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李敖台大毕业论文

李敖台大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李敖台大毕业论文

文|静心漫时光 据报道,2018年3月18日上午,即昨日,台湾著名作家,评论家,言辞犀利,怼人无数,树敌无数的毒舌李敖因病逝于台北。享年83岁。 其一生著有100多部作品,其中《北京法源寺》一书曾提名诺贝尔文学奖。然因种种原因,前后共有96本书被禁,可称被禁书第一人。《李敖大全集》是他大部分作品的合集,共80 册,3000余万字。 电视节目《李敖语妙天下》系李敖退休前的封刀之作。节目幽默诙谐,博古通今,相当精彩。 李敖生前留下遗嘱,死后将遗体捐赠,用做科学研究。其子遵其遗志,没有搞任何活动,一切从简。此举甚合李敖不拘一格超凡脱俗之至性至情。 01. 李敖,人如其名,一身傲骨,狂傲不羁,既傲且狂,无人可比。 李敖生前曾说,五百年来白话文写作前三人有谁?第一李敖,第二李敖,第三还是李敖。他一人独揽前三。就是这么嘚瑟。 他说: 当我要找我崇拜的人时,我就照照镜子。 自恋吧,可他就有这个自恋的资本。 儿时的李敖,已被人称为神童,12岁就发表过文章。17岁追星,追的不是影视明星,而是学者胡适。他直接给胡适写信,表达对其的倾慕之情。胡适的所有文章,他都收集。胡适曾说,他比胡适还了解胡适,有些胡适自己都忘记的著作,他都保存完好。 他在上中学时跳级,高中时又退学,然而这些都没耽误考大学。他先是考上了台大法律系,读着读着感觉不对胃口,就退学重考,于是又考上了台大历史系。别人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考的大学,到他这儿,跟看电视换台似的切换自如,不得不服。 进了大学,他的雄辩和坚持真理开始展露峥嵘。教授在台上讲,可千万别有漏洞,因为台下坐着一个“挑刺专业户”李敖。只要他听到哪里不合逻辑,他就要跳出来与教授“讨论”,一直“讨论”出正确的结果才罢。所以,教授们看到李敖来上课就头大。 对此,在李敖的毕业论文答辩时,略见一斑。那天,轮到李敖答辩了,他走进会场,只见有三个教授排排坐。三个教授一看是李敖进来,面面相觑,谁都不提问不发声。 四个人目目相对了许久,终于有个教授打破沉默:李敖,你答辩通过了。李敖惊讶道:可我什么也没说啊!你们也没有讲话啊。 教授无奈道: 我们知道一开口就会被你驳倒的,所以还是不说了。 是不是很牛很拉风!没错,李敖就是这么不同凡响。不知把雄辩家墨子拉来与之对垒,谁输谁赢。 02 李敖的狂和傲,不只单纯反映在雄辩上,其“雄胆”更不一般。世人称他“嘻笑怒骂皆成文章”,此言不虚。 李敖生在大陆,长在台湾,成长历程中亲身体会台湾政府的种种腐败无能,对此深恶痛绝。他以笔为伐,常常写文抨击时政,笔锋如刀,字字见血,刺得台湾当局对之恨之入骨。 他一直只承认自己是中国人,从小他就想回大陆,上高中时甚至想划船渡海。他反对台独,曾说: 全地球都忌惮大陆的军武,唯独有个小岛敢牛皮哄哄。我简直是跟一群神经病住在同一个岛上。 1971年,他被台湾当局以“内乱罪”判刑十年,后遇上大赦,免了几年,实际监禁五年零八个月。这是他第一次入狱。 第二次是因为仗义,为朋友发妻打抱不平。朋友抛弃同甘共苦几十年的发妻,他看不过去,挺身而出拍卖朋友的房产,把拍卖所得给了举步艰难的友妻,为其讨回公道。为此朋友将他告上法院。本来当地法院判他无罪,但他的亲陆倾向早令当局忍无可忍,就被最高院以此为由给“摆了一道”,再次锒铛入狱。 然而,坐牢期间,他读书写字,研究历史,翻译诗歌,思考时政,泰然若素,一刻也没有虚度。出狱后,他马上发表有关黑暗冤狱的文章,还为一些冤案奔走呼喊,一时成了英雄,还掀起了一场监狱暴动。其傲骨胆略正义影响力均非比寻常。 他一生无惧无怕无悔,对不平之事不平之人,他都要仗义执言。他骂过无数人,也告过无数人,打官司成家常便饭。从蒋家父子开始,台当局高层被他骂个遍,也包括一些媚俗之人。据统计高达3000人。几十年来,为自己为他人,他出庭几百次,写文几十万字,口诛笔伐,斗志昂扬。 有人问他骂过这么多人,可曾骂错过或骂输过?他风趣的答: 没有,我又胆大又有才。 李敖的才也表现在他的骂功上。他骂人从来不带脏字。而且一般他都是当场骂回去,快意恩仇,反应绝对机智,毫不拖泥带水。 有一次他在台上演讲,台下递上来一摞写满问题的纸条,他就一条一条的当场解答。当看到一个只写着三个字“王八蛋”的字条时,他没有弃之不理,而是举着纸条面对听众说: 别人都提了问题,没有签名;这位听众,只签名字,忘了提问题 。 他说: 我骂人的方法就是别人都骂人是王八蛋,而我是能证明你是王八蛋 。 他傲气的说, 想骂我的人多着呢,要骂请排队,轮到轮不到还难说呢! 李敖不仅是一个有恩必报,有仇必算,恩怨分明的人;还是一个有大是大非大气节的人。一生坦荡待人,无论是敌是友。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绝不藏着掖着,活得姿意洒脱。对朋友对正义可以两肋插刀,对敌人对小人则毫不留情,直言不讳: 我不能等最后审判时才收拾所有的小人和敌人,在半道里,我也要随手宰他几个。 1997年,他为了帮助台湾慰安妇拒绝接受日本在正式道歉之前来自民间的捐助,他把自已珍藏多年的文物珍品义卖了,义卖所得全额捐赠给慰安妇基金会; 陈水扁当政时期,李敖为了阻止一笔6100多亿的对美军购案实施,他拿着电击棒防狼喷雾等“武器”去立法院“玩命”。 他就象一个身披盔甲的斗士,随时为了真理和正义而战。一身孤胆,以笔当剑,舌厉如刀,刺得鲜血四溅,骂得酣畅淋漓。他这一生没打算活给谁看,就率性的活出了他自己。 这个世界从来缺的不是完美的人,而是敢于直言,敢于面对,敢于为之奋斗的人。李敖,正是这样的人。 03 李敖一生是个争议颇多的人。有人骂他,有人恨他,也有人赞他。无论怎样,都不影响他我行我素,走自己的路,任人评说。 无庸置疑,在感情上,他有负胡茵梦,并在离婚后又口无遮拦的羞辱前妻,甚至写到文章里,致使胡茵梦对爱情破灭,终身不再婚。为此人们骂他渣,这点确实挺渣的,挺不仗义的。可以说是他人生的败笔。 可在胡茵梦50岁生日,60岁生日的时侯,他却念念不忘给她送花,大概是老去的李敖终于意识到当初的轻狂,有心博取美人的谅解吧。不管怎样,狂妄如他竟也知错能改,实属不易。这也是他勇于面对真实自我的一个体现吧。 归根结底,他追求的就是一种极致的真实和理想化罢了。 好也罢,渣也罢,真实的活着,真实的做人,真实的骂人,这就是真实的李敖。 他曾说:做弱者,多不得好活;做强者,多不得好死。可他是幸运的,强悍了一辈子,安然离世,得以善终。 老年的李敖不再骂人,而改成“好好说话”。临终前,他曾发文,与亲人,朋友,敌人,好好说声再见,来生再见! 他骂了一辈子的余光中已于年前去世,如今他也去了。不知到了地下,两人见面是接着掐,还是相逢一笑泯恩仇。 无论怎样,正如三毛所说: 世上的事情本来便是恩怨一场,怎么算也是枉然。不如叫它们随风而去吧!

人生如战场。有些人自带刀戟降临,身披战袍而去。 终其一生都不曾卸下自己的盔甲和武器。 李敖应该算是其中一个。有些人在爱恨情仇的刀光剑影里, 一别两宽,却总被牵扯到一起反复流传。 李敖和胡因梦的故事应该算是其中一个。前段时间,在公众视野里沉寂多年的李敖,自曝罹患脑瘤,最多只剩下3年命。生命的尽头,他通过经纪人表示 ,要开一档名为《再见李敖》的谈话节目,诚邀家人、友人、仇人“再见一面”。 信的内容如下——据说,李敖的临终告别邀请清单里,胡因梦的名字赫然在列。网友一片哗然。 李敖指名要见一见胡因梦,是念念不忘、余情未了,还是心有不甘、了却心愿?这个他曾经爱的不顾一切,婚姻只维持三个多月,却被他骂了半辈子的女人,他希望最后一次再见是红着脸,还是红着眼? 而如今已经活的人淡如菊,超脱出世的胡因梦会欣然赴约吗?当然,这些只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对于更多喜欢或者讨厌李敖的人来说,大家似乎更想看到: 那个与世界较劲了一生的李敖,他的谢幕会温柔转身,还是潇洒依旧?1.孤独的李敖 在生命的最后旅程,仍然不忘制造话题流量。是的,这很李敖。 他说这是与世界的最后和解。而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他人生落幕前的最后一场PK。和过去的他自己的PK。 你不忍看着这样孤独的背影走向人生尽头。与世界真正的和解不需要形式,更不需要昭示天下,那应该是内心的一种平静。 这一点,李敖的前妻胡因梦比他活的透彻。 如果需要告别的形式,那么大概是活得还不够过瘾,还有太多放不下的眷恋。不过说起来 ,有谁不会带着遗憾离开呢?李敖一生与世界的相爱相杀,比常人来的猛烈,当然也比常人更难停歇,骂的多大概是因为爱的深沉,所以才会恋恋不舍。 我在网上找了下李敖最近一次电视采访,是优酷做的一档读书人的节目。曾经红透半边天,在晚年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李敖,显然对这次的采访很重视。即便他当时已经罹患脑瘤,需要每天去医院化疗,拍摄极其困难,却在镜头面前依旧神采奕奕,批判当下的年轻人生活没有激情。 他在节目中说:“最好的时光是我能够活到现在,并且接受你们的电视采访。”我猜,当时节目组的编导也读懂了他的意思,于是《再见李敖》的策划应运而生。2.勤奋的李敖 李敖是个极其勤奋的文人,这一点毋庸置疑。 14岁他就以美国教育学家杜威的思想为研究写论文,17岁就为中国经典巨作,有3000多册的《四部丛书》整理了对照目录。他一生写了100多本书,他的《李敖大全集》共80册3000多万字,高产指数秒杀一众作家。即便在新媒体时代的今天,李敖的勤奋也不输当下不断刷屏的大V、网红。 我翻看了看李敖的微博,从2013年5月开微博到2017年4月,李敖基本上保持每天晚上七八点钟更新,非常有规律。以至于李敖近期生病后,一直追随他的网友在评论里,计算停更天数,担心大师的身体是否安好。 就是这样一个生命力、战斗力满格的人,面对生老病死,不得不偃旗息鼓、缴械投降,让人唏嘘。3.多情的李敖 人们常说,评价一个男人,要看他选择什么的女人。此话稍有偏颇。 李敖所有爱过的女人中,胡因梦应该是最戳中他软肋,让他产生最多挫败感的一个。这种挫败感显然已经不是征服与被征服,而是男人和女人如何在一种势均力敌的关系中长久相处的能力。李敖在临终告别时,希望见胡因梦最后一面,他到底想干嘛? 我想,这或许和胡因梦本人无关,如果一定要追问理由的话,他或许希望通过这个女人完成一场理想主义的自我情感救赎? 他一生追逐女人众多,却始终没有实现与异性关系的真正平等和制衡。在李敖的意识形态里,女人婚前是用来欣赏的,婚后是用来持家的。他喜欢的女人基本上有以下几个标准:高、瘦、白、年轻。典型的雄性荷尔蒙视角。李敖曾说:如果有一个新女性,又漂亮又漂泊,又迷人又迷茫,又优游又优秀,又伤感又性感,又不可理解又不可理喻的,一定不是别人,是胡因梦。 而就是这么一个她眼中完美的女人,在与他仅有三个月的婚约之后,又被他在公开的电视节目中骂了数十年,各种翻旧账讨伐。 最广为人知的是,李敖那句非常直男癌的话:“美人如厕,与常人无异”,说的就是胡因梦。他还不惜细述情节:“我是个完美主义者,有一天,我无意推开没有反锁的卫生间的门,见蹲在马桶上的她,因为便秘满脸憋得通红,实在太不堪。” 取笑旧人,这大概是一个男人最没有涵养的表现了。离开李敖的胡因梦,过上了什么的样的人生? 如果婚姻是一堂课,胡因梦比李敖收获和成长的多得多。当年,听闻如厕的典故,胡因梦淡淡的回应:“同一个屋檐下,是没有真正的美人的。”才子和佳人的故事,修成正果大多不过是传说。 我常常想,在这段情感关系里,在他们一别两宽后的各种纠葛里,胡因梦其实是更具母性、慈悲宽容 的一方,相反李敖更像个始终没有成熟的大男孩 。胡因梦说:有一天,我穿了一件长的风衣戴了墨镜走在路上,遇到李敖。因为他爱看美女,就一直盯着我看。快要走到我的面前的时候就突然发现是我,他的第一反应是很真实的——他很高兴看到我,其实当时他正在骂我。但是在路上碰见的时候,就完全是两回事。 所以,就在那一瞬间,我对他的怨恨突然就瓦解了。然后我就走过去,握着他的手,突然感觉到还是有一些情感在心里的。我就过去抱着他,抚摸他的后脊,安抚他。抱了一段时间,他突然觉得我抚摸他的手势有点——怎么说呢……他肯定是会以为我在暗示我强过他,因为似乎有一种母性的、对待小孩的感觉。于是他推开我,说:“记者会看到。”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据说喜欢骂人的人,内心比常人充满更多的恐惧和紧张。 他们试图拥抱这个世界,却先把自己变成了一只刺猬。他们渴望爱与被爱,却在笨拙的挣扎中伤害了身边的人。 “我为人性感到万分无奈。没有一个人不想爱与被爱,即使坚硬如李敖者,也是一样,然而我 们求爱的方式竟然如此扭曲而荒唐,爱之中竟然掺杂了这么多的恐惧与自保。”胡因梦在书里这样写道。胡因梦曾出了一本自传《生命的不可思议》,将自己童年经历、爱情故事的缘起缘灭,以及对生命的宏观反思,都坦荡地呈现出来。 “我跟李敖的婚姻让我从愤世嫉俗慢慢转向自省。同时从过度崇拜有才华的人、对人类社会有影响的人,也转为找到自己内在的创造力,我不崇拜外在的人,我希望活出自己的价值。美人迟暮的她,投入到身心灵的探索和自我疗愈,通过演讲、课程等形式,来传播她的所思所得,更多地追求精神的富足与心灵的平静。 4.不老的李敖 李敖老了。老,这大概是他最忌讳又最无奈的字眼。 王小屯说,李敖的作息极其规律,每天的工作安排都很满,他最怕的就是自己时间不够用。 他一生树敌无数,终究还是成了为时间的俘虏。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可怜白发生! 再见李敖。 他生落幕前,且看他再舞一次剑。 ﹌﹌﹌﹌﹌﹌﹌﹌ ๑ ﹌﹌﹌﹌﹌﹌﹌﹌ Hi,我是枞榕 人生需要几分从容,几分纵容。 我在这里和你聊聊感情,谈谈人生。 专注女性视角,可炖鸡汤可烹茶。 请原谅,拖延癌的我只能不定期更新。 但每篇文章都是我磨砂成珠, 愿你点开之后,不虚此行。

与罗的生死初恋1951年,在台中市高中读书的李敖,以一篇《论杜威》,夺得学校中学生国语论文大赛银奖。而获得金奖的那名低年级女同学罗,成了他热烈追求的对象。1955年秋天,李敖到台大历史系报到的当天夜里,忽然有人给他送来一封粉红色的蝴蝶笺,写信人正是他心仪已久的罗!几年来,罗从来不曾给他一封回信,然而就在李敖渐渐对她感到追求无望的时候,她却主动给他写信了!在信中,罗告诉李敖,她考进了台大化学系。很快,李敖与罗开始热恋,第二学年罗又调到李敖就读的历史系,两人可以朝夕相见了!可是让李敖始料不及的是,一封母病速归的电报将罗召回台中。半个月后,神情憔悴的罗回到学校,立即向李敖提出分手。原来,罗的父母是虔诚的基督徒,而李敖的特立独行在家乡是出了名的,特别是他坚决不肯照习俗为去世的父亲披麻戴孝,让罗的父母反感至极。李敖一直以为他与罗是可能逾越这种障碍的,他决定亲自去见罗的父母。两天后返回学校的李敖,直觉得痛断肝肠。因为他在罗家遭遇到的一切,已经使他清醒地意识到,他和罗君四年多的友情和恋情,如今真的要割断了!半夜酒醒后,他拿起一只早已准备下的药瓶……再次醒来的时候,已是两天后的清晨。那天深夜他幸好被下铺的同学发现,被连夜送进医院抢救。九死一生的李敖终于又活过来了!而罗却永远离开了他。很多年后,李敖在回忆录中还写道:我平生交女朋友不少,但是论眼神、论才气、论聪敏、论慧黠,无人能出其右……与小蕾的患难之交《文星》被监管之后,继而遭查封。以笔为生计的李敖,开始做起了贩卖旧家用电器的生意。在李敖连供养女儿岭岭的钱也发生困难的时候,给予她精神上鼓励与安慰的红颜知己是小蕾。李敖在回忆录中写道:我认识小蕾在1967年9月26日,那时她19岁,正从高雄女中毕业……看到她,我立刻喜欢上她。但是,在此期间,当局对李敖施加了越来越大的压力。先是因人检举他在中学时就参加了共产党的活动,而不断受到台北警备司令部的传讯,继而,因他的朋友、正被特务监控的台大教授老K私逃瑞典而遭软禁。李敖失去自由以后,曾劝小蕾离开他。可是小蕾重感情讲义气,最后的选择当然是留下来。1971年春节的前几天,李敖居然敢以公开到监狱探望有通共嫌疑的在押犯雷震的方式,抗议对他的长期幽禁。小蕾虽然很害怕,但还是随李敖去了新店溪监狱。1971年3月19日一大早,李敖就发现在他家周围监视的军警增加了。晚上,军警上门了。李敖将一个里面装有10万块台币的木匣子交给小蕾,以不容分辩的态度坚决要她收下,然后将小蕾紧紧拥抱,转身头也不回地走出门去!李敖入狱的最初日子,小蕾是一个人在国泰大楼里度过的,后来她不得不离开了。五年之后李敖终于出狱,可是那时的小蕾早已为人妻母了。与刘会云的冰雪爱情1976年冬天,李敖刚从监狱出来不久,应邀到老朋友萧孟能的寓所赴宴。就在这次人数不多的家宴上,他见到了一位日后引为挚友的漂亮女子,她就是同在台大毕业的刘会云女士。1978年春天,刘会云开始与李敖同居。但是,李敖坚持同居而反对结婚;始终坚持辞去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的副研究员职务。由于国际关系研究中心的官办背景,李敖坚决要离开,而刘会云则认为应该留下来,不仅因为那里可以领一份足以维生的薪水,更因为它是一个难得的保护外衣。至于刘会云对李敖在婚姻问题上的固执态度,则由开始的不理解,逐步转为了理解与接受。1979年旧历春节过后,由于刘会云的穿针引线,远景书局老板沈登恩拜会了李敖,随之出版了《独白下的传统》,李敖由此冲出了因当局打压而造成的阴霾。李敖的复出,震动台湾文坛。电影明星胡茵梦也为李敖出山写了一篇叫好的文章。由台湾最有影响的《工商日报》刊发,名为《特立独行的李敖》。刘会云渐渐发现,李敖变了,常常回避她的眼睛。后来她发现了情书,写信者正是她最担心的大影星胡茵梦!刘会云主动从三个人的关系中退了出来,1980年2月,毅然飞往美国康乃尔大学求学。在分别的前夕,李敖给了刘会云全部去美的学费、生活费共210万元台币。与胡茵梦的匆促婚姻李敖和胡茵梦,一个是特立独行的绝代才子,一个是千万男人的梦中情人,两人的倾心相恋马上引起读者和观众的注意。此时国民党官方也开始封杀李敖,还连带封杀胡茵梦。 1980年5月6日,李敖和胡茵梦结婚了,婚后,生活上的磕磕绊绊时常不断。并且遭遇萧孟能诬告李敖案。胡茵梦当庭说了许多不真实的话伤害李敖,胡茵梦因为和李敖矛盾越来越激化,就回娘家住了。1980年8月28日,李敖与胡茵梦结婚3个月又22天。这天,李敖在家翻看报纸,他意外发现在一则国民党幕后策动的斗臭李敖集会的消息上,竟有胡茵梦的名字,胡茵梦先是替萧孟能做伪证,继而赤膊上阵斗丈夫。李敖放下报纸,当天举行记者招待会,宣布离婚。离婚33年,李敖多次公开赞胡茵梦美貌胡茵梦和李敖的婚姻只维持了三个月,但此后三十多年李敖一直在不断提及她。李敖曾经评价胡因梦:“如果有一个新女性,又漂亮又漂泊,又迷人又迷茫,又优游又优秀,又伤感又性感,又不可理解又不可理喻的,一定不是别人,是胡茵梦。”2003年,胡茵梦50岁生日时,李敖给她送去50朵玫瑰。有传言称胡茵梦很高兴,但李敖却说“只是为了提醒她,你再美,也已经50岁了”。胡茵梦曾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其实最初,我就怀疑他的动机。后来知道他出了一本书,书名含‘玫瑰’二字,我就明白了。他的活法里,太多商业运作。”2007年李安导演的《色戒》上映,李敖公开表示:“汤唯有什么好看的,我前妻胡茵梦那才叫美。”并形容胡因梦是那种“在屋子里一群人中,一眼就会立刻注意到的美女”。胡茵梦是七十年代台湾第一美女,20岁时因出演电影《云深不知处》而走红影坛。先后就读于台湾辅仁大学德文系,美国新泽西西东大学大众传播系,纽约模特学校,拍摄40余部电影、电视作品,35岁告别演艺圈,转向文学写作、翻译、环保公益活动等。 李敖微博为胡茵梦送生日祝福2013年4月22日20点20分,李敖通过微博为胡茵梦送上60岁生日祝福并伤感回忆旧情,微博原文:“离婚以后23年,我送她50朵玫瑰,是蓦然回首、是生日礼物。10年过去了,多少人非、多少物故。再送60朵吗?我犹豫说不。花店要收件人地址,我要打听。辗转传来的讯息是:她有远行、人在大陆。我恍然一笑、欲送还休:没人看到60朵花谢,岂非礼之大者?蓦然回首,众里不再寻她,云深不知处。”此微博一出,众网友纷纷留言赞李敖“有情有义”,其中有一位网友留言,称:“看来李敖同志实在是性情中人啊,这等犹豫这等费心。” 与王小屯的爱之归宿1985年3月11日下午,在台北市仁爱路上,李敖看到一个候车的女孩子正在看他编发的《李敖千秋评论》丛书第三期。再看那读杂志十分投入的女孩子,身高几乎与小蕾相同,也有一米七以上,颀长而丰满。特别是她读书的神态几乎和小蕾一模一样。李敖看着看着,就情不自禁地走近了女孩子。就这样他和王小屯相识了。1985年的4月,就在19岁的台湾文化大学学生王小屯偶遇李敖之后不久,她意外地收到一个大信封,里面是李敖亲笔写的诗。1992年3月8日,李敖与王小屯认识八年后,终于结婚。 李敖在经历了大半生的风风雨雨后,总算找到了他最理想的爱人,真正组成了一个和美温暖的家庭。在他们新婚的时候,李敖请求陈兆基等四位朋友做他和王小屯的证婚人。李敖亲笔在结婚证书上写下四句话:证人从老,证书从俗。正朔从伪,三从出炉。1992年8月3日,李敖喜得一子李戡。1994年11月23日又喜得一女李谌。王小屯结婚后一直没有到社会上谋职,她成为李敖写作中不可缺少的助手和秘书。王小屯不事张扬,不求闻达,在婚后生活中一直保持着谦和女性所有低调。1995年4月25日,一向不轻易在公众场合露面的王小屯,左手抱着女儿谌谌,右手拉着儿子戡戡,出席丈夫60大寿的庆典。这一天,出席寿宴的人数有百余之众。当李敖和王小屯双双出现在寿席前,面对那只巨大的特制生日蛋糕时,场上响起了雷鸣般的热烈掌声!也是在这一天,李敖的胞姐发表了一篇题为《敖弟》的贺辞:无论如何,小屯单纯懂事,温柔体贴,能各方面支持李敖。他们共同拥有心爱的儿女,尤其是儿子戡戡聪明乖巧,会背诵好多诗,喜欢电器,尤其爱摆弄吸尘器,姐姐说:'可以将清洁工辞掉了!“小女儿谌谌虽然还小,但一看就知道将来会和妈妈一样是个小美人儿!敖弟年已花甲,有个安定温馨的家,这使我们这些亲人无限欣慰……” 父亲:李鼎彝母亲:张桂贞妻子:王小屯儿子:李戡女儿:李谌女儿:李文(和王尚勤所生)

李小龙大学毕业论文

在李小龙传奇里是第26集因该是

浅谈武学与哲学之关系 武学是一个整体,其范围囊括了很多学科和领域,本文试在探讨时至今日武学对人类的意义,以及当今无论平民还是学术界对武学的种种忽略和误解。武学沟通了人自身和自然,囊括了哲学思考和理性精神,武学不仅是强身健体的不二法门,也具有最初缘起的格斗和自卫意义,更为重要的是,武学的修炼对青少年有明显促进脑的发育的重要作用 接触武学,实自结交武者田嘉维始,随后在彼此交流中 一招一式,缘何以然?其仿生兮,因物象形,设譬假物。其道化兮,拳有百种,或直或弯,或刚或柔,体系之杂,门派之别,何以异乎?其攻其守,借力卸力,强弱相化。 武术与哲学的紧密关系,李小龙最先重视并运用到自己的武学理论中。其截拳道的精髓“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即是其高度哲学化的武学思维,所以,在李小龙这里可以说,武术变成了一种武道哲学,用形体和招式来演绎并阐释哲学思维的思想艺术,是实在的具体的可见的可分析的思维存在。李小龙的武道哲学不是普通的把哲学引进武术,而是高度提炼武术本身所具有的哲学思想并加之自身的武学观念而形成的。中国武术博大精深,是古代人民创造力的结晶,并且,一门武术的创造和兴起必然包含了那个时代的哲学思想(这门武术创造时可能不会有意的加之时代思想,更无所谓哲学,但是时代思想必然的影响到人的观念和创造),所以李小龙对中国哲学的研究使他掌握了中国古代的一般化的哲学思想(这些思想极少有武学的),比如阴阳转化的观念,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等,这些常识使李小龙更容易的能看出一招一式本身所包含的思想,也就是说,具有中国哲学思想可以更容易的分析中国武术,因为武术本身就是哲学化的表达。第二点,李小龙自身的武学观念对武道哲学的影响,李小龙 摒 弃门派之别,修习十多种中外搏击术,广泛的武术修炼加之自身的资质使他形成了自己的武术思想,包括李小龙对咏春拳的改进,以及广泛的吸取不同武术的精髓来完善自身。这就是我对李小龙武道哲学的理解。当然,在此首先借助李小龙阐释了武学和哲学的关系,并表明我对武道哲学的看法。接下来,我大致的探讨一下,中国武术里所包含的哲学思想。 中国上古典籍极少有记录武术的著作,但是却有与武术思想极为相似的兵家著作——《孙子兵法》。武术产生的早期必然是以格斗为目的的,个体格斗中攻防之术和谋略的运用和兵家的谋略思想极为相似。再者,道家崇尚的阴阳转化观念,以及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都对武术的形成产生影响,太极拳的八卦双鱼图,以及很多武术都运用的以柔克刚,以动制精,都是这些思想的反映。再者,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仁义思想也必然是武者所看重的,人无信不立,只有遵循这些道德的武者才会为人敬重,以及,至明清,理学盛行,注重气节,纲常礼教,甚为严苛,这些思想观念也绝对渗入到当时的武学界,比如有的拳种掌必直,拳必紧,中规中矩。由上可见,贯穿中国古代这主流的哲学思想对武术的.发展有指导意义,道家的哲学观念主要影响到武术的武学思想和整体框架,使之具有无穷的创造力;兵家的谋略思想影响到武术的攻防和计谋的运用;而儒家的伦理观念则对武者气节的养成,规矩的把握提出要求。 再者,我们从微观处看,一个武术动作,一个套路,一套拳法,具体的创造过程是怎么完成的。这个问题如果有史学发展的证据则明了的多,但是我们从某些象形拳已经看以得到一些信息,猴拳,螳螂拳等等,明显的是古代人模仿生灵所创造的,但后期的动作的加工和提炼则需要人民的创造力,并且,创造一套拳法的目的依然是在于实用,在于可以在格斗中取胜,所以,以格斗为目的是武术的创造出发点和落脚点,早期拳种以动物为灵感,但是后期的加工则是创作者自身经验和“设譬假物”的结果。设譬假物,即是通过经验和模拟格斗来增加或改进某些动作使之更有战斗力。早期出现的拳种我认为多是象形拳,而后期产生的武术所运用的创造方法则是“设譬假物”,比如咏春拳,已经很难看出和仿生有什么关系,而每一招都是为实战而设计。这是我对武术产生和创造的基本观点。 由上可见,武术与哲学关系紧密,而且,我认为,哲学在中国古代很大方面都是凭借文史来传承,上古时期文史哲不分家,也因此,中国的哲学史家目光也没有超出文献典籍,而且,习武者大多文化不高,古代武官大字不识,为文者鲜涉武术,直至近代,文与武一直被认为是分化的,那么这种现象也就很正常了。哲学不是文字的哲学,是万物的哲学,哲学存在于万物,从万物中提炼,而武术则是哲学的另一种表达方式,通过武术这一载体来研究哲学是前人所忽视的,也是我们所必须重视的。更为重要的,我们要认识到文与武不是相互隔离的,武学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但是哲学,一个武者的抱拳相拜也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象征。相关论文查阅: 大学生论文 、 工商财务论文 、 经济论文 、 教育论文 热门毕业论文 ;

李小龙大学没有毕业,因此没有毕业论文。但写过好多关于中国哲学方面的文章,哲学与功夫相结合,形成了新的武学思想

小时候是童星,在香港已是很出名,直到18岁在全美空手道大赛获冠军 25岁左右演出电视剧《青峰侠》后名声大大提高回香港签约嘉禾,拍了4部电影,至此誉满全球,跟好莱坞合作拍《猛龙过江》,更是可窥见他的大师风范凭几部电影享誉全球,李小龙真的很厉害 ,建议你去看《李小龙传》

李顺大造屋毕业论文

老一辈的种田人总说,吃三年薄粥,买一头黄牛。说来似乎容易,做到就很不简单了。试想,三年中连饭都舍不得吃,别的开支还能不紧缩到极点吗?何况多半还是句空话!如果本来就吃不起饭,那还有什么好节省的呢! 李顺大家从前就是这种样子。所以,在解放前,他并没有做过买牛的梦。可是,土地改革以后,却立了志愿,要用“吃三年薄粥,买一头黄牛”的精神,造三间屋。 造三间屋,究竟要吃几个“三年粥”呢?他不晓得,反正和解放前是不同了,精打细算过日子的确有得积余,因此他就有足够的信心

这个问题一有深度,我不太清楚

高晓声(1928——1999年),江苏武进人。50年代开始创作,已出版《李顺大造屋》、《七九小说集》、《高晓声八一小说集》、《陈奂生》、《觅》、《新娘没有来》等小说集与长篇小说《青天在上》、《陈奂生上城出国记》。1934年9月至1949年5月,先后就读于武进郑陆桥小学,江阴澄西中学,武进鉴明中学,上海江湾私立上海法学院经济学系。1949年6月赴无锡惠山苏南新闻专科学校学习。1950年5月至1952年6月,在苏南文联从事编辑和创作工作;1952年7月至1957年4月,先后在苏南文化局和江苏省文化局任文化科员;1957年5月,进江苏省文联创作组,专事文学创作。1957年6月,因参与筹组“探求者”文学月刊社,被打成“反党小集团”成员,同年12月被错划成右派分子,遭公开点名批判,并被处理回原籍武进农村老家。“文革” 中又受冲击和审查。直到1979年4月,彻底甄别、平反,并于11月回江苏省作家协会创作组重新从事文学创作。高晓声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委员和理事,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创作组组长,是江苏最早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作家之1999年7月6日晨6时30分,高晓声因患肺性脑病在无锡逝世,享年71岁。高晓声檀长描写农村生活,善于在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揭示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问题,探索我国农民坎坷曲折的命运与心路历程的变化,文笔简练幽默,格调寓庄于谐,在新时期文苑独树一帜。 陈奂生系列小说(包括《“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战术》、《种田大户》、《陈奂生出国》等)反映农民陈奂生的人生历程。“上城”为其生活带来转机,“包产”使他找到归宿,“出国”则标志着他走向成熟。从这个人物的“人生三部曲”中,我们不难看出我国农村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和广大农民艰难行进的身影。被视为是农村题材反思、改革小说的代表人物。迄今已出版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创作谈等专集和选集30部。部分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其中英、日、德、荷四种文字有专集。高晓生自述年表 1.1950年创作第一篇短篇小说《收四财》,发表在文汇报“年会”上。2.1951年华东新华书店出版我的诗集《王善人》。3.1953年《文艺月报》发表我的短篇小说《解放》。4.1954年演出我同叶至诚合作的歌剧《走上新路》。1955年出版(通俗出版社)。5.1957年屈打成右派。6.1978年冬开始重新握管。7.1979年3月重返文坛。8.1979年7月《雨花》发表我的小说《李顺大造屋》。在这以前,5月由《钟山》发表我的小说《“漏斗户”主》。9.1980年《人民文学》发表《陈奂生上城》。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我的《七九小说集》。10.1981年和1982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我的1980年和1981年小说集。11.1983年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我的1982年小说集。12.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在1984、1985年出版了我的1983、1984年小说集。13.我的1985小说集如期完成,但短篇的销售普遍滑坡,一时竟找不到肯为我出版的单位,一直拖到1988年才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因时间拖长了,不得不将书名改为《觅》。不能再按年出版。从此开始,我的创作情绪低落。14.转写长篇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在1991和1992年先后出版了我的长篇小说《青天在上》和《陈奂生上城出国记》。15.在这期间还写了一些短篇,1993年由华艺出版社出了我的短篇集《新娘没有来》。16.1992年之后,因身体关系,转人散文创作,连同过去的零星小文,先后出版了《生活的交流》、《生活、思考、创作》、《钱往哪儿跑》、《寻觅清白》等散文、杂文集。 高晓声和《七九小说集》“作家没有真情实意,是应该无路可走的。”“作家摆渡,不受惑于财富,不屈从于权力;他以真情实意享渡客,并愿渡客以真情实意报之。”这是高晓声在《七九小说集》的代前言《摆渡》中说的一段话。 读完小说集,觉得高晓声没有欺蒙读者,十一篇小说各有千秋,长长短短,深深浅浅,艺术成就也有高有低,但从作者“以真情实意享读者”这一根本立足点来看,高晓声是言行一致的。 《七九小说集》选辑了高晓声一九七九年在《雨花》《人民文学》《上海文学》《钟山》等几个刊物上陆续发表的十一个短篇,共计约十五万字。书一出版,在文坛颇为轰动,已经很有一些扎实的评论。论者多谓,这是写中国农村在十年动乱之后的情况的不可多得的力作。 读小说受感动以后,读者总希望知道一些作者的情况。关于高晓声,他的五十年岁月本身就是一篇动人的小说。《七九小说集》中的李顺大、陈奂生、李稼夫等人的遭遇,都与高晓声自己的经历分不开的。有一些故事情节和书中人物的思想可以说是高晓声的“夫子自道”。 高晓声江苏武进县乡下人。父亲是个中学教员,但家境很贫困。高晓声上中学读书时,学费交不起,伙食费没钱交,住宿费也交不出,有个时候,连衣服也是向同学们借的。他的能上中学,全靠学校里有几个老师是他父亲的朋友,在他们照顾之下,高晓声才能上中学。用高晓声自己的话来说:“是混进去的”。但高晓声学习可不是混的,很下苦功。他的作文在全班同学中是拔尖的。高晓声真正开始写作是在一九四九年苏南解放以后。他开始投稿给《苏南日报》,这个报社的文艺副刊主编章品镇同志发现了这枝泥土里冒出的新苗,发现高晓声“他的文学语言全象在说话,顺溜溜淌出来却又粘又糯,很有咬嚼,吸引着读者非看完不可。”直至三十年后,高晓声的作品还保持着这个特点。接着高晓声就结束了学生时期,正式参加革命工作了。开始在无锡苏南新闻专校学习,后来参加苏南文联、江苏文联工作。他当时写的小说《解约》与《不幸》,就得到读者的好评。 可是好景不长,不幸来临了,一九五七年,高晓声与方之、叶至诚、陆文夫、陈椿年等几位在文学创作上初露才华的青年被一阵扩大化的狂风卷进了灾难。 一九五八年,高晓声回到了家乡武进县农村。这次真是“回乡更断肠”,高晓声是独子,父母和他三口人,前几年他为了专心搞创作,二十八岁还没有结婚,现在这种情况下,谁肯嫁给他。乡里人闲言杂语不少,说什么“高家要灭门绝户了”。高晓声听了,真是气坏了。有个农村妇女名叫钱素贞,竟然不嫌高晓声的穷愁潦倒,也不怕高晓声头上还戴着的千斤铁帽,就毅然地和他结了婚。一起度过了二十年艰难岁月。高晓声笔下李顺大、陈奂生的困境,高晓声是亲身经历过的。不久前,高晓声自己对他的好友说:“在一九六○年有三个月,我一天只吃四两糠。”但三年困难,十年浩劫,梦魇似的岁月终于过去了。高晓声现在全家三代同堂七口人,父母俩老,高晓声和他的爱妻钱素贞,三个孩子。自从《李顺大造屋》得奖,高晓声又被选为江苏省的先进工作者,出席了省的劳模大会。一九七八年夫妻俩人双双到南京,当时方之还活着,在叶至诚家中,方之见了钱素贞,他双脚立正,深深地向钱素贞鞠了一躬,说:“谢谢您,辛苦您了!”我想钱素贞同志是当得起这一鞠躬的。“贫贱夫妻百事哀”,心酸往事也不必多说了。再说一点高晓声最近的心情吧!高晓声说:“我现在是乐观的人,是乐观派。我乐观,有四点:一、我能活到今天,就值得乐观。二、从‘四人帮’的粉碎,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社会总是要前进的,‘四人帮’从某种意义上讲好得很,它帮助我们认识了许多问题,而且可以公开讲出来。三、我国经过这么多年折腾,极左思潮没有什么理论基础了,也没有什么精神力量了。四、我们多看看人民的生活,这几年来,人民是高兴的,我们也就应该高兴了。” 那末,《七九小说集》以后,高晓声创作的情况怎么样呢?今年在中央和地方的报刊上几乎每个月都能见到他的新作。只要看《七九小说集》这个怪书名就可推想了,大概高晓声是有决心准备再出“八○集”“八一集”……,直到为人民的文艺大业鞠躬尽瘁的那天。高晓声动过手术,肺少了一叶,身体很弱,祝愿他多多保重,为社会主义的文艺繁荣出版《九○集》《二○○○集》……。

走出“伤痕”,在“反思”的同时,“改革”开始了。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内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政治路线,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经济和政治的改革浪潮。尤其是1982年中共十二大后,农村相继实行联产计酬和承包责任制,城市的经济改革也进一步加快,改革便真正成为中国大地上的第一重大事件。于是,依仗着强大的社会思潮而日渐兴盛起来的文学创作也就有了相应的新的历史使命。 80年代的“改革文学”表现出作家们对政治生活的强烈参与精神。他们不但坚定不移地宣传改革政策的必要与必然,更注重对现实社会中存在的不利于改革的因素的批判,包括对来自执政党内的权利斗争和社会腐败风气的批判。在文学走出“伤痕”之后,几乎在“反思文学”的同时,被称为“改革文学”的思潮勃然兴起,1983-1984 年间描写社会改革的作品大量涌现,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创作高峰。 一、对城市改革的期盼1,蒋子龙发表于1979年的短篇《乔厂长上任记》,被看作是开“改革文学”的开风气之作。乔光朴 :人们呼唤的改革英雄,“乔厂长”成了改革者的代名词 。 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开“改革文学”风气之先的作品。这是最早的一篇自觉地“写四化,写四化的阻力,写克服阻力的斗争”的文学作品,它写工厂却突破了以往“车间文学”的模式,把眼光从车间、工厂放大到社会,揭示改革的困难、斗争和已经出现的变革与转机;它还着力塑造了改革家乔光朴的英雄形象,写他的坚毅刚强和困惑苦恼,写他感情世界的波涛起伏和对待爱情的果敢态度,性格鲜明突出,有棱有角,这正好应和了变革时代的人们渴望雷厉风行的“英雄”的社会心理,一时间引起了读者和批评家们的盛情赞扬。 改革者小说系列如《改革者》(张锲)《跋涉者》(焦祖尧)《祸起萧墙》(水运宪)《三千万》(柯云路)《沉重的翅膀》(张洁)《龙种》(张贤亮)《花园街五号》(李国文)等 2、柯云路的《新星》对改革认识的深入,使改革文学向深度发展。《新星》是代表,曾经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突出意义的政治小说, 《新星》使人们普遍看到了理想主义光辉下中国政治斗争的真实故事,也使熟谙政治的人看到了地道的政治操作手法。《新星》在当年的轰动被海外传媒称为“改变了中国的某些政治格局”。 这是一部描写改革家的小说。作品出色的塑造了李向南这个新型的政治家的形象,是80年代文学创作上一个可喜的收获。 年轻的政界新星,遇到了强大的传统保守势力的抵抗和压制,李向南和以县长顾荣为首的官僚体系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冲突。 同名电视剧曾创中国电视连续剧收视率最高纪录。 张洁的《沉重的翅膀》 是“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是新时期正面反映中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张洁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全书26万字,共写了60多个人物,具有较大气魄的结构,既展现了现实生活内部的真实面貌,又提出了不少具有哲理性的问题。 二、变革中的乡村人物命运 高晓声简介(1928—1999)出生于江苏武进一耕读之家,50年开始创作、诗(出过诗集《王善人》、小说(以《解约》在文坛知名)、戏剧(歌剧《走上新路》获华东会演一等奖而名噪一时),都写而不多。1958年屈打成右派,1979年平反后才重新握管,以小说《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名重当代,被视为是农村题材反思、改革小说的代表人物。迄今已出版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创作谈等专集和选集30部。 高晓声的 “陈奂生系列”。 《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出国》五篇小说。 陈奂生是一个勤劳、憨实、质朴的农民, 然而,善良与软弱、纯朴与无知、憨直与愚昧、诚实与轻信、追求生活的韧性和容易满足的浅薄、讲究实际和狭隘自私等等交错在一起。 表现了中国广大的农民阶层身上存在的复杂的精神现象。他的形象是一幅处于软弱地位的没有自主权的小生产者的画像,包容着丰富的内容,具有现实感和历史感,是历史传统和现实变革相交融的社会现象的文学典型。 《陈奂生上城》体现了典型的高晓声式的叙事风格。他惯于运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以叙述为主,尤其擅长概括性叙述,很少采用直接呈现的方式,让人物直接说话和行动,作品的语言基本上都出自叙述人之口。其语言简练明快,幽默犀利,意蕴含蓄,富有情绪感和节奏感。所以,他虽然采用传统的讲故事的语气,但又不是讲故事,既不围绕一个具体的事件结构故事,也不组织矛盾冲突步步发展的戏剧情节,而是将人物几十年的普通生活压缩进某一个生活焦点上反映出来,通过人物心理深入开掘,揭示人物性格和作品的题蕴,这又很有点现代小说的味道,在这个意义上,他的小说叙述方式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何士光的短篇小说《乡场上》小说在全国引起了轰动效应,作品的主人公冯幺爸成为家喻户晓的典型人物。 经济杠杆的强力撬开了压在心头的磐石,有了衣食温饱的冯幺爸也要谋求平等的地位,恢复做人的尊严。 新的农村经济政策解放了生产力,解放了人的思想,恢复了人的本性,这也是《乡场上》的思想意义之所在。 从卑微低贱无赖汉到理直气壮的庄稼人,冯幺爸的人格转换有着强烈的反差,似乎有些不可理喻。其实深究起来,冯幺爸的转变有着深刻的内在逻辑,并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经济杠杆的强力撬开了压在心头的磐石,有了衣食温饱的冯幺爸也要谋求平等的地位,恢复做人的尊严。乡场上一场小小的纠纷把他推到了前台,他主持公道仗义执言,将心中的郁积一吐为快。 冯幺爸这一典型人物,形象地说明了党的农村经济政策解放了生产力,解放了人的思想,恢复了人的本性,这也是《乡场上》的思想意义之所在。 路遥及《人生》路遥 (1949—1993)陕西省清涧县人,1949年12月3日生于陕西陕北山区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1969年回乡务农。在农村一小学中教过一年书。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1980年发表《惊人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后被改编为电影,轰动全国。1991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 《人生》路遥在《人生》中引用了作家柳青的一段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慢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这段话的确可以作为《人生》这篇小说的一个注解。《人生》是一部常读常新的作品,是一部丰富的作品。 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构成了其故事构架。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高加林正是作者着力塑造的复杂的人物。小说表现了农村变革激起了年轻一代对新生活的向往以及人生追求的执着,是本时期不可多得的佳作。

李夏霖大学毕业论文

2006年鲁迅美术学院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简章 我院面向全国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旨在培养从事美术研究、创作、设计、教学并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一、 报考条件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2、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往届大学本科毕业生;(2)获得国家承认的大专毕业学历后经两年或两年以上,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按本科毕业同等学力身份报考;3、非艺术类考生报考,须到我院加试一门专业课;4、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人员,可以再次报考硕士生,但只能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的硕士生;5、报考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报考自筹和委培的考生年龄不限;6、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规定的体检标准。二、报名:(一)网上报名:2006年硕士研究生考生一律采取网上报名方式。1、网上报名日期:2005年10月10日—10月31日每天8:00—23:00。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再修改报名信息。应届本科毕业生可提前报名,时间为2005年9月18日至23日每天8:00—23:00。2、考生自行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http://)浏览报考须知,按教育部、考生所在地省级招办、报考点以及我院的网上公告要求报名,凡不按公告要求报名、网报信息误填、错填或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或复试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在上述报名日期内,考生可自行修改、校正网报信息。(二)所有考生均须到报考点进行现场确认网报信息,并缴费和照相。1、报考点现场确认时间:2005年11月10日—11月14日。2、现场确认地点:参加全国统一考试的考生到本人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校招生办公室公告指定的报考点确认。3、确认程序:(1)考生持本人身份证(应届毕业生加持学生证)、现役军人及军队文职干部证件和网上报名编号,由报考点工作人员查验;考生确认本人网报信息;(2)考生按规定交纳报考费;(3)报考点按规定采集考生本人图像信息。三、考生资格审查我院审查考生网上报考信息后,对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发放准考证。在复试时对考生学历证书等报名材料原件及考生资格进行再次审查,对不符合教育部规定者,不予复试。对弄虚作假者,不论何时,一经查实,即按有关规定取消报考资格、录取资格或学籍。四、考试(一)入学考试分初试和复试。(二)统考时间:2006年1月14日。考试时间(以北京时间为准),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00。(三)统考科目:1月14日上午 政治理论(满分为100分):1月14日下午 外国语(英语或日语)(满分为100分)。(四)专业考试报名及考试时间:1月18日到我院报名,1月20日—22日考试。具体日程安排详见附表。(五) 考试地点:参加全国统考的考生到本人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校招生办公室指定的考场应试;专业考试一律到我院参加考试。(六) 复试1、 复试时间、地点、科目及考试方式另行通知。2、 对以同等学力资格报考的考生,我院将在复试时加试专业主干课程二门。3、少数民族地区及少数民族考生的复试:少数民族地区仅指国务院有关部门公布的《全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简表》中所列的民族自治区域。考生的少数民族身份以网报填写的为准,复试时更改无效。五、体格检查考生复试时由我院指定医院进行体检。六、 费用:考生报名费、体检费、往返路费及食宿费均由考生自理。七、 录取我院将根据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考生入学考试的成绩(含初试和复试)并结合其平时学习成绩和思想政治表现、业务素质及身体健康状况确定录取名单。思想品德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录取。八、 学习费用和学习年限:国家计划内录取的学生学费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定向、委培和自筹经费录取的学生学费每生每年18000.00元,史论及美学专业每生每年15000.00元。学制三年。九、 待遇国家计划内录取的学生按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研究生普通助学金及国家规定的各种补贴。十、毕业生就业定向或委托培养硕士生毕业时回定向单位或原委托单位。非定向和自筹经费硕士生毕业时根据社会需要和学以致用的原则采取毕业研究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方式,落实就业去向。十一、其他(一)考生报名时不再出具所在单位同意报考的证明材料。考生与所在单位因报考研究生产生的问题由考生自行处理。若因上述问题使招生单位无法调取考生挡案,造成考生不能复试或无法被录取的后果,招生单位不承担责任。(二)现役军人报考我院硕士研究生按解放军总政治部有关规定办理,其他事宜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鲁迅美术学院研究生招生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二○○五年九月二十日地址: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三好街19号 研究生招生办公室电话: 邮编:110004 参考书目:中国美术史研究方向:《中国美术史教程》 薄松年 著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美术史》 洪再新 著 中央美术学院编《中国美术简史》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外国美术史》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外国美术简史》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西方美术史教程》 李 春 著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概论》 王宏建 袁宝林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艺用人体解剖与人体造型研究方向:《人体艺术解剖学》 张宝才 著 辽宁美术出版社《向大师学绘画 — 如何默写人体》 (美)道格.贾米森 著 余忠 夏霖 译 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艺用人体解剖学》 (匈)耶诺.布尔乔伊 著 毛保诠 译 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艺术美学研究方向:《华夏美学》 李泽厚 著 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西方美学史教程》 李醒尘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美学原理》 王德胜 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复试科目:美术学学科: 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美术概论设计艺术学学科:中国工艺美术史、外国工艺美术史、美术概论摄影研究方向复试科目与美术学学科相同。艺术美学研究方向复试科目:艺术美学、美术概论。复试参考书目:《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 高师《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教材编写组 高等教育出版社《外国美术简史》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美术概论》 王宏建 袁宝林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艺术设计史》 夏燕靖 著 南京艺术学院教材编写组 辽宁美术出版社《外国工艺美术史》 张夫也 著 中央编译出版社研究方向、导师及考试科目见鲁美网上《2006 年专业目录》

本研究组成员多次组织或参与野外考察,采集了数以万计标本,极大地丰富了国家动物博物馆兽类馆藏标本。近年本组研究人员已发表论文或专著100多篇。 杨奇森,岩昆主编. 中国兽类彩色图谱. 2007. 科学出版社,北京.岩昆,孟宪林,杨奇森主编. 中国兽类识别手册. 2006. 中国林业出版社,北京. 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2008)铁道部科学技术一等奖(2007)中国铁道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 Zhang, Q., Xia, L., Kimura, Y., Shenbrot, G., Zhang, Z. Q., Ge, D. Y., Yang, Q. S. 2012. Trace the Origin and Diversification of Dipodoidea (Order: Rodentia): Evidence from both Fossil Records and Molecular Phylogeny. Evolutionary Biology, (In press)Ge, D. Y., Zhang, Z. Q., Xia, L., Zhang, Q., Ma, Y., Yang, Q. S. 2012. Did the expansion of C4 plants drive extinction and massive range contraction of micromammals? A case inferred from food preference and historical biogeography of pikas.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DOI: 10.1016/j.palaeo.2012.02.016. (In press).Wu, Y. J., Yang, Q. S., Wen, Z. X., Xia, L., Zhang, Q., Zhou, H. M. 2012. What drive the species richness patterns of non-volant small mammals along a subtropical elevational gradient? Ecography, 34: DOI: 10.1111/j.1600-0587.2011.07132.x. (In press).Ge, D. Y., Lissovsky, A. A., Xia, L., Cheng, C., Smith, A., Yang, Q. S. 2012. Reevaluation of several taxa of Chinese lagomorphs (Mammalia: Lagomorpha) described on the basis of pelage phenotype variation. Mammalian Biology, 77(2): 113-123.Wu, Y. H., Xia, L., Zhang, Q., Yang, Q. S., Meng, X. X. 2011. Bidirectional introgressive hybridization between Lepus capensis and Lepus yarkandensis.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59: 545-555.Wu, Y. H., Xia, L., Zhang, Q., Lei, F. M., Yang, Q. S. 2010. Genetic diversity in the male-specific SRY gene of Lepus yarkandensi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5(9): 834-840.Zhang, Q., Xia, L., He, J. B., Wu, Y. H., Fu, J. Z., Yang, Q. S. 2010. Comparison of phylogeographic structure and population history of Phrynocephalus species in the Tarim Basin and adjacent areas.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57(3): 1091-1104.Wu, Y. H., Xia, L., Zhang, Q., Yang, Q. S. 2010. Habitat fragment affected genetic diversity and differentiation of the Yarkand Hare. Conservation Genetics, 11(1): 183-194.Zhang, Q., Xia, L., Ma, J., Wu, P. W., Yang, Q. S. 2009. Effects of the Qinghai-Tibet Railway on the community structure of rodentsin Qaidam desert region. Acta Ecologica Sinica, 29(5): 267-271.Meng, X. X., Perkins, G., Yang, Q. S., Feng, Z. J., Feng, J. 2009.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ehavioral mode of endangered female musk deer and reproduction potential next year. Sibirskii Ekologicheskii Zhurnal, 16: 489-493.Yang, Q. S., Xia, L. 2008. Tibetan wildlife is getting used to the railway. Nature, 452:810-811.Feng, Z., Fan, B., Li, K., Zhang, Q. D., Yang, Q. S., Liu, B. 2008. Molecular characteristics of Tibetan antelope (Pantholops hodgsonii) mitochondrial DNA control region and phylogenetic inferences with related species. Small Ruminant Research,75:236-242.Lissovsky, A. A., Yang, Q. S., Pilnikov, A. E. 2008. Taxonomy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pikas (Ochotona, Lagomorpha) of alpina-hyperborea group in North-East China and adjacent territories. Russian Journal of Theriology ,7: 5-16.Meng, X. X., Perkins, G., Yang, Q. S., Feng, Z. J., Xu, H. F., Feng, J. C., Zhao, C. J., Hui, C. Y. 2008. Relationship between behavioral frequency and reproductive potential of female Alpine musk deer in captivity.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7: 1497-1502.Meng, X. X., Feng, J., Yang, Q. S., Feng, Z. J., Xu, H. 2008. The impact of seasons on behavioral pattern of endangered alpine musk deer in captivity. PakistanJournal of Zoology, 40: 389-395.Meng, X. X., Perkins, G. C., Yang, Q. S., Feng, Z. J., Meng, Z. B., Xu, H. F. 2008. Relationship between estrus cycles and behavioral durations of captive female alpine musk deer. Integrative Zoology, 3: 143-148.Meng, X. X., Yang, Q. S., Feng, Z. J., Feng, J. C., Perkins, G., Xu, H. F. 2008. Using behavioral data to predict reproductive success in captive female musk deer. North-Western Journal of Zoology, 4: 263-269.Meng, X. X, Yang, Q. S, Feng, Z. J., Xu, H. F., Perkins, G. C., Feng, J. C., Zhang, D. J. 2008. Seasonal behavioral patterns of captive alpine musk deer (Moschus sifanicus): rut and pre-rut comparisons. Biologia, 63, 594-598.Meng, X. X, Yang, Q. S., Feng, Z.J., Xu, H. F., Perkins, G.C., Zhao, C. J., Hui, C. Y., Feng, J. C., Zhou, Y. J. 2008. Gender specific behavioural patterns of captive alpine musk deer (Moschus sifanicus). Belgian Journal of Zoology,138: 101-105.Xia, L., Yang, Q. S., Li, Z. C., Wu, Y. H. 2007. The effect of the Qinghai-Tibet railway on the migration of Tibetan Antelopes in Hoh-xil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China.Oryx, 41(3): 352-357.Li, Z. C., Xia, L., Li, Y. M., Yang, Q. S., Liang, M. Y. 2006. Mitochondrial DNA variation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the yarkand hare Lepus yarkandensis. Acta Theriologica, 51(3): 243-253.Peng, Y., Jiang, G. M., Liu, M. Z., Niu, S. L., Yu, S.L., Biswas, D. K., Zhang, Q., Shi, X., Yang, Q. S. 2005. Potentials for Combating Desertification in Hunshandak Sandland Through Nature Reserv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35(4):453-460.Li, Y. M., Guo, Z. W., Yang, Q. S., Wang, Y. S., Niemela, J. 2003. The implications of poaching for giant panda conservation.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111:125-126.Zhou, Y. J., Meng, X. X., Feng, J. C., Yang, Q. S., Feng, Z. J., Xia, L., Bartos, L. 2004. Review of the distribution, status and conservation of musk deer in China. Folia zoologica, 53(2):129-140Meng, X. X., Yang, Q. S., Feng, Z. J., Xia, L. 2003.Timing and synchrony of parturition in Apline musk deer. Folia Zoologica, 52(1):39-50.Meng, X. X., Yang, Q. S., Xia, L., Feng, Z. J. 2003 The temporal estrous patterns of femal Alpine musk deer in captivity. Applied Animal Behaviour Science, 82(1):75-85.Yang, Q. S., Meng, X. X., Xia, L. 2003. Conservation status and causes of decline of musk deer in China. Biological Conservation,109(3):333~342.Braun, A., Groves, C. P., Grubb, P., Yang, Q. S., Xia, L. 2001. Catalogue of the Museum Heude collection of mammals skulls. Acta Zootaxonomica Sinica, 26(4): 608-660.Tao, Y., Yang, Q. S., Jiang Z. G., Wang, Z. W. 1997. Evolutionarily stable Strategy, Periodic cycle and chaos in a simple discrete time two-phenotype model. 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 188: 21-27.Yang, Q. S. 1994. Further Study on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and Conservation of Snow Leopard in Qinghai, China. Proceedingsof theseventh international snow leopard symposium, 72-77.马俊, 吴永杰, 夏霖, 张乾, 马勇, 杨奇森. 2010. 螺髻山自然保护区非飞行类小型哺乳动物垂直多样性调查. 兽类学报,30(4):400-410.张知贵, 夏霖, 杨奇森. 2009. 牦牛的分布与保护. 动物学研究, 44(1):148-150.孟秀祥, 张东晶, 王功, 祈军, 杨奇森. 冯祚建.2009. 甘肃兴隆山圈养雌性马麝(Moschus sifanicus)发情次数、间情期及影响因素. 中国农业科学, 42(5):1783-1788.武永华, 杨奇森. 2009. 兽类骨骼标本制作新方法:碱性蛋白酶消化法. 兽类学报,29(2):227-230.马勇, 杨奇森, 周立志. 2008. 啮齿动物分类学与地理分布. 见郑智明, 姜志宽, 陈安国著《啮齿动物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p34-139.杨奇森, 夏霖. 2007. 野生动物通道设计原理与实例,见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司《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与实践》,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p65-72.杨奇森, 岩昆主编. 2007. 中国兽类彩色图谱.科学出版社, 北京.夏霖, 杨奇森, 全国强, 冯祚建, 马勇. 2007. 兽类头骨测量标准IV:树鼩目、灵长目. 动物学杂志,42(1):79-83.杨奇森, 夏霖, 冯祚建, 马勇, 全国强, 吴毅. 2007. 兽类头骨测量标准V:食虫目、翼手目. 动物学杂志,42(2):56-62.孟秀祥, 杨奇森, 冯祚建, 冯金朝, 周宜君, 徐宏发. 2007. 甘肃兴隆山保护区圈养雄性马麝繁殖性能的行为判别. .动物学研究, 28(2):149-154.孟秀祥, 杨奇森, 冯祚建, 徐宏发,冯金朝, 周宜君. 2007. 圈养马麝的刻板行为.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35(1):47-48.孟秀祥, 杨奇森, 冯祚建, 夏霖, 冯金朝, 周宜君, 徐宏发. 2007. 甘肃兴隆山保护区圈养马麝行为模式的性间差异. 西南大学学报, 29 (4): 101-105.黄薇, 夏霖, 冯祚建, 杨奇森. 2007. 新疆兽类分布格局及动物地理区划探讨. 兽类学报, 27(4):325-337.孟秀祥, 杨奇森, 冯祚建, 夏霖, 冯金朝, 周宜君, 蒋应文, 张学炎. 2007. 圈养马麝非繁殖季节行为特征及行为节律的性别间差异.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13(3):349-352 .李增超, 杨奇森, 张会斌, 刘志虎, 袁刚. 2006. 新疆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东部大型兽类数量和分布. 四川动物, 25(1):92-95.夏霖, 杨奇森, 马勇, 冯祚建, 周立志. 2006. 兽类头骨测量标准III:啮齿目、兔形目. 动物学杂志, 41(5):68-71.孟秀祥, 杨奇森, 冯祚建, 蒋应文, 施哲梅. 2006. 圈养马麝(Moschus sifanicus)发情交配节律的比较研究. 四川动物,25(1):45-50.孟秀祥, 杨奇森, 冯祚建, 施哲梅, 蒋应文. 2005. 马麝的分娩时间格局. 四川动物,24(1):30-35.李增超, 夏霖, 杨奇森, 梁孟元. 2005. 塔里木兔种群遗传结构的初步探讨. 兽类学报,25(3):224-228.杨奇森, 夏霖, 马勇, 冯祚建. 2005. 全国强.兽类头骨测量标准I:基本量度. 动物学杂志, 40(3):50-56.夏霖,杨奇森,李增超,武永华,梁孟元. 2005. 交通设施对可可西里藏羚季节性迁移的影响. 四川动物,24(2):147-151.杨奇森, 冯祚建,全国强,马勇. 2005. 兽类头骨测量标准II:奇蹄目、偶蹄目、食肉目. 动物学杂志,40(6):74-80.杨奇森, 全国强. 2004. 中国的猿猴. 动物学杂志,(1):63, 75, 79.吴毅, 杨奇森, 夏霖, 彭洪元, 周昭敏. 2004. 中国蝙蝠新记录-马氏菊头蝠.动物学杂志,39(5):109-110.相雨, 杨奇森, 夏霖. 2004. 中国兔属动物的分类现状和分布. 四川动物,23(4):391-396.夏霖, 李明, 杨奇森, 魏辅文. 2004. 马麝诸种群地理分化初步探讨. 兽类学报,24(1):1-5.杨奇森, 夏霖等. 2003. 青藏铁路沿线野生动物资源现状与保护对策,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科学年会专刊),p.69-77.夏霖, 杨奇森, 相雨,冯祚建. 2003.青海祁连山地区兽类分布格局及动物地理学分析, 兽类学报, 23(4):295-303.孟秀祥, 杨奇森, 冯祚建, 夏霖. 2002. 圈养马麝发情交配后期的日活动格局,动物学杂志, 37(6):35-42.孟秀祥, 杨奇森, 冯祚建, 夏霖. 2002. 圈养马麝夏秋冬活动格局的比较.兽类学报, 22(2):87-97.夏霖, 杨奇森, 黄乘明,李友帮. 2002. 广西十万大山地区兽类区系及动物地理学初报. 动物学杂志, 37(1):39-43.夏霖, 杨奇森, 黄乘明, 李友帮. 2002. 广西陆栖兽类动物分布格局及区划探讨. 动物分类学报, 27(2):393-401.

毕业论文李白与李诗

一、“神韵”与禅 唐代以王维为代表的山水诗派,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山水诗派的创作及其艺术精神,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国诗歌的特质。 清代著名诗论家王士祯(渔洋)论诗“独以神韵为宗”(《清史稿》卷266),标举“神韵”,作为其诗论体系的核心范畴。无论是否明确地使用这个概念,渔洋处处是以“神韵天然”作为评诗的价值尺度的。以他的“神韵”说来衡量诗史,最为符合渔洋审美理想的就是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唐代山水诗派的创作风格。在渔洋诗论中,对王维、孟浩然、常建等人创作,是非常推崇的。 同时,我们不难发现,王士祯的“神韵”说与禅学有十分深刻的联系。从渔洋的诗论中可以看出,渔洋以禅论诗,并非是在一般的比喻层次上,而是将禅的特征内化到“神韵说”的美学内涵中去。在这点上,王渔洋比严沧浪的“以禅喻诗”又大大推进了一步。 王士祯在论及山水诗派诸家创作时,常常以“入禅”的独特情境来形容诗的妙谛。如他说:“唐人五言绝句,往往入禅,有得意忘言之妙,与净名默然,达磨得髓,同一关捩。观王(维)裴(迪)《辋川集》及祖咏《终南残雪》诗,虽钝根初机,亦能顿悟。”(《香祖笔记》)这里侧重指出王维、裴迪等人的五言绝句与禅悟相关的“得意忘言之妙”。又说:“严沧浪以禅喻诗,余深契其说,而五言尤为近之,字字入禅。他如‘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及太白‘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常建‘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浩然‘樵子暗相失,草虫寒不闻’,刘眘虚‘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妙谛微言,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蚕尾续文》)论旨与前语相近,都是推崇一种超越语言局限的浑化境界。渔洋还论山水诗派诸人差别说:“会戏论唐人诗,王维佛语,孟浩然菩萨语,刘眘虚、韦应物祖师语,柳宗元声闻辟支语。”(《居易录》)都以佛事喻之,而论其他诗人“杜甫圣语,陈子昂真灵语,张九龄典午名士语,岑参剑仙语,韩愈英雄语,李贺才鬼语,卢仝巫觋语,李商隐、韩偓儿女语”等等,都不涉佛教。实际上是透露出王孟一派诗人与佛禅的内在渊源。 王士祯以“入禅”论王孟一派诗人,并且以之为“神韵”在创作上的典范,并非主观虚拟,并非凭空比附,而是从这派诗人的身世与创作中总结出来的。也就是说,以王孟为代表的唐代山水诗派,无论是在思想观念上,还是艺术风貌上,都与佛禅有客观的渊源关系。揭示其间的内在因缘,对我们了解这派诗人的艺术传统,确实是有一定裨益的。 二、山水诗派诸人与禅的瓜葛 我们所说的山水诗派,包括盛唐时期到中唐时期以山水为审美对象来表现诗人内心世界的一些诗人,不仅是王维、孟浩然、裴迪、常建、储光羲等主要活动于盛唐的诗人,而且也包括如刘长卿、韦应物、柳宗元等主要活动于中唐的诗人。在时间上,这些诗人往往都经历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沧桑变故,很难做机械的划分;在艺术上,他们的题材大致相近,手法、风格又有一脉相承之处。而且,他们大多数都与禅学、禅僧有密切关系,思想观念上深受禅风的熏陶。 王维之笃于佛,染于禅,已是治文学史的学者们的常识,勿庸赘述。清人徐增曾将王维与李、杜相比较,指出其诗与佛禅的关系:“白以气韵胜,子美以格律胜,摩诘以理趣胜。太白千秋逸调,子美一代规模,摩诘精大雄氏(指释迦牟尼)之学,字字皆合圣教。”(《而庵说唐诗》)说王维诗“字字皆合圣教”,虽然渲染过甚,但却道出其诗深于佛禅的特点。 关于孟浩然,论者们极少提及他与佛禅的关系,可资考证的文字材料也很少。但是最有力的论据莫过于他本人的诗作。从孟诗中我们很容易看出,孟浩然与禅僧往来颇为密切。与他经常唱酬的禅僧就有“湛法师”、“空上人”、“皎上人”等。诗人还常栖宿于禅寺僧房,与禅师们讲论禅理。题写于禅寺的诗作有《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游明禅师西山兰若》、《题大禹寺义公禅房》、《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登龙兴寺阁》、《登总持寺浮图》等二十余首。从这些诗作中,可以看到孟浩然是深受禅风熏染的。 在这派诗人中,裴迪、常建、刘眘虚、綦毋潜等,都与禅僧多有往还,诗风也深受禅的影响。裴迪是王维的挚友,也是他的“法侣”。所谓“法侣”,也就是禅门中的同道。裴迪现存诗二十九首,《辋川集》二十首是与王维唱和之作,其中颇多禅韵。而其余九首中,与禅寺禅僧们有直接关系的就有《青龙寺昙壁上人院集》、《游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西塔寺陆羽茶泉》等四首。在诗中多次表达了对于禅门的向往,如“浮名竟何益,从此愿栖禅。”(《游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灵境信为绝,法堂出尘氛。自然成高致,向下看浮云。”(《青龙寺昙壁上人院集》)“有法知不染,无言谁敢酬。”(《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等等。都可以说明裴迪与禅有较深的关系。常建的诗也以富有禅意而为人知。其中最有名的是《题破山寺后禅院》,明显地表现出诗人对禅学的涵养工夫。綦毋潜在这派诗人中不太惹人注意,但是他的诗作却颇能体现出山水诗派的艺术特色。綦毋潜存诗只有26首,但与禅有直接关系、并在诗题上明确标示的,就在10首以上。如《题招隐寺绚公房》、《题灵隐寺山顶禅院》、《过融上人兰若》等。《唐才子传》评其诗:“足佳句,善写方外之情。历代未有。”“方外之情,正是栖心释梵、远离尘俗的情味。刘眘虚,也是山水诗派的诗人。他于开元十一年(723)进士及第后曾任洛阳尉、夏县令等职,”性高古,脱略势利,啸傲风尘。”“交游多山僧道侣。”(《唐才子传》)一方面是与禅僧多有往来,另一方面也就使其诗“善为方外之言。”(同上)诗中如“心照有无界,业悬前后生。”(《登庐山峰顶寺》)等句,流露出他的禅学修养。储光羲是山水诗派中较为重要的诗人,其诗中与禅僧、佛寺直接有关的有十余首,如《题辨觉精舍》、《题慎言法师故房》、《苑外至龙兴院作》、《题虬上人房》等。号称“五言长城”的著名诗人刘长卿,人们很少把他和王孟一派诗人联在一起,实际上,就艺术上看,刘长卿正是这派诗人中的劲旅。他的诗作,更多地表现出由盛唐而入中唐的士大夫的心态。长卿诗中那种清冷幽邃的山水画面,是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惊悸之后的士大夫心灵的外化。刘长卿的诗,有更深更泛的禅迹。与禅寺禅僧有直接关系的篇什有近三十首之多。从中也可看出,他与禅门关系之深。禅的幽趣,完全渗透于山水清晖的描写之中。如《和灵一上人新泉》、《送灵澈上人》、《游林禅师双峰寺》都是如此。韦应物是中唐著名诗人,一直被视为王孟一派的有力后进。“王、孟、韦、柳”并称,说明中唐时期韦应物和柳宗元对从陶、谢发端的山水诗艺术精神的继承与发展。韦诗中与禅寺禅僧有直接关系的也有近三十首之多。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的禅学意识是自觉的,也是很浓厚的。如诗中说“心神自安宅,烦虑顿可捐”(《赠李儋》)分明是“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坛经》)的禅学观念在人生观中的推衍。“缘情生众累,晚悟依道流”(《答崔主簿问兼简温上人》)是佛教十二缘起说的回响。柳宗元对佛教的信奉,更为人们所熟知。尤其是被贬永州之后,对于佛教有了更深的领悟。他说:“吾自幼好佛,求其道,积三十年,世之言者罕能通其说。于零陵,吾独有得焉。”(《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柳诗中如《晨诣超师院读禅经》、《禅堂》等作,都是借禅宗的观念来使自己达于“忘机”的境地。 综上所说,唐代山水诗派的诗人们,大多数与禅宗有着密切的关系,浸染于禅悦之风中,他们同禅僧有或多或少的交游。由此使我们不能不考虑到,禅的观念,禅的思想方法,对于这派诗人的艺术风貌,是否有着较为内在、深刻的影响呢?易言之,唐代山水诗派的艺术特征中是否有着禅的基因呢?答案是肯定的。 三、空明诗境与淡远风格 从质实到空明,这里中国古典诗歌艺术上的一个跃迁,这个跃迁的实现,主要是在盛唐时期,而主要是体现在以王孟为代表的山水诗人中。这方面王维的诗作是最为典型的。如有名的《终南山》一诗:“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入处宿,隔水问樵夫。”这首诗描写终南山的雄浑气势。“白云”两句,把山中的云霭,写得闪烁不定,飘渺幽约,诗的意境阔大雄浑,但又有一种空明变幻的样态。《泛前陂》一诗也是如此:“秋空自明回,况复远人间,畅以沙际鹤,兼之云外山。澄波澹将夕,清月浩万闲。此夜任孤棹,夷犹殊未还。”也创造出十分空明灵动的境界。这类诗作在王维集中比比皆是。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汉江临泛》)“高城眺落日,极浦映苍山。”(《登河北城楼作》)“寥廓凉天净,晶明白日秋。圆光含万象,醉影入闲流。”(《赋得秋日悬清光》)都有着空明摇曳而又雄奇阔大的境界! 不仅是摩诘诗,山水诗派其他诗人的创作也多有这种诗境。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宿立公房》:“何如石岩趣,自入户庭间。苔间春泉满,萝轩夜月闲。”《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宿王昌龄旧居》:“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渔浦》:“碧水月自阔,岁流净而平。”储光羲的《钓鱼湾》:“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等等,这类空明澄澹的诗境,在山水诗派中的作品是俯拾即是的。 与唐诗相比,魏晋南北朝诗尽管在形式美感的追求上下了很大功夫,但还较为质实,缺乏空明灵动的神韵。而盛唐诗之所以被推崇,很大程度上是因其有了这样的诗境。严沧浪谓:“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花,言有尽而意无穷。”(《沧浪诗话·诗辩》)主要指这样一种诗境。 由质实到空明,决不止是一个诗歌的风格问题,也不止是个意境问题,而是诗歌艺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着它对于人类的价值。人们不再以客观摹写自然山水为目的,而是使山水物象成为心灵的投影。正如黑格尔所说:“在艺术里,这些感性的形式和声音之所以呈现出来,并不只是为着他们本身或是他们直接现于感官的那种模样、形状而是为着要用那种模样去满足更高的心灵的旨趣,因为它们有力量从心灵深处唤起反应和回响。这样,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显现出来了。”(《美学》)第一卷中译本49页)对于空明诗境,我是从这个角度来认识它们的价值的。 那么要问,禅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回答是佛教禅宗的“空观”对诗人艺术思维的渗透。“空”是佛教第一要义。在佛家看来,“四大皆空”、“五蕴皆空”,只有把主体与客体尽作空观,方能超脱生死之缘。但要把实实在在的事物说成是虚无的,无疑是难以自圆其说的。于是便“以幻说空”。大乘般若采用“中观”的思想方法,有无双遣,把一切事物都说成是既非真有,又非虚无的一种幻想。正如僧肇在《不真空论》所说:“诸法假号不真。譬如幻化人,非无幻化人,幻化人非真人也。”僧肇以“幻化人”为喻,说一切都非有非无,而是一种“幻化”。在哲学上,这当然是地道的唯心主义。但它对文学创造所形成的影响,便是复杂的了,难于用“唯物”和“唯心”来划界。 王维信奉佛教,主要是禅宗,而禅宗主要是发展了大乘般若学。对于这种有无双遣的理论,王维深谙其妙,在《荐福寺光师房花药诗序》中,他写道:“心舍于有无,眼界于色空,皆幼也。离亦幻也。至人者不舍幻,而过于有无之际。故目可尘也,而心未始同,心不世也,而身未尝物,物方酌我于无垠之域,亦过殆矣。”王维是以这种“幻化”的眼光来看人生,看世界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非有非无,亦有亦无,一切都在有无色空之际。这种思想方法,渗透在诗歌艺术思维中,便产生了空明摇曳、似有若无的审美境界。 山水诗派诗歌艺术风格,总的说来,以淡远最为突出,诗人以恬淡之心,写山水清晖,意境悠远,词气闲淡。前代诗论家不约而同地谈到这派诗人的淡远风格。胡震亨引《震泽长语》中说:“摩诘以淳古澹泊之音,写山林闲适之趣,如辋川诸诗,真一片水墨不着色画。”无非是言其“淡”。胡应麟把王孟与高岑相比较:“王孟闲淡自得,高岑悲壮为宗。”(《诗薮》)胡震亨又引徐献忠评孟浩然语:“襄阳气象清远,心悰孤寂,故其出语洒落,洗脱凡近,读之浑然省近,真彩自复内映。虽藻思不及李翰林,秀调不及王右丞,而闲澹疏豁,悠悠自得之趣,亦有独长。”(《唐音癸签》)“淡远”,是这派诗人的共同风格特征。 举几个具体作品为例。王维的《归嵩山作》:“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山中寄诸弟妹》:“山中多法侣,禅悦自为群,城郭遥相望,唯应见白云。”的确可以称之为“水墨不着色画”,“淡”是最突出的特征。这种“淡”,不仅是语言色泽上的“淡”,更多的是创作主体心境的“淡”。 关于孟浩然的诗作,更是以“淡”著称。明人胡应麟以“简淡”概括浩然风格,评孟诗云:“孟诗淡而不幽,时杂流丽,闲而匪远,颇觉轻扬。可取者,一味自然。”(《诗薮·内编》)如《北涧泛舟》:“北涧流恒满,浮舟触处通。沿洄自有趣,何必五湖中。”《寻菊花潭主人不遇》:“行至菊花潭,村西日已斜。主人登高去,鸡犬不在家。”都是冲淡的。孟的一些名作如《秋登兰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宿建德江》等篇,都以“淡”见称。闻一多先生形容得好:“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地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地分散在全篇中,甚至淡到令人疑心到底有诗没有。”(《唐诗杂论·孟浩然》) 王孟一派诗人基本上都有“淡”的诗风,那么,这与禅存在着什么联系吗? 禅所达到的,并非事物本身,而是禅本体,但它不略脱事相,而是即物超越。禅宗有“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的要旨,所谓“无相”,并非完全剥离“相”,而是“于相而离相”,也就是寄寓于“相”而超越之。正因为如此,禅宗主张任运自在,随处领悟,反对拘执束缚,更反对雕琢藻绘,一切都在本然之中,一切都是淡然无为,而不应是牵强著力的。禅家公案强调这种淡然忘机、不系于心的精神。“僧问:如何是僧人用心处?师曰:用心即错!”(《五灯会元》卷11)禅在自然而然中,不可以用心著力。又如:“问:如何是学人著力处?师曰:春来草自清,月上已天明。”(同上)意谓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如春日青草、月上天明一样自然。 “平淡”或“冲淡”的风格,来源于一切不系于心的主体心态,任运自在,不执着,不刻挚,如天空中的游云一般。山水派诗人,多有如此心态。摩诘所谓“万事不关心”是正面的表白。“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正是禅家“不住心”、“无常心”的象征。柳宗元《渔翁》诗中:“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也正是“不于境上生心”的禅学观念的形象显现。“淡远”“平淡”的风格,实际上是与无所挂碍、无所系缚、任运自如的主体心态有密切关系的。 四、幽独情怀与静寂氛围 唐代山水诗派主要以山水景物作为审美对象,作为创作题材,但实际上是在山水中“安置”诗人的幽独的心灵。这派诗人的篇什咏读既多,你就会发现在山水物象的描绘中,诗人那绋独孤寂的身影,似乎无所不在。最为突出的便是刘长卿的作品,常常出现的是自来自去,幽独自处的身影。有时不是写诗人自己,是写别人的形象,但细读之,就会发现那不过是诗人心灵的投影。如《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这似乎是写灵澈禅师,实际上却是诗人幽独情怀的外射。再如《江中对月》:“空洲夕烟敛,望月秋江里。历历沙上人,月中孤渡水。”在一片澄明而迷蒙的月光中、秋江里,“沙上人”静消消地独自渡江,诗人偏爱这类意象,不能不说是由创作主体的幽独心态决定的。在长卿诗中,即使是仅从字面上看,就可以随处看到“孤”“独”这类诗句。如“独行风袅袅,相去水茫茫”,“悠悠白云里,独往青山客”、“片帆何处去,匹马独归迟”,“江海无行迹,孤舟何处寻”,“人语空山答,猿声独戊闻”。“芳时万里客,乡路独归人”。实际没有办法多举,到处都是,诗人的幽独情怀是一望即知的。 岂止是刘长卿,这派诗人多在山水描写中寄寓幽独心境。孟浩然《涧南即事贻皎上人》:“约竿垂北涧,樵唱入南轩,书取幽栖事,将寻静者论。”《岁除夜有怀》:“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王维《答张五弟》:“终南有茅屋,前对终南山,终年无客常闭关,终日无心长自闲。”《秋夜独坐》:“独坐悲双鬓,空空欲二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韦应物《寺居独夜寄崔主簿》:“幽人寂不寐,木叶纷纷落。寒雨暗更深,流莺度高阁。坐使青灯晚,达伤夏衣薄。宁知岁方晏,离群更萧索。”《善福寺阁》:“残霞照高阁,青山出远林。晴明一登望,潇洒此幽襟。”韦的名作“《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似写“幽草”,实则是“幽独人自伤怀抱。”柳宗元《禅堂》:“发地结青茅,团团抱虚白,山花落幽户,中有忘机客,涉有本非取,照空不待析。万籁俱缘生,杳然喧中寂。心境本同如,鸟飞无遗迹。”不仅写出了自己被贬之后的幽独处境,而且道出了禅观对这种心境的影响。 这么多表现幽独情怀的诗篇出现决非偶然,几乎成为这派诗人的共同心态。回过头来又可以使我们意识到他们更多地以山水为题材写诗,并非为了摹写山水形貌,而是为了在一方山水物象中,寄寓幽独的情怀。他们渲染山水的宁静与远离尘世喧闹,正是为了寄托一颗幽寂的诗魂! 与此密切联系的,就是唐代山水诗人创作中那种共同的特点,静谧的氛围。诗人们在写山水物象时不约而同地烘托山水之静,而没有谁在写它的喧嚷。实际上写山水也正是为了写这种遗弃尘世的静谧。同时写风声、水声、虫声、林声……,却是为了更加反衬其静。王维《过香积寺》、“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泉声,更显得深山古刹的静谧。《秋夜独坐》中:“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这些诗中的果落、虫鸣、鸟声,恰恰是为了反衬山林的极度静谧。诗人是孤独的,似乎这世界只有他一个人,他用心谛听着大自然的心律。孟浩然、常建、刘长卿等人的诗作,也都以十分静谧的氛围来写山水。如孟诗《寻香山湛上人》:“松泉多逸响,苔壁饶古意,谷口闻钟声,林端识香气。”《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常建《白湖寺后溪宿云门》:“洲渚晚色静,又观花与蒲。入溪复登岭,草浅寒流速。圆月明高峰,青山因独宿。松阴澄初夜,曙色分远月。”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野寺来人少,云峰水隔深。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这类例子甚多,是没有办法尽数列举的。静谧的氛围,是山水诗人的一个突出特点。 这与禅有什么关系?有的。禅宗之“禅”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禅那”的修习方式,突出地表现为反对、废弃坐禅,但有一点是一脉相承的,那就是对“心”的修养——不过修养方式不同罢了。禅宗不再限于静坐凝心,专注观境的形式,进一步摆脱了心对物的依附关系,把心视为万能之物。 禅毕竟是避世的,它尽管可以混迹于尘俗之中,但要取得一份心灵的自在,“参禅学道,须得一切处不生心。”(《黄蘖宛陵录》)“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坛经》),对一切事物采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态度,实际上还是一种“鸵鸟政策”。禅又是一种对于自己内心世界的返照,于外间世界的风云变幻不取不舍,而以本心为独立自足的世界。这种对内心世界的返照和体认,必然带来的体验的独特性。参禅者的内心是孤寂的、幽独的。唐代山水诗派诗人们的幽独情怀,是与“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巨大变革有极大关系的。唐王朝从鼎盛的峰巅跌入了一个幽深的峡谷,亲身经历了这场大变乱的诗人们,热情凝结了,心态幽冷了,由外向投射转入主观内省。其社会原因是主要的。但是,诗人们在与禅的接近中,与禅的反照内心一拍即合,于是在幽独情境的描写抒发中,就参入了相当多的禅的底蕴,像柳宗元的《禅堂》、《晨诣超师院读禅经》、王维的《鹿柴》、《过香积寺》、《终南别业》等,都是相当显豁的例子。 禅家尽管一再宣称“行住坐卧,无非是道”,而实际上,还主要是在静谧山林中建立寺院,在生灭不已的朝晖夕阴、花开花落中“妙悟”禅机的。禅僧乐于与大自然打交道,倾心于禅的士大夫也乐于栖息于山林,至少是暂时获得一份心灵的宁静。王孟一派诗人,把山写得如此空明静谧,实非偶然,这与他们的禅学习染有直接关系。 其实,山水中的静谧氛围,并非全然是客观描写,主要是一种心境的建构。“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坛经》)禅是以心为万物之本体的,所谓“静”,只是一种心灵之静。大乘佛学以“心静”为“静土”,“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境,则佛土净”(《维摩诘经·佛国品》),把“净”易为“静”,道理全然是一样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公的《饮酒》,说明此意最为恰当,又安知其中没有大乘的影迹? 禅与唐代山水诗派的关系很深,也难一一说明;而山水诗派的艺术精神,其形成因素也决非一端,禅的影响也只是一个侧面,然而,从这个视角所进行的透视,会有补于对唐代山水诗的深一层理解。 山水诗: 《鹿柴》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山中》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山居秋瞑》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李白是继庄子、屈原以后的中国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杰出贡献在于扩大了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 丰富了浪漫主义的艺术技巧, 并使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表现手法, 在诗篇中达到高度的统一, 把浪漫主义艺术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峰。研究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重点应了解他的浪漫主义特色, 才能真正得到李白诗歌的精髓。关键词 李白 诗歌 浪漫主义 表现手法 艺术特色李白是唐代诗坛的一位最杰出的作家。他的作品很多, 现存《李太白全集》30 卷, 除赋、序等文章外, 有诗九百八十余首。这是他诗歌创作中的一小部分。在他死后不久, 他的诗歌就已经“十丧其九”(李阳冰《草堂集序》) 。就从这余下的十分之一的诗歌中, 可以清楚地看出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歌继承了庄子、屈原以来的浪漫主义文学传统, 并且以他在唐朝由盛转衰, 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中, 形成了那种坚持进步的理想, 反抗黑暗现实, 相信自己才能, 鄙视腐朽权贵的斗争精神。在李白诗歌中, 理想主义、反抗精神和英雄性格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达到高度的成熟。李白诗歌中的自我形象在反庸俗和追求理想的斗争中展示了比屈原更为深刻的矛盾, 更为强烈的快乐和痛苦。因而李白的诗比屈原的辞所概括的生活更深更广, 他着眼的不是一个集团, 而是整个时代。屈原主要是通过浪漫主义的独白, 表达了政治上的失败而产生的痛苦与矛盾, 而李白的浪漫主义精神却渗透到一切主题中去, 接触到封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说, 李白在继承庄子、屈原的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基础上, 扩大了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丰富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使浪漫主义的诗歌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在浪漫主义诗人中, 李白是伟大的, 也是最典型的。杜甫称赞李白的诗说: “笔落惊风雨, 诗成泣鬼神。”这正说明李白的诗歌有着无比神奇的艺术魅力。而这些艺术魅力正是从诗人的种种浪漫主义手法中表现出来的。因此, 在我们探讨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的时候, 应该重点探讨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一、豪迈而奔放的气势元稹说李白的诗歌: “壮浪纵恣, 摆去拘束。”这正道出了李白诗歌的这种豪迈而奔放的气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 描写客观事物, 表现出不可羁勒的力量。如诗人笔下的黄河:黄河西来决昆仑, 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黄河万里触山动, 盘涡毂转秦地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 这里, 黄河奔腾咆哮, 冲决一切, 呈现出不可驯服的形象, 确有“落笔摇五岳”之势。再如诗人笔下的长江和高山:登高壮观天地间, 大江茫茫去不还。《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望天门山》举手可近月, 前行若无山。《登太白峰》连峰去天不盈尺。《蜀道难》庐山秀出南斗傍。《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这咆哮愤怒, 一泻千里的江河, 奇险挺拔, 高出天外的峰峦, 都表现出冲决束缚, 追求自由的不可阻挡气概。(二) 抒发主观感受, 表现出强烈、炽热的感情。李白的诗往往直抒胸臆:在黑暗的现实中找不到出路时, 渴望摆脱羁绁, 腾风凌云, 得到自由。他高呼: “大道如青天, 我独不得出。” (《行路难》) “摧残槛中虎, 羁绁 上鹰, 何时腾风云, 搏击申所能!”(《赠新平少年》) ; 受诏赴长安时, 他高兴万分: “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 ; 长安三年无所作为, 最后又受排挤, 他在诗中大呼: “时清不及英豪人, 三尺儿童唾廉蔺。”(《醉后赠从甥高镇》) ; 他憎恨权奸, 诗中表达清除权奸的愿望: “何不令皋繇拥彗横八极, 直上青天扫浮云。”(《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 ; 他反对安禄山的叛乱, 要求恢复祖国统一, 就在诗中表示: “但用东山谢安石, 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其二) ; 他同情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 就写下了“君看石芒砀, 掩泪悲千古”的沉痛诗句。在李白的诗歌里, 或爱、或恨、或兴会淋漓、或嘻笑怒骂, 种种强烈炽热的感情, 汇成一股豪迈而奔放的气势, 震动着读者的心弦。(三) 句法变化多端, 不受格律的束缚。当时律诗正在兴起, 而李白流传下来的诗歌中, 七律只有十二首, 五律也为数不多。这并非李白不会写律诗, 而正如清代赵翼所说, 是“不屑束缚于格律对偶, 与雕绘者争长”。他大量写的是乐府歌行和五、七言古诗。就是在这格律不严的情况下, 李白也常常打破、突破了一般的规定。表现在句法上, 长短错落, 变化多端。如“噫, 吁口戏, 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 等。尤其是当感情达到高潮的时候, 李白决不使格律束缚感情, 往往冲破格律的限制, 出现一些散文化的诗句。如“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 玉山自倒非人推。”(《襄阳歌》) “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 君亦为我倒却鹦鹉洲。” (《江夏赠书南陵冰》)这样便于诗人抒发感情, 正如宋代曾巩在《代人祭李白文》中说: “又如长江, 浩浩奔放,千里一泻, 来势犹壮。”二、丰富而奇特的想象(一) 丰富的想象。李白诗歌中, 有大量的想象, 有的诗通首是想象。现实事物、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自然景物、梦中境界等等, 在李白笔下, 无不成为想象的媒介。通过这些媒介, 诗人的想象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任意驰骋。而这种任意驰骋的想象又是以现实为基础的, 与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让超现实的描写为更深刻地反映现实服务。《梦游天姥吟留别》正是这方面的典型。诗人借助梦境, 开展大胆的想象, 描绘了天鸡高唱、海日升空、熊咆龙吟、霓衣风马等超现实的想象, 渲染了仙界的瑰丽和美好, 映衬了现实的污浊和黑暗, 表现了崇高的理想。诗中写梦醒后对梦境的议论更直接表示了他在现实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不开心颜”的斗争精神。又如, 在《蜀道难》中借助历史传说和远古神话驰骋想象, 着力渲染了秦蜀道路上奇险的山川, 寄托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忧虑与关切。明月, 是李白经常歌咏的对象。诗中通过丰富的想象, 赋于明月人格化和个性化。诸如:暮从碧山下, 山月随人归。《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这是诗人在月夜到长安南面的终南山拜访一位姓斛的隐士时, 将空中的明月想象成是含情脉脉、依依不舍与自己随行的同伴, 以此衬托出诗人与斛士之间的深情。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其一这是在自己受到打击, 政治失意, 感到孤独时, 把明月想象成为自己的友人。(二) 奇特的想象李白诗歌中的想象往往出人意表, 新颖不俗。但出人意表又入情理之内, 新颖不俗而不流于怪谲。试看《哭宣城善酿纪叟》:纪叟黄泉里, 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 沽酒与何人?诗中想象纪姓老人死后还应继续酿酒。这本来是不可能的, 但诗人却像真有其事一样,执著地继续想下去: 夜台中没有李白, 你卖酒给谁呢? 这种想象好似出自一个天真的孩子,确实奇特新颖。但正是这种想象把老人“善酿”的形象, 诗人与老人的深厚情谊, 特别是老人死后, 诗人对他的怀念都深刻地表达了出来, 完全合乎情理。三、大胆而恰切的夸张李白经常使用夸张这种艺术手法, 来表现强烈、炽热的激情。从那大胆而恰切的夸张中, 也表现出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艺术特色。李白在《北风行》中用了“燕山雪花大如席”句, 来叙述北方雪大天寒。鲁迅先生就此句作了说明: “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 但燕山究竟有雪花, 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 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 那就变成笑话了。” (《鲁迅全集》第六卷185 —186 页) 这就是艺术中夸张与真实的辩证法。李白那些优秀诗歌中的夸张, 从来没有脱离生活的真实, 恰恰相反, 他总是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夸张。因此, 往往越是夸张, 现实生活越是表现得深刻、真实。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秋浦歌》之十五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之二“三千丈”、“三千尺”都是极度夸张。前者以诗人自己的愁情之长为基础, 后者以庐山瀑布之高为基础, 不但没有不真实之感, 反而让人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诗人深长的忧愁和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李白在运用夸张手法时, 非常注重抓住夸张对象的特点, 使夸张本身与夸张对象产生内在联系, 做到既大胆又不失确切。如:黄云万里动风色, 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后一句, 诗人抓住远望江水波涛汹涌, 如卷起堆堆白雪的特点, 用“流雪山”来加以夸张, 就更突出了波涛汹涌的阔大景象。四、形象而生动的比喻在李白的诗歌中往往通过比喻把抽象的事物化为具体的形象。如用水比喻感情:风吹柳花满店香, 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 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 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这里可以看出, 李白运用比喻, 一是做到了形象: 感情本来是抽象的, 而诗人用滔滔江水或千尺深潭水来比喻感情, 就把感情变成了可感可触的形象, 鲜明地呈献在人们的眼前。二是做到了贴切: 比喻与友人别情之长, 绵绵无尽的流水正有长的特点; 比喻友人送我深情, 千尺潭水正有深的特点; 比喻愁情不断, 抽刀断水正有不可断的特点。这都是用与被比喻的事物有共用特征的形象做比喻, 使比喻显得十分贴切。三是生动: 形象本身就具有生动的特质。而诗人关于选择那些容易引起人的丰富联想的形象作比喻, 就更加生动。以“抽刀断水”比喻愁不可消, 不仅突出了诗人的愁情, 而且从“抽刀断水”的动作上, 使人联想到诗人那激愤的心情、豪迈的气概等等, 余味无穷。值得注意的是, 在李白的诗中, 还引用了大量典故。这些典故, 一般也起着比喻作用。诗人把许多揭露批判最高封建统治者不便直言的思想感情, 通过用典故尽情地表达出来, 而且这些典故能够引起人们的丰富联想, 往往比直言表达来得更深刻, 更有感人力量。例如《古风》之五十一中, 就用殷纣王暴虐、楚怀王昏庸的历史传说, 比喻唐玄宗的统治。虽未直言, 但人们从关于殷纣王和楚怀王的历史传说中, 就会联想到唐玄宗的统治该有多么黑暗混乱, 昏庸腐朽。五、清新而自然的语言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又都是通过他那独特的清新、自然的语言而表达出来的。李白主张写诗要“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这正是他自己诗歌那种清新而自然的语言风格形象化的概括, 也正是他学习民歌语言风格的结果。如: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 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 良人罢远征。《子夜吴歌·秋歌》人道横江好, 侬道横江恶。一风三日吹倒山, 白浪高于瓦官阁。《横江词》语言朴素简洁, 不假雕琢, 又活泼生动, 音节和谐, 颇有民歌风味, 但他又不是单纯地以民歌语言为模式, 而是经过加工提炼, 既不失民歌语言的本色, 又有含蓄精炼的特点。如: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静夜思》蜀国曾闻子规鸟, 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回一叫肠一断, 三春三月忆三巴。《宣城见杜鹃花》初看如脱口而出, 明白如话, 但若深入下去, 便觉意味隽永, 经过千锤百炼, 使清新而自然的民歌语言的风格又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李白的七绝也体现了这一语言特色。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沈德潜《唐诗别裁》说: “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 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 口头语,而有弦外音, 使人神远, 太白有焉。”他说的这些特点, 实际上也就是深得民歌天真自然的风致。再如《早发白帝城》脱自于《水经注·江水》。我们于此对照一下:《水经注·江水》: “有时朝发白帝, 暮到江陵, 其间千二百里, 虽乘奔御风, 不以疾也。每至晴初霜旦, 林寒涧肃, 常有高猿长啸, 属引凄异, 空后传响, 哀转久绝。”这是一段优美的散文。《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到了李白的笔下成了一首优美的诗。语言之清新自然, 心情之舒畅乐观, 与原文风貌,却迥然不同。李白在古典浪漫主义诗歌的发展中, 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取得了不仅是他的前人, 即使是后来者也没能达到的最高成就。他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的诗人, 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位巨人。他的浪漫主义诗歌, 不仅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 也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

800字啊~!

在大唐多若满天繁星的诗人中,李白是唯一被人们誉为既有侠肝义胆,又有仙风、道骨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传奇的一生,豪放飘逸的诗风,确实给人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至使我们一说起李白,就可以想见一个飘然不群的诗仙形象。 其实自贺知章称李白为谪仙人起,李白的形象就定型了。然而这种定型化了的诗仙形象,也使人们与李白产生了一种近乎膜拜者与偶像之间的距离,一种雾里看花、云中观月的可望而不可及的隔膜限制了我们走入李白心灵的殿堂。 现在让我们走进李白的思想。李白的一生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接受儒家“兼善天下”的思想,要求济苍生、安社稷,另一方面,他又接受了道家遗世独立的思想,追求绝对自由,蔑视世间一切。他还深受游侠思想影响,敢于蔑视封建秩序,敢于打破传统偶像。儒家思想和道家、游侠本不相容,但李白却把这三者结合起来。 李白生平浪迹天下,慷慨自负,不拘常调。“常欲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彼渐陆迁乔,皆不能也。”他尚武轻儒,脱略小节轻财好施,豪荡使气。这就养成了他崇尚英雄的性格。反映在诗歌中,他从无数古代英雄的风度,气派中吸取力量,把现实的理想投影到历史中去,从而在诗歌中建立起英雄性格的人物画廊。他歌颂草泽,际会风云的英雄,如《梁甫吟》,写太公望:“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壮气思经纶。广张三千八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歌颂视功名如草芥的义士。这反映了他敢于反对封建秩序,不畏强权的游侠思想。 在李白的身上,兼备了儒道侠禅各家的特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儒家的傲岸坚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道者的避俗离浊;“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侠者的任性狷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禅者的玄思独绝。真是难以想象,在一个人的身上,怎能呈现出如此丰富的景观,且并不是流于表面,而是从心灵深处透出来的一种融合万物,顺应自然的美。也许在我们每个人身上也或多或少的受着各种流派的影响,各种思想在我们的头脑中交锋,有的被杀死,更多的是在冲突中走向融合。或者说,根本不存在各种思想流派的分别,他们本来就是构成热的整个思想的各个零件,就象万物组成了世界的自然和谐。人为的硬生生的割裂并不是一种客观的态度

  • 索引序列
  • 李敖台大毕业论文
  • 李小龙大学毕业论文
  • 李顺大造屋毕业论文
  • 李夏霖大学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李白与李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