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奥赛罗悲剧论文参考文献

奥赛罗悲剧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奥赛罗悲剧论文参考文献

作者 张慧姝 在《道德经》的课堂上,杨鹏老师曾让我们讨论恶的来源。若承认世界起源于唯一的造物主,上帝,代表着公义与仁爱,一切都按他美好的预旨,那恶从何而来?这是一个大问题。本文仅从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奥赛罗》着手,谈一些对于恶的本质的看法。 【剧情简介】威尼斯元老的女儿苔丝狄蒙娜私奔摩尔人奥赛罗,时任威尼斯政府的一名骁勇的主帅。奥赛罗手下的旗官伊阿古,不满足于自己的卑微地位,嫉妒卡西奥升任副将,也嫉妒奥赛罗与苔丝狄蒙娜之间的爱情,决心实施一系列阴谋诡计,破坏他得不到的美好。最终,奥赛罗亲手杀死了苔丝狄蒙娜并自杀,而伊阿古也难逃威尼斯法庭的审判…… 伊阿古并没有什么雄心大略,他的阴谋诡计,也并非奔着什么远大前程而去。他的心太小,容不下那些美好,那些凭借他的地位和实力永远也无法获得的美好。他的心中埋藏着恶魔的鬼胎,燃烧着熊熊的妒火,他要把这妒火放出来,在他的体外燃烧;他要促成这鬼胎长成,去摧毁他得不到的一切。他说:“ 地狱和黑夜酝酿成这空前的罪恶,它必须向世界显露它的面目。 ”(第一幕第三场)他所凭借的,是他的计谋和魔鬼般的奸诈;他小心发酵着的,是他心中的怨毒和罪恶,他所要达成的,是破坏和毁灭。 伊阿古的诡计不可谓不高明,他的所作所为,在未明全局的人看来,是那么友善正直。 伊阿古的朋友罗德利哥,因得不到苔丝狄蒙娜的爱情而想投河自尽,伊阿古这样给他鼓气:“ 我们的身体就像一座园圃,我们的意志是这园圃里的园丁;不论我们插荨麻,种莴苣,栽下牛膝草,拔起百里香,或者单独培植一种草木,或者把全园种得万卉纷披,让它荒废不治也好,把它辛勤耕垦也好,那权力都在我们的意志…… ” (第一幕第三场)然而,这样的“开诚布公”,绝非出于什么好心,伊阿古是要把罗德利哥变成他的一枚棋子,一枚挑起事端的棋子。 伊阿古引诱卡西奥喝酒,安排他的“棋子”罗德利哥去激怒卡西奥,在卡西奥的副将职务被撤之后,又“推心置腹”地为卡西奥出谋划策:“ 正像有人为吓退一头凶恶的狮子而故意鞭打他的驯良的狗一样。你只要向他恳求恳求,他一定会回心转意的。 ”(第二幕第三场) 伊阿古又伪装成一个忠心耿直的仆人,“诚心诚意”地提醒奥赛罗:“ 啊,主帅,您要留心嫉妒啊;那是一个绿眼的妖魔,谁做了他的牺牲,就要受它的玩弄。 ”(第三幕第三场) 善与恶难以分辨。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恶的行为往往需要伪装才能达到其目的 。伊阿古自己也如是说:“ 恶魔往往用神圣的外表,引诱世人干最恶的罪行,正像我现在所用的手段一样。 ” (第二幕第三场) 一分真实(那块被苔丝狄蒙娜无意丢失的手帕)和四分虚构,伊阿古成功挑起了奥赛罗心底的那缕愤怒的火苗,依靠着对奥赛罗内心的洞察和欲擒故纵的言辞,有效放大那缕火苗为熊熊怒火。怒火烧毁了奥赛罗的智慧与理性,让悲剧不可阻挡地发生了。伊阿古把他的诡计比喻成“危险的思想”和“毒药”,他说:“ 危险的思想本来就是一种毒药,虽然在开始的时候尝不到什么苦涩的味道,可是渐渐地在血液里活动起来,就会像硫矿一样轰然爆发。 ”(第三幕第三场) 如此歹毒的用心,剧中人都察觉到了吗?他们非但没有察觉,还过于轻信,就如伊阿古的主人奥赛罗那样,认为他的仆人非常可信且机敏过人。他们是有限的,他们看不见全局,他们只停留在属于他们的场景中,而伊阿古却奔走于各个场景,在其间完美周旋着,一切按他预想的进行。他们的有限,也配合着恶的迅速滋长。 伊阿古懂得用耐心去捕获最佳时机,懂得用他的聪慧给恶之鬼胎提供养分,比起那些被蒙在其中的当事人来说,他简直就是“全知全能”了。他要捣毁卡西奥的荣誉,让其身败名裂;他要破坏奥赛罗新婚的甜蜜,让其弦断柱裂。他的所作所为,由嫉妒到嫉妒、由荒诞到荒诞、由缺陷到无序、由恶的念想出发指向恶的结果。恶,究竟源自何处?在讨论恶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爱。 若伊阿古不嫉妒,能够忍耐,具有恩慈,就不会有怨毒潜入他心中;若卡西奥不轻易发怒,就不会酒后滋事被人抓了把柄;若奥赛罗能够“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就不会轻信伊阿古的谎言,着了“嫉妒”这个绿眼妖魔的道。 换句话说, 恶,就是爱的缺失。 那又是什么造成了爱的缺失? 伊阿古是一名卑微的旗官,整日被人呼来喝去,他知道终其一生,都很难改变身份上的这种缺陷。他把目光投向他所缺失的地方,使他产生了荒诞的心理渴求,并开始安排一系列行动,指向混乱与无序的荒诞目标,这是他人生意义的缺失和荒诞所造成的。卡西奥多情但易怒,奥赛罗骁勇但轻信且嫉妒,他们都是有缺陷的人。 杰曼·格里尔教授说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在伦理上把恶理解为一种缺陷,荒诞和矛盾 。剧中人物无论是人生意义的缺失,是命运还是性格上的缺陷,导致恶在内心生根,在体外成长,最终这股恶的力量吞噬了多条生命。 这是一股熵的力量,与天之道的创生本性背道而驰,是站在爱的对立面,根植于缺陷、荒诞和无意义,指向破坏、杀生和无序。 藉由莎士比亚的这出悲剧,读者能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看到恶的起源与生长,也看见了恶的成因,人的有限和残缺,而 这种有限和残缺,正是恶魔要诱惑的,人生,就是一场需要经受住的考验。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卡西奥和奥赛罗未能站在更高的立场上,用全局的眼光,识破伊阿古的诡计。那伊阿古看到全局了吗?他也没有,最终伊阿古未能逃脱威尼斯法庭的审判。也许,伊阿古也只是上帝派出的魔鬼,上帝是要借伊阿古的手,考验一下苔丝狄蒙娜的爱情,她抛下她的身份与责任,抛下她的父亲,为了她的爱情。她的爱情导致父亲的直接死亡,她为之献身的爱情,究竟能否经受住魔鬼的考验? 未能经受住考验的爱情,只有毁灭;未能经受住考验的人生,没有加冕。

论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形象

摘要: 通过欣赏莎士比亚悲剧作品,对其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解读和剖析,在整个戏剧作品中的重要作用,浅析悲剧人物形象的塑造,从戏剧台词或是故事内容中人物所说的话和行为进行判断和分析。

关键词: 莎士比亚;悲剧人物;形象鉴赏

一、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

众所周知,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分别是《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笔者认为《麦克白》是其中最具悲剧色彩的一个作品,主人公麦克白在整个内容中的表现以及心理的成长和变化是比较有看点的。笔者最初接触到莎士比亚的作品也都是翻译过来的,没有接触到原文,原文中的台词设计以及内容更为贴近作者的真实想法更能精准地表达主要内容和人物思想变化。

《哈姆雷特》主要是围绕哈姆雷特这个主角展开故事。父亲被父亲的弟弟篡位并且这位新的国王却娶了父亲的妻子,这对于小哈姆雷特来说是个重大的打击,他决定要报仇,在一定的精神折磨下,哈姆雷特需要通过装疯卖傻来掩饰自己,并且在这种状况下,要灭掉仇人,虽然哈姆雷特一心计划要杀死这个新国王,但是并没有想到国王诡计多端,最后也是死在了他的奸计之下,和他同归于尽。《奥赛罗》也是描写一位勇敢的将士奥赛罗好不容易和心爱的女人成婚后却被奸人所害误认为自己的妻子对自己不忠而杀死了自己的妻子,最后弄清事实后就后悔莫及也自杀了。《李尔王》则是描写国王李尔王想要将自己的国土分给他的三个女儿,但是却因为大女儿和二女儿诡计多端,花言巧语共同夺走了土地,但是只有小女儿对父亲是真正地尊敬和爱戴,大女儿和二女儿对自己的父亲非常刻薄,小女儿在战场中死去后,李尔王非常悲痛。《麦克白》是描写麦克白将军受到女巫的诱导和妻子的引导夺得了王位,从这之后他就一发不可收拾,越来越狂暴,最后也没落得好的下场。

二、悲剧人物分析

在《哈姆雷特》中,“Whether 'tis nobler in the mind to suffer the slings and arrows of outrageous fortune or to take arms against a sea of troubles ”哈姆雷特的心理活动表现得很好,他心里是充满愤怒的,但是他并不知道是不是要怀恨着去生活,是去复仇还是要忍受精神痛苦,“the pangs of despis’d love,the insolence of office ,and the law’s delay , the patient merit of th’unworthy takes ”心中的愤怒并不能让他安定地生活,为喜欢的女人写情书,却最后也还是失去了爱人,对新国王和母亲的愤恨怎能让他冷静下来,虽然爱情并没有成功,但是在他这里,可能爱情也就占很小的位置,可能都不存在位置,但是对于母亲和父亲的弟弟结婚这件事情,哈姆雷特的心里的伤害是很大的,他从母亲身上又产生了一种复杂的情绪,对女人的看法有了不同的认识,在心里有了一道防线,这也使他自己的爱情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在错综复杂的情感交织中展现哈姆雷特的心理变化,由这些心理变化又产生了一系列的行为动作和语言。“There are more things in heaven and earth ,Horatio,than are dreamt of in your philosophy”这是莎士比亚在文中说的,哈姆雷特这个人物也是经过了巨大的思想变革才产生了一系列的复仇计划以及后来思想的挣扎与痛苦。“There‘s a special providence in the fall of sparrow”。

《奥赛罗》这篇在刻画奥赛罗的形象上也是比较矛盾的,在一些地方可能体现得很大度,而有的时候又显得很“小气”容易对别人产生怀疑,就像他不相信自己的妻子最后掐死了她,这一点就让他体现得很凶残,性格的极端性也体现得很明显,也正是由于这种性格,使他走向了悲剧的结局。“Brahantio What profane wretch art thou?”“Othello not I I must be found : My parts ,my title and my perfect soul Shall manifest me rightly Is it they?”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奥赛罗这个人,他的`两面性,人格的爆发,一边有智谋,一边却显得很胆怯懦弱,时而善良,时而凶残。

《李尔王》这个故事可能是笔者较为喜欢的故事吧,就像看过的童话书,只是结局是悲剧,情节让人感到惋惜和悲痛,对李尔王的描写人物的变化不是最极致的,笔者觉得,它更多地是要反应当时的一种社会局势,李尔王这个人物的设计是在周围环境变化以及周围人物的不同中体现出人物形象价值的,开始时是在大女儿和二女儿的怂恿下变得很专制,后来由于大女儿和二女儿把他舍弃后,他又走向了不同的世界,这时候环境带给他的感触也就多了,也使得他的变化发生,激昂的台词也反映出李尔王内心的情绪变化,体会到了穷苦百姓的辛酸也明白了自己被利用被欺最后幡然醒悟的时候却只能看到一心一意对自己的小女儿死去,只能抱着她的尸体痛哭。

《麦克白》这个作品中让悲剧人物升华的东西就是“欲望”,这个悲剧也是对麦克白这个人物刻画得最为细致精彩的,所有的东西都是有所铺垫,不是一味强调最后的悲剧结尾,麦克白这个人物本身就有一定的欲望,加上一些外在的诱惑,就造成麦克白的行为,也就是说最后的悲剧结果可以说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并没有是取决于不公平的命运枷锁之类的,开始出现的女巫就将麦克白心中的欲望之火点燃,接下来妻子也怂恿他夺权,然后又因为害怕就会要做过多的掩饰,这样就会让欲望变得更强大。

三、小结

这四部悲剧作品都是以悲剧主人公作为名字,也是围绕主人公写的悲剧故事,当然,在其中不乏有一些其他的悲剧角色,也是值得品读和分析的,就像哈姆雷特的叔叔,他其实也算是一个悲剧人物,通过自己的奸诈毒辣得到一切,却也是死在哈姆雷特的手中,并不是说死去了给他带来一定的悲剧色彩,而是整个戏剧中他都算作一个可悲的人物可恨的人物,其他几个也是,同样都有些悲剧人物的描写,也就是这些人物的作用才更凸显出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和价值。

参考文献:

[1]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人物意象[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1).

[2]浅论《哈姆雷特》的悲剧艺术[J].铜陵学院学报,2001(04).

奥赛罗论文参考文献

罗马雕刻家除了表现统帅、英雄人物、全家群像、夫妇合像、单人墓碑像外,还在罗马的建筑、广场、纪念柱等上面装饰了许多圆雕和浮雕。三世纪较有名的建筑为塞普提米乌斯、谢维路斯凯旋门和卡拉卡拉的公共浴室。古罗马雕塑是西方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西方现实主义雕刻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历史上一般称欧洲的封建社会为“中世纪”,艺术史上把古罗马以后到文艺复兴前这段时间的西方艺术称为“中古世纪的艺术”,它延续了1200年左右。在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成为封建统治的有力支柱。因此,欧洲中世纪的雕塑主要为基督教服务。中世纪盛期的文化艺术,经历了罗马式时期和哥特式时期。教堂建筑成为当时主要艺术载体,许多优秀雕刻家从事教堂建筑的装饰雕塑和内部陈列的圆雕工作。法国的安高莱姆教堂,康城的三圣教堂,德国盖因拉德的圣基列阿教堂中的许多雕刻,都具有代表性。罗马式教堂以其坚厚、敦实的形体显示教会的威力,哥特式教堂以其灵巧、尖挺的上升力量控制观者的精神感情。教堂建筑中彩色玻璃窗画的明暗变化,各色各样轻巧玲陇的雕花图案和壁上的雕塑,都有助于加强宗教神秘的气氛。哥特式教堂代表了中世纪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如著名的巴黎圣母院、沙脱尔教堂、理姆斯教堂等,都是哥特式教堂。而哥特式雕塑则基本上代表了中世纪保守落后的宗教艺术。14世纪的法国雕塑中,哥特式艺术反映现实倾向增强,对人物姿态、表情、形体等方面开始夸张强调,为宗教服务的哥特式雕塑开始出现了新兴资产阶级艺术的萌芽。中世纪的雕塑有精华有糟粕,许多作品中充满迷信、荒诞的宗教内容,但从艺术遗产的角度来看,当时的雕塑家们也创造了不少属于人民的、有积极因素的好作品,在世界美术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从15世纪后半叶开始一直16世纪,文艺复兴文化在欧洲许多国家产生和形成。在欧洲的许多先进国家里,文化艺术达到了高度繁荣,文艺复兴掀起了欧洲文化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文艺复兴文化是反对封建宗教的文化,提倡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起领导作用的是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刻,继承并发展了希腊、罗马雕刻艺术的传统,使雕刻艺术达到了高度繁荣,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雕刻家,差不多都集中在佛罗伦萨。最先出现的雕刻大师是季培尔蒂,佛罗伦萨洗礼堂的两扇青铜大门上的装饰浮雕是他的代表作。伟大的雕刻家米开朗基罗把这两扇大门赞誉为“天堂之门”。同一个时期的伟大雕刻家还有多那泰罗、委罗齐奥等。而米开朗基罗的出现,则标志着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刻艺术发展到了最高峰。他们以写实的手法,用准确的人体解剖学,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的形态有很强的力度感,以雕刻的艺术语言塑造传神的形象和高度的技巧手法。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刻艺术对后期的雕刻家有极大的影响。西方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油画多有于取材古希腊神话(及其发展--古罗马神话)的,而在西方雕塑发展史上,古希腊雕塑代表着一种美学高度。希腊艺术家确立规范和原则,对后世西方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文艺复兴时期和新古典主义的雕塑艺术就以其为标杆。古希腊的艺术家确定了最美的人体的原则。公元前4世纪的希腊古艺术家波利克里托斯是第一个“规范”了“美”的艺术家,他从纯数学理论角度,计算出一个做为人类身材范本的男士应该具有的身材比例。他是“黄金分割律”的鼻祖。并且,评判他人、修炼自己的身材仪容也成为古希腊人的习惯。“苏格拉底一贯认为:凡是身材不佳、仪容不整的人都是没有公共精神、不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人。在苏格拉底的眼里,公民身材肥硕问题属于公共事务的范畴,而肥胖也是政治问题。”尼采就曾说过,要在“身体上做一个古希腊人”。有意思的是,如果不是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东侵印度,将雕塑艺术带到恒河流域,恐怕流传到东方各国的佛教也就不会有后来繁荣不已的造像艺术(云冈,龙门,莫高窟,巴米扬大佛...),甚至在佛教、道教(借鉴了佛教的传教形式)的寺庙里也不会供奉着偶像。因为,古印度的宗教传统里是不崇尚偶像崇拜的。坦胸露乳的佛像,恐怕也只能来源于古希腊的文明吧!【吻】 "Le Baiser"奥古斯特.罗丹(法国,1840~1917)罗丹是法国的著名雕塑家,创作风格深受米开朗基罗影响,擅长人物、情感及动态的深入刻画。「吻」是罗丹众多的知名作品中,少数能与「沉思者」相提并论的名作;藉由罗丹这件神来之作,但丁「神曲」里保罗与法兰契斯卡的悲剧爱情,得以感性地呈现出刹那间的永恒【遗弃】 "L'abandon"卡蜜儿.克劳戴(法国,1861~1943)1886年与卡蜜儿热恋中的罗丹完成名作「吻」,两年后卡蜜儿完成了「遗弃」的陶塑原模。此作取材自印度爱情神话,原名「沙昆达娜」,又名「委身」,后才更名为「遗弃」;作品的易名道尽了卡蜜儿与罗丹的恋情始末,此作也彷佛影射罗丹跪在被遗弃的卡蜜儿面前请求宽恕。奇美收藏的是,出卡蜜儿在1910年法国艺术家沙龙展中的参展原作,系为1905年铸铜而成。【人型的橱柜】 "Cabinet Anthropomorphoque"萨尔瓦多.达利(西班牙,1904~1989)达利的创作特色是将现实世界中的实体任意地扭曲变形,他在「米罗的维纳斯」一作中认为身体是有好几部分的,并可分开抽出来,而此作「人形的橱柜」他亦是秉持着这个观念,将人体的身体化为许多抽屉,可说是达利作品中相当典型的创作.【洗脚的女郎】 "Femme se lavant jambe gauche"艾德嘉.窦加(法国,1834~1917)艾德嘉.窦加受印象派的影响,整个作品在每个不同的角度中,均呈现出一种多变的不安定感。窦加把女与椅子表现得相当独特,尤其是披挂在椅子上的衣物相当抽象,反观女郎面前的水桶,却相当写实,如此极端的两种风格,在窦加独具用心的诠释下,展露出无与伦比的完美组合。【铁修斯战胜半人半马的怪兽】"Thésée combatant centaure Biénor"安端-路易.巴里 (法国,1795~1875)巴里是十九世纪中叶法国最重要的动物雕塑家。此作的石膏原型曾在1850 年的法国艺术家沙龙展中展出。半人半马的怪兽(Centaure)和Lapithes 族人的争战是古典艺术中常常取材的主题,它也文明战胜野蛮的象征。此作品系由 Barbedienne所翻制,有 Barye 1860之签名,是最原始的大尺寸(当时仅铸作两件),也是巴里生前所有创作售价纪录最昂贵之作。现今典藏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及罗浮宫的同尺寸作品皆为巴里死后才翻铸而成。【人体】 "Torso"亚历山大.阿基边克(俄裔美籍,1887~1964)二十世纪初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十五年间,欧洲艺坛出现了两个代表现代造型理念的艺术理念,分别是野兽派及立体派。阿基边克是立体派重要雕塑家。立体派有感于非洲艺术单纯造型的美感,正如此像以极简练的几何造型呈现女性胴体,作品透露理性、纯粹的美感。此作完成于1914年,正值阿基边克的创作盛期.【弓箭手】 "Tireur à l’are"皮耶.勒.法居叶兹(法国,1892年出生)装饰艺术(Art Deco)于1920年代、1930年代出现于欧美各地,它注重感官趣味,崇尚唯美,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视觉飨宴。皮耶.勒.法居叶兹是法国极为成功的装饰艺术风格代表之一,他以象牙、青铜、银、石头等多媒材成功地刻划出一位古罗马造型的战士,简洁有力的线条,勾勒出战士拉弓时,力道强劲的优美站姿,充分展现装饰艺术力与美的极致。【加拉蒂与海豚】 "Galatea Riding a Dolphin"安西里欧尼(意大利,1832~1894)在此作中加拉蒂丰腴的胴体扭曲斜倚着海豚,卷曲的秀发随风飘扬,造型动感十足;加拉蒂身上有许多雕刀刻出的细微纹样,或线条、或点状,在腹部、肘部、脚关节各处,类似真人肌肤上的肌理质感,使整个雕像栩栩如生。为了凸显女海神的主题,底座的石材特意挑选一满布细纹的大理石,彷佛海中起伏的波浪,遨游其上的海豚也呼应了主题,使作品充满了活力与生气。【奥塞罗】 "Othello"皮耶多.卡尔威(意大利,1833~1884)意大利雕塑家卡尔威以创作莎翁剧中人物而闻名,奥赛罗是莎翁四大悲剧中的主题人物,乃为十五世纪来自非洲的摩尔人,高居将军之位而遭嫉,遂在误杀妻子后也自杀身亡。作者以首位演出此角色的男性演员为模特色,而于1869年完成此尊结合青铜与大理石的杰作。【苏珊】 "SUZON"奥古斯特.罗丹(法国,1840~1917)罗丹(1840~1917)近代雕塑之父。他用黏土,青铜和大理石,以前所未有的坦率,直接刻画平凡尘世的激情、痛苦情思欲念,他的艺术所展现出的时代性与浪漫气质是雕塑史上的一个高峰。漫长的艺术人生里他深受米开朗基罗,印象派及当代文豪雨果‧波特莱尔的影响。1870年进入卡里埃.贝流兹(Carrier-Belleuse)工作室,当时作品皆需刻上卡里埃签名,罗丹为了多攒些钱,所以利用晚上雕塑一些女性胸像,然后刻上自己的名字出售。苏珊即为此时之作品,强烈敏锐的洞察力,勾勒出苏珊温柔婉约的表情,精致的脸孔,极其腻人,轻柔的卷发系上柔软的丝带,高贵的气质从作品中一吋吋浓郁的散发出来,堪称罗丹创作生涯中精彩细腻的早期代表作。【坚忍的母与子】 "Mother and Child"亚堤里欧.皮奇瑞利(义裔美籍,1860~1945)此作曾于1915年在旧金山参展中获金牌奖。现今置于纽约中央公园的Columbus Circle入口作品乃为放大版本之作。作者大部份作品是以大理石或木材,但也有少数以石膏和青铜铸造的。此件作品描写受尽委屈的孩童,紧紧依偎在母亲的关爱的胳膊里,孩子好似找到安全的慰藉,哭泣倾诉与母亲温情的垂问,形成一个对应无间、自然写实的母子连心之实体。【运动员】 "The Athlete"唐纳多.巴卡里亚(意大利,1849~1930)来自米兰学院的巴卡里亚,在他十七岁首次参展时,创作才能即被肯定,他的创作风格深深受到卡诺瓦 Canova 影响。此作「运动员」完成于1898年,当年曾在米兰展出,并于1902年在圣彼得堡参展时嬴得首奖。其造型是来自于希腊英雄赫丘力斯(Hercules)的构思,不但融合了高度的写实技巧,更是兼具理想美的作品,是作者巴卡里亚生平最具代表性的创作。【爱神与赛姬】 "Cupid and Psyche"裘里欧.贝冈左里(意大利,1822~1868)相传赛姬拥有絻世的美色,使得维纳斯大为嫉妒,遂令儿子丘彼特用他那无可抗拒的箭,使赛姬爱上最丑恶的怪物,没想到连丘彼特也被赛姬的美迷惑而跌入爱情的漩涡之中。此件雕塑呈现丘彼特轻盈地浮在空中,温柔的吻着赛姬,丘彼特、赛姬双人形成X形的姿势,上扬的动态,传达出传说中缠绵爱情的浪漫,是意大利雕塑家贝冈左里的代表作之一。【女孩系列】胡恩.克拉拉(西班牙,1875~1957)胡恩.克拉拉以自然且生动传神的技法,雕出孩童纯真可爱的本质,更不忘以诙谐的手法呈现出孩童顽皮淘气的一面。这四件相继完成于二十世纪初,在动作上彷佛有其联贯性,件件趣味横生,不失童真。四件作品描绘一位好吃的小女孩坐在高椅上,她被眼前高处的饼干吸引住了,急着想站起来,没料到却滑落下来,心想干脆换张椅子再试着爬上去,可是她又担心会被妈妈发现,不禁频频回头,总算平安无事的站在高椅上了。这下子她又伤脑筋,因为眼前好吃的东西太多,真不知要挑哪一样?结果才想好好地享用手中这块得来不易的饼干,居然狗儿也来势汹汹,紧紧咬住她的裙摆。细细品味这四件淘气女孩作品里的小动作,相当可体会童心的可爱之处。

论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形象

摘要: 通过欣赏莎士比亚悲剧作品,对其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解读和剖析,在整个戏剧作品中的重要作用,浅析悲剧人物形象的塑造,从戏剧台词或是故事内容中人物所说的话和行为进行判断和分析。

关键词: 莎士比亚;悲剧人物;形象鉴赏

一、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

众所周知,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分别是《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笔者认为《麦克白》是其中最具悲剧色彩的一个作品,主人公麦克白在整个内容中的表现以及心理的成长和变化是比较有看点的。笔者最初接触到莎士比亚的作品也都是翻译过来的,没有接触到原文,原文中的台词设计以及内容更为贴近作者的真实想法更能精准地表达主要内容和人物思想变化。

《哈姆雷特》主要是围绕哈姆雷特这个主角展开故事。父亲被父亲的弟弟篡位并且这位新的国王却娶了父亲的妻子,这对于小哈姆雷特来说是个重大的打击,他决定要报仇,在一定的精神折磨下,哈姆雷特需要通过装疯卖傻来掩饰自己,并且在这种状况下,要灭掉仇人,虽然哈姆雷特一心计划要杀死这个新国王,但是并没有想到国王诡计多端,最后也是死在了他的奸计之下,和他同归于尽。《奥赛罗》也是描写一位勇敢的将士奥赛罗好不容易和心爱的女人成婚后却被奸人所害误认为自己的妻子对自己不忠而杀死了自己的妻子,最后弄清事实后就后悔莫及也自杀了。《李尔王》则是描写国王李尔王想要将自己的国土分给他的三个女儿,但是却因为大女儿和二女儿诡计多端,花言巧语共同夺走了土地,但是只有小女儿对父亲是真正地尊敬和爱戴,大女儿和二女儿对自己的父亲非常刻薄,小女儿在战场中死去后,李尔王非常悲痛。《麦克白》是描写麦克白将军受到女巫的诱导和妻子的引导夺得了王位,从这之后他就一发不可收拾,越来越狂暴,最后也没落得好的下场。

二、悲剧人物分析

在《哈姆雷特》中,“Whether 'tis nobler in the mind to suffer the slings and arrows of outrageous fortune or to take arms against a sea of troubles ”哈姆雷特的心理活动表现得很好,他心里是充满愤怒的,但是他并不知道是不是要怀恨着去生活,是去复仇还是要忍受精神痛苦,“the pangs of despis’d love,the insolence of office ,and the law’s delay , the patient merit of th’unworthy takes ”心中的愤怒并不能让他安定地生活,为喜欢的女人写情书,却最后也还是失去了爱人,对新国王和母亲的愤恨怎能让他冷静下来,虽然爱情并没有成功,但是在他这里,可能爱情也就占很小的位置,可能都不存在位置,但是对于母亲和父亲的弟弟结婚这件事情,哈姆雷特的心里的伤害是很大的,他从母亲身上又产生了一种复杂的情绪,对女人的看法有了不同的认识,在心里有了一道防线,这也使他自己的爱情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在错综复杂的情感交织中展现哈姆雷特的心理变化,由这些心理变化又产生了一系列的行为动作和语言。“There are more things in heaven and earth ,Horatio,than are dreamt of in your philosophy”这是莎士比亚在文中说的,哈姆雷特这个人物也是经过了巨大的思想变革才产生了一系列的复仇计划以及后来思想的挣扎与痛苦。“There‘s a special providence in the fall of sparrow”。

《奥赛罗》这篇在刻画奥赛罗的形象上也是比较矛盾的,在一些地方可能体现得很大度,而有的时候又显得很“小气”容易对别人产生怀疑,就像他不相信自己的妻子最后掐死了她,这一点就让他体现得很凶残,性格的极端性也体现得很明显,也正是由于这种性格,使他走向了悲剧的结局。“Brahantio What profane wretch art thou?”“Othello not I I must be found : My parts ,my title and my perfect soul Shall manifest me rightly Is it they?”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奥赛罗这个人,他的`两面性,人格的爆发,一边有智谋,一边却显得很胆怯懦弱,时而善良,时而凶残。

《李尔王》这个故事可能是笔者较为喜欢的故事吧,就像看过的童话书,只是结局是悲剧,情节让人感到惋惜和悲痛,对李尔王的描写人物的变化不是最极致的,笔者觉得,它更多地是要反应当时的一种社会局势,李尔王这个人物的设计是在周围环境变化以及周围人物的不同中体现出人物形象价值的,开始时是在大女儿和二女儿的怂恿下变得很专制,后来由于大女儿和二女儿把他舍弃后,他又走向了不同的世界,这时候环境带给他的感触也就多了,也使得他的变化发生,激昂的台词也反映出李尔王内心的情绪变化,体会到了穷苦百姓的辛酸也明白了自己被利用被欺最后幡然醒悟的时候却只能看到一心一意对自己的小女儿死去,只能抱着她的尸体痛哭。

《麦克白》这个作品中让悲剧人物升华的东西就是“欲望”,这个悲剧也是对麦克白这个人物刻画得最为细致精彩的,所有的东西都是有所铺垫,不是一味强调最后的悲剧结尾,麦克白这个人物本身就有一定的欲望,加上一些外在的诱惑,就造成麦克白的行为,也就是说最后的悲剧结果可以说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并没有是取决于不公平的命运枷锁之类的,开始出现的女巫就将麦克白心中的欲望之火点燃,接下来妻子也怂恿他夺权,然后又因为害怕就会要做过多的掩饰,这样就会让欲望变得更强大。

三、小结

这四部悲剧作品都是以悲剧主人公作为名字,也是围绕主人公写的悲剧故事,当然,在其中不乏有一些其他的悲剧角色,也是值得品读和分析的,就像哈姆雷特的叔叔,他其实也算是一个悲剧人物,通过自己的奸诈毒辣得到一切,却也是死在哈姆雷特的手中,并不是说死去了给他带来一定的悲剧色彩,而是整个戏剧中他都算作一个可悲的人物可恨的人物,其他几个也是,同样都有些悲剧人物的描写,也就是这些人物的作用才更凸显出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和价值。

参考文献:

[1]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人物意象[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1).

[2]浅论《哈姆雷特》的悲剧艺术[J].铜陵学院学报,2001(04).

浅论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 一、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整体性 文学是人类的一种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这不是把文学看成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说“审美意识形态”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所谓的“意识形态”是对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的抽象,并不存在一种称为“意识形态”的实体。苏联著名“审美学派”的主将阿布罗夫曾说过: “纯”意识形态原则上是不存在的。意识形态只有在各种具体的表现中(作为哲学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法愈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才会现实地存在。 这里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第一,意识形态都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意识形态只存在于它的具体的形态中,没有一种超越于这些具体形态的所谓一般的意识形态。第二,所有这些具体形态的意识形态都各自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系统。意识形态对象的差异,导致它们在形式上的差异。这样不同的意识形态有了自己独特的内容与形式,并形成了各自独立的完整的思想领域。例如,西方的浪慢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总的说就是对于资本主义的政治秩序表示不满,对于在资本主义政治意识形态主导下的人性的丧失、人的异化、人的悲修的生存状况以及非人的生活环境等,进行“诗意的裁判”。在这种情况下,审美意识形态自身就成为一个独特的思想系统,它的整体性也就充分显现出来。 二、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复合结构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作为独特的思想系统,并非“纯审美主义”或“审美中心主义”。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总的说是一种复合结构,这可以从下面几点加以说明: 第一, 从性质上看,既有集团倾向性,又有人类共通性。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确表现出集团的、群体的倾向性,这是毋须讳言的。这里所说的集团、群体,包括了阶级但又不止阶级。例如,工人、农民、商人、官吏、知识分子等,都是社会的不同集团与群体。不同集团、群体的作家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代表着不同的利益.这样他们必然会把他们的不同集团、群体的意识渗透到文学的审美描写中,从而表现出不同集团、群体的意识和思想感情的倾向性。但是,无论属于哪个集团和群体的作家,其思想感情也不会总是被束缚在集团或群体的倾向上面口作家也是人,必然也会有人与人之间相通的人性,必然会有人人都有的生命意识,必然会关注人类共同的生存间题。如果体现在文学的审美描写中,那就必然会表现出人类普遍的共通的情感和愿望,从而超越一定的集团或群体的倾向性。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在一部作品的审美描写中,往往既含有某个集团和群体的意识,同时又渗透了人类共通的惫识。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集团倾向性和人类共通性的统一,是文学审哭意识形态性的重要性质。 第二, 第二,从功能上看,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既是认识的,又是情感的。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无疑包含了对社会的认识,这就决定了文学有认识的因索。即使是那些自称是’‘反理性”的作品,也包含了对现实的认识,只是其认识可能是虚幻的、谬误的而已。有的作品,其认识表现为对现实的批判解析,例如西方批判现实主义作品;有的作品则表现为对现实发展的预测和期待,许多浪漫主义的作品都是如此;有的作品看似十分客观、冷静、精确,似乎作者完全不表达对现实的看法,其实这些作品不过是“冷眼深情”,或者用鲁迅的话说“热到发冷的热情,。但是,文学的反映包含的认识,又不同于哲学认识论上或科学上的认识。文学的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文学的认识与作家情感态度完全交融在一起。或者说,作者把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情感评价渗透在具体的艺术描写中,从而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看法和理解。在这里,认识与情感是完全结合在一起的。 那么,这样的认识与情感结合的形态,究竟是什么呢?黑格尔把它称为Pathos,朱光潜先生译为“情致。黑格尔说:情致是艺术的真正中心和适当领域,对于作品和对于观众来说,情致的表现都是效果的主要来源。情致所打动的是在每个人心里都回响着的弦子,每一个人都知道一种真正的悄致所蕴含的价值和理‘性,而且容易把它认识出来。情致能感动人,因为它是人类生存中的强大的力量。〔’王黑格尔的意思是,悄致是两个方面的互相渗透,一方面是个体的心情,是具体感性的,是会感动人的;可另一方面是价值和理性,可以视为认识。但这两个方面完全结合在一起,不可分离,人们可以逐渐领会它,但无法用抽象的言辞来限定它。 有人问歌德,他的《浮士德》的主题思想是什么,歌德不予回答,他认为人们不能将《浮士德》所写的复杂、丰富、灿烂的生活缩小起来,用一根细小的思想导线来加以说明。这些都说明文学的审美意识是认识与情感的交融,就像盐溶于水那样,无痕有味,很难用抽象的词语来说明。 第三,文学审美意识形态,从目的上看,既无功利性.又有功利性。在文学活动中,无论创作还是欣赏,无论作者还是读者,在创作和欣赏的瞬间一般都没有直接的功利目的性。如果一个作家正在描写一处美景,却在想人非非地动心思要“占有”这处美景,那么他的创作就会因这种‘’走神”而不能艺术地描写,使创作归于失败。 一个正在剧场欣赏嗜奥赛罗》的男子,若因剧情的刺激而想起自己的妻子有外遇的苦恼,那么他就会因这一考虑而愤然离开剧场。在创作和欣赏的时刻,必须排除功利得失的考虑,才能进人文学的世界。法国启蒙时代的思想家狄德罗(1]iderur,1713一1784)说:你是否在你的朋友或情人刚死的时候就作哀悼诗呢?不会的。谁在这个当儿去发挥诗才,谁就会倒霉只有当剧烈的痛苦巳经过去,感受盯极端灵敏程度有所下降,灾祸已经远离,只有到这个时候当事人才能够回想起他失去的幸福,才能够估量他蒙受的损失,记忆才和想象结合起来,去回味和放大过去的甜蜜的时光。也只有到这个时候才能控制自己,才能做出好文章。他说他伤心痛哭,其实当他用心安排他的诗句的声韵的时候,他顾不上流泪。如果眼睛还在流泪,笔就会从手里落下,当事人就会受感情的驭遣,写不下去。 狄德罗的意思是,当朋友或情人刚死的时候,满心是得失利害的考虑,同时还要处理实际的丧事等,这个时候功利性最强,是不可能进行写作的。只有在与朋友或情入的死拉开了一段距离之后,功利得失的考虑大大减弱.这时候才能唤起记忆,才能发挥想象力,创作才有可能。这个说法是完全符合创作实际的。中国古代文论讲究文学创作和欣赏时的“虚静”说,也是审美无功利的理论。我们说文学审美惫识在直接性上是无功利的,并不是说就绝对无功利了。实际上,无论是作家的创作还是读者的欣赏在无功利的背后都潜伏着功利性。在间接性上看,创作是为人生的,为社会的,就是所谓的“无功利”实际上也是对人生、对社会的一种态度,更不必说,文学创作往往有很强的现实性的一面,或批判社会,或揭示人生的意义,或表达人民的愿望,或展望人类的理想等等,其功利性是很明显的。就是那些社会性比较淡的作品,也能脚冶人的性悄,“陶冶性情”也是一种功利。所以鲁迅说:文学“给人的愉快与休息,是劳作和战斗前的准备‘,。[幻鲁迅还说过,文学是“无用之用”。这意思就是说,文学意识的直接的无功利性正是为了实现间接的有功利性。 第四,文学审美意识形态,从方式上看,既有假定性,又有真实性。文学有不同的对现实的把握方式,有的作品运用了神话、传奇、荒诞、幻想等(如《西游记》)来反映生活;有的作品则“按照生活本来的面目”(如<红楼梦》)来再现生活。但不论把握方式有何不同,文学按其本性是假定性的。所谓假定性就是指文学的虚拟的性质。文学的真实性是在假定性中透露出来的,可以说是“假中求真”。一方面,它不是生活本身,纯粹是子虚乌有:可另一方面,它又来自生活,它会使人联想起生活,使人感到比真的还真。文学作品就是这种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体。著名画家毕加索说过:艺术是一种使我们达到真实的假想。但是真实永远不会在画布上实现,因为它所实现的是作品和现实之间发生的联系而已。毕加索是从艺术本性的角度来谈艺术的假定性的,实际上把生活转移到文本中去本身就意味着一种假定。文学的假定性不但表现在那些描神画鬼、神奇幻想的作品上面.就是那些以反映生活本来面貌的完全写实的作品里似定性也是不可或缺的。没有艺术的假定性,也就没有文学。但是假定性如果不同真实性结合,那就成为虚假的谎言,那就没有价值了。艺术真实性是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基本要求。那么什么是艺术真实性呢?艺术真实性是指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所谓“合理”,是指艺术形象应粉合生活发展的逻辑,有了这种合理的逻辑,也就可以被读者理解,大家也就会觉得它真实。换句话说,一件生活中没有发生过的事情,由于作家揭示了它在假定情境中的内部发展逻辑,内在的联系,内在的规律性,也完全是真实的。对于艺术真实性来说,不在所写的人、事、景、物是否真实存在过,而在于所写的人、事、景、物是否展现了整体的必然的联系。“合理,,是艺术真实性的客观方面,艺术真实性还有主观方面,因此除了“合理”之外,还有‘’合情”。因为文学审美惫识不是直接用道理说出,而是主要以情感作为中介,所以“合理”必须与“合情”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艺术真实。所谓“合情”就是指作品必须表现人们的真切的感受、真挚的感情和真诚的意向。真切的感受、真挚的感悄和真诚的意向可以将合理的虚构升华为艺术的真实。 参考文献:1、黑格尔 《美学》 商务印书馆 1979 2、鲁迅 《鲁迅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 3、大卫-麦克里南 《意识形态》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5 4、里克-伊克尔顿 《审美意识形态》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苔丝悲剧论文参考文献

我觉得苔丝的悲剧起初来自她的无知,她还不懂保护自己,所以会被诱奸。其中一部分责任来自她的家庭和社会背景。后来的悲剧缘自社会根深蒂固的封建观念,她爱人的处女情结,既然他曾经做过同样的事,为何又不能原谅苔丝,而后的悲剧就是所谓的巧合了,她爱人生病而耽搁没能赶回去,然而社会原因占主导地位,同样不可忽略人们心中的贪婪虚荣(这一点体现在其家人)。然而结局确实不是那么富于悲剧性,因为她为了争取最后一点小小的幸福,勇敢的反抗了,尽管结局并不完美,但是却给主人公增添了亮点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家,对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采取了坚决批判的立场,因此获得了“悲观主义者”的绰号。作为一位人道主义作家,他认为人民的生活是悲惨的,民间人物的命运也是悲剧,而主人公的命运是人类命运的缩影。他在作品中广泛使用的表现手法是对比描写法,这种方法具有种种不同的具体形式。他的对比是多种层次和范围的:人和社会环境、人和大自然,人的粗暴的感情因素和理智因素,人的外貌和他的内心世界等。特别是突出地反映了人物性格与自然环境的冲突以及人物与命运抗争的无奈和弱小,因此,他把自己的作品称为“性格与环境小说”,他认为性格和环境的冲突造成个性的毁灭。这一特点集中体现在《德伯家的苔丝》(下称《苔丝》)中,它作为哈代悲剧小说中的典范,奠定了哈代悲剧作家的地位,为哈代赢得了杰出小说家的声誉。《苔丝》中的悲剧原因主要有命运悲剧、社会悲剧和性格悲剧三个方面,三者融为一体,呈现出强大的立体感和层次感。一、 命运悲剧苔丝的悲剧首先是命运的悲剧。苔丝是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出生,并且是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里,家庭拮据的经济状况和不负责任的父母注定了她的悲剧命运;同时,作为一个美丽但是身份低下的女性,在维多利亚时代,性别与出身给这个纯洁而勇敢地追求幸福的姑娘带来的只能是厄运。而作者似乎要为了突出这种命运的不可违抗性,在他的作品中总是穿插了大量的偶然性因素。在《苔丝》中,哈代作为一个农家孩子,她是朴质、善良、能干的小姑娘,从小就帮助家里干活并且干得比别家的孩子都不赖。同时她也是一个负责任的人,作为家中的长女,她打小就挑起了家中的重担,并且觉得自己有责任去承担这一切。这样的一个女孩的生活本应是幸福而美满的,但是命运却和她开了很大的玩笑。故事从她的善良、负责任的天性开始,她在深夜主动提出为酗酒的父亲赶车送蜂蜜,却在困倦中不小心与一辆邮车相撞,把家中唯一的一匹生计工具——“王子”撞死了,这让她有一种负疚感。而在此之前,他的父亲回家的路上获知了:苔丝家原是名门望族德伯氏的后裔。牧师劝告他:德伯家已经没落,不要再做任何无谓的工作。但是却在犹豫中没有清楚地告诉他:亚历克•德伯家是假冒的德伯世家。于是虚荣的德伯执意要女儿去亚历克家认亲,从此攀上一户好人家,全家人也跟着享福。高洁的苔丝本不愿意却认亲,却因心有愧疚,只好硬着头皮去认亲。结果在德伯家惨遭不幸,从此开始了她悲壮的人生道路。遭遇了此厄运,她本来是要远走高飞的,却在落难后才遇见了心仪的对象安吉尔。两人一见钟情,苔丝也尝试过拒绝,但是都没有成功,两人终于到了水深火热的程度,谈婚论嫁的地步。苔丝无奈之余,婚前怀着负罪感给安吉尔写了一封忏悔信,希望能得到安吉尔的原谅,但是无独有偶,信被塞到了地毯下面,安吉尔没有看到,这又开始了她的另一个大灾难:安吉尔远走他乡。苔丝从此贫困交加,再加上父亲的死,家庭的重担全都落在了她这个长女身上,在混乱和无奈中,她又重回到了亚力克身边。当了她的情妇。但是恰恰在这个时候,安吉尔又回来了,并且是带了忏悔的心情回来的,他希望能得到苔丝的谅解,却得知妻子已作了他人的情妇。而苔丝此时悔恨交加,认为一切的恶果都是亚历克所为,在愤恨中把他杀死,但是自己也没有免遭到法律的制裁,被送上了绞刑架。在苔丝的身上,我们明显地感觉到了命运对人物的嘲笑,苔丝是天命或宿命的牺牲品;同时,作者也稍微夸大了偶然性在人们生活里的作用,例如老马的死;苔丝跟亚历克的相遇成为她生活中的转折点;苔丝在与安吉尔结婚前夕写给他的信产生了悲剧的误会;安吉尔最后的悔改返回等等。但是这种命运的描写却也是真实的,在当时的社会不乏这样的例子,正如劳伦斯所说:“哈代的感情、他的直觉、他对美感的掌握……是非常伟大和深刻的。”○1二、 社会悲剧照哈代所说 ,人类悲剧的基础在于个人跟相敌对的、不正当的生活环境之间的冲突,更广泛一些说,就是人类跟残酷无情的大自然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令人可悲地无法解决。哈代小说中的爱情故事由于同传统的伦理观或道德观相抵触,总是以悲剧结束。虽然小说中的人物的爱情在他们自身的范围内或许是成熟的、道德的,但对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而言,却又是不成熟的、不道德的。在《苔丝》出版后,曾被攻击为“不忠,不贞,诲淫”,因为在维多利亚的时代,男人与女人在婚姻爱情上的地位是永远无法平等的;而三角恋爱关系以及离婚、外遇、婚外关系之类,也都被认为是不道德的行为。苔丝正是这种不公平的伦理观和道德观下的牺牲品,她的整个一生都是在强迫和暴力下生存,社会和法律都认为那些侮辱和迫害苔丝的是正当的,因为她不能自卫。在作品中,哈代试图把苔丝和安吉尔平等:他们同样在青年时代都“陷入了罪恶”。但是,这个有着光明理想、先进的文明思想的人,口口声声说深爱着苔丝的人,到了紧要关头,却也暴露出自私自利的、目光狭小的小市民特征。因为资产阶级道德的不成文法,男人干了这种事并不认为有罪,只有女人——小市民宗法社会制度下的奴隶吃亏。而最后,当苔丝有生以来第一次进行自卫时,从那个同样的“刑律”观点看来,“一个纯洁的女人”就变成罪犯了。因为苔丝不属于有产阶级,从她出生之日起,她所处的社会环境就剥夺了她过象人的生活的权利,现在又剥夺了她所残余的唯一的东西——她的生命,命运对她的“戏弄”算完结了。三、 性格悲剧哈代曾说:“悲剧。简单地讲,可以这样说:悲剧表现个人生活中的一种事物的状态,他的本能或欲望最终不可避免地导致悲惨的结局。○2苔丝是哈代在人物塑造方面的高峰。她集人类美貌、善良、聪慧、勤劳、坦诚、坚贞于一身,是个纯情高洁的乡村田园姑娘。哈代正是怀着这样的激烈的感情来描绘苔丝的,她被奉为是“一个纯洁的女人”,并在序言中说:“这是一个心地坦白的人对于主人公的品格的评价。”可见苔丝在哈代心中的高洁形象。但是,这样一个优秀、突显的女性,她的不幸正是那种表现了她的性格力量的事件造成她的不可避免的堕落——她的纯洁致使了她的轻信与单纯:她因为责任心而挑起了夜里送蜜的重任,却不小心撞死了“王子”从而迫于无奈而去相亲,虽然她一开始就意识到亚历克的不轨图谋,但是她却过于天真大意。对于亚历克对她的帮助:教她吹口哨等都还心存感激。在事发那晚,只因想避开别人的“语战”,竟大意地跳上亚历克的马车,还挨着他睡着了;当她发现亚历克使诈却没有决意离开;同时对亚历克送给父亲和弟妹礼物而产生负债感,这一切都是她的纯洁所致,给了亚历克以可乘之机,让自己步入厄运之中。一位这样轻信的姑娘,她势必会既丧失名誉,又失去自己的爱人,这也是她不理解的,她的爱人安吉尔怎么能够不象她爱他那样,同样无私地爱着她。但是,倘若她不是这样纯朴,这样无用心地天真,她不会这样爱着安吉尔,她能够猜到她的爱情是怎样的结局,她也不会深有负罪感受,更不会说出自己的秘密,悲剧也决然不会发生。但是,她也不为之苔丝了,也决然不会引发我们的恐怖和怜悯之情。苔丝还有一个突出的性格特点她的反抗性,这是她身上的另一个杰出的闪光点,被公认为维多利亚时期的三个叛逆女性之一,但是她这种反抗性却不够彻底,一直囿于她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中。她一生追求幸福,对亚历克敢恨,对安吉尔敢爱,在一定程度上敢于反抗旧礼教。她蔑视和否定宗教,但当宗教约束与自然天性发生矛盾时,她毫不犹豫地对它发出了质问,她凭借着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以卵击石”。但是尽管她做出最大的努力去抗争命运,仍然逃脱不了当时普遍女性的下场。她不自觉地从宗教观出发考虑问题,她无法摆脱世俗观念的阴影,封建礼教压迫着她。她恪守那个时代的准则,在她内心深处有一种不可饶恕的罪恶感。当她的孩子死时,虽然她不屑于宗教,但是她又担心她的孩子会因为没有洗礼而被打下地狱最低层,自己偷偷地给他洗礼;当她获知安吉尔也曾犯过错误时,她仿佛看到了希望,但是安吉尔的反应又让她跌回了不变的道德轨道中,她那原始的感情被安吉尔的文明轧得粉碎;她勇于追求爱情,对亚历克的不合理要求敢于反抗、拒绝,而没有从此甘于认命,但是考虑到孝道和迫于生活,她又重回到他身边;她认为自己对于安吉尔的爱是有欠缺的,她没有为安吉尔守身如玉,在临死前,她请求安吉尔娶她的妹妹为妻,因为“凡是我的长处,她一样地不短,可是我的坏处,她却一点没有……”她一直在旧有的道德圈边缘徘徊,在她这种不断地抗争、妥协、堕落到最终的坚决反抗中,我们看到了美好的东西被不可抗拒的强大力量撕裂的凄美。四、总结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哈代的悲剧性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之所以显得十分出色,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塑造了一个动人的悲剧性人物——苔丝,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原因,她犯了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而造成了悲剧性的结果。她是好人但不是完人;她的有着令人同情甚至钦佩的品质和性格,同时也有着凡人不可避免的弱点和缺陷;她的生活方式、思想感情和悲惨结局更能反映时代的现实,获得了我们的共鸣。哈代为我们展示了一位维多利亚时期少女的真实感情和多舛的命运,她是在同命运、环境、社会的斗争中失败后倒下来的。这样的悲剧不是偶然的,也不只发生在一个苔丝身上,从这个悲剧本身,我们对那个时代都应有更深的思索。参考文献:[1] 托马斯•哈代. 苔丝. . .[2] 张中载. 托马斯•哈代——思想和创作.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7[3] 苏联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编. 英国文学史1870-1955.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4] 欧美古典作家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0年.[5] 秦玲. 苔丝悲剧的形成原因. 南阳师范学院. 2005[6] 王梅兰[7] 姚佩芝,董俊峰.《德伯家的苔丝》——哈代综合悲剧观的完美体现.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3[8] (古希腊)亚理斯多德.《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年注释:○1 苏联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编. 英国文学史1870-1955.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2《早年的哈代》第230页仅供参考,请自借鉴。希望对您有帮助。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 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 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录著项目及格式与研究论文相同,不再重复。

悲剧性论文的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格式与写法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录著项目及格式与研究论文相同,不再重复。

参考文献:[1]钱理群《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版[2]钱谷融。《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华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第一版。[3]赵雪明.《试论〈骆驼祥子〉的悲剧性》,[I],《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22期.

“雷雨”过后的思考——《雷雨》教学日志终于要上《雷雨》这一课了,心中莫名的兴奋,究其原因,还是要说说一次难忘的“追星”经历。听说北京人艺重排的明星版〈雷雨〉在广州友谊剧院隆重上演,且不说对曹禺先生仰慕已久,就说演员阵容里有我喜爱的明星(蒲存昕、潘红、雷恪生等),就让我们几个语文组同仁过了一把“追星瘾”, 至今还保存着偶像的签名。激烈的矛盾冲突,淋漓尽致的表演,富丽堂皇的舞台布景,在我们心中掀起不小的波澜,甚至激发起我们演绎“外校版”《雷雨》的热情, 所以,当我翻开课文,美好回忆涌上心头,怎能让我不爱她呢?但是,作为一篇高中课文,怎样处理教材才能让学生了解戏剧并能体味戏剧艺术独特魅力呢?怎样将老师的审美愉悦传达并感染学生呢?那就要从教材说起了,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从而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雷雨》一经问世,就以其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精彩纷呈的戏剧语言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饮誉文坛。话剧《雷雨》上演数十年,经久不衰,成为中国当代话剧舞台乃至文坛的经典之作。《雷雨》写了周、鲁两家之间的恩怨情仇和阶级对立,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矛盾冲突中逐渐被推至读者面前的。 语言是构成剧本的基础。剧作家通过人物语言来展开矛盾冲突,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戏剧主题。《雷雨》中每个人物的语言各有特色,周朴园的盛气凌人、鲁侍萍的抑郁平缓,鲁大海的直截了当都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人物的出身、地位、经历和个性。《雷雨》中看起来直白明了的人物对话,其实隐含着丰富的潜台词,有许多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它充分揭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内心世界。鉴于此,我把教学设计定位为“五个入手”。第一 从内容入手,把握戏剧艺术的体裁特色。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从《诗经》中的《关雎》《氓》《静女》到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从宋元话本《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到文学高峰《红楼梦》,以“爱情”为内容主线,指导学生对同一题材内容不同文学形式的作品进行分析鉴赏,引发学生对戏剧文本的兴趣,认识理解不同文学样式的特点。这种鉴赏比较,也更能强化学生对戏剧艺术体裁特色的认识。第二 从语言入手,理解人物鲜明的性格特色老舍说::“对话是人物性格最有力的说明书。”对于《雷雨》这篇课文,我重点想评析人物语言中蕴含的潜台词。比如,周朴园听出侍萍的无锡口音后,便想起往事,称当时的侍萍为“梅小姐”,说她“很贤惠,也很规矩”。已知实情的侍萍听到他的谎言,想起自己的遭遇,满怀悲愤,于是语带嘲讽而又意味深长地反复说:“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惠,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表现了她痛苦的内心和对周朴园的不满。文中,这些例子举不胜举。那么,如何体味呢?什么样的方式效果最佳呢?我想,结合所带班级活跃热情的特点,我们组织学生分组表演,这种表演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戏剧节”的形式呈现;可以表演课文“节选”部分,也可以表演“节选”以外的部分,或者对“节选”部分进行再“节选”表演。 我相信,这种活动将大大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给他们的高中生活留下更多美丽的记忆。第三 从冲突入手,认识戏剧揭示的社会背景。从某种意义上说,“戏”就是矛盾冲突,没有了“冲突”就没有戏剧,而戏剧的主题思想正潜藏在矛盾冲突的背后。引导学生认识“冲突”,分析“冲突”,从纷繁复杂的矛盾冲突中理请思路,找到主要矛盾,才能帮助学生认识戏剧所反映的时代背景,进而把握戏剧的主题。例如,在《雷雨》中,周、鲁两家由于情感矛盾、血缘纠葛和命运变故造成了诸多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在这些矛盾冲突中,什么才是主要矛盾呢?什么才是促使人物命运形成的根本原因呢?我想,如果善于找课文中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那么对主题的认识就很清楚了。第四 从“经典”入手 ,回视“经典”的“省世”价值。我们知道,真正的“经典”的价值,在于“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于它给世世代代的读者以常读常新的启迪和教益。所谓“回视”,即站在“当代”的“视点”,用今天的眼光,历史地发掘经典作品所蕴涵的“省世”价值,引导学生认识作品对我们今天的人生所具有的指导意义。比如,我可以设计这些问题:当年的周朴园对侍萍的行为是“玩弄”还是“爱情”?当年的侍萍是否可以避免后来的悲剧呢?我们的时代是否还有“侍萍式”的悲剧呢?我想,可以采用分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自由发言漫谈式交流等方法,如有时间,甚至还可以联系当今时代女性人格与事业的独立对于爱情自由和掌握爱情命运意义等社会实际组织一次辩论赛,加深学生对课文“经典”的认识。第五 从节选入手,增强学生阅读理解的主动性。课文所选仅是全剧的第二幕,这种“拦腰截断”式的选编给学生的阅读理解带来了一定的障碍,为了扫除这种障碍,我想让学生提前阅读全剧,甚至观看话剧,让学生完整地把握戏剧情节和人物性格发展的过程。通过我的引导和帮助,如果学生能体会到戏剧语言的艺术美感,开始领悟到戏剧作品的文化品位,那我们就足以为我们的努力而感到骄傲和幸福了。3月21日俗话说“ 丑媳妇总要见公婆”,想法虽多,但是,能否落实,能否取得效果,着实让人担忧。3月23日今天,终于可以静下心来,整理思路,记录我的这一课。平淡的略去吧,让我记住短短的课堂时间却不断涌现出来的精彩的瞬间,让我再一次惊叹于我的学生。我要求学生阅读原著后,找出自己有兴趣深入、并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具体明确地把问题描述出来,以便研读资料时有的放矢,有所侧重。我开始以为“学生云者”,他们能提出什么有意义的问题呢,没想到他们却给我带来意外的惊喜。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问题吧。1 曹禺是如何创作《雷雨》的?他自己对《雷雨》有怎样的评价?2 周朴园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与鲁侍萍、繁漪、与三个儿子之间的难于调和的矛盾在哪里?作品在各种矛盾纠葛中揭示了他怎样的形象特征?3 繁漪“古怪”在哪里?“雷雨”在哪里?她与周朴园有怎样的矛盾?我们怎样看待她与周萍之间的感情纠葛?又怎样看待她的乖戾与叛逆?4 你对周萍这个角色怎么评价?你怎么看待他与繁漪、与四风的感情纠葛?5 鲁大海、鲁贵、四凤、鲁侍萍属于一个阶层的人物,他们的性格各有什么不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说说剧本中鲁大海这个角色存在的意义。6 为什么周冲最后会成为悲剧的牺牲品?促成他毁灭的因素有哪些?你怎么评价他?7 在你看来,《雷雨》究竟是爱情悲剧、命运悲剧还是时代悲剧?…………… (其他问题略去)这些问题无论从角度,还是深度都已超过我的想象,也都已超过高二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当然,不能否认的是这其中肯定有抄袭的现象,但是,学生他愿意去追寻、去思考,最少说明他们也开始关注这些内容,难道不可喜么?所以,这节课我始终采用以“问题教学”为主线的教学形式,通过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效率。很可惜,时间有限,第二节课我只能分析节选部分中周朴园和鲁侍萍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于是我把学生预习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归类,筛选出对理解文本最有价值的主要问题,再让这些问题回到学生当中,引导学生去探讨,这些问题解决了,其它枝节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讨论周朴园性格的特点时,我把问题只归纳为1 周朴园是否真的怀念鲁侍萍?2 如果说周朴园真的爱侍萍的话,为什么当鲁侍萍站在周朴园的面前时,周又为什么会厉声指责,接着又用金钱兑现来打发鲁侍萍?前后是不是有些矛盾?问题一抛出,立刻激起千层浪,有学生认为,他是资产阶级一分子,在他的人生观里,矿业、家庭、女人都是他的资产,他具有生杀予夺的权利,他是剧中的中心人物,虽然耀眼但却令人讨厌。他自私冷酷,是个十足的流氓。也有学生认为,在当时环境下,他必须这样做,是值得同情的,不能为了强调阶级性,而忽略他的人性。双方各执一词,忽然间,我觉得周朴园是怎样的一个人不再重要,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并且能够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见解,这是最可贵的。曹禺老先生说过 “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地祈望着看戏的人们也能以一种悲悯的眼光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 所以,在解读人物的时候,我鼓励和要求学生尽量多角度、多方位,以自己的观点解读人物、读出自己。可惜,由于懒惰未能及时将学生精彩观点记下,成为永久的遗憾,至今未能释怀。3月24日谈到我们班举行的戏剧表演活动。我不得不表表我们班的***同学,这是一个热爱文学的学生,一个颇富表演天才的学生。班内戏剧表演时,她演的是四凤,我对她的表演评价是大胆投入、感情充沛,当她大声哭着(我观察她是真的哭了) 喊出“妈”时,全班顿时一片寂静,连刚才还在取笑她的男同学也静默无声,说实话,我真的很佩服我的学生,她能够根据角色,尽情宣泄自己的感情,我反省,如果让我来给学生做示范,我会这样么?不会,如今的我也许会有很多顾虑,不能象她那样洒脱,尽管她的表演有些过火。事后,当着我的学生我说出了自己的的感受,我鼓励周卓平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一定会有收获,当时,我看到她眼中的光芒!恰逢高二年级参加“戏剧节”表演的节目是《雷雨》,我们在全年级挑选演员,我推荐了她,但是,她参加“四凤”竞选没有成功,我不忍心看着这样一个热爱表演的学生失去一个大好机会,于是,根据她的表演特点,我为她选择了《阮玲玉》剧本,她在其中扮演一个“疯女人” 。结果,她成功了!那天晚上,她光彩照人,表演到位,她成了焦点,被评为“最佳女配角”,下面是她的一篇“演后感”——《比烟花寂寞》演完“阮玲玉之死”,才深深怀念戏里戏外的一点一滴,我把它们写在花瓣般的年月上,让它们飘散于诗般的风中,以纪念这段如歌的日子。就我个人来说,心里面很吝啬表情,哪怕只是眉目一动,嘴角一触。当独自一个人时,我面无丝毫的样子是冷酷到极端,所以父母一直不信我会演戏。周围的同学习惯于我一天也不说一句话的沉静,所以对我演出时的风格会很吃惊。与我一起演戏的人会知道我演戏很速战速决,若要把整晚时间消耗掉,我便会发呆、忘词、走错步等诸多不妥。所以排练的时候我会常迟到、逃练等,心中觉得排戏只需三次,第一次理论去分析人物所处的背景、身份,曾有过的经历,从而推断出她在什么情况下会想到什么,做些什么。第二次实践地想所扮演的人所想,从眼、眉、笑到举手投足的动作,下场的姿势,哪怕只是微煞眉头,双眼呈混沌状,这些特细腻的表情一定做到位。第三次从舞台效果去分析所站位置,人物行动,及从内心分析如何代入自己,而我唯一独特的地方只是任何人都永不知道我在最终演出时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在《阮》剧中,我被安排从头到尾拿着个玻璃酒杯,然而当晚表演时,我拿的酒杯突然变成了扇子,然后加进了许多动作,这都是排练时一直没有的。若只局限于我规范地去演,我便失去了所有的热情。别人说我在场上的心情会很兴奋,我承认,因为我会在场上即兴想到许多点子,会带给人很难预料的结果。我亦会看与我做对手戏的人会否很急中生智,若是的,我会很肆无忌惮地加一些问句,然后她又好巧妙地回答,弄得指导老师很迷惑,我们在台上背着观众偷笑。但对于这出戏的成功,我自认为是没有一点儿功劳。我,只是没有犯一些低级错误。我心中充满感激,感激小瑶老师的指导,她绝对是一位出色的导演。演完之后,我拉着庞大的裙罩,独自走回宿舍。一路上什么人也没有,再想着刚才灯光闪烁,人头拥挤,便觉得很空虚,然后身心疲倦地睡下。盼望着明天醒来时,别人像以往一样不知道我,我如平时一般沉默,很安静地做事。想学演戏的人常对着墙动情地说上些话,而我只需要一份更真实的自我,更真挚的感觉。读了她的文章,我感触颇深,古人说:“玉不琢,不成器。”学生就好比一块璞玉,多么需要我们打琢啊!的确,通过这次活动,周卓平的艺术感悟提高了,文学修养增强了,更关键是在排练中她懂得了合作、学会了感激,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开心呢?3月25日 …《雷雨》这一课终于上完了,可是,在我的心中却遭受了一场大的“雷雨”袭击,自从教学以来,我一直喜欢思考,什么才是一节好课,在这节课中,我的设想都实现了么?想象中的教学效果都达到么?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每节课下来之后,感受是不一样的,情绪或高昂,为学生新发现、新见解高兴,有时又因学生启而不发或气氛沉闷而无奈,这其中有学生的因素,更有我的因素。经典文章如果被我们老师讲的不经典,多么滑稽啊!《雷雨》一课的学习,虽然自我构想不错,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却发现很多问题,比如,能够体现出体会戏剧语言潜台词的对话,文中俯拾皆是,我按课文顺序逐一点评,生怕漏一个知识点,但是,这些精彩片段在文中相隔较远,所以,造成了上课如叙流水帐,脉络不明,课上得凌乱。但如果精选片段来讲,那又有很多知识点遗漏,似乎也不解气,所以,我常想,戏剧单元该如何上呢?是否每一篇都如此精挑细讲呢?学生对戏剧体裁有没有一个整体认识呢?再加上我们的课时实在有限,该如何来进行戏剧单元的教学呢?鉴于此,我想是否能来一个“戏剧单元综合性活动教学法”呢?整体思路是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爱的文学作品改编为戏剧进行表演,学以致用,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通过“我编、我演、我评、我感“活动,发挥学生的形象里力和创造力,使学生的才华得以展示,能力得以提升。具体操作程序如下:(一) 学生自主阅读1 学生阅读课文老师设计自主阅读提纲,学生阅读整个单元的文章,并用书面形式回答提纲中的问题。2 学生查阅资料老师提供网址、资料,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学习戏剧有关的基本常识,了解本单元剧本的作者及创作背景、相关剧情,学习编写剧本和表演、鉴赏戏剧的知识。(二) 教师专题指导(以大课形式进行)通过老师的专题讲座,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戏剧的有关常识,另观看话剧《雷雨》,培养学生对戏剧的鉴赏、表演和评价能力。(三) 小组合作探究,编写或创作剧本可供选篇目《药》《守财奴》《套中人》《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四) 成果展示及评价每班各选出一个优秀的成果进行全年级展示。评审团进行评价,颁发奖品。这个设想耗时长,费精力,老师要付出大量的劳动,但我想这也许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之一,毕竟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真正意义上贯彻了新课标的精神。后记: 人们常常用“教书匠”来形容老师,一个“匠”字是多么可怕!的确,时间长了,我们的教学也形成了自己的模式,或许还取得一点点成绩,但是,我们忽视了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常教常新,今天,当我进行叙事研究时,才发现老师每天的生活都跟一个个精彩的、具有鲜活的生命色彩教育教学故事联系在一起,这些故事既是教育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教育叙事很好的素材。我试图通过这次回顾反思,使自己多一点教学经验的积淀,多一些对教育的理解,使我的教学多点艺术,多点实力。如果我的这点不成文的东西能给大家带来点感悟,我就很知足了。

奥赛罗嫉妒论文主题

这本书就是多主题的作品,里面包括了爱情与嫉妒主题,轻信与背信主题,异族通婚主题,这一篇小说就是莎士比亚戏剧特点全面的展现语言的生动,非常的丰富,个性化展现的人物性格复杂性,还有多面性,加上情节生动丰富,很值得人细细品味。

主要内容:奥赛罗是威尼斯公国一员勇将。他与元老的女儿苔丝狄梦娜相爱。但由于他是黑人,婚事未被允许。两人只好私下成婚。奥赛罗手下有一个阴险的旗官伊阿古,一心想除掉奥赛罗。他先是向元老告密,不料却促成了两人的婚事。

他又挑拨奥赛罗与苔丝狄梦娜的感情,说另一名副将凯西奥与苔丝狄梦娜关系不同寻常,并伪造了所谓定情信物等。奥赛罗信以为真,在愤怒中掐死了自己的妻子。当他得知真相后,悔恨之余拔剑自刎,倒在了苔丝狄梦娜身边。

《奥赛罗(Othello)》是莎士比亚创作的四大悲剧之一。

威廉·莎士比亚(英语:William Shakespeare,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华人社会常尊称为莎翁,清末民初鲁迅在《摩罗诗力说》(1908年2月)称莎翁为“狭斯丕尔”,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

创作背景:《奥赛罗》主要取材于意大利小说家辛斯奥的故事集《寓言百篇》中的《威尼斯的摩尔人》。故事讲述了一个嫉妒心很强的摩尔人,因为轻信部下的谗言,而将自己清白无辜的妻子杀害。原故事非常简单,除了苔丝狄蒙娜之外,其他人物都没有姓名。

《奥赛罗》是多主题的作品,其中包括:爱情与嫉妒的主题、轻信与背信的主题、异族通婚的主题等等,种族歧视是造成奥赛罗悲剧的原因之一。

他本性的迷失和种族歧视有着密切联系,正是由于世俗的种族歧视和伊阿古的奸计,因此奥赛罗对于自己——个摩尔人、一个为平常人所害怕的人是否能真正赢得白人姑娘的爱产生怀疑,渐渐失去信心。

他由坚信苔斯狄梦娜的忠贞到怀疑苔斯狄梦娜的贞洁与爱的动机,到最后完全否认苔斯狄梦绷的爱情,并认为苔斯狄梦娜是一个人尽可夫的娼妇,进而杀了她,造成了苔丝狄蒙娜的悲剧,也造成了自己的悲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奥赛罗

这本书读起来是非常深奥,但只要你读懂了,就能够明白其中的道理。文学价值高达100%。

①(伊阿古)我们的身体就像一座园圃,我们的意志就是这园圃里的园丁。 ②(伊阿古)名誉是一件无聊的人的东西;得到它的人未必有什么功德,失去它的人也未必有什么过失。 ③(伊阿古)您要留心嫉妒啊;那是一个绿眼的妖魔,谁做了它的牺牲,就要受它的玩弄。《奥赛罗》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是一部令人泫然欲泣的爱情悲剧。 莎翁的戏剧很多是以王公贵族为主人公,像《李尔王》、《哈姆雷特》等等,但是这部悲剧并非如此,相比较,剧中的主人公地位算是比较低下的了,甚至可以说是“平民阶层”。 主人公奥赛罗是一个外邦人,而且是一个黑人,他是因为在军事方面的超凡能力而受到威尼斯政府的重用。相比于那些纯正血统的王侯将相们,他的身份不算特别高贵。 奥赛罗 是摩尔族贵裔,是威尼斯公国的一员猛将,他凭借自身的魅力赢得了贵族元老的女儿 苔丝狄蒙娜 的芳心。他们情投意合,私下里喜结连理。 奥赛罗手下的旗官 伊阿古 阴险狡诈,笑里藏刀,他一心想攀登高位,对奥赛罗不满。于是他向苔丝狄蒙娜的父亲告密,没想到却弄巧成拙,成全了两人的婚事。 后来,因为战事的需要,奥赛罗和妻子奉命来到塞浦路斯岛。 两面三刀的伊阿古继续设计挑拨奥赛罗和苔丝狄蒙娜的感情。 他先是教唆绅士 罗德利哥 和醉酒的副将 卡西奥 发生矛盾,使得卡西奥闹事而丢掉官位,然后献计叫卡西奥请求苔丝狄蒙娜向奥赛罗求情。 紧接着,伊阿古有意无意向奥赛罗暗示苔丝狄蒙娜和卡西奥有奸情,并就奥赛罗给妻子的定情信物——手帕大做文章。 奥赛罗最终上当,信以为真,愤怒之中掐死了妻子。后来伊阿古的妻子 埃米利亚 说出了事实的真相,奥赛罗懊悔万分,自刎而死,倒在了妻子的身旁。而恶毒的伊阿古最终受到惩罚。 奥赛罗送给苔丝狄蒙娜的 一方手帕 在剧中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增强人物之间的矛盾,推动情节的发展。 而最具有戏剧性和趣味性的地方主要在于 第四幕第一场 。伊阿古在卡西奥面前故意谈起卡西奥的情人(让奥赛罗误以为谈论的是苔丝狄蒙娜),并让奥赛罗躲在不远处暗中观察,导致奥赛罗更加疑心和愤怒于“卡西奥和苔丝狄蒙娜的奸情”。这是一部爱情悲剧,以男女主角之死落幕。 这部剧中最悲剧的便是苔丝狄蒙娜。 她高贵、善良、漂亮,多少侯门贵族对她大献殷勤而都被拒之度外,却深深地迷恋上自身经历颇具传奇色彩的奥赛罗。 她的爱是那样地纯洁,那样地真挚,那样地坚定。不论是父亲的阻挠,还是后来奥赛罗对她的怀疑和冷漠,她始终深爱着他,无怨无悔。即便是快要被自己的丈夫掐死,仍如是说道:“ 谁也没有干;是我自己。替我向我的仁慈的夫君致意。 ”这,难道是所谓的“爱到深处无怨尤”? 奥赛罗同样深爱着苔丝狄蒙娜,恨不能整日陪在她身边。 他们的爱,打破了传统的“门当户对”,甚至打破了所谓的“血统”的束缚——要知道,奥赛罗本就是异邦人,且是一个受人歧视的黑人。他之所以有一席之地完全是因为自己的军事才能有利用价值。然而苔丝狄蒙娜并没有对他抱有成见,而是折服于他的人格魅力。 奈何情路多坎坷,到头来有情人不能永成眷属,令人感慨唏嘘! 嫉妒,主要体现在伊阿古和奥赛罗身上。 伊阿古野心勃勃,不甘心不服气于只做一个小小的旗官,于是他处心积虑设计陷害卡西奥和奥赛罗,正如他所说的那样,“ 要是卡西奥活在世上,他那样风度翩翩,叫我每天都要在他的旁边相形见绌。 ” 在嫉妒心的驱使下,他设计让卡西奥差点死于非命,让奥赛罗夫妇感情破灭先后死去,最终自己也被嫉妒心反噬,受到制裁。 伊阿古的嫉妒源于对权力的渴望,不甘心落后他人,哪怕德不配位也要竭力追求,不论以何种手段。至于主人公奥赛罗,原本他既升了官又抱得美人归,可谓是人生巅峰,却最后一场空。这个跟他的嫉妒心和猜疑心有莫大的关系。毋庸置疑,他是爱苔丝狄蒙娜的,然而只是伊阿古的一些捕风捉影的话就让他对自己的妻子起了疑心,可见奥赛罗对她并不是百分百的信任。一方面,毫无理性的思考体现出奥赛罗的鲁莽和愚蠢,听风就是雨;另一方面,体现出了他的卑微。 奥赛罗是一个异族人,不是正儿八经的贵族子弟,肤色还是讨人嫌弃的黑色。而他的妻子呢,美貌绝伦又是贵族身份,引无数人折腰。因此,他是有卑微和不安全的隐藏于心的情感。 如果不是伊阿古的从中作梗,他们二人也许相濡以沫到白头。但恰恰就是平静的湖面上被掷来了一块石头,就免不得要起涟漪。奥赛罗的幸福人生就此开始渐渐地土崩瓦解。 可怜可叹奥赛罗,被愚弄,“ 在他那充满着无知的嫉妒的心头,一定可以引起严重的误会 ”;可悲苔丝狄蒙娜,纯洁的心灵受到莫名其妙的戕害。 若是二人天堂相逢,奥赛罗,你就慢慢地忏悔吧……

  • 索引序列
  • 奥赛罗悲剧论文参考文献
  • 奥赛罗论文参考文献
  • 苔丝悲剧论文参考文献
  • 悲剧性论文的参考文献
  • 奥赛罗嫉妒论文主题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