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寒冷对脑血管病的影响研究论文

寒冷对脑血管病的影响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寒冷对脑血管病的影响研究论文

霜降后昼夜温差大,心脑血管病易发!之所以季节寒冷更容易出现心脑血管疾病,首先,在秋冬季节,天气温差很大,这样的温差对人的血管也会造成影响。 其次,冬季因为饮食习惯的原因,所以胆固醇会升高。 另外,冬天人们的运动量相对来说少了。

霜降过后,天气明显更加寒冷了,很多地方昼夜温差都很大。这个时候心脑血管疾病特别容易发生。之所以季节寒冷更容易出现心脑血管疾病,主要有以下这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在秋冬季节,天气温差很大,这样的温差对人的血管也会造成影响。因为温度的差距会让血管收缩,可能会导致血压增高,所以特别容易造成血管破裂,就很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对于中老年人来说,本身体质就不好,适应能力也不如年轻人,特别容易出现一些感冒发烧之类的感染性疾病,而这类疾病有特别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其次,冬季因为饮食习惯的原因,所以胆固醇会升高。我们在秋冬季节很难吃上新鲜的水果蔬菜,所以很多人都会吃一些肉类,肉的热量和胆固醇含量是比较高的,特别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在饮食上,中老年人应该尽量少吃一些高胆固醇和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这样可以减少脂肪的堆积,可以降低身体内的胆固醇。另外,冬天人们的运动量相对来说少了。因为冬天太冷了,寒冷的天气让很多人都变得不爱出门,他们更喜欢在家里面呆着。因为运动量降低了,所以血液循环不畅就出现了,因为血液循环不流畅,就很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不管是冬天还是夏天,还是希望大家能够抽出时间多运动,促进血液循环。以上就是季节寒冷更容易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的原因。

因为季节如果特别寒冷的话,就会导致血管收缩,这时候就会阻碍血液循环,就容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

因为冬季气温骤然降低以后,人体血液本身“浓、黏、聚”的状态会增加,寒冷也会刺激外周血管收缩,从而导致回心血量减少,所以冬天容易患心脑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病在冬天高发的原因:1、身体在寒冷的状态下,一些血管会由于寒冷自动收缩,造成血管的血液阻力和高血压的发生,导致了心脏负担加重,就会发生脑溢血等疾病。2、由于气温低,人体会消耗热量,心脏就会发出更大的功能,给心脏增加负担。3、寒冷的冬天,人的活动变少,一些脑部,心脏的血液就会减少。4、冬天出汗少,水也喝的少,水分不足,血液变的更粘稠,血压就会上升,容易生成血栓,增加了形成脑梗塞等疾病的机会。5、冬天容易得呼吸系统的疾病,一些上呼吸道感染疾病,会加重心脏疾病的病情。

脑血管病人护理研究论文

脑出血患者的护理研究【摘要】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且发病急骤、病情危重,是人类死亡及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对脑血管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系统的护理是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关键,现讨论如下。【关键词】脑出血护理1临床资料我院内科2004年1月~2005年8月共收治脑出血患者43例,男30例,女13例,年龄40~83岁。入院时意识障碍5例,神志清楚38例,失语5例,口齿不清18例,其余20例语言无障碍。43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一侧肢体偏瘫。2护理2.1一般护理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整洁、安静。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避免搬运。严密观察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及头痛呕吐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积极配合抢救。如意识障碍加深,血压升高、脑搏缓慢、呼吸深慢而不规则、中枢性高热提示继续出血;如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烦躁不安、轻度呼吸、加深加快、脉搏加速、血压和体温上升考虑脑病前驱症状;如一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提示脑病形成;双侧瞳孔针尖样大小、眼球固定,提示桥脑出血。昏迷患者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急性重症脑出血禁食72h可放置胃管,给予低脂高蛋白流质及一定的水,无吞咽障碍者可给予低脂高蛋白流质饮食。遵医嘱合理安排使用脱水剂,保持静脉通畅,严禁外溢,脱水剂应快速给药,其余静脉给药应控制滴速,以防颅内增高。2.2预防并发症的护理2.2.1肺部感染的预防及护理保持患者头偏向一侧,病情稳定后定时翻身拍背,用吸引器吸出呼吸道分泌物或误吸的内容物,痰液黏稠不易吸出者可给予雾化吸入。注意保暖,防止受凉。2.2.2泌尿系统的预防及护理对于尿失禁、尿潴留的患者,应在严格无菌操作下留置导尿,保持导尿管通畅,每4h放尿1次,每日更换一次性尿袋,每日消毒尿道口和会阴,保持导尿管的通畅,观察尿的颜色、性质、量并记录,必要时做尿培养。7~14天后逐渐定时夹管,指导练习排尿的随意性动作,训练其膀胱功能。2.2.3便秘的预防及护理神志清醒者嘱其多吃粗纤维食物、蔬菜、水果,保证每日2000ml的饮水量,保证3天排便1次。便秘可给予结肠环形按摩或使用缓泻剂,必要时灌肠。同时每次便后用水洗净肛门周围。2.2.4褥疮的预防及护理保持患者平卧体位,睡气垫床,在身体空隙处垫软枕,床铺要保持柔软清洁、干燥、平整无碎屑。患者要每2~3h翻身1次,协助翻身时,动作要轻柔,避免脱、拉、推的动作,以防擦破皮肤。对身体受压发红部位定时给予温水热敷按摩或50%酒精按摩,有破损者局部涂以抗生素。红外线照射每日2次。2.2.5中枢性高热的预防及护理当脑出血患者体温波动在40℃左右,即为中枢性高热。临床护理中,要及时用50%酒精或温水在前额、头顶或颈部、腋下、腹股沟、腋窝等体表大血管处反复多次擦洗,或将冰袋放置在这些部位,也可遵医嘱用药,但降温前后要注意生命的变化并加强基础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2.2.6口腔炎的护理对病情轻微者可饭后睡前刷牙;有活动性义齿者应取下保养洁净,昏迷及吞咽困难患者进行口腔护理每日2次;张口呼吸者用生理盐水纱布覆盖口腔,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2.2.7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和出血的预防及护理昏迷及吞咽困难者24h可留置鼻饲流管,鼻饲流质饮食。当发生应激性溃疡出血者应立即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并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尤其是血压的变化,预防出血性体克。同时应禁食,仅有少量柏油样便者,可进流质食物,并查血型及备血。必要时口服去甲肾上腺素,并及时补充血容量,保持水、电解质平衡,配合医生做相应治疗。2.3功能锻炼2.3.1急性期以预防为主(1)保持肢体功能位置,取仰卧位时,瘫痪侧上肢垫高超过肩部,肘略弯曲,腕和手指轻度伸展,手握纱布卷,膝下放一小枕,腿外侧放沙袋以防腿外展、外旋;足底放置足板以防足下垂和外翻;随翻身变动体位为半仰卧位、侧卧位和半俯卧位。(2)被动体位:按关节活动范围进行被动运动,由健侧到患侧,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渐进,对肘、指、踝关节活动要特别注意,因这些部位易发生强直,应多做运动。每次每个关节每个方向活动5~6下,每天3~5次。(3)按摩患侧肢体给予轻柔而有节奏的按摩使其放松,伸肌则按摩与揉捏相结合,并按摩胸大肌,减轻其痉挛性收缩,以免妨碍肩关节运动,每天2次,每次15~20min。2.3.2恢复期以增强患肢的活动为主对患肢进行坐、立、行的训练及各种日常训练。当患者能自行翻身后,将训练体位改为坐位,健手扶床,两腿下垂,增加脊柱和髋关节肌肉、韧带功能和坐位平衡能力。站立训练:先行辅助站立练习,后行床边站立练习,坚持循序渐进,防止肢体萎缩。行走训练:在患者站稳10~15min而无疲劳时,即可开始步行锻炼。2.3.3日常生活训练对患者进行包括吃饭、穿衣、洗漱、如厕及室外活动等训练,帮助患者树立重新生活的信心。2.4心理护理脑出血患者的突然发病及其后遗症,给患者造成极大的心理创伤。急性期表现出焦虑、无能为力等心理问题,患者由健康变为瘫痪,这一变故使患者感到悲痛欲绝,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部分患者由脑出血所致性格怪异,使家人难以接受。针对患者各种情绪反应可采用交谈笔记、手势辨认,充分了解其需求,告诉患者功能障碍经过积极锻炼是可以恢复的,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2.5出院指导脑出血患者病程长,大部分患者往往没有完全康复就出院。护理人员就要教会其家属掌握一定的护理知识,如休息的环境要通风、透光、安静,地面不宜过滑、不能独居、心情开朗乐观,生活有规律;饮食宜低脂、高蛋白、富含纤维素;加强肢体或语言训练;家属要鼓励和督促患者服药,控制血压,以防复发。3护理体会脑出血作为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神经系统常见病,造成的后遗症有肢体瘫痪、失语、心理障碍等。以上43例患者经过我科医生的积极治疗,护士的系统护理,患者及家属的密切配合,患者肢体肌力、语言功能、大小便功能及心理状态均有明显好转。有32例患者生活能自理,8例患者能重返工作岗位,3例患者需协助生活,无一例伴有并发症而出院。疾病的愈合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药物治疗对脑出血患者只能取得一定的疗效,而系统的护理往往对疾病的观察,并发症的预防和疾病的康复有较理

对于护理专业学生来说,学好内科护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内科护理个案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

目的:探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相应的对策。 方法 回顾性分析182例心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归纳并 总结 护理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结果182例心脑血管病患者的护理情况与临床资料中存在53例(29.1%)违规操作或者不安全操作行为,其中包括医护人员因素31例(58.5%)、患者因素14例(26.4%)以及医院因素8例(15.1%)。结论为有效提升心血管内科护理水平,医院要加强对护理人员的 教育 与培训,努力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与护理水平,增强其法律意识与安全意识,同时还要加强医患交流与沟通。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

心血管内科疾病具有发病急、病因复杂以及病情变化快等特点,大大增加了临床护理工作的风险。一旦护理不当,不但会严重影响到患者的身心健康、威胁其生命安全,而且还极易引发一系列的医疗纠纷[1]。本研究选取本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182例心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 报告 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182例心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97例,女85例,年龄最小35岁,最大83岁,平均年龄(52.7±10.1)岁,包括风湿性心脏病32例,高血压伴冠心病64例,心肌梗死72例,先天性心脏病6例,其他心血管疾病8例。

1.2研究方法

对1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与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归纳总结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2结果

182例心脑血管病患者的护理情况与临床资料中存在53例(29.1%)违规操作或者不安全操作行为,其中包括医护人员因素31例(58.5%)、患者因素14例(26.4%)以及医院因素8例(15.1%)。

3讨论

3.1不安全因素分析

3.1.1医护人员因素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护理工作的责任巨大、任务繁杂,极易产生医疗风险。护理人员方面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主要包括:①护理文书的书写不规范:对于一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人员必须每30分钟对其生命体征与心电图进行观测与记录,当患者病情稍微好转后,护理人员就会产生疏忽与懈怠,从而推迟对患者诊测与记录的频率,导致护理文书的记录不够完整[2];由于受到快节奏工作的影响,部分护理人员在文书登记时也养成了快节奏的习惯,在书写时字迹比较潦草;由于一些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或科室的监督不到位,在日常护理巡查过程中,一些护理人员在发现患者不在位时,会进行随意编写;在抢救患者时,护理人员忘记登记护理文书,存在事后登记或文书登记时间与抢救时间距离过长的现象。②药物使用及药量配比出错:由于心血管内科用药的品种较多,药品的出厂商及名称比较复杂,而且护理人员工作量较大,工作比较繁忙,可能会出现拿错药等情况;护理人员对速度的把握不准或患者自行加快滴速,会加重患者的心脏负担,进而造成危险;一些护理人员可能会凭个人 经验 进行配比药量,从而导致出现药量错误。

3.1.2患者因素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一些患者并没有严格执行医嘱,例如一些患者会因为其症状较轻,从而就会对疾病持有一种轻视的心理,在未获得医护人员许可的情况下,擅自离开医院与病房,或请假外出后并未按时返回病房等[3]。由于心血管疾病比较特殊,在比较嘈杂的外部环境中,再加上患者自身疲惫等因素,极易引发疾病的发作。一些患者及家属缺乏对疾病的充分认识,往往对医疗持有过高的期望值,一旦病情未见好转,甚至发生恶化时,常将责任全部归咎于医护人员,不能充分信赖医护人员的治疗与护理工作,进而诱发不安全因素。

3.1.3医院因素由于心血管内科病房的床位、医疗设备以及来往的人员较多,环境比较嘈杂,会影响到科室患者的休息,易引发患者的投诉。如果医护人员未及时彻底打扫病房卫生,在地面滑湿的情况下,极易造成患者摔倒,会给患者的心理与生理带来不良影响。由于心血管内科疾病的特殊性,其治疗费用往往较高,若护理人员未及时、详细地将费用明细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在结账时极易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3]。

3.2防范对策

3.2.1提升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医院要加强对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的教育与培训,为其传授更多科学的护理知识与技能,为其提供更多学习与培训的机会,同时再通过考核的方式考察护理人员对护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4]。而护理人员也要通过听课与查房等形式,不断加强护理知识的学习与巩固,通过护理实践不断提升自身护理操作能力,进而不断提升护理水平。此外,医院还要加强对 法律知识 与 安全知识 的宣教,要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与安全意识,使其能够有效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护理人员要严格规范护理记录,及时、认真地书写护理文书,从而充分保证护理记录的真实性及完整性。

3.2.2加强护患沟通,改善医院环境建设护理人员要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交流与沟通,要充分尊重应关心患者,细心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与需求,及时解决患者在生理与心理上存在的困难,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5]。此外,护理人员还要将用药方法与诊疗方法详细地介绍给患者,并且将医疗费用详细地告知患者,以此来提升患者及其家属的认可度及信任度,避免护患纠纷的发生。医院要在各方面条件允许的状况下,加强对医院环境的建设。如在病房添加微波炉以及电视等设备,充分保证病房的安静与洁净,努力为患者营造温馨、和谐的住院环境。综上所述,由于心血管内科疾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护理过程中往往存在较多不安全因素,主要是由于患者、医院以及护理人员造成的。为了能够有效提升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与护理水平,促进患者更快更好地康复,有效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几率,医院要深入分析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采取有效的防范 措施 。

参考文献

[1]陈少梅.心内科护理纠纷原因分析与对策.河北医学,2010,9(7):886-887.

[2]白菊娥.心内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安徽医学,2011,11(9):1772-1773.

[3]额登格日勒.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6):324-325.

[4]周柳嫦.浅谈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分析.中国医药导报,2010,12(3):54.

[5]梁秀萍.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中外医疗,2012(31):182-183.

摘要:护士在输液过程中要加强巡视,防止患者出现输液反应,当患者出现输液反应时应立即采取有效的措施。在为患者输液时应严格控制输液速度。

关键词:急诊内科护理;安全细节

1病情观察

为了对患者的病情做出系统、综合的评判,医护人员应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及现状。在对内科患者进行急诊时,医护人员应仔细、认真地观察和诊断其病情,为制定患者的临床治疗和护理方案提供依据。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病情观察时,应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因、发病部位及其所表现的症状,并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

1.1判断疾病的发展趋势

内科护理人员应全面地对患者进行病情观察,对其病情的轻重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大致预测出其所患疾病的发展趋势。例如,当内科患者的病情出现较大幅度的变化(体温骤降、血压忽高忽低)时,可预测其病情即将恶化;当内科住院患者若精力充沛、食欲良好时,可预测其病情将很快康复。

1.2对患者临床疗效及用药反应的观察

在为内科疾病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中,若其病情逐渐好转,说明治护措施有效;若患者病情没能好转或出现了不良反应,说明治护措施有误。下面的病例可供参考:患者,男,67岁,患有脑梗塞。某次为该患者静脉注射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的过程中,护士在巡察时发现其出现了喘憋、口唇紫绀等症状,经查体,其心率为109次/分,血压为90/50mmHg,全身出现散在性荨麻疹。护士立即为该患者停药,并采取为其吸氧、静注地塞米松10mg、肌注氯苯那敏10mg、静滴尼可刹米0.375mg、洛贝林3mg、氨茶碱0.125g等方法进行急救。1小时后,患者的症状逐渐缓解,血压回升至107/70mmHg,脱离了危险。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在用药后出现的一些不适反应可能仅是正常的用药反应,而非不良反应。

1.3及时发现危重症或并发症

内科疾病患者的病情复杂多变,常可发生诸多的并发症。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其病情的变化,以免其病情突然发生恶化或出现严重的并发症。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增强工作责任感,掌握科学的护理方法,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危重症或严重并发症能够及时采取合理的抢救措施,有效地控制其病情。

2正确执行医嘱

医嘱是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制订的诊疗计划,是护士采取治疗护理措施的指导依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医嘱可作为法律证据。在临床上,护士往往对严格执行医嘱的重要性不够重视,从而在护理工作中埋下了很多安全隐患。为了防患于未然,规避护理事故,改善医患关系,增加患者的满意度,提高护理质量,我们应采取以下5项措施来保障执行医嘱的准确性。

2.1护理人员应训练和培养与患者沟通的技巧,重视在执行医嘱过程中与医师的沟通与协作,从而确保医嘱的有效执行。

2.2应加强对护理人员执行医嘱准确性的监督和管理,促使护理人员及时准确地执行医嘱。应建立严格的医嘱执行审查制度和执行规范,以保证医师下达的医嘱能够被及时、准确、无误地执行。

2.3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医嘱管理软件在医嘱处理系统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应加强护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使护理人员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水平,应规范医嘱的录入、转抄、保存、打印、查对制度,保障医嘱处理、打印、查对、执行等环节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从而真正做到准确无误地按医嘱执行每一项治疗和护理意见。

2.4护士要认真对待口头医嘱,充分认清口头医嘱的重要性,认真、正确地执行医生下达的口头医嘱。

2.5护理人员要具备疾病的病理变化等方面的专业知识,避免盲目地执行医嘱。例如,白血病患者在出现高热时,医师下达的医嘱为“物理降温”,此时护士不应选择酒精浴,以免因患者的皮肤受到酒精的刺激而导致或加重皮下出血。(本文来自于《求医问药》杂志。《求医问药》杂志简介详见.)

3静脉输液

护士在输液过程中要加强巡视,防止患者出现输液反应,当患者出现输液反应时应立即采取有效的措施。在为患者输液时应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在为成年人滴注常规药物时,可保持常规的输液速度,约为40~60滴/分钟。在为急需补充血容量的患者输液时,可将输液速度提高至60~100滴/分钟。在为内科疾病患者进行静脉输液时要严格控制用药量和输液速度。在输液时,应向患者交待以下注意事项:不可随意调节滴速,注意保护输液部位。

参考文献

1、内科临床护理路径的构建与实施何红;护理研究2009-02-11

2、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应急护理干预措施叶任秋;中国当代医药2011-07-08

【摘要】中医护理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基本框架,运用中医整体观念,对疾病进行辨证施护,并运用传统护理技术与方法,对患者和人群施以照顾和服务,保护人体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自我国融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我国的医学卫生事业取得了迅速地发展,由过去的传统医学向现代医学发展,内科医学同样走向了现代化。而作为内科的一个分支的内科护理,在医院对内科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内科中医护理;手段;护理标识

中医的整体观念理论、辨证施护原则是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传统疗法是中医院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的技术手段。中医护理是遵循中医药理论体系,体现中医辨证施护特点的护理理论和护理技术。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及人们对疾病认识的深入,中医护理已成为医疗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中医护理在医学中治疗效果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是中医护理的核心,中医传统的护理技术操作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广泛。例如采用针灸、点穴、穴位注射、脐疗、按摩、中药热敷等多种技术操作解除尿潴留;采用耳穴压豆法、推拿按摩、梅花针、中药离子透入及气功等多种方法调整人体内外环境,治疗失眠症;通过针、炙、耳穴压豆、拔罐、外敷中药等处理疼痛、便秘、褥疮、肌注后硬结等。中医护理人员已将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适应证、使用范围不断扩展、不断挖掘、整理、完善、创新。如用自制益胃散穴位外敷治疗胃脘痛;用艾条熏蒸爱婴病房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且对乙肝病毒的抗原性也有一定的破坏作用。

中医护理是通过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在临床实践中来实现的,也是检验中医护理理论的途径。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现有的一些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尚需要进一步改进,如加强无痛针刺、无烟艾灸方法的研究及灌肠器、离子导入机、刮痧器具的改进;还需要对一些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进行规范化研究,即相关操作指标的量化研究。因此我们必须在继承传统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同时吸收现代护理操作中先进的、科学的、实用的内容来充实自身,不断地充实和完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

二、各种情形下科学内科护理的具体手段

1、特需内科的护理:所谓特需内科护理是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部分特殊需求的病人患者在进入特需病房时进行的护理。它是内科护理的一种方式,也是特需病人的需要。这些特需患者大多数来自于社会的各种事业单位并担任一定的职务、有一定经济能力的患者以及周边地区国家的外国人。对于特需病人的护理。在遵循“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的前提下,笔者认为应该对特需患者进行多元化的护理。具体可采取如下措施:(1)首先,由于区域的差异性,应该使患者适应新环境,尽快进入患者的角色,便于治疗和护理管理;(2)多元化护理中的沟通: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语言沟通和 文化 沟通。因此,对于内科护理的护士需要掌握护理对象所在地区的语言(有时甚至是方言)以及他们的文化习俗;(3)特需病房的护士应该能够养成灵活应变的好习惯,特别是还要加强理论和技术的学习,熟练掌握特需护理基本功,如静脉穿刺一针见血、无痛注射、导尿、灌肠等操作应轻捷、利落。

2、心内科患者安全风险与护理:心内科患者是指那些身患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的病人。主要临床表现为跌倒、猝死及出血等症状。对予以上三类临床病例资料的收集整理,笔者总结出以下具体的护理手段及方法:(1)对上述三类患者进行患病程度的评估:具体的从患者的年龄、病史、情绪状态、有无眩晕、检查有无明显的诱因等方面进行评估,这是心内科护理人员首先需要具备的技术类的能力;(2)对于不同类型的患者各自采取的护理对策:对于跌倒患者:遵守三个“半分钟”的原则,即坐起半分钟、平卧半分钟、下肢垂下坐床边半分钟。在此过程中,要加强防止行走时、洗澡时跌倒,而且还要指导患者正确用药,在病人的病床前插各类标识,如“防跌倒”等标记。加强心理上的安抚,对于患者的家属应该避免和预防脑出血及高血压。

中医医疗强调辨证论治,辨证施护亦依据中医基础理论辨证提出护理的基本法则,“辨证施护”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结合疾病的具体证候,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的方法。具体体现为“同病异护”、“异病同护”。

三、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1、辨证施护流于形式: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最具特色的护理模式,但在临床实施时往往因证候难辨,护理措施单一而流于形式。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中医幕础知识掌握的不扎实,不能正确辨证而影响施护的效果,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没有充分领会中医护理的内涵,只是将中医诊断、护理加上中医技术操作;健康宣教比较套路化,从护理病历书写发现,同种疾病的健康宣教千篇一律;大部分护士能够对患者进行辨证下的中医护理干预,但患者具体实施与否,效果如何,缺乏相应的评价机制。

2、中医护理操作临床应用率相对不高:尽管巾氏护理技术操作简单,设备要求不高,取材容易,效果可靠,但在中医院的使用率却不高,究其原因有:(1)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局限性。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时间长,疗效难以立竿见影。因此在中医院也只是在传统中医科或内科应用相对较多。(2)护理工作性质约束了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应用。护士要进行中医护理操作必须在有医嘱的情况下进行,然而临床上医生很少开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医嘱。

3、护理记录缺陷:临床护士往往注重操作,忽视记录,所做的操作没有及时记录时间、方法、效果,中医操作记录还应记录选择的穴位、皮肤情况等。目前有关中医整体护理质控评估体系的设置、行业内规范化以及中医护理病历的内容、格式的具体要求等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再加上护士工作的繁忙导致了记录的流于形式。

中医护理自身特色和优势已普遍得到国内外护理同仁的肯定和认同。将祖国传统医学的护理理论及经验进行科学、系统的整理、开发应用,并付诸实践检验,是中医护理事业得以向前发展的源泉。循证护理的开展,为其不断自我完善理论体系与技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通过临床实践验证,不断发现旧理论、旧经验、旧技术与现代护理科学的矛盾,用新的实践替代原有的实践,并吸收当代最新的科技成果为我所用,不断发扬创新,从而加快中医护理工作走向科学化、专业化、现代化的进程。

越来越多的护理理论与护理技术操作期待研究证据。要找出解决它们的新方法,就必须以可信赖的科研成果来解释和支持。因此,护理科研应从护理应用学科的角度出发,以解决现实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突破口,在继承中医特色的前提下,广泛开展基础实验研究和临床实验研究,着重从护理理论的科学依据及技术操作的可行性、安全性、舒适性入手,选择最适合于临床研究的课题并利用互联网资源共享文献数据库中公开的研究路径进行设计,融合循证护理理念,加快对祖国传统护理的学术思想与技术专长的挖掘及研究成果的转化,使中医护理工作在适应医疗技术发展的同时更好地满足人民健康需求。

参考文献?

[1]刘萍,潘光明.护理程序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应用.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7)?

[2]刘文红.中医护理的发展研究.中围现代药物应用,2008,2(6):96-97?

[3]朱水华.运用护理程序进行内科护理教学探讨,2001(2)?

[4]张广清.中医护理现状及科研展望. 中华护理杂志.?

[5]冯先琼,成翼娟,李继平,等.循证护理:护理发展新动向[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6):1-3?

[6]张宝忠.中医护理学基础[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3?

[7]刘蓉蓉.论科学内科护理的具体手段及重要意义HEALTH WORLD2010,04(8)

猜你喜欢:

1. 关于护理论文的范文

2. 护理毕业论文3000字范文

3. 护理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4. 护理体会的论文范文

5. 护理专业毕业论文免费范文

脑血管病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脑血管病的护理方法。方法:通过对60例脑血管病患者的护理,根据疾病的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结果:60例患者中,治愈38例,好转18例,无变化2例,死亡2例。结论:根据疾病的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有助于疾病恢复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关键词: 脑血管病; 护理体会The Nursing Experience on Cardio-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Abstract:Objective: To probe the nursing of cardio-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 Method: 60 patients of cerebral ascular disease were selected and different nursing cares were adopted dy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diseases. Result: In all 60 patients,38 cases were cured,18 cases were improved,2 cases had no change, and 2 cases died. Conclusion: The nursing method above can help cardio-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 recovered and can decrease the complications.Key words: Cardio-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 The nursing experience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8例,女22例,最大年龄76岁,最小年龄36岁,脑血栓形成35例,脑出血25例,其它4例。1.2 治疗转归:治愈38例,好转18例,无变化2例,死亡2例。2 观察与护理2.1 病情观察2.1.1 意识:意识的变化往往能提示病情的轻重,应了解发病时意识状态和昏迷程度,本组病人有意识障碍21例。2.1.2 瞳孔:观察瞳孔是否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是否存在等。瞳孔的改变能提示病变的部位及病的加重或减轻。2.1.3 生命体征:①血压可以反映颅内情况改变,颅内压升高要引起血压升高,血压升高对脑出血病人不利,可致再次出血;血压过低可致脑供血不足,可加重脑血栓形成病人的病变;脑出血可以通过多个环节引起颅内压增高,甚至并发脑疝而死。因此,血压高低可作为使用降颅内压药物的依据;②脉搏缓慢时说明有颅内压增高趋势;③发热的原因有中枢性或感染性发热,如果体温低、四肢厥冷则说明有休克的可能;④呼吸频率是否规则和呼吸的深浅,如出现叹息样呼吸、潮式呼吸,鼾音则表示病情严重。2.1.4 观察肢体运动:脑血管病多伴有肢体瘫痪。本组病例几乎全部有程度不一的肢体瘫痪或麻木,活动受限,多为一侧肢体。肢体缓解及加重亦说明脑血管病的变化。2.2 急性期的护理2.2.1 休息:脑出血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尽量减少探视和不必要的搬动,更换床位时注意移动头部要轻,慢,稳。脑缺血病人在1周以内应完全卧床休息,禁用冰袋。2.2.2 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衰竭受颅内压影响,对有缺氧病人要及时给氧,有意识障碍病人为防止其舌根后坠堵塞呼吸道,可插入导气管,及时吸净气管内分泌物。2.2.3 抽搐和瘫痪的护理:因为有抽搐的可能,必须准确地给予镇静药物,仔细观察抽搐状态及持续时间,抽搐的部位。有肢体瘫痪者,为了防止关节变形和肌肉萎缩,要保持肢体功能位置,根据病人的情况进行肌腱伸展运动和关节曲伸运动。2.2.4 排泄的护理:意识障碍的病人常有排尿排便障碍,对于尿潴留者应留置尿管,防治尿路感染,每天膀胱冲洗,尿道口抹洗;有排便困难者,应予缓泻药物或人工排便。2.3 预防并发症的护理:由于病人昏迷及长期卧床,易并发肺炎及褥疮,为此,要定时按摩或理疗,还要配合其他辅助方法,经常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床单整洁平坦。2.4 脑血管的心理护理及恢复期功能锻炼:瘫痪病人重者终日卧床,轻者有肢体活动不便,尤其是再瘫痪者,常有尿潴留或大小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精神萎靡,容易悲观失望。所以,在护理工作中,对病人要有特别的耐心,关怀体贴,尽量做到细致,及时热情满足病人合理要求。同时要注意病人情绪,多安慰病人,解除病人思想顾虑,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早期活动能减少肺部感染和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脑血管病人急性期过后可逐步增加活动,进行功能锻炼,护理上通过对瘫痪肢体的按摩及活动,可防止肢体的萎缩和畸形。对后天失语症要积极进行语言的再训练。针灸对神经功能的恢复有帮助,对肢体瘫痪可取穴曲池、合谷、环跳、足三里、昆仑,失语可用哑门、廉泉等穴位。参考文献:〔1〕 韩仲岩.实用脑血管病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388.〔2〕 成慧琴,王环宇.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后潜在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31例〔J〕.中华实用护理杂志,20(3):11.

脑血管疾病护理研究论文

学术堂整理了一份护理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范文题目:老年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分析近些年,虽然脑梗死的抢救成功率在不断提高,但脑梗死后遗留的功能障碍却仍十分严重,严重致残的比例达到40%。从脑的可塑性与功能重组理论来说,脑梗死后的早期康复对于减轻患者的残疾程度具有重要意义。国外早有研究表明,脑卒中后7d进行康复干预的患者,其远期疗效较康复干预开始时机更晚的患者明显提高[1]。本文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生活能力的影响,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选择我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7月86例老年脑梗死患者,均为首次发病,既往无残疾、神经功能障碍史。男47例,女39例;年龄62~78岁,平均(70.54±8.70)岁,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研究组在脑梗死后72h、病情稳定时即开始进行康复护理,主要包括:(1)早期体位的变换,保持患肢功能位。(2)鼓励患者在床上进行关节活动,循序渐进地开始坐立、下床、站立、步行训练。(3)指导患者进行作业疗法,包括在弛缓期改善肌力,提高肩胛带稳定性;在痉挛期进行双手叉握训练;在恢复期提高协调性以及精细功能。(4)鼓励患者读书、听音乐、玩小玩具等,以刺激感知觉,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进行进食、穿衣、洗漱、大小便等训练,同时选择一些兴趣爱好,培养生活情趣。(5)康复训练的同时做好针对性心理干预,提高患者的配合度。对照组采取延迟康复护理,康复护理的时机在发病7d后。1.3观察指。护理前后分别采用FuglMeyer系统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改善情况,采用Barthel指数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数据,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护理前,研究组FuglMeyer评分(13.52±1.26)分,Barthel指数(40.24±3.29)分,对照组FuglMeyer评分(12.66±2.46)分,Barthel指数(39.68±3.63)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FuglMeyer评分(24.55±1.40)分,Barthel指数(52.15±4.77)分,对照组FuglMeyer评分(18.55±2.10)分,Barthel指数(47.65±4.08)分,研究组FuglMeyer评分与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讨论在脑卒中患者中几乎60%~80%属于脑梗死。半暗带区的形成是脑梗死的显著特征,但人们发现,这时的神经元并没有坏死,只是传导衰竭,当早期予以一定的干预措施后,可使这部分的细胞复常。目前,对于脑梗死后早期康复的最佳时机仍无统一标准,有学者认为早期康复可能会导致神经功能缺损加重、再发卒中、跌倒等一系列并发症[2],但AVERT研究表明,脑梗死后24h内下床活动是比较安全的,近期的病死率并不会较延迟活动增加[3]。动物实验表明,早期运动能够增加缺血脑皮层的血流灌注量,减小缺血半暗带区,对脑组织具有保护作用,同时还能提高记忆、运动、空间学习等方面的能力。权衡早期康复的利与弊,应该是利大于弊。目前对于早期干预时机多在发病后48~72h,也有人提出了超早期活动,即发病后24h内离床活动,但这缺乏大样本的RCT研究。考虑到本研究中为老年患者,基础疾病多,运动协调能力差,活动时容易跌倒,故在发病后72h开始进行康复训练,结果显示,研究组FuglMeyer评分与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再次证明,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是安全有效的。参考文献[1]罗菊珍,杨进标,王延红,等.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4):420-422.[2]李春红.早期情志护理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负性情绪和康复护理依从性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2,17(2):147.[3]徐世英.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在老年急性脑梗死后抑郁症中应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21(11):187-188.作者:肖丹 单位:辽宁省健康产业集团抚矿总医院

脑出血患者的护理研究【摘要】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且发病急骤、病情危重,是人类死亡及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对脑血管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系统的护理是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关键,现讨论如下。【关键词】脑出血护理1临床资料我院内科2004年1月~2005年8月共收治脑出血患者43例,男30例,女13例,年龄40~83岁。入院时意识障碍5例,神志清楚38例,失语5例,口齿不清18例,其余20例语言无障碍。43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一侧肢体偏瘫。2护理2.1一般护理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整洁、安静。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避免搬运。严密观察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及头痛呕吐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积极配合抢救。如意识障碍加深,血压升高、脑搏缓慢、呼吸深慢而不规则、中枢性高热提示继续出血;如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烦躁不安、轻度呼吸、加深加快、脉搏加速、血压和体温上升考虑脑病前驱症状;如一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提示脑病形成;双侧瞳孔针尖样大小、眼球固定,提示桥脑出血。昏迷患者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急性重症脑出血禁食72h可放置胃管,给予低脂高蛋白流质及一定的水,无吞咽障碍者可给予低脂高蛋白流质饮食。遵医嘱合理安排使用脱水剂,保持静脉通畅,严禁外溢,脱水剂应快速给药,其余静脉给药应控制滴速,以防颅内增高。2.2预防并发症的护理2.2.1肺部感染的预防及护理保持患者头偏向一侧,病情稳定后定时翻身拍背,用吸引器吸出呼吸道分泌物或误吸的内容物,痰液黏稠不易吸出者可给予雾化吸入。注意保暖,防止受凉。2.2.2泌尿系统的预防及护理对于尿失禁、尿潴留的患者,应在严格无菌操作下留置导尿,保持导尿管通畅,每4h放尿1次,每日更换一次性尿袋,每日消毒尿道口和会阴,保持导尿管的通畅,观察尿的颜色、性质、量并记录,必要时做尿培养。7~14天后逐渐定时夹管,指导练习排尿的随意性动作,训练其膀胱功能。2.2.3便秘的预防及护理神志清醒者嘱其多吃粗纤维食物、蔬菜、水果,保证每日2000ml的饮水量,保证3天排便1次。便秘可给予结肠环形按摩或使用缓泻剂,必要时灌肠。同时每次便后用水洗净肛门周围。2.2.4褥疮的预防及护理保持患者平卧体位,睡气垫床,在身体空隙处垫软枕,床铺要保持柔软清洁、干燥、平整无碎屑。患者要每2~3h翻身1次,协助翻身时,动作要轻柔,避免脱、拉、推的动作,以防擦破皮肤。对身体受压发红部位定时给予温水热敷按摩或50%酒精按摩,有破损者局部涂以抗生素。红外线照射每日2次。2.2.5中枢性高热的预防及护理当脑出血患者体温波动在40℃左右,即为中枢性高热。临床护理中,要及时用50%酒精或温水在前额、头顶或颈部、腋下、腹股沟、腋窝等体表大血管处反复多次擦洗,或将冰袋放置在这些部位,也可遵医嘱用药,但降温前后要注意生命的变化并加强基础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2.2.6口腔炎的护理对病情轻微者可饭后睡前刷牙;有活动性义齿者应取下保养洁净,昏迷及吞咽困难患者进行口腔护理每日2次;张口呼吸者用生理盐水纱布覆盖口腔,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2.2.7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和出血的预防及护理昏迷及吞咽困难者24h可留置鼻饲流管,鼻饲流质饮食。当发生应激性溃疡出血者应立即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并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尤其是血压的变化,预防出血性体克。同时应禁食,仅有少量柏油样便者,可进流质食物,并查血型及备血。必要时口服去甲肾上腺素,并及时补充血容量,保持水、电解质平衡,配合医生做相应治疗。2.3功能锻炼2.3.1急性期以预防为主(1)保持肢体功能位置,取仰卧位时,瘫痪侧上肢垫高超过肩部,肘略弯曲,腕和手指轻度伸展,手握纱布卷,膝下放一小枕,腿外侧放沙袋以防腿外展、外旋;足底放置足板以防足下垂和外翻;随翻身变动体位为半仰卧位、侧卧位和半俯卧位。(2)被动体位:按关节活动范围进行被动运动,由健侧到患侧,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渐进,对肘、指、踝关节活动要特别注意,因这些部位易发生强直,应多做运动。每次每个关节每个方向活动5~6下,每天3~5次。(3)按摩患侧肢体给予轻柔而有节奏的按摩使其放松,伸肌则按摩与揉捏相结合,并按摩胸大肌,减轻其痉挛性收缩,以免妨碍肩关节运动,每天2次,每次15~20min。2.3.2恢复期以增强患肢的活动为主对患肢进行坐、立、行的训练及各种日常训练。当患者能自行翻身后,将训练体位改为坐位,健手扶床,两腿下垂,增加脊柱和髋关节肌肉、韧带功能和坐位平衡能力。站立训练:先行辅助站立练习,后行床边站立练习,坚持循序渐进,防止肢体萎缩。行走训练:在患者站稳10~15min而无疲劳时,即可开始步行锻炼。2.3.3日常生活训练对患者进行包括吃饭、穿衣、洗漱、如厕及室外活动等训练,帮助患者树立重新生活的信心。2.4心理护理脑出血患者的突然发病及其后遗症,给患者造成极大的心理创伤。急性期表现出焦虑、无能为力等心理问题,患者由健康变为瘫痪,这一变故使患者感到悲痛欲绝,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部分患者由脑出血所致性格怪异,使家人难以接受。针对患者各种情绪反应可采用交谈笔记、手势辨认,充分了解其需求,告诉患者功能障碍经过积极锻炼是可以恢复的,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2.5出院指导脑出血患者病程长,大部分患者往往没有完全康复就出院。护理人员就要教会其家属掌握一定的护理知识,如休息的环境要通风、透光、安静,地面不宜过滑、不能独居、心情开朗乐观,生活有规律;饮食宜低脂、高蛋白、富含纤维素;加强肢体或语言训练;家属要鼓励和督促患者服药,控制血压,以防复发。3护理体会脑出血作为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神经系统常见病,造成的后遗症有肢体瘫痪、失语、心理障碍等。以上43例患者经过我科医生的积极治疗,护士的系统护理,患者及家属的密切配合,患者肢体肌力、语言功能、大小便功能及心理状态均有明显好转。有32例患者生活能自理,8例患者能重返工作岗位,3例患者需协助生活,无一例伴有并发症而出院。疾病的愈合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药物治疗对脑出血患者只能取得一定的疗效,而系统的护理往往对疾病的观察,并发症的预防和疾病的康复有较理

脑血管病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脑血管病的护理方法。方法:通过对60例脑血管病患者的护理,根据疾病的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结果:60例患者中,治愈38例,好转18例,无变化2例,死亡2例。结论:根据疾病的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有助于疾病恢复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关键词: 脑血管病; 护理体会The Nursing Experience on Cardio-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Abstract:Objective: To probe the nursing of cardio-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 Method: 60 patients of cerebral ascular disease were selected and different nursing cares were adopted dy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diseases. Result: In all 60 patients,38 cases were cured,18 cases were improved,2 cases had no change, and 2 cases died. Conclusion: The nursing method above can help cardio-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 recovered and can decrease the complications.Key words: Cardio-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 The nursing experience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8例,女22例,最大年龄76岁,最小年龄36岁,脑血栓形成35例,脑出血25例,其它4例。1.2 治疗转归:治愈38例,好转18例,无变化2例,死亡2例。2 观察与护理2.1 病情观察2.1.1 意识:意识的变化往往能提示病情的轻重,应了解发病时意识状态和昏迷程度,本组病人有意识障碍21例。2.1.2 瞳孔:观察瞳孔是否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是否存在等。瞳孔的改变能提示病变的部位及病的加重或减轻。2.1.3 生命体征:①血压可以反映颅内情况改变,颅内压升高要引起血压升高,血压升高对脑出血病人不利,可致再次出血;血压过低可致脑供血不足,可加重脑血栓形成病人的病变;脑出血可以通过多个环节引起颅内压增高,甚至并发脑疝而死。因此,血压高低可作为使用降颅内压药物的依据;②脉搏缓慢时说明有颅内压增高趋势;③发热的原因有中枢性或感染性发热,如果体温低、四肢厥冷则说明有休克的可能;④呼吸频率是否规则和呼吸的深浅,如出现叹息样呼吸、潮式呼吸,鼾音则表示病情严重。2.1.4 观察肢体运动:脑血管病多伴有肢体瘫痪。本组病例几乎全部有程度不一的肢体瘫痪或麻木,活动受限,多为一侧肢体。肢体缓解及加重亦说明脑血管病的变化。2.2 急性期的护理2.2.1 休息:脑出血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尽量减少探视和不必要的搬动,更换床位时注意移动头部要轻,慢,稳。脑缺血病人在1周以内应完全卧床休息,禁用冰袋。2.2.2 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衰竭受颅内压影响,对有缺氧病人要及时给氧,有意识障碍病人为防止其舌根后坠堵塞呼吸道,可插入导气管,及时吸净气管内分泌物。2.2.3 抽搐和瘫痪的护理:因为有抽搐的可能,必须准确地给予镇静药物,仔细观察抽搐状态及持续时间,抽搐的部位。有肢体瘫痪者,为了防止关节变形和肌肉萎缩,要保持肢体功能位置,根据病人的情况进行肌腱伸展运动和关节曲伸运动。2.2.4 排泄的护理:意识障碍的病人常有排尿排便障碍,对于尿潴留者应留置尿管,防治尿路感染,每天膀胱冲洗,尿道口抹洗;有排便困难者,应予缓泻药物或人工排便。2.3 预防并发症的护理:由于病人昏迷及长期卧床,易并发肺炎及褥疮,为此,要定时按摩或理疗,还要配合其他辅助方法,经常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床单整洁平坦。2.4 脑血管的心理护理及恢复期功能锻炼:瘫痪病人重者终日卧床,轻者有肢体活动不便,尤其是再瘫痪者,常有尿潴留或大小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精神萎靡,容易悲观失望。所以,在护理工作中,对病人要有特别的耐心,关怀体贴,尽量做到细致,及时热情满足病人合理要求。同时要注意病人情绪,多安慰病人,解除病人思想顾虑,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早期活动能减少肺部感染和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脑血管病人急性期过后可逐步增加活动,进行功能锻炼,护理上通过对瘫痪肢体的按摩及活动,可防止肢体的萎缩和畸形。对后天失语症要积极进行语言的再训练。针灸对神经功能的恢复有帮助,对肢体瘫痪可取穴曲池、合谷、环跳、足三里、昆仑,失语可用哑门、廉泉等穴位。参考文献:〔1〕 韩仲岩.实用脑血管病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388.〔2〕 成慧琴,王环宇.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后潜在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31例〔J〕.中华实用护理杂志,20(3):11.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

目前依然是核心级期刊。可以选择投稿。

不是核心期刊。可以在中国知网查询。这个从没有被评定过为核心。刊名: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主办: 中国医师协会周期: 月刊出版地:北京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672-5921CN: 11-5126/R邮发代号: 80-155历史沿革:现用刊名:中国脑血管病杂志创刊时间:2004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09)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该杂志代表着国内脑血管病技术诊疗的最高水平,并且承担着与国际脑血管病学术交流的重任。据最新权威机构统计,2008年该杂志的影响因子为0.503,学术水平和影响力居于同类期刊前列。

紫外线对血液的影响研究论文

紫外线对人体的皮肤和眼睛的影响最为明显.皮肤对紫外线的吸收与其波长有关.波长越短,透入皮肤的深度越小,照射后黑色素沉着较弱;波长越长,透入皮肤的深度越大,照射后黑色素沉着较强.由于受光化学反应的作用,能级较高的光子流能引起细胞内的核蛋白和一些酶的变性.因此,被紫外线照射后,需经过6—8小时的潜伏期后才发生细胞的改变并出现症状,包括皮肤干痛,表皮皱缩,甚至起泡脱落.因紫外线对组织的穿透力很弱,皮肤下的深层组织较少受伤.但严重的紫外线,可引起人体疲乏,低热,嗜睡等全身反应.有些人的皮肤由于对紫外线过敏,光照后发生日光性皮炎(又称晒伤),暴露区皮肤瘙痒,刺痛,皮肤脱屑,还可能溃破结痂.

紫外线对人体伤害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紫外线是电磁波谱中波长从0.01微米~0.40微米辐射的总称。紫外线的波长越短,对人类皮肤危害越大。短波紫外线可穿过真皮,中波则可进入真皮。防晒主要是防中波紫外线(UVB)和长波紫外线(UVA)。夏季阳光中以UVB为主,它容易将皮肤晒黑、灼伤。冬季阳光中则以UVA为主,占到60%~70%,它虽然不会一下子将皮肤晒伤,但却是导致皮肤衰老的因素,会导致皮肤干燥、变薄,产生皱纹及导致色素失调。2、紫外线一年四季都有,即使是冬季,即使是阴雨天气,只是夏天的紫外线相对更为强烈一些。一般说来,适量的紫外线对人体健康有益,但接触过量的紫外线易造成肌肤问题,甚至影响血液循环及新陈代谢机能。许多女性对紫外线的认识还不足,以为不过是晒黑而已,大热天还在烈日下游泳、逛街。3、事实上紫外线造成的肌肤老化,比晒黑更为可怕。紫外线能直达肌肤深处的真皮层,破坏维持肌肤美丽的胶原蛋白与弹性蛋白,使其变质,肌肤会因此失去张力和弹力,出现皱纹、松弛、粗糙等现象。4、紫外线还会扰乱肌肤再生周期,使肌肤干燥,并加速肌肤老化。此外,紫外线还会促使体内产生大量的活性氧。而活性氧是老化的一大原因,它能使肌肤“生锈”,引发色斑、皱纹、松弛等肌肤问题,使肌肤的整体机能衰退。由紫外线造成的皮肤损害不单会出现在脸上,颈部、手臂、手背等都会因大量紫外线照射而逐渐老化。

红外线,波长比可见光长的电磁波,波长在1毫米到770纳米之间,在光谱上位于红色光外侧。具有很强热效应,并易于被物体吸收,通常被作为热源。透过云雾能力比可见光强。在通讯、探测、医疗等方面有广泛的用途。 俗称红外光。红外线对人体皮肤、皮下组织具有强烈的穿透力。外界红外线辐射人体产生的一次效应可以使皮肤和皮下组织的温度相应增高,促进血液的循环和新陈代谢,促进人的健康[1] 。红外线理疗对组织产生的热作用、消炎作用及促进再生作用已为临床所肯定,通常治疗均采用对病变部位直接照射。近红外微量照射治疗对微循环的改善效果显著,尤以微血流状态改善明显。表现为辐照后毛细血管血流速度加快,红细胞聚集现象减少,乳头下静脉丛淤血现象减轻或消失,从而对改善机体组织、重要脏器的营养、代谢、修复及功能有积极作用[2]。红外线对人体产生二次效应的机理目前尚未完全清楚。有学者认为远红外线可对细胞产生共振作用,主要是引起细胞内外水分子的振动,使细胞活化,发生一系列有益于健康的细胞生物化学及细胞组织化学改变[1]。也有人认为波长8~14微米的远红外线可称为“生命光线”,能够显著改善人体微循环。它作用于人体水分子时可对人体内老化了的大分子团产生共振使之裂化,重新组合成较小的水分子团,在这个过程中,吸附在老化的分子团表面的污染物质得以去除,水的比重上升,附着于细胞膜表面的水分子增加,增强了细胞的活性和表面张力。由于渗透细胞膜的水分子增加,细胞内钙离子活性加强,因此增强了人体细胞的正常机能,使杀菌能力、免疫能力等均有所提高。此外,生命光线还可以使血液中不饱和脂肪酸的二重键或三重键被切断,饱和脂肪酸不容易再被氧化成血脂[过氧化脂质],减少了血管内脂质的沉积,使血管壁光滑,从而减少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心血管疾病或眼科疾病的发生,对人体健康起着良好的促进功效。太阳光中的红外线对皮肤的损害作用不同于紫外线。紫外线主要引起光化学反应和光免疫学反应, 而红外线照射所产生的反应是由于分子振动和温度升高所引起的。红外线引起的热辐射对皮肤的穿透力超过紫外线。其辐射量的25%~65% 能到达表皮和真皮, 8%~17% 能到达皮下组织。红外线通过其热辐射效应使使皮肤温度升高, 毛细血管扩张, 充血, 增加表皮水分蒸发等直接对皮肤造成的不良影响。其主要表现为红色丘疹、皮肤过早衰老和色素紊乱。皮肤温度升高, 毛细血管扩张充血, 增加表皮水分蒸发等直接对皮肤造成不良影响。红外线还能够增强紫外线对皮肤的损害作用, 加速皮肤衰老过程。使用同样的防晒产品和同样能量的紫外线强度下, 在户外自然阳光下所测到的SPF 值(防晒系数)明显低于在实验室人工光源下所测得的防晒效能,这是由于在自然阳光下, 皮肤受到紫外线和红外线的双重作用而引起的。红外线和紫外线在加速组织变性中的作用是一样的。红外线也能促进紫外线引起的皮肤癌的发展。详情请见参考资料:紫外线一年四季都有。夏日到户外劳作时,应特别注意防止紫外线的伤害。据研究,紫外线对人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对皮肤的伤害,轻者会使皮肤灼伤,晒后皮肤显得干燥、粗糙、易生皱纹,显得衰老,严重时还可能会诱发皮肤癌。紫外线对眼睛的伤害也很严重,特别是对老年人,会明显增加患白内障的机会。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不受紫外线的伤害呢?笔者认为应特别注意以下方面:一、了解紫外线最强的时段 每天紫外线最强的时段是10∶00~14∶00。所以,晴朗的夏日,在这个时段应尽量减少外出。二、紫外线最强的季节和地域 一年四季之中,春、夏阳光中紫外线含量最高。气象台播出的消息表明,春夏很多时候紫外线辐射强度会突破四级;纬度越低的地区紫外线越强,海拔较高和空气清澈的山地,紫外线的强度也很大。三、了解自己的皮肤类型 人与人之间对日晒的敏感程度存在着个体差异。经过日晒,有的人面部会发红,肤色却不变黑;有的人面部发红之后肤色会稍稍变黑;也有的人面部并不发红,肤色却很快变黑。了解自己皮肤的类型后,才能采取相应的对策。四、外出时要加强防护 防止长时间在强烈阳光下曝晒。夏日中午紫外线强烈时外出,最好打遮阳伞或戴上宽边遮阳帽(帽檐7厘米长的帽子),遮阳帽能遮挡50%的阳光,遮阳伞能遮挡90%的阳光。另外,夏日外出最好穿长袖衫(红色和浅颜色效果最好),尽量减少皮肤的裸露。五、太阳镜要注意形状 为防止对眼的伤害,阳光特别强烈时,外出应该戴上太阳镜。普通塑料镜片可阻挡紫外线穿透。如果镜片颜色过深,人的瞳孔就会放大,紫外线反而容易射入。除了镜片颜色外,太阳镜的形状也很重要。为遮阳反射阳光,最好选择适合自己脸型的运动镜。六、慎重选择防晒用品 光线强烈时外出或游泳等,应搽防晒霜。选择防晒用品要考虑皮肤性质和生活环境。防晒系数高的防晒用品防晒效果虽好,但给皮肤的负担也多。防晒霜分吸收剂型和散射剂型,前者能吸收紫外线能量并将其转化成热量释放出来,后者能使紫外线在皮肤表面散射开来。一般而言,儿童最好选择散射剂型,即物理防晒,以防引起过敏性皮炎。七、注意饮食结构的调整 皮肤被灼伤后,皮肤细胞内的活性氧(可影响细胞繁殖,是促进基层氧化、引起变异和致癌的导火线)将会增多。可抑制活性氧有抗氧化作用的物质有维生素C和维生素E等,所以,宜多进食含微量元素、维生素C、E、A及B族维生素丰富的黄绿色新鲜蔬菜、水果、大豆类食品及杂粮等;还要多饮水,饮水方法以少量多次最佳,特别是经常喝些绿茶、红茶(有抗氧化作用)对健康更有益。八、洗脸以凉水为宜 不宜用碱性肥皂洗脸,不宜用粗糙毛巾使劲擦脸。每天洗脸后可进行5分钟的面部皮肤按摩,也可用蒸气浴面,以增强血液循环,改善皮肤营养供应,有利于皮肤的保温。九、游泳应少裸露皮肤 在海滩或游泳池边游泳,应尽量利用遮阳伞等避免皮肤受阳光的直射。没有遮阳伞时可戴宽檐帽,利用干燥的浴巾遮身也可。十、中性与干性皮肤的人 阳光强烈而干燥的天气,宜选含油性稍重的护肤品以滋润皮肤;如有条件可每周做一次面膜。十一、严重灼伤要及时治疗 强光灼伤皮肤是紫外线造成的“伤痕”。被严重灼伤后,皮肤会变得红、肿、热、痛,说明内部有炎性改变。程度较轻时冷却消炎即可,若比较严重,皮肤出现水疱且疼痛不止,应及时请皮肤科医生诊断治疗。此外,为了不使紫外线增多,每个公民都应增强环保意识,尽量不购买含氟里昂的冰箱等产品,加强对大气臭氧层的保护。参考资料:医药卫生报

紫外线对人的身体有害。

过度的紫外线照射对皮肤所造成的伤害主要有日晒红斑、日晒黑化以及光致老化等。长时间暴露在紫外线A及紫外线B之下,可能是白内障、黄斑变性、角膜炎等眼部疾病的病因之一。即使没有阳光直射,肉眼不可见的紫外线(仍然存在,并会对眼睛健康造成一定伤害。

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激光理疗科副主任医师龚业青表示,不当接触紫外线可引起皮肤衰老、产生皱纹,甚至带来皮肤癌和红斑狼疮。

中长波的紫外线既能引起皮肤晒黑,又能直达皮肤真皮层,破坏胶原及弹力纤维,产生光老化,并且这种影响是可叠加、可累积,对皮肤造成作用持久的晒黑及老化。

/iknow-pic.cdn.bcebos.com/55e736d12f2eb938c5bb5823db628535e4dd6f08"target="_blank"title="点击查看大图"class="ikqb_img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55e736d12f2eb938c5bb5823db628535e4dd6f08?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55e736d12f2eb938c5bb5823db628535e4dd6f08"/>

扩展资料

一、紫外线认识误区

1、多云天气不受紫外线辐射危害?80%的紫外线辐射能渗透薄云,薄雾甚至会增加辐射强度。

2、水里不受紫外线辐射危害?水只能提供极低的保护层,相反水面反射会增加辐射。

3、冬天紫外线不严重?冬季辐射虽比较弱,但积雪的反射会增加双倍辐射,特别是在高海拔地区。

4、有防晒霜保护就不怕?防晒霜的保护作用很有限,涂抹防晒霜不意味可延长暴晒时间。

5、身体感觉不到热度就不怕紫外线辐射?辐射造成的晒伤不会被立即发现,不是感觉不到热就代表没辐射。

二、减少紫外线伤害的食物

1、橙子

橙子等柑橘属水果富含维生素C,有助于防止紫外线,减少晒伤导致的皮炎。多摄入维生素C还有助于增强皮肤角质,保持皮肤弹性。

2、咖喱

咖喱内的姜黄素是一种多酚类物质,能防止紫外线导致的细胞受损和凋亡,从而达到护肤效果。

3、西兰花

西兰花、卷心菜及球茎甘蓝等食物中所含的异硫氰酸盐具有抗癌作用。这种物质还可促进保护酶的产生,保护细胞免受紫外线侵害。

4、椰子油

椰子油含有具有抗菌作用的月桂酸,其中的饱和脂肪也可预防皮肤受到阳光紫外线的损害。美国纽约健康研究中心主任弗兰克·李普曼博士表示,适当吃椰子油可以保护肌肤。

参考资料来源:/health.people.com.cn/n1/2018/0710/c14739-30137532.html"target="_blank"title="人民网-夏天不防晒,小心这种癌找上门!紫外线真的挺可怕的">人民网-夏天不防晒,小心这种癌找上门!紫外线真的挺可怕的

参考资料来源:/mcq.people.com.cn/news/2018112/20181121633557471326.htm"target="_blank"title="人民网-过度的紫外线照射对皮肤有哪些伤害?">人民网-过度的紫外线照射对皮肤有哪些伤害?

参考资料来源:/shipin.people.com.cn/n/2014/1024/c85914-25902596.html"target="_blank"title="人民网-紫外线还在13种食物帮你秋冬防晒">人民网-紫外线还在13种食物帮你秋冬防晒

  • 索引序列
  • 寒冷对脑血管病的影响研究论文
  • 脑血管病人护理研究论文
  • 脑血管疾病护理研究论文
  •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
  • 紫外线对血液的影响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