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梁祝英语论文参考文献

梁祝英语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梁祝英语论文参考文献

英语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在学习和工作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英语教学论文参考文献,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戴维 洛奇 小说的艺术 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

高奋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源与流 宁波:宁波出版社,2000

侯维瑞 现代英国小说史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

胡经之,王岳川主编 文艺学美学法论 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

黄晋凯主编 荒诞派戏剧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霍夫曼 佛洛伊德主义与文学思想 王宁译 北京:三联书店,1987

拉曼 塞尔顿编 文学批评理论 刘象愚,陈永国等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霍纳 韦勒克 近代文学批评史(第4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李维屏 英美现代主义文学概观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柳鸣九编选 新小说派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吕同六主编 20世纪世界小说理论经典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

罗伯特 斯皮勒 美国文学的周期——历史评论专集 王长荣译 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1990

罗德 霍顿 美国文学思想背景 房炜等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梅佛里德曼 意识流,文学手法研究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米兰 昆德拉 小说的艺术 孟湄译 北京:三联书店,1995

史志康主编 美国文学背景概观上海: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1998

徐葆耕 西方文学 心灵历史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殷企平 小说艺术管窥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

包惠南,包昂编.实用文化翻译学.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0

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

陈福康 中国译学理论史北稿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陈延佑 英文汉译技巧 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0

陈文伯 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 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

崔永禄 文学翻译佳作对比赏析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单其昌 汉英翻译技巧 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0

杜成南,文军主编 中国当代翻译百论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4

方梦之 翻译新论与实践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冯庆华 实用翻译教程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辜正坤 中西诗鉴赏与翻译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郭建中编 文化与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黄龙 翻译技巧指导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黄龙 翻译学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

姜治文,文军编著 翻译批评论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9

金堤 等效翻译探索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居祖纯 汉英语篇翻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孔惠怡,扬承淑 亚洲翻译传统与现代动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孔惠怡 翻译 文学 文化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1]霍叶敏.小学英语课后作业的有效布置之我见[J].学周刊,2016,11:197-198.

[2]陈庆华,魏茂玲.小学英语教学中导学案的运用[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6,01:123-124+127.

[3]毛新.小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方法管窥[J].华夏教师,2016,02:65.

[4]汪慧.小学英语课堂提问艺术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3:106-107.

[5]高建霞.小学英语课堂创新教学浅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6,08:103.

[6]赵玉鑫.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及反思[J].中国校外教育,2016,08:108.

[7]季娟.小学英语课堂生命化教学的缺失与重构[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03:55-56.

[8]刘娜.情感因素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6,01:49-51.

[9]吕硕.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英语口语交际能力[J].学周刊,2016,30:182-183.

[10]沈青.小学英语形象联想教学法的实施[J].基础教育研究,2016,10:67.

[11]金文雅.浅谈“微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6,29:103.

[12]程方.网络环境下小学英语的模式构建[J].校园英语,2016,10:135.

[13]张春燕.新课改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策略[J].校园英语,2016,10:202.

[14]李安萍.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小学英语教学研究[J].校园英语,2016,12:90.

[15]王朝梅.小学英语歌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J].校园英语,2016,12:107-108.

[16]张敏.小学英语教学中听力教学“盲区”的突破[J].疯狂英语(教学版),2016,03:105-106.

[17]黄琳.小学英语绘本阅读教学实践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08:129.

[18]韩立霞.小学英语教学中“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J].英语画刊(高级版),2016,04:33.

[19]王赫微.小学英语课堂分级阅读教学应用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6,14:95.

[20]张琪.小学英语教学中激发阅读兴趣的探索[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05:43.

[21]李爱平.在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中做好学困生转变工作[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07:79-80.

[22]陈金业.构建小学英语快乐课堂初探[J].学周刊,2016,21:229-230.

[23]盛敏.小学英语各板块预习模式的探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6,08:73-74.

[24]梁君玉.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的现状和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6,10:171.

1.柯东霞(2005).交流与互动一一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主旋律.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

2.曹逸韵(2012).浅析二语习得研究中的`输入假说与互动假说.《琼州学院学报》(4).

3.付凤文(2000).分阶段听力教学.《国外外语教学》(2).

4.方子纯(2006).语篇宏观结构分析与听力教学.《外语电化教学》(8).

5.卢仁顺(2002).“输出假设”研究对我国英语教学的启示.《外语与外语教学》(4).

6.陈丽清(2010).新的英语教学模式--民主与互动性教学.《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

7.梁岁林(2004).图式理论下的听力课新型教学模式的运用.《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

8.董明(2004).大学英语课堂“生生互动”模式初探.《外语与外语教学》(5).

9.金海玉(2012).浅析语言输入、互动、输出假说与二语习得的关系.《海外英语》(18).

10.方申萍(2000).第二语言听力理解中的学习策略培训.《国外外语教学》(4).

11.沈昌洪.刘喜文.季忠民(2010).《第二语言习得导论》(英文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2.宫力(2010).《交互式语言教学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3.顾伟勤(2010).论“互动假说”的发展与局限.《外语学刊》(5).

14.何培芬(2003).解码理论在大学英语听力中的应用.《外语电化教学》(12).

15.李慧敏(2006).从图式理论看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版)(8).

16.刘玉红(2010).英语课堂教学生生互动模式管窥.《教学与管理》(9).

17.李燕.贾放(2001).“互动假说”与语言课堂教学互动策略及效用研究.《语言文字应用》(S1).

18.吕玉明(2000).改进听力教学的三个环节.《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S2).

19.穆育凤(2002).《新视野大学英语》教学中课堂互动环节的设计.《外语电化教学》⑵.

20.邱采真(2002).试论互动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5).

[1]费巧莲.激情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05:72.

[2]李征娅.舞台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英语教师,2016,06:78-80.

[3]李莉.夸张手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教育现代化,2016,09:272-274.

[4]李彦子.浅谈小学英语课堂变革[J].亚太教育,2016,01:40.

[5]何轶君.PBL模式对小学英语自我效能的影响[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6,01:110-111.

[6]王东芳.如何让“动”成为小学英语课堂的主旋律[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2:68.

[7]韩笑.绿色背景下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探析[J].生物技术世界,2016,02:244.

[8]宋丽敏.互联网+背景下小学英语未来课堂探微[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01:120-121.

[9]杨进.小学英语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策略研究[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6,01:20-23.

[10]刘妲治.小学英语开展对话教学的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6,02:267-268.

[11]路亚涵.浅谈小学英语教育中的创造教育[J].教育现代化,2016,01:228-229.

[12]完玛草.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6,04:179.

[13]王秀国.小学英语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6,02:166.

[14]王思佳.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1:101+112.

[15]刘思瑶.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03:56-57.

[16]王凤英.浅谈小学英语两级分化的成因以及改进方法[J].才智,2016,04:193.

[17]沈丽萍.浅谈小学低年级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1:63.

[18]岳凌云.小学英语口语有效教学的设计[J].中国校外教育,2016,03:85.

[19]周海玲.浅谈小学英语教材插图资源的有效开发[J].中国校外教育,2016,05:98.

[20]卢林,张传福.论赏识教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实施[J].学周刊,2016,10:146-147.

英语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的正文注释格式范文

英语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的正文注释格式范文

英语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注释格式范文

英语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注释格式范文

正文中的注释和参考文献是论文格式最为重要的部分,请论文作者逐条仔细阅读。建议先做好参考文献格式,再对照格式要求作夹注。

分脚注和夹注两种,。

1)脚注

正文内容如有需作出特别说明或解释之处以脚注的形式处理,编号格式设置为“○1,○2,○3…”,编号方式设置为“每页重新编号”,脚注会自动出现在当页正文下。字体采用默认值(小五号)。

2)夹注

对论文中的直接引用或间接引用部分所依据的文献以夹注的形式标出。夹注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作者姓氏未在引文中出现,则夹注用括号标出作者姓氏,空一格字母再标出引文页码。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中文作者用全名。

引用一位作者

“Time is no longer felt as an objective, causal progression with clearly marked-out differences between periods…” (Frank 20)

As the British novelist-critic Christine Brooke-Rose has put it, the novelists now have nothing new to tell since what should be told have been told altogether (Yin Qiping 33-35) .

引用两位作者

Medieval Europe was a place both of “raids, pillages, slavery, and extortion” and of “traveling merchants, monetary exchange, towns if not cities, and active markets in gain” (Townsend & Waugh 10-16).

作者有三个以上,

则在第一位作者的姓氏后写上et al.以示其余姓氏的省略,或列上全部姓氏,夹注中的形式应与参考文献中的形式保持一致。

Modern Literary studies have their origin in classic studies (Graff et al. 19-35).

Modern Literary studies have their origin in classic studies (Graff, Goldberger, & Tarule 15-20).

同姓作者

还需加名的开头字母予以区分,如:

Although some medical ethicists claim that cloning will lead to designer children (R. Miller 12), others note that the advantages for medical research outweigh this consideration (A. Miller 46).

文本中不指名列举持某一观点的'作者

Others hold the opposite point of view (e.g., Jakobson 9;Waugh 34)

作者姓氏在引文中出现,则只需用括号标出引文页码

Graff defines his recent book, Professing Literature, as “a history of academic literary stud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10).

如在引文中提及整个文献及作者姓氏(不必夹注,但参考文献中要注明相关出版信息)

Slade’s revision of Form and Style incorporates changes made in the 1995 edition of the MLA Handbook.

集体作者如果组织名称太长,第一次提及时可采用全称后加注缩略

The annual report revealed substantial progress in fundraising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12, hereafter AMNH).

以后直接用缩略形式做夹注

The report surveys the major problems in fundraising (AMNH 15).

引用多卷本中的一卷

Between the years 1945 and 1972, the political party system in the United States underwent profound changes (Schlesinger, vol. 4).

Schlesinger pointed out the profound changes the political party system in the United States underwent between 1945 and 1972 (4: 98-104).

引文出自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献

引用同一作者的两篇以上的文献, 可以分别以文献名全名(如果文献全名简短的话)或文献名的缩略形式(如果文献全名较长的话)注释。

文本中未出现引文作者姓氏,也未出现文献名的,夹注用括号标出作者姓氏,姓氏后加逗号,空一格字母标出带下划线的该作者的书名,书名后空一格字母标出引文页码,如:

Shakespeare’s King Lear has been called a “comedy of the grotesque” (Frye, The Anatomy of Criticism 237).

文本中出现作者姓氏的,夹注用括号标出带下划线的该作者的书名,空一格字母再标出引文页码,如:

Shaughnessy points out that “the beginning writer does not know how writers behave” (Errors 79).

若引文出自杂志,则把文章名放在双引号内,空一格字母再标出引文页码,如:

Teachers applauded Shaughnessy’s assertion that “teaching them [beginning writers] to write well is not only suitable but challenging work for those who would be teachers and scholars in a democracy” (“Diving In” 68).

文本中既出现作者姓氏又出现该作者的书名或文章名,则只需标出引文页码

In The Age of Voltaire, the Durants portray eighteenth-century England as a minor force in the world of music and art (214-48).

一个夹注中涉及一篇以上文献

(Lauter 34; Crane 98)

...as has been discussed elsewhere (Burke 3; Dewey 21).

转引

Edmund Burke was an “extraordinary man” (Johnson qtd. in Boswell 2: 450)

Samuel Johnson admitted that Edmund Burke was an “extraordinary man” (qtd. in Boswell 2: 450)

引文来自于中文作者(对“孔子”等已有英文译名的必须使用标准译名,如Confucius 33; Mencius 22-25)

(Hu Zhuanglin 33)

(Zhu Xianzhi & Lin Chongde 89)

(Xu Guozhang et al. 33-35)

(Confucius 33)

短引文 (四行以内或诗歌三行以内)

引文须加双引号,括号内提供作者、页码(诗歌的话提供诗行)信息,标点符号在括号之后。如果问号、感叹号若是引文的一部分,则须放在引言内,否则,也放在括号之后。

According to some, dreams express "profound aspects of personality" (Foulkes 184), though others disagree.

According to Foulkes's study, dreams may express "profound aspects of personality" (184).

Is it possible that dreams may express "profound aspects of personality" (Foulkes 184)?

诗行与诗行之间用“/”隔开,如:

Cullen concludes, "Of all the things that happened there/ That's all I remember" (11-12).

长引文

如果引文较长,超过4行,拟另起一行,不加引号,左边缩进10个英文字母, 夹注紧随引文末尾,句点应放在引用括号之前。

At the conclusion of Lord of the Flies, Ralph and the other boys realize the horror of their actions:

The tears began to flow and sobs shook him. He gave himself up to them now for the first time on the island; great, shuddering spasms of grief that seemed to wrench his whole body. His voice rose under the black smoke before the burning wreckage of the island; and infected by that emotion, the other little boys began to shake and sob too. (186)

引文为两段或两段以上,或引文来自诗歌,或引文来自剧本,或引文附带译文,详细说明分别参考《MLA科研论文写作规范》82页;83-84页;85页;93页。注意引文来自诗歌等韵文时,可以篇次和行次代替夹注中的页码;引文来自剧本等文献时,以幕次、场次和行次代替页码。

引文中的添加与省略

在添加的词两头加“[ ]”。

Jan Harold Brunvand, in an essay on urban legends, states: “some individuals [who retell urban legends] make a point of learning every rumor or tale” (78).

在省略的此处用省略号“…”代替,省略号前后各空一字母。

In an essay on urban legends, Jan Harold Brunvand notes that “some individuals make a point of learning every recent rumor or tale ... and in a short time a lively exchange of details occurs” (78).

词典词条

将词条在双引号中列出,后加 “def.”,空一字母后再加页码。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Hous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study” means “application of the mind to the acquisition of knowledge, as by reading, investigation, or reflection” (“Study,” def. 1888).

5. 关于参考文献

说明:

1)参考文献部分以Times New Roman小四号正体加粗居中标明“Works Cited”列在正文后(或尾注后),另页书写。“Works Cited”与第一个参考文献之间空一行。不得罗列同正文没有直接关系的文献,参考文献条目与引文夹注要对应。外文文献排列在前,以姓氏的首字母为序排列,中文文献排列在后,以姓氏的拼音为序排列。每条文献顶格写,回行时英文空5个字母,中文空两格。

2) 建议论文作者多使用英文原版图书和学术期刊文献。引用英文原版图书和学术期刊文献至少2本(篇)以上。

4)主要作者(编者、译者)采用姓在前,名在后的形式,作者姓与名之间用逗号分隔(中文姓名不用分隔);2人以内全部写上,第2 者起姓名按正常顺序,两个主要作者(编者、译者)之间英语的加“&”、中文的加 “、”三个主要作者(编者、译者)以上只写第一人再加“et al.”或“等”(中文)。

5)英文图书、期刊、报纸一律使用斜体,如果图书中包含作品名,作品名使用正体。例如:

Parkes, Adam. Kazuo Ishiguro’s The Remains of the Day. New York & London: Continuum, 2001.

6)中文图书等采用汉英对照形式,以便正文中统一按照英文模式(格式同英文文献)做夹注,列中文图书、期刊、报纸一律使用书名号,作者与作者之间用“、”号,英 语文 献中的句点在中文文献中用宋体字体下的逗号代替、冒号也要是宋体字体下的冒号,且汉字之间或标点与汉字之间没有空格。中文文献的英文模式须加“[ ]”,下面参考文献格式不再赘述。例如:

王守仁、方杰,《英国文学简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

[Wang Shouren & Fang Jie. A Concise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6.]

7)除了版本研究(如翻译版本对照研究)之外,不宜将同一本书的英文版本和中文版本同时列为参考文献。英 语文 学论文作者必须使用所研究作品的英文版本。

8) 非单行本短篇小说一般应参照文章格式处理,例如:

Joyce, James. “Araby.” Dubliners. London: Penguin, 1967.

根据学术堂的了解,参考文献是英语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编辑加工和重要内容。接下来就为大家介绍英语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要求,欢迎阅读。I.文内引用(一)直接引用1.引用中的省略原始资料的引用:在正文中直接引用时,应给出作者、年份,并用带括号的数字标出页码。若有任何资料省略,使用英文时,应用3个省略号在句中标出(…),中文用6个(……);若两句间的资料省略,英文应用4个省略号标出(‥‥),中文用6个(……)。若要在直接引用插入自己的解释,应使用方括号[ ]。若在资料中有什么错误拼写、错误语法或标点错误会使读者糊涂,应在引用后立即插入[sic],中文用[原文如此]。下面是一些示例:例一:The DSM IV defines the disorder [dysthymic] as being in a chronically depressed mood that occurs for "most of the day more days than not for at least two years (Criterion A) .... In children, the mood may be irritable rather than depressed, and the required minimum duration is only one year" (APA, 1994, p. 345).例二:Issac (1995) states that bipolar disorder "is not only uncommon but may be the most diagnostic entity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similar settings .... and may be the most common diagnosis in adolescents who are court-remanded to such settings" (p.275).2.大段落引用当中文引用超过160字时,不使用引号,而使用“块”的形式(引用起于新的一行,首行缩进4个空格,两端对齐,之后每行都缩进)。当英文引用超过40字时,不使用引号,而使用“块”的形式(引用起于新的一行,首行缩进5个空格,左对齐,之后每行都缩进)。Elkind (1978) states:In general, our findings support Piaget's view that perceptionsas well as intelligence are neither entirely inborn nor entirely innate but are rather progressively constructed through the gradual development of perceptual regulations. The chapter has also attempted to demonstrate the applicability of Piaget's theory to practical issues by summarizing some research growing out of an analysis of beginning reading. (p.183)(二)间接引用1.基本格式同作者在同一段中重复被引用时,第一次必须写出日期,第二次以后则日期可省略。a.英文文献:In a recent study of reaction times, Walker (2000) described the method…Walker also found…。b.中文文献:李福印(2004)提出概念隐喻的重要性,…;李福印同时建议…。2. 单一作者a. 英文文献:姓氏(出版或发表年代)或(姓氏,出版或发表年代)。例如:Porter (2001)…或…(Porter, 2001)。b. 中文文献:姓名(出版或发表年代)或(姓名,出版或发表年代)。例如:杨惠中(2011)…或…(杨惠中,2011)。3.两个作者英文引用时,在圆括号内使用两名作者的姓氏,并使用“&”来连接,在正文中,使用“and”连接两名作者。中文引用时,在圆括号内使用两名作者的姓名,并用顿号“、”来连接,在正文中,使用 “和”、“与”、“及”等字连接两名作者。例如:(Smith & Jones, 1994), or Smith and Jones (1994) found....In 1994 Smith and Jones researched.... Always cite both names in text.陈国华和田兵(2008)认为…或…(陈国华、田兵,2008)4.三至五个作者英文第一次引用参考资料时,列出所有的作者的姓氏,除最后一名作者之前在正文中使用逗号加“and”、在圆括号内使用逗号加“&”连接外,之前的其他作者之间使用逗号“,”;之后引用时,英文用第一个作者的姓随之以“et al.”。中文第一次引用参考资料时,列出所有作者的姓名,除最后两名作者之间用“和”连接外,之前的其他作者之间使用顿号“、”;之后引用时,用第一名作者加“等”字。例如:Strasburger, Jorgensen, and Randles (1996) found differences.... (第一次使用).Strasburger et al. (1996) also created tests.... (在段落中第二次使用).Starsburger et al. found discrepancies.... (在同一段落中再次使用,此时省略年份).卫乃兴、李文中与濮建忠(2005)指出…或…(卫乃兴、李文中、濮建忠,2005)。(第一次使用)卫乃兴等(2005)指出…或…(卫乃兴等,2005)。(第二次使用)5.六个作者及以上使用英文时,只用第一个人的姓氏加“et al.”;使用中文时,只列出第一名作者的姓名,再加上“等”。例如:Pouliquen et al. (2003)……或……(Pouliquen et al., 2003)王洪俊等(2007)…或…(王洪俊等,2007)6.团体作者使用中文时,第一次用全称,比如,(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首师大教科院],2001);之后可以用简称,比如,首师大教科院(2001)的调查表明……。使用英文时,第一次引用时,拼出团体,比如,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NIMH], 1996);以后用团体缩写加年份表示,比如,The NIMH (1996) examined....。7.没有作者的文献当一部作品没有作者时,在文中引用参考文献目录单中的前几个字(通常是标题)和年份。比如,一项关于成年人抑郁症的调查(“Study Finds”, 1997)报告……。当某作品的作者列为“Anonymous”、中文使用“匿名”或“无名氏”时,英文引用时用“Anonymous”加逗号及年份,即(Anonymous, 1997),中文用“匿名”加逗号及年份,即(匿名,1997)。8.英文文献作者姓氏相同英文文献作者姓氏相同时,相同姓氏之作者于论文中引用时均引用全名,以避免混淆。例如:R. D. Luce (1995) and G. E. Luce (1988)…。9.多篇文献a. 多篇文献,同一作者若一作者有多篇你想引用的文献,只需用逗号“,”来区隔作品的发表年份(最早到最晚依序排列)。若多篇文献在同一年内发表,请在年份后面加上a、b、c……等标注。(按:abc的使用需与参考文献部分有所对应,而这些文献的编排以标题名称的字母来决定。)例如:1)A recent study found a possible genetic cause of alcoholism (Pauling, 2004, 2005a, 2005b).2)Pauling (2004, 2005a, 2005b) conducted a study that discovered a possible genetic cause of alcoholismb.多篇文献,多位作者文献依姓氏字母(笔画)、出版年代等顺序排列,不同作者之间用分号“;”分开,相同作者不同年代之文献用逗号“,” 分开。例如:…(Pautler, 1992; Razik & Swanson, 1993a, 1993b)。例如:…(董伟,2010;周音,2011a,2011b)。

梁祝论文参考文献

哦,你要研究吗?上网看两篇文章就可以了,那个曲子没有那么深吧

传说梁山伯确有其人,但祝英台没有梁山伯是一个清官,自古有女侠伴清官的说法梁山伯死后,当地正好有个英台女侠墓,于是当地百姓将梁山伯与英台女侠墓合并

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个人,有资料这样记载: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两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侠女,劫富济贫,曾三去马太守家盗银,最后中马之子马文才埋伏死于乱刀之下。百姓将其厚葬并在坟前立碑,正面刻“祝英台女侠之墓”,背面详记其事。年久,该碑下沉于地下。梁为浙江宁波府银县县官,清正廉洁,中年丧妻,无子,死后入葬时刨出祝之墓碑,众惋惜之余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为梁择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为梁,红者为祝 .目前有关梁祝的主要考古发现和史料记载: (1)据魏晋史学家考证,“梁祝”故事发源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马乡镇,故里遗址现有梁祝墓、梁庄、祝庄、马庄、红罗山书院、鸳鸯池、十八里相送故道、曹桥(草桥)及梁祝师父葬地邹佟墓等。 (2)在古邹邑西邻微山湖北岸的马坡村,有一立于明代正德年间的墓碑,墓碑历经淤积长期深埋,直到1995年才被发掘出来。这是全国现有九处梁祝墓中,惟一的一块墓碑,全文843个字,与神话传说戏曲截然不同,不仅载明了二人合葬的地方,还点明了地方官员指令二人合葬的原因。根据碑文记载得知,作为独生女的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到邹城峄山求学读书,自九曲村过吴桥东遇梁山伯,二人偕同,峄山授业,昼则同窗,夜则同寝,三年衣不解,可谓笃信好学者。一日英台思乡回家,山伯得知真相,往其门拜访,别后不一载,疾终于家,葬于吴桥东(据邹县志载此桥在明隆庆年间被淹没),英台眼见马家迎亲将至,苦思山伯,情深意切,遂舍身取义,悲伤而死,乡党士夫谓其令节,从葬山伯之墓。 根据碑文记载和实地考察,传说中的梁祝故事原地为济宁市。其理由是:在时间上马坡石碑是记录梁祝故事最早的。不要说该碑根据外纪所记,即便是立于正德十一年,也大大早于晚清时期的《宁波府志》、《宜兴志》;从地理方位来看符合实际,梁祝合葬墓位于马坡村西南,距北面祝英台所在的九曲村约三公里,而距东南梁山伯所在的薄梁村约十公里,如果祝英台到峄山求学过吴桥与山伯相遇是合情合理的。 (3)江苏宜兴的梁祝文化研究者长路晓农则认为,从历史记载看,梁祝故事的文字记载最早在宜兴。江苏学术界、史志界、旅游界的多位专家认为:从宋咸淳《毗陵志》至明代冯梦龙的传奇小说中,都有大量文字及其他证据显示,梁山伯和祝英台系宜兴人氏。 (4)梁祝文化研究专家、宁波市鄞州区文联主席麻承照说,根据他对《鄞州县志》的研究,梁山伯应是鄞州人,祝英台应是上虞人。 (5)其实,“梁祝”的故事在宁波与汝南有着不同的版本。汝南传说:在晋代,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3年,却未能看出祝英台是女儿身,后来祝英台被许配马家。梁山伯求婚不成,一病不起,临死前,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台婚轿经过的路边,让自己看到祝英台出嫁,祝英台得知后,身穿孝服出嫁,轿子经过梁山伯坟时,下轿拜祭撞死在柳树前。宁波传说:梁山伯是晋代鄞州县令,是个清廉的好官,由于得罪了权贵,被残害致死,老百姓为他修了一座大墓。而祝英台是明代来自上虞的侠女,劫富济贫,后来被权贵杀害。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他们,就把两个人合葬在一起,结“阴婚”。两个传说分别在两地找到了考古证据。在汝南县,至今留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墓,分列于马庄乡古官道两侧,出土的墓墙证明两座均为晋代墓。梁山伯与祝英台并没有订婚,二人不可能合葬,这种分葬墓符合当时的风俗习惯。而在宁波,至今留有梁祝二人合葬墓。 (6)梁祝传说产生于晋朝。现存最早的文字材料是初唐梁载言所撰的《十道四蕃志》。到了晚唐,张读所撰的《宣室志》作了文学性渲染,可见其大致轮廓:“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友,方知其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逢裂陷,祝氏遂并葬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 (7)现存较早、也较完整的是宋代明州(今宁波)知府李茂诚的《义忠王庙记》,文中说梁山伯生于公元352年农历三月初一,死于373年农历八月十六,终年21岁,未曾婚配;祝英台出嫁在374年暮春;梁山伯庙(又名“义忠王庙”)修建于397年。如记载可靠,“梁祝传说”当产生在公元374年至397年这20多年内,完全形成则在宋代到清末。此后比较重要的文献记载,还有明代冯梦龙的《李秀卿义结黄贞女》,清代邵金彪的《祝英台小传》,后者出现了化蝶的结局。 (8)1997年7月,宁波的梁山伯庙出土一座晋代墓葬,墓的位置、规格和随葬器物与志书记载的梁山伯鄞县县令身份和埋葬地相吻合,被认为是可信的实物资料。 (9)20世纪50年代,著名作家张恨水在创作长篇小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曾根据民间传说,考证出10处起源地:浙江宁波、江苏宜兴、山东曲阜、甘肃清水、安徽舒城、河北河间、山东嘉祥、江苏江都、山西蒲州、江苏苏州。 (10)有关梁祝的古迹,目前已发现17处包括读书处6个,坟墓10处,庙1座。专家普遍认为,梁祝读书处是受梁祝传说的影响后形成的,不能反证其源头。 不同的版本】 虽然“梁祝”传说人们耳熟能详,但很少有人知道,“梁祝”故里究竟在哪儿,全国究竟有多少种“梁祝”版本。据中国民俗协会有关人员介绍,全国大约有10多个地方自称“梁祝”故里,在联合申报“世遗”的几处,关于“梁祝”,也是各说各的故事。 (1)鄞州版本:金代县令与明朝侠女结“阴亲” 在浙江宁波,相传梁山伯是金代鄞州县令,是个清官,由于得罪权贵,被人残害致死,百姓为他修了一座大墓。而祝英台则是明代上虞的侠女,劫富济贫,后来被权贵杀害。为了纪念他们,当地将两人合葬,算结了阴婚。鄞州现存梁祝合葬墓、梁祝故居。那里流传着一句老话,“若要夫妇同到老,梁山伯庙到一到”。 (2)上虞版本:祝家村是祝英台故乡 传说祝氏祖先原籍山西太原,南迁到此定居,原在上虞县城教书为业,子孙移居上虞各地。我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唱词就写上了“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一个祝英台,才貌双全……”据载,祝家村中原有一座规模较大的宅院,后因战争被毁,住宅面积约有500平方米,还有花园遗址。村边有一个湖叫“千金湖”,有两人合抱的金桂、银桂,还有云柏、石榴等古树。还有祠堂及石碑,记录着祝氏历史。 (3) 杭州版本:梁祝在万松书院同窗共读 越剧《梁祝》中,有一段“草桥结拜”唱词,说的是梁山伯与女扮男装的祝英台在赴省城杭州读书途中相遇,互认知己,便在“草桥”结拜“兄弟”,指的便是杭州东城望江门旁的草桥亭。而相传梁祝同窗共读之地,则是西湖上的万松书院,故而,百姓又将此地称为梁祝书院。它的前身为报恩寺,明弘治十一年改建为万松书院,崇祯年间书院被毁。清康熙后,改辟为敷文书院。 (4)宜兴版本:化蝶传说根深蒂固 宜兴最早记述梁祝故事的是《善权寺记》,始记于齐建元二年(公元480年),称祝英台旧宅在宜兴善权寺位置,梁祝自小一起读书,后又到齐鲁、东吴等地游学访友,逐渐产生感情。梁祝传说在宜兴均有记载,“化蝶”情节亦在宜兴形成,为国内学术界认可。宜兴现有“祝家庄”、“梁家庄”等地名、遗址,还有观音堂、荷花池、双井、九里亭等“十八相送”遗址。宜兴俗定农历三月廿八为“观蝶节”,用“梁山伯”“祝英台”为蝴蝶命名。 (5) 济宁版本:士大夫们为梁祝修合葬墓 济宁市微山县马坡乡有“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为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重修梁祝墓、祠时所立。碑文记载祝英台家居济宁九曲村,其父祝员外因没有儿子,十分苦恼。祝英台是为解父忧才女扮男装求学。梁祝二人同窗3年,梁山伯病逝家中,祝英台悲伤而死。士大夫们被祝英台事父至孝及对梁氏矢一而终感动,为二人修合葬墓。现曲阜孔庙还保有“梁祝读书处”,在峄山上还有“梁祝读书洞”、“梁祝祠”等遗址。 (6)汝南版本:梁祝同窗共读却未合葬 传说在晋代,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3年,未能看出其女儿身。梁山伯临死前,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台婚轿经过的路边,让自己看到祝英台出嫁,祝英台得悉,身穿孝服出嫁,经过梁山伯坟时,提出下轿拜祭,趁人不备撞死在柳树前。梁祝墓分开而建,各有坟头。现汝南有梁祝读书的“台子寺”,也叫“红罗山”,传说这里曾有“红罗书院”。红罗山上传说中梁祝担水的井还在,井旁还有一块碑,上写“梁祝井”。 【情撼域外】 长篇小说《梁山伯与祝英台》2007年由日本侨报社出版发行,原作者为中国著名女作家赵清阁,译者为日本梁祝文化研究所所长渡边明次。 被已故周恩来总理称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梁祝故事,多少年来其感人的情节在中国广为传颂,在日本却鲜为人知。2002年退休以后自费前往北京外国语大学留学的渡边明次,在语文教材里知道了梁祝,对其产生了极大兴趣。他利用留学中国的4年时间,寻访梁祝故事遗存地,进行调查研究。在中国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了中文论文《梁祝故事真实性初探》。其后,渡边成立日本梁祝文化研究所,决定出版3部有关梁祝的书。他翻译了赵清阁的长篇小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把它作为“梁祝三部曲”的第二部。中国梁祝文化研究会会长周静书特为该书撰写序言,高度评价渡边明次是全面寻访梁祝文化遗存地的日本第一人,也是国外研究梁祝文化的第一人。

……我了解到的是,两个人前后差了几百年……祝英台先,应该是魏晋末期的一个女侠,梁山伯后,宋代的某官员,被人陷害……百姓感念他的恩德给他找了个风水宝地安葬,于是发现了祝英台也葬在那也是为百姓打抱不平的人,于是给两人合葬……于是流传了……化蝶……这是我了解的版本……

梁祝文学论文参考文献

当然是微山人

《梁山伯与祝英台》 我们要使人民的艺术受到人民的欢迎,艺术里面必须充满人民性,而人民性就是毛主席所说的:"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东西……",《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在丰富的艺术形式下,在内容上有更完美的人民性的一出戏,正因为如此,它成为了最受欢迎的中国古典戏曲,受到世界其他国家的喜爱。因为它不仅写了悲剧,而且写了理想,这就表示了中国人民是有理想的,这是一个鼓舞力量,它推动着中国这个民族生存下去,强大起来。所以,我们的《梁祝》就超过英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一头,因为它那个悲剧里头没有理想……《梁祝》这个千古传诵的美丽故事就发生浙江上虞。 梁祝中原说之一 ——梁祝故事本末、影响、价值及其发生地 禹分天下为九州,“豫”为九州之中,汝南又为豫州之中,故称“天中”。元、明、清均为汝宁府治所。城南30公里的马乡镇有梁山伯与祝英台(以下简称“梁祝”)墓,千百年来这里及其附近地区的群众无论男女老少,皆能说“梁祝”、诵“梁祝”、唱“梁祝”、演“梁祝”、社火舞“梁祝”、秧歌扭“梁祝”、面塑捏“梁祝”、窗花剪“梁祝”、麦草编“梁祝”、针工绣“梁祝”、年画绘“梁祝”等等,构成了一种十分独特而又耐人寻味的“梁祝”文化现象。“梁祝”的故里在哪里?这里,我结合刘康健等同志的考察所得和个人所掌握的有关“梁祝”的资料,经初步研究,特写出此文。 “梁祝”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故事离奇却又可信,曲折亦属合理,特别是其富有诗意的秀美情景,意趣相映的审美品格,乃至整个情节所构成的艺术上的完整性,以及主题思想所显示的强烈的人民性,而被千古传颂,美不胜收。 早在1400年前的南朝,梁元帝萧绎(508—554年)为反映这一故事即有《金缕子》之作。稍后又出现了乐府民歌《华山畿》。前者虽已失传,但我们从后者的歌词“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中,似可窥见,此类殉情悲剧的故事梗概已初具模型。唐初梁载言《十道四番志》和晚唐张读《宣室志》,至宋张津《乾道四明图经》及李茂诚《义忠王庙记》等,其影响可谓一步步扩大。但是,由于在流传中曾受到上至最高统治者(如宋少帝、梁元帝)下至普通劳动人民(历代均有反映这一素材的民歌)的普遍关注,各个阶层、各种人物的世界观、艺术观就一定会渗入,如所谓英台投崖自杀,山伯显圣破贼,双双轮回历劫,还魂夺魁团聚等情节,便是此一社会背景下的产物。在这方面,《宣室志》和《义忠王庙记》杜撰的“山伯后为鄞令”及“因功被敕封义忠王”,竟成为此后明、清不少方志(如《宁波府志》、《鄞县志》)和—些文艺作品辗转引用或改编的依据,并以此大力宣扬忠君观念和封建迷信。 元初乃有白仁甫戏曲《祝英台死嫁梁山伯》之作。明代文士更当仁不让,要者如朱少斋《英台记》,朱春霖《牡丹记》,王紫涛《两蝶诗》,佚名《同窗记》、《访友记》等;宝卷则有《梁山伯》、《双蝴蝶》和《梁山伯还魂团圆记》等。创编愈来愈多,情节也愈来愈复杂,一些士大夫和小市民的低级趣味竟把一部纯洁、圣灵的作品污染糟蹋得不成样子! 明末清初,随着地方戏的兴起,这一原本出自劳动人民之手的素材,重又成为民间口头文学和各种民间文艺作品的演唱内容,并广为普及,影响比较大的如: 戏曲方面:秦腔《双蝴蝶》,宜黄腔《两世缘》,罗卷戏《梁山伯》,川剧、滇剧《柳荫记》,绍兴文戏《梁山伯》,四明戏《送友》,湘剧《同窗记》,楚剧、赣剧《两世姻缘》,河南梆子《红罗山》、《梁山伯下山》、《祝九红出嫁》,河北梆子《红罗山》,京剧《英台抗婚》,四股弦《大隔帘》,落子腔《劝九红》、《红罗山攻书》,梨园戏《四九弄》,吕剧《梁祝下山》,黄梅戏《上天台》、《下天台》,越调《梁山伯下山》、《马文才迎亲》,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河南曲剧《梁山伯上学》、《梁山伯送友》,五调腔《窦二毛添箱》、《祝英台哭坟》,迷糊《要嫁妆》,豫南花鼓《东楼会》、《西窗会》、《讨药引》、《讨砚水》等。 曲艺方面:弹词《双蝴蝶》、《金蝴蝶传》,鼓词《柳荫记》、《还魂团圆记》,宝卷《梁山伯》,道情《英台下山》,南音《牡丹记》,东调《大双蝴蝶》,木鱼书《英台回乡》、《山伯访友》、《牡丹记》,鼓子曲《祝英台上学》、《山伯访友》、《英台拜墓》,粤曲《梁山伯》,滩簧《梁山伯祝英台》,二人转《拉鞠》(拉君),琴书 《梁祝姻缘》,扬州清曲《梁祝送》、《英台吊孝》、《化蝶》,推子《访友》、《送友》,三弦书《英台担水》、《英台辞学》、《英台扑墓》,河南坠子《英台下山》、《山伯访友》,兰州鼓子《梁祝缘》,西河大鼓《梁祝恨》,山东大鼓《梁山伯下山》,颍歌柳书《红罗山》,走书《祝九红扑墓》等。 叙事民歌:《英台闹》、《梁山伯歌》、《结拜》、《山伯访友》、《梁山伯》、《访英台》、《梁祝下山》、《白牡丹》、《十字歌》、《访友下山》、《梁山伯送友》、《祝英台做梦》、《山伯与英台》、《梁祝恨》、《梁祝怨》、《蝴蝶泪》、《梁祝叹五更》、《梁祝十二个月》、《英台十想》、《英台十绣》等。 其他还有大量的民间故事,戏楼石雕,木雕,玉雕,根雕,剪纸,刺绣,年画,社火,泥塑,面塑,草编,扑蝶舞,曲牌《祝英台》、《祝英台近》、《祝英台慢》、《英台惜奴娇》等等。 至于历史流传而未散佚的各种刻(印、抄)本,则更是五花八门,举不胜举。据估计,单是直接反映这—题材的作品(特别是民间口头文艺作品),很可能是成千逾万的。因此它才和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起被列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说。 “梁祝”故事在民间流传已一千四百六十多年,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据魏晋史学家考证,“梁祝”故事发源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马乡镇,故里遗址现有梁祝墓、梁庄、祝庄、马庄、红罗山书院、鸳鸯池、十八里相送故道、曹桥(草桥)及梁祝师父葬地邹佟墓等。相传,在我国西晋时期,青年学子梁山伯辞家攻读,途遇女扮男装的学子祝英台,两人一见如故,志趣相投,遂于草桥结拜为兄弟,后同到红罗山书院就读。在书院两人朝夕相处,感情日深。三年后,英台返家,山伯十八里相送,二人依依惜别。山伯经师母指点,带上英台留下的蝴蝶玉扇坠到祝家求婚,但祝父却将英台许配马家。山伯回家后悲愤交加,一病不起,不治身亡。英台闻山伯为己而死,悲痛欲绝。不久,马家前来迎娶,英台被迫含愤上轿。行至山伯墓前,英台执意下轿,哭拜亡灵,因过度悲痛而死亡,后被葬在山伯墓东侧。 千多年来,梁祝爱情故事久传不衰。关于“梁祝”的人物出生地和故事发源地也有众多说法,但经过众多权威专家研究考证认定,“梁祝”故事源头在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不容置疑,并由此形成梁祝传说源自中原之说获得了我国史志界的认同。1997年中央电视台“文艺采风”栏目以《千古绝唱出中原》为题对梁祝故里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报道,该台著名节目主持人周涛与军事天地节目主持人张莉也曾来此采访。2003年10月18日,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特种邮票在驻马店市举行的首发式,更确立了梁祝发源地是汝南的理论地位。(驻马店外宣办) 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祝是一个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CENTER] 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个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杭州访师求学。祝员外拒绝了女儿的请求,祝英台求学心切,伪装卖卜者,对祝员外说:"按卦而断,还是让令爱出门的好。"祝父见女儿乔扮男装,一无破绽,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强应允。 英台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学的会稽(今绍兴)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 不一日,二人来到杭州城的万松书院,拜师入学。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 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梁祝分手,依依不舍。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故。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贫,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时,岂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家住贸阝城(今鄞县)的太守之子马又才。美满姻缘,已成沧影。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临别时,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 后梁山伯被朝廷沼为鄞县(今奉化县)令。然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遗命葬贸阝城九龙墟。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 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 在朝廷做宰相的上虞名人谢安听说这一奇事,就奏请皇帝,敕封为"义妇冢"。

最早的梁祝文字资料是唐梁载言所撰的《十道四蕃志》。到了晚唐,张读所撰的《宣室志》作了文学性渲染,可见到其大致轮廓:“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友,方知其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 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逢裂陷,祝氏遂并葬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 自南宋以来,明州府志、鄞县志对梁祝轶事都作了记载。《乾道四明图经》是宁波现存最早的地方志,共12卷,卷一总叙明州,卷二说鄞县,是张津主持编纂。张津,字子向,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以右朝散大夫直秘阁知明州,他的四明“图经”说:“义妇冢,即梁山伯祝英台同葬之地也。在县西十里‘接待院’之后,有庙存焉。旧记谓二人少尝同学,比及三年,而梁山伯初不知英台为女也。其朴质如此。按《十道四蕃志》云‘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 沿着“四明图经”的轨迹,宋王象之所撰《四明志》、罗浚所撰《四明志》,元袁桷所撰《四明志》,明黄润玉所撰《宁波府简要志》、张时彻所撰《宁波府志》、陆应阳所撰《宁波府志》,清康熙年间闻性道所撰《鄞县志》、雍正年间万经所撰《宁波府志》、乾隆年间钱大昕所撰《鄞县志》、咸丰年间周道遵所撰《鄞县志》、光绪年间徐时栋所撰《鄞县志》等,都对梁祝作了记载。 明州事李茂诚所撰的《义忠王庙记》较有特色,写得很生动:“瞑目而殂,宁康癸酉八月十六日辰时也。郡人不日为之茔焉。又明年乙亥,暮春丙子,祝适马氏,乘流西来,波涛勃兴,舟航萦回莫进。骇问篙师。指曰:无他,乃山伯梁令之新冢,得非怪欤?英台遂临冢奠,哀恸地裂而埋葬焉。从者惊引其裙,风裂若云飞,至董溪西屿而坠之。”还值得一提的是明鄞县知县魏成忠的《义忠王庙碑志》,此碑至今仍保存完好。 总之,在全国10处梁祝墓中,对梁祝故事作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记载是宁波的地方志,所以说宁波高桥梁祝墓是真迹,这是史实,这是历史的结论。

中国古代四大爱情悲剧<<梁祝>>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算得上是悲剧中的悲剧,也是一个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 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个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杭州访师求学。祝员外拒绝了女儿的请求,祝英台求学心切,伪装卖卜者,对祝员外说:按卦而断,还是让令爱出门的好。祝父见女儿乔扮男装,一无破绽,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强应允。 英台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学的会稽(今绍兴)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 不一日,二人来到杭州城的万松书院,拜师入学。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 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梁祝分手,依依不舍。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故。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贫,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时,岂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家住贸阝城(今鄞县)的太守之子马又才。美满姻缘,已成沧影。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临别时,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 后梁山伯被朝廷沼为鄞县(今奉化县)令。然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遗命葬贸阝城九龙墟。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 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 在朝廷做宰相的上虞名人谢安听说这一奇事,就奏请皇帝,敕封为义妇冢 <<白蛇传>>家喻户晓<<白蛇传>>,著名民间传说。主要描述由白蛇所变的白娘子与青年许仙的恋爱婚姻悲剧。白娘子同其侍女小青清明节在杭州游西湖时遇雨。青年许仙以伞相借。后来白娘子以送伞为名,向许仙剖白爱情,定下姻缘,二人迁往镇江开设药店为生。金山寺法海和尚见了许仙,说他面有妖气,叫他在端午节让白娘子喝雄黄酒。白娘显形,吓死许仙。白娘与小青盗仙草救活许仙,但法海又将许仙至金山寺,使夫妻分离。白娘子前去索夫,水漫金山后,与许仙断桥相遇,和好团圆。法海再度前去破坏,将白娘子镇于雷峰塔下。<<红楼梦>>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是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故事情节由主次两条矛盾线索构成的。 一条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为中心,贯穿全书的全线。它以贾、林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同封建制度、封建礼教之间的矛盾为线索,以贾、林最后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彻底背叛和爱情的悲剧结局而告终。 造成贾、林爱情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在封建制度与礼教的桎梏下,青年男女爱情、婚姻不能自主,而取决于封建家长的意愿。具体地说,贾、林的爱情、婚姻不取决于他们自己的意志,而由以贾母为代表的荣府当权派们决定,而贾母又以封建的阶级利益做点为基点,她对林黛玉的“疼”,仅仅是从“骨血”关系出发,并不喜爱她不符封建道德规范要求的“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和“小性儿”;而对薛宝钗的“爱”,则是以她“端方”的封建品格为基点,尤其是适应封建道德要求的“行为豁达,随分从时”的性格。由此终于选中了薛宝钗而弃置了林黛玉。其结果是,同时酿成3个人的悲剧:林黛玉,为爱情熬尽最后一滴眼泪,含恨而死;贾宝玉,终于离弃“温柔富贵之乡”而遁入了空门;薛宝钗,虽成了荣府的“二奶奶”,却没有真正赢得爱情,陪伴她提终生的凄凉孤苦。她和林黛玉,只不过是同一条封建毒草藤上两颗属性不同的苦瓜而已。 这条主线揭示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罪恶;也歌颂了青年男女对封建制度的礼教的叛逆精神。<<牛郎与织女>>传说牛郎是天上的牵牛星,与织女星互相爱慕,他们感到天上不自由,相约到人间去生活。不料被王母知晓,认为牵牛星犯了天规,要加重罪。金牛星上殿说情,王母怪他多事,罚他与牵牛星一同下凡去耕地种田。织女舍不得与牵牛星分开,要求一同下凡,但王母硬要拆散他们,就把织女锁在天宫云房里,不许她外出一步。牵牛星降到人间一个姓牛的家里,他长大成人后每天下地种田,非常勤劳,人家都叫他牛郎。他有一头老牛,很懂人意,原来他就是金牛星的化身。牛郎的哥哥牛兄是个木匠,为人忠厚,但牛嫂十分凶狠刻薄。牛兄想为牛郎娶亲成家,牛嫂不答应,反吵吵闹闹要与牛郎分家。牛郎不愿哥哥为难,同意各立门户,他不争田地和家产,只要了那头老牛。牛郎牵着老牛离开哥哥家,在山脚下搭了一间茅草房安居下来。在天宫云房里的织女,时刻都在思念着牵牛星。这一天,她趁王母到西方出巡的机会,在灵芝仙子等姐妹的帮助下,偷偷下凡来找牵牛星。织女和姐妹们离开天宫时,天空闪出了刺眼的彩云。牛郎大为惊奇,躺在他身旁的老牛忽然变成了一个会说话的人。牛郎更为惊奇,但又异常欢喜,因为与老牛有了深厚的感情,所以倒不见外,亲热地称他为牛大哥。老牛知道织女已经下凡,有意成全他们在人间做夫妻,便领了牛郎来到碧莲池。这时织女正同灵芝仙子等九姐妹在池中戏水。牛郎暗中偷看美丽的织女,并在老牛的鼓励下与织女见了面。织女一眼就认出牛郎是她日夜思念的牵牛星,对他倾吐了别离之情,可是牛郎已不知道他与织女有过的姻缘,但他深深地爱上了织女。老牛乃做了他们的媒人,织女从此留在人间,与牛郎做了恩爱夫妻,他们男耕女织,勤俭持家,生活过得十分愉快。第二年,织女一胎生了两个儿女,人人都羡慕他们的幸福。他们还教会了人们耕种和纺织的好方法,使田地提高了产量,姑娘们都成了巧手。又过了一年,到了尝新节。人们把新谷做的米粑、刚收获的西瓜评给劳动最好的牛郎和巧手能干的织女先尝。牛郎的哥哥看到人人敬爱弟弟和弟媳,脸上亦觉生光,看看身旁好吃懒做的妻子,只有摇头叹气。织女和牛郎凭着勤劳的双手,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但是,王母从西方出巡归来,发现织女已私逃凡间,盛怒之下,派了天将把织女捉回天宫。牛郎从田间回到家中不见了织女,老牛告诉他织女已被天将捉去,牛郎仰天高呼,满腔悲愤。老牛不忍他们妻离子散,遂触断头上的牛角,变成一只小船,让牛郎挑着儿女登上牛角船,腾云追去。牛郎不住地叫着织女的名字,织女听到叫声,知道牛郎在云海辨不出方向,便抛出手中的金梭,金梭拖出一根发光的银丝,引导牛郎进了南天门,他又冲开天将的阻挡,夫妻见了面,宁死也不肯分开。残忍的王母,拔下头上的金钗在天空一划,发出一声巨响,只见牛郎与织女的脚下,裂出一条波浪滚滚的天河,硬把牛郎和织女隔开了。王母以为牛郎与织女从此只能一在河东,一在河西,无法相见。可是,牛郎与织女的坚贞爱情,感动了喜鹊,一时飞来无数的喜鹊,用身上五彩的羽毛,化成一架跨越天河的彩桥。织女含着兴奋的热泪,奔上鹊桥,牛郎也挑着儿女到了桥上,一家子终于又团聚在一起了。

梁祝鉴赏论文参考文献

直到今天才真正完完整整地看完这部电影,多少有些相见恨晚的感觉。也许是徐克作品中罕有的爱情片吧,也没有丁点儿的打斗和武侠情节,所以当初无论是在露天电影还是在VCD上,都未曾看过这部电影。虽然没有了具体的楼台相会和十八相送等情节,也删除了马文才这个看起来必不可少的人物,但这个故事的凄美婉转丝毫未减价,尤其是祝夫人找梁山伯写信给祝英台那段对白,可以说就是故事悲剧性和原因的精辟总结:“你不写?你以为愤怒就会改变跟英台的命运吗,你以为很不满胡人就会忍让南面的汉人,要怨就怨你们生错了地方,生在我们这个汉室没落的时候,人人都这么虚伪、迂腐和势利,要怨就怨你们太多想法,年少无知到了以为你们不喜欢就可以改变周围的人,以为靠你们两个就可以改变这个时代!”祝夫人。“够了,你不是再说我们,你这是在自怨自艾”梁山伯。“县令大人(梁山伯此时已是县令,无奈依然是权职卑微),我能为英台跪下,你又能为英台做些什么呢?”祝夫人。徐克在本片充份发挥了"旧瓶装新酒"的能耐,将一个传诵多年的经典爱情故事成功地年轻化和现代趣味化,并适度加上了当时流行的同性恋话题,吸引住新一代观众,而结局的悲剧气氛亦能感动传统的观众,称得上是雅俗共赏的佳作。这个重拍版本与前不同的地方是鲜明地写出祝英台之父为了巩固朝中地位,藉女儿的婚姻攀附权贵的马家,祝英台女扮男装到崇绮学院读书,其实是继承祝夫人未竟之志,而她爱上男同学梁山伯的故事亦与其母当年的行径如出一辙。至于围绕在梁山伯身上发生的同性恋疑云,更是突破传统的新安排。吴奇隆与杨采妮的搭档擦出火花,两人成为新的金童玉女。"梁祝与小提琴协奏曲"经改编后作为本片的配乐基调,效果相当动人。相比前两天看过的濮存昕胡慧中版《梁祝新传》,那真算是一场闹剧了,但似乎也不能一棒子打死,故事大家都已耳熟能详了,怎么去演绎每个人自己的想法,三级的《梁祝》自然是对这样一个传诵多年的经典爱情故事的无耻糟蹋,但也有人会心怀好奇地去看,他看爽了可能会闭嘴偷乐,不爽了也可能会大骂一通,以显示自己维护传统文化的高尚情操。以下援引自网友的一篇评论,自己的笔触还是有限啊!现代唯美说《梁祝》:双双飞过万世千生去《至原发表讨论处》作者:远2003/11/05一对翩翩翻飞的蝴蝶,一曲优美的《梁祝》。从小就偏爱蝴蝶,就为了这《梁祝》。双双飞过万世千生去。桃花盛开,春光明媚,鹊儿吱吱喳喳,车子呀呀伊伊。英台,乘着春风,沐着阳光,来到注定和山泊缘聚之地。书库初识,饶有情趣,说笑打闹,同床共眠,不知你是男是女?一碗水,见证了光明磊落,无猜无忌。夜读,山伯那么认真,英台是不知所以。敲钟,有趣,挤眉弄眼,你望着我,我望着你。糟了,要考试,怎么办?作弊!纸条伸手拿不到,山伯把它轻轻一踢,悄悄的到了英台手里。老师望过来了,山伯往他身前一站,快把视线挡住,“请问老师,诗经一共有多少篇,可以怎么解释?”“头悬梁,锥刺股”,山伯是因为我,英台长这么大,还是头一遭,没办法,豁出去了。课堂打瞌睡,山伯为英台顶罪,(嘻嘻!搞点小把戏糊弄老师,古时候就有好例子。)英台罚站心委屈,潸然泪下无奈时,一袭白衣映夕阳,暮色霭霭琴声丽。乐韵从手下涓涓淌出,吹皱一池春水,心泛涟漪。念念不忘,魂牵梦萦,少女春心,挥之不去,情愫初起。从此,或促膝长谈,或追逐嬉戏,化妆痴凝,春心已已。心心相印,形影不离。一幅幅美妙的生活图画,青嫩欲滴的爱情是如此真挚。英台要离去,山伯来相送,山坡上,依依不舍,深情相拥,终于捅破了那层窗户纸。原来此山伯非彼山伯,吴氏山伯不是那个呆头鹅,早就知道英台是个女孩子。狂风暴雨,山洞躲避,一句“乱就乱吧!”冲破藩篱,男女之情,古今皆一。观音像下,山盟海誓。两情相悦,两心相许。我我我,你你你,两颗心誓要在一起。谈何容易,谈何容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还有对称的门第。 一曲沈痛哀伤的楼台会,如泣如诉,互诉衷情,面对现实。怎么办?逃吧,绝不屈服,那怕只剩一线生机。漫天风雨催新梨,棒打鸳鸯两分离。这边厢,山伯伤重病塌上,杜鹃啼血溅信纸。心不甘啊心不甘,“我还没见到英台呢!”岂能就此别去?软软滑下的手,大大睁着的眼,盍然而逝终不闭。那边厢,英台倚窗盼信息,锵然一声琴弦断,血染信笺明心里。肝肠寸断呼苍天:“为什么,为什么,要先我而去!”眼里淌下的不再是晶莹的泪,白纱巾揩的是从心里流出的殷红殷红的血滴。鼓乐齐鸣,红色的衣服,红色的脸,红色的轿子,红色的嫁妆。红潮喧天,排山倒海铺天盖地。只是感觉不到喜庆,不像送亲,倒像是送殡,弥漫着说不尽的凄凄惨惨戚戚。“山伯,我来了!”扔掉鲜红的嫁衣,露出早已穿好的麻衣素服,任凭泪水雨水,洗掉一切矫饰。字字血,声声泪,“无言到面前,与君分杯水,清中有浓意,流出心底醉。不论冤或缘,莫说蝴蝶梦,还你此生此世,今世前世,双双飞过万世千生去。”至性至情,生死不渝,没能抵抗人间的封建势力,却能感天动地。乌云满天,狂风疾起,坟墓霍然裂开,英台挺身扑下去。风和日丽,晴空万里,一对蝴蝶,翩翩双飞;莫说莫论,前世今世,传诵千古,还有梁祝。多年前拍的《梁祝》,当时被誉为唯美经典代表之作,现在什么时候重看,都一样令人动容。素有不文之称的黄沾,碰到千古情爱,就成了圣手,香港无人能出其右。一阕《梁祝》,词填得那么旖旎动容。天籁般的音乐绕耳,徘徊不去。张叔平的美指,泼洒得漫天缤纷的色彩,人物的造型,服装的设计,恰到好处,今天看起来仍然不过时。香港电影新浪潮的代表人物徐克,擅长旧瓶装新酒,对于古装故事,情有独钟,还特别善于利用和翻新以往的叙事模式:假托故事,放手虚构;只求精彩出众,不拘事理考据。并在电影语言与特技手段的运用上全面创新。徐克拍新武侠片是一代宗师,玩弄起爱情文艺片却也是如此拿手。前半部分梁祝相识相恋幽默轻松,明亮活泼;中间十八相送深情缱绻,依依不舍,并开始蒙上忧伤抑郁的色彩;后面抗婚哭坟愤慨激烈,哀伤惨痛。前面的喜更忖托出后面的悲,两厢对比,把悲剧气氛营造到了极至,达到了高潮。色彩背景的运用也很好的为剧情服务,大色块的运用非常有情调,白色明丽是相逢,蓝色浪漫深情是相恋,依依不舍山盟海誓变成了橙色,最后浓烈悲壮的鲜红表现了宁死不屈的抗争,感情浓烈,情景交融,把整部影片渲染得极度华丽唯美。细节的处理也很考究,匠心独到,处处皆围绕着突出主题。英台脚上的绳子代表了封建社会的束缚,脸上浓浓的粉像征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像戴上假面具般的虚伪,更突出了梁祝真心相爱的可贵。画在纸上的蝴蝶,犹如禁锢在封建势力下的梁祝,为后来的冲破束缚振翅飞向自由天地,作好铺垫,埋下伏笔。山伯坐着竹轿去提亲,风吹过单薄的彩礼,和马家隆重的下聘队伍两厢映忖,预示了此去只能是千秋悲剧。最值得称道的还是戏中对这个爱情传说思想内容上的翻新改造,使之既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意识和理想意念,却又以积聚久远的固执,保存着张扬自由爱情理想的中国古典戏曲风韵的核心。首先,是对梁山泊这个形象的颠覆改造,一个充满阳光的梁山伯。虽然仍然是憨厚单纯痴情,但不再迂腐呆板。他幽默开朗,聪明活泼,神采飞扬,有时还会使一点小小的坏。书库里,他会和英台打闹;敲钟时,会挤眉弄眼扮鬼脸;考试时,会机智的帮英台作弊;复习时,能想出头悬墚的巧主意;课堂上,讲义气的为英台背黑锅;球场上,龙腾虎跃充满青春活力;捡到文胸,结合以往种种,能猜出英台是个女孩子;给英台描眉化妆,会情愫萌动,春心初起。这样的男孩,很有一种现代感,才能让今天的女孩子喜欢,才能让今天的女孩子接受。他们之间的同窗共读,耳鬓厮磨的情景,心灵相通,活脱脱是一幅现代校园青春恋曲的画面,现在的青年会觉得很熟悉很亲切。同时,展现了他们的感情是慢慢的发展起来的,为他们刻骨铭心的爱打下了基础,后来的非君不嫁,非卿不娶就顺理成章。其次,十八相送一折,戏剧中的梁山泊只是个“牛皮灯笼——怎么点都不明”的如同白痴般的呆头鹅,两人的交流都局限于英台的一厢情愿。而电影中的相送是互动的,因梁一早就知道祝是女孩子,并已早有爱慕之心,所以祝一旦向他表白,一向掩饰着的感情就如决堤之水倾泻如出,一句“乱就乱吧!”让两人的感情捅破了彼此间的窗户纸,就有了观音像下的山盟海誓,以身相许。两人之间是互相选择,对等的心灵相通,不矫情,不虚伪,感情升华到一定的程度就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因此他们感情的表达非常的勇敢,非常人性化,人物个性有血有肉,很符合现代人诠释感情的方式,以后的抗婚,逃跑,以死相殉,也就更有说服力。再有,自古读书人要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是考试中举,登上龙门即能天下知。影片中把梁改成已中并有了一官半职,而梁祝也天真单纯的把希望寄托在山伯高中上。但即便考中又如何?这里一改书生高中必能共偕于飞的俗套,两个年青人的抗争势单力孤。“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出身低微敌不过当时士族门阀森严的政治联姻制度。曾经也有过美好的爱情憧憬,但屈服于现实,反过来作为封建势力的代表压迫下一代的英台母亲说:“你们年少无知到了以为你们不喜欢就可以改变这一切。”残酷的现实注定了他们悲剧的宿命,突显了封建势力的顽固。最值得写上重重一笔的,是由梁山伯的无所作为的抑郁而终,变成梁祝抗婚双双出逃不遂,梁被毒打伤重而亡,形成了该剧的一个高潮。抑郁而终太窝囊,太消极。梁祝两人都变成了敢爱敢恨的人物,他们对美好爱情的忠贞执着,义无反顾,在悲切哀怨无奈的同时,也充满了悲壮激烈的情调。他们知道没办法改变英台父母的决定后,毫不犹豫马上出逃;山伯伤重之时,还挣扎着要去找英台,并痛斥祝母,最后才血溅信笺,不甘而逝;这两幕,不由得让人为他们的勇敢拍手叫好,为他们的不幸而扼腕叹息。不知震撼了多少人的心灵,赚取了多少观众的热泪。“不思量除是铁心肠!铁心肠也愁泪滴千行。”他们对封建婚姻的不满,对封建门阀制度的不屈服,勇敢的不顾一切的争取自己所渴望拥有的东西,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双双出逃就有了很强的反抗意识,更好的突出了反抗的主题,极有现实意义。徐克这一系列情节的改动,真是神来之笔,对传统的《梁祝》很多陈腐观念进行了颠覆。由不得人不佩服。这些现代意识的注入,更能够为现代人所理解,所接受,所感动,更能和我们的现代观点,审美理念产生共鸣。吴奇隆拍该片时很年轻,意气风发,神采飞扬。虽然演技青涩,但胜在松弛,自然流畅,质朴而不造作。和杨采妮一对金童玉女配合默契,很好的诠绎了这个外型俊秀,阳光儒雅,憨厚宽容,聪明单纯,可爱痴情,洋溢着青春活力,有着勇敢的反抗精神和对美好爱情不懈追求,非常人性化,有血有肉的现代版梁山伯的形象。这个吴氏山伯,更为当今青年所爱,因而成为他的一个经典角色。这部电影风格前卫,大胆的重新诠释人物感情的方式比较贴近现代年轻人的情感表达方式,时代不同了,古老悠久的民间传说也要经过前卫的包装,注入新潮的意识形态和情感理念,才易于为今天的青年所接受,也才会有更强的生命力。梁祝,早就超越了仅仅作为姓氏而存在,他代表了忠贞不渝,至死相随,宁为玉碎,不为瓦存的爱情悲剧,是展示爱情圣殿玉碎宫倾的人生长恨歌。可歌可泣,亘古流传。岁月悠悠,山河依旧。《梁祝》这旧瓶里装的新酒,酿得如此酒香醉人,醇厚绵长,使一个古老民间故事里的人物获得了灵魂的延续。“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一部好电影,一个好角色,真的是历久弥新,魅力长存,天长地久,“双双飞过万世千生去”。

音乐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范文

论文题目: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音乐之美

姓 名:.com

班 级:xxx

学 号:xxxxx

指导老师:xxx

年月日

一、论文选题的意义

《梁祝》是一首融抒情性与戏剧性为一体的作品。作者从梁祝的故事中选取了梁祝相爱、英台抗婚、投坟化蝶这三个最主要的故事情节为题材,采用善于刻画戏剧性矛盾冲突的西洋奏鸣曲式结构,相应地通过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这三大部分依次加以表现。同时作者又从地方剧种越剧的优美音调中巧妙提取了音乐素材,那委婉柔美的旋律、和顺清丽的风格、丰富的曲牌唱腔、多变的板眼节奏、复杂的表现手法,都通过独奏小提琴和管弦乐队的交响奏鸣,生动地向人们叙述了这个古老而又美丽的传说,体现出多样的音乐艺术美。《梁祝》早已成为世界上最广为流传的经典作品之一,其艺术价值是值得每一位爱乐者好好挖掘和鉴赏的。从该曲的创作背景、音乐内容、及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欣赏这首乐曲的一些方法,希望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首乐曲助。

二,研究现状与不足(文献综述)

小提琴协奏曲这一创作形式,在西方的发展己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经历了产生、发展到成熟的阶段。而小提琴这一西洋乐器传入中国也不过百年,中国的小提琴作品的创作大体是在20世纪40, SO年代才开始,那时的小提琴曲基本上是根据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创作和改编的,直到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创作完成。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中国小提琴曲创作的里程碑,也是中国小提琴协奏曲中的经典之作。

论文综述

从民族性的角度对对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研究,这类文献主要有:

[1] 王娅娜.浅谈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民族性.音乐艺术2008.9

[2] 陈永胜.浅析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民族性.研究与探索。2009.7

从美学欣赏的角度对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研究,这类文献主要有:

[1] 张蓉蓉.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赏析.音乐时空2008.6

[2] 彭弋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音乐美学分析。音乐论坛.2007.8

[3] 徐新.《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的艺术美.音舞百家.2009.6

《梁祝》的诞生,是中国小提琴曲创作的里程碑,也是中国小提琴协奏曲的经典之作.小提琴协奏曲历来都被作曲家所重视,以上的文献分别对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民族性的角度、中西文化交流的角度、美学欣赏的角度进行了研究,而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对作品的写作背景、写作手法、歌唱性特征和欣赏性等方面进行分析的`文献还不多见。

三. 研究方法与研究难点:

研究方法:

1, 文献法:

通过查阅报刊杂志等各类文章,以及有关音乐评论书籍,试图对这个经典之作有更深入的理解。

2, 比较法:

通过比较《梁祝》与西洋奏鸣曲表现形式上的区别、借鉴与融合,分析这一中西结合的典范作品。

难点:

中国音乐表现为横向线性织体,注重各声部之间旋律横向发展,是一种线性音乐,特点是:重深 邃 、重韵味、旋律呈波浪型、婉转自如,但和声发展较弱;西方音乐表现为纵横交替立体织体,以主调音乐为主,特点是:重形式、重逻辑、突出主旋律,其它声部为辅,音响丰满厚实,强调以和声为主的纵向思维,和声发展较强。在作品中,如何分析作者在织体上,以及作者是怎样借鉴了西方的和声体系,增强了音乐的立体感,使西方和声民族化,使民族音乐交响化,这方面是研究的难点。

四、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2009年11月25日确定论文方向:

2009年12月底确定论文题目:

2010年1月初调研,查找文献:

2010年3月22日论题答辩,开题,完成论文提纲:

2010年4月15日整理资料,完成初稿:

2010年5月5完稿,并进行修改,上交全套材料:

2010年6月中旬完成论文最后修改,并熟练论文资料,为论文答辩做好准备:

五、论文提纲:

一,前言

二、中国的小提琴协奏曲

2. 1小提琴在中国的传播

2. 2中国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情况

2. 3中国小提琴协奏曲的特点

三、《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的艺术美

3.1旋律美

3.2节奏美

3.3 音色美

3.4速度美

3.5 力度美

四、结论

六、参考文献:

[1]宁佐良.音乐欣赏入门[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2]许序雅,周静.音乐知识与欣赏[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3]候书森.青年必知音乐手册[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9.

[4]高宗仁.音乐鉴赏[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5]伍湘涛.音乐知识与名曲赏析.舰天工业出版社.1993

[6]伍湘涛.交响青乐赏析新编.[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7]周世斌.音乐欣赏.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8]张俊,郭爱民,音乐与音乐欣赏.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

七.指导教师意见:

签字: 年 月 日

amdkjasklfj

梁祝表达的情感论文参考文献

曲子开始几声拨弦声接著长笛,好像在云端的感觉,以此来揭开序幕,有如从天上俯瞰人间,拨开云层,人物景象由模糊慢慢变得清楚。首先由小提琴奏出主题,二长二短加上一个结束句,绵绵长长,幽幽远远,仿佛祝英台在身旁说著昔日的故事。然后在低音重复一次主题,回到人间落了实。 管弦乐总奏主题,景象全明白了。大提琴代表的梁山伯也出现了,两人情意绵绵,大小提琴和鸣奏著主题,渐渐的小提琴主导旋律并引进管弦乐再强调一次。等乐音渐歇,木管接续旋律慢慢落下。小提琴独奏深情舒缓带点内省的音色,表示祝英台对将来疑虑不安,但还是坚定相信自己。勇敢去爱吧!情绪轻快,笛声嘹亮,大提琴也婆娑起舞,有如风光明媚三月天两人春游。小提琴展现技巧,风华绝代。 相聚虽好总有分别,快乐情绪之后就是离情依依十八相送。将主题变奏缓缓奏出,有如迈不开的步履,却终究不得不离去。大小提琴二重奏,紧密结合难分难舍。在这段末尾由弦乐第一次奏出哭调主题,预言悲剧结局,这构成了全曲的呈示部「相爱」。 第二段发展部里面有三小段: 强、弱、强,也就是快、慢、快。开始如大浪涌来的管弦乐声代表祝父的反对,连续几个小节下行乐句,好像在说:不可以!不可以!小提琴则猛烈与之抗衡,两者冲突渐渐上升,最后全体合奏梁祝主题表示恋情曝光,一波波涌来浪潮终将这主题给淹没。 楼台会小提琴委婉的诉说情意,大提琴拨奏聆听。轮到大提琴倾诉爱意,小提琴一旁随和。突然,音乐急转而下,运用越剧中嚣板的「紧打慢唱」手法,梁山伯因过度悲伤绝望而病逝。 祝英台在被迎娶过门途中,停在梁山伯坟前哭灵,小提琴以凄厉声调哭出:梁兄呀!碎奏、断奏哀痛欲绝旋律,有哭声,有跪行,其中还有些回忆片段。渐渐的泪眼开了,哭声歇了,心意已决,在悲愤低音锣声中,纵身投入突然爆开坟墓中自尽,音乐同时推向最高潮。 乐曲的最终部份是再现部「化蝶」,在轻盈飘逸的弦乐衬托下,爱情主体再现,梁山伯与祝英台从坟墓中化为一对蝴蝶,在花间欢娱自由飞舞,永不分离。

表达了对封建礼教进行愤怒控诉,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对这一爱情悲剧深切同情。文章细腻地呈现一段唯美彻骨、惊天动地的爱情。 出身富裕人家的祝英台反抗传统社会对女子的不平等待遇和束缚,争取到与男孩子一同读书受教育的机会。继而挑战长久以来“门当户对”的观念,与同窗三年的平民子弟梁山伯相恋,为自己争取婚姻自由。然而,保守的年代却棒打鸳鸯两分离。但梁、祝的真情,终究感动天与地!二人化成彩蝶翩翩飞舞,溶入多彩、自由的天空,所经之处,花儿漫天开放。扩展资料:相关故事东晋时,祝英台女扮男装前往杭州求学,路遇梁山伯,因志同道合而结为兄弟并同窗三载,祝英台归家,行前托媒师母许婚梁山伯。梁山伯知情,往祝家求婚,此时,祝父公远已将女许婚马太守之子马文才。梁祝二人楼台相会,之后,梁山伯抱病归家,病亡。祝英台新婚之时,花轿绕道至梁山伯坟前祭奠,惊雷裂墓,英台入坟。梁祝化蝶双舞。 2

对爱情的赞美,对当时封建家长制度的批判

梁祝(《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表达了对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爱情的惋惜之情。

《梁山伯与祝英台》(简称梁祝),是取材于民间传说,吸取越剧曲调为素材,经由何占豪、陈钢于1958年作曲的小提琴协奏曲。

该作品于1959年5月27日在上海兰心大戏院作为上海音乐学院向建国10周年的献礼作品首演。由时年18岁的上海音乐学院学生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樊承武执棒上海音乐学院学生管弦乐队协奏。

扩展资料: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是何占豪与陈钢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时的作品,作于1958年冬,翌年 5月首演于上海获得好评,首演由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

题材是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表现手法,依照剧情发展精心构思布局,采用奏鸣曲式结构,单乐章,有小标题。

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由鸟语花香、草桥结拜、同窗三载、十八相送、长亭惜别、英台抗婚、哭灵控诉、坟前化蝶构成的曲式结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梁祝

  • 索引序列
  • 梁祝英语论文参考文献
  • 梁祝论文参考文献
  • 梁祝文学论文参考文献
  • 梁祝鉴赏论文参考文献
  • 梁祝表达的情感论文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