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白羽,现代著名作家,1916年9月28日生,北京通州人。193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党支部书记、重庆《新华日报》副刊部主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记者、新华社总社军事特派记者、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作协副主席、作协书记处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顾问、《人民文学》主编等职。刘白羽是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党代会代表,第一、二、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一届代表、七届委员。刘白羽是现代文学杰出代表人物,卓越的散文家、报告文学家、小说家。1936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38年作为一个追求进步、向往革命的青年作家,奔赴革命圣地延安,从此矢志不渝地投身到改变民族和祖国命运的斗争中。半个多世纪来,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以及新中国的建立。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始终不渝地坚持文艺的工农兵方向,进而为社会主义、为人民写作。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他写出了大量具有鲜明时代色彩、深刻思想内涵和独特艺术风格的优秀作品。60多年来共发表作品50余部400余万字,多种作品被译成英、俄、德、缅甸等文种。《长江三日》、《日出》等多篇作品被选入中学、大学教材。1950年参加编制反映解放战争的影片《中国人民的胜利》荣获斯大林文艺奖金一等奖,散文集《芳草集》荣获1989年优秀散文奖、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荣获第三届(1991年)茅盾文学奖和1986—1994年度炎黄杯人民文学奖、长篇传记文学《心录的历程》获首届(1990—1994年)中国优秀传记文学作品奖。刘白羽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表示,“我的手稿、成书、奖状、奖章、奖杯、全部存书、照片、录音录相及所存字画、艺术品,献给我的家乡北京通县。”刘白羽同志的这一义举得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和通州党政领导的赞同和大力支持。1996年10月19日,刘白羽将首批珍贵文学艺术档案——部分著作、手稿、奖状、奖章、奖杯、名家字画、剪报等共180余件,亲手交给家乡通县档案馆。刘白羽文学艺术档案是一笔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宋平同志在“纪念刘白羽从事文学创作60周年暨《刘白羽文集》首发式”上指出:“刘白羽在火热的战斗中,以满腔热忱和生花妙笔,写人民的勤劳勇敢,写人民求解放的伟大斗争,写人民创作历史的力量。刘白羽的作品充满了对党的忠诚,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气概,给读者很强的感染力,是对年轻一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刘白羽文学馆的建立,将对我区精神文明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推荐书目:《刘白羽散文选集》、《心灵的历程》、《第二个太阳》、《大海》、《刘白羽文集》。
1958年,出生于北京,祖籍山西五寨。1969年毕业于北京新五中,后入伍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 1979年,部队退伍后分配到《民间文学》编辑部当编务,干的是打开水登记稿件的杂活。编辑部里年龄最小,学历也最低。编辑部主任高鲁是延安鲁艺的老师,副主任王一奇在《新华日报》当过副主编。编辑们个个也是满腹经纶,美编缪印堂是有名的漫画家,给杂志写文章标题的是书法家王遐举。 1982年,开始在《十月》《广州文艺》《人民文学》发表作品。 1984年,创作警察题材小说《刑警队长和杀人犯的内心独白》获得首届金盾文学奖,魏人也因此调入公安部《啄木鸟》杂志编辑部。 1985年,《天镇老女人》获1985年全国青年文学奖。 1989年,《刑警队长的誓言》获第二届啄木鸟文学奖(原金盾文学奖)。 2009年,《无法结局》获第十届啄木鸟文学奖(原金盾文学奖)。 2015年,《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与龙平平、黄亚洲、张强联合编写)入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1988年,由青年作家组成的文艺沙龙性质的影视创作团体“海马影视创作室”成立,魏人担任副干事,与王朔、苏雷、葛小刚、马未都被誉为“海马五巨头”,并先后参与了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爱你没商量》、《我爱我家》、《海马歌舞厅》、《请拨315》等的创作与制作。 1990年,编剧的电影《龙年警官》获得第14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这是继1963年《冰山上的来客》之后,第二部获此殊荣的公安题材影片。 1991年,与王朔联合编剧的电影《青春无悔》获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故事片。1992年,《编辑部的故事》播出后,成为中国电视剧系列室内剧喜剧的开山之作。 1993年,与王朔联合编剧电视剧《请拨315》,后出版电视剧文学剧本《请拨315》。1994年,与海岩联合编剧电视剧《警察本色》,这也是海岩创作的第一部电视剧。1996年,进入公安部所属金盾影视文化中心,担任总编室主任、制片人。 此后公安题材的电视剧作品几乎成为了贯穿魏人影视创作的主线。其中,《面对诱惑》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警察世家》、《公安局长》、《我非英雄》、《我是警察》等均是警察题材电视剧。2002年,编剧的电影《刑警张玉贵的队长生活》获得第二届电视电影“百合奖”一等奖。 2003年,编剧的电视剧《公安局长》获得第21届中国电视金鹰奖长篇电视剧提名奖。2003年,编剧的电视剧《我是警察》获得第七届全国法制题材电影电视节金盾影视奖, 第七届全国公安系统“金盾文化工程”奖。 2005年,编剧的电视剧《我非英雄》获第二届“南方盛典”年度最受欢迎电视剧奖。2007年,与施建中联合编剧《公安部长罗瑞卿的故事》获第27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 2009年, 编剧的电影《无法结局》获得第九届电视电影“百合奖”最佳编剧奖。2010年,编剧的电影《疯狂的玫瑰》获得“百合奖”优秀影片一等奖、优秀导演奖和优秀男演员奖。2014年,与龙平平、黄亚洲、张强联合编剧 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获得第十三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2015年1月,荣获2014国剧盛典“最佳电视剧” ,3月荣获上海电视剧制播年会“品质特别奖” ,9月荣获第八届首尔国际电视节评委会大奖 。2015年7月3日,编剧的电视剧《爸爸父亲爹》 在浙江卫视、贵州卫视,黄金档播出。 2015年,编剧的电视剧《胜算》(原名《间谍》)已于6月杀青,据报道该剧总投资超过1.5亿元,由“谍战教父”柳云龙和韩国性感女神韩彩英领衔主演,献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新华日报社总编辑、党委副书记周跃敏周跃敏坚持不懈地推动党报新闻改革。任新华日报社总编辑后,他提出“高度、贴近、开放”的办报理念,于2007年3月推出新华日新一轮改版,或者江苏省领导的高度肯定!
刘白羽:男,1916年出生,北京人。中共党员。1936年毕业于北平民国大学中文系。1941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延安文抗支部书记,重庆《新华日报》副刊编辑部主任,新华社总社军事记者,总政文化部副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及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国务院文化部副部长,总政文化部部长,人民文学杂志社主编,大军区副职。全国第一届政协代表,全国第一、二、三、五、六届人大代表,全国第七届政协委员,中共八大代表,国际笔会中国笔会中心副主席,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名誉副主席。1936年开始发表作品。[1]著有长篇小说《风风雨雨太平洋》,散文集《红玛瑙集》、《海天集》、《秋阳集》、《腊叶集》,短篇小说集《草原上》、《兰河上》、《五台山下》、《太阳》、《幸福》、《扬着灰尘的道路上》、《晨光集》,报告文学集《刘白羽东北通讯集》、《环行东北》,短篇小说《无敌三勇士》、《政治委员》,散文《长江三日》、《日出》等。电影文学剧本《中国人民的胜利》(已拍摄发行)获1950年斯大林文艺奖一等奖,散文《芳草集》获1989年中国作家协会优秀散文奖,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获1991年茅盾文学奖,长篇回忆录《心灵历程》获1995年优秀传记文学奖。[1]人物介绍刘白羽历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党支部书记、重庆《新华日报》副刊部主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记者、新华社总社军事特派记者、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作协副主席、作协书记处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顾问、《人民文学》主编等职。刘白羽是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党代会代表,第一、二、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一届代表、七届委员。半个多世纪来,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以及新中国的建立。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始终不渝地坚持文艺的工农兵方向,进而为社会主义、为人民写作。
现任总编:周跃敏,男,1958年7月生,江苏省苏州市人,高级编辑。1982年2月从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进入新华日报社工作,先后任新华日报体育记者,扬子晚报文体部副主任、第一新闻部主任、经济新闻部主任,扬子晚报编委兼经济新闻部主任,扬子晚报副总编辑,新华日报社副总编辑。2006年6月,任新华日报社总编辑、党委副书记。原总编:周正荣同志:1995年7月—2006年6月任总编辑1997年7月—2006年6月任党委书记2001年8月—2006年6月任董事长2006年6月13日卸任。2002年12月,新华日报在整合原有版面的基础上,由10—12版增加到16个版 。这是自1995年以来的第三次改版。这是新华日报自1995年以来第三次改版。
1938年1月11日,在汉口正式创刊出版发行《新华日报》,同时在广州设立分馆,同年10月分别在25日、21日从汉口和广州迁入重庆和桂林。 该报系中共中央长江局的机关报,报社社长潘梓年。总编辑华岗,经理徐迈进。发刊词宣称:“本报愿将自己变成一切愿意抗日的党派、团体、个人的喉舌”。17日,报社营业部曾被国民党暴徒捣毁。10月25日,武汉失守后,报社迁重庆继续出版,这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唯一机关报。《新华日报》陆续在山西、重庆、广州、西安等地设立分馆,在黄陂、宜昌、郑州、洛阳、许昌、南昌、潼关等地设立代销处。在武汉期间,该报隶属中共中央长江局领导,董必武主管。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后,该报有步骤地纠正了某些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宣传。迁至重庆后,报社隶属于中共中央南方局,由周恩来兼任董事长,南方局副书记董必武等直接领导,具体负责人先后为潘梓年、华岗、吴克坚、章汉夫和夏衍。1938年8月1日迁至汉口府东五路(现前进五路)150号办公(新华日报社旧址位于汉口民意一路大陆里4-9号)。当时报社领导机构为董事会,由陈绍禹(王明)、秦邦宪(博古)、吴玉章、董必武、何凯丰、邓颖超6人组成,陈绍禹为董事长;潘梓年任社长,华岗任总编辑,熊瑾玎任总经理。 1938年10月25日,武汉沦陷,《新华日报》在武汉出版最后一期。同日,同一期号、不同内容的《新华日报》在重庆出版。历任总编辑有华岗(华西园)、吴克坚、章汉夫等。1938年12月19日,《新华日报》华北分馆宣告成立,何云任分馆管理委员会主任(社长)兼总编辑。21日,何云在《新华日报》华北版发刊词中明确指出:“《新华日报》华北分馆任务有三:一是立足华北,坚持敌后抗战,鼓励、推动全国团结抗战及进步;二是创造、巩固和扩大华北抗日根据地;三是团结华北文化战士,开展敌后文化运动与敌苦斗到底。”这是全国各大报在敌后发行地方版的创举,在中国新闻史上具有非凡意义。1939年元旦,《新华日报》华北版创刊号终于在战火中诞生了。当彻夜未眠守在印刷房中的何云看到第一张报纸印出来时,激动不已,十分欣慰。他决心用自己的全部心血乃至生命来哺育它,使它茁壮成长,成为华北地区强有力的新闻舆论阵地。 1939年元旦,《新华日报》华北版在山西沁县创刊,为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报。1940年1月6日,因社论被国民党当局强令删去﹐《新华日报》被迫“开天窗” 。天窗中共重庆《新华日报》社论栏第一次打开“天窗”。此前,国民政府先后颁布了《修正新闻检查标准》、《修正战时新闻禁载标准》、《战时新闻违惩罚办法》等法令,规定所有报纸于出版付印前,其内容都必须经新闻检查机关审查、通过。是日,《新华日报》原拟刊登社论《论冬季出击的胜利》,但稿件在送审时被以“系军事论文”为借口扣留;《新华日报》决定改登另一篇社论《起来,扑灭汉奸!》。然而,这篇社论又未通过审查。为了抵制国民党当局的刁难,《新华日报》毅然采用开“天窗”的斗争手段以示抗议。今日的《新华日报》在原社论的位置仅刊印了八个大字:“抗日第一!胜利第一!”旁注两行小字,对“开天窗”缘由予以说明:“本日两次社论:一、论冬季出击的胜利(代论);二、起来,扑灭汉奸!均奉令免登尚望读者原谅是幸!”周恩来题诗1941年1月18日,《新华日报》登载周恩来的题诗:“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诗上首赫然入目地写着另九个狂草大字:“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17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言人在重庆就“皖南事变”发表谈话,宣称:此次事件,完全为整顿军纪,惩处叛变。周恩来得知上述消息后,恕斥何应钦:“你们的行动,使亲者痛,仇者快。你们做了日寇想做而做不到的事。你何应钦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当晚,周指示新华日报社拒刊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通令”和“发言人谈话”,坚持照常出报,并部署了应付各种可能情况的对策。当日清晨,载有周恩来题词的《新华日报》到达读者手中,并出现在重庆大街小巷的阅报墙上。报纸销量从平时的1000份猛增到5000份。1943年10月1日,改为太行版,系中共中央太行分局机关报。1945年9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决定在上海设总馆,在南京、重庆设分馆。其中,重庆分馆改为四川省委机关报。后因国民党当局阻挠,上海﹑南京两版的出版计划未能实现。重庆分版先后由傅钟、张友渔任社长,熊复任总编辑,于刚任经理。抗日战争时期﹐还出版过《新华日报》华北版﹐为中共北方局机关报﹔后改为太行版﹐为中共太行分局机关报。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出版过《新华日报》华中版﹐为中共华中分局机关报。1945年12月9日,《新华日报》在江苏淮阴创办,为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机关报。
新华日报社总编辑、党委副书记周跃敏周跃敏坚持不懈地推动党报新闻改革。任新华日报社总编辑后,他提出“高度、贴近、开放”的办报理念,于2007年3月推出新华日新一轮改版,或者江苏省领导的高度肯定!
1938年1月11日,在汉口正式创刊出版发行《新华日报》,同时在广州设立分馆,同年10月分别在25日、21日从汉口和广州迁入重庆和桂林。 该报系中共中央长江局的机关报,报社社长潘梓年。总编辑华岗,经理徐迈进。发刊词宣称:“本报愿将自己变成一切愿意抗日的党派、团体、个人的喉舌”。17日,报社营业部曾被国民党暴徒捣毁。10月25日,武汉失守后,报社迁重庆继续出版,这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唯一机关报。《新华日报》陆续在山西、重庆、广州、西安等地设立分馆,在黄陂、宜昌、郑州、洛阳、许昌、南昌、潼关等地设立代销处。在武汉期间,该报隶属中共中央长江局领导,董必武主管。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后,该报有步骤地纠正了某些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宣传。迁至重庆后,报社隶属于中共中央南方局,由周恩来兼任董事长,南方局副书记董必武等直接领导,具体负责人先后为潘梓年、华岗、吴克坚、章汉夫和夏衍。1938年8月1日迁至汉口府东五路(现前进五路)150号办公(新华日报社旧址位于汉口民意一路大陆里4-9号)。当时报社领导机构为董事会,由陈绍禹(王明)、秦邦宪(博古)、吴玉章、董必武、何凯丰、邓颖超6人组成,陈绍禹为董事长;潘梓年任社长,华岗任总编辑,熊瑾玎任总经理。 1938年10月25日,武汉沦陷,《新华日报》在武汉出版最后一期。同日,同一期号、不同内容的《新华日报》在重庆出版。历任总编辑有华岗(华西园)、吴克坚、章汉夫等。1938年12月19日,《新华日报》华北分馆宣告成立,何云任分馆管理委员会主任(社长)兼总编辑。21日,何云在《新华日报》华北版发刊词中明确指出:“《新华日报》华北分馆任务有三:一是立足华北,坚持敌后抗战,鼓励、推动全国团结抗战及进步;二是创造、巩固和扩大华北抗日根据地;三是团结华北文化战士,开展敌后文化运动与敌苦斗到底。”这是全国各大报在敌后发行地方版的创举,在中国新闻史上具有非凡意义。1939年元旦,《新华日报》华北版创刊号终于在战火中诞生了。当彻夜未眠守在印刷房中的何云看到第一张报纸印出来时,激动不已,十分欣慰。他决心用自己的全部心血乃至生命来哺育它,使它茁壮成长,成为华北地区强有力的新闻舆论阵地。 1939年元旦,《新华日报》华北版在山西沁县创刊,为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报。1940年1月6日,因社论被国民党当局强令删去﹐《新华日报》被迫“开天窗” 。天窗中共重庆《新华日报》社论栏第一次打开“天窗”。此前,国民政府先后颁布了《修正新闻检查标准》、《修正战时新闻禁载标准》、《战时新闻违惩罚办法》等法令,规定所有报纸于出版付印前,其内容都必须经新闻检查机关审查、通过。是日,《新华日报》原拟刊登社论《论冬季出击的胜利》,但稿件在送审时被以“系军事论文”为借口扣留;《新华日报》决定改登另一篇社论《起来,扑灭汉奸!》。然而,这篇社论又未通过审查。为了抵制国民党当局的刁难,《新华日报》毅然采用开“天窗”的斗争手段以示抗议。今日的《新华日报》在原社论的位置仅刊印了八个大字:“抗日第一!胜利第一!”旁注两行小字,对“开天窗”缘由予以说明:“本日两次社论:一、论冬季出击的胜利(代论);二、起来,扑灭汉奸!均奉令免登尚望读者原谅是幸!”周恩来题诗1941年1月18日,《新华日报》登载周恩来的题诗:“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诗上首赫然入目地写着另九个狂草大字:“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17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言人在重庆就“皖南事变”发表谈话,宣称:此次事件,完全为整顿军纪,惩处叛变。周恩来得知上述消息后,恕斥何应钦:“你们的行动,使亲者痛,仇者快。你们做了日寇想做而做不到的事。你何应钦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当晚,周指示新华日报社拒刊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通令”和“发言人谈话”,坚持照常出报,并部署了应付各种可能情况的对策。当日清晨,载有周恩来题词的《新华日报》到达读者手中,并出现在重庆大街小巷的阅报墙上。报纸销量从平时的1000份猛增到5000份。1943年10月1日,改为太行版,系中共中央太行分局机关报。1945年9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决定在上海设总馆,在南京、重庆设分馆。其中,重庆分馆改为四川省委机关报。后因国民党当局阻挠,上海﹑南京两版的出版计划未能实现。重庆分版先后由傅钟、张友渔任社长,熊复任总编辑,于刚任经理。抗日战争时期﹐还出版过《新华日报》华北版﹐为中共北方局机关报﹔后改为太行版﹐为中共太行分局机关报。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出版过《新华日报》华中版﹐为中共华中分局机关报。1945年12月9日,《新华日报》在江苏淮阴创办,为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机关报。
现任总编:周跃敏,男,1958年7月生,江苏省苏州市人,高级编辑。1982年2月从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进入新华日报社工作,先后任新华日报体育记者,扬子晚报文体部副主任、第一新闻部主任、经济新闻部主任,扬子晚报编委兼经济新闻部主任,扬子晚报副总编辑,新华日报社副总编辑。2006年6月,任新华日报社总编辑、党委副书记。原总编:周正荣同志:1995年7月—2006年6月任总编辑1997年7月—2006年6月任党委书记2001年8月—2006年6月任董事长2006年6月13日卸任。2002年12月,新华日报在整合原有版面的基础上,由10—12版增加到16个版 。这是自1995年以来的第三次改版。这是新华日报自1995年以来第三次改版。
新华日报总编辑:周跃敏
山东邹平人。中共党员。196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历任前马列主义研究院文艺组业务干部,《光明日报》编辑部编辑、总编室副主任,中宣部文艺局副局长,中国文联驻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研究员。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副组长。1958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专著《毛泽东文艺思想新论》(合作),评论集《文艺方法与观念新探》(合作)、《艺术·现代意识与它的参照系》、《繁荣与选择》等。论文《时代的脉搏与道德的思考》获1984年《光明日报》优秀理论文章二等奖。
熊育群,男,1962年端午节出生于湖南汨罗。1983年同济大学建筑工程系毕业,分配到湖南省建筑设计院从事建筑设计,任工程师;1989年调中国老区报工作,任编辑部主任;1992年调湖南省新闻出版局,任湖南省新闻图片社副社长、图片新闻报总编辑;1994年调羊城晚报工作,任文艺部副主任,高级编辑。2008年3月调广东省作家协会任广东文学院副院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1984年处女诗作在《绿风》诗刊发表。在《诗刊》、《上海文学》、《萌芽》、《人民日报》、《星星》、《绿风》、《诗歌报》、《中国青年报》等报刊发表诗歌300余首,诗作被《第三代诗人探索诗选》、《青春诗历》、《当代青年诗人自荐代表作选》、《2004中国诗歌年选》、《2005中国诗歌年选》、《2006中国诗歌年选》、《2007中国诗歌年选》、《同济百年诗选》等近20部选集收录。1991年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诗集《三只眼睛》。1987年开始散文创作,1987年7月17日在《绿衣使者》报首次发表散文《灰滩河》。随后相继在《人民文学》、《收获》、《十月》、《新华文摘》、《读者》、《花城》、《钟山》、《解放军文艺》、《散文》、《青年文学》、《散文选刊》、《随笔》、《中华文学选刊》、《散文海外版》等刊物发表散文一百余篇。《中华文学选刊》2005年选发个人专集,并配评论。《青年文学》2007年第7期发表个人专辑。2006年第6期《南方文坛》发表陈剑晖教授关于熊育群散文创作的长篇评论文章《生命性灵中的湘楚浪漫》。《文艺争鸣》2008年第4期新世纪文学研究[新世纪“新生代”文学写作评论大展(散文卷)]推出新世纪重要散文作家代表人物,专论《熊育群散文的审美世界》排于第一。教育部211重点工程《中国散文通史》(当代卷)作为上世纪九十年代散文代表作家,辟有评介熊育群散文创作成就专节。1998年去西藏,创作了两部长篇散文作品《西藏的感动》和《走不完的西藏》。1999年9月出版后,两次进入畅销书排行榜。现出版的散文著作有《西藏的感动》(湖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9月)、《走不完的西藏》(湖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9月)、《随花而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灵地西藏》(时事出版社,2000年8月)、《罗马的时光游戏》(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7月)、《探险西藏》(摄影散文集,广东旅游出版社,2001年6月)、《春天的十二条河流》(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雪域神灵》(花城出版社,2007年8月)、《怒江 澜沧江,给我一双目光》(花城出版社,2008年4月)。即将出版的还有《路上的祖先》(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熊育群的第一篇中篇小说《无巢》2007年《十月》第一期发表,《小说选刊》头条转载并配发创作谈。独创新闻小说体,引起文坛极大反响。《小说选刊》将《无巢》作为刊物2008年征订广告文字在全国宣传。中国作协《小说选刊》选编的《2007中国年度中篇小说》将《无巢》头条选入,并将文章段落印于封面;人民文学出版社选编的《21世纪年度小说2007中篇小说》选入。理论上,熊育群以对话形式,在羊城晚报开辟“文艺现场”版推出近二十个名家对话专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结集成《一直在奔跑——艺术大师对话》于2003年10月出版。2007年1月,光明日报出版社以《把你点燃》书名再版,2008年1月重印。
崔跃松,安徽省演讲学会执行会长,安徽省委讲师团高端宣讲专家、知名报告专家。
崔跃松曾踏遍全国100多座城市,为全国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观众做了1000多场有关爱的主题报告。直接听众超30万人,通过光盘、网络、书籍等途径收听观看的间接观众更是不计其数;上至国务院机关,下到村民小组都有崔跃松的听众。
崔跃松的特点:
崔跃松通过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他逐渐开辟了智库的另一个应用平台,用自己独特的语言传播方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党和政府做好鼓与呼的工作,为社会文明进步与发展建言献策,为中国文化建设添砖加瓦,擂鼓助威。
在他的影响下,徐州一位读者因为读过他的书,写下20多页纸的长信,专程赶到合肥登门拜访他。许许多这种情景,这种经历,这种思想的碰撞,精神的交流,已然成为安徽乃至全国社科界的一股清流。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崔跃松
钱金涛,男,现任重庆市教科院中学语文教研员,高级教师,教育部语文课标教材鄂教版副主编、全国当代语文教育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中语会副秘书长、西南大学文学院语文教育研究所兼职研究员。 曾在《语文通讯》《语文学习》等刊物发表文章30余篇,并在北京、浙江、兰州、广州、云南、贵州、江苏、重庆等地做过100多场讲座,引起极大震动。钱金涛的讲座注重生动与形象兼具,注重案例印证和旁征博引相援,所讲内容尤其注重能给教学一线提供可操作性,深受好评。常开讲座有:1.通识教育类——《点燃从教的酒精灯》《课堂高速路》《征服学生的魅力》《让课堂沸腾起来》《亲在课堂》《班主任的葵花宝典》等;2.语文综合类——《我不能躺着看见神》《为语文而来》《语文教师,智慧的庄稼汉》《教学语文智慧,智慧教学语文》《课堂理想》。3.语文专项类——《带着匕首去见学生》《语文慧根的培养》《阅读与“立竿见影”》《以清醒的写作姿态拥抱立竿见影》《语文考试的硬度与长度》《作文,从天堂垂下的绳子》《语棱与作文》《语阵与作文》《文采的根与苗》《作文的大法与小法》等。
1985年12月从河海大学调入扬子晚报工作,历任扬子晚报新闻一部副主任、科教卫部主任、编委、副总编辑。 2006年6月任新华日报社党委委员、扬子晚报总编辑。2013年12月任新华日报社总编辑、党委副书记。
现任总编:周跃敏,男,1958年7月生,江苏省苏州市人,高级编辑。1982年2月从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进入新华日报社工作,先后任新华日报体育记者,扬子晚报文体部副主任、第一新闻部主任、经济新闻部主任,扬子晚报编委兼经济新闻部主任,扬子晚报副总编辑,新华日报社副总编辑。2006年6月,任新华日报社总编辑、党委副书记。原总编:周正荣同志:1995年7月—2006年6月任总编辑1997年7月—2006年6月任党委书记2001年8月—2006年6月任董事长2006年6月13日卸任。2002年12月,新华日报在整合原有版面的基础上,由10—12版增加到16个版 。这是自1995年以来的第三次改版。这是新华日报自1995年以来第三次改版。
《新华日报》最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1938年1月11日-1947年2月28日)是中国共产党的大型机关报,它是由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河北涉县一二九师司令部亲自创办的、中国共产党第一张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并一直持续至1947年2月28日。《新华日报》于1949年4月在南京复刊,1952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江苏省委机关报。2001年9月28日,经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省委、省政府研究,以新华日报为主报的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正式组建。《新华日报》由中国共产党江苏省委员会主办,新华日报社现为中共江苏省委直属事业单位。1938年1月11日,中共中央长江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在汉口创刊。潘子年任社长,华岗任总编辑,章汉夫任副总编辑,熊瑾玎任总经理。1938年10月25日,武汉失守后报社迁往重庆继续出版。1947年2月18日被国民党查封,共存在9年多。1939年1月1日,《新华日报》华北版在山西沁县创办。1945年12月9日,《新华日报》在江苏淮阴创办,为中共中央华中局机关报。1948年1月1日,《新华日报》华中版发行,为中共中央华中工委机关报。1949年12月10日,《新华日报》在重庆出版,为中共中央西南局机关报。1949年4月30日在南京创办,为中共南京市委机关报。1952年11月1日改为中共江苏省委机关报,一直发行。2012年元月1日起,《新华日报》专门开辟通往北京的绿色通道,北京京西宾馆、江苏饭店、南京大饭店等首都重要窗口单位的读者,都可以看到当天新鲜出版的《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