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保定学院学报官网

保定学院学报官网

发布时间:

保定学院学报官网

保定学院学报发文章是比较简单的,只要文章的质量比较好,比较真实发表是比较容易的,因为保定学院学报的级别并不算高,对稿件的要求并不算特别高

1米以上《保定学院学报》是由河北省教育厅主管、保定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刊期为双月刊,单月25日出版,大16开本,136页。1987年创刊,曾用刊名《保定师专学报》、《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改为现名《保定学院学报》。学报是为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截至2019年5月,图书馆藏有纸质文献138万册,数字图书48万余册,期刊1200余种。拥有清同治年间刊印的《二十四史》等线装古籍1万余册,其中16种为珍善本,3种入选河北省首批珍贵古籍名录。自创刊至建国前的《申报》《大公报》等珍贵影印资料千余册。图书馆现有CNKI学术文献总库、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18个全文数据库。

您好,发表文章在保定学院学报上并不复杂,但是要求文章至少100字,且不能出现重复的内容,以及回答完整。首先,您需要准备一个完整的文章框架,把文章框架中的内容进行完整的填充,并且确保文章中的内容不重复,最后检查文章的字数是否达到100字以上,如果满足要求,就可以把文章提交到保定学院学报上发表了。

保定学院学报是一个重要的学术刊物,发文章并不简单,需要考虑文章严谨性,权威性,创新性和学术价值等。

保定学院学报

1米以上《保定学院学报》是由河北省教育厅主管、保定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刊期为双月刊,单月25日出版,大16开本,136页。1987年创刊,曾用刊名《保定师专学报》、《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改为现名《保定学院学报》。学报是为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截至2019年5月,图书馆藏有纸质文献138万册,数字图书48万余册,期刊1200余种。拥有清同治年间刊印的《二十四史》等线装古籍1万余册,其中16种为珍善本,3种入选河北省首批珍贵古籍名录。自创刊至建国前的《申报》《大公报》等珍贵影印资料千余册。图书馆现有CNKI学术文献总库、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18个全文数据库。

《家》《春》《秋》《随想录>>

校代码:10096

保定学院代码是10096,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

保定学院(Baoding University),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是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

截至2021年5月,学校占地920.2亩,建筑面积34.39万平方米。

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是始建于1904年的“保定初级师范学堂”。1910年改称“直隶第二初级师范学堂”,1928年随省易名为“河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新中国成立后定名“河北省立保定师范学校”,1978年改建“保定师范专科学校”,2007年升格为本科层次的普通高校,并更名为“保定学院”。

师资力量

截至2021年5月,学校有教职工999人(专任教师609人),其中正高级职称96人,副高级职称271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3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省先进工作者1人,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1人,省社科优秀专家2人,省模范教师2人,省教学名师2人,省师德标兵5人,省优秀教师6人,省“三育人”先进个人5人。

院系专业

截止2021年5月,学校设有15个二级学院,开设本科专业52个。

质量工程

截至2021年5月,学校有省级重点发展学科3个,国家级精品课1门,省级精品课3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河北省一流本科课程7门,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

王牌专业

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020年度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3个):思想政治教育、体育教育、物联网工程。

2019年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省级)7个:化学、物理学、小学教育、日语、软件工程、美术学、音乐学。

合作交流

截至2018年5月,学校聘请了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澳大利亚迪肯大学、隆基泰和商贸有限公司等知名高校、单位的94名专家学者和知名企业家为客座教授。

学校与美国、澳大利亚、西班牙、波兰、马来西亚、日本、韩国等国的10余所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百余位师生先后赴海外开展进修、访学、攻读学位、学术交流、汉语推广等活动。

2015年,受文化部指派,学校合唱团参加了第四届爱沙尼亚流行音乐合唱节,在世界舞台上展示学校风采。2016年以来成功举办转型发展国际课堂30期。

2022年1月6日,保定学院成为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空手道分会新的挂靠单位。

科研平台

截至2012年7月,学校建有白洋淀研究中心、湿地研究中心、保定低碳文化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中心)。

建设成果

2014年至2019年5月,学校共承担国家级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118项,市厅级课题326项,横向课题42项,成立了17个科研团队;国内外公开发表各级学术论文880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220篇,被三大检索收录38篇。9项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75项成果获市厅级奖励。

馆藏资源

截至2019年5月,图书馆藏有纸质文献138万册,数字图书48万余册,期刊1200余种。拥有清同治年间刊印的《二十四史》等线装古籍1万余册,其中16种为珍善本,3种入选河北省首批珍贵古籍名录。自创刊至建国前的《申报》《大公报》等珍贵影印资料千余册。图书馆现有CNKI学术文献总库、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18个全文数据库。

图书馆拥有中国知网、维普科技、人大数媒、读秀学术搜索、书生之家、九羽、阿帕比、网上报告厅、库客音乐、新东方、中国文学史研习系统等数字资源库18个,是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正式用户,可为读者提供外文文献传递服务,开通试用数据库20余个。自建骨干教师教案数据库、978P艺术图片库等。

学院学报

《保定学院学报》是由河北省教育厅主管、保定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刊期为双月刊,单月25日出版,大16开本,136页。1987年创刊,曾用刊名《保定师专学报》、《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改为现名《保定学院学报》。

学报是为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滁州学院学报官网

滁州学院是公办的。

学院简介:

滁州学院(Chuzhou University),位于安徽省滁州市,是安徽省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是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应急安全智慧学习工场(2020)”暨应急管理学院建设首批试点学校  ,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

滁州学院前身是创办于1950年的滁州师范学校;1977年设立安徽师范大学滁县教学点(滁州分校);1980年更名为滁州师范专科学校;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并定名为滁州学院。 2019年,学校正式被纳入安徽省省级硕士立项建设单位。

截至2021年6月,学校占地面积108.9万平方米,有会峰、琅琊两个校区,校舍建筑面积46.2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132.3万册,电子图书154.1万种;设有15个二级学院,62个本科专业;有教职工1301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06人、副高级职称267人,博士344人(含在读100人)、硕士791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9567人。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18年2月,学校设有17个二级学院,62个本科专业。

文学与传媒学院:

汉语言文学(师范类)、新闻学、网络新闻传播

经济与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财务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审计学、物流工程

数学与金融学院:

金融工程、经济统计学、数学与应用数学

教育科学学院:

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专科)、初等教育(专科)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网络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通信工程、软件工程、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

外国语学院:

英语、英语(师范)、商务英语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汽车服务工程、车辆工程

音乐学院:

音乐学

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美术与设计学院:

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含中韩合作办学2+2国际班)、环境设计、广告学、产品设计、工业设计、数字媒体艺术

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

地理信息科学、测绘工程、地理科学、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土木工程

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

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

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制药工程、应用化工技术(专科)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

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科学、园林

学科建设

截至2016年3月,学校建有一个省级重点学科;依托“安徽省热敏性物料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设立“安徽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安徽省重点学科:应用化学

师资力量

截至2019年5月,现有教职工1170人,其中正高级职称89人、副高级职称232人,博士274人(含在读98人)、硕士737人。

师资队伍建设得到新提升。大力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推进“博士化”工程,不断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有效支撑学科建设。实施“双百”“双证”“青蓝”计划,提升教师“双能”素质。引进国家级人才10余人。获批省高校领军人才团队、省委组织部省人才办Ⅱ、Ⅲ类引才平台各1个。认定“双能型”教师402人。1名教授作为全国基层科技工作者代表,应邀出席全国两院院士大会。1名教授入选新疆天山英才工程培养人选。1名教授入选我省第五批“特支计划”。学校高质量完成全国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金寨县农村宅基地调查和利用技术服务项目”,得到了国土资源部的充分肯定,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得到彰显。

教学建设

数据截至2019年5月,学科专业建设取得新成效。围绕地方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通过新建、调整和改造,优化专业布局,培植应用型专业生长点,打造学科专业特色。学科专业转型被教育部评估中心推介为转型发展典型案例。“单一师专升本院校应用型学科专业调整建设路径的探索与实践”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地理信息科学、物联网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3个应用型专业获批安徽省一流(品牌)专业。拥有省级产业创新团队1个、滁州市“221”产业创新团队3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8个,获批设立院士工作站2个。地理学获批安徽省“双一流”建设国内一流学科(B类)。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项。1名教师入选“2014年中国高被引学者”名单。

学校的油画作品《抗击非典》入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废墟上的阳光》获得2008奥林匹克美术大会铜奖。

国家级特色专业:地理信息科学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地理信息科学

安徽省特色专业:地理信息系统、自动化、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新闻学

安徽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网络工程、测绘工程、工商管理、食品质量与安全、地理科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学前教育、旅游管理、自动化

安徽省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应用型信息人才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滁州学院—安徽华塑盐(化工)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滁州学院—安徽金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化工实践教育基地

安徽省精品课程: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网络、中国地理、地理信息系统概论、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技能、计算机网络

安徽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中国古代文学、高等数学、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单片机应用技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GIS基础应用技能、大学物理、数据结构、旅游地理学、食品化学、教育心理学

安徽省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文科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食品工程师计划、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卓越小学教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机械工程师培养计划、卓越国际商务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安徽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地方性高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验区、卓越工程师计划、地方性高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验

安徽省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综合训练中心、食品实验实训教学中心、测绘实验实训中心

安徽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网络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地理信息科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教学交流

截至2016年3月,学校与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马来西亚、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建立联系,互派教师做访问学者。与美国布里奇波特大学开展了“4+1”硕士培养,与美国科罗拉多理工大学开展了教师培训项目。与马来西亚城市理工大学举办了“6+7课程”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项目,与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举办了交换生项目,与韩国韩瑞大学、韩国湖南大学联合举办了“3+2”、“4+2”以及视觉传达设计专业“2+2”、公费交换生等校际合作项目,互派留学生。

学校荣誉

2010年,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2011年6月,获2010年度“全国高校节能管理先进院校”。

2011年11月,被评为第九届“安徽省文明单位”。

2011年12月,获第三届全国文明单位。

2011至2014年度,连续四年获得省教育厅节能工作考核“优秀”等次。

2012年2月,获2011年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

2011年12月,获得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的“第三批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2014年,获全国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2014年,入选安徽省第一批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

2015年2月,获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

2020年11月20日,入选“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名单。

2020年12月25日,被国家卫生健康委等授予“无偿献血促进奖”。

2022年2月,选入2021年安徽省发明专利百强排行榜。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截至2016年3月,学校建有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校级研究机构8个;建有安徽省大学生思想动态分析研究中心、滁州市食品加工研究院。

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安徽地理信息集成应用协同创新中心

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淮分水岭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热敏性物料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校级研究机构:地理信息技术研究所、化工技术研究所、滁州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工程中心、物联网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地理国情与区域环境研究所、皖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研究所、凤阳花鼓音乐研究所

科研成果

截至2016年3月,学校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87项,厅(市)级科研项目572项;与企事业单位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318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265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705篇,其中被SCI、EI检索304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74部。

“植物蛋白挤压组织化技术研究与推广”获得“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及相关类群的系统进化研究”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二等奖,“WDX60特大比表面积吸附树脂研发”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小地老虎性信息素的鉴定及相关生物学研究”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16年3月,学校图书馆纸质藏书114万册,电子图书92万册。截至2013年6月30日,学校图书馆拥有电子图书72.79万册,中外文报刊1980种,收藏有清华同方《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清华同方《中国优秀硕博全文数据库》、万方《中国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数据库》、《读秀学术搜索》、万方《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数据库》、《中国法规大典》、《SpringerLink》、《Ebscohost》《银符考试模拟题库》、超星数字图书馆、中国数字图书馆、书生之家数字图书馆的电子图书以及自建的特色数据库《吴敬梓研究专题数据库》等20余个数据库。

学术期刊

《滁州学院学报》为综合性双月刊,逢双月月末出版,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向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1982年创刊,是“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入网期刊。

《滁州学院学报》每年1、3、4、6期刊登社会科学研究类学术论文;2、5期刊登自然科学研究类学术论文;开设“江淮分水岭研究”“皖东文化研究”和“皖东发展研究”三个特色栏目。

2009年学报被安徽省教育厅和新闻出版局联合评为优秀学报;2010年荣获全国高校社科学报优秀期刊称号。

文化传统

校徽校名

“滁州学院”四字系郭沫若先生书法字体。郭沫若曾于1964年为滁州学院前身“滁县师范学校”题写过校名,“滁”“学”二字均源自其中;“州”“院”二字均选自郭沫若的其他书法手迹。

滁州学院校徽以“滁”、“U”(University的缩写)和“1950”为基本元素。

篆字“滁”为核心,呈现了滁州学院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办学目标。旗帜的形制,代表着滁州学院团结进取、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盾牌的形制,承载了滁州学院人知难而进、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奖杯的形制,抒发了滁州学院人崇高的集体荣誉感和不断创新的卓越情怀。结构精密的芯片形制,象征着滁州学院科技与人文并举的时代风范。

校名“滁州学院”采用郭沫若的字体,突显了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1950”字样标志了滁州学院人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奋斗历程。中英文有机融合的方式,体现了滁州学院国际化办学的豪迈姿态。

校徽呈现开放形态,展示着滁州学院人海纳百川的胸怀。汉字“滁”中的山、水、人的元素,描绘了滁州学院依山傍水的美丽校园,阐述了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一、滁州学院有几个校区 滁州学院现在有2个校区,分别为滁州学院会峰、琅琊校区。二、滁州学院哪个校区最好及各校区介绍 1、滁州学院会峰校区 地址:安徽省滁州市丰乐大道1528号 2、滁州学院琅琊校区 地址: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区琅琊古道 学校现有会峰、琅琊两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109.11万平米(1636亩),建筑面积44.03万平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4亿元,建有配套的各类实验室和19个校内实习实训中心,222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固定资产总值11亿元。图书馆纸质藏书117.5万册,电子图书92万种。校园网络千兆到楼,百兆到桌面。公开出版《滁州学院学报》和《滁州学院报》。 三、滁州学院简介 滁州学院位于皖东江淮之间,学校所在地滁州市,素有“金陵锁钥、江淮保障”之称,与江苏省南京市山水相连,山清水秀,文化底蕴浓厚,北宋欧阳修留下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朱元璋从这里开始创建了大明王朝;清代吴敬梓创作了开讽刺小说之先河的皇皇巨著《儒林外史》;下辖的凤阳县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0年的滁州师范学校。历经滁县师范学校、 安徽师范大学 滁县教学点(分校)办学阶段;1980年更名为滁州师范专科学校;2004年5月升格为滁州学院,获批安徽省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学校。学校是安徽省首批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学校,确立建设“双一流”国内一流学科两所应用型高校之一。2017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学校现有会峰、琅琊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08.9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6.2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2.8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31.1万册,电子图书144万种。设有15个二级学院,62个本科专业,其中工科类专业31个,管理类专业8个,形成了以工、管为主,工、管、文、理、经、教、农、艺八大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现有教职工1291人,其中正高级职称99人、副高级职称255人,博士333人(含在读97人)、硕士791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9567人。 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秉承“思变尚新、务实求真”的精神,大力弘扬“爱国荣校、尊学敬道”的优良校风,深入践行“修德、求是、博学、笃行”的校训精神,探索一条“由师范专科向多科性应用型本科转变”的发展之路。学校是“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高校节能管理先进院校”,全省首批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首届文明校园、就业工作先进集体、首批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节水型单位、公共机构能源资源计量示范单位等。 党建和思政工作呈现新气象。坚持立德树人中心环节,加强党委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忠诚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强化实践育人,注重文化育人,落实关爱育人,推进网络育人,校园文化氛围浓郁,文明创建工作取得实效。荣获安徽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安徽省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涌现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感动中国候选人物”“全国乡村道德模范”“安徽省辅导员年度人物”等先进典型。2015、2016、2017、2018年学校领导班子在安徽省委党建和发展综合考核中连续获得“优秀”等次。 ;

期刊名称:滁州学院学报出版地:安徽省滁州市语言种类:中文复合影响因子:0.192综合影响因子:0.080

简介:滁州学院是安徽省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坐落在距南京50公里的历史文化名城——滁州市,与著名的琅琊山风景区和“天下第一名亭”醉翁亭相毗邻,区位优越、交通便捷、人文荟萃。学校创建于1950年,历经滁州师范学校、滁县师范学校、安徽师范大学滁县教学点(分校)办学阶段,1980年5月更名为滁州师范专科学校,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滁州学院。 学校现有会峰、琅琊两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100.2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8.23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08亿元,建有配套的各类实验室和8个校内实习实训中心,108个校外实习基地。固定资产总值近9亿元。图书馆纸质藏书107万册,电子图书80万册。校园网络千兆到楼,百兆到桌面。公开出版《滁州学院学报》和《滁州学院报》。 学校现有文学与传媒学院、数学科学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音乐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体育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继续教育学院等15个教学院(部)。开设46个本科专业,涵盖文、理、工、经、管、教、农、艺八大学科门类,其中工科类专业18个、管理类专业6个。全日制在校生16324人,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本专科生2859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1020人,专任教师670人,其中教授42人、副教授144人,博士84人,硕士469人。有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各1人,全省模范教师、优秀教师、师德先进个人、优秀教育工作者、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0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各1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2人,“安徽省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坛新秀6人。 近年来,学校先后获批国家级、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133项。学校是“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拥有地理信息科学(原地理信息系统)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应用化学省级重点建设学科,“江淮分水岭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省级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安徽省大学生思想动态分析研究中心”,以及地理信息技术和化工技术等十多个研究所。 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21项,厅(市)级科研项目378项。油画作品《抗击非典》入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废墟上的阳光》获得2008奥林匹克美术大会铜奖。“植物蛋白挤压组织化技术研究与推广”获得“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WDX60特大比表面积吸附树脂研发”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124篇,其中被SCI、EI检索255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45部。通过开展政产学研用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企事业单位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217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60项。 学校依山傍水,会峰湖水碧波荡漾,校园四季林木葱茏,鸟语花香,环境幽雅,景色宜人,人文气息浓厚,是读书治学的理想之地。办学以来,为社会培养了近5万名各类人才,很多校友已在各行各业作出突出成绩,广受社会好评。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在90%以上,连续三年荣膺“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学校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高校节能管理先进院校”、“全国高校后勤十年社会化改革先进院校”、“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连续五年共13次)等称号。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与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建立联系,互派教师做访问学者。与韩国韩瑞大学、韩国湖南大学等国外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联合举办了“3+2”、“4+2”以及视觉传达设计专业“2+2”、公费交换生等校际合作项目,互派留学生。与美国科罗拉多理工大学开展了教师培训项目。同时,加强省内外校地、校企、校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共赢”发展。 目前,学校上下正按照学校第二次党代会和“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坚持融入滁州、立足安徽、面向全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定位,加强内涵建设,夯实发展基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综合办学水平,向着创建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目标迈进!注册资本:23879万人民币

萍乡学院学报官网

目前根据教育部公开信息规定,已经没有明确的本科一批次、二批次概念,萍乡学院是综合类院校,有机械制造及自动化、英语教育、商务英语、数学教育等专业。建校81年。

学校简介萍乡学院(Pingxiang University)坐落于江西省萍乡市,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置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萍乡市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学校办学始于1941年创办的省立萍乡师范学校,1949年更名为萍乡师范学校,1982年成立萍乡教育学院,1993年更名为萍乡高等专科学校,2013年升格为萍乡学院。2016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 截至2020年11月,学校占地面积1200亩,校舍建筑面积33.14万平方米,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生11708人,其中本科生9963人。

院系专业截至2019年5月,学校开设12个二级学院,学校现有本科专业29个、专科专业6个。

师资力量截至2019年5月,专任教师近600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教师约占40%、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教师约占70%,常年聘请外籍专家5-7人。教师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和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贴、省学科带头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省教学名师、省中青年骨干教师等共50余人。

教学建设截至2017年5月,有省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示范专业7个。在各专业建设中,有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精品(优质)课程13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1门 ,教育部、财政部资助的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2个。

学术研究据2016年3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建有江西省重点实验室1个、江西省研究基地1个、江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兴2个、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校级研究机构5个。

科研成果截至2019年10月,学校举办了第三届“汉冶萍”国际学术研讨会、首届海峡两岸傩文化学术研讨会等20余次大型学术研讨会。升本以来,立项省级以上课题35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国家社科基金1项、全国教育规划课题1项、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项目2项、国家语委课题5项;编制行业标准6项;发表论文1570篇,其中SCI论文73篇,EI期刊论文21篇;编写教材、出版专著130部;获发明专利授权4项。

学校图书馆资源学校图书馆纸质藏书101.5万册,电子图书25万册,年度报刊1477种,古籍线装156种,接受“中美友谊之桥”赠西文书5833册,与省内外兄弟院校交换学报206种。图书馆有自建特色数据库4个(杨岐禅宗文化信息资源库、文廷式特色专题文献数据库、萍乡傩文化数字资源库、萍乡学院人文库全文光盘数据库)。

合作交流学校始终坚持开放办学的宗旨,不断加强与国(境)外交流合作,积极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已与英国、美国、瑞士、加拿大、印度、泰国、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的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合作与交流关系。现有市场营销、学前教育、工程造价3个专业与加拿大荷兰学院合作办学。

文化传统

标志以人字叠起的常青树为主题元素,线条舒展奔放,流畅潇洒,富有前进的动力和气势,象征学校飞速的发展步伐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彰显学校新时期奋发进取,锐意创新的时代精神。

以绿色为标准色的图案组合鲜艳醒目,和谐靓丽,大气稳重,富有鲜明的时代感和蓬勃发展的朝气。寓意着学校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四有新人为宗旨,为社会发展输出多层次人才的办学理念。

呈向上箭头状,四层向上叠加代表学校本科办学层次和彰显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四大功能。突出学校立德树人、追求卓越、务实创新、科学发展的理念。

优势专业

省级特色专业:机械制造及自动化、英语教育、商务英语、数学教育、营销与策划、语文教育

省级示范专业:应用电子技术、商务英语、工程造价、体育教育、语文教育、涉外文秘、营销与策划

学者王德威曾论及:“悲悯意味着对‘他者’无所不予的包容。”从这句话来看,悲悯似乎是一种描述对他人态度的概念。用悲悯的态度对待身边的人,即是给予他人无条件的尊重及谅解。悲悯,是一种友善的态度、对他人的诚心接纳,通过悲悯,人能够达到自我与世界的和解,温暖每一个遇到的人,并且也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感激,从而实现自我人格的通达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在莫言的长篇小说《红树林》中,以采珍珠为生的陈珍珠和小海家庭横遭不幸,然而他们并没有因命运的不公而愤怒控诉,而是在变换的时代中始终坚持着家族的采珠手艺,并坚守着自己做人的准则。他们一次又一次地用自己的坚韧,承受着命运的折磨,挺过难关。在坚守自己的同时,陈珍珠甚至用精神力量感化了自己身边的人,换得了三陪女许燕的转身和冷漠残忍的小虎的些许柔软。陈珍珠姐弟用自己的坚持,彰显了人性的尊严,他们用悲悯的态度对待人生,从而收获了黑暗中的星星光芒。 然而,不是每段苦难都能得到缓冲,也不是每个选择都有可能换来收获。更多的时候,我们只是一次又一次地承受着苦难的洗礼,渴望用自己的挣扎获得一丝丝救赎。但由于人的有限性与其追求宇宙终极实在的意图相冲突,人的苦难可以说是一种必然。它不是突如其来降临在人身上的天灾、人祸,而是由于人本质的“邪恶、丑陋、龌龊、必死、软弱、无能,由此注定了人是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的。因此,我们永远只能缅怀过去的苦难,但却对现存的苦难浑然不觉,“带着为人的劣性和打不破的坚韧”。 由此,笔者想到了谍战剧《麻雀》。《麻雀》的剧情发生在人类冲突集中爆发的时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球背景下,中国正经历着民族矛盾和民族内部矛盾同时爆发的局面。陈深是日伪军上海区特务总部行动处一组组长,但他的真实身份其实是共产党派来潜伏在特务总部内部的卧底, 他与同样潜伏在行动处的国民党特务唐山海和徐碧城一样,企图窃取事关民族存亡的归零计划。 故事起初似乎非常没有“立场”。陈深同行动处处长毕忠良是昔日一同在抗战战场上结下过生死交情的好哥们。两人在行动处关系紧密,如影随形。并不见陈深私下对毕忠良有道德上的谴责之意。陈深在行动处的表现半点不像是心狠手辣的特务,反而像是个心地善良的活菩萨,每次都要靠毕忠良的保护蒙混过关,不禁让人怀疑他作为党员的思想素质和意志力。而他与内心知晓是国民党的唐徐二人明知是将来的对手却仍毫无芥蒂,多次相救。 陈深一次次面对着道德和情感上的双重考验。他既不能表现出心慈手软、被特务总部的人发现是特务,又不能为了保护身份,而不对组织的危险施以能力内的帮助,而他内心又十分恐惧直接去夺取善良的人、甚至是不那么邪恶的人的生命。他最常说的一句话便是:“我只想去当个剃头匠。”在由他亲自押送他组织的上线,同时也是他的嫂子的宰相赴死的途中,他曾经试图营救宰相,即使要以他自己的死为代价。而宰相此时对他说了一番话,而其中笔者认为最有概括性的一句是:“你是我们大家的希望。” 然而陈深对此回答是:“我做不到。” 陈深与嫂子的这两种态度对比,引起了笔者对悲悯究竟应该如何的思考。对于陈深而言,目睹亲人在眼前被害而无能为力是痛苦的,他深深地体会到嫂子失去生命的不舍,物伤其类,感到放弃嫂子似乎佐证了世间事确是超越人的意志的悲哀,那种努力便能得到回报的愿景被击得粉碎。而嫂子则说:“你是我们大家的希望。” 她知道苦难是普遍存在于人类之中的,但是生而为人她不得不面对,也不得不选择。即使无法预见到战争的结局,更无法预料到战争结束后的一切,在当下,她仍然选择承担起自己的命运,承担起自己的选择可能给其他人的命运带来的改变。在此她的意志转化为实践托起了自己对整个世间苦难的理解和救赎。 至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对开头这句话重新阐释: “他者”,不仅意味着他人,它是一种旁观性的指引,意味着我们站在旁观的角度上,客观地,不带感情色彩的关照客体,“他者”也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整个人类; “无所不予”,意味着对“他者”的这种包容是无条件的,不因客体的属性不同而对之加以个人好恶以及价值判断的区分,也不因条件不同而改变自己的态度; “包容”是一种不干预的态度,由于对苦难根本性的理解,尊重才是真正理解的态度。 悲悯并不是单纯对困境的怜悯。 由苦难出发,以苦难作为行动的动机,企图用行动的成果来解救即时的苦难,不是悲悯。 只有在明了了苦难是普遍存在于整个人类命运中的固有属性,却义无反顾的承受下去,由爱出发作出生命的选择,才是真正的悲悯。正如潘知常所言,“人生有意义,固然值得一过,人生没有意义,同样值得一过。“  “人的生命力量不仅表现在能够征服挑战,而且尤其表现在能够承受挑战。“ 虽然我们无法把握选择的意义,但坚持内心的选择并选择承担其发生后的一切意义,也是一种悲悯。选择以信念作为选择的标准,我们便不再孤单,而通过信念在人们头脑中的不断流传,成为构成人类历史的一个单元,真正在有限中连接无限。 参考文献:  1:陈丽萍、李圣民《浅议莫言笔下的悲悯》,萍乡学院学报,第32卷第5期。 2:胡伟希《论悲悯与共通感——兼论基督教和佛教中的悲悯意识》,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3:潘知常,《生命的悲悯:奥斯维辛之后不写诗是野蛮的——拙著〈生命美学论稿〉序言》,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4:何宇轩、周春英《关于人的苦难与悲悯——由莫言〈生死疲劳〉说起》,名作欣赏,2016(9)。

枣庄学院学报官网

本刊现为《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原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物理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摘》和《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来源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上网期刊。

《枣庄学院学报》创刊于1984年,原名《枣庄师专学报》,1984-1999年为季刊,100页码。1987年公开发行,省教育厅主管。2000年起更名为《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并改为双月刊,112页码。2004年9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更名为《枣庄学院学报》。

  • 索引序列
  • 保定学院学报官网
  • 保定学院学报
  • 滁州学院学报官网
  • 萍乡学院学报官网
  • 枣庄学院学报官网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