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铜绿假单胞菌研究论文

铜绿假单胞菌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铜绿假单胞菌研究论文

据相关报道,鼠李糖脂是被F.G.Jarvis和M.J.Johnson于1947年第一次发现、分离和描述的。1949年,他们的论文“A glycolipide produced by Pseudomonas aeruginosa《一种由铜绿假单胞菌制成的糖脂》”在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美国化学学会)杂志上发表。从此鼠李糖脂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此后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人们主要的研究集中在有关细菌化学结构、细胞壁、构成细菌脂肪的交互作用上,并没有太多研究是集中在鼠李糖脂上的。1970年,Norman Shaw对已知资源做了总结,建立了细菌糖脂结构,70年代人们对鼠李糖脂在制药方面做了更多的研究,同时对鼠李糖脂的生产和产生它们的细菌等也做了更多研究。1990年代,针对铜绿假单胞菌和鼠李糖脂的大部分工作,由Goran Piljac博士(医学博士,兽医)和他妻子Visnja Piljac博士领导的小组,及南斯拉夫生物学院完成。南斯拉夫政府通过国家石油公司INA寻找一种物质以清理可能在原始达尔马西亚海滩上发生的石油泄漏。工作人员去往世界各地获得细菌和其他菌株的样本以作研究。其中一个受测试的细菌就是铜绿假单胞菌。这个细菌显示出一些能够清理油污的迹象,测试同时偶然发现的结果表明,该菌对于处理牛皮癣和其他皮肤状况也有效。自1990年起,基于Piljacs的工作,研究人员在鼠李糖脂医学应用中有了巨大的进展,取得了成功,获得了几项专利。克罗地亚的临床经验证明,该菌及代谢产物对于牛皮癣、烧伤处理留下的慢性伤口的局部处理,有持久和显著的疗效。在克罗地亚的研究也对牛皮癣患者做了后续检查,发现首次治疗后7年,疾病消失不见了。这项技术目前被Paradigm Biomedical,Inc.拥有。

网上很多题目,都不是原创,最好别用。之前也是网上down的一篇,老师直接说不行。还是后来学长给的雅文网,写的《大肠杆菌检验方法的探究与分析》,十分专业。看下参考文献吧 [1] 毕玲玲1,孙成春2,公衍文3,张欣悦1,安小通1. 黏液型和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布和耐药表型分析[J].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2] 熊燕,张虹,陈炎添,容永璋. 社区和医院获得性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感染途径调查[J]. 检验医学. 2014(10) [3] 于霞,尚媛媛,赵立平,董玲玲,马异峰,王晓波,黄海荣. 分子杂交法快速鉴定结核分枝杆菌和非结核分枝杆菌的初步评价[J]. 检验医学. 2014(10) [4] 张景皓,王家路,赵虎. 新疆汉族与维吾尔族HBV耐药变异类型与基因型研究[J]. 检验医学. 2014(10) [5] 张津萍,尤永燕,沙仲,张瑞丽,王千秋. FQ-PCR与血清型特异性抗体法检测HSV-2的临床意义[J]. 检验医学. 2014(10) [6] 赵付菊,赵虎. 染色体介导AmpC β-内酰胺酶表达的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J]. 检验医学. 2014(10) [7] 乔昀,赵英妹,仲俊,张珏,龚捷文. 实时荧光定量PCR在快速检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中的评价与应用[J]. 检验医学. 2014(07) [8] 刘锦燕,倪培华,史册,魏冰,项明洁. 白念珠菌14-α脱甲基酶K143Q氨基酸置换与氟康唑耐药形成的相关性研究[J]. 检验医学. 2014(07) [9] 张勇,刘爱胜,文艳. 75株碳青霉烯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ERIC-PCR菌种分型及其主要耐药机制研究[J]. 检验医学. 2014(07) [10] 胡海燕,裘先前,许照美. 1株与福氏志贺菌Y变种交叉凝集的摩根摩根菌鉴定结果[J]. 浙江预防医学. 2014(10)

我给你一些思路.

假单胞菌研究论文

根本就是无解的项目,实验室里搞搞就算了,放在大田里搞,变化因因素太多了,除非农药百分百降解矿化了,这可能吗?否则代谢不完全的中间体是否有志毒还说不定,还要做急性和遗传的毒理试验,总之,不好搞,说能搞,都是怱悠

1. 肖明, 张楚瑜. (2000)生物信息学Blocks和Motifs方法在病毒研究中的应用. 武汉大学学报.2. Xiao, M., Zhi, Z. Z. & Zhang, C. Y. (2001). Qualitative, quantitative and structural analysis of non-coding regions of 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 genome.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3.Xiao, M., Zhang, C. Y., Pan, Z. S., Wu, H. X. & Guo, J. Q. (2002). 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 NS5B-GFP fusion possesses an 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 activity. Archives of Virology。4. Xiao, M., Zhi, Z. Z., Jueping, L. & Zhang, C. Y. (2002). Prediction of recognition sites of 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 genomic replication with information analysis. Molecular Biology 36, 34-43.5. Xiao, M., Zhi, Z. Z., Jueping, L., & Zhang, C. Y. (2002). A new method based on entropy theory for genomic sequence analysis. Acta Biotheortica, 50, 155-1656. Xiao, M., Wang, Y., Chen, J. & Li, B. (2003). Characterization of 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 activity of CSFV NS5B proteins expressed in Escherichia coli. Virus Genes 7, 67-74.7. Xiao, M., Chen, J. & Li, B. (2003). 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 activity of 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 NS5B protein expressed in natural host cells. Acta Virologica 47, 17-268. Xiao, M., Gao, J., Wang, W., Wang, Y., Chen, J., Chen, J. & Li, B. (2004). Specific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 NS5B protein and the viral genome. European Journal of Biochemistry 271, 3888–3896.9. Xiao, M., Gao, J., Wang, Y., Wang, X., Lu, W., Zhen, Y., Chen, J. & Li, B. (2004). Influence of a 12-nt insertion present in the 3'untranslated region of 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 HCLV strain genome on RNA synthesis. Virus research 102, 191–198.10. Xiao, M., Lu, W., Chen, J., Wang, Y., Zhen, Y., Chen, J. & Li, B. (2004). The necessary site for initiation of RNA synthesis in 3’noncoding region of 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 genome. Molecular Biology 38, 343-351.11. Xiao, M., Li, H., Wang, Y., Wang, X., Wang, W., Peng, J., Chen, J. & Li, B. (2006).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N-terminal domain of 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 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 Journal of General Virology 87, 347-356.12. Nie M, Bao K, Xiao M, Chen J M, Luo J L, Zhang W Q, Chen J K, Li B. 2006 Differentiation of Fusarium spp. by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FT-IR) spectroscopy. Annals of Microbiology, 56, 399-40113. Nie M, Luo J L, Xiao M, Chen J M, Bao K, Zhang W Q, Chen J K, Li B. 2007, Struc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Fusarium Strains Investigated by FT-IR Spectroscopy. Biochemistry (Moscow), 72, 61-67.14. Luo J.,Bao K., Nie M, Zhang W Q, Xiao M., Li B. 2007. Cladistic and phenetic analysis of relationships among Fusarium spp. in Dongtan wetland by morphology and isozymes. Biochemical Systematics and Ecology 35, 410-420.15. Wang, Y., Xiao, M., Chen, Jun., Zhang, W., Luo, J., Bao, K., Nie, M., Chen, J. Li, Bo. (2007). Mutational analysis of the GDD sequence motif of 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 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s. Virus Genes 34, 63–65.16. Luo, M., Jiang, L., Huang, Y., Xiao, M., Li, B. & Zou, G. (2004). Effects of Citral on Aspergillus flavus Spores by Quasi-elastic Light Scattering and Multiplex Microanalysis Techniques. 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 36, 277-283.17. Jin, L.,Gu, Y., Xiao, M., Chen, J.& Li, Bo. (2004). The history of Solidago canadensis invas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ts mycorrhizal associations in newly-reclaimed land. Functional Plant Biology 31, 979-986.18. 肖明.( 2003).生物信息学及其在病毒研究中的应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32:96-10219. 曾雅梅,肖明,张楚瑜. (2003). NS3蛋白在黄病毒科病毒生命活动中的作用.中国病毒学,18: 508-51220. 陆文蔚, 肖明. (2003). 细菌产生的抗菌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增刊,105-110.21.王晓辉,姜安玺, 肖明. (2003). 甲硫醚优势降解菌株的筛选和脱臭性能的初步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增刊,130-134.22.王伟, 肖明. (2005). 假单胞菌嗜铁素介导的铁摄取. 生物学杂志. 22,11-1523. 曾雅梅,陆文蔚,肖明 (2005).SARS冠状病毒复制酶起始结合位点的预测.上海师范大学学报,34,66-71.24.李怀波, 任占沛, 肖明. (2005). 拮抗油菜菌核病病原菌的荧光假单胞菌的分离和筛选. 中国农学通报.21,334-33725.聂明, 周传云,肖明. (2005).保健蒲公英核奶的研制. 食品开发与研制, 26,144-147.26. 聂明,张伟琼,彭珺,魏新林,肖明. (2005).钝顶螺旋藻表面微观形貌的原子力显微镜研究. 生物技术, 15 (6),57-59.27. 王伟,彭珺,张琳,肖明. (2006) 荧光假单胞菌株SE-6产铁载体的发酵条件.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35,24-27.28.包衍,罗江兰,张伟琼,聂明,肖明. (2006) 互花米草根际镰刀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测定.杂草科学, 2, 6-9.29. 张舒蕾, 肖明. (2006) 从基因组3’非编码区看黄病毒科各成员的进化关系 生物学通报, 41,10-12

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治疗研究论文

你好!根据您的描述,建议每晚用红河洗液清洗外阴部阴道放达克宁栓治疗。建议坚持治疗,缓解症状就停药,勤换内裤开水烫洗,保持局部卫生清洁干燥,注意局部透气避免潮湿,祝早日康复!

治疗啊,用保妇康栓和苦参洗液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是由假丝酵母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的外阴阴道炎,以前称外阴阴道念珠菌病。75%的女性一生中至少患过1次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40%~45%妇女经历过2次或2次以上发病。约20%正常健康育龄妇女阴道内有白色假丝酵母菌寄生,因量少不发病。假丝酵母菌分布广泛,正常人带菌以口腔最高,约80%;其次是肠道,约50%;阴道20%~30%;皮肤2%;咽部1%~4%。传播途径有三种:内源性传染,寄生于口腔、肠道、阴道3个部位的假丝酵母菌可相互传来;性传播;通过接触感染的衣物间接传染。正常情况下,白色假丝酵母菌和机体处于共生状态,不发病。当诱发因素破环了这种平衡状态时,白色假丝酵母菌由酵母相转化为菌丝相,在阴道内大量防治,引起皮肤和黏膜的假丝酵母菌病。本病的诱发因素有:妊娠、糖尿病、外源性药物(雌激素、口服避孕药、皮质激素、免疫抑制药)、紧身衣裤和肥胖;长期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状态、阴道冲洗或阴道内用药过度治疗。临床表现主要症状为外阴瘙痒、灼痛,严重时坐卧不安,异常痛苦。常伴有尿急、尿痛和尿频。尿痛是因排尿时尿液刺激水肿的外阴和前庭导致。急性期白带增多,呈白色黏稠凝乳块或豆渣样。阴道分泌物由阴道脱落上皮细胞和菌丝体、酵母菌和假菌丝组成。假丝酵母菌感染一般发生在排卵周期的晚黄体期,即月经前的1周内。妇科检查:可见外阴潮红,外阴阴道和宫颈阴道部充血水肿、急性期见大量白色豆渣样物覆盖下的阴道黏膜糜烂和浅表溃疡。外阴皮肤呈屑状或湿疹样,裂伤和破溃处常见抓痕。实验室检查镜下在阴道脱落细胞之间可见到病原体。VVC症状的严重程度取决于感染菌属和菌株,以及机体的易感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中的酵母菌不会沿着宫颈管上升而引起酵母菌移行相关的并发症,但假丝母菌感染易发生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的混合感染。根据发生频率、临床表现、酵母菌种类、宿主情况,VVC可分为单纯性、复杂性两类。其中10%~20%为复杂性VVC。VVC的临床表现按VVC的评分标准分为:轻、中、重度。<7分为轻、中度;≥7分为重度。诊断和鉴别诊断根据病史、诱发因素、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容易诊断。有症状或体征的女性,在阴道分泌物中找到假丝酵母菌的芽孢或假菌丝即可确诊。采用10%KOH或生理盐水悬滴玻片显微镜下检查法在有症状者中阳性检出率为70%~80%。还可采用革兰染色涂片法。如有症状而多次镜检阴性可采用真菌培养法来确诊,同时行药物敏感试验。微生物培养出假丝酵母菌但无症状者不是治疗的指征,因为有10%~20%的女性阴道中有假丝酵母菌和其他菌丝的定植。FDA不推荐进行假丝酵母菌的PCR检测。真菌培养是诊断的金标准。pH测定有重要意义,可鉴别单纯或混合感染。若pH<4.5,可能为单纯假丝酵母菌感染;若pH>4.5,可能存在混合感染,尤其是合并细菌性阴道病的混合感染。阴道pH未恢复到正常的妇女(pH=4),则VVC易复发。治疗对于单纯性VCC:短程局部用药(单次用药或连用1~3天)对治疗单纯性VVC有效。唑类药物的疗效高于制霉素类。80%~90%的患者用唑类药物治疗后可缓解症状并且真菌培养转为阴性。推荐治疗方案:非处方阴道内局部用药:1%的克霉唑乳膏5g,每日1次,置于阴道内,连用7~14d;2%的克霉唑乳膏5g,每日1次,置于阴道内,连用3d;2%的咪康唑乳膏5g,每日1次,置于阴道内,连用7d;4%的咪康唑乳膏5g,每日1次,置于阴道内,连用3d;咪康唑阴道栓100mg,每日1次,连用7d;咪康唑阴道栓200mg,每日1次,连用3d;咪康唑阴道栓1200mg,单次用药;6.5%的噻康唑软膏5g,置于阴道内,单次用药。处方阴道内局部用药:2%的布康唑乳膏5g(单剂量生物黏附产品),置于阴道内,单次用药;0.4%的特康唑乳膏5g,每日1次,置于于阴道内,连用7d;0.8%的特康唑乳膏5g,每日1次,置于阴道内,连用3d特康唑阴道栓80mg,每日1次,连用3d;全身用药:氟康唑150mg,顿服。复杂性VVC治疗方案参见原文。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是妇科的常见病,同时又易复发,美国健康妇女中假丝酵母菌外阴阴道炎的发生率为5%,我国发生率为5%~10%.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虽远较单纯性少见,但因其经常发作,又久治不愈,对妇女身心健康有很大影响.部分复发病例有诱发因素,但大部分患者复发机制不明.目前治疗单纯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以局部用药为主,治疗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以全身用药为主

叶绿体细胞团队发表最新研究论文

您好,The Plant Cell是一本权威性的期刊,它发表有关植物细胞生物学的研究论文。它每月出版一次,每月发表大约20篇论文,涵盖了植物细胞生物学的各个方面,包括植物细胞增殖、发育、分化、细胞器、细胞壁、植物激素、植物病毒、植物细菌、植物病原体和植物-微生物关系等。The Plant Cell的文章质量很高,其编辑和审稿流程也很规范,从而保证了发表的文章质量。The Plant Cell的文章也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认可,被许多国际知名期刊引用,因此The Plant Cell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期刊。

主要研究了剪接体和RNA剪接的分子机理。白蕊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捕获全部类型剪接体团队的核心人员,她曾凭借自己的学习和研究发了6篇Science,还有3篇Cell,含金量满满的顶刊论文真令人佩服。

The Plant Cell植物学术很高,是世界植物学领域最顶级期刊,相关研究工作会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青年人才计划等的支持。

亲你好,海洋学领域国际知名期刊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在线发表了由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张召儒副教授、周朦教授与合作者的研究论文“ Spatial Variations of Phytoplankton Biomass Controlled by River Plume Dynamics Over the Lower Changjiang Estuary and Adjacent Shelf Based on High-Resolution Observations ”。文章提出包含冲淡水锋面动力过程在内的一系列中小尺度过程是调控长江口及邻近陆架海域浮游植物量变化和藻华爆发的关键机制,为我们重新审视河口近海生态系统动力学提供了新的视角与启示。文章在线发表后浏览量已达595次。文章发表于 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 ,该期刊2019年影响因子为3.661。动力过程是调控河口和近海区域浮游植物量时空变化的重要因素。以往研究多是基于大面站调查结果,强调浊度和光限制的变化、地形诱导的上升流和黑潮次表层水入侵等中-大尺度过程对长江口附近海域浮游植物量和藻华发生的主导作用。本研究于2017年7月首次在长江口海域利用集成多传感器的拖曳式走航观测系统Acrobat(图1),获取了从河口到陆架海域的物理及生态要素的高时空分辨率观测断面(图2),在此基础上揭示了中-小尺度上的冲淡水锋面过程对长江口海域藻华爆发的控制作用,其中的关键因素包括锋面对物质的辐聚效应、真光层深度的变化及冲淡水扩散状态变化对浮游植物停留时间的延长等。该航次由张召儒副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周朦教授参与航次并担任技术指导,航次参与人员还包括上海交通大学钟贻森老师、高咏卉副教授及周朦教授团队成员,华东师范大学吴莹教授及其团队成员,同济大学许惠平教授团队。图1. 项目团队于2017年7月在长江口邻近海域开展的海上调查航次,该航次综合利用了近海拖曳式走航观测系统Acrobat、表层水走航系统、漂流浮标、站位采样等多种观测方式。图2. 长江口南槽至陆架海域断面水文、层结频率、有色溶解有机物、浊度、光合有效辐射、叶绿素浓度、营养盐和表层溶解氧等参数的高时空分辨率分布特征。文章指出,长江口邻近海域的浮游植物量空间变化受多重尺度动力过程的影响,其中冲淡水锋面过程对藻华的爆发起到决定性作用。初级生产力的出现起源于长江冲淡水主锋面所致的垂向层结及其对泥沙悬浮的抑制和对光照条件的改善,营养盐最大水平梯度发生在该区域,但其浓度的迅速下降主要由淡水和海水的混合所致。长江口藻华发生于冲淡水主锋面的露头位置(称之为表锋面),漂流浮标结果(图3)显示该位置存在显著的物质辐聚效应,是导致浮游植物汇聚和藻华发生的重要因素;同时,辐聚导致下降流的产生,进一步增加了真光层的深度;此外,锋面外海一侧存在波动信号,伴随了冲淡水运动由超临界状态向亚临界状态的转变,增加了冲淡水及其携带的浮游植物在表锋面附近的停留时间,为藻华的发生进一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图4)。图3. 航次中在长江口北港外侧释放的5个表层漂流浮标在124°E以西的漂流轨迹与速度。图(A)和(C)揭示了冲淡水表锋面附近流动状态的改变及其物质辐聚效应。图4. 多重尺度物理过程对长江口邻近海域浮游植物量及相关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调控作用与机理。本文第一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长聘教轨副教授张召儒,通讯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周朦教授和张召儒副教授,合作者还包括上海交通大学钟贻森老师、高咏卉副教授、张瑞峰副研究员、Walker Smith教授,以及华东师范大学的张国森和江山博士。该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长江口冲淡水的对流、扩散和物质转换综合过程”(41530960)资助,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周朦教授为该项目负责人,参加单位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同济大学。张召儒,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长聘教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本科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博士毕业于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2014年至今任职于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研究领域包括近海动力学、极地海洋-海冰动力学和海洋物理-生态耦合过程,目前已经在Progress in Oceanography, JGR-Oceans, Climate Dynamics,Ocean Modelling和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8篇。担任海洋学领域知名国际期刊Journal of Marine Systems责任编委,美国地球物理学会期刊AGU Advances总编遴选委员会委员和Ocean Sciences Meeting主席遴选委员会委员。

论文造假被研究单位开除

科技部网站于9月16日发布《关于论文造假等违规案件查处结果的通报》,披露了9起涉及购买论文、违反论文署名规范、套取财政科研资金的违规案件处理结果。相关责任人分别被处以终止承担的国家项目、追回项目资金、停止研究生招生资格、终止或撤销相关荣誉称号、追回科研奖励资金等处罚。

取消专家资格评定、警告记过,严重的直接开除。因为论文造假败坏了学术界的风气,浪费了国家的经费。

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如下:

第一条 为规范学位论文管理,推进建立良好学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严肃处理学位论文作假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向学位授予单位申请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所提交的博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和本科学生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或其他毕业实践环节)(统称为学位论文),出现本办法所列作假情形的,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处理。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包括下列情形:购买、出售学位论文或者组织学位论文买卖的;由他人代写、为他人代写学位论文或者组织学位论文代写的;剽窃他人作品和学术成果的;伪造数据的;有其他严重学位论文作假行为的。

第四条 学位申请人员应当恪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第五条 指导教师应当对学位申请人员进行学术道德、学术规范教育,对其学位论文研究和撰写过程予以指导,对学位论文是否由其独立完成进行审查。

第六条 学位授予单位应当加强学术诚信建设,健全学位论文审查制度,明确责任、规范程序,审核学位论文的真实性、原创性。

第七条 学位申请人员的学位论文出现购买、由他人代写、剽窃或者伪造数据等作假情形的,学位授予单位可以取消其学位申请资格;已经获得学位的,学位授予单位可以依法撤销其学位,并注销学位证书。取消学位申请资格或者撤销学位的处理决定应当向社会公布。从做出处理决定之日起至少3年内,各学位授予单位不得再接受其学位申请。

第八条 为他人代写学位论文、出售学位论文或者组织学位论文买卖、代写的人员,属于在读学生的,其所在学校或者学位授予单位可以给予开除学籍处分;属于学校或者学位授予单位的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的,其所在学校或者学位授予单位可以给予开除处分或者解除聘任合同。

会有很严重的后果,很可能会导致学位不能正常颁发。

  • 索引序列
  • 铜绿假单胞菌研究论文
  • 假单胞菌研究论文
  • 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治疗研究论文
  • 叶绿体细胞团队发表最新研究论文
  • 论文造假被研究单位开除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