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方法进行研究论文
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初,西方国家就产生利用成本核算建立教育成本的思想。高等院校属于非营利机构,其具有不核算成本、不计盈亏的特性,而这种特性使高等院校在成本核算实践和理论方面的发展受到限制,阻碍教育成本核算的发展,其实际应用也较少。然而,随着高等院校管理者的管理意识不断提升,对成本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为满足高等院校管理层对成本信息的需求,高等院校财务必须运用科学的核算方法对成本进行计算,为高校提供科学、相关、准确的成本信息。
1 高校教育成本研究现状
1.1 国外高校成本研究现状20 世纪中期,“人力资源”理论的诞生,为教育成本实践和理论提供依据。1968年,希恩和维泽两位学者,在其《教育所用的资源》一书中提出教育单位成本观念。到 20 世纪 70 年代,西方高等院校开始推行成本核算,并逐步系统化、条理化。在西方,教育成本的核算方法较多,如韦伯斯特的效率分析法、特威和普雷斯特的成本分析法等。20 世纪 50、60 年代,美国加大教育产出和投入,借助教育生产函数研究教育资源投入与产出间的转化。此外,西方经济学家还把“边际收益递减律”应用于教育成本研究中,得出教育成本规模的关系是 U 型。1975 年,西蒙斯把学校作为分析单位,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明确教育资源投入对其产出的影响,并在世界各国进行横向比较。
1.2 国内高校成本研究现状早在 1961 年,周恩来总理就指出:“物质生产的某些规律,同样适用于精神生产”,人才的培养也要讲成本。当时,我国高等院校以国家拨款为主,未曾对此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目前,高等院校现行财务核算以预算管理为中心,其管理模式是“量入为出、收支平衡”及“大收入、大支出”。这种模式只注意收支平衡,忽视经费使用效益和支出合理性。因此,现行高等教育成本核算仍处于薄弱环节。此外,社会各界对高校教育成本核算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寥寥无几。直到党的十二大召开以后,关于教育资源使用效益的提高和教育成本问题才提到日程上来。
总的'来说,我国对教育成本核算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对教育成本在会计成本中的地位认识不足,且缺乏一套完整的教育成本核算体系。
2 高校教育成本特点
从某种意义上讲,高等院校教育部门也是生产部门,其开展的都是有组织、有产出的社会经济活动。因此,与一般生产部门相比,在某些方面具有共性,如成本核算及分类。但两者之间在性质上还存在一定区别。与一般意义上的成本相比,高等院校教育事业自身的特点决定其独特性。
2.1 成本补偿间接性在生产物资过程中,其耗费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转移到物资产品中,企业借助产品销售获取收入,除去产品成本后,其余部分为企业纯收入。因此,销售环节使生产耗费的物质产品得以回收。但教育成本投资相比物质生产投资,存在一定区别,教育成本补偿是间接性的。高等院校的学费只是教育成本的一部分,不能完全补偿高等院校投资。把对教育成本的补偿放在教育上并不可行,应将其投入到毕业生从事的社会劳动和劳动力市场中。因此,高等院校教育成本不能通过收取高额学费的方式进行回收,部分成本可以通过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进行补偿。
2.2 递增性随着科技管理不断加强,物资生产的成本(单位产品)不断递减。但是,在高等院校,其教育成本呈现不断增加的特性。造成成本递增的原因较多,其主要是受人才培养质量、资金额度大小及现代科技的运用等因素影响。高校教育的成本核算并不以追求成本最小化为目标,相反,部分学校成本的核算存在追求成本效益最大化的倾向。教育学家霍华德·鲍恩对此作了深入分析,并将其归纳为 5条高等院校费用规律。他认为院校办学的主要目的是声望显赫、成绩卓越及影响深远,为追求这种富有教育成果的目标,高等院校所需要的费用是无止境的,无论教育成本支出多少,都难以被认为足够。故此,高等院校的开销达到其财力能担负的最高上限,而这些教育开支被固定下来,撤销就很困难。
每所院校筹集的资金被全部用掉,开支日趋增长。高等院校教育代表社会先进的科技水平,因此,配备先进的设备和教学仪器,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是高等院校培养高科技水平人才的关键。为保证高等院校教育质量,其消耗的财力、物力及人力不断增加,从而使高等院校教育成本呈递增发展趋势。
2.3 效益与时间的不配合性在时间上,教育效益表现为长效性和迟效性,高等院校资金的耗费与投入不能立竿见影,一般来说,在毕业生就业后的第 10~15年,教育投资收益才会达到最高值。因此,高等院校教育资金的投入具有显著的滞后性。虽然教育投资周期长,但投资带来的效益非常大,能获得加倍收益,比一般物资生产领域的投入所产生的效益要大得多,且这种效益持久、稳定。
3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方法比较
3.1 成本统计法
成本统计法是利用教育费用来统计资料,从中抽取培养学生的支出作为成本数据进行计算。该方法是借助会计资料,按照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原则,对数据进行修正,进而得到成本数据,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且操作简单,是现行高校教育提供成本信息的一种重要手段。但是,部分学者认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是一项重要工作,需对现行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进行改革,从原有以费用支出为中心转移到以成本核算为中心上来。因此,短时间内教育成本核算的建立和推行可能性较小。另外,成本统计法严格上说不是一种会计核算法,而且该方法统计的成本信息较为粗略,准确性差。
3.2 会计调整法
会计调整法是指利用会计资料转换成对教育成本的计算方法。其以教育成本核算为对象,将教育支出数据调整为教育成本项目数据。如计算学校为学生提供 3年教学服务耗费的资源,可通过会计资料得到教育经费数据,除去与教育无关的费用,增加经费中未反映的应计费用,转换为各项目成本。相比统计法,该方法操作复杂,但准确性及合理性高。其缺点是部门没有制订调整规则,适用于不信赖统计法而又力求教育成本准确性的教育成本核算。
3.3 会计核算法
会计核算法是指高校教育成本采用会计方法进行核算,通过建立教育成本会计账户,期末时根据期末余额结转本期发生额,其明细账以成本核算对象进行开设,在分配和归集教育费用时,成本明细与成本核算对象要保持一致,按成本核算对象进行费用的归集与分配,要以成本明细账进行记录。通过教育归集费用之和,即成本核算对象的总成本,再按折合学生数计算人均成本。采用该方法计算高校教育成本,结果比较精确,但其工作量大。
4 结语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对高校财务管理来讲,是一个充满挑战性的课题。现行高校教育尚未将教育成本核算设置成科目,因而不能进行成本核算。目前,我国高校成本核算仍处于理论阶段,国家尚未制订有关教育成本核算方面的制度。本文主要研究现行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方法,并对其方法进行比较,阐述教育成本对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1、学费原则上按学年收取,也可本着学生自愿原则一次性付清全部学费。
高校收取学费后,不得再向学生另行收取实验、实习、论文辅导、毕业论文答辩等其他费用。实行学分制收费的,按照物价、财政、教育部门制定的学分制收费相关规定执行。
研究生因故休学、退学、提前结业或经批准转学的,高校应根据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学习阶段,计退部分学费。因故延期毕业的,学校可在基本学制年度学费标准内,根据学生课程延期修读情况适当收取学费。
2、交学费然后在领入学奖学金,入学奖学金可以抵消学费,以后可以用奖学金抵消学费。
扩展资料:
按学习经费渠道不同,分为国家计划研究生、委托培养研究生(简称委培生 )和自费研究生。
国家计划研究生的培养经费由国家提供,又分为非定向研究生和定向研究生(简称定向生)。其中非定向研究生毕业时实行双向选择的自由就业制度;定向生则在录取时就必须签订合同,毕业后按合同规定到定向地区或单位工作。
委托培养研究生的培养经费由委托单位提供,录取时要签订合同,毕业后到委托单位工作。自费研究生的培养经费由自己提供,有时候也可以从导师科研经费中开支,或获取社会赞助。
国家计划非定向研究生,通常就是我们所说的 " 公费 " 研究生,在硕士研究生招生名额中占据较大份额,但随着连年扩招,自费研究生的名额也在不断扩大。
2013年2月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取消公费研究生计划。
自2014年考研起,各大高校将正式施行自费制度,即自2014年秋季学期起将向所有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考研新生收缴读研费用,但基本原则是“新生新规定、老生老制度”,
也就是说2014年考研开始实施的收费制度并不会影响到2014年秋季学期前所招收的研究生则仍按原来的制度执行之前的收费政策,公费的仍然施行公费政策。
参考资料:
研究生
关于规范研究生教育学费有关问题的通知
高校财务风险成因与防范措施论文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我国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和投入也越来越大,高校财务管理的形式和内容日趋多样化,使其资金运营过程中财务风险增加,财务管理工作面临巨大挑战。高校在筹措和使用资金过程中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再加上高校没有充分重视财务风险,没有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财务管理工作不规范,最终造成了财务风险。本文主要研究了高校财务风险的成因,并通过分析相应地提出了高校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 :高校;财务风险;成因;防范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深化市场经济改革,国家重视对高校教育和科研的投入,高校规模不断扩大,财务管理模式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但是,由于我国高校众多,受地域影响和政策扶持的影响比较大,造成教育投入不均衡,很多高校在财政支持不足的情况下会采取借贷筹资的行为,由于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意识淡薄,资金运转和经营缺少科学规范化的管理,所以就会面临财务风险。我国的高校众多,很多高校由于忽视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出现财务风险,风险失控造成高校经济危机,直接影响高校的办学质量。
一、高校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1)高校财务管理意识淡薄。由于高校财务管理的`特殊性,在国家政策保护和干预下,学校管理层没有充分重视对财务风险的管控,财务风险管理意识淡薄。没有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来控制财务风险。随着各地高校不断扩招,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高校不断加大投入来改善办学条件吸引生源,但是由于教育投入的不均衡,很多高校不得不通过借贷筹资来提高高校办学实力,但是却没有充分重视借贷而带来的财务风险,由于缺乏必要的财务风险评估和财务风险防范措施,很容易导致高校财务周转失衡,负债增加,造成财务风险。
(2)不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我国高校在国家政策的帮助和保护下,财务风险管理意识淡薄,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行之有效的财务风险防范措施。我国许多高校建立的财务管理系统由于存在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机构设置不合理、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从而导致高校财务管理系统缺乏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容易发生财务风险。有的规章制度及财务管理措施内容不完善,缺少涉及业务流程及工作流程的具体内容,在执行过程中困难重重,从而造成财务风险。
(3)高校财务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高校资本中权益资本与负债资本的比例关系称为高校资本结构。受到高校经营运作模式的影响,我国许多高校资本结构不合理,发生财务风险高。高校财务管理的目的在于提高学校办学实力,促进高校持续稳定发展。不合理的资本结构很容易造成财务风险,使高校发展面临困境。根据现代财务管理理论,高风险可以带来高收益,但是高校盲目追求扩大办学实力来吸引生源,便会加大负债筹资,如果高校通过借贷筹集资本未能够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就很可能会陷入财务危机之中,负债累累,影响高校的正常运行。对区域性高校而言,由于资本结构的不同而形成的财务风险是一柄双刃剑,合理规范的资本结构能够提高高校的效益,提高竞争力,从而在激烈竞争中生存;不合理的高校资本结构会造成资金链断裂,投入的资本难以收回,财务运转失衡,从而造成高校财务风险,严重影响高校的发展。
二、控制高校财务风险的对策
(1)强化高校财务风险管控意识。高校管理层作为财务管理的决策者必须充分重视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强化财务风险管控意识,在思想上要充分重视,在财务经营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制定具有可实施性的财务管理方案,加强对于高校财务风险的预测和监控,警惕容易发生财务风险的环节,不可为了盲目扩大学校的办学规模而忽视财务风险。如:高校管理层要充分重视财务风险,安排具有财务风险管理经验的领导专门负责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建立财务风险责任追究制度,如果发生财务风险,责任到人。高校管理层还需要充分调动全校师生的积极性,全员参与到高校财务风险管控工作中,师生通过校园信息化平台和校长邮箱等形式反映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可能面临的财务风险,形成全员防范风险的氛围。
(2)完善高校财务风险管控制度。高校管理层必须充分认识财务风险,了解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趋势,改变传统的财务管理理念和模式,加大对财务风险的监管,完善高校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素质水平,在财务管理上明确管理人员职责,重视对于内部财务环境的控制,完善高校财务管理制度有助于创建财务风险内部控制环境,将财务风险控制作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点,完善财务风险管控制度,建立财务管理机构,由具有财务风险管控经验的校领导负责,加强财务管理专业团队建设,聘请优秀的财务管理人才,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能够有效降低高校财务风险,促进高校稳定健康发展。高校需要根据自身财务管理情况,针对性的制定高校财务管控制度,建立财务风险管控责任制,责任落实到人,做到谁管理,谁负责通过全面梳理高校经营业务的流程,根据财务管理的情况来分析、防范财务风险,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科学规范的财务风险控制措施,提高高校财务风险管控水平。
(3)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通过对高校财务运作情况的调查分析,了解高校资本的运作模式,对于资本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和判断。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能够有效地降低高校财务风险,与财务管理制度相互制约、相互依赖。对于高校财务经营的重点指标要进行严格监控,如:运营绩效能力指标、偿债能力指标、投资风险指标等要进行重点监控,提前预测财务风险,高校在进行风险决策过程中,通过财务风险分析选择风险较小的投融资方案,降低高校财务风险。如果高校在执行风险决策的过程中出现不利于高校经营的情况,高校需要及时调整或者终止方案。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增加自身风险防控水平来降低财务风险,确保高校财务管理的稳定,有效的规避财务风险,促进高校稳定的发展。
(4)执行高校内部财务审计制度。执行高校内部财务审计制度能够有效降低高校财务风险,科学合理的建立内控组织架构,明确财务管理人员职责和权力,明确财务审计业务流程,建立运行高效的业务运行机制等。高校风险控制体系必须与高校财务资本的运作情况相协调,实现全员参与财务风险管理控制,把风险控制贯穿业务流程的每一个环节,从而使财务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实现全面控制。建立高校内部财务审计制度,实行财务审计责任制,责任到人,形成科学规范的内部财务审计体系,严把财务审计关,能够有效降低高校财务风险。
三、结束语
高校必须充分重视财务管理工作,树立财务风险控制意识,优化财务管理结构,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规范财务管理行为,降低财务风险,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和完善的财务审计制度,及时察觉财务风险信号,准确预测财务风险,从而建立行之有效的高校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将高校财务风险降到最低,促进高校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严真红.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4).
2.唐晓云.略论高校财务风险管理.上海会计,2000(2).
3.生育新.浅谈高校财务风险.财会月刊,1998(12).
营改增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和对策探讨论文
导语:随着营改增政策的逐渐应用,对高校财务管理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此情况下则需要在营改增实施下改革高校财务管理,以能够提高高校财务管理质量。本文在分析营改增对高校财务管理影响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对策。以下是我整理营改增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和对策探讨论文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关键词:营改增;高校;财务管理
近年来,高校的发展很迅速,我国高等学校在保障了教育体制不断改善的同时,办学规模也在日益的扩大,自然而然就会有相应的财务出入,目前财务已经出现来源多样化,经济管理已经变得相当复杂,然而财务管理制度还是一成不变,很容易就处于混乱的状态,导致财务管理崩塌。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实行“营改增”是对高校的一种改革,也是高校自身的一种改善自我财务管理的机会。因此,做好“营改增”对高校财务管理是一种调整,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一、“营改增”实施背景及内容
“营改增”就是营业税改增值税,即是将属于营业税征收范围的行业改为增值税征收。最先是在2012年上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服务业作为试点开展,2013 年的时候开始在全国推广,2014 年正式实施高校会计制度。以致能够达到避免重复征税,可以进一步完善财税制度,进一步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目前,全国各高校正在逐步实施“营改增”政策,建立更为全面的相关财务管理制度,这也需要对财务工作人员进行一系列相关制度的培训及学习。目前为止,对实施程度不一样的高校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其中营改增下的财务会计处理主要内容包括有:
(一)一般纳税人企业的会计处理
企业需要在以往的纳税科目下增设一项“抵减销项税额”,以此用来记录企业在实行了营改增政策后相应的抵销税款,同时企业还应该按照企业的经营种类来对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来进行记录和核算。
(二)小规模纳税企业增值税的会计处理
在一些企业规模较小的企业中,如果纳税人提供的应税服务在营改增的内容规定相符合的情况下,则可以按照营改增政策的相关规定将销售额中给非试点纳税人所支付的价款扣除。营改增后试点纳税人在进行增值税的相关会计处理时,需要按照一定的相关规定进行有效的会计处理。
(三)关于增值税期末留抵额的会计处理
通常来说如果营改增的试行区域有相关的原增值税则不能够在实行营改增的基础上将其抵消而应该在相关规定的情况下重新核算增值锐,其中需要进行一定的比例进行核算。增值税期末留抵税额的会计处理:当该企业刚开始进行实行的这个月的开始,企业应该按照政策会计处理在处理的过程中应该记录借记方为“应交税费———增值税留抵税额”科目,同时应该贷记方应该记为“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的科目。等到做会计处理的时候能够允许抵扣时,同时应当按照其允许抵扣的金钱数目贷记则应该计入“应交税费———增值税留抵税额”科目,而它的借记应该为“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
(四)关于取得过渡性财政扶持资金的会计处理
根据财务部的相关规定现就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有关试点的硬性要求能够得到一些补偿性的财政的支持和帮助,新老纳税人能够申请取得财税部门的帮助和补贴,后期的数据预计能够取得更多的支持的话,这些支持会在会计处理中按照正常的银行存款进行处理。这些过渡性的扶持资金能够更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作用而且更能够发挥应该赠政策的优点。
二、“营改增”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作用
自从实施“营改增”以来,在高校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可是在大范围来看,各高校的进展程度也有很大差别。有些高校积极配合,组织各种各样的培训活动,全面宣传新制度,有些还在适应、探索中。
(一)对纳税的影响
新政策实施前,高校签订任何项目合同时要缴印花税及相关需要的税务费,提供服务则缴纳营业税及附加,还会涉及土地及房产等众多税务。“营改增”后,将不会重复缴纳相关税费。高校的纳税角色主要是由两种,小规模纳税人和一般纳税人。这两种的纳税角色不同,所以“营改增”对其的影响也会不一样。
对于小规模纳税人高校来说,征收营业税时是按5%的税率缴纳,“营改增”后,缴纳增值税的3%,税率降低40%。因此,“营改增”对小规模纳税人高校来说所缴纳的税务是降低的。对于一般纳税人高校来说,征收营业税时是按5%的税率缴纳,“营改增”后,缴纳增值税范围是6%,税率增长20%。因此,“营改增”对一般纳税人高校来说所缴纳的税务是增长的。
所以说,“营改增”政策会有所差异,跟纳税角色的不同是有一定的关系。
(二)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营业税改为增值税后,缴纳增值税的多少不但与营业额有关,还与可抵扣的进项税额的多少和有效抵扣凭证的取得有关。所以说,高校的会计核算相关职责不但要由财务部负责,还要求高校对外提供服务的人员提高增值税知识,积极配合财务部门取得专用发票。
首先营改增对高校交税有着特别重要的影响,当营改增正式试点实行的过程中,能够在高校内部是大力推行的应为营改增政策的实行是对着大多数人有很大的影响的,能够在获得物质补贴更多的工资报酬的同时也获得个人的心理的愉悦心情,更加积极的投入工作。
其次营改增在对财务审核方面也有很大的影响。对于高校来说营业税额的计算和审核是相对来说比较明显和简单的,而对于增值税的核算来说相对的是比较复杂的,营改增的试行是在一些区域进行,这就使的在我国的内部分成了两种税收核算制度,而这样的制度对于高校也是一种挑战,而高校的会计处理的人员也将面临重要的挑战。
最后还有对于发票的影响,发票和营业税的发票的差别不是很大,对于纳税人使用发票的范围,税务部门提供了一个明确的规范。所以在采用了营改增制度后,发票的存在本身就设计的比较广泛而这也是各个高校都不容小觑的一个环节。
(三)对发票使用和管理的影响
增值税发票分两种,普通发票和专用发票。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时必须出具增值税发票,所以会影响增值税缴纳的多少,对于专用发票的管理也比普通发票严格很多。对于政策的实行,不仅要靠财务部门,更要让所有部门都积极配合,熟悉各程序。营改增后高校的管理也必须不断的适应新政策的实行而发展,当高校在其公司运作中的表现能够越来越好的情况下他们的最后获得的成效越好,在提升了高校的经济效益的同时还给一些相关的下边的高校增加了抵扣额。总体来说,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营改增这个税收制度,高校需在高校管理的各个方面进行改革。例如很多高校都是从商业链的构建开始,使得高校管理的水平大幅度上升,努力地能够在税收方面做到不断改进并且能够有效的提高高校自身的利益。
三、营改增实施下的.高校财务管理改善对策
(一)提高财务管理规范
“营改增”可调整税制机构,降低整体税负,从长远来看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措施,各高校应积极配合,要从财务内部开始管理,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逐步提升有关政策的知识。更要宣传其他部门配合财务部,把相应的制度逐渐完善到每个人身上,都能了解新政策对高校本身带来的利益并切实实行。实行对发票的规范管理。对于专用发票可影响缴纳税额这一情况,应制定相对应的管理,对增值税的使用有个严格的规范,保障高校正常活动的开展。建立财务明细账目。“营改增”政策为高校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和变化,为了保障高校能够更好的掌握和适应,财务管理部门应把增值税明细做到切实、清晰、一目了然,完善财务管理工作。
(二)高校加大对外联系和对内学习宣传
营改增的实施,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税制改革,基于长远角度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改革策略。高校在此环境下财务负责人则需要加大对外联系,其中包括税务部门以及业务主管部门,以能够在对实际问题解决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相关政策和实施监督,对内则需要向广大教师将营改增税收政策及其程序加大宣传,并做好相关解释和指导工作。
(三)加强合同管理,紧密贴合流程管理
在部分高校横向科研收入管理过程中,其中包括研发及技术服务税收优惠政策等均面临改革,从之前的免征营业税转变为免征增值税,从一开始的向地税申请免税资格直接转变到现在的向国税申请。在国税局进行省科技厅认定的免税合同审核过程中,如果发现之中存在不符合免税条件的,则会立即要求将全部税金、滞纳金以及罚金补齐。因此在此环境下一定要强化合同管理,在进一步提高合同管理系统规范的基础上,提高相关操作规范性及详细性,并和业务流程紧密贴合。
综上所述,“营改增”目前已经在国内逐渐全面的推行,是一项改革我国税务的重要决定与发展。“营改增”税务制度是对税种的转换和对税率的调整,提升了我国税务的完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营改增”也已经遍布到各高校,这就对高校内的财务管理水平也带去了挑战,需要各高校能提高各自的财务水平。虽然“增值税”政策的施行给各高校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也是一个完善各部门的机会,给高校的制度也会带来一定的提升,让高校能更快的发展,也对我国的教育事业有很大的帮助。本文主要对“营改增”实行的背景、对高校的影响以及对策提出了建议和看法,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吕蓓蓓."营改增"对高校税负及财务管理工作的影响[J].中国商论,2016,(24):158-160.
[2]何志勤.全面“营改增”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及建议[J].价值工程,2016,35(33):62-63.
[3]李汝“. 营改增”税制改革对高校科研财务管理的影响及对策[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8(4):45-48.
[4]董娇.浅析“营改增”对高校税负及其财务管理的影响[J].当代经济,2013,(20):92-93.
[5]孙红.浅议营改增对财务管理的影响———以高校财务管理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3,(10):148-149.
[6]张丹.关于“营改增”对高校财务管理影响的几点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8):43-44.
发挥不好放不好吧好风光好办法供应不断赋予公布的预感暴风雨的报告个白玉豆腐干预的风格一样的股份与德国与复古一个一个衣服给他一个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
字号:大中小 题目:青少年足球运动员选材 一: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综合国力的强与弱就左右着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的话语权和国际地位。综合国力除了经济,基础产业,资源,文化之外,也包括文娱以及体育的建设。作为体育的主要竞技项目之一的足球,自当成为了衡量国家体育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这其中,足球运动员的青少年培养更是重中之重。 在邓小平发表关于“足球从娃娃抓起”的讲话之后,中国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选材才正式的起步,但长期以来,世界上先进的足球强国,在上世纪初就十分重视青少年的科学选材和系统的训练了,尽早发现有潜质的好运动员,经过数年的专业训练,为成为高水平的运动员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具有优越天赋条件的运动员只有靠优秀的教练员在早期的选材中去发现和挖掘的,因此我认为“选好有天赋的好苗子,就意味着一名球星的诞生” 本论文就是希望通过对国内,外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培养及选拔状况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对比,力争从中找到更适合中国足球环境,更适合中国青少年的一套选材方案。同时本论文还可以在研究中进一步发现中,外足球在青少年运动员的选拔以及培养方面的差距,从而对现今的国内选材机制做比较客观的分析。 二:国内外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现状 1 我国青少年运动员的现状 。 我国在世界强队发展已过百年的历史现状的情况下,中国足球才在1994年实行职业化,这样,在起步就已经比国外晚了近百年,当然从各个环节都比较落后,然而这就更需要我们对青少年的选材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并且找出一套符合国情的青少年选材,训练,管理的一整套系统的方法我国从八十年代就开始进行科学选材的研究,并集合国内数名体育科学的专家制定了一整套的足球运动员身体形态,心理素质,身体机能,心理等方面的选材评定标准。之后,随着职业化的产生,足球在人们心中的地位逐渐增高,国家对足球项目的重视,国内的一些好的青少年运动员也被派往国外进行训练,可以看出青少年足球的早期科学选材和训练已倍受重视,其研究工作也更加深入更加实际,更加专业化。 2 国外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现状 。 国际上的足球发达国家往往都有着一百多年的成熟职业化系统不仅指联赛,也包括足球的培养工作。首先是政府的投入,在西方甚至日,韩等国,国家对青少年足球的投入毫不逊与本国的职业球员,这就充分保证了青少年足球训练,比赛,生活等方面有良好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其次是系统的比赛竞争体制。在足球发达国家,职业比赛的成熟及完善不仅体现在国家成人的顶级联赛上,预备队,青年队的联赛系统也相当科学和完善,任何有天赋,有能力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都可能得到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足球运动员培养的大体制和竞争密切相关。国家队的建设上考虑常备军的设置U---13. U---15 U---17等常备军根据不同的年龄可以接受不同的系统训练,从而达到了源源不断的为国家输送人才。 3 中外足球运动员的选材差距。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选材的问题,在足球发达国家往往注重球员的技术,意识培养,但更为重要的是一名球员的潜力和上升的空间,而身体则不是重要的标准。在中国教练狠抓训练同时,国外则把眼光放在了青少年运动员思想及头脑的培养上面,他们认为,不压抑球员的个性,最大限制的释放球员的激情,激活他们的头脑才是最重要的。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中选材,我们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选出有培养前途,经过专业,系统训练后能达到预期结果的好运动员。 1:是选择他们对足球的兴趣,对足球运动的认识程度,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责任心,训练中的吃苦耐劳,自觉的遵守纪律,服从团对的需要,听从教练的安排,比赛中长时间的高度注意力,进取心等等。 2:是竞技能力,主要是指运动员的技术能力,战术,身体素质,智力心理等综合体现,也是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单从身体素质可以从,速度,力量,爆发力,耐力,敏感程度,柔韧等方面开始研究。 3:意识的培养:在少儿足球训练中为什么要加强意识培养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应当知道什么意识。根据心理学的基本观点,人的意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心理活动的高级形式,是自觉的心理活动。”那么我们足球训练中的意识即可理解为:“根据足球比赛的需要而采取的各种技术、战术手段在运动员头脑中的反映,是运动员在进行技术、战术活动时自觉的心理活动。”因此,可以说意识是一个运动员的灵魂。意识的强弱是衡量一个运动员、一个运动队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则队员在赛场上的意识表现有:(1)、接球的意识; (2)、传球的意识; (3)、带球的意识; (4)、整体进攻配合的意识; (5)、防守的意识。 4:则是遗传因素,选每一个好的运动员,首先是他遗传了其父母的或多或少的运动基因,特别是在身高,身形,体质,性格,气质上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则专家认为“在运动能力的遗传中,具有卓越运动才能的亲代,其子代有50%的人具有优秀的运动才能,并且很有可能超越亲代个体。运动能力的遗传在亲代之间是连续的”因此遗传因素对青少年运动员成材的影响是很大的。 主要参考文献 [1] 邓达之 《足球训练》 [ M ] 武汉体育学院 1984.6 [2] 曲锦域 《实用运动医学》 [ M ] 人们教育出版社 1982.3 [3] 徐本力 《科学在训练》 [ J ] 上海体育科学学会 1986.4 [4] 王永胜 《现代运动训练》 [ M ] 北京体育大学 1994.7 [5] 茅鹏 《运动训练新思路》 [ M ] 人们教育出版社 1999.6
选材是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第一步,选拔潜力大的运动员是整个训练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随着现代跳远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运动员科学选材问题已越来越引起教练员的广泛关注。所谓科学选材,就是充分研究和认识儿童少年生长发育规律及其遗传特性的基础上,根据专项运动的特点和要求,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采用调查、测试、评价和预测等科学方法,把具有运动前途的天才儿童少年选拔出来,进行科学的训练,以达到高水平的运动成绩。因而,科学选材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要求:1、跳远运动员的身体形态要求身体形态在跳远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从身体比例中就能判断出儿童少年的运动能力。现普遍认为:身材高、体重轻、下肢长、身体围度和宽度较小、足弓高、脚掌富有弹性的儿童少年具有较大跳远运动潜力,是理想跳远运动员的体型。跳远运动员所表现的动作幅度和他们的身高有一定的关系,在速度、力量和技术状况相同的情况下,身材较高的运动员相对占有一定的优势。就我国跳远运动员选材时的身高情况如下:16—17岁的少年男子为177.3±2.74cm~178.2±2.70cm,女子为168.5±2.5cm;13—14岁少年男子为162.9±3.98~169±3.85cm,女子163.2±2.76~166.1±2.86cm,当然应根据不同阶段的生长发育特点而进行选拔。跳远运动是克服自身体重的运动,所以体重对成绩有较大的影响,它要求运动员身高体轻,这样克服人体重力,腾越得更高,更有利于跳远。另外运动员的体态对跳远有一定的影响,身材高、躯干短、下肢长的人在训练中有较大的潜力,跳远运动员的下肢和身高的比例以及身体各部分肌肉的发展程度,前者影响动作幅度和身体重心位置,后者关系到身体各部分活动能力。国外有人研究发现腿的长度最长的是跳远运动员,占身高的51.5%,具体的形态指标可以用克托莱指数(体重/身高×1000)来进行反映比较。2、跳远运动员的运动素质跳远运动成绩与专项技术和运动素质密切相关,专项技术是建立在运动素质基础之上的,良好的运动素质,对掌握技术承受大运动量训练,不断提高成绩具有较大的意义,特别是绝对速度、爆发力和快速力量等运动素质,是运动员选材的主要指标。跳远是一个相当特殊的项目,运动员只有在助跑准确前提下充分发挥最大体能,才能获得好成绩。而助跑准确是十分不易的,助跑速度快,有时差1cm就犯规,而犯规就意味着没有成绩;同样,如没有上板成绩就会大打折扣。所以在训练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助跑的专门训练,结合上述的三个指标,合理进行科学的选材,选拔合格的人才。跳远运动员要求在高速助跑中完成动作,而助跑速度是建立在绝对速度基础上的,测试绝对速度可采用行进间跑、30m、60m站立式起跑等手段和方法;而立定跳远、助跑单脚跳、后抛铅球等都能反映运动员的爆发力、快速力量和全身协调性,运用这些指标,可以简便地进行合理运动选材。3、跳远运动员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素质体育竞赛,不仅是身体素质的较量,也是心理素质的较量,它与运动员的个性心理特征有密切关系。一个优秀的运动员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身体条件、运动素质、出色的技战术,更需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在良好的心理素质调节和支配下,才能使运动员得到充分表现。跳远运动要求在固定的距离内快速准确的完成一系列动作,加上起跳板的制约,所以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要求特别高。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创照优异成绩的保证,尽管心理素质通过训练可以改进,但选拔先天心理素质好的人才很重要。运动员要经的起失败的一次次打击,能够在不断的失败之中吸取经验,夺得更好的成绩,不会因为对手的强劲让自己丧失信心,在训练期间教练可以让运动员承受一定的压力,锻炼心理素质,尤其在踏板是否准确这一关键点上。在选材中,心理素质训练应给予重视,在训练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和训练,进一步向运动专项方向发展。心理素质的选材应从运动员心理过程(运动反映时、运动记忆)和个性心理特征(神经类型、个性)两个方面来考虑,选拔那些神经系统灵活性高、反应速度快、速度及空间本体感觉好,注意力高度集中、情绪稳定、拼劲十足、进取心强,性格活泼好动、外向的运动员。4、跳远运动员的生理技能指标跳远项目特点要求运动员在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体能潜力,创造最大的起跳爆发功率,对肌肉集中用力和爆发性的快速用力要求极高。跳远运动中参与起跳的肌群:神经---肌肉系统以反射方式爆发性完成退让等长,克制收缩,摆动腿摆动,制动力量的整体性、协调性一致,完成一个起跳动作,达到起跳标准。白肌纤维具有快速收缩特点,而肌纤维是先天组成的,训练时不能改变红肌和白肌的百分比组成,选材时可用专门的仪器,测出下肢白肌纤维的比例。另外用台阶试验测定运动员的心功指数,达到选材的效果。除上诉指标外,还应考虑到运动员的智力情况。智力水平高的运动员能更好的理解教练的训练要求、意图,能更好地思考、体会动作;还有是运动员身体成熟情况:早熟的青少年在身体能力方面虽比晚熟的要强,但那是暂时的现象,晚熟的往往潜力更大,易达到高水平。综上所述,掌握了这些指标,我们才能很好地选拔潜力大的跳远苗子,很好地发展跳远运动。
数学建模内容摘要:数学作为现代科学的一种工具和手段,要了解什么是数学模型和数学建模,了解数学建模一般方法及步骤。关键词:数学模型、数学建模、实际问题伴随着当今社会的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数学建模也显得尤为重要。数学建模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且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学建模更是在人类的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数学建模也更好的为人类服务。一、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是对于现实世界的一个特定对象,一个特定目的,根据特有的内在规律,做出一些必要的假设,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得到一个数学结构.简单地说:就是系统的某种特征的本质的数学表达式(或是用数学术语对部分现实世界的描述),即用数学式子(如函数,图形,代数方程,微分方程,积分方程,差分方程等)来描述(表述,模拟)所研究的客观对象或系统在某一方面的存在规律.随着社会的发展,生物,医学,社会,经济……,各学科,各行业都涌现现出大量的实际课题,急待人们去研究,去解决.但是,社会对数学的需求并不只是需要数学家和专门从事数学研究的人才,而更大量的是需要在各部门中从事实际工作的人善于运用数学知识及数学的思维方法来解决他们每天面临的大量的实际问题,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他们不是为了应用数学知识而寻找实际问题(就像在学校里做数学应用题),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需要用到数学.而且不止是要用到数学,很可能还要用到别的学科,领域的知识,要用到工作经验和常识.特别是在现代社会,要真正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几乎都离不开计算机.可以这样说,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完全纯粹的只用现成的数学知识就能解决的问题几乎是没有的.你所能遇到的都是数学和其他东西混杂在一起的问题,不是"干净的"数学,而是"脏"的数学.其中的数学奥妙不是明摆在那里等着你去解决,而是暗藏在深处等着你去发现.也就是说,你要对复杂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其中的可以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的关系或规律,把这个实际问题化成一个数学问题,这就称为数学模型.数学模型具有下列特征:数学模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高度的抽象性.通过数学模型能够将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从而可以突破实际系统的约束,运用已有的数学研究成果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的研究.数学模型的另一个特征是经济性.用数学模型研究不需要过多的专用设备和工具,可以节省大量的设备运行和维护费用,用数学模型可以大大加快研究工作的进度,缩短研究周期,特别是在电子计算机得到广泛应用的今天,这个优越性就更为突出.但是,数学模型具有局限性,在简化和抽象过程中必然造成某些失真.所谓"模型就是模型"(而不是原型),即是指该性质.二、数学建模 数学建模是利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实践.即通过抽象,简化,假设,引进变量等处理过程后,将实际问题用数学方式表达,建立起数学模型,然后运用先进的数学方法及计算机技术进行求解.简而言之,建立数学模型的这个过程就称为数学建模.模型是客观实体有关属性的模拟.陈列在橱窗中的飞机模型外形应当象真正的飞机,至于它是否真的能飞则无关紧要;然而参加航模比赛的飞机模型则全然不同,如果飞行性能不佳,外形再象飞机,也不能算是一个好的模型.模型不一定是对实体的一种仿照,也可以是对实体的某些基本属性的抽象,例如,一张地质图并不需要用实物来模拟,它可以用抽象的符号,文字和数字来反映出该地区的地质结构.数学模型也是一种模拟,是用数学符号,数学式子,程序,图形等对实际课题本质属性的抽象而又简洁的刻划,它或能解释某些客观现象,或能预测未来的发展规律,或能为控制某一现象的发展提供某种意义下的最优策略或较好策略.数学模型一般并非现实问题的直接翻版,它的建立常常既需要人们对现实问题深入细微的观察和分析,又需要人们灵活巧妙地利用各种数学知识.这种应用知识从实际课题中抽象,提炼出数学模型的过程就称为数学建模.实际问题中有许多因素,在建立数学模型时你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它们毫无遗漏地全部加以考虑,只能考虑其中的最主要的因素,舍弃其中的次要因素.数学模型建立起来了,实际问题化成了数学问题,就可以用数学工具,数学方法去解答这个实际问题.如果有现成的数学工具当然好.如果没有现成的数学工具,就促使数学家们寻找和发展出新的数学工具去解决它,这又推动了数学本身的发展.例如,开普勒由行星运行的观测数据总结出开普勒三定律,牛顿试图用自己发现的力学定律去解释它,但当时已有的数学工具是不够用的,这促使了微积分的发明.求解数学模型,除了用到数学推理以外,通常还要处理大量数据,进行大量计算,这在电子计算机发明之前是很难实现的.因此,很多数学模型,尽管从数学理论上解决了,但由于计算量太大而没法得到有用的结果,还是只有束之高阁.而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和迅速发展,给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打开了广阔的道路.而在现在,要真正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离了计算机几乎是不行的.数学模型建立起来了,也用数学方法或数值方法求出了解答,是不是就万事大吉了呢 不是.既然数学模型只能近似地反映实际问题中的关系和规律,到底反映得好不好,还需要接受检验,如果数学模型建立得不好,没有正确地描述所给的实际问题,数学解答再正确也是没有用的.因此,在得出数学解答之后还要让所得的结论接受实际的检验,看它是否合理,是否可行,等等.如果不符合实际,还应设法找出原因,修改原来的模型,重新求解和检验,直到比较合理可行,才能算是得到了一个解答,可以先付诸实施.但是,十全十美的答案是没有的,已得到的解答仍有改进的余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或者继续研究和改进;或者暂时告一段落,待将来有新的情况和要求后再作改进. 应用数学知识去研究和和解决实际问题,遇到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建立恰当的数学模型.从这一意义上讲,可以说数学建模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基础.没有一个较好的数学模型就不可能得到较好的研究结果,所以,建立一个较好的数学模型乃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之一.数学建模将各种知识综合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是培养和提高同学们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必备手段之一.三、数学建模的一般方法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并没有一定的模式,但一个理想的模型应能反映系统的全部重要特征:模型的可靠性和模型的使用性建模的一般方法:1.机理分析 机理分析就是根据对现实对象特性的认识,分析其因果关系,找出反映内部机理的规律,所建立的模型常有明确的物理或现实意义.(1) 比例分析法--建立变量之间函数关系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 (2) 代数方法--求解离散问题(离散的数据,符号,图形)的主要方法. (3) 逻辑方法--是数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方法,对社会学和经济学等领域的实际 问题,在决策,对策等学科中得到广泛应用. (4) 常微分方程--解决两个变量之间的变化规律,关键是建立"瞬时变化率"的表达式. (5) 偏微分方程--解决因变量与两个以上自变量之间的变化规律.2.测试分析方法 测试分析方法就是将研究对象视为一个"黑箱"系统,内部机理无法直接寻求,通过测量系统的输入输出数据,并以此为基础运用统计分析方法,按照事先确定的准则在某一类模型中选出一个数据拟合得最好的模型. (1) 回归分析法--用于对函数f(x)的一组观测值(xi,fi)i=1,2,…,n,确定函数的表达式,由于处理的是静态的独立数据,故称为数理统计方法.(2) 时序分析法--处理的是动态的相关数据,又称为过程统计方法.(3) 回归分析法--用于对函数f(x)的一组观测值(xi,fi)i=1,2,…,n,确定函数的表达式,由于处理的是静态的独立数据,故称为数理统计方法.(4) 时序分析法--处理的是动态的相关数据,又称为过程统计方法.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即用机理分析方法建立模型的结构,用系统测试方法来确定模型的参数,也是常用的建模方法, 在实际过程中用那一种方法建模主要是根据我们对研究对象的了解程度和建模目的来决定.机理分析法建模的具体步骤大致可见左图.3.仿真和其他方法(1) 计算机仿真(模拟)--实质上是统计估计方法,等效于抽样试验.① 离散系统仿真--有一组状态变量.② 连续系统仿真--有解析表达式或系统结构图.(2) 因子试验法--在系统上作局部试验,再根据试验结果进行不断分析修改,求得所需的模型结构.(3) 人工现实法--基于对系统过去行为的了解和对未来希望达到的目标,并考虑到系统有关因素的可能变化,人为地组成一个系统.(参见:齐欢《数学模型方法》,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四、数学模型的分类数学模型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分类,下面介绍常用的几种.1.按照模型的应用领域(或所属学科)分:如人口模型,交通模型,环境模型,生态模型,城镇规划模型,水资源模型,再生资源利用模型,污染模型等.范畴更大一些则形成许多边缘学科如生物数学,医学数学,地质数学,数量经济学,数学社会学等.2.按照建立模型的数学方法(或所属数学分支)分:如初等数学模型,几何模型,微分方程模型,图论模型,马氏链模型,规划论模型等.按第一种方法分类的数学模型教科书中,着重于某一专门领域中用不同方法建立模型,而按第二种方法分类的书里,是用属于不同领域的现成的数学模型来解释某种数学技巧的应用.在本书中我们重点放在如何应用读者已具备的基本数学知识在各个不同领域中建模.3.按照模型的表现特性又有几种分法:确定性模型和随机性模型 取决于是否考虑随机因素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数学的发展,又有所谓突变性模型和模糊性模型.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 取决于是否考虑时间因素引起的变化.线性模型和非线性模型 取决于模型的基本关系,如微分方程是否是线性的.离散模型和连续模型 指模型中的变量(主要是时间变量)取为离散还是连续的.虽然从本质上讲大多数实际问题是随机性的,动态的,非线性的,但是由于确定性,静态,线性模型容易处理,并且往往可以作为初步的近似来解决问题,所以建模时常先考虑确定性,静态,线性模型.连续模型便于利用微积分方法求解,作理论分析,而离散模型便于在计算机上作数值计算,所以用哪种模型要看具体问题而定.在具体的建模过程中将连续模型离散化,或将离散变量视作连续,也是常采用的方法.4.按照建模目的分:有描述模型,分析模型,预报模型,优化模型,决策模型,控制模型等.5.按照对模型结构的了解程度分:有所谓白箱模型,灰箱模型,黑箱模型.这是把研究对象比喻成一只箱子里的机关,要通过建模来揭示它的奥妙.白箱主要包括用力学,热学,电学等一些机理相当清楚的学科描述的现象以及相应的工程技术问题,这方面的模型大多已经基本确定,还需深入研究的主要是优化设计和控制等问题了.灰箱主要指生态,气象,经济,交通等领域中机理尚不十分清楚的现象,在建立和改善模型方面都还不同程度地有许多工作要做.至于黑箱则主要指生命科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中一些机理(数量关系方面)很不清楚的现象.有些工程技术问题虽然主要基于物理,化学原理,但由于因素众多,关系复杂和观测困难等原因也常作为灰箱或黑箱模型处理.当然,白,灰,黑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箱子的"颜色"必然是逐渐由暗变亮的.五、数学建模的一般步骤建模的步骤一般分为下列几步:1.模型准备.首先要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明确题目的要求,搜集各种必要的信息.2.模型假设.在明确建模目的,掌握必要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资料的分析计算,找出起主要作用的因素,经必要的精炼,简化,提出若干符合客观实际的假设,使问题的主要特征凸现出来,忽略问题的次要方面.一般地说,一个实际问题不经过简化假设就很难翻译成数学问题,即使可能,也很难求解.不同的简化假设会得到不同的模型.假设作得不合理或过份简单,会导致模型失败或部分失败,于是应该修改和补充假设;假设作得过分详细,试图把复杂对象的各方面因素都考虑进去,可能使你很难甚至无法继续下一步的工作.通常,作假设的依据,一是出于对问题内在规律的认识,二是来自对数据或现象的分析,也可以是二者的综合.作假设时既要运用与问题相关的物理,化学,生物,经济等方面的知识,又要充分发挥想象力,洞察力和判断力,善于辨别问题的主次,果断地抓住主要因素,舍弃次要因素,尽量将问题线性化,均匀化.经验在这里也常起重要作用.写出假设时,语言要精确,就象做习题时写出已知条件那样.3.模型构成.根据所作的假设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 利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去刻划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相应的数学结构――即建立数学模型.把问题化为数学问题.要注意尽量采取简单的数学工具,因为简单的数学模型往往更能反映事物的本质,而且也容易使更多的人掌握和使用.4.模型求解.利用已知的数学方法来求解上一步所得到的数学问题,这时往往还要作出进一步的简化或假设.在难以得出解析解时,也应当借助计算机求出数值解.5.模型分析.对模型解答进行数学上的分析,有时要根据问题的性质分析变量间的依赖关系或稳定状况,有时是根据所得结果给出数学上的预报,有时则可能要给出数学上的最优决策或控制,不论哪种情况还常常需要进行误差分析,模型对数据的稳定性或灵敏性分析等.6.模型检验.分析所得结果的实际意义,与实际情况进行比较,看是否符合实际,如果结果不够理想,应该修改,补充假设或重新建模,有些模型需要经过几次反复,不断完善.7.模型应用.所建立的模型必须在实际中应用才能产生效益,在应用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应用的方式自然取决于问题的性质和建模的目的.参考文献:(1)齐欢《数学模型方法》,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2)《数学的实践与认识》,(季刊),中国数学会编辑出版。
本课题自2005年被江苏省教研室批准以来,课题组按照申报书中的计划如期进行了各项研究工作。2006年5月进行了开题,就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进行了详细研讨,分21个子课题分别制定研究实施计划和实际操作方案。三年来课题组本着“边研究、边实践、边改进”的思路,对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队伍建设与激励机制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建立了一套符合我校实际的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队伍建设与激励机制,推动了学校的良性快速发展。本课题经过了3年多研究与实践,已基本完成了预期的研究任务,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已具备结题的条件,现将课题研究情况总结汇报如下,请专家审议。一、课题的提出(一)课程改革的要求2005年江苏开始进行新课程改革,新课程给教育带来了新的理念。其中一个核心理念就是要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要引导学生建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势必要求教师教学的方式首先发生改变。但从传统的中学教育教学实际来看,不少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不准确、不充分、不深入,对课程改革存在明显的惰性与不适应,这一切严重制约了新课程理念的贯彻与深入实施。于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如何打造一支适应新的课程体系、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教师队伍,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师培养、评价与激励机制,对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发挥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对于推动新课程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素养与教育教学质量,积极推动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和新课程标准的认真实施,成为当时我校领导层的共识。(二)当时我校的师资队伍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需求当时我校师资队伍状况为:“学校有5 9个班级,在校学生32 1 9人,教职工2 4 6人,其中特级教师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获苏步青数学教育奖1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2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名教师2人、泰州市名教师、泰州市学科带头人5人,中学高级教师96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9人,在读博士研究生1人,常年聘请外籍教师4人。”应该说当时我校虽然通过引进、招聘、培训等多种方式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少数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亟待提高;二是名师、骨干教师偏少,特级教师多数不在教学一线;三是班主任队伍素质有待进一步加强。而且,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有的优秀教师资源被“稀释”。师资问题已成为制约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基于以上两点,课题主持人蒋建华校长本着科研兴校的宗旨,申报了“十一五”省级重点课题“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队伍建设与激励机制研究”。二、课题研究的目标1.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探索如何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寻找到一套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师培养和发展机制。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创建有效的激励机制,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师成长,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形成新形势下教师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奖优罚劣等更为灵活的教师队伍建设的运行机制。3.研究、探讨、总结有关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激励措施、考核方案,为实现教师队伍建设可持续发展积累经验。4.经过努力打造一支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三、课题研究的总体执行情况概述该课题于2006年5月正式开题,课题组全体成员参与制定了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分成21个子课题进行研究,各子课题组分工明确,分别制定了专项子课题研究计划。子课题组各明确一名负责人,负责日常的交流与研讨活动。课题组定期召开例会,讨论研究过程中碰到的种种问题和研究进度,全体成员共同探讨,通力合作,保证研究工作正常、有序地开展。由于总课题组始终把握研究的方向和目标,采用全面调控,重点攻关的研究方式,各专项子课题组均完成了预期的研究任务,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然后总课题组进行了整合、总结。1.选题立项阶段:2005年9月~2006年9月,选题,聘请专家指导总体策划,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形成课题研究总方案文字报告,2006年5月开题,开题报告会参加论证的专家组成员有:省教研室主任杨九俊、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洪宗礼、语文特级教师任范洪、泰州市教育局副局长马林、泰州市教育局副书记孙平、泰州市教研室主任戈致中、泰州市教育局基教处处长孙晓龙、泰州市教育局师资处处长朱三峰。专家们对本课题研究的重大意义作出充分的肯定,同时对研究的过程与方法提出了很好的指导性意见。2.调查研究阶段: 2006年10月~2008年12月分子课题进行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走访调研收集资料,了解教师队伍各方面的发展现状,提出转型期适应新课程背景的教师队伍建设与激励机制研究措施,进行实践,一段时间后,通过问卷调查或访谈等方法征求大家的意见,总结形成教师发展状况调查报告,分析整理资料,提炼经验、制定新的举措。2008年1月21日开课题研究中期总结会,主持人蒋建华校长对前期课题研究工作进行总结,说明近年来学校出台的政策与课题关系很大,鼓励教师通过课题载体,自加压力向更高层次迈进。提希望:①珍惜我校当前大好时机,明确奋斗目标,在实现学校发展大跨越的同时实现自身发展规划;②希望老师能不断进行新课改研究,加强新课程实施能力的培养,打造自己的教学风格,力争有特色,有亮点。③要求大家平时多留心多反思多总结,希望各子课题研究努力多出成果。3.成果总结阶段:2009年1月~2009年12月,各子课题和总课题组多次召开研讨会,汇总各类研究成果,总结、反思,并进行理论梳理和实践层面的推广,撰写结题报告,进行结题。四、课题研究方法课题组根据课题研究总体目标与子课题实施方案,制定了相应的技术路线,灵活地选用了具体的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对有关新课程理念和有关教师队伍建设与激励方面的重要文献进行广泛的搜集和学习,作为研究本课题的参考。这样既可以节省课题研究的人力财力,又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研究。2.问卷调查法。对实行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队伍建设与激励机制的反馈信息和建议,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采集,及时掌握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队伍建设与激励机制的实践效果。3.行动研究法。在新课改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引导教师进行行动研究、进行教学行为反思诊断,研究建设新型教师队伍的途径、方法、措施,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边探索,边实践,边修正,边完善。4.个案研究法。对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骨干教师的成长经历进行案例剖析,建立个案材料,并作跟踪研究。5.访谈调研法。课题组成员对国内外部分兄弟学校有关领导和部门进行了访谈和调研,以拓展思路,学习他人的先进做法。6.经验总结法。针对研究中所发现的成功经验、教训和存在问题,及时予以提炼总结。五、课题研究成果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校建立了一套适应新课程要求的较完善的教师队伍建设和激励机制,提升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基本达到了省五星级重点高中有关教师队伍素质的基本要求;撰写相关论文100多篇,其中获奖论文20多篇,同时制订系列激励评价方案并汇编成册;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的“教师大学堂”、“设立名师工作室”、“定期进行市、区、校级三级骨干评选”等合理建议已得到采纳。具体主要成果内容(部分已被《现代教育报》于2009年10月23日作专题推广)现总结汇报如下:(一)新课程背景下转变了教师队伍管理模式1.从控制性管理转变为教育性管理传统的学校管理较多的表现为控制性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对教师的行为采用管制、监控、指示、命令等带有强制性行为倾向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教师的个性和创造才能。教育性管理是指有利于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健康、有效发展的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①全力打造“善学、善思、善悟、善用”的学习型团队,让教师在新课改中共成长,在自我教育中不断提高。②建立标杆引领机制,充分发挥校内外各级各类教育名家、优秀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我们还启动了“校级名师”工程,通过评选校级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和教学新秀,让身边的骨干教师成为普通教师的标杆。③用目标激励的方法激发教师的潜能。学校要求每一位教师填写“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个人规划”,让教师自我激励成长。④全方位、多渠道建立教师学习、研修、奖励等保障机制。为教师参加省内、国内和出国考察培训、学术交流、在职读硕读博等一路开“绿灯”,尽最大可能提供机遇、经费补助或学术津贴;鼓励教师积极主动申报国家、省市级教育规划科研课题或子课题;着力构建“学习型学校”平台,与中国教育学会合作,建立 “教师发展学校”。2.从师资培训的形式化转变为师资培训的过程性管理①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档案,对教师专业发展进行跟踪研究。②成立学习型组织——“四每”学习小组、开设教师论坛,让教师在读书中学习,在践行中反思,在思考中成长。③分层次进行校本培训。对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主要进行教学常规工作的培训,班主任工作的培训,依托“青蓝工程”,新老结对,以老带新,采用听先行课、同课异授等形式,使得年轻人很快上路。对处于发展期的教师,引导其加强理论学习,研究教学问题,促进其形成一定的教学特色。对处于成熟期的教学骨干,则搭建平台,促使其教科研水平的全面提升,引领他们逐步成长为学者型教师。师资培训的过程性管理是我校“精心、精细、精致”的管理理念的直接体现。3.从对教师的单一型评价转变为发展型、协调型评价教师评价应有助于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激发其创新意识,充分体现教师在学校工作中的主人翁地位。①在考评的目的上,从以面向过去为主的静止性评价、管理性评价、奖惩性考评,逐步转向以面向未来为主的促进教师专业素质提高的发展性评价。②在考评内容和标准上,把教师的教学研究、教改实验、创造性教学和校本课程开发以及师生关系纳入考评的范畴。③在考评的组织实施上,由过去学校对老师的单一评价转变为学生评价、同事评价、家长评价、领导评价相结合的立体评价。课题组先后研究出台了《江苏省泰州中学教职员工岗位津贴实施方案》、《江苏省泰州中学教职工年度考核方案》、《江苏省泰州中学教师培养工程评审条例及奖励办法》。4.从强调教师分工转变为教师间的团结协作学校着力加强年级组和备课组建设管理。由年级组按照素质教育要求,鼓励各学科协同作战,形成互补。各学科备课组在年级组的协调下开展活动,做到制度化、规范化,在合作中共进。5.从制度约束、赏罚分明转变为人文关怀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学校要关注教师的生存发展和身心健康,关注“教师幸福指数”,真正形成让人民教师安心乐教的良好风尚。我校在教师管理中高度重视人文关怀,倡导“三要三也要”,即“要工作也要家庭、要学生也要孩子、要质量也要身体”。学校计划每年为全体教师进行免费体检一次;请职业病防治专家、心理咨询专家为教师开设“如何预防、减轻教师职业病”和“如何调节教师的心理压力”等讲座;学校体育场馆每天傍晚对教职工开放两小时,并落实专人管理;每逢重大节日、教师的生日及意外情况等都进行慰问,努力为教职工多办实事;以及给教师发放学习书籍,组织观看大型文艺演出,创造舒适典雅和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等人性化管理措施,都对老师起到了很好的精神激励作用。我校近年来的发展证明,在“以人为本”教师队伍管理思想指导下,通过以上管理策略的引导,老师真正发展了,学校管理正朝着更科学、更民主、更和谐的方向发展。(二)打造了一支适应新课程要求的班主任队伍为了更加有效的鼓励和保障学校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和实效性,我们采取了以下一系列措施:1.明确新时期班主任工作定位①班级管理实行民主化。班主任采用民主化的管理办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我管理意识。②班级活动讲究创造性。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班级教学更重视的是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及社会体验化学习。班主任根据自身优势和学生特点创造性地开展班级活动,建设独具特色的班集体。2.建立新时期班主任培养激励机制①以老带新,新老共进。学校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实行班主任资格聘任制,同时要求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担任为期一年或一年以上的副班主任。充分发挥老班主任 “传帮带” 的作用,充分发挥年轻班主任的开拓进取精神,营造老少共进的良好氛围。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挑选出优秀的副班主任担任班主任,给他们指路子、压担子。班主任职位实行聘任制,考核不合格给以解聘。②经验交流,榜样示范。学校每年举办一次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请工作有成绩、有特色的班主任介绍经验。同时定期不定期地组织班主任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开展班级管理沙龙、开展“讲师德、讲奉献、比工作、比成绩”的竞赛活动。③建立工作量化考核制度。学校对班主任按“德、能、勤、绩”进行考核,完善一年一度的评选制度。学校依据《中小学教师考核实施细则》《班主任工作考核实施细则》,采取调查、问卷、汇报等多种方式,广泛听取教师、学生及家长的意见,进行多方面考核,量化积分。考核结果与一年一度的评选先进挂钩,与表彰奖励、晋级晋职挂钩。3.搭建培养平台,彰显班主任队伍的校本特色①开设特色班,体现因材施教理念。近年来,我校开设了“宏志班”、雅思特色班、韩国留学生班、苏教国际班等班型,开拓了班主任的国际视野,锻炼和培养了一支拥有现代教育理念和育人本领的师资队伍。为适应教育国际化趋势,拓展多元办学渠道,我校与澳大利亚特拉雷根中学、英国埃赛克斯中学等建立了友好关系。②在打造文化品牌,提高育人软实力。我校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充分利用学校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着重办好每年一度的科技节、文化艺术节、七彩之夏等精品项目。学校每学期都制定德育工作计划,以爱国主义和文明礼仪教育为主线,以“八荣八耻”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为核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增强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坚持用传统美德、人文情怀、科学精神熏陶学生、感化学生。③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寓教于乐。学校注重从实际出发,针对新的历史时期学生的特点,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不断拓宽教育渠道,充实教育内容。为强化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学校以海军诞生地纪念馆、黄桥战役纪念馆、泰州烈士陵园等作为校外德育基地开展系列活动。(三)开展校本教研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1.搭建学习平台,助推教师进修①加大图书馆的教育类图书藏书量。②为教工阅览室订阅大量专业学术期刊杂志。③定期不定期的选择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书籍、文章征订或印发给全校教师。④建立电子阅览室。⑤分期分批对全体教师进行各类现代教育技术培训。⑥积极搞好继续教育培训。大力支持教师在职读硕读博、参加国内外考察培训、学术交流等。2.采取多种形式,提高教师整体素质①加强理论培训,促进观念转变。注重对教师进行新知识、新理念、新成果、新信息的传输,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每年暑假,对全校任课教师进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培训。②开展教研活动,实现资源共享。学校把开展集体教研活动作为强化校本教研的一项重点工作。定期开展以教研组为单位的交流、总结、反思,进行课例评析,进行以思考、研讨为重点的教学研讨。③抓好教科研成果的总结与提升。为落实“尊重+智慧+有效”的课堂教学理念,总结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 提升教学艺术,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求教师全员参与教育科研,以教科研推进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并通过“双稿酬制”等措施积极鼓励教师撰写论文,近几年学校每年均有250多篇论文获奖或发表。④加强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坚持科研兴教理念,把科研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先导位置,促进教师教学思想、方式的转变,深入推进新课改。近三年来,学校有已结题和新立项的国家级课题(子课题)6个、省级课题8个,其中,经教育部立项、由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洪宗礼先生主持的国家“九五” 、“十五”重点课题“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吸收了国内外130多位知名专家参与研究,已取得了重要成果,出版了国家“十一五”规划出版的重点图书10卷本《母语教材研究》,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2008年初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新闻发布会,许嘉璐副委员长到场祝贺并给予高度评价。由洪先生主编的苏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材,目前已在全国26个省市累计发行1.3亿余册。2008年10月,洪宗礼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在省泰中隆重召开。⑤加强教学交流,掌握最新动态。学校每年都要派送教师参加省、市、区及兄弟学校举办的各种学习交流活动,推送优秀教师参加省、市、区骨干教师培训班,让他们把最优秀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最有价值的教育教学信息带回学校,带进课堂。近年来,我校先后成功举办了江苏省数学特级教师首届研讨会、江苏省高中数学冬令营、江苏省高中物理和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研讨会、泰州市新课程改革研讨会、面向全省公开教学活动等国家、省、市级大型教研活动。⑤发挥评价作用,促进教师成长。每学期开展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组织教师进行课前准备和课后研讨活动,注重任课教师的自我评价,促使教师在反思和实践中成长。(四)构建了校本特色的重点高中教师教育培训模式1.我思故我新——教师专业发展自我实践反思模式每位老师无论在组内开课还是被推举为校内开课,都必须在开课的下周内将教学反思交至教务处,学校对老师所写的教学反思每学期组织评比一次。这样每位老师做到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螺旋上升,与新课程与学生共同成长。2.青蓝工程——教师专业发展同伴互助模式学校制定详尽的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除了常规的新教师岗前培训、青年教师业务考核外,还认真实施“青蓝工程”,让青年教师在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下尽快成长。每学年针对青年教师的成长情况评出“最佳‘师徒’”。3.教师发展学校——教师专业发展专家引领模式2007年5月学校以“ 抢占制高点,建设新泰中”战略思想为指导,与中国教育学会合作成立“中国教育学会泰州实验学校”和“中国教育学会教师发展学校”。充分依托中国教育学会的人才、管理、品牌、科研等资源优势,由学会为学校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两年多来,该合作项目运作势态良好,已成为推动学校内涵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教师发展学校建设活动形式多样,每个月有高层次专家讲学报告、教学与教科研指导、或与专家学科同课异授、参观考察等。活动中,学校、教师和中国教育学会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其中教师无疑是“ 发展”的主体,而学校是载体与“平台”,学会扮演的角色则主要是引领者。两年多来,特别受到老师们欢迎的活动是——分别对九门学科进行的“研究课”教学指导和“同课异授”活动。有力地推动了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4.“四每”学习小组——教师专业发展持续动力模式2007年10月学校成立了学习型组织——“四每”学习小组。所谓“四每”,即每天读一点“闲”书(拓宽知识面的书,提高理论水平的书),每周写一点读书笔记,每月写一篇文章,每年发表1-2篇有质量的论文。要求全体教师共同营造书香校园,汲取新鲜的理论和信息,用理念指导实践;坐下身来作文,写教学设计,写教育叙事等;抽出空来思考,寻找身边的教学问题,在反思中成长。5.有效教学论坛——教师专业发展交流合作模式“有效教学论坛”是通过论坛让教师对共同关心的教学问题进行探讨,由部分教师做主要发言,提出对问题的看法与感想,供其他教师进行讨论的一种形式。每次论坛的形式视论坛内容、教师需求、环境氛围等确定,利用网络交流、教研沙龙、演讲比赛、经验总结会、专题研讨会等等。我们还定期开设“青年教师沙龙”,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使广大青年教师自发地组织成多种形式的“学习团队”,在“团队”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6.制定个人专业成长与发展规划——教师专业发展目标激励模式学校给每一位教师发“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个人规划”,让教师自己规划个人的近期(1-2年)、中期(3-5年)、远期(8-10年)专业发展目标,同时附上的一张细化的目标表,具体从教育、教学、科研、进修和总目标这五个方面细化分解,每年让老师们填写“江苏省泰州中学教师发展个人专业成长规划”,年终对达标情况进行自我考核。建立了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让教师与自己的过去比,看专业发展了多少;与同组的标杆教师比,看还有哪些差距;与同行比,看还需要……“个人规划”工作的启动触动了沉睡已久的个人奋斗的激情,教师的工作激情被激活了。7.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档案—— 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成长模式学校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档案,以专题的形式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资料进行存档,并让老师定期进行反思小结:与自己的过去比,看专业发展了多少;与同组的标杆教师比,看还有哪些差距;与同行比,看还需要……让教师看着自己和他人的足迹成长,促进更快地自主成长。8.名师工程——教师专业发展的标杆导航模式学校大力开展“名师工程”建设,在名师培育过程中,注重精神激励,榜样示范,典型引路。为进一步激励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学校制订了《江苏省泰州中学校级三级骨干教师的评审条例》,并配套出台了校级骨干、市级名师、省级专家学术性津贴标准。近年来我校新增两个市级学科基地、一个市级名师工作室,本学期将有5个校级名师工作室挂牌。(五)构建校本特色的学科教学模式促进教师发展先进的教学理念是学校素质教育的灵魂,一线教师是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的主力军,课堂教学是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教学模式是在特定的教学理念统帅下,由教师按照教学规律在组织课堂教学时采取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教学流程及方式,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使广大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摆脱了只凭经验和感觉,而忽视教育教学规律从而事倍功半的教学状况。为此,我校把“新形势下课堂教学模式探究”作为渗透新课程理念,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着力点。等。
教研处工作方案的指导思想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探索有效课堂教学途径”为突破口,以学科教研组为基本研究单位,有序开展主题教研活动。下面是我整理的教研处工作方案,欢迎大家参阅。
篇一:教研处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域性,以20XX年上饶县中小学春季开学工作会议精神为指标,结合我校三年发展规划的工作要点,以校本教研为主导,以课堂改革为重点,大力开展各项教研活动,切实提高教研活动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二、工作思路
结合20XX年上饶县中小学春季开学工作会议精神,以课改研讨课、名师送教、蹲点调研、联片教研、优质课评比等活动为载体,以我镇的各级名师骨干教师建设为推力,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教研活动。
三、工作目标
1、进一步落实“问题尝试教学法”的实施,全面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以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为导向,积极开展各种教学研讨活动,努力打造一支科研型、创新型、学习型的教师队伍。
3、深化课题研究,将最终的研究成果付诸教学实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开展学校优秀论文评比工作,积极组织并推荐教师参加县级以上的论文评比,努力争取好成绩。
5、鼓励广大教师把自己的教学心得、体会整理成稿件,踊跃向《月芽》、《上饶教育》、《上饶教研》等各级各类教育刊物投稿,以促进教师朝着专业方向发展。
三、主要工作及措施
1、建立和完善教研制度
1定时定期开展教研活动,用制度保障教研活动的具体实施。
2建立听课制度。每位老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5节,学校班子成员不少于30节。
3校长、副校长要直接参与教改。校长参与率达50%,副校级领导达80%,分管校领导达100%。
2、抓好理论学习
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成长离不开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深刻的实践反思,加强理论学习,使大批教师实现教学理论和实践水平的双提高,是我校教研工作的出发点之一。因此,我们把教师专业理论学习作为教研工作的主要内容,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阅读一本教育专著,撰写50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每学年撰写一篇教改论文或经验总结,每周至少撰写一篇教学反思。
3、抓好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是促进教师成长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将紧密围绕课堂教学改革这一重点工作确定好校本培训内容。通过网路教研与聘请专家来校讲座指导相结合,各级名师、学科带头人开展教育教学专题讲座、现代教学技术培训等,促进教师专业水平发展。
4、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本学期,我校将继续围绕“问题导学 互动探究”的总体课改模式,以“联片教研”为载体在全镇范围内推行课堂教学改革,全面落实新课改理念。中心小学班子成员将不定期下到村完小,走进课堂跟踪调研课改的落实情况,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指导性意见,以保证完村小课改的顺利实施。
5、集思广益 提升课改成效
本学期将大力开展全镇教师集体研讨活动,将课改研讨课与集体备课一并进行,具体流程为上课→议课→备课。全镇同年级教师听课后进行反馈,然后再根据反馈意见进行集体议课、备课,以切实优化备课,提升课改成效。
6、名师引领 蹲点调研
充分发挥我镇现有各级名师的“传、帮、带”作用,通过送教下村、结对帮扶等活动共享课堂教学研究资讯和教研成果,促进全镇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催生各完村小学更多名师骨干教师的产生,做好各梯队教师的成长建设,推进教研品牌建设。
7、进一步推进课题的研究工作
做好立项课题开题和教研课题申报工作,推动学校教研工作不断发展。各课题组要对课题进行梳理,细化课题研究的方向,确保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和重点,做到研究有针对性。课题负责人要根据课题实施计划规划好本学期的研究思路,制定好实施研究计划,使课题的研究活动常态化、正常化。在上学年研究的基础上,争取有更大的突破,使研究工作走向深层,稳步完成课题研究计划,多出成果。
8、开展形式多样的选优评比活动。
1举行“现场教学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数学优质课”等竞赛活动,以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2开展第二批“校级名师”评选活动,以发现和推广先进典型,发挥榜样的示范和激励作用。
篇二:教研处工作方案
网路教研是一种新型教研方式,不同于传统的实地教研,它以现代计算机网路的资讯传递、资源共享功能为基础,开展基于网路的教学研究,是突破时空限制,创新教研形式,拓宽教学研究途径,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异,实现教育均衡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为了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推进网路教研的开展,根据县教育局档案精神结合我校教育技术水平,特制定《端氏小学网路教研工作实施方案》试行:
一、指导思想
根据市教育局关于开展“网路教研”的会议精神,积极动员和组织全校教师投入网路教研工作,旨在提高我校教研资讯化水平,探索数字化教研新路,拓宽校本教研途径、创新校本教研形式。我校将开展网路教学研究活动,利用贴吧、部落格、QQ群等网路教研平台,为教师参与教研提供更为便捷的方式,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促进教师教学教研水平的提高,全面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二、工作平台
以沁水教研室的“沁水教研吧”、“沁水教室”部落格、“沁水小语”QQ群、“小学数学乐园”QQ群以及我校的“端氏小学教研室”部落格为平台,积极开展网路教研。
三、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3月份:宣传学习,成立组织机构,建立“端氏小学教研室“部落格:
1、组织召开学校领导班子会,成立学校网路教研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学校网路教研制度及制定学校网路教研实施方案。
组长:宋榜文
副组长:朱卫巨集 车东印 于青亮
成员:贾敏 霍建强 陈慧 张志
技术指导:张向峰 史软鹏
2、召开全校教师会,传达教育局关于开展“网路教研”的有关通知精神。宣传网路教研的优势,发动全体教师参加网路教研。
3、建立“端氏小学教研室”部落格。
第二阶段四月份:注册试用:
1、组织全体教师注册百度贴吧,浏览“沁水教研”吧并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等。
2、组织全体教师建立自己的新浪部落格,并学会使用并发表自己的博文。
3、组织全体语文教师加入“沁水小语”QQ群、全体数学教师加入“小学数学乐园”QQ群,初步学会讨论、共享经验成果等。
第三阶段五月份:初步实施价段:
1、在注册试用的基础上逐步加强教师应用网路教研的能力,变会用为要用,并逐步形成网路学科部落格群。
2、制定网路教研制度,完善网路教研实施方案、并传达给每一位教师。
第四价段六月份:全面实施阶段:
学校及各教研组全面开展网路教研活动。
1、根据学校的安排进行教研活动,全体教师上传资源、发表博文、回帖或者评论、讨论。
2、教研室部落格和各学科部落格群教研组长每2周至少发帖一次,组内和全校教师跟贴回复。
3、教师要养成浏览和观注“沁水教研”吧、骨干教师博文、回帖或者评论的习惯。
第五阶段:总结评估阶段:
1、各教研组上交网路教研总结。
2、学校统计各组以及每名教师参加教研情况,打出每位教师的网路教研考核成绩,并公布。
3、总结评选学校网路教研先进教研组和先进个人。
4、学校上交网路教研工作汇报。
篇三:教研处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并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我校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新课程,扎实有序地开展教研活动,推进教育创新,落实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进一步搞好校本课程的研究,全面提升我校教育的综合实力。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准确把握教育与改革的现状与趋势,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围绕市教育局教研室工作思路,坚持教科研创新,深化课程改革,强化校本教研,优化教师队伍,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科研水平,努力把城东学校建设成为创新型学校。
二、工作重点
1、常规教学的检查落实;
2、编撰九年级中考复习资料,以教研促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3、搞好校本教研,创城东新特点;
4、小学部申报新的课题,并做好中学部政治、数学课题的申报工作;
5、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第二届青年教师赛课活动。
三、主要工作:
1、提高全体教师对教研工作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我校广大教师群体的业务素质,提高我校的教研水平,坚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规范管理,提高认识”的工作方针。
2、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如:走出去,虚心学习外地经验,进行参观培训等;请进来,请外校外地的名师、学科带头人或有专长的老师来我校讲课、讲座、传经等。在利用现代化教学装置教学时,要为教师提供一切方便,以青年教师为骨干带动全体教师利用好现代化教学装置为教学服务。
3、实施名师带动战略,培养青年教师学科带头人。学校将选拔业务素质高有培养前途的青年教师作为重点培养物件,选派有经验、业务能力强的老师作为指导教师。认真落实上级教研部门的各项教研活动。配合和宣传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和骨干教师评比活动。
4、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搞好课程改革的实验工作,以课改为契机深入搞好教研工作,以教研为突破口搞好教学工作,本学期我们将积极参加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各项教研活动,领导深入教改第一线,亲自组织、领导、参与教改,争取使教改取得阶段性成果。
5、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献计献策,苦干实干。
6、深化课堂教学研究。深入课堂听课研究,把研究的具体目标落实在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的达成度上,研究课堂教学单位时间的利用率上,及时总结教师课堂教学中的经验。
7、及时总结课程改革经验和校本教研经验。认真总结教学改革和校本教研工作经验,组织教师积极撰写论文,推荐在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鼓励教师参加各级论文比赛活动,汇编教师获奖论文集。及时发现教育教学问题,及时提出对策,及时解决。
8、强化制度建设。根据学校实际,建立相应的教研活动制度、课题研究制度、专业引领制度、同伴互助制度、自我反思制度和激励制度。期中和期末考后要形成书面试卷分析制度。
9、做好课题的申报工作。
10、开展校优秀教研组长、优秀备课组长、教科研先进工作者评选活动。
本文素材来源于网路,如有侵权,请联络删除。
相关文章:
教育 管理创新是教育管理对社会、教育管理理论自身发展的一种回应。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教育管理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
文章 针对小学教育管理中的侵权问题,分析了侵权现象的类型,以及造成这种侵权现象的成因,并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小学生维权意识、加大法律宣传力度、树立正确的教育管理理念等方面提出了思考。
关键词:
小学教育;侵权;成因;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 文化 水平的提升和国民法律意识的提高,人们对权利的认识越来越明晰,懂得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但是对小学生群体合法权利的保护问题还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小学教育管理中,小学生权益受到侵犯的问题时有发生。本文就此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问题综述
小学生除了享有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外,还享有《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基础教育法》中有关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但现实却是,学生和学校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平等的自愿关系,与其对应的权利和义务也是不对等的。学校在教育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多多少少会发生侵犯学生权利的现象,这些现象总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侵犯学生的健康权
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现实中侵犯学生健康权的现象很普遍,特别是体罚的现象屡禁不止。我们不时会听到 相关报道 教师体罚学生的事情,情节严重的,对学生造成人身伤害,教师严重侵犯了学生最基本的人身权。而小学生是未成年人,缺乏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由于害怕,他们有时候会选择沉默,不跟家长说,直到家长发现孩子身体受伤才知道事情真相。有的学校一味追求教学成绩,经常会擅自给学生增加自习时间,还本着自愿的原则,这种行为使学生的学习时间过长,学习效率下降,严重影响了学生正常的学习状态,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从长远考虑,并不真正有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
2.侵犯学生的隐私权
隐私权是法律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但是在小学教育管理中却存在侵犯学生隐私权的现象。绝大多数的小学生都不会维护自己的隐私权,甚至他们都不知道教师的一些做法是在侵犯自己的隐私权。比如,老师会让小学生养成写 日记 的习惯,会让每个人准备一个本子,每天写一篇日记,这个做法是好的,但是如果教师定期让学生把日记交上来检查,这就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虽然国家已经有明确规定,禁止公开学生的个人成绩,但是大部分学校为了刺激学生竞争以及学校之间各项评比,公开了学生成绩。考试成绩属于自己的隐私,学校在没有经过学生同意的情况下公布出去就是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
3.侵犯学生的受教育权
受教育权是学生最基本的权利。学生去学校就是去接受教育的,任何人不能阻止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也是明确写进《宪法》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但是在现实中,有的教师会因为学生上学迟到或者不好好听课等理由把学生赶出教室,有的教师会因为学生学习成绩不好怕影响班级整体荣誉而让其转学,这种种行为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受教育权利。
4.侵犯学生的人格尊严
中国人向来把尊严看得很高,即使是小学生,也有尊严。但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却常有侮辱、伤害孩子情感的行为,这比暴力行为更不容易被发现,但却实实在在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一些教师由于“恨铁不成钢”,经常对一些学习成绩不好、调皮捣乱的学生进行言语上的谩骂,比如他们会当着全班的面骂学生“笨蛋”“傻”等恶劣的言语,从而使被骂学生在同学的嘲笑下产生负面的情绪,还有的教师会用下课不准休息惩罚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这些伤害是极其隐秘的。长期在这种谩骂、侮辱的学习气氛中,孩子的心理会发生扭曲,后果非常严重。
二、成因分析
上述问题的出现,究其原因是错综复杂的,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缘由。
1.我国特有的文化背景
中国有句古话:“严师出高徒。”我国的学生从小是在尊师重道的教育环境下长大,老师说的话就要服从,老师说的都是对的,不能顶撞老师,学生和老师之间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他们不像是朋友,更像一种上下级关系。学生自身就会处于一种弱势状态,特别是小学生更是把老师的话当做“真理”,即使自己的合法权利受到侵害,也会默不作声,更别说投诉或者寻求法律保护了。
2.部分教师素质低下
我国近年来一直重视教师队伍的培养,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但是不得不承认,部分教师的素质还是没有得到提升,特别是教育力量相对薄弱的地区,教师资源短缺,教师素质不高,有部分老教师的思想还停留在应试教育上,只知道出成绩,不注重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有些教师“倚老卖老”,凭借自己几十年的教育 经验 ,对学生要求过分严格,自身的法律意识又相当淡薄,缺乏基本的教师职业道德。
3.学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自我控制的意识与能力两方面 基本素养 的缺乏,使学生在交往时容易产生不能有效保护自己、不能尊重他人权利的现象。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窄,他们一般都是在家听家长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没有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更别说法律意识。研究表明,当学生的权利屡次被侵犯而没有采取 措施 时,其被侵犯的概率就会增加,特别是小学生。
4.法律体系不健全
尽管国家相继出台了《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基础教育法》,但在实施义务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学生权益保障等重大问题上,还没有明确的规定,对受教育者维护权利的法律保护方面被忽略。
三、对策思考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全社会应共同关注,积极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而作为小学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更为重大,务需切实履行教育与管理之职责。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当前教师队伍中的部分人素质较低,不符合教师要求的情况,我们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摒弃应试教育教学的错误观点,加强教队伍建设。首先,要在教师队伍中进行排查,把好教师的入口关;其次,要对教师进行系统全面的培训教育,通过学法知法的培训,让教师明确自己的教学职责和自己的义务和权利,从而自觉地按照法律规范进行自己的教学计划,改变过去错误的 教学 方法 ,注重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2.提高孩子维权意识
课堂是学生学校生活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和教师应该定期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维权意识的培养,告知学生自己在受教育过程中享有的权利和义务,以及一些典型事件的处理解决方法,和学生成为朋友,多倾听学生的想法,做学生行为的引导者。只有学生的维权意识得到提高,才能有效遏制侵权现象的发生。
3.加大法律宣传力度
在学校管理中,管理者的素质和法律意识对一个学校的管理至关重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法制意识得到提高,这就需要管理者推出正确合理的管理路线,尊重学生的权利,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积极组织一些法律讲座、知识竞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结合自己学校的情况,制定出符合本校学生的法制教学章程。从现有的保护未成年合法权利的相关法律看出,我国现阶段的法律还是不够完善。为了促进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我国已经相继出台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以及各级政府颁布的法律,我们要加大这些法律的教育宣传力度,让教师和学生知法、懂法。
4.树立正确的教学管理理念
受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学校和老师现在的观念还是停留在分数上面,教学方面只抓成绩,忽视了学生健康的身心发展,素质教育没有落实到实处。学校应该改变这种错误的教学理念,防止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变“主观”为“客观”,克服管理的主观盲目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变“决策者”为“规划者”,教学计划的实施不能一味独裁,而是应该与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规划,并形成统一的目标,使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白平则.论学校教育管理权与学生权利的实现与保障[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2).
[2]柳倩华.从中小学教师侵权行为谈如何加强教育法治建设[J].教学与管理,2002,(24).
[3]余晖,胡爱萍.中小学侵权行为的类型与防范对策[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2,(3).
[4]张冀曼,李欢.中小学教师侵权现象探析[J].中国教师,2007,(S2).
[5]马金富,任玉霞.浅谈小学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策略[J].读写算(教育导刊),2014,(3).
摘要:在特殊教育领域,尤其是在高等特殊教育领域,科学化、人性化的管理及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对高等特殊教育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在高等特殊学校教育管理体系中,包括学生学习生活、 社会实践 等领域,相关能力的提升,都是教育管理工作致力实现的目标。基于此提出了我们必须采取创新型思路与措施来提升高等特殊学校教育管理制度的有效性与实效性,从而真正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在充满人文关怀气息的氛围中实现高等特殊学校教育管理制度的更新与创新。
关键词:特殊高等学校;教育管理;制度改革
1高等特殊学校教育管理制度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1.1是新时期与特殊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特殊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因为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各种新旧观念交叉碰撞,加之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也在建立了多年以后开始逐渐进行着自我的完善与更新,人才竞争的市场环境变得日益激烈起来,这就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与巨大的压力。因此,高校必须尽快适应新形势与特殊高等教育自身实际发展情况的迫切需要,紧紧抓住各种发展的机遇与有利条件,努力创新自己的高等教育管理理念,采用科学、先进的教育管理方法来提升教育管理质量,从而有利于特殊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1.2是高校解决自身教育管理中问题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国特殊高校教育管理理念较为滞后,其自身教育管理方面存在着多种问题,很多时候是按照较为传统的管理经验与管理方式来处理并解决相关问题的,其真正的民主性特征不够高。因此,为了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高等教育管理标准与管理制度,高校必须尽快实现自身教育管理制度的创新,要适当征求被管理者的建议,采用较为综合性与灵活性并存的评价方式与评价体系,这样的高校教育管理制度才真正有利于满足高校自我管理工作中的各种弊端解决的实际需要。
1.3是特殊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与时俱进的需要。当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正处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世界政治的多极化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金融危机等都影响着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当今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竞争越来越激烈,学生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社会对高校学生的要求和标准也在提高。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学生面临着多方冲击和压力,如何适应当前的新形势,研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迎接新挑战,做到与时俱进,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在理论和实践创新中的要求。
2高等特殊教育管理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
2.1统一性原则。统一性原则指“学校所制定的制度,其内容不得与国家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抵触”。高等特殊教育以社会需要为导向,其管理是政府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高等特殊教育管理制度必须服从国家意志,维护政府尊严,接受政府的领导与指导,以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
2.2可操作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是指学校所制定的制度要从本校实际出发,便于操作,这种思想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的春秋时期。中庸之道”是儒家管理思想的重要原则,。中庸之道”的核心是执两用中,这要求教育管理者在学校制度的决策过程中,必须持有辩证思想。如学校的管理制度过于抽象或严格,便难以把握;过于浅显或宽松,便失去其应有的作用。为此。高等特殊教育学校在制度决策时,要综合分析多方面因素,根据特殊教育的特点,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以便于制度的贯彻和执行。
2.3.程序性与高效性相结合的原则。高等特殊教育学校制度建设的程序性原则有助于切实保障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切实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同时也体现了我国依法治国的精神。作为高等特殊教育管理者只有掌握了管理的“双重性”,认真研究管理过程中的决策、领导、组织、协调与沟通、控制等环节,才能在高等特殊教育管理制度的建设中真正做到程序性与高效性相结合,如高校中的特殊教育学院,大多开设美术、中医、特殊教育等专业。作为高等特殊教育管理者,应让各专业教师充分享有民主权、自主权,按程序性原则办事,而在重大问题决策时,管理者应在集思广益后,按高效性原则处理问题。
3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
3.1明确高等特殊教育管理工作的本质。作为高等特殊教育管理人员必须树立服务意识,深刻地认识到特殊教育管理工作的本质,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热情地为师生做好服务工作,以确保学校各项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并要想方设法地提高管理水平,做到学以致用,重在实践。同时,高等特殊教育管理者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以应对新形势的变化,特别是要加强教育学原理、特殊教育发展史、特殊教育心理学、视力残疾 儿童 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等相关方面知识的学习,切实提高工作能力。
3.2营造以人为本的学校组织文化。学校组织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学校在运作过程中所体现的以教育基本理念为指导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方式的总和。残疾学生需要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关爱,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师也比普通教师付出了更多的劳动,为此,营造以人为本的学校组织文化对高等特殊教育学校尤为重要。这样一来,在增强了学校组织凝聚力的同时,也为学校的不断发展提供了可能。
3.3实施全纳教育是以学生为本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要使以人为本的思想真正得到落实,就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以让残疾学生融入社会主流为基本教育目的,通过校内、外调查研究和毕业生信息反馈,发现高等特殊教育领域中现有的几个专业已不能满足残疾学生的需要。总之,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教育体制的改革,特殊高等学校特殊的学生群体也在发生着变化,这些都影响着高等特殊学校教育管理模式的不断变化。高等特殊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就要求高等特殊教育管理者既是通才又是专才,能客观地认识高等特殊教育管理工作;要求高等特殊教育管理者能在对学校内部的财务、人事、教学、决策等多方面进行科学管理的同时,也能站在国家的高度上,集思广益,为学校制定长期的发展规划。
作者:阎洪涛 单位:辽宁特殊教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李子奇.甘肃本科院校弱势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3):25—26.
中职学校改革教育管理优秀论文
一、中职教育管理的改革新思路
(一)以“技能训练为主”,进行一体化教学模式
中职院校教育学生的目的在于为社会培养一系列实用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在中职教育管理中,应大胆的采用以“技能训练为主”,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与岗位需要紧密结合,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强化职业能力的素养。当然,学校也要加大教育投入,改善教育教学条件,使教师更多的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渠道系统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兴趣,加强教学效果。而,同样专业的有经验的教师能充分的发挥现代教学技术和先进设备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真实的感受操作原理,结构形成,以便学生进行自己动手和操作,提高教学的实践性,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学质量,加强管理效果。
(二)创新办学模式
中职学校的办学宗旨就是要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有效服务,因此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将办学与企业支持和行业作用联系起来,充分发挥其号召力及社会影响力,进行多方位的、多元的办学模式。在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的同时,还要积极让企业专家与教师进行合作,发挥企业专家的专业技术和教师的教学技能,使其二者在教学计划制订、课程建设与资源整合、师资队伍构建、订单定向培养、实训基地的选择、创建与管理等方面都进行充分的合作,发挥其关键作用。同时,还要积极的开展各项技能培训,将学校资源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化,提升办学效益,扩大社会影响,提升管理效果。
(三)创新教育内容
根据中职院校的办校目的,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因此需要将人才培养与用人需求相结合,教学课程与岗位需求相结合,教材能容与技能要求相结合,专业技能与职业标准相结合,进行“四个结合”的针对性教学教育。学校应以此为指导,成立专门的“课程开发和校本教材编审委员会”,将课程开发与校本教材编写作为各个系部的重要工作,并将学校的主要领导列为主要责任人,并聘请行业及企业专家,与学校内各专业有经验的教师共同协作,发挥各方力量,提高教材使用性,提升课程建设。
(四)加强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无论任何院校,学生的培养都离不开教师的教育,尤其是中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对其教学水平及质量的优化极为重要,因此,中职学校想要提高教学质量及管理效果,必须加强人才培养,必须明确加强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学校在重视教师理论素质培养的同时,必须加强对于教师专业技能水平的培养,并结合以老带新的模式,努力在优秀教师中培养名师,以保证教师队伍的“血液流畅”。学校也要帮助教师制定统一的教师培训规划,通过参加企业专业实践及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以便其能够更好更准确的教授给学生,提升学习及教育效果。
(五)完善内部管理体系
要完善中职院校的内部管理体系,首先要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制度。而中职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又包含教学体制管理制度、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教学常规工作管理制度及教师队伍管理制度等四个方面。其次,要注重内部管理和细节管理,如在教学工程中安排专职人员进行专业的查堂工作,而领导也要经常的做到随堂听课,看班级日志等,并组织定期的教学检查,包括备课记录、教学辅导情况、作业批改、教学计划完成情况、教学情况问卷调查与检查等。
二、结语
综上所述,中职学校教育管理者必须看到并认识到教育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及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并且谨慎大胆的找出解决问题和改革管理方法的有效途径,以提高管理效果,促进中职院校教学的健康良好发展,为社会、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