目前研制的芯片能检测国内外已批准商品化转 基因作物物种:大豆、玉米、油菜、棉花、马铃薯、烟草、西红柿、木瓜、西葫芦、甜椒等; 含有启动子、终止子、筛选基因与报告基因等通用基因位点用作筛选是否是转基因产品,含 有并包括抗虫、耐除草剂、雄性不育与育性、恢复基因等各物种特定的目的基因,及品种特 异的边界序列用于确定是哪种转基因品种。 3.5 仪器分析的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个国家在食品安全卫生控制方面,正在逐步降低安全卫生 指标限量值,这对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日益趋向 于高技术化、系列化和智能化,使检测仪器朝着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的复杂仪器体系发展, 分析方法的联用成为仪器分析的一个热点;另一方面,现场检测仪器在小型便携化的同时,向 专业化、速测化、自动化和智能化、信息化纵深发展。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新型动态分析 检测和无损检测方法及多元参数的检测技术成为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生物传感器技术、 生 物芯片技术和电子鼻等仿生感觉技术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所以目前的食品现场快速检 测主要呈现 5 大趋势:(1)由于高新技术的应用,检测能力不断提高,检测灵敏度越来越高, 残留物的超痕量分析水平已达到 10-7g;(2) 在保证检测精度的前提下, 食品检测所需时 间越短越好。检测速度不断加快,智能化芯片和高速电子器件与检测器的使用,使食品安全 检测周期大大缩短;(3)选择性不断提高,高效分离分段、各种化学和生物选择性传感器的 使用,使在复杂混合体中直接进行污染物选择性测定成为可能;(4)由于微电子技术、生物 传感器、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检测仪器向小型化、便携化方向发展,使实时、现场、动态、 快速检测正在成为现实。 )目前市场上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产品大多是进口产品或 (5 国外技术生产的产品, 检测成本很高。检测产品国产化,研究生产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 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产品是大势所趋。 针对我国的特殊国情, 目前我国基层单位很多速测技术的应用还只处于定性或半定量水 平, 易用型的小型化仪器的应用是目前和今后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另外食品样品复杂 多样,前处理烦琐费时,建立快速检测方法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样品的前处理方法,研制适合 的小型前处理装置,对于缩短现场快速测定时间及提高测定的准确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张经华 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食品安全检测 能力建设 与应用 【2】 2010-8-6 中国设备网 2 【3】暴铱,郭磊,陈佳,林缨,谢剑炜. 生物毒素检测技术研究进展.分析化 3 学,2009,37(5);764-771 【4】李书国,陈辉,李雪梅,任媛媛. 粮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综述. 粮油食品科 4 技,2009,17(2);62-65 【5】丁平,侯亚莉,程晓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饲料中黄曲霉素 B1。饲料研究,2006, 5 9:61-63 【6】黎健豪 食品中常见毒素和几种典型毒素的性质和检测方法 6 【7】叶云,容元平 PCR 技术检测食品有害微生物的应用 7 【8】蒋士强 1 我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和检测技术的现状[ J ] 1 分析仪器, 2008, (3) : 8 1 - 61 【9】解立斌, 黄建, 霍军生. [ J ]. 国外医学: 卫生学分册, 2007, 34 (7) : 192 - 196. 9 【10 10】张彦峰. [D ]. 天津: 南开大学 10 【11 11】CC Rosa, HJ Cruz,MV, et al1Op tical biosensor based on nitrite reduc2tase 11 immobilised in controlled pore glass[ J ]1Biosensors and Bioelec2tronics, 2002, 17 (1 - 2) : 45 - 521

皮肤出现暗黄可能是黑色素沉积导致的,想要改善就要从黑色素入手。姿美堂小白饮添加高纯度烟酰胺成分,而这种成分恰好能抑制黑色素形成,就连很多大牌美白产品都喜欢这一成分。当然,烟酰胺的美白功效也不是我随随便便说的,而是有文献和研究的。2002年T Hakozaki 在 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 期刊杂志上发表的论文——《The effect of niacinamide on reducing cutaneous pigmentation and suppression of melanosome transfer》。这篇文章阐述了烟酰胺的美白的作用,可以阻断黑素小体向角质细胞转移。姿美堂烟酰胺光感小白饮富含高纯度烟酰胺,加入了7大抗黑成分,深入狙击黑色素;产品提取自天然植物,修复肌肤屏障的同时高纯度烟酰胺还可以阻碍黑色素传输,加速黑色素代谢。而且姿美堂小白饮在众多使用者中口碑都是不错的,题主是可以尝试一下的。另外,平时的防晒工作也是需要注意的,防晒+调养才能让皮肤变得更好。

烟酰胺被称为尼克酰胺,是盐酸的酰胺化合物,可以抵抗皮肤衰老,补充水分,收缩毛孔,减少皮肤皱纹,加速新陈代谢,也有美白提亮的功效,通常会被添加到很多细化用品里。

是烟酸的酰胺化合物,为白色的结晶性粉末。烟酰胺主要是预防和治疗糙皮病,缺乏烟酰胺皮肤会出现粗糙、角质化、没有光泽,另外有一定的扩血管作用。

磺胺类药物的研究论文

在《Irrigation Science》、《水利学报》等国内外刊物与会议发表论文102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的论文被SCI收录30篇、EI收录40篇。[1]Haosu Sun, Yunkai Li*, Ji Feng, Haisheng Liu, Yaoze Liu. Effects of flow path boundary optimizations on particles transporting in drip irrigation emitters.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Accepted, SCI)[2]Haisheng Liu, Haosu Sun, Yunkai Li*, Ji Feng, Peng Song, Mindi Zhang. Visualizing particle movement in flat drip irrigation emitters with Digital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Accepted, SCI)[3]Ji Feng, Yunkai Li*, Haosu Sun, Peng Song, Haisheng Liu. Visualizing particle movement in cylindrical drip irrigation emitters with Digital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Accepted, SCI)[4]Tianzhi Wang, Yunkai Li *, Tingwu Xu, Naiyang Wu, Mingchao Liang, Hynds Paul. Biofilm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in an urban lake utilizing reclaimed water.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 (Accepted, SCI/EI)[5]Yunkai Li*,Peng Song,Yiting Pei,Ji Feng.Effects of lateral flushing on emitter clogging and biofilm components in drip irrigation systems with reclaimed water.Irrigation Science.2015,33(3):235-245(SCI/EI)[6]Bo Zhou,Yunkai Li*,Yaoze Liu,Feipeng Xu,Yiting Pei,Zhenhua Wang.Effect of drip irrigation frequency on emitter clogging using reclaimed water.Irrigation Science.2015,33(3):221-234(SCI/EI)[7]Chunfa Zhou,Xiaoxuan Fan,Zigong Ning,Pengxiang Li,Chengcheng Liu,Peiling Yang,Yaoze Liu,Ze Shi,Yunkai Li*.Reducing riverbed infiltration using mixtures of sodium bentonite and clay.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2015,74(4):2089-3098(SCI/EI)[8]Zigong Ning,Mingchao Liang,Zhenhua Wang,Yunkai Li*,Yaoze Liu,Tianzhi Wang.Nitrogen and phosphate adsorption on biofilms in reclaimed water.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2015,74(1):451-461(SCI/EI)[9]Mingchao Liang,Zigong Ning,Yunkai Li*,Peng Song,Naiyang Wu,Peiling Yang.Dynamic biofilm component in reclaimed water during rapid growth period.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2015,73(8):4325-4338(SCI/EI)[10] Zhongwei Liu,Pengxiang Li,Zigong Ning,Yang Xiao,Chengzhi Wang,Yunkai Li*.A modified attapulgite clay for controlling infiltration of reclaimed water riverbed.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2015,73(7):3887-3900(SCI/EI)[11] Yiting Pei,Yunkai Li*,Yaoze Liu,Bo Zhou,Ze Shi,Yinguang Jiang.Eight emitters clogging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suitability under on-site reclaimed water drip irrigation.Irrigation Science.2014,32(2):141-157(SCI/EI)[12] Bo Zhou,Yunkai Li*,Yaoze Liu,Yiting Pei,Yinguang Jiang,Honglu Liu.Effects of flow path depth on emitter clogging and surface top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iofilms.Irrigation and Drainage.2014,63(1):46-58(SCI)[13] Tianzhi Wang,Yunkai Li*,Minchao Liang,Peiling Yang,Peibin Liu,Zhihui Bai.Biofilms on the surface of gravels and aquatic plants in rivers and lakes with reusing reclaimed water.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2014,72(3):743-755(SCI/EI)[14] Lixi Zhao,Pengbo Shui,Fang Jiang,Hengqing Qiu,Shumei Ren,Yunkai Li*,Yu Zhang.Using monitoring data of surface soil to predict whole crop-root zone soil water content with PSO-LSSVM,GRNN and WNN.Earth Science Informatics.2014,7(1):59-68(SCI/EI)[15] Bo Zhou,Yunkai Li*,Yiting Pei,Yaoze Liu,Zhijing Zhang,Yinguang Jiang.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biofilms components and emitter clogging under reclaimed water drip irrigation.Irrigation Science.2013,31(6):1251-1263(SCI/EI)[16] Yunkai Li*,Bo Zhou,Yaoze Liu,Yinguang Jiang,Yiting Pei,Ze Shi.Preliminary surface top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iofilms attached on drip irrigation emitters using reclaimed water.Irrigation Science.2013,31(4):557-574(SCI/EI)[17] Yunkai Li*,Haisheng Liu,Peiling Yang,Dan Wu.Analysis on tracing ability of different size particles in drip irrigation emitters with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Irrigation and Drainage.2013,62(3):340-351(SCI)[18] Mingchao Liang,Tianzhi Wang,Yunkai Li*,Peiling Yang,Chengcheng Liu,Pengxiang Li,Weizhi Hao.Structural and fractal characteristics of biofilm attached on the surfaces of aquatic plants and gravels in the rivers and lakes reusing reclaimed wastewater.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2013,70(5):2319-2333(SCI/EI)[19] Wei Zhao,Yunkai Li*,Chunfa Zhou,Hui Wang,Qun Zhao,Keqiang Zhang,Feng Wang ,Zhiping Huang,Zhiyun Ouyang.Adsorption and de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mmonium in eight loams irrigated with reclaimed wastewater from intensive hogpen.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2013,69(1):41-49(SCI/EI)[20] Dan Wu,Yunkai Li*,Haisheng Liu,Peiling Yang,Haosu Sun,Yaoze Liu.Simulating on the flow characteristics in the drip irrigation emitter with large body methods.Mathematical and Computer Modelling.2013,62(3):340-351(SCI)[21] Guibing Li,Yunkai Li*,Tingwu Xu,Yaoze Liu,Hai Jin,Peiling Yang,Dazhuang Yan,Shumei Ren.Effects of average velocity on the growth and surface topography of biofilms attached on the reclaimed wastewater drip irrigation system laterals.Irrigation Science.2012,30(2):103-113(SCI/EI)[22] Yunkai Li*,Yaoze Liu,Guibing Li,Tingwu Xu,Haisheng Liu,Shumei Ren,Dazhuang Yan,Peiling Yang.Surface top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suspended particulates in reclaimed wastewater and effects on clogging in labyrinth drip irrigation emitters.Irrigation Science.2012,30(1):43-56(SCI/EI)[23] Bo Zhou,Renkuan Liao,Yunkai Li*,Tao Gu,Peiling Yang,Ji Feng,Weimin Xing,Zhichao Zou.Water-ab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c-inorganic composite superabsorbent polymers and its effect on summer maize root growth.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2012,126(2):423-435(SCI/EI)[24] Yunkai Li*,Peiling Yang,Honglu Liu,Tingwu Xu,Haisheng Liu.Pressure losses mechanism analyzed with pipe turbulence theory and friction coefficient prediction in labyrinth path of drip irrigation emitter.Irrigation and Drainage.2011,60(2):179-186(SCI)[25] Haisheng Liu,Yunkai Li*,Yanzheng Liu,Peiling Yang,Shumei Ren,Runjie Wei,Hongbing Xu.Flow characteristics in energy dissipation units of labyrinth path in the drip irrigation emitters with DPIV technology.Journal of Hydrodynamics,ser. B.2010,22(1):137-145(SCI/EI)[26] Yunkai Li*,Yingjie Tian,Zhiyun Ouyang,Linyan Wang,Tingwu Xu,Peiling Yang,Huanxun Zhao.Analysis of soil erosion characteristics in small watersheds with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support vector machine,and artificial neuronal networks.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2010,60(7):1559-1568(SCI/EI)[27] Yunkai Li*,Peiling Yang,Tingwu Xu,Honglu Liu,Haisheng Liu,Feipeng Xu.Hydraulic property and flow characteristics of three labyrinth flow paths of drip irrigation emitter under micro-pressure.Transaction of ASABE.2009,52(4):1129-1138(SCI/EI)[28] Yunkai Li*,Tingwu Xu,Zhiyun Ouyang,Xiongcai Lin,Honglu Liu,Zhongyong Hao,Peiling Yang.Micromorphology of macromolecular superabsorbent polymer and its fractal characteristics.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2009,113(6):3510-3519(SCI/EI)[29] Yunkai Li*,Peiling Yang,Tingwu Xu,Shumei Ren,Xiongcai Lin,Feipeng Xu.CFD and digital particle tracking to assess flow characteristics in the labyrinth flow path of a drip irrigation emitter.Irrigation Science.2008,26(5):427-438(SCI/EI)[30] Yunkai Li*,Peiling Yang,Shumei Ren,Tingwu Xu.Hydraulic characterizations of tortuous flow path drip irrigation emitter.Journal of Hydrodynamics,ser. B.2006,18(4):449-457(SCI/EI)[31] 周博,李云开*,裴旖婷,杨培岭,姜银光.再生水滴灌灌水器附生生物膜生长对堵塞的影响.农业工程学报.2015,31(3):146-151(EI)[32] 李云开*,宋鹏,周博.再生水滴灌系统灌水器堵塞的微生物学机理及控制方法研究.农业工程学报.2013,29(15):98-107(EI)[33] 冯吉,孙昊苏,李云开*.滴灌灌水器内颗粒物运动特性的数字粒子图像测速.农业工程学报.2013,29(13):90-97(EI)[34] Yunkai Li*,Lingyan Wang,Hua Zheng,Hai Jin,Tingwu Xu,Peiling Yang,Xiaokai Tijiang,Zengcai Yan,Zhiheng Ji,Jianli Lu,Zhanfeng Wang,Zhiyun Ouyang.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for water eco-environment of Baiyangdian lake with 3S technologies in the past 60 years.Computer and Computing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VIFIP Advanc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2012,369(N2):434-460(EI)[35] 杜少卿,李云开*,曾文杰,施泽,刘耀泽,高福栋.工作压力对滴灌管迷宫流道灌水器水力性能的影响.农业工程学报.2011,27(增刊):55-60(EI)[36] 李云开*,许廷武,周春发,赵群,林雄财,杨培岭.金属离子对聚丙烯酸钾-丙烯酰胺共聚型SAP交替吸水吸肥特征的影响.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0,26(3):39-42(EI)[37] 林雄财,李云开*,许廷武,杨培岭,任树梅.不同粒径农用高吸水树脂吸水特性及溶胀动力学研究.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8,24(5):116-120(EI)[38] 李云开*,杨培岭,任树梅,雷显龙,吴显斌,管孝艳.分形流道设计及几何参数对滴头水力性能的影响.机械工程学报.2007,43(7):109-114(EI)[39] 李云开*,杨培岭,田英杰,任树梅,赵焕勋.强烈侵蚀产沙区小流域土壤侵蚀强度的支持向量机预报模型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29(3):93-98(EI)[40] 李云开*,刘世荣,杨培岭,任树梅,林雄财.滴头锯齿型迷宫流道消能特性的流体动力学分析.农业机械学报.2007,38(12):59-62(EI)[41] 李云开*,杨培岭,任树梅,杨玲,吴显斌.圆柱型迷宫式流道滴灌灌水器平面模型试验研究.农业机械学报.2006,37(4):48-51(EI)[42] 李云开*,杨培岭,任树梅.滴灌灌水器流道设计理论研究若干问题的进展与评述.农业机械学报.2006,37(2):158-162(EI)[43] 李云开,杨培岭,任树梅,杨玲.滴灌灌水器迷宫式流道内部流体流动特性分析与试验研究.水利学报.2005,36(7):886-890(EI)[44] 李云开,杨培岭,任树梅,杨玲,吴显斌.滴头性能综合测试平台构建及其在水力特性研究中的应用.农业工程学报.2005,21(S1):104-106(EI)[45] 李云开,杨培岭,任树梅,吴显斌.重力滴灌灌水器水力性能及其流道内流体流动机理.农业机械学报.2005,36(10):61-65(EI)[46] 李云开,杨培岭,任树梅.土壤水分与溶质运移机制的分形理论研究进展.水科学进展.2005,16(6):892-899(EI)[47] Yunkai Li,Peiling Yang,Shumei Ren,Tingwu Xu.Eco-environment water rights and its calculating framework in water resources justification of construction projects.Remote Sensing and Modeling of Ecosystems for Sustainability II/SPIE Symposium on Optics & Photonics.2005,5884:1-11(EI)[48] 张宇,李云开*,欧阳志云,刘健国.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生产灰水足迹及其县域尺度变化特征.生态学报.2014,20(35):1-10[49] 周博,李云开*,宋鹏,许振赐.引黄滴灌系统灌水器堵塞的动态变化特征及诱发机制研究.灌溉排水学报.2014,33(Z1):123-128[50] 李云开,冯吉.滴灌灌水器内部水动力学特性测试研究进展.排灌机械工程学报.2013,1(32):86-92[51] 李云开*,杨培岭,刘培斌,林健,李建民,郑凡东,刘澄澄,姜银光.再生水补给永定河生态用水的环境影响及保障关键技术研究.中国水利.2012,5:30-34[52] 冯吉,邹志超,邢伟民,廖人宽,李云开*.都市屋顶绿化草坪草保水剂施用技术及经济效益分析.节水灌溉.2011,11:76-79[53] 焦有权,刘雁征,李仙岳,茅夏健,徐飞鹏,李云开*.微重力滴灌层状土壤入渗特性及湿润模式研究.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1,1:24-26[54] 李云开,杨培岭,许廷武,刘海生,刘耀泽,孙昊苏.滴灌灌水器堵塞的微生物学机理及控制模式研究进展.现代节水高效农业与生态灌区建设(上).2010:792-798[55] 焦有权,刘雁征,高福栋,姜银光,李云开*.温棚膜面雨水集蓄回用滴灌系统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9,11:80-83[56] 李云开,刘世荣,张克强,李军幸.磺胺类药物在农田生态系统中迁移转化过程的研究进展.中国畜牧兽医.2007,12:141-144[57] 李云开,杨培岭,任树梅,王勇.圆柱型灌水器迷宫式流道内部流体流动分析与数值模拟.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2005,20(6):736-743[58] 李云开,杨培岭,任树梅,吴显斌,杨玲.滴头分形流道设计开发平台建设及其关键技术内容.中国水利学会第二届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569-574[59] 李云开,杨培岭,任树梅,邱信蛟.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中生态需水的计算方法.中国水利.2004,11:18-19[60] 李云开,杨培岭,刘洪禄.保水剂农业应用及其效应研究进展.农业工程学报.2002,18(2):182-187[61] 李云开,杨培岭,刘洪禄.SMP-01土壤水分传感器性能测试.农业工程学报.2002,18(4):50-53[62] 李云开,杨培岭,刘洪禄.保水剂在农业上的应用技术与效应.节水灌溉.2002,106(2):12-16 申请发明专利26项,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20项。[1]李云开;周博;王天志;吴乃阳. 国家发明专利:滴灌灌水器附生生物膜模拟培养装置及其应用.2014.专利号:201410105514.3[2]李云开;刘秀娟;王克远;周云鹏;徐飞鹏. 国家发明专利:微纳米气泡加氧滴灌系统及方法.2014.专利号:201410089776.5[3]李云开;王天志;冯吉;裴旖婷.国家发明专利:滴灌系统管壁附生生物膜培养装置及其使用方法.专利号:201410076970.x[4]李云开;冯吉;宋鹏;裴旖婷;张志静.国家发明专利:防止滴灌灌水器堵塞的加酸氯控制方法及系统.2014.201410022695.3[5]李云开;刘秀娟;徐飞鹏;王昕然;张庆龙;贾瑞卿.国家发明专利:一种水肥气一体化滴灌系统及滴灌方法.2014.专利号:201310098954.6[6] 李云开,施泽,张庆龙,徐飞鹏. 国家发明专利:一种温室作物理想调控灌溉系统及灌溉方法. 2014. 专利号:ZL201210535166[7] 李云开,刘中伟,宁兹功,郎琪. 国家发明专利:一种再生水河道减渗的方法. 2014. 专利号:ZL201210477187[8] 李云开,冯吉. 国家发明专利:一种含沙水源滴灌用沉沙池及其优化方法. 2014. 专利号:ZL201210455280[9] 李云开,郎琪,樊晓璇,施泽,唐洋博. 国家发明专利:一种多孔介质生物堵塞模拟测试装置及模拟测试评估方法. 2014. 专利号:201210324287.4[10] 李云开,孙昊苏,冯吉,徐飞鹏. 国家发明专利:一种自清洗抗生物膜堵塞的地表滴灌专用灌水器. 2014. 专利号:ZL201210166732[11] 李云开,孙昊苏,杨培岭,徐飞鹏.国家发明专利:一种可降解型抗堵塞地下滴灌管及制造方法.2013.专利号:ZL201210014996.2[12] 李云开,冯吉.国家发明专利:一种自动反冲洗组合过滤器.2013.专利号:ZL201210001658.5[13] 李云开,吴丹,杨培岭,孙昊苏. 国家发明专利:一种引黄滴灌用片式灌水器.2013.专利号:ZL 201110273140.2[14] 李云开,杨培岭,刘澄澄,李鹏翔,梁名超,毛晓敏.国家发明专利:河湖包气带渗滤性能的模拟调控系统及其方法.2013.专利号:ZL201110216894.4[15] 李云开,张庆龙,徐飞鹏,贾瑞卿.国家发明专利:一种滴灌加氧方法及装置.2013.专利号:ZL201110411130.0[16] 李云开,孙昊苏,杨培岭,刘耀则,吴丹,徐飞鹏,杜少卿,郭文哲.国家发明专利:一种滴灌灌水器抗堵塞性能综合测试装置.2013.专利号:ZL201110121453.6[17] 李云开,刘海生,杨培岭,徐宏兵,刘洪禄,徐飞鹏.国家发明专利:一种滴灌灌水器迷宫流道内流动的全场测试方法.2012.专利号:ZL201010163676.4[18] 李云开;郎琪;杨培岭;任树梅;梁名超;路璐;张庆龙.国家发明专利:一种湿地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模拟监测装置.2012.专利号:201210001634.x[19] 李云开;裴旖婷;吴丹;周博;施泽;杜少卿.国家发明专利:一种滴灌系统灌水器堵塞特性的综合评价方法及测试系统.2011.专利号:201110414418.3[20] 李云开;孙昊苏.国家发明专利:一种叠片式自适应滴灌灌水器及其使用方法.2011.专利号:201110327831.6 [1]“农业化学节水调控关键技术与系列新产品产业化开发及应用”获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3名)[2]“京郊主要果蔬农业化控节水集成技术的试验研究与示范推广”获2007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6名)[3]“智能决策精量灌溉施肥系统研发与应用”获2008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3名)[4]“生态灌区建设的支撑技术体系与综合模式研究及应用”获2012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第4名)[5]“《现代工程项目管理学》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的建设与实践”获2008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第4名)[6]“专业大类招生环境下学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2011年度中国农业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第4名)[7]“现代工程项目管理学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的建设与实践”获2008年度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第5名)[8]“滴灌灌水器迷宫流道内流动特征的DPIV测试及CFD模拟”获第十届北京青年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第1名)[9] 李云开,杨培岭,任树梅,杨玲,吴显斌.“重力滴灌灌水器水力性能及其流道内流体流动机理”一文获中国农业机械学会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2006[10] 杨培岭,李云开,任树梅.“全紊流滴灌灌水器设计开发的思路与方法”一文被评为“中国水利学会2006学术年会优秀论文”.2006[11] 杨培岭,李云开.“北京市农村水管理发展战略研究”获“2006年度北京科协系统优秀调研成果奖三等奖”.2007[12] 李云开,杨培岭,任树梅.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中的生态环境需水理论与计算方法.第八届北京青年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2005[13] 博士学位论文“滴头分形流道设计及其流动特性的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获“2005年度中国农业大学十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1] 2012年获“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 2012年获“第十四届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3] 2012年获“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第六届青年科技奖”[4] 2010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5] 2009年入选北京市优秀人才资助计划[6] 2008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7] 2011年获“2010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科技套餐工程突出贡献专家”称号[8] 2012年获“973计划‘海河流域水循环演变机理与水资源高效利用’项目优秀青年人才”称号

二甲双胍是糖尿病治疗的经典药物,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一药物的来源是山羊豆。 山羊豆如今遍布世界各地,最初被当做牧草被美国政府引进,但人们发现它会使牲畜出现肺水肿、低血压、麻痹等症状甚至死亡,原因是它富含胍类化合物,一种含三个氮原子、碱性极强的小分子化合物,作为蛋白质代谢的产物,它还存在于人的尿液中。 在上个世纪20年代,这种牧草引起德国科学家唐累特的注意。因为,山羊吃了这种牧草后产奶量会增高,但会发生严重低血糖,甚至死亡。受此启发,唐累特从山羊豆中提取出山羊豆碱,经过研究发现它具有明显的治疗糖尿病的作用。山羊豆碱的精确结构是异戊烯胍,这就是二甲双胍最早的雏形。 1927年,法国发表的一些研究发现,给兔和狗注射较高剂量的山羊豆碱,能使他们出现类似低血糖的症状,随后进行的人体试验验证了这一结论。但是,这并未让山羊豆碱成为一款药物,毕竟山羊豆碱容易引起低血糖,而低血糖的风险太高,且本身,这一天然物质不但能降糖,还具有严重的毒性,因此,科学家们只能着手改造这一化合物,另辟蹊径。 胰岛素风靡,让“双胍”生不逢时 在山羊豆碱不适宜作为药物使用的情况下,科学家们以异戊烯胍为基础,源源不断地合成出一系列胍类衍生物。尤其是双胍类化合物,其降糖潜能比胍类更强,安全性也更好,而十烷双胍被发现耐受性和疗效更好,开始应用于临床。 但是,当双胍类化合物还未推向市场之前,问题就来了,双胍类化合物的微弱的光芒完全被同时代诞生的巨星——胰岛素——吞没了。胰岛素是人体内惟一能降低血糖、促进血糖利用的活性物质,糖尿病的病因在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因此使用药物恢复胰岛素水平,促进糖类代谢就成了糖尿病治疗的根本。 在胰岛素发现的最初十几年,人们一度天真地以为糖尿病问题已经完全解决。在这样的潮流下,以二甲双胍为代表的双胍类化合物只得继续隐姓埋名。 回首往事,糖尿病现代奠基人E.P.乔斯林在20世纪20年代的一句话能够解释二甲双胍是多么得不走运:“随着饮食治疗和胰岛素的应用,现今糖尿病治疗得到了明显的改观,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评价其他任何一种新的治疗手段的价值都极其困难。” “三个胍兄弟”的斗争 随着对胰岛素的不断研究,问题也不断显现:严重低血糖发生率高、导致体重增加、使用不便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研究磺胺类药物抗菌作用的同时,人们发现它会引起意外低血糖,这开创了磺脲类口服降糖药的先河,也重新激发了人们在更大范围内研究糖尿病治疗药物的热潮。 来自法国的糖尿病学家让·斯特恩被认为是发现二甲双胍作用的关键人物,他首次进行了二甲双胍的人体研究,并给它取名为”Glucophage”(葡萄糖吞噬者,中文商品名“格华止”),一直沿用至今。 1957年,斯特恩发表了关于二甲双胍的研究论文,但是,几乎同时,关于二甲双胍的兄弟苯乙双胍、丁双胍的研究论文同时发表。 在施贵宝的支持下,二甲双胍以“格华止”的商品名在法国上市,但是,在最初的竞争中,由于二甲双胍的降糖作用较弱,与降糖作用强大的苯乙双胍相比,几乎没有什么竞争力,其应用几乎只限于法国,苯乙双胍在60年代大出风头。 但是,美国科学家逐渐发现苯乙双胍导致乳酸酸中毒的风险高,而这种并发症死亡率较高。70年代末,苯乙双胍几乎完全退出了市场,同属于双胍家族的二甲双胍也受到波及,一度被建议退市,就这样再次陷入被冷落和误解的境地。 对此,斯特恩没有打退堂鼓,仍然坚持进一步探索,随后陆续进行的研究发现,二甲双胍与磺脲类口服降糖药具有完全不同的作用机制——由于分子结构不同,它不会抑制乳酸的释放和氧化,导致的乳酸酸中毒发生率也远远低于它的两个兄弟,只是当时这一顾虑被主观夸大而已。 施贵宝营销得法,格华止加入重磅俱乐部 因为受苯乙双胍乳酸酸中毒的影响,施贵宝打算让格华止在美国上市的想法几乎不可能。 面对质疑,施贵宝并没有放弃,而是坚持进行高风险的临床研究,这就是糖尿病历史上著名的“UKPDS研究”(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正如乔斯林所说,“每个成功药物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试验”,最终帮助二甲双胍走上了2型糖尿病治疗的第一线。 这项研究从1977年开始到1997年结束,之后又随访10年,总共历时30年,不仅是医学史上耗时最长的研究,也是糖尿病治疗领域发展史上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对糖尿病的防治规范和指南的制定具有极大的影响。在这个试验中,二甲双胍强化治疗被首次证实在降低血糖的同时还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这一效应在超重患者中尤为明显。 FDA看到了施贵宝的努力和决心后,在UKPDS研究的一些数据初步发布后,格华止的安全性得到了肯定。最终,格华止的控释剂型于1994年12月29日获得美国FDA的上市批准。 格华止的意思就是“噬糖者”,上市后,为了尽快在专利过期之前取得足够的回报,施贵宝的广告足够大胆:“对所有类型的糖尿病有效”、“长期使用无副作用”、“安全无毒”、“无血管损伤的危险”。这些字眼放在今天足以使人们对生产厂家的江湖位置产生强烈的怀疑,但在当时,这些促销宣传确实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人们渐渐认识到格华止“确实与磺脲类完全不同”,“开辟了糖尿病治疗的一个新方向”。二甲双胍的前景似乎不错。 随着UKPDS研究成果的发布,格华止的销售额迅速上升。2001年,其销售额达到创纪录的27亿美元,增幅达到了42%,处方量超过口服降糖药总处方量的三分之一,成为当时口服降糖药中的首选药物。 如今,二甲双胍已经成为糖尿病治疗的基石,而且也成为糖尿病新药研发的参照基准,对新的口服降糖药物的评价是确认其疗效“不亚于二甲双胍”,虽然要做到这一点就犹如当年二甲双胍从胰岛素和磺脲类的阴影中脱颖而出那么困难。 (生物探索/艾美仕 2015/07/15 )

摘要:乙酰苯胺是磺胺类药物的原料,可用作止痛剂、退热剂和防腐剂。用来制造染料中间体对硝基乙酰苯胺、对硝基苯胺和对苯二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大量用于制造对乙酰氨基苯磺酰氯。乙酰苯胺也用于制硫代乙酰胺。在工业上可作橡胶硫化促进剂、纤维脂涂料的稳定剂、过氧化氢的稳定剂,以及用于合成樟脑等。健康危害:吸入对上呼吸道有刺激性。高剂量摄入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和骨髓增生。反复接触可发生紫绀。对皮肤有刺激性,可致皮炎。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大量接触会引起头昏和面色苍白等症。以苯胺、乙酸酐、乙酸为原料合成乙酰苯胺,考察了乙酸酐用量、乙酸用量、反应时间对乙酰苯胺收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n(苯胺):n(乙酸):n(乙酸酐)=1:2.0:0.2,反应时间为4.5 h。此条件下,乙酰苯胺收率达98.2%~98.4%,纯度达99.58%~99.82%。关键词:乙酰苯胺 苯胺 乙酸酐乙酸 合成 前言:分子式 CH3COC6H4NH2 分子量 135.1652CAS号 103-84-4性质 白色有光泽片状结晶或白色结晶粉末。可燃。无臭。在空气中稳定,呈中性。相对密度1.2190(15/4℃)。熔点114.3℃。沸点304℃。闪点173.9℃。自燃点546℃。微溶于冷水,溶于热水、甲醇、乙醇、乙醚、氯仿、丙酮、甘油和苯等。 用途 用于染料, 医药中间体 毒性 由呼吸和消化系统进入体内,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大量接触会引起头昏和面色苍白等症。大鼠经口LD50为800mg/kg。生产设备应密闭。操作人员应穿戴好防护用具,避免直接接触。下班后用温水沐浴。 包装储运 采用内层塑料袋、外层麻袋或帆布袋包装,每袋净重50kg。贮存在阴凉、干燥、通风处,防火、防潮。用汽车或火车运输均可。按有毒化学品规定贮运。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制备乙酰苯胺的原理和方法2、进一步学习重结晶和纯化固体的操作方法【关键词】乙酰苯胺重结晶 冰醋酸 热过滤有机化学实 验 难 点:乙酰苯胺合成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 乙酰苯胺可以通过苯胺与酰基化试剂如乙酰氯、乙酸酐或冰醋酸作用来制备。乙酰氯、乙酸酐与苯胺反应过于剧烈,不宜在实验室内使用,而冰醋酸与苯胺反应比较平稳,容易控制,且价格也最为便宜,故本实验采用冰醋酸做酰基化试剂。反应式为: 该反应是可逆反应,产率较低,为减少逆反应的发生,得到较高的收率,可曾加乙酸的用量,另外还采用分馏法,控制柱顶温度在105°-110°,不断出去生成的水,有效的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由于苯胺易氧化,加入少量锌粉,防止苯胺在反应过程中氧化纯乙酰苯胺为白色片状结晶,熔点为114°,稍溶于热水、乙醇、乙醚、氯仿、丙酮等溶剂,而难溶于冷水,故可用热水进行重结晶。 三、实验用品 ⒈仪器:50mL圆底烧瓶、50mL锥形瓶、烧杯、分馏柱、热浴漏斗、150℃温度计、 抽滤装置一套。⒉药品:苯胺、冰醋酸、锌粉、活性炭3.实验装置图4.物理常数:苯胺:密度1.022g/ml、沸点184OC乙酸:密度1.05g/ml、沸点118OC 四、实验步骤 1、乙酰苯胺的合成 在50ml圆底烧瓶中加入5ml新蒸馏的苯胺、7.5ml冰醋酸和0.1g锌粉。在圆底烧瓶中安装分馏柱,柱顶装配150℃温度计,安装分馏装置。将圆底烧瓶用电热套加热,保持温度在100-110℃之间约60min,当反应生成的水及部分醋酸被蒸出时,温度计读数会下降,表明反应已经完成,即可停止加热。在搅拌下趁热将反应物倒入100ml冷水中,待反应冷却析出结晶后,抽气过滤,用冷水洗涤,即得粗乙酰苯胺。 2、粗乙酰苯胺的精致 将所得粗乙酰苯胺用50ml的水加热煮沸,待油状物完全溶解后(如不能完全溶解,可补加适量水并记录加水体积),停止加热,稍冷后加活性炭0.1g,搅拌,再继续煮沸5-10min进行脱色,趁热过滤,滤液冷却后有大量的晶体析出,再次抽滤,结晶用少量水洗涤2次,抽干,烘干,得精制的乙酰苯胺。称重,计算产率。 五、注意事项 1、反应所用玻璃仪器必须干燥。2、锌粉的作用是防止苯胺氧化,只要少量即可。加得过多,会出现不溶于水的氢氧化锌。3、反应时分馏温度不能太高,以免大量乙酸蒸出而降低产率。4、重结晶过程中,晶体可能不析出,可用玻璃棒摩擦烧杯壁或加入晶种使晶体析出。5、冰醋酸具有强烈刺激性,要在通风橱内取用。6、切不可在沸腾的溶液中加入活性炭,以免引起暴沸。 六、注释1、久置的苯胺因为氧化而颜色较深,使用前要重新蒸馏。因为苯胺的沸点较高,蒸馏时选用空气冷凝管冷凝,或采用减压蒸馏。2、若让反应液冷摘要:乙酰苯胺是磺胺类药物的原料,可用作止痛剂、退热剂和防腐剂。用来制造染料中间体对硝基乙酰苯胺、对硝基苯胺和对苯二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大量用于制造对乙酰氨基苯磺酰氯。乙酰苯胺也用于制硫代乙酰胺。在工业上可作橡胶硫化促进剂、纤维脂涂料的稳定剂、过氧化氢的稳定剂,以及用于合成樟脑等。健康危害:吸入对上呼吸道有刺激性。高剂量摄入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和骨髓增生。反复接触可发生紫绀。对皮肤有刺激性,可致皮炎。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大量接触会引起头昏和面色苍白等症。以苯胺、乙酸酐、乙酸为原料合成乙酰苯胺,考察了乙酸酐用量、乙酸用量、反应时间对乙酰苯胺收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n(苯胺):n(乙酸):n(乙酸酐)=1:2.0:0.2,反应时间为4.5 h。此条件下,乙酰苯胺收率达98.2%~98.4%,纯度达99.58%~99.82%。关键词:乙酰苯胺 苯胺 乙酸酐乙酸 合成 前言:分子式 CH3COC6H4NH2 分子量 135.1652CAS号 103-84-4性质 白色有光泽片状结晶或白色结晶粉末。可燃。无臭。在空气中稳定,呈中性。相对密度1.2190(15/4℃)。熔点114.3℃。沸点304℃。闪点173.9℃。自燃点546℃。微溶于冷水,溶于热水、甲醇、乙醇、乙醚、氯仿、丙酮、甘油和苯等。 用途 用于染料, 医药中间体 毒性 由呼吸和消化系统进入体内,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大量接触会引起头昏和面色苍白等症。大鼠经口LD50为800mg/kg。生产设备应密闭。操作人员应穿戴好防护用具,避免直接接触。下班后用温水沐浴。 包装储运 采用内层塑料袋、外层麻袋或帆布袋包装,每袋净重50kg。贮存在阴凉、干燥、通风处,防火、防潮。用汽车或火车运输均可。按有毒化学品规定贮运。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制备乙酰苯胺的原理和方法2、进一步学习重结晶和纯化固体的操作方法【关键词】乙酰苯胺重结晶 冰醋酸 热过滤有机化学实 验 难 点:乙酰苯胺合成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 乙酰苯胺可以通过苯胺与酰基化试剂如乙酰氯、乙酸酐或冰醋酸作用来制备。乙酰氯、乙酸酐与苯胺反应过于剧烈,不宜在实验室内使用,而冰醋酸与苯胺反应比较平稳,容易控制,且价格也最为便宜,故本实验采用冰醋酸做酰基化试剂。反应式为: 该反应是可逆反应,产率较低,为减少逆反应的发生,得到较高的收率,可曾加乙酸的用量,另外还采用分馏法,控制柱顶温度在105°-110°,不断出去生成的水,有效的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由于苯胺易氧化,加入少量锌粉,防止苯胺在反应过程中氧化纯乙酰苯胺为白色片状结晶,熔点为114°,稍溶于热水、乙醇、乙醚、氯仿、丙酮等溶剂,而难溶于冷水,故可用热水进行重结晶。 三、实验用品 ⒈仪器:50mL圆底烧瓶、50mL锥形瓶、烧杯、分馏柱、热浴漏斗、150℃温度计、 抽滤装置一套。⒉药品:苯胺、冰醋酸、锌粉、活性炭3.实验装置图4.物理常数:苯胺:密度1.022g/ml、沸点184OC乙酸:密度1.05g/ml、沸点118OC 四、实验步骤 1、乙酰苯胺的合成 在50ml圆底烧瓶中加入5ml新蒸馏的苯胺、7.5ml冰醋酸和0.1g锌粉。在圆底烧瓶中安装分馏柱,柱顶装配150℃温度计,安装分馏装置。将圆底烧瓶用电热套加热,保持温度在100-110℃之间约60min,当反应生成的水及部分醋酸被蒸出时,温度计读数会下降,表明反应已经完成,即可停止加热。在搅拌下趁热将反应物倒入100ml冷水中,待反应冷却析出结晶后,抽气过滤,用冷水洗涤,即得粗乙酰苯胺。 2、粗乙酰苯胺的精致 将所得粗乙酰苯胺用50ml的水加热煮沸,待油状物完全溶解后(如不能完全溶解,可补加适量水并记录加水体积),停止加热,稍冷后加活性炭0.1g,搅拌,再继续煮沸5-10min进行脱色,趁热过滤,滤液冷却后有大量的晶体析出,再次抽滤,结晶用少量水洗涤2次,抽干,烘干,得精制的乙酰苯胺。称重,计算产率。 五、注意事项 1、反应所用玻璃仪器必须干燥。2、锌粉的作用是防止苯胺氧化,只要少量即可。加得过多,会出现不溶于水的氢氧化锌。3、反应时分馏温度不能太高,以免大量乙酸蒸出而降低产率。4、重结晶过程中,晶体可能不析出,可用玻璃棒摩擦烧杯壁或加入晶种使晶体析出。5、冰醋酸具有强烈刺激性,要在通风橱内取用。6、切不可在沸腾的溶液中加入活性炭,以免引起暴沸。 六、注释1、久置的苯胺因为氧化而颜色较深,使用前要重新蒸馏。因为苯胺的沸点较高,蒸馏时选用空气冷凝管冷凝,或采用减压蒸馏。2、若让反应液冷却,则乙酰苯胺固体析出,沾在烧瓶壁上不易倒出。3、趁热过滤时,也可采用抽滤装置。但布氏漏斗和吸滤瓶一定要预热。滤纸大小要合适,抽滤过程要快,避免产品在布氏漏斗中结晶。却,则乙酰苯胺固体析出,沾在烧瓶壁上不易倒出。3、趁热过滤时,也可采用抽滤装置。但布氏漏斗和吸滤瓶一定要预热。滤纸大小要合适,抽滤过程要快,避免产品在布氏漏斗中结晶。

  • 索引序列
  • 内酰胺类药物的合成论文参考文献
  • 生物法生产烟酰胺论文参考文献
  • 聚丙烯酰胺论文参考文献
  • 烟酰胺论文文献
  • 磺胺类药物的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