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关于马基雅维利的研究论文

关于马基雅维利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关于马基雅维利的研究论文

1、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构成商品的条件有两个:一、必须是劳动产品;二、必须用于交换。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是原始社会末期才产生的一种经济形态。商品生产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2、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价值不能自我表现,在货币产生之前,用另一种商品来表现,即由交换价值来表现;货币产生之后,价值用一定量的货币(价格)来表现。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商品的价值离不开使用价值,使用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商品的使用价值也离不开价值,没有价值的物品,就谈不上商品的使用价值(而只能是一般物品的使用价值)。所以,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另一方面,二者又相互对立、相互排斥:对于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说,不可能同时获得商品的这两个方面,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让渡其使用价值;要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就必须付出能表现一定价值量的货币。3、商品的价值量商品价值量指商品价值的大小。商品的价值量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要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无关,与个别劳动时间成反比, 与单位时间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反比,与单位时间内商品的价值总量无关。4、货币的产生和本质货币的产生比商品的出现晚得多,它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货币的产生经过了四个阶段,即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的出现、一般等价物固定由金银来充当(货币的正式产生)。因此,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而货币天然是金银。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其本质是一般等价物。5、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这是货币的五种职能。其中,前两种为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是指货币能用自身价值来衡量和表现其它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功能。货币之所以能充当这一职能,是因为它本身有价值。当货币衡量和表现商品价值大小时,商品的价值就表现为价格。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与价值成正比。货币充当价值尺度时,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而只需观念上的货币即可。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功能。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商品流通。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而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6、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纸币产生以后,其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实际数量为限度。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值总额成正比,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因此,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叫做通货膨胀;如果纸币的发行量低于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就会引起社会总需求持续小于社会总供给,物价水平持续下降,货币不断升值,这种现象叫做通货紧缩。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不利于经济的正常发展。7、纸币的产生和发展纸币是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货币最初以铸币的形式出现,是由货币充当流通手段的职能产生的。在长期的商品流通中,由于人们只关心它是否能买回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而不关心它是否足值。这种名不符实的变化,决定了纸币能够代替足值的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于是就产生了作为金属货币的符号的纸币。纸币能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但它不能充当价值尺度的职能,因为它本身没有价值,纸币的发行权属于国家。在我国,国家授权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发行事宜。纸币的发行量、面值等由国家规定,但国家不能规定其实际购买力。在当今实际经济生活中,我们也常常把纸币叫做货币。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爱护人民币是我国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8、价值规律的内容与表现形式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其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这种波动并不违背价值规律,这是因为:商品价格的涨落与市场的供求变化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相互制约,使价格不可能无限地高于或低于价值,只能围绕价值而上下波动;市场上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经常不一致,但是从一个较长期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还是与其价值相一致的。9、价值规律的作用第一、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分配(使资源在社会各部门之间实现优化配置);第二、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资源在企业内部实现优化配置);第三、导致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使资源在企业之间实现优化配置)。价值规律这三个方面的作用,集中到一点,就是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配置和高效配置,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二)重点难点剖析1、商品的概念(1)商品作为本课乃至全书的最基本概念,必须准确理解,首先必须把握两个条件:一是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即耗费了人的体力与脑力创造出来的,如自然状态的空气,阳光都不能成为商品;二是劳动产品必须用于交换(准备进行交换或正在进行交换),才是商品,如果生产出的劳动产品是用于生产者自己消费,而不进入市场交换,也不是商品。(2)商品必备的两个条件或特征,对具体的、客观存在的东西要有具体的分析和判断。如人体的血液,某些内脏器官可以出卖,这就需要判断是否是商品。第二个条件具备了,那是否是劳动产品呢?只要我们认真、具体地分析,血液、内脏器官是人消费了相当的生活资料(可折算为相应数量的人的劳动)在生理的发育进程中逐步成熟的,应视为一种劳动产品的特殊生产方式,因而出售的血液、器官仍然是商品。又如农民向地主交的地租,从商店购回后的商品再作为礼品转赠给别人的东西是否是商品,首先应肯定地租、礼品都是劳动产品,但由于没有进行交换,不具备第二个条件,因而不是商品。商品与其他劳动产品的比较:区别:商品用于交换;商品有价值;商品是一个历史范畴。其他劳动产品不同于交换;其他劳动产品没有价值;劳动产品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范畴。联系:二者都是劳动产品;二者都有使用价值;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2、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1)首先两者是有区别的:①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人与物的关系。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的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②使用价值除商品具有外,其他一切与人发生关系的物品都具有,价值则是商品特有的本质属性。除商品以外的东西都没价值。③使用价值是在商品生产完成时就被创造了出来,而价值必须在商品交换完成才能实现。(2)两者又有密切联系:①商品必须既具有使用价值,又要具备价值,两者不可分割,是商品特有的两个要素。②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抽象的东西,不能独立存在,必须凝结于具体物质形态上面。价值是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相交换的依据,没有价值不同商品就无法交换,也就不称其为商品。③消费者希望“物美价廉”,是将商品作为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来看待和考察的。当然,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最终实现,是以两者的分离为条件。商品的生产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价值,为此必须将商品的使用价值让渡给消费者。消费者是为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为此必须让渡商品的价值给生产者,因而,无论是商品的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不可能同时占有使用价值和价值。3、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是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也可说是价值规律的最主要的内容,是把握价值规律实质的关键。(2)任何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都只能是个别劳动时间,社会上生产同一种商品的不同生产者所需的个别劳动时间各不相同,不能直接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只能在商品进入市场后,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计算价值量。(3)当商品生产者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计算自己生产的商品的价值量时,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有比较,当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可获盈利,对生产者有利,反之,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者就会亏本,甚至破产。这就是价值规律为什么能促进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导致生产者的优胜劣汰的原因。4、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1)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实质是一定劳动生产率的表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是劳动生产率变化引起的。故考察商品的价值量就必须考察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的关系。(2)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又分为社会劳动生产率与个别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指商品生产者各自具体的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则是指影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当商品进入市场,商品生产者同样有一个将自己的个别劳动生产率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比较的问题。(3)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改变并不影响商品的价值量,但可以改变个别劳动时间,改变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这就是说个别劳动时间并不决定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但由于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改变,意味着在同一时间内产品的数量发生了变化,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仍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总数变了,故价值的总量发生变化。(4)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与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包含的价值量减少,反之,增多。但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改变并不改变同一时间,同一劳动创造出的价值总量。因为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改变,一方面意味着同一时间、同一劳动创造出商品数量的增加或减少,另一方面也意味着生产出的单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或增加,所以改变社会劳动生产率后生产出的商品价值总量是不变的。5、货币与纸币(1)货币与纸币是有区别的:①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而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②货币是商品,具有价值。纸币只是一种价值的符号,本身没有价值。③货币具有五种职能,而纸币只具备代替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2)货币与纸币的联系体现在:①纸币是货币形态的演变,是商品流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②纸币因为自身没有价值,因而其发行量必须是依据实际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否则会引发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6、价值规律与等价交换原则(1)等价交换原则作为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交换中的客观要求。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都有各自独立的物质利益,都希望尽可能多地获得利润,尽可能抬高自己的商品价格,但另一方面,每个生产者和经营者也是购买者,抬高价格对每个生产者来说都是同等的,在广泛而大量的交换中,必然形成等价交换的原则。(2)等价交换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等价交换,才能维护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利益,才能形成平等的竞争环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促使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从而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3)等价交换是在动态中实现的,是借助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也就是说等价交换并不在每次具体交换中体现,而是在无数的交换中,在社会的总体交换中体现出来的。(4)等价交换原则要求商品的价格既要反映商品的价值,又要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等价交换原则在货币条件下应表现为价格与价值相符,但由于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会引起价格偏离价值,因此,实际在市场上商品价格是由价值决定又要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等价交换原则正是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得到贯彻,这就是市场形成价格。7、价值规律的作用与市场资源配置作用(1)价值规律的作用在社会化生产基础上的商品经济中就是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配置实质上是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刺激作用,优胜劣汰作用的结果。(2)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配置是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传递给生产者和经营者信息,通过市场竞争,使资源(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向优势部门或生产者集中,最后合理地实现在社会生产的各部门配置。这也就是价值规律通过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的形式发挥作用。(三) 热点典型分析关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1) 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通货膨胀损害人民的利益,造成人心和社会不稳定;搞乱经济关系,使价格失真,误导资源配置;影响改革、开放和发展的环境,增加改革难度,影响外来投资;给一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破坏市场经济秩序。我国抑制通货膨胀的措施: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消费过快增长,保持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基本平衡;实施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大力抓好农业生产,保证农副产品的有效供给;整形市场流通秩序,规划价格行为等。(2)紧缩是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的经济现象。这种现象通常出现在经济相对萎缩时期,表现为社会需求持续小于社会总供给,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通货紧缩的过程往往伴随着生产下降、市场萎缩、企业利润降低、生产投资减少以及失业增加、收入下降等现象。我国政府所采取的解决通货紧缩的措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发展生产,实行出口多元化战略,增大外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力度等。第二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 知识点详解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第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第二,国有经济要提高自己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引导和影响其它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在国内外竞争中不断壮大。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利用。股份制应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不仅有利于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也有力地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2、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也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从根本上来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具体地说,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首先,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其次,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的前提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再次,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都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公有制为主体,主要体现在: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既有量的优势,更注重质的提高;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在我国现阶段,除了公有制经济外,还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二者对立起来。3、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按劳分配。在我国现阶段,除了按劳分配外,还存在其它多种分配方式,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等。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并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具有客观必然性:第一、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第二、这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第三、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按劳分配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分配原则,能有效地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又可以为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提供动力机制和市场机制,从而增强经济活力,提高经济效益。当前,我们要完善这一分配制度,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要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重视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分扩大的问题。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4、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作为社会化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的一般特征。市场经济的特征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受到损害,其它方面都难以实现,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也就不能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是市场经济所固有的,是市场经济的共性。市场经济的特征表明,通过市场可以有效地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引导企业按照社会需要组织生产,并且对商品生产者实行优胜劣汰。所以,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5、国家的宏观调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但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它自身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弱点和缺陷,所以需要国家进行宏观调控,把“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结合起来,保持其健康、有序的发展。国家的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民经济收支平衡。促进经济增长是国家宏观调控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有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三者各具特色,相互补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发挥它们的总体功能。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我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其基本特征是: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二)重点难点剖析1、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的关系(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党的十五大确立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与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具有必然性、长期性。(2)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与允许非公有制经济的并存和共同发展并不相悖。公有制是主体,它决定着我国经济的性质,非公有制经济是非主体,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决定,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一切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所有制形式,都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对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有十分积极意义的。(3)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构成成分上讲,并非说非公制经济也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现阶段无论是国有经济、集体经济还是非公有制经济的成分,都是以平等市场主体身份进入市场,参与市场经济的活动、竞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市场的竞争力上。2、公有制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由国家占有和劳动群众集体占有,它是从社会宏观角度对生产资料占有形式进行的界定。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公有制经济在微观领域的具体体现,实际上是指公有资产的经营方式或组织形式。当前,我们要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制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3、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与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要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保证公有制占主体地位最主要的是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部门、关键部门和关键领域居支配地位,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起支配作用。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并不等于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公有制经济还包括了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集体和国有成分。(2)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侧重于就所有制结构中各种所有制成分的比例上讲的,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则是就其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对国民经济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作用而言。(3)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与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都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数量上、分布上的优势,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上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居优势,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不仅要有数量上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4、 农村集体经济中实行家庭承包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1)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在经营管理体制上,经过20年的改革,已初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而最基本的内容就是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而且这一农村集体经营管理体制是与我国广大农村实行的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联系的。(2)家庭承包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农村集体所有经济的最好实现形式,因为:一是坚持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前提,农民依据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获得经营权,有利于调动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二是它使农村集体经济的管理体制既有农户分散经营与集体统一经营两个层次,又符合现阶段我国农村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水平,具有广泛的适应性、灵活性。5、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1)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整体水平低、多层次、又不平衡,由此决定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要实行按劳分配,而其他所有制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的存在,又决定了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然性。(2)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实行按劳分配不仅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市场配置资源,要求各种生产要素都要进入市场,由市场来形成价格,因而,在实行按劳分配的同时,也应兼顾投资者、经营者、劳动者各方面的利益,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促进生产力的发展。6、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1)从时间上讲,商品经济出现在先,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阶段时的产物。商品经济出现,必然出现商品市场,但只有商品经济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阶段,才出现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主要手段的市场经济。(2)商品经济侧重强调的是经济形态的性质,与之相对应的是自然经济,而市场经济侧重强调的是实现资源配置的方式或手段,实质是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与之相对应的是传统的计划经济。(3)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没有商品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就不可能出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要求和方式,市场经济又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客观要求,当商品经济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的阶段,必然要求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在这个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就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7、 市场的作用与价值规律的关系(1)商品经济中的价值规律的作用及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与市场有着密切的联系。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市场与商品交换活动在时间空间范围上是一致的,没有商品经济就没有市场,因而,价值规律也就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2)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是通过价格波动的形式来实际的。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传递的信息,引发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竞争,优胜劣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传递的信息,协调生产与需求,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3)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配置实质就是价值规律对生产资料与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的调节作用。而这一调节作用又是通过价值规律的刺激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作用,导致价值规律优胜劣汰作用

论马基雅维利的权力政治观薄一楠,武琼,海南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海口 570228,摘 要,作为 16 世纪意大利的政治家、思想家,马基雅维利全部的政治思想都融汇在了其权力政治观中 ,并通过《君主论》一书详尽地表述了出来。以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为基础,马基雅维利的权力政治观认为统治权是国家的根本问题,而夺取和保持权力则是政治的最终目的。以《君主论》为依托, 从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角度对马基雅维利的权力政治观进行了分析,并对这位满怀爱国之情的意大利政治家给予了公正的评价。关键词,马基雅维利,权力政治观,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中图分类号,D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0-0036 -02一、马基雅维利的权力政治观 宗教神学的巨大冲击。从此,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们开始 ,一,性恶论的基本观点 对于人性的善恶问题,在马了天赋人权、主权至上、自由平等的呐喊。基雅维利之前,已经有很 2.国家的种类 在马基雅维利看来,国家自古分为两种多哲学家、思想家研究过了,然而马基雅维利却是第一位 —共和国或 —者君主国,而君主国又分为世袭君主国和混合君主国 。《君把人性论从哲学领域融入政治学领域的思想家。与前人不主论》中,马基雅维利是完全赞同君主专制的,但就其整个 同,在马基雅维利看来,人的天性是恶的,因此,他坚决支持性恶论,并且认为,一旦条件允许,人的善良品德就会腐 政治思想来看,他认为在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共和政体 化堕落。加之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正处于一个道德败坏 中,最好的形式是一种混合政体、诚,让人民代表、贵族代表 和信缺失、社会混乱、财富不均的四分五裂的意大利,而这些 选任的国家元首同时参与政权的行使。 然而,由于马基雅无疑都令他更加确信了性恶论的基本观点。 维利的前半生处在佛罗伦萨的黄金以往的历史经验和现实的社会观察都表明性恶论是 时代、文艺复兴的全盛时期,后半生则处于意大利被法国、 合理的、正确的,因为人们总是趋利避害,因为人们总是损 西班牙瓜分的战乱时期,因此,他更希望通过强有力的君 人利己,因为人们总是狂热地追求权力和金钱,而这些“人 主专制国家来实现意大利的统一和强大。当国家统一、强 们”既包括平民百姓,也包括军官贵族,更包括统治君主。 大后,再由君主国逐步过渡到共和国,并最终实现前文所 ,二,理性的国家学说 讲的混合政体。1.国家的起源与目的 在马基雅维利性恶论的基本观,三,以权力为核心的统治术权力政治观主张国家的本质是权力,政治就是围绕着 点中,追求权力和财富权力展开的斗争,统治者应以夺取和保持权力为目的,在 成了人最基本的欲望。他以此为基础,将人的天性和人的一个国家内部,权力体现为让人畏惧的实力或暴力,在国 行为作为其政治学说的分析依据。在他看来,权力和财富与国之间,权力意味着独立,不受外来侵略与暴政的干涉 。总是有限的,而人们的欲望却是无穷尽的,于是人们便会通过各种方式去争夺有限的资源,如果不加节制,恶性循 权力政治观对伦理政治观提出了挑战,它认为政治的本质 环,就会造成人情淡漠、社会混乱、民族分裂的局面。因此, 是人类各种活动间力量的较量,政治与道德无关。马基雅 人民为了更好地保卫自己而联合起来,从自己的队伍里选 维利的权力政治观最大特点也是强调权力的重要性。他认 举最有力、最勇敢的人担任领袖,服从他的领导 ,于是颁布为国家的根本问题就是统治权,并将夺取和维护权力视为[1]了反对欺凌弱者的法律,确定了刑罚,产生了国。可以家 统治者的唯一目的。这种权力政治观以权力为核心,注重 说国家的起源和国家的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保护人们的 统治的手段和方法,谋求最佳的统治效果。所以也被人认 财产和安全。从现代的角度来看,马基雅维利的国家学说 为是暴力的、残酷的。但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也是 并无新意,但在文艺复兴的那个时代,这种观点无疑是对 马基雅维利不得已的选择。收稿日期,2013-08-15作者简介,薄一楠,1987-,,男,山东聊城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政治学理论研究-,,,武女琼,,陕西咸阳人1987,硕士研 究

马基雅维利主义论文答辩

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没有谁像马基雅维利那样备受争议,也没有谁像马基雅维利那样背负恶名。诸如“恶魔”,强权政治的维护者,失意的官场政客,共和主义的理论家,伪科学主义者等。列奥施特劳斯也称他为罪恶的导师。希特勒成《君主论》是他的床头读物。正是他学说的非道德主义色彩,加上独裁者不加掩饰的推举

不同学者的评价: “对马基雅维利及其他这一类的作家,我们是应该满怀激(度熊)情的.正是他们开诚布公地说出或描绘了人们实际作为而不是应当作为.” ——培根《学问的进步》 “马基雅维利自称是在给君主讲课,其实他是在给大众讲课.” ——卢梭 “马基雅维利是这样一位独树一帜的政治哲学家,人们通常用他的名字来指称一种政治学理论,这种政治学理论已经独立于他的影响而存在,并将继续存在下去,这种政治学理论唯一考虑的是权术,即为了达到其目的不惜采用各种手段,无论是正义的还是邪恶的、严酷的抑或恶毒的——其目的在于其国家或祖国的扩张,但也将祖国用来为政治家、国务活动家或其党派的自我扩张服务.尽管如此,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马基雅维利那里,一切事物都用新的眼光来进行了考察,然而,这并不是由于他拓宽了人们的视野,相反却是由于他缩小了人们的视野.” ——列奥·施特劳斯 “在批判智术师上,马基雅维利与苏格拉底站到了一起.” ——列奥·施特劳斯 “在十六世纪初,这种变化体现在一位令人难以捉摸,甚至可以说是充满矛盾的人物——马基雅维利——身上.在他的 时代 ,没有第二个人象他那样清楚地看出欧洲政治演变的方向.他比谁都更懂得那些正在被淘汰的组织机构及其体制的过时性质,比谁都更积极地赞许新兴力量在这一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在那个年代里,他比谁都更赞赏处于萌芽状态的民族统一的意识,而这股新兴的力量正是隐隐约约地建立在这种意识之上的.他比谁都更能看清楚随着长期习以为常的忠诚和虔诚地削弱而产生道德上和政治上的腐败.然而,也许没有谁怀古心情比他更为强烈,他盼望看到象古罗马在他心中奉为典型的那样一种更健康的 社会 生活.当然,也没有人能象马基雅维利那样了解意大利.” ——乔治·萨拜因 “马基雅维利这个人物和他的哲学的真实意义一直是近代史上的一个谜.他被视作是一个及其玩世不恭的人,一个满怀激(度熊)情的爱国者,一个强烈的民族主义者,一个政治阴谋家,一个地道的民(度熊)主主义者和一个吹捧暴君的无耻之徒.” ——乔治?萨拜因 “马基雅维利只是通过贬抑善的理念去说服人们将恶看作是——无论是诡计,强制力,暴力,抑或‘必要性’——政治秩序的主要渊源.” ——皮埃尔·莫内

马基雅维利是个有着强烈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感情的思想家,对意大利现实的深深忧虑驱使他殚精竭虑寻求强国之策,可以说是残酷的紧迫的政治现实是有着自由主义和共和主义气质并秉承古典人文主义精神及西方政治文化传统的马基雅维利将眼光转向了君主专制主张。因此 , 他所鼓 吹的实行 君主专制制度仅仅是 当时意大利现实政治之急需 ,仅具有过渡性的意义。它只 是针对病态国家开 出的一 副药剂 ,虽很有效,但却是毒药,对于常态国家是不能乱用的。正如萨拜因所说 : “马基雅维利从未把他的关于万能的法律制定 的见解上升到政治专治主义的一般理论高度 ,...。““ 他 只 是在 两种特殊的情况下才主张采取专制政治,一是在立国之初,一是在改造腐败不堪的国家 。“上述充分体现了马基雅维利经验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学术个性 ,即其政治理论多是表现为对某些特殊情况所作的评语 , 缺乏系统性。其君主专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也仅仅是许多分散的政 治观点的总和 , 并未形成系统的君主专制理论。进 一 步地讲,马基雅维利学术个性的另 一 面—自由主义和共和主义—也从根 本上决定了其君主专制思想不可能占据其政治思想的主导地位 , 也不可能上升到系统的政治专制主义的理论高度 , 只能说是其全部人文主义旋律中的一小段 “ 不和谐音 ” 。在一定程度上 , 可不太恰当地称之为 “ 人文主义的君主专制 ” 。至 于具体的统治术 , 即马基雅维利主义 , 也应辩证地看待 。一方面 , 应看到它是基于当时意大利社会道德极度腐败的现实 , 并且是服务于其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精神的 。他的权 术思想也是基于他经验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学术性之上的。从某种意义上说 , 他确实抓住了政 治统治的某些本质性和规律性的东西。而且 , 后世的政治家从他的权术思想中剔除一些糟粕性的东西 , 将其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的那些合理思想加以提炼运用。从这个角度讲 , 他是一 位较早提出并关注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思想的政治学家 。另一方面 , 他的权术思想具有深刻的反人民性 。这是基于他的抽象的性恶论的 , 反映了他所代表的资产阶级极端利己主义思想。他将统治者的统治建立在背信弃义、虚假为善、暴力 加欺 、不择手段等等准则之上 , 将政治的非道德化的一 面极度夸张 ,则显然扼杀、淹没 了其权术思想中合理的一面 , 这也正是他声名狼藉、备受后人低毁的一 个主要原因 。总之 , “ 或许可以说 , 最狭义的马基雅维利主义是任何国家、 政府的政治运动的运作中不可缺少的 因素 , 然而 , 最大程度和排他性地遵奉马基雅维利主义却毫无疑问地会招致政治的非道德化 ."马基雅维利在其主要代表作《论李维》 中十分详实的阐述了共和思想, 而在他向梅迪奇家族进言的《君主论》 中, 却极力鼓吹君主如何获得、 保持和运用权力。这两者似乎产生了矛盾,故而有人以“马基雅维利之谜” 谓之。其实不然, 马基雅维利虽在《君主论》 中主要阐述君主应像狮子般的凶猛、 狐狸般的狡猾来获取和运行权力, 但他是基于当时的意大利国情———四分五裂、 各政治共同体各据一隅。所以,首先要完成国家自由,马基雅维利认为必须有一个强大君主来统一意大利。国家统一之后, 才由君主制定法律,还政于民,建立共和国。正如罗马罗慕路斯诸先王一样,制定良法,等待时机把人民带入自由的、 民主的共和国。所以,对于马基雅维利是一个“罪恶的导师”、“凶残的马基雅维利” 等批判是有失偏 颇 的, “共 和”才 是 他 一 切 政 治 思 想 的 应有之义

关于马基论文的主题

你是华水的吧

给亲一个提供怎么样

29班刘国垒同学你好,我是华北水院马基课老师,请你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论文

基于三趾马化石的研究论文

半牛是一种头骨较宽的牛类动物,在更新世早期分布于亚洲地区,半牛的角长,角内没有大的空腔,其断面呈三角形,两角基部分开不远,伸向后外方,直或末端微向内弯。半牛的头骨角后部分长,角小而后伸,牙齿次高冠。在和政地区发现的秀丽半牛,其种名来自拉丁文,是“细瘦”的意思,这个种名表示其头骨比较窄细。秀丽半牛的角长而直,向外后方平伸,角基断面为前外边宽后内边窄的梯形,前上棱最锐利,前下棱次之,向上逐渐变为横向长的等边三角形。现生的水牛也具有三角形断面的角。

第一个是松山磁性反向期的第二个是风成红土,因富含三趾马化石而得名

关于雅典城邦的论文研究

古希腊文明的源头要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1200年之间的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迈锡尼文明由于不能抵挡来自北方异族的入侵而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突然陨灭,在此后漫长的四个世纪(从公元前1150年到公元前750年)里,古希腊始终都没有恢复到迈锡尼文明的高峰,史学家因而称这段时间为“古希腊黑暗时代”。由于没有什么其它文字的记录,后人对那个时代的了解大多是从荷马史诗中获得的。 和其它古老文明没有太多区别的是,“古希腊黑暗时代”在政治制度上也是王权统治。王权是建立在神权基础之上的,虽然古希腊社会中存在元老院和公民大会这样的机构,但在职能上它们仍只是附属的,不足以对王权形成约束,甚至间接地成为王权的支持者,它显然不是以人民主权为基础的。到了公元前750年左右,古希腊地区出现了许多我们今天称之为城邦 (the polis,or city state) 的政治结合体,城邦的形成可能与爱琴海沿岸多山,彼此相对封闭的地理条件,公元前八世纪前后商业贸易的发展,以及由于为了解决社会内部矛盾和土地稀缺而形成的“分裂繁殖” 和自由殖民有关。虽然诸多城邦的发展各具特色,但雅典在那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迁基本上能作为大多数城邦的代表(斯巴达当然是一个例外)。 在公元前七世纪左右的雅典,王权已经基本上由少数贵族所取代,由四百人贵族院选出的九个行政执行官实际上掌握和操纵着国王的行政、军事和宗教权力。这种贵族统治不可避免地造成大多数社会地位地下的农民生活窘迫。为了解决日益尖锐的社会阶级冲突,行政执行官梭伦在公元前六世纪初开始推行比较温和的改革措施,其中包括取消农民的债务和赋予他们一些重要的政治权利,公民大会也有权审议和修改由贵族院起草的法律,并能听审和监督行政执行官。不幸的是,梭伦改革并没有完全让富人和穷人都满意,改革政策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实施。 公元前560年,社会矛盾重重的雅典贵族政权终于被僭主(tyrant)所推翻。僭主起初得到了大多数穷人和新兴商人阶层的热烈支持,但是随着偕主的日益残暴,雅典的贵族们在公元前六世纪末夺回政权,并在贵族克利斯提尼的领导下进行了有效的改革,贵族的权力被削弱,由抽签产生的五百人议事会成为最高权力机构并制定法律,到公元前500年前后,雅典城邦建立起人类社会第一个民主的政权。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古希腊没有受到周边强大帝国的侵略,经历了一段相对独立的政治和文化发展时期,这其中又以居住在小亚细亚和阿提卡半岛的伊奥利亚 (Ionia)诸城邦最为繁荣,雅典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城市。到了公元前六世纪,伊奥利亚诸城邦虽然臣服于吕底亚(Lydia)王国,但诸城邦除了要向吕底亚交纳贡赋之外,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紧张,人口和文化的交流也很频繁。公元前547年,强大的波斯帝国征服了吕底亚,臣服于吕底亚的伊奥利亚诸希腊城邦也就跟着遭了殃,它们的海上贸易遭受巨大冲击,经济状况日趋恶化,对于波斯的统治和波斯任命的僭主们的不满也因此而逐步加深,终于在公元前499年爆发了反抗波斯统治的伊奥利亚起义,那些位于小亚细亚的希腊城邦建立起民主政权,并寻求雅典的支持。不幸的是,波斯王大流士 (Darius) 率军在公元前494年击败伊奥利亚起义军,摧毁伊奥利亚希腊人的首都米利都(Miletus)。 叛乱虽然平息了,但大流士深知雅典和西部希腊其它城邦仍然是潜在的威胁。于是在公元前490年,波斯军跨越爱琴海,大举进犯雅典及其它周边希腊城邦。雅典历史上著名的马拉松战役就发生在这个时候。雅典在这场战争中的胜利极大地壮大了雅典的军事力量,打破了波斯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十年之后的公元前480年,波斯军在薛西斯(Xerxes)的率领下从海陆两路再度大举进犯希腊。温泉关(Thermopylai)战役和阿提密西安(Artemision)海战之后,波斯军继续进攻,攻陷阿提卡,雅典全民撤离雅典城,雅典城随后被毁。此后,希腊诸城邦以雅典海军为主力,在著名的萨拉米(Salamis) 海战中大获全胜,波斯海军全面撤退回小亚细亚。公元前479年,希腊军队又在布拉的(Plataia)战役中击退波斯重装步兵,希腊本土从而全境解放。这就是西罗多德(Herodotus)的<<历史>>中所记录的希波战争。雅典由于在这场保卫希腊的战争中所起的领导作用和所作出的巨大牺牲而与斯巴达一起成为希腊的领袖。 雅典人民受到希波战争胜利的极大鼓舞,在剩下的整个公元前五世纪里面,雅典人“比任何国家,无论其大小,在同样长的一段时间里所尝试过的以及所取得的成就都要多,都要广泛。” 在伯里克理斯(Pericles) 执政时期(公元前461-429年),雅典继续推行民主,由选举产生的十将军取代了由抽签产生的行政执行官,公民大会对他们制定的各项政策都要讨论和通过。为了使雅典最穷的公民都能参与政府活动,伯里克理斯提出付给由抽签产生的陪审员成员和公民大会成员薪金的措施,并解释说:“我们的政治制度被称为民主是因为政府掌握在大多数人,而非少数人手中。雅典人不允许由于私人事务的繁忙而妨碍他们对于城市公共事务的关注。我们认为不关注公共生活的人是毫无用处的,而别的国家则认为这样的人只是安静罢了。我们之所以当面仔细地争论并参与决定所有公共政策,是因为我们知道如果不这样,政策多半会失败。” 有一点需要注意,雅典的民主并不是普遍的。一方面,从雅典内部来看,雅典的大多数居民,包括妇女、奴隶和外邦人,都不是雅典公民,因此他们不能参与雅典民主的政治生活。另一方面,希波战争结束以后,雅典因为害怕波斯的再次侵犯而和爱琴海沿岸的其它一些城邦一起建立了一个防御性的“提洛同盟”(Delian League)。同盟建立初期,各城邦之间可能是拥有平等权利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雅典为了维护自己的商业利益不愿意看到同盟的逐步解体,反而更希望成为一个对其它城邦具有统治权利的雅典帝国。雅典经常帮助镇压别的城邦发生的贵族叛乱,并强行推行民主制,实际上,雅典已经成为一个践踏希腊自由的暴政的城市。但伯里克理斯却这样解释道:“我们[雅典] 是为了捍卫盟国的安全。。。我们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为了赋予盟国免于恐惧的自由。一句话,我们的城市就是整个希腊的典范。” 顾准将这段政治演变总结为“城邦自治与民族统一的矛盾”。 希波战争之后,雅典及其同盟势力的急剧膨胀最终导致了雅典和斯巴达所领导的伯罗奔尼撒同盟之间的战争。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开头这样写到:“我认为[伯罗奔尼撒战争的] 真实原因在于雅典势力的膨胀,致使斯巴达产生警惕,从而战争不可避免。” 战争爆发于公元前431年,斯巴达企图依靠它强大的陆军包围并摧毁雅典,而雅典则依靠它的海上优势获取补给,并不断袭击斯巴达沿岸地区。战争第二年,雅典突发瘟疫,三分之一的雅典居民由此丧生,这恐怕成为整个战争的转折点,雅典不仅国力大伤,而且失去了最受人尊敬也最有能力的领导人伯里克理斯。从此以后,雅典领导层内部的矛盾造成一系列决策上的失误,不仅错失了停战的契机,而且盲目出兵西西里而大败。最后,雅典海军在公元前404年被斯巴达击溃,战争以雅典的失败和雅典帝国的崩溃而告终。修昔底德这样总结说:“一个帝国不可能靠民主制度来运作。” 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以后,斯巴达支持雅典贵族建立寡头政体,对雅典施行异常血腥的暴政。热爱自由的雅典人不能忍受这样的统治,很快就以革命的方式重新建立起民主的政权。但不幸的是,长期战乱造成的政治上的不稳定和无政府状态导致了希腊境内全面的经济、社会和道德危机。那些没有参加战争的无业者成为极权主义者强有力的社会基础,他们要求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有钱人则更加激烈地反对多数人的民主统治,社会矛盾变得异常尖锐。雅典的战败也使得其它希腊城邦对民主产生了深刻的怀疑,它们认为雅典的一切错误都是由于民主所造成的。可以说,伯罗奔尼撒战争是希腊政治发展的转折点,因为从此以后,希腊诸城邦大多都由民主制转向寡头政治。同时,随着斯巴达势力的日渐消弱,希腊出现了群雄争霸的局面,城邦内部政治动荡不断,外部的战乱也时常发生。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当时希腊的大多数知识精英们,当然包括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已经对民主丧失了信心,他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能带给希腊持久和平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安全的政治制度。 雅典从领导希腊获得希波战争的胜利,到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彻底失败,一个辉煌的世纪就这样结束了。到公元前四世纪,雅典仍然是希腊的思想和文化的中心,以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为首的知识精英们对民主的反思成为当时思想的主流。其间,马其顿人亚历山大王统一了希腊诸城邦,一直到公元前二世纪罗马人最终征服希腊。

民主作为一种国家政治最早出现在古希腊,以雅典民主政治最为典型。他有四大特点:(一)实行直接民主制:在雅典,凡2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公民大会是其最高权力机关,在公民大会上,公民自由发言或展开激烈的辩论,共同商议城邦大事,最后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决议。(二)主权在民、轮番为治:雅典的公职如执政官、将军、议员、陪审员等,均由选举产生,任职期限均为一年,不得连任,年年选举更替。因而凡雅典公民都可通过民主选举,获得担任公职的机会。将军可以连选连任!(三)崇尚法治、绝禁人治:雅典人强烈反对人治,更深恶痛绝个人专制,为此,雅典人建立了 “陶片放逐法”的制度,即公民投票来决定对意欲独裁的城邦最高公职者进行放逐。雅典人崇尚法治,伯里克里宣称:“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 达官贵族犯法,与民同罪。(四)权限交叉的制约机制:雅典国家机构权限相互交叉,公职人员的权限也部分交叉, 以此实行权力的制约。因此,恩格斯说:“在雅典没有总揽执行权力的最高官员。”有些人否认雅典存在民主政治,理由是政治权利只属于公民集团,而这些人只占居民的少数,妇女、外邦定居者、奴隶都对政治事务没有发言权。但是如果把民主国家定义为全体公民都有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权利,那雅典毫无疑问是最民主的国家。笔者认为,公民大会最能说明雅典的民主性质。在形式上,它覆盖了城邦的全体公民。虽然议事会和陪审法院也是以全体人民的名义行事,但毕竟里面有了一层代表的意味,并非真正各抒己见。在实践上,它是民主政治最好的培训学校。伯里克利说,雅典人不需要象斯巴达人一样训练就掌握了技能,并且在当时有观点认为雅典人天生都具有政治技能,其实真正的原因就在于雅典人把讨论政治、参与政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亚理士多德说:“人天生就是城邦动物”,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伯里克利说:“我们的制度所以名为民主制度,因为它不是顾全少数人的利益,而是顾全多数人的利益。”公民大会在雅典政制中的所处的地位及其职能,成为这句话的有力证明。公民深深的溶入城邦生活,决定城邦事务的同时也是在决定自身的事务。笔者在这部分想重点探讨的是公民大会在何种意义上成为城邦民主政治混乱的诱因之一。前文在阐述元老院权力向公民大会转移时提到丛教授的观点,他认为元老院权力的被架空,使得平民权力不受制约,民主决策程序过于简单,成为导致民主政治混乱的重要原因。笔者赞同这个观点,将从公民大会的角度进行探讨。公民大会是全体公民各抒己见的场合,决定的都是关系重大的事务。公民大会的出错,将导致无可挽回的结果。然而,这种集体决策,并且是大范围内的集体决策,盲目性是不可避免的。“公民大会犯下的最严重的错误,就是在超出其成员个人知识范围之外的事情上所做的决策。”雅典公民注重讨论和交流,在公民大会之外,体育场、市场等各个地方都是他们讨论的场所。对于他们所了解的事务,他们能在讨论基础上作出理智的判断。但对于他们都不了解的事务而言,再充分的讨论也不能解决问题,因为判断不是基于事实,而是基于臆测。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期,公民大会讨论是否入侵西西里,尽管多数公民并不知道西西里的情况,公民大会还是作出了入侵西西里的灾难性的决定。这就从另一方面说明民主决策程序的简单、缺乏制约造成的民主政治的混乱。出于对僭主的防范,克利斯提尼创立了“陶片放逐法”,即每年春季召开一次非常公民大会,用口头表决方式放逐有可能建立僭主统治的人。雅典的民主制不需要特别优秀特别能干的人,这种人被认为是可能危害公民自由的人。但雅典政治依然免不了受个人所左右。伯里克利就是典型的例证。庆幸的是,伯里克利集智慧、勇气与一身,并且有着对城邦的深深的爱。但幸运之神并不总是垂青一个民族。当公民大会被一个没有那么多优秀品质的人控制的时候,公民大会就会成为城邦政治的最大威胁,如前所说,公民大会决定的都是关于城邦的重要事务。暴动的累斯博斯人被镇压后,雅典召开了一次公民大会来决定处置方案,而当时的公民大会不巧被一个名叫克里昂的人控制,“但他是一个心灵鄙俗的粗人”,于是公民大会做出了与雅典人整体精神气质并不相符的决定:处死所有累斯博斯的男子,女人和孩子卖作奴隶。这说明缺乏制约的公民大会对于雅典政治的威胁是多么大。

关于古典时期雅典经济属性的定性,在东西方学者的研究中产生了“农本派”和“工商派”两种观点。

本课题着眼于对这一学术问题进行简单回顾,梳理该课 题发展的历史,包括它产生的背景、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作出重大贡献的是谁、解决了什么问题、还有哪些未解决的问题,等等。

这正是本课题所力图解决的问 题。

全文分为前言、正文两部分。

前言部分包括了选题的由来、创新、研究前景及研究现状、相关文献综述。

第一章论述国外学者对古典时期雅典经济属性的研究,包括“原始派”、“现代化派”和苏联史学界对古典时期雅典经济属性的研究。

这一章主要作为本论文的背景 资料,了解国外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国内讨论的依据和状况,因而,可以说这是本文的铺垫。

第二章论述国内学者关于古典时期雅典经济属性的讨论。

笔者将依据我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对其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研究。

具体包括:清末先进知识分子和传教士对古典 时期雅典经济的记载、民国时期我国学者关于古典时期雅典经济属性的讨论和建国后我国学者对古典时期雅典经济属性的讨论。

第三章是对国内外关于古典时期雅典经济属性讨论的反思,及对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做一简单评价。

以古典时期前和古典时期雅典各阶级对“本”“末”的态度来分析 雅典城邦的经济属性,并以春秋战国齐国的经济思想为参考系,进而提出自己对古典时期雅典经济属性的看法。

笔者认为国内外对古典时期雅典经济属性的研究扩大 了古希腊研究的史料、理论和方法等。

  • 索引序列
  • 关于马基雅维利的研究论文
  • 马基雅维利主义论文答辩
  • 关于马基论文的主题
  • 基于三趾马化石的研究论文
  • 关于雅典城邦的论文研究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